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大汉语言文学专科基础写作名词解释
电大汉语言文学专科基础写作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瞻物:主要是积累材料。它包括直接经验材料的积累和间接经验材料的积累。
耽思:主要是在主体对内部世界的自我展示、审度、调整、反思过程中,将“瞻物”过程中出现的某种朦胧的、不清晰、不具体的体验或思想提炼成清晰、具体富于创造性的文本思想。
考辞:包括按照层次构思而已和依据内容提炼语言两层意思。作为文本最终完成的形式化的阶段,其中真心文本构成因素是作为内隐形式的文本结构和作为外显形式的文本语言。
文采:文本语言表达形式所显示出来的一种审美特征。从语言表达的媒介手段而言,文采表现为声韵美和词藻美;从语言表达与思维内容表里相融而言,文采表现为感性美与理性美;从语言表达的风格特色而言,文采表现为相互美和华丽美。
评论:直接针对某一事物或现象发表议论、进行评价的一种析理性文体。它包含一些具体样式,觉的有政治评论、思想评论、文艺评论等。
言之有序:要求文本的结构安排能够符合语言表达的线性特征所体现的本质要求,是文本思想内容表现过程具有严密而以又灵活的线性表达秩序,其目的在于使读者能够循是实现与作者的精神交流。
言之有物:就是要求写作成果含有丰富点面结合倥,能够反映出写作者对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某种独特体验或认识。
言之有体:就是文体对写作的整合和统摄功能。一是意味着对被纳入其中的文本共性因素提出了相应的特殊要求,二只有当这些共性因素都有了相应的特殊性质,它们之间才会形成一种相互事例的关系。
文有大法,无定法:指的是人们通过写作能够实现彼此精神交流的通用性因素和手段;无定法,则是指在遵循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写作者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以有自身的个性特征而灵活运用。
材料:是被写作者用来提炼和表现文本思想的那些事实现象、理论依据和各种数据,都可 称之为材料。在具体使用中,“材料”这个概念就有了广义和狭义的区别。
广义的材料:泛指已被写作者关注并意识到具有某种写作价值而予以搜集积累以备选的一切原始,包括事实形态的、理论形态的和数据形态的等等。
狭义的材料:是专指经过写作者的选择,已被或将要写入文本中,因而成为文本的构成因素之一的那一部分取自原始资料的事实现象、理论依据和各种数据。
思想:即指通过文本写作的主要内容所表达出来某种总体性的、基本的意旨倾向。
结构:是写作者按照思想表达的要求而将所选定的材料妥善地组织成一个符合语言表达要求的有机整体过程中所进行的谋划与安排,以及所采用的一系列手段、方式和方法。
层次:也称结构段、意义段,用以区别段落(自然段)。它是批文本内容各主要部分的划分和表达次序的安排。
段落:是自然段,是文本内容外在表现秩序的结构概念。它是从文字表达形式上体现文本内容表达过程中的停歇与转换的一种标志,这种标志就是“换行”。
过渡:是指上下文之间的衔接和转换。觉的过渡方式有:过渡词、过渡句、过渡段。
照应:是指前后内容上的彼此配合、关照和响应。常见的照应方式有:首尾照应、照应标题和行文中的前后照应。
表达方式:是由写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本的表现内容所要求的语言运用的具体手段和方法。一般认为表达方式由叙述、描写、说明、言论和抒情五种。在写作活动中,各种表达方式之间不应当是彼此隔绝的,而是要根据具体的写作目的和表现内容有所选择地综合使用。
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和最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写作者运用陈述性的语言,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所作的介绍和交代。
描写:是写作者运用描绘性语言,把人物、景物或场面的状态或特征具体、形象和生动地表现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它的表现形式主要有详细描写和简要描写两种。
场面描写:人物描写与景物描写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性描写,它是对特定时间和地点中人物的特定活动的一种总体性描写,要求把环境因素与人物活动具体结合起来,写景与写人达到有机融合。
说明:是写作者运用解说性语言,对事物的形状、结构、功能、用途、成因、性质、特征、关系、意义等进行客观地介绍和解释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说明类文体写作的主要表达方式。
议论:是写作者运用论说性语言,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来证明自己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自身的某种现象的理性认识正确性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议论类文体写作的主要表达方式。
抒情:是写作者运用情感化的语言,主要借助于除说明之外的其他表达方式来抒发和表现内心情感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它多用于各类文学作品的写作,尤其是在抒情诗和抒情散文中,更成为作品的主要表达方式。
文体:专指文本体式。它是写作活动中有效实现文本构成各要素之间有机整合的一种整合机制。文体意识:是写作者和阅读者对文体现象及其本质特征的规律性认识与自觉运用。
消息:是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事件简要而及时的报道。这是使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新闻体裁。
通讯:是由消息深化而来的,比消息更详细的一种新闻体裁。它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及时而具体、生动地报道和反映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事物和情况。
调查报告:是写作者对某个对象进行调查之后,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而撰写的反映现实情况和写作者态度、意见的通用型事务性文书。总结:是对个人或单位一定时期内工作、学习等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研究,并作出客观评价和指导性结论的一种通用型事务性文书。评论:是直接针对某一事物或现象发表议论,时行评价的一种析理性文体。常见的有政治评论、思想评论、文艺评论等。
学术论文:是针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中某些现象或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理论上的探讨,以阐述学术见解、交流研究成果的一种析理性文体。散文:是指那些或记人叙事,或景记游、或咏物言志的文笔优美、手法灵活、篇幅短小的文学作品。
诗歌:是一种重要的审美性文体,它运用精练和富有音乐性的语言,通过描写珠想象和优美的意境,来抒发作者对生活的感受、理想和愿望。
小说:作为一种重要的审美性文体,小说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描绘具体的环境,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受。
第二篇:电大专科汉语言文学《文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文学概论 试题
一、革选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 内)
1.中国古代“观物取象”的见解,强调文学作品与世界的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一观点与西方的()最为相似。A.信息论 B.摹仿论 C.意志论 D.反映论
2.在中外文论史上,文学观念形形色色、种类繁多,我们教材中介绍的主要文学观念除了摹仿论、实用论、表现论、体验论、文化论以外还有()。A.反映论 B.信息论 C.意志论 D.语言论
3.以暗示方式披露隐含的哲理的文本是()文本。A.象征型 B.表现型 C.再现型 D.创意型
4.文学媒介具有自身的修辞性特点,主要表现在涉义性、物质性、()、语境依托性。
A.中介性 B.表象性 C.表情性 D.意识性
5.在研究长篇小说的文体语言的时候,俄国学者()创造了“杂语”这个概念。A.车尔尼雪夫斯基 B.高尔基 C巴赫金 D.什可洛夫斯基
6.文学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具有表意性功能的文学形象,其特征主要有暗示性、朦胧性、()A.独创性 B.指意性 C感染性 D.历史性
7.文学中的“电影性”体现在现代小说文本中主要是()的自觉运用。A.人物活动 B.语言符号
C具体形象 . D.叙述场景
8.小说家的语言意识、语言功力归根结底是建立在其()上的,借此小说家才能捕捉并表达出对事物的独特感受。A.母语 B.书面语 C.口语 D.标准语
9.文学写作的双重属性是指文学写作兼具()与机构制作特点。A.集体行为 B.商业运作 C.个人创造 D.历史演绎
10.()的批评也可称作媒体批评。A.审美欣赏型 B.消遣娱乐型 C.理性认知型 D.道德教化型
二、多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至少有两个以上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里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他认为,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包含“四要素”:宇宙、()和观众。A.作品 B.艺术家 C.语言 D.情感 E.符号
2.文学观念是关于文学的普遍属性的理性认识。体验论的文学观念认为()。A.文学主要不是对世界的摹仿 B.文学主要不是对情感的表现
C.文学主要不是对读者的道德感化的产物 D.文学是个体的特殊的生命体验的结晶 E.文学重视作者在作品中的表现活动
3.文学文本通常包含这样一些层面:语言层、形象层()。A.语音层 B.文法层 C意蕴层 D.余意层 E.衍意层
4.文学媒介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单就中国文学发展发展的特殊历程而言,主要经历了()。
A.口语媒介 B.文字媒介 C.印刷媒介 D.大众媒介 E.网络媒介
5.文学中的语言,也就是文学文本中的语言,除了“文学文本中的语言”这一显著标志之外,还是()的语言。A.情感化 B-富有文采 C.充满理性 D.哲理化 6.文学意境与文学意象、文学典型都属于文学形象范畴,文学意境的特点是感会于心、韵味无穷和()。
A.情景交融 B.虚实相生 C.真实写照 D.感同身受
7.以匀速叙述为标准,如果要在较短的叙述语言中讲述较长时间中发生的事,小说家就要采用加速叙述的语言策略()。A.省略 B.减缓 C.概略 D.停顿
8.喜剧以()等手法,揭露落后丑恶人物和现象的丑陋庸俗、虚伪荒谬。A.夸张 B.幽默 C.变形 D.冲突 E.讽刺
9.读者的主体条件是读者据以阅读的自身条件因素,大致包括()。A.阅读期待 B.语言阅读 C.形象感受 D.意蕴体味
10.语言批评模式是许多文学批评流派如()等文学批评中涉及的文学语言分 析方法的一种概括。
A.形式主义 B.解构主义 C.新批评 D.结构主义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正确划“√”,错误划“×”)
()1.在中国古代,文学一词的含义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往往与学识、甚至所有语言性作品形成复杂的联系。
()2.在文学观念上,西方的“表现”论与中国的“诗言志”论,都是注重作者情感的表现,所以二者是相同的。
()3.与视觉艺术的形象具有直接性相比,文学艺术的形象性也具有直接性。()4.文学媒介影响文本修辞效果的产生。
()5.对文学语言的理解不能脱离文本语境和历史语境。
()6.典型形象是文学文本中极具个性的形象,往往和此前的艺术形象截然不同,成为一种艺术的独创。
()7.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其形象直接地诉诸读者的想象。()8.文学写作的个体体验,是指作者自身在现实世褰中的境遇。
()9.读者与跨时代语境,是指读者阅读行为发生的年代跨越出文本所描述的年代的情
形。
()10.道德教化批评是指以一定的道德意识及伦理关系作为规范来评价作品的批评类型。
四、简答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1.简要阐释文学媒介的特点。2.简要阐述文学阅读的一般过程。
五、论述题(24分)
以自己熟悉的文学典型形象为例,阐述文学典型的基本特征。
文学概论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B 2.A 3.D 4.A 5.C 6.B 7.D 8.A 9.C 10.B
二、多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AB 2.ABCD 3.CDE 4.ABCDE 5.AB 6.AB 7.AC 8.ABCE 9.ABCD 10.ACD
三、判断正误(每小题1分,共1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简答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1.简要阐释文学媒介的特点。
答案要点:(1)涉义性;(3分)(2)物质性;(3分)(3)中介性;(3分)(4)语境依托性。(3分)
阐述解释(6分)
2.简要阐述文学阅读的一般过程。
答案要点:
①发生阶段;(3分)
②发展阶段;(3分)
③高潮阶段;(3分). ④后效阶段。(3分)
阐述解释(6分)
五、论述题(24分)
答案要点:
①从价值形态看,典型是“这一个”,具有独创性。典型形象是文学文本中极具个性的形象,往往和此前的艺术形象截然不同,成为一种艺术的独创。
②从审美表现看,典型是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写照,具有历史性。典型形象的塑造往往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完成的一个形象,因此,也就往往成为一定时期文化和社会状况的深刻揭示,具有丰富的历史性、现实性的内涵。
③从阅读接受看,典型给人的感受复杂多样,具有多义性。具有独创性和历史性的典型形象,也就因此具有复杂的文化、审美的内涵,造就一种复杂多样的阅读感受。往往一个典型,就是一个矛盾的复合体,具有多种意义读解的可能性。
④从修辞效果看,典型形象往往可以激发人的强烈认同感,具有感染性。典型具有强烈的召唤魅力和感染色彩,往往和读者的情感体验产生呼应,激发起人们的认同。
(论述题,每个要点各占4分,其余为答案组织内容分数。学生回答问题只要能够围绕要点组织答案,且能够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即可以给相应分数。)
第三篇:汉语言文学教育(专科)
课程名称:邓小平理论概论 使用教材:邓小平理论概论 作者:钱淦荣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年版
课程名称:中学教育学 使用教材:中学教育学 作者:叶上雄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
课程名称:中学心理学 使用教材:中学心理学 作者:陈安福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
课程名称:现代汉语
(一)使用教材:现代汉语(增订二版)(上)作者:黄伯荣.廖序东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
课程名称:现代汉语
(二)使用教材:现代汉语(增订二版)作者:黄伯荣.廖序东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
课程名称:文学概论
(一)使用教材:文学概论 作者:童庆炳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年版
课程名称:基础写作 使用教材:基础写作 作者:刘孟宇.诸孝正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其他教材:基础写作文选/刘孟宇、诸孝正/暨南大学出版社
课程名称:古代汉语
(一)使用教材:古代汉语 作者:郭锡良等 出版社:语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
课程名称:古代汉语
(二)使用教材:古代汉语 作者:郭锡良等 出版社:语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一)使用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一)作者:徐中玉、金启华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年版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二)使用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二)作者:徐中玉、金启华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年版
课程名称:中小学语文教材教法 使用教材:语文教学论 作者:黄绮华.李求真 出版社:新世纪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6
课程名称: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使用教材: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作者:钱谷融、吴宏聪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年版
课程名称: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 使用教材: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 作者:钱谷融、吴宏聪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年版
第四篇:汉语言文学专业 (专科)
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
一、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为两年半至五年。
二、专业发展方向
本专业注重发挥现有的优势,要求学生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注意拓宽专业口径,加强社会实践,提高政治思想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要求。
三、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专业基础,良好的写作能力,善于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较好的外语水平以及一定的电脑应用能力。
四、基本培养规格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协作能力。具有健康的体格。
本专业培养能胜任文化、宣传、教学、管理等工作,具有较宽阔的文化视野和创新能力,综合素质良好的汉语言文学专门人才。
五、毕业总学分及课内总学时
毕业总学分:80学分
课内总学时(含网络课件、辅导答疑等):1440学时
六、主要课程
大学英语
(一)、大学英语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
(一)、邓小平理论概论、大学语文、远程学习方法与技术、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
(一)、文学概论、现代汉语、基础写作、应用语言学、中国文字与文化、中国古代戏曲、中国民间文学、现代文学名家选讲、诗词鉴赏
第五篇:电大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现代汉语在当代社会中的发展动态
语言作为文学根基,一直影响着文学的创作过程。可以这么说,语言是文学这个音乐曲谱上的音符,没有音符,就没有了文学这谱子。本事再大的写作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正如那”出口为语,下笔为文”之论。
现代汉语的发展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相辅相成,它们像一对兄弟,不管社会环境怎样变化,现代汉语与现代文学一直为我们提供了必须的精神食粮。而到了当代,网络文学扑天盖天的涌来,似乎我们的生活中除了网络文学其它的文学形式都没有了生存之地。一些网络写手叫嚣着要埋藏其它形式的写作,但是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网络虽然越来越普及,仍没有取代广播、电视、报纸等传播媒体,更遑论说埋藏纸介质的文学形式。
一、从历史发展看现代汉语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现代文学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现实土壤的新的产物,同时又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学延续的一个发展,这是中国特殊的社会环境的体现。早在鸦片战争时期,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比较开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就在诗文中揭示了“万马齐喑”的时代痛苦和“四海变秋气,一室难为春”的社会局面;同时,还呼唤改革的“风雷”,表现了抵御外国侵略的迫切要求。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中,提出过“文以纪实”、“不须古典之言”、“毋庸半字虚浮”的改革主张,也产生了一些较为通俗并有革命内容的作品。到了清王朝末期,各种社会矛盾
突显,社会动荡不安。随着列强侵略中国步伐的加快,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十九世纪末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文化运动日趋高涨。在文学上,同时出现了对封建正统文学(主要是拟古派和桐城派文)进行改革的呼声,其中较有影响的是谭嗣同、夏曾佑等提出的“诗界革命”和梁启超等竭力推行的“新文体”。在诗歌改革方面取得较大成绩的是黄遵宪。作为“新派”诗人,黄遵宪不但在作品中记述了当时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要求变法的愿望,而且在文学理论上,很早就有“崇白话而废文言”,改变旧体使之“适用于今,通行于俗”,“欲令天下之农工商贾妇女幼稚,皆能通文字之用”的理想。
可以说,近代进步文学乃是从封建时代文学到现代新文学之间的一个过渡,而与之相同步的“崇白话而废文言”,就是现代文学和现代汉语在发起时代上的共性。它们就像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解,相辅相成。从社会背景到它们的发展动因,都有着深刻的联系。因此,现代汉语是现代文学最明显的表征,也是其最深层的本质。现代汉语不仅把现代文学和古代文学区别开来,也把现代文学和其它语言的文学区别开来,它是现代文学最为简明的标志,通过这一标志我们能够轻易地把现代文学识别出来。更为重要的是,现代文学的“文学性”从深层上受制于现代汉语的个性,所以从现代汉语与现代文学之间的关系这一角度研究二者,可以说是真正潜入了现代文学的“文学”层面和现代汉语的“诗性”,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现代文学的艺术价值问题。过去不论是阶级模式的,还是审美模式的以及社会学模式的现代
文学研究,都不注重语言变革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根本意义,都不注重现代汉语与现代文学之间的关系,从而现代汉语作为现代文学的语言实际上被放在边缘化的地位上,现代汉语完全被当作了形式的因素。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外人文社会科学“语言学转向”的影响下,又出现了一批借助西方语言哲学解读现代文学的成果,大大拓展了人们的思路。虽然拓展了人们的思路,但终归还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于是现代汉语与现代文学的研究变成了超越研究它们关系之上的研究,似乎这不仅仅是二者的关系。从这个角度来看,现代汉语的确立也是现代文化包括现代文学的确立。现代文学的发生在深层的原因上根源于语言的变革,现代汉语从根本上规定了现代文学。现代汉语在“五四”白话运动和近现代思想两大原则上确立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原则并确立了其基本类型。现代汉语是构成中国现代文学的深层基础,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烙印可以从现代汉语的角度得到深刻的阐释。因此,我们可以在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汉语的互相影响的发展中,看到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
二、外来词汇对现代汉语发展的影响
在汉语中,一般来说,外来词是指在词义源自外族语中某词的前提下,语音形式上全部或部分借用相对应的该外族词,并在不同程度上汉语化了的汉语词。严格地说,还应具备在汉语中使用了较长时期这个条件,才能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外来词。纵向上看,外来词的引入和传播,汉语使用群体能对其接受认可,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必将对
现代汉语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主要表现为: 第一、外来词是中西语言、网络文化交流的产物,外来词也逐渐成为中西文化碰撞完美结合的表象之一,而对外来词的引入也呈现出中外文化融合一体、词语涵义多元化等趋势,外来词逐渐成为文化碰撞中中西文化完美结合的表征。
如“晒”一词为例,来对这种涵盖多意的外来词及当下多元背景下的现代汉语发展加以分析。“晒”源于英文Share(分享、共享),但兼有了汉语中“晒”(在阳光下展示某物)的引申义,展示、坦露、公开化、透明化(与暗箱操作相对)等,及广东话“晒命”一词“晒”的炫耀之意,从而形成了流行于网络和口头上“晒牙齿”(笑)“晒工资”(公开展示),“晒家人”等等,使“晒”字的义场骤然扩大,关系如下: Share(分享、共享)晒(共同语、广东方言”晒命”)晒 分享共享 公开展示 炫耀显摆 裸露
(晒厨艺)(晒工资)(晒幸福)(晒牙齿)(晒美图)(晒房价)(晒宝贝)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晒”族词的音译过程中,几乎是产生了一个全新的中西方意义兼有的词语,而且随着网络媒体迅速传播并衍生了许多词组和意群。从“晒”词的产生,我们不但可以看出当代人的追新求异,个性张扬的心理特征,而且从翻译方式的多元化、复杂化,也可看出现在人们越来越开放的多元文化融合接受心理和灵活的创新思维,现代汉语的发展迈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也是基发展史上
最快的一个时期。
第二、从外来词的发展历程来看,一个词语的引入往往是先进行音译,后出现意译,而往往后起的意译词取代了先有的音译词,这是由汉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因素所决定的,由此也使得在外来词在今后发展前景中,“意译形式虽然不可能完全代替音译形式,但在可见的时期内意译方法仍将是主要的引进发式”。由于文化心理习惯的不同,外来词吸收上受到很大的制约,除了政治经济原因外,还受到汉民族的语言和文化特点的制约。汉语是单音节语素语言,具有强烈的表意倾向和强大的构词能力,这都有利于意译的发展。
汉语是一种音节有理化的语言,是一种在词语层面上分解认知倾向较强的语言。在吸收外来词过程中对于同一个词语的音译词和意译词,人们往往更容易接受或倾向于接受简洁明快的意译词。例如,电话先被音译为“德律风”后来最终被淘汰,而意译的“电话”占了上风;“德先生”和“赛先生”如今早被意译“民主”和“科学”所取代;“卡通”(cartoon)和“动画” 相比,大众更能接受“动画”。另外还有husband(黑漆板凳)丈夫,ambassador(庵巴萨托)大使,dictator(狄克推多)独裁者,gentleman(竟得尔曼)绅士,inflation(因发热凶)通货膨胀,journalism(集纳主义)新闻事业,parliament(巴力门)国会等等。因此,在一段时期内,意译仍将保持着相对优势的地位,这是由汉语表意有理的文化心理所决定的。
第三,汉民族灵活意合的心理思维将会使越来越多的外来语为“我”所用,甚至将会转变为汉语自身基本词汇。汉语作为孤立语,基本单位是字。因此在引入外来词过程中,汉语对一个外来词可以加以拆分,再和另外的词素组在一起,形成大量新的词群。不仅使汉语的词汇出现了量的突破,更使汉语的词汇出现了质的飞跃,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汉语的内涵与表达方式,促进了语言的新发展。
在词素的组合上,如来自“的士”(taxi)的“的”构成了“打的”、“面的”、“摩的”、“飞的”、“轿的”、“板的”、“马的”、“驴的”、“水的”,以及“的哥”、“的姐”。在上海、广州、北京等大城市还冒出了许多词带“吧”(bar)字的休闲场所名词,如“陶吧”、“餐吧”、“茶吧”、“书吧”、“画吧”、“迪吧”、“网吧”、“巧克力吧”、“玩具吧”、“琴吧”、“玩吧”。另外,词义的引申上,如“铁娘子”(Iron Lady)原指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现泛指各种精明强干的女人。汉字中的“秀”意为“清秀”或“优秀”,在与英语的“show”借用后,可指各种不同的表演节目,如“时装秀”、“生活秀”等等。再如“晒”用来表示公开,炫耀,分享等等。
通过以上不难看出,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发展,外来词汇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现像,对现代汉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同时它也推动了现代汉语的发展,并且成为现代汉语发展的一个特点。
三、互联网成为现代汉语发展最活跃的因素
互联网的出现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便捷,没有局限,网民交流的语言更是五花八门,从早期出现的“美眉(美女)”、“88(再见)”到正在流行的“偶(我)”、“稀饭(喜欢)”,网络语言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网络语言的风趣简约,使其很快形成了气候。一些青少年甚至
将网络语言带进了日常生活,让家长和老师们摸不着头脑,网络语言的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会对规范的现代汉语形成冲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晁继周说。除了语言学家,就连普通的网民也对此表示了忧虑。一位网友在题为《网络语言将破坏汉语的纯洁》的文章中写道:“当网络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的时候,我真担心汉语的纯洁性将遭到严重破坏。特别是我们的下一代,他们将从小生活在网络中,他们也许将不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标准汉语!”
中国传媒大学在读博士生汪磊对网络语言问题作了相关的调查和研究。通过数据统计,他发现了网络语言的弊病:网络交际中的确存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现象,比如在汉语词后面加上了英语时态形式,如“关注ing”、“期待ing”等,而且网络词汇中存在着大量的污言秽语。对此,汪磊指出:“一些人将网络上运用的词汇扩大到日常生活中来,出现了与汉语语言形式不相符的字母、数字、符号和时态变化。这些语言如果太多地进入日常生活,肯定会对语言的表现形式产生影响。”
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是挑战还是补充,在专家那里,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笔者认为网络语言对日常交流的影响是必然的,但是,“网络语言并不是洪水猛兽。”任何一种语言都不是完全封闭的、自给自足的。相反,语言和语言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不可能完全隔开。网络上的语言不可能只存在于网络,必然会有一部分网络语言进入到
日常生活中来。无论是网络论坛还是在线聊天,日常词语仍在网络语言中占主流,常规的词汇和语法仍然是网上语言表达的主要手段。网络语言既是为了弥补网络交流的缺陷而产生的,比如由于看不到表情,就会用一些特殊的语汇和符号进行表达。这种特殊性造成了网络语言使用上的局限性,因此难以造成巨大的影响。
因此,“语言和人体一样,有着自己稳定的、健康的发展机制,即在某个范围内是可以维护自身健康的。”北京语言大学应用语言学研究所所长张普教授说。“这个机制就是约定俗成的规律,即语言要被大多数人认可和使用。”,“规范网络语言,需要疏导和引导。”张普还认为,现在网络语言显然还是存在许多问题的。”就像人体虽然有了自身的调节还是会生病一样,约定俗成中也会出现习非成是的成分。” 但什么才算是规范的语言呢?笔者认为,编纂规范词语的词典自然是敦促大众使用规范和标准语言的最有力措施之一。“编纂辞书的人需要大量地吸收新的词语。词语发展太快,要是老不把新词语及时让大众查阅到、看到的话,就不能跟上语言文字发展规范的步伐。”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修订主持人的晁继周说:“辞书在促进语言规范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收录了近些年来出现的汉语新词两千多个,但是没有收录那些只在网络上使用的词语。因为那些词语对全社会而言并不具有普遍意义。”从商朝的甲骨文到现在,汉字已经流传了三千多年。它不断地变化着,发展着,一直处在一种非规范与规范的对立统一之中。犹如大浪淘沙一般,留下来的词汇都是经过了无数重筛选的。
我国的通用语言一直处于一种开放式的发展之中,它可以吸收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语汇甚至是方言,但是这些语汇都有一个特点 ——必须符合汉语构词规律和修辞手法。比如以前只有文艺界才使用的“走穴”、“穿帮”等语汇就进入了现代汉语中。同样地,网络语言中符合语言发展规律,能够被大众采纳的那一部分,也有可能进入到现代汉语体系中的。
“交际决定一切。”中国传媒大学从事应用语言研究的于根元教授指出,对于网络语汇,如果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需要面比较广,它就可能进入我们的现实生活,也有可能成为“规范”中的成员;而达不到交际目的那一部分自然会被慢慢淘汰。事实上,这种淘汰已表现出来。有学者曾对网络语言的使用现状进行了一个调查,发现很多早期的网络词语,像CU(英语再见)、748(去死吧)、米虾米(没什么)的使用已经基本消失了。
“流行语都是有一定流行周期的,这个流行期一过有可能就不再使用了。”网络上的那些狭义的流行语,可能随着这一代青少年、儿童的成长而不再流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上网的人跟看电视的人、看报纸的人相比是少数,上网的人中经常使用QQ、BBS的也是少数,随着这部分人的变化,更多的网络语汇将会成为过眼云烟。
那么网络语言的未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从语言的发展规律出发,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些适应网络传播表现特点的语汇将被长期使用下去,但整体上将呈衰减的趋势;有些网络语汇与汉字的表达形式一致,意义也比较固定,就有可能进入到日常口语的流通
中,成为现代汉语的一部分,例如“版主”一词已经被收录到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P36);有些网络词汇可能会为现代汉语词汇增加某些义项,比如“沙发”、“灌水”等。另一部分网络语汇则将逐渐被网民废弃不用。
从这个角度看出,现代汉语在日常生活中,一方面有自身的稳态机制,一方面有辞书的规范作用,再加上大众的“交际选择”,现代汉语的发展会逐渐进入一种良性的循环机制当中。
总而言之,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具备社会性质。语言的社会性是它的本质属性,突出地表现在它的发展与社会环境的融合性,我们不可能割裂社会环境对语言的发展的影响,研究现代汉语的发展,当然得与社会环境相联系,在现代文学发展、外来词汇不断融入我们的生活和互联网飞速发展中这样一个大环境中,现代汉语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与包容性,这同时使它的发展迎了又一高峰。
参考书目:
[1]张健 报刊新词英译纵横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2]陈原 语言与社会生活 三联出版社 1980年版 [3]王崇义 “洋”词“中”用刍议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0 [4]张培基 喻云根等 英汉翻译教程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5]林伦伦等 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1978-2000)花城出版社 2000年版
[6]汤志祥 汉语新词语和对外汉语教学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2版 [7]郭鸿杰 二十年来现代汉语中的英语借此及其对汉语语法的影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