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 老龄化

时间:2019-05-13 10:21: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梦 老龄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梦 老龄化》。

第一篇:中国梦 老龄化

中国梦•我的梦

——改善我国养老保障和服务体系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新就任的国家主席习近平深情阐述了“中国梦”。在中国梦的内涵中,“人”是最关键要素。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复兴之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正是中国梦最富活力和生命力的构成。作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的一员,“我”的梦是:实现“老有所养”,让所有老人能够含饴弄孙,儿女承欢膝下。而在当下的老龄化危机之下,这一中国梦的实现有赖于我国完善的养老保障和服务体系。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已正式步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人口老龄化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之一。据2010年人口普查显示,2010年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已经达到1.77亿,占总人口的13.26%.根据预测,到201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7亿增加到2.21亿。届时中国人口中将有16%的人是老年人,不仅如此,老龄化还有加剧的趋势,预计到2030年,我国的老年人口规模将会翻一番。老龄化对中国提出的挑战是全局性和系统性的,将给我国的养老保障和服务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伴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子女赡养条件和能力不足,社会负担日益加重,老龄化已经形成了新的社会问题。

首先,基础性保障制度不完善。在宏观层面,社会保障尚未作为上层法纳入法律体系中,而且目前还未将养老保障纳入政府公共预算之中;而在各基层政府中,老龄办的机构编制少、人员少、经费少,乡镇级老龄服务机构更是尚未建立,这也使得国家的养老政策得不到有效执行。

其次,老年服务网络不健全。当前城市社区中为老人服务的专业程度低,服务意识较差,服务设施简陋,社会公益服务落后;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遇到的医疗及生活救助等方面困难时,社区没有的相应服务组织响应并有效解决。

再次,农村老龄化问题形势严峻。我国农村老龄化率为15.4%,高于全国平均的13.26%,而同时,由于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城乡资源不均,造成农村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受限,进而使得农村老年人在养老、医疗、生活保障等方面面临更多的困难和问题。

最后,城镇化发展致使新的老年人群体面临更大危机。在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近十几年来,中国的快速城镇化形成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大量青年劳动力的流动也导致了农村“空巢老人”,城市“留守老人”等的形成。他们普遍面临生活质量低,家庭情感氛围差,心理孤独等问题。

老龄化问题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在几年前中央提出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目标,在2012年末的十八大也首次提出“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而按照中央提出的工作总体要求,各级政府和全社会应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

(一)统一制定老龄事业发展规划。政府应根据经济发展和老年人口现状,组建完善的老龄工作服务机构,尽快制定老年事业发展规划,将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纳入制度化的工作轨道。同时发挥老龄委、财政、民政、残联、发改等职能部门的作用,明确发展目标,抓好责任落实,形成多部门多主体的联动机制。此外还要要加强人才培养,加强专业队伍建设,积极宣传和倡导养老传统和养老文化意识,弘扬尊老、敬老、养老的先进典型事迹,在全社会形成养老敬老的良好社会风气。此外还应晚上养老金体系的建设,尽快将“双轨制”并轨,让全社会能公平享受养老福利。

(二)大力扶持发展养老事业。政府应进一步出台扶持政策,多渠道加快养老院和敬老院的建设,同时根据不同类型老年人的期望建造各类老年公寓,满足当地养老的老年人需要。同时加快建立市、县(区)、乡镇、社区四级联动老年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服务项目和内容,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再次是关注特殊老年人的需求,例如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贫困、特困老人的生活质量,对这些老人多加以关怀和帮助。同时加快老年人供养设施、人力、财力、信息等资源整合,完善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养老服务对象信息化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对专业护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三)加快老年人医疗卫生网络建设。要在现有的卫生、医疗机构普遍建立专门的老年病诊治专科,对老年人就医实行低廉和优惠收费标准。要加大财政投入,多方吸纳民间资本,加快健全农村老年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农村就近解决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的医疗问题。进一步强化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建设,继续推进老年人群的医疗保险改革,整合医疗保险资源,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切实保障老年人医疗健康。

(四)完善养老机构及社区养老服务。根据老年人口分布情况,突出抓好城市社区及农村乡镇养老机构的建设,同时提高老年人活动中心的建设档次,开辟和增加服务内容,让老年人都能有适合自己的活动场所,更好地满足社会养老的需求。社区应当设计并建造适合老年人的宜居住宅,修建更多的老年人健康娱乐活动场所。动员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和奉献老龄事业,关注老年人的生活和情感,号召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老龄化危机是我国必须面对并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实现“老有所养”的中国梦,国家要尽早实现养老保障和服务体系的建设,社会要对老年人加以更多的关注和关怀,家庭尤其是作为子女要协调好与父母的关系,维系代际亲情,最后是老年人个体在各个主体的帮助之下要能够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让自己有一个更幸福的晚年。

第二篇:浅谈中国老龄化问题

浅谈中国老龄化问题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社会性的问题。关注老龄问题是任何社会、任何国家和全体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义务。当前,人口老龄化正在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趋势,中国已于1999年提前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将更加突出,影响更加重大。加强对中国人口状况、人口素质、人口年龄结构,分析人口老龄化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影响,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人口、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人口老龄化不仅仅是人口结构的变化,它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心理和精神都将带来重大的影响。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有两个突出特点,一个是速度快,一个是老年人口数量巨大。人口老龄化速度快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做准备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另一方面,我们将面对的是多达数亿的老年人,我国人口老龄化最快的时期老年人数增加1亿的时间只需要12年,我国的养老金储备能够保证在12年内有相应的增长吗?

面对老龄化,我们应该怎样应对?

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根本在于加快经济发展,壮大国家经济实力。但是老龄化问题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处理的好,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处理不好,则可能成为制约因素。根据我国确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结合老龄工作的实际,制定相应的宏观政策措施意义深远。

要建立战略整体规划,政策要配套。主要包括“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内容,这是对中国老龄工作的综合概括,是促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解决好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主体思路。

首先。要提高对老龄化问题的认识。要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强调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的严峻性,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紧迫性,以及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的重要性,提高各级政府和领导的思想认识,增强全社会的老龄意识。

其次,明确国家老龄工作的方向。将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纳入国家“十五” 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结合经济发展进程和城乡不同情况,精心设计和构筑我国老龄的工作体系,明确提出目标要求、工作重点、投入力度、检查标准。

最后,要落实到各地的发展计划中。要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把本地区老龄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根据国家的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纳入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采取分工负责和齐抓共管方式,对老龄工作有管理、有服务、有措施、有检查。

形成社会、家庭双重模式,发挥中国传统,以孝为先,社会形成补充机制。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辅助,公共福利设施养老手段为补充,社会保险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把老年人自身、家庭、社会和国家作用有机的组合起来,使之发挥出最

佳效用。

在城镇建设规划中,要充分考虑人口老龄化趋势,合理规划社区蓝图,使老年人能就近得到咨询、购物、清扫、陪伴、护理、紧急救护等各种服务,并为老年人学习、文体、康乐、交往等社会活动的需求提供条件,逐步建成适合城乡不同特点、多层次、多功能、多项目的社区老年人服务体系。

完善老龄化产业,老龄产业是为了满足老年人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而形成的产业,既包括生产性产业,也包括服务性产业,是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手段。发展老龄产业,一是要从我国实际出发,以满足老人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为目的;二是要以市场为导向,按经济规律办事,三是要保证养老费用的合理使用,提高老年人的消费能力。具体建议是:

其一,市场机制带动老龄产业发展。国家要根据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围绕老年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对一些产业进行结构调整,开发生产适用对路的各种老年用品,鼓励和引导老年产品市场的发展。经济管理部门应运用市场机制,制定一些必要的优惠政策,扶持具有福利性质的为老服务产业发展。

其二,以老龄产业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城乡养老社会化服务要逐步走产业化发展路子,在财政给予必要资助的同时,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启动老龄产业机制来兴办社会福利设施,实行谁投资谁管理,依法进行经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其三,努力降低为老服务产业发展成本。要充分利用现有社会资

源发展老龄产业,多层次、多渠道筹集发展老龄产业的资金,努力提高资金利用率。充分利用金融杠杆作用,在税费征收政策上,考虑扶持为老服务产业的发展。

加快完善老年法律法规体系。依法治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略,依法治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应是下个世纪老龄工作重要内容。具体建议是:

第一,加大有关老年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法律部门要坚决制裁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依法合理调整老年群体与其他群体、老年人之间的关系,加强民事调解工作,促进家庭和睦与社会稳定。

第二,加快完善老年立法步伐。在2005年左右时间,国家要尽快出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济、老年人福利等有关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使老年人的生活获得切实保障;在2010年左右时间,制定出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法、新的老龄事业发展纲要等大部分老年法律法规,形成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为基本法的老年法律体系。

第三,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加大宣传普及老年法的力度,将老年人法规列入国家普法教育计划,加强执法检查监督,积极开展老年人的守法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表彰敬老养老先进典型,依法惩处残害和虐待老人行为,营造出健康老龄化的良好社会环境。

进一步加强对老龄工作的领导。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老龄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做好老龄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老龄工作的领导。具体建议是:

第一,加强党中央对老龄工作的领导。在2000年前,以党中央名义发布公开信或文件,要求各级党组织、各级政府和广大党团员从战略高度和政治高度做好老龄工作。将老龄工作纳入到每年三月全国人代会中央政治局召开的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内容,及时对我国老龄工作进行重大部署。

第二,健全政府的老龄事务管理机构。国家应尽快成立高层次的老龄事务议事协调机构,通盘制定我国老龄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对一些重大问题进行协调。将中国老龄协会改组为国务院直属的老龄事务管理局,作为国家老龄事务议事协调机构的办事机构,授权行使必要的行政职能,理顺老龄工作管理系统的体制,充实老龄专职工作人员,加强对老年人工作的管理、教育和服务。

第三,扩大老龄工作社会化服务队伍。安排部分下岗职工和社会各方面的志愿力量,承担起社区为老年人服务的有关工作,发动居委会、村委会组织低龄老年人开展自助服务。在一些大学对老龄专业管理人才进行培养,加强老龄科研机构建设,组合各方面专家学者,深入开展老龄问题的科学研究。健全立法监督管理机构,加强老龄事务的立法工作和法律监督,推动老龄事业步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只有把老龄化问题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才能更加合理的解决老龄化问题,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三篇:中国老龄化问题及其对策

中国老龄化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世界人口发展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但中国人口老龄化具有其显著的特征: 老年人数量大, 老龄化速度快, 地区差异大,且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不同步。要正确分析老龄化的原因,针对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引发的老年人问题,研究制定相应的战略对策, 才能更好地应对中国老龄化问题的挑战。

关键词:老龄化;概念和内涵;原因;特点;影响;策略;

人口老龄化是21 世纪人类发展的主要特征,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很快的国家。如何从我国实际出发,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妥善解决好人口老龄化问题,不仅对做好当前老龄工作具有指导作用,还可为解决世界人口老龄化问题提供借鉴。本文从分析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特征入手,阐述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探索既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又切实可行的老龄工作对策。一. 老龄化的概念和内涵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老年人的比例上升。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的统计,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 岁以上老龄人口数超过人口总数10 %,或65 岁以上老龄人口数超过7 % ,就称其为老龄化国家或老龄化地区。据此,国际上习惯将人口年龄结构划分为三种类型:65 岁以上老龄人口数超过总人数7 %的称为老年型人口,4 %-7 %称为成年型人口,4 %以下称为年轻型人口。2000年,我国60 岁以上老龄人口数为1.3 亿,首次突破10 % ,正式跨入老龄化社会的行列。二.我国老龄化形成的原因

(1)人均寿命的延长是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原因之一。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自上个世纪中叶以来有了较大提高。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特别是医疗条件的改善,老年人数量增加。1985 年为68.9 岁,而2001 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为71.8 岁,15 年间增加了3 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是必然趋势。这是老龄化社会形成、发展以及成熟的一大原因。

(2)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的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近几十年来,我国成功地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我国的生育率迅速下降,从而少儿人口及所占的比重大幅度下降,老年人口的比重则相对上升。在这方面分析看来,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这是客观事实。与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相比,我国更快地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这主要源于我国生育率下降的速度是急剧的、迅速的,而西方国家是平缓的、渐进的。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迅速的迈向了老龄化社会。

(3)经济的发展和伴随的人口流动、迁移的经常化,使老龄人在某个地区集中化。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青壮年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这就造成经济不发达地区人口老化。据有关部门预测,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将以平均每年五百万的速度增长,2010 年将接近一亿六千万。许多农村家庭成为所谓的“空巢家庭”。三.我国的老龄化有如下特点:(1)老年人数量大。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庞大, 21 世纪初期60岁以上老年人已经超过1 亿。据有关预测,2010 年60 岁以上老年人为1.52 亿, 2020 年达到2.01 亿, 2030 年将为3.42 亿, 2040 年将超过4 亿, 为4.09 亿, 到2050 年将达到4.38亿。

(2)老龄化速度快。有研究表明, 与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更快。60 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由7 %上升到14 % , 只需25 年或26 年,快于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日本, 而其他发达国家完成这一过程用了更多的时间: 法国用了115 年, 瑞典用了85 年, 德国和英国用了45 年。中国老年人口比重由14 %上升到28 % , 则大约只需要35 年左右的时间。(3)老年人口中呈现高龄化。国际上研究人口老龄化问题时通常把80岁以上老人划为高龄老年人口。我国高龄老年人口在1991 年到2000 年的10 年间, 以每年3.6 %的速度增长, 预计到2025 年和2050 年将分别达到3457 万和12083 万。由于高龄老年女性平均寿命比男性寿命长, 在高龄老年人口中高龄老年女性的比例很大。

(4)地区差异大。由于地域、城乡之间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 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也呈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性。东部地区城市人口老化超前于中西部地区和农村, 区域差异十分明显。城乡差异还会因人口流动而拉大, 未来农村地区是人口老化程度最高的地方。(5)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不同步。发达国家的65 岁及65 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7 %时, 人均国民总产值(GNP)一般在1万美元以上。我国进入老龄化国家时, 人均国民总产值(GNP)仅为800 美元。发达国家遇到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在经济发展水平很高之后, 而我国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就遇到了人口老龄化问题。四.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1)社会赡养负担加重。一个国家的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之后,最终要形成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两部分。积累基金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国民收入一定的情况下,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消费基金多,积累基金就少,反之,消费基金少,积累基金就多。积累基金多意味着国家和企业可以拿出更多的钱用于投资和扩大再生产,这对拉动经济增长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养老经费的不断增加,从而导致消费基金的增加,相应地就使得积累基金相对减少,这对扩大投资是不利的。加上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使得退休金总额也在不断地上升,1978 年全国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险福利费用总额为17.3 亿元,到1997 年增加为2 068.3亿元,19 年间增长了119 倍。据专家预测,到2030 年,这一费用将达到73 219.5亿元,2050 年将达到182 195.2亿元。这样庞大的数字会对国家的财政和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困扰。(2)社会保障的压力增大。我国老龄化与养老保障制度转变同时发生,历史欠账形成沉重的负担。表现为已退休人员和养老保障体制改革前参加工作的人需要靠“新人”的缴费供养,形成个人账户空转。目前养老统筹的覆盖率也很低, “十五”期间,全国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增加了3 800多万人,达到1.74 亿人;但仍有大量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城镇个体劳动者和灵活就业人员,没有被制度覆盖。农村养老问题也比较突出。在农村原先集体供养老人的制度随着集体经济的解体而瓦解,农村养老主要通过家庭赡养自行解决,而农村家庭养老受到子女自身经济实力和是否具有孝心两个方面的影响,养老的纠纷较多,农村老年人口普遍缺乏养老、医疗、照料服务等基本社会保障。此外还有农民工养老和被征地人员的养老问题都将给国家、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因此急需解决好社会保障问题。

(3)对社会稳定和家庭和谐产生一定的影响。据国内权威机构的一项研究测算,2000 年我国每100 个劳动年龄人口只需负担15.6 个老年人,2050 年则要负担48.5 个老年人。我国目前实行的是现收现付的养老社会保险体制,养老金是直接从企业收入中支付的,如果企业的退休人员多,企业用于养老的负担就重,在职

人员的收入就可能受影响,这样,就可能导致在职人员的不满,从而引发在职和退休两代人在利益分配上的矛盾。家庭中“, 4 —2 —1”家庭格局的出现,导致一对夫妇要面对供养双方的父母和抚养一个未成年子女的沉重负担。这种负担不仅仅限于经济上,还包括用于照料和护理老人时间和精力的支出,所谓“久病床前无孝子”,久而久之,子女对尊老爱老的道德观念会产生排斥心理,厌弃老人、歧视老人、虐待老人的现象会增多,两代人之间的矛盾会不断加剧。而代际矛盾如果解决得不好,就必然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五.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策略。

(1)充分认识,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和经济取得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普遍从贫困跨入小康,人的平均寿命从1980年不足60岁到2000年超过70岁,所以,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并不是一件坏事,而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只要我们有足够的认识,有充分的准备,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按照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快构建养老服务体系,着力解决老年人的生活困难,切实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就一定能够解决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2)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大力发展老龄产业。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前提,是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目前中国既要控制人口增长,又要防止人口老龄化速度过快和老年人口比重过高。因此,要制定一个二者兼顾的中长期人口发展规划,要充分利用从现在起到2020年左右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较大、总供养系数不高、国家负担较轻这个“人口红利”黄金时期,加快经济发展,增加积累,为迎接老龄高峰的到来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发展老龄产业需要相关部门和政策的有力支持。一是政府的投入和政策优惠扶持,其中包括税收、投资、信贷、价格和市场营销方面;二是舆论和媒体的宣传和引导,特别在市场潜力、营销策略和消费特点方面要有科学的探索和超前的分析,要让全社会增强发展老龄产业的意识;三是要因地制宜,有先有后,有缓有急,不能搞一刀切。

(3)建立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障,积极推进老年立法,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首先,要建立起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体系,构建一个多元化、多层次化的混合型老年保障体系,把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经济压力与社会服务压力化解在一个责任共担、纵横交错的安全网络之中;其次,尽快出台养老基金方面的法律,强化养老基金的法律与政府监管。应尽快制定和出台养老与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明确养老基金的法律地位与组织方式,理顺各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将养老基金完全置于法律的控制之下,使养老基金受益人的利益能够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再次,建立健全相关的老年法规。1996 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是中国第一部全面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它的制定和实施,为亿万老年人安度晚年提供了切实的法律保障。我们还要根据这个法,建立健全相关的老年法规,如老年福利法、老年保险法、老年保健法,以及老龄产业、老年设施、老年聘用规定等政策条文,各地还要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形成法律体系,强化法治管理,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使老年事业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

(3)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建立以国家、集体投入为主导,以社会力量投入为新的增长点,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老年福利服务为依托,以老年福利服务机构为骨干的老年福利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服务。首先,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进军养老市场。我国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尚不健全,传统的家庭养老服务功能正在逐步弱化,养老机构的床位数量严重不足,居家养老服务还

只是处在起步阶段。因此,鼓励和支持社会办福利机构的发展,有利于较快地增加福利服务设施数量,扩大福利事业的覆盖面,对于有效缓解人口老龄化进程所带来的日益突出的社会福利服务供需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次,积极推进社区养老建设,发挥社区养老功能。第一是做好市政规划,在新建小区或老城区改造时要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列入城区建设规划,做到小区建好,养老设施配套;第二是资源共享,建立社区网络体系,发挥已建“星光计划”设施的综合作用,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养老服务;第三是立足老年的需求开展服务,最突出的是家政服务、生活护理、疾病陪护、精神慰籍、日间托老等服务。再次,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2003年,全国有1870个县(市、区)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 5428万人参保,积累基金259亿元,198万农民领取养老金。2004年,国家开始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只有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的计划生育夫妇,每人从年满60周岁起享受年均不低于600元的奖励扶助金,直至亡故。奖励扶助金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负担。我国未来的养老问题,难点在农村,重点也在农村。广大农村,由于家庭规模逐步萎缩,子女数量持续下降,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动态速度也在加快。由于农村老人数量极大,农民本身又有土地使用权,因此从主体来说,农村养老应以家庭为主,社会为辅,提倡老人自养,树立自我养老意识。对于农村“三无”老人(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子女依靠),继续实行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的“五保”制度。

总之,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制定和落实老龄事业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把逐步建立履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制度作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点,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照料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温家宝总理在第十届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 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由此可见,虽然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形势严峻,解决这一问题的困难也很大,但只要我们正确分析其原因,群策群力,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就一定有能力、有办法解决好这一难题。

参考文献: 《人口社会学》,胡伟略(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8月第1期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张运刚(著),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社会深层的人口效应与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影响》,王冰(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我国人口老龄化面临的形势与问题》,原新,《理论视野》2007年第9期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老年社会保障制度探析》,陈晓莉、王欣,《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第四篇:人口老龄化挑战中国

人口老龄化挑战中国

中国社会的老龄化特征已经非常明显,其发展呈现这样五个基本特征:一,老龄化人口绝对值为世界之冠;二,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三,人口未富先衰,对经济压力很大,而且这种压力将持续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四,老年人口在区域分布上不均匀;五,老龄人口高龄化趋势十分明显。至2010年年底,中国大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23亿;一个紧迫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将至少伴随中国一百年。养老制度、奉老传统、多老现状,中国如何直面未富先老的窘境?人口问题专家杜鹏清晰把脉人口国情,将这些现实问题的严重性及其理性思考,清楚地讲给了我们。

最近,我们就正在面临50年代出生的人陆续进入60岁的老龄阶段的高峰期,这是因为,50年代是我国人口出生的第一个高峰期。随后,这种性质的高峰期就将不断周期性出现。由于我国人民生存质量的日益改善,人口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东部沿海城市人口的平均寿命已经超过了80岁。在这样的背景下,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必然会更加严重。在这样的人口日益呈现老龄化的社会状况之下,我们所面对的挑战至少要有这样一些主要方面:养老问题日益突出,现在的老年人,尤其是农村中的老年人,没有养老的社会保障,完全要借助家庭的力量进行养老,而日益严重的养老负担对于许多家庭来说,是难以承受的。这样势必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劳动人口中的年龄严重失衡,长期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人口红利”优势将逐渐消失,企业和社会、职场中的年轻人,都将面对日益严重的老龄社会的突出压力。大量的老年人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但他们中的许多人身体很好、精力充沛、经验丰富,如何使他们老有所为?既能为社会奉献其聪明才智,又能使自己的晚年生活多姿多彩、更加丰富充实,这也是个非常实际的社会问题需要我们面对。

看来,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那场对马寅初先生“新人口论”的错误围剿,所造成的中国人口突飞猛进的后患,现在已经开始毫不留情地惩罚我们了,而且这种惩罚将残酷地延续至少100年。抱怨、后悔都没有用,惟一有用的就是理性面对。况且,这是现代社会、现代文明都会遇到的一种必然现实,比如西方世界遭遇老龄化社会的挑战比我们要早很多。他们的许多做法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啊。只是,我们的人口基数更大、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严重滞后,城乡差别过于悬殊,这一挑战对于今天、今后的中国而言,就显得更加严峻罢了。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之所以要格外重视,并非因为它是国家、民族的发展大事,更是与我们每个家庭、每个国人都紧密相关的问题。对于我们这些50后的一代,非常现实的问题至少就有这么三个:其一,我们的父辈都已经过了古稀之年,许多已经跨越了80岁的门槛,属于高寿的阶段了,在为父母的高寿高兴之余,必须面对的就是对老人抚养问题的日益突出,至少有关这方面的准备会考虑、准备得更多些。其二,我们这些人中,也将陆续进入退出一线工作岗位的年龄,步入无奈的老年阶段,这也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这是人生的又一个重大转折,在精神、物质等各个方面都要进行认真的准备才行,而据我的观察,我的这些同龄人们大都缺乏这方面的准备。其三,我们这代人的子女正在陆续进入职场、开始各自的婚姻家庭生活了,他们在独自面对各种职业和家庭、社会各项挑战的同时,还必须面对非常现实的照料多位老人的生活现实。尽管对于多数家庭而言,经济上的压力也许不是最突出的,而精力的牵扯、感情的分散,都将非常现实地摆在这些80后一代年轻人的面前。必须承认,这也是个非常重大的挑战,以致我们这一代人都不曾遇到过,而这些下一代能否承担得起,恐怕至少是个未知数吧。

也许有人会五十这些问题的存在,古人都说:难得糊涂啊。没必要啥事都想得那么清楚,车到山前必有路嘛。但愿等那一天到来的时候,我的同龄人们都能坦然处理好别离职场岗位后的那种内心失落,我们的儿女们也能够担起父辈都不曾担当过的那份重担。其实,这种情况一定是一种必然,人类社会就是这么在不断地解决各种新问题的过程中持续进步的嘛。但如果我们能够事前进行各种必要的充分准备的话,那么,这种进步的过程就会更加从容不迫,更加井然有序呀。

我们该如何面对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我国老龄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1994年12月,国家计委、民政部等部门联合制定了《中国老龄工作七年发展纲要(1994-2000年)》;1999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成立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2000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从新世纪开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结合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实际,制定《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2001-2005年)》,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老龄事业的发展。老年人的经济供养与医疗保障得到改善,老年福利、文化、教育、体育事业有了较快发展,老年人合法权益受到重视,敬老、养老、助老的社会氛围逐步形成,老年人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老龄组织健康发展,各级老龄工作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正在健全和加强。

但是,我国老龄事业总体上仍滞后于人口老龄化的要求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老年设施、产品、服务短缺,老年精神文化生活不够丰富,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老龄事业发展机制尚待建立和完善。

目前已步入老龄阶段的人群,都是在60年代以前参加工作的,他们在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设事业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国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财富。但他们长期以来在收入低、劳动报酬没有全部到位、生活质量差的情况下,过度透支,提早退休。一些效益差、濒临破产的企业,不能享受足额的退休金和医疗保障,相当一部分退休人员生活窘迫,农村老人基本不享受社会保障。因此,无论从收入水平、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一亿多老年人的社会生活困难问题必须加以关注,真正落实“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在城镇,要加快建立统一、规范、完善的养老保险体系,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全面实行基本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依法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鼓励发展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金的正常调整机制,随着经济发展和职工工资水平的提高,合理增加基本养老金,使离退休人员共享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果;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峰作好准备。

在农村,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土地保障、家庭赡养和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农民养老保障体系。农民养老以家庭赡养为主,倡导赡养人之间签订“家庭赡养协议”;鼓励低龄健康老人提高自养能力;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和扶养人,或者赡养人和扶养人确无赡养能力或者扶养能力的老人继续完善以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为内容的“五保”供养制度,逐步提高供养水平;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对老年人的集体福利制度;根据情况逐步建立独生子女户和两女户的计划生育养老保障制度;注意探索和解决城镇化过程中老年人的养老保障问题,按照政府救济和社会互助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多项目的贫困老人救

助体系,对特殊困难的老人实行临时性救助。

在医疗保健上,要完善和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按照规定,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机构,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补充医疗保险,逐步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探索多种形式的农村健康保障办法;逐步探索和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改善特困老年人的医疗条件。

充分利用城市现有卫生资源,为老年人提供预防、医疗、护理和康复等多种服务,逐步把老年人的基本健康问题大部分解决在社区;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改善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条件;在老年人中普及卫生保健知识,增强自我保健能力;为老年人参与体育健身创造条件,为高龄老人和残疾老人就医享受优先服务。

国家在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的基础上,增加对养老设施建设的投入,通过新建和改、扩建的办法,办好示范性的养老设施,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以社区为基础、不同档次的养老服务设施,注意以需求为导向发展护理型养老设施。

城市要有老年公寓、社会福利院、老年护理院;街道要有与老年人需求相适应的养老院或托老所,充分利用城市基层医疗机构的现有资源开展养老服务,逐步形成养老设施网络;社区要发展老年照料服务,优化老年人居家养老的社会和社区环境。

乡(镇)敬老院要进一步加强设施建设,服务范围扩大到周边地区的老年人,逐步满足各类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同时建立管理人员定期培训制度,服务人员培训率达到60-80%,经过考核,持证上岗;重视整合和充分利用现有社区人力资源,大力发展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积极鼓励在校学生以各种形式参加为老服务,形成专、兼职和志愿者相结合的为老服务队伍。

精神文化生活上,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体的宣传教育和引导作用,办好老年文化专题节目;文学、影视、戏剧界要积极创作老年人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新闻出版部门要重视办好老年报刊,出版面向老年人的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大力开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社区文体活动,对各类专业性老年群众文体组织给予支持和引导,有计划地组织老年文艺汇演、书画展览等活动。

建立老年教育网络,开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教育活动,帮助老年人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老年人继续参与社会发展,根据社会需要和自愿量力的原则,创造条件,积极发挥老年人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在城镇,要重视老年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引导老年人从事教育、科研、咨询以及维护社会治安、社区服务等社会公益活动;在农村,鼓励健康老人从事种植、养殖和加工业,支持老年人自助互助,充分发挥老年人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

最后,应根据实际情况,抓紧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实施细则以及有关老年人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地方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加大执法力度,依法处理和打击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老年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组织网络,基层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机构要设立老年人合法权益维护岗,社区要设立法律服务网点,保证老年人能够就地、就近、及时得到有效的法律服务。对无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的老年人,按有关规定提供法律援助,给予缓交、减交或免交的优待,帮助老年人学法、懂法、守法,提高法律意识,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加强法律监督。各级老龄工作机构要履行职责,督促和协调各部门依法行政,积极配合和协助司法行政部门,做好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工作。有关部门要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贯彻执行情况定期进行检查。

总而言之,面对社会老龄化,国家、政府、社会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第五篇:中国人口老龄化分析报告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分析报告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加快。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1990年的6299万增加到2000年的8811万,占总人口的比例由

5.57%上升为6.96%,目前中国人口已经进入老年型。性别间的死亡差异使女性老年人成为老年人口中的绝大多数。预计到204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同时,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日益明显: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到2040年将增加到7400多万人。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原因

一是老年人口规模巨大。200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43亿,2014年将达到2亿,2026年将达到3亿,2037年超过4亿,2051年达到最大值,之后一直维持在3-4亿的规模。二是老龄化发展迅速。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提升到14%,发达国家大多用了45年以上的时间。中国只用27年就可以完成这个历程,并且在今后一个很长的时期内都保持着很高的递增速度,属于老龄化速度最快国家之列。

三是地区发展不平衡。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具有明显的由东向西的区域梯次特征,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明显快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四是城乡倒置显著。,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到21世纪后半叶,城镇的老龄化水平才将超过农村,并逐渐拉开差距。

五是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发达国家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而中国则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到来,对各个领域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在这里主要考察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影响。一般来说,人口老龄化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一是被抚养人口负担。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今后领取退休金和养老金的人数将不断扩大,加重国家的财政负担

二是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对个人消费是有影响的。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后,消费支出则呈现减少趋势,年龄结构的变化影响了消费结构。三是人口老龄化对于储蓄也产生相当的减退效果,从而,减少了资本积累。从总体上看,不仅减少资本的积累和持续储蓄,使投资受到一定的限制,影响了社会扩大再生产。

四是在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和质量方面,人口老龄化成为抑制经济增长的因素。由于人口老龄化,出生人口减少,随着老年人口比重的上

升,劳动年龄人口所占比重相应下降,使从事经济活动的劳动力人口往往呈现下降趋势,不利于经济发展。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解决措施

1、要把老龄社会作为21世纪中国的一个重要国情认真对待。在研究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时,要切实从老龄社会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把应对老龄社会的挑战列入未来中国的发展战略。

2、加快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设完善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是从根本上解决老龄社会日益突出的养老医疗问题的制度安排。要在健全和完善城市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体系的同时,大力推广城乡困难群众的医疗救助制度。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形势下,努力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普遍实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并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试点推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3、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发展老龄产业是应对老龄社会、满足庞大老年人群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要制定老年服务业发展规划,实施国家对老年服务业的扶持保护政策,建立老年服务业发展管理体制。

4、加强对老龄社会的前瞻性和战略性研究。老龄社会的挑战是史无前例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如何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应对老龄社会的挑战,还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因

此,必须要加强对老龄社会特点和规律的研究,加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老龄事业的研究。

下载中国梦 老龄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梦 老龄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老龄化问题思考(合集5篇)

    姓名:四凌云学号: 班级:政策界定与政策分析案例 ----对中国老龄化问题的思考09122216 09级公管7班 中国老龄化问题思考 问题界定 近日,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会长李宝库在昆明......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案例: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规划指出,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并......

    计划生育和中国老龄化有多大关系

    计划生育和中国老龄化有多大关系 日前,卫计委反击“人口老龄化问题是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说法,称“中国老龄化问题与计生政策有一定关系,但绝非主要原因,这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普......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小论文大全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报告,我国人口老龄化已排在世界第一。 生育率低、人口结构老化、社保制度滞后已成未来发展的重大隐患。谁来养活中国?已执行30年的计划生......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目前,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或即将进入老龄社会。1999年,中国也进入了老龄 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

    关于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报告

    关于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报告一、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趋势及带来的问题 2000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26亿,占总人口的10%,中国已进入人口老年型国家的行列。由于中......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其对策分析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其对策分析 Population aging in China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analysis10预防陈欢2010223641摘要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到江泽民提......

    中国梦

    “中国梦” 和“境外势力” “中国梦”近来是个很热门的议题,人们往往将其比拟于“美国梦”,而忽略两者的重要区别:“美国梦”具有很强的个人主义成分,而“中国梦”则是集体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