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典型案例(范文模版)

时间:2019-05-13 10:06: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广东省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典型案例(范文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广东省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典型案例(范文模版)》。

第一篇:广东省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典型案例(范文模版)

广东省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典型案例

一、改革工作进展情况

(一)年内制定的政策性文件、形成的制度机制及相应的执行情况

2014年,广东省水利厅与省财政厅联合印发了广东省•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粤水建管„2014‟69号)和•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示范(试点)县绩效评价办法‣(粤水建管„2014‟80号)。2015年,广东省有改革任务的地级以上市和21个省级、市级试点县均制定了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建立了改革协调领导小组,明确将改革工作作为年度目标考核的内容,完善了监督考核机制。

(二)调查摸底情况

通过进一步的调查摸底,广东省纳入改革的小型水利工程共104078宗,其中小型水库6713宗,中小河流及其堤防3916宗,小型水闸11559宗,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及设备55263宗,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8264宗,小型水电站8363宗。

(三)小型水库改革的进展情况

广东省纳入改革的小型水库共6713宗。其中,6202宗水库明晰了工程产权,包括国家所有1761宗、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3743宗、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所有376宗、受益户共同所有287宗、社会投资者或个人所有35宗;4682宗水库建立了安全管理责任制,明确安全管理主体的4605宗,落实安全管理责任的4620宗;建立了财政补助经费奖补机制的2151宗;实行集约化、专业化管理的小型水库共3250宗。

(四)省级试点开展及取得的进展情况

广东省共有乳源县、海丰县、高州市、怀集县、罗定市等5个省级试点县(市)。为顺利推进全省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广东省水利厅于2015年4月在蕉岭县召开全省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现场会,于2015年9月在广州召开5个省级试点县改革工作座谈会。截至2015年底,广东省5个省级试点县已全部制定改革实施方案,成立了改革领导小组,并基本完成了改革任务。通过改革,明晰了工程产权,落实了工程管护主体责任,落实了工程管护经费,并对管理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

(五)工程产权明晰及管护主体落实情况

广东省共有72345宗工程明晰了产权,包括国家所有11313宗、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50301宗、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所有3937宗、受益户共同所有1561宗、社会投资者或个人所有5243宗。

广东省共有56502宗工程落实了管护主体,明确了管护主体责任。在涉及公共安全的34494宗工程中,有30667宗建立了安全管理责任制,31159宗明确了安全管理主体,30773宗落实了安全管理责任。

(六)年度经费和人员落实情况

广东省共有13963宗工程建立了财政补助经费奖补机制。2015年共落实管护经费4.56亿元,占应落实7.57亿元的60%。从资金来源看,政府预算资金、政府性基金、其他水利规费、土地出让收益计提资金、产权所有者筹集分别为2.63亿元、0.2亿元、0.1亿元、0.05亿元、1.57亿元,占比为57.7%、4.5%、2.3%、1.1%、34.5%。

(七)管护模式探索情况

实行集约化、专业化管理的小型水库共32317宗,包括基层水利服务机构集中管理的25730宗、专门管理单位集中管理的6313宗、委托大型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或专业管理单位管理的274宗;实行社会化管理的1438宗,包括承包、租赁、拍卖等管理方式1260宗和股份合作管理方式176宗。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顶层设计。厅党组高度重视,及时成立了以厅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统筹协调推进,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把改革工作列入厅年度深化水利改革重点工作,并将其作为破解水利“重建轻管”难题的重要抓手。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强化顶层设计。为了解广东省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现状,找准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症结,历经反复调研、研讨、审议及修改,广东省水利厅联合省财政厅于2014年印发了•广东省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除全面落实水利部、财政部的部署和要求外,还结合广东省实际,进一步突出重点,细化实化改革的各项措施。

二是按照“可复制、易推广”的原则,认真总结试点县的做法经验。自2014年广东省全面启动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以来,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尤其是各个试点县积极落实主体责任,勇于探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效。按照“可复制、易推广”的原则,广东省水利厅于2015年4月在蕉岭县召开全省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现场会,学习总结了两个全国改革示范县好的经验做法;2015年9月,在广州组织召开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省级试点县工作座谈会,要求5个省级试点县在完成改革任务后,提炼出可复制、易推广的经验做法。

三是狠抓节点、科学评价,全面推进改革。广东省注重对基层改革工作的监督指导,按照实施方案提出的目标任务,狠抓节点,分阶段稳步推进改革工作,力求改革取得实效。为全面检验和巩固改革成效,科学规范评价改革各项工作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并作为省级改革工作考核验收的重要手段,2014年广东省水利厅与省财政厅联合制定了•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示范(试点)县绩效评价办法‣。按照要求,广东省蕉岭县、南海区等2个国家级示范县改革工作已于2014年底前完成,并顺利通过了广东省水利厅和省财政厅联合组织的绩效考核验收;乳源县、海丰县、高州市、怀集县、罗定市等5个省级试点县(市)也于2015年底前基本完成改革任务,将于2016年3月底前对改革成果进行绩效评价和考核验收。

四是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广东省各地尤其是各试点县通过加大对小型公益性(准公益性)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的财政补助力度,从地方水利基金、水利规费收入、土地出让收益计提农田水利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专项用于小型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了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南海区各类水利工程目标管理经费投入每年超过七千万元,保障了水利工程的日常运营及保养维护;蕉岭县充分发挥现有水管单位的职能延伸,落实小型水利工程的管护主体,同时,积极拓展综合经营,提高水管单位的自身造血功能,筹集落实管理养护的经费,确保工程安全运行和效益的充分发挥;罗定市财政每年给予镇级协会补助3000元、村级协会1500元,另外对镇街、村所属各宗小型水库管理人员按照小(1)型每宗每年3600元、小(2)型每宗每年2400元进行补助。此外,为充分调动各地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性,广东省从2016年中央财政县级以下公益性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补助资金中安排4128万元中央补助资金专项用于深化小型水管体制改革试点县的小型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其中小(1)型水库每宗2万元、小(2)型水库1万元、试点县其他小型水利工程150万元。五是加强督促指导,确保改革措施落实到位。省水利厅各有关处室注重加强对改革工作的指导,进一步完善改革相关政策措施,分片联系,深入一线,帮助协调解决改革中的困难和问题,分类指导各地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开展。各地级市水务局也加强对县市工作的指导,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各县市坚决落实省、市的部署,认真研究,精心组织,与财政、国土、农业等职能部门形成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确保改革落到实处,群众长期受益。省厅以省级试点县为重点组织开展督导检查,及时通报改革进展情况,同时探索将改革完成情况作为申报奖项、文明评比以及安排工程项目和补助经费的重要依据,确保改革有序推进,各项改革措施落实到位。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是少数地方政府和水利部门对这项改革的认识和重视仍然不够,个别试点县还存在着畏难情绪,工作主动性不强。

二是部分地方对小型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精神领会不深,存在模糊认识,改革的办法和手段还不多。

三是对试点县和试点乡镇的资金支持和项目倾斜上做得不够,助推改革的力度不大。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是力争在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中取得新突破。进一步完善小型水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拟于近期制定出台小型水库绩效评价办法、小型水库管护经费定额标准等文件,推动小型水库管理实现“六化”,即“建设规范化、管理集中化、经费定额化、管护物业化、巡查智能化、资金补助绩效化”。

二是严格按照时间节点要求推进改革工作。省水利厅将严格按照广东省实施方案确定的时间节点要求推进改革工作。其中,16个市级试点县最迟于2016年年底完成改革任务并通过各地水利和财政部门组织的绩效考核验收,省水利厅将联合省财政厅开展抽查验收;2017年全面推开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并力争于2018年底前基本完成广东省改革任务和验收考核。

三是继续加强对省、市级示范县的督促指导工作,分类指导各地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开展。同时,督促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加强对有改革任务地区的监督检查和技术指导。对改革工作进展较好的地区,将安排部分资金以奖代补;对改革政策不落实,进展缓慢、不按时完成改革任务的,将采取约谈、通报、减少或暂停安排省级财政资金等制约措施,严肃责任追究。

四是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推进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民智、顺应民心、体现民意,确保改革期间的社会稳定。

广东省南海区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典型案例

一、改革概述

(一)基本情况

南海区坚持水利设施“建管并重”的原则。仅2010~2013年,就累计投入24.5亿元用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现已形成较为完备的水利防洪排涝系统。在水利工程管养方面,我区较早创新探索,推出目标管理制,通过落实岗位责任、管理制度和考核标准,走出一条符合区情新路子,我们暂且称之为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南海模式”。截至目前,全区纳入目标管理的堤围共计339.4公里,泵站130座、小型水库30座、水闸165座、内河涌2004公里,其中主干内河涌384.6公里,支干内河涌245.4公里,支涌1374.2公里。另外,省一级堤防北江大堤、省二级堤防樵桑联围和佛山大堤等重点水利项目也被纳入目标管理。这些水利工程科学、高效的运行,使我区防洪排涝抗灾的综合能力显著提高,也推动了城市更新的步伐。

(二)体制改革概述

1、政府重视改革,加强组织领导

我区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创新和探索最早开始于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发展至今已经历了南海几次区划调整。但不管是过去的南海县、南海市还是如今的南海区,历届政府在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方面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尤其是管理方面,历届主管领导在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人员配臵、制度保障和资金安排等方面进行了周全部署。近几年,在国家及省、市水利部门的统筹指导下,南海区委、区政府紧抓落实,区水务局、编委、财政局等部门齐心协力,全面理顺了编制、经费、制度等问题,建立起适应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保障水利工程安全运行的管理体制,为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安全、水环境基础。

2、出台实施意见,制订改革政策

我区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始终以水利安全、高效运行,服务南海发展战略为目标,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先行先试。早在1988年,当时的南海县便启动了水利工程范围用地的划定和定权发证工作;在体制改革方面,我区先后成立镇街水利管理所和水利排灌养护站,推动水利工程“管养分离”;在工程管理方面,我区以水利部•水利工程管理考核办法‣和省、市相关制度为基础,结合地方实际,出台了一系列管理文件、实施意见、配套政策及考核标准,推动水利工程管理跨入精细时代。

1999年,我们开始制定•南海区堤围目标管理考评实施细则‣和•南海区堤围目标管理考核标准‣,2001年正式推广实施;2009年,出台了•南海区水利排灌泵站工程目标管理考核标准及实施细则(试行)‣和•南海区内河涌目标管理考评实施细则(试行)‣;2010年,出台•南海区水库目标管理考核标准及实施细则(试行)‣;2013年,又出台了•南海区水闸工程管理考核标准及实施细则(试行)‣。借助政策支持,我区逐步将堤围、泵站、内河涌、水库、水闸等小型水利工程全部纳入目标管理制。通过明确管理范围、基本原则、责任主体、目标任务、人员配臵,落实目标管理标准和运行管理费用,实现了各类水利工程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

(三)改革前后情况对比

在实施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之前,我区水利工程缺乏强有力的管理体制和统一、规范的管理制度,没有清晰的岗位责任和目标考核,也没有专项资金和专业的养护队伍。各类水利工程配套和日常管理较为薄弱,堤围的防鼠灭蚁,河道的绿化养护等常规工作都无法切实落实。水利部门整体防灾抗灾水平较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无法保障。

经过10余年的实践和完善,我区水利工程建设规模大幅提升,形成区、镇两级水务管理架构,各项管理制度日趋成熟,资金和专业人员不断充实,水利工程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全面覆盖,工程综合效益得到充分发挥。镇街水务所、排灌养护站定位清晰,创新积极性高涨,优化、提升目标管理制实施标准,并与其他相关部门积极协作,推动辖区水利工程及周边片区的协调发展,使得水利工程在抵御大洪暴潮、台风暴雨的袭击以及改善水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二、改革举措 2013年,水利部将我区列为全国55个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示范县(市、区)之一,这是一个新的历史机遇。我们以此为开端,启动了新一轮的水利改革。经过精心筹划,2014年5月5日,我区以区政府名义下发文件,正式成立了由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担任组长,区国土城建和水务局、区发展规划和统计局、区农林渔业局、区环境运输和城市管理局、区财政局、区编委办以及7个镇街为成员单位的南海区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高标准配臵的领导小组为我区水利改革全面展开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2013年至今,我区按照“产权有归属,管理有载体,运行有机制,工程有效益”的总体要求,大胆尝试,紧抓落实,从六个方面进一步推动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走向深入。

(一)确定权属,明晰职责

我区水利工程的“确权”工作始于1988年,当时的南海县出台了•关于划定水利工程范围用地和定权发证的意见‣,把水利工程范围用地分为水利工程用地和水利工程防护地两类确定权属,详细规定了各类水利工程的用地范围、管理规定和违规处理办法。具体由县国土局、水电局会同镇街及有关单位组织对水利工程用地进行测量、绘图、划线、树立界桩、入册登记,向部分符合条件的工程所有权人颁发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证。到1989年基本完成了水利工程的清产核资和产权界定工作,为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进一步明晰水利工程产权,落实小型水利工程管护主体和责任,2013年,我区根据•广东省水利厅广东省财政厅关于印发†关于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的通知‣的要求,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重新启动“确权”工作,拟对经各镇街界定工程管理权的小型水利工程重新颁发使用管理权证书,具体由区政府授权区国土城建和水务局颁发水利工程管理权证书。

(二)改革机构,管养分离

围绕管理科学、运行高效的水利工程管理目标,我区以水利管理体制改革为抓手,不断优化调整基层水利机构性质和组织体制,大力推进水利工程“建管分离”、“管养分离”。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南海将基层松散的“水利会”规范为水利所,确定为事业单位,人员经费从依靠堤围防护费和经营盈利支出改为收支两条线,由区财政统一解决;到2002年,基层水利所站共24个,包括水利局与镇(街道)双管的水利管理所和局属工程管理单位两类,性质均为区差额拨款事业单位,人员经费全部由区财政支付;2005年,进一步对原有基层水利部门进行了整合,重新划分了水利管理所、水利排灌养护站两类单位,并严格定性定编定岗定责,包括13个管理所(包括区排灌管理总站)和9个水利排灌养护站。水利管理所为区水利局的派出机构,纳入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其性质定性为纯公益性水管事业单位。镇街水利排灌养护站单位性质为差额拨款事业。2013年,我区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落实“管养分离”,进一步厘清水利管理所和排灌养护站的权责,督促两者各司其职,实抓目标管理制度的落实,加强监管责任。明确由水利管理所负责行使水利工程规划、行政管理、监督、水资源管理、三防工作等职责。水利排灌养护站负责镇(街道)水利、排灌工程运行维修养护的日常工作。区水利排灌工程养护站归属区水利局管理,负责区属工程管理单位的工程运行维修养护的日常工作。目前,水利管理所人员编制共153名,水利排灌养护站的编制共191名。另外,2013年,区水投公司正式挂牌成立,负责经区政府批准的水利工程实施计划,实现水利工程“建管分离”。

(三)蓄养人才,提升技术

在体制改革和机构调整过程中,我区注重防范人才流失。通过竞争上岗,将原水利基层所站的优秀人才选录到水利管理所,其余人员作为水利排灌养护站的工作人员,无出现下岗、分流的情况,形成了由专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构成的基层水利管养核心团队。

近几年,我区以事业编制及薪金等为激励措施,继续吸引优秀水利人才,补充新鲜血液,并通过以下三方面措施打造优秀的一线水利工程养护团队。一是在目标管理考评办法及实施细则中明确规定水库、泵站、水闸等各类水利工程管理人员的最低要求数量。各镇街按工程实际进行了合理配套,有些镇街采用市场化运作,向社会购买专业服务。

二是通过岗位技术培训、技术练兵等方式提高基层管养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2013年以来,区水务部门从实际需求出发,相继举办了河道运行工、泵站运行工、水闸、水库管理工、白蚁防治、安全生产等多期专题培训班,大部分学员都获得了专业部门颁发的技能鉴定证书,持证上岗。

三是普遍提高基层管养人员的工资待遇。2013年,区政府、区财局发文规定了水利工程管理养护人员年薪不低于3.6万。实际操作上,一些技术岗位的薪酬更高,有些年薪甚至达到8万。

通过以上措施,我区水利工程管养队伍得到壮大和稳定,水利机电设备使用、维护和规范化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四)分级投入,经费到位

改革前,我区水利管养人员经费主要依靠堤围防护费支出及通过多种经营盈利补足,每年只有几百万元。随着体制改革的推进,逐步实行收支两条线,由区财政统一解决。我区水利工程目标管理制及相关考评办法、实施细则明确了水利管理所、水利排灌养护站的人员经费、办公经费等的标准和拨付方式,使水利系统基层所站的人员经费、办公经费、工程管养经费都得到了保障。区政府还多次下发文件,对管养经费的补贴标准进行细化和完善,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提高。按照最新的文件规定,水利工程管养经费由区财政、镇街、工程所有权人按照一定比例共同分担,其中区、镇两级按5∶5配套,不足部分由镇街统筹解决。

近几年,随着南海城市升级的深入推进,水利工程及周边水环境的管养标准进一步提高,区镇的实际投入又有所增加。目前,各类水利工程目标管理经费投入每年超过七千万元,保障了水利工程的日常运营及保养维护。

(五)强化监督,齐抓共管

我区先已建立起完善的水利工程管理养护监督体系。基层水利工程专职管养人员实行24小时巡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镇街水务管理所、养护站每天安排在辖区巡查、监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报区局备案;由区水务局、区排灌管理总站、镇水利工程管理部门组成的督查组不定期进行飞行检查,发现问题或安全隐患及时通报各相关单位,及时解决问题;水政执法部门对河道进行日常巡查执法,发现违法违规现象及时下发整改通知,责令其改正。另外,区、镇政府及其水行政主管部门也对水利工程安全运行管理情况进行监管和业务指导,通过日常巡查,掌握一线工程管理新情况,提供工作指引。

2013年以来,区水务局为提升监管效能,建立了动态管理机制,并开通了网上信息互动平台。各镇街每月定期将水利工程管理出现的问题、采取措施、后期跟进情况等以规范的格式进行上报。同时,相关工作动态、计划,检查验收以及发现问题、处理措施也及时在线公示,区水务局可随时访问,监督落实。这样就形成了上下协同、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六)考核验收,奖罚分明

我区根据堤围、泵站、水库、水闸、内河涌等各类水利工程目标管理考核标准,实行多层次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罚,取得了很好的激励效果。镇街水务管理所、养护站每月对辖区所有水利工程进行检查验收,对工作突出的工程进行表扬;区水务局组织考核验收小组每年汛前、汛后组织两次验收,根据考核标准进行现场打分,对验收合格的工程颁发合格证、进行通报,并向区财局申请拨付款项,对存在问题的工程通报批评。每年年终进行总评,对选出的先进单位和示范工程进行总结推广,颁发牌匾并加以表彰。

这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使我区的水利工程管理达到一个新水平。

广东省蕉岭县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典型案例

一、基本情况

蕉岭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闽粤赣三省边陲,韩江上游,与福建省武平、上杭两县毗邻。辖8个镇、97个村委会和10个居委会。全县总人口23万人,总面积960平方公里,是世界长寿乡、原中央苏区县、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县。2013年11月,蕉岭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示范县;2014年8月,被列为全国开展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县。

(一)我县水利设施情况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和水利部门的重视支持下,蕉岭县紧紧抓住国家加大水利建设投入的重大机遇,大力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5.31亿元,先后完成了水库、堤防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山塘整治、小型农田水利示范镇、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灌区改造、电站代燃料改造等10大重点水利项目的建设任务,有效改善提升了全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我县水利工作情况 在全省第一个全面实施县城防洪堤除险加固、大规模实施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在全省第一个成立县级水务局和组建村级水利管理协会;在全省第一个实行河道采砂招投标和水资源开发权有偿转让。先后被授予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全国水管体制改革先进县、广东省水资源管理先进单位、广东省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三)我县水利工程管理短板

随着我县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我县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主要存在三方面不足:一是管护主体难落实。由于管用分离,难以调动广大群众对工程管护的积极性,影响了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成果的巩固与发展;二是管护经费难落实。群众和集体无力对小型水利工程进行维护修缮,导致工程效益日趋衰减,甚至丧失工效;三是管护责任难落实。特别是权责模糊、管护主体缺位、老化失修等问题尤为突出,工程安全得不到保障,工程效益难以充分发挥,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不相适应。

二、主要做法

(一)上下一心,共建惠民水利。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水务、财政等12个县直部门和各镇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和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县水务局,办公室主任由县水务局局长兼任,并抽调专门人员负责改革的日常工作;各镇和县水利工程管理中心也相应成立了改革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同时,县水务局组建了5个工作小组,对全县改革工作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制,为深化改革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是积极营造氛围。为确保改革有效进行,我县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营造氛围,采取以会代训、专题培训等方式对工作人员和村、组干部进行系统培训,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群众会、广播、电视、工作简报、标语、宣传资料等形式,对改革工作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发动,进一步提高群众对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认识,引导全民支持和参与改革,有效提高改革效率,为改革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是精心组织实施。为扎实推进改革工作,县党政主要领导多次召开党政联席会、县长办公会研究部署,县委、县政府和县水务局根据上级文件要求,结合县情实际,制定出台了•蕉岭县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蕉岭县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了改革的基本原则、步骤、内容和总体目标;并与各镇签订了•蕉岭县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责任书‣等。各镇也迅速制定细化本镇工作方案,及时做好辖区内小型水利工程的全面清查、登记造册和张榜公示等相关工作。同时,为进一步提高业务操作水平,我县还组织县水务局工作人员和各镇水利所所长,前往江西省新干县学习先进经验,助推改革发展。

(二)点面结合,全力推进改革。

我县将改革工作分为调查摸底、制定方案,公开实施、颁发证书和总结评估、查缺补漏三个阶段进行,采取各镇整村推进的模式全面铺开。

一是试点先行。我县根据全县实际情况,选取了一个较有代表性的镇和三个村级水利协会进行试点。首先,选择工程类别齐全、群众关注度高、村级水利管理协会工作开展较好的蓝坊镇,作为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镇级试点,进行改革探索和实践。通过有效的创新实践,蓝坊镇的小型水利工程从过去无人管到有人管,从无序使用到有序使用,从用时再管理转为常态化管理,初步实现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调度灵活、水旱从人”的目标,对其它镇的改革工作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其次,选取农田灌溉干旱严重的三圳镇顺岭村、村民饮水困难的新铺镇油坑村、正进行古村落修复的南磜镇石寨村等11个村级水利协会作为完善项目建设方式的试点,进一步拓宽社会资本建设和管理水利工程的渠道,探索“村级水利协会会员集资 + 项目建设相结合”、“村级水利协会筹集 + 行业部门协助立项、审批、设计、施工等建设把关相结合”、“村级水利协会集资 + 项目优化相结合”等建管一体化模式,以894万元的项目资金,带动县、镇、村各方投入水利建管资金1000多万元,达到了较好的效果。二是明晰产权。在改革中,我县坚持阳光操作,理顺各自权、责、利,算好“明白帐”。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结合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要求,明确水利工程的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等问题。国家投资的重点水利工程,其所有权、使用权均为国家所有,由县水利工程管理中心负责管理和使用;小二型以上水库、小流域堤围工程所有权划归各镇人民政府;电排站、电灌站(含水轮泵站)按属地管理原则划归各镇人民政府;山塘、陂头、渠道等按所在地的归属划归各村级水利管理协会或村民小组;小水电站划分给各自的投资者;农村饮水工程根据各镇、村的实际情况,分别划分给镇、村或个人;并颁发统一的•蕉岭县小型水利工程权证‣。全县2617宗小型水利工程已全部完成确权颁证。其中,小(1)型水库7宗、小(2)型水库36宗、山塘132宗、小水电站168宗、电排(泵)站29宗、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31宗、节水灌溉工程5宗、陂头(谷坊)512宗、渠道1544条、堤围53段。

三是落实责任。明确县水务局为小型水利工程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对全县小型水利工程管护工作进行督查和监管;各镇人民政府为小型水利工程的管护主体,负责本辖区内小型水利工程管护工作;各行政村具体承担小型水利工程的管护责任,对村域范围内的水利设施进行管护。同时,为建立水清、河畅、岸绿的优美自然环境,根据河湖管护体制改革的要求,制订了•关于加强全县河道管理实行“河长制”工作的意见(草案)‣、•蕉岭县河道“河长制”管理分工表‣等相关的管理制度。目前,我县选取溪峰河为“河长制”试点,已制定溪峰河“河长制”实施方案,成立溪峰河管理机构,落实管护经费和各项制度。

(三)强化保障,实现长效管理。

一是健全管护制度。建立完善工程巡查安全隐患处臵制度、工程维修养护投资投劳“一事一议”制度、水环境整治制度、水事纠纷协调处臵制度、防汛抗旱职责制度,以及监管和技术指导制度等制度体系,强化各镇水利所对工程所有者切实履行管理责任的督查,确保了工程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在县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下,积极筹措资金,解决经费投入问题,并建立了稳定的管护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明确工程管护经费原则上由工程产权所有者负责筹集,县财政适当给予补助;落实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和维护经费补助政策,在财政性资金中设立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和维护专项补助资金;将本级财政承担的公益性、准公益性水管单位的“两费”支出纳入财政预算。

三是激活协会动力。在完成全县97个村级水利管理协会的社团合法化登记注册的基础上,县财政每年拨出300万元专项资金,由县水务局组织对水利协会进行考评,对发挥作用好、效果显著的,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3000~5000元奖励,促进村级水利管理协会“农户 + 协会”的管理模式进一步发挥实效。四是为水利改革工作打下基础。2014年10月,经省、市水利部门的大力推荐,我县先后被列入全国100个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县和全国100个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县之一,由于我县在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中对全县的水利工程摸清了家底,确权颁证和建立长效管护机制等方面的工作已基本完成,在开展本项工作时少走了弯路,把工作重点放到探索建管一体化、“河长制”建立等新的改革内容上,为新一轮的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氛围。目前,我县2014~2015年度的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工作已经完成,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工作也在有序进行,2015年12月,经市水务局推荐,我县被继续列入省级2016年度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县。

三、改革成效

通过努力,我县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示范县工作顺利完成,在全国率先通过考核,经省专家组考核为优秀等次,深化小水改工作初现成效,有效破解了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无主体、投资无回报、耗费无补偿、维护无资金”的发展瓶颈,“小水改”催生了大效益。一是结束了小型水利工程设施没有“身份证”的历史,小型水利工程管护主体得到有效落实,工程运营管护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全县初步实现了建、管、用相协调,责、权、利相统一的工作局面。二是破解了水利设施的使用权、经营权等问题,改变了过去完全依赖政府包办的现象,实现了从“千把锄头截水”到“一把锄头管水”,打通了农村水利工程设施管理的“最后一公里”,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水利建设的热情。三是较好地发挥了水利工程设施的效益,有效解决了水资源使用效益低下等问题,保障了小型水利工程长期持续发挥效益,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和谐稳定,有力促进了我县新农村建设,给群众带来更加美好完善的生产生活环境。四是有利于小型水利工程的后续发展,小型水利工程确权后,可以通过产权流转交易平台以租赁、入股、转让等形式进行流转,同时还可用产权证进行担保融资,为水利工程后续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目前,我县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离上级的要求、群众的期盼仍有一定差距。今后,我县将在省、市水利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后续工作的开展,力争在较短时间内总结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为探索全省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作出应有的努力。

第二篇:北京市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典型案例

北京市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典型案例

一、基本情况

北京市市域范围内流域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道524条段6413公里,其中:市管河道51条段734公里,区管河道473条段5679公里。

2012年“7〃21”特大暴雨灾害后,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多个指导意见,连续完成了三年四个阶段1460公里的中小河道治理,加强河湖水系连通、河湖生态环境整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进一步巩固区中小河道治理成果,实现可持续运营与维护,构建中小河道维护新机制,市水务局近期起草了《关于实行河湖生态环境管理地方行政主要领导负责制的意见》及《关于进一步加强区管中小河道维护工作的通知》,得到主管市长认可,拟于近期以市政府办公厅名义下发。

二、主要做法

(一)明确维护主体。各区政府健全完善中小河道管理机构,作为中小河道的管护主体,充实专业技术人员,全面承担中小河道防洪、水利工程设施运行管理,实行专业化维护。建立区域与流域相结合的“河长制”组织体系,市、区政府设立“总河长”、“副总河长”。市长担任市级“总河长”,主管水务副市长担任市级“副总河长”;区长担任区级“总河长”,主管水务副区长担任区级“副总河长”。各区划定河道沿线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的环境卫生责任区,在河道景观段、人群集聚河段设置垃圾收储设施、卫生设施,按照网格化标准加强管理,杜绝向河道管理范围随意倾倒堆放垃圾、渣土及各种废弃物。

(二)严格空间管控。按照防洪安全、保护优先的原则,区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开展河道划界工作。对涉河工程,严格执行水影响评价制度,定期公示审批的涉河建设项目,实现全过程监管。河道管理范围内的土地为水域用地、水利设施用地,结合农业生产调转节工作的推进,限期退出农业生产和养殖,种植果树林木。

(三)明确管理标准和维护定额。按照河道水利工程等级和区域功能定位,延续中小河道综合治理分类标准,分为城市河道、平原河道、山区河道,各区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因地制宜的开展本区中小河道分类分级工作,明确责任单位和维护标准,报市水行政管理部门备案。各区根据《北京市水利工程维修养护预算定额》因地制宜的确定本区的维护定额。

(四)落实维护资金。各区政府负责落实中小河道运行维护资金,纳入预算管理。建立河道清淤长效机制,原则上河道3年~5年清淤一次。每年汛后,各区对当年河道水毁工程进行勘察测量,编制水毁应急修复工程方案。河道清淤和水毁应急修复工程纳入河道日常维护范围,由各区政府安排防汛应急保障经费给予支持,并在下年汛期前完成修复。景观河段设置的垃圾收储、卫生设施纳入区预算,加强清运与运行维护。

(五)打击违法行为。建立区政府负责,公安、城管、市政、水务等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针对向河道管理范围内倾倒垃圾渣土、违法排污、违章建设、盗采砂石等违法行为,开展专项执法和集中整治行动。建立河道管理动态监控制度,利用卫星遥感监测系统,对河道空间进行监控,杜绝新增违法建设。

三、经验体会

一是区级负责和市级监管要结合。明确各区政府是中小河道维护的主体,统筹协调辖区内中小河道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关系,负责水利工程、水环境、水生态维护。市级相关部门通过制定标准、监督考核,对中小河道的维护效果进行监管。

二是防洪安全与生态宜居要结合。遵循自然规律,统筹协调防洪、供水、水环境、水生态的关系,重点解决河道“脏、乱、臭”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数。

三是产权主体管理和社会参与管理要结合。产权主体单位负责水利工程设施和防洪安全的管理,按照管养分离、受益主体参与的原则,鼓励社会组织、沿河单位承担水环境、水生态维护。

四是依法管理和改革创新要结合。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北京市河湖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探索建立“河长制”,第三方评价、河道监督员等机制。

五是综合治理和专业维护要结合。统筹流域防洪排水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治理中小河道的水利工程设施、水环境、水生态的专业化维护,建设安全的河、清水的河、生态的河。

四、建议

一是对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给予一定资金补贴,促进各地改革工作更好推进。二是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流经京津冀地区,三省市河道治理标准不统一。建议加强区域河流管理在具体标准、措施等方面的政策衔接,推进京津冀在河道治理等方面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治理、统一调度。

北京市海淀区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典型案例

一、水务工程概况

海淀区有区管河道12条81公里,有镇管沟渠63条142公里,另有京引、永引、清河、小月河、土城沟、昆玉河等市管河道;有区属小(2)型水库1座,中型拦河闸一座,总库容290万立方米;有小型水闸30座(区管18座,镇管12座)、跨河桥梁136座(区管28座,镇管110座)、橡胶坝5座(区管)、塘坝22个(镇管)。

二、河道分级和确权

辖区内河道实行市、区、镇三级管理。在市属水利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划定(1989年)后,海淀区政府于1993年(137号文)明确了区属河道名称、长度、起止点、管理和保护范围。

2012年,市国土局海淀分局发下通知,明确区属河道用地确权问题:上庄水库(94年已颁发土地证)包括巡河路以内的土地确认为国有土地,其他河道上沿以内确认为国有土地,上沿以外土地确认为集体土地,但将巡河路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认给区水务局。

三、管理职责分工

区管河道清淤、综合整治、两岸排污管干线支线建设由区水务局负责立项,镇管河道治理和排污户线建设由镇负责立项。区管水利设施运维由区河道管理所负责,镇管河道和水利设施以及区管河道的保洁和绿化养护由属地政府负责,由各镇水务站具体执行。

区水务局是行业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制定管理办法、考核标准和评分细则,督查和考核河道管理情况,下达各镇管护资金等。目前,区水务局实行双月检查、半年和年终综合考核的方式加强对各镇河道管护工作的指导和监督。资金拨付比例为4:3:3。年初拨付40%,半年综合考核合格拨付30%,年终考核合格再拨付30%;综合考核为基本合格的拨付80%权重资金,不合格的扣除全部权重资金。

镇政府是河道保洁及绿化养护管理工作责任主体,负责制定管理方案和工作计划,组织开展以及检测工作落实情况,下拨养护管理资金等。河道保洁及绿化养护工作采取直接委托或公开招标等方式,由镇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镇水务站或农服中心是河道保洁及绿化养护管理工作责任单位,主要负责制定管理工作制度、开展日常巡查等。

四、资金投入

区水务根据河道区域位置重要性和已治理标准等,将全区河渠划分为一级河道、二级河道,然后与区财政局会商,分别设定保洁和绿化养护资金标准。关于水面保洁,季节性河流不单列水面保洁经费,河床范围内按照岸坡养护经费标准测算;关于绿化养护面积,参照园林局测算公式(单侧长度乘以1.5米宽度)计算。

2015年按此测算,全区河道保洁和绿化养护资金预算2125万元(2014年安排资金996万元)。目前,区财政已预留该项资金。闸坝、水库等水工建筑物维护经费另外申请,2015年安排资金约800万元(2014年安排资金342万元)。

五、探索实行河长制

区管河道由区水务局局长任河长,镇管河道由镇长任河长,镇水务站站长或农服中心主任担任执行河长。

北京市怀柔区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典型案例

一、水务工程概况

目前,怀柔区现有流域面积达10km²以上的河流64条,总长度911.2km,其中4级(含4级)以上河流全长892.34km。4级以下河流18.86km。小(2)型以上水库17座,水面面积达13.8 km2,年末蓄水量7731万㎡。塘坝146座,水面面积达2.3km2,年末蓄水量161万㎡。橡胶坝6座,水面面积1.06km2,年末蓄水量181.3万m2。

二、河道管理机构

2014年底在现有潮白河管理所的基础上,加挂怀柔区河湖管理所的牌子,核定财政补助(全额拨款)事业编制15名,其中科级领导职数1正2副。负责对河湖管理范围内水利工程及其附属设施的日常养护、运行管理、应急和防汛抢险工程,保障河道行洪安全和安全度汛,负责河道内河流水面及河岸、滩涂保洁等以及潮白河、怀河、小泉河和市妇会公园的管护及雁西湖橡胶坝的管护工作。

三、河道确权

1998年,怀柔区对潮白河土地进行统一买断处理,土地划界确权工作完成较好。2010年,怀柔区实行先对集体土地进行划界,其他土地自动归国家所有的办法,将怀柔区大部分河道实现划界确权,划界主要以实际情况,即公认土地所有权为依据。到目前为止,已完成15条河道的划界确权,除个别区域存在争议外,基本完成90%以上的土地划界确权工作。

四、河湖管理等级划分

怀柔区计划参照《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河道管理工作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按照河湖分级管理,属地管理及权属管理相结合原则,结合怀柔区实际,将河湖划分为市管、区管、乡镇管及村级管理河湖。其中市管河湖为潮白河、怀河、怀柔水库、京密引水渠,由市级主管部门制定管护方案;区管河湖为市妇会公园、小泉河、雁西河橡胶坝、怀河橡胶坝及小(1)型以上6座水库;镇乡管河湖为山区四级以上河道,平原雁西河、沙河牤牛河及所属的水库、塘坝。村管河湖为四级以下河道及有权属的水库和塘坝。雁栖湖工业开发区负责河段为其管辖范围内的沙河牤牛河,具体实施方案有待进一步完善。

五、养护模式

怀柔区水务局推行管养分离管护机制,引入市场运营机制,选择一些专业公司、社会组织承担工程维修、设施养护、水域保洁、岸线绿化等工作。

2014年1月,怀柔区政府制定了《怀柔区农村环境保洁工作管理办法》,将河湖水环境纳入了管护和考核范围,并制定了管护职责。按照属地管理原则,镇乡政府对本辖区范围内的河湖卫生进行保洁。各镇乡成立河道保洁队伍,由专门的河道保洁员对河道水面、岸坡进行保洁,镇乡管理的河道保洁员共101人。由区水务局直管的环境卫生责任区有北台上水库、小泉河和怀河,共有保洁员20人。同时,组织管理科、水政科、执法大队、管水员办公室、水库管理单位和各水务站联合对区管河道、水库水面卫生状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巡视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通报怀柔区环境办和所在镇乡政府、环境卫生责任单位,及时清理,并安排专人对检查中的问题进行统计,建立环境卫生台账,并制定了《怀柔区河道保洁工作考评细则》

河道绿化管护的费用采用延续的方法,每年经费86万左右。

第三篇: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探讨论文

1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1.1改革目标

计划到2020年,基本扭转即墨市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的局面,建立产权明晰、责任明确的工程管理体制,社会化、专业化的多种工程管护模式,制度健全、管护规范的工程运行机制,稳定可靠、使用高效的工程管护经费保障机制,科学考核、奖惩分明的工程管理监督机制。

1.2改革任务

一是明晰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使用权,落实管护主体。二是签订运行管理合同,落实小型水利工程管护责任。三是建立健全管护制度,严格抓好管护责任落实。四是落实工程管护经费,研究确定资金使用办法,确保资金使用发挥其最大效益;五是建立以委托管理为主的工程管理模式,在确保工程安全、公益属性、基本功能、生态保护的前提下,鼓励采取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等方式实施小型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六是建立小型水利工程维修管护监督考核机制,加强监督考核,建立良性运行机制,确保工程效益发挥。

2主要做法与取得的成效

2.1创新工作措施,解决水利管理体制滞后问题

一是摸清家底,登记造册,建立起小型水利工程项目库。组织对辖区内的小型水利工程进行实地踏勘、调查摸底。二是理清关系,明晰管理使用权,落实小型水利工程管护责任。针对即墨市小型水利工程资产难以界定、土地难以确权划界的实际,即墨市通过发放管理使用权证、签订运行管理合同明确工程管理主体和管护责任。三是落实管护经费,建立保障机制,确保工程效益长久发挥。按照小型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完成了全市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经费核定工作。管护经费列入全市财政专项预算,建立起稳定的管护经费保障机制。

2.2创新管护模式,确保工程安全运行和长效发挥

一是先行试点,规范运作,全面推进。即墨市选定最有代表性的田横、大信两镇作为试点,探索出“摸底调查→制定方案→确权发证→选定模式→管护到位”的工作方法,走出了一条易于操作、群众满意的改革路子。二是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分类实施。针对水库、塘坝、拦河闸坝、海堤、河道等大多具有防洪抗旱排涝纯公益性、基本无经营收入、管理使用权主要划归镇的特点,主要委托镇政府统一管理;对具备一定经营收入条件的,鼓励采取承包、租赁等方式,搞活小型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经营权;对已外租赁、承包的小型水利工程的租赁承包协议进一步完善,确保其工程安全、公益属性、生态保护等基本功能。三是健全制度,落实责任,严格监督。即墨市印发了《小型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管理办法(试行)》等工程管护制度与运行维护建管方案,指导各镇、村加强小型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确保小型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同时进一步建立起科学考核、奖惩分明的工程管理监督机制。

2.3强化组织协调,加强行业监督和业务指导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管理机构。市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市长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专门召开部署会议,制定实施意见,层层落实责任,强化监督考核。市水利局积极为市委、市政府当好参谋,统筹协调各部门和镇村,合理处置各类复杂问题,切实承担起工程管理、运行维护的监督管理职责,建立起技术指导常态机制。各镇相应制定改革实施方案,建立相应工作机制,稳步推进改革的各项工作。二是强化培训指导,提升管理水平。在指导各镇按照各项运行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工程管护同时,开展了管护人员选聘和培训工作。目前400余名管护人员全面到岗到位,切实提高了小型水利工程管护能力和水平。三是扎实做好宣传,坚持阳光操作。利用电视、报纸、宣传栏、群众大会等形式进行深入宣传动员,并广泛征求镇村干部群众各方意见,科学合理确定改革方案,并严格按程序推进,确保全市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取得实效。

3经验与体会

3.1各级高度重视是推进改革的前提

在推进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青岛市“一月一督查,双月一考评”,并将考评结果通报各区、市政府的做法对推进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即墨市市委、市政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全力以赴确保了改革各项工作的全面落实。

3.2管护经费落实是实现改革目标的保障

管护经费不落实,改革将成为空谈。即墨市对仅承担防洪除涝任务的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其管护经费全部由财政承担,其他各类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其管护经费由工程管理使用权所有者或工程运行管理者负责筹集,财政按1:1比例给予补助,而财政补助资金由青岛市、即墨市、镇三级财政按2:1:1比例共同承担,有效解决了管护经费的落实问题,保障了改革的顺利进行。

3.3有效使用资金是确保工程发挥效益的关键

即墨市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经费(财政补助资金)遵循“统筹兼顾、保证重点、专款专用、注重实效”的原则,全市统筹安排使用,既确保水利工程有人看护,有人管理,防止人为破坏,又可解除其险工隐患,确保工程正常运行、发挥长效。

3.4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是改革的有力支撑

即墨市小型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管理实行考核验收制度,采取日常检查与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日常检查由市水利局负责,采取定期巡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发现的问题以书面形式及时通知责任单位,各责任单位对检查所发现的问题及时组织整改,整改情况与管护经费挂钩。考核每年进行一次,由市水利局牵头,市财政、审计等相关单位参加,考核结果全市通报,实行奖优罚劣。目前,即墨市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成效显著,但即墨市小型水利工程量多、面广,有众多小型水利工程尚未纳入改革范围,全面实现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目标、建立小型水利工程良性长效运行机制仍任重道远。

第四篇:小型水利工程体制改革工作方案

小型水利工程体制改革工作方案

小型水利工程体制改革工作方案

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改革的意见》要求和全省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精神,为积极稳妥推进我县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确保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结合我县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明晰工程产权为核心,以保障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为根本,以保证工程安全运行为前提,改革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明确责任主体,加强工

程管理,盘活存量资产,优化资产组合,调动和激发社会办水利的积极性,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安全和农民用水利益至上的原则;

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负担”,落实工程建设和管护责任的原则;

坚持政府规划指导、政策引导、资金扶持,鼓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建设和管理的原则;

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实行民主决策,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的原则;

坚持开发利用与保护并重,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的原则。

三、主要目标

通过改革,切实解决当前农村小型

水利工程产权主体不明确,管理责任不落实的问题,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水利管理体制,明确所有权,放开经营权,形成自主经营、自我管理的发展机制,促进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走上市场化运作的轨道,提高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四、改革范围

县农村小型水利改革涉及全县六乡两镇。具体改革范围如下:

输水管道及直接为农田灌溉排水服务的小型河道治理工程及渠道工程;

小坝塘、小水池、小水窖等蓄水工程;

镇村集中供水、农村人畜饮水工程。

五、改革形式

本次体制改革鼓励采取承包、租赁、股份合作和拍卖等多种形式,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宜包则包、宜租则租、宜股则股、宜卖则卖,进一步明确小型

水利工程的产权。小水窖、小水池、小水井工程按照“自建、自有、自用、自管”的原则合理确定工程产权,登记,发放产权证。通过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拍卖、用水合作组织管理和委托管理等多种管理方式,调动民间投资、建设、管理水利的积极性,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机制,逐步形成建、管、用相一致,责、权、利相统一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

承包、租赁、股份合作小型水利工程的个人或组织,作为小型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与管理、运行、维修养护、安全保卫、防汛等的执行主体,负有对水利工程进行规划设计、筹资建设、组织施工、使用管理、安全运行、维修养护的责任与义务。同时,应制定各项规章和管理制度,搞好水量统配与灌溉服务,协调好用水户之间的关系。农村小型水利工程通过承包、租赁或拍卖等形式回收的资金,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本次改革涉及四个类型的水利工

程,改革的水利工程及建议如下:

农村自来水工程。改革方式采取用水户协会及委托为主,结合承包方式进行改革。一是只涉及一个村的自来水工程采用委托和用水户协会的方式进行。二是涉及几个村的自来水工程,采用用水户协会的方式进行改革。

乡镇自来水工程。由县水务局委托乡政府水管站管理的方式进行,也可以采取与用水户协会共同管理的方式进行。

以农户自用为主修建的小水窖、小水井、小水池。改革方式采取“自建、自有、自用、自管”的方式进行。其产权属农户所有。

农田排灌工程、水源工程、沟渠、管网等。改革方式以委托管理及用水户协会为主,结合承包的方式进行。

六、实施步骤

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改革的意见》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

制改革工作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调查摸底、制定方案,时间从9月10日至11月30日。县水务水电局组织人员在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现状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及时组织召开改革试点工作动员会议,认真组织学习和贯彻落实《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全省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县工作会精神,全面细致的开展调查摸底工作,并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制定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公开实施、签订合同,时间从12月1日至4月30日。在确定改革方案的基础上,按照本次改革涉及的四个类型的水利工程进行分类,并对于采用租赁、承包、股份合作、委托管理、用水合作组织管理形式进行改革的工程,要完善登记造册,审核批准,签订合同,发放证书等相关手续。

第三阶段:总体评估、查漏补缺,时间从5月1日至12月30日。要通过采取开展“回头看”,查漏补缺的方式,对改革工作进行全面总结评估验收,提出下一步工作任务和整改完善措施。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文件、资料、各种会议记录、产权证、合同书等资料认真进行清理,分类立卷归档,确保档案完整。

七、保障措施

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开展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县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存在着管理权责模糊、主体缺位,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等问题,造成了“国家管不了、集体管不好、农民管不到”的状况,工程安全得不到保障,工程利益得不到充分发挥,不适应我县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规范和加快我县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是夯实我县农业发展基础,促进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提高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开展农村小

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以本次改革为契机,规范和完善辖区内各类水利工程的管理。及时成立领导小组,负责开展好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确保按期全面完成改革任务。

落实政策,为开展好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保驾护航

本次改革按照责权一致、有机统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尊重民意、维护权益、政府扶持、民办公助、统筹发展、持续利用的原则进行。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落实上级有关政策,为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改革工作保驾护航。

一是要依法保护支持改革主体。我县将根据省政府《关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改革的意见》文件精神,依法保护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对于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拍卖、用水合作组织管理等形式经营管理工程者,享有工程使用权和经营管理权。买断或投资新建工程者,享有工程

产权和经营管理权,并可继承和转让。改革后,工程所有者和经营者同样享有获得国家资金补助等有关优惠政策和扶持的权利,并可在保障工程公益性功能充分发挥和遵守水资源合理开发保护规定的前提下,进行多种经营。对社会团体、法人、个人投资修建工程的,并将采取“民办公助”、“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以奖代补”等形式给予适当补助或奖励。

二是要严格执行水价政策。改革后的工程供水价格,严格按照《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化水价改革促进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实施意见的通知》及云南省水价改革的有关规定,在县有关部门的监督指导下,由供需双方在物价主管部门和水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指导价幅内商定,并报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定后,上报县物价部门按照规定批准后执行,用水户应遵守批准的水价方案和水费计收管理办法。

三是要切实管好回收资金。通过改

革所收回的资金,原则上归工程所有者所有,用于工程维修养护、更新改造和新建水利项目,要做到财务公开、公正透明,充分接受县纪检等部门的监督管理。国有工程改革回收资金要作为水利建设专项资金纳入县财政管理,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专项用于投入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和维修改造。

通力协作,认真做好水利工程的确权划界工作,确保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

做好水利工程产权划界工作,是做好水利工程管理的前提。国土、水务等相关部门要加大协作力度,认真开展好水利工程的产权划界工作,以促进水利工程依法管理。凡是新建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要全面建设项目法人负责制,要实现新建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有机结合。在制定建设方案的同时制定管理方案,核算管理成本,明确工程的管理体制、管理机构和运行管理经费来源,对没有管理方案的工程不予立项。新建水

利工程,管理范围未明确划定的工程,不予批准工程开工建设。要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将管理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实施,并明确划定工程的管理范围、树碑立界。县水务、国土、规划部门共同监督。对已建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权属单位提出申办水利工程产权划界要求的,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并考虑历史条件和现状,积极配合其做好产权划界工作,确保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

落实责任,确保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落到实处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是公益事业,各乡、各级有关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要将此项改革作为当前一项重要的工作狠抓落实,通过签订责任状,明确目标责任,形成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

第五篇:乡镇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乡镇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乡镇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为切实做好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按照水利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和自治区《关于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以及平罗县《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精神,为充分发挥水利工程在农业生产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加强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按照上级部门安排,结合全乡小型水利工程现状与特点,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以保证工程安全良性运行为核心,以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目的,以提高工程效益为重点,通过明晰工程产权、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积极推行社会化、物业化、专业化等管理模式,逐步建立起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的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基础保障。

二、目标任务

通过小型水利工程产权登记发证工作的开展和管理体制、机制的建立和健全,明晰小型水利工程的所有权、管理权和使用权,逐步建立适应工程需求的、科学合理的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养护制度与考核监督制度,实现全乡范围内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与机制的改革创新,提高水利工程的完好率、利用率和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保证工程效益的长期发挥。此项工作确保于2015年5月31日前完成改革试点工作。

三、基本原则

坚持“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按“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负担”的总要求,明晰工程产权,落实工程建设与管护的主体及责任。

坚持实行民主决策的原则。在确保小型水利工程安全和效益充分发挥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选择管理模式和管理队伍,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切实维护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的权益。

坚持统筹发展、持续利用的原则。统筹规划、协调乡村小型水利工程的发展和改革,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使用,确保防洪、除涝、供水和生态环境安全。

坚持依法监管的原则。服从县级水利部门和乡水利站依法对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与运行维护的监管和技术指导,督促工程产权所有者切实履行管护责任,保障工程安全长效运行。

四、改革范围及内容

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范围为全乡境内。本次改革的主要内容为:对全乡范围内所有的沟道及以上小型水利工程进行产权确认和管理试点,包括支、斗、农沟,支、斗、农渠(含防渗渠道、固定灌溉管道)及以上配套建筑物(桥、涵、闸、渡槽等)。

五、改革步骤

按照分类实施,全面推进的总体思路步骤,开展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示范工作。

第一阶段:成立组织,宣传发动(201X年X月XX日-XX日)。召开全乡动员会、成立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 领导小组(以下简称乡水利工程改革小组)。召开全乡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动员会。

第二阶段:调查摸底,确权发证(201X年X月XX日-X月XX日)。对全乡范围内的小沟及以上小型水利工程进行全面清查,整理筛选,分类汇总,登记造册,明确产权,张榜公示,建档发证,乡水利站备案。于4月底前完成调查发证工作。

第三阶段:重点推进,落实管理(201X年X月XX日-X月XX日)。针对我乡水利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健全乡村级管理网络、选择管理队伍、签订管理 合同。通过改革确定工程使用管理权后,工程使用者依法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违约责任、使用或经营期限,工程维护标准和管护制度、防汛抗旱调度和工程安全运行责任等内容。

第四阶段:管理运作,迎接验收(201X年X月X日-X月X日)。各村全面开展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按照相关管理要求,严格执行,加强督查。乡督查小组定期督查,并进行通报,严格考核。乡水利站及各村对本改革工作进行全面 总结,查漏补缺,完善提高,树立典型。乡水利站收集整理资料,分类立卷归档。

六、确权发证

(一)产权认定基本原则。

小型水利工程按照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实行全民所有、集体所有、个人所有、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多种所有制形式,产权年限不超过30年。

小型水利工程按以下原则进行产权认定:

(1)以国家投资为主兴建,受益农户较多的工程,按照工程受益范围,跨村的工程由乡所有,一个村范围内的工程由村集体所有,可登记到受益组;

(2)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投入为主的工程,产权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

(3)社会资本投资(个人)为主兴建的工程,包括国家补助、乡、村(居)、组集体投资投劳等形成的资产,产权归投资者所有。

(二)确权基本程序。

乡水利工程改革 领导小组负责产权登记相关工作,对本乡境内沟道及以上小型水利工程进行全面清查登记,整理筛选,定点定位,对符合确权的工程在图上标注,统一编号,画出平面图,登记成册。根据产权认定原则,对登记在案的水利工程进行产权确认。产权确认登记后,并在村(居)范围内进行公示。产权登记截止到2015年4月30日以前已完工的工程。2014年4月30日后新增工程确权按上述有关程序办理,并按产权认定原则确权。

(三)产权证办理

小型水利工程产权确认后,凡需办理《小型水利工程产权证》的集体、单位和个人,由所在村、乡签署意见,向县水利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小型水利工程产权证》由县人民政府颁证,乡水利站初审,县水利局核发并归档。

七、管理机制

(一)管理网络

乡水利站为本乡级水利工程专管单位,明确1-2名人员专门负责全乡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各村委员会负责全村范围内的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同时聘用1名水管员(可由村干部兼任)。村委会可根据本村实际,选择适宜的管理模式,组建村级管理网络。形成“管理员对村组负责,村组对村委会负责、村委会对乡负责、乡统筹管理”的一级对一级负责、一级抓一级的有效管理组织网络。

(二)管理模式

由产权人根据工程的性质、规模及类别选择合适的管理机制。坚持统筹管理,坚持分级管理,跨村水利工程由乡政府负责管理;村级水利工程由受益行政村负责管理。乡、村集体可采取以下方式落实管理主体。

村集体管理模式,由村水管小组直接负责本村小型农田水利管理工作,村水管小组组成人员参与管理,参与其它管理人员的选聘工作。

用水者协会模式,按照水系区域或分村成立用水者协会,协会会长由分片推选人员担任,协会成员由每个村委会民主选举产生的村民代表组成,协会对本区域工程和用水进行管理。

竞争承包管理模式,以乡或村为单位,采取招标等形式对外发包,择优选择工作责任心重、管理能力强的承包人进行管理。

专业合作组织管理模式,积极探索借助和依托农村基层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民主管理的平台,落实小型水利工程管理。

农村小型公益设施打包管理模式,以村为单位,建立农村小型公益基础设施管理体系,将水利、交通、住建、环保等相关部门的职责功能和财政资金整合,进行统一管理、综合监管。

种田大户(公司)管理模式,委托种田大户(公司),对其所在水系区域内工程进行管理。

(三)管理运行

工程的所有者和管理者,必须自觉遵守国家有关法律和政策,服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从和维护公共利益,服从政府的防汛抗旱调度,服从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统一管理,认真履行合同规定的服务内容。工程所有者或管理者要确保工程安全运行,不得擅自改变工程功能,擅自变更给受益户造成损失的,由管理者承担责任。改革后,工程所有者享有获得国家资金补助等有关优惠政策扶持的权利,并可在保障工程公益性功能充分发挥和遵循资源合理开发保护规定的前提下,进行多种经营。

对于损坏需维修的建筑物,由村水管员统计 报告本村委会,行成书面 材料提交乡水利站鉴定,若工程还在保修期内,由施工单位维修,已过保修期的,从筹集资金中出资维修。若工程失去使用功能无法维修,由水利站上报县水利局或其它部门,争取项目改造。

(四)相关制度及要求。

各村根据不同的管理模式,组建相应的村级水管组织,制订考核办法、管理制度、用水制度、管理责职、机电管理员制度、协会章程等。

村水管组织设固定办公、会议场所及必要的办公设备,实行每月定期会议制,配备必要的管理器具、装备等。

八、经费筹集与管理

(一)经费筹集。根据渠道、沟道及建筑物等统计情况,进行综合测算,确定所需管护经费数额。经费筹集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渠道:一是用水者协会会员交纳的会费或工程受益农户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筹集的资金,二是渠道、沟道、水面等资源性水利工程开发利用获得的资金;三是各级财政或上级部门等用于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的补助资金,采取以奖代补形式;四是水利工程水费落实的资金;五是每年通过农水建设筹资维修和养护经费;六是其它经费。

(二)经费管理。乡领导组下设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办公室,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经费设立统一账户,村级管理经费全部上缴乡管理办公室统一管理,各村独立建账,实行专款专用。管理经费和维修经费分开使用,管理经费主要用于管理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维修经费主要用于工程的维修、保养。工程管理经费按不同的工程类别,根据绩效考核结果支付使用,维修资金使用以“一事一议”方式决定,做到透明公开。所有经费均累计使用。

九、验收考核

制订《XX乡小型水利工程管理评分标准及考核奖惩办法》,并按办法实行严格考核,依据考核情况划拨奖励及补助资金。村水管员及工程管理员实行工资与绩效挂钩。各村小型水利管护工作将纳入乡年终责任目标考核。

督查考核采用水利站定期检查与群众监督等多种方式进行严格考核。对水利工程管护工作作出突出贡献和管护成效显著的工程管理单位、用水者协会、水管员给予表彰及奖励;因管护人员个人行为,造成管护区工程严重损毁的,除解聘外,还要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十、保障机制

(一)成立组织、稳步推进。为确保小型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工作顺利实施,成立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乡政府乡长刘学军任组长,副乡长李志超为副组长,水利站人员及各村村长为成员。各成员单位要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

乡水利改革小组负责全乡任务下达、组织实施、工作指导、经费筹措考核奖惩等。乡水利改革小组负责各乡任务下达、组织实施、经费筹措、矛盾协调等工作。各村委会负责资金筹集,人员选聘,工程管护等工作。

(二)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是公益事业,各行政村要明确目标责任,形成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

(三)广泛宣传,营造气氛。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政策性强、情况复杂,涉及到农村千家万户的利益各行政村要利用张贴标语,召开会议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使改革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深入人心。

XX乡人民政府

201X年X月XX日

下载广东省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典型案例(范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广东省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典型案例(范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流程5篇

    桂花乡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流程为规范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加快改革工作步伐,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云政......

    镇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留山镇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实 施 方 案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是保障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保障,但由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相关问题问答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相关问答 1.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2.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3.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

    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共5篇)

    附件3 江西省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满意度调查问卷 所在地: 市 县(市、区) 乡(镇) 村委会 村小组 受访人基本信息:姓名: 年龄: 工作单位: 职业:联系电话:调查内容:(请在备选......

    水利部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意见

    水利部: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为充分发挥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的效益,加强农业和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根据国务院办......

    小型水利工程体制改革策划方案

    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改革的意见》(云政发〔**〕 87号)要求和全省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精神,为积极稳妥推进我县农村小型水利工程......

    乐亩居委会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办法

    xx居委会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办法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加快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步伐,根据区政府及团结街道办事处会议的安排部署,结合我社区实际情况,社区积极......

    南华县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初见成效(合集五篇)

    南华县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初见成效南华县地跨金沙江、元江两大水系,其主要坝区在金沙江一级支流龙川江的上游段。县境位于滇中红色高原西部,东经10044至10121,北纬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