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商业健康险个人所得税政策解读
商业健康险个人所得税政策解读
一、商业健康保险政策出台的背景
(一)主要目的 1.落实国务院要求
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29号)提出的“完善健康保险有关税收政策”要求,税务总局和财政部、保监会一直对商业健康保险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进行研究,2015年,三部门在研究基础上先后印发《关于开展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政策试点工作的通知》(财税〔2015〕56号)、《关于实施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政策试点的通知》(财税〔2015〕126号)、《关于实施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政策试点有关征管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5年第93号)文件,决定从2016年1月1日起,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和各省、自治区选择的一个城市等31个地区,开展商业健康险个人所得税政策试点。试点一年来,政策取得一定成效。在此基础上,按照国务院第169次常务会议关于向全国推广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试点政策的决定,财政部、税务总局、保监会4月28日联合印发《关于将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试点政策推广到全国范围实施的通知》(财税〔2017〕39号),明确将试点政策推广到全国实施。
2.提高人民群众医疗保障水平
通过给予税收优惠方式,使人民群众对商业健康险认知度不断提高,市场参与主体不断增多,进一步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医疗保障水平。
3.促进医疗“第三支柱”发展
商业健康保险是医疗保障第三支柱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覆盖基本医疗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中空白地带,成为二者有效补充。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对建立完善医疗保险“第三支柱”具有积极意义,出台税收优惠政策,充分体现国家政策导向,有助于加快构建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险体系。
(二)相关文件
1.《财政部 税务总局 保监会关于将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试点政策推广到全国范围实施的通知》(财税〔2017〕39号); 2.《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推广实施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政策有关征管问题的公告》(税务总局公告2017年17号)。
(三)近期开展的相关工作 1.加强新政策的宣传辅导; 2.进一步修改个人所得税申报表; 3.完善申报表业务需求;
4.修改金税三期个人所得税软件。
二、什么是商业健康险
(一)概念
1.以被保险人的身体状况为保险标的;
2.保证被保险人疾病、意外事故所致伤害时,对直接费用、间接损失进行补偿,赔付一定医疗费用的保险产品。
(二)商业健康险包括以下主要险种
疾病保险(主要针对重大疾病的保险);
医疗保险(包括一般疾病和重大疾病的保险,范围较宽);
收入保障保险(指个人因意外伤害、疾病导致收入中断或减少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保险);
长期看护保险(指对丧失生活能力人或老人的护理保障和经济赔偿的保险)。
目前,给予税收优惠政策的商业健康险,主要涵盖疾病保险、医疗保险两部分。
(三)商业健康险的性质
商业健康险进行产品设计时,遵循“保障为主、合理定价、收支平衡、保本微利”的原则。可以说,符合税收政策规定的商业健康险是保本微利、惠民生的特殊设计的保险产品,具有一定的社会半公益性质。
三、商业健康险个人所得税政策和征管操作
(一)基本政策规定
1.2017年7月1日起,个人购买符合规定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可以按照2400元/年(200元/月)的标准在税前扣除。
(1)单位统一为员工购买的,视同个人购买,按照单位为每一员工购买的保险金额分别计入其工资薪金,并在2400元/年(200元/月)的标准内按月税前扣除。
(2)原试点地区,7月1日后按新政策规定执行。2.举例:
(1)李某购买一款符合条件的商业健康保险,全年共计支付3000元,那么他当年最多可在税前扣除2400元(200元/月)。
(2)王某同样购买一款符合条件的商业健康保险,全年共计支付2000元,那么他只能在税前扣除2000元(平均每月166.67元/月)。3.政策适用人群:(1)具体范围:
取得工资薪金所得、连续性劳务报酬所得的个人; 取得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的纳税人; 取得对企事业单位承包承租经营所得的个体工商户业主;
个人独资企业投资者、合伙企业合伙人和承包承租经营者。
其中,取得连续性劳务报酬所得的个人,是指连续3个月以上(含3个月)为同一单位提供劳务而取得所得的个人。
符合规定的人群购买符合条件的商业健康保险,必须取得税优识别码,才能享受税收优惠。
(2)举例:
李某没有上述所得项目。但李某2018年炒股收入10万元,不能享受此项政策。
张某没有上述所得项目。2018年取得房租收入30万元,不能享受此项政策。
赵某没有上述所得项目。2018年取得特许权使用费收入100万元,不能享受此项政策。
4.如何享受优惠政策?
纳税人购买符合规定的商业健康保险并取得税优识别码,作为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依据。
(1)什么是税优识别码?
税优识别码是为确保税收优惠商业健康保险保单唯一性、真实性、有效性,避免纳税人重复购买税优商业保险产品,由商业健康保险信息平台按照“一人一单一码”原则对投保人进行校验后,下发给保险公司,并在保单凭证上打印的数字识别码。
(2)限制性规定:
个人购买商业健康保险但未获得税优识别码,以及购买其他保险产品的,不能享受税前扣除政策。
因此,纳税人要辨别一款保险产品是否可以享受个人所得税扣除政策,主要看购买时能否取得税优识别码。
(二)具体情况处理
1.工资薪金和连续性劳务报酬纳税人自行购买保险产品:
个人直接购买商业健康险产品,取得税优识别码后,应及时向扣缴单位提供保单信息。扣缴义务人应依法为其进行税前扣除,不能拒绝个人税前扣除的合理要求。
连续性劳务报酬纳税人是指未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但又在单位连续性工作、有购买健康险意愿的个人。在判定上,要看该个人是否连续3个月以上(含3个月)为同一单位提供劳务并取得所得。典型人群:保险营销员、证券经纪人等。
扣缴义务人在扣除时,应在每月200元限额以内据实从个人应税收入中减去月保费支出。
对一次趸交一年保费的,分摊在各个月份,按月扣除。举例:张三购买一年期商业健康险,一次性交费2200元(平均每月183元),张三及时将保单交给单位财务人员,单位财务计税时,每月为张三扣除183元。
举例:张三购买一年期商业健康险,一次性交费2800元(平均每月233元),张三及时将保单交给单位财务人员,单位财务计税时,每月为张三扣除200元。
2.单位统一为个人购买商业健康险产品。
单位统一组织为员工购买,或者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购买符合规定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应将单位为每一参保员工负担的金额分别计入其工资薪金,视同个人购买,并自购买产品次月起,在不超过200元/月的标准内按月扣除。
3.工资薪金和连续性劳务报酬纳税人的扣缴申报: 有扣缴义务人的个人自行购买、单位统一组织为员工购买或者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购买符合规定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扣缴义务人在填报《扣缴个人所得税报告表》或《特定行业个人所得税年度申报表》时,应将当期扣除的个人购买商业健康保险支出金额填至申报表“税前扣除项目”的“其他”列中(需注明商业健康保险扣除金额),并同时填报《商业健康保险税前扣除情况明细表》。
4.个体工商户:
(1)查账征税的个体工商户业主、企事业单位承包承租经营者、个人独资和合伙企业投资者自行购买符合条件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的,在不超过2400元/年的标准内据实扣除。
(2)核定征收的个体工商户业主、企事业单位承包承租经营者、个人独资和合伙企业投资者,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商业健康保险税前扣除情况明细表》,由主管税务机关按程序相应调减其应纳税所得额或应纳税额。
(3)个体户、个人独资合伙企业的员工购买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其享受优惠的流程与企事业单位一样。
5.个体工商户购险的申报:
个体工商户业主、个人独资企业投资者、合伙企业个人合伙人和企事业单位承包承租经营者购买符合规定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支出,在年度申报时填报《个人所得税生产经营所得纳税申报表(B表)》并享受商业健康保险税前扣除政策,将商业健康保险税前扣除金额填至“允许扣除的其他费用”行(需注明商业健康保险扣除金额),同时填报《商业健康保险税前扣除情况明细表》。
(三)相关问题
1.个人从中国境内两处或者两处以上取得工资薪金所得,且自行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的,只能选择在其中一处扣除。
2.个人购买符合规定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保险期满后未续保或退保的,应于未续保或退保当月告知扣缴义务人终止税前扣除。
3.实行核定征收的个体工商户业主、企事业单位承包承租经营者、个人独资和合伙企业投资者购买商业健康保险、保险期满后未续保或退保的,应及时告知主管税务机关,终止享受税收优惠。
第二篇:个人所得税政策解读【2011】最新
(一)个人股权转让有关问题
1、国家税务总局2010年第27号公告明确了个人股权转让计税依据明显偏低且无正当理由的判定方法。除文件规定外,还有哪些情形也可判定为正当理由?
除了国家税务总局2010年第27号公告第二条规定情形外,由职工持股会统一管理的内部职工股,在按规定转让时可认定为具有正当理由。
上述“职工持股会”是指:依法设立的从事内部职工股的管理,代表持有内部职工股的职工行使股东权利并以公司工会社团法人名义承担民事责任的组织。
内部职工股是指由职工持股会统一管理的特定股份,由职工个人自愿货币出资与企业用历年工资结余派给职工的股份两部分组成。
2、国家税务总局2010年第27号公告第二条第二款第三项规定情形下转让个人股权的,纳税人应向税务机关提供哪些申报资料?
上述情形下,应参照财税〔2009〕78号文第二条规定提供相关资料,具体为:
(1)双方股权转让合同;
(2)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有效身份证件;
(3)将股权转让给直系亲属的,须提供能够证明转让双方直系亲属关系的有效法律文书,不能提供的应由公证机构出具转让双方当事人直系亲属关系的公证书(原件)。
(4)将股权转让给抚养人或赡养人的,须提供包括乡镇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在内的有权机关出具的关于转让双方抚养关系或赡养关系的证明,不能提供的应由公证机构出具转让双方抚养关系或者赡养关系公证书(原件)。
(二)利息股息红利有关涉税问题
1、新企业所得税法实行后,个人所得税“利息股息红利”项目核定预征的计算公式应做哪些调整?
根据苏地税函〔2009〕283号文件规定,日常经营项目是以“收入额”进行申报,而非日常经营项目是以“所得额”申报,而目前我市“利息股息红利”核定预征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公式是以“收入总额”为计税依据,因此需将个人所得税计算公式修改如下:
利息股息红利所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实际应缴纳企业所得税)×(1-15%)×税率(20%)×个人投资比例
注:日常经营项目收入额应剔除“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
2、个人所得税“利息股息红利”项目核定预征税款的补缴和抵扣方法是什么?
根据常地税二〔2009〕6号文件规定,要求对个人投资者“利息、股息、红利所得”项目个人所得税实行核定预征的办法,现将核定预征的补抵方法明确如下:
当以后发生实际分配利息、股息、红利等情形按税法规定计算的税款与以前已经核定预征的税款进行比较,按税法规定计算的税款大于其预征税款的,则以前已预征税款予以全部抵扣,差额部分进行补缴税款。当按税法规定计算的税款等于或小于预征税款的,预征税款予以全部抵扣或者部分抵扣(抵扣本次按实计算的税款金额),剩余的预征税款留作待抵税款。
对个人投资企业的征收方式出现“反复”的情况,如:从2001年开始,其征收方式先后为核定、查账、核定等情况,也按上述方法进行补抵。
3、个人所得税“利息股息红利”项目核定预征税款的补缴和抵扣对象是什么?
由于核定预征税款是以扣缴义务人为单位进行扣缴申报,因此税款的补缴和抵扣也以扣缴义务人为对象进行操作。
(三)个人独资合伙企业有关问题
1、某个人合伙企业对生产经营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后,合伙人对剩余资产能否自行分配?如:分配现金或者购买房屋等,是否涉及个人所得税?
个人独资、合伙企业对生产经营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后,剩余的资产都可以分配,不涉及个人所得税。前提是合伙人的分配或消费不能在企业账上税前扣除,如果在企业账上税前扣除了,则应重新调整应纳税所得额并计征税款。
2、关于“借款”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规范个人投资者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通知》(财税〔2003〕158号)和《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为个人购买房屋或其他财产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批复》(财税〔2008〕83号)文件提到的“借款时间”按借款之日后的12个月来确认。
企业投资者个人、投资者家庭成员或企业其他人员向企业借款用于购买房屋及其他财产,将所有权登记为投资者、投资者家庭成员或企业其他人员,且借款终了后未归还借款的。(财税〔2008〕83 号)
3、个人独资合伙企业将企业资产投资给有限公司,换取股权后,个人独资合伙企业将有限公司股权转让给其他个人或单位,对这种情况应如何征收个人所得税?
该独资合伙企业是以企业的资产进行对外投资获取股权,之后再进行股权转让,应将该笔财产转让收入并入企业的“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计算征税。
如果不是以企业资产对外投资,而是以个人的资产投资并获取股权,则对该个人按“财产转让所得”税目征收个人所得税。
4、个人独资合伙企业投资者(合伙人)转让其持有的该企业出资份额,是否适用国税函[2009]285号文件,投资人或合伙人是否应当缴纳个人所得税?
个人独资合伙企业投资者转让出资份额,应根据“转让收入”减除转让者的“原始出资成本”及其“对应的留存收益”和相关税费后的余额,按“财产转让所得”税目征收个人所得税。
(四)其他个人所得税事项
1、关于企业或个人的捐赠扣除的要求和条件有哪些?
对于企业或个人的捐赠是否可以扣除,主要看四个方面:一是看捐赠的实质是否属于公益性捐赠。二是看捐赠政策是全额扣除还是按一定比例扣除,直接捐赠不得扣除。三是看捐赠机构是否具备税前扣除的资质和资格。四是看捐赠取得的票据是否符合要求。
捐赠机构是否具备税前扣除资格是指:企业或个人通过获得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公益性社会团体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和直属机构,用于公益事业的捐赠支出,可以按规定进行所得税税前扣除。其中: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和直属机构的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不需要认定。公益性社会团体的税前扣除资格,需由财政、税务和民政等部门每年分别联合公布名单。
1、关于企业或个人的捐赠扣除的要求和条件有哪些?(续)
对于通过公益性团体发生的捐赠支出,主管机关应按对照省级以上财政、税务部门联合认定的名单予以处理,即企业或个人向捐赠的认定名单内的公益性社会团体进行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可以按规定税前扣除;接受捐赠的公益性社会团体不在名单内,或虽在名单内但企业或个人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不属于名单所属,不得扣除。
捐赠票据是否符合要求是指:对于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企业或个人应提供省级以上(含)财政部门印制并加盖接受捐赠单位印章的公益性捐赠票据,或加盖接受捐赠单位印章的《非税收收入一般缴款书》收据联,方可按规定进行税前扣除。
2、企业员工曾经因公负伤造成残疾,当用人单位与这类员工解除劳动合同时,须按“江苏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江苏省人民政府令第29号)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且金额较大,有几万至十几万元不等。这类补助金是否应当缴纳个人所得税?是否并入“解除劳动合同一次性补偿金”一起计算税款?
根据省局对各类补偿款总的口径(“没有明文规定要求征税的各类补偿款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对这类补助费用也比照执行,以有利于纳税人的方向处理,对这类补助费用暂不征税。
3、关于受赠房屋再转让能否核定征收个人所得税的问题
根据财税〔2009〕78号文件精神,对受赠人未提供完整、准确的房屋原值凭证,不能正确计算房屋原值和应纳税额的,可以对其实行核定征税,即按纳税人转让收入的1%核定应纳个人所得税额。
4、对个人建筑安装涉及“甲供材料”的如何征收个人所得税?
个人、个体户(本地或外地)从事建筑安装等活动涉及“甲供材料”和“安装设备”的,个税计税依据都不含材料费和设备费。
5、对于企业用“资本溢价”转增资本是否征收个人所得税?
对个人取得由资本溢价转增资本的数额,不作为应税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此处的资本溢价是指:该个人缴付企业的出资额大于其在企业注册资本中所拥有份额的数额。
6、证券公司组织大客户旅游,应按什么税目征收个人所得税?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0〕57号规定:部分单位和部门在年终总结、各种庆典、业务往来及其它活动中,为其他单位和部门的有关人员发放现金、实物或有价证券。对个人取得该项所得,按“其他所得”项目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税款由支付所得的单位代扣代缴。
因此对证券公司组织大客户旅游,应按“其他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
7、个人投资企业组织股东亲属外出旅游支付的旅游费,企业为投资者(担任职务)支付的补充养老保险,问该怎么征税?
根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规范个人投资者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通知》(财税〔2003〕158号)文件第一条规定,对个人投资企业组织股东亲属外出旅游支付的旅游费按“利息股息红利所得”项目征收个人所得税。
对企业为投资者支付的补充养老保险,应分两种情况,股东任职的按“工薪”征收个人所得税,股东不任职按“利股红”征收个人所得税。
8、关于华侨从外商投资企业取得股息分配是否征收个人所得税?
经总局所得税司和国际税收司联合答复,华侨从外商投资企业取得的利息股息红利所得,不能比照外籍个人免税的规定,华侨取得的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应按税法规定征税。
关于华侨身份的界定和适用附加费用扣除问题,按国税发〔2009〕121号文件第三条执行。
9、个人取得交通费补贴、通讯费补贴的征免规定有哪些?
(1)经纪委、监察部门批准的交通费补贴、通讯费补贴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2)虽未经纪委、监察部门批准,但企业制定(须经董事会或职工代表大会通过)了交通补贴、通讯补贴规章制度。企业按制度规定,在合理范围内以现金形式发放的交通补贴、通讯补贴,按规定计征个人所得税;在合理范围内按实报实销形式形式发放的交通补贴、通讯补贴,按规定计征个人所得税。
超过制度规定标准报销或发放的交通补贴、通讯补贴应全额征收个人所得税。
企业的个人投资者按“利息、股息、红利所得”项目征收个人所得税;其他雇员按“工资薪金所得”项目征收个人所得税。
10、个人取得“差旅费”补贴的征免规定有哪些?
根据财行〔2006〕313号文规定:差旅费开支范围包括城市间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补助费和公杂费补贴。
企业应建立差旅费报销制度,明确按实报销的费用项目和补贴项目,对补贴项目应制定合理的补贴标准。
企业在差旅费报销制度规定的补贴标准内发放的补贴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超过标准发放的应按规定征收个人所得税。
企业应建立的制度规范
1、《工资薪金制度》及工薪的税前扣除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及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通知》(国税函〔2009〕3号)文规定,企业应建立较为规范的工资薪金制度。
企业制定的《工资薪金制度》,应明确工资薪金的发放范围、内容和标准,并经董事会或职工代表大会通过。
企业按工资薪金制度规定发放的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可以税前扣除。
企业超过工资薪金制度规定范围、内容和标准发放的现金或非现金形式的报酬支出,不得税前扣除。
2、《交通补贴、通讯补贴规章制度》
经纪委、监察部门批准的交通补贴、通讯费补贴可以在税前扣除;
若未经纪委、监察部门批准,但企业制定并经董事会或职工代表大会通过的交通补贴、通讯补贴规章制度,且制度规定人人享有补贴权利,企业按规定在合理范围内为所有员工或部分员工定期定额报销或者发放现金的交通补贴、通讯补贴可以税前扣除;企业超过上述规定实报实销或现金发放的,不得税前扣除。
税前扣除时,交通补贴按职工福利费规定扣除,通讯费补贴按工资薪金费用项目扣除。
企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后,在规定标准内,为员工报销的油类费、过路费、停车费、洗车费、修理费、保险费等相关费用,按照交通费补贴的规定执行。
3、《住房补贴规章制度》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及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通知》(国税函〔2009〕3号)有关规定,企业按政府部门规定标准发放以及为所有员工或部分员工定期定额发放或报销的住房补贴(企业制定并经董事会或职工代表大会通过的住房补贴规章制度),应归属职工福利费范畴,在工资薪金总额14%限额内扣除。
4、《差旅费报销制度》
纳税人发生的与其经营活动有关的合理的差旅费按发放对象分别在成本、费用中直接扣除,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提供证明材料的,应能提供证明其真实性的凭证,否则,不得税前扣除。
根据财行〔2006〕313号文规定:差旅费开支范围包括城市间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补助费和公杂费补贴。
企业应建立差旅费报销制度,明确按实报销的费用项目和补贴项目,对补贴项目应制定合理的补贴标准。企业超过差旅费报销制度规定的补贴标准发放的补贴不得作为差旅费税前扣除。
差旅费的证明材料应包括:出差人员姓名、地点、时间、任务、支付凭证等。
5、差旅费补贴、误餐补贴等各类补贴的税前扣除在实际操作中如何掌握?
(1)差旅费补贴:企业发放的差旅费补贴如符合上述差旅费开支范围的(伙食费补贴和公杂费补贴),则按差旅费的规定税前扣除,不符合上述范围的,但符合工资薪金制度相关规定的可作为工资薪金支出税前扣除。
(2)误餐补贴:企业发放的误餐补贴符合工资薪金制度相关规定的可作为工资薪金支出。
(3)企业职工的餐费属于个人消费支出,应由职工个人承担,企业为员工提供就餐支出、发放现金或报销的餐费支出不得税前扣除。但符合工资薪金制度相关规定的可作为工资薪金支出。
(4)企业以其他名义发放的其他各类补贴参照上述规定执行
第三篇:内部退养个人所得税政策解读
内部退养、提前退休、解除劳务一次性补偿收入个人所得税政策解读
一、内部退养一次性收入计税问题
国税发[1999]第058号文《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所得税有关政策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了关于企业减员增效和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在机构改革过程中实行内部退养办法人员取得收入征税问题:
实行内部退养的个人在其办理内部退养手续后至法定离退休年龄之间从原任职单位取得的工资、薪金,不属于离退休工资,应以“工资、薪金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
个人在办理内部退养手续后从原任职单位取得的一次性收入,应接办理内部退养手续后至法定离退休年龄之间的所属月份进行平均,并与领取当月的“工资、薪金”所得合并后减除当月费用扣除标准,以余额为基数确定适用税率,再将当月工资、薪金加上取得的一次性收入,减去费用扣除标准,按适用税率计征个人所得税。
个人在办理内部退养手续后至法定离退休年龄之间重新就业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应与其从原任职单位取得的同一月份的“工资、薪金”所得合并,并依法自行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
案例分析:
高新区一部队指挥学院下属印刷厂的张某于2012年1月办理内退手续,距离正常退休还有两年零六个月,2012年1月取得单位发放的一次性收入30000元。当月从原单位取得的基本工资4000元,问取得一次性收入的当月应纳个人所得税为多少?次月至正式退休每月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答:
1、找税率:将一次性收入按至法定离退休年龄之间的所属月份进行平均,并与当月工资薪金合并找税率。
30000/(2*12+6)(平均结果)+4000(当月工资)-3500(费用扣除)=1000+4000-3500=1500(元);适用3%的税率。
2、当月应交的个人所得税=(30000+4000-3500)*3%=1785(元)。
3、次月起至正式退休,每月取得4000元工资应缴纳个人所得税=(4000-3500)*3%=15(元)。
二、提前退休一次性收入计税问题
根据2011年1月《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提前退休取得补贴收入个人所得税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6号)规定,对个人提前退休取得一次性补贴收入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规定:
机关、企事业单位对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正式办理提前退休手续的个人,按照统一标准向提前退休工作人员支付一次性补贴,不属于免税的离退休工资收入,应按照“工资、薪金所得”项目征收个人所得税。
个人因办理提前退休手续而取得的一次性补贴收入,应按照办理提前退休手续至法定退休年龄之间所属月份平均分摊计算个人所得税。计税公式:
应纳税额={〔(一次性补贴收入÷办理提前退休手续至法定退休年龄的实际月份数)-费用扣除标准〕×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提前办理退休手续至法定退休年龄的实际月份数
案例分析:
高新区某车辆制造企业张先生由于身体原因,符合单位规定的30年工龄可以提前退休的条件,于2012年1月办理提前退休手续,比正常退休早两年零六个月,2012年1月取得单位发放按照统一标准发放的一次性收入30000元。当月从原单位取得的基本工资4000元,问取得一次性收入的当月应纳个人所得税为多少?次月至正式退休每月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答:
1、找税率:将一次性收入按至法定离退休年龄之间的所属月份进行平均。
30000/(2*12+6)(平均结果)=1000(元)<3500(元),因此该项按照统一标准发放的一次性收入不需缴纳个人所得税。
2、办理退休当月2012年1月的工资4000元收入单独计算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2012年1月工资应缴纳个人所得税=(4000-3500)*3%=15(元)。
3、次月起至正式退休,每月取得4000元退休工资免征个人所得税。
三、解除合同一次性收入计税问题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征免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1]157号)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因解除劳动合同取得经济补偿金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9]178号),自2001年10月1日起,按以下规定执行:
为进一步支持企业、事业单位、机关、社会团体等用人单位推进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妥善安置有关人员,维护社会稳定,现对个人因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征免个人所得税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个人因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包括用人单位发放的经济补偿金、生活补助费和其他补助费用),其收入在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3倍数额以内的部分,免征个人所得税;超过的部分视为一次取得数月的工资、薪金收入,允许在一定期限内平均计算扣除。具体方法:以超过3倍数额部分的一次性补偿收入,除以个人在本企业的工作年限(超过12年的按12年计算),以其商数作为个人的月工资、薪金收入,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个人领取一次性补偿收入时按照国家和地方政府规定的比例实际缴纳的住房公积金、医疗费、基本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可以在计征其一次性补偿收入的个人所得税时予以扣除。企业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宣告破产,企业职工从该破产企业取得的一次性安置费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
个人在解除劳务合同后又再任职、受雇的,已纳税的一次性补偿收入不再与再次任职、受雇的工资薪金所得合并计算补缴个人所得税。
案例分析:
2012年1月,高新区一医药研发单位因为增效减员与已经在单位工作了10年的张某解除劳务合同,张某取得一次性补偿收入12万,当地上职工平均工资28000元,则张某应该就该项一次性补偿收入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为多少?
答:
1、找税率
一次性收入在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3倍数额以内的部分(28000*3=84000元),免征个人所得税;超过3倍数额部分的一次性补偿收入,除以个人在本企业的工作年限(10年),以其商数作为个人的月工资、薪金收入,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120000-28000*3)/10-3500=100(元);适用3%税率。
2、当月应交的个人所得税=100*3%*10=30(元)。
作者:小陈税务 时间:2012-11-30
第四篇:住房公积金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解读
住房公积金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解读
根据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修订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国务院于2005年12月19日相应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明确了单位为个人缴付和个人缴付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三费一金”)从个人收入中扣除,不缴纳个人所得税。根据国务院的上述修订内容,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根据《通知》精神,单位为个人缴付和个人缴付的住房公积金从个人收入中扣除,不缴纳个人所得税。《通知》同时规定,住房公积金缴存标准高于《通知》规定标准的,其超标准部分要计征个人所得税;地方擅自对超标准的住房公积金免税的,财政、税务机关应坚决予以纠正。这与依法治税原则和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是一致的。
此前,由于个人住房公积金账户可以有条件取款,且《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只规定了单位和个人缴纳住房公积金的下限,上不封顶,导致不同地区、行业、企业住房公积金缴存情况差距较大,经济落后地区、效益不好的企业甚至经常拖欠职工的住房公积金,一些效益较好的单位利用公积金免税的政策,有意将一些应税福利打入“住房公积金”账户逃税。《通知》对住房公积金个人所得税政策作出规范,一是有利于调节收入分配。对于超标准缴存公积金的发达地区、效益好的垄断行业以及相对较高收入的群体应适当予以税收调节,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的职能作用。二是有利于规范税收政策。对于各地擅自将各类补贴、津贴纳入住房公积金账户,进行逃税的违规行为进行限制,增强税法刚性。三是有利于各项政策的协调统一。《通知》按照建设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建金管[2005]5号文件缴存住房公积金的标准规定税收政策,使住房公积金的税收政策与公积金主管部门有关规定一致,保证了各项相关政策的统筹协调。
根据建设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下发的《关于住房公积金管理若干具体问题的指导意见》(建金管[2005]5号)的有关规定,设区城市(主要指地级市)单位和职工缴存比例最低不低于5%,最高不高于12%(合计缴存比例为10%至24%),缴存基数仍为职工本人上一月平均工资,同时,对高收入行业及个人缴存基数限制为不超过当地职工社会平均工资的2至3倍。
拟文说明:国办秘书一局专题政务信息保障小组来函称,近期准备搞一期“住房”专题,住房公积金缴存计税问题需请总局将现行政策解读。因此,我们根据2006年7月19日总局网站刊登的《国家税务总局有关负责人就“三费一金”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问题答记者问》一文,对照国办来函要求作了部分修改。
第五篇:无忧保—商业健康险个人所得税试点将推广至全国
山西太原的陈女士去年住了7天院,因为投了税优健康险,在基本医保和商业补充医保支付后,税优险二次理赔,她自付费用只占了医药费总额的0.51%。
看上去很优惠的税优险,试点一年多后即将在全国实施。不久前,财政部、税务总局、保监会联合发布通知,明确自今年7月1日起,将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试点政策推广到全国范围实施。
每年可累计免税72—1080元
根据政策,纳税人投保商业税收优惠型健康险后,可以在当年(月)计税时,按照2400元/年或200元/月的限额标准,对个人应纳税所得额予以税前扣除。
该政策的适用对象为取得工资薪金所得、连续性劳务报酬所得的个人,以及取得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承租经营所得的个体工商户业主、个人独资企业投资者、合伙企业合伙人和承包承租经营者。
由于具体免税额与每个投保者实际收入挂钩,纳税人投保该险种,每年可累计免税72元—1080元不等。
看病自付比例从40%降至2%—5%
除了可以在限额内免交个税,税优险还可带病投保,且保证续保。
未带病投保的保额为20万元,罹患既往病症、带病投保者保额4万元。前一保险结束后,如果投保人提出续保申请,即使已经生病理赔过,保险公司也必须续保。根据财政部的“示范条款”,在整个投保期内,未带病投保者终身累计可得80万元的保额,带病投保者累计可获15万元保额。
此外,报销比例高,个人自付比例不得高于10%。已经参加公费医疗或有基本医保人群投保税优健康险后,医疗费用支出在前两项已经报销的基础上,余下自费部分税优健康险报销不低于80%。如果几种报销渠道累计报销额低于投保者医疗总费用的90%,按规定保险公司要自动向被保险人补齐差额。参加公费医疗或基本医疗保险,但未从中获得费用补偿的投保者,仍可从税优健康险报销50%的费用。
根据政策,保险公司不得设置免赔额、犹豫期。被保险人续保时变更保险人,保险公司也不得收取费用。
记者拿到的人保健康、阳光保险等公司的赔付案例显示,税优健康险二次理赔后,个人自付比例一般从40%降至2%—5%,医疗开支负担大为减轻。
比如,陈女士去年3月投保了人保健康的税优险,年缴保费1740元。4月份,她住院7天,医疗费用5720.8元,基本医保加上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共支付了4598.4元,她自己实际负担费用1122.4元。税优健康险二次理赔后,她自付费用仅为28.94元,为医药费总额的0.51%。
“2015年我国人均卫生费用为2952元,新政策将个人税前扣除的限额确定为2400元/年,能覆盖人均卫生费用的绝大部分支出。”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裁宋福兴认为,税优新政的本质就是政府运用商业保险机制分担医疗费用支出,用减税的方式为民众购买健康保险提供补贴。
覆盖人群有限,抵税过程复杂
税优险试点一年多,参保人数6万人,与业内预期相去甚远。为何叫好不叫座?
——覆盖人群有限。目前符合年收入12万元、自行申报的纳税人约为500万人,仅占全国总人口的0.37%左右。
——产品优势不突出。一份年保费2400元的税优险年保额20万元,但以市场上卖得相对较好的纯保障型重疾险为例,55岁的人投保1500元,可以获得医疗费用或癌症费用各300万元的保障额度,税优险显然没有优势。此外,基本医保功能不断完善对其二次理赔的功能形成了替代——近一两年,在很多地方,基本医保政策除了可限额、按比例一次、二次报销普通门诊费用和重大疾病费用,还可以对阿尔茨海默病、癫痫所致精神障碍、肝炎、帕金森氏病等20余种大病的“特殊门诊费用”进行“三次报销”,使个人自付比例下降到10%以下。
——投保、抵税流程过于复杂。特别是个人投保,须先去社保部门开具证明,然后再去税务部门打个人所得税缴纳证明,还有健康证明、个税申报等,最后还要去保险公司柜面办理。恐怕没有多少人愿意为了每个月省几十块钱而这么折腾。
——保险公司缺乏开展这项微利业务的积极性。由于该险种可以带病投保,且有“简单赔付率不得低于80%”的政策硬杠杠,对保险公司来说风险大、成本高、利润低。
税优健康险眼下不温不火,但前景依然值得期待——2012年起,我国健康保险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成为保险业增速最快的板块。宋福兴预计,到2020年健康险保费有望达到7000亿—10000亿元,成为与财险、寿险并列的三大业务板块之一。“尽管眼下税优健康险市场遇冷,但无论是业界还是相关管理部门,还是要想办法往前推。”
细分市场,延伸服务,把减税做在前面
提升产品研发能力,延伸服务链条,打造核心竞争力,是保险公司的当务之急。
“首先得细分市场、细化条款,改变目前产品同质化的问题。”人保健康团险部总经理李蕴红认为,保险公司需要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对既往病症筛选、核保手段要提升,以区分保额。此外,对医院过度检查、用药,以及挂床治疗等行为还应加强管理,有效管控医保资金的跑冒滴漏,把资金用在提高保障上。“还要着眼于大健康管理,延伸服务链条,比如开通三甲医院绿色就诊通道,建立名医师的就医咨询网络,在中心城市建立健康管理中心,提供二次诊疗、远程会诊、海外就医服务等。”
另一方面,对免税流程也需要重新设计。目前在很多地方,基层地税局对个人购买健康险的退税还没有落到实处。“保险监管部门、税务部门完全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把减税做在前面,让投保者少跑腿。比如保险监管部门统一管理税优健康险的保单编号,打上条形码,然后跟税务部门数据库联网,消费者在手机上扫码,税务部门就能根据保额、收入算出免税额,然后把款打到个人指定的银行账户上。”宋福兴认为,甚至可以让保险公司直接出售免税保单。“当然,这需要税务部门和保险公司加强合作,对保单数量与销售额度严加管理,防止有些公司利用假保单从税收部门骗‘返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