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微电影《冠军》观后的启示(xiexiebang推荐)
微电影《冠军》观后的启示
昨晚,我饱含眼泪看完了湖南潇湘电影频道录制的天心区残疾人张小平的励志教育微电影《冠军》,影片讲述了张小平一生的辛酸苦辣,最后成长为残疾人运动会冠军的动人故事。电影拍摄效果真实感人、摧人泪下。
张小平和所有普通人一样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和玩世不恭、放荡不羁的少年。15岁那年,一场意外的车祸,改变了他常人般的人生轨迹,成了一名左偏瘫的残疾人。从此,九年的悲观与失望,让他产生孤僻、厌烦的心态,他对生活失去信心,他不敢直面人生,整天烦闷在家里、在床上发脾气、摔东西,动不动就恶语伤人。父亲的温暖,也无法溶释他那颗冰冷的心。执着与千般呵护终于使父亲不堪重负,轰然倒下。父亲的重病、人的本性唤醒了他多年沉睡的思想,他终于鼓足了勇气去走了出去,也有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目标是人生成功基石,它能给你顽强的毅力、无穷的力量,让你克服种种困难走向成功彼岸。影片在拍摄陈小平克服残疾、艰难训练的镜头虽然不多。我也是一个偏瘫的残疾人,深深知道电影主角的难:那是他从阴影中走出后最艰难的一段日子。陈小平是一个偏瘫的残疾人,要想在运动生涯获得金牌,要比常人付出多少倍的努力。偏瘫患者,特别是伤到运动神经的病人,运动协调能力闪失,站都站不稳,还要进行大运动量的训练,我们想象有多难。
陈小平成功了,这个冠军不仅仅是运动会的冠军,它更是人生一段里程碑的冠军。它告诉我们如何自力自强,如何喜欢生活、喜爱自己、规划自己当下的路。
我是一个残疾人专职委员,陈小平的事迹给了我很多、很多的启示。社区有众多各式各样的残疾人,要想把残疾人工作做好,必须以十八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动力,以民生工程为重点,以100%康复服务为目标,深入细致地了解残疾人日常生活、康复、心理等方面的问题,量体裁衣,给每个残疾人确定一个目标,建立各自的个性档案,鼓励他们向陈小平一样,树立信心、增强毅力、克服困难、从当下做起,从而实现人生价值。
回想陈小平所走过的路,也给社区特色工作“快乐康复”有了一个更深的认识,残疾人的康复不但是身体的康复,更重的是心理康复。残疾人康复不但要医学治疗、身体锻炼、营养跟进上大做文章,还要在阳光心态的培养、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多下功夫。这样,就要严格要求残疾人工作者多学习,学习社工、康复、营养、心理等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使残疾人真正地面对实现、消除孤僻、面向常人的生活。
残疾人专职委员的目标任重而道远!
先锋街道残疾人专职委员:周清易
2012年11月22日
第二篇:电影观后
观电影《大兵小将》有感
电影《大兵小将》讲述的是发生在一个逃兵和一个将军之间的故事。这故事既搞笑,又感人。可以说让人在笑中有哭,哭中带笑。是一部极为感人的电影。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那是一个民不聊生的年代,各个国家相互征战。在电影中,可以看到所有的场景都是一片萧条,本来象征着一个国家民间中最为热闹的场所——酒肆饭馆,在电影中却是一间破败荒寂的房屋,人已不知去向,可以推知都成了战争的牺牲品。其中躲在破饭店的一位女子,典型的代表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她最后找到一棵祈福树,将刻有太平二字的地图挂在上面。由此可见民众的厌战心理,然而由于社会的不平等,他们能做的也只有这样了,只能将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这是中国的悲哀。
在一场梁卫战争后,双方都全军覆没,卫方只剩首将,而且伤势较重;梁方一个逃兵由于使用计谋,成为梁方仅剩的一人。之后逃兵为了得到良田五亩以及终生免兵役的奖赏,俘虏了将军,开始走上了回国的不平静之路。这条路的开始,逃兵是怀着美好愿望,也就是良田五亩以及终生免兵役的奖赏;而这条路的结尾则是逃兵的所有愿望化为泡影,甚至连微薄的生命都没能保住。美好愿望与悲惨结局的鲜明对比,更加深了观众对逃兵的同情以及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在回国的路程中,一开始被俘虏的将军本能的想逃离,但由于逃兵的各种生存本领及小智慧,将军一直都没能逃离。再加之将军在被俘虏的途中还不断被他的仇人追杀,好几次都差点被杀。而逃兵在行
走的路中又间断的跟他说了“怕死不丢人,冤死才丢人!”以及“我抓你是要你活,而他们抓你是要你死.”加之逃兵善良的内心,将军终于被打动,同意和他一起回国。甚至在最后还达成一个协议:要是将军回国,就不再兵犯梁国,而要是逃兵回国,就对人说被他俘虏的将军是在战场上战死的。
电影中的逃兵,原本是个种田的,家中有三个弟兄,他是老三,大哥最能打仗,战死了;二哥最老实,也战死了,家中只剩他一个独苗,他爹临终嘱咐他们兄弟:“你们兄弟至少得留一个,给我们家传宗接代。”逃兵是个小人物,也是当时社会上的一个缩影。他总是积极向上的,无论遇到什么挫折,他总会说“挺好的”。在将军和逃兵争斗时,将军老是会讽刺逃兵是个小人物,而逃兵则说:“做小人物,挺好的。”
电影中,逃兵追一只麻雀到一片干涸的稻田里,趴在大地上,似乎与田地融为一体,他从稻田中捡起一束干瘪的稻谷,放入口中。由于战争的破坏,稻田已经荒芜了,上面已经没有作物了,一片灰土色,令人窒息。但在这灰色中,逃兵注意到一棵青绿的稻苗,它看起来也要枯黄了。逃兵想都没想,他种田的本能就驱使他拿下身上的水罐,给幼苗浇水。然后他轻松的平躺在地上,心中似乎在想着什么。这是一幅令人难以忘怀的场景。我想这其中不仅有对战争的控诉,还有对生命的关怀。那棵幼苗,其实就是一个新生的生命。
在逃兵的心中,只要卫国不攻打他们梁国,他就能过上他理想的生活。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终于回到了梁国国界边,而且还有卫国大
将(其实是卫国太子)的“至少十年,秋毫无犯”的承诺。他心中满为自豪,一心以为幸福将之。于是他面露笑容,拿出藏在身上的梁国军旗,挥舞着。但当他走近时,突然发现一支陌生的军队正朝他走来,领头人说:“梁国不投降,已为我秦国灭。你赶紧投降,饶你不死。”此时,逃兵心中已经完全混乱了,他甚至不知道这世界上除了卫国还有一个秦国。他心中只是不断的自问:“梁国亡了,梁国为什么会亡呢?”以前,虽然生活艰辛,还有兵役,但总算还活着,总算还有个家,没有小家,还有大家——国家。因此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想到还有国家,就感到知足了,就感觉“挺好的”。然而动荡的年代,即使像这种最低微的要求,都要被破坏。一个普通士兵,要想有个国家,都是不可能的。逃兵最终未能逃离死亡的深渊。他最终就是在想着“梁国为什么会亡”中被射死的。
这又让我想到,在历史中,我们学到秦国统一六国,对历史的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而让我们想想在这期间,又有多少人感到痛苦?其中的梁国逃兵就是一例,还有所有那些不是秦国人的百姓和士兵,他们的家庭,生活都将被破坏,他们都应该是痛苦的;而秦国人也并不是每一个都很自豪,那些在战争中失去亲人,财富的人也都会感到痛苦;而战争后,国家都是凋敝的,这又要花大量的人力财力来恢复正常秩序。这对战争的胜利方来说,也是痛苦的。因此,我们应从内心反对战争!
第三篇:法制微电影的启示
法制微电影的启示
初一三班周紫嫣 最近这几天,学校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奇迹般的给我们半小时的课外运
动。不止这个,竟还给我们放了微电影。
微电影,是一种教育青少年的教育片,说实话,它的确比较枯燥,但我不
得不说对我们是有好处的。比如其中一片;
一个剩男,没房没车没钱,他只有一个普通的愿望,就是有一套自己的小屋,终于他攒够了买房子的钱,不久就看中了一套房子,和房东谈好价钱,连忙签下合同,并支付了定金。激动万分的他给他的律师兄弟打电话,让他来参观。可没想到才没过多久接到房东的电话说房子不卖给他了,已经高价卖给了别人。他当场愣了,律师兄弟让他拿出合同,之后才发现合同上的‘定’字错成了‘订’,因
为这一字之差,让他的希望落空了。
这就是俗话说的‘防人之心不可无’,买房应当慎之又慎。
还有一片说;一个小青年,上网玩游戏,每天只玩几小时,一个月下来电费却要几百块,当他知道自己好友天天上网,电费却很少,十分疑心,一番‘盘问’,他才知道,原来好友一直在偷电。在好友的引诱下,他也去偷电,当警察找上门来时,他后悔已经晚了。这个告诉我们做人应当光明
正大,偷盗是要付出代价的。
最后一片说;某公司老板和一位美女逛街,被公司员工看见了,就告诉了其他同事,当老板看到他们一大群人围在一起,很奇怪,知道话题后,他平心静气的说‘那是我妹妹。’场下哄笑一片。这是谣言一。
老板最近咳嗽不断,还在发烧,员工知道了又在私下议论。‘喂,你们知不知道最近禽流感散布很快。’‘老板不会得了禽流感吧。’‘什么,’‘不会吧’、、、、、、还有一位员工私自发了微博,几乎传遍整个城市。这是
谣言。
谣言会伤害别人的自尊,也会伤害别人的名誉。要尊重他人,谣
言不可信,散布谣言者必定受到法律的严惩。
这就是我的观后感。
第四篇:微电影《红色气质》观后心得体会参考
不经感叹什么是“红色气质”呢?以前理解的是气质这一词,是指一个人身上特有的,从内到外散发出来的人格魅力和道德品质,而这里的“红色气质”,它的独特之处就在于“红色”二字,它是用来形容共产党人的人格魅力和高贵品质,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微电影《红色气质》观后心得体会参考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微电影《红色气质》观后心得体会参考范文【一】
作为献给党95岁生日的礼物,该片以9分5秒时长高度浓缩了中国共产党95年的光辉历程。微电影运用现代技术和手法,通过历史照片讲述与三维特效结合,回顾了中国共产党近一个世纪来从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到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走过的道路,展示了一代代共产党人的信仰与追求、责任与担当、气质与情怀,揭示了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主题。
“国家相册”展现红色气质
独家的图片素材全部来自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是目前全世界馆藏量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照片档案馆之一,收藏了1892年以来的珍贵历史影像,目前已藏有1000余万张数字化照片和200余万张胶片底片,是中国馆藏量最大的国家照片档案馆。推开中国照片档案馆的大门,宛如打开了一部“国家相册”。
一张照片,定格一个瞬间;一组群像,打开一部史册。李大钊、瞿秋白、方志敏、赵一曼、杨靖宇、左权、彭雪枫、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吴吉昌……不同时期的共产党人一个个从历史深处走来,展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特有的“红色气质”。
瞿秋白,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国际歌》的第一个汉语译者。1935年福建长汀郊外,瞿秋白正是唱着自己翻译的《国际歌》从容走向了刑场。
鲜活的影像,讲述了共产党人在关键时刻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无畏,也展现了他们最灿烂的笑、最柔软的情和最难割舍的万般眷恋。
党的同龄人深情追忆父辈
瞿秋白牺牲时,他唯一的女儿瞿独伊,还是一个孩子。瞿独伊是新华社驻莫斯科首任记者,今年95岁,与中国共产党同龄。镜头中的老人,翻阅家庭相册,讲述父辈们的无私无畏,并用俄语再次唱起父亲翻译的《国际歌》。
91岁的新华社原总编辑冯健是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作者之一。50多年前,这篇名作让焦裕禄的事迹感动全国。冯健说:“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日夜操劳的焦裕禄,至死未与家人照过一张合影。影片中,借助特效,焦裕禄终于和家人“合影”了一张“全家福”。
影片中,故去的共产党人跨越时空,与同志“相聚”,与家人“重逢”;3D还原的历史瞬间,人物和场景“动”了起来,照片背后的故事也“活”了起来。新媒体理念和技术制造的特效,让人们仿佛穿梭在历史长廊之中,看到过去与现在的对话,感受红色信仰、红色气质代代传承。
微电影《红色气质》观后心得体会参考范文【二】
气质,是一个人身上特有的从内到外的人格魅力和道德修养。它的产生有些是与生俱来的,也有些是后天培养而逐渐形成的。每个人因家庭环境、经济条件、受教育程度等诸多不同,其个人气质也各有迥异。高雅的气质令人赏心悦目,始终散发出让人羡慕和钦佩的人格魅力。
那么,对于“红色气质”这一新的概念,它又有怎样的与众不同且别具魅力呢?毋庸置疑,其独特之处就在于“红色”二字之上。用它来形容和诠释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格魅力和高贵品质,最是贴切、最恰如其分的。
微电影《红色气质》运用现代科技手法和独具匠心的构思设计,将李大钊、瞿秋白、方志敏、赵一曼、杨靖宇、左权、彭雪枫、雷锋、焦裕禄、王进喜等不同时期的共产党人的气质,展现得酣畅淋漓,散发出欲罢不能的“红色”魅力。他们从内到外都具有鲜明的“红色”特性:红色的信念、红色的理想、红色的内心、红色的旗帜……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红色气质”,让人热血沸腾,给人以力量。我们每一名共产党人,在怀着对革命先烈无比崇敬的心情,观看这部深邃、凝重、澎湃的微电影之后,除了震撼和感动之外,还应该深刻反省和认真反思,要从他们的“红色气质”中汲取红色力量。
要汲取信念的力量。李大钊、瞿秋白、方志敏、杨开慧、向警予、赵一曼等无数共产党人,他们之所以面对敌人的各种威胁、酷刑和诱惑而信念坚定、忠贞不渝,之所以面对刽子手的屠刀而大义凛然、视死如归,面带自信和微笑走向刑场,归根结底是他们的革命理想高于天,始终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我们每一名共产党人都要继承他们的红色基因,从他们身上汲取红色的营养,用坚定的理想信念去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用坚定的理想信念去执行党组织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用坚定的理想信念去增强自身拒腐防变能力、抵御各种歪风邪气和不正之风,争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要汲取奋斗的力量。纵观中国共产党95年的辉煌历程,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其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无数共产党人在不停地奋斗、在接力传承地奋斗、奋斗!他们与封建社会斗,与反动的统治阶级斗,与气焰嚣张的日本帝国主义斗,与天斗、与地斗……他们不怕失败,屡败屡战,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斗志,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我们每一名共产党人都要从他们身上汲取奋斗的精神力量,用持之以恒的态度去干好本职工作,用锲而不舍的毅力去战胜各种困难和一切艰难险阻,用不胜不休的精神投入到当前正在打响的扶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争取取得新的更加骄人的业绩。
总之,《红色气质》再现了红色历史、演绎了红色经典、诠释了红色精神,展示了中国气派。我们每一名中国人特别是共产党人,要从《红色气质》中汲取红色力量,不断朝着革命先烈为之奋斗的目标而奋勇前进。
微电影《红色气质》观后心得体会参考范文【三】
气质,是一个人身上特有的从内到外的人格魅力和道德修养。它的产生有些是与生俱来的,也有些是后天培养而逐渐形成的。每个人因家庭环境、经济条件、受教育程度等诸多不同,其个人气质也各有迥异。高雅的气质令人赏心悦目,始终散发出让人羡慕和钦佩的人格魅力。
那么,对于“红色气质”这一新的概念,它又有怎样的与众不同且别具魅力呢?毋庸置疑,其独特之处就在于“红色”二字之上。用它来形容和诠释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格魅力和高贵品质,最是贴切、最恰如其分的。
微电影《红色气质》运用现代科技手法和独具匠心的构思设计,将李大钊、瞿秋白、方志敏、赵一曼、杨靖宇、左权、彭雪枫、雷锋、焦裕禄、王进喜等不同时期的共产党人的气质,展现得酣畅淋漓,散发出欲罢不能的“红色”魅力。他们从内到外都具有鲜明的“红色”特性:红色的信念、红色的理想、红色的内心、红色的旗帜……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红色气质”,让人热血沸腾,给人以力量。我们每一名共产党人,在怀着对革命先烈无比崇敬的心情,观看这部深邃、凝重、澎湃的微电影之后,除了震撼和感动之外,还应该深刻反省和认真反思,要从他们的“红色气质”中汲取红色力量。
要汲取信念的力量。李大钊、瞿秋白、方志敏、杨开慧、向警予、赵一曼等无数共产党人,他们之所以面对敌人的各种威胁、酷刑和诱惑而信念坚定、忠贞不渝,之所以面对刽子手的屠刀而大义凛然、视死如归,面带自信和微笑走向刑场,归根结底是他们的革命理想高于天,始终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我们每一名共产党人都要继承他们的红色基因,从他们身上汲取红色的营养,用坚定的理想信念去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用坚定的理想信念去执行党组织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用坚定的理想信念去增强自身拒腐防变能力、抵御各种歪风邪气和不正之风,争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要汲取奋斗的力量。纵观中国共产党95年的辉煌历程,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其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无数共产党人在不停地奋斗、在接力传承地奋斗、奋斗!他们与封建社会斗,与反动的统治阶级斗,与气焰嚣张的日本帝国主义斗,与天斗、与地斗……他们不怕失败,屡败屡战,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斗志,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我们每一名共产党人都要从他们身上汲取奋斗的精神力量,用持之以恒的态度去干好本职工作,用锲而不舍的毅力去战胜各种困难和一切艰难险阻,用不胜不休的精神投入到当前正在打响的扶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争取取得新的更加骄人的业绩。
总之,《红色气质》再现了红色历史、演绎了红色经典、诠释了红色精神,展示了中国气派。我们每一名中国人特别是共产党人,要从《红色气质》中汲取红色力量,不断朝着革命先烈为之奋斗的目标而奋勇前进。(黄鹤)‘
微电影《红色气质》观后心得体会参考范文【四】
在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之际,新华社精心打造的微电影形态可视化全媒体产品《红色气质》于20日上午9时50分陆续在各类新媒体终端和户外大屏发布。
作为献给党95岁生日的礼物,该片以9分5秒时长高度浓缩了中国共产党95年的光辉历程。微电影运用现代技术和手法,通过历史照片讲述与三维特效结合,回顾了中国共产党近一个世纪来从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到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走过的道路,展示了一代代共产党人的信仰与追求、责任与担当、气质与情怀,揭示了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主题。
独家的图片素材全部来自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是目前全世界馆藏量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照片档案馆之一,收藏了1892年以来的珍贵历史影像,目前已藏有1000余万张数字化照片和200余万张胶片底片,是中国馆藏量最大的国家照片档案馆。
一张照片,定格一个瞬间;一组群像,打开一部史册。李大钊、瞿秋白、方志敏、赵一曼、杨靖宇、左权、彭雪枫、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吴吉昌……不同时期的共产党人一个个从历史深处走来,展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特有的“红色气质”。
瞿秋白,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国际歌》的第一个汉语译者,当年就是唱着自己翻译的《国际歌》从容走向刑场。瞿独伊,瞿秋白唯一的女儿,也是新华社驻莫斯科首任记者,今年95岁,与中国共产党同龄。镜头中的老人,翻阅家庭相册,讲述父辈们的无私无畏,并用俄语再次唱起父亲翻译的《国际歌》。
91岁的新华社原总编辑冯健是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作者之一。50多年前,这篇名作让焦裕禄的事迹感动全国。冯健说:“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日夜操劳的焦裕禄,至死未与家人照过一张合影。片中,借助特效,他终于和家人“合影”了一张“全家福”。
影片中,故去的共产党人跨越时空,与同志“相聚”,与家人“重逢”;3D还原的历史瞬间,人物和场景“动”了起来,照片背后的故事也“活”了起来。新媒体理念和技术制造的特效,让人们仿佛穿梭在历史长廊之中,看到过去与现在的对话,感受红色信仰、红色气质代代传承。此次推出的《红色气质》微电影按照院线标准制作,适合电视、网络与移动终端等多平台、多渠道传播,是新华社在全媒体报道中的又一创新成果。
微电影《红色气质》观后心得体会参考范文【五】
无意间,点开了一部由新华社打造的微电影《红色气质》。该片只用9分5秒确高度浓缩了中国共产党95年的光辉历程。与其说是微电影,更像是一部微纪录片。淡淡的叙述中,有着一股厚重的力量!
微电影回顾了中国共产党近一个世纪来从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到实现国家富强。影片中,故去的共产党人跨越时空,与同志“相聚”,与家人“重逢”,让人们仿佛穿梭在历史长廊之中,看到过去与现在的对话,感受红色信仰、红色气质代代传承。当看到瞿独伊女士说;“始终不明白儒雅的书生和壮烈的革命者,哪个是我的父亲”时,很是感慨。是呀,大义凛然,从容自若,笑对死亡,这就是共产党员身上特殊的气质,就像一杯勾兑的烈酒,相互矛盾确又浑然天成。在面对国家存亡,名族危难时,你从来都不能想象,在各个平凡岗位上的普通共产党员能够爆发出多么强大的力量。
对于一个人95年很长,而对于一个走在时代前沿的党,正值青春年华。95周年慢慢走过,一张照片,定格一个瞬间;一组群像,打开一部史册,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件件震惊的事情,都仿佛发生在昨天,历历在目,这红色的气质从未褪色过!95年风雨兼程,无数共产党员先烈们凭着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和执着,为了党和人民,为了国家民族,抛头颅洒热血,矢志不渝奋斗终身,才使得中国有了如今的翻天覆地变化,才有了今天民主和谐社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我们是否有义务来明白先辈们艰苦奋斗,呕心沥血的付出,留下并传承那一份红色气质。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永远是共产党人的力量源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从嘉兴到井冈山,从瑞金到延安,共产党的一路发展都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新时代下,虽然我们不能像先辈们一样抛头颅洒热血,沙场秋点兵,但那份对人民的那份清正廉洁,艰苦朴素,浩然正气绝不能忘。不谋私利、严以律己,时时刻刻以党章党规来约束自己,坚持纪在法前、纪严于法,才是广大党员干部在新形势下要传承的“红色气质”。
理想诚可贵,奋斗价更高;红色气质在,代代逞英豪。党章党纪提倡的我们带头去做,党章党纪禁止的我们坚决不做,只有纪正言行,求真务实、忠于职守、扎实工作,从一点一滴、一言一行做起,弘扬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才能传承与彰显优秀共产党员的“红色气质”,让共产党人爆发出强大力量。
第五篇:电影观后影评
电影观后影评
在经典电影《奔腾年代》中,马似乎也是最通人性的,它可以安静的在绿荫里吃着新鲜的嫩草,在清晨的雾气中和主人漫步林荫。它也可以激扬地驰骋广袤的草原,在蓝天白云间马蹄顿挫。但它的脊梁总是承载着人类的希望,行如风的奔跑,似一种自由,抑或是人与马共同的天性,让人和马更加的融合相依。
马亦是充满激情的,在那个奔腾的年代,在马蹄飞溅下泥土张扬的跑道上,人们总会为某种赛跑的急速而澎湃心怀。比赛中的紧张与刺激给了生活些许的力量与冲劲,逼近终点的那一刹那,屏住呼吸期待一场奇迹又何尝不是一种对生活的另一种期许呢。命运曲折回环,无法预测,正是如此,人们总要学着如何让生活充实,以至于不会在回忆光景里仰天长叹。
生活中很多亲切的东西似乎总是离我们越来越远。因为工作,因为忙碌,因为一些不能称之为理由的理由。一次次的借口刻意的伪饰,似乎一切看起来理所当然,可静下来时,你是否也会怀念那些昨日的怀念,想起那些不曾忘记的记忆。不管走到哪里,无论身处何处,记得给你的心留一份真,它可以是一件物饰、一些照片,抑或常伴左右的良人、爱物,唯有如此,方可使你的心充实安灵。也会有足够的勇气应对风雨。
奔腾的青春需要疾步的竞技,是对自己的超越,也是对未来的期许。不管怎样,这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负责。我们需要的是激情、自信与不服输的勇气,仅此而已。或许这一切并不容易,但可以竭尽我能。
只要坚定目标,善于把握机会,懂得智慧,敢于拼搏,是良驹终会有伯乐,是伯乐终会有千里马,善待人生的这匹马儿,认真生活,努力创造,就能拿到第一,以一颗平淡的心做不平凡的人。唯有如此,方可使你的心充实安灵,也会有足够的勇气应对人生道路风风雨雨。
之后又通过“雨中曲”这部60年代经典歌舞片,正如片名一样“Singing In The Rain”,本片是一部欢快动人的轻喜剧。有搞笑,滑稽的表演,有愉悦,优美的舞步,还有感人,刻骨的爱情。更是再现了,是电影从无声到有声的伟大转折,现在让我们一起怀念这部不朽的雨中曲。
开篇即是红地毯铺成的星光大道,明星们陆续登场。这时,本次聚会的主角,同样也是本片主角的金。凯利走下了汽车,是的,这是金。凯利的新片首映式。这时正处于默片晚期,演员只靠夸张,形象的表演而取得成就。
金·凯利饰演的唐则是出身杂技团的舞蹈演员,他和他的搭档,也是他的好友,作了很多巡回演出,颇受好评。一次偶然的机会,唐成功的扮演了一个小角色,从而获得了更多的做替身的机会。他的表现很快受到
老板的青睐,并获得了出演主角的机会,从此走红。他的好友也开始为影片配乐。
而这次电影的首映成功,更是把唐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峰尖。但和他搭档的女主角丽娜却是个只有美丽容貌,但说话声音吓人的演员。不仅如此,她还很狡诈,很有心机,整个一小女人形象。但这是默片时期,人们只见其人,未听其声,稀里糊涂的成就了她。被影迷围追的唐阴差阳错的上了凯西的车,身为舞蹈演员的凯西并不买大明星唐的帐,说唐其实仅仅是个小丑,并非伟大的演员。这句话很快得到了证实。影片由无声变为有声,一瞬间,所有夸张的表演都成了滑稽之举,丽娜的声音也成了问题。但唐对凯西适时的浪漫表白,使他俘获了她的心。情场得意,演场失意。他们公司首部有声电影首映笑场,使得所有人都提不起精神来。但毕竟离影片发行还有6个星期,凯西提议把影片改为歌舞片,并由自己给丽娜配音,这使得他们又看到了希望。如释重负的唐,送凯西回家后独自一人在雨中起舞,从而有了这一经典舞段。一切都很顺利,但在影片即将发行之际,却让丽娜知道了凯西为她配音的事,小心眼的丽娜无法忍受这样的“欺骗”,竟要求凯西为她永远配音。发行当天,丽娜却意外提出要唱一首歌,唐为了揭露丽娜,答应让凯西在后台配唱。随着”雨中曲“舒缓优美的音符缓缓流动,幕布被慢慢拉开,所有真相都大白于天下!“雨中曲”的价值不单单在于歌舞的形式或是电影的内容,而是作为一部歌舞片,歌舞与电影的完美结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所有的结合点都是那么恰到好处;而又作为一部轻喜剧,所有的舞蹈均又兴奋愉快之时而起,把观众的情绪带到一个又一个高潮。和中国的“白毛女”相反,“白毛女”是悲痛之极时唱起了歌,本片则是高兴的当跳起了舞,在这种情况下,歌舞反而更具有表现力。本片的歌舞没有人工强加的痕迹,都是在一个长镜头中先演后跳,非常自然。
单拿舞蹈来说,片中的几段舞,场场经典。尤其是那场雨中的舞蹈和结束前通过想象蒙太奇做出来的大型歌舞剧。雨中舞蹈时,从唐把凯西送回家的镜头开始,到凯西关门,到唐起舞,到遇见警察,再到离开,一气呵成,不加雕饰,如此自然,如此投入,如此随意,不愧是经典中的经典;结束时的舞剧并不突然,却多少有些意外,宏大的场面,有趣的情节,把舞剧展现到极致,就算抛开这些不算,单从舞蹈技巧上讲,这都是难度很大的舞蹈,居然会把这种舞蹈演成一种艺术,让人不得不佩服演员的才华和能力。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跳舞的场景,大多都是单一的镜头,没有剪切和拼接,2-3分钟的高难度舞步,演员汗流浃
背却神情自若,大气不喘。我们是不是该为这样的舞蹈而鼓掌致意?我们是不是该为这样的影片喝彩行礼?
雨中曲,不是在苦难的瓢泼大雨中独自呻吟,而是在快乐的细雨连珠中共同起舞。看了本片后,我第一次喜欢上了歌舞片。
在后来的“城市之光”,这是一部喜剧片,布局合理,构思精巧。影片将流浪汉与盲女定格为主要角色,因为看不到流浪汉,一切美好想象和阴差阳错的细节让盲女的世界变得浪漫而奇妙,因为能看到盲女,流浪汉不得不隐瞒自己真实的境遇,影片就是在这种“想象”与“躲藏”之间变得更加温馨,富有悬念。
影片虽然表现的是社会底层小人物之间的“悲与喜”、“笑与泪”,但却是一部优秀的喜剧。为了突出强烈的喜剧效果,卓别林从现实细节出发,营造大量笑料,无论是流浪汉在雕塑上滑稽幽默的亮相,还是他狂舞、大吃面条等疯狂举止都让人捧腹,而他与大块头那场近乎残酷的拳击对决让观众难以忘怀,强烈的喜剧效果与让花样百出笑料百出使这部电影的喜剧效果与艺术成就更加突出与崇高。
影片具有强烈的社会性与批判性。影片中流浪汉的执着与富翁反反复复,悲喜无常,表达了当时所处的经济危机,社会上层阶级对劳动者缓和危机,偶尔会放宽政策,卓别林通过流浪汉与富翁的际遇将美国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巧妙的表达出来。
除强烈的社会性外,影片更加温馨感人,尤其是结尾感人至深的一幕。双目复明的卖花女再次邂逅落魄至极的流浪汉,想用一朵花打发流浪汉的卖花女,当她的双手触摸到流浪汉的双手时,熟悉的感觉让卖花女倍感疑惑。“是你吗?”女孩问。“是的。”流浪汉羞怯的回答,“你能看到了?”女孩答道:“我能看到了。”简短的对话之后,在无尽的想象与期待中影片戛然而止,在这部影片里,卓别林向观众奉献了他最完美的表演,无怪乎美国电影史学家路易斯·连约可布斯也表示谈论卓别林也就是谈论电影。美国电影史上还没有一个人像卓别林那样,成为全世界这样珍爱的人物。
在观看纪录片后我深深的感觉到城市管理的重要,这里不仅是城市的建设和喝经济发展,还包括了城市的文化和市政的建设。市政管理在城市的建设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城市的市政管理将会直接决定一个城市的命运。上海对于世博会睡相当重视的,在市政管理上一世博为中心,不断的把上海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大都市特点的城市。为开展世博在城市理念上有了新的观点。
当代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城市的发展是结合了许多城市发展的优点来发展的,闭门造车,固步自封是不行的。要多和其他城市对比,交流城市建设的不同理念和心得。现代的城市不仅是为了当地居民创造幸福的,也是为了给整个社会创造的幸福的,一个拥有现代城市理念的城市会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城市发展越来越快,人们对城市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物质要求、精神要求、尤其是对环境要求都有了极大的提高。通过纪录片我们看到了了人们对于环保低碳,自然现代生活的不懈最求。在城市的发展中也没有抛弃优秀的传统文化,而是将其与现代的城市理念完美的结合。
世博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从贫穷到繁荣,从落后到美好,但是没有影响人们生活的环境,相反使人们更清楚地意识到了环保的重要。在生活中,我们都要努力保护环境,从身边做起,让城市更美好。城市美好了,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加美好,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鸟语花香的世界里了。环保让城市更美好,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作为在城市中生活的一份子,我们要为城市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加入到美好城市建设的队伍中,不断优化我们的城市理念,让我们的城市越来越美好,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太太万岁》影片给我们展现的主要是抗战胜利后国统区生活较为宽裕的家庭里人们的日常状态,核心是一个情字,构成了错乱纷繁的爱情描写。三对人的爱情生活:一对是男女主人公、一对是弟弟和妹妹、一对是男主人公的婚外情,外加男主人公的朋友的婚外情和女主人公父母的情感略写。通过这些人之间的感情纠葛,通过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描绘了一个理想生活的展现:婚外情的解决。细节方面,影片做得很足。比如说别针。女主人公说出喜爱的别针、无线电,决不是一句随意的台词,而是一个细节上的铺垫、暗示,从而使得整个影片浑然一体、前后呼应,显得很饱满。再比如电影票、女主人公的撒谎等等。影片的故事情节多发生在相对封闭的空间内,比如主人公的家、小公馆、办公室、咖啡厅等等,戏剧性较强。故事稍显复杂,主要围绕着男男女女的爱情展开,用姨太太(其实也就是婚外恋)来强化戏剧冲突。很有看头。细节方面,影片做得很足。比如说胸针。女主人公说出喜爱的胸针、无线电,决不是一句随意的台词,而是一个细节上的铺垫、暗示,从而使得整个影片浑然一体、前后呼应,显得很饱满。再比如电影票、女主人公的撒谎等等
女主人公陈思珍出身小康,嫁给了一位不怎么有出息却还常常感叹自己怀才不遇的丈夫。在家里上有老(婆婆),下有小(小姑),然而她还是得似一个安于寂寞的人。没有可交谈的人,而她也不见得有什么好朋友。不大出去,但是出去的时候也很像样;穿上“雨衣肩胛”的春大衣,手挽玻璃皮包,粉白脂红地笑着,替丈夫吹嘘,替娘家人撑场面,替不及格的小孩遮盖„„她唯一的自我愿望就是能有一台无线电,她的原则就是“一切为丈夫服务”,在生活常常不惜欺骗婆婆和自己的老父,而让丈夫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一切为了丈夫,丈夫却轻易的就出了轨;一心伺候婆婆,得到的却是婆婆经常的不理解和奚落;心中有娘家,却还要回去欺骗老父。在这两个家庭里,最忙的就是她,最不讨好的也是她。出门时光鲜的衣着和墨镜都只是一个虚表的门面,深夜疲倦的等待丈夫归来的陈思珍才是她真实的体现,浑身透露着疲倦和不堪。即使是最后看似“快乐的结局”,也那么的牵强,丈夫的回心转意的原因可不是因为浪漫爱情的缘故,而是最终发现了太太在生活中原来是一个如此能干的智多星,能解决他所解决不了而又必须解决的事情。陈思珍与唐志远结婚后,成为能干的主妇,常以善良的谎言和最适当的态度处理人际关系,使婆婆说她是好媳妇,丈夫赞她是好妻子,小姑夸她是好嫂子,女佣也称她是好当家。一天,志远倦于银行职员生活,筹划自办公司,要求岳父资助。岳父嫌其家贫,不肯应允。未几,思珍弟思瑞自台湾回沪省亲,与志远妹志琴一见钟情,不料志远竭力反对。思珍深知丈夫此举系报复岳父不肯资助,于是往见 父亲,谎称婆婆病危,遗嘱内有一保险箱,内有金条美钞。父信以为真,遂资助志远办起公司,业务兴旺。志远发迹致富,效金屋藏娇。思珍得知丈夫有外遇,非常伤心,但为了顾全丈夫名誉,竭力克制容忍。不久,志远破产,岳父乃向志远母索还借款,结果谎言败露,思珍落得挨骂,两亲家闹翻,思瑞、志琴的婚事也搁浅。外遇姨太太因志远经济供应断绝,上门吵闹,幸思珍妥善处理,说服姨太太断绝关系。事后,思珍深感不能再与志远相处,提出离婚,志远自觉有负妻子,同意到律师事务所办理手续,不料思瑞、志琴也在律师事务所秘 密举行婚礼。思珍为顾全大局,又谎称是特地赶来祝贺,而把离婚之事搁在一边。
这就是张爱玲在乱世中所触摸到了小人物——上海太太,正如编剧所说她们一结婚立刻由少女变为中年人,跳掉了少妇这一阶段,陈思珍就已经有中年人的气质了。这就是中国广大普通女性婚后的生活,看似美满而成功的生活,但她们的举手投足都充满了苍凉感,还只有二口之家却已经要丢失了自己,成为联系着家庭成员和家庭与社会之间脆弱的符码。
男主人公唐志远:富前富后两重天。致富前,在事业上有想法,有行动,有闯劲,找岳父谈想法,去香港找商机,可以说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在家庭上,恩爱妻子,竭力满足妻子的要求,别针,无线电都是很好的体现,可以说是一个好丈夫。致富后,富而淫,整日往交际花施咪咪那跑,不理会公司事务,不顾妻子感受,甘冒公司破产,家庭破灭的风险。完全忘记了妻子的好,实属一个负心汉,寡嫌廉耻。
《太太万岁》中,张爱玲以难得的女性感触和视角,塑造了一个精明能干、八面玲珑又屈尽周旋、知足常乐的家庭主妇,入木三分地写出女性的心理。还塑造了一个在事业上成就前后表现完全不同的男性人物。
马丁?斯科塞斯果真不负众望,将《雨果》以走在时代尖端的电影技术拍摄的美轮美奂,仿佛时光倒流,再现了梅里爱默片时代的场景,故事与往事,融会了真实与奇幻的感觉,仿佛穿梭在时光隧道中一样,让今天的年轻观众再次理解曾经的默片大师梅里爱,作为对那个辉煌时代,灿烂人物的一个敬礼。
这部斥资1亿七千万美金的电影不仅重现了巴黎蒙帕纳斯火车站1930年的场景,梅里爱早期在巴黎的玻璃摄影棚,还将1895年在巴黎蒙帕纳斯火车站发生地一场蒸汽火车因翻车事故而引起的穿越玻璃而过的真实事故场景搬上银幕,让人对照此事故的老照片的时候感到如此维妙维肖而叹为观止。据说,这个场景全部用实物微缩景观拍摄,7部摄像机从不同的角度同时拍摄,为的就是拍摄出那个惊天动地的翻车感觉。
马丁?斯科塞斯之所以将这部电影以3D摄像机拍摄,就是为了重现梅里爱电影技术的真实感,如同100多年前的电影创始人梅里爱,用他的电影创新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眼球,给他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最后的《雨果》成片就是从135个小时的胶片中剪辑完成的,作为献给给电影史的一部情书,记录了100年来电影技术的革新,创造,革命与转折所浓缩的的辉煌与人文。
至今,这部电影在全球票昂已经取得了1亿零六万的佳绩。随着蓝光碟版的推出以及DVD销售市场的推进,《雨果》所取得商业价值继3D电影《阿凡达》之后,将很可能创造电影史上的新奇迹。
正如《雨果》里面借着伊沙贝拉的口所说,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一个目的,只要找到这个目的,我们才可以完满我们的人生。如果说梅里爱的人生目的就是创造默片电影的诞生,那么马丁?斯科塞斯的目的就是将梅里爱的辉煌登峰造极地用新电影科技来展现出来,而我们最为观者来说,看完这部电影,也不禁要回味一下我们此生的目的,人生是否圆满。历史如歌,往事如尘,很多的岁月流逝了,很多的人都被淡忘了,而梅里爱与他的默片时代却通过电影巨作《雨果》而再次明灯闪烁,一路照耀了电影历史最有创意,最可歌可泣的漫漫旅途,宛若重新找回的底片,再次回顾的时侯,禁不住温暖了我们的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