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 1

时间:2019-05-13 10:07: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厦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 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厦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 1》。

第一篇:厦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 1

厦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索引号:XM00102-03-00-2011-006 发文部门:综合规划处

发文单位:厦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文件日期:2011-10-11

名称:厦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2011-10-14 9:24:07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第9页

前 言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对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具有全局性影响,未来将高速增长、产生极强拉动效应并发挥主导作用的产业。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十二五”期间,厦门市将重点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海洋高新以及文化创意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互相融合;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增创厦门发展新优势。

一、发展环境和产业基础

(一)发展环境

当前,世界经济结构孕育深刻转型,国际科技创新和产业竞争更趋激烈,包括主要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各国都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列为国家的重要战略。“十二五”期间,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仍处在快速发展期,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转变发展方式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趋紧,现有发展方式的局限性及其导致的经济结构矛盾和资源环境矛盾也越来越突出,以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为代表的改革推动成本不断上升。为此,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重大任务、政策措施和相关规划。福建省“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要以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我省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主抓手,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海洋高新产业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产值年均增长20%。

“十二五”时期,是厦门经济特区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的决定性时期。当前,我市正处于特区政策扩大到全市、岛内外一体化发展、国家鼓励我国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和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两岸经济合作进入新阶段的良好机 遇,有利于我市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产业基础

“十一五”期间,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稳步发展。2010年,我市6大新兴产业增加值为122亿元,占GDP比重6%,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对我市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作用进一步显现。

1、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产业。2010年,全市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业总产值100亿元。“十一五”期间,厦门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和三网融合首批试点城市。是全国首个基于TD标准建设的“无线城市”,被列为国家软件和集成电路国际人才培训基地,建成164万平方米的软件园产业基地。在软件和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带动下,我市在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数字内容等方面,建成一批示范性项目,培育一批代表企业,为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奠定基础。一是以“国家三网融合试点城市”为契机,推动整合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资源整合,建设IPTV、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二是物联网关键技术,即射频识别电子标签(RFID)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和推广方面取得突破。三是美亚柏科、35互联等骨干企业,应用云计算技术,建成信息安全云计算服务平台和中小企业云计算服务平台。四是中国移动手机动漫基地、中国电信动漫运营中心、中国动漫集团制作中心等项目落地厦门,将推动我市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并影响新一代数字娱乐业发展方向。

2、生物与新医药产业。2010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工业总产值52亿元,工业产值上亿元生物与新医药企业共16家。全市已初步形成以海沧区为主的生物与新医药产聚集区,主要相关产业技术支撑科研机构包括厦门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集美大学、华侨大学、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等。全市已设立有关生物医药领域的国家级研究机构2家、省级工程中心或企业技术中心13家、市级研发中心34家,组成了多层次的科技创新主力军,形成了高水平的科技创新能力。已建有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厦门生物医药孵化器、厦门生物医药中试及产业化基地、厦门海洋微生物发酵中试平台,以及建设中的国家海洋局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中心、核受体靶点创新药物研发平台、闽台诊断产品创新创业园、海峡现代农业研究院等,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初具规模。截至2010年12月,全市生物医药累计申请国内发明专利684件,其中生物制品发明专利240件。2010年,厦门市第一医院的8个临床专业正式获得国家药物临床试验资格,另有10余个临床专业也申请了相应资格,填补了闽西南地区在药物临床试验方面的空白,亦为海 西医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平台。

3、新材料产业。2010年,全市新材料产业规模约140亿元,是我市高新技术领域的重点产业之一。在半导体材料领域,外延片、芯片等LED用光电材料产业快速发展,产值规模居全国前列,芯片生产和大功率封装的工艺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新能源材料领域,贮氢合金粉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0%;稀土材料和功能材料领域正在拓展新的产品,产能日渐扩大。在技术支撑方面,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厦门理工学院、中科院福建物构所、福州大学等主要高校和科研院所都设有材料专业及相应学科,现有材料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40多个,拥有光电材料与器件、纳米材料、改性塑料等省级以上科研平台20多个,涉及新材料产业的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0个,其中,国家级5个、省市级15个。

4、节能环保产业。2010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约为71亿元,厦门节能环保产业已显雏型。在节能产品领域,我市以节能电光源为主,第三代新光源产品节能灯生产迅速发展;在建筑节能产品方面,我市太阳能热利用与建筑一体化应用工程面积增加,2009年达100万平方米、明达玻璃公司的玻璃镀膜产品比普通玻璃节能60%左右。在环保产品领域,我市开发应用体现环保效果的混合动力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技术已趋向成熟。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领域,废纸回收再生,废钨加工利用、废蓄电池铅回收、废弃食用油脂、餐厨垃圾回收等方面也取得较好的成效。此外,近年来利用粉煤灰、石粉、煤矸石等固体废弃物及淤泥生产建材产品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全市新型墙体材料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达600多万吨。

5、海洋高新产业。2010年,全市海洋高新产业总产值约为98亿元。“十一五”期间,我市海洋高新产业发展较快,海洋产业中海洋生物、游艇及海洋装备、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和现代海洋服务业等得到一定的发展,正处于萌芽、技术储备和培育阶段。

6、文化创意产业。2010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产值39亿元,增长态势强劲,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十一五”期间,我市动漫、网游等数字内容企业数已达62家,从业人员 1986人,全年总收入达4.32亿元,实现增加值3.03亿元,比增73%,年创税利1.76亿元。2007年以来,我市共制作生产了27部动画片,有14部动画片被评为为优秀国产动画片,其中有2部获得优秀国产动画片精品奖,已有5部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优秀精品动画片占总产量的51.85%,在全国居前列。

综上所述,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具备良好发展基础。同时也应看到,作为海西区重要中心城市,与其发展目标和要求相比,我市上述产业还存在着总量规模偏小、有龙头无产业和有产业无龙头并存、缺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型人才不足、扶持政策和投融

资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着力加以解决。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福建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的关系,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营造良好环境,强化科技成果产业化,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实施创新驱动、产业集聚和资源整合战略,提升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区域辐射能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向规模化、集聚化、高端化发展,在更高起点上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我市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重点突破,全面发展。综合考虑国情、市情和我市科技、产业基础,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阶段和特点,在统筹规划、系统布局、协调推进的同时,选择最有基础和条件的领域进行重点突破,加快形成竞争优势。

2、科技创新,突显核心竞争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快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鼓励企业整合全球创新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新一轮全球产业竞争中赢得优势和主动权。

3、政府引导,市场发力。坚持市场化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企业为主体,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大政府宏观指导和政策引导扶持力度,健全工作机制,规范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环境。

4、国际合作,培育品牌。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引导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投资,提高国际投融资合作的质量和水平。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点产品、技术和服务开拓国际市场,支持我市企业培育国际化品牌。

5、政策扶持,形成合力。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紧紧围绕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目标和任务,建立健全科学、合理、有效的政策保障体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聚创新资源,形成发展合力。

(三)发展目标

1、产业增长目标。到2015年,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500亿元,占当年GDP的12%(高出全国平均4个百分点)左右,年均增长30%以上。

2、结构调整目标。到201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和新医药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70亿元以上,各占当年GDP比重的1.7%;新材料产业实现增加值120亿元以上,占当年GDP比重的2.9%;节能环保产业实现增加值80亿元以上,占当年GDP比重的1.9%;海洋高新产业实现增加值90亿元以上,占当年GDP比重的2.2%;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70亿元以上,占当年GDP比重的1.7%,六大新兴产业将成为我市新一轮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战略型先导产业。

3、科技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力争突破50项具有重大支撑和引领作用的关键技术,实施100项技术水平国内领先、国际先进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项目,培育100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引领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产品。2015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R&D)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

4、企业发展目标。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核心竞争力强、主业突出、行业领先的大企业(集团)。至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以上的企业8家,10亿元以上企业15家。

三、发展方向和重点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

依托我市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和“十一五”期间积累的产业基础,进一步推动“三网”融合建设,推进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培育和壮大云计算、物联网产业;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做大高端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做强服务外包等软件技术服务。到2015年,力争形成10项重大技术创新、市场示范项目,出现10家以上重点企业。

1、集成电路。在继续吸引和鼓励集成电路设计发展的基础上,深化对台产业合作,引进集成电路制造、封装、测试和材料企业,逐步形成产业链。

坚持以市场应用为导向,在移动通信、数字音视频、电力载波、信息安全等应用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突破片上系统(SoC)设计技术研究和应用,建设工艺知识产权(IP)库。加强高端计算机及服务器、云计算、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第四代移动通信及其技术(4G)和光通信传输等发展方向的技术研发储备和产业培育。

2、高端软件。重点培育移动和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工业设计工具软件以及大型行业信息 服务平台软件。加快嵌入式软件研发和产业化进程。重点促进“软件即服务”(SaaS)、“平台即服务”(PaaS)等云计算服务模式和业态发展,培育一批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环境下从事新兴服务业态的软件企业。

3、新型元器件。根据新型元器件片式化、超小型化、超薄和高性能的发展趋势,围绕新一代通信、数字音视频、高性能计算机等产业发展的要求,加快发展高性能阻容器件、显示器件、发光器件、电力电子器件、新型传感器等新型元器件,鼓励采用绿色环保生产工艺和环保型电子元器件产业的发展。

4、新型显示技术。聚焦平板显示和半导体照明两个重点产业的技术研发,加快发展整机模组一体化设计和生产;引进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和硅基液晶(LCOS)关键技术,强化与无线通信和新能源技术的集成设计,不断推出行业领先产品;加强激光电视技术开发和储备,攻克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共性关键技术。

5、卫星导航技术。整合中电科技三十所、厦门大学海西通讯工程中心等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能力,厦门精图信息科技、厦门雅迅网络等重点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厦门意得电子科技、蓝斯通信、全芯(厦门)导航科技等企业的产品制造能力,厦门未来港信息科技、厦门市卫星定位应用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应用服务能力,建立卫星导航产业基地。

支持中电科技三十所、厦门大学海西通讯工程中心、厦门精图信息科技、厦门雅迅网络在“十一五”期间获得的国家北斗卫星产业化项目的推广应用,进一步带动国家北斗卫星产业化项目、工程中心和研究机构落户厦门卫星导航产业基地,形成未来有影响的国内卫星导航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基地。

6、新一代网络。扩建高速率、大容量的光纤传输网,加快推进无线城市建设,推进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和双向化升级改造,为发展新一代网络提供城市示范工程。

加快发展射频识别(RFID)芯片制造、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支持下一代互联网关键技术、关键设备、关键软件、业务应用的开发和产业化,加快建设基于互联网协议的下一代高速宽带网络。支持三网融合关键设备及终端的研发和产业化。

(二)生物与新医药

发挥我市特有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成果产业化为工作目标,着力提升生物医药研制技术能力,开发医药新产品,提高通用名药物技术开发和规模化生产水平;突破海洋药源生物规模化培育技术和高值化利用技术,加快系列海洋生物药 源产业化项目中试投产;整合医产学研优势资源,构建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发展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和产品;大力推进高效工业用酶制剂、特殊氨基酸、有机酸和维生素类等生物制造产品的产业化,推进生物制造规模化发展。

1、生物医药。促进现代生物技术产品产业化,尤其是在厦门有优势的诊断试剂、基因工程疫苗、创新生物药物、以及专利到期大品种生物药物等。实现创新重组戊型肝炎疫苗、重组人乳头瘤病毒疫苗产业化;实现系列专利到期大品种生物药物的产业化。实现创新生物药物产业化,特别是具有国外专利和广阔市场前景长效型蛋白质药物的产业化。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受体靶点的抗肿瘤药物和肿瘤早期诊断试剂产品。

2、海洋药源。发展以海洋生物为药源的健康产业,突破海洋药源生物规模化培育技术和高值化利用技术,完善海洋生物功能性物质研究开发技术体系;重点开展海洋微藻活性物质、海洋药物“河豚毒素”、海洋多糖、脂类、蛋白类保健食品和药品等系列海洋生物药源高值产业化项目,推进厦门海洋生物医药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

3、现代中药。强化源头创新,利用现代制剂技术,解决中药产业关键技术,提高中药产品的质量和现代化水平,形成一批具有知识产权的现代中药产品。开发中药口服缓释、控释制剂等新型制剂,进行现有创新药、闽台特色创新中药的“二次开发”,加强对包括天然药物、名医名方的筛选和应用。

4、医疗器械。促进具有先进性、高性能的新型医疗器械发展。推进生物医学材料制品、医学影像和诊断设备、医学电子仪器、现代医学治疗与康复设备等产品开发和生产。

5、生物制造。加快微生物和微藻发酵技术研究及其产品开发,发展微生物、微藻制造新技术、新工艺;推进较高附加值DHA、甲醛脱氢酶、辅酶Q、维生素类、特殊氨基酸、木糖醇、赤藓糖醇等生物制造产品的产业化。开展生物能源领域的研究开发。

(三)新材料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加快我市原材料工业发展方式转变,以技术创新为先导,以新材料产品的规模化发展为主线,以能源新材料、半导体发光材料、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高性能纤维、特种玻璃为主导领域,厦钨集团、翔鹭化纤、明达玻璃、三安电子、乾照光电、中铝百路达等企业为产业发展龙头,推进产业化进程,促进新材料产业与原材料工业的深度融合,形成我市新的优势产业。

1、能源新材料。建设以国内领先的能源新材料技术中心为先导的厦钨海沧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提高贮氢合金和锂离子电池材料的生产规模,力争3年内成为中国最大的新能 源材电池料供应基地,达到贮氢合金粉5000吨/年、锰酸锂2000吨/年、三元系2000吨/年、磷酸铁锂500吨/年、钴酸锂4000吨/年的规模,产品进入电动汽车市场,代替进口并在日本及欧美等发达国家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

2、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开发超细钨酸分离、纳米级碳化钨生产技术、高性能钨系硬质合金材料制备工艺,实现水溶法制备钨钴复合粉产业化;建设规模达到1000万支/年的超硬合金刀具生产能力。以国家钨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先导,将厦门发展成为国内最大、最先进的钨系超硬材料产业基地。

3、特种金属功能材料。一是钼材,打造完整的钼产业链,使从钼酸铵到钼粉、钼坯、钼丝、钼板材、钼零件的钼系列产品和钨系列产品具有一样的市场地位和影响力。二是稀土材料,整合全省稀土资源,建设稀土材料生产能力,形成年产稀土金属2000吨、荧光粉1000吨、磁性材料3000吨的生产能力,形成较为完整的稀土深加工产业链,培育“金龙”稀土产品的行业品牌。三是功能材料,在成功投产20000吨/年无铅铜的基础上,继续研发其他合金材料,达到50000吨/年的规模。

4、半导体发光材料。大力提升LED芯片、封装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发展LED芯片蓝宝石(三氧化二铝)基片材料、功率型高亮度兰绿光外延片及芯片制造、贴片式封装及功率型封装生产项目,以及碳化硅结晶体发光材料等。通过与台湾同行在标准研究制定、工艺技术研发等领域的合作,抢占产业制高点。做大做强LED产品,攻克产业化关键技术,拓展LED在大尺寸LCD显示背光源、景观照明、通用照明等领域的应用。

5、化工新材料。一是有机硅/氟材料,我市适宜发展有机硅/氟材料中各种精、深加工产品。有机氟材料包括:含氟聚合物领域的可溶性高性能聚四氟乙烯、氟橡胶、聚全氟乙丙烯、三氟氯乙烯共聚物、PVF树脂及膜材料;含氟精细化学品领域的氟碳醇、含氟离子交换树脂及膜、六氟磷酸锂、新型含氟中间体等。有机硅材料主要分为硅橡胶、硅油及二次加工品、硅树脂及硅烷偶联剂四大类产品。二是生物降解塑料,目前全球开发的生物降解塑料主要品种包括淀粉基生物降解塑料、聚乳酸(PLA)、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二氧化碳共聚物脂肪族聚碳酸酯(APC)等,我市通过引进成熟技术,或产学研合作,可以发展市场需求量大的聚乳酸、PBS等产品。三是新型纺织纤维材料,发展高附加值纺织纤维品种,以翔鹭化纤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为先导,鼓励有关企业开发生产弹性纤维、超细纤维、功能性纤维、差别化纤维等。

6、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一是特种玻璃,结合我市培育光电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支 持企业发展平板显示器无碱、高碱超薄玻璃,低辐射(Low-E)镀膜玻璃、真空节能玻璃及光伏电池透明导电氧化物镀膜(TCO)超白玻璃等。二是新型建筑材料,发展节能环保型塑钢门窗材料、新型保温隔热材料,以粉煤灰、煤矸石、石粉等工业废渣及建筑垃圾为主要原料的各种利废、节能、多功能新型墙体等。

(四)节能环保

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生物和新材料技术成果,突破能源高效与梯次利用、环境污染防治、循环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大力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新装备和产品,壮大产业规模。积极发展应用LED技术的节能照明产品、节能视频产品、节能环保动力车辆、新型节能材料;形成节能技术装备、环保技术装备、节能环保技术服务、机电产品再制造、废旧电子电气设备回收处理产业。到2015年,初步形成具备较强自主创新能力,主要领域优势突出、以服务型制造为主的厦门节能环保产业体系,发展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节能环保产品。

1、节能产业。一是大力发展高效节能产品。引进技术与自主研发并重,以发展LED产业技术和应用为核心,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应用系统及相关配套产品和太阳能热利用产品,支持开发生产高效平板太阳能集热器、主被动式太阳房、空气源热泵热水器等产品;重点推进建筑节能型门窗、建筑节能玻璃、铝合金隔热型材和节能型PVC塑料门窗型材等建筑节能材料的发展;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以及客车、工程机械、工业车辆开展产品节能技术改造,降低油耗。二是大力发展节能技术装备。支持企业跨行业发展国家重点示范推广的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发展适合在我市发展的电机系统节能的关键技术——变频器等产品;积极引进国内外投资,发展各类节能技术装备;鼓励发展高效节能锅炉、风机、水泵等用能设备技术。三是大力发展节能服务业。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培植壮大一批合同能源管理公司,并支持其业务拓展到省内外;支持大专院校和大型重点用能单位进入节能技术服务市场;支持节能自愿协议模式的推广,以调动用能单位的积极性;发展壮大节能工程设计机构、节能工程施工企业、节能设施运营服务公司、节能监测、能源审计、节能评估、咨询服务以及外包等服务公司。

2、环保产业。一是推进节能技术装备发展。在推进我市制造业服务化过程中,以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持有《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2011版)》某领域核心技术的投资者进入环保技术装备领域,加工非标设备,为客户提供解决问题的整体方案。在不断做大产业规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厦门制造业的优势特色产业。二是推进环保产品发展。大力发展各类环境污染防治专用材料与药剂,争取通过产学研合作发展膜材料、高性能防渗材料等;发展国家鼓励发展的各类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支持我市龙头产品客车、工程机械、工业车辆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开展产品质量改进,在提高能效的同时降低排放。三是推动环保服务业发展。推广清洁生产审核、绿色产品认证评估服务、环境投资及风险评估服务;进一步规范环保技术、管理和信息服务,建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建立完善以资金融通和投入、工程设计和建设、设施运营和维护、技术咨询和人才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环保产业服务体系;发展环保工程服务业,鼓励由专业化的环保公司投资、设计、建设和运营烟气脱硫设施、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垃圾处理设施。

3、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一是机电产品再制造业。在现有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工程机械、工业车辆、汽车零部件为重点,加强零部件的剩余寿命与性能检测技术,零部件的材料识别与分类、回收与再利用技术研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再生纸。目前国家将年产1万吨以内的再生纸生产列为明令淘汰的落后产能,预计今后标准还会进一步提高。因此,要鼓励现有企业积极进行技术改造,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能。三是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重点发展以粉煤灰、煤矸石、石粉等工业废渣、江河淤泥、建筑垃圾等为主要原料生产节能环保型墙体材料和园艺景观设施等。四是资源循环利用服务业。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与供应体系,合理布局废物回收网点和交易市场,提升废纸、废塑料、废金属等综合分拣加工能力,形成运营规范、专业化、符合环保要求的分拣加工中心。加快培育一批从事资源循环利用投融资、技术开发、咨询服务、推广应用的服务机构。

(五)海洋高新产业

根据我市产业基础和市场前景,重点打造海洋生物产业链,大力发展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生物育种及都市渔业,促进传统海洋渔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着力打造游艇及其装备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积极推进以海水淡化及整装设备开发为重点的海水综合利用的发展;加速海洋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探索海洋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实现海洋经济和海洋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到2015年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力争提升至55%以上,形成3条以上产业链,出现8个以上重点企业。

1、海洋生物产业。一是海洋生物高值化利用。开发海洋多糖、脂类、蛋白质、脂肪酸、有机酸、天然色素、生物酶、医药中间体等海洋功能性食品,重点开展海洋微藻活性物质、海洋活性调味品、健康营养添加剂等。二是海洋生物育种业。以对虾、海洋观赏鱼、药源生物为重点,建立国家级海洋生物育种中心,培育辐射全国和周边国家、地区的海洋生物育种 业。三是海洋生物环保。以海洋生态修复、海洋微生物降解石油、海洋微藻和微生物处理各种污水、海洋生物燃油、海洋生物节能减排等为重点,培育海洋生物环保龙头企业。四是是海洋生物材料。突破海洋生物制造技术,开发农用材料、环保材料、生物塑料、有机酸等大宗海洋生物材料。

2、游艇及其装备业。大力推动游艇帆船产业从设计研发到生产制造,从消费服务到市场培育的整个产业链条的发展。加快翔安欧厝游艇制造基地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海沧排头游艇产业区的功能,加强对世界品牌企业的招商引资,实施产业集聚引导。着力培育中国(厦门)国际游艇帆船展览会,推进五缘湾国际游艇帆船展销中心和游艇城建设,扶持国际高水平的赛事活动,规划建设游艇专业俱乐部和游艇公共码头,推动旅游消费的发展。构建人才高地,拓展游艇研发与创新,精心打造厦门海西游艇制造中心和国家级游艇(帆船)产业发展基地。

大力拓展海洋装备产业的发展,尤其是依托中船重工725所,开发海洋防腐材料。重点推进低锡、无锡自抛光防污涂料、低表面能防污涂料和导电防污涂料、生物防污涂料几十项海洋船舶长效防锈防污和特种功能材料的产业化。

3、海洋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发展海洋科教服务业,为海洋科学、海洋管理和开发利用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发展海洋环境预测报和信息服务业,建立海洋环境监测站等机构,开展海洋环境预测报服务,进行“数字海洋”建设,开发海洋执法监控系统、海域动态监控监测信息系统、渔船管理与海洋应急指挥辅助系统,为海洋管理、减灾防灾提供信息服务。发展海洋资源开发生产性服务业,建立海域使用论证、海域环境影响评价评估体系,开展全市海域数模、物模的研究,为海洋工程开发提供技术性服务。

4、海水利用业。重点开发规模海水淡化产业、船用与海岛用海水淡化整装设备,推进工业冷却用水、城市生活生态用水、火电厂脱硫等海水直接利用技术的应用规模,优化海水预处理、防腐蚀及防生物附着、设备配套、膜或热源高效利用等工艺技术,有效降低海水综合利用成本。开发并推广使用海水淡化耦合工艺相关产品、设备和系统,构建“技术应用―装备产业化―项目示范”相互促进的海水综合利用发展模式,使海水淡化装备产业化,成为海峡西岸海水淡化利用示范城市。

(六)文化创意产业

顺应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潮流、新趋势,围绕《文化产业发展振兴规划》中确立的指导思想和战略任务,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的服务和带动功能,立足厦门 城市特质和核心优势,加强文化创意与科技、旅游、金融的融合,完善文化创意产业公共管理、服务和政策体系,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模式转变、城市个性塑造紧密结合,重点发展创意设计、动漫网游、高端工艺美术、数字内容等领域,形成大型文创集团、中小型专业化文创企业、微小型孵化成长期文创企业协同并进、良性互动的产业组织格局,致力于把厦门打造成为国际知名、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城市和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合作示范区。

1、创意设计。主要发展工业设计、时尚设计、建筑和室内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广告设计、品牌策划推广等,加速创意设计企业集聚,加速创新资源和要素集成,加速设计成果产业化进程,构建创意设计产业链,做大做强一批业内领先的创意设计企业,打造海峡西岸创意设计中心。

2、动漫网游。主要发展动漫游戏设计制作、软件平台开发、动漫游戏软件、内容衍生产品开发制造等,重点扶持发展起点高、企业实力强、作品质量好、市场运作灵的动漫游戏企业,扶持引擎开发、动漫游戏设计、制作、网络运营和增值服务,加大对题材新颖、市场看好的原创精品的扶持力度,打造海峡西岸动漫游戏中心。

3、影视制作。主要发展影视节目的内景拍摄、外景拍摄、后期制作、影视创作、影视培训、影视会展及衍生产品开发,规模化、组团化打造影视内景拍摄基地,以厦门及其周边的外景资源系统打造影视外景基地,实施国际先导路线、国内资源整合、两岸合作先行策略,锁定若干重大影视基地项目,快速奠定国际性影视城市的发展格局。

4、数字内容。主要发展面向内容提供商和终端消费用户的音视频内容服务、面向数字图书出版发行单位和图书馆的数字图书内容服务、面向社区影院和家庭影院的数字电影内容综合服务,打造面向企业技术创新共性需求的数字内容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整合海峡两岸数字出版行业资源,寻求数字音像制品发行服务和终端系统解决方案,建成海西数字内容原创基地、数字内容外包业务中心、三网三屏融合核心技术平台和运营服务枢纽,打造国家数字出版基地。

5、高端工艺美术。主要发展油画、漆线雕、石雕、高端艺术陶瓷、国画、古玩收藏品、当代艺术品、木雕、树脂工艺品、玛瑙饰品等领域,搭建展示交易平台,促进产品和技术升级,巩固和拓展国内外市场渠道,打造国内最具影响力的高端工艺美术产品集散地之一。

6、文化旅游。主要围绕闽台传统文化、音乐钢琴文化、海洋文化、中西交融文化、茶文化、博饼文化、园林建筑文化、影视文化、婚庆蜜月文化等设计和开发旅游项目和线路,弘扬海峡文化旅游品牌、厦门温馨城市品牌、鼓浪屿音乐艺术岛品牌,打造若干个具有国际、国内或闽台文化元素的文化娱乐主题公园,把厦门建设成为海峡两岸区域性文化旅游集散中心和国内极富盛名的文化旅游城市。

四、产业布局

按照岛内外一体化和“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高水平”要求,“提升岛内、优化岛外”,遵循高度集聚与相对集中相结合的原则,重点依托厦门科技创新园、火炬(翔安)产业区、海沧生物医药港和软件、机械等特色园区的产业承接作用,强化区域产业集聚和辐射能力,强化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建设,引导增量、调整存量,促进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区域专业化集聚发展。

(一)岛内

思明区和湖里区重点布局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和文化创意中心。

1、以软件园产业基地和岛内老企业搬迁腾出的相对集中区域为主,发展信息技术服务、展会、软件研发、IC设计、动漫网游、人才培训等新兴信息服务业,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聚集地。

2、发挥思明区中心城区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和鼓浪屿品牌效益,重点发展文化旅游、文化会展、演艺娱乐、艺术产业、创意设计、数字内容、影视传媒业;发挥湖里区中心城区和交通区位优势,借助老工业区转型升级契机,重点发展创意设计、艺术产业、文化旅游、影视传媒业,形成创意设计企业及项目孵化基地、两岸创意设计产业园区;推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成果展示及交易服务平台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建立创意设计官方网站,开展设计节、设计周、海峡两岸数字电影节等活动。

(二)集美区

1、依托科技创新园和软件园三期建设,大力发展高端软件、通信设备、新一代网络技术制造业及研发、人才培训等相关服务业。

2、发挥新中心城区交通区位和高校集中的资源优势,增强园博苑、集美学村的文化吸引力,重点发展影视产业、数字内容与新媒体、文化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等文化产业门类,重点打造以园博苑为核心的影视产业聚集区和影视文化旅游目的地、集美科技基地的数字内容与新媒体产业聚集区、集美学村艺术创意产业聚集区、灌口汽车城和双龙潭生态运动主题公园。推动厦门及其周边区域影视外景拍摄基地、厦门影视剧组接待服务中心、影视动画产业基地、影视产品与版权交易中心(海西传媒港)、海峡两岸影视合作试验区、影视主题娱 乐公园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

(三)海沧区

1、把海沧建设成为集总部、研发、生产、产业配套和生活配套为一体的生物医药港,加快实施厦门生物医药中试及产业化基地、海峡(厦门)中医药科研平台、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产业基地的关键技术平台、厦门生物医药孵化器三期等项目建设,将“海沧生物医药港“打造成为国内先进、国际知名的高科技生物产业基地。

2、依托厦钨研发中心新能源材料研发力量,在海沧台商投资开发区南部工业区重点发展能源新材料产业;在海沧台商投资开发区南部工业区布局发展特种金属功能材料、特种玻璃、新型建筑材料和化工新材料,打造海沧新材料产业集聚区。

3、依托翔鹭文化产业园,借鉴国际先进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发展数字动漫等多种形式的主题娱乐文化产业。

(四)同安区

依托科技创新园和华强文化产业基地,重点发展以软件、工业设计为依托的数字内容产业和高新技术服务业,建设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和软件园三期为依托的数字内容产业。建设数字出版基地、数字学习基地、数字内容与新媒体产业孵化基地、多媒体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厦门IPTV集成播控平台、建设手机动漫集成播控平台等重大工程,举办海峡两岸数字内容交易会。

(五)翔安区

1、依托火炬(翔安)产业区,围绕建设“海西光电产业基地”,优化物流路线,大力发展新型显示、集成电路、通讯设备、RFID及其他传感设备、数字家庭产业等制造业。

2、发挥火炬高新区、中科高科技园区“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的龙头地位,推动LED产业加速发展。支持太阳能热利用产品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带动配套产业发展,壮大我市太阳能热利用产业。

五、战略举措

(一)实施人才发展战略

围绕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企业科技创新需求、关键技术难题攻关需要,创新人才引进方法,引导和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园区及企业联合引才,完善柔性引才机制,加快实施高端人才、国际性人才、领军型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的引进及培育工程,培育和引进一批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和一批高端专业人才。坚持引进与培育并举的方针,在积极引进域 外高端人才的同时,充分发挥本地人才资源优势。一是先试先行,研究制定进一步健全和落实科研人员技术入股、研发人员持股、知识产权归属等激励措施,鼓励科技人员自主创业和从事科技成果产业化活动;二是着力改善知识产权利益分享机制,在科研经费管理中彻底摒弃重物轻人的习惯性思维和做法,加强产业技术人才的国际学术交流和培训;三是注重从教学、科研、生产和经营一线中发现并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抓好创新团队建设。加快实训基地建设,依托项目和重点学科,通过联合办学、订单式培训等强化实用型技术人才培养;四是探索建立人才自由流动、自行择业体制机制。切实解决好相关人才的住房、医疗、就业、子女教育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创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五是依托“厦门人才双百计划”,加强高端专业人才引进;六是建立厦门籍域人才库,吸引国内外厦门籍人才回厦创新创业。

(二)完善产业发展投融资体系

引导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融资体系的创新,建立和完善包括股权融资、担保融资、上市融资、创业投资、政府配套支持等多种融资方式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融资体系,扩大产业投融资规模。一是加大政策资金引导力度。根据国家和省市统一部署,继续推进产业引导基金建设,扶持引导一批创业投资基金;逐步增大市级专项资金对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整合科技资金的投入,包括争取国家各类专项资金和市各职能部门掌握的资金,发挥资金的集约效益。二是建立多元化的创业投资体系。在政策上支持战略投资者,在引进资金的同时,引入经营理念、管理方法和人才,提升创业投资业的总体规模和形象,形成创业险投资产业群,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完善创业投资相关政策法规,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向创业投资行业,为创业投资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发展多元化的创业投资机构,扶持重点企业做大、做强,形成多元化的发展格局。三是建立多元化的担保体系。鼓励成立各种经济成分的企业投资担保机构,用足用活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的担保功能,引进国内其他担保机构落户厦门,创造适度竞争机制,放大担保倍数,提升担保效应,服务中小企业;对政策性担保机构建立风险补偿机制,为其提供可持续发展保障;充分发挥国家鼓励担保机构的政策优势,扶持各类中小型担保机构发展。四是构建多层次直接融资体系。继续推动我市企业改制上市工作,降低上市企业奖励门槛和对募集资金使用范围的比例限制;积极推动上市公司再融资工作,支持上市公司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筹资功能,扩大投资范围和领域,促进优势资源合理地向上市公司集中,支持行业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做大做强;推动股权交易市场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鼓励中小企业集合发债试点,不断扩展企业 和银行在直接融资领域的合作领域,进一步活跃金融市场。

(三)集中力量攻克核心技术

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到2015年,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30%以上。一是加快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围绕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规划,明确主攻方向,落实工作任务,加快攻关步伐,确定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建成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二是加大创新成果转化力度。借助“6·18”平台,推动重大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设,推动高新区、开发区、企业及政府与高校院所联合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缩短成果转化周期。加快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服务网,及时发布最新科技成果和企业重大科技需求信息。三是加强产业创新载体建设。启动高校优势学科和创新平台建设工程,在高校布局建设一批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学科和创新平台。依托我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组织、关键技术攻关和服务。

(四)积极培育创新企业和自主品牌

一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加快建立富有活力的企业创新体系,培养一批重点创新型企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海外设立研发机构或并购国外研发机构,鼓励和引导国外研发机构与我市企业开展科技合作,利用全球资源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二是把品牌建设作为提升企业综合实力、赢得长期竞争优势的重要任务,综合运用政策、资金、宣传等手段,强化技术创新、标准化建设和企业文化创建,打造具有闽南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品自主牌群,抢占市场价值链高端。到2015年,力争培育1个以上国际名牌产品和一批“中国驰名商标”、“福建省著名商标”。

(五)推进技术创新平台建设

依托骨干企业,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系统集成,支持建设若干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的工程化平台和技术服务平台,发展一批企业主导、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一是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建设。以重点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建设新一代新兴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技术开发和以新产品、新工艺研发为主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二是搭建区域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依托厦门火炬高技术开发区及各类专业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有效汇聚区域内各种创新要素,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技术开发平台,加强对周边地区、产业、企业的开放和服务,促进科研活动与产业集群、产业基地有机结合,积极推进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转 型。三是充分发挥对台优势,联合台湾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技术产业研究院,研究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沿技术发展路线图、技术经济发展思路、重点发展领域及政策措施建议,共建技术创新平台。

(六)扶持、引导和培育市场

扩大市场需求,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一是强化政府引导。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战略新兴产业产品列入政府采购目录,优先予以采购。加快建立政府补贴和重大建设项目工程采购制度,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产品招标予以加分,发挥政府首购和订购的激励作用。完善药品集中采购制度,支持创新药物优先进入医疗保险和公费医疗药品目录。支持新兴产品出口,实行出口贴息贷款、担保贷款等政策,探索通过政府间援助项目帮助企业拓展境外市场。二是引导企业拓展市场。促进企业由生产制造向营销服务延伸,从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扩大,鼓励企业运用电子商务等新型商业模式。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收购、兼并、参股国际品牌和营销网络,组织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骨干企业、知名品牌产品参加国际国内大型展览展销会,提高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三是实施应用示范工程。坚持以应用促发展,围绕缓解环境资源制约等紧迫需求,选择尚处于产业化初期、社会效益大、市场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的重大技术和产品,组织实施绿色发展、惠民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应用示范工程,引导消费模式改变,培养市场、促进消费,拉动产业发展。

(七)发挥厦门对台优势

全面深化对台交流合作,把握两岸签署实施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机遇,始终突出对台先行先试。一是发挥我市国家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作用,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基地、两岸区域研发中心,完善两岸创新服务体系。二是积极参与两岸产业“搭桥”计划,从行业标准、产业技术标准、经济政策、法律制度等方面促进厦台产业深度对接,探索实施更加开放和优惠的政策。三是加强对台金融合作,抓住“厦门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建设的机遇,设立两岸合资或独资的海峡投资基金,进一步拓宽台湾金融资本进入厦门的渠道和形式,共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四是加强厦台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交流合作,引进台湾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生物科技、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厦台产业的融合。五是建设厦台产业合作示范区,设立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园,推进两岸文化创意产业的交流与合作。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成立由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财政局、统计局等相关部门组成的厦门市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编制产业发展战略和主要任务,研究制订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其中,市信息局负责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市科技局负责推进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发展;市经发局负责推进新材料、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市海洋渔业局负责推进海洋高新产业发展;市文产办负责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成立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出咨询意见。出台我市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和细则;结合国家和省里出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政策,立足我市实际和未来发展要求,超前制定各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定位,优化产业布局,制定出台一揽子具有突破性的政策措施。

(二)政策保障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的共同作用,把握产业规律,打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各环节间的障碍,把政策的着力点集中到支撑产品前端开发和后端推广应用上,为打开创新产品市场做好服务。通过配套相关政策,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完善财税、金融、投资等各项政策措施,抓紧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产品指导目录,支持国有企业扩大新兴产业投资规模,发布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引导社会资源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重点领域作为切入点,集中优势资源、重点突破,力争较短时间内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部分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各区、火炬高新区可根据本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际,研究制定具体的鼓励、扶持措施和办法。围绕各区产业特色,整合资源,做到政府聚集;积极申报国家级产业园,争取中央各部委的支持。

(三)加强监测分析

建立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统计、监测、分析和发布制度,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详细工作方案。在国家或省出台有关统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制度之前,市统计部门可在福建省已出台的现代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抓紧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方法,科学设计统计分类目录和指标体系,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监测,发布信息公告,引导、发挥好各方面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积极性,确保投资、财税和金融政策落到实处。

(四)加强绩效考核工作

在“厦门市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部署下,将推进全市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任务落实到各区、经济功能区和市有关部门,确定各区、经济功能区、各部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具体任务和目标。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 况纳入对各区、经济功能区、各部门的工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对各区、经济功能区、各部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作的成效进行考核。

第二篇:各地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重点

各地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重点

北京:着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和航空航天等产业的发展,努力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首都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上海: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主导产业。积极培育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两大先导产业。

重庆:加快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主要支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2+10”建设方案,即:基本建成国内最大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形成1亿台整机生产规模、80%零部件及原材料本地配套;基本建成国内最大离岸数据开发和处理中心。

天津:完善大飞机、大火箭、直升机等产业链,建设国家级航空航天产业基地;完善石化工业产业链,建设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重点发展机车车辆、造修船、港口机械等十大成套装备,建设国家级重型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广东:“十二五”期间将投入100亿元,支持高端新型电子信息、LED产业、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核电装备、风电、生物制药、新材料、节能环保、航空航天、海洋等11个战略性新兴产业。

浙江:重点培育发展生物、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海洋新兴、新能源汽车和核电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一批国家级产业基地,形成若干个千亿产值规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湖南: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等3大产业成为全省经济的支柱产业。努力把装备制造业打造成湖南的超级产业。

四川: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和服务器等核心基础产业,建设国家重要的信息和软件高技术产业基地。

陕西:以国家大飞机项目为带动,加快大型运输机、新舟和运八系列飞机、通用飞机产业化,构建集研发、生产、试飞、检修、外包于一体的产业体系。新材料方面,重点发展高性能结构材料、先进复合材料、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和新型功能材料,建设宝鸡“中国钛谷”和商洛“中国钒都”。

内蒙古:加快建设蒙西、蒙东大型风电基地,建设一批500千瓦以上光伏并网电站,发展核电燃料地。推进煤的洁净利用,发展以整体煤气化蒸汽燃气联合循环技术为主的热电联产,建设千万吨级煤炭地下气化示范工程。积极发展稀土、光伏、电子信息、特种合金和非金属材料,突出抓好稀土原料战略储备,建设世界稀土谷,培育光伏产业集群。

宁夏:新能源产业方面,科学规划风电场布局和规模,加快贺兰山东麓、宁东、盐池等百万千瓦风电基地建设。新材料产业方面,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钽铌铍钛产业核心技术研发和生产基地。

安徽:促进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八大战略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河北:加快推进保定国家新能源、邢台光伏发电、张承风力发电等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廊坊、秦皇岛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推进石家庄高端医药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邯郸新材料、承德钒钛新材料、唐山钛材料、邢台碳材料等项目建设。

山西: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重点做大做强煤机、汽车、铁路装备、重型机械等产品;加快发展现代煤化工,力争在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等方面取得新进展;积极发展新型材料工业。黑龙江:重点发展高性能金属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等新材料产业,到2015年,新材料产业收入达到1400亿元。

福建:主攻新型平板显示、新一代网络和高端通信设备、生物医药、半导体照明(LED)和太阳能光伏、节能环保技术及装备5个重点,加快物联网产业发展,培育形成新的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第三篇:国务院印发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国务院印发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http:// 2012/7/24 8:34:13 来源:Gkong整理

为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务院日前下发关于印发“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日前下发关于印发“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通知指出,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的部署和要求,为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制定此规划。

规划指出,战略新兴产业占GDP比重将从2010年的不到4%,发展到2015年占8%,到2020年,力争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部分产业和关键技术跻身国际先进水平,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先导产业。

七大重点发展方向:

一、节能环保产业

1.高效节能产业。发展高效节能锅炉窑炉、电机及拖动设备、余热余压利用、高效储能、节能监测和能源计量等节能新技术和装备;鼓励开发和推广应用高效节能电器、高效照明等产品;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标准,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推广绿色建筑材料;加快发展节能交通工具;积极开发和推广用能系统优化技术,促进能源的梯次利用和高效利用;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新业态。

2.先进环保产业。以解决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大技术创新和集成应用力度,推动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重金属污染防治、有毒有害污染物防控、垃圾和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减震降噪设备、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开发和产业化

3.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大力发展源头减量、资源化、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等新技术,推进产业化,提高资源产出率。重点发展共伴生矿产资源、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汽车零部件及机电产品再制造、资源再生利用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1.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

2.电子核心基础产业。

3.高端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产业。加强以网络化操作系统、海量数据处理软件等为代表的基础软件、云计算软件、工业软件、智能终端软件、信息安全软件等关键软件的开发,推动大型信息资源库建设,积极培育云计算服务、电子商务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态,促进信息系统集成服务向产业链前后端延伸,推进网络信息服务体系变革转型和信息服务的普及,利用信息技术发展数字内容产业,提升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充分统筹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继续扩大软件信息服务出口,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依托新一代信息产业技术提升我国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层次和水平。

三、生物产业

1.生物医药产业。

2.生物医学工程产业。

3.生物农业产业。

4.生物制造产业。

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1.航空装备产业。统筹航空技术研发、产品研制与产业化、市场开拓及服务提供,加快研制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型客机,推进先进支线飞机系列化产业化发展,适时研发新型支线飞机;大力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型通用飞机和直升机,构建通用航空产业体系;突破航空发动机核心关键技术,加快推进航空发动机产业化;促进航空设备及系统、航空维修和服务业发展;提升航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专业化发展能力。

3.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大力发展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适用、节能环保的轨道交通装备,建立健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试验验证、运用维护、监测维修和产品标准体系,完善认证认可体系等,提升牵引传动、列车控制、制动等关键系统及装备自主化能力。巩固和扩大国内市场,大力开展国际合作,推动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全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卫星及应用产业。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相结合,以建立我国自主、安全可靠、长期连续稳定运行的空间基础设施及其信息应用服务体系为核心,加强航天运输系统、应用卫星系统、地面与应用天地一体化系统建设。

4.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面向海洋资源特别是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重大需求,大力发展海洋油气开发装备,重点突破海洋深水勘探装备、钻井装备、生产装备、作业和辅助船舶的设计制造核心技术,全面提升自主研发设计、专业化制造、工程总包及设备配套能力,积极推动海洋风能利用工程建设装备、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等装备产业化。促进产业体系化和规模化,增强国际竞争力。

5.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重点发展具有感知、决策、执行等功能的智能专用装备,突破新型传感器与智能仪器仪表、自动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等感知、控制装置及其伺服、执行、传动零部件等核心关键技术,提高成套系统集成能力,推进制造、使用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支撑先进制造、国防、交通、能源、农业、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发展和升级。

五、新能源产业

1.核电技术产业。加强核电安全、核燃料后处理和废物处置等技术研究,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开展二代在运核电安全运行技术及延寿技术开发,加快第三代核电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统筹开展第三代核电站建设。实施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科技重大专项,建设示范工程。研发快中子堆等第四代核反应堆和小型堆技术,适时启动示范工程。发展核电装备制造和核燃料产业链。到2015年,掌握先进核电技术,提高成套装备制造能力,实现核电发展自主化;核电运行装机达到4000万千瓦,包括三代在内的核电装备制造能力稳定在1000万千瓦以上。到2020年,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百万千瓦级核电先进技术开发、设计、装备制造能力。

2.风能产业。加强风电装备研发,增强大型风电机组整机和控制系统设计能力,提高发电机、齿轮箱、叶片以及轴承、变流器等关键零部件开发能力,在风电运行控制、大规模并网、储能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建设东北、西北、华北北部和沿海地区的八大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在内陆山地、河谷、湖泊等风能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发挥距离电力负荷中心近、电网接入条件好的优势,因地制宜开发中小型风电项目,积极推动海上风电项目建设。

3.太阳能产业。以提高太阳能电池转化效率、器件使用寿命和降低光伏发电系统成本为目标,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电池的生产制造新工艺和新装备;积极推动多元化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产业化及其商业化发电示范;建立大型并网光伏发电站,推进建筑一体化光伏发电应用,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太阳能发电产业体系。大规模推广应用高效、多功能太阳能热水器,推动太阳能在供暖、制冷和中高温工业领域的应用。建立促进光伏发电分布式应用的市场环境,推进以太阳能应用为主、综合利用各种可再生能源的新能源城市建设。

4.生物质能产业。统筹生物质能源发展,有序发展生物质直燃发电,积极推进生物质气化及发电、生物质成型燃料、沼气等分布式生物质能应用。加强下一代生物燃料技术开发,推进纤维素制乙醇、微藻生物柴油产业化。开展重点地区生物质资源详查评价,鼓励利用边际性土地和近海海洋种植能源作物和能源植物。

六、新材料产业

1.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大力发展稀土永磁、发光、催化、储氢等高性能稀土功能材料和稀土资源高效综合利用技术。积极发展高纯稀有金属及靶材、原子能级锆材、高端钨钼材料及制品等,加快推进高纯硅材料、新型半导体材料、磁敏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等产业化。着力扩大丁基橡胶、丁腈橡胶、异戊橡胶、氟硅橡胶、乙丙橡胶等特种橡胶及高端热塑性弹性体生产规模,加快开发高端品种和专用助剂。大力发展低辐射镀膜玻璃、光伏超白玻璃、平板显示玻璃、新型陶瓷功能材料、压电材料等无机非金属功能材料。积极发展高纯石墨、人工晶体、超硬材料及制品。

2.先进结构材料产业。以轻质、高强、大规格为重点,大力发展高强轻型合金,积极开发高性能铝合金,加快镁合金制备及深加工,发展高性能钛合金、大型钛板、带材和焊管等。以保障高端装备制造和重大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高品质特殊钢和高温合金材料。加强工程塑料改性及加工应用技术开发,大力发展聚碳酸酯、聚酰胺、聚甲醛和特种环氧树脂等。

3.高性能复合材料产业。以树脂基复合材料和碳碳复合材料为重点,积极开发新型超大规格、特殊结构材料的一体化制备工艺,推进高性能复合材料低成本化、高端品种产业化和应用技术装备自主化。加快发展高性能纤维并提高规模化制备水平,重点围绕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及其配套原丝开展技术提升,着力实现千吨级装备稳定运转,积极开展高强、高模等系列碳纤维以及芳纶开发和产业化。着力提高专用助剂和树脂性能,大力开发高比模量、高稳定性和热塑性复合材料品种。积极开发新型陶瓷基、金属基复合材料。加快推广高性能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风电设备、汽车制造、轨道交通等领域的应用。

七、新能源汽车产业

以纯电驱动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当前重点推进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推进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研究试验基地建设,研究开发新能源汽车专用平台,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进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重点突破高性能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和材料核心技术,大幅度提高动力电池和电机安全性与可靠性,降低成本;加强电制动等电动功能部件的研发,提高车身结构和材料轻量化技术水平;推进燃料电池汽车的研究开发和示范应用;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化体系。建立完整的新能源汽车政策框架体系,强化财税、技术、管理、金融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力度,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

第四篇:战略性新兴产业报告

战略性新兴产业

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既着眼于现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又着眼于未来可持续发展而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历史经验表明,科学技术在应对经济危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依靠科技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是走出危机、实现新一轮经济繁荣的根本途径。

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应对危机、提振经济的战略选择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快对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布局,力争通过发展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率先走出危机,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

首先,把绿色能源的研发作为经济复苏的重中之重。美国除了将189亿美元投入能源输配和替代能源研究、218亿美元投入节能产业、200亿美元用于电动汽车的研发和推广外,还将投入7.77亿美元支持建立46个能源前沿研究中心。在欧盟经济复苏计划中,强调“绿化”的创新和投资,加速向低碳经济转型。日本将新能源研发和利用的预算由882亿日元大幅增加到1156亿日元。韩国计划到2012年投资60000亿韩元研发绿色能源新技术。其次,把加快“三网融合”作为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美国提出要在宽带普及率和互联网接入方面重返世界领先地位,加大对信息传感网、公共安全网、智能电网等现代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欧盟提出加快建设全民高速互联网,到2010年实现高速网络100%覆盖率。英国、法国相继出台了“数字国家”战略,德国推出“信息与通信技术2020创新研究计划”,倾力增强信息通信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第三,加大对生物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近年来,全球生物技术产业销售额的年增长率达到25%—30%。即使在经济危机的严峻形势下,各国不但没有减少对生物技术研发的资助,反而加强了对这些领域的支持。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未来10年间要使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经费翻一番。英国计划10年内在癌症和其他疾病领域投入150亿英镑用于相关的生物医学研究,这比英国以往任何时候对生物医学研究的投入都要多。

第四,积极拓展纳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空间。目前,纳米技术已拓展到信息、生物、医药、能源、资源、环境、空间等诸多领域,纳米领域继续成为各国创新投资的重点。美国纳米技术计划2010年的研发预算是16亿美元。俄罗斯则在2009年6月宣布将投资2000亿卢布发展纳米技术,使其成为国家“科技战略的火车头”。

二、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在一揽子计划中强调要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2009年3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按照标本兼治、远近结合的原则,各地、各部门认真落实科技支撑的各项部署和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加快实施重大专项。调整并加快实施了一批需求迫切、基础较好、有望快速实现产业化的创新项目。在安排重点任务时,充分考虑与国家重大工程、相关科技计划项目相结合,注重发挥行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一大批专项成果取得重要进展。

二是为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提供科技支撑。结合十大产业振兴的科技需求,调整科技发展计划,推动产学研用结合,加强了“高速铁路装备技术”、“高品质特殊钢生产技术”、“油气田安全高效开采技术”、“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等一批重点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发力度。

三是大力实施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示范推广工程。相继实施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太阳能光伏和并网输配、高性能宽带信息网(3Tnet)的规模化应用或示范工程,加大了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力度,释放了多年技术创新成果积蓄的能量,对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未来竞争优势,都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是努力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在重点产业领域积极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搭建面向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培育创新型企业。广泛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基层、服务企业,帮助企业破解难题。

五是加大自主创新各项政策的落实力度。国家自主创新产品认定管理办 法的实施,将对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保护知识产权、提高产品质量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积极落实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产品创新、信贷担保、集约债券等措施,努力推进创业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深入推动创业投资、科技保险、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试点工作。

三、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提升国家竞争力、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必然要求

科技创新将深刻影响或改变未来的经济发展和竞争格局。依靠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可以对当前调整产业结构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更可以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要积极发展具有广阔市场前景、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在有基础、有条件的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新能源产业。我国幅员辽阔,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资源比较丰富,核能的关键元素具有一定的储量,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潜力巨大。要抓住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用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用生态安全的绿色产品拉动内需;用循环经济的总体思路构筑区域经济结构;用低耗环保的行为构建新的生活模式。

电动汽车产业。电动汽车将成为未来汽车消费市场的引领性产品,发展电动汽车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演变成一场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的竞争。当前,要努力攻克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等关键技术,研究具有商业可行性的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和运营模式,加快实现现有成果的规模化和市场化。

智能网络产业。以网络融合和智能化为特征的下一代网络产业是全球IT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以“三网融合”为目标的智能网络技术与产品的研发与应用推广,将形成庞大的产业链和巨大的产业规模。要重点突破下一代网络与通讯、物联网、语义网、云计算等关键技术,促进通信设备制造业、信息安全产业、软件产业、高性能计算产业和空间信息产业的加速发展。

生物技术产业。生物技术为解决粮食、医疗、能源和环境等领域的重大问题奠定了基础,并为现代生物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要大力发展主要农作物转基因新品种,实现规模化种植,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实施新药创制、传染病防治等重大专项,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

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产业。半导体照明、碳纤维和高强钢等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化进展迅速,纳米技术开始应用于材料和制造领域。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产业,提升我国关键材料和重大装备的整体水平,对于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迈进具有重要意义。

四、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规律

产业技术特征是决定战略性产业成长的关键因素。此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还受到市场前景、成长潜力、资源条件、产业结构等要素影响。因此,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认真把握好产业发展规律。

一是把握好科技超前部署的规律。在经济复苏过程中,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的关键在于核心技术上要有所积累。因此,一定要把握方向、超前部署、率先投入和引领发展。早在“十五”期间国家就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专项,为我国新兴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选择了16个重大科技专项作为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对于带动新产品开发、产业技术升级、催生和引领产业发展变革都将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对于培育和形成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战略性产业和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把握好新兴产业发展的规律。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由于投资热情高、配套技术和基础设施发展不同步,往往会出现后续环节阶段性的“阻塞”和前端技术配套性的“过剩”现象。要科学分析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把握好产业发展的规律和节奏,充分发挥科技支撑、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的共同作用,从调整产业结构的根本着手,打通新兴产业发展各个环节间的障碍,持之以恒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三是把握好政策引领和推动作用的规律。要继续加大对前沿性、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把自主创新政策的着力点聚焦到支持产品研发的前端和推广应用的后端上来,创新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商业模式,为自主创新产品打开市场做好服务工作。在鼓励大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同时,更加关注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宽松的投融资环境,激励民营企业发挥创新的积极性。

四是把握好人才聚集和成长的规律。新一轮人才争夺战已成为新一轮产 业结构调整的关键。为此,国家实施了吸引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在重点学科、重大专项、高新技术和金融管理领域加快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在重大专项实施过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中,要大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型人才,高度重视管理人才和创业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给那些勇于创新创业的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

温家宝指出:

一要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发展,创新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清洁煤技术及核能技术,大力推进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加快构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要努力走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前列,尽快确定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和市场推进措施,推动中国汽车工业跨越发展。

二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IP时代相关技术研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

三要加快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和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技术和材料等领域的科技攻关,尽快形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体系。

四要运用生命科学推动农业和医药产业发展。积极发展转基因育种技术,努力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突破创新药物和基本医疗器械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以创新药物研发和先进医疗设备制造为龙头的医药研发产业链条。

五要大胆探索空间、海洋和地球深部,实施好载人航天计划和嫦娥计划,有效进入并和平利用空间,切实加强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促进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和海洋产业发展,努力提高地球深部资源探测水平,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各种资源。科技教育事关国家核心竞争力和民族未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中部崛起,科技教育支撑十分关键。

一要积极促进教育公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区域、校际教育差距,落实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二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办学体制机制; 三要强化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理想信念、道德修养、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各级各类技能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四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倡导为人师表,行为世范,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加强轮训培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建设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

五要加快发展民生科技,围绕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现实需求,解决好生态环境、人口健康和公共安全等方面的科技瓶颈问题;

六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需求、研发投入、创新活动和成果应用的主体。

刘延东强调,要抓紧组织实施好与扩内需、保增长紧密相关的重大科技专项,找准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障碍,为重点产业振兴提供科技支撑,推动产业升级。

刘延东强调,办好西部地区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关系教育和社会公平,关系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关系西部地区的长远发展。

一是要巩固提高“两基”攻坚成果。继续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多种方式,提高教师队伍素质,鼓励和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和贫困地区任教。

二是努力改善薄弱学校教学条件。建设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并对家庭困难的寄宿生给予补助,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改善学生营养状况,让学生健康安全,让家长安心放心。要完善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加强城乡学校对口支援,让优质资源惠及农村学生。

三是推进素质教育。要改革教学方法,实行启发式教学,加强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要创造条件提高农村中小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是加强职业教育,着力改善办学条件,积极推广东西联合办学。五是积极发展民族教育,努力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在宁夏大学考察时,刘延东要求,高校要把提高质量放在突出位置,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要注重特色,发挥优势,根据区域特点和资源优势,更新办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调整学科结构布局,创建特色品牌专业,努力把学校建成有特色高水平大学。

第五篇: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新医药

由生命科学推动的医药产业,包括新药物研发、先进医疗设备制造、干细胞研究领域。新材料

新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体系包括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和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技术和材料。生物产业

包括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大品种。先进医疗设备、医用材料等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生物育种产业和绿色农用生物产品。生物制造关键技术开发、示范与应用。海洋生物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新能源产业

包括新一代核能技术和先进反应堆、太阳能热利用技术。风电技术装备制造、适应新能源发展的智能电网及运行 体系建设、生物质能利用。新材料产业

包括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特种玻璃、功能陶瓷、半导体照明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高品质特殊钢、新型合金材料、工程塑料等先进结构材料。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纳米、超导、智能等共性基础材料。节能环保产业

包括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资源循环利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先进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市场化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煤炭清洁利用技术、海水综合利用技术。新能源汽车产业

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推广应用和产业化、燃料电池汽车相关前沿技术研发及高能效、低排放节能汽车研发产业化。农业和生物育种

包括转基因育种技术、分子设计育种和动植物种质中优异基因资源利用开发。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包括以干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为主的航空装备。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卫星及其应用产业。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 装备、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包括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的研发及产业化,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等核心基础产业。重要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数字虚拟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应用技术。

下载厦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 1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厦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 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长沙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初探

    长沙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初探 战略性新兴产业指的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成长潜力巨大的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

    全国各地战略性新兴产业

    全国各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重点 2011-02-16 10:36:30 文章来源:OFweek半导体照明网 OFweek半导体照明网:“十二五”期间,全国各省市积极加大对新型战略产业的扶持力......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0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医药、新材料、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 1、新能源,以绿色和低碳技术为标志。主要是指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包括水电、......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公考联考申论热点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0年09月15日21:51中公教育我要评论(0) 字号:T|T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夺取未来产业竞争新优势 目前我国已明确把发展战略性新兴......

    2018铜陵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8年度铜陵市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引导资金申报指南 一、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后补助项目 根据《铜陵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的......

    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在当前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对于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

    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情况汇报

    有关我园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 情况汇报 管委会领导:近期省政府对科技创新领域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对全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将带来重要的......

    2013年度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附件1:2013年度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http://高技术服务业专项工程项目申报指南一、支持范围重点支持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知识产权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