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老龄化问题思考
姓名:四凌云学号:
班级:政策界定与政策分析案例----对中国老龄化问题的思考09122216 09级公管7班
中国老龄化问题思考
问题界定
近日,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会长李宝库在昆明表示,中国正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目前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有约1.69亿。预计2050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占三成,达31%。按照这个预测比例,按照中国现有人口来算,到2050年中国的60岁以上老年人将有4亿之多,到时绝对数量可能还会更多。
李宝库还表示,“421”(即一对夫妇赡养四位老人、生育一个子女)的家庭大量出现,使赡养老人的压力进一步加大。“空巢老人”在各大城市平均比例已达30%以上,个别大中城市甚至已超过50%。这对于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提出了严峻挑战。而且,需要关注的是,“421”的家庭模式在即将步入60岁以上的“50后”一代人身上将体现得更加明显。我国目前不仅老龄化人口多,而且发展速度快,已居全球首位,并快速步入“少生、少死、高寿”的老龄化社会。
仅在2000年2007年7年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由1.26亿增长到1.53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0.2%提高到11.6%,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1.4%,相当于欧洲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总和。中国人民大学的学者预计,2053年以后我国老年人口开始进入缓慢减少阶段,但到2100年时仍将有3.5亿以上的老年人口。
按照国际公认标准,65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7%以上,或者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10%以上,就是老龄化社会。从人口结构上看,我国在2000年底就已经进入了老龄社会。但是,目前的各类老年人福利机构近4万个,床位数近160万张,也就是说,平均每千名60岁以上老年人只拥有不足9张床位。
老龄化本身可能并不能被称为是一种社会问题。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生活富裕,抚养下一代的成本增加,绝大多数人可能都会选择少生孩子。人口年龄自然会趋向于高龄化。再加上老年人的寿命不断延长。人口结构很容易变为中老年人的比重不断增加。就像曾经的发达国家所经历的那样,人口的老龄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是迟早会出现在正在发展的中国。可是,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过程却问题不断。从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已经开始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这将关系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首先会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大城市中出现并日益严重,然后会由地区性扩展到全国性,产生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
造成这样的发展原因是多方面的,最直接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人口生育率急剧和大幅度的下降。另一方面是死亡率的下降和寿命的延长。这也是学界所公认的原因。两个因素共同作
用的结果,最终表现为全社会人口中老年人口过快增长和比重的加大,从而使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第一个原因不可否认的和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有很大关系;同时,死亡率的下降也得益于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疾病控制、卫生条件及生活质量快速提升。
计划生育政策在上世纪80年代末急剧下降了生育率,控制了中青年人口数量的按比例增长。因此从2009年开始,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增长还将持续增长,老年人口比重还将增长。1980年中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时,有些人就担心政策将导致一些新的问题的产生,如人口的平均年龄老化、劳动力不足、男性多于女性、一对青年夫妇供养的老人会增加等。事实证明,这种担心不无道理。生育率的不断降低,将减少劳动力的供给和提高劳动力成本,从而对中国的比较优势和产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中国的劳动力短缺看似荒谬,未来若干年很可能成事实,在广东等地出现的“民工荒”也可以看做是劳动力短缺的先兆。人口老龄化还对社会保障体制的财务可持续性产生直接冲击,养老保险维持收支平衡所需要的财政补贴将不断增加,今后可能使公共财政不堪负担。由于老年人口的医疗费用是中青年人口的3~5倍,人口老龄化本身也将大大增加医疗费用的支出。
政策规划
方案
1、考虑调整生育政策正当其时
如何调整生育政策,也有几种思路。
一种思路是放开“双独”(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夫妻生育二孩。例如:2004年新的《上海市计划生育条例》实施后,稍微放宽了再生育一个孩子的条件,允许双独家庭、一方是独生子女且一方是农村户口的家庭等生育二孩。实际数据表明,计划生育政策微调的效果目前尚不明显。
第二种思路是放开“单独”(夫妻至少一方为独生子女的)生育二孩。这样做提升生育率的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一些人口学专家建议,今后可从放开“双独”进一步放宽为放开“单独”,以逐步提高生育率。
但无论是放开“双独”还是放开“单独”,这一政策将青年夫妻的生育权利与他们父母的生育行为挂钩,法理上存在瑕疵:公民生来平等,不应因他们父母的生育行为而不同,更何况许多二孩的生育也是符合当时当地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另外,按夫妻双方父母生育子女数分别适用不同的生育政策,可能获取信息的成本和管理成本都较高。
另一种思路是逐步普遍放开“二孩”。放开“二孩”是《计划生育法》赋予地方人大的权力,普遍放开“二孩”的政策在法理上不会产生歧视,操作和管理比较容易。为了避免因政策突然放开可能造成的“生育堆积”,可考虑采用育龄妇女年龄由高向低逐步放开的办法。
当然有人可能会担心,放开“二孩”政策会不会造成生育政策的失控?我国甘肃酒泉、山西翼城、河北承德、湖北恩施等一些农村地区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实行了“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覆盖人口840万,多年来生育水平保持在2个孩子以下,并没有出现因政策较宽松而引发出生反弹,而且,较宽松的生育政策更易为群众所接受,缓和了干群矛盾,减少了工作难度,推动了计生工作向以满足群众需求为导向的优质服务转移,也有助于促进出生性别比的正常化。以上实际案例使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已经达到极低生育率的地区放开生育“二孩”,不会造成生育率失控。
方案
2、养老还需多条腿走路
传统理念是养儿防老、家庭赡养,缺乏很多公共设施(包括公共福利制度)。目前情况是一方面很多年轻人到外面打工,在城市又没有受到正规城市人的基本福利,比如住房、医疗等。另一方面,5000万留守儿童还得留给老年人照顾。老年人承担了照料孙辈的责任,负担比城市老人要重。现实制度安排无形中转嫁了负担。“城市繁荣是由70、80岁农村老人肩上扛着的”。
如何改变家庭赡养、自我赡养的格局?已经有了新农保,但试点进度太慢,10年时间可能造成新的不平等。当务之急,社会福利政策实行重大调整。两大方面的格局需要形成。一方面基本取得共识的是福利津贴制度,高龄津贴。1800万80岁以上老人除了得到新农保和其他照料,还能享受高龄津贴,金额参照低保标准。
另一方面抓紧开展照料型服务,保健、医疗、日常生活、应急等,大量兴办托老所和养老院。最保守统计,全国900多万老人失能,不能自理生活。加上2000多万老人生活半自理,行为不方便,一共是3000多万人需要照料。
如此看来,养老问题应当主要通过社会化服务解决。从根本上讲,养老应当靠国家,靠完善的社会化服务,子女起辅助作用。比如养老金,应当由国家负责提供。现在这个问题事实上已经开始得到解决了。从今年开始,国家将在更大范围内在农村推行养老保险制度,力争在3-5年普及。
养老金是一方面,还有一方面最需要去发展,那就是养老设施、养老社会化、专业化服务问题。不仅要依靠政府的力量,也要依靠社会资本的力量。公益化和市场化并行应该是比较有效的途径。日本的专家就曾表示,无论是多发达、多富有的国家,都是靠公益性机构和私营收益性的企业共同来做这个养老产业的。再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讲,每个人的消费能力、消费需求差异很大。对于富人来说,他可能希望硬件设施像酒店一样好,低端的养老院就无法满足他的需求,这个群体有能力也愿意用购买的方式享受高品质的养老生活,这就是客观市场的存在,而私立的养老院通过提供差异化的产品,获得正常收益,这就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带动养老产业的发展。
在子女辅助方面。由于今后一段时间内会大量存在“2个孩子赡养4个老人”的问题。再加上年轻人的生存压力、城市化进程中造成的家人异地分居等诸多问题,家庭养老恐怕越来越难以实现。对于年轻人来说,更好的办法是支付一些费用把父母放到专业的、安全的养老机构去养老,比把父母丢在家里没人照料反倒是更加负责和“孝”的态度。所以,当年轻人不能亲力亲为照顾父母养老,而通过购买养老机构所提供的专业的养老护理和服务,这就是一种正常的社会化途径,现实状况造成了养老的社会化趋势。
可行性评估
方案1
政治可行性:当前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尤其是负责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的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已经开始面临老龄化带来的困扰,因此会出台一些措施解决问题,当然他们还没有权利来改变生育政策,但是我认为如果有人将此事提上议程,会得到这些部门的大力支持。另外,以上提到的2004年新的《上海市计划生育条例》,我国甘肃酒泉、山西翼城、河北承德、湖北恩施等“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这些都显示出调整生育政策的政治可行性。只是说不能轻易放宽生育政策,毕竟我国仍然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政策调整的时间和具体措施,实施程度都需要反复斟酌。
经济可行性:实行计划生育的原因是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社会资源压力过大,而在进入老龄化社会后这个问题相对减轻,并且我国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障制度在不断完善,抚养孩子的医疗、教育投入国家会逐渐增加投入的比例,适当放宽生育政策对于父母来说可以负担得起。但是目前我国资源短缺的现象仍在日益严重,放宽生育政策对资源环境的影响需要相关专家、部门做好预测。
行政可行性:类似于政治可行性,政府行政部门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法规,调整生育政策。法律可行性:当人口老龄化严重到一定程度时会严重阻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适时调整生育政策可以解决发展中面临的劳动力短缺、养老困难等问题,有利于更好的发展社会主义,符合我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并且还可以通过法律手段将生育政策以法律形式予以制定和实施。
社会可行性:我国很多地方的人民认同人丁兴旺是好的现象,并且普遍十分重视下一代发展的问题,因此,调整生育政策会得到很多的认同。同时也有一些人受国外思想的选择不生育,或者担心孩子的抚养费用过高而不愿生育。
方案2
政治可行性:养老应当靠国家,靠完善的社会化服务,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社会保障体系会日渐完善,国家对社会保障的建设不断加强,养老保险属于社会保障的重要部分,上面的多条腿走路中,政府是一条“重要的腿”,国家肯定会对养老政策进行调整适应人口老
龄化,也会建设养老设施,使养老社会化。例如:今年开始,国家将在更大范围内在农村推行养老保险制度,力争在3-5年普及。就是很好的例子。
经济可行性:在政治可行性中已经分析了国家会加大对养老问题的投入,随着经济是在不断发展,资金投入也必然增加。另外,公益性机构和私营收益性的企业也会来做这个养老产业的,目前也已经出现了不少公益性机构出资兴建的养老院。私营收益性的企业可以选择提供高端的设施服务面向消费水平高的人群提供养老服务。
法律可行性:多条腿走路是解决人口老龄化的有效途径,并不违反宪法和法律规定,只是需要注意政策实施者在执行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法律,切实为人民服务。对私营收益性的企业的介入要进行严格的审核,确保其合法性。
技术可行性:我国社会发展到现阶段已经初步具备了养老多条腿走路的条件,公益化和市场化并行应该是比较有效的途径。只是需要我们在实际中总结经验,使得公益化和市场化的配合更加和谐默契。
社会可行性:政府加大养老投入会切实减轻年轻人的赡养负担,完善养老设施服务也给老年人带来了更多的好处,会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支持。但是,买养老机构所提供的专业的养老护理和服务,会使一些老年人情感孤独,无法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这需要社会给予关注,尤其是年轻子女要对父母给予更多的关心。
第二篇:浅谈中国老龄化问题
浅谈中国老龄化问题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社会性的问题。关注老龄问题是任何社会、任何国家和全体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义务。当前,人口老龄化正在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趋势,中国已于1999年提前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将更加突出,影响更加重大。加强对中国人口状况、人口素质、人口年龄结构,分析人口老龄化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影响,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人口、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人口老龄化不仅仅是人口结构的变化,它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心理和精神都将带来重大的影响。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有两个突出特点,一个是速度快,一个是老年人口数量巨大。人口老龄化速度快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做准备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另一方面,我们将面对的是多达数亿的老年人,我国人口老龄化最快的时期老年人数增加1亿的时间只需要12年,我国的养老金储备能够保证在12年内有相应的增长吗?
面对老龄化,我们应该怎样应对?
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根本在于加快经济发展,壮大国家经济实力。但是老龄化问题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处理的好,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处理不好,则可能成为制约因素。根据我国确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结合老龄工作的实际,制定相应的宏观政策措施意义深远。
要建立战略整体规划,政策要配套。主要包括“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内容,这是对中国老龄工作的综合概括,是促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解决好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主体思路。
首先。要提高对老龄化问题的认识。要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强调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的严峻性,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紧迫性,以及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的重要性,提高各级政府和领导的思想认识,增强全社会的老龄意识。
其次,明确国家老龄工作的方向。将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纳入国家“十五” 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结合经济发展进程和城乡不同情况,精心设计和构筑我国老龄的工作体系,明确提出目标要求、工作重点、投入力度、检查标准。
最后,要落实到各地的发展计划中。要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把本地区老龄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根据国家的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纳入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采取分工负责和齐抓共管方式,对老龄工作有管理、有服务、有措施、有检查。
形成社会、家庭双重模式,发挥中国传统,以孝为先,社会形成补充机制。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辅助,公共福利设施养老手段为补充,社会保险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把老年人自身、家庭、社会和国家作用有机的组合起来,使之发挥出最
佳效用。
在城镇建设规划中,要充分考虑人口老龄化趋势,合理规划社区蓝图,使老年人能就近得到咨询、购物、清扫、陪伴、护理、紧急救护等各种服务,并为老年人学习、文体、康乐、交往等社会活动的需求提供条件,逐步建成适合城乡不同特点、多层次、多功能、多项目的社区老年人服务体系。
完善老龄化产业,老龄产业是为了满足老年人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而形成的产业,既包括生产性产业,也包括服务性产业,是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手段。发展老龄产业,一是要从我国实际出发,以满足老人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为目的;二是要以市场为导向,按经济规律办事,三是要保证养老费用的合理使用,提高老年人的消费能力。具体建议是:
其一,市场机制带动老龄产业发展。国家要根据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围绕老年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对一些产业进行结构调整,开发生产适用对路的各种老年用品,鼓励和引导老年产品市场的发展。经济管理部门应运用市场机制,制定一些必要的优惠政策,扶持具有福利性质的为老服务产业发展。
其二,以老龄产业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城乡养老社会化服务要逐步走产业化发展路子,在财政给予必要资助的同时,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启动老龄产业机制来兴办社会福利设施,实行谁投资谁管理,依法进行经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其三,努力降低为老服务产业发展成本。要充分利用现有社会资
源发展老龄产业,多层次、多渠道筹集发展老龄产业的资金,努力提高资金利用率。充分利用金融杠杆作用,在税费征收政策上,考虑扶持为老服务产业的发展。
加快完善老年法律法规体系。依法治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略,依法治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应是下个世纪老龄工作重要内容。具体建议是:
第一,加大有关老年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法律部门要坚决制裁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依法合理调整老年群体与其他群体、老年人之间的关系,加强民事调解工作,促进家庭和睦与社会稳定。
第二,加快完善老年立法步伐。在2005年左右时间,国家要尽快出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济、老年人福利等有关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使老年人的生活获得切实保障;在2010年左右时间,制定出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法、新的老龄事业发展纲要等大部分老年法律法规,形成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为基本法的老年法律体系。
第三,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加大宣传普及老年法的力度,将老年人法规列入国家普法教育计划,加强执法检查监督,积极开展老年人的守法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表彰敬老养老先进典型,依法惩处残害和虐待老人行为,营造出健康老龄化的良好社会环境。
进一步加强对老龄工作的领导。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老龄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做好老龄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老龄工作的领导。具体建议是:
第一,加强党中央对老龄工作的领导。在2000年前,以党中央名义发布公开信或文件,要求各级党组织、各级政府和广大党团员从战略高度和政治高度做好老龄工作。将老龄工作纳入到每年三月全国人代会中央政治局召开的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内容,及时对我国老龄工作进行重大部署。
第二,健全政府的老龄事务管理机构。国家应尽快成立高层次的老龄事务议事协调机构,通盘制定我国老龄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对一些重大问题进行协调。将中国老龄协会改组为国务院直属的老龄事务管理局,作为国家老龄事务议事协调机构的办事机构,授权行使必要的行政职能,理顺老龄工作管理系统的体制,充实老龄专职工作人员,加强对老年人工作的管理、教育和服务。
第三,扩大老龄工作社会化服务队伍。安排部分下岗职工和社会各方面的志愿力量,承担起社区为老年人服务的有关工作,发动居委会、村委会组织低龄老年人开展自助服务。在一些大学对老龄专业管理人才进行培养,加强老龄科研机构建设,组合各方面专家学者,深入开展老龄问题的科学研究。健全立法监督管理机构,加强老龄事务的立法工作和法律监督,推动老龄事业步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只有把老龄化问题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才能更加合理的解决老龄化问题,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三篇:中国老龄化问题及其对策
中国老龄化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世界人口发展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但中国人口老龄化具有其显著的特征: 老年人数量大, 老龄化速度快, 地区差异大,且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不同步。要正确分析老龄化的原因,针对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引发的老年人问题,研究制定相应的战略对策, 才能更好地应对中国老龄化问题的挑战。
关键词:老龄化;概念和内涵;原因;特点;影响;策略;
人口老龄化是21 世纪人类发展的主要特征,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很快的国家。如何从我国实际出发,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妥善解决好人口老龄化问题,不仅对做好当前老龄工作具有指导作用,还可为解决世界人口老龄化问题提供借鉴。本文从分析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特征入手,阐述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探索既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又切实可行的老龄工作对策。一. 老龄化的概念和内涵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老年人的比例上升。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的统计,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 岁以上老龄人口数超过人口总数10 %,或65 岁以上老龄人口数超过7 % ,就称其为老龄化国家或老龄化地区。据此,国际上习惯将人口年龄结构划分为三种类型:65 岁以上老龄人口数超过总人数7 %的称为老年型人口,4 %-7 %称为成年型人口,4 %以下称为年轻型人口。2000年,我国60 岁以上老龄人口数为1.3 亿,首次突破10 % ,正式跨入老龄化社会的行列。二.我国老龄化形成的原因
(1)人均寿命的延长是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原因之一。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自上个世纪中叶以来有了较大提高。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特别是医疗条件的改善,老年人数量增加。1985 年为68.9 岁,而2001 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为71.8 岁,15 年间增加了3 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是必然趋势。这是老龄化社会形成、发展以及成熟的一大原因。
(2)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的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近几十年来,我国成功地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我国的生育率迅速下降,从而少儿人口及所占的比重大幅度下降,老年人口的比重则相对上升。在这方面分析看来,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这是客观事实。与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相比,我国更快地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这主要源于我国生育率下降的速度是急剧的、迅速的,而西方国家是平缓的、渐进的。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迅速的迈向了老龄化社会。
(3)经济的发展和伴随的人口流动、迁移的经常化,使老龄人在某个地区集中化。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青壮年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这就造成经济不发达地区人口老化。据有关部门预测,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将以平均每年五百万的速度增长,2010 年将接近一亿六千万。许多农村家庭成为所谓的“空巢家庭”。三.我国的老龄化有如下特点:(1)老年人数量大。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庞大, 21 世纪初期60岁以上老年人已经超过1 亿。据有关预测,2010 年60 岁以上老年人为1.52 亿, 2020 年达到2.01 亿, 2030 年将为3.42 亿, 2040 年将超过4 亿, 为4.09 亿, 到2050 年将达到4.38亿。
(2)老龄化速度快。有研究表明, 与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更快。60 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由7 %上升到14 % , 只需25 年或26 年,快于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日本, 而其他发达国家完成这一过程用了更多的时间: 法国用了115 年, 瑞典用了85 年, 德国和英国用了45 年。中国老年人口比重由14 %上升到28 % , 则大约只需要35 年左右的时间。(3)老年人口中呈现高龄化。国际上研究人口老龄化问题时通常把80岁以上老人划为高龄老年人口。我国高龄老年人口在1991 年到2000 年的10 年间, 以每年3.6 %的速度增长, 预计到2025 年和2050 年将分别达到3457 万和12083 万。由于高龄老年女性平均寿命比男性寿命长, 在高龄老年人口中高龄老年女性的比例很大。
(4)地区差异大。由于地域、城乡之间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 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也呈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性。东部地区城市人口老化超前于中西部地区和农村, 区域差异十分明显。城乡差异还会因人口流动而拉大, 未来农村地区是人口老化程度最高的地方。(5)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不同步。发达国家的65 岁及65 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7 %时, 人均国民总产值(GNP)一般在1万美元以上。我国进入老龄化国家时, 人均国民总产值(GNP)仅为800 美元。发达国家遇到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在经济发展水平很高之后, 而我国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就遇到了人口老龄化问题。四.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1)社会赡养负担加重。一个国家的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之后,最终要形成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两部分。积累基金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国民收入一定的情况下,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消费基金多,积累基金就少,反之,消费基金少,积累基金就多。积累基金多意味着国家和企业可以拿出更多的钱用于投资和扩大再生产,这对拉动经济增长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养老经费的不断增加,从而导致消费基金的增加,相应地就使得积累基金相对减少,这对扩大投资是不利的。加上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使得退休金总额也在不断地上升,1978 年全国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险福利费用总额为17.3 亿元,到1997 年增加为2 068.3亿元,19 年间增长了119 倍。据专家预测,到2030 年,这一费用将达到73 219.5亿元,2050 年将达到182 195.2亿元。这样庞大的数字会对国家的财政和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困扰。(2)社会保障的压力增大。我国老龄化与养老保障制度转变同时发生,历史欠账形成沉重的负担。表现为已退休人员和养老保障体制改革前参加工作的人需要靠“新人”的缴费供养,形成个人账户空转。目前养老统筹的覆盖率也很低, “十五”期间,全国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增加了3 800多万人,达到1.74 亿人;但仍有大量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城镇个体劳动者和灵活就业人员,没有被制度覆盖。农村养老问题也比较突出。在农村原先集体供养老人的制度随着集体经济的解体而瓦解,农村养老主要通过家庭赡养自行解决,而农村家庭养老受到子女自身经济实力和是否具有孝心两个方面的影响,养老的纠纷较多,农村老年人口普遍缺乏养老、医疗、照料服务等基本社会保障。此外还有农民工养老和被征地人员的养老问题都将给国家、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因此急需解决好社会保障问题。
(3)对社会稳定和家庭和谐产生一定的影响。据国内权威机构的一项研究测算,2000 年我国每100 个劳动年龄人口只需负担15.6 个老年人,2050 年则要负担48.5 个老年人。我国目前实行的是现收现付的养老社会保险体制,养老金是直接从企业收入中支付的,如果企业的退休人员多,企业用于养老的负担就重,在职
人员的收入就可能受影响,这样,就可能导致在职人员的不满,从而引发在职和退休两代人在利益分配上的矛盾。家庭中“, 4 —2 —1”家庭格局的出现,导致一对夫妇要面对供养双方的父母和抚养一个未成年子女的沉重负担。这种负担不仅仅限于经济上,还包括用于照料和护理老人时间和精力的支出,所谓“久病床前无孝子”,久而久之,子女对尊老爱老的道德观念会产生排斥心理,厌弃老人、歧视老人、虐待老人的现象会增多,两代人之间的矛盾会不断加剧。而代际矛盾如果解决得不好,就必然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五.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策略。
(1)充分认识,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和经济取得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普遍从贫困跨入小康,人的平均寿命从1980年不足60岁到2000年超过70岁,所以,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并不是一件坏事,而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只要我们有足够的认识,有充分的准备,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按照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快构建养老服务体系,着力解决老年人的生活困难,切实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就一定能够解决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2)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大力发展老龄产业。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前提,是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目前中国既要控制人口增长,又要防止人口老龄化速度过快和老年人口比重过高。因此,要制定一个二者兼顾的中长期人口发展规划,要充分利用从现在起到2020年左右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较大、总供养系数不高、国家负担较轻这个“人口红利”黄金时期,加快经济发展,增加积累,为迎接老龄高峰的到来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发展老龄产业需要相关部门和政策的有力支持。一是政府的投入和政策优惠扶持,其中包括税收、投资、信贷、价格和市场营销方面;二是舆论和媒体的宣传和引导,特别在市场潜力、营销策略和消费特点方面要有科学的探索和超前的分析,要让全社会增强发展老龄产业的意识;三是要因地制宜,有先有后,有缓有急,不能搞一刀切。
(3)建立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障,积极推进老年立法,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首先,要建立起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体系,构建一个多元化、多层次化的混合型老年保障体系,把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经济压力与社会服务压力化解在一个责任共担、纵横交错的安全网络之中;其次,尽快出台养老基金方面的法律,强化养老基金的法律与政府监管。应尽快制定和出台养老与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明确养老基金的法律地位与组织方式,理顺各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将养老基金完全置于法律的控制之下,使养老基金受益人的利益能够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再次,建立健全相关的老年法规。1996 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是中国第一部全面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它的制定和实施,为亿万老年人安度晚年提供了切实的法律保障。我们还要根据这个法,建立健全相关的老年法规,如老年福利法、老年保险法、老年保健法,以及老龄产业、老年设施、老年聘用规定等政策条文,各地还要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形成法律体系,强化法治管理,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使老年事业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
(3)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建立以国家、集体投入为主导,以社会力量投入为新的增长点,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老年福利服务为依托,以老年福利服务机构为骨干的老年福利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服务。首先,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进军养老市场。我国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尚不健全,传统的家庭养老服务功能正在逐步弱化,养老机构的床位数量严重不足,居家养老服务还
只是处在起步阶段。因此,鼓励和支持社会办福利机构的发展,有利于较快地增加福利服务设施数量,扩大福利事业的覆盖面,对于有效缓解人口老龄化进程所带来的日益突出的社会福利服务供需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次,积极推进社区养老建设,发挥社区养老功能。第一是做好市政规划,在新建小区或老城区改造时要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列入城区建设规划,做到小区建好,养老设施配套;第二是资源共享,建立社区网络体系,发挥已建“星光计划”设施的综合作用,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养老服务;第三是立足老年的需求开展服务,最突出的是家政服务、生活护理、疾病陪护、精神慰籍、日间托老等服务。再次,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2003年,全国有1870个县(市、区)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 5428万人参保,积累基金259亿元,198万农民领取养老金。2004年,国家开始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只有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的计划生育夫妇,每人从年满60周岁起享受年均不低于600元的奖励扶助金,直至亡故。奖励扶助金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负担。我国未来的养老问题,难点在农村,重点也在农村。广大农村,由于家庭规模逐步萎缩,子女数量持续下降,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动态速度也在加快。由于农村老人数量极大,农民本身又有土地使用权,因此从主体来说,农村养老应以家庭为主,社会为辅,提倡老人自养,树立自我养老意识。对于农村“三无”老人(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子女依靠),继续实行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的“五保”制度。
总之,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制定和落实老龄事业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把逐步建立履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制度作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点,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照料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温家宝总理在第十届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 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由此可见,虽然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形势严峻,解决这一问题的困难也很大,但只要我们正确分析其原因,群策群力,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就一定有能力、有办法解决好这一难题。
参考文献: 《人口社会学》,胡伟略(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8月第1期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张运刚(著),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社会深层的人口效应与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影响》,王冰(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我国人口老龄化面临的形势与问题》,原新,《理论视野》2007年第9期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老年社会保障制度探析》,陈晓莉、王欣,《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第四篇: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案例: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规划指出,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并日益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目前,我国城乡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约3300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9%。自1999年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并日益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剧增。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
规划称,截至2010年底,全国各类收养性养老机构已达4万个,养老床位达314.9万张。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社区日间照料服务逐步拓展,已建成含日间照料功能的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1.2万个,留宿照料床位1.2万张,日间照料床位4.7万张。以保障三无、五保、高龄、独居、空巢、失能和低收入老人为重点,借助专业化养老服务组织,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等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初步形成。
但是,规划指出,中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与新形势、新任务、新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统筹规划,体系建设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社区养老服务和养老机构床位严重不足,供需矛盾突出;设施简陋、功能单一,难以提供照料护理、医疗康复、精神慰藉等多方面服务;布局不合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政府投入不足,民间投资规模有限;服务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行业发展缺乏后劲;国家出台的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服务规范、行业自律和市场监管有待加强等。
在面对挑战的同时,中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越来越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关心、社会广泛关注、群众迫切期待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同时,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城乡居民收入的持续增多,公共财政更多地投向民生领域,以及人民群众自我保障能力的提高,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具备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问题:(1)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的成因是什么?
(2)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带来了哪些问题?
(3)为什么我国的社会保障不能应对突如其来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4)从政府公共财政支出上,怎么应对未来了人哭老龄化?
第五篇:关于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报告
关于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报告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趋势及带来的问题
2000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26亿,占总人口的10%,中国已进入人口老年型国家的行列。由于中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科技进步、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出生率下降,平均寿命提高,在今后50年内中国老年人口的数量及其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将会不断增长。据预测,中国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总人口的增长速度,到202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3亿,占总人口的15.3%,到2050年人口老龄化高峰时将增加到约4亿左右,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上升到27.8%。在今后的50年里,中国老年人口将增加约
2.7亿,平均每年净增约540万。从全球来看,中国老年人口占整个亚洲老年人口的一半,占世界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一。
人口老龄化引起的社会问题通常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关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主要是指老年人口的增长及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不断上升使老年抚养比增加,从而加大了劳动年龄人口的负担及国家在社会福利方面的支出,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二是老年人的问题,这主要是指随着老年人的不断增加,社会有效供给不能完全满足快速增长的老年人群体在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需求,使老年人在实际生活中遇到一定的困难和不便。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是与计划生育政策“一卵双生”的。但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却有着惊人的速度,以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欧洲发达国 家上百年的历程。据预测,到2050年,中国65岁以上的人口比重可能达到2 0%,绝对数将达到3亿。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发达的条件下出现的,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因而老年保障问题将十分突出。还有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某些农村地区老龄化问题严重,本来农村的出生率要高于城市,老龄化程度要低一些,速度也要慢一些。但实际上,有的农村地区老龄化程度相当高,因为青壮年大量外出打工,造成了大量“留守老人”。在这种情况下,农村老年保障问题更加突出。因此,加快发展老龄产业,建立健全养老保障体系(特别是农村)显得更为迫切。
二、造成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原因 造成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的较低生育率。为了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减轻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压力,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由此大大降低了全社会的生育水平。另一方面是经济的快速增长、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医疗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类在健康和长寿方面已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人口寿命大大延长。以上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在全社会人口中,年轻人口比重的进一步降低和老年人口比重相对的提高,最终表现为全社会人口中老年人口过快增长和比重的加大,即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提前到来。
迅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趋势,与人口生育率和出生率下降,以及死亡率下降、预期寿命提高密切相关。目前中国的生育率已经降到更替水平以下,人口预期寿命和死亡率也接近发达国家水平。随着20世纪中期出生高峰的人口陆续进入老年,可以预见,21世纪前期将是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最快的时期。
三、如何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发展老龄事业的工作格局。国家成立了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确定了老龄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基本政策;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制定了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把老龄事业明确纳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城市初步建立了养老保险制度和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医疗保险制度,以及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实行以土地保障为基础的“家庭养老为主与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养老保障制度。许多地方还对救助贫困老年人和高龄老年人采取了特殊的措施。
老年服务事业发展迅速。中国政府修订了《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城市道路和建筑物障碍设计规范》等相关条例,方便老年人的居住与出行。社区卫生站、托老所、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学校、老年休闲广场等老年服务设施逐渐增加,服务老年人的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