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陕西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划
陕西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划(2014-2018年)
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近年来,我省各级教育部门和高校认真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24号)及《中共陕西省委办公厅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意见》(陕办发〔2010〕26号)等文件要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力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目前全省高校一线专职辅导员达4600余名,辅导员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素养、业务水平大幅提升,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推进我省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党〔2013〕12号)、《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的通知》(教党〔2013〕9号)等文件精神,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以促进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和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相结合、与实施青年教师成长计划相结合、与促进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相结合,积极探索创新,加大建设力度,确保长效投入,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水平辅导员队伍,为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精细化和科学化水平,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保障和人才支持。
二、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围绕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细化和科学化水平、服务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这一中心任务,通过五年的努力,实现“三个更加”即:使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辅导员队伍的培养体系更加完善,辅导员队伍的发展渠道更加畅通;体现“三个显著”即: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显著提高,辅导员队伍的工作质量显著提升,辅导员队伍的职业认同感显著增强。
(二)具体目标。主要体现在队伍结构、队伍培养及制度建设三个方面:
1.队伍结构方面:落实高校总体上按1:200配备比例配齐配强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按一定比例配备研究生辅导员,辅导员编制应单列和专用,高校其他岗位不得占用。到2017年,公办本科高校专职辅导员队伍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比例达90%以上、公办高职高专院校比例达到50%、民办高校比例达到30%,全省高校具有博士学位比例有明显提高,党员比例达100%。形成一支比较年轻、相对稳定、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素质优良、乐于奉献、有战斗力的辅导员队伍。
2.队伍培养方面:构建辅导员岗前培训、岗位培训、骨干研修与学习考察、攻读学位、科学研究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集学习、科研、进修为一体的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高校辅导员培养培训体系。培养30名左右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型辅导员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带头人。
3.制度建设方面:构建“高进、严管、精育、优出”四个关键环节长效机制,为辅导员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使辅导员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
三、主要措施
(一)落实岗位配备要求。贯彻教育部关于辅导员的配备要求,以“专职为主、兼职为辅”,坚持选聘标准,落实高校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每个班级都要配备一名兼职班主任(班导师)。配齐配强研究生辅导员队伍,研究生总数超过200人的院(系),至少要配备1名专职研究生辅导员,从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设陕西高校辅导员队伍信息管理系统,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动态数据管理。
(二)建立职业准入制度。高校在选聘辅导员时,要加强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考核,辅导员上岗前应经过心理测试和职业倾向测试,并将测试结果作为其任职的重要条件。实行“先培训、后上岗”,新任辅导员上岗前要参加不少于40个学时的岗前培训,由相关培训基地(或高校)对培训合格的辅导员颁发结业证书,使辅导员做到持证上岗。按照初级、中级、高级辅导员的职业等级要求,推进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化建设,促进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
(三)健全辅导员培训体系。健全完善以陕西省高校辅导员培训与研修陕西师范大学基地、延安大学基地等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举办的专题培训、高级研修为重点,以设区市、高校举办的岗前培训、日常培训等为基础,分层次、全覆盖的辅导员培训体系。启动省级辅导员数据库建设,建立辅导员培养培训等基本信息库、优秀案例库、省级辅导员培训名师专家库,编写辅导员专业化培训和职业能力提升教材。建立全省统一的辅导员在岗培训证书制度,规范培训记录。建立培训基地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培训基地管理机制,加强培训情况指导和检查。培训基地要按照培训任务要求,科学设置培训班次和教学计划,努力做到培训、科研、咨询三位一体。
(四)实施五年培训计划。开展全省高校辅导员全员轮训,使每一名专职辅导员5年内至少参加1次国家级或省级培训。重点加强高职和民办高校辅导员培训,提升队伍整体素质。选派优秀辅导员参加境外、海外研修培训。提升辅导员学历层次,鼓励和支持辅导员攻读思想政治教育或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其他相关学位,组织30名左右辅导员攻读博士学位、300名左右辅导员攻读硕士学位,学校应积极推荐工作实绩突出的辅导员攻读博士、硕士学位;非思政专业辅导员应在参加工作后的3-4年内,选修并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学位课程六门主干课的学习,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远程培训,建设一批网络培训精品课程,提高辅导员培训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各地各高校要将辅导员在职攻读学位纳入教师培训计划,享受有关鼓励政策。高校要加强辅导员系统培训,每年开展不少于4次的校级培训,并积极选送辅导员参加校外培训。辅导员在岗期间每年要参加不少于16个学时的在岗培训。
(五)完善实践锻炼制度。依托陕西省高校辅导员培训与研修陕西师范大学基地、延安大学基地、陕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基地等,组织辅导员赴境外、海外学习考察,帮助辅导员开阔视野,更新观念。组织辅导员到革命圣地、改革开放前沿地区等开展社会考察和假期实践,深入了解国情、民情、社情。广泛组织辅导员开展假期家访,密切家校联系,切实解决学生实际需求。建立辅导员校际挂职锻炼机制,推动辅导员校际、省际交流,安排辅导员在相关岗位参与3—6个月工作。鼓励有条件的高校选派辅导员到党政机关、街道乡镇、国有企业等挂职锻炼。
(六)强化双线晋升措施。继续强化辅导员双重身份,落实双重待遇,实现双线晋升。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机制,高校单独设置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称序列,做到序列单列、指标单列和评聘单列;在评聘条件上,充分考虑思想政治工作实践性强的特点,着重考核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政策水平及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绩和能力。对于符合相关条件、连续3年没有解决职称问题的辅导员,学校应在职级上予以考虑。学校要把辅导员的行政晋升工作纳入干部队伍建设的整体安排中统筹考虑,给予一定的倾斜政策,在学校行政职务设置上,要为辅导员单独划出一定比例的职务,根据他们的任职年限及实际工作表现,确定相应级别的行政待遇。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确保辅导员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略高于同等条件的专业教师。
(七)拓宽职业发展渠道。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干,科学设计学生党团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等职业发展方向。鼓励和支持辅导员考取心理咨询师、职业咨询师、创业咨询师等资格证书,引导辅导员走职业化发展之路。建立辅导员与校内专业教师的交流机制,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术职务与其他专业技术职务的衔接机制,对转到教学科研岗位的辅导员,聘任同级专业技术职务时,原则上即予认可;聘任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时,要充分考虑到辅导员的工作经历、实绩和研究成果。把辅导员作为高校党政后备干部的重要来源,建立从专职辅导员中选拔党政管理干部的长效机制。为保证辅导员队伍的稳定,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性和实效性,辅导员应在岗位服务6-8年后才可转入其他岗位。
(八)推进职业文化建设。坚持精细化工作理念,加强辅导员队伍内涵建设,培育辅导员核心价值观,凝练辅导员职业伦理。建立辅导员岗前宣誓制度,培育发掘辅导员先进典型,塑造辅导员职业形象,增强辅导员队伍的凝聚力和职业认同感。指导成立陕西高校辅导员发展研究中心,建立省、市、高校三级辅导员协会,定期举办辅导员工作论坛和辅导员网上沙龙,搭建辅导员交流沟通的平台。每年举办全省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展示辅导员才能风采,以赛促学、以赛促建。健全完善辅导员日志制度、谈心谈话制度、工作博客制度、特殊学生档案制度、家访制度。通过调查研究、交流谈心、走访慰问等方式,加强对辅导员的人文关怀,改善辅导员的工作、生活环境,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九)加大表彰宣传力度。省委高教工委将高校辅导员纳入优秀教师评选表彰范围,并在省高校优秀思政工作者评选表彰名额中向一线专职辅导员倾斜,每年评选表彰一批优秀辅导员。设立省级优秀辅导员工作示范岗,结合辅导员专业优势和工作特色,着力培养一批辅导员队伍的“带头人”。建立陕西高校辅导员工作专题网站,加大对辅导员工作和优秀辅导员先进事迹的宣传力度。各地各高校要将优秀辅导员表彰奖励纳入各级教师、教育工作者表彰奖励体系中,设立一定比例,统一评选表彰。
(十)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实施“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计划”,省委高教工委每年设立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课题40项,逐步加大项目经费支持力度,组织辅导员开展工作和学术研究。鼓励辅导员积极参与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库”建设,开展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建设,引导辅导员加强工作研究、深化实践成效、提升理论素养。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高校要把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整体规划,作为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和人才强校的重要举措,统筹培养、同等支持。建立高校党政“一把手”领导责任制,高校党政“一把手”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学校党委要明确专人分管辅导员队伍建设,定期召开党政专题会议,分析、研究、部署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
(二)形成工作合力。要加强学校与社会之间、学校各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构建全员育人格局,实现队伍整体优化,做到辅导员队伍与全体学生工作队伍、思政课教师、大学生导师以及其他专业课教师的相互支持,辅导员岗位与其他教育、管理、服务岗位的相互配合,辅导员工作与校外社会教育、实践活动的相互协调,实现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严格管理与人格感化的有机结合,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辅导员工作的有利环境和氛围。
(三)加大经费投入。在省政府设立的民办高校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经费重点加强民办高校辅导员培养培训。省委高教工委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支持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培训。各高校要把辅导员培训纳入教师培训计划,并落实培训经费;要设立辅导员科研专项经费,有条件的高校要在社科基金中设立辅导员科研专项基金,支持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四)完善考核机制。省委高教工委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文明学校考评等,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情况督导检查。各高校要把辅导员队伍建设纳入提高高校办学质量、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把辅导员队伍建设情况作为高校党政“一把手”和各院(系)党政领导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学生评价、自我评价、同事评价和职能部门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指标体系,把辅导员工作评价结果作为进行绩效考核、发放辅导员岗位补贴的主要参考,作为岗位聘任和发展晋升的重要指标;对年度考核不合格的辅导员要予以警示谈话,对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辅导员要通过一定程序予以解聘。
第二篇:福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划
福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划(2013-2017年)
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近年来,我省各级教育部门和高校认真按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24号)及《福建省贯彻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实施细则》、《2006—2010年福建省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等文件要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力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目前全省高校专兼职辅导员达3800余名,辅导员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素养、业务水平大幅提升,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推进我省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党〔2013〕12号)、《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的通知》(教党〔2013〕9号)等文件精神,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以促进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和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相结合、与实施青年教师成长计划相结合、与促进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相结合,积极探索创新,加大建设力度,确保长效投入,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水平辅导员队伍,为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精细化和科学化水平,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保障和人才支持。
二、目标任务
1.总体目标。围绕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细化和科学化水平、服务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这一中心任务,通过五年的努力,实现“三个更加”即:使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辅导员队伍的培养体系更加完善,辅导员队伍的发展渠道更加畅通;体现“三个显著”即: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显著提高,辅导员队伍的工作质量显著提升,辅导员队伍的职业认同感显著增强。
2.具体目标。主要体现在队伍结构、队伍培养及制度建设三个方面:
队伍结构方面:落实高校总体上按1:200配备比例配齐配强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按一定比例配备研究生辅导员。到2017年,专职辅导员队伍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比例达7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比例有明显提高,党员比例达100%。形成一支比较年轻、相对稳定、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素质优良、乐于奉献、有战斗力的辅导员队伍。
队伍培养方面:构建辅导员岗前培训、岗位培训、骨干研修与学习考察、攻读学位、科学研究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集学习、科研、进修为一体的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高校辅导员培养培训体系。培养50名左右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型辅导员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带头人。
制度建设方面:构建“高进、严管、精育、优出”四个关键环节长效机制,为辅导员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使辅导员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
三、主要措施
1.落实岗位配备要求。贯彻教育部关于辅导员的配备要求,以“专职为主、兼职为辅”,坚持选聘标准,落实高校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每个班级都要配备一名兼职班主任(班导师)。配齐配强研究生辅导员队伍,研究生总数超过200人的院(系),至少要配备1名专职研究生辅导员,从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设福建高校辅导员队伍信息管理系统,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动态数据管理。
2.建立职业准入制度。高校在选聘辅导员时,要加强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考核,辅导员上岗前应经过心理测试和职业倾向测试,并将测试结果作为其任职的重要条件。实行“先培训、后上岗”,新任辅导员上岗前要参加不少于40个学时的岗前培训,由相关培训基地(或高校)对培训合格的辅导员颁发结业证书,使辅导员做到持证上岗。按照初级、中级、高级辅导员的职业等级要求,推进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化建设,促进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
3.健全辅导员培训体系。健全完善以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与研修基地(福建师范大学)及华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等省级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举办的专题培训、高级研修为重点,以设区市、高校举办的岗前培训、日常培训等为基础,分层次、全覆盖的辅导员培训体系。建立省级高校辅导员培训师资库,编写辅导员专业化培训和职业能力提升教材。建立全省统一的辅导员在岗培训证书制度,规范培训记录。建立培训基地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培训基地管理机制,加强培训情况指导和检查。培训基地要按照培训任务要求,科学设置培训班次和教学计划,努力做到培训、科研、咨询三位一体。
4.实施五年培训计划。开展全省高校辅导员全员轮训,使每一名专职辅导员5年内至少参加1次国家级或省级培训。重点加强民办高校辅导员培训,提升队伍整体素质。选派优秀辅导员参加境外、海外研修培训。提升辅导员学历层次,鼓励和支持辅导员攻读思想政治教育或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其他相关学位,组织50名左右辅导员攻读博士学位、500名左右辅导员攻读硕士学位,学校应积极推荐工作实绩突出的辅导员攻读博士、硕士学位;非思政专业辅导员应在参加工作后的3-4年内,选修并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学位课程六门主干课的学习,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远程培训,建设一批网络培训精品课程,提高辅导员培训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各地各高校要将辅导员在职攻读学位纳入教师培训计划,享受有关鼓励政策。高校要加强辅导员系统培训,每年开展不少于4次的校级培训,并积极选送辅导员参加校外培训。辅导员在岗期间每年要参加不少于16个学时的在岗培训。
5.完善实践锻炼制度。依托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与研修基地(福建师范大学)、各省级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福建省高校思政研究会等,组织辅导员赴境外、海外学习考察,帮助辅导员开阔视野,更新观念。组织辅导员到革命圣地、改革开放前沿地区等开展社会考察和假期实践,深入了解国情、民情、社情。广泛组织辅导员开展假期家访,密切家校联系,切实解决学生实际需求。建立辅导员校际挂职锻炼机制,推动辅导员校际、省际交流,安排辅导员在相关岗位参与3—6个月工作。鼓励有条件的高校选派辅导员到党政机关、街道乡镇、国有企业等挂职锻炼。
6.强化双线晋升措施。继续强化辅导员双重身份,落实双重待遇,实现双线晋升。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机制,高校单独设置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称序列,做到序列单列、指标单列和评聘单列;在评聘条件上,充分考虑思想政治工作实践性强的特点,着重考核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政策水平及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绩和能力。对于符合相关条件、连续3年没有解决职称问题的辅导员,学校应在职级上予以考虑。学校要把辅导员的行政晋升工作纳入干部队伍建设的整体安排中统筹考虑,根据任职年限及实际工作表现,确定相应级别的行政待遇,给予相应的倾斜政策。
7.拓宽职业发展渠道。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干,科学设计学生党团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等职业发展方向。鼓励和支持辅导员考取心理咨询师、职业咨询师、创业咨询师等资格证书,引导辅导员走职业化发展之路。建立辅导员与校内专业教师的交流机制,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术职务与其他专业技术职务的衔接机制,对转到教学科研岗位的辅导员,聘任同级专业技术职务时,原则上即予认可;聘任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时,要充分考虑到辅导员的工作经历、实绩和研究成果。把辅导员作为高校党政后备干部的重要来源,建立从专职辅导员中选拔党政管理干部的长效机制。
8.推进职业文化建设。坚持精细化工作理念,加强辅导员队伍内涵建设,培育辅导员核心价值观,凝练辅导员职业伦理。建立辅导员岗前宣誓制度,培育发掘辅导员先进典型,塑造辅导员职业形象,增强辅导员队伍的凝聚力和职业认同感。指导成立福建高校辅导员发展研究中心,建立省、市、高校三级辅导员协会,定期举办辅导员工作论坛和辅导员网上沙龙,搭建辅导员交流沟通的平台。每年举办全省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展示辅导员才能风采,以赛促学、以赛促建。健全完善辅导员日志制度、谈心谈话制度、工作博客制度、特殊学生档案制度、家访制度。通过调查研究、交流谈心、走访慰问等方式,加强对辅导员的人文关怀,改善辅导员的工作、生活环境,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9.加大表彰宣传力度。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将高校辅导员纳入优秀教师评选表彰范围,并在省高校优秀思政工作者评选表彰名额中向一线专职辅导员倾斜。依托省高校辅导员专委会每年评选表彰一批优秀辅导员。设立省级优秀辅导员工作示范岗,结合辅导员专业优势和工作特色,着力培养一批辅导员队伍的“带头人”。建立福建高校辅导员工作专题网站,加大对辅导员工作和优秀辅导员先进事迹的宣传力度。各地各高校要将优秀辅导员表彰奖励纳入各级教师、教育工作者表彰奖励体系中,设立一定比例,统一评选表彰。
10.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实施“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计划”,每年在福建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中设立100个左右辅导员专项(含在读辅导员博士的科研扶持立项),逐步加大项目经费支持力度。发挥福建省高校思政研究会及高校辅导员工作专委会、高校学生工作专委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委会等的作用,组织辅导员开展工作和学术研究。鼓励辅导员积极参与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库”建设,开展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建设,引导辅导员加强工作研究、深化实践成效、提升理论素养。
四、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各高校要把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整体规划,作为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和人才强校的重要举措,统筹培养、同等支持。建立高校党政“一把手”领导责任制,高校党政“一把手”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学校党委要明确专人分管辅导员队伍建设,定期召开党政专题会议,分析、研究、部署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
2.形成工作合力。要加强学校与社会之间、学校各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构建全员育人格局,实现队伍整体优化,做到辅导员队伍与全体学生工作队伍、思政课教师、大学生导师以及其他专业课教师的相互支持,辅导员岗位与其他教育、管理、服务岗位的相互配合,辅导员工作与校外社会教育、实践活动的相互协调,实现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严格管理与人格感化的有机结合,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辅导员工作的有利环境和氛围。
3.加大经费投入。在省政府设立的民办高校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经费重点加强民办高校辅导员培养培训。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支持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培训。各地各高校要把辅导员培训纳入教师培训计划,并落实培训经费;要设立辅导员科研专项经费,有条件的高校要在社科基金中设立辅导员科研专项基金,支持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4.完善考核机制。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文明学校考评等,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情况督导检查。各高校要把辅导员队伍建设纳入提高高校办学质量、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把辅导员队伍建设情况作为高校党政“一把手”和各院(系)党政领导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学生评价、自我评价、同事评价和职能部门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指标体系,把辅导员工作评价结果作为进行绩效考核、发放辅导员岗位补贴的主要参考,作为岗位聘任和发展晋升的重要指标;对考核不合格的辅导员要予以警示谈话,对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辅导员要通过一定程序予以解聘。
第三篇: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探讨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探讨
【摘要】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着辅导员数量不足、相关的政策有待落实、人员“流失”现象严重和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坚持辅导员选拔标准、加强针对辅导员的培训和进修工作、健全考评和激励机制、落实相关的政策和待遇是解决以上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一、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他们承担着学牛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重要职责,他们是
学生接触最多,同时也是学生最依赖的人,是学生在校期间思想、学习、生活、社会实践、择业、人际交往、恋爱等方面的直接引导者和指导者。因此,辅导员自身素质状况工作水平的高低、工作效果的好坏都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甚至影响纠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近年来,我国各高校非常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在辅导员人数配备、选聘、优化队伍结构,强化专业化培养培训、改善辅导员成长环境、绩效考评及落实辅导员保障机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仍然存在诸如辅导员不专业;辅导员队伍不稳定;辅导员绩效考核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对上述难点问题进行研究,进而寻求破解之道,有利于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科学、深入、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作用
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辅导员近距离地和学生接触,比较了解学生们的个性品质和性格特点。便于有针对性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因人施教,对大学生进行个性化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他们用和谐思维认识事物,用和谐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方式处理矛盾,培养乐观、豁达、宽容的心态。形成互帮互助,促进社会和谐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只有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优化队伍素质,才能使辅导员成为学生思想的引领者、学习生活的指导者。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建立一支熟悉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了解青年大学生心理特点.具备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辅导员队伍,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学术水平和职业素养,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根本要求;更是深化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我们把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上去,学生符合社会的用人要求,学校的发展前景才会更加广阔。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数量不够充足。根据中宣部和教育部的规定,每120~150名大学生应配一名专职辅导员,但目前许多高校没有达到这一要求。辅导员不但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常管理工作,还要包揽大量的行政事务工作,辅导员整日忙于应付繁杂事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思想工作很难做到细致人微、保质保量。
2.思想不够稳定,高校辅导员“流失”现象严重。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大、位置低、发展空间小、待遇也不高,这些因素都决定了辅导员队伍难以稳定,造成了辅导员职业周期短的现实状况。不少辅导员都把从事这一工作作为进入高校工作的“捷径”,他们并没有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的打算,而是希望工作几年后能转到其他岗位,辅导员岗位只是他们进入高校的“跳板”。辅导员队伍就一直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当辅导员基本熟悉工作的时候他们就离开了这一岗位,学校又得重新招聘一批新的辅导员。
3.素质不够高。老辅导员普遍“三偏低”,即理论水平偏低、文化水平偏低、业务水平偏低。而新辅导员大多是刚大学毕业留校的应届毕业生,虽然思想活跃,但由于工作时间短、阅历浅、实践经验欠缺、业务素质不高,在开展工作时往往不深入、不细致、就事论事,同社会发展的要求、学生工作的要求还有差距。同时,高校疏于对辅导员的岗位培训,辅导员平时也缺乏学习交流、进修培训、挂职锻炼等机会,辅导员素质不高已成为困扰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难题。
4.对辅导员职业的认同感不强。多数辅导员工作两年到三年就考研或转岗,有调查显示,工作时间在五年以上的辅导员只有21.5%。辅导员缺乏对所从事职业的认同感。高校里也非常普遍地不重视对辅导员的培养,任其自由发展,进一步导致辅导员职业认同感下降。
四、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对策与机制
1.足额配备,保证专职辅导员的数量。辅导员既是教师又是管理人员,其作用不可替代。因此,学校要全面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要确保专职辅导员的数量。
2.精心选拔,保证辅导员队伍的质量。要科学严密地按照素质考试、公开答辩、专家面试、单位试用等程序进行选拔,并对合格人员实行“公示制”。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既重视学历层次,又重视知识结构;既重视年龄优势,又重视工作经验和积累;既要求要有利于对学校干部队伍的培养和输送,又有利于辅导员队伍建设长效机制的建立。应选聘老中青相结合、以青年为主体的辅导员工作队伍确保辅导员队伍素质,进行全方位、多渠道的择优选拔。
3.加强培训,不断提高辅导员队伍素质。
要制定辅导员的培训规划,为建立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创造条件。积极组织辅导员参加社会实践和学习考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长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才干。要把辅导员的培养纳入高校教师学位提升计划,设立辅导员出国研修项朗,设立专项科研基金,支持辅导员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践开展科学研究。高校辅导员要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对象,就必须积极主动地学习。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也应该积极创造条件为辅导员的培训、学习和升学进修提供方便,短期的业务培训和学历、学位进修都是高校辅导员向职业化、专家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4.完善政策,为辅导员的工作和发展搭建平台。
辅导员工作在一线,与大学生朝夕相处,任务繁重,责任重大。因此,学校要积极建立和完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激励与保障机制,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他们,在政策和待遇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努力做到政策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要像重视学术骨干的选拔培养那样重视辅导员的选拔培养;要像关心学术骨干成长那样关心辅导员的成长。要根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在选聘、管理、培养和发展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明确相关政策,逐步完善机制,使他们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最大限度地调动辅导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事业凝聚人才,以制度促进建设,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辅导员队伍中来。
第四篇: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探析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探析
作者:吴
磊
(湖南农业大学学尘工作部,湖南长沙
41012日)吴
磊
摘要:高校学生辅导员队伍是高校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健康成才 和维护学校与社会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力量。通过对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 建设的现状和问题的分析,对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及解决对策。关
键
词:新时期:辅导员;队伍建设;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然而,随 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思想文化涌入中国,其中 包括西方腐朽思想的渗透和文化冲击,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造成了巨大的障碍。因此,在新形势下与时俱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紧迫而重 要.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强调以人为本。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 政治教育的主要执行者和实践者,因此,必须充分重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一、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面临的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大学生人数与日俱增,大学生思想日趋 多元化、复杂化,思想政治问题增加,而高校辅导员队伍却发展缓慢,面临严峻 的困难和问题。
(一)辅导员工作定位不明,职责不清
高校辅导员被誉为高校校园稳定的“定海神针”,是教学秩序的“监测仪 器。辅导员工作包括大学生的学习、思想、生活、文体、社会实践等方方面面。总之,凡是与学生有关的,最先想到的必然是辅导员。由于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和 工作职能的关系,辅导员的工作难以定位,辅导员往往容易与一般行政人员不分。为了做好学生综合测评、学生党建、宣传活动等工作,不得不在校内各部门之间 奔波,全力周旋于学工部、教务处、组织部、宣传部、校团委、招生就业处等部 门之间。有时甚至院内一部分学生教务工作也压在辅导员身上,一天24小时全 天服务于学生.使有些辅导员感觉扛着教师的“牌子”干着学生“保姆”的活 儿.这使得他们感到精力分散,疲于奔命,难以继续学习、提升自己,无法对学 生的思想、学习动态认真调研,系统分析。(二)辅导员配备不齐,结构欠合理
随着高校事业的发展,连年扩招,高校大学生人数激增,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这客观上需要增加专职辅导员的人数,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根据2000 年7月3日教育部党组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建设的若干意见》规定,高校专职思政队伍按照1:120~150的师生配备,辅导 员作为专职思政。政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配备原则上不应低于1:200。清华大 学是最早创建辅导员制度的大学,也是辅导员制度比较完善的大学。目前,清华 大学辅导员的组成是以青年教师为骨干,研究生为主体、本科生为补充。辅导员 的配备原则上是每系1名学生组长,1名分团委书记,其余每3个班配1名辅导 员。但是,目前许多高校还不能达到这个标准。从人员配备上看,60%以上的高 校按180名学生配备一位辅导员,26%的高校超过1:200,个别高校在1:250 以上。从年龄结构上看,绝大多数高校要求辅导员年轻,基本上是从应届毕业生 中选拔。很少从其他渠道选拔,由于缺乏人生经历和工作经验,有时工作起来不 能得心应手。从学历结构上看,一般高校辅导员研究生较少,本科生是主体,有 的甚至以专科学历为起点。从专业结构上看,思政、教育专业方面的不多,其他 专业成为辅导员队伍的主要组成部分,许多辅导员基本上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缺乏系统的理论功底,工作时主要靠过去当学生干部的工作经验。这就造成年龄 结构偏轻,经验缺乏,学历整体不高,专业程度不深。(三)辅导员流动机制不健全,队伍不稳定
辅导员是一支以年轻人为主体的队伍,随着时间的推移,流动是不可避免的。教育部规定,专职辅导员的任期一般为4~5年,这种短期化的政策,使学校和个 人把辅导员工作作为一种过渡性工作,最多作为一种职业对待,一个人干上几年 取得一些经验,一有机会就“改行”。因此,辅导员队伍中最缺乏的就是理论水平高、经验丰富的专家。其实,这很大程度上与其发展方向不明确,流动机制不 健全有关。一直以来,辅导员的工作是量忙、最累、最辛苦的,但工作的付出并 未取得大多数人的肯定.一是现任辅导员究竟属于什么系列不明确;二是改做其 他管理工作考核合格的应达到什么级别不明确;三是对于改做教学工作的,缺乏 有针对性的培训和进修深造的措施[1]。而在这种短期化政策导向下,转岗分流 又较难,因此大多数的辅导员对自己今后发展不乐观,担心自己的出路,造成整 个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
(四)辅导员管理机制不完善
大部分高校把辅导员编制在学校各学院,日常工作管理由学院负责,专门工 作任务则安排在学工部、校团委、教务处、宣传部等职能部门;人事管理由人事
处负责;任用、选拔、提升、流动则在组织部,致使辅导员长期处于多人用、少人管的状况,让人产生辅导员“用起来重要,用之后次要,总结起来可以不要” 的感觉。再加上辅导员经常处在繁多而具体的工作中,做得多,思考得少,而学 校又少有机会组织辅导员到其他高校学习考察或进行专门的业务培训,从而造成 辅导员理论水平不高,在组织上无归属感,事业上难有成就感。(五)辅导员队伍评价激励机制存在问题
高校辅导员面对的直接工作对象是学生,整天与学生打交道,因此需要占用 大量业余时间与学生交流、沟通,无暇去进行教学和科研。因此职称、待遇等相 比较低,“工作辛苦,生活清苦”,直接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由于缺乏全面、量化的考核评价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出现“无事就是功,有事功全
无”[2],“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这 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方法与途径
(一)提高认识,明确定位,分清职责
高校要从思想上提高对辅导员队伍的认识,明确辅导员的工作目标和工作任 务。辅导员是按照学校党委、行政的部署在从事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他们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 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思政工作者,而非一般的管理行为和教学行为的服务者.因 此,辅导员需要具备教师的素质,同时还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和严谨的工作作风。辅导员是学校教师队伍的一部分,说明辅导员要行使教师职能,辅导员是学校思 政队伍的重要组成,说明思政工作是辅导员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学校、院系领导首先要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把辅导员从学生“保姆”的角色中解放 出来,将一部分被认为是辅导员的工作,如宿舍管理、学生饮食等划归到后勤部 门,从而既提高了辅导员的工作效率,又保障了工作质量。有利于各部门之间的 分工合作。
(二)建立严格科学的选留制度
选留辅导员,既要做到数量充足,又要“优中选优”,在自愿服从、合理安 排的前提下,应从品学兼优的大学生或研究生和优秀青年教师中选拔。建立严格 的选留制度,必须经过公开招聘、笔试、面试、审核、公示等环节,秉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严格把关,保证新进辅导员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组 织管理能力和学历层次。同时,实行级差选留制,以解决辅导员学历层次问题,选留地域、院系要交叉,便于学术交流和管理经验的交汇;选留专业学科要相近,便于辅导员在专业上引导学生;选留人员男女比例要适当,便于更好地开展工作。
学校要在保证数量和质量的基础上,优化队伍结构,实现队伍的新老搭配,专兼 结合。对现任辅导员,应积极鼓励并为其创造有利条件攻读硕士学位或进—步进 修,目前有不少高校在每年免试直升研究生中留出一定名额,让新进辅导员保留 研究生入学资格,先担任两年辅导员,然后再边学习边从事辅导员工作。或者,在招收研究生时,学校可适当向优秀辅导员倾斜,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
(三)完善辅导员考核和评价机制
学校要建立合理的工作绩效评价体系。在工作中,既要提倡先进性,倡导发 扬无私奉献精神,也要考虑广泛的群众性,采取适当的物质手段激励辅导员的积 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高校可按照“科学设岗、负责到人;量化考核、职责明 确;责任追究、严格奖惩”的思路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并根据辅导员的工作 内容和任务。建立一套完善的辅导员工作目标的科学考核办法,井根据考核结果 进行奖优罚劣。辅导员的考核内容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品德修养、工作作风、理论政策水平、组织能力、指导活动、就业服务等。在努力做到考核规范化、科 学化、制度化的同时可按季度、学期做好工作总结,对在考核中出现的问题 进行分析和总结。对于在考核中表现优秀的辅导员在转岗分流中给予优先照顾,同时与职称、薪酬挂钩,对于连续考核不合格的辅导员,及时调离岗位,从而优 化整个辅导员队伍。在辅导员评价机制上建立奖惩性评价制及发展性评价制制相 结合,从制度上保障学生辅导员在工作中充满积极性、主动性。(四)加强培训,提高辅导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对辅导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
高。辅导员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而且还要有高尚的人格和一定的专业技能,这 就需要学校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制定培养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他们 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坚持“三结合”原则,即“坚持业务口径与培训内容相结 合,坚持在职培训与脱产学习相结合:坚持普遍提高与重点培养相结合”[3]. 有目的地组织辅导员到重点院校学习和考察。从而借鉴其他高校先进的管理经验 和工作方式,不断增加整个辅导员队伍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战斗 力。对新上岗的学生辅导员,除进行政治理论学习外,还要进行工作技能、网络 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辅导员的政治素质和实际工作 能力.同时,创造条件促进岗位交流,实行学生工作干部在机关与基层、基层岗 位之间的轮岗交流,提高青年干部适应新环境、开拓新局面的能力。鼓励有一定
经验的辅导员助课讲课。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具备一定条件且有强烈愿望的,应该鼓励其兼讲“思想品德”、“邓小平理论概论”、就业指导、形势与
政策等课程,有的甚至还可兼专业课。这样不仅能提高辅导员的素质,也为今后 分流拓宽出路奠定基础。
(五)切实解决好辅导员的出路,确保辅导员队伍的相对稳定
解决出路问题,是安定辅导员工作情绪的基本保证,也是辅导员队伍良性发 展的内在要求。辅导员队伍具有鲜明的学生工作特点,工作性质决定了这支队伍 应是一支动态而又相对稳定的队伍。因此,对辅导员的生存和发展要结合高校人 事制度改革,采用“重视使用、促进流动、相对稳定”的办法:一是大胆给辅导 员压担子,鼓励其在任职期间创造工作成绩,促进自身的发展;二是根据辅导员 的工作表现和能力大胆提拔任用,安排到其他党政管理岗位;三是把善于钻研教 学业务的优秀辅导员分流到教学岗位上;四是鼓励和选送年轻辅导员在职或脱产 攻读研究生和第二学位;五是适当的安排辅导员到地方基层挂职锻炼。辅导员的 流动一定要有计划地进行,以确保辅导员工作的连续性和队伍的稳定性。为了解 决学生辅导员的后顾之忧,上海市教育行政部门对学生辅导员在评优、进修、考 察等方面单面指标,职称评审时亦充分考虑其工作实绩,成绩突出者可提前晋升 中级职称。各高校则根据学生辅导员的个人特长,为他们任满后的合理分流提供 保证:本人适合并愿意从事学生工作的;学校把他们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骨干 和“两课”教师骨干加以培养:愿意从事教学科研的,学校给予一定的学术休假 或进修机会,使他们尽快成为教学科研骨干。对于工作成绩突出的学生政治辅导 员,学校应作为党政干部“人才预备队”重点培养。
[1] 陈
福.新时期高校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刍议[J).湛江师范学院,2002(4). [2] 徐
涛.论高校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J].乐山师范学报,2003(6).
[3] 孙华东,李
云,刘莉莉.高校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探析口].华北工学 院学报,2003(4).
第五篇: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探析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一些思考
] 摘要:高校学生辅导员队伍是高校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健康成才和维护学校与社会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力量。通过对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和问题的分析,对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
新时期
辅导员
队伍建设
思想
政治教育
在新形势下与时俱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紧迫而重要。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强调以人为本。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执行者和实践者,因此,必须充分重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稳定的辅导员队伍成为当前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2006年7月23日教育部发出《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规定》),首次对辅导员工作的要求与职责作出明确规定,详细列举了八项工作职责,并把配备辅导员的数量要求纳人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这标志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被提上新的议程。然而,当前高校辅导员却因疲惫周旋于各种杂乱无章的日常事务而出现本末倒置、重心偏离的现象。要解决这一问题,要对当前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进行深刻反思,让辅导员真正从杂、繁、多的日常事务中回归工作本位—思想政治教育。
1、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面临的问题
辅导员工作包括大学生的学习、思想、生活、文体、社会实践等方方面面。总之,凡是与学生有关的,最先想到的必然是辅导员。由于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和工作职能的关系,辅导员的工作难以定位,辅导员往往容易与一般行政人员不分。为了做好学生综合测评、学生党建、宣传活动等工作,不得不在校内各部门之间奔波,全力周旋于学工处、教务处、院团委、招生就业处等部门之间。有时甚至院内一部分学生教务工作也压在辅导员身上,一天24小时全天服务于学生,使有些辅导员感觉扛着教师的“牌子”干着学生“保姆”的活儿。这使得他们感到精力分散,疲于奔命,难以继续学习、提升自己,无法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动态认真调研,系统分析。
随着高校事业的发展,连年扩招,高校大学生人数激增,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这客观上需要增加专职辅导员的人数,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辅导员队伍中最缺乏的就是理论水平高、经验丰富的专家。其实,这很大程度上与其发展方向不明确,流动机制不健全有关。一直以来,辅导员的工作是最忙、最累、最辛苦的,但工作的付出并未取得大多数人的肯定。一是现任辅导员究竟属于什么系列不明确;二是改做其他管理工作考核合格的应达到什么级别不明确;三是对于改做教学工作的,缺乏有针对性的培训和进修深造的措施。而在这种短期化政策导向下,转岗分流又较难,因此大多数的辅导员对自己今后发展不乐观,担心自己的出路,造成整个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高校辅导员面对的直接工作对象是学生,整天与学生打交道,因此需要占用大量业余时间与学生交流、沟通,无暇去进行教学和科研。因此职称、待遇等相比较低,“工作辛苦,生活清苦”,直接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由于缺乏全面、量化的考核评价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方法与途径
高校要从思想上提高对辅导员队伍的认识,明确辅导员的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辅导员是按照学院行政的部署在从事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他们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思政工作者,而非一般的管理行为和教学行为的服务者。因此,辅导员需要具备教师的素质,同时还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和严谨的工作作风。辅导员是学校教师队伍的一部分,说明辅导员要行使教师职能,辅导员是学校思政队伍的重要组成,说明思政工作是辅导员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学院、各系领导首先要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把辅导员从学生“保姆”的角色中解放出来,将一部分被认为是辅导员的工作,如宿舍管理、学生饮食等划归到后勤部门,从而既提高了辅导员的工作效率,又保障了工作质量。有利于各部门之间的分工合作。
选留辅导员,既要做到数量充足,又要“优中选优”,在自愿服从、合理安排的前提下,应从品学兼优的大学生或研究生和优秀青年教师中选拔。建立严格的选留制度,必须经过公开招聘、笔试、面试、审核、公示等环节,秉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严格把关,保证新进辅导员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组织管理能力和学历层次。同时,实行级差选留制,以解决辅导员学历层次问题,选留地域、院系要交叉,便于学术交流和管理经验的交汇;选留专业学科要相近,便于辅导员在专业上引导学生;选留人员男女比例要适当,便于更好地开展工作。学校要在保证数量和质量的基础上,优化队伍结构,实现队伍的新老搭配,专兼结合。对现任辅导员,应积极鼓励并为其创造有利条件攻读硕士学位或进一步进修。目前有不少高校在每年免试直升研究生中留出一定名额,让新进辅导员保留研究生人学资格,先担任两年辅导员,然后再边学习边从事辅导员工作。或者,在招收研究生时,学校可适当向优秀辅导员倾斜,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学校要建立合理的工作绩效评价体系。在工作中,既要提倡先进性,倡导发扬无私奉献精神,也要考虑广泛的群众性,采取适当的物质手段激励辅导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高校可按照“科学设岗、负责到人;量化考核、职责明确;责任追究、严格奖惩”的思路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并根据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和任务,建立一套完善的辅导员工作目标的科学考核办法,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优罚劣。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对辅导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辅导员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而且还要有高尚的人格和一定的专业技能,这就需要学校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制定培养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坚持“三结合”原则,即“坚持业务口径与培训内容相结合;坚持在职培训与脱产学习相结合;坚持普遍提高与重点培养相结合”。有目的地组织辅导员到重点院校学习和考察。从而借鉴其他高校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工作方式,不断增加整个辅导员队伍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战斗力。对新上岗的学生辅导员,除进行政治理论学习外,还要进行工作技能、网络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辅导员的政治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同时,创造条件促进岗位交流,实行学生工作干部在机关与基层、基层岗位之间的轮岗交流,提高青年干部适应新环境、开拓新局面的能力。鼓励有一定经验的辅导员讲课。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具备一定条件且有强烈愿望的,应该鼓励其兼讲“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就业指导、形势与政策等课程,有的甚至还可兼专业课。这样不仅能提高辅导员的素质,也为今后分流拓宽出路奠定基础。解决出路问题,是安定辅导员工作情绪的基本保证,也是辅导员队伍良性发展的内在要求。辅导员队伍具有鲜明的学生工作特点,工作性质决定了这支队伍应是一支动态而又相对稳定的队伍。因此,对辅导员的生存和发展要结合高校人事制度改革,采用“重视使用、促进流动、相对稳定”的办法:一是大胆给辅导员压担子,鼓励其在任职期间创造工作成绩,促进自身的发展;二是根据辅导员的工作表现和能力大胆提拔任用,安排到其他党政管理岗位;三是把善于钻研教学业务的优秀辅导员分流到教学岗位上;四是鼓励和选送年轻辅导员在职或脱产攻读研究生。辅导员的流动一定要有计划地进行,以确保辅导员工作的连续性和队伍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