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方案》(合集5篇)

时间:2019-05-13 10:07: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厦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厦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方案》》。

第一篇:《厦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方案》

厦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方案

厦门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一○年十月八日

目 录

一、试点基础...........................................................................................................................1

(一)经济基础.................................................................................................................1

(二)产业基础.................................................................................................................2

(三)创新基础.................................................................................................................2

(四)体制优势.................................................................................................................4

(五)区位优势.................................................................................................................5

二、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制约因素分析......................................................................................6

(一)创新环境不够完善..................................................................................................6

(二)创新人才不足..........................................................................................................7

(三)支持创新的投融资体系尚未形成............................................................................8

(四)支持创新的服务体系相对滞后...............................................................................8

(五)自主创新缺乏竞争力..............................................................................................9

三、试点目标.........................................................................................................................10

(一)战略定位...............................................................................................................10

(二)发展目标...............................................................................................................10

四、工作思路.........................................................................................................................12

(一)指导思想...............................................................................................................12

(二)基本原则...............................................................................................................12

五、创新内容.........................................................................................................................13

(一)提升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在海西产业发展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14

(二)加快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建设,发挥海西重要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作用..............15

(三)提升对台交流合作水平,在促进海峡两岸交流融合上发挥前沿平台作用..........16

(四)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发挥先行先试作用......17

六、重点任务.........................................................................................................................20

(一)优化创新环境........................................................................................................20

(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22

(三)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24

(四)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和基地建设.............................................................................25

(五)二三产共推进........................................................................................................26

七、创新工程.........................................................................................................................28

(一)科技创新工程........................................................................................................28

(二)基础服务工程........................................................................................................30

(三)产业对接工程........................................................................................................31

(四)新兴产业工程........................................................................................................31

(五)先进制造工程........................................................................................................32

(六)城市空间工程........................................................................................................32

(七)“5.1” 创新工程....................................................................................................33

八、辐射带动.........................................................................................................................33

九、保障措施.........................................................................................................................34

(一)组织保障...............................................................................................................34

(二)政策保障...............................................................................................................35

(三)资金保障...............................................................................................................35

(四)人才保障...............................................................................................................36

十、监测评估.........................................................................................................................36

(一)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36

(二)建立创新绩效考评机制.........................................................................................37

厦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方案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实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落实《中共厦门市委 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厦委发„2010‟7号)的精神,推进厦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根据厦门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试点基础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厦门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打下了良好基础,正在步入进一步以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

(一)经济基础

1、经济综合实力持续快速提升。2009年厦门地区生产总值1623.21亿元,增长8%(按可比价格计算);财政总收入451.4亿元,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240.5亿元,分别增长10.1%和9.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82亿元,三项指标均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131元,增长9.1%;农民人均纯收入9153元,增长8%。

2、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长期位居全国前列。厦门土地面积1573平方公里,仅占全省的1.3%,2009年实现财政总收入451.38亿元,占全省26.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54.62亿元,占全省的14.27%。2009年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达27.88%,人均GDP达62020元(折合9520美元),每平方公里土地面积创造生产总值10292元。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在2008年0.6吨标准煤的基础上再降低25%以上,处于全国先进水平。厦门在2010中国可持续城市发展报告中排名位居第一。

(二)产业基础

1、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电子信息、机械、化工三大支柱产业创新力明显提升,2009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100.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9.53%。

2、平板电视、客车、工程机械、钨制品等产品,在国内外都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冠捷、友达、LG三大液晶面板厂商来厦投资,厦门将成为国内最大的平板显示研发、生产基地。

3、光电、新材料、生物与新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厦门成为国内光电显示产业发展最迅速的地区之一,是世界最大的高质量节能灯生产基地,2009年产值达500亿元。

4、着力打造十三条制造业产业链(群),重点发展十个现代服务业,并以规划配臵金融、创新资源,引领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以区域协作发挥龙头作用,辐射服务海西地区,带动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关联发展。

随着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一大批有规模、高质量的产业项目加快实施,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经济发展方式不断优化。三产产业比例1.3∶48.5∶50.2,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4.5%,占三次产业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

(三)创新基础

1、厦门有厦大、集大、华大、理工学院等四所高校,国家海 洋三所、中科院城环所两个国家级科研院所。科技人才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较高,2008年,厦门市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全市城市人口的8.27%,每万人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500人。至2008年底,全市专业技术人员总数12.35万人,其中高级职称1.26万人。在厦两院院士18人,双聘院士8人,有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7人,博士生导师500多人。

2、厦门共有较具实力的企业研发机构和研究中心110个,其中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9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0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66个,市级重点实验室14个,博士后工作站17个。3、2006年至今,市财政科技累计投入6.7亿元,引导社会投资25亿元建设20个重大科技研发和创新创业平台,与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试验室等共同组成了覆盖全市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网。

4、科技交流合作活跃。厦门积极开展两岸科技交流,2009年国家科技部批复厦门建设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成为全国第一个国家级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大力推进实施“市校同发展”、“院地共合作”工程,厦门已成为中国科学院在全国重点布局的六个技术创新与成果产业化基地之一,与全国各大知名高等院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5、实施教育服务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厦门理工学院成为全省 惟一的国家级创新工程师培养与实训基地,火炬高新区成为全省惟一的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6、2008年厦门每10万人专利授权量在15个副省级城市总排名第四;每10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第六;2009年国内专利申请授权量2986件,同比增长28.15%,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328件,同比增长40.17%,占福建省发明专利授权量的39.8%。2010年厦门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四)体制优势

1、法律环境日趋完善。2006年,中共厦门市委、厦门市人民政府先后颁布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科学技术创新型城市的实施意见》、《厦门市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厦门市“十一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2008年新修订的《厦门经济特区科学技术进步条例》施行,成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法》修订后第一个完成地方性法规修订工作的城市。2009年,制定《厦门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目前已经组织制定推进自主创新的36项相关政策和实施细则,逐步健全完善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

2、先行先试体制机制。厦门在行政管理体制、部门预算改革、港口通关模式、市对区管理体制、国有企业改革、重大项目指挥部的管理模式、政府投资工程建设实施方式改革、城乡一体化建设、“金包银”新农村建设机制等新模式及公共资源配臵市场化改革方面不断先行先试,逐步形成体制机制创新优势,“一栋楼办公”的模式、投融资体制改革中实行代建制、高效集约的工业集中区建设 模式,农村城市化中被征地农民的利益分配模式成为全国创新典范。在2009年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厦门制度竞争力进入全国前10名。近两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政府公共服务竞争力排名当中,厦门名列全国第4名。

3、健全的社保体系。厦门积极构建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低保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2003年在全国率先将外来从业人员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范畴,2004年出台《厦门最低生活保障办法》,成为全国第一部将农民纳入低保的地方性法规,2007年1月1日起在全国率先推出全民医保。

(五)区位优势

1、优美文明的生态社会环境。厦门率先在全国探索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全面实施“蓝天、碧水、绿色、安宁、洁净”生态工程,创建生态区,城市环境优美,基础设施便捷高效,生态城市建设取得突出成效,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园林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人居奖”、连续两届“全国文明城市”第一名和世界银行评出的中国六大投资金牌城市之一。

2、独特的对台交流区位优势。厦门是中国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又是唯一经中央批准实施自由港某些政策的城市和首批海峡两岸货运直航试点口岸,先后开辟了台商投资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多层次、多功能的开放区域。国务院赋予厦门保税港区政策,允许厦门在对台经贸、航运、旅游、邮政、文化、教育等方面先行先试。厦门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直面 金门岛,是大陆离台湾最近的城市之一,与台湾具有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的关系。厦门是两岸周末包机直航的首批开放口岸、大陆居民赴台的首批口岸以及厦金海上直航的起(终)点,也是台商投资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建立厦金海上“小三通”,每天往返厦门与金门的海上交通有36个航次,最快只需15分钟即可到达。

厦门港2009年年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11096万吨,同比增长14.37%,成为我国排名前列的亿吨大港之一,对台直航货物运输完成978.39万吨,其中集装箱完成29.75万标箱,约占大陆对台直航集装箱运输总量的1/5。厦门空港旅客吞吐量已经达1133万人次,是海西第一大航空港。随着福厦、深厦高铁的建设,厦门将是海西乃至我国东南沿海的一大交通枢纽,在对台经济往来和产业科技合作中发挥海西龙头的作用。

二、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创新环境不够完善

一是支持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相对滞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需要有相应的政策措施给予配套支持,虽然厦门市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还不能满足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需要,需要进一步出台有利于产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府采购、产业引导等政策,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配套政策。

二是未形成支持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创新包含思想创 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商务模式创新等,涉及面很广,是一项充满风险和不确定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关心和支持,还需要有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但是,目前创新工作主要还局限在科技管理部门和经济管理部门,政府其他相关部门支持参与不足,未能形成强大的创新合力。人们对科技创新期望值过高,没有充分考虑到科技创新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以及其他不确定因素。敢为人先、勇于竞争、勇于创新、尊重创新、激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业文化还需要培植。

(二)创新人才不足

第一,创新人才数量相对比较少。厦门目前只有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华侨大学厦门工学院、理工学院四所本科高校,国家海洋三所、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两个国家级科研院所,以及省海洋所、省水产所、省亚植所、厦门华侨引种园等几个省市科研机构,培养的创新人才有限。加以厦门是个土地面积1573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77万人、高新技术企业426家、生产总值1623.21亿元的中小城市,创业发展的机会逊于国内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所以无法大量地留住本地高校和科研机构培养的毕业生。

第二,缺乏复合型人才、产业领军人才、海外高级人才等。为了弥补高端创新人才的不足,吸引创新人才,厦门市制定了《关于实施若干人才优惠政策的意见》等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最近又出台《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引进境外科技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办法(试行)》,规定给予领军人才100万元的生活补贴,提供不少于100平方米的住房、不少于100平方米的创业场所,自企业创立之 日起的3年内提供总额不低于100万元的创业扶持资金和为企业提供贷款贴息支持,贴息率为银行基准贷款年利率的50%,贴息总金额最高可达100万元。引进海外领军人才的力度明显加大。但是仍难于与深圳、宁波、苏州、无锡、昆山等市相比。还难于吸引足够的高层次优秀的复合型人才、产业领军人才、海外高级人才来厦创新创业。

(三)支持创新的投融资体系尚未形成

一是创业投资机构数量少、规模小。由于未制定引导国有资本、金融资本、民间资本等参与创业投资的优惠政策和相关规定,如,没有建立风险投资补偿机制,税收优惠不明确,财政资金或国有资金投资如何退出等。同时尚未建立企业信用体系,部份企业缺乏诚信,投资风险大,导致各类资本不看好创业投资市场,投资积极性不高。目前在市发改委登记备案的创业投资企业只有12家,注册资金总额为6.7亿元,仅投资56家企业,投资资金只有1.17 亿元。

二是高新技术企业投融资渠道少。高新技术企业发行债券、上市融资条件多、要求高、管理部门多、申请程序复杂,因此,其投融资主要通过银行贷款,但由于其规模比较小、固定资产不多,不容易贷到款。影响企业发展的资金困难至今未得到根本性解决。

(四)支持创新的服务体系相对滞后

一是厦门服务科技创新发展的机构主要是市、区两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和部分社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服务机构少、规模小,不能适应创新发展的需要。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服 8 务,主要是辅导申报科技计划项目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服务内容不多、服务收入有限,影响服务规模扩张和服务队伍的壮大。

二是厦门的孵化器主要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高创业场所孵化服务,协助办理银行开户、工商税务登记手续、申请知识产权、提供部分仪器设备公共检测服务以及物业管理等。由于缺乏从事科技创新服务的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懂技术、会管理、善沟通、能协调的服务人才,所以在帮助企业进行技术评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上市辅导、引进战略投资、发展规划咨询、知识产权评估等高层次方面的服务能力、水平很有限,存在服务内容少、层次低,功能不完善。

(五)自主创新缺乏竞争力

第一,企业缺乏具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厦门外资比例达到75%以上,国贸、建发等国有大企业,主要从事房地产投资和进出口贸易,基本没有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对科技创新投入很少;而科技型中小企业虽然有加强自主创新的愿望、要求,可由于其企业规模小、资金少,缺乏创新人才,有相当的企业未完整建立研发机构,未真正成为创新投入主体、创新活动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第二,没有掌握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既缺乏地方性的产业技术研究机构,以分析研究厦门的产业基础、发展能力、技术水平、产业发展方向,了解掌握国内外相同、相近产业的发展状况,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协调和引导产业的重点骨干企业进行联合攻关,以掌握产业的共性关键技术。同时也缺乏国家级的科研机构,面向厦门 的电子信息、工程机械、化工三大支柱产业和光电、软件、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平板显示、输配电及控制设备等十三条先进制造产业链;提供公共技术服务,带动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发展。

三、试点目标

(一)战略定位

建设成科学发展和海西建设的先行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和谐文明的美好家园,真正成为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和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辐射服务海西,对接台湾,影响全国。

(二)发展目标

1、近期目标

到2013年,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以产业创新为重点,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重大项目为载体,形成较为完善的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创新支撑体系,为建成创新型城市奠定坚实基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居前列,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或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做出新贡献。全市科技研发投入(R&D)占GDP的比例达到4%,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科技成果应用率达90%以上,全市年产值亿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达20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0%左右,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商品总值的比重达55%,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适应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基 本形成,对台交流合作重要口岸和前沿平台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制造业和服务业联动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成型,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最具竞争优势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初步形成。

2、中期目标

到2018年,在全省率先建成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明确、产学研紧密结合、创新中介服务完备、创新资源配臵合理、创新文化环境良好、政府创新管理体系运作高效、辐射引领作用强大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技发展的体制机制,全市科技研发投入(R&D)占GDP的比例超过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培育若干个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上百亿产值的民族创新企业,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拥有一批处于国际前沿的科技创新人才。形成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岛外开发建设初具规模、基本成型,力争形成240平方公里功能定位明确、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新城区,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330平方公里,城市化率提高到85%以上。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高,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成为生态环境优美、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市民文明素质高的美好家园。全面建成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明确、产学研紧密结合、创新中介服务完备、创新资源配臵合理、创新文化环境良好、政府创新管理体系运作高效、辐射引领作用显著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和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

四、工作思路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全面推进思想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区域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优化创新环境,集聚创新资源,汇聚创新人才,完善创新体系,提高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产业;围绕一个主线,把握五个结合,即围绕以科技支撑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科技全面发展结合起来,实现科学发展;把促进结构调整和增强科技自身能力结合起来,增强发展的后劲;把推动自主创新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起来,培育新的增长点;把科技支撑经济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结合起来,提高发展的协调性;把技术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结合起来,增强发展的动力。全面实现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目标,全面提高厦门市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创新为动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坚持创新为经济发展直接服务的战略取向,把创新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精心组织实施一批具有高度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重大项目,并作为聚集技术、创新人才的载体,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辐射能力和支撑发展能力,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 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以市场为主导,引导企业技术创新向研发前移,引导高校院所研发重心向应用转移,促进经济和科技的紧密结合,创新产学研有机结合机制。

3、坚持以人才为本, 提升全民创新素质。加大教育投入,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大力引进高水平人才到我市创业,优化人才结构。

4、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转变政府职能,以服务于创新为工作取向,加快培育各类社会化中介服务体系,加强市场监管力度,铸造诚信厦门,营造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创新活动的扶持力度,推进科、教、文、卫等公共事业的协调发展,增强创新发展后劲。

5、坚持政府管理创新,优化创新环境。突出“市场主导、政府推进”,在加强政府引导的同时,发挥市场机制在配臵资源中的基础作用,完善政策体系,有效整合资源。推动区域内新技术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形成创新的内生动力和整体合力。

五、创新内容

坚持“四个重在”,落实“四求先行”,着力“四求作为”,不断壮大产业实力,不断增强城市功能,不断深化对台合作,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即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运作、重在实效;解放思想求先行、以人为本求先行、好字当头求先行、持续运作求先行;提升思路求作为、精心谋划求作为、突破重点求作为、艰苦奋斗求作为。

(一)提升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在海西产业发展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1、壮大产业实力

一是继续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等支柱产业,发展壮大光电、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化工、轻纺、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一批竞争力强、带动力大的百亿乃至千亿元的企业集团、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打造海西乃至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二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依托厦门港口交通、信息服务、金融、文化等优势,着重发展航运物流、金融服务、旅游会展、文化创意、软件和信息服务等优势产业和优势行业,促进商务营运、商业零售、房地产等传统产业向高端发展。

2、优化产业结构

优化产业结构,要突出大、突出高。突出大,就是要大力培育壮大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产业集群;突出高,就是要提高科技含量,增强研发能力。引导和促进优势产业向价值链的两端,即前端的设计、研发和后端的营销、服务拓展,提升产业的竞争优势和带动力。

3、提高产业层次

要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积极推动与国内城市的合理分工、错位发展。充分发挥我市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吸引更多国内外企业来厦设立研发中心、销售 中心、配送中心和结算中心。

(二)加快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建设,发挥海西重要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作用

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建设,扩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功能,要在进一步提升岛内的同时,以一流的标准,组团式推进岛外的规划建设,形成岛内外一体化、岛外各组团各具特色又相互协调的城市发展新格局,把厦门建设成为独具特色和魅力的海西重要中心城市,成为我国东南沿海一颗璀璨的明珠。

1、提升岛内、拓展岛外,加快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发展 岛内要按照保持风貌、保持特色,降低开发强度、降低建设密度,提升环境品质、提升城市功能的“两保持、两降低、两提升”原则,加强规划引导,合理开发建设。岛外要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高水平的“四高原则”,沿厦门海湾组团式推进火车新站、杏林湾、环东海域、翔安南部、海沧等新城区的规划建设。

2、统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积极探索建设城乡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新机制,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城市化步伐。促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3、增强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

坚持以港兴市战略,充分发挥港口优势,着力打造国际航运枢纽港和区域性航空枢纽港。要在海西发展的大格局下,从更大区域和范围来谋划和拓展我市发展空间,积极探索与漳州、泉州等周边 城市同城化发展的思路,进一步密切与海西各城市乃至更大范围的经济联系,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步伐。

(三)提升对台交流合作水平,在促进海峡两岸交流融合上发挥前沿平台作用

1、深化对台产业对接

围绕做大做强我市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根据台湾产业发展特点和转移趋势,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台产业对接和招商,积极吸引台商投资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提升对接规模、层次和水平。大力吸引台湾企业到我市设立地区总部、配套基地、采购中心、物流中心、营运中心和研发中心。

2、要积极推动两岸人员和各类要素的直接双向流通 努力争取台商投资区扩大范围。在设立两岸金融合作试验区、大嶝对台综合试验区以及台湾服务业市场准入等方面积极争取中央的政策支持。争取在来厦参会代表赴金、赴台旅游,厦门本地居民赴台自由行,外地居民在厦办理赴台旅游签注等方面率先取得突破,使两岸人员和各种要素的流动更加顺畅便捷,为加强交流、合作和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3、要大力推进两岸各领域的交流交往

加快“海峡论坛”永久会址及配套设施建设,努力把“海峡论坛”建设成为两岸民间交流交往的重要平台。充分发挥厦门国家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的作用,促进两岸清华大学的合作与交流。加快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加强两岸文化交流,推动建设两岸文化交流合作中心。

(四)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发挥先行先试作用

1、大力推进政府管理创新

积极争取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进一步拓展对外平台。以加快推进资源整合、政策叠加和功能提升为重点,充分发挥海沧保税港区等各类海关特殊监督区的优势和作用。着力完善民营经济服务体系,突出在市场准入、融资担保、技术创新等各方面强化服务、改善环境,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推进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加快发展,更好地发挥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臵作用。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结合新一轮机构改革,进一步理顺职能关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效能提高。

2、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加强统筹协调、分类指导,充分发挥财政科技经费的导向作用,支持科技创新公共平台建设和具有突破性带动作用的重大关键技术研发,进一步完善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把科技行政管理的重心从直接管理项目、资金转移到加强规划引导、制度建设、政策调控和公共服务上来,转移到组织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上来,转移到科技进步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上来,转移到提供优良的创新服务环境上来,转移到调动科技创新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上来。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产业化与应用开发相结合、重大专项与一般计划相结合的科技计划体系。创新科技计划项目审批和监督机制,建立项目绩效跟踪评价制度,进一步推动 中介机构对科技计划项目的监理。推行科技计划项目招投标制度,加强科技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和绩效评价,提高科技计划项目的知识产权产出能力。大力发展科技研发服务业,鼓励兴办创新驿站等科技类非企业机构,建设两岸技术交易和转移中心,建立技术经纪机构,支持各类科技服务机构、技术经纪机构和技术经纪人开展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

3、创新科技研发机制

进一步做强做优火炬高新区等现有各类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和孵化器,同时加快推进火炬东海科技创新城、海沧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支持大企业建设科技研发机构,积极引进跨国公司、央企、民企、国家研究机构、国家重点大学和台湾企业在厦设立研发机构,为科技研发创造良好条件。积极支持重点产业、重点企业技术攻关,造就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创新能力强、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骨干企业。围绕推进新兴产业发展,大力实施“十城万盏”、“十城千辆”等新能源、新技术示范工程。

4、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政府科技投入的导向作用。按照“统筹配臵、突出重点”原则,整合各类科技资金,重点支持技术创新公共平台、重大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应用基础研究、高级人才培养和引进、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等,优先解决市场配臵机制不能有效解决的早期投入等问题。制定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发展所得税奖励政策,争取及时、全面兑现企业研发费用税前150%加计扣除政策。实施扶持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对自主 创新产品,建立政府首购制度,通过工程设计、预算控制、招投标等形式,引导和鼓励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优先购买本地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和技术服务。进一步完善企业投资项目备案制和核准制,建立健全政府投资项目科学决策机制和项目储备制度,逐步推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规范政府项目管理和监督,建立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度,改善政府创新资金拨付模式和绩效监管。

5、促进科技投融资体系创新

按照创新创业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建立以民间资本为主体、财政资金为引导、国有资本打头阵、金融资本为支撑、社会资本齐参与的创新创业投融体系。设立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资金,大力奖励、扶持企业科技创新。整合资源,组建国有科技投资集团和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公司,建立高新技术创投基金。引进境外股权投资企业,探索以非法人科技银行形式解决科技创新融资难题。继续深化融资体制改革,完善创业风险投资机制,鼓励各类投资者在厦设立风险投资企业,支持更多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推动科技与金融的合作,选择部分银行在厦开展科技支行试点工作,综合利用基金、贴息、担保等方式,提高科技贷款比重。建立自主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担保体系,加强对企业创新和发展的支持,尤其是起步期、成长期企业的支持,帮助其尽快发展壮大。争取把厦门打造为两岸区域金融中心和两岸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发挥厦门与台湾独特的区位和人文优势,在两岸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业务、金融资讯、金融监管等领域开展全方位试点,扩大两岸货币双向兑换范围,实行“境内关外”的管理制度和税收优惠,在试点区域内推动两岸金融 产业的创新,从而真正推动两岸产业对接。

6、健全资源的统筹配臵机制

建立科技资源配臵的统筹机制,由市科技局、发改委、财政局、经发局、国资委、火炬管委会等政府相关部门建立会商制度,探索科技创新资源配臵的有效机制和模式。加强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沟通和全面合作,打破部门利益分割和多头管理,完善科技研发、技术标准、对外贸易、政府采购等方面的创新激励政策,统筹使用各类创新资金,优化资源配臵,提高创新效益。建立创新资源配臵的信息交流制度,防止重复立项和资源分散、浪费。完善区域科技资源共享机制,使基础设施、公共平台和相关创新资源得以共享。建立两岸三地(厦门、台北/新竹、香港)大型科学仪器设备与图书信息资料共享协作的运行服务体系,采取政府资助补贴、企业用户付费的市场化机制,促进高校院所的科技资源对外开放、高效利用。

六、重点任务

(一)优化创新环境

1、转变发展观念

要有海一样的胸襟,支持创新、支持发展;要有海一样的境界,立足厦门、放眼全局,推动厦门发展;要有海一样的气势,勇敢担当起发挥龙头示范作用的使命。要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手段,着力转变不适应创新发展观的思想观念,强化创新意识,勇于开展先行先试,努力探索创新发展模式,自觉肩负起发挥先行先试和龙头带动作用的重要历史使命。

2、营造创新氛围

努力营造一种大突破、大开放、大发展的外部环境,加快厦门的国际化进程,使国内外的各种先进理念能够自由流动,从而为创新活动奠定良好的思想和知识基础。

3、培育创新文化

发扬闽南文化“爱拼才会赢”的拼搏创新精神,倡导“敢为人先、勇于竞争、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创业风尚,积极营造“勇于创新、尊重创新、激励创新”的文化氛围,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使创新文化成为创新活动的内源性因素,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成为城市的社会风尚。

4、健全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贯彻落实《厦门经济特区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健全完善《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科学技术创新型城市的实施意见》等各项科技政策措施。根据发展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建立财政科技资金使用的绩效考核评价制度,用活用足国家各项促进创新的优惠政策。

5、建设现代化城市生态环境

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构建医疗卫生、人口与健康、公共事业安全、城市规划、综合交通科技创新体系,着力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以全面提高居民身体素质为目标,构建起新型的公共卫生服务运行机制,提高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和身体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扩展城市公共空间,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营造明亮优美 的居住环境,逐步实现科学、文明、健康的现代新型社会生活方式。

(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自主创新为主导、以创新文化为基础、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的创新发展路径,营造自主创新的良好科技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生态环境,集聚海峡西岸创新资源,建立特色鲜明的区域创新体系。

1、建立开放、流动、协作的知识创新体系

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原始创新优势和人才培育优势,促进科技和人才等创新资源的高效整合,形成以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加强应用研究和关键技术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

2、创新产学研合作的技术创新体系

积极引进外部科技资源,深化面向中科院系统的院地合作和面向全国重点高校包括与厦大的市校合作。鼓励企业与国家级大院大所和名校公办研发机构、共担科技项目,联合进行技术攻关。支持企业间或者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建立技术联盟、产业联盟、标准联盟等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深入产学研合作,支持联盟建立面向产业提供公共服务的创新平台、承担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加快培育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集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以国家产业技术政策为指导,围绕厦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对推动产业技术升级有重大作用的共性、关键性技术组织重点开发,突破 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形成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分配等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3、完善社会化、网络化创新服务体系

完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制定大型科学仪器公共服务的评价方式和运行机制,提高仪器设备的综合利用效益和服务质量。建设科学数据与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整合科技文献信息等资源,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专项平台,完善知识产权信息利用服务系统、专利技术交易系统和知识产权专家咨询系统。搭建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建立产学研“绿色通道”,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协作共建机制,支持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应用。按照发展形式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服务网络化的总体要求,培育一批专业性、综合性孵化器,完善科技创新创业孵化服务平台。

加快信息化促进公共管理的创新,加大电子政务建设,加快建设厦门“数字城市”,积极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网和下一代互联网,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推广电子商务应用,拓展城市发展的虚拟空间。

加大培育科技中介的力度,在经营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务、认证代办等方面培育一批与国际水平接轨的中介服务机构,培育一支专业化的科技经纪人队伍,鼓励支持科技中介机构进入各类园区开展服务,使来厦创业的技术人员,从技术成果转化到创意灵感的 尝试,都能在厦门得到服务,快捷地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三)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1、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围绕我市重点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产业技术路线图编制工作,凝练重大关键技术难题,集中财政科技资金给予支持,形成一批重大专利技术成果,显著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推进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建设,争取用3-5年时间,培育5个2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和10—15个百亿规模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形成我市自主创新的主力军。

加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力度,安排专项资金,立足发展大局,合理把握标准,讲究策略方法,加强辅导企业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指导企业引进知识产权、加强创新管理、建立规范财务制度,支持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2、支持企业加大创新研发投入

深入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引导企业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制定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对这两类企业实行企业所得税奖励,即自认定之年度起两年内,对其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地方留存部分以项目的形式予以奖励,进一步调动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和提高创新研发投入,增强创新能力,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发展成规模企业或集团企业。

3、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专项计划 鼓励、支持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实现品牌化、规模化发展;支持科技型企业上市,鼓励科技企业MBO,实施技术股权激励制度。建立利用资本市场专业服务平台,引导、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优先进入海内外证券市场融资。

建立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储备库,分类指导、动态管理。对科技企业上市辅导、保荐、审计与中介机构服务等费用分阶段给予补助。对列入上市推进专项计划和进行股份报价转让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相应的奖励。到2014年,培育和推进30家高新技术企业上市。

(四)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和基地建设

深入落实人才强国战略,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大优秀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大力延揽重点产业发展所需的领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集聚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创业人才和优秀团队,不断发展壮大创新人才队伍,积极拓展人才干事创业的舞台,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的环境,真正把厦门建设成为海西人才创业港。

1、实施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引进计划

出台适合高新技术产业高、精、尖人才发展的特殊政策,降低优秀人才引进门槛,加快高端人才引进速度。设立“创新人才海外学者”专项资金,以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为载体,引进国内外创新人才团队。

2、培育创新专业技术人才

加强科技人员创新能力继续教育,培训创新工程师。推进创新 方法工作,加快建设科技部创新工程师厦门培训基地。支持两岸合作开展创新方法教育培训、资格考试和认证。引导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华侨大学、厦门理工学院,根据厦门产业发展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设臵相应的专业,培养产业技术人才。

3、培养和造就创新企业家

鼓励企业家的创新活动,发挥其在企业自主创新中的核心作用,培养和造就一批创新型企业家。营造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良好环境,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建立企业家和企业经营人才的交流市场,逐步形成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家队伍。

(五)二三产共推进

发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重驱动”的联动效应,着力培育百亿企业、产业链及产业集群,加速扩张产业规模,提升产业能级,强化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促进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有机融合,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产业体系。推动发展制造业、信息产业、能源、海洋、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社会事业等七大重点领域和十六个重大专项与前沿技术。

1、先进制造业

要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实现绿色制造。发展光电子、生物医药、仪器仪表等新兴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促进新型制造业形成。

2、信息产业

信息产业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新兴产业,要提高信息产业技术密集度和产品附加值,形成厦门信息高技术产业集群,重点发展 集成电路、光电子器件、平板显示、数字医疗设备、互联网、通信、软件等。

3、能源产业

积极开发经济、高效、清洁和可再生的新型能源,重点发展主节能,包括工业节能、建筑节能等;开发绿色能源,如太阳能、海洋能、风能、地热能等,同时包括城市能源优化配臵,开发安全可靠的多种能源输配网络,高效配电和供电管理信息技术和系统等。

4、海洋产业

海洋资源是厦门的优势产业,应开发海水淡化关键材料、可规模化应用的海水淡化装备和多联体耦合关键设备;研究海洋活性物质与药物的提取与应用;开发海洋环境保护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

5、现代服务业

以创新支撑能力建设为重点,建立适应中心城市发展需要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优势,提高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和城市生活品位,将厦门城市服务向外延伸辐射,积极为周边城市和企业提供服务。

6、现代农业

发展种苗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和其它社会科学技术,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农产品无毒害保鲜、物流配送、冷链运输系统技术,开发无公害绿色食品技术,解决餐桌污染的源头问题,发挥农业对保障城市供给、生态屏障、旅游观光等作用。

7、社会事业

促进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创新和教科文卫等社会事业管理体制 创新,发展社会事业。把公共卫生、公共安全、公共资源、公共环境、城市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科技创新臵于科技发展的重要地位,为加快提升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技术支撑。加强城市规划动态监测、城市居住环境质量控制、城市信息平台建设等,促进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发展食品药品安全检测、突发公共事件防范与快速处臵、海洋安全监测与灾害防御等公共安全技术研究与应用;加强预防医学、公共卫生、重大疾病、常见病与多发病的研究与防治;完善公共安全应急技术体系,提升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加强资源与环境技术开发,不断提高生态保护的能力和水平;开展绿色建筑技术、低碳生产模式的研究和应用;深化体制改革,繁荣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事业,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营造优美人居环境,逐步实现科学、文明、健康的新型社会生活方式。

七、创新工程

(一)科技创新工程

1、打造闽台高新技术创新圈

凸显对台优势,充分吸收利用台湾的创新资源和优势,争取台湾科研机构、科技中介机构来厦设立分支机构,争取台湾科研人员以及全国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研发人员,在厦从事研发活动。通过集聚两岸创新要素,着眼于资源共享,共同组建创新团队,联合建设具有重大攻关能力的科研平台,联合承担重大科研课题,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打造海峡西岸区域高新技术创新圈,使厦门成为最具竞争力的两岸高端产业对接平台、最具活力的两岸研发创新平台、优质完善的两岸科技服务平台、高标准的两岸人才集聚平台四大功能;凸显对台创新交流合作的“试验区”、“窗口”、“前沿”三大特色。

2、打造科技研发机构聚集基地

深化面向全国重点理工大学的“市校合作”工程和面向中科院及其研究所的“院地合作”工程,积极争取全国理工高校和中科院及其研究院所来厦门设立分支机构或研发中心,如国家工程中心厦门分中心、技术转化中心等创新平台。同时积极争取更多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户厦门,使厦门成为国内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科技研发机构聚集基地。

3、建立对台科技交流合作综合试验区

深化厦门对台科技交流合作基地的内涵,进一步拓展对台科技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建立对台科技合作综合试验区,积极对接台湾光电、软件、IC设计等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对在厦的台资企业,视同厦门的内资企业,可以单独或牵头联合内资企业共同申请国家有关科研项目,促进台资企业将研发机构和研发活动转移到厦门。推动两岸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加强科技交流合作,联合建立研发中心和实验室,联合制定两岸产业技术标准。

4、加快厦门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

加快推进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服务化、开放式”的厦门产业技术研究院,使之迅速成为国内外高水平科技成果的转化中试基地、新设研发机构和科技企业以及科技中介机构的孵化器,成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重要载体、行业关键技术科技攻关的组织协 调者和实施场所。

争取在3年内转化100个科技项目、孵育100个科技小企业或研发机构,引进20家大企业研发机构,发展20家科技中介机构或行业协会。5年内相关指标再翻一倍以上。

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对相关产业的科技支撑作用逐步体现,产业技术研究院对我市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作用成效显著。

(二)基础服务工程

1、规划建设厦门科技园

在环杏林湾、集美高教区、新站区,规划建设面积20或50平方公里的厦门科技园,统一规划、分期建设,争取3年起步、5年初见成效、10年大见成效。争取大企业集团研发机构、国家级研发院所进驻科技园,使之成为研发机构、科研人员聚集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

厦门科技园重点发展创新研发特征突出的信息产业、工业设计、节能产业、环保产业、新材料、专业培训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至2013年,新增1万研发人员,3万科技企业就业人员,年增GDP200亿元;至2018年共增3万研发人员,10万科技企业就业人员,年增GDP800亿元左右。

2、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集群

制定鼓励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管理办法,进一步壮大市级孵化器规模并提高服务质量,各区各开发区建好一个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鼓励国有企业、社会力量建设专业性创业孵化器。

在市财政科技经费中设立孵化器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扶持孵化 器和在孵企业的发展,其中设立一定额度的孵化种子资金。对新建成的各类企业孵化器按一定的标准给予支持。3年内新建15个企业孵化器,5年内新建30个左右的科技企业孵化器。

(三)产业对接工程

1、光电产业对接

依托厦门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重点承接台湾光电产业的转移,争取到2013年光电产业产值规模达到1500亿元,其中涉台光电企业产值达到1200亿元以上。

2、软件产业对接

充分发挥厦门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作用,依托厦门软件园一期、软件园二期,建设软件园三期,承接台湾软件产业的转移,争取到2013年,在厦的台资软件企业超过150家、产值超过180亿元。

3、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对接

依托“闽台(厦门)生物医药研发与产业化合作平台”,重点承接台湾生物医药产业转移,争取到2013年,实现全市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达250亿元,其中医药产业产值达150亿元。

4、海洋产业对接

利用厦门海洋科技资源优势,建立海洋生物技术产业化中试研发基地,重点承接台湾海洋产业转移。争取到2014年海洋产业增加值达500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15%。

(四)新兴产业工程

着重培育发展LED、软件、生物医药、创意与设计、太阳能光

伏、物联网、集成电路、新材料、生态环保、节能减排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3年内共投入扶持资金10亿元,5年内共投入扶持资金20亿元,10年内共投入扶持资金50亿元。10年内形成2至3个支柱产业(产值500亿元以上),其他产业达到较大规模,并具有发展成为支柱产业的潜质。

为实现上述目标,逐一配套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逐一配套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逐一支持高校配套建设一个高水平的相关学科、逐一与高水平研究院所建立长期战略伙伴关系。建设面向未来国家支柱产业培育需要的科技园区及公共社区,吸引汇聚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的国内高端人才,吸引汇聚国内外优秀企业、国际著名大学和知名研究机构来厦门设立分支机构。

(五)先进制造工程

打造海西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做大做强汽车工业、工程机械、农副产品与食品加工、航空工业、船舶、平板显示、运动器材、输配电及控制设备、计算机与通讯设备、烟草加工及销售、水暖及橱卫、现代照明和太阳能光伏以及生物与新医药等十三条先进制造产业链。围绕对应每条产业链,建立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增强产业创新能力,努力占据产业制高点和产业链的高端部分。争取到2013年,培育一条上千亿和若干条500亿元产业链。

(六)城市空间工程

加快岛内外一体化新城建设进程,统筹城乡发展,均等配臵公共资源,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共享改革开放成

果。集美区着重构建商贸服务、教育科研、特色旅游、文化综合等四大产业;翔安区着重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孵化)、海港空港物流、文化教育及旅游等主导产业;同安区构建以光电产业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海沧区主要构建金融、商贸(石油交易、药品)、滨海旅游、文化体育等产业。

(七)“5.1” 创新工程

实施“5.1” 创新工程,即组织策划50个创新平台项目,100个重点创新产业项目。以项目为载体,进一步完善创新环境,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围绕打造十三条百亿元产值产业链、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十大现代服务业,强力推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联动的现代产业发展。

八、辐射带动

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契机,把握海西建设的发展机遇,促进全省各地、市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拓展厦门产业发展的承载空间,充分发挥厦门的区位优势和特区优惠政策,加强电子、机械、旅游、物流等产业的对接,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和合理布局,形成产业对接走廊。以厦门作为地区总部经济、配套基地、采购中心、物流中心、营运中心和研发中心,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无障碍流动。持续改善创新创业环境、完善体制机制、聚集高素质人才、加强政府引导和服务,以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为突破口将厦门建成海西科技高地,形成辐射全省和海西其它地区的创新发展带动体系。努力在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创造出数量更多、水平更高的自主知识产权;发挥科教资源优势,进一步整合资源,33 推进产学研结合;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做贡献;在投融资、信用、中介服务、政府采购、政府职能转变等机制体制创新方面走在前列,为高新技术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大力吸引和培养高素质人才,成为高端人才就业创业的聚集区;进一步加强厦台科技创新合作发展,推动闽台乃至两岸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等六个方面扩散创新成果,发挥厦门在海西经济区发展中的聚集、引领、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厦门、泉州、漳州、龙岩“三角四方”乃至整个海西区的联动发展。

九、保障措施

强化组织领导,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加强上下联系和协调互动,形成共同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良好局面。

(一)组织保障

1、把创新型城市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厦门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统一协调创新型城市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市政府办公厅,由市科技局、发改委抽调人员负责具体的日常工作。

2、发挥市政府科技顾问作用,建立厦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专家顾问委员会,为创新型城市建设、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台科技交流合作综合试点区建设等方面建言献策,提供指导、咨询等服务。

3、建立科技资源配臵的统筹机制。由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经发局、市国资委、火炬管委会等政府相关部门建立 34 会商制度,形成工作合力,探索建立创新资源配臵的有效机制和模式。

(二)政策保障

1、在《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科学技术创新型城市的实施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厦门市委 厦门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厦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决定》,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政策保障。

2、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型城市目标,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和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等需要,制定《厦门市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关于加快建设海西人才创业港,大力引进领军型创业人才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相应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厦门创新发展环境。

(三)资金保障

1、围绕建设创新型城市目标、任务,在“十二五”期间,加大科技投入,同时按产业布局和工作分工,统筹市区两级财政科技资金,集中资源办大事。

2、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整合资源组建创业风险投资公司,建立科技银行和高新技术创投基金,扩大政策性创业投资基金规模。

3、积极发展资本市场,争取开展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进入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支持科技创新企业上市融资、发展企业债券。

4、推动科技与金融的合作,创新金融服务。建立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金融创新机制,综合利用基金、贴息、担保等方式,解决科技创新融资难题。

(四)人才保障

成立厦门市高层次人才引进专项小组,负责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组织实施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双百计划,围绕厦门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发展需要,每年安排1.5亿元,用5年到10年时间,引进并重点支持100名能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海外(含港澳台)科技创新创业核心人才和引进厦门市产业发展急需的300名领军型创业人才,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以团队形式,来厦门创新创业,打造一支优秀的科技企业家队伍,形成高新产业集聚地,为厦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充分发挥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理工学院、华侨大学等高校和软件学院等专业技术学校培养人才的优势,积极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创新人才、管理创新人才。

十、监测评估

(一)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

根据厦门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科学、系统并具有区域特色和操作性强的创新型城市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把科技投入的增长、创新成果的转化、创新人才的聚集、创新体制的创设、创新产业的发展等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指标纳入指标体系。改善对从事相关管理、承担各类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的机构、人员的考核。建立多元化的人

事考核评价体系,分类管理科学研究、科研管理、技术支持、行政管理等各类人员。改革科学技术评价办法,把自主创新、知识产权、创新人才培养作为科技计划项目评审验收、科技成果鉴定奖励、重点实验室评审、科研基地建设绩效评估的重要内容。将技术创新投入、创新能力建设、知识产权状况列入高新技术企业、专利明星企业、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复审管理的必备条件。

(二)建立创新绩效考评机制

要逐步建立创新型城市建设目标责任制,将厦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重要任务细化分解,把创新型城市建设作为各级政府和部门的主要工作职责之一。要把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绩效作为各区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重点目标责任制考核。要加强对创新政策、目标和任务落实情况的督查工作和绩效评价,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排忧解难,确保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推进,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第二篇:创新型城市建设总结

太生态字(2011)号

太白县生态休闲产业办公室 关于2011推进全市

国家级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总结的报告 县推进全市国家级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今年以来,我县生态休闲产业工作以提升“雪域太白,秦岭夏都”品牌形象和打造“西部慢城”为目标,坚持“党政主导,部门联动,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思路,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大科技资源统筹,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抢抓机遇,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生态休闲产业的主要动力,把开发地方特色饮食和旅游纪念品作为旅游综合开发的首要任务,扎实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引进新项目,延伸产业链。今年投资800万元新建成了由观音庙、药王石锅、药王洞、药王台、柴胡坪百药园等五大景区及外部农家乐服务区共20多个景点组成的药王 谷风景区,是集生态观光、养生度假、户外活动为一体的生态森林公园,于2011年10月22日正式开园迎宾。在景区建设中,我们主要依托当地药王养生文化及太白山中药文化,以打造中国太白山药库为目标,以发展疗养度假游、生态养生游和中药知识游为重点,加强景区硬件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养生度假产业,建设药王养生馆、养生浴足馆等,不断延伸产业链条。

二、狠抓宣传促销,提高知名度。今年精心制作了太白旅游专题宣传片,投放西部电影频道连续播放6个月,与陕西电视台、宝鸡文化旅游频道、华商报、三秦都市报、宝鸡日报、中国旅游报、西安交通广播、宝鸡广播电台等媒体签订了宣传合作协议,在西安发布公交车体广告10辆,在西宝高速设立大型广告牌2个,设计并印制新版本的太白旅游宣传册。先后参加了宝鸡“旅游一家亲”、第十五届西洽会、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2011中国〃宝鸡创业博览会暨人才招聘洽谈会等旅游宣传活动,并于6月初在青峰峡森林公园召开了2011太白县旅游推介会、7月初举办了太白县第二届高山露营节、8月中旬举办了第四届夏都避暑节〃雪域蔬菜节暨招商洽谈会、10月下旬举办了太白县第三届金秋红叶节,以此提高太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扶持农家客栈,提升城乡品味。今年我们以加强农家客栈硬件设施建设为目标,积极开展创建星级农家乐活动,先后聘请组织市上有关专家和县上卫生、药监、劳动就 业等部门开展农家乐业务培训8期,培训从业人员700多人次,经常深入各经营户家进行检查指导,针对存在问题不断整改提高,全县农家客栈硬件建设和服务水平均得到较大提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随着农家客栈接待能力的逐步增强,有力地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提升了太白城乡品味,使越来越多的游客涌入太白,关注太白。

四、挖掘特色文化,创新营销模式。引导农户积极开发特色饮食,包括以地方特产为特色的“农家乐”菜肴,以高山蔬菜为特色的“绿色蔬菜宴”,以保健养生为特色的“药膳保健宴”等美食,其中以太白中药养生馆最具代表性。同时还扶持引导商户开发特色旅游纪念品,围绕绿色蔬菜、中药材、土蜂蜜、名贵杂豆、干果等土特产,进行土特产品深加工,设计包装了一批上档次、有品位的土特产商品及工艺品。在陕西省旅游商品包装类产品暨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活动中,我县开发的“药王茶”在众多参赛展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了旅游产品包装类优秀奖。通过特色饮食和土特产品的开发,拓宽了营销模式,扩大了市场的占有率,彻底改变了太白旅游“有说头没看头、有看头没赚头”的现象,为我县生态休闲产业的发展以及创新型城市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规范行业管理,营造良好氛围。今年以来,我们以规范行业管理为核心,大力开展行业创建活动,行业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树立了良好的太白旅游新形象。一是行业管理步入正轨。协同卫生、质监等职能部门对全县宾馆饭店、农 家乐等进行了检查摸底,对存在卫生、安全隐患的单位进行了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进一步规范了宾馆饭店、农家乐的经营管理,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得到提升。二是安全生产有序平稳。我们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与各旅游经营单位签订了《2011安全生产责任书》,并对青峰峡森林公园、黄柏塬原生态风景区等重点景区定期进行安全隐患大检查,认真开展“质量安全月活动”等活动,针对存在安全隐患发放限期整改通知,限期整改落实到位,进一步明确了职责,强化了科学管理和规范管理,形成了宣传教育经常化、规范管理制度化。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太白县旅游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全年全县无一例旅游安全事故发生,为推进全市国家级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营造了良好氛围。

二0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主题词:创新城市 2011 工作总结 报告

抄报:县委办、县政府办 太白县生态办 2011年11月22日印发 共印5份

第三篇:创新型国家专题

走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50份

1、请你举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主创新的具体事例。

科技创新: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嫦娥二号”发射成功、“神八”的发射

理论创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制度创新:“一国两制”构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

2、请列举一些能体现科技创新的词语:

答:克隆技术、纳米技术、因特网、电子邮件、3G3、怎样培养公民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请你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1)培养公民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大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2)鼓励创新,对有突出贡献的公民进行表彰

(3)依法保护公民的创新成果

(4)青少年把创新热情与科学求实态度结合起来,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要勤于思考,敢于创新

4、辨析题:我们已经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因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当前我们一切工作的中心。

答: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1)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和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而,我们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2)经济建设是国家一切工作的中心,因为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3)当前,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增长的中心环节,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我国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5、辨析:有人认为,青少年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就一定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答:这个观点是不科学的。

(1)青少年要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希望在于青年人,思维敏捷、敢为人先,青年人最少陈旧观念,最具有创造力。当代青年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把创新热情与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努力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2)青少年要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还必须要树立理想信念,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勤于学习,甘于奉献,自觉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

6、班会主题——弘扬航天精神

(1)主题:树立远大理想,发扬航天精神;向英雄学习,发扬航天精神

(2)目的:使同学们树立科技意识,珍惜受教育的义务,拥护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树立民族自豪感,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贡献。

(3)步骤:

第一步:观看我国神舟系列飞船发射的相关资料

第二步:请同学们畅谈感受

第三步:谈此次飞行对自己有何启示,有何感想

第四步:组织学生宣誓

(4)提纲:

航天人员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创造了飞天奇迹。这是伟大民族精神的又一生动体现

“天宫一号”“神舟八号”发射成功归根到底是国综合国力增强的必然结果。因为我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

当代学生担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勤于钻研,善于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最根本的是要学习中国航天精神,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具有创业精神的一代新人。

7、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一项极其广泛而深刻地社会变革,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事业。

为了培养同学们的创新实践,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创新实践,学校决定举办“科技活动周”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为这一活动拟定一个主题。

答:学科学,爱科学;科技在我身边;等

(2)请你为学校“科技活动周”提两条有关活动(活动形式)的建议。

答:请有关专家到校给同学们作专题报告 开展科技小制作比赛、展览活动 出一期以科技知识为主题的手抄报、黑板报④观看科技影片,阅读科技书籍

(3)参加活动后,你有何感想?

答:树立远大的理想,立志成才

抓住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努力,为现代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2

第四篇:创新型国家

一、什么是创新型国家

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上众多国家都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努力寻求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一些国家主要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增加国民财富,如中东产油国家;一些国家主要依附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技术,如拉美国家;还有一些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国际学术界把这一类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

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个左右,包括美国、芬兰、日本、韩国等。这些国家的共同特征是: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此外,这些国家所获得的三方专利(美国、欧洲和日本授权的专利)数占世界数量的绝大多数。

目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较弱,根据有关研究报告,2004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中位居第24位,处于中等水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入关键阶段之际,根据特定的国情和需求,我国提出,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二、我国创新现状

目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较弱,根据有关研究报告,2004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占世界GDP的92%)中位居第24位,处于中等水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入关键阶段之际,根据特定的国情和需求,我国提出,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三、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对我们来说既是一项光荣的使命,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们的创新能力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与建立创新型国家的要求还有很多不相适应之处。主要表现在:

(一)是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亟待完善。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创新政策的杠杆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据专家分析,日本、韩国在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方面的资金投入比约为1 :6,而中国约为1 :0.05。这与我们的政策激励取向不尽完善有密切关系。

(二)是科技投入强度和结构难以适应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近年来科技投入虽逐年增长,但总体水平仍然较低,200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仅为1.34%,占全球总量约为1.7%,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

(三)是产业技术基础相对薄弱,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尚未充分体现。我们很多产业都面临大而不强的问题,增长后劲乏力。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在连年快速增长的基础上又增长了10.9%,但是目前的增长还没有转入到依靠技术进步的轨道上来,而是主要依靠投资和资源消耗。比如能耗问题,“十一五”规划要求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尽管采取了很多措施,但今年上半年能源消费增速仍高于GDP增速,技术进步尚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

集中表现在创新资源投入能力不强、高层次创新人才匮乏、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缺乏、创新资源的整合和系统集成能力较弱、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能力不足等。例如,2004年中国工业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仅占销售收入的0.8%,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3%的水平。

(一)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意义重大

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主要是指科技创新支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能力。近现代世界历史表明,科技创新是现代化的发动机,是一个国家的进步和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重大原始性科技创新及其引发的技术革命和进步成为产业革命的源头,科技创新能力强盛的国家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自然,一项新技术的诞生、发展和应用,最后转化为生产力,离不开观念的引导、支持和制度的保障,可以说,观念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制度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保障;但发明一项新技术并转化为生产力,创造出新产品,占领市场取得经济效益,这是只有科技创新才能实现的。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为了在竞争中赢得主动,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走创新型国家发展之路,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政府的共同选择。纵观当今世界创新型国家,他们的共同特征是,科技自主创新成为促进国家发展的主导战略,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大约都在70%以上,对外技术的依存度都在30%以下(我国的对外技术依存度达50%以上)。因此,科技自主创新方能体现出国家的创新能力,只有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的台阶,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关键在于结合科技创新的时代特征,转变科技创新思路。这种思路转变包括:在发展路径上,从以跟踪为主向加强自主创新转变;在创新方式上,从注重单项技术的研究开发向加强以重大产品和新兴产业为中心的技术集成创新转变;在创新体制上,从以科研院所改革为突破口向整体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转变;在发展部署上,从以研究开发为主向科技自主创新与科学普及并重转变;在国际合作上,从一般性科技交流向全方位、主动利用全球科技资源转变。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科技进步以及先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不断用先进科技成果提升国民经济水平,提高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二)国家要为其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

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综合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涉及到体制、机制、文化、国民素质等诸多方面和层次的复杂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和实现科技创新,需要国家、企业和全社会共同努力。

首先要以政府为主导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为科技自主创新创造条件、优化环境,围绕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把各种资源有效整合起来,以加强体系内各个创新主体的互动。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大学、中介机构这些要素要互动、协调,而不是分散地各自为政。其次是加大国家对科技开发的投入,并积极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比例,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我国2万多家大中型企业中有研发机构的仅占25%,而其中有研发活动的仅30%。据有关统计,大中型企业的研发经费只占其销售额的0.39%,即使高新技术企业也只占0.6%,这个比例还不到发达国家的10%。从国家投入来看,美国、日本这两个典型的创新型国家,其2003年科研经费总额分别占其GDP的2.8%和2.9%,目前我国仅为1.35%。所以,加大国家对科技开发的投入,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比例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是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国家要以财政参股、补贴、贴息等投资形式投入资金到企业的科技创新中;同时通过提供包括加速折旧、投资税收抵免、盈亏相抵、纳税扣除、优惠税率、免税期等有利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税收政策,调动企业增加人力资本投资、研究与开发投资的积极性。另外,国家还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以激发企业等研发主体投入研发资金的积极性。第三,完善激励创新的政策和法规体系,包括确立新时期我国科技发展基本方略的法律地位,推动科技自主创新政策措施的法律化;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支持自主技术标准的形成;完善产业技术政策,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技术和设备,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服务业;完善创新激励政策,包括财税、金融和采购扶持政策、分配激励政策;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推进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建设、对科技创新的统筹协调的政策等。国家要通过这些激励创新的政策和法规,降低企业的科技开发成本和调节风险企业收益,鼓励企业积极应用新成果,引进新技术,加快技术改造。

(三)突出企业在科技自主创新中的作用

企业既是国家经济实力的基础和支柱,更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既是企业自身发展壮大的根本动力,也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现在世界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都把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其科技创新体系都是以企业为主导。我们现在的情况是,企业引进国外技术,但缺乏技术开发力量,而且引进以后对研究院、设计院保密;而真正有引进技术消化创新能力的研究院、设计院,人才济济却只能靠通过搞国家下达的课题养活自己,研究成果不能变成产业成果。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突出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使企业能从国家和自身长远发展的高度思考科技创新战略,主动和研究院、设计院和高校结合,使自己真正成为科技开发和科技创新的决策主体、投入主体和利益主体,增强自身的主体意识,在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决策主体具有其客观规律性,因为科技创新能力不仅在于能产生什么样的科研成果,更重要的是在成果转化、产业化应用和市场开拓方面,企业具有把选择适合市场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先天优势,有直接面向市场并了解市场需求的灵敏机制,有实现持续的科技创新的条件。在使企业成为决策主体的基础上,还要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投入主体。根据国际经验,企业技术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要达到3%以上,低于3%意味着这个企业没有竞争力,高新技术企业应该达到10%。以国内极具发展潜力的海尔集团和华为公司为例,海尔集团由于重视技术开发,已从一个街道集体小厂成长为一个年销售额上千亿元的跨国家电企业,其技术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5%,有一支强大的科技开发队伍,拥有专利3000多项。在通讯行业居全球技术发展前沿的华为公司,其成功的关键也是重视技术创新,全公司2.3万名职工中,从事技术开发的有1.3万人,去年技术开发投入45亿元,占销售额10%。企业成为决策、投资主体创新出科技成果,国家、社会通过知识产权保护等各种手段,使之成为收益主体,从而激发企业的科技创新积极性,使科技创新良性循环,从而增强企业的主体意识,真正发挥其主体作用。

(四)营造良好的创新社会文化氛围

要在全社会树立以创新求发展的新理念。世界在发展,时代在前进,任何个人、组织和国家,如果思想观念僵化了,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出局。要大力宣传创新思想,增强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建设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

要树立人人都能成才的观念,为不同的人设计不同的“跑道”,努力使每个人都拥有获得发展的机会,都能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环境。爱迪生在发明电灯时曾经失败了1000次,当有人嘲笑他屡战屡败时,他说,“我其实并没有失败,因为正是通过这1000次实验,我弄清了有1000种材料不适合做灯泡。”

四、国外创新经验

1科罗娜啤酒飘香写传奇

“科罗娜”在墨西哥是家喻户晓的品牌啤酒,它以清爽的口感和透亮的色泽赢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生产科罗娜啤酒的莫德罗集团公司,不久前刚刚度过80华诞,在墨西哥城的大街小巷,处处可见它的庆祝广告。

放弃手工创新技术

莫德罗啤酒厂创建于1925年。经过几代人的奋斗,莫德罗现已成为啤酒销量世界排名第四的国际化大企业。它在墨西哥拥有8座现代化工厂,4.3万名员工,年产啤酒1800万箱,并且出口到全球150个国家和地区。

据利纳雷斯介绍,20世纪50年代前,莫德罗啤酒厂通过不断扩大投资,推出新品牌,逐渐抢占了墨西哥国内市场。像“莫德罗”、“科罗娜”、“胜利”等品牌,都是在那个时代成为全国知名品牌的。1956年,莫德罗啤酒厂成为墨西哥啤酒销量最大的厂家。

在成为全国啤酒行业的“领头羊”之后,莫德罗仍然不断求新,改革生产和营销模式。

面对越来越大的市场需求,莫德罗将提高生产过程现代化程度列为扩大生产能力、满足市场需求的当务之急。他们从美国重金聘请啤酒专家,改进啤酒生产工艺流程。在专家的帮助下,莫德罗舍弃了以往传统的手工制作工艺,改用先进的机械酿造技术,使分布在各地的莫德罗品牌啤酒都能保持一致的质量和口味。正是在这个时期,利用香槟生产工艺发酵而成的新科罗娜啤酒诞生了,它比一般的啤酒口感更为清醇,色泽更为明亮,刚投放市场就受到了追捧。

高档价位突破市场

在营销上,莫德罗集团也大做文章。公司积极参与或者举办各种节日聚会,推广产品,并创建了营销人员与顾客交流的制度,发现不足及时解决。此外,公司还建立了分布广泛而科学的配送体系,各州、市的配送点都有卡车司机随时待命,发送啤酒。他们在配送的同时还奉送镇酒冰块,这种周到的做法在炎热而干燥的墨西哥深受客户欢迎。凭借生产和营销模式的创新,莫德罗集团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国内市场的领先地位。

20世纪70年代,莫德罗集团开始向国际化企业的方向发展。公司创建之初也曾探路美国市场,业绩很不理想,但是积累了一些可借鉴的经验。公司决定重整旗鼓,成立了对外销售部,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经过市场调查,公司发现,到墨西哥海滩度假的美国人常常喜欢带科罗娜啤酒回国,作为留念。于是,公司决定改变以往“低价促销”的战略,针对美国中产阶级的市场需求,把销往美国的科罗娜定位为“高档价位”啤酒。很快,用长颈玻璃瓶盛装的科罗娜啤酒开始出现在美国的酒吧和餐厅里,人们一边品尝科罗娜,一边回忆在沙滩阳光下度假的美好时光。科罗娜啤酒在美国的销量飞速攀升,尤其是1985年和1986年,增长速度达到了170%。美国媒体惊呼“墨西哥啤酒开始抢占世界”,并称此为“科罗娜现象”。从1997年起,科罗娜在美国进口啤酒的排行榜中稳居首位。1985年后,莫德罗集团又着手将这种啤酒打入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目前,科罗娜已成为全球销量增长最快的品牌啤酒之一。

科罗娜在中国的发展业绩也十分喜人。自1992年进入中国市场后,逐渐成为墨西哥对华贸易的最大项目之一。2001年,墨西哥总统福克斯访华,特意选用科罗娜特级啤酒作为宴会的唯一指定啤酒。

科罗娜啤酒只在墨西哥本地生产,选料精良,工艺精细,这就确保了每瓶啤酒的优良品质和纯正口味。同时,针对国内外市场的变化,通过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改善生产工艺和国际营销模式,从而打造并保持了科罗娜啤酒的国际品牌。

2锐意创新的新加坡

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作为小国寡民的城市国家,新加坡可供其经济持续发展的“燃料”极其匮乏。新加坡深深了解创新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新加坡国土面积不足700平方公里,人口仅有约400万,经济以转口贸易为主,其状况的好坏受外部因素影响甚大。但新加坡的基础设施及经济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经步入发达国家的行列,外汇储备超过1000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万美元。这些都与新加坡政府审时度势和采取锐意创新的灵活进取战略密不可分。

3德尔福的自主创新与经营难题

在当代经济中,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生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企业在全球性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重要保证。与此同时,创新也并非企业经营保持长盛不衰的唯一法宝。美国最大汽车零部件生产商德尔福公司的状况就是其中一例。

自从1999年从通用汽车公司分离出来之后,作为美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商,德尔福公司在自主创新中成绩斐然,为美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和科技创新作出了重大贡献。

德尔福公司之所以能够在世界汽车技术中处于领先地位,主要是企业为自主创新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投入大量技术力量和研发资金。据介绍,虽然前几年德尔福公司经营就已

经开始面临困难,但是它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却毫不吝啬。比如,2002年该公司的纯利润只有不到3.5亿美元,但研发投入高达17亿美元。在该公司,处处可见的口号是:“驾驶明天的新技术,不满足现有的汽车世界”。这大概就是该公司汽车新技术不断涌现的原因和动力。

4自主创新——日本企业竞争力的保证

日本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着很强的综合竞争力,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日本每年的贸易顺差基本上都保持在1000亿美元上下,产品出口成了推动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

一。而自主创新则是提高产品附加价值、维护竞争力的根本保证。

日本企业一向十分重视提高自己的创新水平,注重增强新产品的开发能力。早在日本企业的独立研发能力还比较薄弱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它们就非常注意利用各种可能机会从事研发和创新活动。日本企业每引进一项技术,总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物力进行消化、吸收。它们不仅要完全学会和掌握这项技术,而且要以这项技术为基础,通过创新,研究开发出拥有自己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有人形象地比喻,日本人每引进100美元的技术,会用200美元来进行学习、消化和创新,并用创新出的专利技术赚回300美元。

保持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有强大的科研投入。泡沫经济破灭以后,日本经济虽然陷入了长达10多年的低迷之中,但日本企业的科研开发经费投入从1995年开始不仅没有减少,而且一直在增加,每年投入的科研经费总额达到了16.8万亿日元左右,科研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也高达3.35%,这一比例堪称世界之最。

5德国鲁尔区转型与创新之路

在德国西部的鲁尔区,“煤钢基地”早已成为历史。走过30多年转型之路,人口540万、面积4400平方公里的鲁尔区已经成为欧洲最大的新经济区。

在上世纪中叶前的100多年里,鲁尔区一直是德国煤炭和钢铁的生产基地。二战结束后,它也直接带动了德国经济的腾飞。上世纪60年代,石油、天然气供应对以煤钢为主的鲁尔区造成了冲击,煤矿和钢铁公司纷纷倒闭,大批工人失业。鲁尔区在危机中走上转型之路。德“主动创新”打造一流科研机构

为确保在高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德国政府近年来实施了“主动创新”战略,与经济界、科学界开展横向联合,同时重点资助一流大学和主要科研机构,着力培育青年科学家。

鲁尔区转型的第一步选择从教育抓起。1962年,鲁尔区建起了第一所大学——波鸿鲁尔大学,它也是战后德国新建的第一所大学。如今,波鸿鲁尔大学有3.7万名学生和近500名教授。

波鸿鲁尔大学建立后不久,高校如雨后春笋般在多特蒙德、埃森等城市涌现。如今鲁尔区拥有6所综合性大学和8所专科院校,成为欧洲大学最密集的经济区。各个大学在不同工业领域与企业开展合作,尤其是高技术和通信产业。大学和研究机构联手成立“技术转化中心”,为产业结构的转型输送技术成果。

6芬兰的自主创新体系

早在20世纪90年代,芬兰就已建立了适合本国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机制,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调整和完善,现已形成从教育和研发投入、企业技术创新、创新风险投资到提高企业出口能力等一整套较为完整的自主创新体系。

长期以来,芬兰政府重视教育,不断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与环境。芬兰政府每年在教育方面的支出仅次于社会福利开支,在国家预算中占第二位。在加强教育投入的同时,政府还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开发的投入。目前,芬兰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已达到3.5%,超过日本和美国,在全球名列第三。

芬兰政府通过宏观指导和协调,促使企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密切合作,共同推动技术开发及科技成果的转化。隶属政府贸工部的芬兰国家技术开发中心是重大科研和产品研制

项目的资助者和推动者。2005年,政府在研发方面的投入达到16亿欧元,其中国家技术开发中心占4.08亿欧元。该中心通过提供研发资金和专家服务的方式,推动新产品的研制工作,帮助企业将具有开发价值的设想变为科研成果,并迅速将其推向市场。目前,芬兰国家技术开发中心资助的重点是中小企业,同时支持芬兰大型企业开展具有挑战性和长期的研发项目,并促进企业同大学、科研机构合作。

五、高等教育要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负起重大使命

大学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进一步发挥高校科技创新的作用,关系到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关系到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现,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高校要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实践中勇敢地肩负起自己的使命。

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把发展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加以重视。据有关研究表明,20世纪60年代,美国在欧洲许多国家的高校入学率只有15%时,就加快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将高校入学率提升为50%,率先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更加重视教育,到20世纪结束时,美国的教育投资已占GDP的7%,名列发达国家前茅。日本战后在普及初等教育后,对高等教育进行大规模改革,更加重视发展高等教育和高级创新人才的培养。

在世界科技和人力资源发展大势下,我国加快了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使高等教育在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中担负起更加重要的使命。在近6年颁发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中,高校获奖数占每授奖总数的比例基本在一半以上。无论是创新人才的培养还是创新成果的研发,都需要依靠优质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创新人才的支撑。我国现有2.5亿人在学习,已成为人力资源大国,但我国拔尖创新人才缺乏。建设创新型国家,除了需要教育向各行各业培养输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外,还需要培养造就出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因此,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第五篇:创新型国家

一、什么是创新型国家?

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上众多国家都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努力寻求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一些国家主要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增加国民财富,如中东产油国家;一些国家主要依附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技术,如一些拉美国家;还有一些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国际学术界把这一类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

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个左右,包括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这些国家的共同特征是: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一般在30%以下。此外,这些国家所获得的三方专利(美国、欧洲和日本授权的专利)数占世界数量的绝大多数。

目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较弱,根据有关研究报告,2004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占世界GDP的92%)中位居第24位,处于中等水平。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入关键阶段之际,根据特定的国情和需求,我国提出,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二、何为自主创新能力?

从创新源泉看,创新可以分为引进吸收后的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自主创新并不是什么都要由我们自己研究、发明和开发。自主创新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要加强原始创新,要在各个生产领域内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重大的技术发明;二是要突出加强集成创新,使各相关技术成果融合汇聚,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三是要在广泛吸收全球科学成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充分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创新可以说大体有三种主要类型,就是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自主创新的类型可以分为三种,即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消化基础上的再创新(即二次创新)。自主创新能力就是拥有自主创新的能力。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当今世界,国际间经济竞争乃至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一个国家能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长久地保持优势,从根本上有赖于其科技进步的速度与自主创新的能力。作为一个有着自身特定国情的发展中大国,我国不可能选择资源依赖型和对外依附型的发展模式,必须走创新发展之路,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对未来我国发展所做出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决策。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从体制改革、机制完善、政策扶持、人才培养、作风建设等方面形成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因此,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紧紧扭住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个中心。要突出重点,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明确自主创新的战略目标,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要发挥创新主体的重要作用,从国家和自身长远发展的高度思考技术创新战略,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力争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形成现实生产力,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做出贡献。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建立健全鼓励自主创新、优化创新环境的体制和机制。建立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是激发创新活力、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首先,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其次,要创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第三,要建立有利于自主

创新的用人机制。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与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紧密结合。自主创新能力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要把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摆到突出的位置,努力培养和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把自主创新作为一种优良作风来培育。创新的时代呼唤创新的作风。要使自主创新成为一种精神、一种品质、一种风尚,成为鲜明的时代特征。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任重而道远。只要全社会都积极投身创新、鼓励创新、支持创新,使创新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我们的社会就必将永葆生机和活力,我们的国家就必将获得不竭的发展动力。

下载《厦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方案》(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厦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方案》(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创新型国家

    为什么要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新,对于处于改革开放时代的中国人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20多年来,我们的一切发展成就,无不与创新紧紧联系在一起。我们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

    创新型国家

    创新型国家 创新型国家是指以技术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驱动力的国家。主要表现为: 整个社会对创新活动的投入较高,重要产业的国际技术竞争力较强,投入产出的绩效较高,科技进步......

    建设创新型国家浅议专题

    建设创新型国家浅议摘要:创新型国家的特征大致体现在四个方面: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在30%以下。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具有了建设创......

    建设创新型国家

    建设创新型国家(第五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八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原因: 1.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

    建设创新型国家

    建社创新型国家 摘要:本文解读了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建设创新性国家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建设创新性国家的几点措施及当代大学生为建设创新性国家的作法 关键词:创新性国家 创新是二......

    浅析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盐城师范学院2011—2012学年 第一学期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期末考查(论文)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班级104 姓名陈建敏 学号10243307等第浅析如......

    建设创新型国家

    当代大学生与建设创新型国家一、创新能力与创新型国家 创新能力一般是指人根据一定的目标任务,提出新理论、新构想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

    建设创新型国家

    建设创新型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加强自主创新贯彻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