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物通讯标题制作技巧
人物通讯标题制作技巧
好的人物通讯标题不仅在于统领全文,而 且在于反映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刻画出不同人物的精神实质。
那么,什么样的标题才是好标题呢?人物通讯的标题制作有什么特点,怎样制作? 总体来说,准确、鲜明、生动、形象的人物通讯标题。永远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也就是 说,作为人物通讯的标题,概括要准确,文字要简约,意思要传神;既要贴切,又要有丰富 的内涵,还要有审美价值。
人们每每谈起一些新闻人物。总还记得那些引人入胜的新闻标题。这既是新闻人物的魅 力,也是这些人物通讯标题的魅力。总结多年来的新闻报道经验,我们将人物通讯的标题制 作归纳为如下六大技巧:
一是妙用谐音押韵。谐音和押韵赋予了标题抑扬顿挫和朗朗上口的节奏美感,把人物的 形象特征较鲜明地表现出来,给受众以强烈的视听美感,因此。人物通讯的标题如能妙用缩 略谐音,讲究合辙押韵,定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景存丰碑立 祥瑞播大地》,是一篇追记因公殉职的原阳高县县长王景祥的文章,这则标题“立”和“地”二字押韵。读 起来具有诗意的美,同时,作者巧妙地把王景祥同志的名字嵌进去,把他为阳高县留下的业 绩与精神财富表达得准确而传神。让读者在审美享受中领略了文章的深意。另外,巧妙运用 谐音也可以增加人物通讯标题的分量。例如,《广州日报》2003 年7 月20 日刊登了题为《五 十吴欢无不欢》的人物通讯,写的是全国政协委员、知名书画家吴欢的经历。50 岁的吴欢童 心未泯,写写画画,人称“玩家”、“鬼才”,标题取其名谐音隐身为“无不欢”,道出了这位 书画家的性格特点和职业生涯。
二是巧用诗词俗语。诗词俗语是古人遗留下来的财富,大都为人们所熟知。在人物通讯 的标题中巧用诗词俗语。往往能够在第一时间抓住读者的眼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例 如,《紫光阁》2004 年第 3 期刊登的一篇记述著名油画家靳尚谊的通讯《海吸长河远天包大 地圆》,就是仿用唐代诗人王维的五言律诗《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读者看到这则标题,仿佛联想到一幅海天一色、长河落日的美景。再看文章,自然就会想到 这幅美景是出自油画大师之手,更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是引用人物语言。人物语言是新闻人物的立场、性格、精神的反映。有代表性的人物 语言往往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人物通讯中一般有相当篇幅的描写,抽取其中一句有代 表性的人物语言作为标题未尝不可。一些标题甚至可以直接引用新闻人物原汁原味的自白。
例如,《荆门日报》2009 年8 月18 日刊登了一篇关于荆门市一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艾顺进 的通讯,就用了这样的标题:《“请关注伴随你一生的呼吸”》。这则标题就是艾顺进在接受采 访中说的一句话,它既交代了人物的职业身份,又体现了艾顺进作为一名呼吸内科的专家关 心广大市民健康的良好品格。2005 年3 月8 日,《荆门晚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一篇题为《生 我是娘》的文章,在“三八”妇女节之际,隆重推出了一个背盲母上大学的孝女典型刘芳艳。
这篇文章后来获得了湖北省新闻奖一等奖,刘芳艳也被全国多家媒体报道,推为全国孝女典 型。这则标题也是刘芳艳在采访中自然流露的感情:“是娘生了我,把我一把屎一把尿地拉扯 大”。作者将人物语言进行了提炼加工,拟作标题。这则标题既反映了报道对象刘芳艳的真情 实感,又反映了人人都是娘所生,应该知道反哺的忠孝情节,发掘出人们的共同心理,也正 好符合“三八”尊重妇
女的主题,是个朴实无华的好标题。
四是运用修辞抒情。人物通讯标题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借代、夸张、双关、仿 词等等。人物通讯《日出江花红胜火》的标题取自于白居易词《忆江南》中的一个成句,以 “江花”比喻长江边的一位优秀企业家,记叙他通过改制使一个生产“日出”牌玻璃制品的 企业起死回生、越办越红火的改革历程。标题巧妙地点出了对象、地点、品牌、现状,可谓 字字落实,无一虚废,而且颂扬之意溢于言表。还有一则标题:《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记述优秀共产党员、木里县马班邮路乡邮员王顺友在高原崎岖的山路上奔走的平凡与伟大。
这则标题以物寓人,带着高原风雷、山乡泥土,清香扑鼻,自然而然地吸引了读者的视线。
通讯标题中运用借代的手法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类标题往往借用人们熟知的有深远 意义的名词来隐喻所述对象的不平凡。
五是活用虚实相生。“文似看山不喜平”。标题要吸引读者的眼球,当然不能平平淡淡。
灵活运用,虚实结合。可以让标题具有深度,意味深长。例如:2000 年9 月,《楚天都市报》 总编辑杨卫平因癌症去世后,《湖北日报》和《楚天都市报》都在头版刊发了长篇通讯《燃烧 生命铸编魂》,高度赞颂了杨卫平同志在身患重病期间仍然不忘报社工作,殚尽竭虑,发扬“春 蚕到死丝方尽”的精神,为报业做出了突出贡献。《燃烧生命铸编魂》就是虚实结合的标题,“编”是实写,是他工作的写照,“魂”是虚写,是他的灵魂、精神,结合在一起就有在工作 中默默奉献的意思了,而“魂”字用在这位刚刚离世的总编辑身上,是再准确不过了,又与 前面燃烧生命对应。另外,笔者曾在报纸上看到过一篇关于计算机老师的人物通讯。根据其 工作性质,这篇通讯拟制了《复制奉献粘贴成功》这样一个标题。“复制”和“粘贴”是利用 计算机编辑文档时常用的方式,是实写,“奉献”和“成功”则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是虚写。
这样结合,既具有新意,又能体现人物的身份,还颂扬了人物无私奉献的精神。
六是借用流行时尚。这里所说的流行时尚,不是服装、包包、化妆品,而是现在社会上 出现的新潮语、新焦点。巧妙地把这些流行时尚运用到通讯标题中。赋予了标题的新闻性和 时代感。例如。某网站上有这么一篇文章:《宅女宅出“金银山”》,记述的是一位“宅女”在 网上发掘商机,开网店,日进斗金的故事。标题中的“宅女”就是最近流行的名词,指的是 在家上网、足不出户、交际圈子小、好静的一类人,用在标题中,有一种时髦的味道,读者 也愿意接受这样的标题。
制作好的标题往往不只是运用一种技巧,想要标题看起来既具有艺术美感,又具有阅读 价值,就必须学会将多种技巧巧妙地联合运用。不过,标题的拟定,最重要的是要与文章的 中心思想和情感路线相符合,再好的标题,脱离文章主题,也就失去了价值。只有经常关注 新闻标题的特点,归纳相关方法,才会发现其中技巧。这里所说的六大技巧,也只是笔者在 新闻实践中的总结,拟制标题时,还要具体人物具体对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不可因题 害意,适得其反。
第二篇:标题制作技巧
先学走,再学跑;先准确,再生动
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
梁衡
新闻写作为求生动常用比喻,尤其在标题上更多见,为的是叫你眼前一亮,赶紧抓住报纸,细读全文。但这比喻的前提是要准确,然后才谈得上鲜明、生动。
有这样一个大标题《28个“婆婆”逼良为娼》,稿子是讲煤矿安全的。婆婆怎么会逼自己的儿媳为娼呢?不合常理。作者只顾到管理者与煤矿的“婆媳”关系,没有顾及婆婆与媳妇的伦理关系。
还有一篇稿子是讲过去打官司,行政、公安、法院、检察院都自设鉴定机构,常常互相打架。全国人大通过一个决定,这类鉴定机构统由司法行政部门登记,相对身份独立。作者用了两个比喻性的小标题。一是《从“各自为战”到“统一入学”》;二是《行政血统到“市场血统”》。由“各自”到“统一”是相对的,但“入学”则不好。入学才是取得个学习资格,而鉴定应是学成毕业已经有独立的身份。第二题从执法部门自我鉴定到专门部门独立鉴定,这不是从计划到市场的转变,它主要是一个从权责不分到权责分明,“运动员”、“裁判员”分开的转变。在这里,作者没搞清基本概念和逻辑的关系。
这种貌似生动、经推敲却站不住脚的比喻,不但不能加深读者对文章本义的理解,反倒另生歧义,影响读者的集中阅读,好比走在一条路上,本来街面整洁,绿树成荫,但路边的墙上、电杆上却闪出一些无关的杂乱的小广告,叫人分心和不悦。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弄巧成拙的现象呢?原因在作者的兴奋点没有集中在对这条信息本质的挖掘上,而是集中在弄巧上。作者先想到了一个好的比喻,心中窃喜,以为亮一手的机会到了,摩挲把玩,不忍舍去。于是削足适履,宁肯脚疼一点也要穿上这双漂亮鞋。过去我曾专写过一文《勿因小巧失大真》,专谈这种现象。
列宁曾有言“比喻总是跛足的”。对比喻不能苛求完美。但新闻与文学不同,文学是形象艺术,属积极修辞,新闻是消极修辞,要求准确、鲜明、快捷,在这个基础上如有可能再求一点文学效应。作者拟题时的切入点应该是先准确地抓到这条信息的本质,再确定是直接说还是借比喻曲说。
“直”与“曲”都是为了文意更明白,而不是为了出“花”。好的比喻应该能强化主题的准确性。比喻做得不好有两种。一是不准确,有疑团,让读者多一层思量,反而干扰了对主题的阐述;二是在准确上虽没有大错,但没有更深一层的引深,对比不强烈,也不能算成功,不如不比。比喻要避免原地踏步,近亲结婚,要远缘杂交。越是貌似不沾边的事物,如能准确地比出一个道理,就越生动,越成功。比如人民日报2005年9月22日头版曾有这样一条消息:
肩题:市场供地 货币直补 自主购房 透明运作
主题:日照市经济适用房变“补砖头”为“补人头” 文章是说调整政策,从给盖经济房补钱,变为给住房人补钱,就是在准确的基础上传神,引导人们对这一消息的主题思想更准确的理解。
新闻导语写作要有动态意识
吴
艺 新闻写作不同于叙述式的写作,第一句话必须强调最重要、最有新闻价值的要素。一条动感十足、生动活泼的导语往往能够抓住受众的目光,而一条刻板老套的导语则可能使受众失去继续阅读的兴趣。
这是一条来自美联社的经典导语:“如果石油是液体,美国政府就应该知道每一滴是从哪儿流出来的。”
这篇报道写于美国石油危机期间,当时有车族要在销售汽油的地方排起长队购买。联邦政府花费了大笔大笔的钱去跟踪和打击石油黑市的买卖,但在石油勘探方面的投入却少得可怜。
还有,下面这条绝妙的气象报道导语是由佛罗里达州湖地悬崖报的史蒂夫·坎尼写的:“如果说三月像绵羊一样姗姗离去,那么,在星期二,绵羊出汗了。”
这篇报道写于三月底,那天的气温高达摄氏37.7度。
好的导语看上去简单得令人难以置信,因为它们非常自然流畅,绝不生硬做作。好的导语有一种很强的韵律感、结构感和步调感。它不强加给读者,而是以离奇、戏剧性和幽默感抓住读者,使读者面对一个关键性的决定:我要不要读下去?
陈望道先生曾在 《作文法讲义》中说过:“所谓流动,就是文章中事迹时时开展进行,事迹进行没有停顿的意思。我们整理记叙文的材料,必须使这流动在记叙文中处处寻觅得出。”新闻是源于记叙文的一种报道事实的文体,又是侧重于反映客观事实变动的,因此,尤其需要体现出这种“流”来,具有动感。作为新闻第一个层次的导语部分,情况也是如此。这就是说,在导语的写作中,既要着力提炼出新闻悠扬的精髓,在表述上也要力求有动有静,动静结合。新闻导语一旦具有流动感,往往会使新闻活泼有生气。一开始就给读者以鲜明生动的形象,从而使新闻赢得更多的读者。之所以如此,不外乎一切人或事件的特征容易在运动过程中显露出来,带上各种不同的强烈色彩;还在于运动着的或将动欲动的事物比较惹人注意。
为什么英雄人物的雕像大都是动中取势,正聚精会神或神采飞扬地做某项动作,如骑马的话那战马也是扬起前蹄?答案就在于动态的东西更会引起人们的注意。新闻导语要想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就必须从流动中展现出事物发展的状态。
首先,一种经常采取的手法是用时间最近点上事物的具体变化,来反映处于变动中的事物状态。像“5分钟前,一列银灰色的地铁列车,在仅距地面2.8米的地下,首次穿过世界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广场。”这样写来,就使地铁线路开通的新闻事实有了鲜明的动感。类似的有:“昨晚9点40分,引滦入津输水隧洞铺完了最后一车混凝土。至此,长达9.69公里的引水隧洞全部完工。”这个导语,也使隧洞完工的新闻事实带上了动的色彩,读者看得见,摸得着。这种写法除了具有流动感外,还能显示出时间上的新,有浓郁的“新闻味”。
其次,用形象感的动作表示某种难以具体描绘的事物变动,同样能使导语产生动感。像“北京市北海公园„园中之园‟静心斋,11月30日摘下了长期悬挂的„游人止步‟牌子,国务院机关事务局正式将这个名胜归还给北京市政局。”用人们比较熟悉的摘下“游人止步”牌子的动作表示实行对外开放,使导语有动感。
第三,导语里写上一些现场气氛或细节,也会增加动感,显出活力。北京日报报道北京消防勇士参加大兴安岭扑火战斗胜利完成任务返京的消息,其导语是这样的:“妻子们眼中最欢喜的泪;孩子的脸上是甜甜的笑;战友们拥抱、握手;少先队员敬礼、献花。昨天中午,参加大兴安岭林区救火的一百零八名北京公安消防干警光荣凯旋。”在表现主要新闻事实之前,描写了一系列感人的细节,充分反映出深情热烈的现场气氛。有了它,导语生动活泼,饱含情感,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第四,以动写静,化静为动。从新闻语言表述来说,活的东西不能写死,静止的却要求写活,使之跃然纸上。例如,上海民间艺术展览在旧金山开幕,新民晚报上一则消息的导语是这样写的:“多么威武神气的猫头鹰!一对大眼睛正在扫射着什么,翅膀微微耸起,看来它准备振翼飞扑过去,抓住那狡猾的大田鼠。这只用棕榈树桩因材施艺而雕琢成的人工猫头鹰,最近飞越太平洋,在美国旧金山的中国上海民间艺术展览上栖息。”这条导语将无生命的静态的事物当作有生命的能活动的事物来描述以后,显得非常有活力。
第五,运用贴切的比喻、顺乎情理的联想来达到静中见动。比如:“标志着公路通车的红色蛇行线条,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地面上正迅速向边远山区伸展。”——这里用红色蛇行线条迅速伸展来显示公路建设的成就,使表面上看来处于静态的事实呈现出动势,富有吸引力。如何使导语变静态为流动,具体手法是很多的。只要运用得当,都会产生古人所说的“板者活之”、“枯者腴之”的效果,深深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第三篇:人物通讯采写技巧
人物通讯采写技巧
一、采访
1、没有遗漏的准备工作是一次成功采访的基石——《纽约时报》 收集采访者的背景材料的方法: ⑴上网站搜;
⑵外围采访,采访被采访者的老师、院系、家长、同事、同学; ⑶直接向院里要材料;
2、《华尔街日报》记者的观点;
⑴研究采访主题和你将要采访的人,保证知己知彼,深入主题,尊重对象,避免尴尬; ⑵为你的报道设计一个暂时性(并非主题先行)的主题,理出粗线条准备采访提纲,有利于采访时抓住主题;
⑶事先列出你能想到的所有提问,如果在采访时遇到新的主题、亮点,要追问;
⑷对敏感问题采访时,要推测被采访者对事件抱有的态度和立场,以便冲破防守(好事多磨);
3、与采访对象预约时,尽量让被采访者确定时间,客气地说明采访目的;
4、采访过程中,创造良好的采访气氛,学会与采访对象搭腔,主动了解采访可能需要的时间来确定自己的采访进度,与被采访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5、采访问题的设置:
⑴不问封闭式问题,避免气氛尴尬;
⑵不问长而复杂的问题(会让北采访者抓不住重点)
⑶不要向被采访者暗示答案;
⑷不要拘泥于采访提纲,以采访对象的回答为基础,设置连环问; 例:以时机为契点,调整采访问题;
记者记笔记的方法:沙滩拾贝
记者打断采访对象的艺术:肯定、赞扬法 ⑸一次只问一个问题,不要问多种问题; ⑹要培养时间观念,避免罗唆,切勿打断;
二、写作
1、细节描写
⑴精彩的细节是顺应读者心理需求的重要步骤; ⑵细节描写有助于增强新闻的可信性
2、观察对于人物描写很重要;
3、人物形象描写要鲜明独特、突出个性,有血有肉; ⑴通过矛盾冲突来突出人物形象,例如心灵的抉择; ⑵通过他人之口侧面表现人物形象; ⑶通过环境、场景描写突出人物形象;
4、使文章感人的方式: ⑴立意感人;
⑵气势感人;
⑶精神底蕴感人,使读者被其人格魅力所折服;
⑷对话很重要,避免见事不见人;
5、写人物通讯一般有两条线:时间线(表面)和思想线(中心),无论走哪条线都要避免罗列材料,不要都是概括性语言,一定要精而具体。走进人物的心灵——浅谈人物通讯的采访艺术
牧内节男在谈到人物专访的成败时这样说:“访问是通过提问,得到对方的回答。高质量的提问,会得到相应的高质量的回答。大钟之所以能发出美的声音,因为敲击得法,访问的成败,与此同理。”只有访出心声,才能写出心声,为此必须要经过关心、谈心、耐心、交心四个阶段,才能打开人物的心扉。
一、关心
采访人物的第一步,首先要对采访对象有一些初步了解和认识,以便在采访中做到心中有数,在有限的采访时间内获得比较满意的效果。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非常重视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在访问邓小平之前,她看了好几公斤的材料,所发表的《邓小平答意大利记者问》一文,法拉奇提出的问题,涉及到中苏关系、中越关系、中柬关系,其中还包括对毛泽东、邓小平的了解,具有极高的新闻价值。
熟悉工具书和资料在此是必不可少的。除书面材料外,还有活材料可以用,就是那些了解采访对象的人,例如以前评论过他的评论家,他的朋友和同行,都可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著名剧作家曹禺谈到过一次难忘的被访经历。曹禺到美国时,每天要接待新闻记者来访,最多一天五六批记者,给他印象最深的是《纽约时报》一个记者的来访。记者只是很有目的地提了几个问题,过后,在报纸上先后发表了三篇文章。文章里谈了许多曹禺意想不到的事,而且事实没有出入,材料准确无误。曹禺认为,这正体现了一个记者的基本功。
二、谈心
关于采访艺术,简单地说,是记者想方设法使采访对象讲出可以写成一篇有价值的新闻报道的内容来。在采访过程中,谈话是采访的关键性环节。记者代读者发问,他为什么要那样做,他是怎样想的?央视《面对面》就是一档非常不错的谈话节目,如在采访深圳爱心大使丛飞时,丛飞说到在他自己得病后,也还坚持给山区的孩子汇款,帮助他们完成学业,而自己孩子上学的钱却没了着落,主持人王志问他,这样做究竟是为了什么,丛飞说,只因当初答应人家,如果自己半途而废,害得那个孩子读不成书,自己心里过不去。几句话,把一个善良、处处为人着想的好人形象,体现了出来。
控制谈话方向,也是采访时应注意的一个问题。在谈话中,记者应紧紧围绕事先设想好的主题或接触过程中新发现的主题而进行,这时,记者应时时考虑:对方所谈及的内容与主题的关系如何;能体现什么观念;所述材料是否已构成一篇专访;事先准备的主要问题是否都已谈过;假如谈得不顺畅、不理想,是否有必要换个角度;当对方谈话离题时,怎么不动声色将其引导过来,等等。
三、耐心
一个人最美的地方,莫过于他的先进思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悉心捕捉人物的不同之处,需要记者以“沉到海底去,捧出珍珠来”的精神,深入细致地进行采访。
肖思科的报告文学《邓小平亲情世界里的巾帼群》,让人们走近了一代伟人的生活。作者做了大量的采访,与邓小平身边的工作人员谈心,与他的家人耐心地交流,这才有了三个妻子与一个革命丈夫的动人故事,有了三个女儿同一个伟大父亲的感人篇章,有了三个母亲与一个大孝子的血肉亲情,从侧面反映出了他的精神面貌。浅尝辄止,不深入采访,是不能获得生动感人的细节的。
四、交心
“交人以诚,为文以诚”,记者要用人品取信于人,一个很灵的钥匙就是“诚恳”,即诚心诚意地尊重对方,诚心诚意地向对方请教,诚心诚意地与对方交朋友,唤起对方倾吐心曲的热情。
1979年,著名华裔美籍物理学家李政道来我国讲学,一来就声明不见记者,其谢绝采访的重要原因是对我们某些科学报道不讲科学,净用些高级形容词有意见。当新华社记者顾迈南要采访他时,他坦率地讲了自己的看法。记者很理解他有这样的看法,并对他的批评表示感谢。记者的诚意打动了李教授。李教授说:“你要是写报道我不反对,但千万不要用高级形容词。”这样,记者终于争取到采访机会,写成了《李政道教授在中国讲台上》的通讯。(作者单位:张延胜鹤矿集团公司有限电视台 杨柳 鹤矿集团公司矿工报社)第二节 校园人物的采访
访问对象选好之后,要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采访。采访质量的高低,是人物报道能否成功的先决条件。采访是新闻工作者为新闻报道而进行的了解客观情况的活动,它实质上是一种调查研究工作。
既然采访是记者了解和认识客观事物的活动,那么,就必须划清“认为采访是新闻工作者认识客观事物的活动”和“认为采访是借助客观表现主观的活动”这两种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采访理论的界限。从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就要尊重客观事实,在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找出客观规律性。而从唯心主义的立场出发,做法就截然相反,作者在未采访之前就毫无依据地为采访制定一个框框,然后拿这个框框向采访对象身上套。明明这个人能言善辩、品行恶劣,作者却偏偏仅从一面之交对其产生的好印象出发去搜集能够证明采访对象行为高尚的虚假材料。这种只从印象出发,不顾事实本身的采访态度,是新闻工作者之大忌,这不仅会有损党报的形象,也会助长某些人弄虚作假、浮夸轻率的不良之风。当然,这里所说的“从客观事实出发”并不是说让记者毫无准备地去打无把握之仗,到了一个地方盲无目的地四下乱闯。明晰的思路要有,但一定要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若在采访中发觉自己的想法与事实本身有出入,一定要取消原来的思路,服从于客观事实。例如,有一名记者在某高校教职工表彰大会上了解到一名市级先进个人的事迹很感人,便做了采访计划,下决心对这位同志的事迹进行大篇幅的报道。经过采访,发觉这个人在他们的研究室并不是最突出、最有成就的。全室十个人中,有三名博士生导师;三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者;两名被命名为市青年跨世纪学术带头人;两名获市级劳动模范或巾帼标兵称号。更何况,这位同志的许多科研成就又都是研究室全体同志集体智慧的结晶。基于这种客观事实,作者立即打消了单独采访写一个人物的计划,准备从反映整个研究室面貌的角度,重新进行采写。
采写校园新闻人物与采写社会新闻不同。社会新闻人物对于大多数采写者来说并不熟悉,不容易带框框。而在校园人物报道中,采写者与被采写者往往是师生或同事关系。这里就存在一个“熟人”是否还需要深入采访的问题。我们认为,熟悉的不等于了解,印象不等于事实。虽然作者与被采写者同处一个单位打过许多的交道,但是对于“人物”的内心世界未必全部了解,更何况复杂的人际关系还会使许多人“同事了几十年竟剪接不出一次倾心的长谈”。新闻报道来不得半点的虚伪,仅仅是凭印象“这个人大概快五十岁了吧”、“他大概是70年执教的吧”、“他大概有五项科研成果吧”是不行的。即使是听到别人说过的一些事,也有必要向本人作详细的调查、核实。仅凭印象出发,还容易使人带上浓厚的感情色彩。你喜欢这个人,往往容易看到他身上的长处,对于缺点则视而不见,反之则会厌恶或敬而远之,这些都不利于科学地、公正地去进行校园新闻人物的采写与报道。只有抛弃个人成见,站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去深入调查了解“人物”的内幕,才会使我们搜集到的材料(包括采访记录)真实、可信、经得起考验。
从客观事实出发,还要弄清材料与事实、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新闻事实的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我们要采访一个人物,一般都要有意识地收集一些有关这个人物的材料,如工作总结、日记、上级部门的鉴定,对一些知名度很高的人士,还要收集以往曾经报道过的材料。对于我们经过千辛万苦搜集到的材料,也有一个“提纯”的过程,这就是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并通过有效途径进行证实,挤出材料中的“水分”,选取确凿的事实。
有一所高校的院报刊登了一名市级三好学生的人物通讯。文章发表之后,不仅一位知情的院领导有意见,一位了解情况的学生干部也跑到编辑部谈了自己的看法。编辑很奇怪,因为这个人物的推出,是院学生办公室负责同志亲自推荐并送来上报市里的事迹材料。按道理讲,市级三好学生的事迹材料是由系里整理上报到学校,再由学校上报市里的。经过层层推荐、把关的材料还有假吗?经过深入了解,编辑才知道,原来这个同学善于走“上层路线”,他和周围同学的关系处得不那么融洽,而偏偏主管学生工作的那位老师又对这位同学印象极好。因此,上报材料中难免有片面不实之处。而我们的记者在采访这个人物时又只听被访问者的一面之词,没有听一听不同意见,这就导致了这篇文章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通过这个实例也不难看出,即使经过记者亲自采访的材料,也有掺杂“水分”的可能。因此,在采访过程中一定不要怕麻烦,要进行正面的、反面的、多层次、多侧面、全方位的了解,力求我们所报道的每一个人物都真实、可信,真正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
采访好校园人物,是校报记者和通讯员的基本功,对于新闻采访的原理和方法一定要弄清楚,要知道怎样在实践中应用。一般说来,采访主要有口头采访、直接观察、采集资料、体验感受几种方法。采集资料部分已在前述部分作过介绍,这里不再赘述。直接观察是一种极易被初学采访者所忽视却又不能忽视的采访方式。因为在所有的被采访者中,并不是每个人都善于言谈并乐于接受采访的。出于各种原因,有的人不愿让自己成为新闻人物,对自己过去所作出的成绩闭口不谈,或者难于用语言来表述。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检验校报记者眼睛的“功力”了。会观察的人会从被采访者的一举一动中捕捉“人物”最细微、最生动的情节,从而使笔下的人物丰富、鲜活起来。在采访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采访一个教授或校办企业的厂长,谈了半天也没谈出什么东西。也许突然间的一个电话,或有人告知说有紧急情况需要被采访者去处理。这时,你就会发觉被采访者一扫拘谨、无奈的神情,立即表现出一个行家里手的老练与成熟。如果记者有幸看到被采访者处理问题的全过程,一定会从中发现许多珍贵的第一手材料。观察力的培养,与采访者本身思想素质的提高有关,在平时多注意思维训练也是很重要的。所谓“新闻眼”,是一个能否捕捉客观事物本质的能力问题。
体验和感受,是一个过程的两个阶段。体验是亲身去经历,到被采访者工作、生活的环境中去身临其境地呆上一段时间(可长可短);感受是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由于记者大多是学生通讯员,有自己的学习任务,难于有足够的时间去体验被采访者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故采用这种方法的不多。但作为一名校报记者,应对这种方式有所了解。
口头采访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在一般情况下,都是记者问,被采访者答。会问不会问,是记者的采访技巧问题;能答不能答,也是由记者的采访技巧所决定的。有经验的记者,不仅问得自然、得体、恰到好处,也会设法让不愿回答、不善回答的被采访者按照自己意愿答出个满意的结果。
口头采访可以通过几个渠道完成,一是找被采访者的上级领导了解基本情况,每个被采访者所在部门的领导对自己的部下总有一定的了解和评价。先与“人物”单位的领导接上“火”,可以大致了解“人物”本身的主要事迹和特点。这样,可为下一步直接采访了解“人物”作好铺垫。二是采访“人物”本人。三是开小型调查会,由“人物”单位领导召集几位“知情人”聚在一起,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讲述自己所了解的有关“人物”的事情。许多“人物”故事,往往就是在大家杂乱无章的七言八语中重现在记者面前的。四是采访“人物”身边最知情、最接近的人。这里主要指“人物”的亲属,如爱人、父母、孩子或者是朋友。无论利用上述那个渠道,记者都有一个掌握“火候”的问题。记者的目的是让被采访者讲话,还要讲真话,讲感人肺腑的话,这里就有一个摆位的问题。记者首先应该意识到自己不是到一个地方发号施令来了,人家不会买你的帐,即使勉强回答了你提出的问题,也全属应付差事。如果你在与被采访者交谈的时候,让对方感到你很真诚、很实在,且谈吐不俗,那么彼此的距离就会拉近,谈起话来就轻松、自然得多了。被采访者不但消除了戒备心理,而且会千方百计地讲明白你要了解的问题。朋友式的交谈,已成为采访中很重要的一个技巧,这种交谈方式尤其适用于那些行为谨慎、不善言谈或者不愿出头露面的人。在高校,有许多知识分子默默无闻地做了许多事,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有些人就是不愿谈自己的事迹。他们认为自己清清白白做人、勤勤恳恳地做事就可以了,不必称为“新闻人物”让人家去指指点点。面对这种情况,记者就有必要以朋友的身份去开导对方,解除他们的抵触心理。记者可以诚恳地告诉对方,经过报纸宣传,让大家了解被采访对象所作出的贡献,就等于让领导和群众承认了自己的价值。实际上,每一个知识分子不论付出多少心血,还是希望得到社会和单位认可的。
朋友式的交谈,免不了要拉一点家常。对一些善谈、肯谈的人,可以很快进入正题。但对那些不善谈切不肯谈的人,拉家常就成了“非它莫属”的敲门砖了。拉家常更可使彼此放松,事关重要的“正剧”,也往往在一些看来无关紧要的家常话中拉开帷幕。
有一名校报记者奉命去采访一位校办企业的厂长。这位厂长是全校有名的“倔老头”。当记者很有礼貌地说明来意之后,“倔老头”果然名不虚传:“我没嘛,你走吧。”尔后,他又打他的电话,忙自己的事情去了,把记者晾在了一边。记者面对意料之中的场面,没有惊慌,而是顺手拿起办公桌上的一块巧克力模板询问销路情况。不想,倔老头立刻来了精神,转过身来迫不及待地让这位记者帮他们推销产品。记者从这里打开突破口,和他交谈了如何扩大产品知名度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搞清这位倔老头厂长没白没黑为企业命运操劳的具体事例,这位记者便开始了看似轻松实则“设套”的“拉家常”。从“倔老头”老伴的不易,说到了他儿子的年龄、工作,从而挖掘出这位公而忘私的厂长在儿子患胸膜炎发高烧的情况下,也没有离开工作岗位一步,以及其爱人“坐月子”也没吃上一口丈夫做的饭这样两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
在前述口头采访中曾提到采访者要会问,实际上这里包含一个如何发问的问题。采访者向被采访者提问题,一是要简单、明了。如“您的某项科研成果是哪一年完成的,中间遇到什么问题?”、“别人都想办法跳槽挣大钱,您为什么执教三十年无悔无怨?”等等。二是要发现疑点紧追不放,直到把细节搞清楚为止,尤其高校新闻人物,大多从事教学和高科技研究工作,专业性很强。一个对被采访者所从事的专业很外行的记者,一定会在对方的谈话中听到许多专业性技术名词。如果你不懂,又不好意思去问,那么写作起来就会遇到很大的麻烦。若被采访者的谈话出现前后矛盾,与客观事实不符的疑点当时不去追问,文章写出来后也会引起不良反响。三是对采访对象应提哪些相关的问题,也就是说该问甲的,不要去问乙,有关“人物”工作中的表现,不能去问他的妻子、儿女;同样,“人物”在家里的情况,你也不会从他的同事口中得知。四是要学会巧妙地给被采访者“刹车”、“转舵”。这是因为有的采访者说不到要害总是跑题,如果任其说下去势必影响采访效果。采访者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注意不能带出不耐烦的表情,要礼貌地换一个话题来为对方“转舵”。尤其几个人的调查会,更不能信马由缰,要尽可能地利用有限的时间,挖掘出更多有价值的材料。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还要注意的是搜集素材要“以适当一”。尽管校报记者与被采访对象同在一个单位,依然需要采访者尽可能多问一些情况,多掌握一些素材。也许写作时只选用一个素材,但如果能采访到几个相同的素材一定要都记下来,以便在写作时从中挑选,增强“人物”的说服力。
关于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包括了解有关政策、情况、搜集有关资料等),这里就不再详述,但必须说明的是校报记者采访的基础准备工作一定要做好。这里包括理论的积累、政策的积累、知识的积累、语言的积累等等。平时多学一些东西,扩大一下知识面,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用上,俗话说“艺多不压身”,不无道理。
另外,采访校园新闻人物还应因人而异,因写作体裁不同而异,即:写人物新闻只需了解其主要事迹;人物特写着重现场采访、现场观察;写人物专访只要注意准备采访的专题;写人物通讯和报告文学则要做深入、细致的采访。总之,采访是校报记者主观去认识客观的实践活动,来不得半点的草率和虚假,每一位校报记者都应该按新闻规律办事,坚持实事求是,真正做到按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客观地认识每一位校园新闻人物。
第三节 校园人物通讯的写作
通过采访掌握了足够的素材之后,就可以进行写作了。校园人物的写作有各种体裁,如图片新闻、人物特写、专访、消息、人物通讯和报告文学等,这里主要对人物通讯的写作加以说明。
在介绍人物通讯写作之前,首先了解一下通讯这种体裁。
通讯,是一种可用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方法,详细和形象地报道典型人物、事件或问题的新闻体裁。具体说来又可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事迹介绍、小故事等。
事件通讯
是指报道新闻事件发展过程的通讯,是一种以写实为主的通讯。它可以详尽而形象地报道一桩重大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给读者提供关于这个事件的具体情节,点明它的典型意义,并以富有激情的细节描绘感染读者;它也可以从某一新闻事件中截取一个或若干断面,反映若干场景;它还可以综述若干事件。写事件通讯,一是要突出事件的新闻特色,二是要写好几个典型情节,三是形式要新颖,四是语言要准确、精炼,描写要生动活泼。
工作通讯
是指以通讯、特写的形式来反映某一单位工作情况的经验报道。写工作通讯,一是要注意问题抓得准;二是要把问题分析透,使文章有特色,有深度;三是写作风格上要生动活泼。
小故事
是校报上经常使用的一种体裁。它人物少,情节简单,写起来和读下去都占不了多少时间,很受大家的欢迎。写小故事要把握的一是人物要先进,通过人物所做的事,反映教职工、大学生们崭新的精神面貌。二是情节要生动。三是文字语言要活泼。
写出一篇好的校园通讯应该把握好以下几点要领。
首先要选择提炼好主题。一个人在一生中可能做了许多好事,其优秀的品质也可能在各方面都有体现。例如一名女教师,不仅是学术带头人,也是育人工作中优秀的班主任,在家里更是一位得到家人称道的贤妻良母。像这么一位处处出色的人物应该怎样去描述?就有一个选择主题和深化主题的问题。
选择一个好的主题,必须紧扣时代的脉搏,符合党中央的精神,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与呼声,能够涉及当时当地所存在的重大问题。实际上,主题的提出,就是记者在作品中提出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中心思想。主题选得好,自然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天津科大一位外语教师,她在二十六年执教生涯中兢兢业业,不仅在教学上做出了突出的成绩,而且在育人和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方面也表现得极为突出。若按常规写法,势必把中心安排在她的工作表现上,写一个中年女教师如何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平凡的贡献。这样写,不能说主题选择不好,同样也可以起到教育人、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但是,作者通过深入、细致地调查了解,发现尽管这位教师为教好经贸系和九二级大学英语掉了七、八斤肉的事迹很感人,但与她身为一名马来西亚归国华侨在阔别家乡三十五年,为了不耽误教学仅用十一天时间探亲的故事比起来,就显得和一般化了。作者考虑到,当时正值党中央发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通知之际,当时学校内还存在着“出国热”现象,从这位教师放弃优厚待遇立志报国的角度去写,就可以使主题更深刻、更鲜明,对年轻教师就更具教育意义。于是作者把主题放在“报国”上,文章围绕主题选择了她离家、探亲、归国这几幕重头戏。其中,尤其探亲一段用了很多的篇幅。从她接到在马来西亚的外甥婚礼邀请信开始,到她为教学推迟探亲日期,最后终于踏上回家之路,而后又强忍与亲人别离之痛提前返校,文章始终贯穿了身为归侨热爱祖国、一心报国的主题。由于这篇人物通讯立意深刻,市总工会的《天津教工》进行了转载。
选择主题,是从纷繁、杂乱的素材中理出明确的思路,从而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也就是文章的灵魂。要想使主题深刻、新颖,就需反复提炼主题。作者根据手中掌握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精加工,从中找出最能反映事物本质和客观规律性的东西。作者提炼主题的过程,实际就是作者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材料的本身会具有一定的思想性,但如何去挖掘,这要看作者的眼力。这种眼力的强弱程度,取决于作者自身知识的积累和观察问题的能力及思想水平的高低。对客观事物要有敏感的捕捉能力,能够在别人尚未察觉的情况下,标新立异地推出具有强烈时代感的主题,这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要靠作者平时的“修炼”。每一个校报记者、通讯员都应该下些笔外的功夫,力求使自己的文章有鲜明的特色,有深刻的立意。一篇文章有了主题,就有了剪裁材料的标尺,所有材料的取舍,都要紧紧围绕主题这个中心。要选那些最能反映事物本质、最典型、最生动的材料。凡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务必舍去,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就好像一位艺术家雕塑一尊石像,全部材料是石头,如果要调出一个人物的肖像,必须把多余的部分凿去,让人屋面部改凸的凸出来,该凹的凹下去,不如此,石头永远是石头,不会升华为一件艺术品。
我们许多初学写作的同志最常见的毛病就是堆砌材料。辛辛苦苦采集来的材料,看看这个不错,看看那个也不错,都不舍得扔,恨不得全部写进文章。好比一个笨拙的裁缝,拿起一块花布,舍不得下剪子,那没办法,只有把布裹在身上当衣穿了。事实上,分不清主次的材料越多,人物的思想精髓就越容易被淹没,能够用一个例子说明问题的,绝不用两个去说明。正如前述,搜集材料要以十当一,多多易善;选择材料却要以一当十,力求精炼。
写人物,重在挖掘思想。我们说要学会取舍材料,无非是为了写出支配人物行动的思想内涵,写出一个人之所以高尚的思想动机,丹青难写是精神。一个画家画竹子,不仅要画竹的外形,有枝、有叶,更要让作品具有神韵。一篇人物通讯,不是仅罗列他的事迹,更重要的是让读者从他的事迹中看到他的精神,从中受到一种心灵的震颤。基于这种需要,就必须具备一双慧眼,能够在庞杂的事件中索取最有价值、最具典型意义、最能反映客观规律本质的“瑰宝”。
材料有了,主题有了,如何去完美的表现它,如何组成一篇文章,这里就涉及到第二点:写作技巧的问题。写文章首先要考虑文章的结构,这就是通常所谓的构思。结构好比人的骨架,骨架搭配得均匀、和谐、完整,人的体形就健美;骨架搭得松散、凌乱,则血肉无法依托,灵魂无法寄附。好的文章结构,一定要严谨、自然、统一、完整,做到有首有尾,有骨有肉,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前后照应,过渡自然。一篇文章如果架子搭得不好,前后矛盾,“气血不畅”,就会使人感到雕琢生硬、云绕雾罩般的不舒服。这样的结构,即使你堆砌上再感人的材料,也不会使读者有耐心看下去。所以说,机构很重要。不管是从时间顺序上去组织文章,还是从空间变换以及材料性质分类上去安排内容,都要注意层次的分明。一般说来,人物通讯常采用按时间顺序和按材料性质分类划分章节的写法。
另外,文章的开头、结尾也很重要,万事开头难。动笔之前思潮滚滚,不知从何处下笔,一旦选准突破口,文章便会像积蓄的洪水破堤而出。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文章的开头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可以设问,可以用一件小事引出全文,也可以把事件的高潮一下子推出来。但千万不能与别人雷同,要有自己的风格,要有独具匠心的创造。“这就是你么,龙老师?一双曾汪着两潭秋水、闪烁着智慧波光的大眼睛,蒙上了一层薄薄的雾气;那曾爆出无数次爽朗笑声和宏亮讲课声的双唇,干裂得像涂上一层风干的胶水;那曾丰腴、潇洒、富于东方女性美的肢体,竟松软、干瘪得像被火炉烘烤着的黄蜡……看着你那从鼻腔插进的胃管和用索穿方法吊着的输液瓶,我的心在颤抖。上帝呦,你为什么让万恶的病魔这么残酷地折磨一位刚强的女性?她善良的天性和不屈的意志是不应该受到这种惩罚的呀!‛(摘自《生命的强音》)。这篇校园人物通讯的开头,作者是用素描的方法介绍了一个弥留之际的癌症病人的状况。为了使读者达到一种心灵的震撼,作者在简洁地为主人公画了一幅肖像之后,笔锋一转,情感喷薄而出,以强烈的抒情引出了全文,即文章主人公在身患绝症情况下坚持教学的动人事迹。这种开头,容易使读者产生共鸣,产生将文章读下去的欲望。另一篇校园人物通讯《这里有颗无名的星》,虽同出一位作者之手,但开头并不雷同。“他是一颗星,一颗极小的星,小到除了他的家人和同事以外不会有更多的人谈及他。然而,他确实是一颗星,每天都在默默地发光、发热。‛这种开头,很适合文章的主题:一个平凡的汽车司机默默地做着平凡的事情,但在这些平凡的文字后面却蕴含着一个普通党员的奉献精神。开头的文字并不多,也没有一种恢宏的气势,宛若山涧流水,娓娓道来,就如同给人讲故事。而这种看似轻松的开头,确有一种吸引人读下去的内蕴,从写作技巧上,也有自己的特色。
人物通讯的结尾与开头一样不容忽视。做事情都讲究善始善终,一篇文章更不能有头没尾、头重脚轻。一般说来,结尾既是全文的总结,又是对主题的升华。结尾的形式多种多样,作者可以对主人公进行高度概括,也可以对主人公进行祝福,还可以用别人的评价去强调主题。但无论如何,都要紧扣主题,并要注意首尾照应。
在校园人物通讯《红蜡烛在唱歌》中,作者把主人公比喻成一支燃烧中的红蜡烛。文章的开头写到:‚一支血红的蜡烛,在茫茫的秋夜中摇曳着闪亮的光,生命与情感随着跳跃的火花化为无数的光子弥漫于天宇人寰。我的同事郭俊梅就好像这支燃烧着的红蜡烛,时刻用她炙热的情感、无声的语言吟唱着自己雄浑、奔放的生命之歌。‛文章的结尾,作者依然诉说着这支唱歌的红烛:‚面对党和人民给的荣誉,她没有陶醉,觉得自己要做的事还很多,正如那支红烛,用自己的生命做燃料,为人民贡献着光和热,不到‘蜡烛成灰泪始干’的境界,她是绝不会停止唱歌的。啊,我们的女代表,你肝胆相照地为父老乡亲们办事,人们会拥护你、记住你的。如果你觉得这样充实,无悔无怨,就朝着自己的目标走下去吧。你那已燃烧了近一半的生命之躯,必然会在以后的岁月里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你的生命之歌也一定会被更多的人传唱!‛
这样的结尾,不仅照应了开头,紧扣了主题,而且从“你的生命之歌一定会被更多的人传唱”一点睛之句升华了主题,暗示了“我们的时代是新人辈出的时代”这一而深刻的含义。
情节与细节的描写,是人物通讯区别于评论、消息的一个显著特点。论说文与消息,都无需对事件的具体情节与细节进行描写,而通讯则不然,往往人物的一举一动,都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体现作品的主题。人物情节与细节之描写的先决条件是采访要细,观察要透,要不放过每一个微小的细节。如“天正下着蒙蒙小雨”,“他放下碗就回厂里去了”等等。
提起描写,往往容易使人产生一种错觉,认为只要大体上符合事实,作者可以任意想象、夸张,实则不然。人物通讯与文学作品不同,不仅事实要真实,人物故事的情节也一定要真实。本来主人公没有胃病,却偏要写成“他捂着胃口坚持给学生上课”,这不仅会使人物形象失色,而且会影响校报的威信。
心理活动的描写,属于细节描写的范畴。写人物心理活动,作者必须详细了解主人公性格、爱好、特征,要使你的描写符合这个人的实际,切忌凭主观想象,强加于人。
下面,就语言和文字的问题加以讨论。文章是由文字组成的,掌握一定数量的文字并不难,常用的汉字不过三千左右。但是语言则不同了,这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民族,前人传下来许多优美的语言,人民大众中也蕴含着丰富多彩、富于活力的语言。收集、掌握和运用千变万化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情感与见地,是每个写作者的基本功。我们在育人目标上常说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所谓写作能力,实际上就是一个人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能力。掌握的语言和词汇越多,写起文章来就越有文采。知识浅薄,语言匮乏,写出来的文章总让人感到单薄、苍白;而仅掌握一些词汇却不善于运用语言的人,写出的文章同样浮夸、呆板、不生动。学生通讯员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注重华丽辞藻的堆砌,忽视能反映人物性格、能使人物“活”起来的生动语言。写一个受到别人帮助的学生所说的感激话,往往就是:“感谢学校领导,感谢老师和同学们。”这样俗话、套话。有些词藻华丽的文章,乍看起来似乎有点文采,但经不起推敲与琢磨,他所表现的人物不是有血有肉、活灵活现,而是只穿着华丽的外衣,带着昂贵的皇冠,像一个没有生命的衣架支在那里。这样的文章连作者自己都未必被感动,更何况打动读者呢?
要掌握驾驭语言的本领,一是向书本学习,二是向群众学习。专业学习闲暇之余,多看点中外名著,也可在与别人交谈的时候,多注意搜集有特色的语言。一位知识分子说的话,决不可能与一位没文化的老大娘说的话相同;一位有丰富经验的校长的举止,也绝不会与刚刚走上讲台的年轻教师一样。就是同一个年龄段的教师,每个人的言谈举止都会因个性、素质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我们就是要从这些差异中找出“这一个有别于那一个”的细微之处,从而使笔下的人物绘声绘色,有血有肉,让他们在校报上立起来,活起来。
最后,谈一谈“情”的问题。报纸是用来教育人的。平常做思想工作总是提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同样,写人物通讯更离不开“情”。
首先,记者采访的时候要付出真情。你不动真情,人家就不愿和你交谈。其次是所采访的人物事迹,作者首先要感动。作者本身不受感动,就不会产生“一定要写出来”的强烈情感,连作者本人都不动情,怎能再去感染别人。再次是文章中要蕴含着情。这个情,不仅仅是指那种写作技巧的“抒情”,而是作者洋溢于文章字里行间的鲜明的爱憎之情。要做到“爱文章中人物之所爱,憎文章力里人物之所憎”。只有作者在写作时“忘了”自己,而将自己融入文章的角色里,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才能为笔下人物的命运所忧、所乐,才能将自己强烈的情感通过有声有色的描绘去感染读者,从而使自己的文章成为一篇为广大师生所喜闻乐见的佳作。
第四篇:人物通讯的采写技巧
人物通讯的采写技巧
——以校团委百名优良校友采写为例
1、人物通讯的界说
人物通讯是以新闻人物为报导目标的通讯类型。它侧重报导一个或几个人物的思维、言行和业绩。
请求:把人物放在杰出的位置,从人物的一个旁边面或某些片断入手,对比具体地描绘人物的业绩,提醒人物的思维,展示人物的精力面貌和特性。
2、内容挑选
a、捉住人物身上“亮点”:最亮光的性情;最能体现年代气息的特征。以此写出人物的特性和特征,但不要千人一面,把校友都写成一个模型。b、挑选最能再现人物思维面貌的现实。
写人物通讯要绘写人物的精力世界,提醒人格的力气,要通过有说服力的现实来再现人物的思维面貌。现实要为展示人物思维面貌效劳,而不能只把留意力会集在人物的阅历和事件开展进程上,疏忽对人物思维、信仰等方面的发掘,不能停留在好人好事记载的表层景象上。
c、挑选最能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节。
通讯不是依托抽象空泛的说教和赞许,而是通过赋有人情味的人物的言语和举动来降服读者的。有时你费力心思堆积了一些描述词比如“孜孜不倦、发扬蹈厉、勇于立异”等来赞许人物,不如人物一句朴素的言语或一个细小的动作更逼真。
d、归纳运用叙说、谈论、抒发等多种表达方式标明作者的倾向,体现作者显着的感情色彩,但不能违背新闻实在性准则。人物专访是一种新闻通讯,而不是文学作品,所以它必须遵从“实在”的准则。即一切以现实为依据,用现实说话,而不要用自个的片面判别代替现实的描绘。
3、采写进程(1)前期预备
a、采访前先广泛收集采访目标的材料(书面材料,网络资源,造访校友的教师、同学、亲友、搭档等),熟悉和研讨采访目标的特性特点、习气喜好、专业特长等根本状况。有也许的话和采访目标一同作业日子一段时刻,深化了解采访目标,把人物写活。
b、拟定采访提纲。
C、装备纸、笔、相机、录音笔或MP3等采访工具。(2)进行采访
采访可通过面谈、电话、网络等方式完结。a、与采访目标联络预定采访时刻地址。b、发明适宜的采访时机。
寻觅适宜的采访环境;挑选适宜的采访时刻;营建适宜的采访空气;发明适宜的说话语境。
C、剖析采访目标的特性心思: ——理性、理性、外向型、内向型 社会心思:
——合作型、消沉型、逃避型、阻遏型
d、采访中要留意现场调查,调查采访目标和现场及周围环境。
通常是在碰头时,要先敏捷环视一下周围环境;在和拜访目标接触前期,可先审察一下对方的外表、装修和神态;采访到要害时,要留意调查对方的表情和动作。房间的铺排,人物的服饰、神态等能够体现人物的情味和特性特点,这些也是写作时的丰厚材料,是把人物写活的要害之一。
e、采访知情人。人物采访通常需求采访两类人——新闻人物和知情人。
如写刘少奇去拜访他的老婆王光美,写王军霞去拜访她的教练马俊仁,写一名教授去采访他的学生,以把人物写得立体丰满。有时旁人的感受比当事人自个的讲述更令人信服、更直观,更何况有些东西当事人自身感受不到,也不会说,而旁人通常形象深刻。
(3)写作。采访完毕后收拾材料,提炼主题,然后谋篇布局,开始写作。A、体现人物的常用方法
在矛盾抵触中写人;借别人之口刻划人;借景写人 B、留意事项
a、写作时要站在读者的视点思考——文章写给谁看? b、留意材料取舍,切忌八面玲珑。c、用语简练。
d、留意阶段的精确区分以及标点符号的精确运用。(4)稿子写好后请回来给采访目标检查。
4、写作构造
(1)标题:生动、明显 业绩/思维精力(主标题)——记/访×××(副标题)如:一份特别的遗书
——追记徽县伏家镇伏镇村村主任孔荣勤(2)引文(正文前面有些的文字):
a、人物简介(人物简介也可放在文中,或许文末)
通用格局:×××,男,1970年生,浙江宁波人。1990年9月至1994年7月在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服装规划专业学习,结业后分配到×××作业,现任×××。作业中勇于奋斗、乐于贡献,获得×××荣誉。
本次写作的人物通讯请求采用正文前“人物简介”的方式。b、人物思维的概括(凝练、美丽)
c、人物的言行记载(最能代表人物性感的言行)(3)正文
A、开头最佳是理性的,让受众对人物的相貌、身份、阅历或日子作业环境或人物的性感有个理性的知道。
如老课文《杰出的科学家竺可桢》:
春天,在北海公园,常常有一位面庞消瘦、精力矍铄的白叟,早晨上班从北门进园,南门出去,下午下班从南门进园,北门出去。这位白叟即是杰出的科学家竺可桢。从 他的住宅到作业地址,恰好通过北海公园。正本他能够坐轿车去,可是他宁愿步行穿过公园。他这么来来去去,度过了许多夸姣的春天。
竺可桢走北海公园,是为了观赏景象吗?不是。他是来调查物候,作科学研讨的。他研讨物候的意图,是要掌握天然景象改变的规则,了解气候改变对生物的影响,以便为社会主义的农业生产效劳。
B、依据逻辑次序或时刻次序,从不一样旁边面、以不搭档例来体现人物,每有些最佳独立成章,有独立的小标题。
小标题举例——采写金萍的一篇人物通讯: 难忘采访 回归校园 初入校园 倾慕耕耘 教授常识 孕育热情 事必躬亲 呼喊大爱
C、正文采写的几个侧重点
a、校友如今的作业状况——发掘优良校友所获得的成果。
b、大学日子的感悟,以及母校的学习和日子与其往后开展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如该校友在校时期是首要的学生干部,要了解他学生干部阅历对往后成功的协助,并能够了解校友形象最深或许对其最有协助的课程,等等
c、从校园结业、踏入社会后的感受(如创业的艰苦、变革立异的进程、攀爬科研学术顶峰的进程、持续进修支付的努力等),进一步了解母校的培养对其往后获得成功的影响和协助。
d、对正在理工肄业的学弟学妹们提出期望和主张。e、在110周年校庆行将到来之际,请校友寄语校园。
5、留意事项:
(1)在人物专访中,应当有意识地保留“访”的实感。这首要是指:要对比多地保留和引证专访目标的原话,必要时也可涉及采访时的现场情形。
(2)字数3000—5000。在寻访中收集校友作业日子相片2—4张。
(3)在寻访中应恪守交通规则,增强防盗、防骗意识,避免与别人发作胶葛,有疑问的作业多向学院指导教师陈述。
(4)要留意形象,重视着装整齐、举止文明、讲究礼貌,向校友展示个人杰出本质和学院、校园的杰出形象。
三、范文一篇: 看得远,才干做得好
——访我校校友、中星公司总经理薛文艳
人物简介:薛文艳,女,浙江浦江人,1988年结业于浙江丝绸工学院(我校前身)机械专业。结业后回浦江在唐灯公司做通常技能员,1996年和丈夫一同创立了中星锁业有限公司,走上规划制作“异形锁”的创业大路,变成国内最年青的制锁专家,自行规划请求国家专利多项。
江南四月的一个周六,咱们仓促走出浦江车站,跳上一辆出租车。几分钟后,出租 车停在了咱们的意图地班班大路18号——中星锁业有限公司大门口。该公司的总经理薛文艳即是咱们此次要采访的目标。
走进大院,左面是行政作业楼和职工食堂、宿舍楼,右边是两排整齐的多层楼厂房,中心是一个大院,里面有一座显眼的“滟晴亭”,后边则是一个职工运动场。公司从96年办厂至今,现已接连几年变成当地的交税大户,仅2006年公司就向政府交交税收260万。
正午11:00,全部工厂仍然繁忙,而薛文艳也还没从市里开会回来,她似乎现已习气了和搭档们一同斗争,即便是在这么的周末。这是一位如何的女人,是一位如何的八十年代大学生?带着少许猎奇和敬重,咱们在作业室里一边翻阅公司的材料,一边等候这位奥秘校友的呈现。“我要回浦江去作业”
“她们来了吗?”11:50,楼梯口传来了慎重关怀的声响,咱们总算见到了这位校友——1988年结业于我校机械专业的薛文艳女士。通常的职业装,简略的短发,一脸绚烂的笑容。在她迎面迈向咱们的稳健的脚步中,咱们领会到了一种沉着和淡泊。时刻对于薛文艳来说很名贵,但她仍是在百忙中抽暇坐下来,耐心肠接受了咱们的采访。聊起大学日子,她有滋有味,而令她感受最深的是当初她的作业挑选。
八十年代,一个大学精英教育的年代,尽管没有包分配,可是对于大二就变成党员、成果优良的她来说,作业挑选太多了。留在杭州,仍是回去?是遵从校园的安排留校,仍是到底层去从事专业作业?在这些挑选面前,她没有犹疑,毅然决议回家乡去,到底层去,从事自个喜爱的本专业作业。“爸爸妈妈哺育咱们非常不容易,他们需求咱们。对于我来说日子在哪里并不主要,主要的是和谁在一同。”“其时也有许多大学生不愿意回小当地作业,想方设法想留在杭州。但我不这么想,由于摆脱虚荣,兢兢业业地作业,是我的专业所需,所以我很自觉地请求回浦江作业。”
在浦江的第一份作业,她没有挑选去政府机关,而是去了浦江唐灯公司当了一名通常的技能员。刚去的时分,公司有3个应届大学结业生。别的大学生不屑于底层作业,但她却长久地待在车间里并细心肠揣摩。作为一名大学生,她没有觉得委屈,作为一位年青的女人,她也没有觉得累,即是凭自个对这份作业的热爱和兢兢业业的精力,她当上了公司副总经理。而当她的作业欣欣向荣的时分,1995年,公司却破产了。接下去的路如何走?她没有徘徊,决议自个创业。
“年代造就的吧!”当问及她如何想到要创立中星公司时,她仅仅用爽快的笑声把人生严重的转机轻描淡地总结了一下。1996年,中星公司在浦江成立了。而其时浦江的锁产业现已具有必定的气候,商场也相对成熟了。面对这么的局势,薛文艳别出心裁挑选了走规划制作“异形锁”(姓名为薛文艳所取)这条创业大路。斗胆的立异,厚实的制锁技能,薛文艳简直承当了公司一切商品的规划作业,变成国内最年青的制锁专家,她自行规划的请求国家专利的商品就有好多项。正像她创立的公司品牌——“严厉”(yange)一样,中星公司以过硬的质量、优质的效劳变成同行中的佼佼者。在十多年的开展中,中星公司从一家小公司变成接连几年交税过百万的中型公司,逐渐由传统公司向现代公司跨进。
十几年的风风雨雨,她在创业大潮中奋斗猛进,咱们猎奇地问她“你一路走来遇到的最大艰难是啥?”“没有!”一个很简略、爽性的答复。乐观的人生态度,准确的人生定位,坚决的创业脚步,成果了今日的薛文艳。“职工的事是我自个的事”
在中星公司的商品展示区,各种色彩、样式、标准的锁,令人目不暇接。据了解,如今公司的锁有116个品种和510种标准,根本出口欧洲、中东及东南亚等国家。中星公司锁的价格比通常厂家要略高一些,对此新客户通常不能了解。薛文艳老是这么解说:“为何我国的劳动力便宜呢?税不能少,管理费不能少,咱们又不偷工减料,而一家公司的赢利空间是有限的。一同我必须确保职工的福利,同样是劳动力,为何要比国外更便宜?更主要的是,公司需求必定的赢利空间,才有立异的根本,才干供给更新更好商品”凭借一向如一的质量,中星公司终究赢得了客户的了解和支持。
创业第一年,薛文艳就给自个的职工买了稳妥。作为一家私营小公司,此举在同行中简直是第一个。她一向善待职工,一向把自个的职工放在心上,做到“心中有人,心中有事”。职工进厂,就有住宿,而且作业午饭免费。在职工的宿舍楼,最差的房间也有彩色电视机、固定电话和独立卫生间。考虑到有些职工有家庭,公司还特别建造了一些套间供他们住宿,空调、电视机、固定电话、厨房、独立卫生间等一应俱全。在冬季,为确保职工们能洗上热水澡,公司还天天免费供给热水。尽管公司当地不大,但却建有运动场。这是200多名职工休闲锻炼的场合,里面的运动设施也全部是免费运用的。公司的职工根本都已作业三年以上,作业五六年之久的中层领导也有不少,还有一批从公司创始到如今的元老。公司从不拖欠薪酬,每月守时发放薪酬,即便在公司最艰难的创业之初。
公司的职工提到薛文艳,都拍案叫绝。在公司作业了三年的石小姐说,“刚来的时分,我啥也不会,是总经理耐心肠手把手教我,即便做错了也会宽恕地宽恕我。”“由于顺路,总经理天天用自个的车子带我回家。在食堂一同就餐,她都会点我喜爱吃的东西。我不仅是她的职工,更是她的兄弟。” 石小姐告诉咱们,今年公司立刻又要安排去旅游了,尽管地址不远,但对公司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周末的晚上,总经理配偶老是还会到公司来转转,看看工厂,看看职工。一位做研制作业、和薛文艳一路走过来的师傅这么描述她:“要用几个简略的词概括她真的很难,可是她的为人真不错,是真实的女公司家!”恰是由于重视职工,把职工的事视为自个的事,薛文艳赢得了他们的了解和支持,全厂上下拧成了一股绳。“我要把经历传下去”
如果说作业简直占有了她全部的时刻,那么爱和职责则占有了她的心灵。
作为一名经营者和管理者,薛文艳在商场经济的大潮中,一向把握着中星公司的方向。异形锁投放商场后,受到了客户的好评,也赢得了业界的必定。但不久薛文艳在商场上看到了一大批仿照商品,其时她利诱了,自个该以如何的心态来看待拷贝自个商品的同行。很快,她调整了心态,恰是由于自个的商品拔尖,才引来了这么多的追随者。看着自个规划的商品养活了一大帮人,她内心啥怨气也没有了。在这么的宽恕和了解下,她默默地为社会支付着,无怨无悔。
本来的一些国有公司,由于没有极好的机制,经常会丢失名贵的作业经历。而在自个的公司,薛文艳老是想着如何把自个积累的经历传下去。她说:“在电脑里我保留了许多创业的材料,我会毫无保留地传下去。一个人生计的消耗是非常有限的,我一个人能花多少钱,剩下的应当是咱们的、社会的。公司要想真实为社会做点啥,从久远视点来说,一代人的精力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咱们在重视现有职工的一同,也应当关怀下一代的培养,中星奖学金的建立是对他们最佳的鼓舞,咱们期望下一代都是真实 的我国之星。”
从职工那里,咱们了解到薛文艳配偶一向在默默地赞助着金华的一个家庭,由于贫穷这个家庭无法承当三个孩子的膏火,薛文艳配偶知道这个状况后自动赞助孩子们读书。从小学到中学,他们一向默默地赞助着这个家庭。咱们还了解到薛文艳的旧厂房如今现已是一个民工子弟校园了,他们还捐资为孩子们盖房子,减轻校园办学的担负。
采访完毕的时分,我又来到薛文艳的作业室。作业室视界开阔,洁净整齐,一排客户材料,一张作业桌,一张会议桌,一个卫生间。薛文艳说:“我崇尚天然,所以必定要有一个能够让我远眺的作业室。看得远,我才干做得好!
补白:考虑到咱们要写人物通讯,凭借网络收拾了一些对于人物通讯的常识和人物通讯的范本,咱们互相学习一下哈(新苑 李楠)
第五篇:人物通讯的采写技巧
人 物 通 讯 的 采 写 技 巧
写好人物通讯这一体裁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而要写好人物通讯,采访是第一关键。
如何“挖回”你所需要的材料
一是迂回式采访。在确定了采访线索与采访对象之后,采访者一般急于想“挖到”第一手资料,因此,大都跟被采访对象闲聊,但多数情况下,采访对象都不便言辞或心有顾虑,一时难以向你倾吐“衷肠”。这时,你不要着急。然后,你可以转换采访对象,从对第一个采访对象熟悉的人身上入手,让旁边的人向你介绍对第一采访对象的印象和所知道的一些事实。这样,在情况基本掌握的情况下,再跟第一采访对象接触,通过点滴言谈、眼睛观察和深度挖掘,逐渐找出你所需要的材料。这样,一手、二手资料都有了,采访也比较深入了,也基本上摸到了第一采访对象的精神实质和特点,将他作为通讯的主人公写起来也就不难了。通讯《她,象春蚕一样„„》一文就是通过和采访第一对象黄爱玲身边的其他人,如生产厂长、工友们谈,了解了黄爱玲大致情况和一些典型事迹,再和她接触,发现、挖掘出了其特点、精神风貌的。发表后效果较好,黄爱玲成了本地青年人学习的榜样,此文还在《中国劳动报》上予以刊登。
二是现场式采访。有的人物采访,就不需要用迂回的采访方式。因为这种方式慢,不直接,所得的材料也是“二手货”。你不妨深入采访对象的工作现场,跟采访对象本人谈,也可跟同事和领导直接谈,再仔细观察将作为主人公的采访对象工作的现场,他的一举一动,发问时的表情变化。长篇集体人物通讯《力量在这里凝聚》,就是作者深入现场,和厂长、技职人员、工人们攀谈,了解了他们的思想、喜怒哀乐,他们的工作,采访大约一周左右,全面地掌握了铸造这一行当的艰辛、创业的不易和干群那种发奋图强、争创效益的奋斗精神,全文从工人、厂长、一群排头兵三个层次来分别展现生活工作在这个战斗集体中的人们,发出后反响较好。
三是综合式采访。对有些重点人物报道,还要进行综合采访。这一方式能较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采访对象方方面面的情况,既有别人的看法、观点,又有将作主人公的第一采访对象自己的言谈、举止、思想,又能在现场接触中发现一般性采访所发掘不到的内容和闪光点。通讯《圆梦人》就是从对离休老干部王杰熟悉的人和主人公两方面来挖掘材料,又在现场采访中升华主题写出的一篇佳作,此文荣获1994陕西省企业报协通讯类二等奖。
如何围绕主题做好文章
完成采访,便转入了写作阶段。初写人物通讯时,虽然也围绕一个中心去写,材料应用往往过滥、过多,主题遭到淹没,而且容易犯大而全的毛病,这源于对人物的特点抓得不准与主题提炼不深所致。因此,人物通讯的写作需要在采访的过程中不断的思考人物的性格特点与精神境界,挖掘动人的闪光点,从人物动人的事迹中提炼出主题思想来,这才算是逮住了实质性的东西。
一、人物通讯主题的提炼是一个升华、再造的过程人物通讯的魂就在于是否抓住人物本身的特点,这是此人物区别于彼人物的关键所在。每一个先进典型人物都有他自身的特点,这是我们在写作中要极力追寻和提炼的,有的时候在采访中这一提炼过程就已经完成了,而有的时候是在采访后的深思中升华出来的。找到了所采访对象的主要特点、时代精神后,就要围绕这一主题选材,一般性的人物二、三件事例足矣,重点典型人物材料应用不妨充实一些。与主题关系不大,或反映主题不够得力的材料也应舍弃,以防影响整篇文章。材料要真实、可信、典型,不能离奇,使人觉得高不可攀。
二、人物通讯的结构是构思的结果大有写头清代文艺理论家李渔曾经说过,写文章如同盖房子,“何方开户,栋需何木,梁用何材,必俟成局了然,始可挥斤用斧。”这就是安排结构。人物通讯要写好,结构的安排要特别讲究。例如,开头要吸引人,中间过渡要自然,情节要有起伏,结尾还要收得有力,有画龙点睛之笔,要做到这些着实不易,这就需要一番苦心的构思。只有这样,才能具有魅力。
人物通讯的开头,应改掉过去定性的手法,寻求一种自然贴切生动的事件来作为突破口,使文章开头能先声夺人,引人入胜。要生动形象。有些记者在写稿时,自觉不自觉地把消息式的标题运用到通讯的稿件中。例如《党委书记×××不搞官贵民轻,对部下批评错了敢于公开道歉》、《共产党员××勇救落水儿童》等。《她 ,象春蚕一样 „„》《路 ,在脚下延伸》《“跑腿” 主任——秋云珍》
有了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但人物通讯的要害则在文章的中间部分,因为这部分,是支撑主题的关键所在。事例要选得恰当、有力、选材数量要跟文章所表现的主题相适应。而且叙述要简洁、生动、要有起伏、有高潮、有低谷,随着情节的展开把文章一步一步推向深入,使人看后有回味、有思考。文章的结尾往往很关键,寥寥数语,但意味深长。有总结式的,有问答式的,有随意白描的,也有抒情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