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6关于开展“促进邻里和睦、构建和谐社区”活 动 总 结
关于开展“促进邻里和睦、构建和谐社区”
活 动 总 结
根据昆区文明委发(2006)1号《关于转发在全市开展“夯实文明城市基础,深化文明社区创建”活动的通知》要求,结合办事处实际情况,我们在各社区广泛深入地开展了“促进邻里和睦、构建和谐社区”活动,现就开展情况做一简要总结。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推动了活动的顺利开展。加强领导重视对促进邻里和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此办事处街道党工委有了深刻的认识,是一项全社会共同努力完成的长期任务,常抓不懈。首先办事处和居委会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责任人的构建和谐社区的组织机构网络,并制定了相应的责任制度;其次,在办事处及居委会设立了意见箱、意见薄及投诉电话等民意表达机制,为居民群众的投诉提供通畅、便利的渠道;第三,建立了预防和化解矛盾的机制,共组建调委会5个;第四,建立健全了责任保障机制,把责任和任务落实到了个人;第五,建立健全了目标考核机制,奖优罚劣,保证了活动的顺利开展。为此项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广泛宣传,激发了广大居民的参与热情。“促进邻里和谐、构建和谐社区”活动,涉及到千家万户,特别需要人人参与,办事处要求每位职工都要参与到此项活到中来,居委会要大力宣传、广泛动员、组织居民普遍参与此项活动,确保了活动深入到户,见到实效,为有序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的氛围。
做好宣传工作是开展此项活动的重要保障,居委会依托社区内的宣传阵地,如:黑板报、宣传栏、与居民座谈、谈心等形式,最终在办事处辖区内制造良好的氛围。为达到好的效果,共出黑板报15块,入户8030户,聘请教师讲课3次,开座谈会20次,促进邻里之间开诚布公地谈心活动,消除了误会,增进了邻里之间、婆媳之间、子女之间的感情。
三、不拘形式,拓宽了各项活动的丰富内容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邻里和睦活动
1、制定邻里和睦公约
各社区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些通俗易懂、琅琅上口、有利于邻里和睦的公约,利用社区黑板宣传,组织部分居民在社区内集体宣读,教育居民自觉遵守公约。
2、在邻里之间开展“八互”、“邻里和睦推进月”和“知荣辱、夸邻里、话佳事”等活动。
办事处要求各社区居委会把10月定为邻里和睦推进月,利用各社区的有利条件,如:茶话会、板报、宣传栏等形式开展了“八互”、“知荣辱、夸邻里、话佳事”等活动,主要内容有:大力提倡“以德为邻、以邻为伴、以邻为友”,号召居民要从小事做起,积极构建居民互往,相处互尊、邻里互敬、人人互爱、办事互信、生活互助、利益互让、矛盾互谅”,在茶话会上,居民们展示了家庭才艺、各自谈谈自己的健康秘方和怎样才能更节能环保等话题,丰富了居民群众的业余生活,更促进了邻里和睦,受到了广大居民的一致好评。恩和社区居民部队转亚军人闫善梅,上有婆婆,下有儿女。做为儿媳,婆婆身体不好,她就经常去照顾婆婆,婆婆想吃什么,她就毫不犹豫地去给她买,还经常和她聊天、说话、陪她解闷,和婆婆从来没有红过脸。做为母亲和婆婆,儿子儿媳在生活上有什么困难事,她都去主动地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上有什么烦心事,都为他们积极开导,婆婆和儿媳逢人便夸,她即是一个好儿媳,又是一个好婆婆。被人们传为佳话。李俊春一家都爱好文艺,居委会组织的活动,他们一家每次都积极参加,并为居民奉献出非常精彩的节目,受到了居民的一致好评。恩和社区四区9栋21号居民杨丽英是个单亲母亲,孩子因为游泳溺水而变成植物人,对于一个没有工作的人来说,沉重的经济负担压得她抬不起头,邻居退休职工韩金花知道后,给她捐赠了衣服50件,还给她送去食物,经常对她虚寒问暖,杨丽英泪流满面,感动不已。
(二)开展“美德进家庭”活动
各社区居委会利用座谈等形式,社区居民大家在一起,交流思想,从家中的具体事、具体问题说起,如:“怎样处理好婆媳关系”,“如何教育好子女”,“远亲不如近邻”等话题,谈谈各自的看法,并请做的好的居民谈谈自己的体会,让大家向他们学习。各社区在座谈中,利用DVD机放映了在内蒙古电视台《故事》栏目里播放的恩和退休老夫妇文光军、张凤为16名贫困大学生捐助学费的先进典型事迹。大家看后一致赞叹不已,感受到自身的差距,今后一定要向他们老俩口学习。
(三)开展扎实有效的创评活动。
根据实际情况,恩和社区的共产党员为16名贫困大学生捐助学费的文光军、张凤夫妇被评为“好夫妻”、“幸福老人”称号,部队转业军人闫善梅被评为“好婆婆”、“好儿媳”称号,韩金花被评为“模范邻居”,“文艺型”特色家庭为李俊春一家。
(四)进一步推进各项服务向社区延伸,完善社区功能
1、推进社区就业服务,每天提供再就业咨询30余次,今年组织再就业培训20多次,就业岗位信息服务200多次,对就业困难人员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和援助36次。
2、推进社区社会保障服务、救助服务。今年,共申请并办理最低生活保障15户,其中有大病办理低保2户,贫困大学生1户,贫困高中生1户,帮助他们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3、推进社区安全服务。
今年,共成立民事调解组织5个,开展经常性的矛盾纠纷排查8起,调处活动6次,使矛盾得到及时化解,把问题消除在了萌芽状态。
市府东路街道办事处 2006年11月8日
第二篇:构建和睦邻里关系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构建和睦邻里关系 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邻里和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孟子“乡里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一语深刻表述了邻里友善相处、社会美满和谐这一令人神往的意境。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一传统美德在现代都市人的身上似乎再难觅踪影。高楼大厦这一有形的物体不但阻挡了邻里间亲密交往,更成为阻隔人们心灵沟通的无形屏障,一个个家庭成了楼海中的孤岛,同处一隅的邻里却互不相识,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不和陌生人说话”。老子《道德经》中“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不但是当时小国寡民生活状态的生动写照,更是对我们现代都市生活状态的谴责。
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全国上下共同的目标。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区是社会的基础,打破邻里隔膜屏障,构建和睦的邻里关系既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那么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又该如何找回渐行渐远的睦邻关系呢?
一、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的社区文化,营造睦邻友好氛围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城市社会的基础。社区内一般存在多个单位、住宅区,结构较为复杂,人际、群际关系松散,难免会产生一些摩擦或矛盾。消除摩擦、化解矛盾虽然可依靠法律法规或政府部门力量,但依此方式解决往往比较生硬,难以做到人性化,有时还易引发其他矛盾等不和谐因素。而社区文化作为社区居民在长期的生活居住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状态,其所形成的共同思想、作风、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具有非常明显的社区个性信念和行为方式,必会对融洽社区人际关系、凝聚社区力量、消除社区矛盾起到很好的调剂作用。目前,我国政治昌明,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社区文化亦日趋完善和欣欣向荣,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好局面。
建设和谐社区,虽然离不开完善的硬件设施,但凡是有人类活动的地方,便应有相应的文化,社区文化的认同感对建立和睦相处的群体关系,构建和谐社区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没有文化认同的社区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和谐。文化是和谐社区的灵魂,培育和谐的社区文化,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区文化建设,以倡导睦邻理念,培育和谐精神来形成邻里之间相互关爱、相互体谅、尊重差异、包容各样的社区氛围。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提高社区居民的公德意识,建设社区诚信文化,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精神境界和以奉献为荣的价值观,营造与邻为德、与邻为善、与邻为亲、与邻为乐的邻里氛围,让“社区”这个平台搭起邻居间友谊的桥梁,搭起莫逆之交的邻里融洽关系。
二、整合资源,激发参与热情,共建和谐社区
建设和谐社区是一个由全社区群众积极参与,并充分发挥其创造力以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对社区建设的参与意识是推动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方面。我们所倡导的和谐邻里,并不局限于居民群众之间的和谐关系,亦包括居民群众与驻区单位、社会组织之间的和谐友好关系。驻区单位、社会组织和居民本身就有一种共生共荣关系和相互依赖的需要。只有充分调动社区所有群体参与共建的积极性,使社区居民认识到自我发展与社区发展的一致性,把单位目标、个人目标与社区建设目标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驻辖区单位、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和谐共建活动中,才能实现共建各方互助合作与互利互赢。
主动参与是和谐邻里建设的重要原则,社区居民是和谐社区建设的一支主要力量,也是重要力量。群众的主动参与标志着居民对邻里的认同和关爱,居民在参与社区事务的同时增进了解,团结互助,和睦友好的邻里关系亦自然形成。因此,只有充分地动员居民参与到社区事务和社区活动中,把广大居民凝聚到基层社区组织里,各项社区事业才能得到快速推进,和谐社区建设才具有稳固的基础和纵深发展的动力。当前,社区建设面临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其症结多是缘于社区居民参与不足,具体表现是参与人群以中老年和退休无职人员为主,青壮年和在职者明显偏少;参与方式以集体组织较多、自发志愿较少;活动方式以宣传表演多、实体活动少,存在走过场、应付形势现象,效果不大。解决居民参与的难题,仅仅依靠政府部门和社区居委会(工作站)的宣传号召还远远不够,必须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其他社区组织、社区中介组织和各类“社区小社团”的作用,让这些正式、非正式的社区组织共同合作,端正个别人认为的“政府包揽一切”的态度;要大力倡导志愿服务理念,建立各级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和普遍的社区居民志愿服务项目。目前,蛇口街道有社区志愿者1300多名,建立了完善的志愿者服务组织,通过广泛开展邻里互助等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增进了社区团结,弘扬了社会新风。
三、丰富和谐邻里创建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构筑良好的社区人文体系
要坚持贴近社区、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原则,开展形式多样让群众乐于接受、乐于参与的睦邻活动。通过和谐邻里活动,为社区居民创造沟通的机会和平台,引导社区居民相识相知、互敬互爱,让陌生的邻居熟悉起来、让疏远的邻居亲近起来、让寂寞的楼门热闹起来。
(一)推广“邻居节”,搭建邻里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建设和谐融洽的邻里关系。
目前全国多个城市都举办了社区邻居节,这一活动得到广泛的认同。市民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倡议推广邻居节,以唤醒邻里“陌路之痛”。举办“邻居节”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邻居节”是邻里和谐关系的有效载体,为邻里之间从互识、互信到互敬、互助创造了条件。“邻居节”可以提高人们团结互助的意识,形成和睦相处的社会氛围。通过“邻居节”可以有效协调邻里和家庭关系,增强社会关系的内部调节能力,低成本化解社会矛盾,为建设和谐社会创造重要条件。在“邻居节”的活动形式方面,可结合各地实际组织活动,如邻里美食比赛、邻里好媳妇、好儿女评选活动、邀请宠物专家义诊倡导文明养宠等等。就蛇口街道而言,南水社区的姊妹节,渔二社区的开丁节,湾厦、海湾社区的老人节等传统特色节日亦可作为邻居节的活动形式,为这些传统节日注入文明、和睦的内涵,更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让群众乐于接受、乐于参与,不断拉近邻里的距离,促进邻里情感交流,强化居民凝聚力和社区归属感,促进形成相识、相知、相助的新时代文明和谐邻里关系。
(二)创新形式,深化内涵,体现社区人文关怀。
要不断丰富创建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从满足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把社区志愿者活动、邻里互助活动、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居民自发组织的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吸引群众广泛参与,使和谐邻里创建活动常做常新,取得实效。
其一,创新工作机制,党员亮出身份,营造“与邻为德”的友好氛围。在和谐邻里创建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争当楼栋长,组建楼栋理事会。参与业主委员会选举等,积极投身于创建活动中,并结合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十百千万”活动、“八荣八耻”教育活动,带动社区居民群众共建和谐社区。
其二,组建五支队伍,倡导与邻为亲,邻里守望精神。社区志愿者是和谐邻里建设的重要力量,活跃在社区建设的舞台上。社区党组织、社区工作站、社区居委会、社工、“五老五小”5支队伍以共建亲情邻里,共创和谐社区为己任,开展爱心志愿服务、义务便民互助服务等,倡导邻里互助精神。
其三,关注弱势群体,体现社区人文关怀,做到“与邻为善”。大力倡导“互帮互助、与邻为善”的亲情邻里关系,关注弱势群体,满足他们的实际所需,开展扶贫助弱献爱心活动、“一帮一”结对子活动等,为弱势群体创造更多的沟通交流和参与的机会,使他们在参与创建活动中获得价值认同和成就感,促进社区群众的心理和谐,塑造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其四,繁荣社区文化体育活动,以先进的文化凝聚人心,做到“与邻为乐”。充分利用社区文化广场,社区舞台及社区各类文化设施持续、深入地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以丰富群众生活,活跃社区文化氛围,满足社区群众的文化需求,融洽邻里关系,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加深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社会风尚和人际关系。
“和谐邻里”是城市文明的一道美景,展现着一座城市的精神面貌和市民素质。营造与邻为德、与邻为善、与邻为亲、与邻为乐的邻里氛围,打造团结、互助、平安、文明、和谐的现代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谐的邻里关系需要整个社会的广泛参与,只有人人参与,人人奉献,积极营造和谐的氛围,才能让左邻右舍都成为快乐的一家人。
第三篇:和睦邻里 和谐社区 端午十一活动计划
“和睦邻里 和谐社区” 迎中秋庆十一晚会
活动计划
活动时间:2012年9月28日(晚上)
活动地点:社区小广场
活动参加人:社区居民、居干、部队、社会单位代表。活动主要内容:
一、金婚老人照片展
8月份-征集,在社区长期居住,今年金婚的夫妇。9月初请地区摄影爱好者为金婚照相
9月底制作展板,将金婚夫妇的照片于2012年9月28日那天展示
活动当天为金婚老人发相片(10寸)。金婚代表讲话。
二、优秀社区志愿者表彰
8月底开始进行评选。
青少年志愿者、环保志愿者、治安维稳志愿者、社区荣誉志愿者
制作一件志愿者的T恤。**社区志愿者
三、分发月饼
大月饼,由社区、办事处领导或者志愿者代表切。
四、文艺节目(舞蹈队、腰鼓队、合唱团、部队)舞蹈队:藏舞《吉祥》、《好收成》
合唱团:《**社区好》《我的北京我的家》《爱唱歌的人
不老》
低碳环保队:快板《垃圾分类好处多》 腰鼓队:《腰鼓》
五、游戏:猜灯谜、动作猜成语等
六、经费
1、金婚老人洗相片:13元/张
2、农展南里社区志愿者T恤
3、月饼、其他食品、水等
4、参加表演的人员礼品
第四篇:构建邻里和睦关系 促进社区和谐建设
构建邻里和睦关系 促进社区和谐建设
摘要:邻里和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不和陌生人说话”的生活。高楼大厦阻挡了邻里间的交往,一个个家庭成了楼海中的孤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现代都市人的身上难觅踪影。爱丽舍社区是嘉定区政府重点规划项目之一,地理位置位于嘉定沪嘉高速公路旁。小区景观设计依照欧洲园林的做法和中国风水的理念,拥有八万平方的绿化带,两条观景河,和两条人工河。居民有部分是拆迁过来,有部分是生意老板,还有部分是政府单位工作搬过来的。入住初期,大家经常三五成群聚集在小区的出入口,聊的都是东家长西家短的家务事,有的还磕着瓜子随地吐,既影响了小区机动车出行,又影响了小区的环境卫生,甚至还会引发邻里矛盾。如何设立一个平台,让居民畅所欲言,构建邻里和睦关系 促进社区和谐建设,被放上议事日程。文章试从爱丽舍社区突破我国城市社区邻里关系冷漠化的原因,提出了构建邻里和睦关系,促进社区和谐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邻里关系 和睦 和谐
【正文】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区是社会的基础,构建和睦的邻里关系既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又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孟子曾说过“乡里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它深刻表述了邻里友善相处、社会美满和谐是令人神往的意境。良好的邻里关系,有利于邻里之间在生活上相互扶助;良好的邻里关系,有利于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良好的邻里关系,利于邻里之间互通有无、相互支援、共同走上致富道路。
一、城市社区邻里关系冷漠化的原因
为真实了解现代人的邻里关系我们针对逐渐淡漠的邻里关系做过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当人们悄悄从单位大院迁出,当人们逐渐从城郊农村搬出,搬进水泥钢筋建造的楼房时,亲密的邻里关系逐渐被冷漠替代。过去的和谐邻里关系缺失是由许多原因共同造成的。它包括社会的、个人的、主观的、客观的。
1、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的隐私观念和独立意识也在不断加强,许多人不愿意多管闲事,对于邻居的事情不闻不问,有时担心主动和别人搭讪可能会被误解,所以一个单元的邻居即使居住了好多年也并不知道邻居的名字。
2、随着住房条件的改善,居住空间的私密化越来越强,这在客观上限制了邻里之间的联系。
3、随着电视、网络、通讯等高科技产品的普及,人们能够得到的休闲方式越来越多,邻里之间的沟通欲望也大大减弱,和谐开放的邻里关系也就渐行渐远了。
4、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人们把视线聚焦在物质生活上,而忽略了精神生活的需求,在追求利益,拜金主义思想泛滥的今天,办事靠关系,成功靠金钱的一些不良现象使越来越多的人对于没有利益可图的周边人视而不见。
二、促进社区和谐建设的对策
邻里关系陌生化不仅给社会治安带来了不安全的因素,而且使儿童和老年人倍感孤独。相反,“和谐邻里”是城市文明的一道风景,昭示着一座城市的精神面貌和市民素质。打造团结、互助、平安、文明、和谐的现代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那么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面对城市社区中普遍出现的邻里关系陌生化的现状,该如何采取措施打破邻里关系淡漠的坚冰,找回渐行渐远的睦邻关系,让左邻右舍“亲密不过分”、“互助不互扰”、“共生不陌生”,成为快乐的一家人呢?
1、完善创先争优工作机制,加强民情联系工作制度
要营造社区温馨祥和的邻里亲情,社区党支部、居委会要切实发挥联系基层居民、服务居民的作用,一方面通过走访入户广泛收集居民对社区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始终保持与广大居民的联系。另一方面,要为了方便、及时了解居民需求和解决存在的问题,社区开展民情联系服务工作制度,进行划片管理,发放联系卡,有事儿就打电话,一张卡片,一个电话,看似不经意,实际上架起了党群关系桥梁。除联系卡外,群众意见箱就挂在居委会门前,居委会对信箱接收的公开的意见认真对待和处理,必要时会与发信人沟通,把矛盾化解在萌芽,把问题解决在基层。
2、培育和谐的社区文化,营造睦邻友好氛围
社区文化是社区居民在长期的生活居住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状态,文化是和谐社区的灵魂,没有文化认同的社区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和谐。社区文化建设要以倡导睦邻理念,培育和谐精神为核心,本着邻里之间相互关爱、相互体谅、求同存异的宗旨,以融洽社区人际关系、凝聚社区力量、消除社区矛盾为最终目标,让“社区”这个平台搭起邻里间友谊的桥梁。
3、开展各种娱乐活动,共建和谐友好关系
从满足群众的实际需要、丰富居民群众文化生活出发,居委会要有计划地组织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为居民搭建沟通的桥梁。如开展社区邻居节、志愿服务活动、邻里互助活动、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等等,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它既方便了居民生活,又满足文化精神需要;既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又促进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如 “广场演唱会”、“老年秧歌赛”、“摄影书法展”、“居民文化队”、社区运动会、家庭厨艺大赛等活动,吸引居民参与,消除邻里之间的陌生感,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促进邻里情感交流,强化居民凝聚力和社区归属感,形成文明、融洽的新型邻里关系。
4、推广“百姓聊天会”,搭建邻里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平台
做一个和谐城市的推动者,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在亲情环境缺失,邻里关系淡漠。整个社会公德教育越来越薄弱的大气候里,推广邻里节,以唤醒邻里“陌路之痛”。“邻里节” 可以提高人们团结互助的意识,形成和睦相处的社会氛围,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和文明水平。“邻里节”活动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可结合各地实际组织活动,如邻里美食比赛、邻里好媳妇、好儿女评选活动等等。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群众乐于接受、乐于参与,不断拉近邻里的距离,促进形成相识、相知、相助的新时代文明和谐邻里关系。
最初成立也只有十来个人,每月20日开展一次活动。虽然形式上与原有的聊家常没有发生大的改变,只是地点搬到了居委活动室。但就是这一小小改变,居民感到不适应,对从没在正规场合发言的居民来说,现在坐在一起,有人一本正紧地听她说话,原本豪爽的阿姨反而变得不会讲话了。个别居民还是习惯边聊天边打毛衣,边吃瓜子边讲悄悄话,要给这些松散的居民提出活动纪律要求,这对我们居委干部也是一次考验。于是我们在埋怨声、起哄声中,坚持开展文明礼仪知识培训,并对小组成员进行了走访,听取她们的心里话,坚持正面引导教育,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骨干们带头垂范,居民们纷纷响应,大家开始学会了认真倾听别人的讲话,主动谈谈自己的观点,在我们每一次的引导鼓励下,参加人数逐渐增加,居民们习惯每个月自觉聚在一起谈天说地,“百姓聊天会”成了能使居民们开心快乐的场所。
5、关注弱势群体,体现社区人文关怀
大力倡导“互帮互助、与邻为善”的亲情邻里关系,关注弱势群体,满足他们的实际所需,开展扶贫助弱献爱心活动、“一帮一”结对子活动等,为弱势群体创造更多的沟通交流和参与的机会,使他们在参与创建活动中获得价值认同和成就感,促进社区群众的心理和谐,塑造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活动开展以来,居民之间在主动沟通、互帮互助、参与社区事务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有效协调邻里和家庭关系,增强社区关系的内部调节能力,低成本化解社会矛盾,使居委在社区平安、社区文明、社区卫生、邻里友好等建设方面成效显著,他们已经成为居民自治的窗口,是居委和居民相互沟通的桥梁,为社区和谐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结束语:
社区的一切活动和倡导都只是个媒介,它并不能完全解决现在的问题,它只是为大家在这个钢筋混凝土的世界里提供一个可以暖心的港湾,只有大家把心放开,才可以真正的回到当初大家远亲不如近邻的温暖大家庭中去。和谐的邻里关系不仅仅是一种仁爱的光芒,更是一种坚持的美丽。只有大家能够为爱而坚持,我们就能让生活充满阳光。
参考文献:
1.曾智王挽澜.以民间传统文化为载体推动成都和谐社区建设;中华文化论坛;2011.3
2.曹恩宏.加强基层党建促进和谐社区建设;西藏发展论坛;2010.1
3.张灵.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促进社区和谐建设;工会博览·理论研究;2011.1
第五篇:促进邻里团结构建和谐社区的思考与建议
促进邻里团结
构建和谐社区的现状及建议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发展文明城区的客观需要,是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重要途径,是巩固党执政基础的根本保证。而要构建和谐社区,应从“促进邻里团结”着手,只有邻里和睦,才有社会和谐。孟子“乡里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则生动描述了邻里友善相处、社会美满和谐这一令人神往的意境。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生活节奏变快,人口流动增大,社区居民成分的多样性和需求的差异性越来越大,邻里间缺少公共沟通平台,交往和沟通越来越少。因此,构建和谐社区要在扩展社区服务,完善社区公共设施,建立社区服务机制,增强社区凝聚力方面提出新的要求。
本课题组在对莲花五村社区(纯居住区)、梧村社区(商贸、居住区)、五通社区、何厝社区(村改居的社区)等几个有代表性的社区进行调研后,对当前促进邻里团结、构建和谐社区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若干建议。
一、社区在做好邻里团结、构建和谐社区方面取得的成效
在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各社区党委要求党员要模范地搞好邻里团结,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同时以做好辖区内企业的党建工作为契机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开展服务群众,关心弱势群体的活动。
(一)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居民的整体素质。
1、充分利用社区的宣传栏、活动宣传板及标语,或与同驻企业共建联合创办社区报等方式,加大宣传本社区的好人好事,刊载有关构建和谐社区的内容;社区在开展各种活动时,散发《构建和谐社区、争创文明城市》等有关宣传材料或举办有奖知识抢答活动等。
2、定期召开居民小组会议或举办专题讲座,倡导构建和谐社区的理念。如:莲花五村社区请厦门市委讲师团“鹭江讲坛”成员、学校教师分别宣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及基本要求》、《关注民生,推进和谐社会》、《弘扬民族精神,做“五好公民”》等;梧村社区党委还成立了社区党校业余讲师团。
3、开展社区级、街道、区、市、省的“五好文明家庭”评选活动,促进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在评选活动中涌现出许多“五好文明家庭”,如莲花五村2007年评为社区级”五好文明家庭有769户,街道级有388户,区级有194户,市级有5户,省 级有1户,共1357户,占总户数的64.68%。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居民活动,努力构建居民情感交流的平台。
1、开展各式主题活动、邻里节活动,举办卡啦OK大家唱、文艺演出、电影专场,组织合唱、舞蹈、气排球、棋类等活动,社区还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老人幼儿亲情联欢,增进了居民间的情感交流。
2、社区老龄协会、妇联、关工委,组织老人、妇女、青少年参观、培训、义诊、慰问活动等,不断扩大居民的接触面和参与面。
(三)开办社区老龄大学、老龄之家,让居民在学习活动中增进友谊。社区充分利用企事业单位的资源,如场所、设备、师资资源等,开办老龄大学、老龄之家,使老龄同志走出封闭的家,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增进了感情,建立了友谊,大家从陌生到相识、相助,融入到社区的大家庭中。
(四)同驻共建,多方参与,将不和谐因素排除在萌芽状态中。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地段民警等各有关单位联合互动,综合治理、排解矛盾,将细微的不和谐因素消除在萌芽状况之中。
此外,在村改居过度期内的社区,社区主要把精力用在工程建设项目上,做好土地被征用后居民的生活保障,保障居民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对困难户做到应保尽保,有效保障居民基本生活,从源头上对促进邻里团结、构建和谐社区提供物质保障。
二、促进邻里团结构建和谐社区的不足与困难
虽然我市构建和谐社区工作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也应当看到当前和谐社区的创建中,尚存在诸多不足和困难,主要有:
(一)居民对社区缺乏认同感,社区活动参与面不够广,积极性有待进一步调动。参与人员大多为退休老人,而住在社区的在职人员参与少,他们的的观念相对较淡薄,对社区关心不够。
(二)社区服务功能被弱化。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社区工作人员工作压力大,更多地忙于上级行政部门的工作检查、验收,据不完全统计,政府各行政职能部门有140多项工作要由居委会承担,他们经常加班加点,疲于应付,削弱了社区服务功能。
(三)缺乏栋(梯)长工作机制,职责不明确。栋(梯)长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骨干力量之一,也是构建和谐社区的一线力量,但是目前栋(梯)长在工作中缺乏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其职责主要是抓计生工作,在促进邻里团结方面的作用的有待进一步发挥。
(四)经费不足,缺乏硬件设施、活动场所。在调研过程中,多数社区反映当前社 2 区经费困难,硬件设施相对滞后,活动场所不足,已经成为社区建设的瓶颈。
(五)政府服务跟不上村改居项目开发的需要。由于政府有些后续的服务工作跟不上,有些村改居社区,拆迁后土地仍闲臵着,无上项目;有的“金包金”工程已建成并完成招标工作,但由于有些部门对工程没及时验收,导致工程无法及时交付使用,影响居民的切身利益。
三、促进邻里团结构建和谐社区的若干建议:
(一)加强社区党委的领导是促进邻里团结,构建社区和谐的关键。社区工作开展得如何,要看党委重视程度,决策是否与时俱进,是否有创新观念。社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从微观入手达到宏观之大成,健全和完善创建和谐社区工作领导班子,领导班子要做到职责明确、分工具体、检查落实到位。要通过有力的领导、有效的协调、将整个创建过程始终纳入“四个落实”(组织落实、任务落实、人员落实、措施落实)管理之中。要以“民思我想,民困我帮,民需我办,民求我应”的亲民爱民理念为不懈的追求,开创邻里团结,社区和谐的新局面。
(二)出台《关于加强当前新型邻里关系建设的指导性意见》,是促进邻里团结,构建和谐社区的有效依据。政府应出台《关于加强当前新型邻里关系建设的指导性意见》,提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与邻为善、互助友爱、明礼诚信、和睦相处”的新型邻里关系,拓展社区服务功能,使邻里团结 构建和谐社区工作有章可循。
(三)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努力培植新型的社会主义文明和谐社区意识,不断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是构建和谐社区的思想基础。居委会要发挥群众自治组织自我教育的传统优势,运用各种形式的手段,大力宣传基本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宣传“厦门市市民文明公约”、“厦门市‘十不准’规定”,使之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吸引社区居民普遍参与“爱心送温暖”、“志愿者”、“扶残助困”等道德实践活动,培育居民和谐社会人人共享,建设和谐人人有责的责任意识,使人们的思想感情在活动中得到熏陶,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四)建立并落实长效的工作机制是促进邻里团结,构建和谐社区的制度保障。促进邻里团结,构建和谐社区是项永久性的工作,因此需要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使工作经常化、科学化、制度化。
1、建议以栋(梯)为单位,开展活动,搭建本栋(梯)居民交流沟通平台,使之成为栋(梯)邻里团结的载体和纽带。由现有的梯长牵头,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活动,活动要从实际出发,做到喜闻乐见、讲求实效;引导居民“敲门问声好”、“开一扇门、握一次手、聊一回天、赠一句言、献一片情、解一份忧”,从中提高人们团结互 3 助的意识,形成和睦相处的氛围,增强居民的凝聚力和社区的归属感。
2、建立本栋楼的互助联络网。要弘扬中华民族街坊邻里那种朴素、真诚、友善、互帮、互助的优良传统,建立本栋梯住户的电话联络网,开展“邻里互助”的服务活动,如独居老人的平安铃可请中青年作为第二责任人,协助独居老人采购日常较为沉重的生活用品,代请医生等。
3、制定楼道文明公约,共同维护邻里和睦关系。制定并张贴楼道文明公约,公约要简明、易懂、可行,能得到大家认同。
4、加强栋梯住户的动态管理。遇到本梯有的房子出租或出售,梯长应及时向新住户介绍本梯的“楼道文明公约”及交待房屋装修中应注意的事项,做好栋梯住户的动态管理。
5、要科学地建设和管理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结构要合理,既要有驻地单位的志愿者,又要鼓励辖区居民积极参与;建立一整套社区服务志愿者的管理制度和鼓励政策。
6、加大邻里和睦表彰力度,大力弘扬“邻里团结”的文明新风。对在促进邻里团结,构建和谐社区工作中表现积极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每年可由社区推荐,由街道办、区、市、省每年或每两年表彰一批先进个人或先进集体,并通过经验交流、现场观摩等形式,大力弘扬邻里团结的文明新风,鼓励居民做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的实践者,中华美德的传承者,新型人际关系的倡导者,和谐社区的建设者,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营造“和睦邻里”的氛围。
(五)整合资源,激发参与热情,形成促进邻里团结,构建和谐社区的社会合力。社区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全体居民的参与与支持,也离不开驻辖区单位、社会组织的支持和帮助。只有充分调动社区所有群体参与共建的积极性,使社区居民认识到自我发展与社区发展的一致性,把单位目标、个人目标与社区建设目标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驻辖区单位、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和谐共建活动中,才能实现共建各方互助合作与互利互赢。可定时开放驻辖区单位、社会组织的活动场所,解决社区开展活动所需场地的问题,或租用驻辖区企业的闲臵地盘,积极构建社区内设施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六)加大政府的资金投入,改善社区开展活动的条件,是促进邻里团结,构建和谐社区的物质保障。目前,各个社区开展各项活动的基础条件不尽相同,有的缺乏活动场地,有的缺少硬件设施,普遍深感资金短缺。建议各街道根据各社区的工作任务,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合理安排资金;其二,一年重点安排一至两个社区的重点 4 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在“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间,把全市社区基础建设工作搞好,其三,建议发挥社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由各社区根据本社区的工作实情编写工作计划,财务预算,上报街道办,街道办负责审批监督,按时下拨资金,并监督资金的使用。这样,不仅邻里团结,社区和谐搞的好,而且将全面提升厦门市社区其它各项工作的品味和成效。
(七)以人为本,关注弱势群体,是当前促进邻里团结 构建和谐社区的工作重心。大力倡导“互帮互助、与邻为善”的亲情邻里关系,关注低收入群体、困难家庭、流动人口等弱势群体,建立弱势群体资料库,进行动态管理,每年对辖区内弱势群体普查一次,确定当的贫困户,或根据贫困当事人提出经审核,更新弱势群体资料库,并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扶贫助弱献爱心活动、“一帮一”结对子活动等,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社区的温暖;为弱势群体创造更多的沟通交流和参与的机会,使他们在参与创建活动中获得价值认同和成就感,促进社区群众的心理和谐,塑造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提高社区居民对弱势群体的关爱意识,使社区成为一个其乐融融的温暖大家庭。
在当前,要认真做好村改居社区的项目开发和及时交付使用。政府在进行土地拆迁和发放土地补偿金的同时,应及时做好项目工程建设、招商,及时做好工程验收工作,保证工程及时交付使用,安排好村改居居民的再就业问题,消除隐形忧患,使社区和谐、社会长治久安。
课题指导:叶必勇 课题组长:郭国音
课题组成员:沈友兰、涂育杠、钟文鸿、曾秀琴
课题执笔:郭国音 二00八年八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