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行业的现状及其发展战略

时间:2019-05-13 10:54: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移动通信行业的现状及其发展战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移动通信行业的现状及其发展战略》。

第一篇:移动通信行业的现状及其发展战略

移动通信行业的现状及其发展战略

一、中国移动通信服务行业的发展现状

在欧美移动通信服务市场已相当疲软的今天,中国移动通信服务行业却是一派蒸蒸日上的景象,正在大踏步地向前迈进。根据中国“十五”移动通信发展规划,中国将拥有全球最大规模和最具增长潜力的移动通信服务市场。预计到2005年末,全国移动电话用户数将达到2.6~2.9亿户左右,平均增长速度为26%左右。

目前,虽然中国有几大电信运营商,但获得许可经营移动通信服务业务的只有两家运营商,即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移动”)是根据国家关于电信体制改革的部署于2000年5月7日挂牌成立的。1987年,中国移动(分营前为中国电信)正式开办移动电话业务。目前,中国移动在全国18个省(区、市)设有全资子公司,全资拥有中国移动(香港)集团有限公司,该公司对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实行控股,后者在国内13个省(市、区)设立了全资子公司,并在香港和纽约上市。1994年中国移动开始经营GSM数字移动通信网。目前,除基本话费外,还主要经营数据、语音信箱、IP电话、信息点播、手机银行、移动秘书、短消息、全球通WAP等多种增值业务;并拥有全球通、神州行、移动梦网等著名服务品牌,“139、138、137、136、135”已经家喻户晓。中国移动的GSM网已经在63个国家的116个移动通信网开通了国际漫游业务。截至2001年8月,其用户数已超过1亿户。“九五”期间,中国移动通信业务收入年平均增长83%。

移动通信服务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独特地位,始终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了树立第二竞争对手,形成有效竞争格局,政府陆续颁布了一系列非对称管制政策,扶持中国联通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联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成为我国移动通信服务行业第二大运营商。特别是中国联通成立后一直在资费政策制定及降价空间的自由度选择方面享有其他运营商所没有的自主权,其市场占有率迅速从1999年的12%,提高到2002年8月的29%。

毫无疑问,目前我国移动通信服务行业的市场格局是双寡头(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垄断。尽管这一格局形成的时间较短,但竞争逐渐激烈。近年来,随着全国移动用户的迅猛增长,两家运营商的市场用户数均呈上升态势,但两家运营商的ARPU值(每月每户平均话费)却全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这表明,移动通信服务行业的盈利空间已出现缩小迹象。加入WTO后,外商的进入将导致这场竞争更加白炽化,各路竞争者必将面对优胜劣汰、大浪淘沙的局面。

从技术层面来看,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并呈现生命周期逐渐缩短的趋势。综观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从初期的模拟电话转向目前的GSM网络数字电话,移动通信已经从模拟通信方式转换为第二代移动通信方式。随着中国移动GPRS技术及中国联通CDMA技术的投入商用,移动通信方式正在步入2.5G技术时代。未来移动通信方式还将向作为移动电子商务基础的3G技术迈进。3G网的特点是频谱利用率高,系统容量大。它不仅能够满足未来移动因特网业务发展的需求,有效地支持IP型非对称业务的发展,还能有效解决移动业务高速增长与频率资源紧张的矛盾。中国信息产业部已于2002年9月上旬专门为未来3G网预留了专用频率资源。3G技术的研究与商业化是未来移动通信运营商占据市场、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

二、中国移动通信服务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竞争可以实现优胜劣汰的资源优化培植功能。中国移动通信服务行业引入竞争机制,就是为了打破垄断地位,优化国有资源的战略性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并消除因垄断的存在而产生的经营惰性及服务质量的淡化。目前中国移动通信服务市场属于双寡头垄断市场。探讨中国移动通信服务行业的竞争结构,可以寻找行业中获得利润的最终潜力。

从事国家及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波特认为,行业中的5种竞争力(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潜在进入者的威胁、供应商的侃价能力、消费者的侃价能力、替代品或替代服务的威胁)决定了行业的潜在盈利性。我们不妨运用波特的行业竞争结构模型,探讨中国移动通信服务行业的竞争结构。

1.买方(消费者)的侃价能力

随着移动通信终端价格和移动通信资费的不断下降,移动通信已经开始由奢侈品转为生活必需品。一般来说,买方对移动通信的需求心理表现为:获得高质量、低价格的移动通信服务;可使用多种现代化的用户功能;获得语音、计算机数据、文字、图形、图像等多媒体通信服务;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服务方式和功能;具有良好的人机界面功能;良好的安全保密功能等。因此,网络质量、网络服务、资费水平越来越成为消费者关注的关键因素。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趋于理性,且需求越来越多样化。

2.现有的竞争对手

目前,中国移动通信服务市场只有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两家运营商。1999年,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88%和12%。根据最新统计资料,截止2001年12月31日,中国联通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27%的水平,且仍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但由于中国联通的市场占有率仍未达到40%的水平,因此,政府的非对称监管政策将进一步延续。2001年中国联通大力投资建设CDMA,CDMA业务也将会严重影响中国移动现有的高端手机用户(实际ARPU值大的用户)市场。即使考虑近两年国内新电信等新的移动通信运营商的可能加入,中国联通在未来的1~2年内仍将是中国移动最大的收入和利润占有者。

3.供方(设备制造商)的侃价能力

由于移动通信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移动通信运营商将改变原有的采购方式,由预投入转为按需采购方式。这主要是由于行业的利润逐步平均化、消费者的需求多元化造成的运营成本上升、市场空间拓展难度加大、设备制造商的生产能力提高、技术更新换代加快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移动通信运营商与移动通信设备制造商形成了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新型合作关系。目前,中国移动通信运营商对移动通信设备的主要需求为GSM网络类,但随着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分别上马了GPRS及CDMA项目,移动通信设备的技术需求将升级换代。由于中国移动通信系统及手机高端产品的自主研究与开发能力较弱,难以掌握核心技术,进入市场的速度较慢,因此,目前移动通信设备制造业受制于国外的局面尚未发生根本的改善。另外,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属于高新技术。设备供应商若需快速收回初始投资,获取高额利润,以弥补承担高度风险的可能损益,在设备的定价上将会大大高于其成本。

4.潜在进入者

资本的本性在于追逐高额利润,特别是高额垄断利润。随着家庭电脑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移动通信与未来网络化互动发展的格局进一步显化。因此,中国国内的几大电信运营商均希望并在极力争取获得移动通信服务业务的经营许可证。虽然目前只有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两家移动通信运营商,但随着过去制约许可证发放因素的有效解决,如频率资源的限制,国内的移动通信市场不可能长期存在二元垄断格局。就目前的市场格局而言,中国电信将有望成为最有成长潜力的移动通信运营商,因为中国电信的1000万小灵通用户能够即刻成为移动用户。此外,具有较强实力的潜在进入者除中国网通外,还包括中国吉通、中国铁通、中国卫星通信集团等。尽管加入WTO使我国移动通信服务行业的市场竞争更为激烈(入世5年后,外资方可进入),但未来5年内,主要的潜在竞争者仍将是国内运营商。从长远来看,外资进入国内移动通信服务市场,并参与市场竞争,形成竞争多元化模式是必然趋势。

5.替代业务的竞争

与移动通信服务业务相互替代的主要业务是固定通信服务。固定通信主要包括固定电话、集群和卫星通信等。目前,虽然固定电话与移动电话逐渐融合(主要指固定技术与移动技术的融合),但固定电话仍是目前对移动通信服务业务影响最大的替代业务之一。集群专用网是指一个行业、部门或单位内部,为满足其内部进行生产和组织管理等需要所建设的移动通信服务网络。随着企业的改制及与母体的脱钩,这些企业仍与母体存在客户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属于一种内部垄断资源,无形中壮大了这些转制后专用集群网企业的发展,从而对现有运营商带来竞争。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政策条件的逐步放宽,卫星通信正在慢慢地向商业化和大众化靠近。在有近2/3的国土无法铺设光纤网络的中国,卫星通信目前对移动的竞争不能构成多大威胁。但随着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其未来将以自身的优势成为移动通信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另外,目前出现的新型业务种类——无线市话,其主要采用的是PHS技术,由于这种技术的不成熟性,发展前景较为暗淡。

中国移动通信服务行业的竞争结构模型可见图1。

附图

图1 中国移动通信服务行业的竞争结构模型

三、中国移动通信服务市场双寡头垄断竞争行为分析

1.价格竞争的博弈分析

目前,中国移动通信服务市场属于双寡头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是一种不完善的市场结构,存在着串通和激烈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倾向,具有规模经济和比较优势的企业会充当市场价格的领导者。在寡头垄断市场上,企业是价格的寻求者,它要通过研究市场变化,从对手的反映中寻求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因此,寡头垄断市场下的企业间价格的相互依存度较高。

运用博弈论方法可以对中国移动通信双寡头垄断服务市场运营商之间存在的价格相互关联性和依存性进行研究。一般博弈论分析理性的决策个体之间的关系,这些个体不能完全地预见到他们所作出的决策结果。策略和行为的博弈可以是合作行为,也可以是不合作行为。合作行为的具体表现是形成价格合谋,而非合作型博弈行为表现为各自的独立行动。目前,鉴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行为表现,其价格竞争属于非合作型博弈,突出表现为双方不断升级的价格战。

根据《国务院批转邮电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电信业务市场管理意见的通知》,在资费政策的制定方面,主要以指令性价格为主,以指导性价格为辅。中国移动通信运营商的资费政策在2002年上半年以前规定见表1。

表1 中国移动通信运营商2002年上半年以前的资费政策

附图

纵观中国移动通信服务市场电话资费的历次降价过程可以看出(见表2),近8年来,价格已经下降了近10倍(世界银行,2001)。

表2 中国移动通信服务市场电话资费的历次降价过程

单位:元

附图

注:部分地区在价格竞争的过程中,采取其他手段,导致实际上变相取消月租费。

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为何频频突破资费禁区而使用单纯的降价手段呢?

(1)过去,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的主要业务都是GSM移动电话服务业务。无论是在通信服务业务本身、附加服务的提供,还是营销手段的采用、价格策略的运用等方面均具有极强的相似性。只是中国联通目前拥有非对称政策扶持的优势,其在资费的制定及价格的选择方面,具有一定的自由空间。双方均力争通过降价手段这种最原始的单一的营销措施来达到拓展市场的目的。同时,在双方不久前实施的GPRS系统及CDMA系统的客户争夺上,也是重点针对中高端用户市场,双方均是欲夺取对方的市场份额,而并未采用差异化市场战略来挖掘潜在细分市场。

(2)中国移动通信服务市场正处于高速增长期,降价策略或许对于两个运营商来说并非是最优化选择,也并非完全是一个“零和博弈”,但降价所引起的用户规模的急剧增长,有利于企业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从而在未来市场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2000年,中国联通由于低价策略,使市场占有率上升了10%,业务增长率上升了58%。而截至2002年8月,中国联通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了29%。因此,目前处于劣势的中国联通并不急于增加利润来获取短期收益,而是力图通过市场占有率的扩大来获取规模经济,并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中国联通拟在3年内投资700亿元建成CDMA系统进行中高端用户的市场拓展。同时,占据市场后,通过顾客的忠诚度培育及顾客使用消费习惯的形成,为其后续及未来推出新的移动通信业务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3)市场上消费者的偏好及消费行为特点,决定了移动通信运营商的策略选择。目前,消费者选择移动通信运营商的主要考虑因素随着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及需求迫切度的不同而有巨大差异。随着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网络的完善,以及消费者消费的逐渐成熟,其在选择移动通信运营商时更加理性化。当通话质量并无多大差异时,消费者选择运营商主要考虑价格和服务质量因素。尤其是随着两家运营商服务质量差异的逐渐缩小,价格的高低便成为消费者选择运营商的首要考虑因素。

(4)由于目前的两家移动通信运营商未存在合作行为,根据双寡头垄断理论,双方在非合作型情况下,任何一方意识到对方降价而自己不降价的结果是自己蒙受巨大损失,对方不降价而自己降价的结果便会获得最大利润时双方便均选择了降价策略。而这样的结果并未使两家公司实现“双赢”效果。

2001年11月10日中国正式加入WTO,根据约定,中国于2002年逐步开放了增值服务的地域限制,2003~2005年,将逐步放开光缆、固网服务,提高外资在基础电讯中的持股比重至49%。因此,中国移动通信运营商只能是适者生存、优胜劣汰。

为了进一步增强电信运营商的市场应变能力,尤其是让移动通信运营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好地成长,2002年9月,中国信息产业部又正式宣布允许电信运营商对部分业务自主定价,授予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两家移动通信运营商在SIM卡费、过户费、用户要求改号费、面向境外来访用户租卡业务费、省内长途移动载体上的公用移动电话业务收费、省际长途移动载体上的公用移动电话业务收费、移动电话国际及港澳台自动漫游业务通话费、移动电话用户可选择服务项目等业务收费的自主定价权(NTT DoCoMo公司,2002)。这表明中国移动通信服务市场的两家运营商,在价格方面的竞争还将继续演绎下去。但并不意味着价格竞争能使双方达成“双赢”效果。

2.技术竞争趋势分析

移动通信服务业务未来竞争的另一方面是技术竞争。模拟TACS技术在80年代得到了国内用户的认可,随后的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GSM数字网统揽了市场。目前,移动通信技术又进入升级的关键阶段。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分别推出的2.5G的GPRS通信技术和2G的CDMA通信技术,已于2001年底到2002年初投入正式商用。同时,两家运营商都在积极地研究3G通信技术并力争尽快投入商用。为此,如何抓住机遇,在未来的移动运营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其技术网络的完善度及相关服务质量的提高,便成为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在此次技术竞争中,两家运营商各有优劣,这可以从双方的技术演变模式中辩别分晓。

(1)中国联通采取的技术演变模式是:GSM网络—CDMA系统—3G技术的变迁路径。在短期内,由于CDMA网络的投资额巨大,工程复杂,虽然其在技术性能方面占有较大的优势,但与投入少量资金的GPRS系统比较来看,从消费者的使用角度而言,其技术优势及优势显现的梯度差异并不明显。加之由于初期的巨额投资的回收压力,其原先拥有的价格优势必将随之丧失,对于中国联通初期的市场容量占有预期来说,的确不能过于乐观。

(2)中国移动采取的技术演变模式是:GSM网络—GPRS系统—3G技术的变迁路径。从纯技术的角度而言,中国移动的GPRS系统的技术性能劣于CDMA,毕竟CDMA系统是一项成熟的标准,其开发和运作风险较低。但GPRS具有一个无法比拟的优势是投资额极小,且可以向下兼容GSM网络,因此,对于消费者的使用及转换网络的便利性大大加强。而CDMA的用户必须更换原有的GSM号码,从消费者的消费惯性来说,的确存在相当大的问题,有可能造成一部分客户的自然流失。

在技术选择上,新的移动通信运营商很可能是从3G开始,因为中国电信为了向3G过渡,正在升级小灵通系统。随着中国电信的1000万小灵通用户立刻变为移动用户,它对中国联通的威胁要比中国移动大得多。中国电信小灵通占用3G频率的问题也不再是问题,它对中低端用户的吸引力将很快凸现。随着3G的开通,携先进技术和丰富的应用,中国电信或许会对中国移动造成严重的威胁。

随着中国移动通信服务市场竞争格局在近期内由二元垄断竞争格局向多元制衡的方向发展,中国移动通信服务市场将会逐步减少垄断高额利润,逐步转向利润平均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移动通信服务市场其市场份额的改变程度相当程度上还取决于国家的有关政策。无论对于新加入的移动通信运营商还是原来的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两家运营商,都应以合作制胜的态度,共同培育、发展并完善中国的移动通信服务市场,为迎接第三代移动通信服务市场的到来奠定基础。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移动通信运营商应将利润增长点转移到非价格的成功关键因素上,更多地通过非价格的竞争行为来增强其竞争实力。

四、中国移动通信服务市场成功关键因素分析

1.由香港移动通信服务市场得到的启示

香港移动通信服务市场是一个较为成熟的市场。目前,香港移动通信服务市场共有6家移动通信运营商,即香港电信、数码通、新世界、万众、和记和星期天。据《DB Research estimates》资料,从上个世纪末90年代以来,整个香港的移动通信用户增长率快速上升,2001年移动通信用户数达600万左右,其中签约用户数与预付费用户数逐年增加,但是签约用户的增长速率趋缓,预付费用户增长迅速。分别考虑各家运营商的市场用户占有率,到2001年,和记的市场用户占有率是最高的(约30%),香港电信2001年只有20%左右。

然而,较高的市场用户占有率并不意味着较高的收入水平。香港移动通信服务市场的移动通信用户普及率在1997~1998年之间达到32%以后,ARPU却从逐年上升变为逐年下降,从1997年的每户每月600港元左右下降至2001年每户每月300港元左右。但香港电信的市场用户占有率虽然2001年只有20%左右,但由于99年4月开始带号入网,香港电信的ARPU值远远高于其他几家运营商,2001年达到每户每月440元港币;其以收入计算的市场占有率,香港电信到2001年为33%左右,在6家运营商中遥遥领先。

为什么香港电信尽管用户市场占有率不高,但ARPU值却能保持最高,并且一直是盈利的?究其原因,香港电信的企业用户(组织顾客)比例远高于其他几家运营商。1998年香港电信的企业用户比例为29%,2001年仍保持20%;而和记的企业用户比例1998年为10%,2001年也只有12%。

香港移动通信服务市场的发展给了我们如下启示:第一,市场开放,必然激化价格战;第二,追逐一般用户市场占有率,未必对运营商的盈利有贡献;第三,合理的市场定位(较高的企业用户比例),将主导运营商的财务表现。这充分表明,移动通信服务市场的成功关键因素不是单纯的市场占有率,而是优化的用户市场结构。

2.中国移动通信服务市场消费者分析

有钱的人构成市场,付得起话费的人才能成为移动通信市场的用户。以中国消费者的收入情况看,中国移动通信服务市场的可能用户是年均收入为人民币2~5万元的消费者。据世界银行资料统计,2000年在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移动网络覆盖的13个省内,年收入25000~50000元人民币的人数为5000~7500万人,估计到2010年,将增长3倍,即达到2亿(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2002年年报;WIORD BANK,2001)。显然,收入越高的家庭在通讯方面的花费比例越高;由于收入基数越来越大,花费金额也更高。因此,中产阶级以上的家庭是中国移动通信服务市场的重要用户。根据国际及国内经验,人均GDP值越高的城市,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也越高。中高端移动用户(实际ARPU值大的用户)大部分分布在这些城市。人均GDP增长速度越快,则潜在的中高端用户将越多。中高端用户是移动运营商的主要收入来源。如果未来能够成功发展这些用户,提高中高端用户的比例,ARPU值必将上升。

以广东省移动通信服务市场为例,按照人均GDP排行,深圳、广州、东莞、佛山、珠海、中山、惠州、江门、汕头、湛江占全广东省的前10名。2000年10大城市的总人口虽只占广东省总人口的58.0%,但10大城市的GDP却占到广东省GDP的84.5%。若中国城市的移动通信用户基本上锁定为家庭年收入25000~50000元及以上的收入阶层,据2000年广东省城镇居民家庭年收入抽样调查资料,2000年广东省城镇居民70%以上家庭其收入在2万以上,都是移动通信服务市场的主要用户;据广东省城镇居民家庭2001年预期增加消费意向抽样调查显示,被调查者中,未来有54.1%的消费者愿意增加收入,且用于通讯方面的支出将可能增长7%(《广东省统计年鉴》,2001)。

中国的移动通信用户普及率逐年增加,在2001~2002之间已达到32%;但新增用户在逐年减少;预付费用户却逐年上升。借鉴香港移动通信服务市场的经验,当移动通信用户普及率达到32%时,ARPU值会下降。中国移动通信运营商,只有通过把握中国移动通信服务市场的成功关键因素,在扩展移动通信服务市场的同时,大力优化用户市场结构,成功地拓展组织顾客(企业)用户市场,才能在ARPU值即将下降的形势下实现新的增长。

3.中国移动通信服务市场的潜在竞争优势

要成功地拓展组织顾客(企业)用户市场,优化用户市场结构,就要寻找中国移动通信服务市场的潜在竞争优势。目前,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的组织顾客(企业)用户市场占有率都不高,组织顾客(企业)用户市场收入百分比与国际移动通信运营商相比还有很大距离。中国人口众多,中国移动通信服务市场拥有广大的大众用户市场,同时中国经济的发展又为迅速扩大组织顾客(企业)用户市场占有率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中国移动通信运营商们的市场策略选择可打两张牌。一张牌是选择专门细分市场,从小部分的组织顾客(企业)用户身上得到较高的回报;为此需要针对专门细分市场,提供增值服务和多样化服务、深化紧密大客户或组织顾客(企业)用户联系。另一张牌是选择大众用户市场,保持并扩大市场占有率,在成本控制的基础上得到相当的回报。为此需要扩大市场、进占市场、实行增值服务和成本控制,采取有竞争力的价格和网络覆盖。当然,要在ARPU值即将下降的形势下实现新的增长,移动通信运营商更应该打出的是第一张牌,即针对专门细分市场,从小部分的组织顾客(企业)用户身上得到较高的回报,通过为组织顾客(企业)用户消费者提供增值服务和多样化服务,实行提升移动通信服务市场消费效用以获取ARPU利润值增长的战略调整。

五、中国移动通信服务行业未来战略调整思考

据《DB Research estimates》资料对中国移动通信服务市场所作的ARPU值预测,到2003~2004年,中国移动通信服务市场的ARPU值将降至每月每户9~10美元(约70~80人民币元),而到2010年将回升到每月每户10~11美元(约80~90人民币元)。这一预测趋势说明,中国移动通信服务市场的ARPU值将先下降再略有上升。这也充分说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两家运营商没有必要在价格上死缠硬打,价格战只有导致两败俱伤,应保持良性竞争循环。因此两家运营商应该保持友好对话,共存共荣。这是明智的选择。

经济学家描述了4种基本的市场(竞争)形态:完全竞争、寡头垄断、垄断竞争和完全垄断。作为企业的战略定位,有三种典型选择。一是针对完全垄断的竞争格局,实行系统锁定的战略定位,如Microsoft(微软);二是针对垄断竞争的竞争格局,实行为用户制定量身定夺解决方案的战略定位,如NCI World Com(世界通信有限公司);三是针对完全竞争的竞争格局,实行为用户提供完美产品的战略定位,如Southwest Airlines(西南航空)。政府一般都制约完全垄断的发展。垄断竞争形式是一种典型的挑战。

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两家运营商面临的正是垄断竞争形式的挑战。因此应在垄断竞争中选择实行为用户制定量身定夺解决方案的战略定位,依靠营销组合的变化来使相似的移动通信服务差异化。《Yankee Group》对中国移动通信数据业务收入的预测是,中国移动通信数据业务收入由2001~2005年将增长34倍,其中短信/电子邮件、信息服务等数据业务的收入将大幅度增加,移动银行、移动商务、游戏及娱乐、移动定位等数据业务的收入也有一定幅度的增加。细分未来的中国移动通信服务市场可以发现,中国移动通信服务业务未来价值链上应用业务环节的盈利机遇有巨大潜力。因此,移动通信运营商战略调整的重点是丰富应用业务。

目前,移动通信市场新增用户的增速已经放缓,移动通信的“圈地”与“淘金”时代很快会成为历史。未来的竞争焦点是什么?是服务!中国移动通信运营商们未来应为组织顾客(企业)用户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增值服务,制定专门细分市场的量身定夺解决方案。如,可以为公安系统推出汽车定位防盗服务;为保险业推出手机查阅保险条款服务;为外企推出网上查阅商情信息及报价等服务;为政府部门推出手机电子报关操作服务;为电力部门推出手机自动交付电费服务;为银行业推出移动银行服务;为航空业推出手机遥控订票服务;为地产业推出手机显示网上地产信息等服务。中国的移动通信运营商应在移动通信应用领域找出路,使组织顾客(企业)用户更依赖于现有的运营网。这可以通过提供一点即得的菜单式贴身服务来实现,也可以通过推出各行业的收费”行业应用卡”来实现。特别地移动通信运营商应将各大行业利益与自身利益捆绑,建立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战略伙伴联盟关系。目前国际移动通信运营商的组织顾客(企业)用户收入百分比已达35%~55%;而中国移动通信运营商的组织顾客(企业)用户收入百分比却很低。以广东省为例,广州、深圳、汕头的移动通信组织顾客(企业)用户收入百分比只有10%,佛山是8%,东莞仅1%,这充分说明中国的移动通信运营商在开拓企业用户市场、为各行业度身定造行业应用方面,还有着很大的作为空间。此举不但可以拓展移动通信市场运营商的发展思路,也必将引起互联网上针对行业的内容服务提供商的兴趣,从而带动产业的发展。

日本移动通信运营商目前已实行了3G计划。据日本NTT DoCoMo目前的3G计划,2001.5.30~9.30五个月时间内。在东京23个行政区、横滨和川崎的部分地区等业务地区,针对FOMA的高速数据和可视性能的优势,NTT Do-CoMo为4500个公司用户提供了新的3G解决方案。在市场支持或销售支持已有的专线连接的站点发展管理及远距接入的印刷设计检验业务的基础上,正在规划利用可视电话的远距离临时保险估计业务、利用可视邮件的对零售商的介绍业务、多接入的股票价钱交付业务;并计划推出利用可视邮件的资产图片报告业务和利用可视电话的搬家付款业务。这些先进的专门针对组织顾客(企业)用户的3G解决方案,也为我国的运营商在未来3G时代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借鉴。

没有竞争的市场是缺乏活力的,而无序竞争的市场则是幼稚的。中国未来的移动通信服务市场的竞争将更为激烈,但无论是竞争还是合作,都必须严格遵循市场法则。各家运营商应要科学制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发展规划,把握成功关键因素;要在有效、有序竞争的基础上,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展开战略合作,整合资源、优势互补、节约成本、有效避免重复建设,进而提高整个行业的竞争能力。建议政府给予移动通信服务行业更进一步的规则指导,保证该行业的有序竞争。2003年监管部门实施每省“4张牌照、3家竞争者”的方案,可谓是用心良苦。因为一方面要防止国有资产浪费,另一方面又要实现市场的充分竞争。但是如果不能实际解决各地运营商之间的互联互通问题,则充分竞争的目的将是难以实现的。【参考文献】

(1)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2002年上市年报。

(2)中国联通有限公司2002年统计资料。

(3)《广东省统计年鉴》(2001年)。

(4)《WIORD BANK 统计资料》(2001年)。

(5)《DB Research estimates》,2002年资料。

(6)《IDC;Jupiter;Forester;Analyst Reports:Bain analy-sis;Marketer》,2002年资料。

(7)《Yankee Group》,2002年资料。

(8)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2002年资料。

(9)日本NTT DoCoMo公司,2002年资料。

第二篇:移动通信行业现状分析报告主要分析要点有

移动通信行业现状分析报告主要分析要点有:

1)移动通信行业生命周期。通过对移动通信行业的市场增长率、需求增长率、产品品种、竞争者数量、进入壁垒及退出壁垒、技术变革、用户购买行为等研判行业所处的发展阶段;

2)移动通信行业市场供需平衡。通过对移动通信行业的供给状况、需求状况以及进出口状况研判行业的供需平衡状况,以期掌握行业市场饱和程度;

3)移动通信行业竞争格局。通过对移动通信行业的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的分析,掌握决定行业利润水平的五种力量;

4)移动通信行业经济运行。主要为数据分析,包括移动通信行业的竞争企业个数、从业人数、工业总产值、销售产值、出口值、产成品、销售收入、利润总额、资产、负债、行业成长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运营能力。

5)移动通信行业市场竞争主体企业。包括企业的产品、业务状况(BCG)、财务状况、竞争策略、市场份额、竞争力(SWOT分析)分析等。

6)投融资及并购分析。包括投融资项目分析、并购分析、投资区域、投资回报、投资结构等。

7)移动通信行业市场营销。包括营销理念、营销模式、营销策略、渠道结构、产品策略等。移动通信行业现状分析报告是通过对移动通信行业目前的发展特点、所处的发展阶段、供需平衡、竞争格局、经济运行、主要竞争企业、投融资状况等进行分析,旨在掌握移动通信行业目前所处态势,并为研判移动通信行业未来发展趋势提供信息支持。

以下是相关移动通信行业研究报告,可供参看:

第三篇:通信行业节能现状

通信行业节能现状

综合、大型通信机楼供电容量急剧增大,供电系统趋向庞大、复杂化。

过去,在一个供电系统中,配置2-3台变压器,已算大系统了,而今,一个机房、一种业务其用电量独占一台变压器、独配一套发电机组,已屡见不鲜,已有配置12台变压器,配置6台发电机组的供电系统。而今,一个通信机楼用电已达16000KVA,已有两个高压供电系统单独供电,大有突破之势。负荷需求急剧增加,势必对原供电系统造成安全威胁,扩容方案如何制定、如何实施?自备电源承载能力如何配置?如何确保庞大供电系统安全操作、运行,都是发展中的变化因素。

单一直流供电模式向直流、交流(UPS)两种供电模式发展。

在1990年前,通信设备以使用直流电源为主,很少使用交流。2000年以后,互联网技术应用发展迅猛,IDC业务的发展,大容量数据通信系统似雨后春笋般出现,使用交流电源的服务器、路由器大量增加,造成交流供电(UPS)迅猛发展,交流(UPS)供电模式已由过去的弱势转变为强势。一个非通信供电模式,在突变的形势下,堂而皇之地进入通信专用供电行列,势不可挡,大有激增之势。尽管如此,在通信行业中仍是使用直流电源为主,约占97%,交流(UPS)供电系统只占3%,但是交流(UPS)供电系统的安全性,令人十分担忧。

交流(UPS)供电单系统容量远大于直流系统。

UPS大系统容量已有超过1200KVA,(3+1)供电系统其单机容量达400KVA,在非通信环境应用中,(1+1)供电系统其单机容量有大于600KVA的。UPS系统容量过大,承担的供电安全责任也大,一旦出现系统供电故障,其影响面是非常大的,甚至比市电大面积停电的影响还大。这也与我们过去所倡导的直流系统、分散供电方式是相悖的,俗语道:鸡蛋不要放置在一个篮子里。如果UPS系统容量设置合理,器件、线材选择难度小,施工难度小,其应急预案好制定及可实施性强,相关资源也将会得到很好的利用。UPS系统容量设置多大为宜,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在重要、局部环境中,空调用电已占50%-60%,专用空调用电等级由B类向A类逼近。

由于大型IDC机房的耗电剧增,迫使机房温度保障要求趋严,专用服务器、路由器耐温特性差,大于30分钟的专用空调系统关停,将会使机房温度急剧上升,会造成通信设备损毁、通信系统瘫痪,严格的温控需求将不准许专用空调用电有较长时间中断,迫使自备电源的响应时间、承载能力全面提升。现实的通信枢纽楼、重要的通信局点其自备发电机组的发电响应时间在5-10分钟内为好,而且要能承载通信设备和空调设备用电。停电后自发电的切换操作将是一件极不简单的事情,容不得丝毫差错。

以上变化要充分认识、了解,并做好相应对策。

第四篇:通信行业现状

一)现状

通信行业是一个高耗能行业,通信业每年消耗200亿度以上的电能,各种能耗费用超过100亿元人民币,其耗电总量在各行业中排名第14。我国目前有移动基站大概有35~40万个,同时未来随着3G网络的建立,会建设更多的移动基站,在每一个基站内都需标准配置空调。一个基站一年的空调耗电量大约是15000 kWh,就是说全部基站每年的能耗是60亿kWh。而在基站全年能耗中,空调能耗比例最大,空调能耗约占机房总能耗的45%左右越向南方,比例越大)。

1.1)基站空调的现有技术

a)普通分体空调机

低温启动、运行不可靠、运行能耗高

b)基站专用空调机

室外换热器风机调速控制:能减少压缩机启停次数,但调节范围窄,能耗高

基站用空调机(家用空调机+冷凝压力调节装置):可靠性提高,能耗较高

c)变频或直流调速空调器

优点

停电自动再启动功能

电压变动对应机能

全年制冷,且能很好地调节制冷能力

缺点

但外温很低时,压缩机小压比工作,效率降低

价格高昂

d)基站节能型智能通风空调器

带通风功能的基站专用空调机:能耗较低,仅适用于室外空气干净的场合e)基站节能一体化空调

在单元式空调基础上增设液泵实现热管散热功能ü双工况复合制冷循环

10℃以上空调制冷运行,但节能效果尚不够显著

f)基站用空调器+载冷剂冷却器

工作原理

在室外低温时,通过水泵(载冷剂泵)和风扇运行,将室内热量转移到室外

主要特点

显热换热,传热温差大、成本高

需要泵、风机同时运行,能耗相对较高

载冷剂或水需要补充,管理麻烦

g)基站用空调器+载冷剂冷却器

工作原理

在室外低温时,通过水泵(载冷剂泵)和风扇运行,将室内热量转移到室外

主要特点

显热换热,传热温差大、成本高

需要泵、风机同时运行,能耗相对较高

载冷剂或水需要补充,管理麻烦一般而言,热管的最小驱动温差大于3~4 ℃,故欲保证在高外温环境条件下也能采用热管进行降温,其热管的投资将大幅提高

h)制冷/热管复合型基站专用空调机组

特点

在空调机制冷循环的基础上增加热管自然循环功能

外温<5℃时热管运行,节能效果得到一定改善(15 ~30%)

热管、空调机能效均不高

应用状况

1985年日本大金工业株式会社开发成功,但至今没有得到推广应用

除存在电磁阀的可靠性等问题外,可能还存在设计理念问题

因此开发安全可靠、季节能效比高的产品,才是基站空调的发展方向

二)产品的节能原理

经过对目前各类节能型基站空调设备的技术方案的比较分析,提出一种在高外温时进行制冷循环运行,而在低外温时利用热管的自然循环降温的热管/制冷复合型空调机组的技术方案。通俗地讲:针对目前的主流产品,在基站中能耗的指标除了通讯设备的能耗外,最主要的能耗来自于空调,而空调压缩机的能耗是最关键的因素,有效地减少压缩机的工作时间就可以大幅度地降低能耗。

2.1)机组的结构

本热管/制冷复合型空调机组的结构原理图如图2.1所示。

1-高位机组;2-低位机组;7-液体管电磁阀;8-压缩机;9-气体连接管;

10-冷凝器;11-液体连接管;12-节流装置;13-蒸发器;16-三通阀;

17-气液分离器;18-高压储液器;19-单向阀;20-热管支路;21-压缩机支路

管/制冷复合型空调机组由高位机和低位机组成,二者之间通过液体连接管和气体连接管连接成一个整体。其中,高位机中内置冷凝器和储液器,低位机内置液体管电磁阀,压缩机,节流装置,蒸发器,三通阀,气液分离器和单向阀等部件。高、低位机组通过液体连接管和气体连接管相连,其中液体连接管将冷凝器的出口和蒸发器的入口相连,其上还串接储液器以及并联的节流装置和电磁阀;气体连接管尺寸较大,连接了蒸发器的出口和冷凝器的入口,在近蒸发器部分,气体连接管分为热管支路和压缩机支路,其中压缩机制冷支路串接着单向阀,气液分离器和压缩机,两条支路经过三通阀处合并为一路。

机组具备两种循环模式,当三通阀连通压缩机支路时,压缩机,冷凝器,储液器,节流装置,蒸发器和气液分离器构成蒸气压缩制冷循环,当三通阀连通热管支路时,蒸发器,冷凝器,储液器和液体管电磁阀构成热管自然循环。

2.1.1机组的工作原理

热管/制冷复合型空调机组主要有两种工作模式,即制冷模式(制冷循环)和热管模式(自然循环),如图2.2所示。根据室内外温度和室内负荷情况,机组选择性的运行于制冷模式

或热管模式,在保证室内降温要求的前提下达到节能运行的目标,两种模式的工作原理具体阐述如下。

(1)制冷模式(2)热管模式

图2.2 热管/制冷复合型空调机组的两种工作模式

(1)制冷模式

当室内负荷较大,热管模式无法达到足够的降温效果时,机组将切换至制冷模式,此时,热管支路闭合,制冷支路开启,电磁阀闭合,压缩机,冷凝器,储液器,节流阀,蒸发器和气液分离器构成一个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回路。

制冷模式下机组的工作原理与一般的机房专用机相同,制冷剂在蒸发器内吸热蒸发,吸收室内多余的热量气化,压缩机不断抽吸这部分蒸气并将其压缩为高温高压气体,使其在冷凝器中冷凝放热,将蒸发器吸收的热量和压缩机做功转换的热量都散发到室外,冷凝后的制冷剂通过节流阀又返回蒸发器。循环反复进行,室内的热量不断被传送到室外,由此达到室内空间的降温冷却效果。

在制冷模式下,驱动热量传递的动力源为压缩机,压缩机的驱动电机将消耗大量的电能,同时为保证换热效果,蒸发器和冷凝器的风扇一般全速运转,这两者也将消耗一定的电能,所以制冷模式的输入功率相对较大,能耗较高。

(2)热管模式

热管模式是本机组的节能运行模式,当室外温度降到足够低时,机组的热管支路开启,制冷支路关闭(压缩机关闭),电磁阀开启(节流阀被短路),蒸发器和冷凝器构成热管自然循环回路,机组将进入热管模式运行。

在热管模式下,受重力作用,液态制冷剂大量聚集于低位机的蒸发器中,由于机组内部的压力较低,在室内温度下,蒸发器内的液态制冷剂就能以一定的速率吸热蒸发,气态的制冷剂受压差驱动上升至冷凝器。由于冷凝器所处的室外环境温度较低,温度相对较高的气态制冷剂在此冷凝放热,将从蒸发器吸收的热量释放到室外空间,制冷剂的冷凝液则在重力作用下回流到蒸发器,完成一个热管自然循环。只要室外温度足够低,室内外温差保持在一个范围内,制冷剂的自然循环便会持续进行,将室内热量源源不断的传至室外。

在热管模式下,整个机组的能耗部件仅仅为蒸发器和冷凝器风机,由于压缩机不投入运行,该模式的输入功率相比制冷模式削减了一大半。另一方面,当室外温度越低时,热管模式的散热量越大,而室内负荷却越小,此时机组调小室内外风机转速也可满足降温要求,从而使得风机的能耗得以压缩,进一步增强了热管模式的节能潜力。

2.2 制冷循环与自然循环的转换原理

分析上述的机组制冷循环与自然循环的工作原理可知,单独的制冷循环和自然循环分别对应于蒸气压缩制冷技术和分离式热管技术,两者都具备相对成熟的研发和制造基础。而本热管/制冷复合型空调机组最大的特点和贡献就是将这两种技术有机融合,实现本机组制冷模式与热管模式的自动切换是本产品的核心问题之一,同时也是技术难点之一。

如何以较低的成本和较高的质量解决好这个问题是实现系统节能、降低压缩机组成本、提高机组可靠性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为此,经过仔细分析目前技术的特征和产品的要求,清华大学提出了一种自力式三通阀技术方案并经过改良,经过数万次的换向实验证明,该三通阀很好地解决了制冷循环与自然循环的自动转换难题。

2.3 热管/制冷复合型空调机组的特点和优势

由上文所述的热管/制冷复合型空调机组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总结本机组相比于常规机房专用机的特点和优势如下。

1)机组采用自力式三通阀作为制冷和热管模式的切换部件,攻克了本机组模式切换的难题。相比常规的电磁阀和四通阀,该三通阀无需外部作用力,结构简单,性能可靠。机组采用该阀作为切换部件,不仅简化了机组结构,还减少了易损部件,降低了机组的故障率,提高了机组的可靠性。

2)由于热管模式和制冷模式所需的制冷剂充注量不同,如何平衡这两者的矛盾,同时优化两种模式下的机组能效比,无疑是提升机组整体性能的关键,本机组采用高压储液器突破了这个瓶颈。该储液器设置于冷凝器出口,可存贮自然循环与制冷循环所需制冷量的差额。当机组运行于自然循环时,所有制冷剂都参与循环,而在制冷循环时,部分制冷剂存于储液器中,只有剩余的制冷剂参与制冷循环,从而使得自然循环和制冷循环都处于高效运行,并延长了自然循环的运行时间,充分发挥了机组的节能潜力,提升了节能效果。

3)当机组运行于热管模式时,气态制冷剂可能会从热管支路进入到压缩机的进出口管道,当压缩机开启时,存在油击和液击的隐患。为解决这一问题,机组在压缩机支路上设置了气液分离器和电磁阀,从而有效防止自然循环时气态制冷剂进入压缩机,使其能够安全启动,避免出现液击或油击现象,保证了压缩机的安全运行,提高了机组的整体安全性。

综上所述,本热管/制冷复合型空调机组通过部件和结构的改进,技术和工艺的创新,解决了诸多难题,将蒸汽压缩制冷循环和热管自然循环这两种模式有机的融合在同一个机组载体之上,使一个机组兼具两种运行模式。机组在不同的外界条件下可自如的切换运行于对应的模式,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制冷模式制冷量大和热管模式节能性优的特点,实现了机组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的最优融合。

三)节能目标

本产品是在市场现在很多类似产品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开发,变得更加先进、成熟和稳定,在节能效果上也将有很大提高,我们期望的是能够在全国范围内针对不同的现行设备,保守地讲争取实现节能40%-50%!

第五篇:移动通信行业发展简介

全球的商用移动通信总的来说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走过了40年的历史,也大致经历了四代发展,1G、2G、3G以及4G时代,下面我就分别说说移动通信技术这四个时代的大致内容以及未来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吧。。

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采用的是模拟通信技术,其代表作就是我们熟知的霸气外露大哥大时代。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期,第二代也就是2G移动通信技术开始投入商用,那么完成了从模拟技术到数字通信技术的过渡,这个时代的移动通信市场基本上被欧洲的GSM和北美的窄带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标准)标准垄断,直到今天GSM仍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用户群,当然这其中中国大陆用户做了突出贡献,因为国内现在还是在以2G通信为主,3G用户仍是小部分。

从服务的角度看,移动通信最初是为了在移动环境中打电话而发明的,应该说2G时代的通信技术已经在这方面发挥的淋漓尽致了。但是,21世纪的移动通信绝不是单单为了打电话,必须要有新的服务增长点。因此,3G一开始就定位于多媒体业务,以宽带CDMA技术为核心的3G移动通技术信具有传输容量更大,灵活性更高的特点。在国外3G技术早已经成熟普及了,但是就近几年国内的3G发展,好像并不容乐观,几个主要的通信运营商移动、联通等都在做3G业务,可是GSM的2G用户国内最大的用户群体,一个是3G通信费用太贵,一是3G通信的强大功能对大部分普通用户来说并非那么必要的。这就像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一样,XP已经能非常好的满足大部分用户的需求,推出了功能强大更加人性化的vista、win7,可是大部分用户还是习惯于选择经典的XP。

现在的国际上的移动通信技术正在走向更远的4G时代,容量更大、速率更高、功能更强的4G把移动通信从窄带推向宽带。而移动通信宽带化和宽带通信移动化是未来通信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最近两年很热门的物联网技术在未来的移动通信技术中也将得到很好的发展,生活中的每个设施都将拥有自己的IP地址,都与互联网相连,可以随时用手机移动终端进行跟踪、定位、监控和管理。21世纪,移动通信在信息通信领域的发展肯定会达到一个顶峰。

下载移动通信行业的现状及其发展战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移动通信行业的现状及其发展战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区移动通信设施现状调查报告

    为进一步推动打击盗窃、破坏移动通信设施违法犯罪专项整治行动向纵深发展,全面掌握我区移动通信设施基本情况和盗窃、破坏移动通信设施发案情况,促进通信企业全面加强内部安全......

    移动通信

    五、简答题: 1、 简述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用来提高频谱利用率的技术(最少两种) 答:同频复用和多信道共用、小区制; 2、 简述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用来提高抗干扰的几种技术(最少......

    移动通信

    1、什么叫移动通信? 答:通信双方至少有一方处在移动情况下(或临时静止)的相互信息传输和交换。 2、移动通信的特点。 答:1、移动通信必须利用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传输 2、移动通信......

    移动通信

    3G和4G最新的发展状况 一、3G的发展状况 “3G”(英语 3rd-generation)或“三代”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是指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3G服务能够同时传送声......

    移动通信

    单工通信与双工通信有何区别?各有何优缺点?答:区别:(1)单工通信是指通信双方电台交替的进行收信和发信(2)双工通信是指通信双方可同时进行传输消息的工作方式。优缺点(1)双工《1》优点......

    移动通信

    移动通信: 移动通信(Mobile communication)是移动体之间的通信,或移动体与固定体之间的通信。移动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汽车、火车、轮船、收音机等在移动状态中的物体。移动通......

    移动通信

    移动通信系统的分类:按多址方式分为频分多址,时分多址,码分多址。按工作方式分为单工、半双工和双工方式。 频分多址(FDMA):基站接收、处理和转发移动台来的信号时,不同用户采用不......

    移动通信

    一、 说明 1、《移动通信实验》是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本课程以当前应用极为广泛的移动通信技术为背景,全面的实践了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组成、基本工作原理,使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