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狱企业强化生产质量管理工作的思考

时间:2019-05-13 10:56: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监狱企业强化生产质量管理工作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监狱企业强化生产质量管理工作的思考》。

第一篇:监狱企业强化生产质量管理工作的思考

监狱企业强化生产质量管理工作的思考

内容简介:目前在广东监狱企业里,对确保产品质量的手段和方法没有统一的标准,企业对质量的管理大多仅限于产品质量的检验,即主要依靠全检或抽检的手段或侧重在重点人、重点部位进行检查的方式,这种事后检验为主的质量管理方式在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防止不合格品出厂、确保产品质量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属于被动式、救火式的管理,没有建立起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其效果是有局限性的。本文通过对目前监狱企业生产质量管理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进一步加强生产质量管理工作、构建生产质量管理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监狱企业 生产 质量管理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的迅猛发展,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竞争的焦点由“数量”转变为“质量”。“质量”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一个企业的产品、服务质量如何,关系到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甚至关系到企业的兴衰,一次重大的产品质量事故足已摧毁一个企业,由此质量管理工作在企业管理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

质量管理是指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活动,通过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目标、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由这些相互联系的协调活动所形成的管理体系,称为质量管理体系,简称QMS。质量管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全面质量管理阶段。目前大部分的监狱企业以来料加工生产为主,主要采用产品质量检验为主的质量管理方式,质量管理工作处于刚刚起步的状况,仍停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水平,为质量检验阶段。

一、目前监狱企业生产质量管理工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监狱企业对产品质量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但强化质量管理的意识不强。

监狱企业生产项目基本以来料加工为主,随着监狱体制改革的深入,监狱原来专门负责质量管理的部门随之取消,质量管理工作纳入监狱劳动改造科负责。监区则成立由分管劳动改造副监区长、生产干事和管区警察等人员组成的产品质量管理小组,负责推进监区的质量管理,指导、检查监区产品质量管理工作。为了满足客户的要求,监狱基本上采用客户满意度和合格品率来衡量产品质量,较少采用产品标准等级指标。这主要受制于来料加工业以客户要求为准,另一方面也说明监狱没有形成自己的产品质量标准。监狱企业对产品质量问题多数采取救火式的措施,有问题则返工,管理者没有深入思考质量问题带来的不良影响,以及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措施杜绝质量问题的发生。

(二)缺乏系统的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工作弱化。

监狱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缺乏系统的规范,制度建设落后,或者虽然制定了一些制度,但缺乏可行性或执行落实不到位。没有建立健全质量管理网络体系,明确岗位职责,完善质量管理奖惩制度、分析制度和质量考核细则,加强质量检查考核力度等等,工作的开展仅停留于表面或仅应付出现的质量问题,没有深入细致地去抓,效果差强人意。

(三)管理人员的水平和劳动人员的技能是质量管理中的薄弱环节。

2010年8月广东省监狱系统推广监区警察生产劳动管理工作模式以来,监区警察的生产劳动管理水平和执法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还存在观念落后、质量管理应用统计技术的水平较低,生产、质量管理业务知识不足、管理水平和积极性不高的现象。罪犯生产技能低、质量意识薄弱,为了完成劳动任务只追求数量而不保证质量,甚至企图蒙混过关。由此种种原因,造成了质量技术应用和生产过程控制不强的状况,生产过程中只能靠事后把关的方式来控制,对原始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不足,产品质量缺乏有效的控制,既增加了生产成本又影响了经济效益和企业的名誉。

(四)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存在形式主义的倾向,活动成果得不到有效巩固和推进。

质量管理(Quality Control,简称QC)小组是指在生产或工作岗位上从事各种劳动的职工、围绕企业的经营策略、方针目标和现场存在的问题,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人的素质和经济效益为目的组织起来,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开展活动的小组。目前监狱企业均组织开展QC小组活动,随着质量管理人员业务知识的不断培训和与社会先进企业的交流,活动水平和质量逐步提高。但活动在实际开展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存在形式主义的倾向:重数量、轻质量;注重结果、轻视过程;注重形式、忽视实效。二是QC小组成员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有的单位领导对QC小组活动重视不够,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很多小组死气沉沉、活力不够,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成员的主观能动性。三是观念落后,质量管理应用统计技术的水平较低。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现场管理中遇到的问题的复杂程度和大量数据分析的难度,对QC小组成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方法,从大量的数据中寻找规律,分析并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由于监狱企业的特殊性,信息较为封闭、接受新知识的速度慢,加上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在活动过程中运用统计技术大部分只停留在“两图一表”上,对近年发展起来的“创新型”课题类型也是一知半解,更不要说推广和运用了。四是QC小组的成果得不到有效巩固和推进。QC小组活动取得成果后,必须将有效措施标准化和制度化,巩固成果,防止问题再次发生。在QC小组方面,往往把制定巩固措施看作是本次活动已经结束的标志,而不大考虑巩固措施的制定质量以及能否落实,是否有效。这种只求耕耘不问收获价值的思想和做法,不仅会削弱QC小组活动的增值能力和绩效,冲击QC小组成员从收获中获得的成就感和荣誉感,还会影响企业各级领导对QC小组活动的信任度和支持力度。

二、进一步加强生产质量管理工作、构建生产质量管理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质量管理工作制度建设力度和生产过程的质量管控。

1.加强质量管理工作制度建设力度。“不讲规矩不成方圆”,标准化工作是加强过程管理的重要前提,是实现管理规范化的需要。通过制度进一步规范质量管理工作的组织机构和职责、质量控制的方法、质量管理小组活动、质量教育培等内容,使该项工作“有法可依”,引导监狱生产运用科学的质量理论和工具,推进质量改进,提高生产效益。

2.建立健全产品质量责任制,完善考核机制。拥有罪犯这一群特殊“员工”的监狱企业注定了他的复杂性:管理者是警察,他是发命令,喊口号的;而被管理者,即掌握质量形成的整个过程,对产品质量最有发言权的操作工、检验员、施工等却是一群拥有特殊身份----被强制劳动改造的服刑人员。由于当前的管理考核机制的局限,导致被管理者及管理者都不能发挥应有的聪明和才智,企业文化与监狱文化一直以来都无法融会贯通,所有的这些,都直接影响了监狱企业的发展,是产品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的一个根本原因。因此,要进一步健全质量管理网络体系,明确岗位职责,完善质量管理奖惩制度、分析制度和质量考核细则。加强质量检查考核力度,落实从原材料进厂至成品出厂全过程的质量检测控制措施,及时发现问题,查找隐患,采取针对性的防范(纠正)措施。将产品合格率,质量管理措施落实情况,与责任管理人员的工作实绩考核、经济奖罚紧密结合,激励管理人员进一步增强工作责任心,形成浓厚的良性竞争氛围。其次,结合《罪犯考核奖罚规定》细化、量化产品质量考核指标,对罪犯质检员和操作工完成岗位职责情况加强督促考核,对产品质量好,完成生产任务出色的人员,在行政奖励方面优先考虑,并给予一定的劳动报酬、物资奖励。对于未能达到产品合格率指标的,予以扣分处罚;造成较大质量事故的,进行相应的行政处分。通过奖优罚劣,强化罪犯的质量意识,促进罪犯钻研生产工艺、掌握生产技能,努力提高产品质量。

3.强化质量检验机制。要提高质量检验工作,一是需要建立健全质量检验机构,配备能满足生产需要的质量检验人员和设备、设施;二是要建立健全质量检验制度,从原材料进厂到产成品出厂都要实行层层把关,做好原始记录,实行质量追踪,并要实行自检、互检、专检三者配套。三是要树立质量检验的权威,真正做到不合格的原材料不进厂,不合格的半成品不流到下一道工序,不合格的产品不出厂。

4.抓住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设置生产过程管理控制点。控制点是生产现场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对需要重点控制的质量特性、关键部位、薄弱环节以及主要因素等采取的特殊管理措施和办法,实行强化管理,使生产处于良好的控制状态,保证规定的质量要求。加强这方面的管理,需要对企业整体作出系统分析,找出针对性较强的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并加以控制。这方面QC小组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要有针对性地建立课题,通过PDCA循环分析出产生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产生成果后转换成一个质量控制点加以控制。

5.对新投入生产岗位的罪犯要抓住影响质量的关键因素,设置质量管理点和质量控制点。新投入生产岗位的罪犯不适应车间劳作,想尽快完成生产任务,在疏于监管或在追求数量、完成劳动定额的压力下,部分罪犯就会无视质量,盲目抢干,产生质量问题较多。因此,我们必须在严格监管的基础上加大对新手的产品质量监测力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使之在多次反复中,培养良好的劳作习惯,从而达到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

6.加强不合格品的管理。对不合格品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对不合格品作出及时的处理,如返工、返修或报废,但更重要的是为了及时了解制造过程中产生不合格品的系统因素,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使制造过程恢复受控状态。因此,不合格品管理工作要做

到“三不放过”,即:没有找到责任和原因“不放过”;没有找到防范措施“不放过”;责任人没有受到教育处理“不放过”。

(二)围绕提高罪犯改造质量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不断进行质量管理工作的创新。

1.在监狱管理工作中导入和运用ISO9001:2000质量认证体系,在质量管理体系中增加富有监狱特色的内容,加以创新。

监狱管理工作的创新,要求我们的监狱管理引进并融合于各类科学成熟的标准,尤其是国际化标准,这更有利于我们监狱管理工作适应国际行刑发展的需要。目前国内已有少部分监狱通过ISO9001:2000质量认证体系,对监狱质量管理体系与监狱日常管理工作的相结合进行了有效的探索,结合监狱的实际情况,将理解标准的内涵与监狱管理工作实际相结合,找准监狱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和实施的切入点,树立持续改进意识,常抓不懈,通过监狱一体化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确保监管改造秩序的安全稳定,理顺监狱的基础管理,提升监狱整体管理水平。

2.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促进“两个质量”的提高。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简称TQM)是企业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品质,综合运用从产品的研究设计、制造到售后服务的一套品质管理体系、手段和方法所进行的系统管理活动。目的是企业组织全体员工和各部门参加把专业技术、经营管理结合起来,综合运用现代科学和管理技术成果,控制影响品质全过程的环节,从而有效的利用企业资源提供用户满意的产品和服务。TQM是以质量为中心的全面管理,近年来又有新的发展,其基本的思想理论观点和方法可简单归纳为“四全管理”,即全面质量、全过程、全员参加、全面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现代管理方法。IS09000标准作为质量活动指南和质量保证模式,只是为建立企业质量保证体系提供一个基本框架,而TQM的基本思想是彻底地让用户满意,其精髓是不断地进行质量改进,确保企业成长和“长寿”。日本经济成功、产品质量在世界上公认最好,就是得益于推行TQM;英国在世界上认证数量最多,但质量并不是最好。这说明企业的质量管理还是要以TQM为本,把严格贯标认证建立在强化TQM基础之上,从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的高度,把深化TQM作为企业成功的根本和生存发展的百年大计,而不是满足于IS09000认证。

生产劳动现场是监狱改造罪犯的主战场,随着监狱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罪犯劳动改造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是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的需要,更是监狱执法的需要。罪犯劳动改造的质量水平,是考核罪犯是否积极接受改造的重要量化标准。有些监狱的主要做法是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的手段、方法和理论作为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生产管理体系,狠抓质量管理这一中心环节,强化劳动改造理念,规范生产现场管理,大力推行目标、方针管理,建立了以保证和提高罪犯劳动改造质量为目的,以“标准、考核、奖惩”三维一体为内容的质量责任制,明确了各监区、各管区、警察在质量管理工作中的具体责任、任务和权力,同时将质量责任纳入经济责任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坚持考核兑现。

(三)在警察职工和罪犯中广泛开展QC小组活动,体现其自身价值,激发主观能动性。

1.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小组管理规章制度,制定QC小组活动推进方针与计划。

监狱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并逐步完善QC小组活动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QC小组活动管理规定,以推动企业QC小组活动逐步做到规范化、科学化、经常化。为使企业的QC小组活动有计划地推进,质量管理部门应结合企业的经营方针、目标,主动制定本年度QC工作的推进方针和计划,以明确QC小组推进的力度和重点,QC小组成员的质量教育,企业内部QC小组成果发表与经验交流,以及外出培训学习、交流等计划的安排,推进企业QC小组活动更广泛、深入、健康、持久地发展。

2.采取有效的激励手段,激发QC小组成员的主观能动性。

监狱企业领导的重视、关心和支持,并配备一系列确实有效的激励机制,对激发警察职工和罪犯参加和搞好QC小组活动的积极性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可采取理想教育与目标激励、荣誉激励、物质激励、培训激励等多种方式,使警察职工和罪犯积极投入到各项质量改进活动中去。QC小组活动的开展,激励了领导的责任感,调动了警察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塑罪犯的劳动观念,培养其主观能动性和责任意识,增强了积极改造的信心,促进改造质量的提高。

3.针对现场存在问题开展小组活动。

QC小组要以提高“两个质量、两个安全、两个效益”为目标,以全员参与为基础,重点提高警察的生产现场管理水平和执法水平,围绕企业的方针目标和现场存在的问题,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遵循PDCA循环的科学程序,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人的素质和经济效益为目的,积极开展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实现监狱生产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4.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巩固和推广QC成果。

QC小组活动成果的巩固工作,包括制定巩固措施和实施巩固措施以及对它们的管理,在诸多QC小组的管理活动中,它是一项极其重要但又容易被忽视的工作。小组成员要充分认识到做好巩固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明确规定制定巩固措施和实施巩固措施的主体和责任,取得小组所在部门和有关行政组织的支持和重视。同时要制定对巩固工作开展定期检查和抽查的制度,以便对巩固工作进行不定期抽检和年度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进行整改。只要全面做好成果的巩固工作,成果的实效性就会得到可靠的保障,防止问题的反复发生。

5.将质量管理工作与其它改造手段有机结合起来

目前越来越多的监狱在应用QC小组活动方法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积极探讨罪犯的管理、提高改造质量等新课题,使之在监狱质量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组织罪犯劳动生产过程中,与其它改造手段结合起来,有意识地主动引导、教育罪犯,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人际关系协调性和生产技术性。不单在罪犯劳动改造领域,在教育改造等领域也运用质量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提高改造质量,特别是QC小组活动的PDCA循环,是各项工作的基本方法,通过计划、分析查找原因、制订实施对策、检查效果、制订巩固措施等步骤,对罪犯的教育转化、心理矫治等工作进行攻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将QC小组活动作为一种寓教于乐的教育改造手段,把它作为提高罪犯素质,培养其主体意识、自觉改造意识的有效载体,积极利用技术含量较高的劳动来净化罪犯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促进罪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四)提高质量管理者、劳动者的质量意识和劳动积极性。

1.注重质量文化的建设,提高质量管理者和生产者的质量意识。

企业质量文化是企业全体管理者和生产者为了满足社会需要,适应外部激励的竞争环境和提高内部的质量,共同拥有的与质量有关的价值观和信念。企业质量文化的建设,是提高企业管理者和生产者质量意识的最有效途径,应从更新质量观念和提高员工素质入手,紧紧围绕市场和顾客需求这个中心,着眼于全面质量管理,改变管理者和生产者“重产量,轻质量”的观念,树立起“人人事事与质量相关”的观念,逐步形成浓厚的质量文化氛围,提高产品质量。为此,首先要加强对员工的质量教育,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其次,应对管理者和生产者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管理者和生产者的文化和技术素质。再次,要开展多种形式的质量活动,结合物质和精神的奖励,增强员工对质量活动的参与程度。只有提高了企业的质量文化水平,质量管理的措施才能得以贯彻落实。

2.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激发管理者、劳动者的从业热情。

产品科技含量和管理者、劳动者的从业热情是影响产品质量的深层次因素,也是提高产品质量的根本途径,而管理者、劳动者的从业热情,又是提高产品质量基础的基础。如果企业舍弃这两个基础,而奢谈提高产品质量的各种措施,就会舍本求末,很难收到较好效果。

3.加强全面质量管理知识培训,学习借鉴社会先进企业的管理理念和做法。

质量管理始于教育、依赖教育、终于教育。这是各国推行TQM的显著特点,也是我国成功的经验。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TQM系统教育培训,运用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采取“走出来请进来”,学习借鉴社会先进企业的管理理念和做法,针对企业领导、技术管理、现场操作等各层次人员的工作特点,选择重点内容,反复进行TQM的教育培训,坚持不懈,才能卓有成效。

第二篇:关于质量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关于质量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我认为在中国谈医院管理它首先,绝对不是你夸夸其谈管理理念如何先进、工具运用如何花哨可以解决问题的。对医院问题的把握,首先在于真正熟悉医院的环境和运作规律。本人供职于某三甲医院质管办(正科级部门),院长直管。对几年来在这个岗位工作有所感触。谈下个人几点体会与大家交流。

我所在医院质管办的任务。包括:全院职能部门效能建设、行政交叉事务协调监管、医院综合目标管理、临床效益效率考核、HQMS数据上报、不良事件监管、归档病历检查。以及其他院长认为不要院办、党办牵头的综合性管理事务等都要求质管办协调办理,比如超声科室等候时间过长,质量管理培训、安全月活动等等。

总体评价:医院对职能部门工作计划和推动比较良好,执行力很强。对临床科室综合目标管理面上良好,但实质性质量分析与监管不够到位,还没有真正形成特别有推广价值的监管体系。也正因为此,结合论坛里面管理质管办工作的交流梳理,引出以下问题: 1.关于质管办的定位。

“质管办”和“质控办”是不同的名称,各医院叫法不一,但新的等级医院评审标准提法是“质管办”。很多医院质管办隶属于医务部,相当于正处级医院的副科级兼职,那么主要职能是检查病历等。但等级医院评审标准实质要求是统一管理医院质量管理工作。这点坛子里面的几个精华帖都提到,也说明最基本的问题也是大家最困惑的问题。

按照我的理解,质管办、院办、党办应该是一所医院管理分别管理质量事务、行政综合事务、党务综合事务的三个综合部门。但实质上,院办、党办都有传统的实质性事务,而质管办则往往为适应质量管理要求或者适应三甲评审要求设置的新部门,如果定位与工作事务,则没有明确的工作内容。因此我在工作中的困惑之处也在于:没有明确什么是我应该做的?(那种推都推不掉的应该的意思)。

但如果定位与监管,那么我们必须理解监管的难处所在。我们监管什么?标准要求引导大家监管全院的各方面的质量管理。但这是理论的提法,和站在院长的角度理解的问题,作为质管办工作人员,你实质上很难深入到这些工作质量评价当中。比如,按按要求,我们要对全院的各环节质量提出评价意见,(举例医疗投诉或纠纷)实际工作中,我们本身就没法深入到这个部门工作的核心,所以难以提出真正有见地的改进策略。再则,从部门互相沟通的角度,有的部门并不欢迎你对其工作的挑刺样的评价,因此,质管办的难处在于没有传统的“存在感”。

本人作为三甲评审办公室秘书,经历的三次评审经验一个很深的体会是医院管理不少条款要求超越国情。我们很多时候讨论的工作模型超越现在的现状,比如无烟医院,员工投诉等等。

比如,国内很多医院管理专家讨论失效模式分析(FMEA)提高医院服务质量,但其实这样方法运用起始于航空管理,本身就说明优质资源的投入是实施本方法并见效的前提。

医院的问题是:一个是资源投入不足,我们需要服务的病人和解决的问题远远超出管理工作预期;一个是实际医生水平、管理水平均有限,很难形成成熟的管理模式并流畅运行。推动工作的核心,在于“领导重视”。如果很多问题普遍,那么这些问题本身通过管理是不能直接或立即解决的,但往往我们管理者为此忧虑。再则,当前医院属于事业单位,行政单位的人浮于事、庸人占岗、不愿做事,不公平不公正等等或多或少的问题弊端暴露无遗,不同程度存在,所以我们很难用完美的监管思路去解决这些问题。比如:病历质量反反复复的提及,那么是否我们该听听医生的声音,为什么他们不重视?

这个不是你设计一个很完美的表格就可以解决的。利益问题?时间问题?关注程度问题?医生作为一个群体他(她)做一项事情一定是理性评价了它的投入和收益的(短期或长期)。

我的观点是不建议质控管理者或者病历检查者,那么关注怎么样让全院医生写一手好的病历。管理好坏在与是否抓住工作的重点,高质量的病历检查显然不在其中。因为,如果一个问题普遍了,需要反思:是加强管理;还是换一种思路去管理;还是根本就不要管理。病历质量至少不是那种每次开大会小会都要强调的专题。

2.关于质管办的配备。

我认为质量管理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院长参谋,既能宏观把握,又能见微知著。那么这个质管办主任应该是一个资深的医院管理者,医疗管理者,熟悉医院的情况,有很高的威望,提出的方案能够被上下认可,能够推的动具体的工作。那么这个人,应该是院长助理级别的人才方可以胜任。如果这个岗位的负责人年轻并没有经验,那么很难提出有深度的革新意见,同时工作中会有阻力,难以服众,上下应付都比较吃力。没有一个稍显强势的部门领导,很难对其他部门的工作不足和懈怠问题,提出批评性的意见和建议。3.质量管理如何实施。

首先质量管理定位于协调。对一些医疗问题涉及跨部门的,可以有质管办进行综合协调,分解任务,督促落实,汇总分析等。比如质量管理知识培训,不良事件上报,数据上报等。

其次质量管理定位于介入。质量管理工作如果需要深入,则必须要有对很多具体工作有所了解,能深入进去也能跳的出来,因此其他部门的工作,如果没有参与进去(作为旁观者,或者亲历者)那么没法谈发现问题。比如医患纠纷总结、病历检查总结等等。有些工作需要质管办人员介入进行,有些可以由质管办兼职人员(质管员、质控员,科室中级以上职称人员)参与。通过这些沟通上传下达,才能把问题真正的弄清楚,而不是院长直接听来的结果,才是决策的可靠前提依据。

最后质量管理定位于管理重点。这个真不好说,太难把握。比如对临床医技科室,结合数据上报系统,提取科室治疗质量数据、合理用药数据、临床路径数据等,参考对比卫生部基础数据,逐年分析比对促进科室发现问题,不要对现状沾沾自喜,很可能你处在相关专科的中下游。但又一个问题,我们发现问题了,也反馈了,但改进不良好怎么办?又一个让人抓狂的循环:绩效考核!

再比如,对职能部门的质量管理定位与有一个好的执行力,能做到计划性任务和领导交班的任务,能够认真落实,而没有侥幸糊弄完成任务的心理。促进部门思考性开展工作,有记录的开展工作。

总结,我们在行政工作上习惯于互相不干预的管理方式,因此决定了我们平行部门的思维方式,是偶尔协作,基本独立,但不要干预。越大的医院部门内部也分工很细,其实不利于下属成长锻炼。但现状便是如此,年轻的医院管理者成长需要的是自己去锻炼,去学习。我们没有医务人员那样清晰明确的专业成长平台。对医院管理者能力的认可,首先是行政管理素质,即思维能力,执行力,观察力,协调能力等,其次才是专业素质,即懂医院管理、医疗质量管理等等。然后是人际经营素质,这个更多的应该理解为人际资源、人际平衡能力说服力,你在某一个工作平台,凭个人的积累可以推动事情的良好进展。说质控其实也都是因为我们还在质管办这样的岗位。但我们需要的综合医院管理素质,可以随时胜任任何一个医院管理岗位。

以下是一些引用的总结不错的观点:

按照我们院长的想法:质控科是管理***的***,即宪兵队,直接隶属院长分管,也就是说质控科的职责定位应超越一般职能部门,从一个侧面考核职能部门(如医务部、护理部)的工作是否有效。

同时质控应当是“大质控”的概念,不仅仅局限于医疗、护理,还应当涵盖行政、后勤,最终形成一种综合质量考核体系,所有的质量考核成绩均出自质控科。(引用ywb2003)

质控科从大指控概念出发,管理医院的医疗、护理、行政、后勤从概念说是正确的,但在实际工作中;质控科的作用发挥关键在一把院长的理念,院长重视,工作就能开展;否则,“大质控”概念只是理想化。(引用zkb_2111)

质控应该是全面质量控制与管理,所辖内容涵盖医院的医疗、护理、院感、科研、教学、后勤、行政、网络等各个环节,而非单纯的医疗质量。医务部的工作内容是以医疗安全和医务管理为主要工作内容,二者有很大不同。(引用爱夜精灵)

关于三甲评审与质控

现在随着三甲医院的评审许多医院已经开始重视质控科了,但领导不知道真正的质控工作是要做成什么样?在领导的眼里只要检查过关就OK了,但事实上那只是表面的东西,真正的质控工作体现者一个医院的内涵质量的高低,也只有在医务处工作过的人才能了解质控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但是质控工作的决定权却不再质控科,这估计是许多同行面临的大难题。仅个人看法,请版主见谅。(引用ycy10)

质控岗位职责

质控科科长的岗位职责

1.在院长和业务院长的领导下,组织医疗质量的控制和提高,拟定全院医疗质控工作制度、方案和措施。2.组织开展医疗质控管理各项工作,指导监督质控人员检查质量方案执行情况,定期进行质量评估、考核。3.指导监督医疗纠纷的防范与处理,配合医务科对纠纷病例进行调查分析、改进。4.组织开展全院病历质控工作。

5.组织调查和分析研究全院医疗质控工作的存在问题并拟定改进措施,不断完善质控方案,持续改进质控管理,提高医疗质量。

6.督促全院医务人员认真贯彻执行各项医疗卫生法律、法规、规章、诊疗规范,积极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缺陷,防范医疗事故。

7.协助有关部门做好临床人员的考核、晋升、奖惩与聘用工作。8.医院领导交办的其他医疗管理工作。(引用bydjh)

质管办工作职责

1.在管理者代表领导下,全面负责质量体系的运行,并及时汇报体系运行情况。2.负责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号、更改、控制和管理。

3.及时查阅外来文件的收文登记,确保质量体系获得并使用最新版本的外来文件。4.负责拟定内部质量审核工作计划。5.组织内审组实施内部质量审核。

6.负责拟草管理评审报告,具体负责管理评审会议决议的实施。

7.负责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不合格或潜在缺陷以及收到的投诉进行分析,落实纠正、预防措施。8.负责对部门负责人进行质量培训。

9.负责质量记录表式的编码登记工作,负责质量记录的控制。10.负责制定本部门的工作计划,组织实施,并做好总结。11.负责本部门质量记录的编制、填写、收集、整理、归档、销毁。

12.负责对本部门存在或潜在的缺陷以及收到的投拆进行调查分析,确认不合格产生的原因,采取纠正、预防措施。(引用木鱼儿)

ISO或JCI的质控办职责,但真正要实施,且要达到效果是很难的,本周我才作为内审组长对部分临床科室进行了内审,采用如下审核方法:即文件,记录核对、核实,现场操作观察,现场提问考核,环境检查,沟通座谈等。按检查表的专业性和针对性把握好审核重点,注重个性化评估,重点对病房工作过程控制、交接班、病人出入院登记、医疗核心制度执行情况、科主任护士长定期的内部质控、病历书写、病例讨论、医嘱执行、诊疗合理性、医患沟通等方面进行了审核。从形式上可能不错,然而从实际工作的效果没有医务处作用大的。医务处会一个个重点去督导,内审只是个大HURONG的(引用cnnjhsm)

1、负责医院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具体工作。

2、协助管理者代表协调医院各部门质量管理方面的有关工作。

3、负责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评审和改版。

4、负责分管范围内的质量考核工作。负责汇总各职能科室质量考核的执行情况,形成每月质量考核结果,上报分管领导。

5、负责制定《内部审核计划》并组织实施。

6、负责制定《管理评审计划》,收集并提供管理评审所需的资料,对于各部门在评审中提出的纠正、预防措施进行跟踪验证。

7、负责收集与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信息,负责汇总各职能科室工作质量检查的相关数据和信息,提交管理评审。

8、负责组织内审员培训。

9、负责每月将出院病人随访的分析情况,发送院领导和各职能科室,对责任科室制定的纠正措施及落实效果实施验证,将验证结果报告管理者代表并向有关方面反馈。

10、负责汇总分析每季度满意度调查,将结果按时发送至院领导和各职能科室,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纠正措施,验证措施实施效果。

11、每季度统计全院质量目标完成情况,每半年汇总并分析。对质量目标完成情况的监测结果及时报告管理者代表,并通报相关职能科室,必要时分析原因、制定并落实纠正措施,验证整改效果。

12、负责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更改、新增、作废、保存和分发。(引用xiufeng403)

参谋长比较看重下面wzhku4343的观点:

上面都是都是些官腔框框条条,没有具体实施的措施和评估标准,到头来还是一头雾水。

在我看来质控的目的在保障就诊病人的诊疗环节衔接通畅,优化诊疗过程,保证医疗安全,保证医疗安全是根本最终目的。

我们这里质控科工作职责及监控范围为把它分了个框架,门诊部分和住院部分。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分,分为临床医疗、护理、感控、电子信息系统等。又可以从其他角度分,如分为就诊患者及服务患者的临床诊疗活动等。不论是哪个部分,医疗核心制度始终是贯穿其中,监控的项目都离不开医疗核心制度的贯彻实施,对医疗核心制度的执行作了比较详细的规定,包括奖励和惩罚。医疗核心制度具体哪些不用说相信各位搞医疗管理的都非常清楚了。质控的各个项目都有监控检查的标准,做到将医疗核心制度具体量化打分,通过分数来区别各个科室的医疗质量管理情况,每个月公布检查的结果,对科室作的不足的要及时提醒督促其改进。这些分数是年终评定先进科室及个人的依据。具体质控评定指标太多太复杂,就不一一道出。各个医院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制定评定指标。我们医院指标基本上是创等级医院的指标,上面有的我们都有。虽然制定出评定指标,但是要去检查及督促是很费人力物力,但是没有办法,要搞好医疗质量是必须这样做的。这是我从事医疗质控年把的一些体会,欢迎大家拍砖。(引用wzhku4343)tantaijie wrote:

楼主很用心,很想把质控这块工作做好,但是说实话,医院里这块工作是最难做的,你目前是隶属于医务部下的小质控,包括病案室、信息科、图书室,说实话,其他几个具体科室都有自己的工作职责,除病案室与质控有些关系外,信息科主要是在质控方面提供一些信息化的支持,图书馆与质控关系也不大。你目前做的工作仅仅是病案的质量管理,连小质控都算不上,如果真的是要搞三级医院评审,质控科的职责应该不是这样的,应该是大的质管科,是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的常设组织,代替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行使相关职能,应该是在各职能部门以上的一个组织。所以你首先要做的是,学习好三级医院评审标准要求,确定质管科的职能,制定医院的质量与安全管理组织架构,包括各种委员会,各级职能部门及科室质控小组,制定医院的质控目标与质量与安全控制计划,然后制定相关考核标准,定期到科室进行督导考核,定期进行各种质控指标的分析,定期组织召开相关会议,定期对各职能部门、各下属委员会的活动进行督导,对科室质控小组活动进行督导。根据分析、督导结果制定相关整改措施,持续改进医疗质量。质量管理是医院永恒的主题,任重而道远呀。目前山大二院,浙医二院质管科做的不错,可以考虑去学习一下。(引用tantaijie wrote)

第三篇:强化车间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强化车间安全生产管理工作(1)

安全生产是企业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安全管理工作的好坏则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利益和发展。而作为企业生产单元的车间在企业整个安全管理系统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它既是安全管理的执行者,也是被领导者;另一方面它既是本部门、本单位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参与者,也是监督者。作为一个承上启下的部门,其角色的好坏就是直接关系到本部门安全管理工作的晴雨表。下面就如何发挥车间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车间是搭建安全生产的平台。车间应建立一个完整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网络,从而实现有“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改变。

在生产中,必须按“谁主管、谁负责”,“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做到分级管理、分线负责,层层落实,形成齐抓共管的新格局,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机制,使违章作业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局面。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建立安全管理体系网络来保证。常言道“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不管是老生常谈还是“婆婆嘴”,车间必须实行“一把手”负责制,车间、班组、个人层层落实责任体系,使生产过程中每一个环节,每个动作都有责任者和管理者,都有监督者和检查者,这样尽可能地把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同时双管齐下,建立以设备、安全、企管为主体的消防、设备、动能、卫生、环保等组织,使整个生产车间管理网络从点到面形成一个平台清晰地管理体制,让管理者“耳聪目明,头脑清楚”,总能在第一时间内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起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每天进行现场检查,现场整改,生产再忙,安全巡检决不走过场,这种巡检表面上看有些例行公事,但却立杆见影,在巡检中,发现了潜在的隐患,(如成品或半成品堆放杂乱、吊钩、吊具的损坏、焊把线潮湿、破损、劳保用品穿戴不正确等.)现场纠正及时,可以有效预防事故的发生。利用奖罚机制和车间互保制度相接合的管理方法,使员工知道安全不是一个人的事,它关系到班组和车间的利益,有效自发的促使车间内的员工互相监督,互相提醒,进一步做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预防工作。

二、要使安全生产的平台得到巩固。车间要根据国家、行业的方针政策结合自身特点正确理解和实用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

众所周知.“千里长堤溃于蚁穴,成败决定细节”,量变和质变之间并没有鸿沟,“千层之台,起于垒土;合抱之木,起于毫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果用这样观点来审视安全工作,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大的事故背后就有十个小事故,有一百个事故隐患,有一千个事故未遂。所以在安全管理中,上到管理者,下到普通员工,都必须制定出详细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章,使他们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干,什么必须遵守,什么不能违反,明确肩上的责任;同时又要针对生产繁忙、设备老化、环境的变化、管理的松懈给带来的客观因素。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发生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建全设备维修、保养等制度是预防事故的重要途经,要求员工就像士兵一样爱护手中枪,医生要爱惜听诊器一样。爱护保养设备,及时发现设备故障和设备隐患,使机械事故消弭于无形。建立安全生产奖惩制度并进行年终评比。根据公司下达给车间的安全考核指标对具体的基数进行分解,实行“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身上有指标”的方法,与车间、班组签订安全责任书,月终、年终进行评比,安全搞得好的车间、班组、个人,予以奖励,反之则予以处罚,做到奖惩分明,从而使规章制度成为“高压线”。

三、在夯实安全管理的基础的同时,管理也是促进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

管理不是请客吃饭.管理更不是下发红头文件,作为车间而言,管理可分为管和理两个部份。管是监督和惩罚,理则是制定程序和理顺关系。在工作中,是以管为主还是以理为先就应根据员工的素质而定。在生产

中,应结合本部门的具体情况,对生产全过程进行跟踪、预测和控制,从班前会、安全例会、生产会及车间早会上不厌其烦讲措施、讲制度、讲规范,使安全生产在每日、每时、每个环节、每个岗位和每个角落都得到了保证,为了搞好安全管理,更需要从均衡生产为切入点,科学安排、合理调度。科学统计表明,安全事故大都在人处于疲劳时发生,当生产处于极度繁忙的时候,加班加点又在所难免,科学、合理地安排生产对安全促进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需要对生产计划进行提前分解,做到未雨绸缪,尽可能地提高质量完成任务后少加班或不加班,让大战后员工的疲劳得到有效的恢复,在“一张一驰”中感受到“文武之道”,始终保持饱满的工作状态,同时在生产量较为紧张的时候开展“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回家”的劳动保护监督活动,把安全管理的触角延伸到每个员工、家庭中去,这样就形成了一道道严密的安全防护大网,使安全管理体制的大堤进一步夯实。

四、“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是安全管理中的核心。

作为一个生产实体,车间的运作过程,实际也就是人与人交流、沟通的过程,所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强调人要重视安全工作,把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来抓。安全工作的目的是防止和减少事故的发生,保障员工的健康、安全和企业的财产,促进企业的发展,而人是一个活跃、不安定的动物,只要生产人必须活动,人活动必存在着危险,所以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人的不安全行为。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建立“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这绝不是作秀,更不是在矫情,在安全管理中,始终要把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在工作中我们就极其重视职工的状态和情绪的掌握,如果发现员工的心理有些异常,就要及时地进行疏导和交流。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引起事故的主要原因,而人的不良心理是导致不安全行为的根源,正确引导、不断提高员工的自我价值和自我保护意识,是实现“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重要手段。为他们着想,始终关心、呵护职工,这种将心比心的人性化管理,就可“润物细无声”地变强制行为事后反思和超前预想;变重理论培训为重实际操作技能与自我保护能力的培训;变时紧时松为常抓不懈;变静态应付为动态达标。

五、“警钟长鸣”是安全教育的必须。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对安全检查工作的高度重视,自然也就为做好劳动保护奠定了基础。当然,衡量思想到位与否,主要看员工对安全意识认识程度如何。这就要车间领导在提高自身认识的同时,通过各种有效的形式,如黑板报、班前会、生产会、安全例会、幻灯片、真实事故案例以及其他形式在员工中宣传党和国家政策方针、法律法规,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宣传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讲解安全与生产的辩证关系、组织员工对发生的事故案例进行剖析,“认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故警示自己,让真实案例开口,让血的事实说话,用伤亡的悲剧擦亮双眼,不断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引导公司员工发自内心地从“我会安全”到“我管安全”,这种发自内心的创造性将会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将有力地推动车间的安全工作从而迈向更高的层次。能在超负荷的生产中保持较好的安全状态,与我们不厌其烦的“嘴碎”和“唠叨”有很大的关系。

安全工作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安全管理是一则常谈常新的故事,安全生产还是一篇没有休止符的散文诗„„。作为生产车间而言,安全工作永远都充满了挑战和探索,永远容不得一丝松懈和麻痹,尽管在工作中安全管理就像一道挠头的方程式,但现实中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我们把安全工作当作职工的幸福工程、企业的效益工程、工厂的形象工程来抓,把“安全我一个,幸福一家人”始终放在核心的位置,就一定能探索出一条新时期里生产车间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的方法和模式来。

第四篇:强化监狱企业财务管理 提高监狱企业经济效益

强化监狱企业财务管理 提高监狱企业经济效益 张新姣

会计之友 2008年第5期 [摘要]笔者根据监狱企业的特点,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就监狱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以促使监狱企业强化财务管理,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监狱企业;财务管理;经济效益;重点;发展

监狱企业不仅承担着惩罚和改造罪犯的任务。而且还要完成一定的经济任务;不仅要注重社会效益,而且还要讲求经济效益。只有这样,才能使罪犯从其劳动成果中感受到在为社会服务。

高质量的监狱财务管理工作,一方面可保证监狱经营活动规范:另一方面可以使监狱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减少监狱的浪费,增加投入产出比。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一、立足经营做财务

首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监狱企业运作的基本经营理念是筹集并合理使用各种经济资源,最终为社会提供合格产品,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讲求经营效益,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改善服务等经营形式来提高经济效益,从而使监狱资产达到保值增值的目标,监狱经营就是使资本能够产生大于它自身价值的价值。据此,财务管理的重点应放在严格控制生产成本。降低各项费用支出,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等方面,以此作为监狱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个立足点。

其次,实现监狱财务规划分析和项目投资财务可行性、及实时财务运行分析。对于监狱项目投资,原则上都要进行财务可行性分析。以避免投资的盲目性,降低投资风险,防止投资失败,提高投资的有效性。当然,最后决定投资与否还要结合监狱的整体利益来考虑。如果该投资方案项目本身不能通过财务可行,性分析,但该方案的实施能够带动其他相关业务的增长,并使监狱整体利益上升,即使投资方案本身是亏损的,也要实施该方案,以提高整个监狱的经营绩效。财务部门根据各期财务会计报表及其相关资料对会计报表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并与监狱以前相关指标(纵向比较)和同行业相同时期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通过对比分析,了解监狱与同行业相关指标的对比情况并找出差距,发现监狱的优势和潜在缺陷,最后通过财务报表相关指标的综合分析寻找业务收入的增长点和成本费用的突破点,再根据所掌握的数据资料和信息提出合理化建议,为监狱的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再次,健全内部财务管理机制,加强对固定资产、货币资金、流动资产的管理。对固定资产实行“统一领导,计划供应,定额配备,归口负责”的管理原则,通过建立三级账卡管理制度,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核对,对各部门机器设备的使用效益作数据统计分析,及时了解设备使用情况,强化货币资金管理中的岗位分离原则等。在财务管理活动中,要求严格遵守财务纪律,按照财务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开展工作。

二、成本管理是重点

(一)完善制度建设,强化成本核算

监狱应根据自身管理需要,借鉴先进企业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的成熟经验和做法,制订行之有效的成本核算管理办法。

(二)实现整个序列成本领先管理

要求将整个价值链上的设计、制造、分销和售后服务的总成本视为同一个成本序列加以管理。使整个序列收益最高,成本最低。

(三)人力资源成本管理

生产技术人员等人力资源是监狱企业生产的主体,同一监狱内部生产人员(服刑人员)存在着不同的知识和业务水平;相同的物力因不同的人力技术和管理,所产生的效益不同。不能仅通过投入产品的生产要素组合来衡量监狱成本,还应重视知识、技术、管理等无形资本的合理使用和配置。因此,监狱应把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具有激励作用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作为成本管理的重要内容。

(四)资产成本管理

监狱企业的资产分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长期资产。为了降低消耗成本,重点要加强对原材料、低值易耗品、机器设备等财产的采购、使用和保管过程管理。

(五)其他费用管理

监狱企业各部门消耗的水、电、气等由于内容繁杂、涉及面广,一直是成本管理的难点,应当根据经济业务总量来核算最高消耗总额,由归口部门进行总额控制;业务招待费、办公费、差旅费等由财务部门归口统计,纳入各部门成本。对行政后勤部门各项费用的预算方法进行控制,加强支出管理,也可以采用标准成本、计划成本、目标成本管理等方法加强控制。

三、内部控制是关键

可以通过制定和执行恰当的业务控制程序,科学、台理地划分职责范围,建立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机制和及时、畅通的信息反馈系统等健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以保证提供及时准确的经营管理信息,尽可能减少会计活动中的差错,保护企业资产安全;以有利于减少违法事件的发生,降低企业经营失败、财务失败的概率。提高监狱企业的竞争力,促进监狱企业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一要建立各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包括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对外投资、工程项目采购与付款、筹资、销售与收款,成本费用、担保等经济业务的会计控制,从而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单位内部资产安全、完整,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二要对内部会计控制进行评价。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只有应用在实践中。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现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缺陷,并指导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断完善,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评价就是对其实践运用的检查、总结。单位通过内部会计控制的评价,了解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情况,检查监督制度执行的有效性。以利于进一步适应单位的管理要求而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四、强化计算机应用是发展

计算机网络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监狱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各个方面,应加强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一)网络平台上的费用管理

利用网络化管理,则务部门可直接或间接地分配各费用中心发生的费用,以便随时掌握本中心的成本费用情况,便于对费用开支的监督。

(二)基于网络平台的存货管理

存货管理是监狱的一项重要财产管理,容易产生漏洞。造成资产流失。严密的存货网络化管理是堵塞漏洞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第一,建立存货价格管理体系,设立存货价格作价方式:第二,具有严密完整的审批单,包括外来采购原始凭证的报销,内部出、入库单,销售发票等;第三,完整的报表制度;第四,定期不定期进行存货盘点。针对问题找原因,及时做出处理。

总之,监狱企业要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强化财务管理,深挖监狱企业潜力,树立良好的经营形象。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1994年12月19日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国家主席三十五号令公布,本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1999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修订)本法自2000年7月1日起施行。

3、赵德武,财务管理概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监狱经济面临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已要求我们必须将监企分离改革提到新的高度,监狱发展的历史、现状和现代社会文明进步对二十一世纪中国监狱的要求,已经使这一历史使命摆在我们面前,目前监狱体制改革已经进入全面推行阶段。现行监狱财务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和监企分离体制改革思路不相适应甚至大相径庭,面对惩罚改造罪犯和大力发展监狱经济这一矛盾的交织,应该重新审视监狱生产投资与财务管理体制在新时期监狱工作中的位置,笔者经过对全国监狱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试点实践进行深入的研究,试从前提、宏观、微观等层面提出监狱企业体制改革中应该重视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建议。本文旨在通过对监狱体制改革进程中财务管理体制机制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为进一步深化监狱企业体制改革提供决策参考。

一、建立监狱企业财务管理新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前提

1、关于监狱企业的性质定位问题

监狱企业的性质决定监狱企业的职能、任务,直接影响监狱与监狱企业的规范运行,影响监狱企业的机构设置、领导体制和委派警察的身份待遇,也影响监狱企业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以及监狱企业的发展方向。根据《国务院批转司法部关于监狱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精神,可以得出结论,监狱企业具有双重属性:即具有以服务监狱监管改造工作,为改造罪犯提供必要的劳动场所和手段,追求劳动改造功能、提高罪犯改造质量的社会属性;又具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增强自身经济保障能力、兼顾效率的经济属性。因此,监狱企业应该定义为:根据《监狱法》和《公司法》设立,以改造罪犯提供劳动岗位提高罪犯改造质量为目的,但必须讲求经济效益的经济组织。监狱企业是改造罪犯工作的组成部分,不同于社会企业,主要任务是为监狱改造罪犯提供劳动岗位,现行的公司法、企业法和监狱法都难以解决监狱企业的法律关系、法律地位问题,需要专门的法律

法规进行规范。

2、正确界定监企关系

监企关系是监狱体制改革的难点。监狱局与集团公司、监狱与集团公司子公司、集团公司与子公司、监狱局与监狱这四对关系都需要明确规范。在这四对关系中,监狱与企业(集团公司子公司)的关系是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司法部认为,两个规范运行必须建立在二者的共同目标之上,劳动改造罪犯是监狱和监狱企业的共同目标,监狱企业主要任务是为改造罪犯提供劳动岗位和手段,是改造罪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监狱和监狱企业围绕改造罪犯这一共同目标,按照各自的规律独立而又协调地运行。两个规范运行必须靠制度和有机联系密切配合的协调机制来保障。处理这个难题的根本,是要在确保监企分开的前提下,建立有效的有机联系和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加强双方的配合协调,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大多数试点省市已经建立起监管改造、生产经营分开运行、独立运作的两套体系,陆续制定了一批规范运行的制度和办法,初步形成了监狱和监狱企业既相对独立、又有机联系的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监管改造质量和企业经济效益都有了新的提高。

3、关于监狱国有独资公司的领导体制问题

目前试点省份的监狱企业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按照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要求的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具体是由省市人民政府授权监狱局组建国有独资公司,并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国有独资公司是在监狱局领导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监狱企业,公司设立董事会、总经理、监事会分别作为公司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并设立若干职能部门。另一种是按照一般国有企业的模式,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监狱国有独资公司在监狱局党委的领导下,通过建立总经理办公会议制度,研究决定集团公司经营决策及子公司生产经营管理的重大事项。监狱国有独资公司和监狱局、监狱与子公司或分公司的领导不再交叉任职。这两种体制,哪一种代表国有独资公司领导体制的发展方向,还需要在实践中结合各省省市实际情况探索和研究,待时机成熟时加以统一规范。

二、关于建立监狱企业财务管理新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设想

1、加快布局调整步伐,建立健全和规范完善监狱企业生产投资新机制。

彻底转换监狱经济职能,由国家和地方两级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直接控制和管理各级监狱的生产,精简分离监狱管理职能机构;各监狱只设立一个生产管理办公室,在法律范围内,直接接受国家和地方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管理,对监狱的生产及其产品进行控制、调度和协调,建立起国家计划指导下的监狱生产资源配置运行机制。

严格制定监狱建设性和企业生产性投资发展规划,提高监狱建设水平。要提前筹划监狱建设长远规划,牢固树立科学规划意识,坚持在布局调整中求发展,在创新中实现跨越,结合监狱生产、监管等级及监狱地理特征等要素,在规划和实施过程中统筹考虑监狱体制改革和监狱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定位,每个监狱对本监狱的布局调整都要有一个总体设想,减少投资盲目性,避免造成重复投资和损失浪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改革监狱企业宏观管理体制,实现监狱企业投资职能的深化和监狱管理职能的纯化。

这是一项任务最艰巨、难度最大、涉及范围最广的改革,它将对监狱生产能否正确定位起到决定性作用,对二十一世纪监狱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是我国监狱体制改革的一项重

要内容,必须有计划,分步骤实施。

第一步:彻底分离监狱办社会职能,包括文教、卫生、劳动就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养老统筹、社区服务等,逐步移交地方政府相关行政部门,实现监狱社会职能的社会化和属地化管理,只有尽快割舍监狱办社会职能,才能大大减轻监狱的经济负担和压力,为全面完成监

狱布局调整铺平道路。

第二步:将现行的监狱企业包括纯工人企业、经营性第三产业,彻底从监狱中分离出来。对于经济效益很差或资不抵债的监狱企业,可面向监狱内外,分别采取破产、兼并、出售、重组的办法重新为监狱创造生产与发展的条件。

第三步:监狱企业的押犯必须果断地与企业分离,实现监企适度分离。企业组成有限责任公司,由省政府有关部门授权委托经营,原监狱企业资产,隶属监狱管理机关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与监狱是经济关系和协作关系。监狱作为生产单位,其生产计划、原材料由公司下达和供应,产品价格由公司确定,产品由公司统一包销。

第四步:逐步建立国家和地方政府计划指导下的监狱生产宏观管理体系。

第五步:在条件完全具备的前提下,最终实现监狱与企业的彻底分离。

第六步:依法改革经济管理职能机构,按照监狱管理现代化、科学化、法治化、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发展走向,按照监狱机构设置要求,完成监狱的定编、定岗、定员,强化狱政管

理教育改造刑罚执行职能。

第七步:建立全额财政预算拨款的监狱财务管理体制。

3、加快推进监狱经济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步伐。

因地制宜加快推进产业结构性调整步伐,实行监狱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实现监狱生产投资管理体制的重新定位,使监狱生产退出市场竞争领域,监狱不再从事经商活动,由现行的生产制造行业转移到适合监狱生产特点的加工行业范围内,必须对现行监狱经济结构

进行战略性调整。

第一,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根据有关监狱法律法规制定监狱生产的产业政策,确立监狱生产的产品和行业范围,以及监狱生产宏观管理体制,实现监狱经济产业结构的整合和

优化。

第二,改革现行监狱投资管理体制。将监狱投资管理职能从司法行政系统转移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发展与改革委员会,逐步收缩和停止竞争性行业的投资,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监狱生产的产业政策,建立新型监狱投资管理体制。

第三,结合监狱布局的调整和监企分离的改革,逐步调整监狱企业生产布局结构。根据我国监狱生产发展现状,在继续保留一批具有较高科技水准的企业,通过实施彻底的改造、升级,提高其现代化水平的同时,要因地制宜发展劳务加工生产。并且抓住农业高科技成果转化快的优势,大力发展 “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创造 “名、特、优”产品,增加农产品成本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实现监狱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从而使监狱生产既能符合监狱的实际,真正成为改造罪犯的手段,又能为国家创造一定的物质财富。

监狱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应该做到“三个结合”:即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与区域产业布局相结合;与监狱布局调整相结合。从长远看,新时期监狱企业的布局结构,应以“一企多监”为主,最终形成以“三个中心”为特征的新的监狱生产管理体制,即:省局集团公司为企业资产经营和投融资中心,各子公司为市场开发和产品营销中心,多数监狱为产品质量

和成本控制中心。

第四,由国家统一处理监狱的国有资产和化解历史债务,监狱不再承担任何债务和经营

性生产任务。

4、积极争取对监企分离体制改革实行资金扶持。

在“十一五”期间,全国监狱系统监企分离体制改革在2008年全面铺开,以中央政府切实解决监狱困难企业沉重债务问题等困难为契机,在法律原则框架下,各省监狱管理局应该会同国资委、发改委、司法厅、财政厅等部门积极争取金融机构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将困难企业债务豁免或者以资本金注入方式将贷款改为拨款投资。

对监狱企业要实行资金扶持,特别是在实施监企分离改革时,要注入足够的资本金,并为提供企业良好的政策环境:要尽快出台监企分离的办法和措施;要从监企分离的实际需要出发,组建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实施监狱党委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和财务总监委派制;要积极争取各项配套政策,尤其是监狱经费的全额保障到位问题;要构建监狱和企业之间的协调运行长效机制;要解决好工人做工和工人企业发展问题;要继续推进三项制度改革;监狱经费财政拨款应全额保障,包括监狱企业生产发展资金。

5、建立和完善监狱经费财政保障体制。

目前各地执行的《监狱基本支出经费标准》只是个基本标准,只能维持监狱的基本运转,离实际需要还有一定的缺口。因此,需要建立一个更为科学合理的监狱经费全额保障机制。监狱经费全额保障到位,是改革进行的首要前提条件,也是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司法部正在与财政部协调落实中央转移支付资金,还将研究制定监狱经费全额保障的规范办法,以逐步建立监狱经费全额保障的长效机制。

只有在监狱完全摆脱所谓经济意义的机制中,监狱生产才真正完全的成为改造罪犯的手段。中国监狱生产重新定位的首要任务就是建立和完善监狱财政保障体制。虽然《监狱法》对国家财政保障监狱所需的经费做了明确的规定,但由于《监狱法》实施细则迟迟难以出台,而其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因此在实际执行中仍无法律保障。

首先,进一步完善监狱财政保障体制的法律法规,使监狱经费的保障范围、来源渠道、资金管理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其次,准确界定监狱财政保障的范围和相适应的标准;

第三,建立与监狱管理体制相适应的中央、省、地(市)三级监狱财政保障体系;

第四,建立监狱生产和监狱经费预算“收支两条线”运行机制。

6、规范监狱微观财务管理,尝试建立新型的财务管理运行机制。

加强监狱企业的财务管理,过渡阶段严格执行财政部、司法部《监狱体制改革试点单位财务管理暂行规定》,为适应监狱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的需要,逐步规范监狱财务管理和监狱企业财务管理,应该按照“资产分离、收支分开、双轨运行、统一领导”的原则建立新型的财

务管理模式。

1、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加强基层监狱企业财务监督管理。体制改革前,监狱企业的财务人员行政关系和业务工作都是由本单位负责管理,也就是财务方面的人权、财权、事权均属于基层监狱企业。这虽然有利于充分发挥监狱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但是这也极容易导致企业经营的利益驱动短视行为,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和保持经营政策的连续性考虑的不是非常长远。

如果由集团公司统一委派财务总监,财务总监的人事关系和工资关系全部属于集团公司,财务总监对集团公司董事会负责并报告工作,财务总监由集团公司董事会负责考核和奖惩,并且在监狱系统内部实行定期轮岗交流。财务总监的主要工作是:(1)具体领导公司和监狱的财务会计工作,对各项财务会计工作定期进行研究、布置、检查、总结。积极宣传,严格遵守《会计法》和财经法规及其他各项规章制度,不断改进财务会计工作;(2)组织制定本单位的各项会计制度,并督促贯彻执行;(3)参加生产经营管理会议,参与经营决策;(4)审查或参与拟定经济合同、协议及其他经济文件;(5)审查对外提供的会计资料;(6)组织会计人员政治学习和专业技术的后续培训,负责会计人员的考核,参与研究会计人员的任用和调配;(7)协调各种财务关系,提高经济效益;(8)定期向集团公司董事会汇报子公司生产经营运行情况和报告财务管理工作;(9)参与监督子公司各项经济决策的制定和执行以及各项经济管理工作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10)组织办理监狱党委和子公司董

事会交办的其他各项工作。

2、监狱企业的财务负责人和会计人员由监狱统一任用、委派和调配监狱人民警察身份人员(国家公务员),工资福利由财政保障,奖金或者与生产性补贴等待遇可以与所在企业经济效益直接挂钩,组织人事关系仍在基层监狱。这种财务管理模式不至于象财务总监那样权利和责任那么大,发挥宏观监督管理的力度不可能非常强硬,但是有利于发挥委派财务人员的积极性,为监狱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和财务管理献计献策。采用这种管理模式,监狱企业的财权较大,与事权相匹配,而集团公司只是对子公司采取适度的经济监督和业务管理,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子公司经营活动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子公司资金调配的自主权和增强国有资金使用效益。

3、进一步完善和健全财务一支笔审批制度。现行的财务一支笔审批制度侧重于财务主管领导或者是财务分管领导的资金支付最终审批权,强调资金的统一调度与管理。在现代企业制度下,资金管理仍然要强调统一调度,资金使用强调“一盘棋”思想,但是更加重视强调集权与适当分权相统一的思想,侧重于资金的预算管理。对于小额的资金支付或者是零星的费用报销,其他分管领导可以由主管领导授权审批,但是必须讲究预算管理,不能越权审批或者是超预算指标审批,必须控制总额,同时必须按月、按季度、按年平衡预算指标进行审批。对于大额的资金支付,必须经过领导班子成员(董事会成员)集体会商后才能予以支付,以尽量避免产生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这样似乎弱化了单位“一把手”的财务一支笔审批权力,这里就强调要与时俱进转变观念的问题,体制改革的关键是人的观念要转变,监狱企业的职业经理人员或者总经理必须适当“放权”与“让利”,才能逐步理顺管理体制和搞活经营机制。体制改革后需要监狱企业的职业经理人员把握生产经营大政方针,潜心研究和解决企业宏观层面决策和企业发展战略问题,充分运用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权力分配机制和灵活的利益分配机制,管理和控制新型监狱企业的生产、供应、销售、财务、劳资、产品技术研发等各个环节,实现监狱企业利润最大化和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同时实现在新型监狱企业薪酬管理体制下监狱企业职业经理层追求自身价值最大化。

第五篇: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

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

[摘 要]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工业得到了显效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环境问题。环境检测是保护环境质量的重要方式,可以给环境管理提供参考。本文主要探讨环境检测质量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措施,希望可以给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6.10.134

[中图分类号]X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0-0-02

环境监测工作主要针对环境监测、污染监控、企业评估和验收监理等工作。在环境状况不断恶化的影响下,环境监测已经成为国家重点发展项目之一。各地政府纷纷发动群众参与到环境保护和监测中,提高了环境保护防护和处理水平。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涉及环境保护的各项内容,是提升工作效率、完善环境质量管理的主要方法。只有协调好环境变化和经济生产之间的关系,才能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实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状况越来越严重,环境保护问题引起了众多人士的关注。虽然国家和政府已经实施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但由于各项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各种监测质量问题,对政府决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造成了严重影响,降低国家公信力。当前环境质量检测管理的重点是实现系统的全面协调,主要借助一些计算或实验室方法对环境质量进行控制。因此,必须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可以从系统和全面协调做起,将先进技术手段应用到环境指导和监测工作中,提高监测的准确度,反映出环境监测质量存在的问题,帮助政府更好地进行决策。

随着社会发展形式的转变,新技术应用越来越多,导致社会各界对环境监测提出了更高要求,监测范围和项目也不断扩展,很多新型的检测系统和方法开始广泛应用到环境检测质量管理中,监测人员的队伍也不断壮大,给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造成了很大影响,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环境检测技术得到了空前发展,如何优化人员结构,发挥新技术和设备的效果,成为当前环境监测企业必须解决的问题。环境监测工作的特点

环境监测管理是一项比较重要的工作,对人们生活和经济水平的提升具有很大作用。分析发现,环境监测管理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

第一,动态性。环境质量监测是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居住环境的改变不断变化。只有不断提升环境监测和环境质量变化的适应度,才能更好地调整监测项目,实现监测管理目标,提升环境质量监测水平。第二,目标性。实施环境监测的主要目的是加速环境管理工作的进展,保证监测数据具有现实意义,能够反映环境变化趋势,进而使相关人员可以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环境保护防护。第三,整体性。由于环境质量监测涉及范围较广,所以不仅要进行样本采集、数据处理、布点、试点监测等内容,还要实现各项内容的有机结合,形成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的整体性,提高环境监测的科学性。第四,层次性特点。环境质量监测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必须分层次进展,按照管理内容可以将其划分为特定目标监测管理、研究性监测管理等,进行监测时,必须在分析环境污染状况和了解环境变化趋势的前提下,按照监测重点划分,合理监测环境污染,最后分析环境污染对人们的危害,保证环境质量监测的完整性。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3.1 环境监测管理体系不健全

虽然现在很多环境监测部门都已经根据环境监测内容,制定了监测管理体系,但由于体系建立不健全,导致很多环境监测单位都将监测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了监测方面,而忽视了质量管理的重要性,不仅浪费了人力、财力和物力,还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造成了严重影响。而且很多监测单位认为进行环境监测没有必要,会增加监测成本,导致监测机构质量管理投入资金严重不足,不能将环境监测管理贯穿到环境监测的各项流程中,影响了环境监测的效果,导致其信息缺乏代表性、可比性和完整性。

3.2 环境监测工作人员的素质有待提升

监测人员是进行环境监测的主体,直接决定环境监测的效果,而且监测工作人员也是环境质量管理中的一部分。由于环境监测工作资金投入不足,很多监测人员在长期的工作中经常应付了事,影响环境监测效果。除此之外,很多监测人员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在监测时,专业技术操作不熟练,导致监测结果、准确率不高。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下,很多新型监测设备应运而生,由于人员能力有限,很多监测人员依然采用传统的监测仪器操作,新设备运行状况非常差,新设备的不正确使用或不使用严重影响了监测工作的进展,同时还有可能产生安全事故。

3.3 监测能力差距较大

近几年,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加剧,给各个城市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由于很多监测设备和技术在环境治理方面存在严重差距,加之很多监测设备较落后,不符合现在的监测需求,监测结果存在很大偏差,影响我国环境治理工作的顺利展开。

3.4 质量管理技术与监测水平不匹配

随着现代化的实施,很多监测设备、监测技术、监测能力发生了巨大变化,监测深度得到了明显改变。但从质量管理技术的现状来看,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仅重视对实验数据结果的分析,现场测试、采样等环境监测没有发生变化,不能做好测试环境的管理。除此之外,质量管理模式比较单一,经常采用数据比对、平行样等方式进行测试。质量管理技术和检测水平不一致,影响了环境检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展开。

3.5 监测布点不精确

监测布点是环境质量监测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必须保证其准确性。但从当前环境质量监测的实际状况来看,由于监测布点环境、位置等影响,布点人员不能精确选择监测点。为保证监测任务的完成,很多布点人员直接选择邻近位置作为布点,影响了监测结果的精确性,无法正确反映环境变化状况。

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措施

4.1 提高环境测试质量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

可参考国家对环境监测人员的要求,同时学习国外人员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提升管理人员作业质量,减少资金浪费,提高管理效率。除此之外,应给环境监测人员建立长远目标,制定长期规划,提高管理人员的思想认识和综合素养,尤其要加强其职业思想和专业技能,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实现环境检测质量的管理目标。

4.2 完善质量监测管理体系

完善质量监测系统对环境监测工作的进展具有很大作用,在质量监测管理体系的作用下,环境检测工作可以向规范化进展。同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完善监测细节,将监测体系贯穿到各个工作环节中,形成完善的质量系统。

4.3 转变质量管理工作方式

首先,质量管理人员必须加强思想认识,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主动地加入到环境质量管理监测中。其次,引进新技术,在新技术的作用下,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必须将新技术贯穿到环境监测和质量管理两部分,实现环境监测和质量管理的协调发展。

4.4 提高人员的质量意识

由于环境质量监测工作量较大,且资金比较短缺,很多监测人员在实际监测中都存在应付、抱怨状况,这不利于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进展。环境监测机构必须强化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让其认识到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意义。除此之外,还要加强细节管理,让质量管理贯穿到监测工作的各个阶段中,提升环境质量监测水平。

4.5 建立环境质量监测报告体系

环境质量监测报告体系的建立,不仅可以反映环境监测工作的状况,还可以给环境保护人员提供参考,有针对性地制定环境保护对策。制定监测报告体系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规范性。工作人员要根据环境监测的实际情况制定质量监测报告和质量报告。第二,时效性。环境监测人员必须及时记录环境监测中的各种数据,并及时反馈环境监测数据的意见。第三,针对性。环境监测面向的是大众,必须根据人们关注的问题进行分析报道。结 语

环境质量检测工作对环境保护具有很大作用。随着社会形式和经济发展转化的变化,环境监测人员必须从监测工作实际出发,正确认识环境监测工作对人们生存和发展的意义,积极克服环境监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给环境保护和科学决策提供参考。除此之外,工作人员还要不断提升自我的专业水平,借助科学手段完成数据分析,给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主要参考文献

[1]袁力.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思考[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2(3).[2]张胜祥;梅晶.对如何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思考[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6).[3]张雪晶.加强基层环境监测站质量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J].化工管理,2013(2).[4]李志伟.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J].河南科技,2014(1).

下载监狱企业强化生产质量管理工作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监狱企业强化生产质量管理工作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监狱企业安全生产经验

    (1)监区(分公司)安全管理工作十抓十落实 抓思想,对安全工作“责任重于泰山”思想认识落实到位;抓领导,安全责任落实到位;抓宣传,安全教育培训工作落实到位;抓监督,执法检查工作落实......

    强化部门统计管理工作思考建议

    部门统计作为政府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客观准确反映行业发展情况和为行业管理服务的重要职责。随着经济多元化发展进程的加快,社会对部门统计信息的需求不断增加,进一步加......

    浅谈企业如何加强生产安全管理工作

    不辱使命 时刻绷紧安全弦“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其意义重大不言而喻。安全是企业发展的保证,安全是家庭幸福的基石,安全是社会和谐的源泉。安全是我们每一位员工所担负的历史使......

    浅谈企业如何加强生产安全管理工作

    浅谈企业如何加强生产安全管理工作一、积极履行主体责任,严格把好“五个关口”一是把好人员素质关人员素质的高低,将决定企业的成败。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

    电力生产企业安全检修管理工作思考论文

    摘要:安全生产是电力生产部门运营的根本,而定期检修则是安全生产的重要表现形式。电厂不但在电力生产的过程中具有风险,即使在进行安全检修阶段,也有各种各样的安全隐患。因此,为......

    如何强化企业执行力的几点思考

    文章标题:如何强化企业执行力的几点思考企业文化部作为一个企业,再伟大的目标与构想,再完美的操作方案,如果不能强有力地执行,最终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企业一切的成效靠执行来......

    做好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模版)

    1–福州闽发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王鸣佳 如何做好企业的质量管理(QC小组)工作福州闽发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王鸣佳我们福州闽发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是集建筑工程施工、装饰装修、市政、钢......

    关于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关于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煤矿安全生产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搞好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