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标准化发展调研材料

时间:2019-05-13 10:25: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业标准化发展调研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业标准化发展调研材料》。

第一篇:农业标准化发展调研材料

农业标准化--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2006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正式颁布实施,该法的实施对于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公众健康,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前,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农业标准化问题越来越突出。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切实提高我县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现就农业标准化工作谈谈个人

认识。

一、推进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产业化,农业标准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只有通过运用标准化技术和管理规范,实现对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全过程控制,才能保证农产品的优良品质,为农产品的深加工、规模化和进入国内外市场创造条件,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立足于我县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现状,充分认识加快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必要性。近年来,我县农业标准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尚属起步,基础还很薄弱,农业标准的制订跟不上农业的发展,主要产品和地方特色农产品标准不全、生产规模小、产品档次低、品牌产品少的问题十分突出。许多技术指标远远落后于国际通行水平,质量检测和产品质量评价工作滞后,专业人才缺乏,推广实施力度不大,部分农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残留严重,假冒伪劣农用生产资料坑农害农的违法行为依然时有发生。要改变这种状况,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务必要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农业标准

化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三)面临农产品生产和卖方市场的不断变化,充分认识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紧迫性。加入世贸组织后,虽然为我县特色农产品出口提供新的机遇,但要参与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还面临诸多挑战,而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农产品质量的挑战。因为农产品绝大部分缺少质量标准,与国际市场农产品标准化要求无法衔接。面临国内外农产品大量进入国内市场,而我县农产品却难以进入国际市场,甚至在国内大市场都难以立足。迫在眉睫的工作就是实现农业标准化,通过实现标准化,为我县特色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构筑发展平台。因此,推进农业标准化,时不我待,必须加快步伐。

二、进一步明确当前我县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一)“十一五”期间,我县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思想是:紧紧围绕发展“紫皮大蒜、啤酒大麦、苹果梨、中药材、双低杂交油菜、马铃薯”等特色农产品,以市场为导向,质量为中心,标准为龙头,创新为动力,效益为目的,建立具有地方特色,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相适应并与国际接轨的农业标准化体系,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品质,加速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十一五”期间,我县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目标是:初步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推广实施体系、检测监测体系、质量评价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形成技术水平比较先进,管理规则比较规范,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的农业标准化体系。全面实施农产品质量振兴工程,提升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围绕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培育发展特色农产品和出口农产品,形成一批有较强竞争力、较高市场占有率的名牌优质农产品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三)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体系。积极引导帮助农户和企业贯彻执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同时根据我县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加快制定实施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农产品的质量标准、检测标准、生产技术规程和示范区管理规范,逐步形成与国际接轨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综合标准体系。至“十一五”期末,深加工农产品标准覆盖率达到95%以上;初级农产品的标准覆盖率达到70%以上;全

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90%

(四)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推广实施体系。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建立多层次、广覆盖、重实效的农业标准推广实施体系。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协会的作用,加快农业示范区建设,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各乡镇根据各自实际,要有重点培育示范村、示范基地、示范户,做到县有示范镇、镇有示范村、村有示范户。至“十一五”期末,全县争取建立3个县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创建5个农业标准化先进乡镇,培育一支由技术人员与农民骨干参与,既具有农业生产的知识和经验,又具有丰

富标准化知识的技术骨干队伍。

(五)建立和完善农业检测体系。充分利用现有检测资源,减少重复建设,以农产品质量检测为重点,建立包括农副产品、农用生产资料和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检测在内的项目齐全、分工明确、贴紧农村、贴紧市场,能就近就地进行快速检测的社会化检测服务网络。农业、质监、环保等部门的各有关检测机构要统筹兼顾、合理分工、加大投入、强化管理。县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站要进一步完善对紫皮大蒜、啤酒大麦、马铃薯、苹果梨等特色优势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检测检验,开展就近就地农药化肥等残留量快速检测。农业检测部门要完善和加强对土壤、灌溉水、病虫害、疫情种子、种苗的检测。环保检测部门

加强对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生态环境的监测。

(六)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化监督体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要求,强化对国家强制性标准实施的监督管理,强化对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监督管理。同时,加强对生产技术规范,企业标制、修订工作的监督管理,切实维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护人民身体健康,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针对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比较突出的现状,从2007年起加强农产品质量执法检查,重点跟踪监测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和粮食、食用油等大宗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状况以及化肥、农药、饲料、种子等农资的质量问题。对不合格产品及其生产经销企业依法处理并公开曝光。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市场质量安全准入制度,凡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指标达不到标准要求的,不得

进入市场销售。

(七)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化质量评价体系。鼓励按照国际通行的质量评定标准和程序,开展对农产品质量和农业龙头企业质量体系的认证和评价,重点要求农业龙头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ISO9000或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体系)的认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创建和名牌农产品创建工作,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名牌农产品要予以保护,对违法使用上述标识的行为依法进行查处。到“十一五”期末,全县培育3个全国有影响的农产品、5个省级名牌农产品,10个无公害农产品。探索3-5个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ISO9000的认证。

三、确保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质监、农林、工商、财政、计划、商检、卫生、环保、科技、法制等部门共同参加的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研究确定全县农业标准化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质监部门要牵头制定农业标准化工作年度规划和计划,并对农业标准、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农林部门要组织起草各类农产品生产地方标准,并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实施。各乡镇政府要把农业标准化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目标任务,明确专职人员管理,加强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领导与协调,对农业标准实施情况、农产品的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其它各有关部门按各自职责开展工作,各司其职、形成合力、齐抓共管,保障我县农业标准化工作协调、有序地开展。

(二)加大资金投入。农业标准化工作刚刚起步,基础薄弱,各级要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工作条件。要把农业标准的制定和贯彻实施经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经费,检测体系建设经费,监督检查经费,农业标准化人员的培训经费等所需的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随着农业标准化的发展逐年予以增加。财政支农资金要向农业标准化方面倾斜。各部门要积极对上争取农业标准化项目资金。同时,要积极鼓励和动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其他私营个体企业增加对农业标准化的投入。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农业企业为主体,广大农民积极参与的多渠道,多元化投入机制。

(三)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农业标准化是一项新的工作,要切实搞好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使各有关部门、农业企业经营人员和广大农村干部群众了解农业标准化,参与农业标准化工作。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信息网络的各种舆论宣传工具,加强对从事农业标准化人员的培训,提高基础农业标准化人员的业务和技术水平,造就一批农业标准化人才,提升我县农业标准化工作水平。

(四)强化法制手段。要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国家有关农产品安全标准、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和绿色食品标准等,要依法治理外来污染,防止农作物灌溉水源、动物饮用水源以及大气环境污染,提高环境质量;要加大打假力度,规范农产品市场行为;抓好生产资料的监督检查,打击坑农行为,保护企业消费者和广大农民的合法利益。市质监局:大力开展农业标准化建设 夯实农业发

展基础

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农业标准化工作面临的重大命题。实施农业标准化,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任务,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正是提升产业生产规模化、组织化和集约化水平,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扩大出口,增强农业抵抗外部风险能力的有效途径。今年以来,威海质监局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研究当前形势下农业标准化发展的新方法,通过推行农业标准化提高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标准化、组织水平,用现代经营形势发展农业,较好的促进了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以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为亮点,促农民增收取得新突破

通过不断摸索研究,围绕“稳粮、增收、重基础、强民心”为中心,以推动威海市特色农产品、海产养殖、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坚持科学分析、布局合理的原则,继续推广“公司+基地+标准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标准+农户”等示范区建设模式,同时,创新工作方式,改变以往专家只在示范区项目结束时才到示范区进行验收,前置到建设过程中邀请专家现场指导和传授经验,使示范区的建设少走弯路,快速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0月21日,经区泊于镇国家级无花果种植标准化示范区通过验收,时间比预计提前了一年。这也是我市第10个通过验收的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008年2月,经区泊于镇无花果种植标准化示范区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立项,市质监系统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协调多方力量开展示范区建设工作,有效地推动了示范区建设。经区无花果深加工产品达到10种,实现销售收入1100万元,成为全国最大的无花果生产加工基地,成功地帮助周围百姓解决就业、养老等问题。

加大农业标准制修订力度,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技术保障

结合威海市本地特色,鼓励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到国家、行业、地方农业标准的制修订活动中,创造条件争取《无花果》国家标准制定的立项。围绕威海农业主导产品、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生产有规程、加工有规范、产品有质量)、与第二三产业相衔接,协调城乡发展,以畜产品、水产品、蔬菜、水果、花卉、粮油作物等位重点,抓农产品质量等级、农产品质量溯源、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农产品生产与加工良好操作规范等产前、产中、产后配套的威海市农业地方规范标准的制修订,目前,共制定威海市农业地方规范66个,为积极指导我市农业开展高效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保障和技术支持。

规范农业基地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的试点建设,并起草完善了《威海市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管理办法》上报政府,力争早日颁布实施。深入调研、筛选,积极推荐、培育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的试点建设单位总结经验并进行广泛推广,形成了以主导产业、特色产品、区域经济发展为主,以示范基地为基础、以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为重点的国家、地方联动的综合示范体系,有效的带动了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培育,提高了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农业标准化对农业发展的意义与深远影响

目前,我国农业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表现为农产品供求出现结构性、阶段性过剩,质量安全问题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非常突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以新技术、新机制促进传统农业的改造升级、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成为新阶段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现代农业发展的经验和山东等地农业标准工作的成功实践表明,农业标准化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成熟的经验组装成农业标准,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中,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使农业发展科学化、系统化,是推动农业产业升级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收收入若干政策意见》中,已经把“进一步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深入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之一。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全国农业标准化工作会议上也指出:“做好新阶段农业标准化工作,是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一项具体举措,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件大事,也是确保农产品消费安全的一件实事”。因此,围绕满足市场需求,保障消费安全,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农产品生产数量、质量、效益并重,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以标准化改造传统农业,对建设现代农业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农业标准化对农业发展的现实意义

(一)推行农业标准化是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保障消费安全的重要基础性工作。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被广大消费者所关心和重视,对农产品消费安全的呼声越来越高。但由于长期以来片面追求数量和分散、粗放的农产品生产经营方式,有些生产者使用违禁农药、不合理使用化肥,导致农产品有害物质残留问题比较突出,不仅威胁消费安全,而且破坏生态环境。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措施就是通过推行农业标准化,不断提高农民科学合理用药、用肥的能力和自觉性,用标准规范农业生产、加工行为。同时,标准化生产与加工技术的推广,也为农产品质量监管提供了标准支撑,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主体明确、环节清晰、依据充分,提高了监管效能。

(二)推行农业标准化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农业标准化涉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多个环节,以食用安全和市场需求为目标制定农业标准,通过实施农业标准,综合运用新技术、新成果、普及推广新品种,在促进传统优势产业升级的同时,促进农业生产结构向优质高效品种调整,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促进农业素质的整体提高,为提高农业效益奠定了基础。农业标准化的实施将全面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产品内在和外观质量,成为品牌、名牌产品的质量保证,是实现优质优价、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保障。

(三)推行农业标准化是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需要。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实施以标准为基础的国际贸易发展战略,提高农产品市场准入门坎,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面对激烈的农产品市场竞争和日益严重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要做好优势农产品能“打出去”、受冲击农产品能“守得住”两篇大文章,就必须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下大力气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下大力气提高我国农产品贸易的技术保护水平。

(四)推行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最佳桥梁。农业标准化是“科技兴农”的载体和基础。它通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成熟的经验组装成农业标准,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中,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最佳效益,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它融先进的技术、经济、管理于一体,使农业发展科学化、系统化。因此,实施农业标准化的过程就是推广农业新技术的过程,就是农民学技术、用技术的过程,是促进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数量型向数量质量并重型、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的过程,是新阶段农技推广的重要手段。

(五)推行农业标准化是新时期各级政府转变职能、指导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推行农业标准化是一条推广科学技术、指导农业生产的新路子,它适应了新时期各级政府科学指导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政府职能进一步向服务市场农业转变。农业标准化融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于一体,以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为目标,推行农业标准化不仅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也是农业战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的具体行动,是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举措。

二、农业标准化对我国农业发展的深远影响

(一)农业标准化将改变传统农业经营理念,加快农业市场化进程。农业标准化的实施,将逐步提高全社会对农产品生产与消费的质量意识,人们对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行为将更加注重其标准和规格。近几年来,传随着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国家逐步放开了农产品市场,农产品生产也由产品生产逐步转变为商品生产,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理念将彻底转变,代之以工业化商品生产的经营理念。推行农业标准化加快了农业商品化生产的进程,促进了农业市场经济体制的发育。生产经营者将更加重视生产的规范化、包装的规格化、流通的有序化和物流效率,更加依赖市场需求信息调整生产标准和技术规程;消费者也将改变单纯对农产品的数量满足,而代之依据标准衡量其质量、卫生指标以及营养状况,依据产品生产来源记录进行质量鉴别和质量追溯。

(二)农业标准化将提高农业整体素质,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大生产的农业。标准化集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于一体,具有科技推广和科学管理的双重性。没有农业的标准化也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推进农业标准化,用现代工业的理念来谋划和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改造传统农业,用现代标准来规范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经营,用现代组织方式来完善家庭承包经营,从而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生产经营的管理水平。与此同时,农业标准化技术的快速应用推广,反过来将刺激农业科学基础研究的开展,形成研发、推广的良性循环。

(三)农业标准化将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经营机制创新。农业标准化的实施,必须依托一定的组织体系,形成规模化生产经营单元。市场经济体制迫使广大生产、经营者必须以标准化规范生产经营行为,生产、经营者将不得不按照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要求以不同的方式结合,形成规模化、组织化生产经营联合体,这些联合体表现为协会、协会等合作经济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市场流通组织等多种组织形态。因此,农业标准化的实施和推进,实际上也是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生产经营规模、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

(四)农业标准化将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首先是优化农产品结构。农业标准化的实施,将不断提高优质农产品的比例,促进农产品生产向“保证数量、提高质量、注重效益”的优质高效型农业发展,以标准化组织生产、加工的优质产品将逐步改变目前粗放型大路农产品主宰市场的割据,在品种和品质结构上更符合市场需求。第二是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结构。标准化将促进区域优势产品的升级,使之规模化程度、规范化生产水平更高、产业化经营能力更强,农产品区域布局在依托资源优势的同时,更加依赖标准化生产技术水平。第三是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农业标准化的生产经营,将促进农业产业的内部分化,由于标准化生产的规模不断扩大,农村产业内部的各个环节将逐步趋向专业化,并分化为多个子产业,如产前农资专供、产中技术服务、产后专业化加工、专业化流通以及专业化信息服务等。第四是标准化的生产、加工和流通,链条清晰、环节专业,促进了农业劳动力的分工,促进了农业劳动力在农业产业内部各子产业的就业结构调整,不断壮大的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将有效缓解目前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压力。(山东省农业厅 薛来)

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 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杭州市农业标准化工作调研报告

潘荣琨 王仙桃 2004-03-25

根据杭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都市农业,确保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为适应加入WTO后的新形势,应对国外绿色壁垒,促进农业快速、健康发展,最近,我们就杭州市农业标准化发展状况专题进行了调研,并就如何加快传统、分散、粗放的自然农业向以产业化、集约化、专业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转型进行了初步探讨。我们认为,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参与国际农业竞争的重要手段。

一、杭州市农业标准化发展的状况

杭州市农业标准化工作起步于1998年初,“蔬菜种子包装标签”标准的发布实施,标志着农业标准化进入了一个从无到有的新阶段。六年多来,全市共制定各类农业标准261项,其中:市级标准96项、上升为省级标准27项、县级标准138项,并已形成24个系列标准,基本涵盖了我市农业主导产业和主要农产品;还建立了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和示范基地。农业标准化工作象一朵奇葩绽放在希望的田野上,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1.农业标准化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六年多来,在农业标准化实施过程中,我们一方面以标准为纽带,维系千万农户,整合生产规模;另一方面,以标准为桥梁,连接行业协会或龙头企业,进行农产品的深加工,形成产供销的产业链,并逐步摸索出了“龙头企业+农户+标准”、“行业协会+生产基地+标准”、“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户)+标准”等不同的模式或载体;同时,用标准统一种子种苗、统一生产技术、统一质量要求、统一包装销售,有力地促进了农业资源向现代新型农业产业汇聚,提升了产业结构层次。如:余杭的本牌中华鳖,原先基本是养殖户各自为阵,由99个农户组成养殖协会后,通过推行统一的标准,产值逐年翻番,成为余杭农业的一大支柱产业。再如:桐庐的蜂业原来一直难成大器,通过以“天地保健品有限公司”为骨干,成立由700多家养蜂户参加的蜂业合作社,制订推广蜜蜂放养、蜂蜜加工等产品质量系列标准,并上升为省级地方标准,该企业在省内蜂业界异军突起,并一跃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蜂蜜生产加工、销售大户和利税大户,蜂业也因此成为该县的农业主导产业。

2.农业标准化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由关注温饱问题转而重视农产品食用质量安全。因此,我市农业标准化工作也由起初的制定单项农业标准,发展为对食用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安全监控,尤其对直接食用的奶制品、豆制品、茶叶、水果等均制订了安全质量标准;对82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及加工基地,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对蔬菜、水产等食用农产品,严格控制农药、重金属等涉及人体生命健康的残留量标准。目前,生鲜牛奶质量稳定,多数奶牛场达到了无抗生素生产条件,上市蔬菜农药残留量大幅度下降,比1997年下降了七成多,基本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为遵循WTO有关规则,我们还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档次,扩大出口创汇。如:余杭大麓茶业有限公司参照国际同类产品中标准最高的欧盟标准检验确认茶叶安全质量,使产品在日、韩及东南亚市场享有较高声誉,保持了持续稳定的出口创汇率。据不完全统计,仅去年一年,我市出口的3000多万美元各类蔬菜,几乎均出自于实施标准化生产、质量安全可靠的各类行业协会、合作社组织或龙头企业,成为仅次于羽绒制品的第二大出口创汇产业。

3.农业标准化促进了农产品品牌效应的集聚。我市农产品具有一定比较优势和地方名优特色,但由于资源分散、生产规模小、品牌知名度不高,难以形成具有强大市场冲击力的品牌效应。为扭转这一不利局面,几年来,我们通过大力推广标准,聚集资源、扶优扶强、扩大规模、塑造品牌形象、提高市场占有率,比较成功的有茶叶和水产两大类,涌现了径山茶、千岛银针、千岛玉叶、雪水云绿等品牌的茶叶和本牌甲鱼、中得甲鱼、罗氏沼虾、千岛湖有机鲢鳙鱼等品牌的水产。如:余杭径山茶虽有着上千年历史,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区域内打径山茶招牌的茶叶就有5种之多,其品牌杂乱、混淆视听,加之品质良莠不齐,致使原本在我国茶文化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径山茶长期“藏在深山人未识”。1998年3月,该区质监分局协同有关部门指导成立了“径山茶业管理协会”,并帮助制订了“径山茶商品系列标准”,实施种植、施肥、灭虫、加工制作、检测等“五统一”,集中力量打“径山”和“古钟”两个品牌。仅一年时间,该产品即荣获“'99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称号,其生产基地从230亩扩大到7310亩,产量从3000公斤增长到5万多公斤,销售收入从100万元猛增到1100万元,充分体现了品牌效应。截止目前,全市拥有省级农业名牌产品22种;有832个农产品先后在农博会、农展会等质量评比中获金银奖或名优奖,其中获国家级奖达54项。

4.农业标准化加速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农业标准化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提高了农业效益,使农民尝到了甜头。如:桐庐县质监局于1998年制订了桐江蜜梨生产标准,虽然实施时仅村支书一人响应,但其当年翻番的经济效益使农民看到了标准化生产带来的希望。第二年,全村集体推广蜜梨标准化生产,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再以富阳“鹳山”牌本鸡为例,未实施农业标准化前,一般每户农民一年仅饲养几十只鸡,其经济收入仅聊以弥补日常油盐酱醋的开销,2001年,该市质监局作为扶贫项目,在湖源乡新三村发起成立了由13户农民参加的养鸡合作社,并统一命名、注册了“鹳山”牌本鸡商标,实行种苗、饲料、喂养技术、包装、销售“五统一”。有了统一的标准和商标,同样一只鸡,价格却从原来的7、8元上涨到现在的近20元。仅去年,该合作社就吸纳农户100多家,放养本鸡80余万只,年产值1千余万元,成为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据初步估算,一般以非主要劳动力为主从事“鹳山”牌本鸡养殖的农户,仅此一项年收入就达2万元。农民从实施推广标准化中尝到了甜头,纷纷自愿要求加入养殖合作社。目前,该合作社已吸纳400多家农户,养鸡近200万只,预计今年销售额可达5000万元;产品也打入杭州、上海等地的宾馆、饭店和超市,山区农民的收入大大提高。

二、杭州市实施农业标准化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我市农业标准化工作起步早,成效也比较明显,但从发展都市农业和应对WTO的要求看,当前农业标准化推广运用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1.认识不到位。从目前我市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实践看,尽管市、县(区)两级政府和领导对这项工作相当重视,但个别地区和部门特别是部分乡镇、村干部对推广农业标准化的认识不足,思想不重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思想上不够重视。客观上讲,农业标准化工作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工作,有的部门和领导对这项工作还比较陌生,因此,思想上不够重视,也就没有把农业标准化工作摆上应有的位置,更谈不上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领导和指导这一工作的开展。二是认识上存有偏差。农业标准化工作效益显现周期长、过程慢,不象抓工业那样见效快、影响广、政绩大,因而,一些部门和领导不能从惠泽继任、造福子孙的长远出发,不愿意扑下身子做难以“立竿见影”的事。三是工作上有畏难情绪。由于实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主体农民客观存在的散漫、放任、难以组织等陋习,加之理解接受科技知识能力所限,组织实施工作难度大;同时,农业标准化工作本身就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系统工程,从标准制订、实施监管到开拓市场,环环紧扣,缺一不可,因此,一些部门和领导对推广农业标准化工作缺乏应有的热情。

2.规划不完整。由于农业标准化工作尚处在一个摸索、发展的过程中,因而不可避免地局限在跟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走的水平上,特别是涉及农药残留限量方面的质量安全标准更是滞后,有不少已在生产领域广为使用的农药却没有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规定的允许残留限量。另一方面,从目前我市制定的261项农业标准看,虽有24项系列标准,但绝大多数是单项的、注重产品结果的一般性标准,没有形成覆盖种子种苗、种养技术、制作加工、市场销售“一条龙”的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标准规范。再就是标准水平低,不论是国家标准还是地方标准,都低于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3.机制不健全。实施推广农业标准化,在现阶段还是一项政府行为,需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步调一致,齐抓共管。但从目前情况看,这一方面问题还比较突出。一是虽然各级都成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但有的形同虚设,职能意识淡薄,工作不落实,尤其是各区、县(市)标准化推广体系不健全,还仅仅处在自发阶段。二是在实施农业标准化工作中的农产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推进等问题上,尽管有国家、省级部门职能不明晰的因素,但受部门利益掣肘,实际工作中质监部门与农业部门的协调合作上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或缺陷。三是受多种因素制约,各区、县(市)还缺乏一批在农业一线指导推广标准化工作的骨干力量,质监部门负责农业标准化工作的人员紧缺,多数是兼职人员,难当重任;同时,有的区、县(市)长期没有农业标准化经费,有的区、县(市)领导虽然明确表示给予财政支持,但由于财政管理体系因素长久不能落实到位,影响了职能发挥。

4.队伍不适应。从标准化工作实施的主体看,目前客观存在着这样一种状况:质监部门的人员懂标准,但不熟悉农业,缺乏工作的前瞻性和及时性;农业部门的人员懂农业,但不熟悉标准及其作用,缺乏运用标准提升农业产业层次的主动性,影响了标准的实施力度。从我部门自身看,从事农业标准化工作的人员,其知识素质和业务水平都还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形势任务的要求。因此,质监部门作为实施农业标准化的主导部门,提高标准化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也显得尤为迫切;同时,也离不开农业部门的通力合作。

三、大力推进我市农业标准化的对策建议

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不仅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的技术支撑和必由之路;也是应对WTO,率先与国际接轨的客观需要;更是关注民生、解决“三农”问题,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体现。因此,对下一步推进我市农业标准化工作特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制定前瞻性的农业标准化发展规划。根据我市农业农村工作发展战略,制定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步骤具体的农业标准化发展规划,不仅可以引领农业标准化工作前进的方向,掌握工作的主动权,而且有利于加快传统农业向标准化生产的现代农业转变。前瞻的农业标准化发展规划,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目标明确。围绕我市发展都市农业的总体规划,科学确定农业标准化的发展目标。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以发挥标准化的根本作用为前提,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制定“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标准,健全完善都市农业质量安全体系。到2006年,制定和完善100项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生产基地和重点加工企业全部达标并按安全标准生产,大型综合农产品批发市场和超市农产品执行准入标准;建成覆盖全市优势产业和重点农产品的检测网络,形成生产、加工、流通相衔接的检测网,实现对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监控。二是以顺应国际农业未来发展食物生产产业和新兴农产业的潮流为方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标准为抓手,促使优势产业、特色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从2001年的59%提高到2006年的70%左右,形成优势产品强、初级产品优、加工产品精的农产品生产格局,基本实现传统农业向都市农业的转型。三是以加快与国际接轨为支撑,增强农业企业综合竞争力。积极推进农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形成一批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重点企业和名牌产品。到2006年,力争茶叶、花卉苗木、水产、畜禽、蔬菜、竹业“六大优势产业”中70%的企业采用国际标准或达到国外先进标准,并培育100个市级以上的名牌产品,100万亩主要农产品基地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认证,100个优质名牌农产品达到绿色食品标准,部分农产品达到有机食品的标准。

第二,体系完备。所谓体系完备,应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立符合我市农业发展实际,充分体现比较优势,集国际标准、行业标准、省级地方标准以及市、县(区)标准和协会、合作社标准规范于一体的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二是配套标准体系。包括产地环境标准、生产技术标准、加工工艺标准等。三是保障体系。有推广体系、监管体系、安全检测体系以及与国际接轨的合格评定标准、认证体系。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局就构筑“三大体系”问题专门组织力量进行调查论证和课题研究,目前,由我局主持编制的“三大体系”虽已通过市科委课题鉴定和评审,但仅是个开头,还需做大量工作不断补充完善和提升。

第三,层次清楚。所谓层次清楚,就是要在全面梳理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坚持面向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从源头上做好技术基础工作,区分层次,量体裁衣,对不同的产业或农业龙头企业提出不同的要求,为发展都市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奠定基础。对茶叶、花卉苗木、水产、畜禽、蔬菜、竹业“六大优势产业”,应当明确要求其放眼国际市场,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对水果、干果、蚕桑、中药材、蜂业“五大特色产业”,应当鼓励采用国外先进标准,积蓄力量,成为“六大优势产业”冲击国际市场的预备队;对其他产业,也要根据具体情况,大力采用国家标准和行业、地方标准。与此同时,各区、县(市)也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地远、中、近目标明确,高、中、低层次清楚的标准化工作发展规划。

2.建立梯度式的农业标准化推进模式。当前,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关键,是真正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推进、企业自律”三位一体,互动互促的推进模式,从根本上加大实施推广力度。

——政府主导。今后一个时期,农业标准化的推进仍需政府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实施,着重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在原有基础上,定人定位,明确责任,从各级政府领导到具体部门,确保标准实施推广工作有人管、有人抓、有人落实。二是协调各部门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农业标准化的实施推广,不仅是质监部门的事,而且是相关政府部门共同的职责,需要各部门协调配合,抓好落实。如:质监部门在加快制订完善标准的同时,抓好标准在“点”上的示范和运用示范成果指导带动“面”上的发展;农口部门要指导生产基地和形成产业的块状农业生产者按标准组织生产;卫生防疫部门要加强对农产品加工、销售活动中的各种卫生检验和监督管理;环保部门要加强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监测,等等。政府各部门只有真正做到各司其责,密切配合,才能确保标准“从田头到餐桌”的有效执行。三是抓好标准的普及工作。结合农业技术教育,利用农村科技网络和广播、电视等各种形式宣传普及标准化知识,使广大农业生产者充分认识标准化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按照标准组织生产、加工、销售的自觉性。

——行业推进。实施推广农业标准化,行业既是对象也是连接政府和企业(农户)的桥梁和纽带。目前,行业的组织形式主要有协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从我市这几年的实践看,凡是以行业集体推广标准化的,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我们认为,行业协会是最佳形式,它在实施推广标准化工作中较好地发挥了组织引导、沟通协调、技术辅导和监督落实等作用。以余杭苦竹为例:中泰乡拥有目前国内最大的苦竹生长基地,连片面积达2万7千亩,但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的自然状态,农民的习惯思维认为“竹子越多可用之材也越多”。去年以来,区质监分局着手制定了苦竹标准,并指导苦竹协会统一实施推广,对苦竹的出笋期、种形生长期、竹鞭生长期、笋芽分化期实施科学管理,尤其对立竹密度进行科学控制,变“长多少算多少”为每亩立竹4000根,立竹密度小了,但可用之材反而增加了30—50倍,经济效益陡增百分之三百。这一成功经验充分说明,以行业协会牵头,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行业整体推进,不仅可以克服标准执行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而且有利于促进整个行业的齐头并进,快速发展。

——企业自律。企业(包括农户),是实施标准化的主体,要使他们从传统农业生产中跳出来,把实施标准从“要我做”变为“我要做”的自觉行动,必须引导他们确立以市场为导向、向质量要效益、靠诚信求发展的理念。这就要求企业和农户必须摒弃狭隘的局部利益和个人利益,本着从大局出发、对品牌负责的原则和态度,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把好标准实施的第一关。任何的变通或走样,最终只能是自己砸自己的牌子。

3.完善高效能的农业标准化保证机制。确保农业标准化良性、有序发展,必须依靠有效的机制保障。

首先,要加强监督管理。我市五年来制订的各类农业标准为数不少,但有些标准并未得以真正贯彻执行,有些标准实施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从市场的角度来认识标准是产品竞争的基础手段和重要保证,缺乏对标准实施的监控。因此,要建立上下贯通、步调一致的监控机制,加大执行力度,象抓工业消灭无标生产那样,对农业企业列出“时间表”,从源头抓起,逐个企业“过”,反复抓落实,通过几年的努力,使形成产业的农业真正实现标准化生产。

其次,要加快检测体系建设。近几年,各级政府重视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投入了一定的经费,加快了检测机构建设,但从目前情况看,质监部门与农口部门,市级机构与县、市(区)之间,普遍存在着资源分散、配置不合理、重复建设、检测水平低等问题。因此,从提高杭州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出发,亟需建立一个资源配置合理、覆盖主导产业、高中档次配套的农产品检测中心,并力争成为国家农产品检测中心。这既要政府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市、区技术机构的协调一致,又需政府加大资金投入,用以添置高精尖检测设备,保证部分检测项目与国际接轨。

再次,要建立激励机制。一方面,应设立农业标准化研究与技术开发基金。为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必须开展对农产品生产环境中的土壤、水质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农药、化肥、添加剂等使用情况的研究;同时,从目前的检测需要情况看,还必须加速研究开发农药、兽药残留等安全因子的快速分检方法和适用于生产现场的快速检测技术和方法。因此,对农业标准的制订、实施、监管、检测以及技术研究与开发等,政府应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撑和保障。另一方面,要推行若干奖励政策,积极支持采用国际标准,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凡采用国际标准的企业应给予一定的支持经费或奖励经费。

另外,还要与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紧密结合。农业标准化与农业科技成果创新是互为依存、互相作用、互为提升的一对“孪生”关系。农业科技成果创新离不开农业标准化支撑和规范;而农业标准化其本身就是农业科技成果的凝结,同时,又通过农业科技成果来体现和反映。因此,结合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进农业标准化,才能更大地彰显其应有的功效,也是实现科技兴农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我市农业标准化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市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

根据政协年度工作计划,3月中、下旬,我们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就我市开展农业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先后调研走访了质监局、农业局、水产局、林牧业局和海南镇、戴南镇,召开了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座谈会。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工作稳步推进 农业标准化是以农业为对象,按照“统一、简化、协调、选优”原则,通过制订和实施标准,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纳入标准生产和标准管理的轨道,以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最佳效益,达到高产、安全、优质、高效的目的。近年来,我市围绕高效规模农业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截至目前,全市先后制订修订农业地方标准42个,其中省级地方标准18个。已经通过验收的国家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个,总面积22.3万亩;待验收和正在组织实施的标准化示范区各两个,合计面积9.8万亩。“三品”认证工作取得较大进展,至2008年底,我市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43个、绿色食品51个、有机食品9个。名牌战略实施有了新突破,兴化香葱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称号,大地蓝蚕丝被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红膏大闸蟹、板桥牌大米、冠宇牌小麦粉、欣晖牌脱水蔬菜等一批农产品先后获江苏省名牌产品称号。农业标准化的实施,提升了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工作亟待重视

虽然我市近年来在开展农业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客观地说,这项工作目前尚未引起有关方面足够重视,在推进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是农业标准化宣传普及滞后,社会认识程度低。由于对实施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多年来各级对农业标准化的相关知识宣传普及不够。相对于传统农业经济,农业标准化对绝大多数人而言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调查发现,不仅普通农民不了解,就连从事农业工作的干部甚至乡镇分管农业的领导对此也知之甚少。农村干部群众在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标准化和质量安全意识淡薄,“重生产、轻管理,重产量、轻质量”的现象十分普遍。基层干部习惯于按传统思维和老经验抓农业经济,农民“不问标准不标准,只问产量高不高。”

二是我市农业标准化推广水平与农业大县的地位不相称。总体上看,我市农业标准化工作目前主要还停留在主管部门和职能部门业务工作层面,尚未落实到镇、村和农户。以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为例,虽然我市已建成和正在实施的标准化示范区已有7个,但有些还仅仅体现在形式上,对农业标准化实施过程中的具体指导、监管、推广跟不上,示范区的功能并未真正发挥。面积达12万亩的国家级香葱标准化示范区2004年初就通过了验收,但近年来,脱水香葱加工企业却不止一次地发生出口产品因农药残留超标而被退货甚至就地销毁的事件。相比之下,周边一些县市在农业标准化建设方面已走在了我们前面,如东台、江都已成为全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高邮2008年创建国家标准化示范县。

三是工作主体力量弱化,运行机制有待完善。各级农技推广队伍是实施农业标准化的重要力量,但由于多种原因,原先的市、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职能趋于模糊,队伍不稳定,有的整日忙于农资经营。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更是日趋萎缩,难以在推广农业标准化技术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相关部门之间、部门与乡镇之间未能建立起职责分工明确、相互协调联动的标准化工作推进机制,管理权限分散交叉,缺少一个统一高效的牵头机构。如“三品”认证,省里是农林厅统一负责受理,但我市却分别由多个部门受理,遇到问题协调难度大。由于监管职能交叉重叠,我市农资市场秩序较为混乱,城乡经营农资的网点达1000多个,有的副食品商店也卖农药,加剧了农业投入品的不规范使用。

四是过度分散的农业种植、养殖模式成为制约农业标准化进程的突出因素。调研中接触的人员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即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是实施农业标准化的重要前提。但由于我市农业人口多,户均耕地少,连片种植、养殖的面积小,一家一户零散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仍占主导地位,品种繁杂,混种混收,标准难以统一,大大降低了农产品特别是大宗农产品的内在一致性,不适应农产品深加工的要求。由于土地流转难,规模化程度低,目前在一些乡镇试点的专业化统防统治也面临诸多问题,推广难度大。

五是政策支撑乏力,行政推动不到位。当前,在引导农民实施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方面,各级政府出台的主要是一些原则性指导方针,缺少操作性强的具体政策措施。实施农业标准化,离不开基本的技术装备和检测手段,但目前地方政府限于财力,对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工作缺少必要的投入。同时,行政推动力度不够,没有将农业标准化工作纳入对乡镇和相关部门年度目标考核体系,缺少明确的工作目标和相应的考核推进机制,因而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工作很难进一步深入。

三、对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工作的几点建议 农业标准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我市作为传统农业大县,应立足当前,放眼长远,把实施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作为我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实现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跨越的重大战略举措,予以大力推进。为此建议:

1、加大宣传普及力度,增强干部群众农业标准化意识。当前我市农业标准化工作之所以推进不快,一个重要原因是全市上下对农业标准化缺少了解,对实施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当前要把宣传普及农业标准化知识摆上工作位子。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农业标准化知识,将其作为当前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运用各种宣传工具,以现场观摩会、电视专题片、送科技下乡等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普及农业标准化知识。尤其要注意通过宣传推介一些地方和农户实施农业标准化种植、养殖所带来的实际效益,让广大农民真切了解实施农业标准化的好处,从而自觉投身到农业标准化建设中去。

2、形成管理合力,提高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组织化程度。要落实农业标准化工作牵头部门,明确界定农业主管部门、标准化职能部门和有关乡镇的工作职责,并围绕农业标准的贯彻实施,制定乡镇和相关部门的年度工作目标,实行考核奖惩,改变过去以标准制定代替标准贯彻的局面。要理顺部门之间涉及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管理职能,减少推诿扯皮现象,提高办事效率。建议按照上下对口的原则,将我市“三品”认证工作统一到一个部门或系统受理。政府要积极构建农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组织有关部门协同做好上争工作,采取灵活变通的办法(如统一建设,分别挂牌),加快建立我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的本地化、快速化。要进一步明确部门监管职责,加大对农业投入品市场的监管力度,创造条件发展农资专业市场,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秩序。要务实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着重在发挥示范区的辐射带动功能上下功夫。

3、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突破农业标准化的制度瓶颈。基层同志说得好,“农业标准化离不开土地规模化。”据了解,目前全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含各类农场)占耕地面积的比重已达32%,其中,通过土地流转的规模经营面积占家庭经营面积的15.8%。苏南地区由于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高,土地规模经营比例更高,如无锡市已达66%。而我市以上两个比重分别为11.8%和13.2%,差距较大。因此,要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从我市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有效途径,推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建议市政府在组织认真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我市农村农业的特点,制订修订更具可操作性的土地流转实施办法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规划,加大对土地流转的奖励力度,引导农村土地加快流转,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为农业标准化的推广实施创造必要的条件。现阶段重点是要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土地股份合作组织以及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基地等平台,推动我市农村土地的有序流转和适度集中。从长远看,则还是要加快发展非农产业、不断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来促进土地流转。

4、把握发展的阶段性,在局部领域寻求农业标准化的率先突破。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鉴于目前大宗农产品和常规农业领域推广农业标准化尚不具备条件,应坚持先易后难、先高效农业后常规农业的工作思路,选择高效农业和部分特色农产品作为现阶段我市实施农业标准化的突破口,紧紧围绕我市的高效农业“3246”工程的实施,推行农业标准化,做到以标准指导生产、以标准规范产业、以标准保证安全、以标准提升质量,总之,以标准化推动我市高效农业的健康发展。要大力推广陈堡、周庄、临城等乡镇依托专业合作组织,实施农业标准化,发展高效农业、循环农业的成功经验,放大典型示范效应。要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与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的基地建设统一起来,把农业标准化实施与农业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相互配合,联动推进,以提高工作成效。

5、注重载体建设,培养农业标准化建设带头人。农业标准化的最终主体是农民,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是推进农业标准化的关键。但就当前来看,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要靠一定的组织或载体带动。因此。现阶段要以各类龙头加工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以及专业种养大户为重点,突出抓好农业标准化载体建设,依托这些载体灌输标准化理念,实施标准化生产,推行标准化管理,从而将农业标准化工作落到实处。要采取理论培训与实践指导相结合、以实践为主的办法,对乡镇分管领导、村干部、龙头企业负责人、合作组织成员以及种养大户等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农业标准化知识和技能培训,培养农业标准化建设带头人,充分发挥其先导示范效应,带动全市面上农业标准化的推广实施。

6、政策支持与专业化服务并举,营造有利于农业标准化实施的外部环境。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是一项带有方向性、战略性的工作。政府要把支持农业标准化建设纳入财政支农惠农政策范畴,给予必要的资金投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当前尤其是要在开展农业标准化技术培训推广、搭建农业标准化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以及鼓励农民通过流转土地发展规模种植养殖、实施标准化生产等方面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要深化农口事业单位改革,适当整合现有农口基层站所,建立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体的乡镇公益性农业综合技术推广中心,承担包括农业标准化技术在内的农业技术推广指导任务。建议成立市、乡土地流转服务组织,担负土地流转供求信息的收集发布以及农地确权、登记、领证等工作。要鼓励多种主体兴办各类农业专业化服务组织,为实现农业的专业化分工、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

丹棱县农业标准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力发展农业标准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决策。按照县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一阶段的总体安排,我们对丹棱县农业标准化发展情况进行了认真调研,现将情况综述如下。

一、基本情况

自2004年以来,丹棱县农业标准化工作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通过全县各级有关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农业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以枇杷、脐橙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为重点,采取了切实有效的工作措施,推动了农业标准化生产,进一步促进全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一)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立。已建立了“丹棱无公害枇杷”1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丹棱镇无公害脐橙”、“石桥乡无公害枇杷”2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乡。在建“张场镇无公害茶叶”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乡。

(二)农业地方标准制定。现已制定了《丹棱无公害枇杷》和《丹棱无公害脐橙》两个丹棱地方标准体系,其中制定了涉及种子种苗、种植技术规程、产品质量、贮存等方面6项丹棱地方标准,收集了相关标准32项。

(三)宣传培训工作。近年来,全县共举办农业标准化知识培训班25期,参加人数5000余人次,印发有关农业标准资料20000多份,通过印发宣传资料、举办培训班和召开现场会等形式,农业标准化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宣传和推广。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年多的农业标准化工作,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着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标准化工作涉及面窄。现在我们的农业标准化工作只涉及到水果产品的一部分,畜禽产品、水产品、林产品等还未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

(二)农业标准体系不够完善。目前只建立《丹棱无公害枇杷》和《丹棱无公害脐橙》两个丹棱地方标准体系,还有很多丹棱具有优势和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大宗农产品没有建立标准体系。

(三)农业标准化技术队伍薄弱。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开展,首先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标准化人才队伍。目前,我县还相当缺乏既有农业标准化知识,又懂农业生产技术的人才。

(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缓慢。虽然我县发展了很多农产品粗加工销售企业,但至今,还没有一家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致使农产品的副加值不高。

(五)经费投入不足。近年来,我县虽然成立了专门的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经费保障措施,相关部门对农业标准化工作重视不够,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难度大。

三、发展建议

做好我县农业标准化工作,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核心,紧紧围绕我县主要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和外向型农产品加快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我县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不断增强我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我县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

(一)拓展农业标准化建设领域。进一步调整农业标准化工作思路、拓宽领域,将标准化生产运用到茶叶、藤椒、不知火、蚕桑、生猪、肉兔等其他农产品上,逐步实现主要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充分发挥农业标准化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积极作用。

(二)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体系。依靠农业科技创新,以农产品质量标准为核心,建立以国家和行业标准为主体,县级地方标准相配套,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等产前、产中、产后相配套的全质量管理的标准体系。

(三)健全农业标准化生产监督长效机制。购置先进的检测设备,增加技术力量,提高农产品质量检测水平;加强对农资市场和农业投入品的监督管理,规范农资使用;加大对无公害水果的抽查力度;加强对种植基地的环境监测和治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四)搞好市场营销,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进一步健全市场营销体系,积极建立无公害水果专业市场,大力培育营销龙头企业,打响丹棱品牌,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农民走标准化生产道路。

(五)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标准化和农业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专业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和利用现有农业技术及标准化推广体系,积极发展和培育以企业、协会为主体的农业标准化技术队伍。加强对农业标准化的宣传、实施和推广,通过专业人才指导和基地示范生产来带动广大农户自觉按标准组织生产。

(六)抓好龙头企业建设,带动示范基地发展。有计划有目的地引进和扶持一批与农产品加工销售相关的企业,逐步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做长农产品产业链,在解决农产品销售后顾之忧的同时,提高农产品的副加值。

(七)提供必要的项目经费保障。县财政应每年给予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一定的专项经费补助,主要用于农业标准化知识的宣贯、标准制定、资料的收集编印、人员技术培训和农产品生产过程监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等,保障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的顺利开展。

汉源县农业标准化基本状况调研分析报告

湖北援建挂职干部 王应轩

农业标准化工作是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和措施之一。加强农业标准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帮助农民科技致富,促进农村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真实、客观反映汉源县农业状况,我对全县标准化工作进行了调研分析:

一、汉源县标准化工作基本状况

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正式颁布实施,汉源县标准化工作进入依法管理阶段,1997年,四川省人民政府结合我省实布了《四川省标准化监督管理条例》,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和《四川省标准化监督管理条例》实施,汉源县标准化工作重要进展。全县执行国家标准110余个,执行行业标准4个,执行企业标准30余个。现有四川名牌产品1个。目前,正在重点培育汉九黎红食品有限公司争创中国名牌产品。

二、农业标准化工作取得的成效

汉源县九襄镇的金花梨、樱桃项目,经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成为四川省第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乡建设项目(川质监办函 [2002)《关于增补省第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乡项目的通知》。2005年4月22日,汉源县人民政府向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申请汉源花椒国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汉府[2005]18号),同年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为第五批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8年来,在实施农业标准化示范乡建设项目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首先,在组织管理方面,成立了汉源县农业标准化示范乡建设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成立了金花梨、樱桃、汉源花椒技术指导组;二是在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对苗种、化药、农膜等实现统一供应,组织加工销售,依靠龙头企业,为农民生产的产品销售服务;三是按示范内容项目制修订相关标准,同时准技术培训,主要制订了以下标准:生产技术规程,金花梨、樱桃生产技术规程,汉源花椒生产技术规程。这些标准制定出来后,组准宣贯,举办标准培训、讲座,培训人员4000多人次,通过培训,农民对质量标准认识得到提高;四是通过标准化示范乡项目的实施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示范8年来(2002-2009年),金花梨、樱桃示范面积增加到24000亩,无公害花椒种植规模达到1,每亩产值2469元,累计增加1400万元,人均424元左右,无公害花椒年产量2000吨,年销售收入1.76亿元。由于实施了农业标作,农民认识提高,产品质量得到保障,产品销售状况良好,农民收入增加社会效益明显,这一工作的开展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化发展进程,对于发展地方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做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具体措施

1、组织领导,成立汉源县农业标准化示范乡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农业标准示范乡实施方案及总体规划,组织相关部门研究开展农准化工作,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如开相关会议,负责组织监督检查,落实示范乡镇工作,进行工作总结和奖惩兑现等工作。

2、成立技术指导组,成立金花梨、樱桃、花椒技术指导组,具体负责相关技术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和贯彻实施进行标准化技术指导和,收集相关数据、整理资料,指导督促检查农民实施标准,协调解决相关技术问题,召开相关会议,进行工作总结,完成其他工作。

3、举办标准培训讲座,使农民标准化、质量意识得到提高。广大农户的抗风险能力较差,短期趋利性倾向较强,生产方式属传统生经验办事,缺乏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不高,效益较差。而通过举办标准培训讲座,可以让广大农民学习科理模式,增加亩产,提高纯收入。

4、加强农资市场的质量监督检查。质监局配合相关部门,每年开展农资质量监督检查三次,有利地打击了无证经营化肥、农药、种违法行为,保证供应的农资产品手续齐备质量合格,杜绝了坑农害农的发生。

4、完善标准化工作机制。标准化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应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标准化水平,推动中小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准,进一步提升标准化工作的层次和水平。

5、加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力度。在已建立的国家和省、市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基础上,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将标准化工作由点开展起来,发挥示范区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6、抓好标准化示范区产品分等工作。产品的分等分级有利于提高产品档次及产品质量,下一步我局将加强全县金花梨、汉源花椒、的分等分级工作。

7、抓龙头,提高农产品商品转化率。加大金花梨、汉源花椒、樱桃生产加工企业技改力度,建立生产基地,走公司加基地连农户的,做强第二车间。用诚信、务实、创新、争先的精神,鼓励、教育、引导群众,增强他们的品牌意识、信用意识、市场意识。

8、加强农业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利用四川农业大学的技术力量,吸纳生产企业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培养一批既有专业知识业技能及实际工作经验,又有标准化知识的农业标准化工作骨干队伍,以适应汉源农业标准化发展的需要。

9、进一步提高全社会标准化意识。加强标准化宣传力度,增进全社会和企业对标准化的了解,提高全社会的标准化意识,加快建立化技术创新工作综合协调机制,将标准化工作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投入,力求标准化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为工业、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技术支持。

10、建立科学合理的标准化信息咨询服务体系。质监部门作为标准化主管部门要做好标准信息的收集工作,包括国内国际技术标准先进的检测方法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为编制农业标准计划提供依据。同时要牢固树立为企业服务思想,及时与企业沟通交流,为农民化企业及时提供适合国内国际市场需求的技术标准方面的信息,并传递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和检验检测情况的信息。

11、加大对农业标准化的投入。农业标准化作为一项独具特色的科技成果,县委、政府一定要拿出一定的资金投入到农业标准化中时要鼓励企业和社会团体投资农业标准化领域,开创农业标准化投入的多元化局面。

12、加强有关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农业标准化工作一项基础性、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工作,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既可推动农业标准的深入开展,又可增强农业科技项目的实施效果,也可在落实农业标准化项目时优先考虑各类农业科技项目的标准化,在实施农业科时注重应用标准化手段,达到互相促进的目的。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汉源多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型生产经营为主综合素质较低、经营品种多样、生产方式落后、市场一,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较低,“公司+农户”的龙头带动作用不强,产业链条短,没有形成连片与规模效应,农产品无标生产、无标流象普便存在,对汉源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深入开展造成现实困难。二是从事农业标准化工作人员少,根本无法满足标准化管理和进行标准核工作,农业标准化方面的人员欠缺,造成农业技术培训、农业技术推广及咨询服务与农业标准相互脱节、农业随意性生产经营的现业标准贯彻实施难度加大。三是农业标准化工作经费不足,广大农户的抗风险能力较差,短期趋利性倾向较强,这就需要利用一定的费,制定各项先进、可行的农业地方标准,开展相关贯标技术培训,办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扶植、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名优品实际成效宣传示范,同时配合相应的支持政策和措施,推动农业标准化的全面和深入开展。四是对农产品标准执行的监测能力和手段不产品监督检测机构在提供质量检测、技术服务和保证标准实施方面与农业标准化发展形势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存在很大差距。在基层测机构仅有常规项目的检测能力,而与农产品安全质量密切相关的农兽药残留、激素残留、放射性污染、重金属污染、再生有毒物质因等方面的检测能力严重不足,农业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自有检测手段建设刚刚起步,远远不能满足标准实施和产业化经营的需要。路交通制约汉源农业标准化发展,汉源多为山区,道路交通十分不便,很多标准化示范区的农产品在采摘下来后,无法及时运出,造品大量积压,影响广大农户生产积极性,从而影响标准化工作的开展。

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技术基础。我们将在汉源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合理规划,精心组织,开拓创新,克难奋进开创汉源农业标准化工作新局面。

昆明市农业标准化调研报告

昆明市农业局专家顾问组

一、实施农业标准化的法律依据

(一)标准、标准化和农业标准化的内涵

标准是衡量事物的准则。标准化是指为适应科学发展和合理组织生产的需要,在产品质量、品种规格、零件部件通用等方面规定统一的技术标准。标准化可分为国际或全国范围内的标准化和产业部门或企业范围内的标准化。而农业标准化是指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对农业生产环境(土壤、水和大气等),农业投入品(种子、肥料、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加工、包装、保鲜、储存、运输全过程及相关技术文件的符号与代号等加以统一规定,并予以实施的一项技术措施。农业标准可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其中,行政法规规定强制执行的标准是强制性标准,其他标准是推荐性标准。强制性标准,必须无条件执行;推荐性标准,国家鼓励涉农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农户自愿采用。

(二)农业标准的制定范围与原则

1、制定范围

根据“农业标准化管理办法”(1991年2月26日国家技术监督局令第19号)第四条的要求,对作为商品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例如,种子(包括种子、种苗、种畜、种禽、鱼苗等)的品种、规格、质量、等级和安全、卫生要求;农产品、种子的试验、检验、包装、储存、运输、使用方法和生产、储存、运输过程中的安全、卫生要求;农业方面的技术术语、符号、代号;农业方面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等应当制定相关农业标准。

2、制定原则

“农业标准化管理办法”第七条指出,农业标准的制定应当遵循如下原则:符合国家有关政策、法令,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切实可行,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增加产量,提高产品质量;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社会经济效益;鼓励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有利于因地制宜,发展地方名、特、优产品;有利于按质论价,兼顾农、工、商和消费者利益;有利于促进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对外贸易;有利于相关标准协调、配套,标准样品和文字标准相一致;有利于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标准体系和开展综合标准化工作。

二、实施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意义

(一)农业标准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石

国内外农业发展的实践经验表明,农业标准化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途径,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保证,是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加快农业标准化进程,是新世纪新阶段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建设的战略要求。

(二)推进农业标准化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然要求

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一个最为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实现这个目标,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包括农产品生产及加工、流通的标准化。要以农业标准化带动农业生产专业化和区域化,进而推动农业的战略性结构调整。

(三)推进农业标准化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和消费安全的基本前提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近年来,因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超标,导致的农产品污染和中毒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威胁了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建立起与中国农业和农村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认证认可体系。在这三大体系中,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四)推进农业标准化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进产业化经营的有效途径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标准化既源于农业科技创新,又是农业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载体。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可以成倍地提高推广应用的覆盖面。同时,标准的提高又会推动科技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新时期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农业产业化的实施过程,既是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行为标准化的过程,也是规范千家万户农民生产行为和应对千变万化农产品市场的过程。没有农业的标准化,就难以实现农业的产业化。

(五)农业标准化是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和调节农产品进出口的重要手段

我国加入WTO后,价格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受到了安全标准的挑战。近年我国的农产品出口企业,不同程度地受到国外技术壁垒的影响。同时,由于我国标准“门槛”低,加之检测能力弱,客观上为国外农产品大量进入我国市场提供了便利。在此形势下,加快建立符合国际规范和食品安全的农业标准化体系,使其承担起扩大出口、调节进口的作用,已成为当务之急。

(六)推进农业标准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现实选择

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加快推行农业标准化,是推动和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力量。现代农业,不仅要求农产品品种要标准化、农业生产技术要标准化,农业生产管理也要标准化,还要求农业市场规范、农村经济信息建设也要标准化。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农业标准化的过程、农业信息化的过程和农业市场化的过程。没有农业的标准化,就谈不上建设现代农业。

三、我市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成效和主要问题

经过长期的努力和探索,特别是近几年“无公害行动计划”的实施,我市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验检测、认证体系建设为核心的农业标准化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初步形成了一个以国家和行业标准为骨干、地方标准为基础、企业标准为补充的农业标准体系。目前标准的范围发展到农产品生产的全过程,标准的内容延伸到农产品加工、包装、贮运等各环节。二是农业标准实施的步伐加快。目前,昆明市人民政府蔬菜办公室,呈贡、官渡、安宁等县区农业局和晨农、神农等公司,相继制定了本行政区域或本企业内的蔬菜生产技术规程,用于指导当前生产。三是农业标准化队伍开始形成,初步形成了一支以农业科研、教学、技术推广人员为主体的农业标准制修订人才队伍。四是农业标准实施的监督力度加强。近年来,根据农业部的统一部署,我市每年安排5—6大类20—30个品种的蔬菜,对其农药残留状况实施定点监测,与此同时还组织对生产基地、批发市场进行速测抽查。五是农业标准化宣传工作已全面展开,农产品生产者、加工者、经营者、消费者的质量安全意识逐步增强。

然而,由于我市农业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因此,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目前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标准数量严重不足。目前国家正式发布的农业国家标准已达450余项、行业标准1450项,地方标准17000余项,但我省农业标准化工作却相对滞后。以昆明市为例,虽然近年也制定了一批农作物和畜禽产品的生产技术规程,但在当地质量技术监督局备案的仅有官渡区一家。全市80%的上市农产品没有标准,特别是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安全限量标准,更是严重缺乏。二是标准不配套、不统一,一个产品多重标准,生产者和消费者无所适从。三是标准技术内容陈旧,不适应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四是标准宣传贯彻实施不到位,生产者的标准意识淡薄,自觉应用标准的比例很小。五是标准研究工作滞后,致使农业标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难以提高。

四、我市农业标准化的目标和任务

建议到2010年,全市建立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科学适用、符合规范、国际接轨、统一权威的农业标准体系,以及相关的实施体系、监督体系和组织体系,以加强农业标准实施推广的力度,促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通过3年左右的建设,使我市农业标准体系做到基本满足本地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的需要,基本满足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需要,基本满足支撑我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具体任务如下:

首先要遵循“建立、巩固、健全、提高”的方针,尽快建立、健全既有昆明特色,又符合国家和国际规范的农业标准体系。以蔬菜生产为例,从田间到餐桌是一个从产品到商品的连续转化过程:例如,采前优良品种的选育、田间管理(包括病虫害防治、分期无伤采收等)、采后预冷和储藏、上市前的商品化处理(包括清洗、分级、贴标、包装等)以及运输和上市销售,有些品种还需做催熟处理,所有的环节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对应于蔬菜产销链的每一个环节都应有相应的标准,彼此间相互衔接呼应,形成从采前到市场的一个完整的标准体系。然后,要建立以先进适用技术转化为基本内容,以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为基本手段,并与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标准化实施体系(当前重点建设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食品安全和出口创汇密切相关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标准化实施体系)。其次,要建立以法规为龙头,以技术标准为基础,通过例行检验检测和认证,实现有效监督管理的农业标准化监督体系。最后,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全面动员社会各种力量参与的农业标准化组织体系,以此确保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顺利进行。

为实现上述目标,当前应处理好以下五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标准数量与标准质量的关系。应在弥补我市标准数量不足的同时,注意现有标准的及时清理和修订,努力避免重复。要以蔬菜、花卉为重点,加大采用国际标准的力度,整体提高我市农业标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

二是处理好科学研究与标准制订的关系。切实改变重制定,轻研究的倾向,加强标准的技术研究和基础性工作。坚持与时俱进,使标准的制定修定工作和相关技术内容,能够及时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三是处理好全面普及与重点突破的关系。应把标准化工作的重点放在大宗农产品、“菜篮子”产品、出口创汇产品以及规模化、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上。同时,加强面向千家万户的培训、普及工作。

四是处理好标准推广与标准实施监督的关系。应下大力气解决标准推广和监督两个薄弱环节,把标准的宣传贯彻与农业执法监管有机结合起来,与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结合起来。

五是处理好政府推动和市场引导的关系。应在强调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积极组织农户、企业和社会中介机构的共同参与,重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农业标准化中的带动作用。

五、我市农业标准化的重点领域

(一)粮食

播种面积约370万亩,总产110万吨左右,是重要的基础产业。

1、水稻:以提高稻米质量和效益为目标,在宜良、富民等地建立无公害水稻生产基地,实行标准化生产和稻米加工,创立名优品牌。

2、玉米:以生产优质饲用玉米为目标,制定并推广无公害、绿色和有机玉米生产技术规程,为养猪业、乳畜业、养禽业提供安全、放心的饲料。

(二)蔬菜

播种面积约80万亩,总产量170万吨左右,是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外销农产品。

1、绿叶蔬菜、茄果类、瓜类、豆类等大宗产品重点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确保消费者食用安全。

2、西兰花、生菜、西芹、荷兰豆、甜脆豌豆等外销产品要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有针对性的建立不同层次农业标准体系,例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以及输出国家或地区的相关标准,并要强化产后处理,积极发展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3、鲜销蚕豆、高山娃娃菜、邹叶欧芹、藜蒿、茭白等是各具特色的农产品,但存在栽培技术粗放,单产水平低,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缺乏自有品牌等问题。当前应抓紧进行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争取尽快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或有机农产品标志使用权。与此同时,向相关部门履行商标注册手续,使各种特色蔬菜有自己的专有品牌,以利提高产品知名度和竞争力,加速开拓国内外市场。

(三)花卉

种植面积约9万亩,年产鲜切花30亿支左右,花卉园艺产值约13亿元。目前国内花卉消费正在由集团消费和节假日消费向家居日常消费发展,市场前景广阔。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花卉贸易额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世界花卉生产格局正在由发达国家向资源较丰富、气候适宜、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这为我国花卉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作为全国最大的鲜切花生产基地,我市花卉产业已具雏形,具备进一步发展的基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种质资源保护不够,缺乏专利品种,品种结构不合理,生产方式落后等,当前急需建立和完善鲜切花行业标准。

(四)温带水果

种植面积约32万亩,总产量9万吨左右,产值近2亿元。其中,宝珠梨、红富士、红梨、大树杨梅、甜柿等属于劳动和技术密集型农产品,国内市场需求量大,在东南亚和欧洲市场竞争优势明显,有加快发展的良好基础。但同时存在着品种退化,品质下降,品种及熟期不合理,上市过于集中,产业化程度低等问题。目前要优化特色果品结构,加强果品采收技术研发,推进标准化生产,形成生产、加工、营销一体化的产业链,培育特色果品著名品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五)马铃薯

种植面积约37万亩,总产量50万吨左右,产值近3亿元。目前全市有4户马铃薯薯片加工企业,加工生产线11条;有3户马铃薯淀粉、全粉加工企业,年加工鲜薯能力15万吨以上,加工产值近3亿元,产品畅销省内外。但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栽培管理粗放,符合加工要求的原料薯供不应求,需要扶持相关龙头企业进行新品种开发,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和精、深加工技术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制定符合本市实际的生产技术规程,进一步推进马铃薯生产标准化。

(六)特色杂粮

我市多样化的气候条件和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适宜种植芸豆、荞麦、啤酒大麦等具有营养保健功能和综合利用价值的特色杂粮,在国际市场上,品质优势与价格优势明显。但是,目前特色杂粮存在种植粗放、品种混杂、退化严重、加工开发不足,出口市场秩序混乱等突出问题。目前应加快优质专用品种推广应用步伐,加强出口基地建设,推广保优节本高产栽培技术,推进生产技术与产品的标准化,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建立健全特色杂粮相关的质量、技术和环境标准及全程质量安全控制体系。

(七)洋蓟

昆明是洋蓟最适宜生产的地区之一,具有独特的气候资源优势和产品优势,全市种植面积约1.3万亩平均亩产值近1000元。目前洋蓟生产上最大的问题是花球产量不高,产品质量不稳定,与其他经济作物比较,单位面积收益低,种植农户增收有限。建议加强洋蓟新品种的引进、筛选、繁育和栽培技术研究,并进行标准化生产管理和深加工技术研究,为建立和完善洋蓟的标准化生产体系,技术推广培训体系,产品收购与质量保障体系提供技术支撑。

(八)生猪

年存栏100余万头,出栏300余万头,肉类产量25万吨左右,产值近20亿元,是重要的“菜篮子”产品和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品种杂乱,缺乏系统选育,品质参差不齐,生产模式落后,缺乏综合防疫设施,滥用和盲目用药现象严重,生产规模偏小,加工产品开发不足。目前要积极推广以滇撒配套系为主的优质三元杂交猪,重点实施原产地保护,进行特色品种的保种与提纯,改进养殖方式,扩大生产规模,建立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提高疫病监控水平。

(九)禽蛋

禽蛋产量约6万吨,禽肉产量约5万吨,年产值近7亿元。目前应以种禽标准化生产为突破口,积极发展生态饲养和深加工。富民、官渡、嵩明、晋宁、呈贡、禄劝以肉鸡、蛋鸡,安宁、东川以肉鸡、肉鹅,宜良、晋宁以肉鸭生产为主,按照绿色生产、环境友好的要求,重点建设保种、繁育基地,实施标准化生产,挖掘精深加工潜力,提高滇麻鸭、禄劝土鸡等特色禽类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十)肉牛羊

牛羊肉产量约3万吨,产值4.5亿元左右。我市北部山区草山及饲草、饲料资源相对丰富,当地农民历来有放牧牛羊的传统习惯,石林圭山羊和东川黑山羊肉质鲜嫩、营养丰富,畅销省内外。近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草食动物备受青睐,牛羊肉的消费需求增长迅速。建议在寻甸、嵩明、禄劝、石林等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按照生产有机农产品的要求进行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严格遵循标准化放牧与饲养的要求,建立有机肉牛羊生产基地,注册相关商标,申请原产地保护,争创有机农产品著名品牌。

六、提高我市农业标准化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工作目标

为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做好农业标准化和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整体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简称“三品”)在农业标准化进程中的示范作用,建议尽快组织编制《昆明市 “十一五”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发展规划》,争取到“十一五”末,初步建立布局比较合理的“三品”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农业投入品市场监管体系和昆明市名优农产品标准及符合昆明实际的“三品”生产技术规程和地方标准体系,健全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和“三品”认证体系,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初步培育起优质优价的农产品批发和零售市场,力争到“十一五”期末,“三品”总量在全市食用农产品商品总量中的比重达到35%左右(现为20%)。

根据中央部署,通过全面推进“农产品标识计划”(即“农产品身份证计划”),力争用五年左右的时间,我市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标识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从事农产品收购的单位和个人所销售的农产品普遍贴标上市,出口农产品标识管理基本与国际接轨。

(二)抓好产地认定,推行标准化生产

根据《昆明市“十一五”农业产业化经营暨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突出重点产业、围绕重点区域,以县为单位整体推进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此外,还要抓好一般地区的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的产地认定。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场)建设,加快创建“三品”生产示范基地,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方式,发挥辐射带动和效益放大作用。

(三)围绕优势产业,加快相关标准制

建议围绕各地优势产业,制定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并提高市场竞争力的质量技术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的制定,重点产业(产品)有优质水稻、饲用玉米、大白菜、高山娃娃菜、甘蓝、番茄、黄瓜、西芹、青花菜、生菜、荷兰豆、藜蒿、茭白、鲜销蚕豆、皱叶欧芹、食用玫瑰、芸豆、荞麦、啤酒大麦、马铃薯、红梨、宝珠梨、富士苹果、甜柿、大树杨梅、雪莲果、洋蓟、月季、百合、康乃馨、生猪、肉牛羊、肉鸭、肉鸡、蛋鸡等。

(四)狠抓产品质量,提高品牌公信力

引导农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加工和销售;通过公共媒体的广泛宣传发动,营造“三品”生产和消费的良好氛围,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要进一步提高认证监管和服务能力,提高认证产品质量水平。通过“三品”引导消费、促进流通、拉动生产,推动整个农业品牌战略的实施。

(五)加强执法监督,严把产品质量关

各县市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将“三品”监管工作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日常监管工作范围。要通过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努力实现“三品”监管工作的制度化和常态化,确保“三品”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当前要以依法实施包装标志管理为切入点,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队伍能力建设,提高认证监管水平,全面加强和落实各项保障措施,扎实推进 “三品”标准化生产,促进优质农产品生产发展,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

(六)增强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

建议充分利用本行政区域内中央和省、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推广部门、社会团体等的研发资源,加强对农业标准化、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仪器和技术方法的研发,加快农业标准化方面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的生产技术、种子和植保技术、畜禽良种引进和饲养技术等的推广服务,作为本部门的工作重点,并组织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村,广泛开展有关农业标准化的服务指导工作。

(七)保证资金投入,充实监管队伍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农业标准化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安排专项经费。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抓紧制定本地区农业标准化的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争取公共财政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投入。建议市级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鼓励和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农业标准化事业,逐步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加大对农业标准化基础设施、监督网络、检验检测、信息手段、科技研发等方面的资金投入与支持,增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保障能力。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管理、行政执法、检验检测、技术服务队伍建设,落实编制和机构,通过引进、培训等多种途径,充实技术力量和人员。加强对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人员的管理,牢固树立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努力提高监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作风优良、业务过硬的监管工作队伍,以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

二○○八年一月二十日

第二篇:农业标准化调研提纲

调研提纲

一、农村公共事业标准化

1、目前农村社会化服务有哪些服务内容?(如农村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特别是在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就业保障、道路水利、环境整治、供水供电等公共事业方面)哪些是政府提供的,哪些是市场化提供的?

农村道路的修筑;农田基本水利建设配套设施的改善;农村平安建设的配套设施,农村低保;

政府提供的有文化教育、道路水利、环境整治、医疗卫生等

市场化提供的有公益事业建设等。

2、农村社会化服务通过什么样的形式和途径提供,现行的作法是什么?

村级综合服务体系、农工商一体化经营、联合开展农业生产提供的社会服务、以农民技术能手为骨干发展专业协会。

村级服务体系通过“以工补农”型和农村基层组织发展体系。农工商一体化经营通过不同部门和不同所有制形式的联合,促进农村社会化发展。

3、认为当前在哪些方面最适宜开展农村社会化服务标准化工作?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还是其他方面。

公共服务最适宜开展农村社会化服务标准化工作,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社会化体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拓展公共服务、充分发挥非营利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作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改善公共服务供给状况,满足公民的直接需求,缓解和解决当前社会矛盾的客观需要;公民充分享受改革开放成果,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内在要求;优化资源配置,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都应该在农村开展,农村的基础设施是当前所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4、当前农村社会化服务标准化方面的基本情况?是否已经制定和发布了一些地方标准、部门规章、协会规范或企业标准来规范各类型农村社会化服务?如有,请提供标准或规范清单及文本。

(一)服务组织发展迅速。按照“政府引导、农民参与、市场运作、有偿服务”的思路鼓励农户创办各种专业合作社,服务领域涉及种植业、养殖业、农机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等行业。

(二)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农村社会化服务领域由产中服务向产前和产后服务不断延伸,由产业服务向社会服务不断延伸。

(三)服务成效明显。各级农技推广机构共引进和推广小麦玉米、玉米、大豆等新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旱育保姆育秧等新技术20项,培训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劳动者的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5、认为目前急需开展哪些方面的农村社会化服务标准体系研究,需要优先制定基础分类标准?服务规范标准?服务质量评价标准?或其他。

三农发展离不开社会化服务

一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主要是为农业提供一系列专业化生产服务的相关组织体系和制度。覆盖了农业生产的产前如良种、化肥、农药等农资供应服务、产中农业技术推广与科学生产指导服务以及产后农产品加工、储运和销售等全过程。健全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可以促进分散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需求的有机对接,提高农业产业化和组织化程度,降低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进而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和综合发展能力。

二是面向农民的社会化服务。市场经济中,相比其他社会阶层,农民属于弱势群体,需要提供必要的服务。一方面,基于消费者角度,由于种种因素,农民消费者的消费层次和消费水平不高,消费知识不足,对消费商品质量的自我鉴别和消费维权能力较差,这导致农民常常是各种不法厂商的消费侵权行为的受害者,农村市场也成为各种假冒伪劣商品的充斥地,因此旨在保护和提高农民生活消费能力的社会化服务十分必要,如消费知识的普及、规范化农村商业流通体系的建设等;另一方面,作为劳动者,农民在实施市场化就业和就业结构转换中也离不开相应的服务支持,比如针对农民非农就业流动的就业技能培训、择业信息中介、创业扶持体系等。

三是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农村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必要的公共服务,相比前两类服务主要是以单个农户为服务对象,具有一定的经营服务性质,农村公共服务是面向全体社区农民,以提供具有公益性质的公共产品为主要服务内容,比如,农村社区安全、农村慈善事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

6、对农村社会化服务标准化工作的开展有什么建议或想法?

首先,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其次政府的培育意识不强,对其发展方向缺乏正确引导;再次就是缺少足够资金。最后就是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二、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化

1、目前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过程中实际存在的社会化服务内容有哪些?(重

点介绍动植物疫病防控服务、农技/农机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方面的情况。)

例如:农资供应服务、生产加工服务、流通储运服务、技术推广服务、农产品质量监管服务、信息服务、基础设施服务、金融服务等。

种植技术的培训、病虫害的防止知识、农机购买的补助、粮食种植的农补、农产品流通设施的建设,创新农产品流通形式。

2、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提供主体或机构主要有哪些?哪些服务属于经营收费性质的,哪些服务属于政府公益性质的?

例如:村集体、农技推广中心、科研院所、专业合作社、信用社、供销社、协会、龙头企业、农村经纪人等。

村级综合服务体系、农工商一体化经营、联合开展农业生产提供的社会服务、以农民技术能手为骨干发展专业协会。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个人或家庭为主体。

3、农业社会化服务覆盖的农户比例和耕地面积大致是多少?占全市的比例是多少?农户接受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意愿如何?不接受的原因?

农业社会化服务覆盖的农户比例是100%,耕地面积11.4万亩。约占全市的比例的 1%。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开展得到了广大的农户的支持和认同。

4、若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化产业链试点,有哪些基础和优势?涉及的重点粮食或农产品有哪些?请详细说明。

1.为农服务社初步实现了基层涉农服务资源的整合,使得为农服务效率得以提高

2.与其他终端服务组织相比,为农服务社在农村商品流通服务上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3.为农服务社职能向公共服务领域的延伸,也能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产出和服务效率

总之,为农服务社作为专业化服务组织介入公共服务领域,不仅能减轻农村基层政府的工作负担,同时也能有效提高公共服务效率,更好地满足社区农民对公共产品服务需求。

5、若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化专项服务试点,有哪些基础和优势?涉及哪些服务内容?请详细说明。

发挥合作社是提高产业化组织程度的有效途径,合作社是合作社成员实现了零风险,1、最大的好处是国家有扶持政策,比如针对合作社的“农超对接”项目

2、合作社具有与政府直接对话的权利,各级政府都不会小视合作社,因为合作社直接代表农民群体

3、合作社能够更加方便地获得信息和技术服务,提高市场反应能力,以及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品质

4、组织引导农民参加农业保险,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5、合作社有利于降低农产品成本、保证农产品质量,比如统一采购农药化肥农机等物资

6、直接享受免费种植和养殖技术培训及新品种推广,提高农业技术水平

6、当前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化方面的基本情况?是否已经制定和发布了一些地方标准、合作社规章、协会规范或企业标准来规范各类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质量?如有,请提供标准或规范清单及文本。

1、政府主导作用日益凸现。在充分认识构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重要作用的基础上,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大力营造良好环境,引导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康发展。一是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坚持以政策引导为核心,鼓励和引导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二是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三是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服务环境。

2、民间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方兴未艾。一是组织形式逐步规范。二是服务内容不断拓宽。

3、农业支撑与保护体系得到加强。一是农业政策保护体系不断强化。始终以农业为基础,视“三农”工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落实惠农政策,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二是农业投入不断增加。三是新农村建设力度不断加大。

4、基层党组织社会化服务能力逐步提高。以专业合作社为主要载体,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领办、创办社会化服务组织。一是由党支部牵头引办。二是由农民党员能人创办。三是依托核心企业联办。

7、认为目前急需哪些类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基础分类标准?服务规范标准?服务质量评价标准?或其他。

探索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新体制,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业信息发布应用的运行新机制,全面实现农业服务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目标。

8、对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的开展有什么建议或想法?

创新机制和模式,完善各种形式的农业服务体系。改革政府农业服务机构体制,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完善公益型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龙头企业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中的骨干作用。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进一步提高其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不断完善个体形式的民间服务组织,强化民间服务主体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中的补充作用。改革农村信用社的服务机制和服务方式,提高其资金供给能力和服务能力。

第三篇:农业标准化建设调研报告

再一次来到文西村农户彭著荣家,彭著荣从李子树上摘下一一个李子叫我品尝,通过交谈,了解到文西村的农户虽大部分都已征地拆迁,但剩余的农户大多数家里都种有李子、枇杷等果树,当前正是这些果树收获的时候,如何利用农业标准化,使农民增收,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

一、农业标准化建设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业标准化工作对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扩大出口、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的健康、稳定和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是推动农业标准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也是质监部门目前和今后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是农业标准化建设,增强农民市场观念。通过农业标准化建设,制定发布农业地方标准,农民群众掌握了标准,按照标准组织生产,从而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也增强了农民市场观念、市场意识。

二是农业标准化建设,打造一批农产品品牌。农业的竞争是农产品品牌的竞争,有了品牌就有了市场准入证,通过推行农业标准化,使其获得国家注册商标,取得绿色食品或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打造一批农产品品牌。

三是农业标准化建设,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实施标准化生产,使种、养标准化基地实行规范化管理,改变农民传统的粗放型种植观念,追求品质和质量,依靠科技,精耕细作,及时更新品种,严格控制病虫害的防治环节,通过科学管理蔬菜品质有所提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按照标准组织生产, 促进农产品的深加工,使之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四是农业标准化建设,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标准化模式下的订单农业确保农民在生产环节能够获得比较稳定的收入来源。在当地党委、政府、等部门的支持下,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开展结对共建新农村活动,将有效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二、当前农业标准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看,我们的农业标准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对农业标准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不足,由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下形成的农业经营模式的惯性作用,我区的大多数农户和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工作认识不足,思想保守,零散种植,粗放经营,很难形成规模;二是标准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区还没有制订的农业标准,标准体系还没有完全覆盖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农业环境标准、质量安全标准、农业工作管理标准、农业生产操作规范还不健全,不能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标准的贯彻实施力度也不够,农业无标准生产的现象较普遍;三是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对农业的拉动作用有限;四是农业标准化建设投入不够,农业标准化工作体系不够完善,农业标准化基础薄弱。

三、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的对策建议

“十一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加快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实施农业标准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要进一步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这既给农业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推进农业标准化,深入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创造了良好机遇。我区农业标准化建设要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产品安全,做好特色优势农业项目的结合文章,进一步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形成政府推动、企业带动、市场拉动、农民主动“四位一体”的农业标准化建设工作新格局。

一是政府推动。各级政府要明确抓农业标准化就是落实“用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的有效手段,就是抓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要把农业标准化建设作为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纳入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的议事日程全面规划。要建立健全由质监、农林、财政等相关部门参与的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机构,切实转变监管职能,不断加强标准体系、推广体系、监测体系建设和宣传培训、试点示范以及农业投入品整治等方面的服务工作。要结合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专项经费投入,列入各级财政预算。要创新机制,在土地使用、税费征收、银行贷款等方面制定农业开放优惠政策,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现土地规模经营,使农业标准化走向社会,走向企业,走向千家万户。

二是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企业是带动农业标准化的关键。要大力发展龙头企业,用好用活中央、市关于扶持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相关企业要不断创新与农民多样化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行“合同”、“订单”农业,并采用利润返还、二次结算让利、生产要素入股分红等方式,形成比较稳定的产销关系,不断增强带动能力。

三是农民主动。广大农民朋友要从农业标准化建设的先进典型中总结经验,进行经济效益对比,不断增强实施农业标准化的主动性。要积极学标准、用标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特别是科学种田、标准养殖素质。要跳出“农业就是种粮养猪”的单一结构,告别“撒下一把种子长出菜来就能卖,端一盆饲料养出猪来就能挣钱”的简单思维,树立“跑田坎不如跑市场”,“学经验不如学标准”等现代农业新理念,建设像**一样,以生态休闲农业、观光旅游农业为重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田向车间、农民向工人、农村向小城镇的根本转变。

第四篇: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分析总结2015年现代农业发展情况,谋划“十三五”农业规划及2016年农业发展思路、目标和重大措施,从11月11日开始,由县委杨宝文副书记带队,县人大、政府、政协分管领导参加,各涉农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调研组,先后深入到李俊等5个乡镇的32个现代农业发展基地和重点项目现场,通过实地查看、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推进现代农业稳中提速,实施品牌战略,壮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促进三产融合,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及各乡镇2016年工作思路和重点项目进行了调研。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委、政府及涉农部门和各乡镇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发展,始终坚持以服务“三农”为总揽,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全力稳定粮食生产基础,大力实施设施农业提质增效工程,以现代农业和“三精农业”发展为目标,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以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为方向,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主动研究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积极培育农业品牌,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预计到年末,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5亿元,增长10%,其中:农业总产值26.8亿元,增长5%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45元,增长12%。

(一)农业生产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现代农业发展基础不断巩固。一是粮食生产基础牢固。积极开展粮食创高产活动,全县粮食播种面积50.03万亩,完成粮食总产量22.8万吨;建设粮食高产示范方7个,总面积15.52万亩。有机水稻总面积达4.5万亩,申报有机(转换)产品认证2.1万亩。积极实施自治区冬牧70“一年两熟制”种植示范项目,示范推广“冬牧70+籽粒玉米”、“冬牧70+青贮玉米”等技术模式2200亩。二是林果业迅猛发展。以小任、董洋果业范基地和胜利金沙万亩水果园区为引领,全县林果发展达到4.2万亩,实现产值7315元;完成造林0.69万亩,占任务的77%。其中:生态林0.4万亩(含黄河护岸林800亩);完成以酿酒葡萄为主的经济林0.29万亩(葡萄0.19万亩,苹果及其他小杂果0.1万亩),正在建设葡萄酒庄两个。三是畜牧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扎实推进。以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为目标,围绕闽宁镇建设万亩草畜示范园区,扩大优势特色产业规模,三家规模养殖场已基本建成(其中:星科耀肉羊养殖场建设标准化圈舍9栋,圈舍面积12624㎡,存栏肉羊9600只;xxxx县毅诚农业专业合作社建设标准化圈舍8栋,圈舍面积13112㎡,存栏肉牛500头;银川市闽楠养殖有限公司建设标准化圈舍10栋,圈舍面积10961.6㎡,存栏肉羊5000只)。预计全年实现畜牧业总产值2.3亿元。

(二)特色农业迅速发展,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逐步形成。县委、政府始终把发展特色农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主攻方向,加快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的调整,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优化了产业发展格局。全县新建二代节能温室794亩,新建大、中拱棚981亩,旧棚改造1600亩,提升改造标准化设施园区1个140栋520亩,新增供外蔬菜3461亩。全县园艺产业总面积达18.42万亩,其中:露地瓜菜面积6.78万亩,设施农业8.84万亩,供外蔬菜2.8万亩。建设设施永久性蔬菜基地30个,面积15300亩,安装智能温控系统770套。初步建成了以望远为重点的大棚蔬菜生产基地;以胜利为重点的枸杞芽菜、山药种植基地;以杨和为重点的跃夏番茄种植基地;以望洪、李俊为重点的露地蔬菜种植基地。基本形成了以“粮、果、菜”为主导,以大棚瓜菜、鲜食葡萄和中药材种植为辅的多元化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实现农业转型升级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重点项目稳步实施,现代农业发展后劲十足。坚持将发展重点项目作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先后引进了青岛光伏集团、昊鑫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投入1.2亿元发展我县现代农业。先后建成了粮食银行、农机作业公司、青岛昌盛光伏大棚等重点项目,为我们发展现代农业树立了标杆。同时,各乡镇充分立足区位和资源优势,积极谋划新项目,上大项目,依托中心村建设,已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出发点,建设李俊王团千亩油用牡丹基地、东方苗木繁育中心及甘草分检基地、宁化千亩蓄草种植基地;望洪沿东部水系葡萄观光种植基地;杨和黄河大桥生态观光园区、惠丰千亩蓄草种植基地;胜利千亩枸杞芽菜示范基地、山药种植、花卉繁育及农旅联盟现代农业示范区;望远政台现代农业(华夏河图)生态观光区、上河聚水湾生态观光度假区等项目。以上项目规模大,起点高,必将成为示范带动我县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和核心力量,为推动全县农业产业化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四)现代农业合作组织引领作用明显增强,农业产业经营体制不断创新。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创建规模化产业为重点,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健康发展,效果明显。全县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 10家,累计达到771家,覆盖了种、养、加、储运、农机、中介等行业和粮、菜、果等多个产业,注册会员9335人,辐射带动周边从事相关产业农民9528户,农业产业标准化体系日渐完善。以基地为依托,着力培育和发展大场大户,推动区域内主导产业的优化升级,以板桥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为代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生产,带动了周边60多农户发展现代农业,直接解决了200多人的就业问题。袁东彪的有机水稻等优良品种在增岗村建立高产示范基地,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五)现代农业科技水平继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步伐不断加快。一是以“三创”为核心,突出智能信息化、物联网、电商、生物工程、节水及农业机械化装备技术的应用,整合优化县域农业科技资源,在全县各乡镇开展“十个一”建设水平提升工作,培育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园(点)9个,引进、试验、示范新品种60多个,新技术、新设备20多项,培育科技示范户510户。二是开展各类培训116场(次),培训技术骨干4000人次,培训农民3.7万人次。三是围绕“四个全覆盖”,定点、定向派驻科技特派员发挥帮带作用,重点指导生态移民地区葡萄产业、肉牛养殖、菌草培育、农村信息化等工作。为生态移民地区争取区、市科技特派员创业项目3项,新建科技信息服务点1处。四是新建12个科技信息服务站点,配套完善原有服务站点的网络设施,进一步强化农业科技110信息站点的规范化管理,农户通过互联网发布和查询各类信息1000多条。

(六)农村改革全面深化,助推农业农村加快发展。一是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和数据库建设全面完成,并通过自治区确权办和银川市国土资源局检查验收。完成12个行政村9166宗的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加快进行,目前全县55个行政村已有24个村完成土地承包合同签订和地籍图签字确认工作,完成签订合同土地面积147292.26亩,签订农户19031户。土地经营权证书打印工作全面开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共确权集体林木面积0.59万亩,确权率达100%,确权到户率93.2%。“xxxx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和“xxxx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闽宁分中心”于5月份正式挂牌成立,目前正在积极与金融部门协调,筹备启动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工作。六个乡镇的“三资”管理信息化平台全部建成,并纳入到自治区农经综合管理平台进行管理。结合农村土地产权确权登记,对全县70个行政村的村集体资产、资源进行进一步核实登记,起草了全县统一的农村专项承包合同,有效防止了村集体资产和资源的流失。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权量化试点。目前已完成试点选址(上河村、永红村)、“三资”情况摸底及考察调研等工作,正在制定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实施方案。二是推进粮食银行和农机作业服务公司建设。粮食银行的原粮库、交易中心主体工程完工,两家营业网点已开始成品粮兑换工作。2家农机作业服务公司全面投入运营,在服务进村(中心村)农民停机和乡镇秋季农田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增的2家农机作业服务公司正在加紧建设。三是推进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制定了《xxxx县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成立了县水管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目前已完成境内小型水利工程调查摸底、登记建档和分类定性工作。四是推进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点。争取国家专项建设基金支持4个项目31.16亿元;探索设立欣荣城乡发展有限公司、葡萄产业发展基金、闽宁镇村级互助担保基金等融资平台,先后撬动银行和产业融资33亿元,解决了城乡基础建设、产业发展、群众生活等方面资金不足的问题。村级互助担保基金试点完成方案制定、合作协议签署、人员业务培训等前期工作,担保贷款正在发放中。

二、存在的问题

(一)群众对现代农业产业化认识不清,参与积极性不高。由于现代农业产业化投资周期长,收益慢,群众科技知识贫乏、综合素质较差,长期受传统小农意识的影响,对参与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被动接受多,主动创业少。

(二)资金、建设用地等要素的短缺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由于现代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周期长、投入大、周转慢,各级扶持资金有限,许多在建项目资金缺口较大,进展缓慢。信贷政策不宽松,担保条件比较苛刻,贷款的投放面和投放额还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的资金需要。同时,能够争取上级扶持的农业项目较少,进入农业领域的社会资金和工商资本也比较少。加之我县设施农业建设用地供给不足,致使许多农业企业因地却步,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三)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实用新技术普及较慢。目前,我县农技推广单位技术人员较少,不能满足全县农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农业技术人员的管理体制不顺,技术人员“专而不干、干而不能”的问题显现,县、乡、村三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还不健全,无法及时宣传惠农政策,推广农业技术,影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四)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体制仍不健全,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依然明显。随着现代农业产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数量逐年增加,但是规模小、数量少仍是其主要特点,农民专业合作社仍存在管理体制不健全,运作不规范,作用发挥不大等问题。

三、几点建议

(一)加强宣传培训,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行动先导。要结合我县发展实际,重点宣传群众身边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成功事例(列如:史健文、袁东彪、曹东、黄彪、苏涛、杨海兰、索进林等),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坚定他们发展现代农业的信心。同时,深入开展“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扎实推广普及常规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实用技术,切实提高群众的作务水平。

(二)加大投入力度,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有力支持。要牢牢抓住国家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大好机遇,千方百计多渠道争取资金,切实加强灌排体系畅通、减少农村面源污染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同时,进一步优化农业投资环境,吸引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和信贷资本更多地投向农业,形成发展大农业的投资氛围。

(三)破解融资和建设用地难题,推进现代农业集约化发展。尽快组建全县农村融资和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制定农业发展融资实施细则,加大对农村信贷政策的宣传力度,引导和鼓励农户采取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等多种形式融资。促进土地连片流转,稳步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四)注重科技创新,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人才技术保障。在稳定现有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基础上,加快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网络,使农技推广有平台、有阵地。同时继续实施人才战略,重视以政策吸引人才,用项目聚集人才,靠环境留住人才,建机制激励人才,造就一支具有现代科技知识和经营创新才能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五)充分发挥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桥梁作用,全面提升辐射带动能力。结合现代农业发展特点及市场需求,对现有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进行专业培训和技术指导,充分发挥其市场链接作用和技术服务职能,为群众提供购销渠道、传递市场信息、指导农民科学选定项目,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帮助农民解决生产难题,不断加快优势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推进传统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农业加速转变。

(六)抓好节水示范工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抓好田间工程配套建设和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基础上,以高效设施农业为支撑,大力推广以膜下滴灌、垄膜沟灌、全膜覆盖为主的农田节水技术,将工程节水、农艺节水、管理节水有机结合,发展高效经济作物、特色优势作物、优质林果等节水设施农业,不断提升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农业节水工作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七)强化务工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大力推进人才强农、科技兴农战略,多渠道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经营主体,依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和“阳光工程”,强化农民农业科技培训,全面开展绿色证书、专业技术和乡土人才等培训和开发,着力培育科技种养业能手、产业带头人和专业大户。整合县内技术力量和培训场所,系统开展村组干部、专业合作社、大户及种养能手培训,真正把村组干部培训成科技能人和“土专家”。狠抓移民管理、教育和培训,充分利用各类会议、培训等多种形式,促使移民群众牢固树立加快生产发展的思想认识,不断提高移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树立劳务品牌意识,按照“短期务工促增收,常年务工促就业”的思路,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培训。

(八)加快农村综合改革,推动农业经济转型。依托土地流转政策,健全土地流转程序,规范合同文本,完善土地流转作价评估、流转补偿、合同签证等管理制度,积极动员农民采取转让、转包、租赁等方式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引进经营能力强、资金实力厚的种养大户根据当地发展要求进行产业开发,实行规模化、标准化、工厂化经营,通过土地流转,由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速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鼓励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投资建设生产基地,就近吸纳部分富余劳动力,变农民为产业工人或职业农民,实现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四、2016年的农业发展重点和工作思路

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央、区、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突破,以提高居民收入为核心,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着力优化升级优势特色产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民生保障和服务水平,为建设“四个xxxx”,率先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力争实现农业生产总值增长4.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

(一)围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继续推进优质粮食生产。

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0万亩以上,其中:小麦11万亩,玉米24万亩,水稻13万亩,秋杂粮2万亩。全县建设万亩高产示范区6个,建设李俊镇整乡制推进乡镇1个。控制规模,提高质量,全县有机水稻基地面积稳定在4.5万亩,有机产品(转换)认证2.5万亩。

(二)以园艺产业为重点,推进扩规提质增效。

稳步扩大园艺产业面积,新建、扩建、改造设施园艺2000亩。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拟建设标准化示范园区3个。推进“智慧农业”建设,示范推广温室智能控制设备1000套。新发展露地瓜菜5000亩,全县供外(港)蔬菜面积稳定在3万亩。继续抓好永久性蔬菜基地建设项目。全县落实永久性蔬菜基地6000亩,配套应用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日光温室、大棚配套安装日光温室自动无人操作卷帘系统和智能化通风设备。实施蔬菜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项目。建设水肥一体化示范点2个。推广冬牧70技术模式2200亩。2016年5月中旬收获完成后播种籽粒玉米、青贮玉米。

(三)结合产业扶贫,加快草畜产业发展,加大草畜产业节本增效技术示范推广力度。全县奶牛存栏2万头,肉牛、肉羊、生猪及家禽饲养量分别达到14万头、65万只、20万头、370万羽,适水产业面积稳定在2万亩以上,稻蟹生态种养面积1万亩,计划新建2个稻田养蟹展示中心,增殖放流3期。围绕闽宁镇园艺万亩草畜示范园区,建设大型光伏及综合养殖场,力争把闽宁镇建成宁夏肉牛第一镇,实现“肉牛养殖—粪污无害化处理—有机肥生产—农田消纳—秸秆综合利用”封闭式生态农业生产的循环链,建立生态种养循环模式,打造全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镇。加强壹泰牧业繁育扩群补栏、扶贫托管,推动晓鸣禽业、金顺友等畜禽产品的品牌建设,扩建金顺友、星科耀等肉牛养殖园区,加快闽宁镇“整村推进项目,2016年完成圈舍改造200户。

(四)健全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农机社会化服务进程。

积极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全县农机总动力达48万千瓦,主要粮食作物综合农机化水平90%以上。完成机耕80万亩、机播42万亩、机收36万亩。完成秋翻地23万亩、机深翻13万亩、秋施肥10万亩、秸秆还田10万亩。继续深入开展农机免费管理工作,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示范窗口建设活动,拟建设全程农机化示范园区2个。完善望洪永清宏利、高渠宏源达、宁化安丰农机作业公司建设,实现xxxx县农机社会化服务全覆盖。

(五)完善基础配套和管理机制,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

抓好以公路为重点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黄河大桥连接线工程建设。建立乡镇、住建、城管、环保、用水、用电等部门的沟通协调联动机制,搭建高效、便捷处置小城镇中心村管理问题的有效通道。推进城乡精细化管理,完善小城镇、中心村教育、文化、医疗、金融等公共服务设施,加速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均等化。大力培育农村主导产业,发展家庭农场、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中介服务和劳务产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治理,探索实施村改居、财政专项资金补贴农村治理、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就业医疗、土地户籍等一系列制度,全面提升小城镇中心村治理和保障水平,打造全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四化”同步的先行区。

(六)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建设美丽xxxx。

以“五城同创”工作为契机,全面推进黄河大桥连接线工程建设,确保按期完工。加强对西部水系绿化工程、观平路、许黄路、109国道等重点绿化工程的管护工作,全面提升县城、小城镇及中心村绿化品位和管理水平,创建全国园林绿化县城,为推进全县生态文明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夯实基础。

(七)创新协作发展方式,打造移民扶贫新样板。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区市闽宁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三个坚持、四个样板”的要求,凝聚力量,加速推进移民扶贫示范镇建设。继续争取区、市扶贫资金,在我县移民村开展互助资金项目、千村信贷项目和金额扶贫担保项目。继续实施“双到”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扶贫项目,对于剩余537户未脱贫农户,争取区、市扶贫资金,按照每户4000元标准进行扶持。继续支持青岛昌盛光伏企业在闽宁镇原隆村建设300兆瓦光伏农业项目,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能有承包大棚,开展自主创业。

(八)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发“三农”发展活力。

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鼓励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产业化经营。成立农村土地仲裁委员会,监管协调土地确权、交易、流转工作。积极探索以土地、温棚等农村资产为抵押,进行融资,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家庭农场。探索建立农民自愿永久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补偿机制,推行承包经营权和流转经营权证“两证制度”。探索创新城乡一体化服务机制,完善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就业医疗、土地户籍、农机作业服务、粮食银行等一系列制度,逐步实现小城镇中心村基本公共服务与县城均等化。继续推进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等工作。抓好供销合作社改革、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以及闽宁镇村级互助担保基金试点工作。

(九)着力提升基层干部引领改革发展和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进一步加大农村青年技能性干部培养、选拔和使用力度,加强农村干部综合培训,不断提升干

部队伍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为民服务能力。巩固提升电商产业园,加快推动家庭服务业发展,完善机制,鼓励各种民间资本投资兴办家庭服务企业。积极探索完善“联合党委”模式,理顺党组织隶属关系,加强在村级党委领导下、以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党组织为补充的共富联合体建设,加快中心村向社区化转型,通过“两推一选”、机关下派、“双竞承诺”、“双培养一加强”等方式,培养基层中坚力量,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大力推进农村各项事业,加强和规范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全面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推动文化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提高依法治理水平。

第五篇:农业发展调研文章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近几年来,随着中央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某某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到目前为止,我区省市级龙头企业达52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6家,市级龙头企业46家。2011年新增的市级龙头企业1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发展迅速。现有140多个。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速度还不快,水平还不高,规模还不大,效益还不凸显。如何充分发挥我们的区位、资源优势,实现由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已成为发展我区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课题。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执行不力,效益不明显。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规划上,各自为政的多,通盘考虑的少,计划经济的成份多,市场经济的手段少;在主导产业、产品的培育上,顾及眼前利益的多,考虑长远利益的少,对选准的产业没有一以贯之地抓下去;在农业结构调整和资源的配臵上,盲目实施的多,以市场为导向的少。传统的农业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现有的农产品“好的不多、多的不好”、“一筐装不完、一车不够装”,难以形成规模、特色,品牌效应不突出。

2、政府扶持力度不大,没有形成发展合力。

一是财政用于农业产业化奖补资金少。这几年向上争取和奖励给某某农业资金不亚于邻县,甚至比邻县多,但真正用于发展农业的资金,特别是扶持农业产业的资金与邻县比差距悬殊。二是农业企业贷款难。农村大部分农业加工企业和种养大户因资金短缺难以做大规模,信贷部门支持力度微弱,阻碍了农业产业的发展。三是公共服务力度不大。某某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

防灾减灾能力不强,农业靠天吃饭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四是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等农业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功能不强,服务力度不大。

3、龙头企业规模小,税收少,带动能力弱。

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上百家,但普遍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农产品初加工多,深加工少,产品单一,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财税贡献少。

4、基地建设相对滞后,利益联结关系不够紧密。由于受传统的小农经济影响和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制约,生产集约性较差,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基地规模小,生产方式粗放。全区极少数企业与农户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公司十农户”经营模式外,大部分企业没有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企业与农户之间大多还是一种松散的买卖关系,没有形成固定的契约关系或结成利益共同体。

5、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一是服务质量不高。各合作社仅停留在技术、信息服务和产销的层面上,没有真正通过精深加工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二是联合不紧。合作社内部社员之间各自为战,缺乏有效联合,如苗木、花卉、无籽西瓜、南丰蜜桔虽然产品销量不错,但对产品都没有实行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只是在产前、产中进行了合作,而产后则分散经营,树立不起品牌;三是管理不严。从合作社运作情况来看,只是利用营销大户原有市场优势进行销售,没有组建营销队伍拓展市场,组织管理较松散,社员和农户对合作社的依赖性不强,信任度不高,尚未形成紧密的经济实体。

6、机制体制不活,农业产业化发展较慢。

部门管理机制不活,土地流转机制不畅,农产品基地建不起

来,种粮效益比较低,“一卡通”发放不科学,不种田同样能享受国家惠农政策。农业产业化要求产、供、销各环节协调统一,而现行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职能分散,条块分割,生资供应、技术指导、加工、贮运、销售和资金流通等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各部门的利益关系难以协调一致,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二、对策和建议

1、选准优势产业,完善落实产业规划。

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农业产业,选准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充分征求、听取专家和有关各方意见,实行民主科学决策,充实完善全区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力求形成区域明显、特色突出的产业发展格局。要保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连续性。对选准的产业要持之以恒、坚定不移地一抓到底。我区80年代的烟业产业,90年代的麻绳产业均以失败而告终,而南丰的蜜桔、南城的麻姑米粉、广昌的白莲、金溪的蜜梨等依然红红火火,其主要经验就是对选准的产业要坚定信心,长抓不懈。

2、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发展保障机制。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高位推动。建立高规格、强有力的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要用抓工业项目和招商引资工作的力度和抓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干劲来抓农业产业化。要充实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的力量,强化其职能。建立农业产业化发展联席会议制度,落实各有关部门在农业产业化工作中的职责,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二是要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把农业产业化发展纳入工作目标考评的重要内容,对农业产业化和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先进乡镇和优秀个人进行奖励,逐步促进并早日实现工业支持农业、农业反哺工业。

三是要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鼓励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

户签订产销合同,开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务、销售等服务,提高订单履约率,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

3、加大扶持力度,夯实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

要根据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和需要,建立稳定的财政扶持投入机制,逐年增加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要捆绑农业产业化资金和各类涉农项目资金,集中投放扶持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使其上规模、上水平。涉农金融部门要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降低贷款门槛,拓展质押担保方式,扩大贷款抵押物范围,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提供资金保障。

要加大农业公共服务力度。一要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创新运行机制,保障财政供给,强化公益性推广机构建设,构建服务到位、分工明确、充满活力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二要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大力推广优良优质品种,提高科技含量,抓好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尤其要重点抓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防控工作,切实提高生猪疫病的防控水平。三要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生产技术和更新经营观念。四要继续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充分发挥农技员、科技特派员、科技副乡(镇)长的作用,实现科技与农民的零距离。五要大力提供农村信息化服务。要充分发挥政府门户网站的信息服务作用,以手机短信、农民热线等信息服务方式为手段,建立信息发布和信息服务平台,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4、突出重点,狠抓关键,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一是以基地为依托,建设“第一车间”。要立足资源优势,不断发展壮大主导产业的生产基地和大户,实行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力争主导产业规模和档次上新台阶。一要积极发展优质稻

产业。在全区主推3-4个主导品种,指导不同地域的农民选择适用良种。在河埠、腾桥、东馆、嵩湖、桐源、大岗、温泉等乡镇建设常规优质稻基地,重点建设河埠、腾桥、东馆、温泉等绿色大米生产基地。二要优先发展花卉、苗木产。依托316国道方便快捷的货运形成产销链条,加大服务和指导力度,沿316国道集中力量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的花卉、苗木基地。三要突出发展蔬菜产业。在湖南、文昌、孝桥等城郊区域,重点发展常规蔬菜及外向型蔬菜,形成一批规模相对集中的特色产业块状或带状生产基地,力促农业生产逐步由“分散型”向“集约型”转变。

二是以企业为龙头,增强“动力引擎”。要围绕主导产业,聚集多方财力,壮大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提高整体效益。一要优化重组壮龙头。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科学引导区内大米、中草药加工企业优化重组,整合资源,统一品牌,提高企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江西天顺、苍源、荣裕等一批省级龙头企业要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提高知名度。二要激活民资建龙头。要树立依靠社会力量发展的理念,多方借力,积极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资创办龙头企业,吸引社会闲散资金投向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结合国家产业政策调整,有序引导工业、城建领域的中小企业转型发展农业。三要招商争资办龙头。要大力发展开放型农业,围绕主导产业精心策划、包装一批农业招商项目,广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活动,引进有志之士来我区投资开发农业。

三是以品牌为核心,打造“金字招牌”。要把创品牌标准化的生产经营、制度化的质量安全监管、现代化的市场营销有机结合起来,打造高效精品农业。一要争“绿”。要加快建立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和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大力建设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二要创“牌”。要引

导更多的企业申报国家级、省级、市级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争创国家级驰名商标、省级著名商标,保护原有的地方特色品牌,创立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优势的新品牌,提高我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要扬“名”。要创新宣传理念和方式,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增加宣传投入,推动龙头企业加大自我宣传力度,积极参加农业博览会、农产品展销会,化“名品”为“名牌”,增加公众对我区优质农产品的认知度。

四是以流通为桥梁,编织“坚韧纽带”。一要积极发展专业组织。突出抓好优质粮食、中药材、花卉、蔬菜、养殖、西瓜等六大特色产业合作社,争创省部级标准经合组织;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新型经营模式,实现“田头”到“餐桌”的无缝对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二要积极建立行业协会。围绕主导产业,积极组建粮食加工、中药材、蔬菜营销加工三个区级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规范经营行为、调解利益纠纷等方面的作用。三要积极建设专业市场。要依托农产品资源优势,合理规划,逐步形成一个以区级批发市场为框架,以产地市场为纽带,以乡镇农贸市场为网点的市场体系,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四要充分发挥媒体作用,广泛发布我区的农产品信息,依托我区汽车货运业的规模优势,积极拓展省内外农产品市场,将我区打造成赣中优质大米集散地、抚州市中心城区蔬菜供应基地、花卉苗木产品输出地。

下载农业标准化发展调研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业标准化发展调研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业发展调研小结

    1、 我县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尊敬的各位领导和朋友,大家好。很高兴又有机会来参加调研并有机会跟大家一起交流。今天参观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农业企业,确实感受到了****作为农业......

    农业标准化

    加快推进我区农业标准化暨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的实施意见 农业标准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基础,是提高农产品产量、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措施,是实现食品安全的根本保证,也是传......

    关于农业标准化

    关于农业标准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上升,长期短缺的农产品供给逐步转向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由于农业供求关系的变化,使得我国农业发展主......

    农业标准化

    农业标准化基本概念1、标准 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程序,对活动或其要规定共同和重复使用的规定,指南或特性的文件。该文件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经一个公认机构的批准。(标准应以科......

    发展“农业标准化”,扩宽农业发展道路

    发展“农业标准化”,扩宽农业发展道路 广东省WTO/TBT中心 吴宏宽 摘要:按照农业标准化的要求组织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农产品优质化、提升农业产业......

    农业标准化与现代农业的发展

    农业标准化与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政治局2007 年4月23 日进行第41 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实施农业标准化、保障食品安全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我......

    农业产业化发展调研报告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农业产业化发展调研报告 为了全面了解我县农......

    农业种苗发展调研报告

    一、种苗生产供应的特点(一)种苗生产供应品种、树种多。据统计,今年用于各项造林绿化树种有30多个,特别是一些城市绿化树种、园林观赏树种增幅较大。根据市场需求和我县城市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