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讲解员《古代深圳》讲解词
小讲解员《古代深圳》讲解词
欢迎各位走进古代深圳展厅。深圳7000年考古发掘出的文物陈列其中,既有新石器时代的鱼骨钓钩,也有石头和泥土烧制的陶器。深圳深厚的文化积淀,在秦汉开始的1700多年的郡县史、600多年的南头城和大鹏城史中体现出来,从遥远北方迁来的客家移民在300多年里为深圳历史增添了丰富的内涵。
第一部分 先民足迹
许多观众都会认为深圳是一夜新城,其实早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就有人类在这片美丽的南海之滨生活了,现在就请大家随我一起来看看深圳海边古沙堤上神奇的发现。
这是我们目前发现深圳最早的人类居住过的地方——大鹏半岛咸头岭村。出土了大量文物,我们通过科学的测定,东西就是7000年前深圳的老祖先用过的,别看它们非常的简单,可是大有用处了,古代先民们就是用这些来做生活生产工具的。
这件陶器称釜,是古人用来煮食物的用具,相当于今天用的锅;这些石块经过了磨制,也成为了一种工具——磨制石器。这是锛,先民们就是用它们砍伐树木,建自己住的窝棚。
这处遗址被评为“2006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这些古人用他们独特的方式拉开了深圳历史的新篇。这是1980年在小梅沙沙丘遗址出土的彩陶圈足盘,是一件非常精美的陶器,反映了古人高超的工艺水准。我们来看,这件陶器质地细腻,表里打磨光滑,成暗红色,用彩绘勾画出波浪纹和浪花纹配上小镂孔,这么精美的陶器是6000多年前的深圳古人制造出的,非常的了不起,推测应为古人祭祀海神时的用具。
而我们现在看到的石器——石拍,为大梅沙新石器时代沙丘遗址出土。石拍非常完整精美,平面呈圆角长方形,体形扁薄,正面有平行直线凹槽,贯穿上下两端,关于这种石器的用途,学术界有多种意见:有学者认为石拍是古人制做陶器用的工具。也有学者认为石拍是古人制作树皮布时使用的拍打工具。还有学者认为是古人用来搓澡(类似于现在的搓石)的工具。至于它确切的用途,还有待我们的专家进一步论证。
约距今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这时期深圳原始先民在生活水平上都比前一时期有了进步。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古人用过的用具来了解,这是1980年蛇口赤湾出土的陶器,样式非常的特别,叫陶炉箅,造型跟现代的柴炉、煤炉炉箅十分接近,外形大多数是方形,箅眼形状多有叶脉状、花瓣状等,这么多的样式,猜想是我们的祖先为了满足不同的用火需要而设计的,说明了这个时期的煮食物技术有很大的进步。
石器---石锛,是不是很像木匠用的铁锛?为了更好的用绳索将它牢固绑在“7”形木柄上,所以老祖先们把它磨成两段,这样用起来就能获得较高的效率了。石箭镞跟我们今天用的箭镞外型几乎一样,磨制更为锋利了,打猎时的命中率更高了。
还出现了石环、镯、水晶饰品,这一时期的人们开始用这些来打扮自己了。
各位请看:这是深圳屋背岭商时期墓地发掘场景,这个墓葬群被评为2001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而这些文物是深圳商时期遗址和墓葬中出土的陶器和石器。其中陶器出现了商代文化特征,这些陶器上的纹饰有,云蕾纹/曲折纹等与中原同时期青铜器的纹饰有相似之处,体现了岭南商代文化特点。
大约3000年左右,深圳的土著居民就是这种形象,称百越人或叫古越人。他们喜欢在全身刺刻纹饰,头发散披或盘成锥状,有拔门牙等习俗。特别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越族部落就经常通过这种原始血腥的武力决斗,来达到集中更多的财富。他们手执的兵器根据大梅沙墓葬出土青铜兵器复原。这里你看到的是越人出征的场景。
这组青铜兵器是我们从大梅沙春秋晚期墓中清理出的,出土了11件青铜器,距今大概有2400年左右的历史,我们仔细看看这组青铜器,不难发现是以兵器为主,印证了古书中关于“越人好战”的记载。
1987年在深圳西丽发掘了距今2250左右的叠石山战国时期遗址,中出土了4件铁斧向我们透露,岭南地区的人们可能在战国晚期就已经开始使用铁器了,打破了西汉时期中原铁器传入岭南这一说法。
这一时期虽然有了青铜器和铁器,但制陶工艺并没萎缩,而且达到了很高水平,陶器烧制温度高达1100度,陶器坚硬,陶罐上的纹饰精致,这些象英文F形或双F形,我们称“夔纹陶”,和象米字样的纹饰“米字纹陶”具有地方特色。
一直到这时期的深圳发展是相对独立的,但随着秦始皇统一岭南,古老的百越地区从此告别了过去的封闭,进入了一个全新发展时期。
第二部分
城市开端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统一岭南,设臵南海、桂林、象郡,深圳属南海郡番禺县。秦末,赵佗乘秦亡之机占据岭南三郡建立南越国,深圳属南越国辖地。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国,深圳复归南海郡管辖。
秦汉以来,随着汉越民族的融合以及中原汉文化的传播,地处南陲的深圳得到不断的开发。
这些是深圳汉墓出土的随葬品,其中有碗、罐等用具外,还出现了缩小比例的冥器—井和灶..,不仅这些器具造型及组合也与中原的基本一致,同时考古学家还发现这些汉墓结构、形制与中原汉墓类似。
1955年在与深圳毗连的香港新界李郑屋村,发现了一座大型东汉砖室墓,出土70多件文物,其中 “大吉番禺”、“番禺大治历”的墓砖铭文,是当时人们图吉利、保太平而在墓砖里留下的吉祥语,同时它也向我们透入出深港地区汉代属南海郡番禺县的管辖,而不是博罗县的属地,解决了深圳、香港汉代的隶属问题。
这些是深圳汉墓出土的随葬品,其中有碗、罐等用具外,还出现了缩小比例的冥器—井和灶..,这些器具造型及组合也与中原的基本一致。
特别是1981年出土汉墓的这块“乘法口诀砖”,这种砖在我国也是第一次发现,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有着极为重大的历史价值。我们仔细来看,发现上面刻着:“二九一十八—— “九九八十一”。平时大家所用的乘法口诀,其实是春秋时期中原科学家发明的,然而这科学文化的结晶在几百年后出现在边陲的深圳,还被当时制砖的工匠不经意的刻在了这块砖上,也就说明早在1700多年前的深圳百姓就会运用乘法口诀,中原文化传播到当时的边陲深圳了。
在这批汉墓中,其中有一座墓出土的“熹平四年”纪年铭文砖。“熹平四年”为汉灵帝刘宏执政的第9年,即公元175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它的出现不仅为墓葬年代的断定提供了准确的时间,还将深圳古代有确凿年代记载的历史推到1800多年前。
盐业是封建社会国家财政收入重要来源,历代封建王朝都十分重视,产盐业是深港地区汉代最为重要的行业,朝廷在南海郡番禺县就设有盐官,管理深圳等地的盐业生产
到了三国时期,朝廷不仅在深圳设盐官,而且还在深圳南头修建“司盐都尉垒”作为盐官驻地。
深、港两地发现的大型墓葬出土的文物,说明当时深圳地区存在富有的阶层,而这些较大规模墓葬的砌筑,是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的,边陲的深、港两地,既没有名山大川,又没有肥沃土地,要想致富谈何容易,如果你与当时的产盐业经济联系在一起,就不难解释了。
两晋时期中原战乱频仍,人民遭受巨大的苦难,由于岭南地区政局一直比较平和,社会经济及人民生活也相对较为稳定,为了更好地征收赋税、征调兵役,也为了安臵南迁王公贵族和官僚,东晋政府于晋成帝咸和六年(公元331年)分南海郡,设立东官郡,下辖宝安等六县,郡治县治都设在现今南头,揭开了深圳城市的开端。由此推算,深圳城市历史已有将近1700多年。
我们来看这区域图:东官郡下辖宝安、兴宁、海丰、海阳等六县。其中仅宝安县范围包括今日深圳市、香港特别行政区、东莞市部分地区。
自设郡立县至东官郡——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的近三百年间,深圳南头成为粤东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2000年在距离南头几公里外的西乡新安铁仔山,发掘了大量两晋和南朝的砖室墓葬群,墓葬结构甚为考究,出土了许多青釉瓷器,墓中发现的“大兴二年宜子孙”等铭文砖,反映当时的深圳社会稳定和在东晋、南朝时期深圳地区社会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文化面貌上也与中原地区更加接近。
位于新安上合村的“孝行流芳”石牌坊和黄舒墓,是纪念晋代深圳的乡民黄舒而建的。黄舒非常孝顺父母,深得人们的钦佩,晋朝皇帝听说其事迹后钦封他为孝子,死后祀为乡贤。他的事迹在官方的大力倡导下,越来越深入人心,孔子的以孝为先成了当地人们的重要行为规范,中原儒家传统的道德观念在深圳扎根。
第三部分 海洋经济
唐宋时期广州是对外贸易的中心,朝廷在此设臵“市舶使”统一管理安排贸易。而进出广州贸易的大型商船必须走主航道,也就是必须绕行大屿山,经南头、虎门才能进入珠江,因此,深圳南头这突出的咽喉部位成为广州海外交通的必经之地,成为粤海交通的重要门户。
这是唐、宋时期往来珠江口进行海外贸易的“番船”模型。以及唐、宋、元时期广州对外海上交通路线图,标有屯门的位臵是今天深圳南头。
唐朝初期,朝廷除了在广州设立了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市舶使”,还在今深圳南头设臵了屯门镇。这里所说的“镇”并非通常意义市镇的镇,而是唐代戍守周边地区的军事组织。屯门镇的设立对于镇压海盗、维护东南海路来往船只的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深圳发现的唐宋以来墓葬不多,但仍出土了一些较为精美的文物,如这件南头唐墓出土的魂瓶,它的造型非常别致,顶盖像帽子,侧面有长方形镂孔,可供灵魂出入,这种魂瓶又称魂坛,是广东地区唐宋时期小型墓葬常见的随葬品,多盛装二次葬的骨渣,但也有一些用于盛装稻谷。南头唐墓出土的这件魂瓶里面盛放的就是稻谷。
深圳出土的元代的器物也并不多,这件铁锈花彩绘梅瓶是其中的一件,共出土有两件,这两件梅瓶造型优美,花纹绚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也是我馆有代表性的文物。
俗语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深圳地理环境枕山面海,因此自古以来沿海居民就有捕鱼、采蚝等自然海洋经济的传统。唐宋以来,随着广州海外贸易的兴旺,深圳本地采珠、制盐、渔业、养蚝和植香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呈现出一片商品经济繁荣的景象。
首先带领大家了解一下深圳的采珠业。南汉国是五代时期割据岭南的小朝廷。后梁贞明三年(公元917年)刘龑(岩)在广州称帝,国号“大越”,第二年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据史籍记载,南汉国君穷奢极欲,为满足其奢华的需要,南汉“媚川都”招募采珠士兵5000人,在海门镇(今广西合浦和广东廉州)大步海(今香港大埔海)徒手潜海捞取珍珠蚌。采珠时,士兵脚上系石,身上绑着绳,沉入深海采捞。由于劳动强度大,危险性极高,因此窒息遇溺丧生者十分常见。(幻影成像灯箱)这幻影成像灯箱模拟了当时采珠的情况。
(照片)这是至今仍然出产珍珠的大鹏龙歧东山珍珠场。(实物)这是他们出产的珠蚌。
制盐业是深圳历史上最重要的生产活动之一。宋代更是达到高峰。这一时期朝廷在深圳地区先后设臵了五个盐场非别为:东莞场、归德场、黄田场、官富场、叠福场。(制盐场景)这是宋代海边盐田盐民制盐的情景。海盐分生盐、熟盐两类,生盐成于日晒,熟盐成于煎煮。广东地区多生产熟盐。(铜钱)这是1996年松岗镇沙埔尾村发现大型宋代铜钱窖藏,出土铜钱多达4000余斤。据专家推测,这种大型的铜钱窖藏与当时海上商贸活动密切相关。
深圳的另一个特产是莞香,又叫密香树。因为明清以来主要产于东莞所以又称之为“莞香”。这种香料不是木头本身,而是其木质部分分泌出来的液汁凝结而成。莞香经济价值很高,可作药,可蒸熏,是许多香料制品的原料,莞香在明代非常贵重,有“一两香等于一两银”的说法。密香树木质部有芳香脂膏凝结,致使木质变化,重量增加,放在水里会下沉,所以又有“沉香”之名。据考证,昔日“香港”的得名,与莞香的运销有很大关联。
渔业是历史上本地海洋经济的主要产业之一。深圳、香港沿海岛屿、港湾众多,自古以来就生活着一群以海洋渔业为生的土著居民,他们以船为家,以捕鱼为生,这些居无定所的水上居民过去被称为“疍民”这就是传统的疍家女形象。在古代,由于科技落后,人们在海上作业遭遇很大的风险,一旦遇上风暴很可能船毁人亡。因此求助天后娘娘显灵保佑逢凶化吉就成为人们的最大心愿,当时祭祀的场所有天后庙、洪圣宫。这是从洪圣宫征集而来的一个大铁钟。
历史上深圳最著名的特产是蚝,其中又以明清以来的“沙井蚝”闻名遐迩。蚝又称“蚝蛎”、“牡蛎”,生长于热带和温带海域,尤以江河出海口处为多,肉质鲜嫩可食,壳可烧灰,也可入药。(场景)这是蚝民们在浅海劳作的情景。(木滑板助行器)这是蚝民在蚝田上使用的木滑板助行器,由于蚝田淤泥较深,不利于步行,蚝民发明的这种助行器有助于在蚝田上滑行,提高了种蚝和采蚝的生产效率。
(照片)这是现代沙井蚝场和深圳南头附近的大新村蚝场。
第四部分 海防重镇
明清时期,东南沿海频遭倭寇、番夷、海盗侵扰,广东沿海受害尤其深重。朝廷为了抵御外侵,陆续在深圳沿海构筑炮台、营汛、卫所、等防御设施,并不断增驻兵员,形成了强大的海防体系,在深圳设臵的卫所有两个,一个是大鹏守御千户所,位于今天深圳龙岗区大鹏镇,另一个是东莞守御千户所位于南山区南头古城。当时朝廷之所以选择在大鹏半岛的险要位臵修建所城是基于其战略地位十分突出考虑的,故史籍中有“沿海所城,大鹏为最”的说法。
接下来来看看两个所城的沙盘模型。首先看到的是大鹏守御千户所的沙盘模型。大鹏守御千户所城修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地势北高南低,平面为不规则的正方形,大鹏所城北门已经被毁,东、西、南3门尚保存完好,但城楼均已不存,城墙仅存部分墙体和基址。城墙原为土筑,明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才加筑砖石、增高城墙。城内建筑除有明、清以来修建的民居、水井等,还有一批建于清代的将军府第,如徐勋将军第、刘起龙将军第等,其中建于清嘉庆、道光年间的广东水师提督赖恩爵“振威将军第”是规模较大,保存基本完整的。
这是刘起龙将军及一品夫人林氏墓出土的随葬品。(拓片)这是在大鹏镇内发现的清代刘起龙将军功名碑的拓片。这是位于大鹏城外被道光皇帝诰授“振威将军”的刘起龙将军墓。刘起龙字振升,大鹏城人,行伍出身。道光六年任福建水师提督,因剿灭海盗屡立战功,道光皇帝为其撰写了《御祭文》。(随葬品)这是刘起龙将军及一品夫人林氏墓出土的随葬品。(拓片)这是在大鹏镇内发现的清代刘起龙将军功名碑的拓片。
这是东莞守御千户所的沙盘模型,东莞守御千户所保存状态没有大鹏所城那么好,因为在抗战期间,它曾被日军占领过,后城墙又被留作它用,因此我们现在已经基本上看不到城址的原貌了。
这里看到的是历史上著名的屯门海战的模拟场景。明正德16年(1521年),广东海道副使汪鋐奉命驱逐葡萄牙人。但最终因葡人火炮猛烈而失败。汪鋐在第一次进攻失败后,新制定了作战计划。他准备了一些装满油料和柴草的小舟,等一天刮起很大的南风的时候,汪鋐率士兵4000余人,船50余艘,再次攻打葡萄牙人的船队。他们先将一些填有膏油草料的船只点燃,让火船快速向葡萄牙人的船只开过去,由于葡萄牙人的船只比较大,转动速度非常慢,无法躲开火船的进攻,因此很快船只就燃烧了起来,称葡萄牙人大乱之际。汪鋐又派人潜入水下,将没有起火的葡人船只凿漏,此时葡萄牙人纷纷跳海逃命。然后汪鋐命士兵跳上敌人的船只与之搏斗,经过激烈的战斗,将葡萄牙舰队全部歼灭了。屯门海战大获全胜,揭开了中国人民抵御西方殖民侵略斗争的序幕
这是汪鋐的塑像,这是汪鋐当时率先引进、推广的西方先进武器佛郎机铳。所谓“佛朗机”是葡萄牙语的译音,“佛朗机”铳指的是葡萄牙人制造的大炮,汪鋐当时引进的“佛朗机”铳成为明朝边防的重要利器。
深圳地区到唐朝中期时,取消了县一级行政建制之后,一直归东莞县管辖,这使深圳地区的社会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直到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被批准重新建县,赐名“新安”,取“革故鼎新,去危为安”之义。新设立的新安县,辖区范围包括今天深圳市的大部分地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指新安县境全图)这是明代新安县县境图。
清朝初年,清政府为了防止沿海居民支援台湾郑成功“反清复明”势力,朝廷将东南沿海一带居民内迁80里,致使被迁地区百业凋零,民不聊生。直到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朝廷下令复界,新安县才得到恢复。但是由于被迁居民颠沛流离、丧亡过半,复归乡里者有限,故新安地方政府实行了优惠招垦政策,招募邻近州县农民前来垦荒,结果吸引大量今梅州市、惠州、潮州和粤北等地的客家人迁入新安县。从秦代至清代,历史上多次移民潮,形成了如今深圳以广府和客家为主的两大民系。
第五部分 古代移民
众所周知,深圳是一座现代移民城市,但在历史上也有过多次移民潮。秦始皇统一岭南,在岭南建立南海、桂林、象三郡后,开启了中原人民南迁入粤的序幕,这是岭南也是深圳历史上的第一次移民潮。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国,在岭南设立九郡,除了留下二十万汉卒驻守外,还使得更多的汉族人迁徙岭南,这是岭南及深圳地区迎来的第二次移民潮。另外还有西晋、宋元时期的移民潮,而刚刚所提到的清朝初年因“迁海”,导致深圳大批原居民迁出,后来“复界”时,因人口不足,实行招垦优惠政策,吸引了大批粤东、粤北的客家人徙居深圳。这是深圳古代历史上第五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潮。历次移民潮推动了深圳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深圳的早期开发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这是深圳、香港广府、客家民系分布示意图(图5:0:1),大体上深圳的广府人多分布在中西部,即福田、南山、宝安一带;而客家人多分布在中东部,即今罗湖大部、盐田、龙岗一带。
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广府民系,广府民系最突出的特征是使用粤方言。主要代表人物有我们非常熟悉的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他具有高尚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宁死不屈,公元1283年在元大都(今北京)从容就义,当时年仅47岁。《过零丁洋》是文天祥在被押解去新会崖山途经深圳伶仃洋时写下的千古绝唱。诗的最后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已成为爱国主义英雄气概的写照。南宋灭亡后,文天祥的胞弟文璧及族人隐居在今深圳宝安松岗镇,后子孙繁衍,分居至福永和沙井万丰村,以及东莞、香港等地,至今已有30代。现深圳、香港、东莞地区文氏族人已超过2万人。这些是深圳宝安、香港等地文氏宗祠等建筑照片。
眼前看到的是广府祠堂沙井陈氏宗祠,位于宝安区沙井沙三村,又名“义德堂”,清代中晚期建筑,为五间三进布局,占地面积1010平方米。宗祠是血缘宗族祭祀祖先的场所,有时也作为聚众议事、商讨重大典礼的地方,有时甚至作为私塾来使用,可以说是一个多功能的活动中心。沙井陈氏于南宋时期从南雄珠玑巷迁到今天沙井,至今已有800多年,族人超过2万人。
接下来介绍客家民系,客家民系最显著的特征是使用客家方言。说起客家人,就不得不提到客家人得名的由来。客家人最早是从中原地区迁徙来到赣闽粤边界地区的,因为他们一心不忘祖先根基,称自己为客人,久而久之也就被叫成了“客家人”了。他们居住的村落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围龙屋”,深圳市现存客家围龙屋200余座,仅龙岗区各镇保留下来的就有100多座。这些客家围龙屋占地面积从几千平方米到两万多平方米不等,其中我们眼前所看到的龙岗罗氏“鹤湖新居”和坪山曾氏“大万世居”,占地面积均在2.5万平方米左右,可谓赣闽粤客家围龙屋之“最”。围龙屋的建筑非常的独特,整体布局以圆形或椭圆形的建筑结构、或是方形或长方形的城池结构为主。房间与房间首尾相连,整个大院只留一个出口以供出入,既可互相照应,又容易防御攻击。由于所有房间的大门都向内开,整个建筑外墙将所有房间都包围在内,而且首尾相连,恰似一条巨龙,因此称之为“围龙屋”。围龙屋前通常会有弯月形池塘,一是可以蓄水,预防失火,二又可以养鱼,符合广东人“有水即为财”和“年年有余”’的良好愿望。围龙屋所用的建筑材料也非常特别,不是用传统的土砖建造,而是加了糯米浆、稻草、甚至是蜜糖等材料,这样就能增强泥土的黏性,使围墙更加坚固耐用。
眼前所看到的鹤湖新居位于龙岗镇罗瑞合村,是龙岗地区目前保留得最为完整的客家民居之一,也是全国占地面积最大的客家民居建筑。向我们非常熟悉的近代革命家廖仲恺、十大元帅之一的叶剑英等都是客家人。
好了,古代深圳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感谢各位的参观,谢谢大家!
第二篇:农业现场会随车讲解员讲解词
大会随车讲解词
(2015年3月20日)
一、漯河迎宾馆——京珠高速漯河北入口(约13分钟)(上车致欢迎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上午好!万物复苏、春暖花开,在这样美好的季节,欢迎大家来到漯河!我叫××,是大会的一名工作人员,也是号车的联络员,很荣幸为大家服务,今天上午的行程是这样安排的:首先请大家到高标准良田三十万亩示范方临颍县杜曲镇,第二站是高标准良田三十万亩示范方郾城区新店镇,第三个参观点是临颍县杜曲镇北徐村信息进村入户示范点,最后一站是双汇第一工业园。在行程中如果有什么需要,请向我示意。本次参观全程都有电台导播,欢迎收听。
二、京珠高速漯河北入口——京珠高速临颍下站口(约14分钟)(介绍漯河市情及发展概况)漯河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因沙澧河交汇处形如海螺而得名。1986年设立省辖市,辖临颍、舞阳两县和郾城、源汇、召陵三区及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2617平方公里,总人口270万人。漯河城市启于北魏、在明清时曾以商贸和水陆交通发达而享誉中原,素有“水旱码头”之称,在明朝永乐年间已是“江淮百货萃,此处星辰罗”的商品集散中心。改革开放前,漯河牛行街牲畜交易市场是全国四大牲畜交易市场之一。
漯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在这里定居生息。贾湖遗址发现的裴李岗文化刻画符号,将中国文字史向前推进了4000年;出土的国宝七音骨笛,和考古发掘的酿酒工艺,分别将中国音乐文化史和造酒史向前推进了3000年,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和文字学家许慎诞生在这里,他编纂的《说文解字》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字典,被誉为“文宗字祖”。前蜀开国皇帝王建是漯河舞阳人,他创建的前蜀是五代十国时的十国之一。漯河现已发现的重要古迹还有:曹丕代汉的历史实证“受禅台”和“三绝碑”,被誉为“天下第一桥”的隋代小商桥等。这些都诉说着漯河厚重的文化底蕴,传承着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明。
漯河区位优越、交通发达。是国家二类交通枢纽城市,距新郑机场不足一小时车程,石武高铁、京广、漯宝(丰)、漯阜(阳)4条铁路和京港澳高速、宁洛高速、107国道以及5条省道贯穿全境,构成全省重要的铁路和高速公路“双十字”交通枢纽。
漯河经济发展迅速。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漯河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迎难而上,锐意进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2014年漯河全市国民生产总值 952.3 亿元,现在的漯河,经济总量已相当于建省辖市之初的20个漯河。
漯河是一座美丽的北方水城,淮河的两大支流沙河、澧河贯穿全境并在市区交汇,一城春色半城水,寓风景长廊、生态长廊、文化长廊、休闲长廊于一体的沿河美景尽显城中,是北方少有的水景城市、森林城市。凭借亲水融绿、环境秀美的独特城市风貌,漯河摘取了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桂冠。
漯河食品加工产业特色优势明显,培育出了世界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双汇集团、全国著名的方便面生产企业南街村集团、全国首家葡萄糖饮料生产企业乐天澳的利集团等一批知名食品企业,是全国首家中国食品名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首家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示范市、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市、中部最佳投资城市。谁不说咱家乡好,我们总想把家乡的方方面面都展示给各位来宾看,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能够加深您对漯河的了解。
三、京珠高速临颍下站口——高标准粮田三十万亩示范方临颍县杜曲镇参观现场(约19分钟)
(快到临颍杜曲镇时提醒)尊敬的各位领导,今天上午的第一个参观现场——漯河市三十万亩高标准粮田示范方临颍县杜曲镇参观现场到了,请您下车视察指导。请您记清我们乘坐的是号车,参观完毕请继续返回号车。
(参观时间15分钟)四、三十万亩高标准粮田示范方临颍县杜曲镇参观现场——临颍颍河西堤入口——三十万亩高标准粮田示范方郾城区新店镇参观现场(约14分钟)(如果途径南街村,介绍南街村;如果不经过,介绍郾城)
(南街村)现在我们经过的是中原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共产主义小社区,南街村。南街村是全国十大名村,它是集体主义经济的代名词,是国家4A级景区,南街村集团是南街村创建的集体经济实体,产业涉及食品、饮料、印刷、包装、医药、工艺品雕刻、旅游等。(郾城区)郾城区2004年撤县设区,辖7个镇和1个办事处,总面积374平方公里、总人口46.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8万、耕地面积42.3万亩,是我省传统粮食生产基地。各位领导,漯河市三十万亩高标准粮田示范方郾城区新店镇参观现场到了,请您下车视察指导。(参观时间15分钟)
五、郾城颍河堤入口——临颍县杜曲镇北徐村信息进村入户示范点参观现场(约20分钟)(介绍小商桥、三绝碑)小商桥
临颍县历史文化古迹很多,有小商桥、“三绝碑,受禅台”,杨再兴墓等。
小商桥始建于公元584年,原为古颖河道,相传为古时商王经此而得名。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小商桥与河北赵州桥的结构基本类似,所以专家们推断,此桥可能是赵州桥的实验桥。国家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曾派人前来实地考察,得出了该桥早于河北赵州桥的结论,誉为“天下第一桥”。国家文物局著名文物权威罗哲文盛赞该桥为“世界桥梁史上珍品中的精品”。小商桥原位于历代官道上,是沟通南北的要冲。建成至今虽历经一千余年的风雨沧桑,但是由于该桥结构合理,石质选材好,至今尚存较好,依然可以行人通车。“三绝碑”。
汉朝末年,曹操儿子曹丕威逼汉献帝下诏退位,将皇权禅让给他。于临颍繁城立碑石记载受禅壮举。受禅表碑,记述了魏受汉禅的全过程;此碑因为“王朗文、梁鹄书、钟繇镌字”谓之碑文、书法、雕刻“三绝”。又称“三绝碑”。各位领导,临颍县杜曲镇北徐村信息进村入户示范点参观现场到了,请您下车视察指导。(参观时间15分钟)
临颍县北徐村信息进村入户示范点——滨河路——颍川大道——临颍高速路口(约11分钟)(介绍陈星聚)
陈星聚,字耀堂,河南临颍台陈人,清光绪四年,陈星聚任台北首任知府。陈星聚一生以强国富民为己任,兴利除弊,政绩颇多,深得百姓爱戴与拥护。中法战争爆发后,法军进攻台北,陈星聚筹集款项,扩充军队,亲赴阵前督战,台北军民在他的领导下,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击退了法军多次进攻,取得了台北保卫战的胜利。陈星聚由于积劳成疾,去世后,他的遗体运回家乡安葬。
陈星聚纪念馆位于临颍县台陈镇台陈村,由于当时清政府追封他三品道台墓园修建时间长达4年,墓前有华表、碑碣,墓道两侧矗立着姿态各异的石人、石狮、石马等,整个墓园古柏森森,庄严肃穆。2008年原省委书记徐光春批示:把陈星聚墓园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促进祖国统一的平台、弘扬中原文化的载体、推动旅游发展的景观。2009年3月开馆,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等出席了开馆仪式。
七、京珠高速临颍进站口——漯河北高速出口——金山路湘江路——衡山路——双汇第一工业园(约27分钟)
(看到双汇大厦时,介绍双汇)
各位领导,在我们右前方就是双汇集团的总部大楼。双汇集团前身为漯河市肉联厂,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万隆董事长的带领下,双汇集团现已发展成为以肉类加工为主,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经营的特大型食品企业集团,是国务院确定的520家重点企业和国家农业部等八部委确定的第一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在30年的发展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第一,演绎了中国肉类食品企业的发展传奇。2013年,双汇以71亿美元成功并购全球最大的猪肉加工企业--美国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公司,成为中美历史上最大的购并案,双汇也从中国最大肉类加工基地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猪肉食品加工企业,缔造了一个全球肉类食品加工王国。
尊敬的各位领导,双汇第一工业园到了,请您下车视察指导。(参观时间30分钟)
八、双汇第一工业园——衡山路——湘江路——金山路——沙澧河风景区沙河北堤——沙北路—天山路——漯河迎宾馆(约19分钟)
(车辆转入沙澧河风景区沙河北堤时介绍沙澧河)
尊敬的各位领导,随着车队的前进,我们将途经漯河沙澧河风景区。漯河依水而建,依水而兴。淮河的两大支流沙河和澧河在漯河市区交汇,穿城而过,形成了北方少有的滨河城市特色。沙澧河是漯河的城市名片和魅力所在,漯河人饮用两河水,自称“沙澧儿女”。2006年,市委、市政府根据人大议案,做出了《高标准开发建设沙澧河滨水区域,打造中原地区富有魅力的生态宜居名城》的决定。致力于把沙澧河沿岸建设成为独具滨河特色的生态长廊、风景长廊、文化长廊和休闲长廊,把自然资源优势变为资源优势和发展优势,成为促进漯河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沙澧河开发建设总规划区域面积约86平方公里,分三期实施,工期15年,总投资约100亿元,岸线总长100。9公里,由上海同济大学规划设计。景观定位是以水为体、以河为脉、以绿为美、以文为魂,致力于打造一条融自然性、生态性、亲水性、人文性为一体的绿色景观文化长廊。
通过几年来的沿河治理改造,城市的市容得到切实改善,一个碧水穿城、林茂花艳、风光秀美、景色怡人的新漯河展现在人们面前,极大提升了漯河的城市品位和美誉度。沙澧河风景区已成为漯河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和广大市民的绿色会客厅,极大地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城市自豪感和幸福指数。同时沙澧河风景区荣获国家4A级旅游景区荣誉称号,2013年,被国家建设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车辆驶入天山路,快到宾馆时致结束语)尊敬的各位领导,今天的现场参观活动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我们即将到达漯河迎宾馆,祝您用餐愉快!我们的沿途解说和服务如有不足之处,请您批评指正。衷心祝愿各位领导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家庭幸福、万事如意!祝这次会议圆满成功!
大会随车联络员几个问题 1、2014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952.3亿元; 2、2014年全市粮食总产量174.8万吨; 3、2014年双汇集团全年总销售收入480亿元; 4、2015年双汇集团预计总销售收入600亿元;
5、双汇集团品牌价值355.86亿元; 6、2014年临颍南街村总销售收入20.41亿元。
7、全市耕地面积249.5万亩
第三篇:讲解员的讲解礼仪
浅谈讲解员的讲解礼仪
一、仪容仪表良好
讲解员留给观众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观众虽然会全方位的评价讲解员,但是短暂的接触留给观众的印象,仪容仪表往往起主导作用,而且一个好的仪容仪表会让讲解员在讲解过程中更有信心。因此,讲解员的衣着要得体、整洁,体现庄重、知性、大方(最好有统一的工作服),佩戴工作牌,施淡妆,发型适合个人特征并与所处环境相协调。
同时,面对前来参观的观众,穿着工作服的讲解员就代表了纪念馆的形象,讲解员的言行举止要从容得体,做到微笑迎客,主动热情。要相信,微笑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一个真诚、美好的微笑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愉快的一天。总之,只要我们讲解员走上讲解岗位,就应迅速调整好积极工作的情绪,精神饱满地投入到讲解工作中。
二、讲解语言规范亲切
讲解员在讲解时态度要诚恳、亲切,做到来有“迎声”(致欢迎词),走有“送声”(如:谢谢您的参观、再见等)。
讲解员在讲解时语气亲切自然,发音准确,语速均匀,音量适宜,吐字清晰,张弛有度。讲解内容规范,措辞准确、得体,经得起推敲(不讲年代、人物等不确定的内容),在讲解中避免“好像”、“可能”等字眼。应深刻理解并熟练掌握、灵活运用讲解内容,在讲解过程中可以通过加重语气,放慢语速等来烘托讲解内容。
三、讲解姿势优雅庄重
1.表情:讲解时表情要自然、大方、庄重。同时根据讲解内容面部表情要有准确而适度的变化,真实而恰当地表现讲解的内容,但切忌做出过于夸张的表情而显得矫揉造作。2.站姿:站立是讲解时最基本的姿势。“站有站相”是对一个人礼仪修养的基本要求。良好的站姿能衬托出美好的气质和风度。讲解员在站立时,要自然的挺胸收腹,身体与地面垂直,重心放在前脚掌,双肩放松,双臂自然下垂或在体前交叉。不宜将手插在口袋里,更不能下意识地做些小动作(掏耳朵、捋头发,挖鼻孔等),有失礼仪的庄重。
3.走姿:行走是讲解过程中的主要动作,是一种动态的美。在引导观众参观的过程中,怎样行走非常重要。讲解员在行走时,要注意步伐轻而稳,抬头挺胸,双肩放松,两眼平视,面带微笑,自然摆臂,同时注意保持与游客之间的距离,不能拉得太开。在陈列厅讲解时,讲解员要面对观众退步走或侧身面对观众行走。在室外讲解时,讲解员一般走在观众右侧中间靠前位置,把主道留给观众,身体微侧,避免背对观众。
4.目光:讲解时目光多用虚视法、环视法,眼光不能松散,切忌神游物外。可与观众进行一些视觉交流,眼神应自然、稳重、柔和、坦荡、友善。讲解时目光平视,焦点尽量落在后面的观众,同时兼顾他人,这是最基本的礼仪,也能使自己精神更集中。
5.手势的运用:讲解时的指示手势要规范、适时、准确、干净、利落、优美,做到眼到、口到、手到,简洁、协调,忌来回摆动、兰花指等。总之,讲解员在讲解过程中,应根据讲解内容在适当的时候适度地使用指示动作,切忌使用过重的肢体语言,过于做作而不合乎礼仪规范的要求。
四、讲解时应注意的细节
1.因人施讲———为观众提供个性化服务。
对于讲解员来说,观众的年龄、地域、素质、文化层次、兴趣爱好等千差万别,他们来馆参观的目的也不同,这就要求讲解员在了解观众的信息,讲解行程的具体要求(包括在馆时间),通过讲解过程的观察等基础下,采用不同的讲解方式、讲解语言,对讲解词内容的主次进行取舍。这样观众既能领会主要的信息,讲解员也能避免体力不必要的消耗,兼顾每一批观众。当然,要注意取舍过程中不能影响讲解的主要内容。2.适度沟通———为观众提供细节化服务。
讲解是讲解员与观众交流情感、传递知识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观众需要的不只是简单的说教式讲解,而是要求讲解员在讲解过程中要多交流。因此,讲解员在讲解时,要善于引起观众的参观兴趣,有意识地创造一些情境,与游客适度交流,使讲解过程生动,从而融洽讲解员与游客的关系。比如,我们在纪念馆主馆正门讲解时,经常会请观众随我们讲解员一起数一下正门的台阶,然后请他们猜一猜正门台阶级数的寓意。这样就让参观的游客参与到讲解中,从而在观众的脑海中留下更为深刻的参观的印象。3.及时帮助———为观众提供人性化服务。
讲解员要树立“观众至上服务至上”的理念,为观众提供真诚、热情的服务,随时关心观众。在讲解过程中,要主动关心、帮助老人、小孩和有特殊需要的游客,主动提醒参观过程中的台阶,上、下楼梯以及通道狭窄的地段。答复游客提问或咨询,做到耐心细致,不急不躁,尽量有问必答(对回答不了的问题,致以歉意,表示下次再来时给予满意回答),但要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原则,切忌瞎编乱造。4.善意提醒———为观众提供理性化服务。在讲解接待中,有时难免会遇到不太礼貌,不遵守参观文明的观众。这时,我们讲解员不要当众指责,更不能恶语伤人,可以旁敲侧击地做一些善意的提醒
第四篇:现场会观摩讲解员讲解稿范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下午好!我是XX信用社的实习柜员XXX,今天受XX主任重托,代表我们石宝信用社全体员工对各位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同时,非常荣幸能够担任此次观摩会的讲解员一职来为大家介绍我社的概况。
石宝信用社因石宝镇得名,石宝镇位于达茂旗东南部60公里处,是典型的半农半牧区,全镇总面积508平方公里,下辖3个行政村,29个自然村,总人口约1万人,全镇地广人稀土地沙化较为严重,尽管在这样恶劣的生存条件下,石宝镇的大地上依然活跃着大大小小数家工矿企业支持着我社的工作,最著名的石宝铁矿就在其境内,稍后,我再向大家介绍石宝铁矿与我们石宝信用社的渊源。
石宝信用社成立于1954年,同达茂联社一起成长,2006年由旧址——旧石宝迁到现在所处位置,年长的前辈们应该都知道,距这里大概有5公里的距离。直至2013年6月
办公楼整体装修改建——墙面整体大理石镶嵌,楼顶亮化装饰,嵌入LED显示屏,室内格局也进行了现代化的装修,2013年11月装修竣工,楼体的整体形象得到社会的一致好评,同时也造就了我社的办公楼是石宝镇上标志性的建筑物之一。
营业厅
我社共有员工9名,其中设主任一名,信贷员2名,会计1名,大堂经理1名,柜员4 名,现开设2、3、4号服务柜台和对公服务柜台,对公服务柜台由四名柜员轮班上岗,一天为一班。平时柜员休息是按照周六日倒休进行的。我社的存款任务达X,日均约X,利息收入约X,各项贷款余额约X。整个营业厅分五个功能区(信贷区、等候区、自助服务区、现金区、VIP区酌情介绍)。VIP区几乎云集了石宝镇上所有的大客户,很荣幸啊,我们石宝信用社是石宝镇唯一的一所金融机构,所以像镇政府、镇卫生院、各类合作社------都在我社开立对公账户,最有渊源的就是我之前提起的石宝铁矿,它不仅是包头市民营企业的排头兵之一,也是石宝镇财政税收的主要来源之一,俨然也就成为了我社的白金级VIP。石宝集团在石宝镇下设的四家子公司也在我社开立对公账户,并由我社代发工资,这为我社的各项存款增长给予了莫大的支持。------营业厅的概况介绍完毕,请各位领导随我一起到二楼参观一下我们的员工之家,以及在二楼的档案室和党员活动室。
-------------接下来请各位领导一起去参观我们的员工餐厅,员工餐厅可供X人就餐,内设-------,我们还有自家的菜园子,夏秋季节的蔬菜都是自给自足的,欢迎各位明年夏天前来品尝我们自家产的纯天然绿色食品-------员工餐厅参观完毕,那我今天的讲解也就告一段落,殷切希望各位领导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相信通过此次观摩,各社互通有无,把资源共享,一起将更具实力的达茂联社展现给社会。
最后,祝各位领导工作顺利,生活愉快!谢谢大家!
第五篇:博物馆讲解员的讲解技巧
博物馆是知识的宝库,讲解是博物馆与观众实现思想交流、感情连接的桥梁。在博物馆讲解过程中,讲解员拥有高超的讲解技巧,是博物馆扩大影响力、提升观众满意度的重要依托。实践证明,丰富的展品必须借助讲解员的介绍,才能为观众所理解和接受。讲解员要想提升讲解技巧,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和改善。
一、讲解员应做到“因人施讲”
在博物馆工作中,讲解员面对的观众不仅数量庞大,而且阶层广泛、复杂,职业多样,其中不但有学生、教师、工人,还有企事业单位员工、收藏爱好者以及自由职业者等等,这说明人民群众对于历史与文化的渴求程度很高,那么面对着来自不同地方、不同阶层的群众,博物馆讲解员不能机械、单调的讲解,而要适应现实需要,面对博物馆观览人数逐渐增多的现状,传统的一个讲解版本应对所有观众的策略已经不合时宜。
在新形势新情况下,博物馆讲解员要根据不同的观众设计出不同的讲解内容,选择不同的讲解方式,针对观众年龄、性别、民族、职业和文化水平的差异特点,组织不同的讲解语言,做到“有的放矢”、“因人施讲”,开展多层次的讲解服务,使每一位观众能够高兴而来,满意而归。例如,在接待儿童时,讲解员应该组织生动、浅显、通俗的讲解词,增加讲解语言的趣味性和故事性。对一些收藏爱好者进行讲解时,应该将讲解语言设定在专业、精准和全面的特点之内。讲解员只有根据不同观众的需求,从不同的视角去选择介绍方式,让观众在博物馆观看之后能够深切的感受到文物的艺术魅力。
二、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讲解手段
在过去的讲解工作中,讲解员在文物展厅以面对观众直接的口头形式从头到尾费尽口舌去讲解,观众随着讲解员的讲解进度和步伐边走边听讲解,这种方式虽然比较亲切,但由于形式单一会使很多观众在中途就无法再继续听下去。然后,一般在讲解的尾声,讲解员身边的观众已经所剩无几,有些观众勉强听讲的状况十分尴尬。随着博物馆展览设备的更新,一些新的宣传讲解方式逐步被一些有条件的博物馆采用,以往的讲解方式已经发生转变,高科技信息技术、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的运用,也给讲解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例如,崭新的智能型全自动化展厅,不但能够保证博物馆文物的安全,而且通过短片或者借助电脑制作一些简单的3d效果,让展品的年代、背景与历史故事展示出来,通过直观的画面,可以让观众感到更生动具象,使其对文物的观看更加真切,而且影音、动画效果的运用能方便观众从不同的角度对展示文物进行观看,提升观众观览的舒适度。对此,讲解员应该注重对多媒体等现代化讲解手段的运用,再配合讲解员个性化的解说,能够表达出展品的艺术内涵与历史意义,更好的发挥讲解员的作用。
三、提升讲解员良好的应变能力
在讲解过程中,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复杂多变,讲解员可能会遇到一些比较紧急或者突发性的事件,如果讲解员在此时不能够随机应变、及时化解,那么势必会影响到讲解效果,以及观众的观展心情,对博物馆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害。因此,讲解员在工作中不但要顺利进行具有较大随机性的讲解任务,还要与观众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所以讲解员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来提升自身的应变能力,防备各种各样随时发生的突发事件。
例如,在日常讲解工作中,讲解员难免会碰到一些喜欢挑毛病说是非的观众,或者遇到一些经常打断讲解员讲解喜欢追问的观众,如果讲解员无视或者不能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必然会出现不利局面的发生,从而陷入尴尬的境地。对此,讲解员应该培养冷静、遇事不惊和善于应对的技巧,讲解员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不断总结和预设一些突发情况,然后思考解决方法,或者请教有经验的同事加以解决,也可以时常查阅一些专业知识、口才交际方面的书籍资料,提高自身讲解素质。这样,讲解的时候就会出现自然、和谐的有利状态,使讲解过程妙趣横生。
四、培养讲解员良好的“行为语言”
在讲解时,讲解员展现良好的讲姿、讲态是解说成功的重要条件。第一,手势的准确运用。讲解员应该注意手势指示清晰准确,幅度尽量不要影响观众的观看视线,使用频率适中。正确的手势应该是伸直并拢的手指,掌心向上,腕关节伸直,指尖与手臂形成一条直线。手势太多,难免给观众以不够稳重之感,而且乱用会让观众反感,认为讲解员装腔作势没有涵养。
第二,眼神的把握。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讲解员在讲解接待中,一定要注意眼神的运用,针对观众不同而有所改变。如在长辈面前,目光应显示谦虚、恭敬而略微向下。对待儿童观众时,目光应亲切、温和,显示出耐心和爱心。在对同龄人进行讲解时,目光应该热情洋溢,表示友好。
第三,学会微笑。在人际交往中,微笑是最富吸引力的面部表情。在接待观众时,只要讲解员不吝惜微笑,就能左右逢源,带给观众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微笑十分重要,但也不能滥用,在讲解中将微笑变为哈哈大笑,对因为表情过于夸张而让观众反感,所以必须注意运用真诚、甜美、热情适度的微笑。
总之,讲解员只有通过各种方式,掌握良好的讲解技巧和方法,才能不断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需要,也才能使越来越多的人自觉地走进博物馆,享受到无与伦比的历史文化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