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教师老龄化问题
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
——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金牛镇中心学校 徐云贵
教师老龄化问题是当前乃至今后较长时期内困扰农村教育的一个重大问题。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一名从事农村教育工作多年的教育工作者,我深切感到一种挥之不去的隐忧:农村小学老教师比例过大,不仅是新课改之“痛”,也是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之“痛”,更是农村孩子全面发展之“痛”。由于我所在乡镇——金牛镇“爷爷奶奶教小学”这一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常引发我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一、金牛镇小学教师年龄结构及编制情况
金牛镇目前有完小13所,教学点5个,在校小学生4685人,在编小学教师273人,其中30岁以下23人,30至45岁58人,45岁以上192人,其中女教师50岁—54岁20人、男教师55岁—59岁共57人,女教师53一54岁的13人,男教师58—59岁的27人,平均年龄高达48.5岁。比较偏远的徐桥小学10名教师年龄最小的达57岁,三年内全部退休;泉波小学9名教师55岁以上的有7人,5年内基本退休;胡铺小学13名教师50岁以上的达12人,抗大小学10名教师中50岁以上的有8人。
近年来,农村学校生源在不断减少,农村小学教师总人数超编,根据湖北省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规定,农村小学师生比为1:21.6,我镇小学教师超编56人,而另一方面却是部分学科教师的奇缺。
二、导致农村小学教师年龄结构断层的原因
农村小学生源在不断减少,所需要教师的数量也在减少,受教师编制限制,有的学校连续十几年未进一名年轻教师,而近十年来我镇年轻的骨干教师进城人数高达六七十人,初中教师进城了就从小学年轻教师中抽调。这样一来,年轻的教师进不了,年纪大的出不去,加之近几年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年龄大的教师越来越集中,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问题由此产生。而更值得关注的是,由于农村小学生源不断减少,农村小学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超编的现实情况,年轻的新教师很难充实到农村教师队伍中,老龄化现象将有继续加重的趋向。
三、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严重带来的影响
目前我镇农村小学仍有一大批老教师在讲台上支撑着,他们绝大多数爱岗敬业,辛勤耕耘,为农村教育事业奉献了大半生,在他们的教育生涯中也曾有过辉煌,但严重的老龄化对未来农村教育带来的影响却不容小觑。
其一,教师年龄结构的老化往往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很多老教师由于知识结构老化,教学任务重,教育思想滞后,教育效果不理想,虽然很多老教师也很敬业,毕竟因为年龄原因,往往力不从心。
其二、随着临近退休,老教师失去了对教学的激情,不愿意改变自己,多媒体、计算机的使用,课件的制作等,新课程改革的到来更是让老教师们不堪重负,自己的知识结构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要求,给当前实施新课程改革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其三、对学生们来讲,年轻教师少了,学校自然缺少活力,这对少年儿童的成长也是极为不利的。
其四、部分学科教师奇缺,尤其是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小学教师的严重缺乏,使多数农村小学的这些课程名存实亡,成为阻碍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一道坎儿。
四、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应对措施和建议
我认为如何应对当前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老龄化问题应是切实保证新课程改革在广大农村中小学顺利推进的一个关键,下面我就这一问题简要地谈一下个人想法。
1、引导老教师树立“老有所为”的信念,让老教师心理年轻起来,同时加强培训,不断为老教师补充“能量”。
科学表明,人的衰老首先是从心理的衰老开始的。在众多的老教师中也不乏一些“老有所为”的典型,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将他们的事迹进行推介,或者请他们现身说法,一方面是对他们的充分肯定,同时激励一部分老教师树立“老有所为”的信念。同时,在各级培训中我们不能忽视了老教师的存在。过去我们很多学习培训都将参训者年龄定在45岁以下,使老教师倍受冷落,从而发出:“老了,没用了”的感叹。在当前老龄化严重的情况下,安排老教师参加一些培训,不断补充“能量”,也是缓解老龄化的一个有效措施。
2、对农村小学适当放宽编制标准,为农村小学补充师资提供空间。
按照湖北省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规定,农村小学师生比为1:21.6,实际上这种比例只有当学生规模达到近300人时才适用,是一种为城市服务的标准。而农村人口分散,交通不便,很难达到这样的规模,农村小学100人左右的学校较多,根据这种比例根本无法全面开课。编制的硬性规定已把“进 3
口”卡死,新教师难以充实到农村小学中,因此,农村小学师生比例应该适当放宽,为补充师资提供空间。
3、进一步加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多渠道为农村小学补充新鲜血液。
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应鼓励农村小学现有的年轻教师安心从教,在教育教学研究方面为他们创造良好条件,在职称晋级、评优评先等方面向他们适当倾斜。
针对今后几年农村初中生源相对稳定,小学生源稳中有升的实际,按照初中学科教师配备标准,对初中部分学科富余教师分流到小学任教。同时对于分配到农村的资教教师根据需要尽可能安排在农村小学任教,为农村小学补充新鲜血液,进一步优化农村小学教师队伍。
4、尝试引进城乡教师双向交流机制,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可制订一系列鼓励城区教师下乡支教、乡镇农村教师到城区学校学习的政策,鼓励城区学校抽调教学精英到乡镇中小学定期锻炼,同时倡导乡镇农村学校选派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入城“取经”,形成城乡学校互派交流的新型教师流动途径,让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得以合理循环,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事业,任重而道远。我们在充分认识到农村小学教师队伍老龄化现象日益突出的基础上,需要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加大力度,采取相应措施,为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和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不断努力。
第二篇:老龄化问题研究
第二章:人口老龄化问题
如果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谈论中国的人口问题,主要还是在说“人多”。而近年来,“人口老龄化”问题、“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等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当前的事实是在解决中国人口多的问题时,伴随出现了人口结构性问题已越来越突出和严重。特别是人口老化问题可以称为现在人口问题的一大焦点。
一、老龄化的含义
就是人类个体的老龄化和整个人口群体老龄化。个体老龄化的结果必然是认得死亡,是有人类自然属性(生物)决定的,受生物规律的制约。群体老化结果不会导致人类的灭亡,是伴随人类发展和进步而出现的现象,受社会规律的制约。可以说总体而言,他们都是以生物性为基础,决定了人类老化过程和老龄化的速度。又受到社会制度,生活和行为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一)个体老龄化含义
根据人的生命周期,婴幼儿-儿童-少年-青年-成年-老年六个阶段,老年是生命周期最后的阶段,也是大多数人都经过的必经阶段。
含义是指人类生理机能随着时间推移而衰老的过程。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意识遗传,决定人生命体寿命的长短,是决定衰老的最重要因素。二是环境因素(生活和生态),三是个人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个人卫生,保健意识和水平,精神面貌等)。
表现为社会老化(社会关系。地位,家庭中角色作用的弱化)),功能老化(工作能力,穿心将身,对新书屋的接受能力等社会活动能力的减弱),年龄老化(生命周期),生理老化(机能),心理老化(生理,社会等方面变化产生心里不适应。)。
(二)人口老龄化含义 人口是人口学概念,是在一定地域时间,由一定数量和质量,由一定社会关系组织起来的不断运动的群体。准确的说是人口年龄结构的老龄化,从人口与数量和年龄变化上看是动态过程。
含义:总体人口楼年龄结构上的变化,是总人口中年轻人口数量不断减少,碾场人口逐渐增加而导致老年人口比例不断上升的动态过程。
老年的起始年龄的多大,现在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现状,考虑到世界整体状况,我么们定为60岁。那么一个社会或国家长寿高龄的人多了,是不是就是人口老龄化了?我们既可以回答“是”,也可以回答“不是”。这里就涉及到一个相对老化和绝对老化的问题。1)绝对老化
人口老化可以是由于老年人口数量增多,在老年人口数与总人口数的比值中,因分子增大而出现,这一老化过程被称之为绝对老化。2)相对老化
人口老化不仅取决于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而且取决于老年人口数与其他年龄人口数的相对比值。如果总人口中少年儿童或成年人比老年人增加得更多更快,那么,即使老人人数也在增多,也不能形成人口老化。反之,如果生育率下降引起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减少,最后引起总人口数减少,使得老年人口所占比重相对增加,也会引起人口老化,这种老年人口与总人口比值中因分母缩小而出现的老化,称为相对老化。
(三)个体老化和人口老化的区分
1,个体老化主要是指一个人在年龄,心里,胜利,功能等方面的来华,人口老化是指总体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2、个体老化于日历年龄同步,不可逆转,人口老化是必然阶段,但是不予时间同步,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逆转,使人口年轻化。
3、个体老化是质的绝对概念的变化,人口老化是亮相对概念的变化。
4、个体老化是生物现象,自然变化过程,人口老化是社会问题,涉及总体人口年龄结构。
二、老年人的界定:
一个国家和地区来人达到多少比例,说这个国家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呢?人口老龄化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
对于老龄化的标准,一些学者分别提出一些不同的说法。按联合国提出的标准,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不同,将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区分为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三类:
老年人口占4%以下 年轻型
老年人口占4%一7% 成年型
老年人口占7%以上 老年型
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如果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达到15%以上则为“超老年型”国家。
三、老年人的划分:
伴随着寿命的延长,老年概念表现出动态性特征。20试剂60年代,60岁-65岁,退休年龄在延长。年龄是界定老年人关键性指标。年龄有着不同的内涵,可以分为日历,生理,心理和社会年龄。
1、日历年龄:个体从出生到现在按照年月计算的时间而确定的年龄,随着时间的推移增加。他不能完全代表热门的生理功能,心理状况以及社会活动的能力等内容。
2、生理年龄:按照一定时期认得身体器官大大某种功能持续到某一年龄,是以正常个体生理学和解剖学上的发育状况为标准确定的年龄。不等同于日历年龄。(先天后天影响,机体功能,组织结构老化速度是不同的,甚至差异很大。)
3、心理年龄:从心理学角度,反映个人心、智,行为的成熟度即变化。是根据个体心理活动的程度和功能确定的个体年龄,于前二者不完全同步。
4、社会年龄:根据一个人与其他人的社会交往中的角色作用来确定的个体年龄,反应的是社会行为的成熟度。一般0-17为称呼是,18-59成熟,60以上衰老。
由于生理,心理和社会年龄较为复杂,首夺因素影响,涉及认得身体,心理状况和社会行为成熟程度,较难以测量。因而划分老年人标砖通常是以日历年龄为参照标砖。国际上老年人气质年龄通常有2个,即60和65周岁。在1956年联合国研究西方发达国家人口老化问题时,老年人倍规定为65周岁,在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上,考虑加强和发展国家具体情况,老年人划分标砖改为60周岁,分为三组。60-69.70-79,80岁和以上(高龄)
四、人口老龄化衡量指标
第二节:老龄化的现状、特点和原因
一、我国老龄化现状和发展趋势
我国老龄化的进程是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起步的。到200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可以分为2个阶段。老龄化提高阶段(1979-1990),老化出现持续性增长态势。1990-2000年,快速步入老年型人口阶段,老龄化加速。到2000年底,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超过7%,年龄结构变为老年型。2011年,3,2今日说法,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是1.67亿。
在中国大陆范围内,上海市生育率较低,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早在1979年,上海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10.07%。标志上海进入老龄化城市行列。根据联合国对我国2000-2050年期间老年人口数量变化的估计和预测,中国老年人口将一直处于增涨状态,在2065年之前,增长趋势都不会改变,就是说我国老年人口将经历115年的增长。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特点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既有与经济发达国家类似的方面,也有不同的特点,突出的特点有哪些:
1、“超速化”,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
根据联合国人口署资料,中国老年比每五年增加的百分比从1977年就超过了世界的平均水平,也高于发达国家的发展速度。发达国家人口结构从成年型到老年型,普遍要经历七八十年甚至上百年,而中国完成这种转变仅用了20年。
我国老龄人口绝对值为世界之冠,占世界老龄人口总数的1/5。目前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43亿,占总人口的11%,为亚洲老年人口的一半。
2、人口老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而提前出现,未富先老 中国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综合国力不强的情况下到来的,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不同步,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阶段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基本上在5000美元至1万美元,到目前平均达到2万美元,而我国进入老年型社会,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尚不足1000美元。老龄化大大超前于经济发展,超出了社会经济的承受能力,增加了解决老年问题的难度。
3、老龄化伴随高龄化(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多于男性。)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大大延长。我国人口老龄化已经表现出明显的高龄化趋势。女性高龄化很明显。
导致结果:a性别比上差距。由于生理,社会等因素影响,女性人均预期平均寿命高于男性,高龄女性比例较高,引发女性很多问题。B婚姻状况,犹豫男性预期寿命短,造成高龄女性丧偶率提高,另外造成再回障碍,引发高龄女性空巢,独具问题,影响养老方式。C老人狐狸照料负担加重。服务资源需求增加,家中家庭,社会和政府负担。
4、农村人口老龄化快于城市,农村养老问题严重
在中国老龄化的过程中,农村人口比城市老龄化的速度更快。城乡表现出很大差异。在城乡差异上,表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近年来农村地区青壮年劳动力人口大量外流,加快了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步伐,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老人”,这就使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迅速提高。目前,农村老年人口数量庞大,已占全国老年人口总数的74.9%,在今后,农村地区将是中国未来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地区。农村地区经济条件落后,社会保障缺乏,解决老年人口问题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未来农村的养老问题将很严峻。
5、地区发展不平衡。
从中国人口老化的地区差异上看,中国人口目前已经自东向西开始老化,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地区差异比较显著,而且速度将越来越快
从以上数据看,老龄化最严重的是上海11.53%,浙江8.84%,江苏8.76%,等。老龄化严重的城市除了四个直辖市外,其他都是浙江,江苏等中东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而我国西部的一些省份如新疆、西藏、青海等省,人口结构仍处于较年轻的状态,这显示了人口老龄化地区之间的差异性。但要注意近年来老龄化由东向西的速度在加快,因为东部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将吸引西部地区年轻劳动力流入,劳动力跨地区的流动将减小东西部老龄化的差异。
三、我国老龄化高速发展的原因
中国人口老龄化,说到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它又不是一个由经济发展所决定的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过程。而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到—定程度,由强有力的政策干预而催生的“早产儿”。
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疾病控制、卫生条件及生活质量等条件的改善
建国以来,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促使人口死亡率的大幅度下降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大幅度升高,这是人口老龄化的基础。
解放前,中国人口平均寿命只有35岁左右。建国后卫生事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全民健康水平,平均期望寿命在短短的10多年间提高到近60岁,每年增加1岁多。在平均寿命延长的初期,最大的受益者是婴儿和儿童,婴儿死亡率从解放前的200‰左右急剧下降至两位数,这就使得50至60年代出生的绝大部分婴儿有更为良好的生存机会活到老年。在我们庆贺社会发展、健康长寿的同时,也将迎来本世纪的银发高峰。
2、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高生育率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过去在战争时期受到抑制的生育率产生反弹,与全球这时期的“婴儿热”一样,结婚、生育出现高潮,当时每对夫妇平均生育子女数一度超过7个,出生率最高的年份超过40‰,这些婴儿在60年后陆续在各个年龄段形成人口高峰,最终进入老年期。有一 3 个形象的说法,人口特别集中的部分就像一只被蛇吞吃的野兔,当它通过蛇的身体时,到达哪一段就在哪一段形成局部膨大。
3、计划生育政策是推动和加速社会老龄化进程,但不是老龄化的根本原因
上述两个原因决定了21世纪中国老年人口数量,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则与作为分母的总人口的数量有关。尽管这一比例对决定老龄工作的导向不起主要作用,但总人口数量增长缓慢却使老龄化的过程突出起来,更加引人注目。
总之,计划生育不是我国人口老化的根本原因,因为即使没有计划生育的实施,中国人口也会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产生老龄化。但计划生育是中国人口加速老化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说中国强有力的计划生育的开展,使人口生育率迅速下降,而生育水平急剧持续的下降,必然使中国人口老龄化迅速展开。
四、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1、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将导致劳动力不足,影响我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人口老龄化发展的结果是,劳动年龄人口群体中,上年龄劳动者比重越来越大。一般认为,老年劳动力的体力逐渐衰退,反应不如年轻人快,不能适应快节奏的生产活动。特别在劳动密集型的生产中,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水平还不高,属于劳动密集型的行业比较多。在这些行业,劳动年龄人口老龄化会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老龄人口比重上升的结果会带来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这将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我国虽然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但劳动力资源却十分丰富,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都不会出现劳动力短缺的现象,但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劳动力老化的问题将十分明显。
2、人口老龄化将导致供养系数升高,政府财政压力巨大
人口老龄化发展所带来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必然导致老年赡养系数和供养系数上升。尤其是独生子女政策,两个成年人要照顾四位老人,这必然会给每个家庭带来很大的压力。
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养老经费的不断增加,从而导致消费基金的增加,相应地就使得积累基金相对减少,这对扩大投资是不利的。加上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使得退休金总额也在不断地上升,这会对国家的财政和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困扰。
3、老年问题对社会稳定也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现收现付的养老社会保险体制,养老金是直接从企业收入中支付的,如果企业的退休人员多,企业用于养老的负担就重,在职人员的收入就可能受影响,这样就可能导致在职人员的不满,从而引发在职和退休的两代人在利益分配上的矛盾。而实际上,退休人员所领取的养老金,是他们过去所创造的财富的一种补偿。但是,由于在实际操作上表现为直接从在职人员创造的价值中支付,所以容易引起在职人员的误解。
五、政策建议
1、国家要制定一个适应现在社会发展的合适的人口政策
中国人人口政策应以调整人口结构为主,控制人口数量为辅:缓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金短缺和适龄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2、要建立和完善与人口老龄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养老保障体系。
针对我国经济尚不发达,人口老龄化速度快、超前于经济发展等特点,我们应建立—个公平与效率兼顾、基金来源多渠道、城乡有别的社会养老、家庭养老与社区助老服务相结合的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这样既能保障近期内老年人的经济生活,又能缓解未来的压力。
3、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提高对人口老龄化的承受能力。
出现社会保障危机的主要起因不是领取养老金者持续增加,也不是医疗技术不断进步的结果,而是经济发展缓慢和失业问题严重。社会保障的危机不是社会保障结构的危机,而是经济基础由于营运不良而受到侵蚀造成的。如果经济能有一个合理的发展速度,社会福利的支出是可以得到满足的。
我国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社会的,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的客观事实,更需要 4 加快社会经济发展,以增强对老龄化的承受能力。解决“老有所养”的根本出路也在于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发展步伐。
4、充分利用老年人力、人才资源,变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为动力。
要加快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让更多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参与社会经济发展,使老年人的潜力得以发挥。在这种情况下,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变—部分消费人口为生产人口,可以使人口老龄化的压力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
5、大力发展社区服务
老年人的照顾和生活服务,从家庭走向社会,要靠发展社区服务来解决。社区服务体系经过10多年的发展,以上海为先导,已经形成完整体系:
社区老年人紧急救助服务:经常问候,安全检查,应急救助,热线咨询等措施,从关新河紧急救援角度建立针对独具和空巢老人的家庭服务网。
社区老年人生活照顾服务:建立老年人服务中心,老年护理中心,家政服务中心,老人餐桌,日渐照顾中心等,通过上门和日托,为家庭提供帮助。
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为老人就诊和康复保健需要,依托社区医疗卫生资源,社区内开设老年门诊,家庭冰川,老人医院,康复保健站等。
权益保护服务:负率咨询,援助,调节和庇护等服务,帮助解决丧偶,再婚,赡养,受虐,财产分割等问题,使老人安度晚年。
第三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和社会工作的参与
一、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
经济保障问题 健康保障问题 生活质量问题 家庭生活问题 二|、开展老年社会工作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含义和发展历程
(二)开展的作用
确保老有所养 实现老有所医 促进老有所学和;老有所教 有助于老有所为
满足老有所乐
四、工作的内容
老年人困难的帮助(经济生活困难,日常生活照顾,机体健康,夫妻关系或待机关系处理困难等帮助和解决,帮助老人寻找资源,争取权益,通过个案辅导改善错误认知,纠正行为。通过家庭治疗和服务帮助改善家庭环境。)。老年人发展需要的服务(教育,人际交往,参加志愿者活动服务于他人的需要,科学充实闲暇生湖泊的需要,可以通过小组工作,大型社区活动以及志愿者活动方法,为老年人发展需要满足提供恰当的服务)。
五、影响社会工作开展的因素有哪些
经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是促进或抑制社会工作发展重要因素。社会工作是老年福利体系下的一种援助活动,受经济发展制约。开展很大成都行依赖于政府和社会对老人的资源再分配。特别是基本需要,养老经济保障,医疗和护理。经济职责在于政府和社会。
政策:经济投入时条件,还有国家福利政策。社会发展目标是通过政策加以具体化是适合有效控制。社会工作不仅直接主任还要宏观积极影响政策制定和完善。
文化:老年人问题,是特有文化环境造成的。社会价值观影响人们对老年人的态度和行为(封建和现代社会)中国敬老文化,西方独立才有尊严,国家负有责任,老人认为向儿女伸手是不好的事情。自己要承担养老责任。服务很完善。社会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价值观形成老年其实。工这则有负面印象,忽略老人的特殊需要。
第三篇:浅谈中国老龄化问题
浅谈中国老龄化问题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社会性的问题。关注老龄问题是任何社会、任何国家和全体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义务。当前,人口老龄化正在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趋势,中国已于1999年提前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将更加突出,影响更加重大。加强对中国人口状况、人口素质、人口年龄结构,分析人口老龄化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影响,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人口、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人口老龄化不仅仅是人口结构的变化,它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心理和精神都将带来重大的影响。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有两个突出特点,一个是速度快,一个是老年人口数量巨大。人口老龄化速度快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做准备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另一方面,我们将面对的是多达数亿的老年人,我国人口老龄化最快的时期老年人数增加1亿的时间只需要12年,我国的养老金储备能够保证在12年内有相应的增长吗?
面对老龄化,我们应该怎样应对?
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根本在于加快经济发展,壮大国家经济实力。但是老龄化问题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处理的好,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处理不好,则可能成为制约因素。根据我国确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结合老龄工作的实际,制定相应的宏观政策措施意义深远。
要建立战略整体规划,政策要配套。主要包括“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内容,这是对中国老龄工作的综合概括,是促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解决好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主体思路。
首先。要提高对老龄化问题的认识。要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强调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的严峻性,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紧迫性,以及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的重要性,提高各级政府和领导的思想认识,增强全社会的老龄意识。
其次,明确国家老龄工作的方向。将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纳入国家“十五” 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结合经济发展进程和城乡不同情况,精心设计和构筑我国老龄的工作体系,明确提出目标要求、工作重点、投入力度、检查标准。
最后,要落实到各地的发展计划中。要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把本地区老龄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根据国家的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纳入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采取分工负责和齐抓共管方式,对老龄工作有管理、有服务、有措施、有检查。
形成社会、家庭双重模式,发挥中国传统,以孝为先,社会形成补充机制。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辅助,公共福利设施养老手段为补充,社会保险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把老年人自身、家庭、社会和国家作用有机的组合起来,使之发挥出最
佳效用。
在城镇建设规划中,要充分考虑人口老龄化趋势,合理规划社区蓝图,使老年人能就近得到咨询、购物、清扫、陪伴、护理、紧急救护等各种服务,并为老年人学习、文体、康乐、交往等社会活动的需求提供条件,逐步建成适合城乡不同特点、多层次、多功能、多项目的社区老年人服务体系。
完善老龄化产业,老龄产业是为了满足老年人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而形成的产业,既包括生产性产业,也包括服务性产业,是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手段。发展老龄产业,一是要从我国实际出发,以满足老人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为目的;二是要以市场为导向,按经济规律办事,三是要保证养老费用的合理使用,提高老年人的消费能力。具体建议是:
其一,市场机制带动老龄产业发展。国家要根据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围绕老年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对一些产业进行结构调整,开发生产适用对路的各种老年用品,鼓励和引导老年产品市场的发展。经济管理部门应运用市场机制,制定一些必要的优惠政策,扶持具有福利性质的为老服务产业发展。
其二,以老龄产业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城乡养老社会化服务要逐步走产业化发展路子,在财政给予必要资助的同时,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启动老龄产业机制来兴办社会福利设施,实行谁投资谁管理,依法进行经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其三,努力降低为老服务产业发展成本。要充分利用现有社会资
源发展老龄产业,多层次、多渠道筹集发展老龄产业的资金,努力提高资金利用率。充分利用金融杠杆作用,在税费征收政策上,考虑扶持为老服务产业的发展。
加快完善老年法律法规体系。依法治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略,依法治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应是下个世纪老龄工作重要内容。具体建议是:
第一,加大有关老年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法律部门要坚决制裁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依法合理调整老年群体与其他群体、老年人之间的关系,加强民事调解工作,促进家庭和睦与社会稳定。
第二,加快完善老年立法步伐。在2005年左右时间,国家要尽快出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济、老年人福利等有关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使老年人的生活获得切实保障;在2010年左右时间,制定出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法、新的老龄事业发展纲要等大部分老年法律法规,形成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为基本法的老年法律体系。
第三,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加大宣传普及老年法的力度,将老年人法规列入国家普法教育计划,加强执法检查监督,积极开展老年人的守法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表彰敬老养老先进典型,依法惩处残害和虐待老人行为,营造出健康老龄化的良好社会环境。
进一步加强对老龄工作的领导。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老龄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做好老龄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老龄工作的领导。具体建议是:
第一,加强党中央对老龄工作的领导。在2000年前,以党中央名义发布公开信或文件,要求各级党组织、各级政府和广大党团员从战略高度和政治高度做好老龄工作。将老龄工作纳入到每年三月全国人代会中央政治局召开的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内容,及时对我国老龄工作进行重大部署。
第二,健全政府的老龄事务管理机构。国家应尽快成立高层次的老龄事务议事协调机构,通盘制定我国老龄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对一些重大问题进行协调。将中国老龄协会改组为国务院直属的老龄事务管理局,作为国家老龄事务议事协调机构的办事机构,授权行使必要的行政职能,理顺老龄工作管理系统的体制,充实老龄专职工作人员,加强对老年人工作的管理、教育和服务。
第三,扩大老龄工作社会化服务队伍。安排部分下岗职工和社会各方面的志愿力量,承担起社区为老年人服务的有关工作,发动居委会、村委会组织低龄老年人开展自助服务。在一些大学对老龄专业管理人才进行培养,加强老龄科研机构建设,组合各方面专家学者,深入开展老龄问题的科学研究。健全立法监督管理机构,加强老龄事务的立法工作和法律监督,推动老龄事业步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只有把老龄化问题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才能更加合理的解决老龄化问题,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四篇:教师老龄化论文
山区小学教师老龄化的原因及对策
湖北省竹溪县天宝乡中心学校 黄开夫
一、现象:
《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8 》显示:2007 年,小学教师46 岁以上的占小学教师总数的29.1%,初中教师46 岁以上的占初中教师总数的13.7%。在农村教师队伍中这一比例还要高,笔者所在的乡镇小学教师平均年龄为43.8,期中较偏远的白鸡小学为44.7,泉河小学为47.6。46岁以上29人,占全乡小学教师的52.7﹪;50岁以上17人,占30.9﹪。“爷爷奶奶”教师在农村小学比较普遍,据资料显示:我省60%的农村小学存在教师老化现象,有的县农村小学教师50岁以上的超过一半。这些大龄农村教师外出学习、交流、进修机会很少,导致这些教师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教学能力低,教学能力、水平难以提高,有些教师连自己任教学科和任教年段的试卷都考不及格,普遍难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形势的需要。这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如果这一问题不马上着手解决,不光会影响农村教育质量,更会加剧城乡教育不均衡、不公平的问题。
另外,根据笔者调查了解,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结构性缺编现象也较为普遍。除了数学、语文、英语等课程基本有本专业毕业的专职教师外,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等课程的教师普遍不足,一些学校师资紧缺,甚至无法开课。即使勉强能够开齐课程的学校,教师“教非所学”的现象比较普遍,甚至出现音乐教师不懂乐理,只好组织学生唱流行歌曲的现象。在一些村级小学和教学点,多数教师身兼数职,出现了包班教学、一人代5、6门课甚至更多的“万金油”式的教师。
二、影响:
上述现象已经给农村教育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一是农村教育质量明显下降,绝大部分老教师还停留在以往的知识水平上,音、体、美等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教师普遍缺乏;二是加剧了城乡教育不均衡,不公平,部分农村家长将小孩送到城里读书,除了租房照料小孩增加了农民负担外,还造成了城市人满为患、农村人烟寥寥;三是农村学校生源逐年减少,许多农村校舍闲臵浪费,城区学校却班班学生爆满。如我县城关某小学班上平均学生达80多人,而笔者所在的乡镇有的小学一个年级才不到10人;四是老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受管理机制不健全、待遇低、生源少、学校缺乏活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许多老教师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等待退职;更令人担忧的是,若干年后,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将出现青黄不接的问题,到时即使充实年轻有为的教师,没有老教师的传帮带,就有可能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其结果可能更加糟糕。
三、原因:
那么,农村教师老龄化的根源何在呢?调查发现,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由于农村教育长期投入不足,办学条件难以改善,教师工资待遇普遍偏低,使很多青年教师纷纷外流。笔者所在的学校今年就有4名年轻的教师外流,有的到市里的学校应聘,有的直接辞职转行;同时还有9名年轻教师,也是我们乡镇的骨干教师,通过考试调到了城区及其附近的乡镇学校。特别是我们乡的中心小学,今年一下子调走了4位教师,这4位教师平均年龄为32岁,全部是培养多年的教学骨干,现在学校只剩下几位才上岗不到两年的资教教师和几位临近退休的老教师,中心学校只好又从更加偏远的小学抽调相对年轻的教师补充。
二是由于农村教师紧缺,多数乡镇便采取“先保初中后顾小学”的策略,初中缺教师了就从小学选调,年复一年,小学的青年教师便基本被调光了。
三是教师资源难以保障,新分配的特岗教师多数难以胜任教学岗位。由于地方师范被撤,我们县这几年补充教师主要靠资教生,这些资教生虽然大多具有本科学历,但毕竟很多不是师范院校毕业,要让他们很快胜任教学岗位并成为教学骨干,尚待时日。即使这样,这些资教生到了乡镇以后也大多留在中学,很少会补充到小学特别是边远的小学。
四、对策:
要真正改变农村小学的教育现状,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首先应解决农村小学的教师老龄化问题。笔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要加大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继续提高农村教师地位和待遇。教师队伍不稳定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的物质待遇偏低(虽然这些年来国家在这方面已经做了不少工作)、欠实惠,对于农村小学教师来说还要加上世俗和偏见。所以,国家必须继续提高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的待遇,提高教师特别是农村小学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同时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重点是基础设施、教育经费、教学设备、教师轮训、幼儿园建设等方面的投入,着力改善农村学校硬件设施,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使青年教育工作者乐于去农村奉献他们的青春。
二是建立健全农村学校教师考核奖惩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探索农村学校教师考评制度,激励教师爱岗敬业,安心从教,不断加大教师队伍的管理力度,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业务知识的培训,全面提升农村教师的综合素质。
三是要控制农村教师、学生外流,确保农村教育教学秩序的稳定。政府要大力改善农村交通、文化等民生条件,控制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使农村人口基本稳定;教育主管部门在选调和补充教师的时候,要保证农村学校教师的数量和专业平衡。
四是县市级师范学校可以考虑恢复,我认为这是解决山区当地教师老龄化的根本之策。特岗生虽然学历高,但非师范院校毕业导致专业不对口却是不争的事实,同时这样的队伍很不稳定,他们大多把从教当做一时权宜之计,一旦有更好的去处,他们随时准备走人。重设县市级师范,招收本地优秀的初、高中毕业生就读,接受规范的师范教育,既可以保证教师来源的正规化,又防止了师资的流动性。
基础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着基石作用,直接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小学教育更是基础的基础。农村小学教育改革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成败。而与之联系密切的教师更是举足重轻,所以对于农村小学教师老化问题,无论从思想意识还是实践行动上,我们都应该给予充分重视。积极创设优良教育环境,吸引更多的年轻教师加入到农村小学教育的队伍中来,为我国基础教育奠定坚实基础。(地址及单位:湖北省竹溪县天宝乡中心学校邮编442326电话0719—2844532)
第五篇:中国老龄化问题及其对策
中国老龄化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世界人口发展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但中国人口老龄化具有其显著的特征: 老年人数量大, 老龄化速度快, 地区差异大,且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不同步。要正确分析老龄化的原因,针对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引发的老年人问题,研究制定相应的战略对策, 才能更好地应对中国老龄化问题的挑战。
关键词:老龄化;概念和内涵;原因;特点;影响;策略;
人口老龄化是21 世纪人类发展的主要特征,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很快的国家。如何从我国实际出发,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妥善解决好人口老龄化问题,不仅对做好当前老龄工作具有指导作用,还可为解决世界人口老龄化问题提供借鉴。本文从分析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特征入手,阐述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探索既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又切实可行的老龄工作对策。一. 老龄化的概念和内涵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老年人的比例上升。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的统计,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 岁以上老龄人口数超过人口总数10 %,或65 岁以上老龄人口数超过7 % ,就称其为老龄化国家或老龄化地区。据此,国际上习惯将人口年龄结构划分为三种类型:65 岁以上老龄人口数超过总人数7 %的称为老年型人口,4 %-7 %称为成年型人口,4 %以下称为年轻型人口。2000年,我国60 岁以上老龄人口数为1.3 亿,首次突破10 % ,正式跨入老龄化社会的行列。二.我国老龄化形成的原因
(1)人均寿命的延长是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原因之一。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自上个世纪中叶以来有了较大提高。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特别是医疗条件的改善,老年人数量增加。1985 年为68.9 岁,而2001 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为71.8 岁,15 年间增加了3 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是必然趋势。这是老龄化社会形成、发展以及成熟的一大原因。
(2)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的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近几十年来,我国成功地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我国的生育率迅速下降,从而少儿人口及所占的比重大幅度下降,老年人口的比重则相对上升。在这方面分析看来,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这是客观事实。与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相比,我国更快地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这主要源于我国生育率下降的速度是急剧的、迅速的,而西方国家是平缓的、渐进的。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迅速的迈向了老龄化社会。
(3)经济的发展和伴随的人口流动、迁移的经常化,使老龄人在某个地区集中化。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青壮年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这就造成经济不发达地区人口老化。据有关部门预测,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将以平均每年五百万的速度增长,2010 年将接近一亿六千万。许多农村家庭成为所谓的“空巢家庭”。三.我国的老龄化有如下特点:(1)老年人数量大。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庞大, 21 世纪初期60岁以上老年人已经超过1 亿。据有关预测,2010 年60 岁以上老年人为1.52 亿, 2020 年达到2.01 亿, 2030 年将为3.42 亿, 2040 年将超过4 亿, 为4.09 亿, 到2050 年将达到4.38亿。
(2)老龄化速度快。有研究表明, 与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更快。60 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由7 %上升到14 % , 只需25 年或26 年,快于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日本, 而其他发达国家完成这一过程用了更多的时间: 法国用了115 年, 瑞典用了85 年, 德国和英国用了45 年。中国老年人口比重由14 %上升到28 % , 则大约只需要35 年左右的时间。(3)老年人口中呈现高龄化。国际上研究人口老龄化问题时通常把80岁以上老人划为高龄老年人口。我国高龄老年人口在1991 年到2000 年的10 年间, 以每年3.6 %的速度增长, 预计到2025 年和2050 年将分别达到3457 万和12083 万。由于高龄老年女性平均寿命比男性寿命长, 在高龄老年人口中高龄老年女性的比例很大。
(4)地区差异大。由于地域、城乡之间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 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也呈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性。东部地区城市人口老化超前于中西部地区和农村, 区域差异十分明显。城乡差异还会因人口流动而拉大, 未来农村地区是人口老化程度最高的地方。(5)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不同步。发达国家的65 岁及65 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7 %时, 人均国民总产值(GNP)一般在1万美元以上。我国进入老龄化国家时, 人均国民总产值(GNP)仅为800 美元。发达国家遇到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在经济发展水平很高之后, 而我国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就遇到了人口老龄化问题。四.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1)社会赡养负担加重。一个国家的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之后,最终要形成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两部分。积累基金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国民收入一定的情况下,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消费基金多,积累基金就少,反之,消费基金少,积累基金就多。积累基金多意味着国家和企业可以拿出更多的钱用于投资和扩大再生产,这对拉动经济增长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养老经费的不断增加,从而导致消费基金的增加,相应地就使得积累基金相对减少,这对扩大投资是不利的。加上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使得退休金总额也在不断地上升,1978 年全国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险福利费用总额为17.3 亿元,到1997 年增加为2 068.3亿元,19 年间增长了119 倍。据专家预测,到2030 年,这一费用将达到73 219.5亿元,2050 年将达到182 195.2亿元。这样庞大的数字会对国家的财政和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困扰。(2)社会保障的压力增大。我国老龄化与养老保障制度转变同时发生,历史欠账形成沉重的负担。表现为已退休人员和养老保障体制改革前参加工作的人需要靠“新人”的缴费供养,形成个人账户空转。目前养老统筹的覆盖率也很低, “十五”期间,全国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增加了3 800多万人,达到1.74 亿人;但仍有大量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城镇个体劳动者和灵活就业人员,没有被制度覆盖。农村养老问题也比较突出。在农村原先集体供养老人的制度随着集体经济的解体而瓦解,农村养老主要通过家庭赡养自行解决,而农村家庭养老受到子女自身经济实力和是否具有孝心两个方面的影响,养老的纠纷较多,农村老年人口普遍缺乏养老、医疗、照料服务等基本社会保障。此外还有农民工养老和被征地人员的养老问题都将给国家、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因此急需解决好社会保障问题。
(3)对社会稳定和家庭和谐产生一定的影响。据国内权威机构的一项研究测算,2000 年我国每100 个劳动年龄人口只需负担15.6 个老年人,2050 年则要负担48.5 个老年人。我国目前实行的是现收现付的养老社会保险体制,养老金是直接从企业收入中支付的,如果企业的退休人员多,企业用于养老的负担就重,在职
人员的收入就可能受影响,这样,就可能导致在职人员的不满,从而引发在职和退休两代人在利益分配上的矛盾。家庭中“, 4 —2 —1”家庭格局的出现,导致一对夫妇要面对供养双方的父母和抚养一个未成年子女的沉重负担。这种负担不仅仅限于经济上,还包括用于照料和护理老人时间和精力的支出,所谓“久病床前无孝子”,久而久之,子女对尊老爱老的道德观念会产生排斥心理,厌弃老人、歧视老人、虐待老人的现象会增多,两代人之间的矛盾会不断加剧。而代际矛盾如果解决得不好,就必然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五.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策略。
(1)充分认识,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和经济取得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普遍从贫困跨入小康,人的平均寿命从1980年不足60岁到2000年超过70岁,所以,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并不是一件坏事,而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只要我们有足够的认识,有充分的准备,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按照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快构建养老服务体系,着力解决老年人的生活困难,切实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就一定能够解决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2)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大力发展老龄产业。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前提,是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目前中国既要控制人口增长,又要防止人口老龄化速度过快和老年人口比重过高。因此,要制定一个二者兼顾的中长期人口发展规划,要充分利用从现在起到2020年左右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较大、总供养系数不高、国家负担较轻这个“人口红利”黄金时期,加快经济发展,增加积累,为迎接老龄高峰的到来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发展老龄产业需要相关部门和政策的有力支持。一是政府的投入和政策优惠扶持,其中包括税收、投资、信贷、价格和市场营销方面;二是舆论和媒体的宣传和引导,特别在市场潜力、营销策略和消费特点方面要有科学的探索和超前的分析,要让全社会增强发展老龄产业的意识;三是要因地制宜,有先有后,有缓有急,不能搞一刀切。
(3)建立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障,积极推进老年立法,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首先,要建立起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体系,构建一个多元化、多层次化的混合型老年保障体系,把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经济压力与社会服务压力化解在一个责任共担、纵横交错的安全网络之中;其次,尽快出台养老基金方面的法律,强化养老基金的法律与政府监管。应尽快制定和出台养老与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明确养老基金的法律地位与组织方式,理顺各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将养老基金完全置于法律的控制之下,使养老基金受益人的利益能够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再次,建立健全相关的老年法规。1996 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是中国第一部全面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它的制定和实施,为亿万老年人安度晚年提供了切实的法律保障。我们还要根据这个法,建立健全相关的老年法规,如老年福利法、老年保险法、老年保健法,以及老龄产业、老年设施、老年聘用规定等政策条文,各地还要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形成法律体系,强化法治管理,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使老年事业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
(3)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建立以国家、集体投入为主导,以社会力量投入为新的增长点,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老年福利服务为依托,以老年福利服务机构为骨干的老年福利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服务。首先,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进军养老市场。我国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尚不健全,传统的家庭养老服务功能正在逐步弱化,养老机构的床位数量严重不足,居家养老服务还
只是处在起步阶段。因此,鼓励和支持社会办福利机构的发展,有利于较快地增加福利服务设施数量,扩大福利事业的覆盖面,对于有效缓解人口老龄化进程所带来的日益突出的社会福利服务供需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次,积极推进社区养老建设,发挥社区养老功能。第一是做好市政规划,在新建小区或老城区改造时要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列入城区建设规划,做到小区建好,养老设施配套;第二是资源共享,建立社区网络体系,发挥已建“星光计划”设施的综合作用,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养老服务;第三是立足老年的需求开展服务,最突出的是家政服务、生活护理、疾病陪护、精神慰籍、日间托老等服务。再次,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2003年,全国有1870个县(市、区)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 5428万人参保,积累基金259亿元,198万农民领取养老金。2004年,国家开始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只有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的计划生育夫妇,每人从年满60周岁起享受年均不低于600元的奖励扶助金,直至亡故。奖励扶助金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负担。我国未来的养老问题,难点在农村,重点也在农村。广大农村,由于家庭规模逐步萎缩,子女数量持续下降,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动态速度也在加快。由于农村老人数量极大,农民本身又有土地使用权,因此从主体来说,农村养老应以家庭为主,社会为辅,提倡老人自养,树立自我养老意识。对于农村“三无”老人(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子女依靠),继续实行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的“五保”制度。
总之,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制定和落实老龄事业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把逐步建立履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制度作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点,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照料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温家宝总理在第十届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 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由此可见,虽然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形势严峻,解决这一问题的困难也很大,但只要我们正确分析其原因,群策群力,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就一定有能力、有办法解决好这一难题。
参考文献: 《人口社会学》,胡伟略(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8月第1期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张运刚(著),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社会深层的人口效应与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影响》,王冰(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我国人口老龄化面临的形势与问题》,原新,《理论视野》2007年第9期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老年社会保障制度探析》,陈晓莉、王欣,《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