第一篇:教学活动设计要点及要求
教学活动设计要点及要求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什么(课程、内容等)和怎么教(组织、方法、传媒的使用等)进行设计。
二、教学活动设计的要点
(一)关注、了解教学对象
(二)解读、确立教学内容
(三)制订、关注目标落实
(四)选择、运用教学策略
(五)策划、拟订教学流程
(六)反思、进行自评调整
(一)关注了解教学对象
1、分析幼儿学习与发展特点。尤其关注幼儿最近发展区。
2、分析幼儿的兴趣及需要。
3、分析幼儿学习与发展水平的个体差异性。
(二)解读、确立教学内容
(一)如何选择教学内容?
1、以儿童的学习和发展需要为出发点,符合幼儿兴趣及当前经验并回归幼儿生活。
2、体现所选领域的基本特点和幼儿知识结构的思考。
3、对幼儿有一定的挑战性。
4、来源于低结构活动(游戏/操作),容易整合。
5、与目标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要删除。
(二)如何解读教材?
1、剥析教材内容所蕴涵的所选领域的教育价值。
2、确定重、难点。
3、教材处理富有创意,容量适中。
(三)教材选择的常见问题:
忽视幼儿年龄特点及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兴趣、需要等,内容忽难忽易。
(三)制订、关注目标落实
1、为什么要关注目标?
目标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整个教学设计的起始环节,它规定了教育活动预期所要获得的某种效果,因而目标教学设计中目标的制订非常重要。
2、如何制订目标?
1)目标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当前认知发展水平。
2)目标要体现所选领域的基本特点、教育目标、学习目标、情绪目标和层级。
3)目标要具体明确、语言精炼,避免繁琐和笼统。
4)目标的指向性要统一。
制定目标要统一指向,必须固定从幼儿(或教师)作为行为发出的主体,最好指向幼儿。
3、当前目标制订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1)目标针对性不强,表述过于宽泛,以长效目标代替具体活动目标,活动的落脚点不明确。
2)以“写过程”代替“写目标”,目标缺乏价值定位。
3)目标陈述混乱,缺乏整体的思考。
4)目标挑战性不足。
(四)选择、运用教学策略
1、什么是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付诸于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它包括教学组织形式、教法、学法、环境材料及情景设计、关键提问设计、多媒体运用等。教学组织形式:集体、小组、个别。集体教学:是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内以同样方式与速度学习同样内容的组织形式。
2、如何选择教学策略?
1)突破全班活动一统天下的局面,增加小组活动、个别活动的机会。
2)突破传统教法、学法,通过环境支持、情景创设、材料操作、游戏扮演、导入设计、多媒体运、直观教学具等,从直接传授为主转向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发现为主。
3)活动过程关注幼儿情绪情感体验,凸显操作性、游戏性、趣味性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4)重视关键提问的巧设,以开放性问题为主,指向幼儿操作、探索与思考,引发幼儿自由表达、发现与创造。
幼儿学习方式的表现
• 动作模仿、听赏感知 • 实践操作、观察发现 • 小组探索、讨论汇总 • 阅读理解、想象表现 • 互助协作、提问质疑 • 记录交流、合作分享……
——关注:学习方式多样性、差异性
体现:“关注差异,以学定教” 关键提问的巧设
1)提问要清晰、简短,要与教学目标匹配。
讲简单句,长串提问容易混淆幼儿视听,使幼儿找不到这句话的重点所在,从而导致幼儿答非所问。
2)顺应幼儿学习特点,忌专业和深奥,让幼儿听得懂。3)避免单调重复,多角度变换提问方式。
大问题后紧跟辅助性小提问或追问性提问。提问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提问的主体:
重教师话语霸权,轻师幼双向对话。
2、提问的内容:
重知识掌握,轻能力培养和情感交流。
3、提问的重要目的之一:
常规的维护。
4、提问的时效:
无效提问/满堂问(你喜欢……吗?)
5、教师对幼儿回答的反馈:
方式单一,缺乏追问。
(五)策划、拟订教学流程
1、什么是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即教学环节,包括对环节递进/时间分配/组织形式/导入设计/师生互动等进行“战略部署”,即系统展开教学过程,把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进行合理链接,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2、如何拟订教学流程?
1)应与活动目标相匹配,环节架构层次分明,思 路清晰,整体设计,分解目标,建构重点环节,有序推进。
2)各环节时间分配合理,衔接自然流畅,过渡无痕。3)组织形式巧思,引人入胜。
4)导入自然、新颖,结束环节有分享和回味。
5)对可能出现的课堂突发事件处理方案。
教学流程设计四关注:
1、关注环节中多元目标的落实体现。
2、关注环节中教学内容的层层递进。
3、关注环节中教学提问的适宜有效。
4、关注环节的过渡衔接与时间分配。
(六)反思、进行自评调整
1、什么是反思?
是教师以自己的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
2、反思的目的:
在对自身教学活动进行回顾和梳理的过程中,教师能科学、理性地审视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成与败,肯定成功之处,否定、修正和完善不足之处。在不断的反思中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态度、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3、教学反思容易出现的问题:
1)反思不准:反思过于宽泛,找不准问题的关键。
2)反思不深:反思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刻剖析问题的根源。
4、如何反思?
课前:对教学设计的自我分析、对照
教学目标是否在过程中落实?
设计中是否体现幼儿主体性?
教学设计最精彩点是什么?
教学中有没有新的生长点?是否预设过多过满?
教学中细节问题(教学具操作)是否处理得当?
……
课后:对学习效果的评析
幼儿学习得轻松、快乐的直接反应?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症结在哪里?
活动设计中如何调整?如何改进? ……
5、如何写反思记录?
1)记亮点。
教师应善于挖掘亮点,将每一次在教学上的“得意”之作及时地记录下来、并进行归纳、整理、总结和提升,便于今后在其他教学中参考使用。
2)记败笔。
应及时地把这些教学过程中的“败笔”作为“教训”记录下来,并进行认真地剖析、思考和修正,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3)记偶得。
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问题情境的创设,或者一些偶发性事件的产生,教师往往会产生一些突发灵感。教学设计的要点(小结)
(一)关注、了解教学对象
(二)解读、确立教学内容
(三)制订、关注目标落实
(四)选择、运用教学策略
(五)策划、拟订教学流程
(六)反思、进行自评调整 好的教学设计必须做到:
1、目标的制定——准
2、教材的选择——巧
3、策略的运用——效
4、程序的设计——细
5、问题的提出——妙
教学设计并没有现成和完美的,它需要我们投入时间、精力、耐心等,让其慢慢成长显露。所以,无论对孩子,还是教师,急功近利会欲速则不达。
——上海特级教师
龚
敏
第二篇:《线性代数》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线性代数》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第一章
矩阵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解矩阵的概念,熟练掌握矩阵的各种运算以及运算法则,熟悉几种特殊的矩阵。
2、理解行列式的概念,熟悉行列式的性质,会用降阶法计算行列式,掌握计算n阶行列式的几种常用技巧。
3、理解分块矩阵的概念,会利用分块矩阵进行矩阵的运算,了解两类特殊的分块矩阵。
4、理解可逆矩阵、逆矩阵的概念,了解矩阵可逆的充要条件;理解伴随矩阵的概念,会用伴随矩阵法求逆矩阵。
5、理解矩阵的初等变换以及初等矩阵的概念,了解矩阵的初等变换与初等矩阵之间的关系;掌握求逆矩阵的初等变换法,会用初等变换法解简单的矩阵方程。
6、理解矩阵的秩的概念,会求矩阵的秩,会做基本的证明题。【本章重点、难点】
1、矩阵的各种运算、运算律。
2、矩阵可逆的条件,用伴随矩阵法求逆矩阵。
3、矩阵的初等变换和初等矩阵之间的关系,用初等变换的方法求逆矩阵、解矩阵方程。
4、矩阵的秩的概念以及有关结论。
第一节
矩阵的概念
一、理解矩阵的概念。
二、熟悉几种特殊的矩阵。
第二节
矩阵的运算
一、掌握矩阵的线性运算的定义,熟悉线性运算满足的运算法则,会进行有关计算。
二、理解矩阵乘法的定义,了解矩阵可乘的条件;能熟练进行矩阵的乘法运算;熟悉矩阵乘法满足的运算法则,了解矩阵的乘法不满足交换律和消去律,了解两个矩阵可交换的定义并会进行有关计算。
三、理解转置矩阵的定义,熟悉矩阵转置的运算法则。
第三节
方阵的行列式
一、熟悉二阶、三阶、n阶行列式的定义。
二、熟悉行列式的性质,知道矩阵乘积的行列式等于行列式的乘积、行列式某一行(列)与另一行(列)的对应元素的代数余子式的乘积之和等于零等结论。
三、会用降阶法计算行列式,掌握计算n阶行列式的几种常用技巧。
四、了解拉普拉斯定理。
第四节
矩阵的分块
一、理解分块矩阵的概念。
二、熟练掌握运用分块矩阵进行矩阵运算的方法。
三、了解两类特殊的分块矩阵。
第五节
可逆矩阵
一、掌握可逆矩阵以及逆矩阵的概念。
(一)理解可逆矩阵和逆矩阵的定义。
(二)熟悉非奇异矩阵和奇异矩阵的定义。
(三)熟悉矩阵可逆的充要条件。
二、掌握伴随矩阵的定义,会用伴随矩阵法求逆矩阵。
三、熟悉逆矩阵的性质,掌握一些做证明题的技巧。
四、会用分块矩阵的方法求逆矩阵。
第六节
矩阵的初等变换
一、熟悉矩阵的初等变换的定义,熟悉初等矩阵的定义和性质。
二、熟悉矩阵的初等变换和初等矩阵之间的关系。
三、熟练掌握求逆矩阵的初等变换法。
四、会用初等变换法解简单的矩阵方程。
第七节
矩阵的秩
一、理解并掌握矩阵的秩的概念。
二、知道矩阵经初等变换后秩不变。
三、会利用初等变换将矩阵化为阶梯形矩阵,并求矩阵的秩。
第二章
线性方程组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1、熟练掌握克莱姆法则及其推论;掌握线性方程组的消元解法;掌握线性方程组有解的判定定理。
2、掌握n维向量、向量的线性运算及运算法则;理解n维向量空间以及子空间的概念。
3、理解向量的线性组合,向量组的线性相关与线性无关等概念。掌握判断一个向量组是否线性相关的方法;熟悉有关向量组线性相关性的结论,掌握一些基本的证明方法。
4、理解向量组的极大线性无关组、向量组的秩的定义;理解矩阵的行秩和列秩的定义,了解矩阵的行秩、列秩和秩的关系;会求向量组的极大无关组并会用极大无关组线性表示其余向量;掌握一些基本的证明方法。
5、理解并掌握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性质、基础解系的定义,会求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会用基础解系表示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全部解;熟悉非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会求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全部解。
6、理解基的定义;熟练掌握向量的内积及性质;掌握向量的长度及性质;掌握向量的正交、单位向量、标准正交基等概念;熟练掌握施密特正交化方法;理解掌握正交矩阵的定义、性质和有关结论。【本章重点、难点】
1、线性方程组的消元解法,线性方程组有解的判定定理。
2、向量的线性组合,向量组的线性相关与线性无关,向量组的极大无关组和秩。
3、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
4、向量的内积、长度、正交,标准正交基;施密特正交化方法。
第一节
线性方程组
一、熟悉克莱姆法则的条件和结论;熟悉含有n个方程的n元齐次线性方程组仅有零解的条件。
二、会用对增广矩阵施行初等行变换的方法解线性方程组。
三、熟练掌握线性方程组有解的判定定理,掌握齐次线性方程组有非零解的判定定理。
第二节
向量及其线性运算
一、掌握n维向量的概念,掌握向量的线性运算及运算法则。
二、理解n维向量空间和子空间的概念。
第三节
向量间的线性关系
一、理解并掌握向量的线性组合、向量组的线性相关和线性无关的定义。
二、理解并掌握有关线性相关与线性组合的定理。
三、掌握判断一个向量组是否线性相关的方法;掌握一些基本的证明方法。
第四节
向量组的秩
一、理解并掌握向量组的极大线性无关组、向量组的秩的定义。
二、理解矩阵的行秩和列秩的定义,了解矩阵的行秩、列秩和秩的关系;会求向量组的极大无关组并会用极大无关组线性表示其余向量。
三、掌握一些基本的证明方法。
第五节
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
一、理解并掌握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性质、基础解系的定义,熟练掌握求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的方法,会用基础解系表示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全部解。
二、熟悉非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会求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全部解。
第六节
Rn的标准正交基
一、理解基的定义;熟练掌握向量的内积及性质;掌握向量的长度及性质;掌握向量的正交、单位向量、标准正交基等概念。
二、熟练掌握施密特正交化方法。
三、理解掌握正交矩阵的定义、性质和有关结论。
第三章
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解并掌握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的概念和性质,会求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2、理解并掌握矩阵的相似及性质;熟知矩阵可对角化的条件,会判断一个矩阵是否可对角化;对于可对角化的矩阵A,会求可逆矩阵P,使得P-1AP为对角矩阵。
3、了解矩阵的若当标准形。
4、了解实对称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性质;对一个实对称矩阵A,会求正交矩阵Q,使得Q-1AQ为对角矩阵。【本章重点、难点】
1、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的定义和计算。
2、矩阵可对角化的条件。
3、对可对角化的矩阵A,求可逆矩阵P,使得P-1AP为对角矩阵。
4、对一个实对称矩阵A,求正交矩阵Q,使得Q-1AQ为对角矩阵。
第一节
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一、理解并掌握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的概念。
二、理解特征矩阵、特征多项式的概念,会求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三、熟悉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性质,掌握基本的证明方法。
第二节
相似矩阵与矩阵可对角化的条件
一、理解并掌握矩阵的相似及性质;熟知矩阵可对角化的条件,会判断一个矩阵是否可对角化。
二、三、对可对角化的矩阵A,会求可逆矩阵P,使得P-1AP为对角矩阵。了解矩阵的若当标准形。
第三节
实对称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一、了解实对称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性质,理解关于实对称矩阵一定可对角化的定理。
二、对一个实对称矩阵A,会求正交矩阵Q,使得Q-1AQ为对角矩阵。
三、掌握基本的证明方法。
第四章
二次型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解并掌握二次型的定义,二次型与对称矩阵的对应关系;理解并掌握线性替换的定义以及矩阵合同的定义、性质;理解并掌握二次型经过非退化线性替换后化为新的二次型
后,两个二次型的矩阵之间的关系。
2、熟悉二次型的标准形、规范形、正、负惯性指数、符号差的定义;会用正交替换法、配方法、初等变换法将二次型化为标准形并写出所作的非退化线性替换;会用配方法、初等变换法将二次型化为规范形并写出所作的非退化线性替换。
3、理解并掌握二次型与对称矩阵的正定、半正定、负定、半负定等概念,掌握二次型与对称矩阵正定的充要条件,会判定二次型与对称矩阵是否具有正定性或负定性。【本章重点、难点】
1、二次型与对称矩阵、非退化线性替换、矩阵合同等概念
2、用正交替换法、配方法、初等变换法将二次型化为标准形;用配方法、初等变换法将二次型化为规范形。
3、二次型与对称矩阵的正定、半正定、负定、半负定,二次型与对称矩阵正定的充要条件。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理解并掌握二次型的定义,二次型与对称矩阵的对应关系。
二、理解并掌握线性替换、非退化线性替换的定义以及矩阵合同的定义和性质。
三、熟悉二次型经过非退化线性替换化为新的二次型后,两个二次型的矩阵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二次型的标准形与规范形
一、熟悉二次型的标准形的定义,会用正交替换法、配方法、初等变换法将二次型化为标准形并写出所作的非退化线性替换。
二、熟悉二次型的规范形、正、负惯性指数、符号差等概念;熟悉惯性定理,会用配方法、初等变换法将二次型化为规范形并写出所作的非退化线性替换。
第三节
二次型与对称矩阵的有定性
一、理解并掌握正定二次型和正定矩阵的概念;理解可逆线性变换不改变二次型的正定性,掌握二次型与对称矩阵正定的充要条件,会判定一个二次型或对称矩阵是否具有正定性。
二、理解半正定、负定、半负定二次型与对称矩阵的概念,会判定二次型或对称矩阵是否具有负定性。
第三篇:教学设计要点
教学设计要点
1.教学目标
(1)知识(学什么知识)与技能(应用,方法)目标:知道(识别、理解)。。。,运用(通过)。。。,会求(判断、分析、推导)。。。(2)过程与方法:经历。。。过程,体验(发现)。。。方法的应用(如类比、分类讨论、转化、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等数学思想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感受,认识)。。。体会。。。,获得(提高,增强,形成,发展)。。。
2.重点:应该会的知识与方法-----从前面的教学目标里选
难点:主要是能力与运用方面,如:正确识别。。。或灵活运用。。。一般也从前面的教学目标里选
3.课型;新授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4.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5.教学资源;多媒体 6.教学过程:(1)导入:
直接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知道。。。,这节课我们要学习。。。
间接导入;举一个现实生活中(或者是课本上的)与本节课所学内容相关的例子或现象或问题,引入本节课(2)教师板书课题
(3)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有哪些呢?第一是。。,第二是。。
(4)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页,自主学习第。行(段)到第。。行(段),解决以下问题(根据内容设置): 第一,什么是(同类项),举例说明 第二,什么是(合并同类项),举例说明 第三,(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性质)是什么 第四,课本第。页的练习
请同学们自主解答这些问题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讨论。(也可以限定时间如10分钟等)
好。大部分小组已经讨论结束,第3小组的4名同学都能积极参与学习,讨论最热烈,值得表扬。我们就请第四小组的同学回答一下这些问题好吗?
这位同学回答的具体清晰。其他小组有不同答案吗?奥,第4组哪位同学请发表你的意见。恩,你的回答很精彩。下面老师就第。题的解答简要说明一下;
可以安排一个例题进行讲解,强调一下细节、关键处
之后,可以根据课本安排1—2个练习题进行巩固拓展。(请同学们再自主完成以下以下两个练习题,注意组内相互交流,有疑难可以举手问老师。我们请第1组的。个同学到黑板上解答。)
同学们已经做完了。我们一起看一下黑板上两同学的解题过程。请注意。。概念的理解(。。方法的应用步骤)
(4)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了什么知识与方法呢?请第5组回答一下。恩,其他组还有补充吗?好的。这可我们主要学习了。。(教学目标里的东西)
(5)今天的课后作业是课本第。页习题3的1至3题。请认真完成。(6)下课。
第四篇:教学设计要求
教学设计要求
[课题名称]: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评价
[授课教师及小组成员]:胡烈洪、黎劲、苏桂萍、周广连、周颖、陈丽平
[授课对象]:09现代教育技术班
[授课时间]:一节课
[授课地点]:1412机房
[学习者特征分析]
1、一般特征分析:学习目的明确
2、初始能力分析:学习者具备预习课程内容的能力,能在上课之前进行自主预习,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让学生掌握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评价的特点,能利用学习文件夹和网络教学评价来进行远程教育的评价。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学习结果评价的认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网络教学评价
难点:网络教学评价
[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教学材料及教学媒体]
[教学材料]:主要是教材——教学系统设计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内容分析]
1、了解掌握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评价的特点
2、讲述学习文件夹——一种有效的评价方法
3、网络教学评价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理论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通过各种自主学习策略与协作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所以就要对学习结果评价,你们知道有什么评价方法吗?
从回答中得知学生对此问题的了解。教师首先讲授以学为主的教学评价的特点,讲清楚这些,让学生了解这些特点
第二阶段:讲授新课
师:现在我们开始学习一种有效地评价方法——学习文件夹,同学们用三分钟来阅读一下课本。(学生阅读)
1、老师开始讲解课文,讲述学习文件夹的含义、学习文件夹的分类、设计
教师教授另外一种有效地评价方法——学习文件夹。讲授学习文件夹的含义。
2、讲述完学习文件夹的内容之后接着讲网络教学评价,先给学生10分钟阅读课本,然后后提问学生网络教学评价的特点。
3、老师讲述网络教学的评价要素,包括对学习者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对教学内容的评价、对网络教学支撑平台的评价、对学习支持与服务系统的评价。
4、网络教学的评价过程
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处理阶段、反馈阶段
第三阶段:总结
现在我们已经学完了学习结果的评价,同学们都已经掌握了吗?远程教育是以学生为核心的,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可以使学生、教师知道学生掌握知识的具体情况,便于师生的情感交流。
第五篇:教学设计格式要求
教学设计格式要求
教学设计综述
1.创新点
本获奖课例都来自第五届NOC活动“教学实践评优”项目,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把握学科内涵、师生互动等方面各有独到之处,简要表述。
2.教材分析(可选项)
简述本次课在本教材中的地位、特点及采取的相应策略。如果下文中需要说明,则写;否则可以省略。
3.教学目标分析
简述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可以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纬度考虑。视需要而写,不必面面俱到。体现本教学设计的特色所在、重心所在,要与下文相呼应。
4.学习者特征分析(可选项)
简要分析与本次课相关的学习者的心理特征、先前知识储备等。如本次课没有特别的要求,此部分可省略。
5.所用的教学资源及环境
简要说明本次课所用到的教学资源及教学环境。包括本次课所用的课件、PPT,上课时课堂的配置,包括是否为多媒体教室,或者是教师机+大屏幕+投影仪等,学生手里是否有移动学习设备。
6.教学策略
针对上述因素,所采取的教学策略是什么。简要描述。教学过程
清晰地描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的设计思想、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等。
教学反思及自我评价
针对上述教学环节,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课堂上生成性知识的处理、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行理性的思考,给出自我评价或改进的建议。
版面要求
每篇文章在36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