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钱学森事迹
钱学森小时候立志效法早期留美学人詹天佑,准备对中国的铁路工程做出贡献。一九二九年中学毕业,由于受到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的启发,钱学森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立志要实践孙中山先生所勾画出的宏伟的铁路蓝图。但是他的大学时代历经了「九一八事变」与「一二八战争」,钱学森看到日本对中国的种种侵略和残暴行为,使他转变志趣到军事科学。尤其是亲眼目睹了蔡廷锴将军率领十九路军在上海慷慨悲壮抗击日寇的战争场面,钱学森认为中国要战胜日本单靠军人的英勇是不够的,还要有现代化的武器,特别是强大的空军。于是他到图书馆里钻研航空工程的书籍,钱学森的志趣开始从设计火车头逐渐转向为发展航空事业。
交大毕业后,钱学森考取清华大学留美研究生(也就是庚子赔款奖学金),赴美攻读飞机设计。一九三五年8月,钱学森赴美,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钱学森这才发现,他的母校上海交大完全是按照当时麻省理工学院的模式办的,连教学和实验大纲都一样。所以钱学森对这里的学习环境一点也不感到生疏,学习起来游刃有余。一年后取得麻省理工学院的硕士.由于外国学生在美国航空工厂实习不受欢迎,迫使钱学森的研究方向从航空工程转为航空理论。钱学森的父亲有位挚友叫蒋百里,是民国时期的军事理论家。蒋百里在欧洲考察后认为德国空军之所以能够得到迅速的发展是得益于航空飞行理论扎实的基础研究,因此他也鼓励钱学森钻研航空理论。于是钱学森转往加州理工学院师从著名的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攻读博士。
冯卡门(Theodore von Karman)是出生于匈牙利的犹太人(记得杨振宁的老师,氢弹之父,泰勒博士也是匈牙利籍的犹太人),1906年进入德国哥丁根大学机械研究所,跟随现代流体力学的创始人普朗特教授攻读博士学位。普朗特(L.Prandtl, 1875-1953,德国)是空气动力学的先驱。1904年,普朗特在边界层和机翼理论上取得决定性的进展,解决了困惑航空界多年的飞行阻力来源以及机翼设计的问题。1922年,普朗特让贤,推荐冯卡门接替他在哥丁根大学「应用机械研究中心主任」的职务。一九三0年,德国反犹太人的风声日紧,冯卡门预感不祥,便答应加州理工学院的邀请移居美国,把哥丁根的自由学风和德国先进的航空理论带到美国,成为应用力学最受尊敬的教授。
1936年,钱学森从东海岸的波士顿来到西海岸的加州理工学院,拜见了这位力学大师,并对大师提出的问题作出精确、简明的回答。于是冯卡门欣然接纳钱学森为自己的博士研究生。
上世纪的三0年代,世界各国飞机的飞行速度和飞行高度是空军实力强弱和空战胜负的关键。当时的航空工程面临两大难题:
1.当飞机的速度接近音速时,空气的压缩对飞行器的性能有什么影响?
寻求超音速飞行器的理论指导与技术设计。
美国当时的航空工业对比欧洲是处于落后阶段的,为了赢得战争,美国解决这两大难题迫在眉睫。这两个全新的课题就是钱学森博士论文的研究方向。
一九三九年钱学森以四篇博士论文获得加州理工学院航空和数学的双博士学位。这四篇论文解决了上面所述的两大难题。钱学森论文的第一部份提出并解决了飞机在高速飞行时会产生“热障”问题。那时候没有计算器,钱学森对热的传导提出了复杂的数学计算,用一种新的近似值连续算法精确计算出飞机在高速飞行时受到空气阻力所产生的热效应。
钱学森论文的第二部份是飞机在高速飞行时,如何计算器翼表面压力的分布状况。当时航空界已知的计算方法只适用于机翼较薄、飞行速度较慢(低于零点五马赫)的飞机。冯卡门提出命题,钱学森找到了答案,师徒二人共同解决了这个航空动力学的基础问题,发表了著名的「卡门—钱学森公式」,又称「卡门—钱学森方法」。这是航空科学史上闪闪发光的一页。
“热障”理论和「卡门—钱学森公式」是所有航空飞行器的指导理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及二战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都被世界各国广泛应用于超音速飞机的设计与制造,直到电子计算器被广泛应用。
钱学森获得博士学位后并未立即返国,而是和他的老师冯卡门一起从事一项新武器的研究,那就是飞弹。这是一个革命性的武器,我想任何伟大的科学家都无法抵抗这么大的诱惑。由于世界大战的爆发,美国科学界那时候从事三种最重要的军事研究,那就是飞弹、雷达、与原子弹。钱学森他们师徒二人是美国,也是同盟国,研究飞弹科技的创始人。
钱学森学成后有没有回国呢?有的。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几乎已经散掉,钱学森已是著名的科学家了。他在一九四七年的夏天回国探亲,拜访了他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并且在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和清华大学作学术演讲。
在一九四七年钱学森回国探亲期间,国民政府通过胡适出面,邀请钱学森回国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和上海交通大学校长等职,但是被钱学森拒绝。钱学森后来说,在当时那种情形下,他不愿回来为国民党“装点门面”。如果这是真的,那么钱学森的确是有负「庚子赔款奖学金」所应尽的义务。
但是我有印象,那时候上海交通大学虽然有意聘请钱学森为校长,但最终被高层否决,原因是他太年轻(钱学森当时三十六岁)。YST 如果记错,请众网友指正。如果这是事实,有这样一段小插曲不知是否就算对得起「庚子赔款奖学金」了。
这段探亲期间,钱学森在上海与父亲挚友蒋百里的女儿蒋英女士(声乐家)结婚,然后回到美国。从1946年到1949年,钱学森都在麻省理工学院执教,并且从副教授晋升为教授。
用一张钱学森与蒋英的新婚照片来结束第一段对钱学森生平的叙述。
一九四七年,在上海完婚后的钱学森将返回美国,妻子蒋英去机场送行。
上面这张照片太模糊了,看不清新娘子蒋英的真面目。我在下面贴一张她的大照片,叫你们看看每个成功的男人后面果真有一个了不起的漂亮女人。蒋英生于一九一九年,是蒋百里第三个女儿,也是武侠小说大师金庸的表姐。
蒋英自幼喜爱音乐,一九三七年进入德国柏林音乐学院进修,成为女高音声乐家。1946年蒋英学成归国,在上海举办首次演唱会,引起轰动。
蒋百里与钱学森之父是同窗好友,蒋英与钱学森青梅竹马,为了钻研科学,他们推迟了婚期,钱学森到三十六岁才结婚。蒋英不但是钱学森生活上的好伴侣,也是他事业上的好帮手。钱学森在美国的成长与巅峰时.中国人会读书的太多了,中国留学生在国外表现杰出的也非常多,拿瑞典炸药奖的就有六、七个,但是他们的影响力都很有限。钱学森一九三五年来美国作研究生,一九四五年就成为五角大厦导弹技术核心顾问组的成员,为美国未来的军事发展规划蓝图,成长速度之快、影响之深远令人瞠目结舌。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中国留学生的成就和影响力能够跟钱学森相比,也没有一个外国科学家能相提并论,譬如费米博士来美国以前就已经是世界知名的伟大物理学家了。钱学森在美国的事业成长是传奇性的。
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谈谈钱学森在美国非常灿烂的事业与学术生涯。
(1)宽广的学术背景
科学的领域太广了,通常的学者只能在很窄的范围内做很深的研究。一般说来,研究越是深入的学者,知识范围越是狭窄,因为人的学习总量通常只有这么大。理论大师进入实验室不是打翻瓶子,就是被地上的电线绊倒;会动手的工程师通常数学不怎么样,理论走不深。钱学森学习的领域广阔,因此比别人更能做出革命性的突破,也比别人有前瞻性,更能做出开创性的规划。
尤其要做一个好的领导者,知识的博大比精深更重要。这方面负面的例子很多,现成的例子就是李远哲。李远哲的知识太窄,深而不博,导致他领导的「教改」工作彻底失败,连中小学的教育改革这种并不算复杂的工作都一败涂地,更不用说领导什么开创性与前瞻性的科技规划了,完全超出他的能力范围。离开化学里他专精的那一小部份,李远哲什么都不懂。李远哲若是为中华民国未来二十年的科技发展作规划,一定是灾难性的。
钱学森则是一个典型正面的例子。他在一九四五年为顶尖富强的美国规划未来的军事科技,又在一九五五年为一穷二白的中国规划未来的军事科技。这两个国情完全不同的国家,他的长期规划工作都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如此艰巨的任务能够成功绝不是偶然,也绝不是运气,而是凭借渊博的知识与务实的经验。这种既广且深的领导工作就连伟大的全能物理学家杨振宁都做不了。
军事科技涵盖面之广、牵涉知识之深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举一个例子,二战时期为了发展雷达美国国防部在麻省理工学院成立了「放射实验室」(Radiation Lab)。从零开始,「放射实验室」在高峰期有超过一千名科学家在里面全时间工作。战争结束后,大部分的科学家回到学术界,其中有六位拿了诺贝尔奖,两位成为美国总统的科学顾问,发展军事科技所需要的天赋与知识由此可见。军事科技处处是学问,雷达不过是军事科技很小的一环而已。钱学森的影响力之所以超出绝大多数的科学家就是因为他能够跨越「科学」与「工程」这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做到了既博大又精深,这是非常困难与罕见的。
钱学森1936年转入加州理工学院就读。这所学校强调理工结合,培养的学生既是科学家,也是工程师,博大精深就是在这种环境成长的。所以钱学森虽是航空系的学生,但是经常去数学系和物理系修课。譬如当时数学的前沿复变函数论、物理的前沿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等,他都进修了。化学、生物学有些课程钱学森也去听讲,因此跟教授量子化学的鲍林(Linus Pauling,1901-1994,获得1954年诺贝尔化学奖和1962年诺贝尔和平奖)大师成了好朋友,并且一同探讨未来化学的发展。就是这样,钱学森打下了坚实而又广阔的数理化基础。在火箭的研制工作中,钱学森负责设计并建造了加州理工学院的小型高速风洞,累积了工程经验。这是导致他日后能够为五角大厦规划长远发展计划的重要原因。
(2)“自杀小组”(the suicide squad)
美国在上个世纪的三0年代没有什么科学家愿意从事火箭的研究,他们把火箭跟星际旅行连在一起,看成是科幻式的旁门左道。因此当时的美国没有科学家会正经八百的看待火箭。但是加州理工学院出了一个研究生名叫马林纳(Frank Malina)要挑战传统,他倡议成立一个火箭研究小组。根据张纯如(Iris Chang)的书,加州理工学院的火箭研究小组初始成员只有四个人:马林纳(Frank Malina),派生斯(Jack Parsons),福曼(Edward Forman),和钱学森。这就是后来著名的“自杀小组”(the suicide squad)成员。
钱学森在晚年回忆说:“马林纳这个人很聪明,小组的其它几个人动手能力也强,但他们理论上不怎么样,于是找到我,要我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理论计算的问题,就这样我参加了火箭小组的工作。”
火箭小组成立了,但没有经费。同事把他们看成一帮怪人,他们就打工购买二手材料制作火箭。后来有一位研究生阿诺德(Weld Arnold)愿意给小组捐献一千美元,条件是允许他进行拍照,于是这一千美元就成为美国火箭研究小组的第一笔资金。
有了这一千元,大家立即着手展开工作。钱学森首先对火箭研究进行分析计算,于1937年5月29日向小组提供了一份研究报告,解决了火箭设计中遇到的几个理论问题。报告的内容包括:燃烧室中的温度、火箭的理想效率、燃烧产生气体膨胀不足和过度膨胀对火箭效率的影响、燃烧喷嘴的设计、发动机推力的计算等等。这份报告被收进他们的火箭研究课题选集,该选集被小组成员称为他们的“圣经”(美式幽默)。
到了6月份,小组的工作得到冯卡门的支持。于是小组可以利用学校的实验室设备进行试验。但是随后的试验有多次失败,并且给校园造成许多灾难性的损失。火箭试验时产生的腐蚀性气体使许多仪器的金属表面氧化,有一次爆炸差一点使马林纳丧命,污染性气体弥漫着办公楼的许多房间,呛得人喘不过气来。
冯卡门不得不把他们赶出校园,全校师生从此戏称他们是一个“自杀俱乐部”,这个火箭小组就成了日后大大有名的“自杀小组”(the suicide squad)。
“自杀小组”并不因此而灰心丧气,他们把设备搬到市郊一个名叫阿洛约.塞科(Arroyo Seco)的干枯河床上进行试验。于是这个地方就成了美国火箭的摇篮,后来发展成为全球著名的「喷气推进实验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简称 JPL)。
(3)助飞火箭(JATO)与喷气推进实验室(JPL)
1938年的秋天,冯卡门和加州理工学院的校长参加一个美国科学院所属的军事航空委员会召开的会议。军方在会议中建议发明一种火箭能够助推重型轰炸机,使它能在很短的跑道上或是航空母舰上迅速起飞。当时传言纳粹德国正在发展火箭,所以美国国防部感到压力,特别是时间上的紧迫。冯卡门回到学校后立即找马林纳、钱学森等人商议,决定接受这个名为“JATO”的任务。JATO 就是 Jet-Assisted Take Off(喷气助飞)的缩写。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钱学森原本对火箭就很有兴趣,也意识到火箭技术的军事用途,他的博士论文最后一部分就是探讨和论证连续脉冲的火箭推进方法,题目是「探空火箭的飞行分析」。有了“JATO”的任务,在冯卡门的支持下,火箭小组做了一只八英吋长的小火箭吊在实验室的屋顶上作理论实验,然后再到山谷里作规模较大的试验。如此理论与试验反复进行,终于在一九四一年8月的火箭试飞取得成功。“JATO”诞生了。“JATO”这种火箭助飞器很快就在二战时的美国空军得到战场应用。
1944年德国的V1和V2飞弹发展成功,希特勒开始大量使用飞弹攻击英国,伦敦不断遭受飞弹袭击。美国国防部急如星火,希望加州理工学院的火箭小组能制造出新式飞弹来对付纳粹德国。冯卡门和钱学森等研究后认为美国的技术水平和实验条件比德国差太多,必须耗费巨资建立一个全新的、大型的喷气推进实验室,才能设计出射程超过一百英里以上的飞弹。于是美国军方投入三百万美圆正式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实验室,这就是加州巴沙迪那「喷气推进实验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简称 JPL)的诞生。
V1 又称“飞翔的炸弹”(the flying bomb),身长7.9公尺,翼展5.37公尺,是人类战争历史中第一种导弹,也是最早的巡弋飞弹。V1 最大飞行速度656公里/小时,最大飞行距离240公里,飞行高度3,050公尺,全重2,150公斤,弹头重830公斤。从1944年6月到1945年3月,德国使用大量V1飞弹攻击英国南部。德国总共制造了三万枚V1飞弹,用了大约一万枚攻击英国,其中 2,419 枚击中伦敦市区,造成伦敦 6,184人死亡,17,981人受伤。
V1 是一种非常恐怖的飞弹,因为它飞行的时候发出「嘶----嘶----」的恐怖声音,然后突然停止,死一般的沈寂,飞弹开始向下俯冲,接着就是轰然巨响的爆炸。这种恐怖的声音对人心和士气造成非常大的冲击。
JPL 成立后,美国国防部要求 JPL 不仅进行火箭的研究,而且负责制造出可以控制的导弹(台湾称作「飞弹」,其实「导弹」更为恰当,因为导引是飞弹飞行的重点,火箭一般说来是没有导引系统的)。JPL 成立时冯卡门是当然的主任(Director),钱学森是研究分析组的组长,林家翘(1962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钱伟长(1955年返回大陆)、郭永怀(1956年返回大陆)等华人科学家都在这段时间为 JPL 效力。
有了「喷气推进实验室」,加州理工学院自然成为美国研发导弹的核心,冯卡门从一九四四年10月起担任美国空军科学顾问团的团长,钱学森作为团里唯一的外国人,配戴可以参与最高军事机密的金色证章出入五角大厦。
1945年春,盟军胜利在望,罗斯福总统要求迅速派遣专家前往德国的军事工业重地探索所有可能的隐密。四月底,冯卡门组建了一个由三十六位专家组成的「科学咨询团」前往德国。冯卡门受聘担任这个科学咨询团的团长,被授与少将军阶;钱学森受聘担任火箭组的主任,被授予上校军阶。一群美国科学家浩浩荡荡前往欧洲讯问德国军事科学家,收缴德国掌握的军事科技和最新装备,并且争取优秀的德国军事人才来美国效力。
钱学森参与讯问的第一位德国火箭专家就是冯.布劳恩(Wernher von Braun),他是德国 V1 与 V2 飞弹的总设计师。钱学森让布劳恩写出【德国液态燃料火箭发展及未来展望概论】,受到美国军方的重视。美国将布劳恩和他的设计小组都带到美国。移居美国的布劳恩后来担任美国「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NASA)的空间研究设计师,主持设计了「阿波罗4号」太空计划。
冯卡门与钱学森在德国布隆施维市郊外一片茂密的松林中,意外发现纳粹空军元帅戈林直接领导的、高度秘密的「气体动力学研究所」。他们不但查验了研究所,而且还检验了高速风洞、实验室、和所属工厂等等总共五十几个伪装良好的建筑物,并且用仪器探测到埋藏在密林深处的数千件机密文件。这些发现使钱学森对德国火箭与炸药的研制有了深刻的了解。
第二篇:钱学森事迹
钱学森先生简介
钱学森国际著名力学家,我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我国航天技术的开创者和系统工程科学家.1911年12月11日生于上海(原籍浙江杭州).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翌年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后转入加州理工学院,在冯·卡门指导下深造.1938年获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从事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研究.1947-1955年间任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教授.1955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七机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中国科协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1957年被增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早年在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技术的许多领域都做过开创性的工作.独立研究以及和冯·卡门合作研究提出的许多理论,为应用力学、航空工程和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回国后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卫星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创建和发展我国的导弹、航天事业作 出了杰出贡献.在工程控制论、系统工程和系统科学等许多理论领域都进行过创造性研究,作 出了重大贡献.1956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1年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模奖章.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55年初冬,刚刚冲破美国当局阻挠回到祖国的钱学森,来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参观。院长陈赓大将问他:“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钱学森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
就这一句话,决定了钱学森从事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生涯。40多年过去了,如今钱学森已90高龄。他以其对中国火箭导弹技术、航天技术乃至整个国防高科技事业的奠基性贡献,为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写下了精彩绚丽的篇章。
1956年2月17日,钱学森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就我国火箭、导弹事业的组织方案、发展计划和具体措施发表了精辟的见解。《意见书》受到党中央高度重视。不久,钱学森受命负责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10月8日———这正是钱学森回国一周年的日子,国防部五院宣布成立,钱学森被任命为院长。新中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由此开始了艰难的征程。新事业起步,千头万绪。钱学森首先给刚刚分配来的156名大学生讲授《导弹概论》,让这些从未见过导弹的技术人员了解最基本的专业知识。他拟定了空气动力学、发动机等有关专业的学习计划,并指导建立了导弹总体、空气动力学、发动机、弹体结构等研究室。
酒泉发射场。钱学森和普通科技人员一样,睡帐篷、吃粗粮,组织导弹试验的测试、计算、分析、研究。在前苏联突然撤走全部专家的困难条件下,他带领着中国科学家们攻克了一道道难关,于1960年11月5日,成功进行了我国第一枚导弹飞行试验。在现场的聂荣臻高兴地说:“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1966年10月27日,钱学森又参与组织了我国第一枚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飞行爆炸试验,即原子弹、导弹“两弹结合”试验。核弹头在预定地点上空成功实现了核爆炸,此举震惊了世界。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又一次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作为一代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的目光总是具有前瞻性。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后不久,钱学森就组织有关专家就我国地地导弹的发展道路展开讨论,形成《我国地地导弹发展途径的意见》,提出了我国中近程、中程、中远程和洲际导弹的长远发展规划。随后,地空导弹、海防导弹,以及固体发动机、固体导弹、反导系统和运载火箭等项目,也在他组织和协调下陆续上马。1965年1月,他又向中央提出报告,建议早日制订我国人造卫星的研究计划并列入国家任务。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工程代号由此被定为“651工程”,钱学森担负“星———箭———地面系统”总的技术协调和组织实施工作。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遨游太空,向世界宣告新中国迎来了航天时代的黎明。
钱学森是中国军事高科技的奠基人之一。他不仅为“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也对我国军事科学研究提出了高层次的重要思想和观点,并直接倡导了军事系统工程和军事运筹学学科的建立与发展。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钱学森就深刻地阐述了“战争是一门科学”的思想。他指出:“我们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战争的规律,研究战争这一门科学,这就形成了现代军事科学。”
经过潜心研究,钱学森在1998年的一次书面发言中,对军事科学体系作了完整的论述。他指出:“在军事科学,基础理论层次是军事学,技术理论层次是军事运筹学,应用技术层次是军事系统工程。”他将军事系统工程的作用和功能定位为“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更好地去解决贯彻执行军事路线、军事战略中的实际问题”,并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归纳为:作战模拟;武器装备系统的设计方案论证、战术技术指标的确定与效能评估;后勤系统的组织管理;作战指挥体系的设计;战略问题的定量分析和战争模拟。
1978年5月,在钱学森等人的建议下,我军开始了军事运筹学和系统工程的研究试点工作,军事科学院成立了第一个军事运筹研究分析机构。如今,军事运筹学和军事系统工程已经在我军战略战术、部队编制体制和兵力结构研究等各个方面得到广泛运用,取得累累硕果。
关于我国的国防战略,钱学森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和可行性的重要建议。他在20世纪80年代就指出,局部地区的“小仗”可能是我们到21世纪初主要的战争样式,要搞一些平时必须保留的、精锐的、可以马上打仗的部队,应认真从军队编制、装备上解决这一问题。这些建议受到军队领率机关高度重视,如今已在实践中得到体现。对我国国防战略和军事工业改革发展,他也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建议。他还提出军工企业要实行“军民结合”,而民用企业要实行“民军结合”的观点,以及用“柔性自动化生产系统”改革军工企业的观点,为我国军工企业的改革和民用企业的战时动员准备提供了重要思路。
钱学森在晚年还特别强调了军事科学要开展跨学科研究的问题。1999年,他对前去看望他的总装和军事科学院领导同志指出,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各学科相互交叉、相互作用、相互借鉴。国防建设是个大系统,在实践中遇到的都是大问题,而专家们往往从自己的专业出发看问题,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应提倡各学科间的互相交流和讨论。
谋求中国军事高科技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长远发展,是钱学森毕生的夙愿。因此,他以科学家的超前目光,对国防和军队科技人才培养提出了高屋建瓴的见解。自1985年以来,钱学森曾多次谈起关于“科技帅才”的话题。钱学森说:“现在要求培养一批科技帅才,即是一批工程师加科学家加思想家的人才”;“当帅才的,在领导实现一个明确的目标时,应该从基础应用到工程实践,都能够考虑到”。钱学森支持新学科,扶植边缘学科,每一种创新的观点和设想都能得到鼓励。他说:“要提倡创新思维,正确与否交给实践去检验。”
早在1986年,钱学森就认为,高技术革命必将带来军事技术的迅速发展,军队将成为知识密集的部门。未来战争将广泛使用各种先进武器系统,战场情况错综复杂,从而对指挥人员的科技文化和军事素养提出更高要求。他在分析外军与我军军官的文化水平后敏锐地指出,为应付未来可能发生的战争,军队干部应逐步达到大学以上文化水平,师职干部应是硕士,军职干部应是博士,战士的文化水平也要相应提高。他的远见卓识受到中央军委、总部的高度重视。
今年已90高龄的钱学森,仍时刻关心着国防高科技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进展,他对前来看望他的军委领导同志说,要抓紧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记者在钱老家中看到,在他卧榻正对面书架上最显眼的地方,摆放着一尊“神舟号”航天飞船的模型。透过飞天的神舟,他那智慧的目光将永远注视着祖国腾飞的未来。人民中国才是我永远的家”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使客居美国的钱学森心潮澎湃,10多年的辛勤准备,终于到了报效祖国的时候。他向夫人蒋英说:“祖国已经解放,我们该回去了。”
那时,钱学森已是世界著名科学家,夫人蒋英也在音乐界享有声誉。但祖国的召唤,使他们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优越的一切。
1950年8月,钱学森一家人准备乘坐加拿大班机离开美国。但是,美国国防部以莫须有的罪名通过海关扣留了他。之后,美国司法部签署了逮捕令,钱学森失去了自由。
在美国工作的10多年间,钱学森为美国航空和火箭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美国专栏作家密尔顿·维奥斯特曾写道:“钱是帮助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流军事强国的科学家银河中一颗明亮的星。”因此,当得知钱学森要回国时,美海军部副部长立即给司法部打电话:“无论如何都不要让钱学森回国,他太有价值了!”“宁可毙了他,也不要放他回国。”
钱学森没有屈服。在失去自由的日子里,他一方面继续着自己的科学研究,一方面坚持斗争,寻找回国的时机。1955年5月,他从海外华人报纸上看到一则关于中国庆祝“五一”劳动节的报道,其中有他家熟悉的世交陈叔通和毛主席一起在天安门城楼检阅游行队伍的消息。钱学森立即给陈叔通写了一封请求祖国帮助他回国的信,夹在蒋英写给她在比利时的妹妹的信里,悄悄地寄了出去。陈叔通接到信的当天,就把信送交给周恩来总理。当时,中美正在日内瓦举行大使级会谈。王炳南大使根据总理的指示与美方交涉。开始,美方不承认扣留了任何中国公民,但当王大使拿出钱学森的信时,美方才哑口无言。最后,美国政府只得无奈地允许钱学森回国。
在美国的20年里,钱学森一直保留着中国国籍。他回忆说:“我在美国那么长时间,从来没想过这一辈子要在那里呆下去。我这么说是有根据的。因为在美国,一个人参加工作,总要把他的一部分收入存入保险公司,以备晚年之后用。我一块美元也不存,许多人感到奇怪。其实没什么奇怪的,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1955年9月,钱学森全家登上克里夫兰总统号轮船回国。行前,他去向他的老师、世界力学大师、美国超音速之父冯·卡门告别,并把自己的新著《工程控制论》送给了老师。冯·卡门翻看了书后对钱学森说:“你现在在学术上已经超过我了!” “外国人能造,中国同样能造” 历经磨难,钱学森回到了祖国。
到达北京后的第二天清晨,他就带领全家来到天安门广场。仰望着雄伟的天安门和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他无比激动。
1947年,钱学森曾回国省亲,在当时的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作了工程和工程科学的演讲,引起轰动。国民党政府一再挽留他,但看到当时时局混乱,他毅然谢绝,又回到美国。现在,新中国诞生了,他的强国理想终于可以实现了。
回国后不久,组织上安排钱学森去东北参观。一路上,他参观了新建的工厂、水电站、大学、研究所。从新中国成立6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中,钱学森亲身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的力量,进一步增强了报国的信念。
参观期间,钱学森访问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陈赓大将特意从北京赶到学院接待他。陈赓热情地对钱学森说:“哈军工打开大门欢迎钱学森先生”。在参观到一个小火箭试验台前时,陈赓问他:“我们能不能造出火箭、导弹来?”钱学森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有什么不能的,外国人能造,中国同样能造!”
陈赓听后哈哈大笑,激动地握着钱学森的手说:“要的就是您这句话!”事后,钱学森才知道,陈赓是带着国防部长彭德怀的指示,专程就此来请教他的。
回到北京后,钱学森经过深思熟虑,向中国科学院提出了组建力学研究所的建议。1个月后,力学研究所即宣告成立,钱学森任所长。在周恩来总理的鼓励下,他起草了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提出了我国火箭、导弹事业的组织方案、发展计划和具体措施。钱学森的意见书受到党中央高度重视。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中央军委会议,研究决定成立国家航空工业委员会,同时授命钱学森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1956年10月8日,在钱学森归国一周年时,国防部五院宣布成立。钱学森给刚分配来的156名大学生讲授“导弹概论”,开始培养新中国第一批火箭、导弹技术人才。1957年2月,周总理签署国务院命令,正式任命钱学森为国防部五院第一任院长。
期间,钱学森还参加了《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的制定。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远大规划。钱学森担任了由12名科学家组成的综合组组长。规划制定了57项重大研究任务,其中,特别把发展原子能、导弹、电子计算机、半导体、无线电电子学和自动化技术,作为重中之重的最急需项目。这为新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作为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的主要创建者之一,钱学森呕心沥血,做出了历史性贡献。1960年,在他具体领导下,我国研制成功了第一枚导弹。之后,他又亲自主持我国“两弹结合”的技术攻关和试验工作,于1966年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枚导弹核武器。1965年,他向中央提出研制发射人造卫星的时机已经成熟,并于1968年兼任空间技术研究院首任院长。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新中国终于迎来了航天时代的黎明。“我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了”
当年,美国司法部逮捕钱学森,说他是共产党员。美国《纽约时报》后来曾报道说:“在1950年—1955年的5年中,美国政府成为这位科学家的迫害者,将他视为异己的共产党分子予以逮捕,并试图改变他的思想,违背他的意愿滞留他,最后才放逐他出境,回到自己的祖国。”
1955年9月,在钱学森回国途中,停*菲律宾马尼拉港口时,有位记者还问他:“你究竟是不是共产党员?”钱学森答:“共产党员是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我还没有资格当一名共产党员呢!”
钱学森是位爱国的科学家,为了回到祖国而抗争;钱学森不是共产党员,却因为爱国背上了“共产党”的罪名。但回国后的亲身经历,使他产生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强烈愿望。
1958 年初的一个晚上,钱学森来到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张劲夫家,郑重提出了入党要求。1958年10月,在钱学森回国的第3年,力学所党支部通过了他的入党要求。1959年1月,经中国科学院党委批准,钱学森成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同年11月12日转正。这一天,钱学森激动得彻夜难眠。30年后,他还回忆到:“在建国10周年的时候,我被接纳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这个时候我心情非常激动,我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了!我简直激动得睡不着觉。” 从此,钱学森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他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他说:“我在美国是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一心想用自己学到的科学技术救国,不懂得政治。”“回到祖国以后,我通过学习才慢慢懂得马克思主义,懂得点政治,感到科学与政治一定要结合。”
“即便是纯技术工作,那也是有明确政治方向的。不然,技术工作就会迷失方向,失去动力。”他在给一位友人的信中写道:“我近30年来,一直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总是试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的工作。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的源泉!”
钱学森十分重视自己的思想建设。他是位大科学家,一生著作等身。在他的书房里,不仅摆满了各种现代科学技术书籍,还有许多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和文艺理论著作。让人尊敬的是,书房里还有他认真阅读过的《像雷锋那样做人》和《雷锋辞典》等书籍,他把雷锋的思想和行为从行为科学的高度,进行认真的概括和总结,力图提炼出带有规律性的一般原则。
钱学森一生获得无数荣誉,但他最看重的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1991年10月16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杨尚昆亲自为他颁奖。但钱学森在讲话中却说:“今天我不是很激动,”他说,“就在今年,我看了王任重同志写的《史来贺传》的序。在这个序里他说中央组织部把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史来贺和钱学森这五个人作为解放40年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我心情激动极了,我现在是劳动人民的一分子了,而且与劳动人民中最先进的分子连在一起了。”
“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
钱学森说:“我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工作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奖赏。”
在创建力学所期间,他按照技术科学的思想,主持建立了各个专业学科组,并积极倡导学术民主,在科学研究面前不论资历深浅,彼此平等。他在中国科技大学创办了近代力学系,并兼任系主任。在给学生讲课时,他发现许多工农子弟因为经济困难,买不起计算尺等学习用具,就把自己刚出版的中文版《工程控制论》一书的稿酬,毫不迟疑地捐给系里,资助贫困学生购买学习用具。
作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的主要技术领导者,他不仅担负着技术抓总的重任,而且经常身临一线进行具体指导。在进行“两弹结合”的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期间,为了确保人民的安全万无一失,他竭尽心力。导弹上的元器件成千上万,任何一个零件出现故障,都可能影响导弹的安全和可*。他就以表格的方式,把各种可能存在的问题一一列出来,详细到晶体管、电位器、电容器、开关插座、螺钉螺帽等。这对需要思考诸多大事的技术统帅来说,是何其可贵。
许多了解钱学森的人都说,他是大科学家,但心里始终装着人民。20世纪60年代,是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而这时也是我国遭受三年自然灾害,全国人民生活十分困难的时期。为了保证科技专家的正常工作,党和国家想尽办法给以照顾。聂荣臻元帅特意送去一些猪肉,交待给钱学森补充营养。有一天,炊事员看见钱学森太劳累,就为他做了一碗红烧肉。平时和颜悦色的钱学森,一下子把脸沉了下来,批评工作人员道:“你们知道不知道,现在全国人民都生活困难,连毛主席、周总理都不吃肉了,你们居然给我做红烧肉,党性到哪里去了!”不仅如此,钱学森又把自己刚出版的两部科学巨著的稿费作为党费上交。他说,我要和全国人民共渡难关。
在领导国防科技工作期间,钱学森经常深入地处沙漠戈壁的试验基地。那里自然条件的恶劣,人民生活的艰辛,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退出领导岗位后,他还牵挂着生活在那块土地上的人们,思索着如何用科学改变那里的环境。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提出了发展沙产业的思想。他说:“我国沙漠和戈壁大约16亿亩,和农田面积一样大。沙漠戈壁并不是什么也不长。”“沙漠和戈壁的潜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沙产业就是在„不毛之地‟搞农业生产,而且是大农业生产。这可以说是又一项„尖端技术‟!”他还把自己获得的何梁何利基金奖100万港元,捐给了促进沙产业发展基金会。
钱学森现已94岁高龄,依然关心着国家的长远发展,思考着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今年3月29日,他在解放军总医院的病房里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作了一次长谈。他说:“今天找你们来,想和你们说说我近来思考的一个问题,即人才培养问题。我想说的不是一般人才的培养问题,而是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他从美国的大学教育谈到他的老师冯·卡门的教育方法,从自己从事科学研究的体会谈到中国许多著名科学家的成长经历,从“两弹一星” 的研制成功谈到我国今后的长远发展。他寓意深长地说:我们一定要“培养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回国以后,我觉得国家对我很重视,但是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更多的钱学森,国家才会有大发展。”“我今年已90多岁了,想到中国长远发展的事情,忧虑的就是这一点。” 这就是钱学森——一位人民科学家的忠诚。
1947年,刚刚36岁的中国科学家钱学森,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为终身教授。这是一个很高的荣誉,它预示着钱学森的优厚待遇和远大前程。美国为什么如此器重钱学森呢?因为他是美国研究航空科学最高专家冯·卡门的优秀学生,是美国最早研究火箭组织——加州理工学院火箭研究小组的5个成员之一。由他和冯·卡门的“卡门—钱公式”至今仍在航空技术研究中广泛使用。
当钱学森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顿时沉浸在极大的喜悦之中。他在美国生活了10多年,金钱、地位、声誉都有了。可他想:我是中国人,我的根在中国。我可以放弃在美国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我应该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钱学森准备返回中国的决定,引起了美国有关方面的恐慌。钱学森的回国计划受到了阻挠。没收了他的书籍和笔记本。还被逮捕,关押在一个海岛的拘留所里,受到无何止的折磨。
在加州理工学校中,坚持正义和学生的强烈抗-议下,美国特务机关被-迫释放了他,在争取回国的日子里,钱学森更加关心祖国建设事业,经常从《华侨日报》等报刊上了解新中国的情况,5年过去了,钱学森争取回国的斗争得到世界各国主持正义的人们的支持,得到了中国政府的极大关怀。
1955年8月,这场外交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美国政府被-迫同意钱学森返回中国。冲破重生阻挠而回国的钱学森,一头扎在了军事科学的研究中。不断推出科研成果,为祖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导弹之父”,国务院授予他为“全国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在美国定居,能聘为终身教授,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可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钱学森放弃了一切,在今天,有许多人因为金钱,而失去了理想,迷失了方向。钱学森的爱国言行,无疑是鼓舞我们要好好学习,长大报效祖国。
2.1956年2月17日,钱学森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就我国火箭、导弹事业的组织方案、发展计划和具体措施发表了精辟的见解。《意见书》受到党中央高度重视。不久,钱学森受命负责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10月8日———这正是钱学森回国一周年的日子,国防部五院宣布成立,钱学森被任命为院长。新中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由此开始了艰难的征程。新事业起步,千头万绪。钱学森首先给刚刚分配来的156名大学生讲授《导弹概论》,让这些从未见过导弹的技术人员了解最基本的专业知识。他拟定了空气动力学、发动机等有关专业的学习计划,并指导建立了导弹总体、空气动力学、发动机、弹体结构等研究室。
酒泉发射常钱学森和普通科技人员一样,睡帐篷、吃粗粮,组织导弹试验的测试、计算、分析、研究。在前苏联突然撤走全部专家的困难条件下,他带领着中国科学家们攻克了一道道难关,于1960年11月5日,成功进行了我国第一枚导弹飞行试验。在现场的聂荣臻高兴地说:“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1966年10月27日,钱学森又参与组织了我国第一枚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飞行爆炸试验,即原子弹、导弹“两弹结合”试验。核弹头在预定地点上空成功实现了核爆炸,此举震惊了世界。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又一次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作为一代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的目光总是具有前瞻性。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后不久,钱学森就组织有关专家就我国地地导弹的发展道路展开讨论,形成《我国地地导弹发展途径的意见》,提出了我国中近程、中程、中远程和洲际导弹的长远发展规划。随后,地空导弹、海防导弹,以及固体发动机、固体导弹、反导系统和运载火箭等项目,也在他组织和协调下陆续上马。1965年1月,他又向中央提出报告,建议早日制订我国人造卫星的研究计划并列入国家任务。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工程代号由此被定为“651工程”,钱学森担负“星———箭———地面系统”总的技术协调和组织实施工作。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遨游太空,向世界宣告新中国迎来了航天时代的黎明
钱学森,著名科学家。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许多开创性贡献。为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是我国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倡导人。
1949年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徐徐升起时,当时任加利福尼亚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负责人的钱学森深为祖国的新生而高兴。他打算回国,用自己的专长为新中国服务。但那时候在美国的中国科学家归国不易,而钱学森的专长又直接与国防有关,所以他历尽艰辛才终于回到祖国怀抱。他这一曲折的斗争过程,表现了钱学森那时对祖国的挚爱之情,是非常感人的。1950年 9 月中旬,钱学森辞去了加利福尼亚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负责人的职务,办理了回国手续。他买好了从加拿大飞往香港的飞机票,把行李也交给了搬运公司装运。然而,就在他打算离开洛杉矶的前两天,忽然收到美国移民及归化局的通知——不准回国!移民局威胁道,如果私自离境,抓住了就要罚款,甚至要坐牢!又过了几天,钱学森 被抓进了美国移民及归化局看守所,“罪名”是“参加过主张以武力推翻美国政府的政党”。
钱学森交给搬运公司的行李遭到美国海关及联邦调查局的检查,据说从中“查出”电报密码、武器图纸之类。移民及归化局要“审讯”钱学森,说钱学森是“美国共产党员。”后来又说钱学森在美国念书时认识的几个美国同学之中,有几个是美国共产党员。移民及归化局扬言钱学森“违反美国移民法”,要把钱学森“驱逐出境”。这话说出口没多久,又连忙改口。因为要把钱学森“驱逐出境”,这正是钱学森求之不得的!在看守所,钱学森像罪犯似的,被监禁着。钱学森曾回忆道:“我被拘禁的15天内,体重就下降了30磅。在拘留所里,每天晚上,特务要隔一小时就进来把你喊醒一次,使你得不到休息,精神上陷于极度紧张的状态。”移民及归化局迫害钱学森引起了美国科学界的公愤。不少美国友好人士出面营救钱学森,为他找辩护律师。他们募集了 15000 元美金作为保金,才算把钱学森从看守所里保释出来。
1955年 6 月,钱学森写信给当时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叔通同志,请求党和政府帮助他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周总理得知后非常重视此事,并指示有关人员在适当时机办理此事。经过努力,1955年10月18日,钱学森一家人终于回到阔别20年的祖国。不久,他便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
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男,汉族,浙江杭州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1995年5月,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原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更名为钱学森图书馆,江泽民主席为之题写了馆名。2011年,上海交大也建成钱学森图书馆。同年12月8日,纪念钱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名: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代表作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讲义、星出地:
夫人: 蒋英
出生日1911.12.11 期:
祖籍: 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县 生上海
品:
际航行概论、论系统工程 文钱学森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主要成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
就:
中国绿色贡献终身成就奖 逝世日2009.10.31 期:
科学家,火箭专职业:
家
毕业院交通大学 加州校: 理工学院
钱学森 编写书籍
▪ 工程控制论
▪ 物理力学讲义
▪ 星际航行概论
▪ 论系统工程
▪ 关于思维科学
▪ 论人体科学
▪ 城市学与山水城市
学科贡献
应用力学
航天与喷气推进方面
工程控制论
物理力学
系统工程
系统科学
思维科学
▪ 论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
▪ 钱学森手稿
▪ 创建系统学
▪ 论宏观建筑与微观建筑
▪ 论地理科学 科学思想
人物概述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县,是中国杰出的爱国科学家,是航空领域、空气动力学学科的第三代挚旗人,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二十世纪应用数学和应用力学领域的人物。1923年9月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习,1929年9
钱学森 世界杰出科学家
月考入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铁道门[1],1934年6月考取清华大学第二届公费留学生,1935年9月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1936年9月转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成为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的学生,并很快成为冯·卡门最得意的弟子。先后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1938年7月至1955年8月,钱学森在美国从事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研究,并与导师共同完成高速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课题和建立“卡门-钱近似”公式,在二十八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2009年10月31日上午8时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钱学森同志,他在上世纪40年代就已经成为和其恩师冯·卡门并驾齐驱的航空航天领域内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成为二十世纪众多学科领域的科学群星中极少数的巨星之一;钱学森同志也是为新中国的成长做出无可估量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团体之中,影响最大、功勋最为卓著的杰出代表人物,是新中国爱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中国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钱学森
1950年,钱学森同志上港口时,被美国官员拦住,并关进监狱,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钱学森同志由此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失去自由。
1955年10月,经过周恩来总理在与美国外交谈判上的不断努力——甚至不惜释放11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高级将领作为交换,钱学森同志终于冲破重重阻力回到了祖国,自1958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1956年初,他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同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根据他的建议,成立了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并任命他为委员。
1956年参加中国第一次5年科学规划的确定,钱学森与钱伟长、钱三强一起,被周恩来称为中国科技界的“三钱”,钱学森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
钱学森和国家领导人在一起(13张)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
在控制科学领域,1954年,钱学森发表《工程控制论》,引起了控制领域的轰动,并形成了控制科学在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研究高潮。1957年,《工程控制论》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同年9月,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成立大会推举钱学森为第一届IFAC理事会常务理事,他成为了该组织第一届理事会中唯一的中国人。
[2]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技协会主席。1991年10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在应用力学领域,钱学森在空气动力学及固体力学方面做了开拓性研究,揭示了
钱学森肖像(18张)可压缩边界层的一些温度变化情况,并最早在跨声速流动问题中引入上下临界马赫数的概念。1953年,钱学森正式提出物理力学概念,主张从物质的微观规律确定其宏观力学特性,开拓了高温高压的新领域。
在系统工程和系统科学领域,钱学森在80年代初期提出国民经济建设总体设计部的概念,坚持致力于将航天系统工程概念推广应用到整个国家和国民经济建设,并从社会形态和开放复杂巨系统的高度,论述了社会系统。他发展了系统学和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
在喷气推进与航天技术领域,钱学森在40年代提出并实现了火箭助推起飞装置,使飞机跑道距离缩短;1949年,他提出火箭旅客飞机概念和关于核火箭的设想;1962年,他提出了用一架装有喷气发动机的大飞机作为第一级运载工具,用一架装有火箭发动机的飞机作为第二级运载工具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概念。
在思维科学领域,钱学森在80年代初提出创建思维科学技术部门,认为思维科学是处理意识与大脑、精神与物质、主观与客观的科学,推动思维科学研究是计算机技术革命的需要。
晚年钱学森
他主张发展思维科学要同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机的工作结合起来,并将系统科学方法应用到思维科学的研究中,提出思维的系统观;此外,在人体科学、科学技术体系等方面,钱学森也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人体生命科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
钱学森同志于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中国科技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高级顾问等重要职务;他还兼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1991年10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在钱学森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钱老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是伟大的人民科学家。与钱伟长、钱三强被周总理合称为“三钱”。
编辑本段大事年表 童年:
1911年12月11日生于上海。三岁时随父母到北京,在北京度过了童年与少年时期。
少年:
1923年9月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习。
1929年 考入了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机车制造专业。
1934年 于交通大学毕业,并于8月赴国立中央大学参加清华大学庚款留美公费生考试。10月成为20名留美公费生之一。
青年:
1935年 留学美国,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
1936年 获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后转入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
1939年 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数学博士学位。
1943年 任加州理工学院助理教授。
1945年 任加州理工学院副教授。
1947年 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1947年 在上海与蒋英结婚。
1949年 任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教授。
1953年,钱学森正式提出物理力学概念,主张从物质的微观规律确定其宏观力学特性,开拓了高温高压的新领域。
1954年 《工程控制论》英文版出版,该书俄文版、德文版、中文版分别于1956年、1957年、1958年出版。
回国:
1955年9月17日 返回祖国。
1980年《工程控制论》(修订版)出版。2011年,《工程控制论》(第三版)出版。
1956年 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在力学所工作到1972年前后。在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被增选为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7年 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1956)一等奖。当选中国力学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
1958年 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主任。经杜润生、杨刚毅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9年 当选为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相继当选为第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60年 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并不再兼任该院一分院院长。从此,钱学森的主要职务一直为副职,由第五研究院副院长,到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再到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等,专司中国国防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
1961年 当选为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
1962年 《物理力学讲义》出版。
1963年 《星际航行概论》出版。
1965年 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导弹工业部)副部长。
1968年,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研究院(即今天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
1969年 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和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并相继当选为第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老年:
1970年 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并不再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研究院院长。
1979年 在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当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Distinguished Alumni Award)。但钱学森没有到美国接受这份荣誉。直到2001年钱老90岁生日时,钱老在美国的好友Frank E.Marble教授受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校长D.Baltimore委托,专程到北京将“杰出校友奖”的奖状和奖章当面颁发给钱老。当选中国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
胡锦涛探望钱学森
1980年 当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86年当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三届全国委员会主席。
1981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被授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称号。当选中国空气动力学研究会(1989年更名为中国空气动力学会)名誉理事长。当选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
1982年 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当选为中国力学学会名誉理事长。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兼任该院一分院(即今天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论系统工程》出版,1988年《论系统工程》(增订版)出版。
1984年 在中国科学院第五次学部委员(院士)大会上,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执行主席。1992年,在中国科学院第六次学部委员(院士)大会上,被聘请为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名誉主席。
1985年 钱学森因对中国战略导弹技术的贡献,作为第一获奖者和屠守锷、姚桐斌、郝复俭、梁思礼、庄逢
江泽民探望钱学森
甘、李绪鄂等获全国科技进步特等奖。
1986年 在政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被增选为政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并相继当选为政协第七、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1988年兼任政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获(1985)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关于思维科学》出版。
1987年 被聘为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高级顾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和系统工程》出版。
1988年 《论人体科学》出版。《创建人体科学》、《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发展纵横观》和《论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分别于1989年、1996年、1998年出版。
1989年 获国际技术与技术交流大会和国际理工研究所授予的“W.F.小罗克韦尔奖章”“世界级科学与工程名人”和“国际理工研究所名誉成员”称号。
1991年 获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中央军委授予的一级英雄模范奖章。《钱学森文集(1938~1956)》出版。
1994年 在中国工程院第一次院士大会上,被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论地理科学》出版。《城市学与山水城市》出版。
1995年 获何梁何利基金颁发的首届(1994)“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后改称“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1998年 被聘为解放军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高级顾问。在中国科学院第九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四次院士大会上,被授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称号。
1995年,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将原母校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命名为钱学森图书馆,江泽民主席为之题写了馆名。
1999年 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0年 《钱学森手稿(1938~1955)》出版。
2001年 获霍英东奖金委员会颁发的第二届“霍英东杰出奖”(中国地区)。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审议批准,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763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钱学森星”。《论宏观建筑与微观建筑》出版。《第六次产业革命通信集》出版。《创建系统学》出版。12月11日江泽民看望钱学森,李岚清副总理一同看望。1995年、1996年和1999年江泽民曾先后三次到钱学森家中看望他。
逝世:
2009年10月31日上午8时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2011年,《钱学森论火箭导弹和航空航天》等多部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著作出版。
编辑本段学科贡献 应用力学 钱学森
钱学森在应用力学的空气动力学方面和固体力学方面都做过开拓性的工作;与冯·卡门合作进行的可压缩边界层的研究,揭示了这一领域的一些温度变化情况,创立了“卡门—钱近似”方程。与郭永怀合作最早在跨声速流动问题中引入上下临界马赫数的概念。
航天与喷气推进方面
从40年代到60年代初期,钱学森在火箭与航天领域提出了若干重要的概念:在40年代提出并实现了火箭助推起飞装置(JATO),使飞机跑道距离缩短;在1949年提出了火箭旅客飞机概念和关于核火箭的设想;在1953年研究了跨星际飞行理论的可能性;在1962年出版的《星际航行概论》中,提出了用一架装有喷气发动机的大飞机作为第一级运载工具,用一架装有火箭发动机的飞机作为第二级运载工具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概念。
工程控制论
工程控制论在其形成过程中,把设计稳定与制导系统这类工程技术实践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钱学森本人就是这类研究工作的先驱者。
物理力学
钱学森在1946年将稀薄气体的物理、化学和力学特性结合起来的研究,是先驱性的工作。1953年,他正式提出物理力学概念,主张从物质的微观规律确定其宏观力学特性,改变过去只靠实验测定力学性质的方法,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并开拓了高温高压的新领域。1961年他编著的《物理力学讲义》正式出版。现在这门科学的带头人是苟清泉教授,1984年钱学森向苟清泉建议,把物理力学扩展到原子分子设计的工程技术上。
系统工程
钱学森不仅将中国航天系统工程的实践提炼成航天系统工程理论,并且在80年代初期提出国民经济建设总体设计部的概念,还坚持致力于将航天系统工程概念推广应用到整个国家和国民经济建设,并从社会形态和开放复杂巨系统的高度,论述了社会系统。钱学森从而提出把社会系统划分为社会经济系统、社会政治系统和社会意识系统三个组成部分。相应于三种社会形态应有三种文明建设,即物质文明建设(经济形态)、政治文明建设(政治形态)和精神文明建设(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应是这三种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从实践角度来看,保证这三种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就是社会系统工程。从改革和开放的现实来看,不仅需要经济系统工程,更需要社会系统工程。
系统科学
钱学森对系统科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发展了系统学和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
思维科学
人工智能已成为国际上的一大热门,但学术思想却处于混乱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钱学森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提出创建思维科学(noeticscience)这一科学技术部门,把30年代中国哲学界曾议论过,有所争论,但在当时条件下没法讲清楚的主张,科学地概括成为思维科学。比较突出的贡献为:
(1)钱学森在80年代初提出创建思维科学技术部门,认为思维科学是处理意识与大脑、精神与物质、主观与客观的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个大部门。推动思维科学研究的是计算机技术革命的需要。
(2)钱学森主张发展思维科学要同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机的工作结合起来。他以自己亲身参予应用力学发展的深刻体会,指明研究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机应以应用力学为借鉴,走理论联系实际,实际要理论指导的道路。人工智能的理论基础就是思维科学中的基础科学思维学。研究思维学的途径是从哲学的成果中去寻找,思维学实际上是从哲学中演化出来的。他还认为形象思维学的建立是当前思维科学研究的突破口,也是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机的核心问题。
(3)钱学森把系统科学方法应用到思维科学的研究中,提出思维的系统观,即首先以逻辑单元思维过程为微观基础,逐步构筑单一思维类型的一阶思维系统,也就是构筑抽象思维、形象(直感)思维、社会思维以及特异思维(灵感思维)等;其次是解决二阶思维开放大系统的课题;最后是决策咨询高阶思维开放巨系统。
⑧科学技术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钱学森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最高概括,也是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科学的社会科学)的最高概括,钱学森将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归纳为十个紧密相联的科学技术部门。这十大科学技术部门的划分方法,正是钱学森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系统论对科学分类方法的又一创新。
编辑本段科学思想
学龄提前,学制缩短,人人皆可早成才。
按照“大成智慧教育”的构想,儿童可以4岁入学,12岁初中毕业;12至17岁上高中及大学,完成“大成智慧”知识学习,再加一年“实习”,学成一个行业的专家,写出毕业论文,成为大成智慧教育硕士。钱老设想:到21世纪中叶,全中国的青年都可以18岁读完达到硕士水平的大学,成为社会有用的通才。这种学制的设计,以早出人才为旨归,适应了信息时代世界竞争形势的需要。
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培养理工文艺结合的“全才”。
钱老提出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包括所有通过人类实践认知的学问。按照目前知识体系的认识,可以暂分为11大部门,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军事科学、行为科学、地理科学、建筑科学以及文艺理论等。“这是个活的体系,是在全人类不断认识并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发展变化的体系”。相应地,教育要培养的人才应当:1.熟悉科学技术的体系,熟悉马克思主义哲学;2.理、工、文、艺结合,有智慧;3.熟悉信息网络,善于用电子计算机处理知识。这样的人是全才。”在钱老看来,“21世纪的全才并不否定专家,只是他,这位全才,大约只需一个星期的学习和锻炼就可以从一个专业转入另一个不同的专业。这是全与专的辩证统一。这样的大成智慧硕士,可以进入任何一项工作。以后如工作需要,改行也毫无困难。当然,他也可以再深造为博士,那主要是搞科学技术研究,开拓知识领域。”同时,在纵向结构上,人类知识体系又可以区分为: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应用技术三个层次(文艺理论的层次的划分略有不同)。三个层次之间是相互关联的。科学技术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与影响是双向的、统一的。又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在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中谁也离不开谁。而“哲学作为科学技术的最高概括,它是扎根于科学技术中的,是以人的社会实践为基础的;哲学不能反对、也不能否定科学技术的发展,只有因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科学技术与哲学的统一结合,品德情感与智慧能力并重,培养高尚品德和科学精神。
钱老一贯坚持把基础理论、技术科学、应用技术统一起来的考虑专业教学的内容。他提出要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人—机结合优势互补的长处。而大成智慧人才培养的关键,还在于学生的品德与精神。因此要靠伟大的科学精神和崇高品德的教育与熏陶,要靠自觉地追求真理的兴趣与激情,要靠人在与计算机优势互补中对知识的有效集成与积累,要靠在社会实践中长期的锻炼,才可能培养出真正高端的智慧人才。钱老高度重视了哲学的意义:“一个科学家,他首先必须有一个科学的人生观、宇宙观,必须掌握一个研究科学的科学方法!这样,他才能在任何时候都不致迷失道路;这样,他在科学研究上的一切辛勤劳动,才不会白费,才能真正对人类、对自己的祖国做出有益的贡献。”
有一年,近代力学系的学生毕业考试,钱学森出了一题“从地球上发射一枚火箭,绕过太阳,再返回到地球上来,请列出方程求出解”。时至中午无人答出,“还晕倒了几个学生”,他说:“先吃饭吧,回头接着考。”饭后学生们重返考场,时至傍晚,全班只有几个学生及格。一场考试表明学生数学基础不牢,钱老当时决定,全班推迟毕业,再学半年,主攻数学,打好数学基础。如今这个班里的很多学生成了院士,忆及当年,都觉得那半年获益匪浅。
编辑本段主要著作
《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讲义》《星际航行概论》 《论系统工程》《关于思维科学》《论地理科学》
重现历史的“准专著”
《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论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创建系统学》《论宏观建筑与微观建筑》等。
编辑本段重要荣誉
1979年,加州理工学院授予钱学森最高荣誉“杰出校友奖”(但直到2001年12月,钱学森才正式接受这一荣誉)。
1991年获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中央军委授予的一级英雄模范奖章。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钱学森“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7年荣获“感动中国人物”。
2009年3月28日,他被授予“世界因你而美丽——2008影响世界华人大奖”之“终身成就最高荣誉大奖”。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2009年4月13日,上海交通大学举行113年校庆,钱学森等四位校友荣获上海交通大学“杰出校友终身成就奖”。
2007年,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2009年11月13日,第二届中国绿色发展高层论坛授予钱学森“中国绿色贡献终身成就奖”。
感动中国推选员阎肃,对钱学森老人这样评价:大千宇宙,浩瀚长空,全纳入赤子心胸。惊世两弹,冲霄一星,尽凝铸中华豪情,霜鬓不坠青云志。寿至期颐,回首望去,只付默默一笑中。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钱学森的颁奖词: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编辑本段个人语录
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在美国期间,有人好几次问我存了保险金没有,我说1块美元也不存。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我在美国前3、4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因为我是中国人。
我姓钱,但我不爱钱。
我个人仅仅是沧海一粟,真正伟大的是党、人民和我们的伟大国家。
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一生所做的各种工作表示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的奖赏。
难道搞科学的人只需要数据和公式吗?搞科学的人同样需要有灵感,而我的灵感,许多就是从艺术中悟出来的。
我认为今天科学技术不仅仅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而是人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的知识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
我是一名科技人员,不是什么大官,那些官的待遇,我一样也不想要。
中国大学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常常是最后一把钥匙打开了神殿门,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的。
正确的结果,是从大量错误中得出来的;没有大量错误作台阶,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座。
“Nothing is final!!”(没有什么认识是最后的)
“Knowledge was boundless”(学无止境)。
高等学校的学习,是打基础的时期,应该强调学好基础课程。
科学工作千万不能固执己见。缺乏勇于认错的精神,是会吃大亏的。
丢掉了毛泽东思想和公有制,中国就完蛋啦.编辑本段逝世追悼
杰出的科学家、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同志的遗体告别仪式,2009年11月6日上午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及朱镕基、李瑞环、宋平、李岚清等同志们前往送别;钱学森同志的家人、老同事、家乡代表以及社会各界民众也前来为他送行,其中不少人竟是从祖国各地甚至海外赶来参加告别仪式。来的人泣不成声,就这样,一位对中国事业做了很大的贡献的人离我们而去,无人不惜,无人不叹!
胡锦涛、江泽民、温家宝、习近平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一早即来到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在哀乐声中缓步走到钱老的遗体前,肃立默哀向他的遗体三鞠躬,并和家属一一握手表示慰问。
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庄严肃穆、哀乐低回,礼堂上方悬挂的黑色白底的横幅,上面写着“沉痛悼念钱学森同志”,横幅下面是钱老的遗像,遗像的正下方摆着两个花圈,一个是儿女敬献的花圈,挽联上写着“爸爸,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另一个花圈是钱老的孙辈们敬献的,上面写着“爷爷我们永远想念您”。钱老遗体前方摆放的是妻子蒋英敬献的花圈,挽联上写着“学森安心走好”。钱老的遗体安卧在鲜花翠柏丛中,身上覆盖着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
1995年5月,经钱学森同意,钱学森的母校西安交通大学将图书馆命名为钱学森图书馆,时任国家主席的交大学长江泽民同志为之题写了馆名,这是我国第一次以在世科学家名字命名的图书馆,该图书馆定位于科研教学的资源共享与钱老事迹,文物展示于一体,并设置钱学森特色数据库。1996年,钱学森在钱学森图书馆揭幕典礼上的书面发言中,深有感慨地说:“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图书馆和资料馆,就没有今天的钱学森。“ 而钱学森图书馆成为在钱老逝世前,中国唯一一个以健在的科学家名字命名的大学图书馆。
2005年10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决定在钱学森生活和学习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建立钱学森图书馆。该钱学森图书馆将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图书馆的功能定位是:国内外钱学森文献实物最完整、最系统、最全面的收藏保管中心;钱学森科学成就、治学精神、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的宣传展示中心;钱学森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研究交流中心。2010年6月6日中共中央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等领导出席参加了钱学森图书馆的奠基仪式,预计2011年12月,钱老诞辰100周年之际,新馆正式启动。
2009年12月10日,在钱学森诞辰98周年到来之际,北京师大附中钱学森纪念馆正式开馆,温家宝总理为纪念馆题写馆名。教育部袁贵仁部长、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共同为钱学森纪念馆馆名石揭幕。钱学森纪念馆的筹建,得到了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教委、宣武区党政领导和教委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得到了兄弟单位的支援,钱永刚先生的鼎力相助。
编辑本段生平轶事 赴美留学
1935年8月的一天,钱学森从上海乘坐美国邮船公司的船只离开祖国。黄浦江浊浪翻滚,望着渐渐模糊的上海城,钱学森在心中默默地说:“再见了,祖国。你现在豺狼当道,混乱不堪,我要到美国去学习技术,早日归
钱学森毕业照 来为你的复兴效劳。”
钱学森到美国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学工 程要到工厂去实践,可当时美国航空工厂歧视中国人,所以一年后他开始转向航空工程理论,即应用力学的学习。1936年10月他转学到加州理工学院。
钱学森是慕名而来的。因为,坐落在洛杉矶市郊帕萨迪纳的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有一位大名鼎鼎的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是匈牙利人。可后来的事,钱老自己可能都没想到,自己能成为冯·卡门教授的学生,并且成为其中的佼佼者,提升至了他的最得力助手。
20世纪30年代初,航空科学还处于襁褓之中。冯·卡门当时是这一领域的顶尖人物,后来被誉为“超音速飞行之父”。1970年,月亮上的某一陨石坑被冠以他的名字。
冯·卡门抬头仔细打量着这位仪表庄重、个子不高的年轻人,他提出几个问题让钱学森回答,钱学森稍加思索便异常准确地回答了他的所有提问。冯·卡门暗自赞许:这个中国人的思维敏捷而又富于智慧。他高兴地收下了这位学生。1945年初,钱学森成为以冯·卡门为团长的空军科学咨询团的成员。德国投降后,他随该团的考察小组到欧洲考察航空和火箭技术。1947年初,36岁的钱学森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的正教授。在受监控期间,除教学外他仍未放弃学术研究,1953年发表了《从地球卫星轨道上起飞》,为低推力飞行力学奠定了基础,并于1954年出版了《工程控制论》一书。1955年回国前他向冯·卡门告别时,冯·卡门激动地说:“你现在在学术上已超过了我!” 归国之旅
“我一直相信,我一定能够回到祖国的,今天,我终于回来了!”这是中国著名科学家和火箭专家钱学森对接待他回国的中国科学院科学家代表朱兆祥同志所说的一句万分感慨的话。他于1955年9月17日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踏上回国航程,于1955年10月1日到达香港,1955年10月8日到达广州,同他一起回国的还有他的夫人和两位幼子,说到这里就不由得提一下钱学森坎坷
钱学森妻子蒋英 的回国之路
钱学森于1935年8月,作为一名公费留学生赴美国学习和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的。回国前,曾担任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钱学森1935年赴美国留学。10年后,他成为当时一流火箭专家。由于发表了“时速为一万公里的火箭已成为可能”的惊人火箭理论而誉满全球。这位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在“二战”期间,跟其导师冯·卡门参与了当时美国绝密的“曼哈顿工程”——导弹核武器的研制开发工作,在美国是一个屈指可数的稀世之才。
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诞生的消息传到美国后,钱学森和夫人蒋英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商量着早日赶回祖
钱学森归国后的合影
国,为自己的国家效力。此时的美国,以麦卡锡为首对共产党人实行全面追查,并在全美国掀起了一股驱使雇员效忠美国政府的歇斯底里狂热。钱学森因被怀疑为共产党人和拒绝揭发朋友,被美国军事部门突然吊销了参加机密研究的证书。这使他非常气愤。钱学森以此作为要求回国的理由。然而,钱学森万万没想到,他的回国意愿竟酿成了一场劫难!美国海军部次长恶狠狠地说:“他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核心机密,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中国去!”
从此,美国对他的政治迫害接踵而至。移民局抄了他的家,在特米那岛上将他拘留14天,直到收到加州理工学院送去的1.5万美金巨额保释金后才释放了他。后来,海关又没收了他的行李,包括800公斤书籍和笔记本。他们硬说里面有机密材料。其实,在打包之前,钱学森已叫他们检查过。美国检察官再次审查了他的所有材料后,证明他是光明磊落的。
钱学森在美国受迫害的消息很快传到国内,新中国震惊了!国内科技界的朋友通过各种途径声援钱学森。党中央对钱学森在美国的处境极为关心,中国政府公开发表声明,谴责美国政府在违背本人意愿的情况下监禁了钱学森。
1954年4月,美英中苏法五国在日内瓦召开讨论和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国际会议。出席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联想到中国有一批留学生和科学家被扣留在美国,于是就指示说,美国人既然请英国外交官与我们疏通关系,我们就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开辟新的接触渠道。
中国代表团秘书长王炳南6月5日开始与美国代表、副国务卿约翰逊就两国侨民问题进行初步商谈。美方向中方提交了一份美国在华侨民和被中国拘禁的一些美国军事人员名单,要求中国给他们以回国的机会。为了表示中国的诚意,周恩来指示王炳南在6月15日举行的中美第三次会谈中,大度地作出让步,同时也要求美国停止扣留钱学森等中国留美人员。
然而,中方的正当要求被美方无理拒绝。7月21日,日内瓦会议闭幕。为不使沟通渠道中断,周恩来指示王炳南与美方商定自7月22日起,在日内瓦进行领事级会谈。为了进一步表示中国对中美会谈的诚意,中国释放了4个被扣押的美国飞行员。
中国作出的高姿态,最终是为了争取钱学森等留美科学家尽快回国——可是在这个关键问题上,美国代表约翰逊还是以中国拿不出钱学森要回国的真实理由,一点不松口。
正当周恩来总理为此非常着急的时候,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陈叔通收到了一封从大洋彼岸辗转寄来的信。他拆开一看,署名“钱学森”。他禁不住心头一震,他迅速地读完了这封信。信中的内容,原来是请求祖国政府帮助他回国。
这封信是钱学森当时摆脱特务监视,在一封写在小香烟纸上寄给在比利时亲戚(蒋英妹妹)的家书中,夹带给陈叔通副委员长的。对于这样一封非同寻常的海外来信,陈叔通深知它的分量,当天就送到周总理那里。“这真是太好了,据此完全可以驳倒美国政府的谎言!”周恩来总理当即作出了周密部署,叫外交部火速把信转交给正在日内瓦举行中美大使级会谈的王炳南,并对王炳南指示道:“这封信很有价值。这是一个铁证,美国当局至今仍在阻挠中国平民归国。你要在谈判中,用这封信揭穿他们的谎言。”
8月1日中美大使级会谈一开始,王炳南率先对约翰逊说:“大使先生,在我们开始讨论之前,我奉命通知你下述消息:中国政府在7月31日按照中国的法律程序,决定提前释放阿诺维等11名美国飞行员,他们已于7月31日离开北京,估计8月4日即可到达香港。我希望,中国政府所采取的这个措施,能对我们的会谈起到积极的影响。”可谈到钱学森回国问题时,约翰逊还是老调重弹:“没有证据表明钱学森要归国,美国政府不能强迫命令!”于是,王炳南便亮出了钱学森给陈叔通的信件,理直气壮地予以驳斥:“既然美国政府早在1955年4月间就发表公告,允许留美学者来去自由,为什么中国科学家钱学森博士在6月间写信给中国政府请求帮助呢?显然,中国学者要求回国依然受到阻挠。”在事实面前约翰逊哑口无言。美国政府不得不批准钱学森回国的要求。1955年8月4日,钱学森收到了美国移民局允许他回国的通知。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梦寐以求的回国愿望得以实现了!这一天钱学森携带妻子蒋英和一双幼小的儿女,终于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踏上返回祖国的旅途。
由于钱学森的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三次激动
“第一次是在1955年,我被允许可以回国了。我拿着一本我刚出版的《工程控制论》交到老师冯·卡门手里。他翻了翻感慨地说:“你现在在学术上已经超过了我”。我钱学森在学术上超过了这么一位世界闻名的大权威,为中国人争了气,我激动极了。
“第二次是建国10周年时,我被接纳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我激动得睡不好觉。
“第三次心情激动,就在今年。今年,我读了王任重同志为《史来贺传》写的序。在这个序里,他说中央组织部决定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史来贺和钱学森这五位作为解放50年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我能跟他们并列,心情怎不激动?!”
钱学森1955年离开美国后再也没有回去过。他坚持只要美国政府不对当年“驱逐”他出境正式道歉,他今生今世绝不再去美国。原来,凡在美国移民局的档案里留有被驱逐记录的,必须经由某种特赦手续才能入境。“我钱学森本无罪,何须你特赦?”
“他是一位把祖国、民族利益和荣誉看得高于一切的人,说得上是一位精忠报国、富有民族气节的„中国人‟。”蒋英对钱学森特有的爱国情结十分认可。
根据麻省理工学院的办学宗旨,各专业学科的学生都要在学期内到对口的工厂、科研部门实习。钱学森应该去飞机制造厂实习。可是,他没有想到,美国的飞机制造厂只准许美国学生去实习,不接纳外国学生。这种民族歧视是钱学森在美国遭受的又一次沉重打击。
1947年,钱学森留美后第一次回到阔别12年的祖国。与蒋英在上海举行了简朴的婚礼后,他携夫人回到美国后,更加勤奋地钻研业务。他清楚地知道,在美国,这里只是他人生的一个驿站,遥远的祖国才是他永远的家园。
自被美国政府软禁,他们全家一夕三惊,为此经常搬家。蒋英作为他的忠实伴侣,给了他无比的勇气与力量。蒋英回忆说:“我们总是在身边放好三只轻便的箱子,天天准备随时获准搭机回国;可以讲,他最后是作为„美国犯人‟被驱逐出境的。”这一段历史,确实让他们刻骨铭心。
钱老家的客厅里,墙上挂着一张巨幅“蘑菇云”照片——那是第一颗战略导弹在罗布泊精确命中靶心的激动人心时刻——“每当他看到这幅照片,总有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因为它掌握在自己民族的手里,就是和平的象征。”在这对老夫妇的心目中,那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和平之花。
编辑本段晤面主席 初见毛泽东
1956年,菊香书屋:“主席。”周恩来进门后满面笑容,“我将你久盼的贵宾请来啦!”
“啊!钱学森同志。”毛泽东走上前去,紧握着站在周恩来身旁有点拘谨和紧张的钱学森的双手,“盼了你好久啰!我们的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和火箭专家!”
“我也早想来拜会主席了。”钱学森激动地望着紧握着他双手的毛泽东,“怕你太忙,不敢来打扰。”
“你说反啰!是我考虑到你才回国,要处理的事太多,不敢过早相约。”毛泽东诚挚地说。
“听说美国人把你当成5个师呢!”毛泽东伸出五个手指头,“我看呀,对我们说来,你比5个师的力量大多啦!我现在正在研究你的工程控制论,用来指导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呢!”
毛泽东的平易近人,减少了钱学森初来时的拘谨和紧张,“学森同志,”毛泽东望着钱学森,“你那个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天工业的意见书》,我仔细看过了。写得很好呀!”
“主席,”钱学森谦和地笑了笑,“我刚刚回国,对国内情况不甚了解,我只是根据我的工程控制论,对我国的国防建设特别是航空工业的建设提了不少很不成熟的意见,其中错误一定不少啊!”
毛泽东摆了摆手:“学森同志,提出了这么多好建议,怎么是错误啊!这是十分难得的呀!这些精辟独到的建议,只有你这位工程控制论创始人才提得出呀!”
毛泽东顿了顿,接着说道:“我们国家决定根据你的工程控制论,组织各个学科各个部门一起奋力搞导弹。学森同志,我想请你这个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来牵这个头,有信心吗?”钱学森有点紧张:“主席,这么重要的任务,我怕干不好啊!”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毛泽东用筷子在空中重重一晃,“你钱学森是工程控制论的开山鼻祖,还怕干不好!”
在毛泽东磅礴气势的感染下,钱学森终于坚定地点了点头:“主席,我一定努力工作。” 畅谈工程控制论
“恩来,根据钱学森同志的工程控制论,我国第一个导弹、卫星试验基地的情况怎样了?”毛泽东关心地问。
“基地已选好,只是基地领导小组人选还没有定下来。”
“就请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钱学森当组长吧!”毛泽东的手掌在椅上轻轻一按。
“好!”周恩来点点头,将手中的材料递给毛泽东,“这是钱学森这些科学家根据工程控制论写的报告,请主席过目。”
“这是钱学森这些科学家写的„天书‟啊!”毛泽东幽默地说,“我一定要好好看看。”
周恩来走后,毛泽东立刻打开钱学森这些科学家递上的“天书”。看完,毛泽东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他拿起直拨电话,兴奋地说道:“恩来,我想召集一个会议,亲自听听钱学森这些科学家们的汇报。”
下午,毛泽东的菊香书屋,坐满了他请来的科学界的贵宾。“学森同志,来,来,坐这儿来。”毛泽东指着自己身旁的一个座位,“请你根据你的工程控制论谈谈火箭导弹问题吧!”毛泽东显然对钱学森用他的工程控制论指导建造的火箭导弹有着特殊的兴趣。
“好。”钱学森向毛泽东微微点点头,“主席,那我就谈谈我个人在这方面粗浅的看法吧。关于火箭和导弹的问题,如果苏联遵守我们签订的协议,他们提供的模型尽早运来,我们在三年五年之内就会有一个大的突破,争取把第一枚导弹打上去。因为我们对工程控制论的研究,远远走在他们的前面,而研制火箭导弹是无论如何离不开工程控制论的,可以这样说,离开工程控制论,火箭导弹的研制工作将寸步难行!如果他们拖拖拉拉,我们也不怕。至少我们有火箭导弹的理论基础,有比较完善的工程控制论作为指导。现在关键是火箭的燃料问题,苏联答应给,但迟迟没运来。”
毛泽东望了身旁的周恩来一眼,眉头皱了皱。
钱学森并没有注意到毛泽东的表情,接着说道:“根据工程控制论的理论,我们准备先搞出图纸和模型,在不依靠外援的基础上拿出我们自己的东西。就像刚才总理说的,我们搞火箭导弹,包括搞卫星,要有立足于国内的思想准备,当然这里最重要的是全国大力协作,使工程控制论的研究更趋完善。”
听到这里,毛泽东非常兴奋,插言道:“学森同志,你谈得蛮好呀!现在我们搞尖端技术,也是在打硬仗,打一场工程控制论的硬仗呢!我们过去的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为什么取得胜利,就是运用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的战略思想。学森同志,实际上,这也是你的工程控制论在军事上的运用,只是当时没有这个名词罢了!”
钱学森笑着说:“因而,主席应当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啊!”
毛泽东摆了摆手:“我不过是不自觉地在战争上运用了你的工程控制论。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当然还是你呀!我哪能贪为己功啊!”
……
1960年,苏联撤走了援华的全部专家,撕毁全部257个科技合同,包括给我们提供原子弹、火箭、导弹样品的合同。
1960年6月10日,也就是苏联专家从中国撤走仅仅17天,在钱学森的领导下,用工程控制论作为指导,用国产燃料发射了中国第一颗近程弹道导弹,准确命中目标。一个多月后,国产近程导弹也相继升空,高准确度地命中目标……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毛泽东特别高兴。一向反对为其做生日的他,这一年一反常规,破例地请了大家一次。
工作人员拟定了一个入席者名单给毛泽东审定,毛泽东看了3桌客人的名单后,十分郑重地用铅笔将钱学森的名字从另外一桌划到了自己所在桌位的名单上。而且让钱学森坐在紧挨自己的身边;宴会在喜庆的气氛中开始。毛泽东坐在座位上,笑着说;“今天,请各位来叙一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原子弹爆炸了,我们的火箭试验成功了,我们中国人在世界上说话,更有底气了!”接着,毛泽东话锋一转,指着自己身边的钱学森,笑着对大家风趣地说:“我现在特别向在座的诸位介绍一下我们的钱学森同志,他是我们的几个王呢!什么王?„工程控制论王‟,„火箭王‟!他这个王用工程控制论一发号令,我们的火箭就上天,所以各位想上天,就找我们的„工程控制论王‟和„火箭王‟钱学森同志!”
钱学森:对自己影响最深的人是周恩来和岳父
钱学森生前常对人说,对他一生影响最深和帮助最大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开国总理周恩来,一个是自己的岳父蒋百里。
蒋百里乃钱学森的岳父,被誉为“现代兵学之父”,曾任国民政府保定陆军学校校长,1937年初,他在自己的军事论著《国防论》中,首次提出了抗日持久战的军事理论。
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早年赴日本求学,1911年回国,曾担任过浙江省教育厅厅长。钱均夫与蒋百里是莫逆之交。
蒋百里与其日本夫人生有5个女儿,钱均夫只有独子钱学森,蒋家答应将三女蒋英过继给钱家。日后,蒋英成为了钱学森的妻子。
岳父蒋百里一句话解决钱家父子分歧
第三篇:钱学森事迹
我国当代杰出的科学家中,有三位姓钱的人物: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人称“三钱”。他们都是出国留学后,怀着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回来的。其中钱学森的经历最为惊险。
钱学森在美国度过了20年,在航空科学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有名的火箭专家,为美国的军事科学做出了贡献。1949年,他得知新中国成立了,非常兴奋,决定回国参加建设。可是美国方面敌视中国,怕钱学森回国对他们不利,就千方百计地阻挠。美国海军次长还恶狠狠地说:“我宁肯把他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他知道的太多了,一个人可顶五个师的兵力!”于是,美方无中生有,说钱学森是中国间谍,把他逮捕关押,后来虽然释放了,可又严密监视。
钱学森没有屈服,向美方提出严正抗议,回国的决心更大了。他在家里放好三只小箱子,准备随时启程。后来在中国政府的过问下,被美方扣留了5年的钱学森,终于在1955年搭乘轮船回国了。他来到天安门广场,兴奋地说:“我相信我一定能回来,现在终于回来了!”
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导弹和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是最有声望的科学家之一。
第四篇:学习钱学森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钱学森事迹心得体会
作为东方之子的钱学森现于2009年10月31日逝世,他是中国“两弹一星”元勋。在1991年被授予国家 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当我国神州5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那一刻,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千年飞天梦想,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这时我们不应该忘记中国航天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者钱学森。
在20世纪中叶,钱学森在美国科学领域已取得杰出成就,蜚声世界。50年前,他冲破美国当局的重重阻挠,回到祖国,以赤子之心为我国火箭、导弹、航天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获得了“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然而,钱学森对名利看得很淡,至今还住在已住了40年的老楼里,并把大量奖金捐赠给了科研事业及贫困地区。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钱学森同志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不仅始终坚信党的事业,坚持党的基本理论,而且十分注意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紧紧跟上党的前进步伐,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党的理论刊物《红旗》杂志从1958年创刊号,到后来改名为《求是》杂志,他每期必读,直至今天94岁高龄。他一生订阅《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北京日报》等党刊党报,阅读党报之认真,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几十年来他一直坚持亲手将报章杂志上的有用文章、新闻和消息剪下来,粘贴整齐,注明日期,分类装袋归档。仅仅是剪报材料就有629袋,计有24500多份,在钱老家里整整挤满5个大书柜。学习报刊尚且如此认真,学习中央文件、中央领导同志讲话等等就更不用说了。
钱老这种活到老,学到老,前进到老的坚韧不拔毅力,使他的思想不断升华,境界不断提高,从早年的一位爱国者,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并进而成为一名优秀党员,科技界的楷模。
钱学森同志已经94岁高龄了,今年又正值他回到祖国50周年。他在国外立志学有成就,报
效祖国,使祖国再不受列强的欺凌,使人民能过幸福安康的生活。他在成为世界知名学者以后,历尽千辛回来了。50年来,他把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全部无私地奉献给了他的祖国和人民。他像春蚕一样为人民吐尽了蚕丝。他所得到的是一个强大的祖国和繁荣的社会主义大厦。而他,仍住在40多年前的老房子里不断地学习,紧紧地跟上党的前进步伐,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伟大的创造来自科学的方法。年轻时代,钱学森曾认真阅读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他多次跟学生讲,我在科学上取得一些成果,就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收获。他特别钦佩A·爱因斯坦、R·奥本海默等科学家,因为“他们不仅献身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事业,而且他们的思想都是辩证唯物主义的”。
作为一名技术工程出身的科学家,钱学森始终注意从实践出发,总结、提炼、检验理论设想,是一名善于将工程实际与理论创新融会贯通的科学大师;作为一名自觉的马克思主义者,钱学森始终以科学的精神对待真理,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锻造严谨、朴实,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品格。
当前,我们正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就党员积极分子来讲,我们将通过认真的学习和深刻的自我剖析,以及同志之间的相互提醒和相互帮助,达到提高认识、改进作风、振奋精神、促进工作的目的。
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一个重要的教育形式是学习先进人物的事迹。通过学习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使自己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激励,进而设立更加高远的奋斗目标。
钱老的名字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而且在美国,尤其是美国军界,也可以说是声名显赫。钱老在1955年回国时,当时的加州理工学院院长杜布里奇先生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钱学森回国,不是去种苹果树的!”
1980年5月18日,我国洲际导弹发射成功后,美国合众社播发了一篇题为《中国的导弹之父——钱学森》的专稿。文中写道:“主持研制中国洲际导弹的智囊人物是这样一个人:在许多年以前,他曾经是美国陆军上校,美国政府由于害怕他回归中国,把他扣留了5年之久。他的名字叫钱学森,今年69岁。在这个名字的背后,有着一段任何科学幻想小说或侦探小说的作者都无法想象出来的不同寻常的经历。”
50年代的美国海军次长丹·金布尔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宁肯把他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在哪里,他都值5个师!”
金布尔对钱学森的评价,已经被1955年钱学森离开美国回到中国以后所发生的事实所证明。
由于钱学森对我国“两弹一星”事业的杰出贡献,1991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称号(他是唯一获此称号的中国科学家),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1年8月,江泽民同志在一篇重要文章上批示“我们应当向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同志学习!”
学习钱老,包含着许多方面的内容,由于个人学识所限,我今天只能从几个方面谈一谈个人学习的体会,供同志们参考。一、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提到钱老的名字,大家一般只会联想到“著名科学家”这几个字。而实际上,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钱学森大概是谈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多,并在自己的科研工作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最自觉的一位自然科学家。钱学森以他渊博的学识和一个自然科学家特有的眼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深刻的领会和理解。
这里,让我们来一起看看钱老在《自然辩证法、思维科学和人的潜力》一文中的一段论述:“再有一点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自然辩证法作为一门学问在整个现代科学技术体系
中的位置。在恩格斯的时代为了建立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必须吸取人类的全部实践,包括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经验,精练概括;这当然要涉及到自然界的辩证关系和社会的辩证关系。这就造成一种习惯,好像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三个组成部分: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自然辩证法。但到了今天,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确立了,我们应该把它的总论明确为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要指导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也要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新成果中吸取营养,不断丰富和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这种交流要通过两道桥梁:一道桥梁是自然辩证法,是对自然科学的;一道桥梁是历史唯物主义(社会辨证法),是对社会科学的。„„ 总之,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和自然辩证法不应平列,后两者要在辩证唯物主义下面一点,而且它们又各有自己联系的一类科学技术。”
1987年春天,钱老作为中国科协主席率团出访欧洲。在德国,他以《正确对待祖国历史文化传统,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为题,向使馆人员和留德学生发表谈话。钱老说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死的东西,必须用它来指导工作。因为这是证明了的人类最高智慧,你不用它,太傻瓜了!这些话,我跟国内许多青年同志都讲过,我看青年同志不怎么接受。他们大概在想:‘那些发达的西方国家的科技人员并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工作,也搞得不错嘛!’但是,我也有一句话:‘假设你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工作,那就如虎添翼比他还厉害。’”
在英国,钱学森以《建国百年之际,中国必然强盛》为题给中国留英学生作了一次内容生动的报告。在回顾了300年来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以后,钱老坚定而又满怀信心地说:“中国300多年的历史证明,不可能有其他的道路。只有一条道路——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团结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到了建国100周年(2049年)的时候,国家人均产值定能接近当前的世界先进水平。”
1988年秋季的一天。钱老在一所重点大学听一位哲学教授讲授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在讨论过程中,他表述了这样的观点:“恩格斯概括了100年前的自然科学成果,恩格斯所讲的东西,在那个时代是对的,是没有问题的。但我们就要进入21世纪了,我们不能光限于现在看到的这本《自然辩证法》。我们要根据现代新技术迅猛发展的巨大成果,努力编写21世纪的《自然辩证法》!”“历史变化了,认识前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发展。”
通过以上介绍,我想同志们也一定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即,钱老既是一位卓越的科技帅才,也是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一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二、作为一名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具有对党、对人民无限的爱和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必须坚持学习、勤奋思考,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唯如此,才能经受得住各种风险的考验,才会有勇气去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困难。
钱学森被称为科学的伟人,时代的伟人。他的伟大,不仅仅在于他在科学上的贡献,不仅在于他在“两弹一星”发展上的功绩。更可贵的是他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为了祖国自强不息,耿耿忠心。这部作品展示了钱学森在多种时态下的爱国情怀。他在异国他乡苦苦求索是为了报效祖国。当他学有所成,身处异国而羁縻难归时,他是何等大义凛然。他在美国法庭上以黄钟大吕般的声音宣告:“我是大唐的后代,我的根在中国。”尽管美国给了他许多优惠的条件,35岁时就被聘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但钱学森不留恋美国。钱学森后来谈到,他在美国没有买一个美元的保险,因为他根本不想在美国呆一辈子。新中国成立以后,他以满腔的热情准备回来报效祖国,在受到美国政府阻拦时,他以“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同美国当局抗争。这是中华民族的气节,也是钱学森高尚人格的体现。作品对这一部分的描写很充分有力而感人至深。
作为一个杰出的科学家,钱学森的人格魅力还在于他能以高尚的情操,来对待祖国人民给他的荣誉和期望。钱学森回到祖国后,受到党和人民政府的高度信任,委以重任。钱学森不居功自傲,而是以“普通一兵”的姿态来严格要求自己。他身居“中将”的高位,却同广
大指战员一起穿行在风沙弥漫的西北荒漠,风餐露宿爬冰卧雪。有时几个月不能回家,不能同自己的爱妻互通音讯,他也毫无怨言,这种默默奉献的精神,正是他高尚人格的体现。他贡献越大,就越显得虚心,处处谦虚谨慎。80年代末期,他的一位朋友送他一帧《咏竹》的条幅:“未出土时先有节,待到凌云更虚心。”这是对钱老一生的生动写照,而他自己却把它作为“座右铭”来严格要求自己。他得到过国际国内的许多大奖,但他从不把它看成是个人的成功,而是归功于集体,归功于“中国人”这个伟大的钱学森成为一代又一代年轻科学家的人生楷模,也正是钱老高尚人格的感人力量的体现。作品 对钱老这些高尚的品格,描写得感人至深,掷地有声。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这是钱学森的科学品格,也是他的人格风范。年轻时的他不迷信权威,曾经与老师争论得面红耳赤;当他成为权威时,面对年轻大学生提出的正确意见,他也坦然接受,立即在讲义上作出修改。他经常对人说,我在北京师大附中读书时算是好学生,但每次考试也就80多分;我考取上海交大,并不是第一名,而是第三名;在美国的博士口试成绩也不是第一等,而是第二等。
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钱学森写道:“我近30年来一直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总是试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的工作。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的源泉!而且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绝不会不爱人民的,绝不会不爱国的。”
单位要为他建房他坚决不同意,因为“我不能脱离广大科技人员”;100万港元的巨额奖金支票,他看都未看,全部捐给了西部的治沙事业„„晚年的钱学森以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虚怀若谷,淡然面对荣誉、地位、金钱。“我本人只是沧海之一粟,渺小得很。真正伟大的是中国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这是钱学森,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肺腑之言,一位人民科学家的真诚心声。
学习钱学森精神心得体会 李菲
2010-11-09 11:19:30 来源:艺术系 浏览:168次
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钱老的精神,有些感想油然而发,钱老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晚辈学习的,不光我们,因为是中国所有有志青年的楷模。无止境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精神和无私地为祖国奉献一生的精神
都在影响着我们新青年。
为了为祖国尽一份责任,下决心改了自己的专业,可以更好的尽一份心力,当他学业有成的时候,却毅然决然的回到祖国,报效祖国,放弃了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全心全意投入到对祖国的研究事业中。对祖国的火箭、导弹、航天事业等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赢得了“中国航天之父”的美誉。一生都在为发展祖国研究事业努力,为人人品高尚、淡泊名利,更是我们高校教师的典范。他说:“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要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一生所做的工作表示满意的话,那才是对我最高的奖赏。”这句话深入我心,表达了对祖国的全心全意效力的决心,并且,2009年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钱老已经溘然长逝,可是我们任然要学习钱老的精神。
作为一位高校教师,更需要具备钱老那种为了学习不顾一切的专研精神,和不为己,事事以祖国为先的奉献精神。
学习钱学森感想 苏琴
钱老离开我们已有一年了,看到目前的学术界,教育界,却有一种茫然的感觉,离钱老为我们树立榜样的时代越来越远。“钱学森同志的逝世是中国的巨大损失”,其实是用来表达钱学森先生领袖绝伦的重要地位的。
纵观钱老的一生,虽然有众多转折,但是没有重大的挫折。或许就是凭一份精辟的远见与对研究的执着,以及对道路永远正确的选择成就了这种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生。
对比钱老的一生,我不觉有一种紧迫感。自己是一名教师,但是在教育行业却远远没有前瞻性与预见性。目前中国教育仿佛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不知道是左转还是右转,我们也在迷茫。但钱老却以一个现实的榜样告诉我们,不管左转还是右转,只有认真的钻研,掌握着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在风云变换的国际社会中处于不败之地。
钱老生前最关心的中国的教育问题,特别是创新人才的教育。钱老走了,于是有人总结,教育体制失败是导致创新人才缺失的原因。如果照这种逻辑,钱先生年轻时正值民族危亡迷茫的时刻,教育体制根本不完善,他有比我们更多的理由去抱怨当时的国家!而他却选择去有先进科学技术的美国留学,选择了能帮助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学科,选择了学成归国建设。他的成功证明了只有自觉自发地学习与钻研,才能挽救自己甚至一个民族。
深切缅怀科学大师——钱学森先生 周霞
2009年10月31日的早晨,太阳照常冉冉升起,但这个早晨却令人难忘、使人悲痛、,因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七届、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钱学森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我知道钱学森先生的事迹是看过一本写钱学森的报告文学《钱学森——中国航天之父》,令人感动的是他那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先生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人民。所以当他获知祖国即将解放,新中国即将诞生时,就坚决要求回国。由于美国当局的阻挠,他的回国历程长达5年,历经重重磨难,这其中包括坐牢,受监禁,还要经常接受美国政府的审讯。我从一个材料上看到美国反动势力审讯他的记录,十分感人。美国检察官讯问钱学森“忠于什么国家的政府?”钱学森回答: “我是中国人,当然忠于中国人民。所以我忠心于对中国人民有好处的政府,也就敌视对中国人民有害的任何政府。”检察官又问:“你现在要求回中国大陆,那么你会用你的知识去帮助大陆的共产党政权吗?”钱学森说:“知识是我个人的财产,我有权决定给谁就给谁。”检察官再问: “那么,你就不让政府来决定你应当忠于的对象吗?”钱学森回答:“不,检察官先生,我忠于谁要由我自己来决定。难道你的意愿都是美国政府为你决定的吗?”检察官狼狈不堪,美国的新闻记者则在报纸上惊呼,被审讯的不是钱学森,而是检察官!这位在万里之外的海外中华赤子,孤身一人,面对强大的美国反动势力,没有屈服,没有妥协,表现得如此勇敢和无畏,令人肃然起敬。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气节和骨气!
在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关怀下,钱学森离开美国,回到社会主义祖国。归国后,毛主席也曾对钱学森说:“对我们说来,你比5个师的力量大多啦!”。由此可以看出,钱学森对国家科技建设的重要。先生是一名优秀党员,更是科技界的一面旗帜。他的回国带动了一批海外学子的归来;而他的入党又推动了科学院一大批知名科学家政治上的进步。后来我才知道。钱学森先生本人对入党这件事也是看得是很重的,他曾为此激动得彻夜难眠。殷切的期盼自己倡导的技术科学思想,在科学院和五院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后来又进一步提炼为“研制” 的概念,将科学院和五院的工作更密切地结合起来,为我国研制成功“两弹一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更为难得的是,经过反右斗争和1958年大跃进以后,我们国家面临三年“经济困难”。科学家们生活上困难,思想上对有的问题有些疙瘩,这是可以理解的。学森先生便协助党组和同志们一起做科学家的工作。书中记载了那时科学院坚持两周一次著名科学家参加的“神仙会”,找一个餐馆,先是大家畅所欲言,充分发表意见,然后人人都做总结。会后,每人出5元钱,吃一顿饭,补充一点营养。先生虽然在五院的工作虽然很忙,但“神仙会”他总是参加,并积极发言。他总能能结合自身的体会,对党的方针政策讲出一些独到的见解,让到会的科学家们释疑。就像陈章良先生曾这样评价钱学森:“他不仅以自己严谨和勤奋的科学态度在航天领域为人类的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人格本质。”
钱老是我们青年一代学习的榜样,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把“钱学森精神”和我们的具体工作结合起来,热爱教育事业,严格要求自己,勤恳地工作,努力探索科学的教育方法,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为祖国的强盛和复兴尽自己的一份努力。
钱学森同志以他高尚的品德和丰富的知识为党为人民建立了杰出的功勋,党和人民也给了他深切的关怀和很高的荣誉。使他能够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抱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据我所知江泽民总书记十分关心钱学森同志的工作和生活,殷切鼓励他,多次看望他。1989年8月7日,江泽民在中南海紫光阁会见了他,号召大家学习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精神。1991年10月16日,在向钱学森同志颁发“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的仪式上,江泽民发表重要讲话,高度赞扬了他为党和人民作出的卓越贡献。1996年12月11日和1999年12月9日,江泽民总书记两次到钱学森同志家中亲切看望他,听取他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建议。党的支持和关怀,使钱学森同志获得了巨大的精神动力。他经常说,我为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所做的工作,是和党的正确领导、集体的智慧分不开的,我个人仅是沧海一粟,真正伟大的是党、人民和我们的国家。
2009年10月最后一天的早晨,钱学森走完自己不平凡的一生,恬淡而又安详的走了,留给世人无限的悲伤、不尽的崇敬和永远的缅怀!我们也在悲伤、崇敬与缅怀中,写下这些文字,寄托一份渺小而又普通的深情与祝福,最后,我想说“钱老,您!一路走好,您是科学界一座永远不倒的丰碑!是我们青年一代学习的人生导师!您是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难以忘怀的科学大师!
第五篇:学习钱学森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钱老精神的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相信说起我们伟大的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应该没有人不知道吧,只是有的人对他了解的深,有的人对他可能就略知一点,也可能有的人就只知道他的名字而已。其实,我在进入沙产业班之前,我也和后面那些同学差不多,就只知道他是我们国家的栋梁。但是,自从我进了沙产业班之后,通过各位老师对我们讲关于钱老的事迹,以及在钱老逝世两周年纪念日,我们怀着一颗沉重的心参加了他的追思会随之我们又在老师的带领之下观看了我们学校的钱学森纪念馆。在馆内有许多钱老生前用过的书籍,通过那些书籍的翻阅和馆内人员的讲解,我了解到了钱老为新中国的成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知识的宝藏,科学的旗帜,中华知识分子的典范,伟大的人民科学家。的确,从“实业救国”到“交通救国”再到“航空救国”,他的人生理想无不与祖国紧紧相系。
同时我们还知道沙产业是钱老在1984年首次提出的,他最早在河西走廊实践,依托“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技术路线,在干旱戈壁荒漠丘陵坡地上构建出新的绿洲,为干旱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但伟人梦想的实现也并非一帆风顺,许多人对钱老在戈壁荒漠里搞农业很不理解,虽然当时钱老的许多见解,虽已见诸报刊,但是也不能立即被人门所认识到。可是钱老并没有因此放弃他伟大的追求,他不害怕自己摔倒,摔倒了爬起来拍净身上的土照旧往前走,他相信他自己,也对自己提出的沙产业理论没有丝毫的怀疑,“初步探索”“做些实验”这些都是钱老成功的信条。正是钱老具有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支持着他把沙产业能做的这么出色。钱老曾说过“国事大,家事小”“他姓钱,但他不爱钱”,钱老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求真精神,在航天界传为佳话,并影响了几代科技工作者。他和青年同事们谈心说,科学上不能有一点失误,小数点错一个,打出去的导弹就可能飞回来打到自己,无论是学习还是做研究都必须做到“严谨、严肃、严格、严密”。他用这样一种精神把自己投身到祖国事业的建设当中,他的精神值得今天的我们好好学习。
我们也知道沙产业是钱老的一个高瞻远瞩的科学思想,我确信只要有雄心,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会有成果的,在沙漠里同样也能创造出奇迹,所以让我们共同把钱老沙产业的理论推广下去,我们要学习钱老严谨的治学态度,努力追求是我们人格完善。记得有人曾经说过伟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们的精神是无限的,我知道以我的能力我不可能做出像钱老那样的卓越成就,但我会尽我所力,纵然一而再,再而三失败的考验,但最终结果我相信依旧是一个求知与未知的履历过程,因为在品尝酸处的同时就会预感到那份深重的收获,那种夺目的成功。我们也知道庸人经常想着“过了这村就没有这店”的千古绝唱,于是他们就只能在稍纵即逝的机遇旁唉声叹气,悲观失望,可我敢肯定钱老一定不是那样的,他会抱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坚定信念与赤诚,于是就会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体味到人应有的那份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