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土地补偿费有关税收政策问题
土地补偿费有关税收政策问题
一、在城市旧城改造和城市规划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涉及到单位和个人的房屋拆迁补偿问题。对于该项拆迁工程涉及到的拆迁人、被拆迁人、拆迁公司相应的涉税处理,各地规定不一。
二、企业和个人的搬迁大致可分为政策性搬迁和商业性搬迁。政策性搬迁因为涉及到政府对城市的规划其他主导原因,会有许多税收优惠。而商业性搬迁是由企业之间或企业与个人之间的自由协定为依据而进行的一种市场行为,政府不参与其中。在税收上适用各种不同规定。根据国税函〔2009〕118号的规定,政策性搬迁是指因政府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性原因。税务对此类搬迁的认定是审核有无政府搬迁文件或公告。如果没有,则一般不会认同为政策性搬迁,从而将此类涉税处理界定为商业行为。根据渝地税发〔2007〕207号,重庆对此类政策性搬迁范围规定为:搬迁企业按规定标准从政府取得的搬迁补偿收入或由重庆市土地储备中心、重庆市城市建设投资公司、重庆渝富资产管理公司等将土地收回,支付给搬迁企业的搬迁补偿收入,也包括从受政府委托实施片区开发的开发企业取得的搬迁补偿收入。
下面就搬迁补偿有关的涉税问题做梳理分析。
一、政策性搬迁
1、营业税
由于政策性搬迁是政府收回企业或个人土地使用权(包括地上建筑物等不动产)的行为,因此根据国税函(2008)277号规定,被搬迁企业“只要出具县级(含)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收回土地使用权的正式文件,无论支付征地补偿费的资金来源是否为政府财政资金,该行为均属于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归还给土地所有者的行为,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营业税税目注释(试行稿)〉的通知》(国税发[1993]149号)规定,不征收营业税”。国税函(2007)969号规定,“对国家因公共利益或城市规划需要而收回单位和个人所拥有的土地使用权,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标准支付给单位和个人的土地及地上附着物(包括不动产)的补偿费,不征收营业税”。同时,根据渝地税发[2002]156号规定,属于旧城改造项目范围内的此类补偿,“在拆迁原房过程中,被搬迁企业选择货币补偿(安置)方式,所取得的货币补偿(安置)价款,暂不征收营业税及附加税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25日修订)第四十三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国家出让的土地,一种是国家通过收储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一种是通过征收的方式取得的集体土地。无论收储还是征收都是一种国家行为。因此,在收储或者征收过程中支付的所有资金,都应属于补偿性款项。对于被拆迁者来讲,都不属于营业性收入;第四十七条规定:“征收土地的,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 “征收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物权法》(2007年3月16日公布)第四十二条规定“征收单位、个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动产,应当依法给予拆迁补偿”。《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2001年6月6公布)第四条“拆迁人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对被拆迁人给予补偿、安置”。
根据以上法律规定,补偿收入不属于生产经营收入;再根据《征管法》第二十一条“单位、个人在购销商品、提供或者接受经营服务以及从事其他经营活动中,应当按照规定开具、使用、取得发票”。因此补偿收入不需要开票,原土地使用者取得补偿款开具的收据可以作为税前扣除的凭证。因此,受政府授权或委托的开发企业在支付被搬迁企业的补偿款时,只需取得收款收据,并以搬迁、补偿的有关文件作为附件入账即可。
2、土地增值税
根据《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八条规定,因国家建设需要依法征用、收回的房地产免征土地增值税;根据《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一条规定,因国家建设需要依法征用、收回的房地产,是指因城市实施规划、国家建设的需要而被政府批准征用的房产或收回的土地使用权。因城市实施规划、国家建设的需要而搬迁,由纳税人自行转让原房地产的,比照本规定免征土地增值税。符合上述免税规定的单位和个人,须向房地产所在地税务机关提出免税申请,经税务机关审核后,免予征收土地增值税。因此,被搬迁企业因上述政策性原因拆迁房产或收回土地使用权得到的拆迁补偿费,免征土地增值税。
3、企业所得税
被搬迁企业取得拆迁补偿费,根据国税函〔2009〕118号规定,重置、重建或改良的,以其补偿收入扣除支出后的余额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此类固定资产可以按照现行税收规定计算折旧或摊销,并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没有重置、重建或改良计划和立项报告的,应将搬迁补偿收入加上各类变卖收入扣除各类拆迁固定资产的折余价值和处置费用后的余额计入企业当年应纳税所得额。
根据国税函〔2009〕118号第二条第四款规定,企业从规划搬迁次年起的五年内,其取得的搬迁收入或处置收入暂不计入企业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在五年期内完成搬迁的,企业搬迁收入按上述规定处理。
4、个人所得税
根据财税[2005]45号第一条规定,对被拆迁人按照国家有关城镇房屋拆迁管理办法规定的标准取得的拆迁补偿款,免征个人所得税。因此,如果个人取得的拆迁补偿款超过标准部分,应属于个人所得税纳税范畴,按“财产转让所得”税目征收个人所得税。
二、商业性搬迁
根据以上的政策性搬迁文件知道,被搬迁的企业和个人,都是因为政策性原因归还土地使用权而得到相应补偿。那么,如果不属于政策性搬迁,仅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个人之间的市场收购转让行为,则属于商业性的搬迁,对此类补偿费的涉税问题分析如下。
1、营业税
根据国税函[1997]87号文件规定:对于土地承包人取得的土地上的建筑物、构筑物、青苗等土地辅助物的补偿收入,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的“销售不动产——其他土地附着物”税目征收营业税。对于具有该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同样适用于该文件,因为没有政府搬迁文件,因此得到的此类补偿,不属于政府收回土地使用权而应得的补偿费,它属于一种财产转让的经营行为,被搬迁企业或个人接受的补偿费,实际上是财产转让收入。接受补偿的单位或个人在取得收入是,应给付款单位开具营业性发票,并交纳营业税。
2、企业所得税
由于非政策原因搬迁,被搬迁企业取得补偿费(转让收入)后,如果重置、重建、改良发生的支出,属于固定资产性质类的,只能通过折旧或摊销形式在企业所得税前抵扣,而不能像政策性搬迁那样将重置、重建、改良支出全部抵扣;如果属于费用性质的,则可计入当期损益扣除。
3、土地增值税
由于非政策性搬迁,被搬迁企业或个人取得补偿费(转让收入)后,需要交纳土地增值税,其增值额由补偿费(转让收入)减去扣除额后确定。扣除额则根据以下文件处理:财税字(1995)48号第十条,转让旧房的,应按房屋及建筑物的评估价格、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地价款和按国家统一规定交纳的有关费用以及在转让环节缴纳的税金作为扣除项目金额计征土地增值税。对取得土地使用权时未支付地价款或不能提供已支付的地价款凭据的,不允许扣除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财税(2006)21号第二条,纳税人转让旧房及建筑物,凡不能取得评估价格,但能提供购房发票的,经过当地税务部门确认,按增值税条例第六条第(一)、第(三)项规定的扣除项目的金额,可按发票所载金额并从购买年度起至转让年度止每年加计5%计算。对纳税人购房时缴纳的契税,凡能提供契税完税凭证的,准予作为“与转让房地产有关的税金”予以扣除,但不作为加计5%的基数。对于转让旧房及建筑物,既没有评估价格,又不能提供购房发票的,地方税务机关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税收征管法》)第35条的规定,实行核定征收。
4、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扣除项目参照土地增值税的扣除项目确认余额后按“财产转让所得”交纳个税。
第二篇:浅谈土地补偿费分配
农村集体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最基本保障,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紧靠城市的农村集体土地陆续被征为国家所有,土地征用补偿费的分配使用由于国家没有明确的具体规定,各地做法不一,导致纠纷不断发生,有些已经成为农村不安定的重要因素,这些纠纷诉至法院后,法院审理亦困难重重。为此,笔者试对这类案件涉及的相关法律问题进行探讨,以为处理
此类案件提供参考。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集体所有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特殊表现,其特点就是生产资料不属于任何私人所有。集体所有制的土地归全体劳动群众集体所有,但不能量化到每个农民个人身上,这里的集体所有不同于民法理论上的按份共有或者共同共有,集体所有不是集体成员共同私有,不是个体私有的集合,每个农民不是集体土地的真正所有者,只是集体土地的占有者、使用者,农民平等的在土地上劳动,按照每个劳动者提供的劳动量进行“按劳分配”,而不是以土地所有者身份“按资分配”。我国《宪法》和《土地管理法》都明确规定了集体土地不能自由买卖,但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可以征收或者征用并应当支付相应补偿费,同时规定除青苗附着物补偿和安置补助外的土地补偿费归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农民将其称为“卖地款”。将包含有土地价值的“卖地款”分配给个人所有,即将集体财产无偿地转化为私有财产,这似乎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但在现阶段,这又是保障失地农民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2004年10月21日国务院以《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的方式对封锁几十年的土地补偿费用途问题给予解冻,明确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土地补偿费主要用于被征地农户的原则,制订土地补偿费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分配办法。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将征地补偿费用的收支和分配情况,向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公布,接受监督。农业、民政等部门要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征地补偿费用分配和使用的监督”.2004年11月3日国土资源部《关于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的指导意见》也明确“按照土地补偿费主要用于被征地农户的原则,土地补偿费应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合理分配,具体分配办法由省级人民政府制定”。2005年12月1日起,**省政府制定的《**省征收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征地补偿费分配使用办法》也开始实施。2005年7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中也就土地补偿费分配纠纷的受理及处理也作出了相关规定。
那么,土地补偿费分配纠纷有哪几类?是不是所有纠纷的起诉,法院都受理?
承包地征收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三个部分。《解释》第二十二条至第二十四条针对不同性质补偿费用分别作出了规定,具体有以下几类。
1、承包地征收补偿费用分配纠纷。依照《解释》第二十二条中“承包地被依法征收,承包方请求发包方给付已经收到的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的,应予支持”以及“承包方已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以转包、出租等方式流转给第三人的,除当事人另有约定外,青苗补偿费归实际投入人所有,地上附着物补偿费归附着物所有人所有”和第二十三条中“承包地被依法征收,放弃统一安置的家庭承包方,请求发包方给付已经收到的安置补助费的,应予支持”的规定,此类纠纷的原告是以承包者身份起诉的,起诉的事实根据是其承包的土地被征收或征用,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是对被征地承包方财产损失的补偿,理应支付给承包方;安置补助费是对被征地承包方丧失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补偿,只要该承包者放弃统一安置,该笔费用亦应支付给该承包者。根据最高法院民事案由规定,此类纠纷的案由应属承包地征收补偿费用分配纠纷,法院应当受理。
2、侵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益纠纷。土地补偿费系对集体土地所有权丧失的补偿,《解释》第二十四条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可以依照法律规定的民主议定程序,决定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分配已经收到的土地补偿费。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确定时已经具有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人,请求支付相应份额的,应予支持。但已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备案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地方政府规章对土地补偿费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分配办法另有规定的除外”的规定,实际上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可以依照法律规定的民主议定程序,决定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土地补偿费分配方案;二是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确定时已经具有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人,有权请求支付相应份额;三是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地方政府规章对土地补偿费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分配办法另有规定的从规定。一般而言,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分配方案中对具有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人必然享有相应份额,当事人认
为自己具有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依分配方案应得相应份额而没得时,提起的诉讼,依最高法院案由规定案由应为侵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益纠纷,法院应当受理。
3、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就用于分配的土地补偿费数额发生纠纷。《解释》第一条第三款明确规定,因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就用于分配的土地补偿费数额发生纠纷提起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
受理。
4、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认为分配方案不当纠纷。此类纠纷法院应否受理有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应当受理。理由是:集体经济组织分配方案若违反法律规定,人民法院有权以审判权予以纠正,以维护法律公正。另一种意见认为不应当受理。理由是: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只就个案发生法律效力,集体经济组织分配方案是对本组织全体成员有约束力的,个别人对方案有意见不等于全体成员都有意见。
而实际上方案就是根据多数人意见形成的,少数人有意见是正常的。法院若对少数人或者某个人的诉讼受理后,对分配方案调整并不对案外其他人有效,其他同类人依生效判决应得利益必然会另行起诉,此种情况下法院的审判完全偏离了法院审判解纷止争的功能。同时法院审判权也是对村民组织法定民主决策权的不当干预。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
这类纠纷法院不受理,是不是就没有救济途径呢?依《解释》第三层意思,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地方政府规章对土地补偿费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分配办法另有规定的从规定以及《**省征收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征地补偿费分配使用办法》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农经等部门应当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征地补偿费分配使用的监督管理”和第二十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负责人违反本办法规定分配使用征地补偿费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农经等有关部门责令改正”之规定,当事人若认为分配方案不当,应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农经等有关部门反映,这些部门对方案的纠正是从面上纠正,对全体村民有效。
那么,村集体经济组织土地补偿费分配方案当与不当的标准是什么?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土地补偿费主要用于被征地农户的原则,制订土地补偿费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分配办法。”其他相关规定也只是对前述规定的重述。除此,再无其他法律的明确具体规定。笔者认为上述规定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土地补偿费主要用于被征地农户,二是土地补偿费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分配。也就是说土地补偿费的分配对象一是被征地农户,二是有具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人。村集体经济组织土地补偿费分配方案只要不违反此两条就应当认为是合适的。至于其中谁多谁少,允许村集体经济组织结合本组织实际依民主议定原则灵活确定。
那么又应如何理解“被征地农户”和“有具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人”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呢?
《**省征收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征地补偿费分配使用办法》第三条规定“本办法所称被征地农户是指依法取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这里的依法取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是指已经具有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且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实际承包到土地的承包者,而不是被征承包地的所有承包者。一般而言,土地的承包者应具备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即具有本集体经济组织农业户口。但是,农村人口的户口变化实际上一直是成动态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变化将更加加剧,结合农村土地承包期三十年不变的政策,农村必然会造成一部分人因考取大中专院校、婚嫁、参加工作、自然死亡等户口迁移或注销而实际还承包土地,因出生、婚嫁新增加的另一部分农村人口没有承包地。也就是说在农村,实际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人不一定具有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具有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人不一定实际承包土地,这种状况将在我国农村长期存在。面对现实,机械的以实际承包土地者或者具有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村户口者为土地补偿费分配对象,无法平衡相关利益是显易而见的。
笔者认为,不管农村人口户口的怎样变化,以被征土地为基本生存保障以及应当以被征土地为基本生存保障的人员应作为被征土地补偿费的受益者,以此作为被征土地补偿费分配的原则能够平衡相关利益,也能被社会广泛接受,至于各自受益多少,允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照民主议定程序,结合本集体经济组织土地承包和具有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人员实际状况,自由确定。如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补偿费的分配方案违背上述原则且村民有意见的,县级以上农业主管部门应当责令改正。
综上,本人的结论:
1、原告是以土地承包者身份起诉,以其承包土地被征收或征用为由,主张的是承包者依法应享受的权利,是承包地征收补偿费用分配纠纷案,法院应当受理,并应予以支持,当时主张的权利没有法律依据的,应当判其败诉;
2、当事人认为自己具有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依本集体经济组织分配方案应得相应份额而没得时,提起的诉讼,为侵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益纠纷案,法院应当受理;
3、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认为分配方案不当或者就用于分配的土地补偿费数额发生纠纷依法应当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农经部门反映,当事人提起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4、以被征土地为基本生存保障以及应当以被征土地为基本生存保障的人员作为被征土地补偿费的主要分配对象为基本原则,违背该原则且村民有意见的,由农业、农经主管部门处理。
第三篇: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研究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研究
[摘要] 通过十年的实践,随着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西部大开发原有的税收政策已不能满足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需要,税收政策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只有根据西部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地方财力以及资源禀赋,给予特殊的税收优惠,使之形成相对于东部的优惠“落差”,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文主要以宁夏为例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税收政策 西部大开发 区域发展
党中央下发的《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总体战略定位,即西部大开发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中具有优先位置,在促进社会和谐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目前我国实施的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与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战略相比,西部大开发战略处于优先的位置。这说明,未来中国的区域政策将更加注重公平目标,实行公平优先。税收作为国家参与再分配的有效手段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前10年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时期,面对西部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应进一步调整税收政策,在统筹区域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文主要以宁夏为例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西部开发十年宁夏税收成效分析
(一)提供了财力保障 西部大开发以来,宁夏经济总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经济增速连续9年超过10%,年均增长11.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2008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首次超过千亿元,达到1098.5亿元,是1999年的1.94倍(按可比价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892元,是1999年的3.65倍,居西部12省区第5位;全区财政总收入达到178.6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5亿元,比1999年增长了4.6倍,年均增长18.8%。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年来,宁夏国税累计组织各项税收入529亿元,年均增长19.6%;宁夏地税累计组织各项收入630亿元,年均增长21.7%,我区税务部门有效筹积了财政资金,为宁夏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财力保障。
(二)减轻了企业负担
全区税务部门利用西部大开发的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企业所得税方面主要落实了对属于鼓励类的内、外资企业,在2010年以前,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内资企业可以定期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新办的交通、电力、水利、邮政、广播电视企业,其主营业务收入占70%以上的内资企业,可自生产经营之日起,享受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优惠;外资企业可从获利起,享受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优惠。自2000年至2010年8月,通过优惠税率、直接减免,累计为3377户(次)企业减征、减免企业所得税55.6亿元,其中,享受15%优惠税率的企业192户,减免所得税额23.26亿元。在增值税方面,主要落实了资源综合利用产品、民政福利企业和软件企业等减 免税优惠政策,共为企业减免税28.1亿元。落实消费税、车辆购置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等优惠政策,减免了1.9亿元,办理出口退税46.9亿元,共计减免退税132.5亿元,占宁夏国税总收入的 25%。10年来,宁夏地税各项减免税额度由2000年的0.1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8亿元,增长了180倍,年均增长68%,累计减免地方各税42亿元,相当于近10年宁夏地方税收总量的13%。
(三)促进了宁夏发展
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对宁夏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是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支持了我区煤炭、电力、化肥、交通、旅游、通讯、精细化工、医药、农副产品加工、水利、新材料、装备制造业中的仪表、机床、轴承等优势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宁夏特色产业优势的科研、开发、加工和市场占有的速度;羊绒、葡萄酿酒、枸杞、蔬菜、牛羊肉、清真食品等具有特色的产业和产品相继进人国内和国际市场,促进了这些产业市场竞争力和后续发展能力的进一步增强。二是吸引了全国知名企业集团落户宁夏,神华、国药、京能、万达等一批大的集团加入宁夏的开发,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煤矿、煤化工、冶金、电力等项目的投产,已成为推动宁夏工业发展和产业调整的龙头,提高了宁夏的企业参与国内、国际竞争的能力。三是促进了清洁能源的发展。全区风力发电企业的建成发电,促进了清洁能源的发展,优化了能源结构。同时,运用环境治理不达标不予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的硬性调控手段,迫使高耗能企业加大环保设备的投人和环境治理措施的改进,确保排放达标,加快了高耗能 企业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的步伐。四是涵养了后续税源,为企业扩大生产经营提供了宝贵的资金支持,加快了一些优势企业技术改造、科研投人、设备更新的速度,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综合实力;帮助企业扩大了生产经营能力,为企业发展增添了后劲。五是惠及民生促进和谐。通过落实支持大中专毕业生、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城镇待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等优惠政策,对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税收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
通过十年的实践,随着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西部大开发原有的税收政策已不能满足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需要,当前,税收政策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税收政策惠及产业范围较窄
从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快速发展的角度讲,现行优惠产业范围还比较窄,企业可以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门槛偏高,难以适应西部地区的经济、产业结构现状与发展需求,对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尤其是地方优势与特色产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作用与力度有限。现行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是以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规定的鼓励类产业作为享受15%优惠税率的范围,且享受优惠的企业其主营业收入必须达到企业总收入的70%以上;对新办企业享受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的优惠政策只限定在交通、电力等五大产业范围。其限制性较强,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特区、浦东新区等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相比差距较大,惠及面较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鼓励类产业,是面向全国范围制定的,没能充分合理体现西部特色产业和发展需求,因此不利于西部地区广泛吸引资金、改善生产技术、提高科研创新能力,不利于西部地区培育扶持适合本地区的优势与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使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的作用受到较大的限制。
如原来国家在执行产业政策上,特别是在节能减排政策上是一刀切,没有考虑各地发展水平差异和产业特点,节能减排把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的西部省区和以轻纺工业为主的东部省区放在一个平台上考核,确实不太合理。对于我们宁夏这样一个高度依靠于资源开发的产业结构来说,节能减排的压力更大,已对经济发展形成了约束。煤炭资源开发是我区工业的龙头,并与下游的发电、高载能工业形成联系密切的共生关系。2008年,全区生产原煤4235万吨,60%的煤炭用于发电,发电量462.5亿干瓦时,90%的电力用于工业,其中60%用于高载能工业,形成了以煤炭开发—火力发电—冶金—化工为主体的高载能产业群。但受资金、人才、技术等因素的制约,至今没有形成能够替代其主导地位的新产业。目前,我区重工业仍是工业经济的大头,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还将进一步上升。如果国家在产业政策和节能减排政策上继续一刀切,宁夏和其他西部省区所受的束缚会越来越大,发展空间会越来越窄。
(二)优惠税种少,优惠形式单一
现行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涉及企业所得税。而就企业所得税而言,是基于企业利润而征收的税种,享受减免税实际意义的前提是企业能够有所盈利。但西部地区现实情况是企业由于规模、资金、技术等原因,企业经营效益总体状况不好,亏损面较大。2008年宁夏企业所得税汇算户的亏损面为57.97%,形成一些企业名义上享受减免优惠,名存而实不至的状态。还有很多企业尽管实现了盈利,但多数为微利企业,经过弥补以前亏损,利润也非常低,即使享受了税收优惠,其实际受益微乎其微。现行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是税率、税额式的直接减免,体现的是事后调节,只有盈利的企业享受到税收优惠,缺少税前扣除、加速折旧等税基式间接优惠,事前调节较少,形式过于单一。税额式的直接减免,不仅不利于培植税源,普遍提高企业经营能力,而且容易造成财政、税收收入起伏波动大,不稳定,政策难以普遍落实等弊病,影响税收优惠的实效,与国家的预期相差甚远。远不如税基式税收优惠减免那样较容易贯彻落实,也更加实惠,使广大企业普遍受益。
(三)地方财力弱,难以落实税收减免政策
西部地区大多数省区处于经济欠发达、财政较困难的状态。2008年,西部地区人均地方财政本级收入为1413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4.5%,东部地区的40.5%,上海市的11.3%。这种财力状态使得在贯彻执行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时,因对财政收入影响有较大的顾虑,时常会出现地方领导不积极的现象,影响全面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目前,西部地方政府尤其是县乡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明显不足,地区公共服务水平较低,离中央要求的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仍有很大差距。
三、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税收对策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要实现中央提出的建设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的现代化新西部目标,今后仍将任重而道远。税收政策也面临新一轮的调整、充实和完善,应建立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符合西部实际,与西部产业和区域紧密结合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
(一)指导思想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税收优惠政策,应遵循以下指导思想。1.税收优惠与西部实际情况相适应。西部地区最大的优势在于自然资源丰富,特别是土地、矿产、水利等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制定促进西部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应有利于西部资源优势的发挥,鼓励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
2.产业导向性和向西部倾斜相结合。当前,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战略是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税收优惠政策应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首先,税收优惠政策应突出国家产业政策目标,明确产业方向,使税收产业政策区域化,引导资金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其次,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应与产业税收优惠政策相协调。为构造西部地区税收优势,一定程度上抵消东部发达地区地理、投资环境上的优势,应实行向西部倾斜的税收政策,但同时西部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应与国家产业政策相协调。
3.实现税收调节手段的多元化和规范化,增强宏观调控功能。首先,应实现税收优惠方式的转变,从直接性优惠为主转向间接性优 惠为主,即由降低税率、减免税等直接优惠为主转为以投资抵免、加速折旧等间接优惠为主。其次,为使税收优惠政策效果最大化,应将税收优惠纳入国家预算管理,使税收优惠步入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在遵循以上指导思想的基础上,税收优惠政策可通过如下调整,以利加快建设新西部的步伐,实现其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
(二)政策建议
1.在西部地区实行以产业差别优惠为主的税收优惠政策,对西部地区的优势与特色产业,适当降低优惠门槛,扶持其又好又快地发展。
“实行差别化的产业政策”具体体现在扩大两个目录上:一是扩大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二是扩大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这两个目录,在上一轮西部大开发政策中就存在,其中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是按省区分别制定的,一个省区一个目录,列出中央支持当地发展的产业名单,一定10年,享受相应优惠政策。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是统一的,没有地域差别。产业目录是制定实施产业政策的依据。《意见》提出“实行有差别的产业政策”是这次西部大开发产业政策中的一个新提法。由于西部各省、市、区地理人文经济环境差异较大,各地有着不同的优势与特色产业需要做大做强,可这些产业及企业目前规模不够大,生产研发技术不够先进,中小型企业又偏多,他们都很难享受较高“门槛”的西部大开发财税优惠政策措施。因此建议国家适当降低这些需要大力扶持的西部特色产业企业享受税收优惠的门槛,以充分帮扶这些优势与特色产业快速 健康发展。如扩大税收优惠的行业范围,将西部各省、市区的优势与特色产业也列人享受范围;将企业符合国家鼓励类产业且其主营业收入占企业总收入的比例调整降低为51%以上,以使更多的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得到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的扶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应摒弃现行按照所有制差别给予税收优惠的办法,逐步实行以产业差别优惠为主的税收优惠政策,国家对西部地区的税收优惠应把重点放在战略性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上。
对宁夏来讲,一是应体现区域性少数民族特点。作为全国唯一的回族自治区,宁夏具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和特色 ,而且随着宁夏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与中东合作范围在逐步扩大,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产业方兴未艾,税收优惠政策应大力给予支持。二是应体现区域性农业的特点。应给予葡萄种植深加工、枸杞深加工等具有宁夏特色的农业产业以税收优惠,带动当地的种植业和具有宁夏地域特色的产业发展。三是应体现区域性矿产资源的特点。四是应体现区域性循环经济的特点。
2.增加优惠税种,转变税收优惠方式,充分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
我国税收结构特点是流转税比重较高,这在西部地区更为突出。2008年,宁夏流转四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车辆购置税)累计入库85.4亿元,占税收总额的86.1%,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累计入库13.2亿元,占税收总额的13.3%。因此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中,应考虑拿出一定比例的增值税、消费税与营业税对一些急需发 展扶持的产业项目进行优惠扶持。如凡符合国家鼓励类产业和经国务院核准确定的西部各地区的比较优势与特色产业,可给予适当比例减免的优惠;对在西部地区的国家重点工程,可给予一定的营业税优惠减免,加速西部地区发展步伐。对符合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本地和引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科技研发人员、多学科复合型人才可在个人所得税税收上给予一定的优惠减免。如给予定期定额的补贴减免,以利广泛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事业的快速进步与普遍发展。
在现行税率、税额式直接减免的基础上,增加税基式优惠形式,提高税收优惠的整体效能。如对部分产业行业企业固定资产折旧可采用快速提取折旧、对投资购置机器、设备和无形资产(专利、商誉)等准许五年分摊,提高西部地区企业研究与开发经费在所得税前列支的比例,并实施再投资抵免所得税的政策。多施行税基式减免,将大大提高经济、社会效益,降低税收征管成本,也有利于服务型政府与机关廉政文化建设。
3. 加大对西部地区的税收返还力度,提高西部地区在共享税中的比重,以利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
对依据国家宏观规划,并经国家核准的大型资源开发企业“吃干榨净”的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免征或绝大部分返还资源税,免税或返还部分作为国家投资;将现行的税收返还区域化,即适当提高对西部地区的税收返还系数,如由现在的1:0.3提高到1:0.5左右,以缓解西部地方财政资金紧张状况,以利调动其增收的积极性;返还税收用于 西部地区有关战略性产业结构布局的产业资源开发与保护。在西部的每个省区应设立保税区,吸引民间资本投向战略性产业。同时, 考虑到西部地区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能力,可以适当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共享税分成比例,提高西部地区的分享比例,以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安全。
4.加快制定资源税改革政策,提高开发地留用比例。目前世界市场上利润分配已经向资源国倾斜,而西部地区现在已是中国矿产资源的主要生产地。西部地区煤炭探明储量占全国的67%,天然气可开采储量占全国的66%,水能可开发装机容量占全国的82%,我国的西部可以借鉴澳大利亚和巴西发展经验制定资源税改革政策,以资源开采与生产为最主要的支柱产业,通过资源开采公司所有权的收益,或资源税的地方分成来获得良好的地方收益,并刺激资源开采业的进一步发展,发挥地方的资源优势。《意见》对资源税改革政策,进一步凸显了中央优化资源利益分配的意图。目前,中央已明确在新疆自治区率先进行试点,对原油、天然气资源税实施改革,从价计征,税率均为 5%。而我区主要的优势资源是煤炭,原煤产量从 2000年的1581万吨增至2009年的5509.53万吨,10年增长了3.48倍,这将是我区最大利好因素。加快资源税改革,对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并提高资源开发地分成留用比例,实现专款专用,一方面促进开发商进行科学开发、综合有效利用资源,避免和减少有限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以妥当补偿资源开发及输出地区的社会经济利益,适当解决资源开发地的财政困难问题。5.赋予西部地区省级政府适当的税收减免调控权限。各地方政府拥有税权的不同,本身就意味着中央在地区经济利益上的倾斜。对西部落后的地区而言,如果拥有的税权更大、更多,则对本地经济的调节力度更大,区域开发力度也大,因而经济发展更快。西部大开发涉及的省份多、地域广、发展差异较大,所以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应符合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具体发展需要,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对此,建议国家适当给予西部地区一定权限,由当地省级人民政府根据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资源禀赋状况及科学开发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发展的需要,在一定范围内调整增加或减少税收优惠的具体范围和形式,上报国务院及财税主管部门批准后施行。如允许在一定范围内增加一些切合西部各省市区又好又快发展的优势产业与特色产业的税收优惠范围,解决单纯依靠全国产业目录扶持不足问题;在一定范围内调减个别产业(如对稀缺、不可再生类资源开发及对资源垄断性暴利开发的产业)税收减免额度,确保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能切实落实到当地最需要发展的产业上来,真正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生态全面和谐快速发展。
就宁夏来说,煤炭资源储量丰富,是我国富煤省区之一,煤层气储量相对较为贫乏,探明储量较小。现行政策仅对一般纳税人抽采销售煤层气实行增值税先征后返政策,建议对煤层气发电和以煤层气为原料进行生产制造的行业给予一定时期增值税即征即退50%的照顾。宁夏属于我国太阳辐射高能区,太阳能大型光伏电站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全区建成、在建及开展前期工作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95万千瓦。为促进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发展,应对太阳能发电比照风电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50%的照顾。
6.进一步具体化国家鼓励产业、项目及标准,以便于企业与税务部门操作,简化税收优惠减免的申请、审批程序,以利快速高效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制定和完善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税收政策,将进一步减轻西部企业的负担,增强企业的发展能力,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推动民间资本大规模西进,有利于推进西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三个大台阶,即西部地区综合经济实力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一个大台阶、生态环境保护上一个大台阶。
参考文献: [1]魏后凯.我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政策展望http://weihoukai.blog.163.com [2]温来成.西部大开发与财政制度安排[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3]刘尚希.构建和谐社会:财税政策的调整与取向[J].税务研究,2006,11 [4]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6]创造更加和谐的税收环境.宁夏日报2010年9月23日
[6]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宁夏日报2010年2月8日 [7]宁夏统计年鉴2009 [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8]郑长德.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M].科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尚元君(1964-),女,宁夏税务干部学校高级讲师,经济学博士。
A Study on The Tax Policy of The New Round Western Development 13 Abstract: With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region through ten years practice, the current tax policy of the western development can 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promoting the new round western development,there are some problems of tax policy.The tax policy can work well only when we form the tax preferential “gap” compared with eastern region through paying special tax preference according to western curr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local financial and resource endowment.This paper analyzes tax policy, and forwards the proposals mainly taking the Ningxia Autonomous Region as an example.Key words: Tax policy,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China, Regional development
第四篇:中国汽车税收政策优化问题探析
中国汽车税收政策优化问题探析
王再堂
2013-3-7 14:54:43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36期
摘要:通过对当前中国汽车税收政策现状评析,借鉴发达国家汽车税收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按照汽车购买、拥有及使用三个阶段设置税种科目,在税种的设置上将车辆购置税与消费税合并为消费税,并采用分级税率,降低购置阶段税负、提高保有和使用环节税负并开征燃油税等具体建议,从而使汽车产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税收政策,汽车,税收优化
一、当前中国汽车税收政策评析
目前中国现行的对汽车整车产品所征收的主要税种有增值税、消费税、车辆购置税、车船使用税、车船使用牌照税;主要的收费项目有新车牌证费、新车检验费、检验费和保险费等;进口汽车还要缴纳关税。一些地方还收取牌照费数万元,增容费或消费附加费,有的城市有临时性集资,此外,还要收取行驶证工本费、车辆移动证费、工商验证费等等。在使用阶段,要缴纳车船使用税、车辆管理费(车管部门征收,包括车检费、管理费、排放检测费等)、过路过桥费。中国汽车税费加起来有20多种,有的地方多达40多种。车辆购置阶段占车价的比重,美国平均为4%,日本为6%~11%,德国为14%,英国为23%,中国为30%~67%(增值税17%,消费税1%~40%,购置税10%)。这里还不包括停车费、保险费、营运车辆的税收及管理费。与国外相比,中国汽车消费税费结构在购置、保有、使用各阶段的税费比例不合理。与国外相比,购置税偏高,而使用费却偏低。此外价外税,完全由消费者负担,如果长此以往下去,对市场销售负面影响极大,也不利于自身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就燃油税而言,外国汽车税收的重头在燃油税,中国的情况正好是倒过来的,在车辆购置阶段所交的税款所占比例很大,由于这样的税收政策,虽然油价在不断上涨,仍然有很多购车者通常只考虑购买的一次成本,所以很难起到靠税收来调节消费和使用的效果,汽车税收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也就无从谈起。
二、发达国家汽车税收政策借鉴
(一)美国的汽车税收制度
美国的汽车相关税收体系错综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进口关税、汽车生产的税收优惠、消费者的购车优惠以及替代燃料及基础设施建设的税收优惠。美国汽车进口环节的税费主要是指美国政府在汽车进口时征收的关税和其他费用,对于大多数进口商品,都是从价征收的。税收优惠是鼓励早期购买者的重要手段,能够部分地抵消先进技术车辆的成本增加。美国政府现在正研究将“油老虎”税扩展到SUV车,进而使其从原来只影响少数车的税种转变为针对大多数燃油经济性水平低的新车的普遍税。
(二)德国的汽车税收制度
德国汽车相关税收制度较为复杂,主要有:汽车税收、燃料税收以及基础设施占用等几个方面。汽车相关税费收入,在德国联邦预算中,是继增值税和工薪税之后的第三大收入来源,约占10%。德国汽车相关税费主要包括:燃料税、车辆所有权税、燃料增值税和商用卡车通行费。在德国,除了燃料净价外,消费者还需支付增值税以及燃料税。而燃料税几乎占据燃料价格的1/2。同汽油相比,柴油的税率相对较低,天然气的税率则更低。
(三)日本汽车税收制度
日本的汽车税收约占日本总体税收的10%。日本的汽车税收有多达9个税种构成,涵盖了汽车的购买阶段、保有阶段和行驶阶段。具体来说,在购置阶段,主要有汽车购置税和消费税两种。在保有阶段,主要包括汽车税和微型汽车税两种。在汽车行驶阶段,政府还征收挥发油税、地方挥发油税、轻油交易税和石油天然气税。显然,日本的汽车税收不仅复杂而且繁重,纳税人只要保有车辆,即使不行驶,亦需缴纳高额税金。
(四)丹麦的汽车税收制度
丹麦政府将汽车消费市场的门槛定得很高,从购买和使用两个方面对汽车消费都课以重税,但对低能耗的节能汽车则予以税收减免,从而严格控制汽车总量和排放总量,抑制汽车消费和促进环境保护。一方面,高昂的汽车购置税使得消费者在丹麦境内购买一辆小汽车,通常要付出比在其他欧盟国家高出两倍的价格。在丹麦,消费者购车时需要支出的费用有消费税、注册税和牌照税等。另一方面,丹麦还对所有注册上路的车辆在使用过程中征收一些常规汽车使用税。其中包括绿色所有者税(即环保税)、燃油抵销税、能源税等。
发达国家针对汽车购买环节设置的税率一般较低,使用环节税率一般较高,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在汽车购买环节的税费负担相对较重。因此,发展中国家普遍采取税收优惠手段刺激汽车消费,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国实施的车购税优惠政策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效果比较好。
三、优化中国汽车税收政策
汽车税收政策应能促进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使汽车产业结构向节约能源的方向调整,并引导节能型汽车的消费,形成合理的消费结构。要对汽车节能产品的研发、生产等予以税收和财政上的支持。要优化中国汽车税收政策,才能使汽车产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改革税收制度
对中国的汽车产业税收制度进行改革,在税种的设置上将车辆购置税与消费税合并为消费税,并采用分级税率,对大型车采取高税率,小型车采取低税率,经济型家庭用车采用优惠税率。在征收环节上,将税收的征收环节由生产环节征收逐渐向使用环节征收。对环保汽车实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生产企业进行生产,鼓励消费者进行消费。在调整汽车产业税制的同时,要加强税收征收管理,加强汽车产业反避税的研究,避免形成应用中国廉价劳动力生产,通过转移定价或关联交易将税收转移到境外,要通过反避税,为中华民族汽车产业营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提高中国汽车产业的综合实力,促进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
(二)改革税收政策
中国涉及汽车的税收政策较为繁杂,主要税种为,增值税、消费税(国税税收),车船使用税(地税税收),且大部分税收征收都集中在车辆购置阶段。以北京市为例,涉及到汽车产业税收收入主要来源于增值税、消费税,增值税主要来源于产品出厂、购置环节;消费税主要来源于成品油,成品油的比重占到40%~50%,在保有和使用环节的车船使用税不到1%。
按汽车购买、拥有及使用三个阶段设置税种科目,降低购置阶段税负、提高保有和使用环节税负是目前各国涉及汽车产业税收政策的改革趋势。以较少的税种覆盖三个阶段,并实行全国统一的税费政策,汽车购买阶段的税费是车主为获得新车合法拥有权所必须支付的费用,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购置税、注册税等。汽车购置阶段税费对汽车产业的发展影响最大,因此大部分国家都通过调低汽车购买阶段的税费标准来达到鼓励汽车工业发展的目的。在保有和使用阶段,提高保有和使用阶段税负,提高目的税税率,充分体现道路交通公平受益、低碳环保的理念。由于汽车只有在行驶时才涉及对道路的使用和消耗,根据用户付费原则,国际理念为道路等交通设施的建设维护费用应当由汽车的使用者来承担。中国的税收政策应广泛参照各国先进经验对涉及汽车的税收政策进行彻底改革,在税种、税目的设置上,遵循简化易行的原则,将购置阶段税收合并为一个税种,采用分级、分类税率体现国家税收的调控作用,在保有和使用阶段上,实施细化的税收政策,按车型实施税收差别对待,对一些特殊用途的车辆实施减免税政策。
税收按阶段征收,不但能促进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需要,而且也是鼓励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机动车发展呈现出高速度增长、高强度使用、高密度聚集的“三高”特点。造成“三高”的原因有“四低”:车辆购买门槛低、小汽车使用成本低、市民绿色出行意识低和替代出行方式的服务水平低。北京人交通选择次序为:小轿车、地铁、地面公交。北京市私人小汽车年平均行驶里程1.5万公里,是东京的2倍多,年均使用费用为10 681元,5公里以下出行占私人小汽车出行总量的40%以上,私人小汽车使用存在明显的过度使用现象。由于路网的建设速度赶不上汽车消费速度,所以道路拥堵是北京交通的特色。实行分阶段税收政策,提高保有和使用阶段税收,提高目的税税率,可以有效地减少轿车的空驶率,提高道路的使用率,促进节能环保措施的实施。
(三)开征燃油税
现阶段,中国成品油含税零售价格中包含的税种主要有增值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在费改税后,燃油税将依附在“加油”环节,按耗油量的多少来纳税,多耗油者多缴税、多跑路者多缴税,因此,开征燃油税,不仅更公开、公平、公正,而且更节能、降耗、环保、养路。从国际上看,欧盟等发达国家油品的税负较重,美国较轻,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税负为国际中等水平,中国现行的汽、柴油税负水平是比较低的。据有关资料显示,燃油税费改革后,中国的税负水平,仍低于欧盟国家的水平,也低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水平。日本汽车税收中最大比重是燃油税,接近总税负的50%,体现了“谁用路谁负担、多用路多负担”的合理原则,并促使了厂家研制节能汽车,推广经济型轿车的使用。在实施燃油税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道路收费,必须收取的路、桥费,应该经国务院批准,并明确公示收费的标准和期限,在标准制订上亦应考虑对节能环保、经济型轿车实行优惠政策。燃油税的开征,对重构全国统一的汽车产业大市场,保护和促进汽车产业的发展,实现公平竞争,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王再堂(1978-),男,吉林长春人,系副主任,讲师,从事税务信息化研究。
参考文献:
[1]付于武.中国汽车产业现状及发展趋[EB/OL].制造业信息化网站,2008.[2]程雪松.运用税收政策促进中国汽车产业发展[J].税务研究,2009,(9).[3]俞雯,方重.借鉴发达国家汽车税收制度,优化中国汽车税费政策[J].当代经济管理,2010,(2).(作者单位: 吉林财经大学税务学院)
第五篇:集体所有土地补偿费管理使用
【法规名称】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监察厅等部门对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补偿费管理使用情况开展专项检查工作方案的通知
【颁布部门】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查看
【发文字号】 黑政办发[2004]53号
【颁布时间】 2004-08-13
【实施时间】 2004-08-13
【效力属性】 有效
【正文】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监察厅等部门对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补偿费管理使用情况开展专项检查工作方案的通知
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直属单位:
省监察厅、国土资源厅、审计厅、农委、交通厅、水利厅制定的《对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补偿费管理使用情况开展专项检查工作方案》已经省政府领导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04年8月13日
对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补偿费管理使用情况开展专项检查工作方案
(省监察厅、省国土资源厅、省审计厅、省农委、省交通厅、省水利厅2004年8月5日)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坚决纠正征用土地中侵害农民利益问题的要求和部署,切实做好对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补偿费管理使用情况专项检查工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监察部等部门对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补偿费管理使用情况开展专项检查的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4〕31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国务院第二次廉政工作会议的有关精神,全面了解和掌握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以及补偿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督促各级政府严格按照依法批准的征用土地方案给予被征地农民合理补偿,严禁拖欠、截留和挪用征地补偿费,依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落实国家土地管理政策和耕地保护制度。
二、检查的重点和具体内容
(一)检查的重点:1999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订实施后,经国务院和省政府批准的征用土地方案中确定的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补偿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二)具体内容:
1、级政府及其部门制定的有关征地补偿的规章、政策与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是否一致,不一致的是否进行清理并修改或废止。
2、各级政府是否严格遵守国家关于实行征用土地公告、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公告和征地补偿登记制度的规定。
3、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补偿费的核算和支付情况,包括各级政府确定的征地补偿标准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有关部门和单位是否按照依法批准的征地方案核算补偿费;应支付给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发放给农民个人的征地补偿费是否及时足额到位。
4、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补偿费的分配、使用和管理情况,包括征地补偿费是否纳入村集体财务并实行专项管理和监督;村集体财务是否实行民主理财、财务公开;支付给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补偿费是否按规定在村集体和农民之间进行合理分配,被征地农户的权益是否得到保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得的土地补偿费是否在管理和使用中存在违法违纪问题。
5、纠正拖欠、截留和挪用征地补偿费问题的情况,包括地方各级政府对征地补偿费的管理和使用有无监督措施;对拖欠、截留和挪用征地补偿费的情况是否进行了全面清理;对截留、挪用征地补偿费的行为是否予以纠正,对有关责任人是否依法依纪作了处理。
三、检查的方法和步骤
检查采取自查自纠、逐级抽查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分三个步骤进行:
(一)自查自纠。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从征地项目入手,对征地补偿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的自查自纠。此项工作于2004年8月底前完成。
(二)逐级抽查。在自查自纠的基础上,各行署、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采取交叉检查等方法,对所辖区、县(市)自查自纠情况进行抽查,抽查面不得少于区、县(市)总数的30%。各区、县(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所辖乡(镇)自查自纠工作进行抽查,抽查面不得少于乡(镇)总数的30%。抽查工作自下而上逐级进行。抽查结束后,各行署、市、县政府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堵塞漏洞,规范管理,巩固成果。有关检查情况于9月底前以地市为单位分别报省监察厅、国土资源厅、农委、审计厅、交通厅、水利厅。此项工作于2004年9月底前完成。
(三)重点检查。在各地自查自纠和逐级抽查的基础上,省监察厅、国土资源厅、农委、审计厅、交通厅、水利厅组成联合检查组,根据所掌握的情况进行重点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将严肃处理,典型案例要公开曝光。此项工作于2004年10月底前完成。
四、有关要求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对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补偿费管理使用情况开展专项检查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工作紧迫感。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精心组织,周密安排,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并做到一级抓一级,切实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各级监察、国土资源、农业、审计、交通、水利部门要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共同做好专项检查工作。监察部门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与相关部门建立专项检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及时通报专项检查工作情况,解决专项检查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二)加大宣传,稳步推进。要积极开展宣传活动,使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了解和掌握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要准确把握政策界限,妥善处理并解决好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补偿费管理使用中的突出问题。要严格实行责任制,及时化解各种矛盾,将问题解决在基层。
(三)严格执行纪律,严厉查处违纪、违法行为。要坚决防止检查工作走过场,严格纠正敷衍塞责、弄虚作假行为。对自查自纠不认真、不落实政策规定,甚至顶风违纪造成恶劣影响或引发群体性越级上访事件的,要严肃处理并追究有关领导责任。各级监察部门要把查处违纪案件作为推动工作落实的重要保证。对拖欠、截留和挪用征地补偿费情节严重的单位和个人,要严肃查处并追究有关领导和工作人员的责任;触犯法律的,要移交司法机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