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卓越核安全文化的原则和特征
卓越核安全文化的原则和特征
卓越核安全文化的本质
核安全文化是一个组织的价值观和行为,它以领导为楷模,并内化为员工的行为,致力于使核安全处于最高优先的地位。
卓越核安全文化强调核电企业全员的价值观和行为的统一,强调追求卓越和高标准,强调卓越核安全文化没有终点。
卓越核安全文化的本质,就是要求核电企业全员能够主动将核安全文化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能够形成核安全文化力(磁场),传授并持续影响着进入组织的新成员。
卓越核安全文化是有形的,它明确组织、领导和个人在建设卓越核安全文化过程中所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通过认真理解、强化和维持卓越核安全文化原则和特征的内涵,能够提升核电企业的核安全文化管理水平。
卓越核安全文化的八大原则
◆核安全人人有责
◆领导做安全的表率
◆建立组织内部的高度信任
◆决策体现安全第一
◆认识核技术的特殊性和独特性
◆培育质疑的态度
◆倡导学习型组织
◆评估和监督活动常态化 卓越核安全文化的特征 1.核安全人人有责
明确界定核安全的责任与权利,并让全体人员清楚自己的责任和权利。落实与核安全责任相关的指挥体系、岗位权限、人员配备和资金保障。公司政策中强调核安全高于一切。其特征为:
① 规定从董事会成员到每个员工的核安全责任及权限,每个岗位都以书面的形式对其任务、职责和权限做出规定,并为在岗人员所理解。
② 非生产直接相关的部门也应明白它们在核安全管理中的作用。
③ 员工及其专业能力、价值观和经验应被视为核电厂最宝贵的资源。人员配备水平应与维持核电厂安全可靠运行的需求相一致。
④ 董事会成员和公司领导采取措施定期强化核安全,包括现场巡视,以便直接评估核安全管理的有效性。
⑤ 从总经理开始的指挥管理体系是核电厂唯一的指挥渠道。来自指挥体系之外的建议不能淡化或转移指挥体系的权力和责任。
⑥ 所有员工认识到遵守核安全标准的重要性。各级组织对未能达到标准的领域负相应的责任。
⑦ 核电厂与各上级部门之间的关系不得模糊或削弱核安全责任的界限。
⑧ 奖惩制度不但要与核安全政策的关注重点一致,同时还应能不断强化期望的行为和业绩。2.领导做安全的表率
高层领导和高级管理者是核安全的主要倡导者,应重视言传身教,要经常不断地、始终如一地宣贯核安全第一的理念。其特征为:
① 经理和主管的作用体现在通过现场关注问题,指导、监督和强化标准,及时纠正偏离电站期望值的行为等方面。
② 管理层在理解和分析问题时要考虑员工的观点。
③ 经理和主管应适当监督与安全相关的重要试验和活动。
④ 经理和主管参与高质量的培训,始终如一地强化期望的员工行为。
⑤ 管理层应认识到,如果沟通不当,生产目标可能会对核安全重要性发出误导信息。他们要敏锐地察觉和避免这样的误解。
⑥ 把重要运行决策的依据、预期的后果、潜在的问题、应急预案以及行动中止的准则及时传达给员工。
⑦ 鼓励企业内有较大影响力的资深员工在安全方面作出表率,并影响同行去达到同样的高标准。
⑧ 选择和评价经理和主管时,要考察他们推进卓越核安全文化的能力。3.建立组织内部的高度信任
在组织内建立高度的信任,并通过及时准确的沟通来培育这种信任。有畅通的信息流程来提出和处理问题,对员工提出问题所采取的措施要告知员工。其特征为:
① 尊重员工的人格和尊严。
② 员工可以提出核安全方面的问题,不必害怕惩罚,相信所提的问题会得到回应。
③ 期望和鼓励员工提出新思路来帮助解决问题。
④ 欢迎和尊重不同的意见,必要时用公平和客观的方法来解决冲突。
⑤ 主管善于以坦诚开放的方式应对员工的问题,这是一个管理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用安全文化来促进团队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⑥ 预见和管理即将发生的变革,确保维持组织内部的信任。
⑦ 针对高级管理层的激励机制侧重于反映核电厂长期业绩和安全。
⑧ 向监督、审查和监管机构提供的信息完整、准确和及时。
⑨ 作为建立信任和强化良好安全文化的一种方式,管理人员定期与员工沟通重要决策及其决策的依据,并定期了解员工的理解程度。4.决策体现安全第一
员工在做出支持核电厂安全、可靠运行的决策时,经过系统和严格的考虑。操纵员得到充分的授权并了解安全期望值,当面临突发或不确定工况时,将核电厂置于安全状态。高级管理层支持和强化保守决策。其特征为:
① 核电厂拥有一支有丰富学识和经验的员工队伍,以支持各类运行和技术决策。必要时聘请外部专家。
② 经理、主管及员工清楚地理解和尊重各方在决策中的作用。
③ 核电厂员工采取严格的步骤来解决问题,在不完全理解时采取保守决策。
④ 针对重要安全事项的决策,指定专人负责,以对决策的执行情况进行连续的跟踪和反馈。
⑤ 讨论安全问题时,鼓励公开对话和讨论。
⑥ 保守决策时应具备辨识“可接受的选择”和“慎重的选择”的能力。
⑦ 当情况发生变化时,应重新评价原决策和相关的基本假设,以提高今后的决策水平。
5.认识核技术的特殊性和独特性
所有的决策和行动都要考虑核技术的特殊性。反应性控制、持续堆芯冷却、核裂变产物屏障的完整性是核电厂有别于其它常规电厂的重要特性。其特征为:
① 实施可能引起堆芯反应性变化的活动时应格外谨慎。
② 对专设安全设施功能的维持给予特别关注。
③严守设计和运行的安全裕度,只有慎重考虑后方可改变。特别关注维持裂变产物屏障的完整性和纵深防御的功能。
④ 精心维护设备,使其性能在设计要求范围内。
⑤ 核电厂的日常活动和变更要考虑概率风险分析的结论。
⑥ 核电厂活动受全面的高质量的过程和程序控制。
⑦ 员工熟练掌握适合于工作岗位的反应堆及核电厂的基础知识,为可靠决策和良好行为打下坚实的基础。
6.培育质疑的态度
员工可通过质疑假设、分析异常工况、思考行动的潜在不利后果表现出质疑的态度。事故的产生往往来自于组织根据错误的假设、价值和信念,所采取的一系列决策和行动。员工要对可能给核电厂安全产生不利后果的状态或活动提高警惕。其特征为:
① 员工希望每天的工作有圆满结果,但他们同时也应认识到犯错误和出现最坏情况的可能性,因此应有应急预案来应对。
② 识别异常工况、深入调查、及时缓解并定期进行分析总结。
③ 在面对不确定性事件时,员工应停止继续操作。
④ 员工能够识别可能降低运行或设计裕度的工况或行为,并及时解决问题。
⑤ 员工认识到复杂技术可能以不可预见的方式而失效,并作出保守决策。
⑥ 通过思维的多元化来避免群体思维,鼓励和重视不同的意见。7.倡导学习型组织
高度重视运行经验,培育学习和应用经验的能力。通过培训、自我评估、纠正行动和对标,来激励学习和提高业绩。其特征为:
① 组织要避免自满,培养不断学习的氛围,着重培育“事件可能在这里发生”的意识。
② 通过培训加强宣贯管理标准和期望。除了传授知识和技能外,教员还要善于灌输核安全相关的价值观和理念。
③ 员工能从行业和其它核电厂的重大事件中获得基本的经验教训,并承诺不再重犯类似错误。
④ 有效地使用根本原因分析方法,对事件进行分析,制定纠正行动计划并加以落实。
⑤ 制定程序来识别和解决组织体系中存在的可能弱项,避免事件的扩大。
⑥ 员工相信涉及核安全的问题必将得到持续的关注和解决。
8.评估和监督活动常态化
采用监督手段来强化安全和提升业绩。通过各种监督方法对核安全进行常态化的监督和检查。其特征为:
① 自我评估和独立的监督相结合是一种综合平衡的方法。这种平衡需定期审查和调整。
② 定期实施核安全文化评估,以此作为改进基础。
③ 认识到仅专注片面的业绩指标是不够的,还要关注识别那些可能预示业绩下滑的指标并做出响应。
④ 重视各方面人员(包括质保人员、评估人员、独立监督人员和普通员工等)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⑤ 定期向高层管理人员和董事会成员汇报监督结果,以使他们深入了解核电厂的安全业绩。
第二篇:原核生物专题
赴衡水中学考察学习有感
商都高级中学
高三生物
张小剑
2014年9月13日至9月15日我有幸随教课室领导一行14 人赴河北衡水中学进行考察学习,参加了第十七届全国高中教师专业发展论坛暨高三教学策略研讨会议,并对衡水中学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考察学习。真可谓感受颇深、受益匪浅,衡中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弘扬。
我从以下三方面谈谈我对衡中的认识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衡中精神。
衡中精神是朝气蓬勃的跑操精神,一种凝聚力,一种团结向上的年轻人的精、气、神。孩子们跑操前每人手拿书本朗朗背书的声音,跑操时整齐划一的步伐,肩并肩步挨步专注力,一步拉下你就得趴下,甚至被踩踏。铿锵有力的口号声,无一不体现一种年轻人的朝气、正气、骨气、霸气。少年强则国强的感受涌上心头。
衡中精神是艰苦朴素的学习精神。衡中人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的精神是可贵的。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累不累学生最有发言权。起初学习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伴随着苦累与烦恼,但是,学习的快乐正是穿越苦与累,增长知识才干,磨练意志品质,收获精神愉悦和成功的快乐。衡中人坚定的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近乎毛泽东时期“团结、紧张、严肃、活跃”战略战术。正是衡中的学风。
衡中精神是竞争时间精神。竞争时间与时间赛跑,竞争上岗,竞争名次,竞争成绩。落后就要被淘汰。衡中人用成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连续十五年连冠。2014年考入清华、北大103名。一名考入哈佛大学。教师竞争首席教师、星级教师、星级班主任。学生竞争优秀学生、星级学生、十佳班长、十佳舍长。考入清华、北大学生照片和留言,不定期的演讲激励和鼓舞一代又一代衡中人不断进取,不断奋发。懈怠就要落后,衡中学子们跑步的时间多走路的时间少,松松垮垮,随随便便,三心二意,百无聊赖等懒汉二流子作风我们学生以“自由”名义蔓延而自豪。
二、衡中管理。
1、抓细备课。
衡水中学实行集体备课制度。
每学期开学前由备课组长牵头,列一个详细的备课计划,每周每个学科有固定备课时间,备课组的每位教师必须先拿出一堂课的教案,然后在备课组内说课进行分析、修改,拿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最佳教案,最后,根据集体备课的结果,结合个人和班级的实际,对自己的教案进行适当修正。上课实施完最后抓教学反思并进一步修改。
2、抓高效课堂。
利用导学案明确目标、夯实基础,利用例题破难点,抓全知识点,抓规范化,向课堂40分要效率。
3、抓精测试。
衡水中学每周每科测试一次,实行“周测制度”,对测试题的选择要求非常高,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组题。中心教研组及备课组长签字,层层把关,保证试题的质量。考后分析学生错误率选择性进行讲解。
4、抓实分析。
分析到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科,每一个知识点,开好不同层次的分析会议,落实解决问题的措施。每班前10位学生,每班后10位学生根据薄弱学科,具体到每位老师,教师利用每天课余时间、放假时间补差。培优补差靠的是日积月累,责任到人。
5、抓教师成长。
搭建教师健康成长的平台。实现教师自我价值,创新教师幸福成长机制。
首先是校本研修,强化学习,为教师的成长提供基础平台。不断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机制:一是合作学习,二是自主学习,三是网络学习。
其次是采用走出去交流的方法,拓宽教师成长的平台。
最后就是鼓励教师们进行合作与创新,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不断创新教育教学和管理方法,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三、生物教学方面。
首先研究考纲,要求回归教材,重视基础,主干不变,视角多变,能力立意,方向转变,各省考题考点全面,选一选三各具特色。其次要研究学情,研究教情,倾心教学,群策群力。最后研究考题走向。2015年图表题将减少表述提升,重视实验关注技能。研究必修一以光合、呼吸、物质运输考查为主,多为选择题。必修二以遗传为主,主要集中在基因表达,减数分裂遗传定律简答上。同时遗传题现有逆推考查为主并多以育种为背景考查。近几年关于进化几乎没有考。必修三以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神经调节、反射弧为主,生态系统每年必考多考内容以能量流动、演替为主。
在生物教学一轮复习方面,要求上好两课,复习课、习题课。常抓实验,勤练规范。
一、复习课要准确定位复习课与新授课目标、策略、效果。抓好主干知识,细化细枝末节。习题课要求及时性、针对性、激励性、顾全性。习题的讲评方法有归类讲评,变式讲评,拓展讲评,学生讲评。
二、常抓学生实验,学会分析实验的基本方法。重视实验目的、原理、分析变量包括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遵循三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等量原则、对照原则。
三、勤练规范。
向规范、审慎、速度要分,要求术语规范、准确。板书规范、到位。同时要求学生经常翻看记错本每一题要规范。
最后我想说我们要向衡中人学习衡中精神,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能不让人自律,让人自豪,令人振奋,促人奋发。更要借鉴衡中管理和经验,用衡中人追求卓越的精神和他们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在我们这里推陈出新,并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走出一条具有商都高级中学特色的成功之路。
第三篇: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特征
卓越绩效模式的特征
2006年3月3日 阅读次数: 116
默认字体
卓越绩效模式的特征
一、更加强调质量对组织绩效的增值和贡献。
标准命名为“卓越绩效评价准则”,表明 TQM(全面质量管理)近年来发生了这样一个最重要的变化,即质量和绩效、质量管理和质量经营的系统整合,旨在引导组织追求“卓越绩效”。这个重要变化来自于“质量”概念最新的变化:“质量”不再只是表示狭义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而且也不再仅仅包含工作质量,“质量”已经成为“追求卓越的经营质量”的代名词。“质量”将以追求“组织的效率最大化和顾客的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作为组织一种系统运营的“全面质量”。
二、更加强调以顾客为中心的理念。
把以顾客和市场为中心作为组织质量管理的第一项原则,“组织卓越绩效”把顾客满意和忠诚即顾客感知价值作为关注焦点,反映了当今全球化市场的必然要求。
三、更加强调系统思考和系统整合。
组织的经营管理过程就是创造顾客价值的过程,为达到更高的顾客价值,就需要系统、协调一致的经营过程。
四、更加强调重视组织文化的作用。
无论是追求组织卓越绩效、确立以顾客为中心的经营宗旨,还是系统思考和整合,都涉及企业经营的价值观。所以必须首先建设符合组织愿景和经营理念的组织文化。
五、更加强调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在制定战略时要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相关因素作为关键因素加以考虑,必须在长短期目标和方向中加以实施,通过长短期目标绩效的评审对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因素的结果加以确认,并为此提供相应的资源保证。
六、更加强调组织的社会责任。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是我国25年来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经验的总结,是多年来实施ISO9000标准的自然进程和必然结果。
卓越绩效模式介绍
2006年3月3日 阅读次数: 107
默认字体
CPE是(performance excellence model)的英文缩写,即“卓越绩效模式”。该模式源自美国波多里奇奖评审标准,以顾客为导向,追求卓越绩效管理理念。它不是目标,而是提供一种评价方法。
“ 卓越绩效模式 ” 是 80 年代后期美国创建的一种世界级企业成功的管理模式,其核心是强化组织的顾客满意意识和创新活动,追求卓越的经营绩效。“ 卓越绩效模式 ” 得到了美国企业界和管理界的公认,该模式适用于企业、事业单位、医院和学校。世界各国许多企业和组织纷纷引入实施,其中施乐公司、通用公司、微软公司、摩托罗拉公司等世界级企业都是运用卓越绩效模式取得出色经营结果的典范。2001 年起,中国质协在研究借鉴卓越绩效模式的基础上,启动了全国质量管理奖评审,致力于在中国企业普及推广卓越绩效模式的先进理念和经营方法,为中国企业不断提高竞争力取得出色的经营绩效提供多方面的服务。
中国加入 WTO 以后,企业面临全新的市场竞争环境,如何进一步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是摆在广大已获得 ISO9000 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面前的现实问题。卓越绩效模式是世界级成功企业公认的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方法,也是我国企业在新形势下经营管理的努力方向。
一个追求成功的企业,它可以从管理体系的建立、运行中取得绩效,并持续改进其业绩、取得成功。但对于一个成功的企业如何追求卓越。则 “ 模式 ” 提供了评价标准,企业可以采用这一标准集成的现代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不断评价自己的管理业绩走向卓越。
卓越绩效模式11项核心价值观概述
2006年3月3日 阅读次数: 120
默认字体
卓越绩效准则是建立在一组相互关联的核心价值观和概念的基础上的,这些核心价值观和概念是企业为实现卓越的经营绩效所必须具备的观念和意识,它贯穿于卓越绩效准则的各项要求之中,应体现在全体员工,尤其是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的行为之中。核心价值观和概念共有11条,具体内容如下:
1)前瞻性的领导(visionary leadership)
组织的高层领导者应设定方向,确立对于顾客的关注,建立明确而实在的价值观,提出高的期望。
这些方向、价值观和期望应综合权衡所有利益相关者的需要。
领导者要确保建立起追求卓越、促进创新、构筑知识和能力的战略、系统和方法。
价值观和战略应当用于指导组织所有的活动和决策。高层领导者应鼓舞、激励全体员工,鼓励员工贡献、成长和学习,鼓励他们勇于创新和创造。
高层领导者应对组织的治理机构的行为和绩效负责。治理机构最终应就组织及高层领导者的道德、价值观、行为和绩效对所有利益相关者负责。
高层领导者应通过其道德行为,通过参与计划、沟通、未来领导者培养、组织绩效评审、员工表彰认可等,发挥其榜样的作用。作为榜样,当他们在组织中构筑领导力、承诺和主动精神时,他们就能够有力的强化组织的道德观、价值观和期望。
2)顾客驱动的卓越(customer-driven excellence)
质量和绩效是由组织的顾客判定的。因此,组织必须重视所有能够为顾客带来价值的产品和服务的特征和特性,以及所有接触顾客的方式。这样才能引来顾客,得到顾客的满意、偏好和推荐,赢得顾客的驻留和忠诚,实现业务的扩大。顾客驱动的卓越包括对当前和未来两方面的关注,既要理解今天的顾客要求,还要预计未来的顾客期望和市场潜力。
在整个顾客购买、拥有和服务体验的过程中,有很多因素都会影响顾客所体察到的价值和满意。这些因素包括了组织与顾客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有助于建立信任、信心和忠诚。
顾客驱动的卓越其含义远不止减少缺陷和差错,符合规范,或是减少抱怨。不过,减少缺陷和差错以及消除造成不满的原因,影响着顾客对于组织的看法,从而也是顾客驱动的卓越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组织能否消除缺陷和错误的影响(“为顾客排除问题”),对于留住顾客和建立顾客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顾客驱动的组织不只是重视满足顾客基本要求的那些产品和服务特性,而且还重视使自身区别于竞争者的那些特征和特性。这种差异化可以基于全新或改进的提供物、产品和服务的不同组合、提供物的定制化、多重的接触机制、快速的反应、特殊的关系等等。
因此,顾客驱动的卓越是一个战略性的概念。它意在顾客的驻留和忠诚以及市场份额的获得和增长。它要求对于变化的和新出现的顾客和市场要求,对于影响顾客满意和忠诚的因素,能够持续地保持敏感。它要求倾听顾客的心声。它要求预计市场的变化。因而,顾客驱动的卓越还要求把握技术的发展,把握竞争者提供物的发展,并对顾客和市场变化做出迅速灵活的反应。
3)组织和个人的学习(organizational and personal learning)
要实现高水平的经营绩效,就必须在组织和个人的学习上有一套有效的办法。组织的学习既包括对于当前做法的持续改进,也包括因势利导引入新的目标和/或做法。学习必须根植于组织的运行中去。这意味着:
学习是日常工作的常规组成部分;
学习实施在个人、部门及整个组织的诸层次上;
学习导致了在源头(“根本原因”)解决问题;
学习着重于在整个组织中构筑和分享知识;
学习为引起重大而有意义变化的机会所驱动
实现学习的源泉包括:员工的创意、研究与开发、顾客的意见、最佳做法的分享和标杆分析。组织的学习可达成: 通过新的和改进的产品和服务,为顾客增加价值;
开发新的商机;
减少差错、缺陷、浪费和相关的费用;
改进反应能力和周期时间绩效;
增加整个组织中所有资源利用的生产率和有效性;
提升组织在履行社会责任和公民义务方面的绩效。
员工的成功日益依赖于个人的学习和实践新技能的机会。组织通过教育、培训及其他的成长机会而投资于员工的个人学习。这些机会可包括职位轮换,提高所展示出的知识和技能的薪酬。在岗培训是一种效费比很高的培训方式,能够更好地将培训与组织的需要和重点相结合。教育和培训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先进技术,如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学习和卫星广播等。
个人的学习可带来:
愿意长期为组织做出贡献的更加满意和多能的员工;
组织范围内的跨职能学习;
构筑组织的知识财富;
改善了创新环境。
因此,学习不仅直接导致了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而且还提升了响应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效率,从而带给组织更强的市场实力和绩效优势,也带给员工更好的满意度和追求卓越的动机。
4)重视员工和合作伙伴(valuing employees and partners)
组织的成功日益依赖于其全体员工及合作伙伴的多样化的知识、技能、创造力和动机。
重视员工意味着致力于员工的满意、发展和权益。这涉及到采用更灵活的绩效工作做法,这些工作做法充分考虑了员工多样化的工作场所需要和家庭生活需要。在重视员工方面所面对的主要挑战包括:
展示出领导者对于员工成功的重视;
超越常规薪酬制度的认可;
在组织中的发展与进步;
共享组织的知识从而使员工能够更好地服务于顾客及为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做出贡献。
营造鼓励冒险和创新的环境。
组织要更好地实现其总体目标,就必须建立起内部的和外部的合作关系。内部合作关系如员工与管理层之间的合作。与员工的合作关系可能会涉及员工的发展、交叉培训或新的工作组织,如高绩效的工作团队。内部的合作伙伴关系还可包括为改善灵活性、响应能力和知识共享而建立的工作单位之间的网络关系。
外部合作关系事要是同顾客、供应商和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战略合作伙伴或战略联盟正在日益成为外部合作伙伴的重要形式,这种合作伙伴以提供进入新市场的通路或发展新产品和新服务的依托。此外,这种合作伙伴关系还可以使组织的核心能力或领导能力与合作者的优势与能力相得益彰。
成功的内、外部合作伙伴关系应树立长远的目标,以建立相互投入和尊重的基础。合作者应明确成功的关键要求、定期沟通的手段、评价进展的方法、适应情况变化的措施等。某些情况下,联合教育培训可能会是一个效费比很高的员工发展方法。
5)敏捷性(agility)
要在全球化的竞争市场上取得成功,就必须有敏捷性,亦即适应快速变化的能力和灵活性。电子商务要求同时也促进了更加迅速、灵活和定制化的响应。企业面对着越来越短的新/改进的产品和服务的导入周期,同时也面对着更快、更灵活的顾客响应。要在响应时间上取得重大改进,常常要求简化工作单位和过程并/或具备在不同过程间快速转换的能力。在这样一种严峻的环境下,多技能的主动性员工就成为最为重要的财富。
应对竞争挑战的一个重要的成功因素就是从设计到导入(推出产品/服务)的周期或创新的周期。为了应对迅速变化的全球市场的需要,组织必须将从研究或概念到商品化之间的活动进行阶段间的整合(如并行工程)。
时间绩效的所有方面都变得愈来愈重要,周期时间已成为一个关键的过程指标。对时间的关注还可带来其他的重要益处,时间方面的改进通常会同时推动在组织、质量、成本和生产率方面的改进。
6)注重未来(focus on the future)
在今天的竞争环境下,注重未来就要求理解影响你的企业和市场的那些长期的和短期的因素。要追求稳定的增长和市场领先地位,就必须有坚定的未来导向以及对关键的利益相关者做出长期承诺的意愿,这些利益相关者包括顾客、员工、供应商和合作伙伴、股东、公众、社区。组织的计划活动应当预先考虑到诸多的因素,如顾客的期望、新的商机和合作机会、员工的发展和聘用的需要、全球市场的增长、技术发展、发展的电子商务环境、新的顾客细分和市场细分、不断变化的管制要求、社区和社会的期望、竞争对手的战略性举动等。战略目标和资源分配必须与这些有效因素相匹配。注重未来还包括员工和供应商的发展,实施有效的继任计划活动,创造创新机会,预期应承担的公众责任。
7)促进创新的管理(managing for innovation)
创新意味着实施有意义的改变,以改进组织的产品、服务和过程并为组织的利益相关者创造新的价值。创新会使组织的绩效进入一个新的境界。创新已不再是研发部门的领地,它对于经营的所有方面以及所有的过程都是非常重要的。组织的领导和管理应使创新成为组织的学习型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使创新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去。
创新构筑于组织及其员工所积累的知识上。因此,对于促进创新的管理而言,有效利用这些知识的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8)基于事实的管理(management by fact)
组织的运行依赖于绩效的测量和分析。这种测量应取决于经营需要和战略,并应提供关于关键过程、输出和结果的重要数据和信息。绩效管理需要诸多类型的数据和信息。绩效测量应包括顾客、产品和服务方面的绩效,运营、市场和竞争性绩效的对比,以及供应商、员工、成本和财务方面的绩效。
分析是指由数据和信息中萃取进一步的意义,以支持评价、决策和改进。分析需要利用数据来确定趋势、展望及尚不明晰的因果关系。分析可服务于多种目的,如计划活动、整体绩效评审、运营改进、变革管理、与竞争者或标杆的绩效比较等。
在绩效改进和变革管理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绩效测量指标的选择和应用。所选指标应能最好地描述那些使顾客、运营和财务绩效得以改进的因素。体现顾客和/或组织绩效要求的一套综合测量指标,构成了将所有过程与组织目标相校准的一个明确基础。在对所追踪过程的数据的分析中,测量指标本身也会被评价和改变,以更好地支持目标。
9)社会责任(social responsibility)
组织的领导层应重视公众责任、道德行为,并强调履行公民义务的必要性。在恪守商业道德和保护公众健康、安全、环境方面,领导者应当成为组织的榜样。对于健康、安全和环境的保护组织的运营,以及组织的产品和服务的生命周期。组织还应注重保护资源和从源头上减少废弃物。在计划活动中应考虑到产品的生产、分销、运输、合作和废弃等所可能造成的有害影响。有效的计划活动可防止问题的发生,提供发生问题时的坦诚应对方案,提供所需信息与支持以保持公众的知情、安全和信心。
从公众责任的角度而言,产品的设计阶段对于许多组织都是非常重要的。设计决策影响着生产过程,常常也决定着所排放的市政废弃物和工业废弃物的内容。有效的设计战略应考虑到人们增长的环境意识和组织的环境责任。
组织不只是要满足所有国家的、地方的法律法规要求,他们还应把这些要求视为实现“守法之上”的改进的机会。组织应在与所有利益相关者的事务和交往中强调道德行为。组织的治理机构应对高度的道德行提出要求并加以监控。
10)注重结果和创造价值(focus on result and creating value)
组织的绩效测量应注重于关键的结果。这些结果应当被用于关键的利益相关者——顾客、员工、股东、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公众及社区——创造价值和平衡其相互间的价值。通过为关键的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组织构筑起了忠诚,并为经济的增长做出了贡献。要加以平衡就意味着各种目标之间有时会发生冲突和改变。为了满足这些目标,组织的战略中就应明确地纳入关键的利益相关者的要求。这将有助于确保计划与行动满足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需要,避免对任何一方造成不利的影响。一套均衡组合的先行(leading)和滞后(lagging)绩效指标的应用,为沟通长、短期的重点事项和监控实际绩效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也为结果的改进提供了明确的基础。
11)系统的视野(systems persective)
卓越绩效准则为管理组织及其关键过程实现卓越绩效提供了一个系统的视野。其7个类目和核心价值观构成了这一系列的模块和整合机制。但是,要对总体绩效加以成功的管理,还必须针对组织加以“综合(synthesis)、校准(alignment)和整合(integration)”。“综合”意味着把组织视为一个整体并在此基础上确立包括战略目标和行动计划在内的关键业务要求。“校准”意味着应用卓越绩效准则所规定的各项要求之间的关键联系来确保计划、过程、测量指标和行动之间的一致性。“整合”构筑在校准之上,意味着组织绩效管理系统的各个要素以充分互联的方式运行。系统的视野包括了高层领导者对于战略方向和顾客的关注。它意味着高层领导者依据经营结果来监测、应对和管理绩效。系统的视野还包括利用测量指标和组织的知识来建立关键的战略,它意味着这些战略要与组织的关键过程联系起来并协调组织的资源配置,最终实现整体绩效的改进和顾客的满意。
《卓越绩效准则》再认识和思考
2006年3月3日 阅读次数: 81
默认字体
《卓越绩效准则》参考了最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评价条款,结合中国质量管理的实际境况,从组织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资源、过程管理、测量、分析与改进以及经营结果七方面规定了组织卓越绩效的评价要求,为国家质量奖的评价和企业提升质量水平、实现卓越绩效进行自我学习、自我评价提供了依据。它融合了中外质量管理的最新发展成果,在借鉴国外质量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加入了诚信经营、名牌战略、可持续发展等内容,都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因此规则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用哈里。S。赫茨的话说是“被证明行之有效的那些前沿的管理惯性”。标准强调质量对组织绩效的增值和贡献,反映了质量概念的最新变化,即:质量不再只是表示侠义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而且也不再仅仅包含工作质量,它已经成为“追求卓越的经营质量”的代名词,并以追求“组织效率最大化和顾客价值最大化”为目标。标准还强调战略、绩效结果、社会责任。它是为组织了解自己的优势和改进空间,为指导组织的策划工作提供了一种框架和评价工具。
根据近一段时间对《卓越绩效准则》的学习及参与某著名公司预评项目的实践,明确知道贯彻执行《卓越绩效准则》应特别遵循如下几大原则。
1、结果导向原则。对于任何企业和别的组织来说,结果无疑都是其完成好坏的最重要的指标,它包括产品与服务结果、顾客结果、财务与市场结果、人力资源结果、组织有效性结果、领导与社会责任结果等。当然这些结果应该是具体的、明确的、可达到的、可测量的,是整体绩效测评的分解。《卓越绩效准则》不仅仅关注结果和任务的完成,也更加关注人们的行为表现和努力程度,这就涉及到了员工如何激励的问题。
2、注重过程、创新和学习的原则。有效的过程是有效结果的有力保证,通过对组织流程和价值创造的分析,将过程分为价值创造过程和支持过程。为保证过程的有效性,规则要求运用各种技术建立关键绩效测量方法和指标,用于监视、控制和改进关键过程。组织和个人的学习是优质产品和服务及绩效优势的源泉,是组织提升响应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效率的保证。组织的领导和管理应使创新成为组织的学习型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使创新融入组织所有部门的日常工作中去。
3、客观性原则。对于结果和过程有效性的测评应注意定量和定性相结合,以“测”为主,以“评”为辅,强调过程和结果的数据与事实一
致,使测评尽可能做到客观、公正和公平。所以,依赖于测量和分析的数据和信息应来于关键过程、输出和结果,并对它们进行基于事实的管理。
4、全方位考核原则。考核信息要尽可能全方位的收集,考核结果要充分考虑相关人员的评价(直接主管、相关主管、员工自评、周边相关调查意见)。要用系统的视野来来把握这件事,指导方针可参考如下:A、分层考核。不同层次的人不在一起考核,同层次的人在一起考核。对于员工主要考核其个人绩效,而对于部门经理则主要考核其领导下的团队绩效及其个人贡献在团队绩效中的比例。B、分阶段考核。不同的过程有不同的侧重点,需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制定各阶段的关键考核指标。C、综合评价。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多方听取意见,使评价做的全面客观。D、要有反馈及投诉渠道和流程,并能将反馈信息用到工作改进方面。另外绩效考核工作要具有灵活性、制度性和实用性。
5、绩效关联原则。各部门、各项目组和员工个人是不可分割的利益共同体,团队的整体绩效影响着团队成员的绩效。规则重视员工和合作伙伴的整合和全面提升,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和战略联盟可以提供新市场的通路或发展新产品和新服务的依托,还可以使组织的核心能力或领导能力与合作者的优势和能力相得益彰。另外应强调管理而不是考核;强调共同参与而不是单项命令;强调双向沟通而不是一言堂。
个人英雄时代正在被科技发展和分工愈来愈细的现实抛给历史,个人力量正在被团队力量所取代。据调查,世界500强企业里有80%以上的企业都用了团队的方式来进行运作。通过与某著名企业中高层的深度沟通和访谈,我也深刻体会到这一点:只有建立高效的团队,并借助集体的力量才能创造卓越的绩效。
作为公司的领导如何打造卓越的团队呢?
1、能够描绘团队的远景。远景目标可以集中团队资源、统一团队意志、振奋团队精神,从而指引、激励团队取得出色绩效。领导的任务之一就在于认定和表明团队的远景目标。
2、对成员有很高的期望。每个人对于公司期望的看法是不一样的,如果企业的文化和管理等方面表现得很强势,那么员工可能在更大意义上表现为顺从,所以说期望定得高团队的成员往往会向上走。但高期望值要适度和科学。
3、个性化的关怀,是对每个成员都了解的基础。每个人的经历、教育背景、家庭影响、性格等的差异造就了个性化,这是客观现实。不同的个性会有不同的行为模式和机遇,员工的事就是团队的事,团队里只有“我们”,没有“你们”和“他们”。如果你把员工个人的事纯粹当作“个人的事”,那么员工也会把许多单位的事当作是“单位的事”。
4、自己是以身作则,自己所提倡的事情一定能够做到。领导本身就是员工眼光的聚焦点,其一举一动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员工,领导的行为就是员工的标杆和榜样。
5、鼓励团队合作。现代人力资源提倡的是:系统开发,协调发展,选贤任能,适才适能,扬长抑短,群体相容。既不同年龄,不同专业,不同个性,不同姓别的组合可以互补增值,团结就是力量。在团队中提倡平等有利于深度沟通和交流合作。
6、团队的领导不能把自己看得很特殊,很大程度上,领导只是起一个协调的作用。在重要的场合,尤其是在得荣誉的场合要把别人推上去,应该把自己藏在队员的背后。而不是每次得奖都是领导上台领奖,这样做很不好。
《卓越绩效准则》不但可以揭示现实工作的有效性及未来工作的潜能,而且对企业的生产率和竞争力、员工培训开发、沟通激励、战略规划等方面有重大影响。各种理论和实践都显示,绩效管理实施越好,员工积极性越高,组织生产力也就越高。《卓越绩效准则》顺利实施,可以使各部门工作顺畅,员工工作目标明确,处于良好的激励状态。但是《卓越绩效准则》的贯彻和实施是一个连续积累、不断创新的过程,卓越绩效绝非一日之功,效果达成贵在不懈坚持和努力。相信我们的企业家们会在不断的实践中将规则日臻完善,使其各部分形成有机的结合,营造出协调和谐的管理
第四篇:国家核安全局《核安全文化特征》
国家核安全局发布《核安全文化特征》
2017-04-14
2014年会同国家能源局、国防科工局发布《核安全文化政策声明》(以下简称《声明》)、组织开展核安全文化宣贯推进专项行动之后,核安全监管部门指导推进全行业核安全文化建设的又一重要举措。
《特征》旨在进一步贯彻落实《声明》,加深对核安全文化的理解,开展核安全文化评估,促进核安全文化与辐射安全相关工作有机结合,持续推进核安全文化建设工作。《特征》参考了国际核安全文化相关文件,体现监管部门所倡导的良好行为方式,是《声明》的细化支撑文件,是核安全文化评估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行业核安全文化建设的工作指南。《特征》共包含八个部分,每部分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特征描述,摘录《声明》中每项特征原文; 二是属性,逐条分解特征关注点或侧重点;
三是良好实践举例,针对每条属性,结合国内外实践经验,列举良好实践以供参考,便于加深对属性的理解。
认真学习贯彻《特征》,后续东方电气将加强集团和各涉核成员企业核安全文化建设的推动力度,组织开展核安全文化交流、宣贯、培训、评估等活动,持续推动全集团核安全文化建设取得新成效。
核安全文化特征
1.决策层的安全观和承诺(A)
决策层要树立正确的核安全观念。在确立发展目标、制定发展规划、构建管理体系、建立监管机制、落实安全责任等决策过程中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的根本方针,并就确保安全目标做出承诺。
A1 安全承诺:决策层确保核安全高于一切。A2 决策行为:决策过程体现“安全第一”。
A3 责任落实:决策层明确岗位的职责和授权已确保核设施安全可靠地运行。A4 资源保障: 决策层确保组织内的管理体系有效运作。
2.管理层的态度和表率(B)
管理层要以身作则,充分发挥表率和示范作用,提升管理层自身安全文化素养,建立并严格执行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安全责任,授予安全岗位足够的权力,给与安全措施充分的资源保障,以审慎保守的态度处理安全相关问题。
B1 表率作用:管理层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以身作则,坚持“安全第一”的根本方针。B2 安全责任: 管理层应明确并落实安全责任,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B3 资源分配:资源分配体现安全业绩的重要性,确保为安全防范和处置措施配备足够资源。
B4 常态检查:管理层应用各种检测工具确保核安全,包括持续审查核安全文化。B5 保守决策:管理层进行决策时应采用审慎的态度,必要时寻求不同工作组和组织意见;管理层支持员工解决实际问题时采取基于安全的保守方案。
3.全员的参与和责任意识(C)
全员正确理解和认识各自的核安全责任,做出安全承诺,严格执行各项安全规定,形成人人都是安全的创造者和维护者的工作氛围。
C1 遵守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员工理解遵守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重要性。员工在工作中对违背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行为和后果承担责任。C2 遵守程序:员工遵循流程、程序和工作指令。
C3 责任意识:员工主动并正确理解和认识各自的核安全责任,并在支持核安全的行为和工作实践中体现责任意识。
C4 团队合作:员工之间以及工作组之间,对于部门内和跨部门的各类活动进行沟通协调,确保核安全。
4.培育学习型组织(D)
各组织要制定系统的学习计划,积极开展培训、评估和改进行动,激励学习、提升员工综合技能,形成继承发扬、持续完善、戒骄戒躁、不断创新、追求卓越、自我超越的学习气氛。
D1 培训: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全面提升员工的综合技能,系统地发展领导力,除了传授知识和技能外,注重法规标准、管理要求和核安全价值观的传播和宣贯。
D2 评估和改进:定期开展自我评估,适当开展同行评估和第三方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恰当的改进措施。
D3 对标:通过与其他单位的对标来激励学习,不断提高知识、技能水平和安全业绩。D4 学习氛围:努力营造继承发扬、持续完善、戒骄戒躁、不断创新、追求卓越、自我超越的学习氛围。
5、构建全面有效的管理体系(E)
营运单位应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确保在制定政策、设置机构、分配资源、置顶计划、安排进度、控制成本等方面的任何考虑不能凌驾于安全之上。
E1 组织机构:建立了责任清晰、分工明确的组织机构,以确保核安全。
E2 资源管理:人员、设备、程序和其他资源的管理能够对核安全提供足够的支持。E3 过程控制:工作的策划、实施和审查过程体现了安全至上的原则。工作风险得到有效的识别和管理。
E4 问题的识别和解决:对可能影响安全的问题及时识别,充分评估并及时解决和纠正。
6.营造适宜的工作环境(F)
设置适当的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提供便利的基础设施和硬件条件,建立公开公正的激励和员工晋升机制;加强沟通交流,客观公正地解决冲突矛盾,营造相互尊重、高度信任、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
F1 工作安排和设施保障: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及基础设施和硬件条件,以保证工作效率和办公环境。
F2 激励和晋升:建立体现 “安全第一” 的公开公正的激励和晋升机制,鼓励员工关心核安全。
F3 沟通交流:加强各级员工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包括上级对下级、下级对上级以及平级之间,在各项工作中保持信息畅通。
F4 解决矛盾:遇到冲突矛盾时,要以客观、公正、专业的方式解决。
F5 工作氛围:员工相互尊重,各级员工都能感受到彼此的高度信任,组织内各工作组团结协作,工作气氛整体融洽。
7、建立对安全问题的质疑、报告和经验反馈机制(G)
倡导对安全问题严谨质疑的态度;建立机制鼓励全体员工自由报告安全相关问题并且保证不会受到歧视和报复;管理者应及时回应并合理解决员工报告的潜在问题和安全隐患;建立有效的经验反馈体系,结合案例教育,预防人因失误。
G1 了解核能的特殊性:全员了解核能这种复杂的技术,会以不可预知的方式失效。G2 质疑不明情况和不当之处:员工面对不明情况时中断工作,发现不当之处时提出自己的观点。
G3 注重安全的工作氛围:组织执行一种注重安全的政策,使得员工自由提出安全关注是想并且不用担心遭到歧视或者报复的权利和义务得到了有效维护。
G4 响应安全关注事项:迅速审查员工提出的安全关注事项,并给与及时的反馈。G5 经验反馈体系:对内部运行经验核外部运行经验进行及时、系统的收集和评估,并给予有效的落实。
G6 预防人因失误:及时并定期开展人因方面的教育活动,使员工在执行工作时有效预防人因失误。
8、创建和谐的公共关系(H)
通过信息公开、公众参与、科普宣传等公众沟通形式,确保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利和监督权;决策层和管理层应以开放的心态多渠道倾听各种不同意见,并妥善对待和处理利益相关者的各项诉求。
H1 了解公众诉求:公众对核安全的诉求能够反馈到企业。H2 公众沟通:开展公众沟通工作,及时有效地回应公众诉求。
H3 公众沟通成果:在一定的时间跨度内,公众沟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H4 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做了更多造福厂址周边居民的事。
第五篇:《卓越核安全文化的原则和特征》 学习报告-冯健
《卓越核安全文化的原则和特征》学习心得
培训中心冯健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让我了解到卓越核安全文化的本质、原则和特征,并通过文章详细的解释认识了认真理解、强化和维持卓越核安全文化原则和特征的内涵。我们国家的核电现在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由日本福岛之鉴,在高速发展的核电事业中,如果不彻底贯彻安全第一的原则,后果是难以想象的,任何人和企业都无法承担像福岛这样的灾难。要彻底灌输安全第一的思想,不仅要求我们核电的员工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更要求我们形成以安全第一为主的核安全文化,只有一个文化才能深入人心,而不是写满文字的规章制度。文章中提到,核安全文化是一个组织的价值观和行为,它以领导为楷模,并内化为员工的行为,致力于使核安全处于最高优先的地位。卓越核安全文化的本质,就是要求核电企业全员能够主动将核安全文化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能够形成核安全文化力(磁场),传授并持续影响着进入组织的新成员。我的理解就是对于核安全文化,不能只是空有口号,一定要外化于行,一定要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体现出来。这就想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在我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一样,而且在平时的生活中也有体现。
文章还介绍了卓越核安全文化的八大原则,并一一作出具体的解释,八大原则分别是 核安全人人有责、领导做安全的表率、建立组织内部的高度信任、决策体现安全第一、认识核技术的特殊性和独特性、培育质疑的态度、倡导学习型组织和评估和监督活动常态化。在对八大原则的解释中,文章将核安全文化细分到核电员工的日常工作和学习中,让人对核安全文化有了更具体更清晰的认识和理解,也对我们的工作和学习具有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