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下语文复习《文言文简答题》教案(推荐)
九上文言文简答题
21、《陈涉世家》
1、涉起义的直接原因及根本原因分别是?
直接原因: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2、陈涉为起义所作的两方面舆论准备是?
(1)丹书鱼腹;(2)篝火狐鸣
3、陈涉是怎样一个人?
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卓越的组织和领导才能,有超人的才略和胆识。
4、能体现陈涉少时就有远大志向的一句是?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5、表明陈涉对统治阶级无比愤恨又表明其伟大抱负的动员群众的名言是?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2、《唐雎不辱使命》
1、秦王是怎样一个人?
骄横狂妄、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
2、唐雎是怎样一个人?
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有胆有识、有凛然正气、热爱祖国、不怕牺牲。
3、唐 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史实有什么用意?
两方面: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
4、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5、文 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
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他请雎“坐”,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并。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在军事的占压倒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
23、《隆中对》
1、文中提到的诸葛亮有何特点?
识卓绝、才华横溢、抱负非凡,料事如神,关心国家大事,有卓越的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2、文中提到的刘备有何特点? 礼贤下士,求贤若渴,虚心诚恳
24、《出师表》〉
1、本文中诸葛亮主要向刘备提出了哪三条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2、选文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他们分别可以概括为、、。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三顾茅庐、临危受重任、临崩寄大事。蕴含着作者对先帝的感恩图报之情,表达其竭力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九下文言文简答题
1、墨子使楚王取消了攻宋的打算,体现了墨子是个怎样的人?
墨子是一个坚持正义(反对“不义”战争),不畏艰难,敢于斗争,机智善辩的人。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一自然段列举的六个人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些人都出身贫贱;他们在经受了艰难困苦的磨练之后,都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3、《鱼我所欲也》一文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这告诉我们在人生面临抉择的时候应该持怎样的态度?
舍生而取义。面临人生抉择,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
4、《惠子相梁》一文中,你认为庄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请谈谈你的理由。
庄子以鹓鶵自喻清高自守,淡泊名利,心胸旷达,机智幽默。
九上文言文简答题
1、《陈涉世家》
1、涉起义的直接原因及根本原因分别是?
直接原因: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2、陈涉为起义所作的两方面舆论准备是?
(1)丹书鱼腹;(2)篝火狐鸣
3、陈涉是怎样一个人?
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卓越的组织和领导才能,有超人的才略和胆识。
4、能体现陈涉少时就有远大志向的一句是?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5、表明陈涉对统治阶级无比愤恨又表明其伟大抱负的动员群众的名言是?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唐雎不辱使命》
1、秦王是怎样一个人?
骄横狂妄、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
2、唐雎是怎样一个人?
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有胆有识、有凛然正气、热爱祖国、不怕牺牲。
3、唐 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史实有什么用意?
两方面: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
4、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23、《隆中对》
1、文中提到的诸葛亮有何特点?
识卓绝、才华横溢、抱负非凡,料事如神,关心国家大事,有卓越的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2、文中提到的刘备有何特点?
礼贤下士,求贤若渴,虚心诚恳
24、《出师表》〉
1、本文中诸葛亮主要向刘备提出了哪三条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2、选文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他们分别可以概括为、、。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三顾茅庐、临危受重任、临崩寄大事。蕴含着作者对先帝的感恩图报之情,表达其竭力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第二篇:《语文中考总复习》九下文言文 学案
《语文中考总复习》学案导学
年级:九年级科目:语文范围:九年级(下册)第5-6单元课型:复习课 主备人:钟典课时:一课时时间:2010年3月12日星期五审核人:兰桂芬
【教师寄语】
自主复习,奋战中考,百日冲刺,做考场最轻松的你。
【学习目标】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理解通假字的意思。
二、了解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三、将文言文的重要句子或词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四、正确领会文言文的基本内容,并进行初步分析。
五、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对文章(或文段)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能够概括和归纳。
六、背诵并默写课后练习中要求背诵的部分。
【课前复习导学】
一、了解文言文必考知识点
⑴通假字:通假是通用、借用的意思。古汉字通假的特点是借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⑵古今异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有相当数量的词语古今意义发生了变化,这给阅读带来了障碍和困难,为此我们也必须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古今异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词义扩大。②词义缩小。③词义转移。
⑶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一个意义。一般地说,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⑷词类活用:文言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充当别的一类词,这就是词类活用。如名词、形容词可以活用为动词;动词、形容词可以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以及名词作状语等。初中阶段虽不要求掌握这些名词术语,但在具体的学习中却经常碰到,所以我们应该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二、复习九年级下册,语文书的第五至六单元背后要求背诵的文言文和古诗文部分,将第18课《孟子》两章(P155-P158)的两篇课文复习背诵,将第19课《鱼我所欲也》(P160-P161)的课文复习背诵,将第21课《曹刿论战》(P170-P172)的课文复习背诵,将第22课《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课文复习背诵,将第24课《诗经》两首(P182-P184)的两篇课文复习背诵。
三、自主翻阅并复习老师在初三上新课时的一些笔记,书籍,习题与试卷,对九年级下册的文言文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和概述,复习部分除了导学复习一中提到的背默外,则重点从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意、词类活用这几个方面着手。文学句式和字音也是我们在面对中考文言文是必须攻克的难题,否则也很难着手对文言文的理解,故这两方面也要了解与加深印象。
★通过以上的指导,请将不懂、不熟、不能明确的内容写在这里,上课的时候同同学,组长,老师研讨交流。
【课堂复习研讨】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乡为身死而不受______ 通 ______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做______ 通 ______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______ 通 ______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4)子墨子九距之______ 通 ______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请找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动字,并加以解释。
(1)一鼓作气词类活用字是 ______,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妻之美我者词类活用字是 ______,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3)惩山北之塞词类活用字是 ______,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4)公将鼓之词类活用字是 ______,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请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
(1)请献十金古今异义词是 _______ 古译 ____________今译 ___________
(2)委而去之古今异义词是 _______ 古译 ____________今译 ___________
(3)牺牲布帛,弗敢加也古今异义词是 ______ 古译 ____________今译 ___________
(4)入则无法加拂土古今异义词是 _______ 古译 ____________今译 ___________
四、请解释一词多意词的意思。
故逐之()二者不可兼得()三里之城()故得城
公问其故()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城非不高也()
五、请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长勺()守圉()畎亩()法家拂士()公输盘诎()敝舆()犀兕()始龀()下视其辙()期年之后()
六、请判断给出的文言句子的句式,并加以翻译。
(1)宋何罪之有? 句式属于 ________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帝感其诚。句式属于 ________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问之客曰。句式属于 ________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舜发于畎亩之中。句式属于 ________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训练巩固】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蹋?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公与之乘()(2)公将驰之()(3)既克()(4)望其旗靡()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彼竭我盈,故克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原文语句回答下面问题。
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限四个字)
4.根据上文有关内容,发挥合理想象,在“齐师败绩”前简要补写战斗的经过(可用原有的字词灵活组合,也可以用自己的话叙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一鼓作气”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熟悉的成语,但有人却常常把它误写成“一股作气”、“一鼓足气”等,想一想,你怎样运用文中的知识来帮助人们避免这些错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1)政治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军事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后拓展延伸】
(2005年江西省)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
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间曰:‘卿能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其强记默识如此。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是人常以为宿构;然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三国志王粲传》
[注]①蔡邕:东汉末年文学家。②车骑填巷,宾客盈坐:意思是到蔡邕家的人很多。③倒屣(qǐ):急于迎客,把鞋子穿倒了,形容对来客的热情欢迎。④王公:特称王粲的祖父王畅。⑤强(qiǎng)记:记忆力强。⑥属(zhǚ)文:写文章。⑦宿构:预先谋划准备。⑧精意覃(tán)思:精心深思。⑨加:超过。
1.用“/”画出下面句子在朗读时的争取停顿。
时邕才学显著。
2.解释文段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奇:________________②一:________________③识:________________
3.说说文段中画线句“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的意思。
4.文段中写了王粲的哪些才能?(摘选文段中概括性词语回答)
5.用自己的话说出“粲至”“一坐尽惊”的原因。
6.就蔡邕的言行,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你的感受或体会。
【课后成果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相信聪明的你一定有不少的收货吧,同时,也相信在收获一份知识与快乐的同时,是不是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呢?请你把在这堂课中的收货写在下面,同时,也把你发现的不足也记录在这里吧!下一次,就要改正不足,发扬有点哦。
第三篇:文教版九下文言文复习
九年级下古文复习题汇
注音
敝舆()短褐()犀兕()鼋鼍()文梓()守圉()畎亩()拂士()蹴尔()醴泉()鸱()鯈()玉帛()旗靡()昳丽()万仞()荷担()箕畚()孀妻()始龀()窈窕()好逑()寤寐()蒹葭()溯洄()未晞()湄()跻()坻()涘()
1、通假字
子墨子九距之()守圉有余()公输盘诎()曾益其所不能()衡于虑()法家拂士()故患有所不辟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甚矣,汝之不惠()河曲智叟亡以应()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亲戚畔之()小惠未徧()一厝朔东()
2、释词
何若 虽然 楚寇 环而攻 委而去之 兵革 恒过 又何间焉 牺牲 弗敢加 必以信 弗福 俱有伏焉 彼竭我盈 昳丽窥镜 私我 期年 杂然相许 负二山
3、译句
1、夫子何命焉为2、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3、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4、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据之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6、苦其心志,劳其筋骨7、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9、蹙而尔与之,乞人不屑也10、何以战1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12、小信未孚13、夫战,勇气也1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15、皆以美于徐公16、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17、甚矣,汝之不惠18、汝心之固,固不可彻19、琴瑟友之20、溯洄从之,道阻且右(九年级下)默写
一、记忆性默写
1•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夫战,勇气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4.无意苦争春,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肠断白蘋洲6.宁为百夫长, _____________。7._____________,谁言天地宽。
8.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10.____________,对影成三人。
二、开放性默写。根据你的积累,按照题目的要求,写出我国古代诗、词曲的原句,答案不限课内外。
1.我国古诗文中,有许多关心民间疾苦、同情劳动人民的佳句,请写出一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浩如烟诲的古诗词中有许多描写山水的名句,请写出连续的两句:。
3.同学们就要毕业分手了,请写两句古诗文作为临别赠言,分别表达离情别意和思想抱负。示例: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离情别意)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思想抱负)
①。(离情别意)
②。(思想抱负)
4.你课内学过、或者课外还读过一些描写春天的古代诗词,请写出你喜欢的两句。①。
②。
5.古诗词中有很多实写 “花”“鸟”的句子,请各写一句。
花:。
鸟:。
6.自古诗人多磨难。面对磨难,许多诗人并未消沉,而是以乐观进取的精神唱出了时代 的最强音。请写出体现他们这种风采的句子。(连续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古诗文中有许多体现作者关注国家命运,请你写出上下连续的两句(课内外均可):。
8.古代送别诗中,有很多情景交融的佳句,虽只字未提送别,笔端却饱含悠悠不尽之情思,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请写出你学过的唐诗中这样的诗句。(两句)①。
②。
9.写出与“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诗句意思相同或相似的诗句(或格言、成语)。
10.连战、宋楚瑜的大陆之行,又一次证明:故乡,人的生命之根。请写出两句表达乡情乡愁的古代诗歌名句
①。
②。
11.古人擅长用比喻的手法来表现离愁别绪。如李商隐《无题》中的“。”又如李煜《相见欢》中的“,。
12.在古今诗文中有许多表达雄心壮志的名句,请你写出一个。如能多写,可加分。(人名)曾说过:“”
(人名)曾说过:“”
(人名)曾说过:“”
13.“月”是古代文人骚客笔下常见之物,但表达的思想情感却各有不同。李白的“,随君直到夜郎西”,表达的是对友人的关切;李煜的“无言独上西楼。”,抒发的是别愁离绪;苏轼的“,把酒问青天”,表达的是深深的思念和美好祝愿。杜牧的“,夜泊秦淮近酒家”创设的是淡雅的意境。九年级下册古文知识归纳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这个词。
(1)公输盘不说()通()(2)子墨子之守圉()通()
(3)子墨子九距之()通()(4)公输盘诎()通()
(5)亲戚畔之()通()(6)曾益其所不能()通()
(7)入则无法家法家拂士()通()(8)衡于虑()通()
(9)故患有所不辟也()通()(10)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通()
(11)所识贫乏者得我与()通()(12)所识贫乏者得我与()通()
(13)乡为生死而不受()通()(14)小惠未徧,民弗从也()通()
(15)明日徐公来,孰视之()通()(16)始一反焉()通()
(17)汝之不惠()通()(18)亡以应()通()
(19)一厝朔东()通()
(二)说说下面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1)请献十金金:古义今义
(2)吾义固不杀人固:古义今义
(3)舍其文轩文:古义今义
(4)荆之地方千里地方:古义今义
(5)虽然,公输盘为我造云梯虽然:古义今义
(6)吾之所以距子矣所以:古义今义
(7)亲戚畔之亲戚:古义今义
(8)池非不深也池:古义今义
(9)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牺牲:古义今义
(10)可以一战可以:古义今义
(11)小大之狱狱:古义今义
(12)再而衰再:古义今义
(13)衣食所安安:古义今义
(14)又何间焉间:古义今义
(15)一箪食,一豆羹豆:古义今义
(16)邹忌讽齐王纳谏讽:古义今义
(17)明日徐公来明日:古义今义
(18)今齐地方千里地方:古义今义
(19)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左右:古义今义
(20)能谤讥于市朝谤讥:古义今义
(22)何苦而不平何苦:古义今义
(23)河阳之北阳:古义今义
(24)达于汉阴阴:古义今义
(25)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古义今义
(26)北山愚公长息曰息:古义今义
(三)辨析下面的一词多义词。
为:(1)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2)夫子何命焉为?()(3)必为有窃疾矣。()
(4)公输盘为我为云梯()(5)以牒为械()(6)今为宫室之美()(7)妻妾之奉而为之()
见:(1)胡不见我于王()(2)于是见公输盘()(3)至于郢,见公输盘()类:(1)不知可谓知类()(2)为与此同类()
然:(1)然,胡不不乎()(2)虽然,公输盘为我造云梯()(3)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
于:(1)舜发于畎亩之中()(2)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3)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4)万钟于我何加焉()(5)所欲有胜于生者()(6)欲有求于我也()(7)皆以美于徐公()(8)皆朝于齐()
利:(1)天时不如地利()(2)兵革非不坚利也()
得:(1)二者不可得兼()(2)故不为苟得也()(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加:(1)弗敢加也()(2)万钟于我何加焉()
间:(1)又何间焉()(2)又间令吴广之丛所旁()
故:(1)公问其故()(2)彼竭我盈,故克之()
以:(1)必以分人()(2)何以战()(3)欲以子之梁国而吓邪()(4)必以情()
朝:(1)朝服衣冠()(2)于是入朝见威王()(3)朝于齐()
孰:(1)吾与徐公孰美()(2)孰视之()
美:(1)吾妻之美我者()(2)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方:(1)方七百里()(2)方其远出海门()
且:(2)年且九十()(2)且焉置土石()
曾:(1)曾不若孀妻弱子()(2)曾益其所不能()
固:(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2)吾义固不杀人()
亡:(1)河曲智叟亡以应()(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焉:(1)且焉置土石()(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许:(1)杂然相许()(2)高可二黍()(3)遂许先帝以驱驰()
(四)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3)必先苦其心志()
(4)劳其筋骨()(5)饿其体肤()(6)空乏其身()(7)行拂乱其所为()(8)所以动心忍性()(9)固国不以山溪之险()(10)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11)神弗福也()(12)惧有伏焉()(13)吾妻之美我者()(14)能面刺寡从之过者()(15)闻寡人之耳者()(16)朝服衣冠()(17)箕畚运于渤海之尾()(18)吾与汝毕力平险()(19)聚室而谋()(20)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九年级上)默写
一、记忆性默写
1.诚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甲光向日金鳞开。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何妨!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沙场秋点兵。5.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今夜偏知春气暖, 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玉垒浮云变古今。8._________________,骨肉流离道路中。9.关关雎鸠,在河之洲。。10.莫道不消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所以。12.马作的卢飞快,____________________。13.后值倾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理解性默写
1、范仲淹在《渔家傲》中直接抒写征人忧国思乡的情感句子是。2.《从军行》情真意切感慨句。3.古代文人常用诗文来抒发自己的情怀。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用“,”的语句,概括了古仁人的宏伟抱负,也表达了自己高远的志向;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用“,”的诗句,表现了自己崇高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夏完淳在《别云间》一诗中,用“,”的诗句,表达了自己慷慨赴死的决心和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
4.面对失意,李白吟出“,”来表达宏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面对强敌,苏轼直抒“,”的杀敌报国决心;面对生死,文天祥高呼“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表达舍生取义的生死观。5.《望月有感》抒发骨肉相思之情的句子。6.《雁门太守行》用夸张手法渲染战斗气氛句子。7.《月下独酌》诗中写出李白旷达超脱的浪漫情怀,也写出了他的孤独和苦闷的句子:。8.《登楼》以浩大气势描绘祖国山河壮美,表达对民族历史追怀的句子是。9.《别云间》表达深沉的亡国之痛的诗句:。10.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表达自己报效国家的宏愿和伟大气魄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醉花阴》中以花喻人的千古名句
是。12.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中表现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的诗句是:。13.愁与恨之类,原是一种抽象的情意,看不见,摸不着。李清照的《武陵春》化虚为家,语意新奇,描摹愁思的绝妙佳句是。
14.中国历史上英雄辈出,他们留下了许多荡气回肠的诗句,如文天祥发出了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慷慨豪言,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正义事业从容就义;陆游晚年虽然年迈力衰,但还想着替国家出征防守边关,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英雄夏完淳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了他至死不屈的贞风亮节。15.温总理来到地震灾区看望北川中学的师生,勉励大家用信心、镇定、勇气和力量战胜灾害。他说,对国家我们要记住四个字,然后转身在黑板上用粉笔写下“多难兴邦”。这不禁使我们联想到孟子的名言:。16下面每句话,都会想起一个名句。根据你的理解,任选其中三句,填写在横线上。陶渊明那朵菊花温暖了宁静深远的峰峦;李白的愁情汇成了滔滔江水;杜甫的雄心量出了泰山的高度;李清照憔悴如风中的一株黄花;苏轼矫健弯弓,梦想射下天上的星座。
(1)
(2)
(3)
九年级下册:公输――墨子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起于鲁 出发,动身
2、公输盘不说 通“悦”,高兴
3、再拜 拜了两次
4、不可谓知类 明白事理
5、然胡不已乎 然:但是;胡:为什么;已:停止。
6、胡不见我于王 引见
7、子墨子九距之 通“拒”,抗拒。
8、子墨子守圉有余 通“御”,抵挡。
9、公输盘诎 通“屈”,理屈。
10、吾知所以距子矣 用来„„的方法
11、在宋城上而待楚寇 入侵
二、翻译下列句子 答案
1、夫子何命焉为? 先生有什么指教呢?
2、宋何罪之有? 宋国有什么罪呢?
3、知而不争 知道(这道理)而不劝阻(楚王)。
4、此为何若人? 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5、九设攻城之机变 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战术。
6、虽杀臣,不能绝也 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楚国的抵抗者)。
三、回答问题
墨子听说“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从而动身去楚国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阻止楚国攻打宋国。
地利 有利 委而去之 放弃;离开人和 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故曰 所以七里之郭 外城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限制;凭借
环而攻之 围 固国 巩固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这是 威天下 震慑池非不深 护城河 亲戚畔之 内亲外戚;;通“叛”兵革 泛指武器装备 多助之至 极点坚利 锐利 天下顺之 归顺,服从
九年级下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委而去之。弃城而逃。域民不以土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得道多者助,失道者寡助。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三、中心内容
1、本文论述了“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本文的主要观点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本文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起肯定、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
一、词类活用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1、必先苦其心志,苦:使 „„痛苦
2、劳其筋骨,劳:,使 „„劳累
3、饿其体肤,饿:使 „„受饥饿
4、空乏其身,空乏:,使 „„受到贫困之苦
5、行拂乱其所为 乱:使 „„颠倒错乱
二、重点词语解释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任:责任,担子
2、行拂乱其所为 拂:违背,逆,不顺
3、而后作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4、征于色 征:征验
5、而后喻 喻:明白,了解
6、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在里面,指国内 法家:有法度的世臣 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
7、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在外面,指国外
8、国恒亡 恒:常
9、生于忧患 生:生存发展。
三、重点语句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句义: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饿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颜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坚强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四、课文内容理解
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文中
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第四篇:九下语文古诗文言文默写
九下语文古诗词及文言文理解性默写
1、《从军行》中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的句子/写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的句子是/表现作者投笔从戎的渴望句子是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从军行》中诗人不从正面着笔写战斗,而是善于用景物描写进行烘托的句子:“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从人的视觉、听觉出发,表现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场面的句子是。“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2李白的《月下独酌》中描写诗人孤独的句子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两句写出李白旷达超脱的浪漫情怀,也写出了他的孤独和苦闷。诗人发誓与明月和身影结成知已的句子是: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3、《羌村(其三)》中,描写战争带来灾难的句子是“黍地无人耕,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但父老乡亲的深情仍可从“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句中体现出来。《羌村三首》全诗只有一句写景:“群鸡正乱叫,, 客至鸡斗争。”
4杜甫《登楼》中作者用“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两句写出了他登楼时的所见景象。《登楼》中借古寓今的诗句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登楼》以浩大气势描绘祖国山河壮美,表达对民族历史追怀的句子是:“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体现诗人忧国忧民的句子是:“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5、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大胆运用夸张来表现边塞风大的句子:/揭示了风看似微弱实际无坚不摧的力量:“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回首千年前的国土西部,有古人曾经留下其„石大如斗‟、„戍客望边‟、„大漠穷秋‟、„平沙莽莽‟的诗言词句。”这里的“石大如斗”出自本诗的“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平沙莽莽”出自本诗的“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6、《望月有感》中运用比喻的修辞表达独在异乡的兄弟姐妹们自伤孤寂的感情的诗句是“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望月有感》中写独在异乡的兄弟姐妹自伤孤寂的比喻句为“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篷。借月抒发骨肉相思之情的诗句是“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7、《卜算子》中推陈出新、运用移情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使原本不预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别的场面,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的句子是: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既是喻指友人故乡的秀丽山水,又令人想见友人妻妾倚栏盼归之际美目传恨、秀眉凝愁的情态,妙语双关之句: “眉眼盈盈处”。
8、《别云间》回忆诗人艰苦的战斗生活的句子是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写作者几年来的生活遭遇,表达无限哀怨而又无可奈何心情的两句是三年羁旅 客,今日又南冠.表达诗人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悲愤之情,爱国之情的诗句是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表达深沉的亡国之痛的两句是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写诗人矛盾心情的诗句是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表达对故乡无限依恋的两句是_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表达诗人不停止战斗的决心的诗句是/诗人至死不渝的战斗精神,坚决抗清的豪情壮志的诗句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表达满腔怒火和死后仍念念不忘收复山河的爱国精神或感情由悲而壮,格调由低沉而高亢,显示了诗人冲天豪情的诗句两句是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9、“诗鬼”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雁门太守行》描写白天戒备森严,无比威严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10《陈涉世家》中,表现陈涉远大志向及抱负的语句(或:起画龙点睛的语句)是:嗟乎,燕鹊安知鸿鹄之志哉!体现陈胜、吴广勇于打破封建尊卑观念,善于激励众人反抗决心的语句(或:道出千古志士之胸臆的语句)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点明陈涉起义原因的语句是:失期,法当斩;天下苦秦久矣。表达陈涉有福同享的朴素阶级意识的语句是:苟富贵,无相忘。写陈胜、吴广在起义准备过程中,为起义作舆论准备而“威众”的两件事是:鱼腹置书和篝火狐鸣。(限填四字)写吴广令将尉“怒众”的语句是: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写起义队伍迅速壮大的语句是: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11《陈涉世家》中,与“宜多应者”相照应的语句是: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陈涉、吴广起义时提出的口号是: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则举大名耳.12《曹刿论战》中,点明曹刿入见鲁庄公原因的语句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13《曹刿论战》中,说明有利于反攻时机的语句是:彼竭我盈。说明有利于追击时机的语句是:辙乱旗靡。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4《鱼我所欲也》中的中心论点是:舍生而取义。15《鱼我所欲也》中的“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概括成一个成语是:嗟来之食。15《鱼我所欲也》点明“舍生”的原因的语句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16《隆中对》中,点明诸葛亮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的语句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写出诸葛亮提出的战略方针的语句是: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由这个故事演变而来的一个成语是:三顾茅庐。
17.《出师表》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是:开张圣听(广开言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赏罚分明);亲贤臣,远小人(亲贤远佞)。表达诸葛亮最终政治愿望的语句(或:体现全文主旨的语句)是: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揭示后汉灭亡原因的语句是:亲小人,远贤臣。《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自己身份、籍贯的句子是: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叙述诸葛亮高洁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叙述了先帝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的句子: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中高度概括了先帝创业过程中的艰难险阻,也表达作者愿意与先帝患难与共的深情的千古名句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的句子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中表达作者愿意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千古名句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中明确出师伐魏的条件的句子是: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明确出师伐魏的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出师表》中明确先帝托付作者的大事的句子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这正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
危难之间。
18、《邹忌讽齐王纳谏》文中叙述齐王纳谏的方法三谏、三赏的句子是: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叙述齐王广开言路、纳谏如流,表明齐国的政治逐渐修明的句子: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9、《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文中点明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文中阐明人才经受磨练的益处的句子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文中从正面论证,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的句子: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反面论证,治国需要经受内外两方面的艰苦磨练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0《愚公移山》 文中表明愚公移山的原因的句子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表明愚公移山的好处的句子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表明愚公移山的办法的句子是: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表明愚公移山的结果的句子是: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表明愚公移山的信心的句子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运用景物描写,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心境的句子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诗歌中一纵一收,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思想感情的句子是: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诗歌中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诗歌中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的句子是: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所表达的情怀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基本一致,其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2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中点明中心论点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从反面推论治国要靠人和的句子是: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全文的结论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的哪句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第五篇:九下第五单元文言文复习整理 油印
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文言文复习整理
姓名 班级
《公输》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
1、起.于鲁
2、公输盘不说.
3、不可谓知类..
5、然胡.不已.乎然:
6、胡不见.我于王
7、子墨子九距.之
8、子墨子守圉.有余
9、公输盘诎.
10、吾知所以..距子矣
11、在宋城上而待楚寇.
二、翻译下列句子答案
1、夫子何命焉为?
2、知而不争
3、九设攻城之机变
4、虽杀臣,不能绝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答案
1、委.而去.之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环.而攻之
4、固国..
5、威.天下
6、池.
非不深
7、亲戚畔.之
8、兵革
二、翻译下列句子答案
域民不以土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者助,失道者寡助。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词语解释
1、舜发.于
2、傅说举.于
3、苦.其心志
4、劳.其筋骨
5、锇.其体肤
6、空乏..
其身
7、乱.其所为
8、所以.. 动.心忍.性用来
9、曾.益其所不能
10、人恒. 过.
11、衡.于虑
12、征于色.
13、而后喻.
14、法家拂.士
二、翻译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鱼我所欲也》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答案
1、二者不可得兼..
2、故患.有所不辟.也: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4、贤者能勿丧.耳
5、蹴.尔而与之
6、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
7、万钟于我何加..焉
8、妻妾之奉.
9、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
10、乡.为身死而不受
11、是亦不可以已.乎
12、此之谓失其本心..
二、翻译下列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庄子》故事两则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答案
1、惠子相.梁
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3、非梧桐不止.
4、安.知鱼之乐
5、于是..鸱得腐鼠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惠子相梁
2、子非鱼,安知鱼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