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设计基本内容及要求
教学设计基本内容及要求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要求】
1、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2、本节教学内容之间内在的相互联系,与前后知识间的联系,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
3、确定重点和难点。
4、挖掘教材内容中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2.学情分析
【要求】
1、针对施教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作学生学习水平、认知结构及学生已有经验对学习的帮助和干扰分析。
2、学生非智力因素分析。如学习态度、兴趣、学习习惯等。3.教法分析
【要求】
1、针对学情采取何种教学方法
2、针对本节教学内容,如何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以达到高效。二.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要求】既要体现课程标准,又要贴近学生实际。1.力求全面,充分体现课程目标理念。
2.有针对性,具体、可操作,可观测,有效,可实施。3.注意课时目标与终极目标之间的关系。4.目标描述要科学,尽可能体现教学目标的四要素(主体、行为、条件、标准,尤其是主体、行为、条件)。
5.表述时可按下列两种方式:
融合式:将三维目标融合在一起描述,1、2、3、……
分类式:按知识与技能目标、体验性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别描述。三.教学媒体
【要求】
1.实验媒体:实验器材、药品及分组实验准备。2.多媒体:指出具体音、视频材料。
3.学案:作为重要教学媒体,要注重生成性,明确学生活动的内容、形式、方式及评价。详细学案以附录展示。四.设计思路
【要求】
1.简要阐明教学设计的整体设想,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2.围绕教学目标,阐明达成目标的途径、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策略,如:如何突破重、难点,强化学生过手的具体思考等。
3.注重创新,对原教学中的问题有教改意义上的突破。五.教学过程
【要求】 紧扣教学目标的实现设置教学环节,总体环节完整,各环节之间呈现逻辑关系。环节内容紧扣教学目标的逐步实现,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及设计意图与目标之间有一一对应关系。时间分配基本合理。着重以下设计:
1.情境创设。力求真实、生动而又富有启迪性,充分发挥情境的功能及其与教学内容的对应。注意情景创设的多样性,如实验情境、问题情境、小故事、科学史实、新闻、实物、图片、模型和音像资料等。2.学生活动设计。针对教学环节的具体目标,对学生活动的内容、形式(小组合作、自学等)、方法(探究、讨论、实验等)、手段(利用学案、实验等)及结果作出较为具体的预测、规划及描述。可观测,有实效性,能完成对应的教学目标。
3.教学评价设计。包括课内及课外两部分。课内评价着重于目标达成度的诊断与检测,注重其对应目标的训练价值,强化学生过手,包括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及时反馈与矫正、强化及诊断。注意评价方式的多样性与可观测性,着重驱动性任务设计,如完成学案、定时检测、目标检测等。课外评价要适度控制训练量,突出基础,进一步强化过手。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选择适当的探究性、开放性习题。六.板书设计
【要求】 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性和生成性,着重体现探究环节和学生的思维过程。见附录。七.教学反思
【要求】 在施教以后,运用新课程理念,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 1.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目标是否恰当,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方法、媒体选择及应用是否恰当,教学组织形式是否有效等。
2.是否有教改意义上的突破。
3.根据施教中的问题,提出具体改进的意见。注:在相应的部分要有“设计意图”。
■说明: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教案与教学设计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从关注“具体的教材教法的研究”转变为关注“以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的教学策略研究”是从传统教案走向现代教学设计的根本转折点,我们只有弄清了二者的区别,才能够真正理解并掌握现代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技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会将二者混淆。
①脉络要“准”——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②目标要“明”——是教学设计的“方向”; ③立意要“新”——是教学设计的“灵魂”; ④构思要“巧”——是教学设计的“翅膀”; ⑤方法要“活”——是教学设计的“表现形式”; ⑥练习要“精”——是教学设计的“综结点”。
第二篇:教学设计要求
教学设计要求
[课题名称]: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评价
[授课教师及小组成员]:胡烈洪、黎劲、苏桂萍、周广连、周颖、陈丽平
[授课对象]:09现代教育技术班
[授课时间]:一节课
[授课地点]:1412机房
[学习者特征分析]
1、一般特征分析:学习目的明确
2、初始能力分析:学习者具备预习课程内容的能力,能在上课之前进行自主预习,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让学生掌握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评价的特点,能利用学习文件夹和网络教学评价来进行远程教育的评价。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学习结果评价的认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网络教学评价
难点:网络教学评价
[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教学材料及教学媒体]
[教学材料]:主要是教材——教学系统设计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内容分析]
1、了解掌握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评价的特点
2、讲述学习文件夹——一种有效的评价方法
3、网络教学评价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理论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通过各种自主学习策略与协作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所以就要对学习结果评价,你们知道有什么评价方法吗?
从回答中得知学生对此问题的了解。教师首先讲授以学为主的教学评价的特点,讲清楚这些,让学生了解这些特点
第二阶段:讲授新课
师:现在我们开始学习一种有效地评价方法——学习文件夹,同学们用三分钟来阅读一下课本。(学生阅读)
1、老师开始讲解课文,讲述学习文件夹的含义、学习文件夹的分类、设计
教师教授另外一种有效地评价方法——学习文件夹。讲授学习文件夹的含义。
2、讲述完学习文件夹的内容之后接着讲网络教学评价,先给学生10分钟阅读课本,然后后提问学生网络教学评价的特点。
3、老师讲述网络教学的评价要素,包括对学习者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对教学内容的评价、对网络教学支撑平台的评价、对学习支持与服务系统的评价。
4、网络教学的评价过程
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处理阶段、反馈阶段
第三阶段:总结
现在我们已经学完了学习结果的评价,同学们都已经掌握了吗?远程教育是以学生为核心的,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可以使学生、教师知道学生掌握知识的具体情况,便于师生的情感交流。
第三篇:教学设计格式要求
教学设计格式要求
教学设计综述
1.创新点
本获奖课例都来自第五届NOC活动“教学实践评优”项目,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把握学科内涵、师生互动等方面各有独到之处,简要表述。
2.教材分析(可选项)
简述本次课在本教材中的地位、特点及采取的相应策略。如果下文中需要说明,则写;否则可以省略。
3.教学目标分析
简述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可以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纬度考虑。视需要而写,不必面面俱到。体现本教学设计的特色所在、重心所在,要与下文相呼应。
4.学习者特征分析(可选项)
简要分析与本次课相关的学习者的心理特征、先前知识储备等。如本次课没有特别的要求,此部分可省略。
5.所用的教学资源及环境
简要说明本次课所用到的教学资源及教学环境。包括本次课所用的课件、PPT,上课时课堂的配置,包括是否为多媒体教室,或者是教师机+大屏幕+投影仪等,学生手里是否有移动学习设备。
6.教学策略
针对上述因素,所采取的教学策略是什么。简要描述。教学过程
清晰地描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的设计思想、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等。
教学反思及自我评价
针对上述教学环节,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课堂上生成性知识的处理、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行理性的思考,给出自我评价或改进的建议。
版面要求
每篇文章在3600字左右。
第四篇:教学设计要求
教学设计要求
(教学设计格式)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节课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2、教学背景分析
包括学习内容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技术准备,以及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等研究说明。
3、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安排等。
4、教学重点难点
5、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本部分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应把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学生活动、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及教学指导策略表达清楚,可附教学流程图。
6、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对本节课学生学习效果以及教师自身教学效果的评价分析要具体、实事求是,评价方式应尽可能做到目的性和可操作性强,灵活多样。
7、课时计划
教学设计比赛要求
1、课堂教学以教育部颁发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
2、按照《北京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试行)》进行评分。
3、教学设计要着重于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既要发挥教师教的主体性,又要发挥学生学的主体性;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科学选用教学方式,注重教学的实效性。
4、教师要有效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方法改革要着重于学法的改革,能将先进的体育课程理念转化为可操作教学行为,从而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大幅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第五篇:教学设计格式和要求
教学设计格式和要求 【标题】
标题要具体、明确。通用格式为“**版**年级**内容的教学设计”,一般不用副标题。可以设计一个课时,也可以设计几个课时或系列教学。【署名】
写明单位、姓名、邮编、联系电话、电子信箱。如果署名是教研组或多人合作,应说明谁是执笔人或第一作者。【正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课前系统部分
一、设计思想
简要说明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理论依据和设计特色。
二、教材分析
1.分析《课程标准》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
2.分析本课内容的组成成分和在教材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3.分析本课重点、难点。
三、学情分析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 2.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各种学习策略。
四、教学目标
用具体、明确、可操作的行为语言(评价者好评价的行为动词进行描述),描述本课的知识、技能、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标。通常使用的行为动词有:
1、知识与技能(能力)目标(1)知识范畴的行为动词:
属于了解水平常用的行为动词有:了解、知道、描述、说出、举例说明、列举、表述、识别、比较、简述、对比
属于理解水平常用的行为动词有:阐述、解释、估计、理解、计算、说明、判断、分析、区分
属于掌握或应用水平用的行为动词有:评估、使用、验证、运用、掌握
(2)技能范畴的行为动词有:测量、测定、操作、会、能、制作、设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过程常用的行为动词:观察、收集、调查、交流、讨论、阅读、尝试、实验、学习、探究、预测、考虑、经历、体验、参加、参观、体会、查阅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经历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做出相应反应等;具有稳定态度、一致行为和个性化的价值观念等所用的行为动词。体会、关注、注意、关心、乐于、敢于、勇于、发展、保持、形成、养成、具有、领略、体会、思考
五、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课教学中所运用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
七、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 2.教师的教学准备; 3.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 4.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
第二部分、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部分
设计出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和探究的问题及方案要求。
(二)新课导入部分
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引语及导入方案,着力于起到“凝神、起兴、点题”的作用。
(三)师生互动部分
1.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结构(包括板书)。
2.写出每个教学步骤(含设计目的和意图)在教学结构设计中要注意体现下列6个原则:(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3)设计出以任务型教学指导下的师生互动方式。(4)争取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
(5)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发掘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及育人作用。
(6)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
(四)课堂总结部分
1.设计出针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系统的回忆巩固问题及方案。2.设计出发散、扩展、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复习巩固方案。
(五)课后作业部分 提出2-3个与本课设计相关的、值得反思和讨论的问题
第三部分、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后记(教学反思)1.评价出每节课的教学设计的实施结果。
2.对每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及时的修改、补充、完善。3.写出教学感想、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