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水共治”的实践与启示 调研报告
“五水共治”的实践与启示
“五水共治”是浙江改革开放以来工作力度最大、持续性最好、成效最明显的一次大规模、群众性的治水实践,现已取得重大的阶段性成果。三年治水实践启示我们,治水关乎民生、关乎转型、关乎法治、关乎生态、关乎改革、关乎文明,也检验和推进党的建设,可以说是关乎全局,牵一发而动全身。回顾治水历程、总结治水经验、思考治水举措,对浙江深入贯彻总书记“两山”重要思想、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坚决打赢“五水共治”攻坚战、巩固战、持久战,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实现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抓“五水共治”就是抓民生建设,是顺民心、得民意的德政工程,三年治水已经并将继续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总书记深刻指出,“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浙江因水而名、因水而兴、因水而美。然而,曾几何时,水之殇,成为浙江百姓之痛、经济之患、生态之伤。
2013年11月,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作出“五水共治”重大战略决策。浙江以“重整山河”的雄心和“壮士断腕”的决心,打响了铁腕治水攻坚战,要求各地以治水倒逼转型发展,以治水和转型的实际成效,向党和人民交上满意的答卷。
五水共治,好比五个手指,其中治污水是重头戏、大拇指,百姓观感最直接,治好污水,百姓必会竖起大拇指。到2015年底,以“清三河”为主要抓手,全省消灭垃圾河6500公里、黑臭河超过5100公里,在全国率先实现所有建制镇都建成污水处理设施。昔日垃圾河、黑臭河变成了景观河、风景河和可游泳的河,城郊、城乡接合部、乡村环境得到极大改观,很多河道沿线成了集防洪、治污、景观、休闲等于一体的水生态风景线,“山水浙江、诗画江南”的美景正日渐呈现。面对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由衷地高兴、支持并参与其中,更是以撰文、写诗、作赋、绘画等方式,热情讴歌浙江治水的伟大实践,毫不吝啬地予以点赞,全省社会公众对治水的支持度连续达到96%以上。
二、抓“五水共治”就是抓经济建设,是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关键一招,三年治水倒逼浙江经济转型升级
总书记指出,“要把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对浙江而言,加快转型升级是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由之路,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三年治水实践证明,“五水共治”对污染企业釜底抽薪,对落后产能猛药去疴,同时能够“腾笼换鸟”发展生态经济和新兴产业,能够发挥转型升级的“乘数效应”,是倒逼转型升级的关键一招、管用之法。
抓“五水共治”,本身就是抓有效投资促转型。我省把治水项目列入各级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内容,要求集中落实一批立时见效的应急项目,启动一批有决定性影响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一批“千里海塘”式的大工程大项目。几年来,全省“五水共治”重点项目已投资近2000亿元。
以治水为突破口,浙江接续打好“三改一拆”、浙商回归和培育七大产业、特色小镇、“四换三名”、“四边三化”等转型升级组合拳,推动我省经济向形态更高级、结构更合理、质量效益更好的方向转变。特别是以治水倒逼拆违汰劣,以拆违根治低小散的污染源,近三年来,全省累计拆除违法建筑4.7亿平方米,涉及土地46万亩;三改5.8亿平方米,整理利用土地45万亩,为“换鸟”腾出了“笼子”,为转型提供了空间。如今,通过治水倒逼工业转型,浙江经济更加生态化,已出现水资源利用率提高和工业对水环境的源头性污染明显削减的可喜现象。
三、抓“五水共治”就是抓法治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在浙江的生动实践,三年治水成为全面深化法治浙江建设的大平台、试验田、试金石
省委打响全省“五水共治”发令枪之时,正是最高法、最高检出台《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之际。司法解释对适用“环境污染罪”及处臵过程中“妨害公务罪”情形的明确,为我省依法治水提供了强大的法制保障。
浙江适时出台、严格执行水污染防治条例、河道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用好法治的武器;同时成立了由环保、城管执法、公安等多部门组成的联合执法机构,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对污染企业、违建行为形成立体打击的高压态势,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绝不手软,绝不姑息,绝不搞“下不为例”,确保打出的每一拳都能“干净利索”“直击要害”。截至2015年底,铅蓄电池、电镀、制革、造纸、印染、化工六大重污染行业纳入整治范围的企业有5740家,关停了2219家。2015年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2万多件,执法监管力度为全国罕见。
浙江三年治水,是顺应民心的举措,也是不断发动社会群策群力、全民参与的过程。在党委、政府的主导下,企业更加主动地承担了治水护水的社会责任,群众投工投劳参与治水的建设、管理和监督,群团组织和学校社区构建起志愿者队伍,新闻媒体积极宣传引导和舆论监督,营造了全民治水的良好氛围。这一过程,既增进了全民环保的社会共识,也增强了公民依法办事的法治意识,维护了法治的威严,更有效促进了社会治理和社会稳定,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局面,实现了“治水任务要完成,社会稳定是底线”的目标。
四、抓“五水共治”就是抓生态建设,是践行“两山”重要思想的创新载体,三年治水使生态省建设目标进一步落到实处
早在2003年,作为试点省份,浙江将生态省建设作为“事关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任务”,提出要花20年左右的时间,“把浙江建设成为具有比较发达的生态经济、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谐的生态家园、繁荣的生态文化,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的省份”。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到安吉余村调研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2015年3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正式把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进党中央文件。“两山”重要思想体现了我国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
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要。浙江构建“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用统筹的思想、系统的思维来抓好“五水共治”,对生态环境进行统一保护、系统修复。既统筹推进“五水共治”,城乡协调并进,陆海整体联动,岸上岸下标本兼治,跨区域全流域综合治理;又统筹推进治水治气治土治堵齐抓共推,实现环境综合整治。
水还是生产之基。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决定了什么样的水体水质,浙江“缺水”,有海岛地区资源性缺水制约,也有一些山区工程性缺水因素,还有经济强县人口剧增的供应性缺水,但主要是污染造成的水质性缺水,根子就在过于依赖资源环境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模式。“五水共治”,浙江把水质指标作为硬约束倒逼转型,就是要以短期阵痛换来长远的绿色发展、持续发展。
由此可见,“五水共治”以治理水环境质量为切入口,以修复生态环境为重要目标,以倒逼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根本方向,契合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本质要求,无疑是践行“两山”重要思想的具体抓手、创新载体、有力举措。
五、抓“五水共治”就是抓深化改革,是对生态及其维护系统的重构,三年治水提升浙江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总书记指出,改革要从时间表倒排最紧迫事项改起,从老百姓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从社会各界最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五水共治”完全符合这“四个改起”的要求,是针对过去体制、机制、制度失灵导致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水危机”的一次全面深化的改革行动,是对浙江生态及其维护系统的一次彻底的重构。
三年来,针对过去“九龙治水”以及部门和地方条块责任不清等现象,浙江按照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进行部门整合和统筹,以深化改革破解治水的体制、机制和制度障碍。省委、省政府谋划了强有力的“八大保障”机制,做到规划能指导、项目能跟上、资金能配套、监理能到位、考核能引导、科技能支撑、规章能约束、指挥能统一。
在此基础上,建立统分结合的组织领导机制;建立责任包干的“河长制”;建立在水岸同治、陆海联动基础上的流域系统治理;统筹推进“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推进治水治气治土治城治乡,形成美丽浙江的“生命共同体”;实行最严格的水环境监管机制;逐步建立起有效的政府、市场和社会协同机制;推进生态补偿与奖惩制度,逐步推开经济性制度建设;加强行政督查与充分发挥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公众监督、媒体监督作用有机结合,形成推动工作的强大监督力量;探索综合行政执法新模式,全面推进城乡统筹的跨部门、跨领域综合行政执法,进一步强化基层的社会治理能力。
六、抓“五水共治”就是抓精神文明建设,是对治水文化的传承和水文化的弘扬,三年治水使浙江由生态整治迈向生态文明
“五水共治”是我国治水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四千多年前大禹治水的伟大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古人天人合一的治水思想,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治水文化”。今天,面对艰巨繁重、复杂系统的治水工程,当代浙江人的“五水共治”,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与精神的凝聚和传承。
“五水共治”更是对水文化的呼唤和弘扬。水文化反映了人与水之间的关系,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构成和支撑。在治水战役中,省宣传思想文化系统面向全社会有计划、有重点、分层次开展浙江水文化、水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工作,实现水文化进课堂、进社区、进街道、进工厂。各地把治水的过程当作是传播生态文明的过程,当作传播科学治水精神的过程,当作传播民族精神的过程,把文化的韵味渗透到治水工作的各个方面,切实增强全社会的亲水、节水、爱水、保水意识和水危机意识,营造人水和谐的社会环境。
“五水共治”,还蕴含着从生态的整治转向科学节约用水的生态文明思想。三年治水历程中,各地积极探索,越来越鲜明地折射出生态文明的发展轨迹:全域化景区、社会化投入、循环化利用、市场化引导、精细化管理、生态化经济,特别是走群众化共建共享治水道路,让更多老百姓受益于生态环境的修复,进而又更加热情地参与到生态环境修复、维护中去的探索和实践,反映了“美丽浙江”建设中的生产集约高效、生活宜居适度、生态山清水秀的目标。
七、抓“五水共治”就是抓党的建设,是考验基层党建的主战场和党员干部的练武台,三年治水有力强化了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总书记指出,“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努力使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战斗堡垒”。浙江坚持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重中之重来抓。各地通过制定“整乡推进、整县提升”的基层党建行动计划,让越来越多的基层党组织在“五水共治”等中心工作中强起来、活起来、动起来。
通过“党建+”模式,县乡两级党组织,机关联系在村(社区)的农村指导员,乡镇派驻的驻村(社区)干部,村(社区)党组织和每一名基层党员,五股力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涌现出“千名好支书”和“万名好党员”,同时也教育了一批落后党员,清理了一批违法乱纪的党员。三年治水,成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主战场。
大事难事看担当,“五水共治”最能考验各级干部的精神状态和能力水平,考验党员干部是否做到“三严三实”。在全省“三改一拆”与“五水共治”联动开展,考验的是干部严格执法,维护公平正义的决心和能力;考验的是干部的执行力和公信力。三年来,全省各级干部“干”字当头,“实”字为先,攻坚克难,拼搏奋斗,以上率下,干群同心,真正把“五水共治”当作锤炼能力的大平台、检验作风的大考场、比拼实绩的大擂台。通过“五水共治”的工作实践,不仅开启了浙江发展的未来,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赞誉,更打造了一支过得硬、打胜仗的“狮子型”干部队伍,提振了各级干部敢于担当、勇于攻坚的精气神。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群众最关注公平公正。公平正义的风向标,就是能不能、敢不敢抓住“关键的少数”。在涉及利益调整的“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工作中,一些县市就从党员干部、代表委员、名人富人牛人等“关键的少数”打开突破口,使得过去似乎积重难返的治水、拆违势如破竹,这也在实践中提高了干部依法治理的能力。三年治水,浙江基层党建得以大幅提升,不仅恢复了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也引领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公平正义的社会生态。
八、“五水共治”关乎全局,是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十三五”时期要续写浙江科学治水新篇章
“五水共治”旨在修复江河湖溪、重构生态系统、倒逼经济转型、提升生活品质。三年治水实践,我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五水共治”是贯彻中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是补齐浙江生态环境短板的战略选择,是开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新路的生动实践,牵动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建各个方面,切中了破解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千头万绪工作的“牛鼻子”,是治省兴省的关键之策。
浙江下一步怎么治水,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治水,省委立意深远、意志坚定、部署周密。省委提出,深入推进“十三五”时期“五水共治”工作,必须紧紧咬住“一个大目标”:决不把脏乱差、污泥浊水、违章建筑带入全面小康。必须坚持“两手发力”:要坚持治理存量与优化增量两手并举。必须牢牢把握“三个关键”:把握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科学治水的“衣领子”,补齐短板这个统筹治水的“发力点”,构建体制机制这个长效治水的“定海针”。必须狠抓“四项举措”:念好拆、治、归“三字经”,坚定不移打好以治水为突破口的转型升级组合拳;下好清、挖、截“三手棋”,坚决彻底根治污泥浊水;唱响治、建、管“三部曲”,着力优化水环境、水项目、水制度供给结构;演好政、企、民“三重奏”,构建全民共治共享的良好格局。
我们一定要像省委书记夏宝龙强调的那样,大力弘扬大禹治水精神,以翻篇归零的心态再出发,以严实的作风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强化看齐意识,“对标比学”抓落实;强化奉献意识,“功不在我”抓落实;强化使命意识,“赶考交卷”抓落实;强化战斗意识,“猛虎扑食”抓落实;强化廉政意识,“干净干事”抓落实,深入推进科学治水的新探索新实践,让“五水共治”宏伟蓝图化为浙江的美好现实。
第二篇:“五水共治”的实践与启示
“五水共治”的实践与启示
坐落于太湖和钱塘江两大水系的源头,临安与水的渊源深厚,也意味着临安在面对“五水共治”生态大考时,必然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考验。近年来,临安将建设“美丽中国”“两美浙江”“三美临安”的生态理念融为一体,用一系列临安特色的创新实践,巧妙破解治水命题。
从集镇污水处理设施率先实现提标全覆盖,到“2.0版河长制”的长效机制保障,一泓清水从城市悠悠贯通到青山绿水之间的大小乡村,临安人用全民治水、全面治水的热情助力城乡美丽升级,并给护航G20交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从扎实推进治水+拆违、畜禽养殖整治“百日攻坚”到促进地方特色产业由“低小散”向“绿富美”华丽转型,一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变奏曲在临安大地华丽上演。先行先试,重在长久,走在前列的治水“排头兵”
临安站在“城乡一盘棋”的高度,以科学的规划为统领,全面统筹治水问题。近年来,先后编制了《临安生态市建设规划》、各镇(街)《生态建设规划》、《临安市域污水专项规划》、《临安主城区污水专项规划》和《临安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市域总体规划》等,将镇街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列为重点工程,为全市287个行政村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临安先后投入近20亿元资金,通过构建覆盖城乡的污水管网设施,形成了完善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网络化治水体系。
在市区,临安市城市污水厂堪称“城市之肾”,是城市水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力量。这座总投资1.3亿元、日处理量6万吨的污水处理厂,最大的亮点就是采用“植物水军”脱氮除磷、净化尾水,经处理后的水质优于国家一级A标。该工程已列入国家减排计划,工艺和规模在全省领先,还被授予浙江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五水共治”文化景观。
在乡村,13座集镇污水处理厂和287个村的污水处理设施(共计2308个污水处理终端)保障农村治污“全面覆盖,不留死角”。2015年,临安完成了13座集镇污水处理厂的一级A提标改造工程,在全省率先实现集镇污水处理设施提标全覆盖,污水处理能力得到有力提升。与此同时,临安将“互联网+”思维融入治水工作,为城、镇、村三级污水实现高效有序管理装上了“智慧大脑”,农村管网设施已全部纳入在线监测联网系统,农村生活污水指挥中心成为全省领先的24小时动态监控管理平台。
治水,贵在长效,长效治理的核心能量源于全民治水。临安创造性实施的“2.0版”河长制,成为构建河湖保护新格局的关键力量。
临安着力构建由河长牵头,党员干部、人大代表、市民群众合力参与的“2.0版”河长制,将每月的第一个工作日定为“河长固定活动日”,按照“长效管理、属地负责”原则,将辖区内所有河道纳入“党员河道”管理范围,确立了人大代表评议河长制度,河长每年必须向所在地人民代表大会述职。与此同时,169名民间河长与“五水共治”义工服务队协同配合,成为田间村头河岸边最活跃的“治水卫士”,民间治水能量得以最大化释放。美丽升级,产业转型,新旧发展动能加速转换
经过长期奋战,如今,临安“五水共治”顺利进入“巷战”阶段。对水环境的“毛细血管”——境内600个河湖库塘清淤和小沟、小渠、小溪、小塘(统称小微水体)的集中整治,成为临安治水新的发力点。
於潜镇光明村组织党员和村民打了近一个月的“巷战”,通过清淤把村里的池塘、大小沟渠彻底进行清洁。在池塘里修起假山,栽下荷花;岸边筑起篱笆,种上杨柳,村民们临水浣纱的场景重新回来了。如今,像光明村一样,“巷战”的治水故事正在临安各个乡村火热上演。
过去9个月,临安4个出境断面水质年均值基本保持Ⅱ类水质,市域范围内166条镇级以上河道,Ⅲ类水以上河道数达95%,昌化溪等多数河段水质达到Ⅰ类水。一泓清水出临安,临安境内大小河流换了新颜。南苕溪的水清了,东关溪一度消失的汪刺鱼、石斑鱼又出现在水里,和水有关的乡愁记忆重新回到了生活。
水清了,城乡美了,如何实现美丽生态与经济发展协同进步?这才是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的题中之义。临安通过实施“两换一变”,推动地方特色产业由“低小散”向“绿富美”华丽转型,在推进环境治理的同时,促进新旧发展动能顺利转换。
临安是省级生猪输出大市(县),畜牧业年产值9亿元以上,生猪养殖,是临安农业的传统主导产业和山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为推动环境治理和农民致富实现双赢,在整治畜禽养殖污染中,临安连续实施两个《临安市草食动物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引导农户从生猪养殖转向肉羊、肉兔为主的草食动物产业。生猪饲养量从2013年的20.8万头,消减至2016年的15.5万头,仍保持9.6亿元产值,与整治前基本持平,临安初步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畜牧业发展之路。
今年3月,临安市发展草食动物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做法,在全省畜牧业转型升级会议上做典型发言。
作为闻名于世的山核桃之乡,在临安,每年约有5万吨山核桃蒲壳被当作垃圾丢弃,曾几何时,每逢采收季节,产区河道屡屡出现水质变红发黑现象。近年来,临安大力推广“便携式山核桃脱壳机”,实行山上就地脱壳。另外,临安通过扶持相关企业,对回收利用蒲壳进行财政补助,将山核桃蒲壳制成植物生长调节剂、生物农药、天然抗氧化剂、有机肥、园艺栽培介质、活性炭等,综合利用率几乎达到100%,在减小产区水坏境压力的同时,也帮助农民鼓了“钱袋子”。
一泓清水里,既有临安人对水环境的尊崇和呵护,又折射出临安创新发展的思维。走在前列、敢于创新的“临安模式”赋予水长久之美,赋予发展以新内涵,为浙江“五水共治”生态事业写下了生动的临安注解。
第三篇:“五水共治”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范文大全
(可编辑)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五水共治”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来
w.5
K J.cOm 3 “五水共治”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工作要点安排,城建环保工委在区人大常委会干新卫副主任的带领下,从4月下旬开始,走访相关职能部门及部分镇街,踏勘治水现场,召开相关工作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对我区的“五水共治”工作情况进行了充分的调研,现将调研的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及评价
2014年至2016年,我区“五水共治”累计投入资金约x亿元,共实施了720个治水工程项目,消灭各类污染源约x个,治理入河排污口x个。通过水岸同治,城乡河道水环境质量得到了极大改善,城乡居住环境面貌得到美化,提升了群众满意度和市民获得感。2017年以来,我区的“五水共治”工作紧紧围绕全省剿灭劣ⅴ类水工作会议、剿灭劣ⅴ类水誓师动员大会精神和“剿灭劣ⅴ类,誓夺大禹鼎”2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的总体目标,结合“美丽西湖”行动,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推进有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立足目标,全力推进项目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带头主抓治水工作,几乎所有区四套班子全都扑在一线,围绕全域“剿劣”目标,全力协调推进。成立了劣ⅴ类河道“剿劣”行动领导小组,由区委书记、区长担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作战指挥部,区委副书记任总指挥,4名区领导任副总指挥。二是项目推进迅速。今年共计划实施318个治水项目。其中48个“防洪排涝”项目已完成15个,26个正在施工;“治污水”项目205个,已完成66个,98个正在施工;“河道整治”项目63个,已完成14个,28个正在施工;“抓节水”项目2个,正在启动。
(二)立足源头,实施水岸共治
一是实施水岸同治。结合“三改一拆”、小城镇综合整治、城中村改造、美丽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强力推进土地流转、沿河违建的拆除、各类违法堆场清除、污水管网的铺设。二是实施河道清淤。全年计划对49条河道进行清淤,已完成32条,累计清淤50.49万方,占计划65.3%。三是实施配水工程。在完成三阳排灌站、四五3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排灌站、白茅湖排灌站建设的基础上,实施富春江引水和三墩引水两大工程,结合大刀沙清水入城和周浦沿山南渠清水入城项目,通过西湖版的“南水北调”使引配水工程全域覆盖。
(三)立足监督,发挥河长作用
一是全面落实“河长制”。按照区级河长、镇街河长、村社河长、河道警长和保洁员“五位一体”,出台并实施了《全区河道分级管理机制》,将全区141条河道分成三级实施管理,全面更新了各级河长公示牌信息,进一步落实河长职责。二是推进信息化治水。全区的各级河长都安装了杭州市河长APP,每周上传巡查轨迹和巡河日志,第一时间处置群众在APP上的投诉问题。同时以“美丽西湖”工作微信群、河长治水微信群为辅助手段,进行微信扁平化管理,快速发现并解决涉河涉水问题。区人大常委会也全面推进人大代表监督治水APP的使用,发动代表参与治水,推进全区的治水工作。
二、存在主要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
一是老城区原有管网、排水设施养护与标准还有差距,尤其是老旧小区的管网管养和雨污合流整改尚未到位,一旦降雨偏大或涝情发4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生,造成污水外溢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大市政管网体系不健全。三墩区块与之江区块许多新建道路的污水管网尚未形成系统,古墩路、政苑街等部分道路市政管网没有移交。同时不少市政污水管网运行水位高,雨天出现满溢现象,污水被排入河道。三是污水治理的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之江地区污水处理厂尚待建设,农村面源污染仍较为严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后没有出路。污水治理存在盲区,还有19个撤村建居社区的生活污水没有得到治理。
(二)长效管理保障还不够到位
一是水利设施的日常管护不足。目前我区部分箱(管)涵与雨水管道由于缺乏维护管理,长期无人清理,存在破损、淤积等问题,很大程度影响了其泄水能力。一些新建道路市政管网设施,也没有及时移交,无法纳入正常的市政养护系统。一些支小路、小区管网没有建立长效管理养护机制,堵塞满溢情况较为普遍。二是整治成果有待进一步巩固。沿江涉污企业及温室甲鱼的辅助用房拆除后,如何防止反弹还缺乏有效措施,鸡、鸭、生猪禁养工作长效管理措施有待落实,对无证无照企业实行关停并转的工作力度有待加大。如双浦3号浦以东的近2000亩甲鱼塘仍然存在,影响水质。三是治水工程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不少治水项目,由于时间紧张,项目上马比较仓促,项目质量有待提升。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中,就有不少进场项目存在管材质量不达标、路面开挖面恢复与设计不相符、一些驳坎结构5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过量设计等问题。四是统筹规划不够完善。目前我区一些“五水共治”排定的治水项目,缺少科学性合理性,项目协调不够平衡,项目实施进度赶不上搬迁和拆违的速度,从而出现了一些边拆边建的劳民伤财工程。
(三)一些疑难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重大治水项目推进较慢。城西污水处理厂由于仪表设备整改问题的衔接、管理主体的变更、振华西路的管网没有完全通过验收等原因,迟迟没有通过交付验收和环评验收。之江污水处理厂由于尾水去向没有明确,项目的环评未通过,目前工程推进搁置,远远落后既定规划。二是阳台水及八小行业整治难度较大。由于阳台水污染涉及点多面广,截污难度大。沿街商铺及小区内存在大量的八小行业,大多属于无证经营,餐饮水未经处理就倾倒进入河道、污水管网的问题比较普遍。三是劣ⅴ类水体的治理工作任重道远。目前我区有37条劣ⅴ类河道,有356个小微水体,其中85%以上为劣ⅴ类。这些劣ⅴ类河道与劣ⅴ类小微水体,很多问题都是根深蒂固,治理工作任重道远。四是专业工作人员不足。如目前区林水局水利科编制3人,实际只有1人,工作人员有待充实加强。
三、意见建议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西湖区区域面积大、历史欠账多、治水任务重,要坚定信心,打好治水持久战、攻坚战、突击战和歼灭战,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坚持高标准规划,高强度投入,高效率管理,打好“组合拳”,横下一条心,誓夺“大禹鼎”。
(一)进一步加强配水与截污清淤工作
一是强化配水工作。要重点抓好富春江引水工程,加快三墩地区引水工程的实施,彻底解决双浦、三墩地区多年以来的水源不足问题。二是做好清淤工作。对于西溪河、古荡湾河、益乐河、沿山河等主要河道,要做到清淤常态化,每年争取对全区三分之一的主要河道进行清淤工作,使每条主要河道每三年都能完成一次清淤。三是加强对截污工作的检查。尤其是对实施堵口、雨污合流的河道,要定期开展检查,杜绝污水外溢。四是加快重点工作的推进。对于之江地区画室行业规范化整治工作,要加快工作进度,提升整治率和完成率。要切实加快城中村和撤村建居社区的截污纳管工作,解决其生活污水排放问题。
(二)进一步加大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
一是加快两个污水处理厂建设。城西污水厂一期要加强与三墩集镇建设指挥部和相关部门的对接,加快振华西路管网的移交与验收工7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作,二期要加快报批工作。之江污水处理厂要加强与市相关部门的协调,明确之江地区污水尾水的去向,使之江污水处理厂尽快建设投入使用,提升我区的污水处理能力。二是加强对阳台水及八小行业的整治。要加强部门协作,充分发挥镇街、公建单位及属地城管中队的力量,加强监管,严格执法。三是强化工作协调机制。要推动上下游、左右岸、水与岸同治沟通协商机制,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有机结合,科学实施,有序推进,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四是加快推进劣ⅴ类水体治理工作。要加大投入力度,推进37条劣ⅴ类河道的治理工作,确保6月份销项4条,其余河道年底前消除。
(三)进一步落实长效管理
一是加强宣传工作。要创新宣传手段和载体,把治水的重要性、必要性、工作重点、政策措施向老百姓说清楚讲明白,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和正确的舆论导向,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治水的浓厚氛围。二是健全以“河长制”为中心的责任落实体系。要按照“源头治水、流域治水、全域治水、科学治水”原则建立健全“河长制”,落实考核责任制,加强村社的监管责任,做到管理范围、职责、内容、资金、监管全覆盖。三是加强农村地区生活污水治理工作。要加强农村生活污水的后续管理的有效性,强化监督,建立考核机制与激励机制。四是加大隐患排查力度。要继续开展“清三河”反弹隐患排查,迅速发现并整改涉及水环境的各类隐患问题。五是进一步充实工作力8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量。要针对目前部分项目专业人才不足的情况,配齐配强工作人员,确保有人干事,能干成事。
(四)进一步加大督查力度
一是严控工程质量。要切实强化设计合理性、科学性,确保每个工程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规范施工,要重点抓好在建水利工程的汛期安全。发挥建设主体作用,充实现场施工监管力量,镇街一级要加强现场监管与巡查力度。二是加大污水排放的查处工作。针对部分已整治河道可能出现工业污水偷排的问题,职能部门要加大对企业污水排放的查处力度,严防不法企业偷排工业废水。对于双浦镇的近2000亩甲鱼养殖场,要加快研究,出台治理方案。三是加强水质监管。对已经完工的治水项目,要加强监督与管理工作,做好查漏补缺,建立考核机制,进一步保护我区河道水环境安全。四是拓宽发现问题的渠道。要多载体多渠道收集对治水工程的投诉及意见建议,充分发挥“两代表一委员”的监督作用,特别是要发挥好人大代表监督治水APP的作用,加强对治水工作的监督。来
w.5 K J.cOm 3
第四篇:“五水共治、共治吾水”实践报告
“五水共治、共治吾水”寒假实践报告
姓名:江
恒
班级:高二(11)班
一、实践时间:2月15日
二、实践者:江 恒
高二(11)班
三、实践地点:定阳社区桑园小区
四、实践报告:
假期来了,我从繁忙的学业中抽离出来却不愿挥霍自己的时间。一片叶子属于一个季节,年轻的莘莘学子拥有绚丽的青春年华。我决定走出家门,做一次社会实践。寒假期间的社会实践是学校教育向课堂之外的一种延伸,有助于在校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实践也是学生学习知识,锻炼身体的有效途径……
在寒假期间,为了迎接春节,美化小区环境卫生,很荣幸在2月15日参加了定阳社区开展的“五水共治、美化环境”卫生实践活动。那天,天气很寒冷,即便有阳光普照,也敌不过冬风的萧瑟。我和社区的工作人员还有很多党员一起在桑园小区内进行了一次卫生打扫活动。为了美化环境,大家的活动积极性很高,扫的扫,捡的捡,特别是那几个年近七十的老党员干得很起劲。把绿化带内的垃圾和卫生死角全部打扫干净,花了我们整整一个上午的时间,小区环境状况焕然一新。
开展五水共治活动以来,我居住的桑园小区环境有明显提升。原小区存在环境卫生乱差问题十分严重。在县委县政府领导重视下,对桑园小区内所有楼道铺设排污管道,路面环境,如:照明系统、绿化等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在定阳社区领导的管理下,加强了五水共治的宣传,并提高了小区内居民爱卫生意识,开展了“我爱我家,人人爱卫生”、“五水共治、人人参与”的活动,组织了广大的党员,居民打扫卫生活动,营造了小区居民不乱扔垃圾,不乱排污的良好氛围。共同为建设文明、和谐、低碳、绿化、环保的社会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然而,当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少部分居民的热爱环境意识淡薄,破坏绿化带,随地乱扔垃圾等现象,仍有发生。五水共治是一条任重道远的路,需要你我他的长期共同努力……
参加本次社会实路,让我见识到了课本之外的另一个世界。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让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在实践中成才,在服务中成长,体现了自身的社会价值。
第五篇:关于“五水共治”调研活动
关于“五水共治”调研活动
——对京杭大运河塘栖段的调查研究
一、概况及背景
(一)概述 五水共治是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这五项。这是一个大目标、大思路。这是浙江省政府近期推出的大政方针,是推进浙江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关键之策。浙江是著名水乡,水是生产之基,生态之要,生命之源。五水共治是一石多鸟的举措,既扩投资又促转型,既优环境更惠民生。水文化的价值在于它让人们懂得热爱水、珍惜水、节约水;进行五水共治,是平安浙江建设的题中之义,直接关系平安稳定、关乎人水和谐。可治理自来水、江水、河水等水流的污染问题。
(二)背景
2013年初,针对浙江省多地环保局长被“邀请”的下河游泳事件,浙江以“重整山河”的雄心和壮士断腕的决心,打响铁腕治水攻坚战,重点抓浦阳江水环境综合治理,推动全省清理河道和清洁农村行动,建立“河长制”等河道保洁长效管理机制,以治水为突破口打好经济转型升级“组合拳”,取得初步成效。2013年10月上旬,“菲特”强台风正面袭击浙江,引发余姚等地严重的洪涝灾害。浙江在全力做好防汛救灾工作的同时,更加深刻认识到必须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饮水、抓节水“五水共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的问题。要通过治水,进一步治出转型升级的新成效,治出面向未来的新优势,治出浙江发展的好局面,治出浙江自信、自觉、自强的精气神,以抓治水促转型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二、主要的做法
镇“清水治污”工作领导小组调整充实为镇“五水共治”工作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书记袁水良同志任组长,镇其他相关领导任副组长,各科办负责人为成员。原二个领导小组人员调整充实为镇“五水共治”工作指挥部,负责协调推进全镇“五水共治”行动。同时,把以“治污水、防洪水”为重点的“五水共治”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牢牢把握“河长制”这一主抓手,明确路线图、时间表,精心组织、落实责任、完善措施、扎实推进。
通过“五水共治”三年行动,全力治污水,消灭黑、臭、垃圾河道;科学防洪水,除险加固水利工程;快速排涝水,建设塘栖防洪排涝工程;全民抓节水,合理利用水资源。具体要达到以下目标:
治污水。力争2015年底前、确保2016年,城乡居民、企事业单位截污率、纳管率及处理率均达80%以上;全面消除全镇范围内所有垃圾、黑、臭河道,主要出境断面水质达到省、市、区三级考核要求,实现“小河清大河净”的目标。根据区委要求全面启动6条区级以上河道及我镇52条镇级河道的治理工作。根据美丽乡村建设和目前河道水质情况,计划在2014年全面清除塘栖镇范围内所有河道的河岸垃圾,明显改善黑臭河道水质;
排涝水。力争2015年底前、确保2016年,全镇达到10年一遇排涝标准。其中,2014年要在主汛期前实现建成区短时强降雨积水及时排除、道路交通不中断的目标。待塘栖圩区防洪工程建成后,达到20年一遇排涝标准。
防洪水。2014年启动塘栖圩区防洪工程,力争2016年全面完成,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以上,其它圩区外围圩堤标准达到20年一遇。
抓节水。到2016年,健全节水制度,推行节水设备,减少用水漏损,再生利用示范,合理利用水资源。其中,2014年,节水型村(社区)覆盖率5%以上,万元GDP用水量年降低率5%以上,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不高于12%,改善农村排灌渠系工程15公里。
三、基本经验:
(一)切实提高认识
水环境是生态环境保护的落脚点,能够综合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与社会发展水平。抓好“五水共治”是贯彻落实省、市、区三级党委、政府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塘栖小城市的内在要求。确保治水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全面打赢治水攻坚战。
(二)强化资金保障
镇财政统计与审计办公室要按照区委、区政府明确的资金分担相关政策,统筹协调各建设项目资金预算安排,把资金整合好、调度好,提升资金使用效率,重点保障“五水共治”工作。
(三)严格奖惩考核
把“五水共治”行动纳入目标综合考评范围,定期组织开展专项督查,对行动迟缓、严重影响全镇进度的村和有关单位予以通报,对发生一次新闻媒体曝光整改行动缓慢或二次曝光的村实行一票否优;对扎实推进“五水共治”工作、成效突出的单位和人员予以表彰。
(四)广泛宣传发动
要充分发挥公示牌、政府网站、政府微博等新闻媒介的作用,大力宣传“五水共治”的重大意义,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深入开展“寻找可游泳的河、关注五水共治” 专项行动,关注治水行动进展,树立示范河道标杆,营造有利的舆论声势。镇级相关部门及村要发挥各自优势,凝聚社会力量,构建全民参与治水的社会行动体系,构筑共建共享、共同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的良好氛围,把治水工作引向深入。
四、总结
京杭大运河家喻户晓,作为家在杭州的我们也把京杭大运河当作是母亲河。最终我们就把调研目标定为京杭大运河塘栖段。
首先,我们上网查阅了各种资料。比如:“五水共治”的提出背景、意义等,塘栖镇政府的行动方案等。然后我们对运河的污染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同时也随机询问了周边的百姓关于运河的种种问题。给我们的最大感触是大家都在抱怨现在的水质太差了,真的需要好好的治理。如此看来,浙江省政府在此时提出“五水共治”方略确实是因地制宜,迫在眉睫。
最后,我们通过上区政府网站查询,询问百姓等方式了解了塘栖镇政府对京杭大运河塘栖段的“五水共治”行动方案。可以从中看出政府对“五水共治”的投入是很大的,我们相信通过努力,京杭大运河的现状也会得到改善。
古往今来,听风声雨声读书声,看家事国事天下事,而治水从来都是江山社稷、国泰民安的大事、要紧事。我们作为大学的学生,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在“五水共治”的大环境下做好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为家乡和祖国的未来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