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小组事迹-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时间:2019-05-13 10:35: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小组事迹-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小组事迹-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第一篇: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小组事迹-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小组事迹

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小组成立于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的地震监测现场。在那次强烈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杨建思研究员立即率领五名北京数字地震台网的科技人员带着57件、近千公斤的流动地震观测设备,乘飞机前往地震现场。此后5个月中,在杨建思研究员的带领下,黄媛、徐志强、袁松湧等青年科技人员奋战在海拔3200米至5000米的地震观测现场,监测沿着东昆仑断裂带近400公里长范围内的余震活动。此后,以昆仑台阵青年地震科技工作者组成的地震尖兵小组先后出现在新疆伽师-巴楚地震、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地震、甘肃民乐-山丹地震、山西临汾地震、河北文安地震、新疆于田地震的震情监测现场,参加了2005年巴基斯坦地震的国际救援,远赴南极参加长城站的科学考察。自2004年起,该台阵的科技人员开始在副所长欧阳飚研究员和杨建思研究员的领导下,投入到总投资超过一亿元人民币的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分项工程“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建设任务中。继承了昆仑台阵不畏艰苦无私奉献精神的青年科技人员,又组成了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建设组。至2007年底,备受国际同行关注的600套科学观测设备和200套地震现场应急观测设备组成的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建成,在通过项目验收的同时,这些设备立即布置在973项目“活动地块边界带的动力过程与强震预测”四川西部实验场、国家重大基础性项目“华北地壳上地幔精细结构探查”在华北的实验场,以及河北文安地震现场监测中。

2008年5月12日,是青年一代地震工作者终生难忘的日子。8.0级地震发生后,地震科学探测台阵组在杨建思副所长带领下,立即驱车前往四川地震现场,在最快的时间内沿着300公里断裂带架设起流动地震台阵,为地震后余震趋势判断和多种数字化新地震参数的产出提供了数据保障。此后,随着龙门山断裂北端震情形势的严峻,小组成员在葛洪魁研究员带领下开辟了第二监测现场,在陕西宁强一带架设了流动台阵和主动震源探测实验场。徐志强、袁松湧、常利军、王宝善、李永华、郑钰、潘家铁、杨微等一批不到35岁的台阵建设小组成员,冒着滚石滑坡的危险,穿行于地震带,确保流动地震台阵正常运行至今。

二、多学科优秀青年人才组成台阵组

以青年科技骨干为主承担的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分项工程“科学探测台阵系统”建设任务包括:(1)工程总体设计;(2)流动观测地震仪选型和采购;(3)观测单元监控管理系统设计和采购;(4)可控震源系统设计和采购;(5)流动观测技术保障系统设计和采购;(6)流动观测数据中心系统设计和建设;(7)流动观测实验场设计和建设。为实现工程设计和完成实施任务,台阵组吸收了地震学、地球内部物理学、现代通信技术和IT技术等多个学科的青年专业人员参与。这些青年科技骨干中,有熟悉地震通信技术的徐志强工程师;有熟悉数据库管理编制和地震数据管理的姚志祥硕士;熟悉地震装备组网技术的袁松涌工程师;有利用台阵技术和观测资料发表了多篇SCI收录论文并以访问学者身份在日本和美国工作过的地球物理学博士王宝善,也有利用噪声数据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在中国——意大利联合培养博士房立华。

袁松湧工程师等青年技术人员在仪器检测阶段,把测试地点选择了具有良好观测环境的研究所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山洞观测室。为确保检测数据准确无误,还采取背靠背方式,请地震预测研究所仪器研制部门使用通过国家验收的测试仪器再次对仪器主要技术指标进行了复核测试。由于此次中标的设备供应商在“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中负责供应大量设备,国外仪器厂商的生产能力也因订单巨大而接近饱和,因此在样机检测过程中,多次因厂商没有达到合同要求而出现争议。在解决争议过程中,青年科技骨干严格按照合同向厂家提出解决问题的要求,据理力争,坚决不接收存在问题的设备;在争议过程中坚持以可存档的公文形式进行沟通,以备追寻和确定双方责任;在问题解决之前坚决不支付合同款项,确保了设备性能和质量。

台阵组在建设过程中注意培养复合型和学科交叉型人才。实施小组专门邀请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专家到研究所讲课,介绍地震仪器的原理和维护运行经验。项目鼓励参加仪器检测的技术人员攻读研究生学位课程,系统学习和掌握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地震学基本理论和提高外语的听说读写能力。项目在执行过程中,还创造条件让台阵组的人员参加赴巴基斯坦地震应急观测工作,在实践中积累地震仪器在各种恶劣环境下正常使用的经验。这些经验在仪器系统集成、电源和包装箱选型以及大批设备的质量和性能检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三、汶川地震和昆仑地震观测彰显了青年地震学者的奉献精神

地震科学探测台阵组在512汶川8.0级地震当天就驱车前往地震现场,并在中国地震局的统一领导组织下在四川省地震局成立了临时中心。年轻地震工作者在接到出发通知后,没有提出任何困难,虽然所领导心里清清楚楚地知道,徐志强工程师刚刚得到一个可爱的小宝贝,爱人和婴儿需要照顾;王宝善博士已经安排了赴国外工作的日程;杨勇、王未来正在准备答辩论文;黄媛的爱人经常出差要自己照顾上托儿所的小孩子;还有一些同志正在准备博士入学面试;一位来所的博士后还没有办理正式管理,就直接搭上了前往地震现场的仪器车。但是灾区人民的安危高于一切,十几名同志踏上抗震救灾的征程。

在汶川地震现场,随着台站架设靠近极震区,余震造成的滚石、塌方成为对台阵建设工作最大的威胁。望着路上因塌方砸扁的车辆,台阵组的青年科技人员没有任何畏缩后退。每一次出发都是双车编队,一名组员负责把头探出窗外僚望悬崖峭壁上是否有滚石,前后车辆保持距离,无线电通信不断联系提醒。就这样,车辆一次又一次通过危险区,台站架设到余震最强烈的青川县。在这个队伍中,看到徐志强同志的身影,熟悉的人们会想到,在2000年川西地震观测工作中,研究所的两辆工作车遇到大塌方的袭击,风华正茂的李平博士把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川西的雪山脚下,而当时,坐在李平身边的就是徐志强工程师。再次穿越滑坡和滚石,我们的青年地震学者擦干眼泪,前赴后继以无畏的精神去告慰了8万地震死难者。在地震带北部的地震观测工作,为了最有效地观测到地震断层的微动活动信息,观测小组毅然决然把观测点架设在随时可能遭受洪水袭击的水库底部断层带上。一方面严密关注洪水和暴雨的气象信息,一方面抢时间完成测量工作。山区气候变化大,白天炎热,大伙就顶着太阳干活,晚上下雨,就轮流守夜排水以免帐篷被淹,可以说是“白天抗旱,夜晚抗洪”。由于南方气候湿润,王宝善、袁松湧、黄伟传等好几位同志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湿疹”,带的药品不起作用,在灾区又买不到药品,也没有听到他们的一句抱怨的话,仍在所分配的工作岗位上一直坚持到观测工作结束。

熟悉的人们不会忘记,还是这支队伍,在2001年底至2002年初五个多月的昆仑山地震考察现场,克服了海拔5000米的高寒缺氧严酷环境困难,架设了由5个地震台组成了L型流动微台阵(当时命名为昆仑台阵)。在科考期间,记录到多次5级以上地震以及3000多个ML1.0以上地震和完整的数字地震波形记录。黄媛高级工程师在脚面受伤鲜血直流的情况下,坚持留在高原继续工作。现在每到夏日,看到这位漂亮的女地震学者脚面上的疤痕,人员对青年一代学者无私奉献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科考期间的春节,7位同志坐在仪器箱上畅谈奉献的乐趣,几个当地驻军慰问的罐头,一瓶藏族司机送的白酒伴着傲视昆仑的爽朗笑声,冲淡了思念亲人的乡愁。

四、以创新求台阵组的发展

在2001年地震科学台阵组建立以来,在加强人才培养的同时,台阵组始终注意引进新的技术,加强面向防震减灾公益服务的创新和支撑能力。在台阵建设过程中,杨建思副所长率领青年骨干引进、消化和吸收了国防领域最新的现场通信技术,建成了巨大灾害后独立通信系统。该系统可以保证在灾区公用通信系统遭到毁灭性破坏后,仍可以通过这套系统组成独立的无线通信网络,确保地震台阵观测数据传输到数据中心,供监测人员和研究人员实时获取数字化地震波形记录。

葛洪魁研究员组织青年科技骨干,在陈顒院士的指导下,开展了主动震源探测实验。项目组分别于2006年和2007年,在河北省遵化市上关水库开展了两次水库气枪实验。由大容量气枪在水库中定点激发,固定地震台和流动地震台接收。两次野外实验表明大容量气枪具有探测距离大、绿色环保、性能可靠、可长期定点重复激发的优点,同时锻炼了队伍,掌握了气枪震源激发的相关技术,了解了气枪震源特性、气枪震源振动的衰减规律等,对于发展地震预报新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在汶川地震后的观测中,主动震源探测技术获取了平武——青川断裂在余震过程中丰富的介质物性变化信息,取得了令人鼓舞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第二篇: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遭遇破坏性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突发地震灾害事件应急预案

(1类事件专项应急预案)

2005年4月22日

1总则

1.1为保证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在遭遇地震灾害时能及时、高效、有序地完成自救工作和国家赋予的震情跟踪和地震应急工作,结合研究所的具体情况,特制定本预案。本预案为《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的专项预案之一。

2应急体系框架、组织机构和职责

2.1 研究所所在区域遭遇破坏性地震灾害时,由研究所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见总体应急预案,以下简称指挥部)全面指挥应急工作。

2.2 成立以主管科技发展部工作的所领导为组长,主管服务中心工作的所领导为副组长,科技发展部负责人为执行指挥,服务中心负责人为副执行指挥的地震事件应急指挥小组。研究所遭遇突发破坏性地震时,地震事件应急指挥小组在所应急委(应急指挥部)的领导下按照地震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实施紧急应对工作。如同时涉及多类灾害应急,其他类别灾害应急指挥小组在所应急委(应急指挥部)的领导下,协助完成本预案任务。

2.3 在应对破坏性地震灾害时,科技发展部为应急第一主责部门;后勤服务中心为第二主责部门;后勤服务中心的车队、物资供应库、医务室,计划财务部财务室为保障部门;机关其余部门、各研究室(观象台)为配合部门;流动重力组以及中国地震局地震现场科学考察应急工作队现场地震观测组、地磁组和灾害评估队员为应急专门队伍。

2.4 所科技发展部负责地震事件应急指挥小组的运行,并负责协调研究所震情监测跟踪工作;

2.5 所服务中心负责协调研究所办公楼、车辆和通讯方面的维护和应急抢修工作和医疗救护工作;同时负责车辆调度、物资装备和医 1 药供应等后勤保障工作。

2.6 所办公室负责协调机关各部门应急工作,并负责所指挥部的运行;

2.7 计划财务部负责应急工作期间的财务工作;财务室应及时提供必要资金。

2.8 人才资源部和离退休办公室负责协调应急救援时的人员信息汇集和组织工作;

2.9 党群工作办公室负责协调宣传沟通工作。

2.10 研究所在遭遇破坏性地震侵袭时,指挥部和应急指挥小组的应急办公地点将根据具体情况设立在相对安全的临时地点。具体通讯方式也将视当时通讯条件确定。

3应急级别的确定

3.1 破坏性地震:北京地区强烈有感,部分质量较差房屋倒塌;大面积建筑物遭到破坏;部分生命线工程遭到破坏,出现公共通讯短时间中断、供电短时间中断;部分道路交通设施受到破坏;出现人员伤亡。

3.2 严重破坏性地震:北京地区强烈有感,生命线工程遭到系统破坏,出现公共通讯长时间中断、供电长时间中断;道路交通设施受到严重破坏;人员大量伤亡。

3.3 灾难性地震:在北京市城区发生ML7.0以上地震,地球物理研究所各项功能遭到彻底破坏。

4应急工作的预警机制

4.1 研究所应该保持通讯渠道畅通,以便及时获取上级部门关于地震 震情的通知或文件。

4.2 根据长、中、短临时间尺度的震情预测意见,所应急委员会应组织全所人员做好相应的救援物资储备工作、各个关键岗位人员值班。特别是制定人员安全工作、设备安全运行、关键部位防火和防盗等安全措施。并在布置工作后进行必要的检查,以确保预警准备工作落实到位。

5信息报告制度

5.1 在遭遇破坏性地震灾害时,研究所内部报告制度按照2004年9月发布的“关于震情、灾情、事故和其他突发事件上报制度的通知”(震球发[2004]145号文)规定(附件1)执行。

5.2由所指挥部(或所地震事件应急指挥小组,以下同)指定的部门或人员主动将研究所得到的震情和灾情信息上报主管部门。指定人员在上报震情和灾情信息的同时,应及时将中国地震局的应急工作指示转达给指挥应急工作的研究所领导。

6公众沟通机制

6.1 研究所所在地区发生破坏性地震直至灾难性地震后,作为国家级防震减灾基础科学研究的研究所,地球物理研究所科技人员负有向公众宣传防震减灾知识,提供抗震救援技术支持的责任。

6.2 在发生不同程度地震后,根据中国地震局统一安排和布置,研究所可通过互联网、热线电话、宣传板报和宣传品等方式建立防震减灾 知识的公众沟通机制。向公众宣传地震科普知识,协助政府稳定社会局势。为当地居民自救提供科技知识。同时做好震情监测预报工作的保密工作,避免向社会扩散可能引起社会不安定的信息。突发破坏性地震应急处置程序

7.1 在京的所指挥部和地震事件应急指挥小组负责人和主要成员,在完成自救行动后,应采取各种方式尽快赶到研究所指挥和参加应急救援工作。因个人特殊原因不能到场的,应及时告知所指挥部负责人或其他主要成员。

7.2 启动《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应急工作预案》。7.3 发生地震时,在研究所办公楼和观象台的震情值班人员、保卫值班人员、服务中心值班人员、研究生和单身宿舍职工应立即组成抢险救援队伍。救援队伍应首先完成自救,在确保人员安全的情况下,立即通过移动电话向所指挥部负责人或主要成员汇报研究所(和观象台)遭受破坏情况。如移动电话系统遭受破坏,则应指定人员选择可能的交通工具进行信息传递。

7.4 各部门应与保卫部门联合,在安全事故应急指挥小组的领导下,重点加强存放现金、贵重仪器、财务和人员档案等重要地点的安全保卫工作。必要时采取妥善措施将重要物品转移到相对安全的地点。7.5 在所指挥部负责人或主要成员尚未赶到研究所的情况下,抢险救援队伍基础设施抢修负责人为服务中心值班人员;震情速报工作负责 4 人为北京数字地震台网值班人员。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的应急工作由带班台长负责。

7.6 所指挥部到位后,应立即组织地震事件应急指挥小组和研究所现场人员开展自救工作和地震监测预报能力的恢复工作,同时指定专人负责统计研究所地震监测设施、基础办公设施和在所人员损失情况,并立即上报中国地震局,同时向中国地震局请示开展震情应急工作的意见。

7.7 发生破坏性地震后,研究所拥有的全部车辆、物资立即征用为应急专用品,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为研究所救援工作以外目的使用研究所车辆和储备物资。应急车辆和物资由所应急委员会负责调配,在指挥部尚未完全到位的情况下,由服务中心负责人负责调配(如上述负责人不能到位,则由具体车辆和物资管理人员根据应急工作需要予以调配)。震情应急工作期间的车辆和物资使用情况,应由服务中心建立记录本予以记录,以方便掌握应急资源情况。车辆物资的使用,应优先考虑恢复地震监测预报能力和抢救研究所人员。突发严重破坏性地震应急处置程序

8.1 具体程序基本参见7 8.2 采取措施,尽可能恢复研究所的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能力,并在条件许可时,尽快启动面向国家和社会需求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应急工作预案》

9

突发灾难性地震应急处置程序

9.1 所指挥部应对研究所各方面损失进行统计,对监测预报能力进行评估,并将统计情况上报中国地震局。同时应与中国地震局保持联系,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完成中国地震局交办的各项工作。

9.2 研究所科技人员在完成自救后,应该在可能的情况下,积极配合救援队伍进行灾后研究所台网的地震监测功能的恢复工作。或配合救援队伍中的地震监测人员开展力所能及的工作。

9.3 研究所人员应该在救援指挥部门的统一部署下,开展各项工作。后勤服务部门人员应该配合救援队伍尽快恢复研究所监测预报关键设施的供电和通讯功能。

9.4 研究所应尽可能安排人员,利用尚具备监测能力的台网、台网中心设施投入地震现场监测预报工作。破坏性地震应急工作条件保障

10.1 北京数字地震台网、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等负责北京地区地震监测的部门和研究所服务中心在制定本部门综合应急预案时,应包含遭遇破坏性地震灾害时的应急工作预案,在预案中应明确岗位责任制。10.2 如接到短临阶段震情通报,各部门应制定务实有效的地震短临阶段应急预案。

10.3 各关键部门应备有无线对讲机,以及进行一个星期工作的电池(或保证充电时无线对讲机的电池处于已经充电状态,并准备备份电 池);应配备手电筒、电池和充电式应急灯(保持充电状态);应该经常检查地震监测设备使用的蓄电瓶,并保持满负荷充电状态。10.4 各相关部门应当对各种抢修工具造册,经常检修;按照规定位置存放,易于应急救援时使用。

10.5 如已经得到明确的短临阶段震情通报,研究所服务中心应储存必要的方便食品和瓶装饮用水;车队应在保证防火安全的前提下,储存一定数量的备用汽油。破性坏地震应急工作的总结与奖惩机制

11.1 确定本预案结束的程序,参见《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应对预案》。

11.2 研究所将对遭遇破坏性地震灾害的应急工作进行不定期检查,并视检查结果对有关部门或人员予以通报表扬或批评。

11.3 对在遭遇破坏性地震应急工作中表现良好的部门与个人,研究所将依据具体事迹予以提前晋级、低职高聘、颁发一次性奖金等奖励,并颁发地震应急工作先进个人奖励证书。

11.4 对在遭遇破坏性地震应急工作中表现不力的部门和个人,以及地震应急工作期间值班人员出现脱岗,研究所将采取扣发津贴、行政或业务降职(或解职),解除聘任合同直至开除公职等处罚措施。

突发地震灾害事件应急预案流程图

12.1 应急预案组织机构示意图

中国地震局所应急委员会所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如果需要其他事件第一主责部门第二主责部门应急指挥小组科技发展部服务中心地震事件应急指挥小组应急专门队伍配合部门保障部门具体执行应急预案人员应急预案组织机构示意图

12.2 应急预案执行流程示意图

建立预警机制通讯渠道畅通救援物资储备关键岗位人员值班防火和防盗条件保障检查和落实突发地震灾害事件时措施破坏性地震严重破坏性地震灾难性地震地震现场应急专门队伍待命启动应急指挥部信息报告所指挥部指定的部门或人员中国地震局办公室88015375地震事件应急指挥小组三级应急处置程序 见本预案8 9 10 公众沟通机制总结与奖惩应急预案执行流程示意图

第三篇:蒋长胜同志事迹-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蒋长胜同志事迹

2004年至今共发表第一作者学术论文14篇,包括BSSA、PAGOPH、中国科学等SCI索引期刊论文4篇、EI索引1篇,发表其他作者论文15篇,包括SCI索引1篇、EI索引5篇。参加了包括“973”项目和国家自然基金等多项重要科研项目。主持两项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项目,2008年申请的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地震“类临界点”模型普适性问题和地震学检验》项目获批。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八级强震,八万七千同胞罹难。地震发生后,他正在澳大利亚参加ACES2008国际会议,接到原地待命指示的同时,根据已有资料,持续撰写多份震情研究报告发回国内。回国后直接赶赴工作岗位,接到局预报处工作安排,积极投身“全国七级地震与地震形势跟踪组”震情跟踪周报告工作,撰写分报告并协助总报告汇总工作。“国务院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成立后,应征参加委员会余震工作组下属专家团,作为专家团成员、秘书,参加了“余震组”组织的历次多学科震情研讨会、在具体报告和报告汇总两方面工作中做出了积极贡献。此外,编写了统一的绘图程序模块,供兄弟单位同行使用,在“国务院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编制的汶川大地震图集中绘制了多幅图件。同时也为中国地震局抗震救灾展览、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四川汶川8.0级地震初步报告》材料汇编工作也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汶川地震初期阶段后,震情有所缓解,工作重心转回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预报推进组。承担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应急跟踪项目《汶川8.0地震震后趋势判定和强余震预测研究》,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预报推进组专家一道继续进行汶川余震震情跟踪工作。2008年7月底至8月初,汶川余震区发生的多次6级以上强余震,汶川震情骤然紧张。作为地球物理研究所代表参加震区震情联合会商会,与研究所专家共同努力,研究报告的科学价值得到地震局主管领导的认可和好评。与系统内其他专家共同合作,持续跟踪测算汶川余震序列中的5.0级以上强余震矩心矩张量解,相关结果发布至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网站,为从事震情跟踪的专家同行提供共享。

四川及周边地区频繁发生的多次5级以上显著性中强震,全国震情紧张复杂。在中国地震局数字地震台网数据备份中心的协助和支持下,第一时间测算地震矩心矩张量解,最短时间及时提供给中国地震局地震监测预报主管部门,为主管部门和地震“前线”的兄弟单位的震后趋势判断、应急决策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持和科技保障。相关工作获得上级各主管部门一致好评。协助研究所主管领导组织撰写震情研究报告,由于地球物理研究所相关研究报告科技含量高、震情观念强、服务于震后救援和震后趋势判断及时,研究所和研究所地震预报推进组获得中国地震局各级主管部门的一致称赞。在此过程中,与研究所专家团结合作,为集体荣誉的获得贡献了力量。

科技产出是国家地震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在汶川八级强震震情缓解后,积极投身汶川强震的科技产出工作。所在课题组现已合作完成多篇科技论文,相关研究和产出工作仍在继续。

汶川大地震数万同胞罹难永远成为全国人民的黑色记忆,但全国军民同心协力抗震救灾所激发的民族精神同样成为时代烙印。作为科技型公益事业的一分子,牢固树立震情第一观念,历练自身,以震情服务和科技创新为己任,仍将为防震减灾事业不断贡献力量。

第四篇: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遭遇破坏性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突发地震灾害事件应急预案

(1类事件专项应急预案)

2005年4月22日

1总则

1.1为保证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在遭遇地震灾害时能及时、高效、有序地完成自救工作和国家赋予的震情跟踪和地震应急工作,结合研究所的具体情况,特制定本预案。本预案为《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的专项预案之一。

2应急体系框架、组织机构和职责

2.1 研究所所在区域遭遇破坏性地震灾害时,由研究所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见总体应急预案,以下简称指挥部)全面指挥应急工作。

2.2 成立以主管科技发展部工作的所领导为组长,主管服务中心工作的所领导为副组长,科技发展部负责人为执行指挥,服务中心负责人为副执行指挥的地震事件应急指挥小组。研究所遭遇突发破坏性地震时,地震事件应急指挥小组在所应急委(应急指挥部)的领导下按照地震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实施紧急应对工作。如同时涉及多类灾害应急,其他类别灾害应急指挥小组在所应急委(应急指挥部)的领导下,协助完成本预案任务。

2.3 在应对破坏性地震灾害时,科技发展部为应急第一主责部门;后勤服务中心为第二主责部门;后勤服务中心的车队、物资供应库、医务室,计划财务部财务室为保障部门;机关其余部门、各研究室(观象台)为配合部门;流动重力组以及中国地震局地震现场科学考察应急工作队现场地震观测组、地磁组和灾害评估队员为应急专门队伍。

2.4 所科技发展部负责地震事件应急指挥小组的运行,并负责协调研究所震情监测跟踪工作;

2.5 所服务中心负责协调研究所办公楼、车辆和通讯方面的维护和应急抢修工作和医疗救护工作;同时负责车辆调度、物资装备和医 1 药供应等后勤保障工作。

2.6 所办公室负责协调机关各部门应急工作,并负责所指挥部的运行;

2.7 计划财务部负责应急工作期间的财务工作;财务室应及时提供必要资金。

2.8 人才资源部和离退休办公室负责协调应急救援时的人员信息汇集和组织工作;

2.9 党群工作办公室负责协调宣传沟通工作。

2.10 研究所在遭遇破坏性地震侵袭时,指挥部和应急指挥小组的应急办公地点将根据具体情况设立在相对安全的临时地点。具体通讯方式也将视当时通讯条件确定。

3应急级别的确定

3.1 破坏性地震:北京地区强烈有感,部分质量较差房屋倒塌;大面积建筑物遭到破坏;部分生命线工程遭到破坏,出现公共通讯短时间中断、供电短时间中断;部分道路交通设施受到破坏;出现人员伤亡。

3.2 严重破坏性地震:北京地区强烈有感,生命线工程遭到系统破坏,出现公共通讯长时间中断、供电长时间中断;道路交通设施受到严重破坏;人员大量伤亡。

3.3 灾难性地震:在北京市城区发生ML7.0以上地震,地球物理研究所各项功能遭到彻底破坏。

4应急工作的预警机制

4.1 研究所应该保持通讯渠道畅通,以便及时获取上级部门关于地震 震情的通知或文件。

4.2 根据长、中、短临时间尺度的震情预测意见,所应急委员会应组织全所人员做好相应的救援物资储备工作、各个关键岗位人员值班。特别是制定人员安全工作、设备安全运行、关键部位防火和防盗等安全措施。并在布置工作后进行必要的检查,以确保预警准备工作落实到位。

5信息报告制度

5.1 在遭遇破坏性地震灾害时,研究所内部报告制度按照2004年9月发布的“关于震情、灾情、事故和其他突发事件上报制度的通知”(震球发[2004]145号文)规定(附件1)执行。

5.2由所指挥部(或所地震事件应急指挥小组,以下同)指定的部门或人员主动将研究所得到的震情和灾情信息上报主管部门。指定人员在上报震情和灾情信息的同时,应及时将中国地震局的应急工作指示转达给指挥应急工作的研究所领导。

6公众沟通机制

6.1 研究所所在地区发生破坏性地震直至灾难性地震后,作为国家级防震减灾基础科学研究的研究所,地球物理研究所科技人员负有向公众宣传防震减灾知识,提供抗震救援技术支持的责任。

6.2 在发生不同程度地震后,根据中国地震局统一安排和布置,研究所可通过互联网、热线电话、宣传板报和宣传品等方式建立防震减灾 知识的公众沟通机制。向公众宣传地震科普知识,协助政府稳定社会局势。为当地居民自救提供科技知识。同时做好震情监测预报工作的保密工作,避免向社会扩散可能引起社会不安定的信息。突发破坏性地震应急处置程序

7.1 在京的所指挥部和地震事件应急指挥小组负责人和主要成员,在完成自救行动后,应采取各种方式尽快赶到研究所指挥和参加应急救援工作。因个人特殊原因不能到场的,应及时告知所指挥部负责人或其他主要成员。

7.2 启动《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应急工作预案》。7.3 发生地震时,在研究所办公楼和观象台的震情值班人员、保卫值班人员、服务中心值班人员、研究生和单身宿舍职工应立即组成抢险救援队伍。救援队伍应首先完成自救,在确保人员安全的情况下,立即通过移动电话向所指挥部负责人或主要成员汇报研究所(和观象台)遭受破坏情况。如移动电话系统遭受破坏,则应指定人员选择可能的交通工具进行信息传递。

7.4 各部门应与保卫部门联合,在安全事故应急指挥小组的领导下,重点加强存放现金、贵重仪器、财务和人员档案等重要地点的安全保卫工作。必要时采取妥善措施将重要物品转移到相对安全的地点。7.5 在所指挥部负责人或主要成员尚未赶到研究所的情况下,抢险救援队伍基础设施抢修负责人为服务中心值班人员;震情速报工作负责 4 人为北京数字地震台网值班人员。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的应急工作由带班台长负责。

7.6 所指挥部到位后,应立即组织地震事件应急指挥小组和研究所现场人员开展自救工作和地震监测预报能力的恢复工作,同时指定专人负责统计研究所地震监测设施、基础办公设施和在所人员损失情况,并立即上报中国地震局,同时向中国地震局请示开展震情应急工作的意见。

7.7 发生破坏性地震后,研究所拥有的全部车辆、物资立即征用为应急专用品,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为研究所救援工作以外目的使用研究所车辆和储备物资。应急车辆和物资由所应急委员会负责调配,在指挥部尚未完全到位的情况下,由服务中心负责人负责调配(如上述负责人不能到位,则由具体车辆和物资管理人员根据应急工作需要予以调配)。震情应急工作期间的车辆和物资使用情况,应由服务中心建立记录本予以记录,以方便掌握应急资源情况。车辆物资的使用,应优先考虑恢复地震监测预报能力和抢救研究所人员。突发严重破坏性地震应急处置程序

8.1 具体程序基本参见7 8.2 采取措施,尽可能恢复研究所的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能力,并在条件许可时,尽快启动面向国家和社会需求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应急工作预案》

9

突发灾难性地震应急处置程序

9.1 所指挥部应对研究所各方面损失进行统计,对监测预报能力进行评估,并将统计情况上报中国地震局。同时应与中国地震局保持联系,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完成中国地震局交办的各项工作。

9.2 研究所科技人员在完成自救后,应该在可能的情况下,积极配合救援队伍进行灾后研究所台网的地震监测功能的恢复工作。或配合救援队伍中的地震监测人员开展力所能及的工作。

9.3 研究所人员应该在救援指挥部门的统一部署下,开展各项工作。后勤服务部门人员应该配合救援队伍尽快恢复研究所监测预报关键设施的供电和通讯功能。

9.4 研究所应尽可能安排人员,利用尚具备监测能力的台网、台网中心设施投入地震现场监测预报工作。破坏性地震应急工作条件保障

10.1 北京数字地震台网、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等负责北京地区地震监测的部门和研究所服务中心在制定本部门综合应急预案时,应包含遭遇破坏性地震灾害时的应急工作预案,在预案中应明确岗位责任制。10.2 如接到短临阶段震情通报,各部门应制定务实有效的地震短临阶段应急预案。

10.3 各关键部门应备有无线对讲机,以及进行一个星期工作的电池(或保证充电时无线对讲机的电池处于已经充电状态,并准备备份电 池);应配备手电筒、电池和充电式应急灯(保持充电状态);应该经常检查地震监测设备使用的蓄电瓶,并保持满负荷充电状态。10.4 各相关部门应当对各种抢修工具造册,经常检修;按照规定位置存放,易于应急救援时使用。

10.5 如已经得到明确的短临阶段震情通报,研究所服务中心应储存必要的方便食品和瓶装饮用水;车队应在保证防火安全的前提下,储存一定数量的备用汽油。破性坏地震应急工作的总结与奖惩机制

11.1 确定本预案结束的程序,参见《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应对预案》。

11.2 研究所将对遭遇破坏性地震灾害的应急工作进行不定期检查,并视检查结果对有关部门或人员予以通报表扬或批评。

11.3 对在遭遇破坏性地震应急工作中表现良好的部门与个人,研究所将依据具体事迹予以提前晋级、低职高聘、颁发一次性奖金等奖励,并颁发地震应急工作先进个人奖励证书。

11.4 对在遭遇破坏性地震应急工作中表现不力的部门和个人,以及地震应急工作期间值班人员出现脱岗,研究所将采取扣发津贴、行政或业务降职(或解职),解除聘任合同直至开除公职等处罚措施。

突发地震灾害事件应急预案流程图

12.1 应急预案组织机构示意图

所所所所所所所所所所所所所所所所所所所所所所所所所所所所所所所所所所所所所所所所所所所所所所所所所所所所所所所所所所所所所所所所所所所所所所所所所所所所所所所所具体执行应急预案人员应急预案组织机构示意图

12.2 应急预案执行流程示意图

建立预警机制通讯渠道畅通救援物资储备关键岗位人员值班防火和防盗条件保障检查和落实突发地震灾害事件时措施破坏性地震严重破坏性地震灾难性地震地震现场应急专门队伍待命启动应急指挥部信息报告所指挥部指定的部门或人员中国地震局办公室88015375所所所所所所所所所所三级应急处置程序 见本预案8 9 10 公众沟通机制总结与奖惩应急预案执行流程示意图

第五篇:在春季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在春季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各位专家、同志们:

我们这次春季工作会议,是一次务实的会议。会上,杨建思、欧阳飙、高孟潭同志分别就“大震情”问题、“十五”项目问题、“十一五”计划和科技创新问题,做了很好的主题报告,这是我们今年工作中最具战略性、最具关键性、最具挑战性的三个方面。我们通过张贴展示的方式,请大家重温了2007年全国地震局长会议暨地震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会议的精神,详细部署了今年的“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并就《研究所2006年年报》征求大家的意见。我们还张贴了纪委书记曹学锋同志的文章,作为布置“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补充。各小组围绕今年的工作任务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讨论。

下面,我向大家汇报三方面的想法,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关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发展思路

大家知道,根据国务院领导的指示,中国地震局党组已将防震减灾工作的基本思路明确为:树立“震情第一”观念和“大震情”观念、切实加强“两个能力”建设、建立健全“3+1”体系、以“四个面向”促进防震减灾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这一思路的明确,是我国防震减灾工作发展的一件大事。“又好又快”不是一个简单的顺序调换,指导这一思路的,是我们党的科学发展观。

地球物理研究所是一个国家级、公益性、科技型研究机构,在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和地球物理科技发展中要发挥自己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支撑,“支撑点”在哪儿?引领,“抓手”在哪儿?局党组讲得也很清楚,“支撑”,就是要解决事业发展的急需问题、瓶颈问题;“引领”,就是要抓住科学发展的前沿性问题、要在科学发展中做出前瞻性的贡献。

研究所要出成果、出人才,通过科技创新能力的持续提高,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打造自己的“品牌”。那么,什么是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特色?我们的特色是,我们是一个“国字号”的研究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时时想着自己对于国家的责任——对于国家发展的责任、对于国家安全的责任、对于国家利益的责任。站在国家层面上思考问题,是我们地球物理研究所长期以来的一个优秀的学术传统,也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发展思路。

今年,是我们的老所长赵九章先生的百年诞辰。我们不准备去搞那些铺张浪费、华而不实的纪念活动和宣传活动,如果那样,赵先生的在天之灵不会原谅我们。我们的计划只包括三项内容,一、参加科学院内外几个研究所的联合纪念活动;

二、开一个小型的学术研讨会;

三、办一个朴素的展览。我们纪念赵九章先生,最重要的,是要学习他站在国家的层面去思考问题,学习他站在科学的前沿去部署工作。他所提出的地球物理科学“数理化、工程化、高技术化”,仍是今天研究所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思路。

今年,我想请党委书记乔森同志撰写《研究所年报》的序言,并在序言中对研究所的发展思路有一个比较完整和比较规范的阐述。对于这个阐述,所领导班子还要认真讨论,还要征求大家的意见。但无论最后的文本是什么,科学发展观都应该是贯穿始终的一个指导性的思路。

二、关于今年研究所工作的重点

今年是研究所发展的关键一年。根据中国地震局的工作部署和我们承担的任务,研究所已于2007年2月将《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年工作要点》印发所属各部门。2007年研究所的工作重点是“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加快研究所正规化、现代化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服务防震减灾事业”。2007年3月全国地震局长会议暨地震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会议后,根据陈建民局长的讲话精神和局党组的指示,研究所将2007年工作要点进一步修改细化,在这次春季工作会议上进行了张贴展示。这里我重点强调五方面的工作:

第一、我们要进一步树立“震情第一”的观念和“大震情”的观念,做好一切准备,为党的十七大站好岗、放好哨;

第二、我们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打好“十五”项目的攻坚战,要在这一时间紧、任务重、科技含量高、正规化要求高的攻坚战中,树立地球物理研究所“敢打硬仗、能打大仗”的“王牌军”形象;

第三、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基础、注重质量、注重长远,做好“十一五”项目的开局,切实提升科技工作为防震减灾服务的水平,提升研究所在地球物理基础研究中的国际地位;

第四、我们要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为龙头,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今年我们要完成党委、纪委、职工代表大会的改选,进一步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通过持续的深化改革,实现研究所科技创新力量的优化配置;我们要通过参与全国地震科技大会的筹备、“十二五”规划工作、研究生培养和国际交流,特别是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的实施,进一步加强年轻科技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第五、我们要以党风廉政建设、学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为龙头,建设现代化、正规化的研究所文化;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严格的制度,确保研究所的安全稳定;我们要进一步发扬民主,充分发挥科技委的咨询作用、职工代表大会的监督作用、党委的政治领导作用、纪委的监督保障作用,坚持所领导班子的集体决策,坚持现代科研机构中的群众路线,坚持正规化的制度和程序。

推进学术民主,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是地球物理研究所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有一种不正确的说法,认为民主和效率是矛盾的。实际上,民主是最有效率的一种制度。因为只有通过民主形成的制度,才能得到大多数的支持;只有发扬民主做出的决策,才不容易出现失误。同时,通过民主产生的制度和决策,也是最有权威性的制度和决策:这些制度和决策一经形成,那就断无议而不决的理由,断无推诿扯皮的空间,断无个人特殊化的权利。

唯物辩证法强调,要抓住工作的主要矛盾。这里我们再次强调,科技发展是地球物理研究所的中心任务,科研人员务必把“5/6的时间”投入科学问题的思考和研究,所有管理服务工作务必以保证科研人员集中精力进行业务工作为“压倒一切”的目标,科研工作不容干扰。“将军赶路,不追小兔”。今年是研究所“起飞”的一年,飞机起飞的时候,手机和电脑都要关闭。今年,我们要集中精力:不重要的工作放一放,矛盾和争论冷一冷,“历史问题”不要管它,婆婆妈妈的事情让一让路,沟通以后再说。研究所现在需要大家统一思想,集中精力,全速前进。否则,我们就会丧失战机,而如果丧失战机,到时候我们后悔都来不及。

三、关于研究所科技发展的关键问题

现在,大家都明显地感受到,中国科学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性的历史时期。抓住机遇,是我们当前最要紧的任务。抓住机遇,需要落实到具体的实际工作。我们的工作千头万绪,我们都感到很忙。惟其如此,我们更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学习唯物辩证法,抓住科技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使我们的工作事半功倍。

——我们要以“震情第一”的观念和“大震情”的观念,做好准备,按照周总理“抓住邢台不放”的指示的精神,对新的地震、新的震情、新的观测资料进行集中的强化研究,并进一步强调观测工作和研究工作的正规化。我们必须“抓住”新发生的地震,特别是发生在自己“家边”的地震。这不仅是因为我们肩负着地震工作的责任,而且是因为纵观地震科学的发展历史,几乎所有重要的进展都来自对地震的观测和研究。

——我们要以“两个能力”建设为导向,充分关注中国防震减灾工作的实际问题和社会需求。这不仅仅是因为我们是中国地震局的一个研究所,不仅仅是因为我们中国自己的问题只能由我们自己来解决,而且是因为科学研究中有意义的科学问题常常来自实践。现在,中国的发展和中国的问题,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和历史上任何其他时代所没有的,而从世界地球科学的参考系中看,越是“本土”的问题,就越有可能做出“国际性”的贡献。

——我们要在“3+1”体系的建设中对交叉学科问题给予充分的关注。这不仅仅是因为交叉学科是当代科学发展的主流,而且是因为地球物理作为面向地球内部的最有效的探测手段,已经拥有了和地球科学中的几乎所有学科“谈情说爱”的资本。

——我们要在“3+1”体系的建设中充分重视我国地震科学的长期积累。如果说我们的老一辈的贡献之一是为后人铺路,那么我们在继续为后人铺路的同时,也已经开始有机会收获老一辈专家种下的果实。将数据积累的“世纪优势”转化成对长时间尺度的地球物理过程进行实证研究的“世界优势”,应该是年轻一代地球物理专家的重要使命。

——我们要在“3+1”体系的建设中对国际上争论之中的科学问题有效地发出我们的声音。鼓励专家到国际地震科技的竞技场上去“拼杀”,不仅是提升我国地球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的需要,而且是因为那些争论之中的问题往往就是科学研究的前沿。

——我们要面向科技,充分重视地球物理科学的基本问题,而不能简单地跟踪国际潮流。因为只有关注基本问题,我们的思考、我们的工作才会有原创性,我们才会有自己的独立思想,我们才能提出自己的东西、才能真正发挥引领的作用。

——我们要面向社会,为国分忧,为建立健全“国家地球物理基础设施”做出贡献。不是所有的学科都需要一个国家基础设施,但地球物理需要;不是所有的国家都需要一个国家地球物理基础设施,但中国需要;不是所有的时代都需要发展国家地球物理基础设施,但现在需要。

——我们要面向经济,搞好地球物理基础探测工作,摸清中国的“地球物理国情”,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基础性的贡献。

——我们要深刻全面地理解面向市场的科学内涵,充分利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信息时代的资源,充分关注地球物理科技发展的先进技术,为国家占据下一代地球物理科技的战略制高点。

地震现象、社会需求、交叉学科、“世纪优势”、国际争论、基本问题、“国家设施”、基础探测、先进技术,这是我们目前在思考地球物理科技发展的时候应该密切关注的九个关键问题。这个归纳肯定是不完整的,表述肯定是不确切的。抛砖引玉的目的,是希望大家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开阔视野,加强对科学问题的“攻击性”,解放我们的创造力。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一次务实的会议。我们的会议进行之际,“十五”科学探测台阵项目的野外工作正在进行;滕云田等同志正奋战在“十五”软件集成工作的一线——他们的春节也是在“一线”渡过的;上午,高孟潭同志代表编写组向地震局专家汇报了《国家地震安全工程》项目建议书的内容;今天,工程院的又一个核电厂项目正在现场勘察;“华北地区壳幔结构探测项目”正在积极准备野外作业;我所牵头的“新一代全国地震区划图”项目悄然开始;前天,“十二五”规划战略研究工作会议刚刚结束,有关领导对我所年轻科技人员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一周前,所内专家刚刚上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特别是“华北克拉通项目”的申请,就马上开始了新的工作;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吸引了众多年轻专家的注意;由我所专家牵头的“中美科学探测台阵双边研讨会”和“主动震源探测问题国际研讨会”正在积极准备之中。这里,我代表所领导班子,向那些工作在防震减灾科技创新一线的实干家,向那些默默无闻地在自己的岗位的尽职尽责的同志,表示崇高的敬意!

同志们: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一年之际在于春”。我们要抓紧时间,不务“农时”,保质保量地做好每一项工作,同时,还要按照局党组“做好大震巨灾准备”的要求,切实做好应对灾害的各项准备。我相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局党组防震减灾工作基本思路的指导下,有全所职工的团结奋斗,地球物理研究所今年一定会有一个更好的“收成”。

谢谢各位。

下载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小组事迹-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小组事迹-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八届学术年会-兰州地震研究所[精选合集]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九届学术年会第一号通知 现将第二十九届学术年会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时间:2013年10月13日—16日,10月12日报到。 二.会议地点:昆明市 三.会议主题:面向......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老同志通讯 2009年第1期(总第71期) 离退休干部服务处编 二○○九年二月二十七日 所内动态 中信所召开离退休干部迎春团拜会 2009年1月7日上午,中信所20......

    中国地震局直属机关优秀青年事迹(含五篇)

    张郁山,男,1974年8月出生,博士,研究员。1997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土木工程系结构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于1995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茅以升工程教育学生奖;2000年毕业于天津大学......

    中国地震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地震科技工作的意见

    中国地震局关于进一步加强 地震科技工作的意见 中震科发[2010]27号 为巩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成果,汲取汶川地震经验启示,贯彻全国防震减灾工作会议和全国地震科技大会精神,落......

    中国地震学会联合学术大会纪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推荐)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震学会联合学术大会纪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 一.会议概况 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震学会首次联合......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考研招生简章

    凯程考研 历史悠久,专注考研,科学应试,严格管理,成就学员!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考研招生简章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以下简称中信所)是在周恩来总理、聂荣臻元帅等党和国......

    海地地震中国维和警察简历及事迹

    海地地震中国维和警察简历及事迹朱晓平,男,汉族,1962年3月生,上海市人,198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8月参加工作,大学本科学历,一级警监警衔。1980年9月至1984年8月在中国政法大......

    长垣主城区地震小区划报告评审意见-中国地震局

    长垣县主城区地震小区划报告评审意见 国家地震安全性评定委员会组成评审专家组,于2015年1月10日在北京召开评审会,对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承担完成的《长垣县主城区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