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事迹以及带来的启示[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3 14:21: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事迹以及带来的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事迹以及带来的启示》。

第一篇: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事迹以及带来的启示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事迹以及带来的启示

通过学习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事迹,我深深的感受到祖国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勤劳朴实、艰苦奋斗的作风,他们用自己的辛劳和汗水,托起了一个泱泱大国的形象。

他是我国杰出的爱国科学家,是人类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也是航空领域的世界级权威、空气动力学学科的第三代挚旗人,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二十世纪应用数学和应用力学领域的领袖人物。钱学森同志是为新中国的成长做出无可估量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团体之中,影响最大、功勋最为卓著的杰出代表人物,是新中国爱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钱学森1911年12月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临安县。1923年9月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习,1929年9月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铁道门,1934年6月考取公费留学生,次年9月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1936年9月转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师从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先后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

1938年7月至1955年8月,钱学森同志先后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教授和喷气推进中心主任等职,从事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的研究。他与导师共同完成的高速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课题和建立的“卡门-钱近似”公式,使他在28岁时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独立完成的《关于薄壳体稳定性的研究》,使他在航空技术工程理论界获得很高声誉。他开创了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两门新兴学科,为人类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钱学森同志在美国学习工作期间,始终心系祖国,密切关注国内局势变化,决心早日学成报效祖国。1948年,他为了准备回国,退出美国空军科学顾问团,辞去海军军械研究所顾问职务。新中国成立后,他回国的心情更加急迫。1950年夏,为了顺利返回祖国,他向加州理工学院提出回国探亲,但临行前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拘捕,遭受无理羁留达5年之久。他不屈不挠、顽强斗争,在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经过我国政府的严正交涉和国际友人的热心援助,冲破重重阻力,于1955年10月回到祖国,并立即投入到新中国建设的热潮中。1958年10月,钱学森同志加入中国共产党。

回国后,钱学森同志长期担任中国火箭和航天计划的技术领导人,对航天技术、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做出了巨大的和开拓性的贡献。钱学森一生共发表专著7部,论文300余篇。主要贡献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应用力学

钱学森在应用力学的空气动力学方面和固体力学方面都做过开拓性的工作。与冯·卡门合作进行的可压缩边界层的研究,揭示了这一领域的一些温度变化情况,创立了卡门——钱学森方法。与郭永怀合作最早在跨声速流动问题中引入上下临界马赫数的概念。

2、喷气推进与航天技术

从40年代到60年代初期,钱学森在火箭与航天领域提出了若干重要的概念:在40年代提出并实现了火箭助推起飞装置(JATO),使飞机跑道距离缩短;在1949年提出了火箭旅客飞机概念和关于核火箭的设想;在1953年研究了行星际飞行理论的可能性;在1962年出版的《星际航行概论》中,提出了用一架装有喷气发动机的大飞机作为第一级运载工具,用一架装有火箭发动机的飞机作为第二级运载工具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概念。

3、工程控制论

工程控制论在其形成过程中,把设计稳定与制导系统这类工程技术实践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钱学森本人就是这类研究工作的先驱者。

4、物理力学

钱学森在1946年将稀薄气体的物理、化学和力学特性结合起来的研究,是先驱性的工作。1953年,他正式提出物理力学概念,主张从物质的微观规律确定其宏观力学特性,改变过去只靠实验测定力学性质的方法,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并开拓了高温高压的新领域。1961年他编著的《物理力学讲义》正式出版。现在这门科学的带头人是苟清泉教授,1984年钱学森向苟清泉建议,把物理力学扩展到原子分子设计的工程技术上。

5、系统工程 钱学森不仅将我国航天系统工程的实践提炼成航天系统工程理论,并且在80年代初期提出国民经济建设总体设计部的概念,还坚持致力于将航天系统工程概念推广应用到整个国家和国民经济建设,并从社会形态和开放复杂巨系统的高度,论述了社会系统。任何一个社会的社会形态都有三个侧面:经济的社会形态,政治的社会形态和意识的社会形态。钱学森从而提出把社会系统划分为社会经济系统、社会政治系统和社会意识系统三个组成部分。相应于三种社会形态应有三种文明建设,即物质文明建设(经济形态)、政治文明建设(政治形态)和精神文明建设(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应是这三种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从实践角度来看,保证这三种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就是社会系统工程。从改革和开放的现实来看,不仅需要经济系统工程,更需要社会系统工程。

6、系统科学

钱学森对系统科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发展了系统学和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

7、思维科学

人工智能已成为国际上的一大热门,但学术思想却处于混乱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钱学森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提出创建思维科学这一科学技术部门,把30年代中国哲学界曾议论过,有所争论,但在当时条件下没法讲清楚的主张,科学地概括成为思维科学。比较突出的贡献为:

(1)钱学森在80年代初提出创建思维科学技术部门,认为思维科学是处理意识与大脑、精神与物质、主观与客观的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个大部门。推动思维科学研究的是计算机技术革命的需要。(2)钱学森主张发展思维科学要同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机的工作结合起来。他以自己亲身参予应用力学发展的深刻体会,指明研究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机应以应用力学为借鉴,走理论联系实际,实际要理论指导的道路。人工智能的理论基础就是思维科学中的基础科学思维学。研究思维学的途径是从哲学的成果中去寻找,思维学实际上是从哲学中演化出来的。他还认为形象思维学的建立是当前思维科学研究的突破口,也是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机的核心问题。(3)钱学森把系统科学方法应用到思维科学的研究中,提出思维的系统观,即首先以逻辑单元思维过程为微观基础,逐步构筑单一思维类型的一阶思维系统,也就是构筑抽象思维、形象(直感)思维、社会思维以及特异思维(灵感思维)等;其次是解决二阶思维开放大系统的课题;最后是决策咨询高阶思维开放巨系统。

8、人体科学

钱学森是中国人体科学的倡导者。

钱学森提出用“人体功能态”理论来描述人体这一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研究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行为。他认为气功、特异功能是一种功能态,这样就把气功、特异功能、中医系统理论的研究置于先进的科学框架之内,对气功、特异功能的研究起了重大作用。在钱学森指导下,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于1984年开始对人体功能态进行研究,他们利用多维数据分析的方法,把对人体所测得的多项生理指标变量,综合成可以代表人体整个系统的变化点,以及它在各变量组成的多维相空间中的位置,运动到相对稳定,即目标点、目标环的位置。他们发现了人体的醒觉、睡眠、警觉和气功等功能态的各自的目标点和目标环。这样,就把系统科学的理论在人体系统上体现出来了,开始使人体科学研究有了客观指标和科学理论。

9、科学技术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钱学森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最高概括,也是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科学的社会科学)的最高概括,钱学森将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归纳为十个紧密相联的科学技术部门。这十大科学技术部门的划分方法,正是钱学森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系统论对科学分类方法的又一创新。

钱学森的身上有着丰厚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的奉献精神,他的民族气节,他的坚强毅力,他的艰苦朴素,他对父母师长的缱绻情怀,他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有力地显示了他的品格、情操,无不令人景仰。但其中给我最突出印象和强烈感动,是其爱国主义者的情怀。作为爱国主义典范的钱学森,爱国主义是贯穿他整个生命的主旋律,当他身在异国、羁縻难归时,在美国法庭上以黄钟大吕般的恢宏声音宣告:“我是大唐的后代,我的一腔热血只图报国。我的根在中国。”爱国不仅是一种心情,在落实为实际行动的过程中更需要一种坚定的信念。钱学森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几十年来,他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对祖国和人民无限忠诚,始终把爱祖国、爱人民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自觉把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为祖国强盛和人民幸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论遇到多少艰难困苦,都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在研发“两弹一星”的过程中,条件非常艰苦,可以说是一穷二白,国家又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的天灾人祸,但他始终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为新中国军事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我也从一次次的尝试中明白了坚定就是一种信念,在动摇时鼓励自己坚持下去。现在,从钱学森的故事里我更体会出坚定这个词语的新解:执着地做事、为民族做事、为祖国做事!

进入21世纪的今天,一个国家和民族真正实现崛起,主要表现在文明创造,反映在科技发展上。一个伟大的民族只有为人类文明提供了大量创新成果,方可证明自己、成就自己。所以,正在崛起的当代中国,弘扬钱学森的科学创新精神,对于引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走向极其重要。而对于我们普普通通的一员,我们的工作可能没有什么高科技,但是我们也一样需要具有创新精神,任何事情,只有创新才能有发展,才能更好的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第二篇:参观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巡展有感

—参观“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巡展有感

2011年12月4日,我校学生工作处组织参观了在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举办的 “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巡展活动。

“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西安巡展

钱老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1991年,他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称号。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此次展览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的主题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讲述了钱老为开创和建设中国航天事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并展示了由他主持的一些重大科研工程;第二部分的主题为“科学技术前沿的开拓者”,讲述了从空气动力学到物理力学,从工程控制论到系统科学,以及创建综合集成系统方法;第三部分的主题为“人民科学家风范”,讲述了钱老崇高的爱国情怀,超凡的科学品质和精神;第四部分的主题为“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讲述了钱老自幼形成的教育和艺术等方面的良好修养,以及是钱老辉煌人生的历程。

展览共展出了400多件珍贵的文献史料,通过参观一幅幅照片和一件件实物,以及观看相关纪录片,在追忆大师风采的同时,让我再一次感受了钱老那崇高的爱国情怀和前瞻性的科学精神。

钱老一生襟怀坦荡、光明磊落;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坚持真理、严谨求实,是我国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是真正当之无愧的“人民科学家”。

钱老一生的光辉事迹中,有两种精神一直在震撼和荡涤着我的心灵,其一便是他那崇高的爱国情怀,钱老在他事业辉煌的时侯毅然从美国回到祖国,为一穷二白的新中国科技事业贡献力量,这在当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1955年冬,刚刚冲破美国当局阻挠回到祖国怀抱的钱学森被陈赓大将问到:“中国能不能搞导弹”时,钱老坚定地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吗?”

就这一句话,决定了钱老从事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生涯。50多年过去了,如今钱老虽已不在,但是他对我国火箭导弹技术、航天技术乃至整个国防高科技事业的奠基性贡献以及对我军武器装备的现代化都建设所作出的努力还深深的影响着中国的现代化发展。

为中国发展事业辛勤工作的钱老 其二是钱老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追求真理的创新精神,在观看钱老的纪录片中有一个细节让我记忆犹新,钱老在一次负责导弹发射实验项目中,有一个叫王永志的工程师,在发射前找到钱老说,通过他的计算以导弹现有燃料不能到达预设射程,必须减少燃料。钱老和王工程师进行讨论交流并认真思考后,同意了王工程师的做法。发射实验结果证明王工程师是对的。这一细节深刻体现了钱老严谨科学态度和求真精神。

钱老作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他前瞻性的科技战略眼光不仅在过去和现在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在将来还会不断发出光芒。正如钱老曾经对他的孙子所说的那样“爷爷现在伟大,21世纪爷爷更加伟大”。这一说法毫不夸张,钱老在众多科技领域前瞻性的思想和方法在刚开始时常常很少人理解和认同,随着时光的前移,最后这些思想和方法一一得到了验证和应用。

这次“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参观让我的心灵再一次得到了洗礼和震撼,一代大师对国家民族的挚爱,对国家科技事业的高瞻远瞩,以及对科技发展的追求,作为一名教育和科研工作者,让触动、感动、敬佩、感叹,同时也不断激励我做好各项工作,为学校发展贡献才智,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为国家美好未来和民族崛起奋斗!

钱老的一生写照(局部)

第三篇:现代著名科学家

现代著名科学家有

钱学森、赵忠尧、华罗庚、钱三强、邓稼先、孙家栋、王选、袁隆平、钱伟长、李四光、童第周、竺可桢、陈景润、苏步青、侯德榜、周培源、严济慈、吴有训、吴阶平、张钰哲、熊庆来。

中国著名现代科学家的贡献

1.钱学森(1911.12.11~今)

中国著名物理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浙江杭州人,生于上海,195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学位,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1958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2.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寒人家。(也有一说是1889年11月18日)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奠基人.李四光的最大贡献是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以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现象,探索地质运动与矿产分布规律,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特点,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说明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从理论上推翻了中国贫油的结论,肯定中国具有良好的储油条件。3.邓稼先 ,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4.钱三强(1913~1992)

:原名钱秉穹,浙江湖州人.导师是居里夫人的女儿、诺贝尔奖获得者伊莱娜·居里及其丈夫约里奥·居里.从新中国建立起,钱三强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原子能事业的开创。他在中国科学院担任了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改名原子能研究所)的副所长、所长,并于1954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5年,中央决定发展本国核力量后,他又成为规划的制定人。1958年,他参加了苏联援助的原子反应堆的建设,并汇聚了一大批核科学家(包括他的夫人),他还将邓稼先等优秀人才推荐到研制核武器的队伍中。

第四篇:钱学森事迹

钱学森先生简介

钱学森国际著名力学家,我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我国航天技术的开创者和系统工程科学家.1911年12月11日生于上海(原籍浙江杭州).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翌年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后转入加州理工学院,在冯·卡门指导下深造.1938年获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从事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研究.1947-1955年间任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教授.1955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七机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中国科协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1957年被增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早年在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技术的许多领域都做过开创性的工作.独立研究以及和冯·卡门合作研究提出的许多理论,为应用力学、航空工程和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回国后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卫星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创建和发展我国的导弹、航天事业作 出了杰出贡献.在工程控制论、系统工程和系统科学等许多理论领域都进行过创造性研究,作 出了重大贡献.1956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1年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模奖章.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55年初冬,刚刚冲破美国当局阻挠回到祖国的钱学森,来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参观。院长陈赓大将问他:“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钱学森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

就这一句话,决定了钱学森从事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生涯。40多年过去了,如今钱学森已90高龄。他以其对中国火箭导弹技术、航天技术乃至整个国防高科技事业的奠基性贡献,为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写下了精彩绚丽的篇章。

1956年2月17日,钱学森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就我国火箭、导弹事业的组织方案、发展计划和具体措施发表了精辟的见解。《意见书》受到党中央高度重视。不久,钱学森受命负责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10月8日———这正是钱学森回国一周年的日子,国防部五院宣布成立,钱学森被任命为院长。新中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由此开始了艰难的征程。新事业起步,千头万绪。钱学森首先给刚刚分配来的156名大学生讲授《导弹概论》,让这些从未见过导弹的技术人员了解最基本的专业知识。他拟定了空气动力学、发动机等有关专业的学习计划,并指导建立了导弹总体、空气动力学、发动机、弹体结构等研究室。

酒泉发射场。钱学森和普通科技人员一样,睡帐篷、吃粗粮,组织导弹试验的测试、计算、分析、研究。在前苏联突然撤走全部专家的困难条件下,他带领着中国科学家们攻克了一道道难关,于1960年11月5日,成功进行了我国第一枚导弹飞行试验。在现场的聂荣臻高兴地说:“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1966年10月27日,钱学森又参与组织了我国第一枚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飞行爆炸试验,即原子弹、导弹“两弹结合”试验。核弹头在预定地点上空成功实现了核爆炸,此举震惊了世界。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又一次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作为一代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的目光总是具有前瞻性。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后不久,钱学森就组织有关专家就我国地地导弹的发展道路展开讨论,形成《我国地地导弹发展途径的意见》,提出了我国中近程、中程、中远程和洲际导弹的长远发展规划。随后,地空导弹、海防导弹,以及固体发动机、固体导弹、反导系统和运载火箭等项目,也在他组织和协调下陆续上马。1965年1月,他又向中央提出报告,建议早日制订我国人造卫星的研究计划并列入国家任务。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工程代号由此被定为“651工程”,钱学森担负“星———箭———地面系统”总的技术协调和组织实施工作。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遨游太空,向世界宣告新中国迎来了航天时代的黎明。

钱学森是中国军事高科技的奠基人之一。他不仅为“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也对我国军事科学研究提出了高层次的重要思想和观点,并直接倡导了军事系统工程和军事运筹学学科的建立与发展。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钱学森就深刻地阐述了“战争是一门科学”的思想。他指出:“我们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战争的规律,研究战争这一门科学,这就形成了现代军事科学。”

经过潜心研究,钱学森在1998年的一次书面发言中,对军事科学体系作了完整的论述。他指出:“在军事科学,基础理论层次是军事学,技术理论层次是军事运筹学,应用技术层次是军事系统工程。”他将军事系统工程的作用和功能定位为“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更好地去解决贯彻执行军事路线、军事战略中的实际问题”,并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归纳为:作战模拟;武器装备系统的设计方案论证、战术技术指标的确定与效能评估;后勤系统的组织管理;作战指挥体系的设计;战略问题的定量分析和战争模拟。

1978年5月,在钱学森等人的建议下,我军开始了军事运筹学和系统工程的研究试点工作,军事科学院成立了第一个军事运筹研究分析机构。如今,军事运筹学和军事系统工程已经在我军战略战术、部队编制体制和兵力结构研究等各个方面得到广泛运用,取得累累硕果。

关于我国的国防战略,钱学森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和可行性的重要建议。他在20世纪80年代就指出,局部地区的“小仗”可能是我们到21世纪初主要的战争样式,要搞一些平时必须保留的、精锐的、可以马上打仗的部队,应认真从军队编制、装备上解决这一问题。这些建议受到军队领率机关高度重视,如今已在实践中得到体现。对我国国防战略和军事工业改革发展,他也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建议。他还提出军工企业要实行“军民结合”,而民用企业要实行“民军结合”的观点,以及用“柔性自动化生产系统”改革军工企业的观点,为我国军工企业的改革和民用企业的战时动员准备提供了重要思路。

钱学森在晚年还特别强调了军事科学要开展跨学科研究的问题。1999年,他对前去看望他的总装和军事科学院领导同志指出,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各学科相互交叉、相互作用、相互借鉴。国防建设是个大系统,在实践中遇到的都是大问题,而专家们往往从自己的专业出发看问题,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应提倡各学科间的互相交流和讨论。

谋求中国军事高科技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长远发展,是钱学森毕生的夙愿。因此,他以科学家的超前目光,对国防和军队科技人才培养提出了高屋建瓴的见解。自1985年以来,钱学森曾多次谈起关于“科技帅才”的话题。钱学森说:“现在要求培养一批科技帅才,即是一批工程师加科学家加思想家的人才”;“当帅才的,在领导实现一个明确的目标时,应该从基础应用到工程实践,都能够考虑到”。钱学森支持新学科,扶植边缘学科,每一种创新的观点和设想都能得到鼓励。他说:“要提倡创新思维,正确与否交给实践去检验。”

早在1986年,钱学森就认为,高技术革命必将带来军事技术的迅速发展,军队将成为知识密集的部门。未来战争将广泛使用各种先进武器系统,战场情况错综复杂,从而对指挥人员的科技文化和军事素养提出更高要求。他在分析外军与我军军官的文化水平后敏锐地指出,为应付未来可能发生的战争,军队干部应逐步达到大学以上文化水平,师职干部应是硕士,军职干部应是博士,战士的文化水平也要相应提高。他的远见卓识受到中央军委、总部的高度重视。

今年已90高龄的钱学森,仍时刻关心着国防高科技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进展,他对前来看望他的军委领导同志说,要抓紧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记者在钱老家中看到,在他卧榻正对面书架上最显眼的地方,摆放着一尊“神舟号”航天飞船的模型。透过飞天的神舟,他那智慧的目光将永远注视着祖国腾飞的未来。人民中国才是我永远的家”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使客居美国的钱学森心潮澎湃,10多年的辛勤准备,终于到了报效祖国的时候。他向夫人蒋英说:“祖国已经解放,我们该回去了。”

那时,钱学森已是世界著名科学家,夫人蒋英也在音乐界享有声誉。但祖国的召唤,使他们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优越的一切。

1950年8月,钱学森一家人准备乘坐加拿大班机离开美国。但是,美国国防部以莫须有的罪名通过海关扣留了他。之后,美国司法部签署了逮捕令,钱学森失去了自由。

在美国工作的10多年间,钱学森为美国航空和火箭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美国专栏作家密尔顿·维奥斯特曾写道:“钱是帮助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流军事强国的科学家银河中一颗明亮的星。”因此,当得知钱学森要回国时,美海军部副部长立即给司法部打电话:“无论如何都不要让钱学森回国,他太有价值了!”“宁可毙了他,也不要放他回国。”

钱学森没有屈服。在失去自由的日子里,他一方面继续着自己的科学研究,一方面坚持斗争,寻找回国的时机。1955年5月,他从海外华人报纸上看到一则关于中国庆祝“五一”劳动节的报道,其中有他家熟悉的世交陈叔通和毛主席一起在天安门城楼检阅游行队伍的消息。钱学森立即给陈叔通写了一封请求祖国帮助他回国的信,夹在蒋英写给她在比利时的妹妹的信里,悄悄地寄了出去。陈叔通接到信的当天,就把信送交给周恩来总理。当时,中美正在日内瓦举行大使级会谈。王炳南大使根据总理的指示与美方交涉。开始,美方不承认扣留了任何中国公民,但当王大使拿出钱学森的信时,美方才哑口无言。最后,美国政府只得无奈地允许钱学森回国。

在美国的20年里,钱学森一直保留着中国国籍。他回忆说:“我在美国那么长时间,从来没想过这一辈子要在那里呆下去。我这么说是有根据的。因为在美国,一个人参加工作,总要把他的一部分收入存入保险公司,以备晚年之后用。我一块美元也不存,许多人感到奇怪。其实没什么奇怪的,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1955年9月,钱学森全家登上克里夫兰总统号轮船回国。行前,他去向他的老师、世界力学大师、美国超音速之父冯·卡门告别,并把自己的新著《工程控制论》送给了老师。冯·卡门翻看了书后对钱学森说:“你现在在学术上已经超过我了!” “外国人能造,中国同样能造” 历经磨难,钱学森回到了祖国。

到达北京后的第二天清晨,他就带领全家来到天安门广场。仰望着雄伟的天安门和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他无比激动。

1947年,钱学森曾回国省亲,在当时的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作了工程和工程科学的演讲,引起轰动。国民党政府一再挽留他,但看到当时时局混乱,他毅然谢绝,又回到美国。现在,新中国诞生了,他的强国理想终于可以实现了。

回国后不久,组织上安排钱学森去东北参观。一路上,他参观了新建的工厂、水电站、大学、研究所。从新中国成立6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中,钱学森亲身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的力量,进一步增强了报国的信念。

参观期间,钱学森访问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陈赓大将特意从北京赶到学院接待他。陈赓热情地对钱学森说:“哈军工打开大门欢迎钱学森先生”。在参观到一个小火箭试验台前时,陈赓问他:“我们能不能造出火箭、导弹来?”钱学森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有什么不能的,外国人能造,中国同样能造!”

陈赓听后哈哈大笑,激动地握着钱学森的手说:“要的就是您这句话!”事后,钱学森才知道,陈赓是带着国防部长彭德怀的指示,专程就此来请教他的。

回到北京后,钱学森经过深思熟虑,向中国科学院提出了组建力学研究所的建议。1个月后,力学研究所即宣告成立,钱学森任所长。在周恩来总理的鼓励下,他起草了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提出了我国火箭、导弹事业的组织方案、发展计划和具体措施。钱学森的意见书受到党中央高度重视。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中央军委会议,研究决定成立国家航空工业委员会,同时授命钱学森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1956年10月8日,在钱学森归国一周年时,国防部五院宣布成立。钱学森给刚分配来的156名大学生讲授“导弹概论”,开始培养新中国第一批火箭、导弹技术人才。1957年2月,周总理签署国务院命令,正式任命钱学森为国防部五院第一任院长。

期间,钱学森还参加了《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的制定。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远大规划。钱学森担任了由12名科学家组成的综合组组长。规划制定了57项重大研究任务,其中,特别把发展原子能、导弹、电子计算机、半导体、无线电电子学和自动化技术,作为重中之重的最急需项目。这为新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作为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的主要创建者之一,钱学森呕心沥血,做出了历史性贡献。1960年,在他具体领导下,我国研制成功了第一枚导弹。之后,他又亲自主持我国“两弹结合”的技术攻关和试验工作,于1966年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枚导弹核武器。1965年,他向中央提出研制发射人造卫星的时机已经成熟,并于1968年兼任空间技术研究院首任院长。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新中国终于迎来了航天时代的黎明。“我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了”

当年,美国司法部逮捕钱学森,说他是共产党员。美国《纽约时报》后来曾报道说:“在1950年—1955年的5年中,美国政府成为这位科学家的迫害者,将他视为异己的共产党分子予以逮捕,并试图改变他的思想,违背他的意愿滞留他,最后才放逐他出境,回到自己的祖国。”

1955年9月,在钱学森回国途中,停*菲律宾马尼拉港口时,有位记者还问他:“你究竟是不是共产党员?”钱学森答:“共产党员是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我还没有资格当一名共产党员呢!”

钱学森是位爱国的科学家,为了回到祖国而抗争;钱学森不是共产党员,却因为爱国背上了“共产党”的罪名。但回国后的亲身经历,使他产生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强烈愿望。

1958 年初的一个晚上,钱学森来到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张劲夫家,郑重提出了入党要求。1958年10月,在钱学森回国的第3年,力学所党支部通过了他的入党要求。1959年1月,经中国科学院党委批准,钱学森成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同年11月12日转正。这一天,钱学森激动得彻夜难眠。30年后,他还回忆到:“在建国10周年的时候,我被接纳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这个时候我心情非常激动,我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了!我简直激动得睡不着觉。” 从此,钱学森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他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他说:“我在美国是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一心想用自己学到的科学技术救国,不懂得政治。”“回到祖国以后,我通过学习才慢慢懂得马克思主义,懂得点政治,感到科学与政治一定要结合。”

“即便是纯技术工作,那也是有明确政治方向的。不然,技术工作就会迷失方向,失去动力。”他在给一位友人的信中写道:“我近30年来,一直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总是试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的工作。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的源泉!”

钱学森十分重视自己的思想建设。他是位大科学家,一生著作等身。在他的书房里,不仅摆满了各种现代科学技术书籍,还有许多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和文艺理论著作。让人尊敬的是,书房里还有他认真阅读过的《像雷锋那样做人》和《雷锋辞典》等书籍,他把雷锋的思想和行为从行为科学的高度,进行认真的概括和总结,力图提炼出带有规律性的一般原则。

钱学森一生获得无数荣誉,但他最看重的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1991年10月16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杨尚昆亲自为他颁奖。但钱学森在讲话中却说:“今天我不是很激动,”他说,“就在今年,我看了王任重同志写的《史来贺传》的序。在这个序里他说中央组织部把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史来贺和钱学森这五个人作为解放40年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我心情激动极了,我现在是劳动人民的一分子了,而且与劳动人民中最先进的分子连在一起了。”

“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

钱学森说:“我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工作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奖赏。”

在创建力学所期间,他按照技术科学的思想,主持建立了各个专业学科组,并积极倡导学术民主,在科学研究面前不论资历深浅,彼此平等。他在中国科技大学创办了近代力学系,并兼任系主任。在给学生讲课时,他发现许多工农子弟因为经济困难,买不起计算尺等学习用具,就把自己刚出版的中文版《工程控制论》一书的稿酬,毫不迟疑地捐给系里,资助贫困学生购买学习用具。

作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的主要技术领导者,他不仅担负着技术抓总的重任,而且经常身临一线进行具体指导。在进行“两弹结合”的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期间,为了确保人民的安全万无一失,他竭尽心力。导弹上的元器件成千上万,任何一个零件出现故障,都可能影响导弹的安全和可*。他就以表格的方式,把各种可能存在的问题一一列出来,详细到晶体管、电位器、电容器、开关插座、螺钉螺帽等。这对需要思考诸多大事的技术统帅来说,是何其可贵。

许多了解钱学森的人都说,他是大科学家,但心里始终装着人民。20世纪60年代,是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而这时也是我国遭受三年自然灾害,全国人民生活十分困难的时期。为了保证科技专家的正常工作,党和国家想尽办法给以照顾。聂荣臻元帅特意送去一些猪肉,交待给钱学森补充营养。有一天,炊事员看见钱学森太劳累,就为他做了一碗红烧肉。平时和颜悦色的钱学森,一下子把脸沉了下来,批评工作人员道:“你们知道不知道,现在全国人民都生活困难,连毛主席、周总理都不吃肉了,你们居然给我做红烧肉,党性到哪里去了!”不仅如此,钱学森又把自己刚出版的两部科学巨著的稿费作为党费上交。他说,我要和全国人民共渡难关。

在领导国防科技工作期间,钱学森经常深入地处沙漠戈壁的试验基地。那里自然条件的恶劣,人民生活的艰辛,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退出领导岗位后,他还牵挂着生活在那块土地上的人们,思索着如何用科学改变那里的环境。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提出了发展沙产业的思想。他说:“我国沙漠和戈壁大约16亿亩,和农田面积一样大。沙漠戈壁并不是什么也不长。”“沙漠和戈壁的潜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沙产业就是在„不毛之地‟搞农业生产,而且是大农业生产。这可以说是又一项„尖端技术‟!”他还把自己获得的何梁何利基金奖100万港元,捐给了促进沙产业发展基金会。

钱学森现已94岁高龄,依然关心着国家的长远发展,思考着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今年3月29日,他在解放军总医院的病房里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作了一次长谈。他说:“今天找你们来,想和你们说说我近来思考的一个问题,即人才培养问题。我想说的不是一般人才的培养问题,而是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他从美国的大学教育谈到他的老师冯·卡门的教育方法,从自己从事科学研究的体会谈到中国许多著名科学家的成长经历,从“两弹一星” 的研制成功谈到我国今后的长远发展。他寓意深长地说:我们一定要“培养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回国以后,我觉得国家对我很重视,但是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更多的钱学森,国家才会有大发展。”“我今年已90多岁了,想到中国长远发展的事情,忧虑的就是这一点。” 这就是钱学森——一位人民科学家的忠诚。

1947年,刚刚36岁的中国科学家钱学森,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为终身教授。这是一个很高的荣誉,它预示着钱学森的优厚待遇和远大前程。美国为什么如此器重钱学森呢?因为他是美国研究航空科学最高专家冯·卡门的优秀学生,是美国最早研究火箭组织——加州理工学院火箭研究小组的5个成员之一。由他和冯·卡门的“卡门—钱公式”至今仍在航空技术研究中广泛使用。

当钱学森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顿时沉浸在极大的喜悦之中。他在美国生活了10多年,金钱、地位、声誉都有了。可他想:我是中国人,我的根在中国。我可以放弃在美国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我应该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钱学森准备返回中国的决定,引起了美国有关方面的恐慌。钱学森的回国计划受到了阻挠。没收了他的书籍和笔记本。还被逮捕,关押在一个海岛的拘留所里,受到无何止的折磨。

在加州理工学校中,坚持正义和学生的强烈抗-议下,美国特务机关被-迫释放了他,在争取回国的日子里,钱学森更加关心祖国建设事业,经常从《华侨日报》等报刊上了解新中国的情况,5年过去了,钱学森争取回国的斗争得到世界各国主持正义的人们的支持,得到了中国政府的极大关怀。

1955年8月,这场外交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美国政府被-迫同意钱学森返回中国。冲破重生阻挠而回国的钱学森,一头扎在了军事科学的研究中。不断推出科研成果,为祖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导弹之父”,国务院授予他为“全国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在美国定居,能聘为终身教授,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可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钱学森放弃了一切,在今天,有许多人因为金钱,而失去了理想,迷失了方向。钱学森的爱国言行,无疑是鼓舞我们要好好学习,长大报效祖国。

2.1956年2月17日,钱学森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就我国火箭、导弹事业的组织方案、发展计划和具体措施发表了精辟的见解。《意见书》受到党中央高度重视。不久,钱学森受命负责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10月8日———这正是钱学森回国一周年的日子,国防部五院宣布成立,钱学森被任命为院长。新中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由此开始了艰难的征程。新事业起步,千头万绪。钱学森首先给刚刚分配来的156名大学生讲授《导弹概论》,让这些从未见过导弹的技术人员了解最基本的专业知识。他拟定了空气动力学、发动机等有关专业的学习计划,并指导建立了导弹总体、空气动力学、发动机、弹体结构等研究室。

酒泉发射常钱学森和普通科技人员一样,睡帐篷、吃粗粮,组织导弹试验的测试、计算、分析、研究。在前苏联突然撤走全部专家的困难条件下,他带领着中国科学家们攻克了一道道难关,于1960年11月5日,成功进行了我国第一枚导弹飞行试验。在现场的聂荣臻高兴地说:“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1966年10月27日,钱学森又参与组织了我国第一枚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飞行爆炸试验,即原子弹、导弹“两弹结合”试验。核弹头在预定地点上空成功实现了核爆炸,此举震惊了世界。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又一次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作为一代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的目光总是具有前瞻性。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后不久,钱学森就组织有关专家就我国地地导弹的发展道路展开讨论,形成《我国地地导弹发展途径的意见》,提出了我国中近程、中程、中远程和洲际导弹的长远发展规划。随后,地空导弹、海防导弹,以及固体发动机、固体导弹、反导系统和运载火箭等项目,也在他组织和协调下陆续上马。1965年1月,他又向中央提出报告,建议早日制订我国人造卫星的研究计划并列入国家任务。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工程代号由此被定为“651工程”,钱学森担负“星———箭———地面系统”总的技术协调和组织实施工作。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遨游太空,向世界宣告新中国迎来了航天时代的黎明

钱学森,著名科学家。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许多开创性贡献。为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是我国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倡导人。

1949年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徐徐升起时,当时任加利福尼亚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负责人的钱学森深为祖国的新生而高兴。他打算回国,用自己的专长为新中国服务。但那时候在美国的中国科学家归国不易,而钱学森的专长又直接与国防有关,所以他历尽艰辛才终于回到祖国怀抱。他这一曲折的斗争过程,表现了钱学森那时对祖国的挚爱之情,是非常感人的。1950年 9 月中旬,钱学森辞去了加利福尼亚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负责人的职务,办理了回国手续。他买好了从加拿大飞往香港的飞机票,把行李也交给了搬运公司装运。然而,就在他打算离开洛杉矶的前两天,忽然收到美国移民及归化局的通知——不准回国!移民局威胁道,如果私自离境,抓住了就要罚款,甚至要坐牢!又过了几天,钱学森 被抓进了美国移民及归化局看守所,“罪名”是“参加过主张以武力推翻美国政府的政党”。

钱学森交给搬运公司的行李遭到美国海关及联邦调查局的检查,据说从中“查出”电报密码、武器图纸之类。移民及归化局要“审讯”钱学森,说钱学森是“美国共产党员。”后来又说钱学森在美国念书时认识的几个美国同学之中,有几个是美国共产党员。移民及归化局扬言钱学森“违反美国移民法”,要把钱学森“驱逐出境”。这话说出口没多久,又连忙改口。因为要把钱学森“驱逐出境”,这正是钱学森求之不得的!在看守所,钱学森像罪犯似的,被监禁着。钱学森曾回忆道:“我被拘禁的15天内,体重就下降了30磅。在拘留所里,每天晚上,特务要隔一小时就进来把你喊醒一次,使你得不到休息,精神上陷于极度紧张的状态。”移民及归化局迫害钱学森引起了美国科学界的公愤。不少美国友好人士出面营救钱学森,为他找辩护律师。他们募集了 15000 元美金作为保金,才算把钱学森从看守所里保释出来。

1955年 6 月,钱学森写信给当时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叔通同志,请求党和政府帮助他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周总理得知后非常重视此事,并指示有关人员在适当时机办理此事。经过努力,1955年10月18日,钱学森一家人终于回到阔别20年的祖国。不久,他便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

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男,汉族,浙江杭州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1995年5月,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原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更名为钱学森图书馆,江泽民主席为之题写了馆名。2011年,上海交大也建成钱学森图书馆。同年12月8日,纪念钱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名: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代表作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讲义、星出地:

夫人: 蒋英

出生日1911.12.11 期:

祖籍: 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县 生上海

品:

际航行概论、论系统工程 文钱学森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主要成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

就:

中国绿色贡献终身成就奖 逝世日2009.10.31 期:

科学家,火箭专职业:

毕业院交通大学 加州校: 理工学院

钱学森 编写书籍

▪ 工程控制论

▪ 物理力学讲义

▪ 星际航行概论

▪ 论系统工程

▪ 关于思维科学

▪ 论人体科学

▪ 城市学与山水城市

学科贡献

应用力学

航天与喷气推进方面

工程控制论

物理力学

系统工程

系统科学

思维科学

▪ 论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

▪ 钱学森手稿

▪ 创建系统学

▪ 论宏观建筑与微观建筑

▪ 论地理科学 科学思想

人物概述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县,是中国杰出的爱国科学家,是航空领域、空气动力学学科的第三代挚旗人,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二十世纪应用数学和应用力学领域的人物。1923年9月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习,1929年9

钱学森 世界杰出科学家

月考入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铁道门[1],1934年6月考取清华大学第二届公费留学生,1935年9月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1936年9月转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成为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的学生,并很快成为冯·卡门最得意的弟子。先后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1938年7月至1955年8月,钱学森在美国从事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研究,并与导师共同完成高速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课题和建立“卡门-钱近似”公式,在二十八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2009年10月31日上午8时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钱学森同志,他在上世纪40年代就已经成为和其恩师冯·卡门并驾齐驱的航空航天领域内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成为二十世纪众多学科领域的科学群星中极少数的巨星之一;钱学森同志也是为新中国的成长做出无可估量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团体之中,影响最大、功勋最为卓著的杰出代表人物,是新中国爱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中国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钱学森

1950年,钱学森同志上港口时,被美国官员拦住,并关进监狱,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钱学森同志由此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失去自由。

1955年10月,经过周恩来总理在与美国外交谈判上的不断努力——甚至不惜释放11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高级将领作为交换,钱学森同志终于冲破重重阻力回到了祖国,自1958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1956年初,他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同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根据他的建议,成立了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并任命他为委员。

1956年参加中国第一次5年科学规划的确定,钱学森与钱伟长、钱三强一起,被周恩来称为中国科技界的“三钱”,钱学森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

钱学森和国家领导人在一起(13张)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

在控制科学领域,1954年,钱学森发表《工程控制论》,引起了控制领域的轰动,并形成了控制科学在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研究高潮。1957年,《工程控制论》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同年9月,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成立大会推举钱学森为第一届IFAC理事会常务理事,他成为了该组织第一届理事会中唯一的中国人。

[2]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技协会主席。1991年10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在应用力学领域,钱学森在空气动力学及固体力学方面做了开拓性研究,揭示了

钱学森肖像(18张)可压缩边界层的一些温度变化情况,并最早在跨声速流动问题中引入上下临界马赫数的概念。1953年,钱学森正式提出物理力学概念,主张从物质的微观规律确定其宏观力学特性,开拓了高温高压的新领域。

在系统工程和系统科学领域,钱学森在80年代初期提出国民经济建设总体设计部的概念,坚持致力于将航天系统工程概念推广应用到整个国家和国民经济建设,并从社会形态和开放复杂巨系统的高度,论述了社会系统。他发展了系统学和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

在喷气推进与航天技术领域,钱学森在40年代提出并实现了火箭助推起飞装置,使飞机跑道距离缩短;1949年,他提出火箭旅客飞机概念和关于核火箭的设想;1962年,他提出了用一架装有喷气发动机的大飞机作为第一级运载工具,用一架装有火箭发动机的飞机作为第二级运载工具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概念。

在思维科学领域,钱学森在80年代初提出创建思维科学技术部门,认为思维科学是处理意识与大脑、精神与物质、主观与客观的科学,推动思维科学研究是计算机技术革命的需要。

晚年钱学森

他主张发展思维科学要同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机的工作结合起来,并将系统科学方法应用到思维科学的研究中,提出思维的系统观;此外,在人体科学、科学技术体系等方面,钱学森也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人体生命科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

钱学森同志于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中国科技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高级顾问等重要职务;他还兼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1991年10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在钱学森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钱老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是伟大的人民科学家。与钱伟长、钱三强被周总理合称为“三钱”。

编辑本段大事年表 童年:

1911年12月11日生于上海。三岁时随父母到北京,在北京度过了童年与少年时期。

少年:

1923年9月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习。

1929年 考入了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机车制造专业。

1934年 于交通大学毕业,并于8月赴国立中央大学参加清华大学庚款留美公费生考试。10月成为20名留美公费生之一。

青年:

1935年 留学美国,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

1936年 获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后转入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

1939年 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数学博士学位。

1943年 任加州理工学院助理教授。

1945年 任加州理工学院副教授。

1947年 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1947年 在上海与蒋英结婚。

1949年 任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教授。

1953年,钱学森正式提出物理力学概念,主张从物质的微观规律确定其宏观力学特性,开拓了高温高压的新领域。

1954年 《工程控制论》英文版出版,该书俄文版、德文版、中文版分别于1956年、1957年、1958年出版。

回国:

1955年9月17日 返回祖国。

1980年《工程控制论》(修订版)出版。2011年,《工程控制论》(第三版)出版。

1956年 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在力学所工作到1972年前后。在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被增选为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7年 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1956)一等奖。当选中国力学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

1958年 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主任。经杜润生、杨刚毅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9年 当选为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相继当选为第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60年 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并不再兼任该院一分院院长。从此,钱学森的主要职务一直为副职,由第五研究院副院长,到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再到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等,专司中国国防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

1961年 当选为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

1962年 《物理力学讲义》出版。

1963年 《星际航行概论》出版。

1965年 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导弹工业部)副部长。

1968年,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研究院(即今天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

1969年 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和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并相继当选为第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老年:

1970年 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并不再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研究院院长。

1979年 在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当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Distinguished Alumni Award)。但钱学森没有到美国接受这份荣誉。直到2001年钱老90岁生日时,钱老在美国的好友Frank E.Marble教授受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校长D.Baltimore委托,专程到北京将“杰出校友奖”的奖状和奖章当面颁发给钱老。当选中国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

胡锦涛探望钱学森

1980年 当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86年当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三届全国委员会主席。

1981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被授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称号。当选中国空气动力学研究会(1989年更名为中国空气动力学会)名誉理事长。当选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

1982年 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当选为中国力学学会名誉理事长。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兼任该院一分院(即今天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论系统工程》出版,1988年《论系统工程》(增订版)出版。

1984年 在中国科学院第五次学部委员(院士)大会上,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执行主席。1992年,在中国科学院第六次学部委员(院士)大会上,被聘请为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名誉主席。

1985年 钱学森因对中国战略导弹技术的贡献,作为第一获奖者和屠守锷、姚桐斌、郝复俭、梁思礼、庄逢

江泽民探望钱学森

甘、李绪鄂等获全国科技进步特等奖。

1986年 在政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被增选为政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并相继当选为政协第七、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1988年兼任政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获(1985)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关于思维科学》出版。

1987年 被聘为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高级顾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和系统工程》出版。

1988年 《论人体科学》出版。《创建人体科学》、《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发展纵横观》和《论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分别于1989年、1996年、1998年出版。

1989年 获国际技术与技术交流大会和国际理工研究所授予的“W.F.小罗克韦尔奖章”“世界级科学与工程名人”和“国际理工研究所名誉成员”称号。

1991年 获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中央军委授予的一级英雄模范奖章。《钱学森文集(1938~1956)》出版。

1994年 在中国工程院第一次院士大会上,被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论地理科学》出版。《城市学与山水城市》出版。

1995年 获何梁何利基金颁发的首届(1994)“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后改称“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1998年 被聘为解放军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高级顾问。在中国科学院第九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四次院士大会上,被授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称号。

1995年,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将原母校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命名为钱学森图书馆,江泽民主席为之题写了馆名。

1999年 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0年 《钱学森手稿(1938~1955)》出版。

2001年 获霍英东奖金委员会颁发的第二届“霍英东杰出奖”(中国地区)。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审议批准,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763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钱学森星”。《论宏观建筑与微观建筑》出版。《第六次产业革命通信集》出版。《创建系统学》出版。12月11日江泽民看望钱学森,李岚清副总理一同看望。1995年、1996年和1999年江泽民曾先后三次到钱学森家中看望他。

逝世:

2009年10月31日上午8时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2011年,《钱学森论火箭导弹和航空航天》等多部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著作出版。

编辑本段学科贡献 应用力学 钱学森

钱学森在应用力学的空气动力学方面和固体力学方面都做过开拓性的工作;与冯·卡门合作进行的可压缩边界层的研究,揭示了这一领域的一些温度变化情况,创立了“卡门—钱近似”方程。与郭永怀合作最早在跨声速流动问题中引入上下临界马赫数的概念。

航天与喷气推进方面

从40年代到60年代初期,钱学森在火箭与航天领域提出了若干重要的概念:在40年代提出并实现了火箭助推起飞装置(JATO),使飞机跑道距离缩短;在1949年提出了火箭旅客飞机概念和关于核火箭的设想;在1953年研究了跨星际飞行理论的可能性;在1962年出版的《星际航行概论》中,提出了用一架装有喷气发动机的大飞机作为第一级运载工具,用一架装有火箭发动机的飞机作为第二级运载工具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概念。

工程控制论

工程控制论在其形成过程中,把设计稳定与制导系统这类工程技术实践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钱学森本人就是这类研究工作的先驱者。

物理力学

钱学森在1946年将稀薄气体的物理、化学和力学特性结合起来的研究,是先驱性的工作。1953年,他正式提出物理力学概念,主张从物质的微观规律确定其宏观力学特性,改变过去只靠实验测定力学性质的方法,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并开拓了高温高压的新领域。1961年他编著的《物理力学讲义》正式出版。现在这门科学的带头人是苟清泉教授,1984年钱学森向苟清泉建议,把物理力学扩展到原子分子设计的工程技术上。

系统工程

钱学森不仅将中国航天系统工程的实践提炼成航天系统工程理论,并且在80年代初期提出国民经济建设总体设计部的概念,还坚持致力于将航天系统工程概念推广应用到整个国家和国民经济建设,并从社会形态和开放复杂巨系统的高度,论述了社会系统。钱学森从而提出把社会系统划分为社会经济系统、社会政治系统和社会意识系统三个组成部分。相应于三种社会形态应有三种文明建设,即物质文明建设(经济形态)、政治文明建设(政治形态)和精神文明建设(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应是这三种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从实践角度来看,保证这三种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就是社会系统工程。从改革和开放的现实来看,不仅需要经济系统工程,更需要社会系统工程。

系统科学

钱学森对系统科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发展了系统学和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

思维科学

人工智能已成为国际上的一大热门,但学术思想却处于混乱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钱学森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提出创建思维科学(noeticscience)这一科学技术部门,把30年代中国哲学界曾议论过,有所争论,但在当时条件下没法讲清楚的主张,科学地概括成为思维科学。比较突出的贡献为:

(1)钱学森在80年代初提出创建思维科学技术部门,认为思维科学是处理意识与大脑、精神与物质、主观与客观的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个大部门。推动思维科学研究的是计算机技术革命的需要。

(2)钱学森主张发展思维科学要同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机的工作结合起来。他以自己亲身参予应用力学发展的深刻体会,指明研究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机应以应用力学为借鉴,走理论联系实际,实际要理论指导的道路。人工智能的理论基础就是思维科学中的基础科学思维学。研究思维学的途径是从哲学的成果中去寻找,思维学实际上是从哲学中演化出来的。他还认为形象思维学的建立是当前思维科学研究的突破口,也是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机的核心问题。

(3)钱学森把系统科学方法应用到思维科学的研究中,提出思维的系统观,即首先以逻辑单元思维过程为微观基础,逐步构筑单一思维类型的一阶思维系统,也就是构筑抽象思维、形象(直感)思维、社会思维以及特异思维(灵感思维)等;其次是解决二阶思维开放大系统的课题;最后是决策咨询高阶思维开放巨系统。

⑧科学技术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钱学森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最高概括,也是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科学的社会科学)的最高概括,钱学森将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归纳为十个紧密相联的科学技术部门。这十大科学技术部门的划分方法,正是钱学森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系统论对科学分类方法的又一创新。

编辑本段科学思想

学龄提前,学制缩短,人人皆可早成才。

按照“大成智慧教育”的构想,儿童可以4岁入学,12岁初中毕业;12至17岁上高中及大学,完成“大成智慧”知识学习,再加一年“实习”,学成一个行业的专家,写出毕业论文,成为大成智慧教育硕士。钱老设想:到21世纪中叶,全中国的青年都可以18岁读完达到硕士水平的大学,成为社会有用的通才。这种学制的设计,以早出人才为旨归,适应了信息时代世界竞争形势的需要。

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培养理工文艺结合的“全才”。

钱老提出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包括所有通过人类实践认知的学问。按照目前知识体系的认识,可以暂分为11大部门,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军事科学、行为科学、地理科学、建筑科学以及文艺理论等。“这是个活的体系,是在全人类不断认识并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发展变化的体系”。相应地,教育要培养的人才应当:1.熟悉科学技术的体系,熟悉马克思主义哲学;2.理、工、文、艺结合,有智慧;3.熟悉信息网络,善于用电子计算机处理知识。这样的人是全才。”在钱老看来,“21世纪的全才并不否定专家,只是他,这位全才,大约只需一个星期的学习和锻炼就可以从一个专业转入另一个不同的专业。这是全与专的辩证统一。这样的大成智慧硕士,可以进入任何一项工作。以后如工作需要,改行也毫无困难。当然,他也可以再深造为博士,那主要是搞科学技术研究,开拓知识领域。”同时,在纵向结构上,人类知识体系又可以区分为: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应用技术三个层次(文艺理论的层次的划分略有不同)。三个层次之间是相互关联的。科学技术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与影响是双向的、统一的。又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在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中谁也离不开谁。而“哲学作为科学技术的最高概括,它是扎根于科学技术中的,是以人的社会实践为基础的;哲学不能反对、也不能否定科学技术的发展,只有因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科学技术与哲学的统一结合,品德情感与智慧能力并重,培养高尚品德和科学精神。

钱老一贯坚持把基础理论、技术科学、应用技术统一起来的考虑专业教学的内容。他提出要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人—机结合优势互补的长处。而大成智慧人才培养的关键,还在于学生的品德与精神。因此要靠伟大的科学精神和崇高品德的教育与熏陶,要靠自觉地追求真理的兴趣与激情,要靠人在与计算机优势互补中对知识的有效集成与积累,要靠在社会实践中长期的锻炼,才可能培养出真正高端的智慧人才。钱老高度重视了哲学的意义:“一个科学家,他首先必须有一个科学的人生观、宇宙观,必须掌握一个研究科学的科学方法!这样,他才能在任何时候都不致迷失道路;这样,他在科学研究上的一切辛勤劳动,才不会白费,才能真正对人类、对自己的祖国做出有益的贡献。”

有一年,近代力学系的学生毕业考试,钱学森出了一题“从地球上发射一枚火箭,绕过太阳,再返回到地球上来,请列出方程求出解”。时至中午无人答出,“还晕倒了几个学生”,他说:“先吃饭吧,回头接着考。”饭后学生们重返考场,时至傍晚,全班只有几个学生及格。一场考试表明学生数学基础不牢,钱老当时决定,全班推迟毕业,再学半年,主攻数学,打好数学基础。如今这个班里的很多学生成了院士,忆及当年,都觉得那半年获益匪浅。

编辑本段主要著作

《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讲义》《星际航行概论》 《论系统工程》《关于思维科学》《论地理科学》

重现历史的“准专著”

《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论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创建系统学》《论宏观建筑与微观建筑》等。

编辑本段重要荣誉

1979年,加州理工学院授予钱学森最高荣誉“杰出校友奖”(但直到2001年12月,钱学森才正式接受这一荣誉)。

1991年获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中央军委授予的一级英雄模范奖章。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钱学森“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7年荣获“感动中国人物”。

2009年3月28日,他被授予“世界因你而美丽——2008影响世界华人大奖”之“终身成就最高荣誉大奖”。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2009年4月13日,上海交通大学举行113年校庆,钱学森等四位校友荣获上海交通大学“杰出校友终身成就奖”。

2007年,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2009年11月13日,第二届中国绿色发展高层论坛授予钱学森“中国绿色贡献终身成就奖”。

感动中国推选员阎肃,对钱学森老人这样评价:大千宇宙,浩瀚长空,全纳入赤子心胸。惊世两弹,冲霄一星,尽凝铸中华豪情,霜鬓不坠青云志。寿至期颐,回首望去,只付默默一笑中。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钱学森的颁奖词: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编辑本段个人语录

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在美国期间,有人好几次问我存了保险金没有,我说1块美元也不存。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我在美国前3、4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因为我是中国人。

我姓钱,但我不爱钱。

我个人仅仅是沧海一粟,真正伟大的是党、人民和我们的伟大国家。

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一生所做的各种工作表示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的奖赏。

难道搞科学的人只需要数据和公式吗?搞科学的人同样需要有灵感,而我的灵感,许多就是从艺术中悟出来的。

我认为今天科学技术不仅仅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而是人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的知识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

我是一名科技人员,不是什么大官,那些官的待遇,我一样也不想要。

中国大学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常常是最后一把钥匙打开了神殿门,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的。

正确的结果,是从大量错误中得出来的;没有大量错误作台阶,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座。

“Nothing is final!!”(没有什么认识是最后的)

“Knowledge was boundless”(学无止境)。

高等学校的学习,是打基础的时期,应该强调学好基础课程。

科学工作千万不能固执己见。缺乏勇于认错的精神,是会吃大亏的。

丢掉了毛泽东思想和公有制,中国就完蛋啦.编辑本段逝世追悼

杰出的科学家、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同志的遗体告别仪式,2009年11月6日上午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及朱镕基、李瑞环、宋平、李岚清等同志们前往送别;钱学森同志的家人、老同事、家乡代表以及社会各界民众也前来为他送行,其中不少人竟是从祖国各地甚至海外赶来参加告别仪式。来的人泣不成声,就这样,一位对中国事业做了很大的贡献的人离我们而去,无人不惜,无人不叹!

胡锦涛、江泽民、温家宝、习近平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一早即来到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在哀乐声中缓步走到钱老的遗体前,肃立默哀向他的遗体三鞠躬,并和家属一一握手表示慰问。

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庄严肃穆、哀乐低回,礼堂上方悬挂的黑色白底的横幅,上面写着“沉痛悼念钱学森同志”,横幅下面是钱老的遗像,遗像的正下方摆着两个花圈,一个是儿女敬献的花圈,挽联上写着“爸爸,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另一个花圈是钱老的孙辈们敬献的,上面写着“爷爷我们永远想念您”。钱老遗体前方摆放的是妻子蒋英敬献的花圈,挽联上写着“学森安心走好”。钱老的遗体安卧在鲜花翠柏丛中,身上覆盖着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

1995年5月,经钱学森同意,钱学森的母校西安交通大学将图书馆命名为钱学森图书馆,时任国家主席的交大学长江泽民同志为之题写了馆名,这是我国第一次以在世科学家名字命名的图书馆,该图书馆定位于科研教学的资源共享与钱老事迹,文物展示于一体,并设置钱学森特色数据库。1996年,钱学森在钱学森图书馆揭幕典礼上的书面发言中,深有感慨地说:“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图书馆和资料馆,就没有今天的钱学森。“ 而钱学森图书馆成为在钱老逝世前,中国唯一一个以健在的科学家名字命名的大学图书馆。

2005年10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决定在钱学森生活和学习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建立钱学森图书馆。该钱学森图书馆将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图书馆的功能定位是:国内外钱学森文献实物最完整、最系统、最全面的收藏保管中心;钱学森科学成就、治学精神、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的宣传展示中心;钱学森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研究交流中心。2010年6月6日中共中央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等领导出席参加了钱学森图书馆的奠基仪式,预计2011年12月,钱老诞辰100周年之际,新馆正式启动。

2009年12月10日,在钱学森诞辰98周年到来之际,北京师大附中钱学森纪念馆正式开馆,温家宝总理为纪念馆题写馆名。教育部袁贵仁部长、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共同为钱学森纪念馆馆名石揭幕。钱学森纪念馆的筹建,得到了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教委、宣武区党政领导和教委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得到了兄弟单位的支援,钱永刚先生的鼎力相助。

编辑本段生平轶事 赴美留学

1935年8月的一天,钱学森从上海乘坐美国邮船公司的船只离开祖国。黄浦江浊浪翻滚,望着渐渐模糊的上海城,钱学森在心中默默地说:“再见了,祖国。你现在豺狼当道,混乱不堪,我要到美国去学习技术,早日归

钱学森毕业照 来为你的复兴效劳。”

钱学森到美国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学工 程要到工厂去实践,可当时美国航空工厂歧视中国人,所以一年后他开始转向航空工程理论,即应用力学的学习。1936年10月他转学到加州理工学院。

钱学森是慕名而来的。因为,坐落在洛杉矶市郊帕萨迪纳的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有一位大名鼎鼎的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是匈牙利人。可后来的事,钱老自己可能都没想到,自己能成为冯·卡门教授的学生,并且成为其中的佼佼者,提升至了他的最得力助手。

20世纪30年代初,航空科学还处于襁褓之中。冯·卡门当时是这一领域的顶尖人物,后来被誉为“超音速飞行之父”。1970年,月亮上的某一陨石坑被冠以他的名字。

冯·卡门抬头仔细打量着这位仪表庄重、个子不高的年轻人,他提出几个问题让钱学森回答,钱学森稍加思索便异常准确地回答了他的所有提问。冯·卡门暗自赞许:这个中国人的思维敏捷而又富于智慧。他高兴地收下了这位学生。1945年初,钱学森成为以冯·卡门为团长的空军科学咨询团的成员。德国投降后,他随该团的考察小组到欧洲考察航空和火箭技术。1947年初,36岁的钱学森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的正教授。在受监控期间,除教学外他仍未放弃学术研究,1953年发表了《从地球卫星轨道上起飞》,为低推力飞行力学奠定了基础,并于1954年出版了《工程控制论》一书。1955年回国前他向冯·卡门告别时,冯·卡门激动地说:“你现在在学术上已超过了我!” 归国之旅

“我一直相信,我一定能够回到祖国的,今天,我终于回来了!”这是中国著名科学家和火箭专家钱学森对接待他回国的中国科学院科学家代表朱兆祥同志所说的一句万分感慨的话。他于1955年9月17日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踏上回国航程,于1955年10月1日到达香港,1955年10月8日到达广州,同他一起回国的还有他的夫人和两位幼子,说到这里就不由得提一下钱学森坎坷

钱学森妻子蒋英 的回国之路

钱学森于1935年8月,作为一名公费留学生赴美国学习和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的。回国前,曾担任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钱学森1935年赴美国留学。10年后,他成为当时一流火箭专家。由于发表了“时速为一万公里的火箭已成为可能”的惊人火箭理论而誉满全球。这位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在“二战”期间,跟其导师冯·卡门参与了当时美国绝密的“曼哈顿工程”——导弹核武器的研制开发工作,在美国是一个屈指可数的稀世之才。

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诞生的消息传到美国后,钱学森和夫人蒋英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商量着早日赶回祖

钱学森归国后的合影

国,为自己的国家效力。此时的美国,以麦卡锡为首对共产党人实行全面追查,并在全美国掀起了一股驱使雇员效忠美国政府的歇斯底里狂热。钱学森因被怀疑为共产党人和拒绝揭发朋友,被美国军事部门突然吊销了参加机密研究的证书。这使他非常气愤。钱学森以此作为要求回国的理由。然而,钱学森万万没想到,他的回国意愿竟酿成了一场劫难!美国海军部次长恶狠狠地说:“他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核心机密,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中国去!”

从此,美国对他的政治迫害接踵而至。移民局抄了他的家,在特米那岛上将他拘留14天,直到收到加州理工学院送去的1.5万美金巨额保释金后才释放了他。后来,海关又没收了他的行李,包括800公斤书籍和笔记本。他们硬说里面有机密材料。其实,在打包之前,钱学森已叫他们检查过。美国检察官再次审查了他的所有材料后,证明他是光明磊落的。

钱学森在美国受迫害的消息很快传到国内,新中国震惊了!国内科技界的朋友通过各种途径声援钱学森。党中央对钱学森在美国的处境极为关心,中国政府公开发表声明,谴责美国政府在违背本人意愿的情况下监禁了钱学森。

1954年4月,美英中苏法五国在日内瓦召开讨论和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国际会议。出席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联想到中国有一批留学生和科学家被扣留在美国,于是就指示说,美国人既然请英国外交官与我们疏通关系,我们就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开辟新的接触渠道。

中国代表团秘书长王炳南6月5日开始与美国代表、副国务卿约翰逊就两国侨民问题进行初步商谈。美方向中方提交了一份美国在华侨民和被中国拘禁的一些美国军事人员名单,要求中国给他们以回国的机会。为了表示中国的诚意,周恩来指示王炳南在6月15日举行的中美第三次会谈中,大度地作出让步,同时也要求美国停止扣留钱学森等中国留美人员。

然而,中方的正当要求被美方无理拒绝。7月21日,日内瓦会议闭幕。为不使沟通渠道中断,周恩来指示王炳南与美方商定自7月22日起,在日内瓦进行领事级会谈。为了进一步表示中国对中美会谈的诚意,中国释放了4个被扣押的美国飞行员。

中国作出的高姿态,最终是为了争取钱学森等留美科学家尽快回国——可是在这个关键问题上,美国代表约翰逊还是以中国拿不出钱学森要回国的真实理由,一点不松口。

正当周恩来总理为此非常着急的时候,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陈叔通收到了一封从大洋彼岸辗转寄来的信。他拆开一看,署名“钱学森”。他禁不住心头一震,他迅速地读完了这封信。信中的内容,原来是请求祖国政府帮助他回国。

这封信是钱学森当时摆脱特务监视,在一封写在小香烟纸上寄给在比利时亲戚(蒋英妹妹)的家书中,夹带给陈叔通副委员长的。对于这样一封非同寻常的海外来信,陈叔通深知它的分量,当天就送到周总理那里。“这真是太好了,据此完全可以驳倒美国政府的谎言!”周恩来总理当即作出了周密部署,叫外交部火速把信转交给正在日内瓦举行中美大使级会谈的王炳南,并对王炳南指示道:“这封信很有价值。这是一个铁证,美国当局至今仍在阻挠中国平民归国。你要在谈判中,用这封信揭穿他们的谎言。”

8月1日中美大使级会谈一开始,王炳南率先对约翰逊说:“大使先生,在我们开始讨论之前,我奉命通知你下述消息:中国政府在7月31日按照中国的法律程序,决定提前释放阿诺维等11名美国飞行员,他们已于7月31日离开北京,估计8月4日即可到达香港。我希望,中国政府所采取的这个措施,能对我们的会谈起到积极的影响。”可谈到钱学森回国问题时,约翰逊还是老调重弹:“没有证据表明钱学森要归国,美国政府不能强迫命令!”于是,王炳南便亮出了钱学森给陈叔通的信件,理直气壮地予以驳斥:“既然美国政府早在1955年4月间就发表公告,允许留美学者来去自由,为什么中国科学家钱学森博士在6月间写信给中国政府请求帮助呢?显然,中国学者要求回国依然受到阻挠。”在事实面前约翰逊哑口无言。美国政府不得不批准钱学森回国的要求。1955年8月4日,钱学森收到了美国移民局允许他回国的通知。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梦寐以求的回国愿望得以实现了!这一天钱学森携带妻子蒋英和一双幼小的儿女,终于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踏上返回祖国的旅途。

由于钱学森的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三次激动

“第一次是在1955年,我被允许可以回国了。我拿着一本我刚出版的《工程控制论》交到老师冯·卡门手里。他翻了翻感慨地说:“你现在在学术上已经超过了我”。我钱学森在学术上超过了这么一位世界闻名的大权威,为中国人争了气,我激动极了。

“第二次是建国10周年时,我被接纳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我激动得睡不好觉。

“第三次心情激动,就在今年。今年,我读了王任重同志为《史来贺传》写的序。在这个序里,他说中央组织部决定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史来贺和钱学森这五位作为解放50年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我能跟他们并列,心情怎不激动?!”

钱学森1955年离开美国后再也没有回去过。他坚持只要美国政府不对当年“驱逐”他出境正式道歉,他今生今世绝不再去美国。原来,凡在美国移民局的档案里留有被驱逐记录的,必须经由某种特赦手续才能入境。“我钱学森本无罪,何须你特赦?”

“他是一位把祖国、民族利益和荣誉看得高于一切的人,说得上是一位精忠报国、富有民族气节的„中国人‟。”蒋英对钱学森特有的爱国情结十分认可。

根据麻省理工学院的办学宗旨,各专业学科的学生都要在学期内到对口的工厂、科研部门实习。钱学森应该去飞机制造厂实习。可是,他没有想到,美国的飞机制造厂只准许美国学生去实习,不接纳外国学生。这种民族歧视是钱学森在美国遭受的又一次沉重打击。

1947年,钱学森留美后第一次回到阔别12年的祖国。与蒋英在上海举行了简朴的婚礼后,他携夫人回到美国后,更加勤奋地钻研业务。他清楚地知道,在美国,这里只是他人生的一个驿站,遥远的祖国才是他永远的家园。

自被美国政府软禁,他们全家一夕三惊,为此经常搬家。蒋英作为他的忠实伴侣,给了他无比的勇气与力量。蒋英回忆说:“我们总是在身边放好三只轻便的箱子,天天准备随时获准搭机回国;可以讲,他最后是作为„美国犯人‟被驱逐出境的。”这一段历史,确实让他们刻骨铭心。

钱老家的客厅里,墙上挂着一张巨幅“蘑菇云”照片——那是第一颗战略导弹在罗布泊精确命中靶心的激动人心时刻——“每当他看到这幅照片,总有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因为它掌握在自己民族的手里,就是和平的象征。”在这对老夫妇的心目中,那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和平之花。

编辑本段晤面主席 初见毛泽东

1956年,菊香书屋:“主席。”周恩来进门后满面笑容,“我将你久盼的贵宾请来啦!”

“啊!钱学森同志。”毛泽东走上前去,紧握着站在周恩来身旁有点拘谨和紧张的钱学森的双手,“盼了你好久啰!我们的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和火箭专家!”

“我也早想来拜会主席了。”钱学森激动地望着紧握着他双手的毛泽东,“怕你太忙,不敢来打扰。”

“你说反啰!是我考虑到你才回国,要处理的事太多,不敢过早相约。”毛泽东诚挚地说。

“听说美国人把你当成5个师呢!”毛泽东伸出五个手指头,“我看呀,对我们说来,你比5个师的力量大多啦!我现在正在研究你的工程控制论,用来指导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呢!”

毛泽东的平易近人,减少了钱学森初来时的拘谨和紧张,“学森同志,”毛泽东望着钱学森,“你那个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天工业的意见书》,我仔细看过了。写得很好呀!”

“主席,”钱学森谦和地笑了笑,“我刚刚回国,对国内情况不甚了解,我只是根据我的工程控制论,对我国的国防建设特别是航空工业的建设提了不少很不成熟的意见,其中错误一定不少啊!”

毛泽东摆了摆手:“学森同志,提出了这么多好建议,怎么是错误啊!这是十分难得的呀!这些精辟独到的建议,只有你这位工程控制论创始人才提得出呀!”

毛泽东顿了顿,接着说道:“我们国家决定根据你的工程控制论,组织各个学科各个部门一起奋力搞导弹。学森同志,我想请你这个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来牵这个头,有信心吗?”钱学森有点紧张:“主席,这么重要的任务,我怕干不好啊!”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毛泽东用筷子在空中重重一晃,“你钱学森是工程控制论的开山鼻祖,还怕干不好!”

在毛泽东磅礴气势的感染下,钱学森终于坚定地点了点头:“主席,我一定努力工作。” 畅谈工程控制论

“恩来,根据钱学森同志的工程控制论,我国第一个导弹、卫星试验基地的情况怎样了?”毛泽东关心地问。

“基地已选好,只是基地领导小组人选还没有定下来。”

“就请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钱学森当组长吧!”毛泽东的手掌在椅上轻轻一按。

“好!”周恩来点点头,将手中的材料递给毛泽东,“这是钱学森这些科学家根据工程控制论写的报告,请主席过目。”

“这是钱学森这些科学家写的„天书‟啊!”毛泽东幽默地说,“我一定要好好看看。”

周恩来走后,毛泽东立刻打开钱学森这些科学家递上的“天书”。看完,毛泽东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他拿起直拨电话,兴奋地说道:“恩来,我想召集一个会议,亲自听听钱学森这些科学家们的汇报。”

下午,毛泽东的菊香书屋,坐满了他请来的科学界的贵宾。“学森同志,来,来,坐这儿来。”毛泽东指着自己身旁的一个座位,“请你根据你的工程控制论谈谈火箭导弹问题吧!”毛泽东显然对钱学森用他的工程控制论指导建造的火箭导弹有着特殊的兴趣。

“好。”钱学森向毛泽东微微点点头,“主席,那我就谈谈我个人在这方面粗浅的看法吧。关于火箭和导弹的问题,如果苏联遵守我们签订的协议,他们提供的模型尽早运来,我们在三年五年之内就会有一个大的突破,争取把第一枚导弹打上去。因为我们对工程控制论的研究,远远走在他们的前面,而研制火箭导弹是无论如何离不开工程控制论的,可以这样说,离开工程控制论,火箭导弹的研制工作将寸步难行!如果他们拖拖拉拉,我们也不怕。至少我们有火箭导弹的理论基础,有比较完善的工程控制论作为指导。现在关键是火箭的燃料问题,苏联答应给,但迟迟没运来。”

毛泽东望了身旁的周恩来一眼,眉头皱了皱。

钱学森并没有注意到毛泽东的表情,接着说道:“根据工程控制论的理论,我们准备先搞出图纸和模型,在不依靠外援的基础上拿出我们自己的东西。就像刚才总理说的,我们搞火箭导弹,包括搞卫星,要有立足于国内的思想准备,当然这里最重要的是全国大力协作,使工程控制论的研究更趋完善。”

听到这里,毛泽东非常兴奋,插言道:“学森同志,你谈得蛮好呀!现在我们搞尖端技术,也是在打硬仗,打一场工程控制论的硬仗呢!我们过去的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为什么取得胜利,就是运用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的战略思想。学森同志,实际上,这也是你的工程控制论在军事上的运用,只是当时没有这个名词罢了!”

钱学森笑着说:“因而,主席应当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啊!”

毛泽东摆了摆手:“我不过是不自觉地在战争上运用了你的工程控制论。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当然还是你呀!我哪能贪为己功啊!”

……

1960年,苏联撤走了援华的全部专家,撕毁全部257个科技合同,包括给我们提供原子弹、火箭、导弹样品的合同。

1960年6月10日,也就是苏联专家从中国撤走仅仅17天,在钱学森的领导下,用工程控制论作为指导,用国产燃料发射了中国第一颗近程弹道导弹,准确命中目标。一个多月后,国产近程导弹也相继升空,高准确度地命中目标……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毛泽东特别高兴。一向反对为其做生日的他,这一年一反常规,破例地请了大家一次。

工作人员拟定了一个入席者名单给毛泽东审定,毛泽东看了3桌客人的名单后,十分郑重地用铅笔将钱学森的名字从另外一桌划到了自己所在桌位的名单上。而且让钱学森坐在紧挨自己的身边;宴会在喜庆的气氛中开始。毛泽东坐在座位上,笑着说;“今天,请各位来叙一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原子弹爆炸了,我们的火箭试验成功了,我们中国人在世界上说话,更有底气了!”接着,毛泽东话锋一转,指着自己身边的钱学森,笑着对大家风趣地说:“我现在特别向在座的诸位介绍一下我们的钱学森同志,他是我们的几个王呢!什么王?„工程控制论王‟,„火箭王‟!他这个王用工程控制论一发号令,我们的火箭就上天,所以各位想上天,就找我们的„工程控制论王‟和„火箭王‟钱学森同志!”

钱学森:对自己影响最深的人是周恩来和岳父

钱学森生前常对人说,对他一生影响最深和帮助最大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开国总理周恩来,一个是自己的岳父蒋百里。

蒋百里乃钱学森的岳父,被誉为“现代兵学之父”,曾任国民政府保定陆军学校校长,1937年初,他在自己的军事论著《国防论》中,首次提出了抗日持久战的军事理论。

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早年赴日本求学,1911年回国,曾担任过浙江省教育厅厅长。钱均夫与蒋百里是莫逆之交。

蒋百里与其日本夫人生有5个女儿,钱均夫只有独子钱学森,蒋家答应将三女蒋英过继给钱家。日后,蒋英成为了钱学森的妻子。

岳父蒋百里一句话解决钱家父子分歧

第五篇:钱学森事迹

我国当代杰出的科学家中,有三位姓钱的人物: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人称“三钱”。他们都是出国留学后,怀着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回来的。其中钱学森的经历最为惊险。

钱学森在美国度过了20年,在航空科学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有名的火箭专家,为美国的军事科学做出了贡献。1949年,他得知新中国成立了,非常兴奋,决定回国参加建设。可是美国方面敌视中国,怕钱学森回国对他们不利,就千方百计地阻挠。美国海军次长还恶狠狠地说:“我宁肯把他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他知道的太多了,一个人可顶五个师的兵力!”于是,美方无中生有,说钱学森是中国间谍,把他逮捕关押,后来虽然释放了,可又严密监视。

钱学森没有屈服,向美方提出严正抗议,回国的决心更大了。他在家里放好三只小箱子,准备随时启程。后来在中国政府的过问下,被美方扣留了5年的钱学森,终于在1955年搭乘轮船回国了。他来到天安门广场,兴奋地说:“我相信我一定能回来,现在终于回来了!”

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导弹和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是最有声望的科学家之一。

下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事迹以及带来的启示[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事迹以及带来的启示[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钱学森事迹(★)

    钱学森小时候立志效法早期留美学人詹天佑,准备对中国的铁路工程做出贡献。一九二九年中学毕业,由于受到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的启发,钱学森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立志要实践......

    著名的物理科学家的贡献或事迹五篇范文

    著名的物理科学家的贡献或事迹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举世闻名的德裔美国科学家,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爱因斯坦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工业大学,1909年开始在......

    科学家钱学森回国的故事

    科学家钱学森回国的故事 2010年10月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庆日,长征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腾空而起,嫦娥二号开始了他的奔月之旅,中国的航天事业在一步步地迈向新的高度,76年前......

    科学家的事迹

    邓稼先 他主要从事核物理、理论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他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

    科学家的事迹

    【牛顿】 事迹:牛顿1661年入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1665年获文学士学位。随后两年在家乡躲避瘟疫。这两年里,他制定了一生大多数重要科学创造的蓝图。1667年回剑桥后当选为三一......

    著名科学家的名言名句

    著名科学家的名言名句 对搞科学的人来说,勤奋就是成功之母! —— 茅以升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爱迪生 讲到学习方法,我想用六个字来概括:"严格、严肃......

    著名导游事迹

    李秋红,1981年出生,2000年考取普通话导游证;2002年毕业于北京科技经营管理大学/国际贸易专业;2002年就职于邯郸中国国际旅行社;2003年考取英文导游证,2005年10月获“邯郸市十佳导......

    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_名人故事

    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男,汉族,浙江省杭州市人,中共党员。1911年出生,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高级顾问,中国科协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