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原理》第一次材料分析题-2013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阶段测试试题(第一、二专题)
第一专题: 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这一理论(指马克思主义——引者注)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所具有的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同革命性结合起来,并且不仅仅是因为学说的创始人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而偶然地结合起来,而是把二者内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
——列宁《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 材料2 当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马克思位列榜首。马克思逝世已100多年了,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产生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表明以他名字命名的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材料3 华尔街金融危机的蔓延,使很多西方人反思美式自由市场主义的弊端,批判资本主义的鸿篇巨制《资本论》重新成为读者的宠儿。2008年10月17日,马克思著作《资本论》第一卷在法兰克福的“卡尔·马克思书店” 已告售罄。致力于学术著作出版的柏林卡尔·迪茨出版社经理许埃特伦普夫说,今年年初以来,他们出版的《资本论》已卖出1500套,是2007年全年销量的3倍。连银行家和经理们也开始读《资本论》,“马克思现在绝对火”。柏林卡尔·迪茨出版社社长尤尔根·施特隆普说:“现在,马克思又成为了时尚。”
结合材料请回答:
1、原理或结论。参照教材,简述上述材料反映了何种原理或结论?
2、分析过程。依据材料阐述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3、结论。联系实际,谈谈你是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经久不衰”。
第二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胡锦涛同志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报告会上,有这样一段动情的讲话。他说: 革命先驱李大钊面对绞刑架,发出了“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的豪迈誓言。方志敏烈士在英勇就义前,慷陈词:“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
因为我们信仰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夏明翰烈士临刑前,挥笔写就了成为千古绝唱的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革命先烈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所以能够威武不屈,就是因为他们对共产主义理想坚贞不渝、矢志不移,马克思主义在他们的头脑中扎下了根,有了正确的世界观、人观和价值观。
在井冈山革命纪念馆中,有两位红军战士的事迹特别令人感动:
一位是刘仁堪同志(1895-1929),江西莲花人,大革命时期参加革命并入中国共产党。井冈山斗争时期,任莲花县工农兵政府主席、县委书记等。加入中国共产党。井冈山斗争时期,任莲花县工农兵政府主席、县委书记等。1929年5月因叛徒出卖被捕,就义时痛斥敌人,被敌人割去舌头,他就用脚趾蘸着自己流下的鲜血写下了“革命成功万岁”六个大字后牺牲。
另一位是伍若兰同志(1903-1929),湖南来阳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任未阳县妇联主席。1928年春参加湘南暴动。1928年1 1月任前委工农运动委员会妇运科科长。1929年2月在圳下战斗中被捕,在赣州英勇就义时,敌人割下她的头颅挂在城门上,剖腹挖出腹中的婴儿。她宁死不屈,大义凛然,痛斥敌人。她说:
“共产党人从来不怕死,为人民解放而死最光荣。若要我低头,除非日头从西边出来,赣江水倒流。”
材料2 邓小平:“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结合材料请回答:
1、原理或结论。参照教材,简述上述材料反映了何种原理或结论?
2、分析过程。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当代大学生应如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3、结论。联系实际,谈谈中国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第二专题: 世界的物质性
第一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古希腊哲学家把物质理解为水、火、土、气等东西。材料2 德谟克利特说:“一切事物的始基是原子和虚空。”伽桑狄说:“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和。”
材料3 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结合材料请回答:
1、原理或结论。参照教材,简述上述材料反映了何种原理或结论?
2、分析过程。结合上述材料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及其哲学意义。
3、结论。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物质”的理解。第二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猪孩”王显凤当妈妈了!1974年12月23日,王显凤出生在辽宁省台安县高力房镇锅柽子村。母亲因早年患大脑炎而导致痴呆,父亲是聋哑人。父母忙于每天的生活,无法照顾她。一天她从床上摔下来,不知不觉爬到了一窝刚出生不久的猪崽中间,她本能地与小猪崽一起拱在母猪肚皮底下吃起奶来。这样,王显凤开始了与猪为伴的生活。模仿猪的行为。
她的事情被报道以后,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医科大学组织专家对她进行教育和治疗。专家对她进行了一系列科学检验和心理测量,发现这个11岁的孩子感知世界混沌一片,没有大小、长短、多少、上下、颜色、数的概念,几乎没有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意志力、和思维能力,智商仅39。
工作人员把她带到美丽的大海、巍峨的高山、喧闹的街道开眼界、长见识,让她熟悉新的社会环境,培养她衣食住行生活能力。后来全国优秀教师姜云香把她领回家中,采用特殊引导的教育方法教育她。7年后,经全面科学测定:王显凤智力相当于小学二三年级水平,智商从39的重度智残,达到69,接近于70正常人的最低水准。1995年5月,她结婚了。2002年5月2日,她还有了自己的小宝宝。
结合材料请回答:
1、原理或结论。参照教材,简述上述材料反映了何种原理或结论?
2、分析过程。王显凤在从“猪孩”变成一个正常人的过程中,社会实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3、结论。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社会生活本质”的理解。
第二篇:《管理学原理》案例分析题
《管理学原理》练习题
第三章 管理环境、社会责任与管理道德
案例分析题
一位企业的管理者在回顾企业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总结说,过去企业是大而全,小而全,是企业办社会,企业承担了太多的社会责任,负担太重了。企业是因为盈利才能够生存下去的。因此企业能够保证利润最大化,保证股东利益最大化,就是承担了应有的社会责任。请对该管理者的这段话进行分析和评述。
分析要点:(1)社会责任是指组织在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秩序,保护增加社会福利等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企业的社会责任涉及诸多方面,如提供就业机会、资助社会公益事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社会保障体系等。此外,企业还要对股东、媒介、社区、政府、交易伙伴、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负有特定的责任。(2)过去企业负担过多,是指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政企不分,企业承担了过多的社会职能,导致企业应有的经济职能无法充分发挥,使得企业没有活力。(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独立法人和市场竞争的主体,保证了企业作为经济组织所应有的经济职能得以充分发挥。(4)赚钱是企业作为经济组织的首要目标,但并非惟一目标。(5)按照社会责任的概念和涉及的内容,不能说赚钱就是企业承担了应有的社会责任。因此,案例中该管理者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第五章 目标与战略
案例分析题
某建筑公司,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当地知名的建筑龙头企业。总结企业成功的经验,许多管理人员归结为天时、地利、人和,如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与当地政府、银行的良好关系,几十年形成的固定客户和良好的信誉,良好的员工素质等等。在2008年北京奥运带来的奥运景气鼓舞下,公司确立了打破地区界限,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知名建筑企业的愿景和使命。当企业树立这样的愿景和使命并为之努力时,发现曾经作为优势的“天时、地利、人和”似乎不再。例如,就在前不久,日本一家建筑企业在与公司谈判时,让公司在两天内给出一个项目的报价。由于公司没有既懂建筑专业又精通日语的人员,没有能够及时报价,很遗憾地没有抓住公司项目。
请分析该公司的内外部环境,以及应采取的措施。
分析要点:(1)天、地、人是对公司内外部环境的概括描述。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公司过去的成功来自天时、地利、人和,构成了公司的竞争优势。当公司重新确立了“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建筑企业”时,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在政府、银行关系方面,在地理方面,在人员素质要求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所谓的天、地、人已经不再成为优势。(2)因此公司要真正认清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确定公司的使命和愿景,并围绕天、地、人等制定相应措施。具体措施应围绕培育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方面:具有建立电子商务网络和系统的技能;迅速把新产品投入市场的能力;更好的售后服务能力;生产制造高质量产品的技能;开发产品特性方面的创新能力;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反应;准确迅速满足顾客定单的系统;整合各种技术创造新产品的技能等方面。
第八章 组织结构设计与类型
案例分析题
某地方生产传统工艺品的企业,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逐渐发展壮大起来。销售额和出口额近十年来平均增长15%以上。员工也由原来的不足200人增加到了2 000多人。企业还是采用过去的类似直线型的组织结构,企业一把手王厂长既管销售,又管生产,是一个多面全能型的管理者。最近企业发生了一些事情,让王厂长应接不暇。其一:生产基本是按定单生产,由厂长传达生产指令。碰到交货紧,往往是厂长带头,和员工一起挑灯夜战。虽然按时交货,但质量不过关,产品被退回,并被要求索赔;其二,以前企业招聘人员人数少,所以王厂长一人就可以决定了。现在每年要招收大中专学生近50人,还要牵涉到人员的培训等,以前的做法不行了。其三,过去总是王厂长临时抓人去做后勤等工作,现在这方面工作太多,临时抓人去做,已经做不了做不好了。凡此种种,以前有效的管理方法已经失去作用了。
请从组织工作的角度说明企业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措施。分析要点:(1)从案例中给出的信息看,企业明显采用的是直线型组织结构形式,这种组织结构的优点是:直线型组织结构的优点是结构比较简单,所有的人都明白他们应向谁报告和谁向他报告。责任与职权明确。每个人有一个并且只能有一个直接上级,因而做出决定可能比较容易和迅速。缺点是:直线型组织结构的缺点是在组织规模较大的情况下,业务比较复杂,所有管理职能都集中由一个人承担,是比较困难的。(2)显然当企业已经发展成为2000多人时,直线型组织结构制约企业的正常发展。如同案例中王厂长面临的困境,要一个人管所有的事情,已经没有效果和效率了。(3)企业需要采用适合企业发展的组织结构形式,例如管理进行专业化分工的直线——参谋型组织结构,考虑设立生产计划部门、人力资源部门以及后勤部门。这样就可以发挥直线——参谋型组织结构的优点,即各级直线管理者都有相应的职能机构和人员作为参谋和助手,因而能够对本部进行有效管理,以适应现代管理工作比较复杂而细致的特点,而每个部门都是由直线人员统一指挥,这就满足了现代组织活动需要统一指挥和实行严格的责任制度的要求。
第十二章 管理人员的选聘、考评与培训
案例分析题
随着我国加入WTO,企业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某国有个大型企业为了适应来自国内外的竞争,以及企业长期健康发展,认识到要转变观念,加快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步伐,同时需要苦练内功提高自身管理水平。而培训是先导。过去,企业搞过不少培训,但基本上是临时聘请几个知名专家,采用所有员工参加、上大课的培训方式,培训过程疏于控制。培训过后,有人认为在工作中有用,有人认为没有什么用,想学的没有学到;也有人反映培训方式太单一,没有结合工作实际等等。如果你是公司负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副总经理,你该如恶化管理公司的培训工作?
分析要点:(1)虽然企业认识到培训是先导的重要性的认识,但正如案例中所显示的企业在培训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培训内容和方法的单调单
一、培训过程控制和培训效果评估不够等。为了保证培训的有效性,应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2)针对案例中的问题,应采取的措施有:首先要对培训工作进行管理;其次要确保培训内容的多样性。培训内容应包括政治思想教育、业务知识和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内容;第三要采用多种培训方法,包括系统的理论培训、职务轮换、参观考察等。(3)总之,在培训过程中,一般要着重解决以下问题:培训工作要与企业目标相结合;上级管理者要支持和参与培训工作;选择和培训好教员;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培训方法要与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相结合;理论和实践要相结合。
第十五章 沟通
案例分析题
请阅读下面的一段对话回答问题。
美国老板:完成这份报告要花费多少时间? 希腊员工:我不知道完成这份报告需要多少时间。美国老板:你是最有资格提出时间期限的人。希腊员工:十天吧。美国老板:你同意在15天内完成这份报告吗? 希腊员工:没有做声。(认为是命令)15天过后
美国老板:你的报告呢? 希腊员工:明天完成。(实际上需要30天才能完成)美国老板:你可是同意今天完成报告的。第二天,希腊员工递交了辞职书。
请从沟通的角度分析美国老板和希腊员工的对话,说明希腊员辞职的原因并提出建议。
分析要点:(1)人与人的沟通过程中,有一定的特殊性,即由于人们的政治观点、经济地位、年龄、经历、宗教、习惯等的不同,在沟通过程中,对同样的事情或谈话会有不同的解释和归因。(2)在案例的对话中,美国老板问希腊员工完成报告的时间,实际上是在征求希腊员工的意见(这是与美国管理的传统习惯有关)。而希腊员工并非不知道完成报告所需要的时间,只是想让美国老板下命令(希腊员工习惯于命令式的管理)。15天过后,美国老板要报告(要信守承诺),而希腊员工已经尽力把30天的工作用16天完成了(并且认为延迟时间没有问题)。希腊员工认为美国老板找麻烦,因此不得已而辞职。(3)因此,要认识和掌握在沟通过程中个体差异及其影响,从而保证沟通的有效性。如我们通常所说的移情作用、设身处地等就是有效沟通的手段。
第十六章 激励
案例分析题
某民营企业的老板通过学习有关激励理论,受到很大启发,并着手付诸实践。他赋予下属员工更多的工作和责任,并通过赞扬和赏识来激励下属员工。结果事与愿违,员工的积极性非但没有提高,反而对老板的做法强烈不满,认为他是在利用诡计来剥削员工。请根据所学习的有关激励等理论,分析该老板做法失败的原因并提出建议。
分析要点:(1)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我们知道,人类的需要是分层的,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定或安全需要、社交和爱情的需要、自尊与受人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认为只有当低级的需要满足以后才会有更高层次的需要,主导需要决定了人的行为。(2)案例中该民营企业的老板可能忽视了员工的较低层次的需要,如生理和安全需要,而这些需要很可能正是员工的主导需要。由于没能够对症下药,才导致该民营企业老板激励做法的失败。(3)要使得激励有效,应当了解员工的真正需要,并加以满足。在实施过程中,应当坚持物质利益原则;随机制宜,创造激励条件;把物质利益和精神鼓励相结合。
第十八章 控制的技术与方法
二、案例分析题
企业通常使用如成本、销售、利润等财务指标衡量本企业的绩效水平。许多企业在这些指标方面都有很好的表现,但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顾客和供应商对企业不满意,企业内部的员工对企业有意见等,企业对自身将来的发展前景模糊不定等。请运用平衡记分卡方法对企业进行分析和评述。
分析要点:(1)财务指标可以衡量企业的绩效水平,但不能够全面综合反映企业的绩效水平。如果仅用财务指标衡量企业绩效,就会产生案例中所说的情况,如顾客不满和员工有意见等。(2)平衡记分卡是全面综合衡量企业绩效的方法。平衡记分卡由四类指标所构成,分别为财务、顾客、内部过程和学习与成长。财务方面的绩效指标所关注的是股东的利益,即公司是否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投资回报,是否为股东创造了价值;企业在财务方面的成功取决于它能否为顾客创造价值,从而顾客满意与否成为财务成功的前提条件;顾客的满意应当以一种有效的方式实现,不能因不顾一切取悦顾客而招致破产,因此必须确保它内部的各个关键过程表现良好;为了保证企业明天仍会被顾客欣赏并保持资源的有效利用,组织及其员工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和发展。因而就必须对组织在创新、学习和成长方面提出要求。(3)企业要全面衡量综合绩效水平,应考虑到企业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指标。平衡记分卡就是其中的一种方法。
管理学原理标准预测试卷(一)
案例分析题
美国空军所采用的考评制度是美国许多公共事务机构绩效评价的典型代表。这套考评制度要求,每位官衔在将军以下的军官的直接上级,每年一次为各位军官作出书面报告。评估报告的格式设计是统一的,适用于不同的军种和级别。表格留出的空白处较小,评估人员只能用精练的语言总结各个军官的业绩。20世纪70年代中期,这套评估制度受到了广泛的批评,因为它对员工的工作指派缺乏专业化的定义,导致了评估的主观性和不合理性,如对参谋人员领导才能的评估,这种方法的作用就不大。评估导致了评估制度的修改。在每个单位内部,对业绩高低的评价比例进行了硬性规定.而且对评估程序也作了修改,每位军官要接受其主要上司以及一位附加评估人和一位审核人的共同评估。(1)运用管理行政方法分析本案例的考评制度有什么问题?(2)你能替他们提出较好的评估方法吗?
答:(1)行政方法的实质是通过行政组织中的职务和职位进行管理。它特别强调职责、职权、职位,而并非个人的能力或特权。美国空军的考评制度强调直接上级的考评,群众未直接参与考评,使考评成果受到一定的影响,且评估的主观性的存在,降低了评估质量。因而这套评估制度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受到广泛的批评。(2)我认为,员工业绩的评估,应注意:a.群众参与的方法,即被评者业绩增加透明度;b.自我评估方法,使评估结果减少较大的差异;C.量化评估与定性化评估相结合,结合确定被评者的绩效;d.要看今天的成绩,还要看昨天的绩效,综合分析研究。
管理学原理标准预测试卷(二)
案例分析题
在20世纪80年代,李·艾珂卡因拯救濒临破产的美国汽车巨头之一克莱斯勒公司而名声鹊起。今天,克莱斯勒公司又面临另外一场挑战:在过热的竞争和预测到的世界汽车产业生产能力过剩的环境中求生存。为了度过这场危机并再次成功地进行竞争,克莱斯勒不得不先解决以下问题:首先,世界汽车产业的生产能力过剩,意味着所有汽车制造商都将竭尽全力保持或增加它们的市场份额。美国的汽车公司要靠增加投资来提高效率,日本的汽车制造商也不断在美国建厂。欧洲和韩国的厂商也想增加他们在美国的市场份额。艾珂卡承认,需要对某些车型削价。为此.他运用打折和其他激励手段来吸引消费者进入克莱斯勒的汽车陈列室。可是,艾珂卡和克莱斯勒也认为,价格是唯一得到更多买主的方法。但从长期性来看,这不是最好方法。克莱斯勒必须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改进它所生产汽车的质量和性能。艾珂卡承认,把注意力过分集中在市场营销和财务方面,而把产品开发拱手让给了其他厂家是不好的。还认识到,必须重视向消费者提出的售后服.务的高质量。艾珂卡的第三个问题是把美国汽车公司(AMC)和克莱斯勒的运作结合起来。兼并美国
汽车公司意味着克莱斯勒要解雇许多员工,这包括蓝领工人和白领阶层。
剩余的员工对这种解雇的态度从愤怒到担心,这给克莱斯勒的管理产生巨大的压力:难以和劳工方面密切合作、回避骚乱,确保汽车质量和劳动生产率。为了生存,克莱斯勒承认,公司各级管理人员和设计、营销、工程和生产方面员工应通力协作,以团队形式开发和制造与消费者的需要相匹配的质量产品。克莱斯勒的未来还要以提高效率为基础。今天,克莱斯勒一直注重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并靠团队合作的方式提高产品开发的速度,并发展与供应商、消费者的更好关系。在其他方面,艾珂卡要求供应商提供降低成本的建议——他已收到上千条这样的提议。艾珂卡说,降低成本的关键是“让全部1万名员工都谈降低成本。”艾珂卡现已从克菜斯勒公司总裁的职位退休。有些分析家开始预见克莱斯勒的艰难时光。但一位现任主管却说,克莱斯勒有一项大优势:它从前有过一次危机,却度过了危机并生存下来,所以,克莱斯勒能够向过去学到宝贵的东西。
(1)如何用当代管理学方法解决克莱斯勒面临的问题?(2)如何用权变管理的思想解决克莱斯勒面临的问题?(3)克莱斯勒在今天该怎么做?
答:(1)艾珂卡提出四种方法解决面临的问题,基本上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在当代,要解决的困境,很重要的是用户至上,一般以用户的需求作为开展业务的出发点;企业要有新的社会责任理念开展业务活动;革新产品结构,不断推出科技含量高的产品供应市场;明确为人服务等等。无目的的兼并企业不是上策,根据市场需要,有大企业,也有中小企业。(2)权变管理思想就是客观环境不断变化的条件下,企业的经营行为要适应这种需要,不断提出新措施。根据克莱斯勒情况,先要运用各种措施处理好积压的汽车,这是回笼资金的重要办法;生产改进型的新汽车供应市场,争取有高的资金回报率;处理好与员工的关系,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其中对剩余员工的安排,应效仿日本企业的做法,较少去解雇,而应以发展经济去容纳较多的员工。(3)在今天,克莱斯勒公司应把握住网络化、知识化、信息化的条件,充分获取各种信息,开展自己的业务。“三化”是相辅相成不可缺少的,这要求克莱斯勒公司要多吸纳有用人才,壮大智囊团力量,这是壮大经济的保证。还要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拥有各类资源,用好各类资源。最后按需要用各种办法来发展经济。
管理学原理标准预测试卷(三)
案例分析题
伦迪汽车分销公司是一家新成立的企业,下设若干销售门市部。公司刚成立时,为具体体现民主管理,制订了若干的责任制度,运转尚属顺利。随着时间的推移,员工中相互推诿的事情时有发生,但在处理这种事情时,又说不清谁应承担责任,以致有的事情就不了了之。为了推进民主管理,公司力争让下属参与某些重要决策。他们引进了高级小组制度,从每一个销售门市部挑选一名非管理者,共挑出五人,公司主管人员每月与他们开一次会,讨论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执行策略。尽管如此,但人们的积极性并没有充分的调动起来。经过两年的经营,公司的营业收入有了一定的增长,但企业的税前利润增长不快,第二年比第一年只增长1.8%。这给主管人员带来很大的苦恼。
(1)公司制定了责任制度,却又出现责任不清,请分析什么原因?(2)从人本管理分析,应该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3)请你为公司经济效益增长慢的原因作简要分析。
答:(1)责任原理包含了明确每个人的职责;职位设计和权限委授要合理;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伦迪公司虽然制订了责任制度,但在明确每个人的职责、职位设计和权限委授可能都做得不周到,因而出现责任不清、相互推诿的事情时有发生。(2)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贯彻“以人为中心”的人本原理是非常重要的。伦迪公司让下属五个非管理人员参与讨论问题的会议,并没有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以致经营二年,税前利润增长不多。这是要注意的。(3)主要原因是:a.人的积极性未充分调动起来.b.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会使员工认真、勤奋地工作:c.职位设计和权限委授并不理想,因而处理事情就不得力。
管理学原理标准预测试卷(四)
案例分析题
苏北某市是江苏最贫困的市之一。该市只有极个别的具有高技术含量的企业,科创公司就是其中之一。它原是一家国有企业,主要生产变压器。但经营不佳,亏损严重。为了加快经济发展,市政府决定以比较低的价格将科创公司让民营企业家向科买断产权,组建股份有限公司。买断的条件是在原有的四百多个工人中,保留一百多人。向科是一位十分精明能干且具有比较优良素质的企业家,受过高等教育,在特区搞过
经营。接受后,他进行两项改革:一是提高科技开发的投入比重;二是提高销售成本比例。前者由1%提高到5%,后者由3%提高到12%。两项措施都比较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的经营。不过,这些高比例的销售费用中相当一部分被产品推销人员用来作为回扣或向有关人员送礼打开市场。向科认为,现在该企业的产品虽然在同行业中市场占有率不算最高,但前景很乐观。另外,在改制后的第二年,他解雇了原企业留下的部分工人。估计不需要多长时间,保留的一百多个工人中相当多的工人都要被解雇。向科认为,他已陷入经济与道德、企业自身发展与履行社会责任的困境中。首先,作为本地的窗口企业,它的发展必将推动地域经济的发展,然而,提高销售成本会滋长企业经营中的一些不道德现象,形成不正当的竞争。其次,低价买断产权时,承诺接受一百多名工人,实践证明,相当一部分难以达到他的管理要求。于是,要么花大量经费培训这些工人,要么解雇他们。这样做,一方面不能履行改制时的承诺,另一方面会导致新的社会问题。为了本企业的发展,向科选择了后者.(1)你认为,在这种困境中,经营者应当如何抉择?
(2)能否存在两全其美的措施?如果不行,解决问题的侧重点应在哪里?
答:(1)向科加大销售成本来推销产品在短期内是有效果的,但从长远角度考虑问题,确实陷入了经济与道德、自身发展与社会责任的困惑中。如何抉择,答题者可谈自己的认识。(2)能否存在两全其美的措施,应该说是会存在的。如同今天国有企业体制改革中,也会出现减少企业员工的情况,这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是如何解决困难,日本企业的做法是可以参考的。因此,解决困难途径的思路是:a.设法安排好富余员工,不推向社会;b.加大产品科技投入,提高产品的市场价值;c.重视可持续发展,节约并用好资源。
管理学原理标准预测试卷(五)
案例分析题
华生集团是美国最大的银行企业,有3300家分支机构。该集团被认为是创新银行业务的领导者,而且被认为有一个得力的领导团体。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这家银行机构几乎每年都盈利。尽管华生集团在金融业拥有强大的实力,而且具有良好的管理力量,但它近来还是受到了世界范围银行业危机的影响——许多银行纷纷倒闭,其数量创记录。特别在以下三个领域,一直困绕着华生集团:美国政府债权交易中糟糕的业绩、公司伦敦分部的困境和投资银行业拓展势力的失败。华生集团的管理者最近宣布:计划步其他许多美国公司的后尘,进行经济规模收缩。公司最近并没有财政困难,但公司希望通过积极主动的行为能够避免未来出现的问题。作为紧缩的一部分,公司决定削减2000个职位。正如所预料的,公司雇员反映十分强烈,并有两名雇员自杀。压力增大,导致了工作事故和失误的显著增加。华生集团意识到了伴随紧缩出现的问题,并采取措施去帮助雇员应付面临的不确定性,收效还不错。
(1)华生集团是怎样应付环境的变化的?
(2)华生集团内部出现的这些问题应该怎样处理? 答:(1)由于华生集团面临环境三个领域的问题而采取的收缩经济规模,削减员工数目,这是企业经营必然要遇到的事情。特别是华生集团并没有出现财政困难,由于科技发展,企业生产流程可能要完善,也会引发出削减员工的情况。因此,华生集团这些做法是正常的,重要的是帮助员工应付面临的不确定性,这是重要的。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要点对处理好这些问题有参考性。(2)华生集团内部出现这些问题的处理,应有创新的思维。诸如知识和掌握知识的员工比土地、资十等自然资源更为重要;人本思想应是指导思想;掌握知识的员工将获得企业的剩余索取权;重视知识产权袖歹己形资产的运用;集中力量增强有别于其他企业的核心能力,放弃非核心的业务;以可持续发展代替利润最大化;以公司市场价值代替市场份额;建立学习型组织;虚拟公司正代替传统的实体型企业等等,都是可供参考的。
管理学原理标准预测试卷(六)
案例分析题
某宾馆经理接到处分职工王大成的报告,他觉得问题不太清楚,就作了一番调查。事实是王大成的母亲患病住院,他母亲想喝鸡汤。由于王白天上班,晚上去医院陪母亲,连去市场买鸡的时间都没有。在这种情景下,他在餐厅里偷了一只鸡,犯了错误。经理了解了情况以后,批准了餐厅对王记大过一次、扣发当月奖金,然后带着慰问品去医院看望王的母亲,并对他母亲说:“王大成在工作中表现很好,在家里对您也很孝顺,他是您的好儿子。”患病的母亲含笑听着。次日,经理找王大成谈话,先肯定他工作好,接着又指出偷公家东西是十分错误的,并征求其对处分的想法。王大成对这种赏罚分明、合情合理的处理十分感动,并表示自己错了,愿意接受这种处分。这时,经理离开座位说:“你母
亲生病半个多月,我们都不知道,没有给予关心,我们很对不起你。”说后,经理毕恭毕敬地向王大成鞠了一个躬。
(1)从管理与道德的关系,分析王大成的行为。(2)评价经理处理这件事的做法。
答:(1)王大成的行为,违犯了社会公认的道德行为,也是违犯爱护企业财产的规定,这是容易认识的事实。因而王自己也认识错误,接受处分。但从这件事,不仅要认识道德,还应分析管理问题:a.餐厅的管理是否有疏漏,为什么会出现生产材料被偷走的事情?b.餐厅管理者对王家庭困难情况是否了解得不多,关心得不够?c.餐厅对员工的教育力度应该加大。概括一句话,应该从行为科学来认识管理的问题。(2)本案例中经理的做法略嫌过分,本来是员工犯错误,反而像是领导有错。一般情况下,此举不妥。
管理学原理标准预测试卷(七)
案例分析题
齐鲁石化公司是一个现代石油化工生产的企业,由于这种行业具有特殊性和危险性,公司一开始就实行从严从实管理,制定岗位操作要求,实行公司、厂两级的检查和奖惩制度。1990年7月,公司所属烯烃厂裂解一班工人提出“自我管理,让领导放心”的口号,并提出“免检”申请。公司抓住这一契机,在全公司推广创“免检”活动,并细化为一套可操作的行为准则,这就是(1)工作职责标准化;(2)专业管理制度化;(3)现场管理定量化;(4)岗位培训星级化;(5)工作安排定期化;(6)工作过程程序化;(7)经济责任和管理责任契约化;(8)考核奖惩定量化;(9)台帐资料规格化;(10)管理手段现代化。公司开展“信得过”活动,是企业基层以及整个企业的管理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主要表现在:(1)职工的主人翁意识普遍增强,实现了职工从“我被管理”到“我来管理”,群众性从严管理蔚然成风。(2)基层建设方面明确了由专业管理制度、管理人员职责范围和工作标准、班级岗位十项规章制度等三方面构成,使基层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3)星级管理使职工主动学技术、技能,努力成为多面手;对管理装置工艺流程全面了解,提高了处理本岗本系统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事故发生率大幅度降低。(4)企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1)齐鲁石化的“信得过”管理采用了哪些管理的基本方法?
(2)从齐鲁石化例子,分析企业应如何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答:(1)齐鲁石化公司“信得过”管理活动,是由该公司烯烃厂一班工人提出“自我管理,让领导放心”的口号,并提出“免检”申请而引发起来的。公司抓住这一契机,在全公司推广创“免检”活动,并细化为一套的行为准则。这些准则概括为十条,涉及职责管理、经济管理、过程管理、现场管理等许多方面。(2)“信得过”,活动显示出员工当家做主人的高尚情操,管理工作方面更应该重视“以人为本的管理”,使整个企业的管理水平有显著提高,具体表现为:a.实现了员工从“我被管理”转到“我来管理”;b.基层建设上由三方面制度、标准所构成,明显地提高了管理水平;c.星级管理使员工养成肯学习的氛围;d.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管理学原理标准预测试卷(八)
案例分析题
比特丽公司是美国一家大型联合公司,.6-部设在芝加哥,下属有450个分公司,经营着9千多种产品,其中许多产品,如克拉克棒棒糖,乔氏中国食品等,都是名牌产品。公司每年的销售额达90多亿美元。多年来,比特丽公司都采用购买其他公司来发展自己的积极进取战略,因而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公司的传统做法是:每购买一家公司或厂家以后,一般都保持其原来的产品,使其成为联合公司一个新产品的市场;另一方面是对下属各分公司都采用分权的形式。允许新购买的分公司或工厂保持其原来的生产管理结构,这些都不受联合公司的限制和约束。由于实行了这种战略,公司变成由许多没有统一目标,彼此又没有什么联系的分公司组成的联合公司。1976年,负责这个发展战略的董事长退休以后,德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任命为董事长。新董事长德姆的意图是要使公司朝着他新制定的方向发展。根据他新制定的战略,德姆卖掉了下属56个分公司,但同时又买下了西北饮料工业公司。据德姆的说法,公司除了面临发展方向方面的问题外,还面临着另外两个主要问题:一个是下属各分公司都面临着向社会介绍并推销新产品的问题,为了刺激各分公司的工作,德姆决定采用奖金制。对下属干得出色的分公司经理每年奖励1万美元。但是,对于这些收入远远超过l万元的分公司经理人员来说,l万元奖金恐怕起不了多大的刺激作用。另一个面临的更严重的问题是,在维持原来的分权制度下,应如何提高对增派参谋人员必要
性的认识,应如何发挥直线与参谋人员的作用问题。德姆决定要给下属每个部门增派参谋人员,以更好地帮助各个小组开展工作。但是,有些管理人员则认为只增派参谋人员是不够的,有的人则认为,没有必要增派参谋人员,可以采用单一联络人联系几个单位的方法,即集权管理的方法。公司专门设有一个财务部门,但是这个财务部门根本就无法控制这么多分公司的财务活动。因此造成联合公司总部甚至无法了解并掌握下属部门支付支票的情况等等。
(1)比特丽公司可以在分权方面做得更好吗?(2)你对德姆的激励方法有何看法?
(3)参谋人员有何作用?如何协调直线和参谋人员之间的关系?
答:(1)比特丽公司可以在分权方面做得更好。现在的比特丽公司分权程度非常高,各下属分公司基本上是分而治之,这样的管理架构使得组织十分松散,总部也缺乏控制力。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组织需要形成整体的力量,这好比拳头打出去比每一根手指更有力。比特丽公司需要平衡集权与分权,只有在现在的基础上适度集权才能形成更大的整体合力。(2)德姆的激励方法可能难以达到理想的结果,微薄的奖励起不到足够的激励作用。要取得更好的激励效果,可以从两方面改进,一是提高物质的额度,这样对分公司经理这样高收入阶层才会起到刺激作用;二是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奖励能否起到激励作用取决于人们取得的成绩和他们对不同需要的追求程度而定,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3)参谋人员可以为直线主管提供信息,出谋划策,配合主管工作。在协调直线和参谋人员之间的关系时很有讲究:首先,直线主管不能为参谋左右。参谋人员所拥有的只是辅助性职权,比如提供咨询、建议等,直线主管广泛听取参谋的意见后应做出决策。注意,只有直线主管才是决策者。其次,参谋应尽可能的独立提出建议,直线主管不应过多干涉。
管理学原理标准预测试卷(九)
案例分析题
ABC公司是一家中等规模的汽车配件生产集团。最近,对该公司的三个重要部门经理进行了一次有关领导类型的调查。
一、安西尔:安西尔对他本部门的产出感到自豪。他总是强调对生产过程、出产量控制的必要性,坚持下属人员必须很好地理解生产指令以得到迅速、完整、准确的反馈。安西尔遇到小问题时,会放手交给下级去处理,当问题很严重时,他则委派几个有能力的下属人员去解央问题。通常情况下.他只是大致规定下属人员的工作方针、完成怎样的报告及完成期限。安西尔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导致更好的合作,避免重复工作。安西尔认为对下属人员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对一个经理来说是最好的行为方式,所谓的“亲密无间”会松懈纪律。据安西尔说,在管理中的最大问题是下级不愿意接受责任。他讲到,他的下属人员可以有机会做许多事情,但他们并不是很努力地去做。他表示不能理解以前他的下属人员如何能与一个毫无能力的前任经理相处,他说,他的上司对他们现在的工作运转情况非常满意。
二、鲍勃:鲍勃认为每个员工都有人权,他偏重于管理者有义务和责任去满足员工需要的学说,他说,他常为他的员工做一些小事,如给员工两张下月在伽利略城举行的艺术展览的入场券。他认为,每张门票才15美元,但对员工和他的妻子来说却远远超过15美元。通过这种方式,也是对员工过去几个月工作的肯定。鲍勃说,他每天都要到工厂去一趟,与至少25%的员工交谈。鲍勃不愿意为难别人,他认为安的管理方式过于死板,安的员工也许并不那么满意,但除了忍耐别无他法。鲍勃说,他已经意识到在管理中有不利因素,但大都是由于生产压力造成的。他的想法是以一个友好、粗线条的管理方式对待员工。他承认尽管在生产率上不如其他单位,但他相信他的雇员有高度的忠诚与士气,并坚信他们会因他的开明领导而努力工作。
三、查理:查理说他面临的基本问题是与其他部门的职责分工不清。他认为不论是否属于他们的任务都安排在他的部门,似乎上级并不清楚这些工作应该谁做。查理承认他没有提出异议,他说这样做会使其他部门的经理产生反感。他们把查里看成是朋友,而查里却不这样认为。查理说过去在不平等的分工会议上,他感到很窘迫,但现在适应了,其他部门的领导也不以为然了。查理认为纪律就是使每个员工不停地工作,预测各种问题的发生。他认为作为一个好的管理者,没有时间像鲍勃那样握紧每一个员工的手,告诉他们正在从事一项伟大的工作。他相信如果一个经理声称为了决定将来的提薪与晋职而对员工的工作进行考核,那么,员工则会更多地考虑他们自己,由此而产生很多问题。他主张。一旦给一个员工分配了工作,就让他以自己的方式去做,取消工作检查。他相信大多数员工知道自己把工作做得怎么样。如果说存在问题,那就是他的工作范围和职责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混淆。查理的确想过,希望公司领导叫他到办公室听听
他对某些工作的意见。然而,他并不能保证这样做不会引起**而使情况有所改变。他说他正在考虑这些问题。
(1)你认为这三个部门经理各采取什么领导方式?试预测这些模式各将产生什么结果?
(2)是否每一种领导方式在特定的环境下都有效?为什么?
答:(1)A.安西尔的领导方式充分地体现了对生产的关心,是以生产为中心的领导方式。这种领导方式可能产生较高的工作效率,但员工的士气可能比较低。B.与安西尔相反,鲍勃的领导方式则充分体现了对人的高度关心,是以人为中心的领导方式。这种领导方式虽然不能带来像任务型管理者那样的生产高效率,但因为组织气氛舒畅而友好,能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士气。C.查理对人和生产这两方面都表现出了适度关心,采取的是比较折中的领导方式:一方面,要清晰地界定每一位员工的工作范围和职责;另一方面,充分信任和尊重员工,取消工作检查。查理的领导方式可以在生产效率和员工士气之间取得较好的平衡。(2)是的。只要领导者所采取的领导方式是和环境相适应的,这三种领导方式都可能是有效的。这里的环境既包括组织的外部环境,也涵盖了组织的内部环境。
管理学原理标准预测试卷(十)
案例分析题
得利斯集团总裁郑和平酷爱读书,每每看到精彩的文章,总要推荐给员工。一次,某杂志“名牌列传”专栏刊载的一篇文章《“同仁”最是真》引起他的共鸣,郑总一连在十五处文字下划了着重号。这些内容集中反映在:做精品要严格规范,精益求精;做事要兢兢业业,埋头苦干;做人要认认真真实实在在„„郑总认为同仁堂造药,得利斯造食品都是吃的东西,是关系到人的身体健康的东西,两者具有很多的相似之处。郑总对这篇文章不仅自己阅读研究,而且向全体员工推荐,他希望这篇文章对全体员工有所启示。下面是郑总对此文章划重点号的部分内容以及他的批示。《“同仁”最是真》成药配方独具特色,考料炮制可谓一丝不苟,紫血丹的配方需用金锅银铲,乐家老太收集了各房的金首饰100两,放在锅里煮,日夜守候着。一次,老板服用本堂生产的银翘解毒丸时,口感有渣滓,便一追到底,发现是箩底的细绢并丝,造成箩目过大,他当场用水果刀划破所有箩底,令工人更换„„俗话说:字要习,马要骑,拳脚要踢打,算盘要拨拉,久练即熟,熟能生巧„„同仁堂选料是非上乘不买,非地道不购。„„火候不济,功效难求,火小了,香出不来,香入脾;如果火大,炒焦了,焦气入心经,所以又有火候太过,气味反失一说。一颗牛黄上清丸就有100多道工序,药真工细,同仁堂一等品出厂达标率达100%。“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同仁堂人也琢磨同仁堂老而不衰的谜,说法不一,却有一点共识:传统也罢,现代也罢,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啥时都重要。一位女工出远门回来后写到:“我深深懂得,踏踏实实工作,认认真真做人,才是最根本的,因为我的根基在同仁堂!”批语:“同仁堂造药,得利斯造食品,都是入口的东西,但愿《“同仁”最是真》这篇文章能给我们的员工一点启示!”
(1)你对总裁推荐这篇文章的做法是否赞成?
(2)构建学习型组织对企业的领导者提出了什么要求?(3)学习型组织中员工的角色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答:(1)赞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相关企业的生存之道能对得利斯的发展起到很好的启发作用。总裁推荐文章的行为既表现出了他对企业发展的战略眼光和深层思考,也体现了其谦虚学习的态度。(2)在学习型组织中,领导者是设计师,仆人和教师。领导者的设计工作是一个对组织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他不只是设计组织的结构和组织政策、策略,更重要的是设计组织发展的基本理念;领导者的仆人角色表现在他对实现远景的使命感,他自觉地接受远景的召唤;领导者作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界定真实情况,协助人们对真实情况进行正确、深刻的把握,提高他们对组织系统的了解能力,促进每个人的学习。具体来说,要求企业的领导者有远见,讲究战略,鼓励信息在组织内充分共享,构建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培养开放的强势文化,以顾客为中心,同时,还需要切实做到分权。(3)在学习型组织中,员工的角色不再是传统管理模式下单个的个体,而是团队的一员,必须加强持续不断的学习,以适应在组织文化、技术、组织结构权力分布、资源、关注点、工作方式、生产方式、市场以及领导方式等方面的变化。
第三篇:马克思原理全部材料分析题答案
第一章
(2011年4月28日修改)
一、材料一:现在,随着疯牛病、禽流感、苏丹红、农药残留、三聚氰氨等问题的不断报道,人们走进市场的时候,越来越感到犹豫不决了。以至有的媒体提出:我们究竟能吃什么?
材料二:联合国《世界水资源发展报告》指出,滋养着人类文明的河流在许多地方被掠夺式的开发利用,加上工业活动造成的全球变暖,未来的水资源已经受到严重威胁。
(1)运用唯物论有关知识,说明出现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所述问题的原因。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上述材料的问题反映了人们在错误的意识指导下,为了追求单纯的经济利益,违背人与自然的关系,破坏了自然,受到自然的惩罚。
(2)运用唯物论知识,说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2)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它要求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必须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这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
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必须开发利用自然,向自然索取。但是面对自然,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既要利用自然,更要保护自然。
我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时候,必须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分)
二、材料一:“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从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后,迄今共执行了100多次发射任务,从1996年10月至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更是连续60次成功发射。
材料二:人类探月分“探”、“登”、“驻(住)”三大步,中国目前的嫦娥奔月工程是人类三大步中的第一步,这步又分为“绕”、“落”、“回”三小步。等到这“三步”走下来,我国接着将开始中华民族千年梦想的载人登月计划。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说明“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连续60次成功发射以及我国成功发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体现了哪些唯物论哲理。
①“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连续60次成功发射以及成功发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充分说明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②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③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只有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取得成功。同时人又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连续60次成功发射以及成功发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是人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利用规律的结果。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一、用唯物辩证法解决
材料一:2004年新年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又称“一号文件”)正式公布,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材料二:200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运用辩证法的相关原理,简要说明党为什么要把“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答案:联系是普遍的,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三农”问题与科学发展观。
矛盾具有特殊性,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主要矛盾决定次要矛盾和事物的发展,我们要抓主要矛盾。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二、请分析说明材料中蕴含了哪些唯物辩证法道理
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式。
答案:(1)“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体现的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3)“进一步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式。”体现的是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把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从唯物辩证法角度,谈谈“第二曲线”的开辟和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一般的说,企业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从“起始期”“成长期”到“成熟期”“失败期”的生命周期,被称为“第一曲线”。为了能够实现持续发展,避免失败,全党需在高峰到来之前开辟一条新道路,这条道路发展的轨迹被称为“第二曲线”
答案:(1)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科学地预见企业发展趋势,居安思危,认识到“第二曲线”代表企业发展的方向和长远利益。
(2)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要按客观规律办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开辟“第二曲线”。(3)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来实现的,创新要把握时机,不失时机地推动企业的发展由“第一曲线”向“第二曲线”转变。
(4)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第二曲线”的开辟和发展会受到习惯势力、传统思想的干扰和制约,要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应正确对待遇到的困难,促成新事物的成长。
四、分析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台售价79美元的国产MP3,国外要拿走专利费45美元,中国企业的纯利润为1.5美元。我国至今还没有完全摆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困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材料二: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指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础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1)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义。
(2)运用唯物辩证法有有关知识,说明“我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大力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哲学依据。
(3)运用政治常识有关知识,说明党中央通过《建议》的必要性。
答案:(1)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企业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企业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②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增强国家经济实力。
(2)①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所以我们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②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我们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③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只有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才能提高核心技术的竞争力。④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引进先进技术,有利于促进现代化建设,但只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促进消化和吸收。
(3)①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国家生活实行政治领导,坚持科学执政。
②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目标。
③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特别是驾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二章
材料题
1.关于我们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问题,哲学史上不同的哲学家有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 哲学史上有不少哲学家是用观念验证某种观念的真理性,例如,斯宾诺莎就认为认识真理要以真理观念为依据。材料2 经验主义者完全相信自己的感觉,认为凡符合人的感觉的认识就是真理,而与感觉背离的认识则不是真理。材料3 波格丹诺夫说,真理是“社会的全人类的经验形式”。请回答:
(1)材料1、2、3中的观点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主要倾向是什么?(2)材料3的观点与材料1和2的观点有没有根本区别?
2.分析下面有关知行关系的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 “生而知之者上也。”“良知良能。”“人之所以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2 “行高于知。”“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材料3 “科学虽明,惟人类之事仍不能悉先知之而后行之也,其不知而行之事,仍较于知而后行为尤多也。且人类之进步,皆轫于不知而行者也,此自然之理则,而不以科学之发明为之变易者也。” 材料4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行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请回答:
(1)材料1、2、3各是什么样的行知观?(2)材料2与3有什么异同?
(3)材料4是什么样的行知观?其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案: 1.(1)材料1、2、3的观点在真理标准问题上都属于主观真理论,都是在主观范围内寻找真理的标准。
(2)材料3和材料1、2中的观点相比,强调了“社会的全人类的经验形式”,但实质上仍然是主观真理论,因为它认为多数人的感觉、经验、思想是真理,仍然是把真理停留在主观范围。实际上多数人承认的思想也不一定是真理,有时真理在少数人手中。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1)材料1是唯心主义的知先行后观,材料2是唯物主义的行先知后观。材料3是唯物主义的行先知后、行易知难观。
(2)材料2与3的相同之处都是“行先知后”观。不同之处在于:材料2是纯思辨的观点;材料3用近代自然科学知识、科学技术发展史来解释知行学说。
(3)材料4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这是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对中国哲学史上关于知行关系问题的争议进行了批判的总结和革命的改造,并将其融合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进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 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述材料,回答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问题:
[材料1]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材料2] 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 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问题:
请根据以上材料,说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
[参考答案] 材料1与材料2说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指的是:当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取代旧的生产关系后,在一段时期内,由于它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的要求,因而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的作用,它能把被旧生产关系束缚的生产力解放出来。但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就会由原来的适合而变为不适合,甚至逐步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这时社会矛盾就会激化,最终导致社会革命。打破旧的生产关系,重新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开始新一轮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指的是:上层建筑是适应一定经济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在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之后,新建立的上层建筑,基本上是适应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要求的。如果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已经变成落后腐朽的时候,生产关系严重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与生产力发展要求变革经济基础之间,就形成尖锐对抗。通过社会革命,去对原上层建筑加以根本变革。然后在新的基础上,重新建立新的上层建筑。
2、分析下面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的观点:、孟轲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摘自《孟子》)问题:上述材料的合理思想和其局限性。
[参考答案]
该思想具有重民、贵民的合理思想,包含有肯定、重视人民群众作用的思想倾向。其局限性是:这些思想以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的统治为目的,是站在君主和剥削阶级一边;它是就君民关系讲人民群众的作用的,十分狭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而且还表现了害怕人民群众的心理,反映了统治阶级与人民在根本利益上的对抗关系。
3、用历史唯物主义相关原理分析下列材料:
[材料1] 科学悲观主义认为,目前世界上存在的全球性问题,如环境污染、失业、战争、民族文化的衰退、精神堕落、贪图享受等,都是科学的罪过,要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就应该回复到不要科学的古代社会甚至原始社会状态中去。
[材料2] 科学乐观主义则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会提供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手段,真挚可以依靠自然科学去解决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
问题:
(1)材料1与材料2在本质上是否相同?
(2)比较材料1、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回答马克思主义是如何看待科学技术的? [参考答案](1)材料1的科学悲观主义与材料2的科学乐观主义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表现形式相反而已。二者的共同特征是科学单线论,或者说科学至上论,二者都是从科学出发;只不过科学悲观主义把一切问题都归罪于科学,而科学乐观主义则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归结为科学。(2)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科学技术是历史上对社会发展起重大推动作用的进步力量,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作用更为重要,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生产力对社会的作用要通过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通过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展开。生产力的作用与社会制度以及人的价值观念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们在坚持先进生产力对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的同时,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科学的发展要与人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发展统一起来,只有在科学技术、社会、人的相互作用的系统中,我们才能全面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科学悲观主义和科学乐观主义的共同问题,就是只见物不见人。马克思主义要求又见物又见人,并要由人来控制物的发展,使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人的控制。
4、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下述材料
材料1:“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摘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2: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人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 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摘自黑格尔《历史哲学》和《精神现象学》
材料3:“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八十年来我们党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
” ——摘自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问题:
(1)材料1和材料2所体现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你如何评价这些观点?(2)谈谈你对材料3的理解。
[参考答案] 材料1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材料2是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这两个材料都体现了唯心史观的否定人民群众历史创造主体性的,反映了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
(3)材料3正确反映了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群众史观。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因此,党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才把握住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才能够使党和国家的方针、路线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够永葆党的先进性。
第四章
材料分析题
1.分析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流通形式,是和前面阐明的所有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的。……无论怎样颠来倒去,结果都是一样的。如果是等价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物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
摘自《资本论》第1卷第188-189页。材料2
货币转化为资本,以及根据商品交换的内在规律来加以说明,因此等价物的交换应该是起点。我们那位还是资本家幼虫的货币占有者,必须按商品的价值购买商品,按商品的价值出卖商品,但他在过程终了时必须取出比他投入的价值更大的价值。他变为剩余价值,必须在流通领域中,又必须不在流通领域中。这就是问题的条件。
摘自《资本论》第1卷第188-189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回答马克思说的资本流通形式的矛盾指什么?为什么?
(2)根据材料2回答解决上述矛盾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结合所学过的原理说明如何解决矛盾?
[答案要点]
(1)资本流通形式的矛盾是指资本流通形式或者说资本总公式上与价值规律的矛盾,也是资本流通中价值增殖与等价交换的矛盾。因为价值规律要求等价交换,等价交换不会产生价值增殖。但资本经过流通过程都发生了价值增殖。
(2)解决矛盾的条件是价值增殖既不在流通领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产生。因为在流通领域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在等价交换的情况下,只是价值形式的变化,价值量没有变化。不等价交换,只能改变社会财富在不同资本家之间的分配,整个资产阶级占有的财富总量不会因此而增加。离开流通领域,商品生产者只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这种关系只能是一定量的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价值,但不能在这个价值之外增加价值。
资本家必须找到一种特殊商品——劳动力,它的使用,不但能够创造价值,而且创造一个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样,资本的总公式:G——W——G/ 就能做到,既不违反价值规律,又实现了价值增殖。
2.下列是关于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材料:
材料1
“处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力和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但本身不是价值。它在凝固的状态中,在物化的形式上才成为价值。”
“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本来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
“活劳动必须抓住这些东西(铁、木、纱),使它们由死复活,使它们从仅仅是可能的使用价值变为现实的和起作用的使用价值。它们被劳动的火焰笼罩着,被当作劳动自己的躯体,被赋予活力以在劳动过程中执行与它们的概念和职务相适合的职能。”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卷
材料2
生产成果的分配,不过是生产要素本身分配的结果。
长期以来,我国在理论和实践上一直排斥按生产要素分配。由此造成的后果首先是使资金、土地、设备等生产条件由个别企业无偿占有和使用,闲置或低效使用的生产要素得不到合理流动,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科学揭示的是商品价值的源泉,即人的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一种分配方式,指的是人们创造出来的价值是按照各人投入的生产要素来进行分配的。
人类社会采取何种分配方式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和结构决定的,它们从来不取决于价值是如何创造的。
材料3
法国的让·萨伊用使用价值或财富的生产过程代替价值的创造过程,得出价值是劳动、资本、土地三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因而劳动创造的收入是工资,资本创造的收入是利润,土地创造的收入是地租。
请回答:
(1)结合材料1,分析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
(2)结合材料2,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 10 个人消费分配制度的依据。
(3)结合材料1、2、3批判让·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
[答案要点](1)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是商品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它们和劳动结合生产出使用价值。在剩余价值生产中,它们是工人活劳动的吸收器,是给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的必要条件。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本身不创造价值,它们原有的价值(土地除外)是借助于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的劳动产品中去,劳动者的活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源泉。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信息、管理经验等。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生产要素所有者投入各种生产要素,取得相应的收入,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有效作用,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性。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分配理论和分配政策的重大突破和创新。
(3)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资本、土地这三个生产要素协同创造的,因此各个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就可以分别依据各自提供的生产性服务,取得各自应得的收入,工人得到工资,资本家得到利息,土地所有者得到地租。
在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下,不同的资本家集团分别占有生产资本和其他形式的资本,大土地所有者占有土地,他们凭借对这些生产要素的占有,参与对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分割。价值由劳动创造和价值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按生产要素分配,只是在商品经济 11 条件下社会产品分配的表现形式,不能认为它们都是直接创造价值的源泉。社会分配关系的本质是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经济上的实现。.阅读下列有关商品使用价值、价值和价格相互关系的一组材料: 材料 1
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别,因而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第 50 页
材料 2
在买卖商品房的过程中,那些距离中心城区较近、交通方便、周边环境较好的商品房往往价格比较高,这是因为这些商品房能让购房者节省交通时间和交通费用,呼吸到更新鲜的空气,看到更美的风景。因此,这些商品房价格贵是因为它能带来更大的使用价值。
材料 3
甲乙二人逛商场,看到两件颜色各异(分别为蓝色和绿色)、款式和质地相同的衣服。甲认为:蓝色的好,因为蓝色的贵!乙认为:绿色的好,因为绿色买的人多!请回答:(1)依据材料 1,说明材料 2 的错误所在。
(2)材料 2 中,如果商品房价格差异不能用使用价值的高低来解释,那么你认为这种差异是如何产生的呢?
(3)说明材料 3 中甲乙二人观点错误的实质。
[答案要点](1)马克思明确指出了,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使用价值只有质的差别,没有量的差别。材料2把商品房因地理位置的优劣而产生的差别看作决定其价格的根本因素,这是错误的。交通便利,空气新鲜,景色怡人等等,这些是自然条件,与盖房所耗费的劳动没有关系。(2)商品房价格的差别,第一位的是耗费劳动的多少,第二位的才是供求关系。由于自然条件的便利,大家都想买这里的房子,因此,根据价值规律的作用,它的价格就高了。
(3)材料3中,甲认为蓝色的贵,就是说,把商品使用价值中的一个因素当作决定价值的东西了。自己喜欢的颜色,能满足自己的欣赏需求,这是使用价值的东西,它只有质的区别,没有量的区别,谈不上贵与贱。而乙的说法是买的人多就是好的,这也不对,每个人的欣赏角度和爱好是不同的,没有少数服从多数的问题。
4.英国有个皮尔先生购置了5万英磅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打算到澳大利亚的斯旺河一带去创办工厂。他还非常有远见地带去了3000名男工、女工和童工。可是他没有料到,英国工人一到地广人稀、物产丰富极易生存的澳洲,就跑得无影无踪,结果连一个替他铺床或到河边打水的仆人都没有了。马克思因此打趣地写道:“不幸的皮尔先生,他什么都预见到了,就是忘了把英国的生产关系输出取斯旺河去。”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835页。
[答案要点] 在资本主义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和物品,如机器、设备、厂房、原材料、制成品等,但是,这些物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它们作为物,其自然属性并不能使它们成为资本,只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它们担负着特殊的经济职能时,才成为资本。资本家的生产资料或货币之所以是资本,是因为它被用于榨取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生产资料成为资本,劳动力成为商品,不能脱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一条件。因此,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被物的外壳掩盖的资本和雇佣劳动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5.以下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一些论述:
“处于流动状态的劳动力或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但本身不是价值,它在凝固的状态中,在物化的形式上,才成为价值。”
“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弟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铁会生锈,木会腐朽。纱不用来织或编,会成为废棉。活劳动必须抓住这些东西,使它们由死复生,使它们从仅仅是可能的使用价值变为现实的和起作用的使用价值。它们被劳动的火焰笼罩着,被当作劳动自己的躯体,被赋予活力以在劳动过程中执行与它们的概念和职务相适合的职能。”
——摘自《资本论》第一卷第65、57页,207208页。结合以上论述分析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及其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
[答案要点]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尽管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是商品生产的必要条件,但不是价值的源泉。价值是由劳动者的活劳动创造的,劳动之外的生产要素不创造价值。
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劳动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再批评“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说法,赞同威谦配弟所讲的“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的观点。在他们看来,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是商品生产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它们和劳动结合生产出财富即使用价值。
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揭示了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区别:价值创造与抽象劳动相关联,财富生产与具体劳动相关联;前者反映的是经济活动中的社会关系,后者反映的关系。因此,不能把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混为一谈。
6.战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俨使用“机器人”,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因此,剩余价值不一定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答案要点] “机器人”实质上是一种机器,仍然是不变资本,是生产工具。它在生产过程中只能按其消耗的程度转移价值,而不能增加价值和创造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用劳动创造的,它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那部分价值。使用“机器人”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同样时间内可以生产更多的使用价值量,但不能增加价值量。个别企业使用机器人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产生超额剩余价值,整个社会普遍使用机器人,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产生相对剩余价值,但二者都是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而产生的,都依然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而不是“机器人”创造的。
7.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购买劳动力,他和工人之间是一种自由平等的关系。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答案要点] 劳动力的买和卖是在流通中进行的。从表面看资本家和工人是平等的,但事实上是不平等的。这“平等”是以不平等为前提的,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工人一无所有,被迫只能出卖劳动力为生。一旦离开流通,进入生产和分配,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既使资本家按等价交换原则购买劳动力,工人仍受资本家的剥削,因此,资本家和工人是剥削被剥削的关系,而不是自由平等的关系。
8.资本积累是资本家节欲的结果。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答案要点] 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叫作资本积累,它有客观必然性。首先是由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的。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贪婪,是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其次,竞争规律决定的。要保住自己,打败对手,只有不断扩大规模,增强实力,这是外在压力。可见是由资本主义客观经济规律决定的,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
“节欲”不创造价值,不会增加社会财富。如果不是依靠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再节欲、省吃俭用,也不会使手中的资本越来越多。资本越积累,资本家就越是能享受与挥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资本家的享受同他的资本一同增加。
第四篇:4-1原理第四次材料分析题-学生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四阶段测试试题(第七、八专题)
第七专题: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一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
材料
2有关统计资料表明,20世纪80年代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仅20有余,而目前联合国成员中有48个最不发达国家(33个非洲国家、14个亚洲国家和海地)。
材料
3我们这个星球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家园。当前,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利益交融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一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携手合作、同舟共济符各国共同利益。
——胡锦涛2011年4月14日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三次会晤时的讲话
结合材料请回答:
1、原理或结论。参照教材,简述上述材料反映了何种原理或结论?
2、分析过程。结合材料分析经济全球化趋势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影晌。
3、结论。联系实际,谈谈你是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的?
第二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IBM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信息工业跨国公司之一,从上世纪50年代起致力于计算机行业,并很快在大型计算机业务上占据了统治地位。IBM生产的计算机在技术上常常是最先进的,在某些情况下,他们即使不是最好的,但由于出色的服务和技术支持,他们仍有卓越的信誉。
在整个60年代和70年代,虽然有Control data,Honeywell、Sperry Univac、Burroughs和NCR等企业的竞争,但这些公司都不是其对手,到1980年为止,IBM仍占据全球大型计算机市场超过80%的份额。大型计算机是IBM的“金母鸡”,毛利高达70%。
80年代,随着个人计算机和工作站所连接成的网络逐渐取代大型机,日本、欧洲共同体和美国国内许多资本、技术雄厚的企业纷纷涉足这一高风险、高收益的领域。在与苹果、康柏、东芝、戴尔等企业激烈的竞争中IBM公司开始走下坡路。
迫于竞争的压力,90年代IBM公司进行了组织改造以降低成本;进行资产重组和资本运营,使公司的股票价格扶摇直上;进行经营战略转型,在保持计算机硬件领域领先地位的同时,成功地实现了向软件服务等高利润领域的转移;实施竞争战略调整,全面提升了企业竞争力,重塑起昔日的辉煌。
IBM确立的战略目标是:在所处产业的所有领域都能实现高增长率;在所有领域都有技术和质量卓越的产品,并发挥领导作用;在生产、销售、服务和管理的所有业务活动上,实现最高的效率;确保企业成长所需要的高利润,以便在产业中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目前,计算机技术正在向更加“开放型系统”的方向发展。往往主机是一个公司制造的,显示器是另一个司的,打印机又是第三个公司的,软件是第四个公司的,这些组合起来使整
个系统得以运行。在新的技术础上,计算机行业的企业组织趋向网络化发展,IBM公司面临着新的竞争挑战。IBM公司在垄断和竞争中寻求着未来的发展。
——摘编自[美]J.E.斯蒂格利茨:《(经济学)小品和案例》及新华网有关资料 结合材料请回答:
1、原理或结论。参照教材,简述上述材料反映了何种原理或结论?
2、分析过程。从IBM公司的发展过程总结垄断资本条件下竞争的新特点。
3、结论。联系实际,谈谈你是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垄断和竞争?
第三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下面是关于是资本家推行“雇员拥有股票计划”的材料:
据估计,今天在美国有6 000家公司推行“雇员拥有股票计划”,其中包括西尔斯一罗伯克百货公司、美国电报电话公司等。“雇员拥有股票计划”在这些公司的推行,使工人们积极地经营他们的公司,产生了一种充满活力的责任感,在生产率、高质量和低成本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美国争取雇员拥有股票全国委员会对350家高技术公司所作的一项调查发现,利用雇员拥有股票计划的公司要比没有利用这种计划的公司发展快2-4倍。
随着这一计划的推行,到2000年,全美国有25%的雇员分享他们公司的所有权。这种迅速出现的“工人资本主义”概念也适用于相当大部分的美国经济。但是工人拥有股票不会轻易转变为工人管理。有的工人股东说:“我看不出有什么变化。一切都和以前一模一样。”也有的工人股东认为,在“雇员拥有股票计划”下,越是尽力干,得到的就越多。
——摘自W.E.哈拉尔:《新资本主义》 材料
22011年9月17日,上千名示威者聚集在美国纽约曼哈顿,试图占领华尔街,有人甚至带了帐篷,扬言要长期坚持下去。他们通过互联网组织起来,要把华尔街变成埃及的解放广场。示威组织者称,他们的意图是要反对美国政治的权钱交易、两党政争以及社会不公正。2011年10月8日,“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呈现升级趋势,千余名示威者在首都华盛顿游行,如今已逐渐成为席卷全美的群众性社会运动。
该活动网站上称:“将占领行动维持数月”,“我们共同的特点是占总人口99%的普通大众,对于仅占总数1%的人贪婪和腐败,我们再也无法忍受。”,“创造就业而不要战争”。一切军事斗争、政治斗争、经济斗争都是为了其辖区内臣民的生存权益,然而错误的、泛滥的资本政策早已将一国一地区军事斗争、政治斗争、经济斗争的硕果吞噬已尽。1%和99%的对比源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的文章《1%有,1%治,1%享》:“过去10年来,上层1%人群的收入激增18%,中产阶层的收入却在下降。而对于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来说,收入的下降尤其明显-——光是在过去25年里,就下降了12%。最近几十年来所有的经济增长,还有其他好处,都流向了金字塔顶端的人群。”
失业率居高不下似乎是触发示威的最主要导火索之一。根据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最新就业数据,8月份全美30州的就业人数下降,其中纽约州就业人数下降最多,当月纽约州雇主裁员2.2万人,凸显纽约州经济和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据观察,各种左翼组织在示威活动现场颇为活跃,有工人运动组织成员在争取劳工权利,也有社会主义运动组织呼吁“终结资本主义制度”。
结合材料请回答:
1、原理或结论。参照教材,简述上述材料反映了何种原理或结论?
2、分析过程。结合材料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实行“雇员拥有股票计划”的作用及其实质。并回答美国爆发的“占领华尔街”运动说明了什么?
3、结论。联系实际,谈谈你是如何看资本主义新变化的?
第四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一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
材料
2库尔茨从各个方面对正处于第三次工业革命阶段的当今资本主义展开了分析批判。其一,当代资本主义尽管实现了“由机器人来替代人进行劳动”,但并没有因此而使人获得解放,反而使人陷入了更深的痛苦之中。
其二,当代资本主义结构性的大规模失业像燎原烈火一样蔓延开来,并且这种失业并不源自于第三次工业革命,而完全是由社会制度造成的。库尔茨强调,只要不是根据资本主义的逻辑来使用生产力,那么,新的生产力就不会导致大规模失业,新的生产力就不会削弱而只会增强人类的生存基础。
其三,当代资本主义把在100多年间建立起来的国家经济结构以前所未有的破坏狂热加以拆毁,企图把一切与普通老百姓生计有关的社会福利连根拔掉。库尔茨指出,潜伏在资本主义内部的特殊危机的能量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总会爆发,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精英们采取“让国家退位”、削减社会福利这些“强制治疗法”只能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更加恶化。
其四,当代资本主义将劳动力市场与其他任何市场一视同仁,并且将原先护劳动者的工会等组织,迫使其解散或加以收买。
其五,当代资本主义导致了自19世纪以来大众贫困化最汹涌的浪潮,使持续加剧的大众贫困与巨大财富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资料来源:陈学明:《在高倍数显微镜下看当代资本主义——库尔茨对资本主义最
新发展阶段的论述》
材料
32008年是卡尔·马克思诞辰190周年,也许这位伟人自己也始料未及:随着华尔街金融危机肆虐欧洲、蔓延全球,《资本论》再度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经典。据外电报道,专门出版学术著作的德国卡尔-迪茨出版社经理称,今年他们售出的《资本论》已是2007年全年销量的3倍,并可能成为今年圣诞节的最佳礼物。
结合材料请回答:
1、原理或结论。参照教材,简述上述材料反映了何种原理或结论?
2、分析过程。结合材料分析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3、结论。联系实际,谈谈你是如何看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八专题: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第一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苏维埃俄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年轻的苏维埃政权建立后,不仅面临巩固政权的任务,而且也面临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而这一切毫无经验和先例可鉴。这些特殊的因素,决定了列宁,斯大林在领导人民走向社会主义道路时,不得不经历一个艰难曲折的探索过程。
材料
2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造就了苏联解体的最后结局。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为何存在了70多年后垮夸台了?根本原因无疑在苏联内部,但外部因素也不可忽视。颠覆和演变苏联社会制度,是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一项始终如一的长期战略目标。几十年来,西方先后通过杜鲁门时期的“遏制政策”、艾森豪威尔时期的“大规模报复战略”、肯尼迪时期的“和平战”、尼克松时期的“和平新战略”、里根时期的“遏制加缓和政策”以及布什时期的“超级遏制战略”,“犹如雨点般的拳头,猛击虚弱的苏联病体”(美著名作家彼得,施韦策语),对苏联的最终演变起到了重要的促进和催化作用。
结合材料请回答:
1、原理或结论。参照教材,简述上述材料反映了何种原理或结论?
2、分析过程。社会主义大国苏联的解体,在一定程度上昭示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结合材料分析我们应当如何认识这种艰巨性和长期性?
3、结论。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的理解。第二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越南的革新开放
由220万党员组成的越南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方向,从1986年开始根据越共六大精神开始推行革新开放,越南的革新开放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工农业生产得到高速发展,1991年至1995年,越南经济年均增长8.2%,为前5年的一倍。据世界银行《2000/2001世界发展报告》,1996年至2000年五年计划期间,GDP年均增长6.7%,第一、二、三产业年均增长分别为5%、12.2%和6.4%。农业生产保持年均增长4.3%,粮食产量年均增长130万吨,大米、咖啡出口跃居世界第二、三位。已初步建立了工业基础体系。进出口额年均增长20%—30%。人均国民收入从1985年的130美元上升到1990年的312美元。越南已同世界上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在发展合资、合作经济方面,现已建7个出口加工区和50多个工业区。在与国际社会接轨方面,越南正采取措施,参与东盟10年减税计划,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的国家行动计划,与美国签署双边贸易协定,争取参加世贸组织。2000年7月20日,越南第一家证券交易中心在胡志明市正式营业,上市公司两家。这意味着越南向世界金融体系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参见:人民日报、人民网、外交部网站有关越南的资料)
材料
2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古巴
苏东剧变后,古巴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经贸体系瓦解,经济萎缩35%,同时,美国等西方国家趁机加紧对古巴实行经济窒息政策,使古巴的外部环境更加恶劣,陷入自革命胜利后最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但是,英雄的古巴人民没有被吓倒。为摆脱困境,古巴共产党确立了“自力更生求生存求发展”的战略。古巴领导人明确提出:“要么干社会主义,要么死亡”,“永远不放弃社会主义的理想和目标,永远不屈服帝国主义。” 1991年古共四大开始推行谨慎的改革开放措施,调整经济结构,实行多样化的发展战略,把食品生产、旅游业和生物医药工业作为特殊时期国家三大优先发展项目。对所有制和分配关系及流通环节也做了部分调整。古巴提出做到三不放弃:不放弃革命原则,不放弃人民政权,不放弃为民造福的目标。
强调改革一定要从古巴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和做法,建设有古巴特色的社会主义。1995年古巴正式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设立了三个自由贸易区和工业园区。古巴改革与开放成效是显著的。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达到5.6%,国内生产总值为 165.56亿比索,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480比索。古巴共产党和卡斯特罗在古巴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古巴老百姓对中国同志说:“我们的领导人,包括卡斯特罗同志都和我们过同样的清苦日于,跟党走,没得说。”尽管人民生活不很富裕,但古巴人的精神面貌很好,对国家的改革和未来充满信心。古巴人民坚持自己选择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国家的富强而奋斗的精神,受到全世界的注目和尊重。2000年11月9日,联合国大会以167票赞成,3票反对,4票弃权通过决议,要求美国解除对古巴长达40年的封锁。每年的10月10日为“世界声援古巴日”。(摘自人民日报、新华网、人民网、台州清风网、参考消息、外交部网站有关古巴的资料)
材料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路。
结合材料请回答:
1、原理或结论。参照教材,简述上述材料反映了何种原理或结论?
2、分析过程。结合材料,分析在建设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我们应该坚持什么观点。
3、结论。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的理解。
第三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对此,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一书中提出:一个值得注意的共识这几年已在世界出现,因为自由民主已克服世袭君主制、法西斯与共产主义这类相对的意识形态。自由民主可能形成“人类意识形态进步的终点”与“人类统治的最后形态”,也构成了“历史的终结”。自由民主的“理念”已不能再改良了。最值得注意的发展是,在拉丁美洲和东欧、苏联、中东与亚洲,强固的政府都在这二十年间动摇了。自由民主目前已及于全球的不同地区与文化,成为唯一一贯的政治幢憬对象。
——摘自胡锦涛2008年12月18日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材料
2列宁说:“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倒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
材料
3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83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结合材料请回答:
1、原理或结论。参照教材,简述上述材料反映了何种原理或结论?
2、分析过程。结合材料,分析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的客观性。
3、结论。结合已有的实践,说明社会主义国家应如何改革?
第四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于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7年)
材料
2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盘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年)
结合材料请回答:
1、原理或结论。参照教材,简述上述材料反映了何种原理或结论?
2、分析过程。如何理解两个材料观点之间的联系?
3、结论。这对我们今天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有何启示?
第五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有人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能讲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不应该提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否则就是脱离实际。
材料
2邓小平说:“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页。材料
3胡锦涛提出:“注重学习和弘扬革命先辈对崇高理想矢志不渝,对党和人民无比忠诚,对革命事业锲而不舍的坚定信念,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信念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做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不动摇、革命意志不涣散、奋斗精神不懈怠。” 结合材料请回答:
1、原理或结论。参照教材,简述上述材料反映了何种原理或结论?
2、分析过程。结合材料,分析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3、结论。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把两者结合起来?
第五篇:2-1原理第二次材料分析题学生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阶段测试试题(第三、四专题)
第三专题: 物质世界的联系与发展
第一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有个人不小心打碎一个花瓶,但他没有陷入沮丧,而是细心地收集起满地的碎片。他把这些碎片按大小分类称出重量,结果发现:10-100克的最少,1-10克的稍多,0.1-1克和0,l克以下的最多;同时他还发现量之间存在着倍数关系,即较大块的重量是次大块的重量的16倍,小块的重量是小碎片重量的16倍„„因此他发现了“碎花瓶理论”。这个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给考古和天体的研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个人就是丹麦的物理学家稚各布·博尔。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1年2月21日)
结合材料请回答:
1、原理或结论。参照教材,简述上述材料反映了何种原理或结论?
2、分析过程。结合教材中的原理分析从打碎花瓶这一现象中所概括出的“碎花瓶理论”为什么能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
3、结论。联系实际,谈谈你对 “碎花瓶理论”的认识。
第二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最近,四川省搞了一次“医患换位体验”活动,让医生以患者的身份挂号、排队、看病、拿药„„结果,医生跑前跑后,既受累又受气。一名全程体验了“患者”的医生感慨道:“医生就像拿着个遥控器,把患者指挥得团团转,当患者确实很苦。”
美国医生爱德华·罗森邦行医50年,忽然患上了喉癌,当他重新审视医学、医院和医生时,感慨地说:“站在病床边和躺在病床上所看到的角度完全不同。”他后来在《亲尝我自己的药方》一书中写道:“如果我能从头来过的话,我会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行医,很不幸的是,生命不给人这种重新来过的机会。”
多年前,有位年轻医生患上甲状腺病,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著名头颈外科专家屠规益为他主刀。当手术结束时,屠教授低下身来说:“对不起,让您受苦了!”这是屠教授术后经常对病人说的一句话,虽然简短,却让这位年轻医生深感震撼。
结合材料请回答:
1、原理或结论。参照教材,简述上述材料反映了何种原理或结论?
2、分析过程。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医患关系的矛盾,按照矛盾辩证法该如何对待和处理?
3、结论。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矛盾辩证法”的理解。
第三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随着地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全球气候变暖、飓风频频登陆、非洲洪水泛滥、美国南方龙卷风肆虐„„人类既是受害者,又是肇事者。材料2 2008年春运高峰期间,冰雪给中国南方带来巨大灾难。交通中断,部分地区断水断电,严重影响国计民生。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救灾第一线,制定周密的计划;全国军民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生产自救、重建家园,万众一心,取得抗灾救灾重大胜利。
材料3 “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应对气候变化要求每个人从我做起,从每一件事情做起,树立环保理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环保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自己的贡献。
结合材料请回答:
1、原理或结论。参照教材,简述上述材料反映了何种原理或结论?
2、分析过程。结合材料,谈谈怎样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3、结论。联系实际,谈谈如何人类应怎样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第四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华佗是我国东汉名医。一次,华佗给两名府吏看病,经过仔细地望色、诊脉,开出了两付不同的处方。两名府吏不解地问:我俩患的是同一症状,为何开的药方却不同呢?华佗解释道:你们病症相似,但病因相异,所以治之宜殊。二人拜服,回家后各自将药熬好服下,很快都痊愈了。
中医是我国宝贵的医学遗产,强调辨证施治。华佗对症下药治头痛发热的故事蕴含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结合材料请回答:
1、原理或结论。参照教材,简述上述材料反映了何种原理或结论?
2、分析过程。这个故事对我们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何启示?并指出其中所涉及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
3、结论。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对症下药”的理解。
第五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在一次报告中以“一支粉笔多长为好”为例来讲解他所倡导的优选法。对此,他解释道:每只粉笔都要丢掉一段一定长的粉笔头,但从这一点上来说,丢掉的那段愈短愈好。但如果丢掉的那段太短了,剩下使用的部分依然很长,使用起来还是很不方便,而且还容易折断。每断一次,必然多浪费一个粉笔头,反而不合适。因而就出现了粉笔多长最合适的问题----这就是一个优选问题。
结合材料请回答:
1、原理或结论。参照教材,简述上述材料反映了何种原理或结论?
2、分析过程。所谓优选问题,从辩证法的角度看是一个坚持适度原则的问题。请简释度的含义及其方法论意义。
3、结论。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度”的理解。
第六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在麦当劳餐厅的一角,一个男孩或女孩正在贪婪地吃着汉堡包或者啃着鸡大腿。小孩子聚精会神,旁若无人。一位母亲或父亲在一默默地坐着,面带疲惫,尽管口水早已在嘴中翻江倒海,但他或她的角色经常只是个陪客。这就叫做:陪吃。
材料2 夜晚,窗门紧闭,台灯下,孩子们伏在写字台前“奋笔疾书”、父母在一旁坐着,或是举头望明月(监视)或是低头思故乡(瞌睡)。但无论如何,他们都在兢兢业业地扮演着“三陪”的另一角色:陪读。
材料3 不久前在上海卫视中看到,儿子在外面杀了人,做父母的不仅不劝其自首,相反竭力为其掩盖罪行、销毁罪证,并为其开脱,千方百计地阻挠公安机关的侦破工作。结果是人仰马翻,被公安机关统统逮捕。当这位母亲痛哭流涕地进行忏悔时,一切都已经晚了。
结合材料请回答:
1、原理或结论。参照教材,简述上述材料反映了何种原理或结论?
2、分析过程。家庭教育中,缺乏爱和“爱过了头”都会导致问题,这就说明做任何事物都具有对立的两个方面。请解释矛盾的含义和基本属性,并说明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结论。请对上述材料所反映的问题进行评价。
第四专题: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赫尔姆霍茨认为,蚂蚁能看见紫外线而人却看不见,可见人的感官的局限性构成人的认识的限制。
材料2 休谟主义者说,人们的全部知识都以感官所给予的材料为基础,可是我们怎么知道这些感觉材料是人的感官所感知的事物的正确反映而不仅仅是一些感官印象呢?
材料3 费尔巴哈认为,客观世界绝不会隐藏起来,事物及其属性可以为人们所认识,就如同空气通过口、鼻和毛孔钻进我们的体内一样。人恰恰具有使他从世界的完整性、整体方面来感知世界所必需的足够的感官。
结合材料请回答:
1、原理或结论。参照教材,简述上述材料反映了何种原理或结论?
2、分析过程。比较材料1,2和3,分别指出其中的哲学倾向。并回答材料2中的质疑。
3、结论。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理解。
第二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对发展的认识经历了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三个文明建设”再到科学发展观的“四位一体”的变化过程。
结合材料请回答:
1、原理或结论。参照教材,简述上述材料反映了何种原理或结论?
2、分析过程.指出它对我们如何发现和发展真理有哪些启示。
3、结论。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认识过程”的理解。第三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71年,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获得了“世界最佳设计”奖,设计师格罗培斯却说,“其实那不是我的设计”。原因是在迪斯尼乐园主体工程完工后,格罗培斯暂停修筑乐园里的道路,并在空地上撒上草种。五个月后,乐园里绿草茵茵,草地上被游客踏出了不少宽窄不一的小路。格罗培斯根据这些行人踏出来的小路铺设了人行道,成了“优雅自然、简捷便利、个性突出”的优秀设计。
结合材料请回答:
1、原理或结论。参照教材,简述上述材料反映了何种原理或结论?
2、分析过程.请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角度分析格罗培斯的设计。
3、结论。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格罗培斯设计的理解。
第四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早年,梅兰芳与人合演《断桥》,也就是《白蛇传》,剧情是白娘子和许仙两个人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梅兰芳在剧中饰演白娘子。剧中,白娘子有一个动作就是面对负心的丈夫许仙追赶、跪在地上哀求她的时候,她恨交加、五味杂陈,就用一根手指头去戳许仙的脑门儿。不想,梅兰芳用力过大,跪在那里扮演许仙的演员毫无防备地向后仰去。这是剧情里没有设计的动作,可能是梅兰芳入戏太深,把对许仙的恨全都聚集在了手指头上,才造成了这样的失误。眼见许仙就要倒地,怎么办?梅兰芳下意识地用双手去扶许仙,许仙是被扶住了,没有倒下。可梅兰芳马上意识到,我是白娘子,他是负心郎许仙,我去扶他不合常理,这戏不是演砸了吗?大师到底是大师,梅兰芳随机应变,在扶住他的同时,又轻轻地推了他一下,、所以,剧情就由原来的一戳变成了一戳、一扶和一推,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白娘子对许仙爱恨交织的复杂心情。这个动竹,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演得出神入化,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从此,在以后的演出中,梅兰芳就沿用了这个动作,而且,其他剧种也都移植采用了这个动作处理,这个动作成了经典之作。
由此可见,不仅在舞台上,在各行各业,在各个岗位,在工作中,在生活中,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关键是出现失误和错误以后怎么去对待,怎么去处理。处理不当,会酿成事故,导致全盘失处理不当,会酿成事故,导致全盘失败;处理得当,能败中取胜,化腐朽为神奇。
结合材料请回答:
1、原理或结论。参照教材,简述上述材料反映了何种原理或结论?
2、分析过程。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梅兰芳“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并加以分析。
3、结论。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认识”的理解。
第五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这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精神,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自觉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为改革开放提供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理论指导,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30年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30年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0年的经验是极为宝贵的财富,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和自觉运用这些宝贵经验。”
节选自《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结合材料请回答:
1、原理或结论。参照教材,简述上述材料反映了何种原理或结论?
2、分析过程。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回答实践中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态度。
3、结论。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真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