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税务稽查执法监督检查的几点思考
对税务稽查执法监督检查的几点思考
随着税收征管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各级税务稽查局(分局)成为实施税务检查的专门机关,新《征管法》对税务机关实施税务检查赋予了更多的权限,同时对税务机关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也作了进一步的明确,这就要求税务稽查人员必须以国家税收法律、法规为依据,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是否履行纳税义务进行严格的审核监督,防范和惩治纳税人的税收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税务管理和税款征收工作秩序。为推动税务机关依法治税建设,确保税务人员正确行使税务稽查权,当前对税务稽查人员行政执法的监督检查应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一、充分认清开展执法监督检查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对税务稽查人员行政执法监督检查的特征
开展对税务稽查人员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检查,对于保证税务机关依法行政,防止税务人员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维护纳税人权益,树立政府机关良好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有利于保障税务稽查机关履行法定职责,维护税收的统一。税务机关的稽查权来源于法律、法规,税务稽查人员在行政执法中既不允许擅自超越法定权限,也不能随意放弃法定职责。但在具体行政执法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税务稽查机关和稽查人员消极执法或越权执法的问题,造成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越权执法以及违法不究的现象。二是有利于提高税务稽查人员的执法水平。通过开展执法检查,可以及时发现、查处和纠正稽查人员的违法行为,避免稽查中的随意性,提高执法水平。而稽查人员执法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善了税务机关的形象。三是有利于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在税收法律关系中,税务机关处于依法实施行政管理权的地位,纳税人处于接受管理的地位。如果对税务执法主体的行为不加以监督和制约,必然导致税务执法权的滥用,从而产生腐败,侵害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因此,加强对税务稽查行政行为的监督检查,确保稽查人员依法办事,对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具有突出的意义。开展对税务稽查人员行政执法进行监督检查,是税收行政执法监督检查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各级税务机关依据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税收执法检查规则》,对本级或者下级税务稽查机关执行国家税法的情况,进行检查和处理的活动。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开展执法监督检查是各级税务机关的内部自查行为。检查的实施主体是各级税务机关,《规则》规定,县以上各级税务机关的法制机构或承担法制工作的机构是本级税务机关执法监督检查的工作机构,代表本级机关对本级机关的直属机构或下级税务机关实施税收执法监督检查,税务机关内部其他部门(通常为监察部门或人事监察部门)予以配合,执法监督检查的对象是各级税务稽查机关及其稽查人员的执法活动。二是执法监督检查的内容是税务稽查机关及其稽查人员是否依法行政。主要是针对稽查机关和稽查人员执行税收法律、法规、规章的情况以及稽查质量、稽查程序等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的目的在于确保税务稽查权的正确运用,促进依法行政,提高税务稽查效率。三是执法监督检查具有直接、及时、灵活的特征。直接就是可以对稽查人员进行直接检查,无须予告;及时就是可以在税务稽查实施过程中进行跟踪检查;灵活就是检查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抽查,可以重点检查,也可以自查,既可以对稽查案卷资料检查,还可以延伸到企业检查。
二、认真研究税务稽查执法的规律,找准执法监督检查的切入点
税务稽查是税务机关依法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履行纳税义务、扣缴义务情况所进行的税务检查和处理的行政行为。稽查工作分为选案确定稽查对象、实施稽查、审理、执行等环节,各环节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税收法律、法规。在采用计算机选案分析系统进行选案和设立案件审理部门后,稽查实施成为整个税务稽查的重点工作,稽查机关的大部分人力也主要是用于稽查实施。在实施环节,稽查人员直接面对纳税人,通过查帐、询问、取证等手段,为税务案件的定性、处理提供第一手资料,因此,当前对稽查机关进行执法监督检查的重点应放在稽查实施阶段。要保证执法监督检查达到预期效果,必须掌握税务稽查执法的特点,有重点地进行监督。一是税务稽查是动态的执法过程。选案部门稽查计划下达基层稽查所后,由稽查所分解落实到稽查小组去实施,有时是在规定的时间段内一次性下达多户稽查任务,由稽查小组根据纳税户的规模、所在地点等情况具体安排稽查时间,实施稽查时通常是采取上门实地稽查的方式进行,在纳税户会计资料多、调查取证工作量大并且有其他不确定因素影响的情况下,为了提高稽查效率,有时需对两户以上纳税户交叉实施稽查,使得稽查人员工作时间、地点具有不确定性,从而对他们及时进行执法监督检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二是税务稽查参与人员少、知情范围小。《税务稽查工作规程》规定,实施税务稽查应当两人以上,在当前稽查任务重、稽查人力有限的情况下,通常都是采取主查、协查分工合作制,由两人实施稽查。对稽查人员执行税收法律、法规以及遵守廉政规定的监督,主要依赖于稽查人员的自我约束和相互制约监督。三是稽查人员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各项税收法律、法规和规章是稽查人员查处税收违法行为的基本依据,也是要求稽查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的。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现行的税务行政处罚标准都有一个上限和下限,在处罚标准范围内,对税务违法行为处罚的具体定量,主要靠稽查人员依据税收违法行为的性质、情节去理解和把握,这就要求稽查人员不受任何外界因素干扰,正确行使稽查执法权。同时,通过严格的案件审理和案件合议,也可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由裁量权。四是稽查质量受稽查人员综合素质的制约。首先是稽查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体现在稽查时是否尽职尽责,是否认真细致。其次是稽查人员的业务水平,包括对税收政策的学习掌握程度、财务会计知识、稽查业务技能等。再次是稽查人员的思想道德观念,是否站在维护税法尊严、维护纳税人权益的立场,是否廉洁自律、不徇私情,只有稽查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才能有效保证税务稽查执法的质量。
三、开展税务稽查执法检查应坚持标本兼治原则,建立和完善税务稽查执法责任追究制度
开展税收执法监督检查,目的是保证税法得以实现,防止和纠正税务行政腐败行为,为此,要从源头抓起,坚持标本兼治,严格责任追究,促进税务稽查执法规范发展。
1、抓教育,提高稽查人员政治修养和道德观念。一是强化理论教育。组织稽查人员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廉政法规和规章,深化稽查干部的公仆观念;要通过开展民主生活会、廉洁自律纪检日活动,让干部进行自我反思,进一步增强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意识;要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武装稽查干部的头脑,教育他们从人民最终利益出发,树立立足本职工作,为纳税人服务的思想。二是强化道德教育。要把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理伦理道德教育作为税务干部廉政建设的主基调,使稽查人员做到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廉洁自律,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培养艰苦奋斗和艰苦朴素的工作与生活作风。三是强化典型教育。充分发挥正面典型的示范作用,感染和激发税务干部的士气,以新时期涌现出的劳动模范、创业标兵恪尽职守、乐于奉献的先进事迹,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反面典型警示作用,强化干部依法治税、廉洁从政意识,要通过透析各种腐败和犯罪的成因,使干部筑牢思想防线,做到警钟长呜,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
2、抓培训,提高稽查人员履职能力。一是进行税收法律、法规、规章特别是新《征管法》的培训,使稽查人员准确熟练地掌握税收各项政策,牢固树立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思想。二是组织财会知识和税收稽查业务的培训,打牢稽查人员履职基本功,要通过开展业务竞赛和典型案例分析,不断提高稽查人员业务技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因业务素质不高而造成的税务案件处理不当的现象发生。
3、建章立制,强化对稽查人员的督查。从以往开展税务执法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类型上看,有些问题是年年查,年年有,年年相同,主要原因就是对发生问题的责任人员,缺乏有效的责任追究办法。为此,对稽查人员执法中发生的违法违纪问题,要从思想上找原因,从制度上找漏洞,从问题上找教训,从源头上建章立制。要建立健全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执法责任追究制度,明确执法责任,对违反税收政策的行为追究责任,对执法中违纪和腐败现象要严肃处理。要根据责任追究的监督机制,建立通报、评议、奖惩等制度,使责任追究有章可循,有据可查。要建立一支思想好、业务精、执纪严的执法督查队伍,要对税务稽查人员可能违法违纪的工作时间、环节进行分析,有重点地进行监督。要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级负责、上下齐抓共管的执法监督检查局面,尤其要发挥基层“一把手”对稽查人员行政执法的日常监督和管理,对违法违纪苗头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消除重大违法违纪隐患。
2001年10月20日
第二篇:对税务稽查“执行难”的几点思考
执行是税务稽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税务稽查查处成果的最后环节。自2005年平谷地税稽查局成立以来,税务稽查执行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执行难”仍是困扰当前税务稽查工作的重要问题。稽查部门依法通过立案、检查等规范程序完成生效的法律文书,而最终不能及时有效地执行,不仅造成国家税收收入的流失,而且直接影响税收法律的权威和税务机关的形象。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执行难”问题已成为税务稽查工作中的当务之急。
一、税务稽查案件“执行难”的表现
(一)涉“困”案件和特殊案件使税务稽查执行陷入困境
涉“困”案件即涉及濒临破产、面临倒闭、严重亏损、举步维艰企业的案件。如某地税局2005年前未执行完毕的18件案件就属于此类情况。这些关停企业拥有的可执行财产不足或根本没有可执行财产,使执行机关无从下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且这些企业往往是下岗职工多、离退休职工多,一旦强制执行,被执行人会借机将企业的矛盾转嫁给税务机关,很有可能引发上访闹事、暴力抗法,造成社会不良影响。还有一些特殊的欠税人也无法执行。如我区某物业公司,给我区1000多户居民提供供暖服务,欠缴税款20多万元,但他的财产多数都是锅炉房等,如果强制执行会造成居民停暖,社会不和谐现象,无法强制催缴税款。
(二)对个别被执行人逃避执行的行为无法实施有效监控
在案件执行中,有相当一部分被执行人挖空心思逃避执行,其手段趋向隐蔽、复杂。有的公开账户空挂,隐秘账户运行,或采取一个法人及其家属注册好几个公司,A公司财产挂B公司的户,公款私存或私款公存,造成财产主体不明,权属不清,摆下迷魂阵。如我区有一家宾馆欠缴税款3万余元,为躲避缴纳而注册了好几家以他家人为法人的公司,采取财产转换的方法躲避执行;而有些不法个体商户为逃避执行,则采取一年一废业、一年一开张、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手法,让税务机关摸不准去向;有的干脆转移财产,溜之大吉,跑到外地改头换面继续干。
(三)依法义务协助、配合税务机关行使执行的个别部门和机构存在消极应付的现象
个别职能部门对协助税务稽查执行工作不理解、不支持,对协助、配合执行消极对待,当协助执行单位与执行对象有利害关系时,就无故推诿、拖延,甚至主动向被执行人通风报信,使之转移财产,逃避执行。有的金融机构为使自己赢得客户信赖,吸引企事业单位多来立户,公开承诺为立户者保密,保证不向任何机关透露,致使税务机关难以依法进行查询,个别金融机构甚至以各种借口拒绝税务机关依法冻结、扣缴被执行人的款项。协助单位配合乏力,影响了税务稽查执行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对“神通广大”的纳税人执行难
一些外资企业、重点企业因为与地方政府利益有关联,因此政府或有关部门往往十分关注涉税案件的企业,采取直接或迂回的途径影响税案的执行。有的国有企业居功自傲,凭着层层保护伞视税法而不顾;有的规模较大的私营企业关系网密布,拒不执行。
二、税务稽查案件“执行难”的原因
(一)纳税人纳税观念淡薄是执行难的思想根源。虽然在近年来,我国加强了税收法律、法规的宣传,但是人们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法制观念不强,税法观念就更为淡薄。
(二)是对有关法律规范不了解、不理解,导致对案件的处理(处罚)决定有异议,不服税务机关作出的决定,表现为不配合税务机关的工作。
(三)明知自身涉税违法行为不当以及税务机关所作处理(处罚)决定的正确,但抱着抵触的心理不配合税务机关的工作,甚至抗拒执法,拒不执行税务机关的决定。
(四)税务稽查执行工作有待进一步规范。由于我们的执行工作本身不够完善,还缺乏健全的机制和秩序,以致个别部门、个别人员执行不规范,使得执行工作难中添乱,乱中积难,这也是形成“执行难”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从实践中看,执行工作的不规范表现很多。比如,有些执行人员工作方法过于简单,对待纳税人“冷、横、硬、冲”,对其陈述和申辩置之不理,造成被执行人有抵触情绪,给执行工作带来麻烦,直接影响执行工作的顺利进行;有的工作责任心不强,机械执行,不能按期、按质、按量地完成执行工作任务。
三、解决税务稽查案件“执行难”的措施
(一)加强税收宣传,优化执行环境
进一步加强税法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依法作出的税务案件处理决定书必须最终执行的广泛共识,促进全社会增强知法和守法意识。借鉴法院执行宣传的经验,利用全国税收宣传月活动,充分运用传媒工具,以扩大税务稽查执行工作在社会中的影响和效果,取得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对抗拒执行和妨碍执行的人要依法进行处罚,以案释法,边执行,边宣传,做到执行一案,宣传一片,达到警示和教育一大批被执行人的目的。
(二)争取政府的支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
税务部门应积极主动与政府沟通,让政府领导“吃透”税收法规、政策,从而作出与税收法规相符的决策,支持税收工作。加强与银行、工商、法院、公安等部门的合作,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形成严密的协税护税体系,以保证税务稽查执行落到实处。
(三)健全税务稽查执行法规,提高执行质量
1.进一步建立健全税案执行的法律法规,当前特别要贯彻落实好《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提高税务稽查执行的立法质量,根据法律的原则性规定,增强法律条文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对现有的执行规定,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该修订的予以修订,该补充的予以补充,该废止的予以废止,使执行规定适应时代的要求,防止规定滞后带来的负面影响。
2.加快税收执法信用体系建设,对未执行完毕的违法纳税人要记录信用档案,对其法定代表人和经营业户要进行信用跟踪,加强税收信息交换,防止被执行人溜到外地以逃避执行。同时对拒不执行和妨碍执行的纳税人,要对其丧失税收信用的行为进行曝光,以加强信用监督力度,维护税法的统一。
(四)加强队伍建设,讲究执行艺术,提高执行水平
1.严格按照执行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要求,选调政治素质好,业务熟练,责任心强,作风过硬,公正廉洁的税务人员担任执行人员,对不适合做执行工作的人员要坚决调离。
2.加强对执行队伍的科学管理,加强作风建设,严肃执行纪律,使执行人员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行使权力,坚决不办“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
3.抓紧执行业务教育和培训,努力提高执行人员的业务素质,以便提高工作效率,着力提高协调能力及解释、宣传和疏通的本领,提高执行水平。
4.讲究执行艺术,正确处理好执行工作与其他工作、其他方面的关系,既要坚决,又要慎重;既要积极,又要稳妥;要坚持依法执行与文明执行的辩证统一,把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在充分发挥税法威慑力的同时,要着重做好教育、联系、疏导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握适度,掌握时机,加强横向联系,促进执行工作深入开展。
第三篇:税务执法监督
税务执法监督
一、税务执法监督的概念和特征
税务执法监督,是指作为行政监督主体的税务机关,依照国家行政管理体制和税收管理体制的规定,对所属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税收行政执法行为进行的监督检查活动。目前,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日趋完善,建立健全了一整套对税务机关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监督体系。按照监督主体和监督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政府及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审计机关的监督、监察机关的监督、政治民主监督、社会民主监督、税务机关内部的执法监督等等,本章所讲的税务执法监督,特指税务机关内部的执法监督。根据税务执法监督的特定涵义,它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第一、特定的监督主体。税务执法监督的主体是法律赋予监督权的税务机关。首先,必须是税务机关,非税务机关的组织或者个人也可以对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但这不属于税务执法监督的范围。其次,虽是税务机关,也并非都是税务执法监督的主体,它必须有法律上的授权。如县以上税务机关拥有法律授权,属于税务执法监督的主体,而税务所没有法律授权,不是税务执法监督主体。
第二、特定的监督对象。税务执法监督对象不同于税收征收管理所监督的对象。税收征收管理的监督对象是纳税人和其他税务行政管理相对人,而税务执法监督的对象是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第三、特定的监督内容。税务执法监督的内容是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所作的尚未构成犯罪的行政行为。通过税务执法监督,能及时发现并纠正税务机关在税务管理活动中不当的或者违法的行政行为,促进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保证国家的各项税收法律、法规的正确贯彻实施。这里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税务执法监督的内容仅限于税务行政执法行为,非税务行政执法行为,即使是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所作的,如民事行为、个人的非职务行为,都不属于税务执法监督的范围;二是税务行政执法行为有一般违法与构成犯罪之分,已经构成犯罪的行为,则属于司法监督的范畴。
二、税务执法监督的意义和作用
古代哲学家孟德斯鸠在其著名的《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十分明确地论道:“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这个界限现在是由法律规范来设定的。现代法治是以法律对权力的限制和约束为基点的。任何一项权力的行使,都必须受到其他权力的监督,失去监督的权力就会产生滥用职权,甚至导致腐败。这些年来之所以对执法随意、执法违法、执法腐败等问题屡禁不止,其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有力有效的监督,缺少一个全方面、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制约机制。目前,在税务系统内部对税收执法权的监督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并且多是事后监督,这种游离于税收执法过程之外的监督,从机制上讲很不健全,从实践中看也不十分有效。强化和完善税务执法监督已经被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意义和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有利于提高税务行政执法水平。税务行政执法经过几十年的实践,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在税务工作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方面已经有法可依,但税收法制建设仍有待完善的方面。同时,执法不严和违法不究的现象还程度不同地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通过监督,特别是通过税务执法监督来强化内部制约机制,保证各级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严格公正、文明规范地依法行政。
第二、有利于保护纳税人和其他税务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通过强有力的税务执法监
督,可以防止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超越权限滥用职权等违法现象的发生,促使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进行税务管理活动,从而保护纳税人或其他税务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或受到侵害时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补救。
第三、有利于树立税务机关的良好形象。通过加强税务执法监督,督促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办事,对违法者依法惩治,维护法律尊严,使税务机关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良好的执法形象。
第四、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有序的法治经济,而税务机关又是重要的经济执法部门。因此,加强税务执法监督,使其更好地发挥税收职能作用,对于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税务执法监督的原则和依据
税务执法监督,作为税务机关内部的监督,必须依据国家法律、法规严格进行。因此,明确税务执法监督的原则和依据,是实施税务执法监督的重要前提。
(一)税务执法监督的原则
1.依法监督的原则
依法监督原则是社会主义法制原则在税务管理中的体现和具体化。它要求税务管理活动要做到“依法行政,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具体到税务执法监督来说,税务机关的执法监督权是法律赋予的,实施税务执法监督的程序也是法律规定的,实施税务执法监督的效力也是由法律确认的。因此,在实施税务执法监督权时,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且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只要被监督的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没有违反宪法、法律和法规的规定,就不能随意干涉其职务活动,也不能影响其正常行使职权。作为被监督的税务机关,也应积极支持监督机关依法行使监督权,并自觉地接受监督,主动为监督检查提供工作方便。这是实施税务执法监督最重要的原则。
2.合理监督的原则
合理监督原则同依法监督原则一样是税务机关实施行政执法监督必须遵循的一项主要原则。合理监督原则是指对于税务执法监督机关在自由裁量范围内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必须恰当、公正地予以监督。所谓自由裁量的行为,是指行政法律规范不对执法行为进行详尽的规定,而是由税务执法监督机关在法定幅度和范围内作出具体的行政行为。在实施税务执法监督中,作出这种自由裁量行为必须做到轻重有度,合情合理,不能事无巨细,动辄查问,使被监督机关处于谨小慎微,不能大胆创造性工作的状况。当然,合理性必须在合法性的前提下运用,离开了合法性,就谈不上真正的合理性。
3.注重行政效率的原则
保证行政效率,是税务管理的一项重要要求,也是税务管理的目标之一。税务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担负着繁重的税收征管任务。税务执法监督是否有力,直接影响着税务执法活动的效率,因此,税务执法监督应当遵循提高效率的原则。在实施税务执法监督中,上级税务机关发现下级税务机关的违法行为,要及时予以制止,迅速作出处理;下级税务机关发现上级税务机关政令违法时,要及时予以提醒,或向上一级税务机关反映。税务机关各部门之间要注重配合,形成合力,防止扯皮和内耗现象的发生,齐心协力、共同提高整体的行政效率。
4.保护纳税人或其他税务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的原则
税务机关代表国家行使税收管理权,对纳税人或其他税务管理相对人具有强制力。因此,税务机关与税务管理相对人的地位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表现为管理与被管理、支配和服从的关系。为了切实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在税务执法监督中一定要贯彻“保护纳税人和其他税务当事人合法权益”这一原则。
5.程序化与规范化的原则
程序化、规范化是实施税务执法监督的重要保障。适用税务执法监督的程序,一是国家颁布的具有普遍效力的法律、法规中规定的监督程序;二是税务机关自身规定的监督程序,如国家税务总局从监督执法、制约执法角度出发,制定了税收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使自我监督体系日臻完善。
(二)税务执法监督的依据
税务执法监督,主要是对税务机关的行政执法活动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进行监督,对其工作人员来说,还包括监督其行为是否遵守有关的规章制度和税务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所提出的要求。因此,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是实施税务执法监督的主要依据。
税务执法监督的法律依据包括《宪法》中的法律规范及一般法律中的法律规范,如《税收征收管理法》、《行政处罚法》、《行政监察法》;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行政规章;省级税务机关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四、税务执法监督的对象和范围
明确税务执法监督的对象和范围,是有效实施税务执法监督的重要一环。只有明确了税务执法监督的对象和范围,税务机关才能有效地实施执法监督。
(一)税务执法监督的对象
前面讲过,税务执法监督的对象是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明确税务执法监督对象的具体内容,即作为税务机关内部的执法监督,应该监督哪些行政行为。
一般来讲,税务执法监督,既要监督抽象税务行政行为,又要监督具体税务行政行为。
1.对抽象税务行政行为的监督
这主要包括,一是检查税务机关制定和发布的税收规范性文件是否合法,是否与国家税收法律、法规和规章相抵触、相冲突。二是检查地方性税收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备查、备案是否及时,对审查处理意见贯彻执行的是否准确。《行政复议法》第七条规定,行政复议申请人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国务院部门的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规定,乡镇人民政府的规定不合法,可以一并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对这些规定进行审查的申请。因此,税务机关对抽象税务行政行为加强监督,就显得尤为必要。
2.对具体税务行政行为的监督
对具体税务行政行为进行监督的主要内容,一是作出具体税务行政行为的机关是否具备税收执法主体资格;二是适用税收实体法律规范是否正确;三是作出的具体税务行政行为是否超越了法定职责和权限;四是作出的具体税务行政行为是否符合法定程序,是否具备必要的条件。
(二)税务执法监督的范围
税务执法监督的范围与监督的对象密切相连。作为监督对象的行政行为,往往成为税务执法监督的范围。
1.税收法律规范确定的监督范围
税务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而执行机关的主要任务就是执行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法规。如何保证这些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是税务机关履行职责的重要体现,而进行税务执法监督就是税务机关为保证税收法律、法规实施所采取的手段。因而,税务执法监督的范围,既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和地方性法规的执行情况,也包括税务机关制定的税收规范性文件的执行情况。
2.监督主体的职能范围
明确监督主体的职能范围,对税务机关有效实施执法监督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根据目前税务工作实际,税务机关作为税务执法监督主体,其职能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协调税务机关内部部门之间的行政执法活动。作为税务执法监督的主体,对税务行政执法中出现的空挡,应责令有关部门予以补漏;对执法部门间的互相推诿情况,应当予以协调;对行政执法部门因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不明确的或有分歧的地方,应当按照权限作出明确的解释。
(2)撤消违法的或不当的、侵害纳税人或其他税务当事人合法权益的税务行政行为。税务执法监督主体在实施监督中,发现或被告知监督对象的具体行政行为有侵犯纳税人或其他税务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情况时,应当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撤消该具体行政行为,必要时可责令监督对象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如果发现监督对象的抽象行政行为有明显的违法或不当之处,也应予以撤消;如果发现某一税收规范性文件存在问题时,应及时告知有关机关进行修正。
(3)处理监督对象在税务行政执法中越权、滥用职权或失职、渎职行为。税务执法监督主体在实施执法监督时,发现监督对象有违法行为,诸如越权、滥用职权和失职渎职,要予以处理,处理措施包括责令限期改正和行政处分。
(4)指导监督对象的税务行政执法活动。监督对象特别是下级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往往会出现执法条件、执法依据等不够明确的问题。对此,税务执法监督主体应予及时指导,以便使税务行政执法工作顺利进行。
五、税务执法监督的种类和方式
(一)税务执法监督的种类
根据税务机关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的特点,税务执法监督通常分为以下三类:
1.上级税务机关对下级税务机关的监督
上级税务机关对下级税务机关的执法监督是税务机关内部实施的一种最常见、最普遍的监督。这种监督具有全面性和强制性,特别是在人、财、物垂直管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通常,承担这种监督职能的是税务机关内设的监察、法制、审计等机构。这些机构根据法律规定的权限或税务机关领导的授权,以本级税务机关名义实施监督。
2.下级税务机关对上级税务机关的监督
下级税务机关对上级税务机关的监督,实际上是发生在税务机关内部的民主监督。如在决策过程中,下级税务机关有权对上级税务机关提出意见和建议。在决策作出后的实施过程中,下级税务机关仍有权反映有关情况和问题,提出意见、建议和批评。对于这些来自下级的意见、建议和批评,上级税务机关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加以具体分析。对于正确的部分,应加以采纳和吸收,对于不正确的部分也应作出解释,而不能置之不理。但这种监督不是税务机关依法定职权所实施的具有行政强制力的监督。而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所实施的监督。因此,它不直接发生法律效果。
3.同级税务机关内部部门之间的监督
为提高执法水平,减少执法过错,对于各项税收政策和征管制度的制定、涉税重大问题的处理,各级税务机关均采用了有关部门会审、会签制度,这实质上是一种自律性的执法监督活动。很多省市县级以上税务机关都设置了法制机构,负责税收政策出台前的审核把关工作,实施了事前监督。
(二)税务执法监督的方式
从税务机关的隶属关系、内部结构的特点出发,税务执法监督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报告
报告即工作报告,它是指下级税务机关向上级税务机关就行政执法工作的重大措施、主要事项、重大事件、主要问题等所作的工作报告,以便上级税务机关能及时了解下情、掌握动态、发现问题、采取措施,进而有效地领导和监督下级税务机关的行政执法工作。
2.常规性检查
常规性检查主要是指对执行税收政策、工作计划、决议、命令、任务等情况的例行检查。通过检查,及时发现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的问题,从而迅速采取措施,预防可能发生的问题和纠正已经出现的问题。可以说,对行政执法情况的常规性检查是税务机关行政执法监督的一种重要方式。常规性检查一般分为全面检查和专题检查两种方式。全面检查是上级税务机关对下级税务机关在一定时期内的全面工作进行检查。目的在于确定被检查机关工作的主要成绩和主要问题,如终了的工作目标考核验收实际上包含了税务行政执法内容的全面检查。专题检查是指就某一专门问题或某一专门工作进行的检查,如单项税种的执法检查。
3.税务执法检查
近年来,为规范税收执法行为,提高税收执法水平,维护国家税法的统一和完整,进一步促进依法治税,国家税务总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每年一次的税务执法检查活动。该活动重点突出,内容全面,无疑是税务执法监督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另外,为了确保税收执法责任制的贯彻落实,各地还建立健全了税收执法责任制定期检查考核制度,这是税务执法监督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最基本、最经常的执法监督方式。
第四篇:关于对行业性税务稽查的几点思考
关于对行业性税务稽查的几点思考
企业偷逃税行为往往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进行行业性专项稽查,有利于加强企业内部管理,规范企业自觉纳税,公平同行业间的税收负担,避免多头重复检查。同时行业性税务稽查也有利于税务机关掌握全行业生产经营和税负特点,并据此采取相应措施,做到稽查的有的放矢。2010年,我县地税稽查局适时组织人员开展了全县交通运输业、房地产开发企业以及建筑安装业等多个行业性的检查,在认真研究并掌握行业税收违法的特点和规律的前提下,精心组织,全力以赴,迎难而上,既惩处了部分涉税违法分子,又通过此次行业性专项检查发现了以往未发现的新问题,并通过实践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相应办法,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成绩显著。从我县税收行业性稽查的实践看,行业性稽查在税务稽查中的地位日趋突出,效能日渐显现,作用日益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有利于掌握行业性违法规律,查处涉税行为。通过开展行业性稽查,从个案延伸到全行业,由点及面,可以更好地研究并掌握行业性税收违法规律和特点,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同时,可以走捷径,减少税收成本。如今年上半年在对交通运输业的行业稽查中,发现向挂靠车辆收取管理费、新上户车辆和报废车辆继续使用等应税项目不申报、少申报的问题,带有明显的行业特点。以此为依据认真分析交通运输业的偷税手段,基本掌握了该类企业财务上的各种做法和关键证据所在,为实施全行业稽查指明了工作方向。
2、有利于统一行业性操作模式,公平税收负担。从理论上讲,同行业企业之间税负是相同的。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征管的宽严不同以及是否实施各类稽查等因素,往往造成同行业企业之间实际税负差异很大。而开展行业性稽查,实行同一行业统一稽查,统一口径,统一处罚标准,统一宽严程度,使同行业之间企业的实际税负趋于公平,促进同行业企业在同一水平线上公平竞争,有利于平衡企业负担,优化经济环境。
3、有利于发挥集中稽查优势,提高工作效率。相对于分散稽查而言,行业性稽查有集中的优势。一是在行业稽查的组织形式上,一般都是业务局长挂帅,上下合力,齐抓共管,能够及时解决稽查过程的难点问题。二是在行业性稽查的工作进程上,行业性稽查由于组织形式较为严谨,人员相对集中,时间相对保障,范围较为固定,容易快速突破,按时完成工作任务。三是在行业性稽查的检查处理上,由于同行业间生产经营流程、财务会计制度的统一性和关联性,使行业性稽查具有简单快捷的优势,既易于操作,又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4、有利于发现行业性管理问题,提高征管质量。通过行业性稽查,不仅暴露出企业带有行业共性的税收违法问题,也暴露出税务机关对各行业税收管理存在的薄弱环节。如在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稽查中,我们发现税务机关对拆旧建新换房差价款不入帐、预售房取得的价款不申报、以银行按揭方式销售开发产品收取的价款未按规定结转收入等相关税收管理还不尽到位;在对建筑安装业的稽查中,发现税务机关对发包方提供的材料价款并入计税依据还存在管理不力、审核不细、按付款进度申报缴纳税款鉴定把关不严的问题。针对行业性税收检查存在的种种问题,通过合理化的征管建议,促进了行业税收征管质量和水平提高。
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税收行业性稽查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行业性稽查的计划性和预见性还不强,处理结论的时间和层次还不尽合理,实施过程还缺乏探索和统一等。笔者建议:
1、加强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了解,掌握主动权。由税务稽查工作特点所决定的,在日常工作中,稽查部门与被查对象接触少,了解情况不多,因此在实施稽查前,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掌握了此行业被查人的四项相关资料,即一是申报及纳税资料,看有无异常,二是发票的购买和使用情况,正常经营期间是否用票及用票数量,三是经营规模、营业面积的大小、从业人员的多少,四是经营方式、从业时间,为下一步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在实际检查过程中针对行业共性的问题,研究检查结论的有效方法,及时果断结案,尽可能地减少税务稽查管理及稽查执法成本,以最低的稽查成本费用支出获得最佳的效果。
2、加强对稽查操作程序的统一。一是稽查内容的统一。在行业性稽查实施前可以先行试点,摸索规律,在试点基础上再确定稽查范围和内容。同时,在检查中增强超前意识,提高对一些关键证据的敏感性和洞察力,争取最早的时间、最好的机会实施取证。二是执法依据的统一。由于行业性稽查以分组集中稽查的方式进行,稽查任务由各检查组承担,统一政策口径尤为重要,因此,在行业性稽查实施前尽量做到先培训辅导后检查。
3、加强查帐方法的突破。帐内检查为主,突击检查为辅,多种手法并用,被查企业财务核算不能准确反映真实的经营成果,按正常的检查方法很难发现偷逃税的有关证据,在按正常检查难发现问题的前提下,突击检查可以尽可能的查获帐外记录,从而有利于在检查中取得突破口。因此稽查人员在合法运用征管法赋予权利的前提下,采用同时分组出击突击检查的方法,而突击检查虽然效果明显,但短期内不易于长期反复运用。还应以帐内检查为基础,找出破绽,发现线索,虽然被查人提供给稽查人员的会计资料大都为假帐,就帐查帐似乎毫无意义。但是,俗话说:“人过留声,鸟过留影”,被查人在对资料进行特殊处理时,虽然自以为做的天衣无缝,但由于各种原因总会留下一些蛛丝马迹,只要顺藤摸瓜,就会大有收获。
4、加强征管稽查部门的协调。建立税务稽查与税务管理的信息传递制度,税务稽查的目的是“稽内查外”,即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建议征管部门改进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提高征管工作水平和效率。税务稽查不仅是查补税款,关键是通过稽查发现征管中存在的管理问题,改进工作,提高征收管理质量。开展行业稽查,是推行新的税收征管模式的重要步骤,对于解决基层征管难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行业稽查过程中,稽查局可以查前向征管分局通报检查的相关行业及具体单位,查中交流检查情况,检查结束后通报稽查结果,反馈有关情况。通过相互合作,成果共享,保持工作的协调一致。
第五篇:对税务稽查在改革中转型的思考
对税务稽查在改革中转型的思考
谭涛 发布时间:2013-12-05 来源:望城区局 访问量: 字体: [大 中 小](双击滚屏)| 保护视力色:
税务稽查工作是税务机关依据国家税法收法律、法规和财会制度,依法对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履行纳税义务的情况进行检查和处理的全过程,是税收征管体系的最后一道屏障。任何一项权力的行使都必须受到监督,权力缺少监督必然产生腐败。税务稽查作为税务管理的重要环节,具有“外反偷骗、内防不廉”双重职能,加强“稽内查外”是对税务工作运行的监督与制约,既是规范税收执法的需要,也是加强税务干部队伍建设的一种重要手段。税务稽查工作担负着打击偷漏税的任务,对于维护税法的尊严,创造公平、公正的税收环境,保证税收任务的较好完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认真开展税务稽查工作不仅查补了税款,而且也起到了震慑税务违法犯罪分子,教育广大纳税人的作用;同时有利于堵塞税收漏洞,促进税收征管质量的提高。但由于现阶段纳税人的整体纳税意识、税务稽查干部的业务素质和敬业精神等尚有一定的差距,就必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目前税务稽查工作的难点和问题
(一)稽查人员就账查账,手段单一。
就目前而言纳税人人偷税手段存在多样性、隐蔽性、复杂性。一是利用不建账、不用票手段偷税。二是利用两套账或做假账手段偷税。少数纳税人对必须开票的设一套账,对不需要开具发票的,以现金收取货款,帐外循环、账外经营,另设一套账,隐瞒销售收入不申报纳税。对内用真账核算收入和分配,对外用假账申报纳税应付税务检查,使税务人员没法得到真凭实据,导致重大偷骗税案件“擦肩而过”无法查处。三是虚开发票手段偷税,虚构业务,接受他人虚开或自己虚开发票,虚增成本或扩大抵扣,偷逃增值税、所得税。尤其体现在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企业等自开票较大企业,就账查账很难发现问题。
(二)注重稽查数量,忽视稽查质量。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改进和规范税务稽查工作的实施意见》(国税发[2001]118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要坚决克服对稽查局下达指令性收入任务的错误做法”,但众所周知,税务稽查工作质量的好差很大程度上是由税务稽查所反映的查补收入的数字来体现的。一般说来,没有人会认为一份没有任何查补数字的税务处理决定书具有很高的质量,相反,对一份记载较多税务违法问题因而具有较大查补数字的税务处理决定书,许多人会产生一种较高稽查质量的感觉。这就造成目前部分税收任务吃紧的地方,不仅下达稽查收入任务,而且制定严格的指令性收入任务考核办法。稽查局既要面对收入任务考核,又要面对稽查质量、税收执法责任制的考核。如对辖区管户要求稽查局稽查面要达到多少百分点,这一苛刻要求稽查局在人力有限的情况下既要完成各级布臵的专项检查、举报案件检查、协查、注销户检查的同时,又要疲于奔命应付稽查面。稽查面过大带来了两个弊端:一方面,稽查人员自上而下一年到头忙于完成各项工作特别是繁重的检查任务,没有时间进行培训和知识更新,造成体力和知识能力透支。另一方面,对需要内查外调的案件,无精力深查细查,至使有些案件难以查深查透。
(三)以收入为根本,放松小户纳税人。
由于税务稽查工作始终围绕着收入任务而展开,税务稽查人员的工作着力点始终盯住一些纳税大户不放,而对一些缴税较少的纳税人则有所放松。原因是纳税大户销售收入多,外购货物多,发生的经济业务面广量大。尽管财务核算规范,但一旦出现问题,查补的数额也大,即“水面大、鱼也一定长的大”。相反对一些缴税较少的纳税人,因为小则销售收入少、外购货物少,经济业务的总量也就一定小。即使出现问题查补的数额也不大,认为如果经常光顾这些“小户头”大有“吃力不赚钱”的味道。迫使稽查在确定稽查对象时“喜大恶小”、“避难就易”,在稽查处理时以能否顺利执行和是否又利于执行作为处理和定性处罚的基本尺度,对税源大户、好查的户年年查,放松了对中小纳税户、难查户的监督检查,影响了税收执法的刚性,使税务稽查失去公平。另一方面,这也与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税收信誉一向良好的纳税人在一定时间内免予检查的信誉等级制度相违背。
(四)稽查执行难度大。
不谈一些大、要案的税款入库极为困难,就是一些查补金额并不大的纳税人,因种种原因在税款的入库上也非常吃力。更有的纳税人在收到税务处理决定书后,采取“臵之不理”的态度、拒不履行缴税义务。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税收保全措施、税收强制执行措施在实际运用中可操作性不大理想。执行效率高低、效果直接关系到稽查成果,并伴随许多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必须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才能执行。造成执法手段软弱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缺乏完善的司法保障。税务部门在打击偷税过程中,由于相关部门给予的支持和配合不够,影响和制约了对案件的惩处力度和办案的质量;二是税法赋予稽查办案人员的一些权力缺乏刚性。例如在税务稽查搜查权的限制上,部分纳税主体其经营场所与住宅在一起,税务稽查人员缺乏涉税证据搜查权等重要的强制性的税务稽查执法权,使得税务稽查机关难以有效、及时的查获偷税证据,给偷税者可乘之机。
二、加强税务稽查的建议及对策
(一)完善稽查检查方式,不断改进稽查方法。对被查对像不论大小、重点户或非重点户,一律平等对待,培养稽查人员良好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通过一些细微之处寻找案件的突破口,进行重点检查,发现重要违法线索,要查深查透,力争查出一些利用账外经营偷逃国家税收等重大违法案件,增强税务稽查的威慑力。一是实行侦察式稽查,突出重点稽查、重点打击。凡经营规模与纳税严重不符涉嫌偷税的纳税人,对其购、产、销和资金运动情况进行内查外调,实行“生产成本与产成品比对法”、“企业销售收入与生产费用比对法”、等多种方法实施全方位的侦察式检查,在财力上确保外调办案经费,在检查时限上给予时间保障,确保查深、查细、查透,将稽查案件办成“大案、铁案、震慑案”,营造良好纳税秩序。二是实行“突袭式”税务稽查。对已实行电子财务核算、或电子与手工同时核算,实大于账等纳税人,采取突袭式稽查,通过实物盘存等手段发现疑点,查处疑点并实施有效打击。
(二)充分行使税法赋予的权力,加大打击税务违法行为的力度与影响力。现阶段由于对查获的税务违法案件,未及时惩处,或惩处力度不够,纳税人间接得到“违法收益”,他会选择再次违法,而诚实纳税人会觉得不公平,也会效仿取得“违法收益”,致使税务稽查目标难以实现。同时,办案不宣传,成效减大半,对影响恶劣及有典型示范作用的案件不曝光,就不能发挥警示和震慑作用,产生不了社会效果,税务稽查的职能作用就不能充分发挥出来,所以在用足用好税法赋予的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等执法措施的同时,对查获的恶意税务违法案件,应加重处罚、予以曝光,扩大对查处重大涉税案件的社会影响,以案释法,以儆效尤,加大其违法成本,使其不能也不敢再次违法。同时,对其它纳税人也是一种教育和警示,起到查处一户,整治一片的良好作用。别一方面对故意、恶意偷逃骗税的纳税人要加倍处罚,加大涉税犯罪的打击力度。凡逾期未履行的要依法采取强制措施,对构成涉税犯罪的稽查案件,要按照规定和法定程序及时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真正实现处理事与处理人并重,使涉税犯罪得到应有的惩治。
(三)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和造就一支能打硬仗、善打硬仗的复合型稽查队伍。一是加强业务培训。在抓好授课、考试培训的基础上,采用稽查案件集体汇报会、案例分析会、模拟查账等行之有效的方法、方式,切实加强稽查人员税收法律法规、会计实务、检查技能、微机操作应用技能等专业知识的“实战演练”培训,努力提高稽查人员在财务、法律、计算机技术等各方面的综合执法素质,为新时期的税务稽查工作提供业务保障。二是优化人力资源配臵和激活人才能力机制,结合轮岗换岗,把德才兼备,业务过硬、能查善管等综合工作能力优秀人才调整选拔到稽查岗位,配强、配足稽查队伍,实行业务能力与个人收入挂钩,激发干部职工自我加压、自强素质的内在动力,较好地解决疏于学习,淡化能力问题,促进队伍建设。三是制订合理的奖惩制度和内部执法激励机制。奖惩合理,有利于调动干部积极性;奖惩失当,不仅会挫伤干部的积极性,而且会使领导和干部之间产生离心力。因此,合理的奖惩制度是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认真落实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的同时,建立健全稽查责任管理制度和查处大案要案奖励办法。对主查人员,按照一定的津贴标准给予岗位津贴,对查处大案要案的有功人员按照一定标准给予奖励,形成权、责、利统一并与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相匹配的奖励机制,促进稽查人员把案件查深、查透,税额查足,把每个涉税违法案件办成“铁案”。真正把好税收“最后一道防线”。四是强化税务稽查执法的监督机制。建立和完善税务稽查案件查处结果公告制度和稽查案件复查制度,对案件复查发中现的各种执法过错行为,加大责任追究力度,该给经济处罚的给予经济处罚,该给行政处分的坚决给予行政处分,促进各执法环节、执法岗位人员的执法水平和执法质量的提高。
(四)加强与部门之间的协调,强化司法保障,力争综合治理。一要加强同公安、检察、法院等部门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增强执法刚性,提高办案效率。完善案件移送制度,建立相应的联动工作制度和办法,积极稳妥地做好稽查案件执行工作和抓好涉税犯罪案件的移送工作,使地税、国税、公安既各负其责,又相互支持,对那些达到移送标准的涉税案件,要通过召开联席会议汇总移送、专案移送等形式,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从而形成对偷税行为打击的高压态势。二是稽查控管措施前臵。在稽查实施过程中,有证据证实被查纳税人偷税数额较大并发现有明显转移、隐匿商品货物逃避纳税义务行为的,应责成纳税人预储税款、罚款或提供纳税担保,对拒不预储税款、罚款或不提供纳税担保的,可以提前采取税收保全措施,使税收执行手段前臵。
(五)全面落实“四位一体”的互动工作机制,提高稽查工作效率。加强部门配合,积极开展互动工作,并随时对稽查工作中典型案例进行解剖分析,研究案件特点、规律和成因,归纳行业或区域存在的共性税收问题,并根据专项检查的税务稽查结果对税收政策落实及征收管理情况进行分析,提出管理建议,在互动平台上发布分析报告。评估环节移交的税务局稽查案件优先实施税务稽查,结案后及时将稽查结果反馈给征管部门,针对稽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按户形成稽查建议书送交税源管理部门。对税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行业性问题、共性问题和薄弱环节,及时以书面形式及时向互动机制工作领导小组提出加强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做到“外查内促”,提高征管工作水平和效率,真正发挥税务稽查“外反偷骗、内防不廉”的作用,从而发挥稽查系统的整体功能。
(六)制订合理的稽查执法责任制度,加强对稽查案件责任的监督。一是取消一些不切实际的考核指标,如稽查收入、稽查面,使稽查部门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认真履行稽查职能,搞好专项检查,专案检查和行业稽查,通过这些检查查深查透,破解典型,以点带面,达到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的目的。二是防止和杜绝税收执法中滥用自由裁量权,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事前、事中、事后全程式监督制约机制。在事前监督方面,加强对税收执法人员的教育,正确行使《税收征管法》赋予税务部门的自由裁量权,这既是对纳税人合法权益的保护,也是税务机关、税务人员应尽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