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速公路养护行业及反光材料行业分析
(一)、高速公路养护行业和反光材料行业分析
1、高速公路养护安全防卫行业分析
我国高速公路自运营以来交通量逐年增加,交通事故呈上升趋势,路面服务水平也逐渐下降,养护工作量大大增加。由于高速公路养护作业面很小,再加上恶劣的天气、汽车噪声和尾气、驾驶员疲劳驾驶、酒后开车、违章超车、车辆超限超载运输及爆胎现象等,这些不利因素都大大地增加了高速公路养护工作的危险性,养护职工遭受意外风险的可能性也增加了。在各家高速公路养护工作中,安全防卫管理的措施进一步加强,通过我国高速公路多年的养护实践,在养护工作中大大加强安全措施和安全防卫用品的购置,以保证高速公路养护员工与设备的安全。
同时,目前高速公路养护安全防卫工作要求:
(1)加强养护维修安全教育,规范养护作业。加强教育就是要定期对养护工人进行安全培训,提高养护人员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规范养护作业一方面要让上路的养护作业人员必需穿带标志安全服,另一方面要加强施工车辆管理,保证上路车辆车况良好,灯光齐全,避免事故发生。
(2)在养护维修作业时,尽量减少作业点或断面。施工时,作业点附近所有路面病害应同时施工,保证施工质量和加强工序衔接,避免产生重复破坏,重复施工。
(3)在进行高速公路养护、维修作业时,专项或大中修工程必须严格按照规定布置养护维修作业控制区,设置警告区(至少1600m)、上游过渡区(应使车流变化平缓为宜)、缓冲区(最小长度为50m)、作业区(根据养护维修作业实际需要确定)、终止区(最小长度为30m)等。夜间施工必须要有齐全、明显的灯光标志。需临时占用车道时应该由指挥交通的人员提前对高速公路上的车辆按有关规则和要求,合理地引导、限制和组织,以保证驾驶员和养护维修人员的安全。对移动养护维修作业如绿化浇水、路面清扫等,应按规定对养护设备(黄色)配备移动性施工标志。
目前我国已经拥有9.6万公里的高速公路以及370万公里的公路,因此在随着高速公路的建设与使用,道路养护安全警示的必须性,使安全警示产品拥有潜力巨大的市场空间。
2、放光材料行业简介。
1950年,美国华裔科学家董祺芳博士研发出定向玻璃微珠,随后又研制出反光布等系列反光材料,1968年,美国ROWLAND兄弟发明并注册微棱镜逆反射技术。反光膜产品是由美国3M公司率先开发成功的,仅有美国、日本等少数几个公司能够生产,已经在发达国家长期使用,其优异的光学特性和卓越的社会经济价值已经得到广泛认同和接受。
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再加上公安部新颁布的车身反光标识标准,要求大型货车均贴上反光标识,每年需求千光膜在几千万平方以上,民用反光材料市场就巨大。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反光材料市场被进口产品所垄断,尤其是高强级反光膜。由于反光膜技术含量高,进口产品在我国以高价进行销售,获取大量的利润。反光膜产品在交通运输领域不可替代的安全保障作用,已受到全社会的重视,也倍受国家产业政策的关注、支持和扶植。国家科委、交通部、轻工部等多次立项为重点项目,鼓励定向反光膜产品的开发。反光膜的国产化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1998年起,由原交通部高管和美国专业人士结合国内高科技工作者组成的团队成立的绿旗行公司,以行业内的敏感性,认识到反光材料的潜在市场,投资在全国率先研发高强级反光膜。在当时的条件下,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依靠国内现成的原材料和工艺,依靠国内定型设备和熟练工人,历经多年的艰苦开发,终于全面解决了高强膜的国产化技术,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极大地降低成本,产品获得权威检测部门和用户的认可。
反光材料的应用及市场状况
随时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道路交通发展十分迅速,我国公路里程的迅速增加,公路交通工程的高速化、信息化已经成为发展方向,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建设和发展,全方位、全立交的城市道路越来越多,同时,各种车辆的保有量越来越大,交通繁荣程度与日俱增,随之而来,交通管理、交通安全被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加强交通管理,确保交通安全,以确保国民经济的发展,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已经成为了大家的共识,而增加交通标志、道路交通安全设施、车辆标识、指示标志的设置是交通安全管理非常重要的一环。
国外一项数字表明,交通及道路标志与事故的相关概率为70%,鲜明完整的交通及道路标志给司机和行人以良好的条件反射,可以有效地减少事故和提高行车效率。据有关部门统计,无照明条件下,使用反光材料设置醒目的交通标志标牌、车辆牌照,穿戴有反光材料的衣服,可使交通事故下降30-40%。反光膜作为专用材料,节省能源、使用方便、应用广泛、效果明显,它的推广应用已经成为道路交通安全的必然选择。
我国反光材料的应用始于80年初,此后随着我国反光材料产业的发展逐步扩大,使用范围广泛涉及公安交通、交通监理、消防、铁路、煤矿等部门,在保证人身安全的劳动防护用品及民用产品等领域开始广泛使用。90年代之后,国内反光材料市场开始步入正轨,产品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广,专业也越分越细,相关部门对不同用途的反光材料分别制定了国际标准或行业标准,N-国家职业标准EN.471(高可视性警示服),《道路交通标志反光膜》,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将反光材料的规范使用作为保险赔偿的重要依据之一,并用法规或鼓励形式,规定或宣传使用反光材料,例如,在雨、雾、雪、夜等视线辨别能力差的环境下,老人、儿童外出,必须佩带或穿着具有反光材料的标志或服装。产业用反光材料主要是指5个级别的各种反光膜,如高强级反光膜、工程级反光膜、广告级反光膜及车牌级反光膜等,主要用于制作各种反光标志标牌、车辆号牌、安全设施等,在白天以其鲜艳的色彩起到明显的警示作用,在夜间或光线不足的情况下,其明亮的反光效果可以有效地增强人的识别能力,成为道路交通不可缺少的安全卫士有着明显的的社会效益。
第二篇:未来高速公路行业养护发展趋势分析
未来高速公路行业养护发展趋势分析
5月31日至6月2日是端午小长假,记者从交通部门获悉,按照相关规定,端午小长假期间上高速公路仍需正常缴费通行。
据了解,按照规定,高速公路免费通行的时间范围只有春节、清明节、劳动节、国庆节4个国家法定节假日,端午节上高速不享受免费通行政策。交通部门称,端午、中秋、元旦高速公路不免费的原因是,这3个法定节假日的出行人数没有其他4个节假日多,中秋节与国庆节较近,元旦与春节邻近,而端午节因农忙、学生中高考等因素,客流量比较低。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的快速增长、道路服务年限的增加,我国高速公路已进入建设与养护并重的时期,2000 年以前建成的1 万多公里高速公路已全面进入大修期,2008 年底以前建成的5 万多公里高速公路也普遍进入缺陷责任期后的正常维修养护期,工作量越来越大,技术含量愈来愈高,社会对高速公路行车安全性和舒适性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此,需要加强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及时掌握各种病害的状况和成因,正确选择使用养护维修技术和方法,适时进行养护维修,以确保提供安全、快速、经济、舒适的现代化交通条件。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高速公路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分析:我国高速公路养护已经形成一个较大规模的市场,需要更多的人才进入高速公路养护领域,但由于许多企业对高速公路养护这个新兴行业还存在认识误区,以为凭借以前新建高速公路项目的经验就可以满足高速公路养护市场的需要,往往在投入上存在不足,使得高速公路养护工程质量与实际需
要存在较大差距。
第三篇:高速公路交通设施行业分析报告2011
高速公路交通设施行业分析报告2011
(1)行业管理体制、主管部门、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
在公路建设方面,交通部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制订了《公路建设市场准入规定》、《公路建设市场管理办法》、《公路建设监督管理办法》、《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旨在规范公路建设市场行为、保证工程质量、加强招投标管理、强化政府监督职能。
(2)市场竞争格局和市场化程度
高速公路交通设施行业是完全竞争的行业,市场化程度很高。随着中国高速公路建设的迅速发展,各种高速公路交通设施的需求快速增长,吸引了众多企业进入本行业。
(3)行业利润水平及变动原因
高速公路交通设施产品对生产技术水平要求不高,工艺流程简单,因此生产企业较多,激烈竞争导致行业整体利润水平不高。
(4)行业主要壁垒
高速公路交通设施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由于钢材等原材料价格较高,业主提供的预付款往往较少,因而企业需要垫付大笔资金。
(5)行业的技术水平和技术特点
高速公路交通设施产品对生产技术的要求不高,其质量高低主要体现在材质、用料和防腐处理等方面。目前,行业内取得生产许可证企业的产品均可以满足客户需求。
第四篇:高速公路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
(复制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后果自负!)
中国过去十几年来在经济增长和减贫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重要成就是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自1988年我国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上海至嘉定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实现了我国大陆高速公路零的突破之后,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步入了加速发展的快车道。2008年,总规模3.5万公里的“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系统全面建成,标志着我国高速公路网骨架的基本形成。到2010年底,全国高速公路由“十五”期末的4.1万公里发展到7.4万公里,新增3.3万公里。整个“十一五”阶段,全社会高速公路建设累计投资达2万亿元,是我国公路交通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服务水平提升最为显著的时期。2011年我国新增高速公路1.10万公里。截至2011年底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达8.5万公里。2012年上半年,由于结构调整,我国高速公路投资下降了13.5%。
从总量上看,我国高速公路已经得到了飞跃式发展,基本能够满足经济和生活的需求;从面积密度来看,东部等发达地区并不亚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甚至还超过了发达国家水平。目前我国各地区高速公路建设情况同其经济发达情况大体保持一致。经济发达的地区,高速公路面积密度比较大;经济较落后的地区,高速公路面积密度也相对滞后。这一局面的形成主要同我国之前推行的优先发展发达地区交通基础建设的战略规划有很大关系。从我国高速公路规划布局情况来看,高速公路发展将参考经济发展状况的同时,兼顾区域间的均衡化发展。这将有助于减小和改善东西部地区高速公路建设的巨大差距和区域协调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国交通运输仍处于大建设、大发展的关键时期。2011年5月26日,交通运输部正式发布了《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到“十二五”末,我国国家高速公路网将基本建成,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10.8万公里,届时将覆盖90%以上的20万以上城镇人口城市。
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高速公路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融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共十八章。首先介绍了高速公路的定义及经济效益等,接着对国际国内高速公路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重点分析。然后详细介绍了华北、东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南、西北地区的高速公路建设运营情况。随后,报告对高速公路行业的经营与管理、收费、面临问题、上市公司经营状况以及高速公路BOT模式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对高速公路的投资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最后详细列明了与高速公路行业密切相关的政策法规。
资料来源: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高速公路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融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称可看报告详细内容。
第五篇:高速公路行业融资情况调研分析
一、高速公路行业现状及投融资情况
高速公路作为政府提供的一种准公共产品,具有典型的资本密集型特征,资金投入数额巨大,占用时间长,对区域经济发展、自然和环境影响较大,投资风险较高。高速公路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设施,具有较强的公益性,其目的主要是为社会公共需求服务,西方经济学界通常将其视为公共产品,在方便出行、改善投
资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长期以来,我国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并成为发展的瓶颈。1984年我国出台了“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政策用于促进高速公路建设,提出适当“贷款修路”,建成后“收费还贷”,以弥补政府投资的不足。这项政策实施以来,效果非常明显,高速公路里程由起初的几百公里,发展到了2006年的4.54万公里,交通长期制约经济发展的状况得到缓解。总体来看,我国高速公路发展呈现以下态势。
运输能力增长较快。到2006年底,全国公路营运汽车达802.58万辆,比上年增加69.36万辆。运输量持续快速增长。2006年全社会完成公路客运量186.05亿人、旅客周转量10130.85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加16.31亿人和838.76亿人公里。货运量完成146.63亿吨、货物周转量达9754.25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加12.46亿吨和1061.05亿吨公里。高速公路主营业务收入达2000多亿元,居世界第一。分地区看,盈利水平高低依次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在路网效应渐趋显现、车流量持续较快增长、计重收费普遍实施,高速公路行业景气度持续向好,处于高投入期, 2006年公路建设资金仍以银行贷款和地方自筹资金为主,所占比重比往年有所提高。全年公路建设到位资金5481.85亿元,国内贷款占40.7%,地方自筹占32.8%,所占比重比2005年分别提高2.5个和0.9个百分点。在未来若干年我国经济保持年均增长8%的条件下,高速公路年均竣工里程需求在4000公里左右,2010年总需求在6万公里左右。预计2007~2010年间,全行业需投资0.5万亿~0.6万亿元,平均每年投资规模在1400亿~1600亿元左右。
目前,高速公路建设融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财政拨款用于公路和区域干线公路建设。(二)征收车辆购置费税。对所有购置车辆的单位和个人,征收车辆购置税,资金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管理。(三)征收公路养路费、客货运附加费。(四)贷款修路。1984年国务院作出了“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重要决定,允许通过集资或银行贷款修建收费公路,并对通过收费公路(桥梁、隧道)的车辆收取过路过桥费,用于偿还贷款。(五)利用资本市场。积极利用国内、国外两个资本市场,采取转让公路收费权、发行企业债券和在境内外发行股票等形式,拓宽融资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六)利用外资,国家鼓励利用境外金融机构、经济组织或外国政府贷款建设公路。利用外资建设公路主要是两个渠道:一是直接利用外资;二是利用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等。虽然我国高速公路建设投融资形式呈多样化,但实际情况是以国内贷款和自筹资金为主。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政府承担了许多社会和经济建设的职能,由于政府的预算收入和支出有限,因而单靠政府的财政预算很难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了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伴随着政府投融资体制和财政预算体制的改革,为优化政府支出结构,降低政府负债的风险,许多省(区)市都成立了国有独资或控股的高速公路投资企业,作为融资平台,拓宽融资渠道,发挥杠杆作用,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和国外投资来参与高速公路建设。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融资渠道单一
在现有投融资体系下,高速公路建设的投资主体还不够广泛,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性资金、政府出面获得的政策性和商业性贷款、政府收取的土地出让费,以及依靠政府信用举借的内债和外债等。由于地方财力的有限性,政府只能更多地依靠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方式,缺乏直接融资手段,高速公路建设的大部分融资来源于负债融资。在项目运作上,政府通过财政拨付项目一定比例的资本金,然后以高速公路的收费权质押,向商业银行贷款,用于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建成后再用收费偿还银行贷款的本息,这种模式通常概括为“贷款修路,收费还贷”。但这种模式必须是在高速公路项目在其法定的收费年限内(《公路收费条列》规定为30年)车辆通行费的收益大于项目财务费用的前提下,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否则高速公路项目在发挥其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同时将政府将承担巨额的负债。这也使得政府投资项目的资产负债率过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政府投资项目的财务风险。
直接融资的主要来源是证券市场,通过企业上市直接募集资金。到2007年5月为止,全国收
费路桥类上市公司已经达到19家,诸多效益较好的高速公路已经纳入上市公司。但是在2006年底,为规范高速公路经营权转让,国家交通行政部门暂停了直接融资的审批。
(二)融资环境不容乐观
由于中央、省级财政性资金对高速公路投入不足,导致高速公路建设经营公司的资本金严重不足或到位情况不好,高速公路的外部形象
下降,无形资产贬值,失去了应有的吸引力和投资盈利空间,这一问题在中西部尤为突出。高速公路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回报率不高等特点,决定了国家投入应是建设资金的主渠道,而这块资金正逐年减少。
此外,针对当前投资规模依然较大,货币流动性过剩问题依然严重的情况,国家通过宏观调控,控制商业银行信贷规模,通过刚性的制度约束,限制了信贷投放的增长,对投资增长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另外,2007年、2008年的连续7次加息,增加了资金使用的财务成本。近期,央行表示不排除央行再次提高存贷款利率的可能性。在这种背景下,一方面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受影响,放不出款;另一方面,承贷主体的财务成本屡创新高,使得目前还主要依靠信贷资金支持的高速公路行业的资金需求与供给存在较尖锐的矛盾。
(三)融资的系统风险
目前,高速公路举债或融资主体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市场主体,无项目决策权,但仍须按照政府部门的规划完成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由于地方政府融资的决策主体与这些投资主体间责权利模糊,由于举债融资未完全纳入地方政府债务总量,缺乏有效监督制约机制,债务责任不与权利挂钩,领导者借债和还债情况不考核、不评价,造成债务责任缺位,导致公路建设投资效益被忽视,甚至出现了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工程建设资金的使用管理出现了严重问题。许多项目往往不具备经济可行性,回报率很低,但为使项目通过审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收益却完全可以支撑项目。没有谁去考虑融资、负债、收益的关系。政府不断下达项目,高速公路公司不断融资,企业运作的量化指标,如负债率、偿债率等也无法操作,没办法对偿债作统一的安排,一旦出现明显的偿债高峰期,并且偿债额巨大,那么就可能爆发企业的债务危机和信用危机。
另外,高速公路融资的价格风险主要是服务价格,即通行费价格风险及其导致的收费额的变动风险。高速公路融资特别是银行借贷融资均以通行费收费权和收入作担保,而高速公路公司又不能像一般的公司按《公司法》规定具有产品(通行费价格)的定价权,通行费的初次定价或事后调价主要是政府(有关部门)决定,所以当初在融资谈判台上估计或约定的担保金额往往难以兑现。现在贷款是按工程进度和质量验收情况拨付,一些分段通车收取通行费的工程项目,经常因估计的通行费价格与实际执行的价格有差距,直接导致通行费收入下降,其履约质量下降,信用度降级,使整个融资受阻甚至夭折。高速公路运营成本高,债务负担重。据统计,截至2002年底,全国收费公路(90%以上的高速公路收费)贷款余额为5900亿元,贷款利息约500亿元,而同期收费额仅400多亿元,不足以支付贷款利息。因此,这些问题作为系统性风险,最后将全部集中到政府身上。
(四)融资地区性差异大
东部高速公路伴随经济发展起步早,发展快,车辆流量大,收益性好,已经完成了资本的积累,总体上资产负债结构已进入良性循环。高速公路建设市场发育较完善,相对融资渠道较宽广,高速公路建设的融资比例达80%以上,其中地方自筹和企事业单位的资金比例占总投资的18%。而西部地区位于国家道路网的末梢,地质条件复杂、经济欠发达和人口稀少,其工程造价高、收费价格低、车流量小的特点,使得投资者望而却步。尽管国家的西部开发战略加大了扶持力度,再加上自身融资能力差,融资渠道单一,高速公路建设的国家直接投资比例占将近30%,地方自筹比例仅为总投资的4.8%,只相当于东部地区的1/4。随着新一轮的高速公路建设投资高峰期结束,“十五”时期公路建设贷款已开始进入还贷期,还贷任务很重,压力大,一些地区的一些项目已经出现了偿还困难,甚至形成不良贷款。甚至有专家称,国外20世纪70年代公路建设中出现的债务危机有可能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