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寒富苹果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寒富苹果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一、发展现状
二、存在问题
寒富苹果产业是我县拥有品牌效应的特色产业,在沈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下,通过产业主体多年的探索和努力,取得了一些可观的成绩,但是影响和制约产业发展的因素还很多。经过实地调研了解,主要问题有:
一、主观认识程度不到位,重栽轻管现象普遍
过去由于政府政策宣传、支持和社会效应等原因,苹果推广栽植面积较大,但是有的果农发展积极性不高,栽植目的为了套取政策补助,造成新栽植果树成活率较低;有的科学技术水平不高、不想学习,成活不成园,只栽不管造成了很多“小老树”,不能为果农产生经济效益,造成了大量资源浪费且对苹果产业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同时,虽然有典型大户带动及政策的支持,但是大约三到五年的无果期,也是无效益产出阶段,对农户的正常生活冲击力较大,导致部分农户认识程度不高,对苹果产业发展持观望态度。
整体上看,重栽轻管是长期以来经济林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也是制约苹果产业发展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只有从产业发展主体入手,提高产业主体认识,提升主观能动性,苹果产业发展的目标才能实现。
二、产业发展遭遇瓶颈,政策支持不科学
今年是我县苹果产业发展的丰收年,但同时遭遇了几年来苹果价格低迷期,致使大量苹果滞销,价格走低、销售难等原因导致部分果农信心不足。苹果价格的产生有市场规律、市场周期,今年价格低迷属正常,但是如何提振市场信心需要,政府在今明两年苹果产业关键期,应当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提振市场信心。
过去在政策支持方面有欠缺,省市政策支持条件苛刻,我县果农还不能达到省市政策支持标准。
过去我县政府农业水井打井政策支持贵生产周期长、前期投入大建议栽大苗,解决生产周期、解决管理不好小老树、解决无果期的效益问题
1、新建园无果期无效益对农户生活的冲击
1、明年实施给予补助价格例如0.2元,不能打消、挫伤积极性
2、市场价格周期性原因很正常、正常市场规律、去年2.5今年1.8+0.2引导转变、心理落差大、股市救市、果市能不能救市补0.2元
3、不想学习、技术不高、年年载、小老树成活不成园
4、补助措施大小苗分批补、储藏窖补助、储藏500给300
5、防雹网200/亩补助
6、补大苗栽植大苗
三、资金投入有限,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加强
1、水是苹果产业的发展必要条件,也是目前果农反应较大的问题。目前,有的农户没有井,有的政策支持建设的水井质量不达标,按照相关政策要求,打井深度应达60米,实际深度仅30 米,部分地区水井出水缓慢甚至不出水,不能为果农切实解决水资源问题,不仅导致果农对惠农政策的不满,也造成了对后续政策支持的怀疑和资源的大量浪费。
2、与水井相配套的是电力设施,据反映柴油机抽水不能有效解决水资源问题,电力设施必须跟进,现有部分农户无电力设施接入,也有部分电力设施长期以来入园不入户。
3、同时,作为寒富苹果的朝阳产业,与果园想通的部分道路还没有修缮。
部分山顶栽植苹果水导致资源问题有待解决。基础设施薄弱影响产量水源问题燃眉之急、山顶缺水、蓄水池(蒸发)、危险系数高翻车事故招标工程质量不到位指名配水箱联合水利局、水井补贴到户、电通不入户
1、整合资源、优先支持产业发展、定点扶贫、精准扶贫、产业扶贫、政策瓶颈
2、部分农户无储藏能力
现在我县大部分农户无较大储藏能力,苹果收购商以农户无储藏能力为“砝码”,于苹果正当盛产期,按照农户“想卖不想卖都得卖”的心理,大幅压低价格,造成销售难题。
3、喜鹊等鸟类啄食苹果造成损失
喜鹊是啄食苹果主要鸟类,给农户造成了大量损失。防雹防鸟网设施建设
4、标准园建设不到位
我县苹果产业发展形式以散户种植、散户经营为主,孤立生产、孤立经营,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标准化建设不到位,造成果品质量高低不齐,影响产业长远发展。、标准园建设不高、集中精力财力、打造标杆、全方位推进产业道路、不要无需扩大、打造精品示范园、想干重点扶持不强求、示范带动作用不强、政府宣传、政策驱动、参观学习、增强信息、管理有水平园不多、弃管园多、管理不规范、服务不到位、示范园建设政策套不上、变通分解变低给鼓励政策、实打实100多亩连片没得到政策、省标准园200亩建设标准高
5、看护房建设难题
看护房是苹果规模化生产的基本要素,主要用于夜间看护、生产工具、肥料等相关设施的存放,现有看护房不能满足具体实施生产需求,主要现受相关政策制约,四、科学技术与人才紧缺等问题亟待解决、强化技术支撑 土地、气候适合持续性未间断
技术缺乏,三分栽七分管、果树技术少、土专家懂不精、招聘人才在康平落户、电视台播出技术过时、及时播出 不断地接受采访等影响农活没有鼓励政策和补助、技术官家走马观花专家不务实、不能在关键时候住下指导、系统指导、蓄水池问题、偷学外地技术、摘过前后的农药管理、没说如何管理、新果农不懂、高标准化建园、政府统一、杜绝套政策、县成立果树站、招男生真正学果树、果相不好市场拉动产业化、水利结合林业
五、整体规划问题
6、通往果园路建设
7、间作物影响灌溉作业
8、个别果农疏果不足造成质量不一
9、果园围封问题
老果园防盗,新果园防牲畜
10、政策支持过去比较泛泛
11、销售问题
12、无序扩大,破烂果冲击好果影响康平寒富形象、冲击市场打击外来果冒充
13、寒富苹果宣传错位、不到位
14、腐烂病等病虫害技术基本解决
15、发挥合作社作用很少,后续运用、有财力有能力人办。05年方正河、收果价高于本地和外地市场价格、土专家+聘请农业大学(人才少自家有果园、科技支撑力度不够、远水不解近渴、应要求专家驻扎康平)
16、土地问题、非常零散、需要流转
17、耕晨果业以储藏保鲜为主、计划引进收果带动产业发展
六、包装品牌宣传力度不够、解决销售难题迫在眉睫 今明两年将遭遇销售瓶颈,是苹果产业的发展关键时期 加大招商力度、深加工企业、推动出口、召开贸易洽谈、苹果产业推介会、缺乏大型批发商、拉长产业链、引进建设残次果深加工企业、静明县58家、储藏库跑汽车、包装箱、销售队伍、明年产量翻番、加大营销销售、林业灭顶之灾、政府扶持一把、面积大康平率先、影响后果、不能做弃儿、打造政府威信保护康平寒富品牌、坚决抵制外地苹果冒充、通过批发市场保护品牌、俄罗斯保护好、专业市场,稳定现有面积、巩固现有成果、提高水平一连二扩三建四精
二、对策与建议
1、多渠道提升农户对寒富苹果产业认识的内生动力 提升典型大户带动作用和政策解读水平,虽然有一些典型大户的带动、政策的支持等相关惠农政策,今年我县受旱灾影响,玉米等主要农作物大幅减产且价格降低,造成农户减产减收,突出了苹果产业发展优势,苹果产业的发展壮大是富民的一条出路,2、基础设施建设
3、县内延伸产业链,破烂果搞深加工
4、政策支持的适当修正
5、全面提升标准化果园水平
6、加大投资解决病虫害及倒春寒冻芽
7、加大宣传力度
(1)康平县寒富苹果品牌宣传
第二篇:苹果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新庄镇苹果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意见和建议 新庄镇地处董志塬南部边缘,位于黄土高原苹果最佳生长纬度带和国家苹果生产优势产业带。全镇辖24个行政村,190个村民小组,8361户、36776人,耕地面积7.23万亩。新庄苹果树栽植起始于1987年,发展于1992年,1998年形成规模,2005—2008年延伸发展形成产业格局。注册了产品商标、成功申报了产品产地绿色认证、实施了省部级绿色无公害苹果基地建设项目,形成了基地规模化、质量标准化、生产现代化、产品品牌化、营销国际化的产业格局,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命名为“中国优质苹果基地百强乡镇”。全镇现有果园面积5.9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2.4%,户均果园6.8亩,人均果园1.54亩,其中挂果园面积3万亩,2011年果品总产量达到6万吨,实现产值1.2亿元,使农民人均增收3260元。
新庄苹果起步发展二十多年来,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苹果产业作为农民致富的优势主导产业,狠下决心,常抓不懈。特别是近两年,镇党委、镇政府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多措并举,强力推进果产业发展,在扩大种植面积、壮大基地规模、提高质量效益、推广科技兴果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进步,依照“整乡推进”的思路,形成了“三线两点”的结构布局,即青新公路沿线、西南片道路沿线、东片公路沿线,山王、米家沟两个山地果园示范点及塬面东北门高科技示范点,确保苹果“栽得进、保得住、能成园、高收益”。
多年来,新庄镇党委政府立足镇情,在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决策的基础上,始终把大力发展苹果产业作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举措来抓。2007年,依托市、县林业部门和陇东学院农学系专家的技术支撑,论证编制了《新庄镇苹果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实施“511工程”,计划3—5年使新庄镇挂果园面积突破5万亩、果品产量达到1亿斤、实现产值1亿元。并成立了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包村干部为组员的果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包村、包组、包农户、包地块,抓点示范,典型带动,有力地推动了果产业的持续发展。至2010年,实现了既定的发展目标。
如上所述,新庄镇的苹果产业发展虽然具备了光热资源充沛、政府高度重视、群众积极参与的有利条件,但依然面临阻碍发展的现实问题:一是标准化栽培技术掌握不够,果品整体质量不高。新庄苹果虽然已发展多年,积累了一定栽培技术和经验,但大多数果农仍沿用传统的栽培技术和管理方法。对于苹果生产的有关标准和栽培技术不熟悉,特别是无公害栽培技术应用率很低,在果园生产管理中没有完全掌握良种壮苗、整形修剪、疏花疏果、平衡施肥、果园覆盖、节水灌溉、综合防治、果实套袋、摘叶转果等改善苹果品质的标准化栽培技术,造成苹果单产低、优果率低,经济效益不高,不仅浪费了资源,还影响了增收;二是品种结构不尽合理。在生产中适地适栽、科学布局、集约经营的原则贯彻不够,盲目发展的现象仍然存在。主要表现为主栽品种比较
单一,新品种更新换代慢,熟期搭配不合理,早、中熟品种相对较少,晚熟品种约占75%-80%,成熟期过于集中,造成果品采后贮藏、销售压力加大。鲜食与加工品种比例不协调,主栽品种基本上都是鲜食品种,适于加工的品种很少,致使苹果加工企业没有稳定的优质原料,加工产品的质量难以适应市场需要;三是产业链条的联动效应发挥不够。围绕果产业生产性基地的培育和建设,我们虽然拥有投资上千万的庆新果业公司,但其主营业务以收贮为主,我们的兴庆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还没有真正构建形成产业和服务相辉映的通道,庆林套袋厂、裕阳套袋厂等规模偏小,真正意义上作为一项产业的上、中、下游生产与服务对接、产业效益的提高等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由于受发展理念、资金和技术的局限,面临困难和挑战,更需要全新的跨越发展。真正使新庄镇成为名符其实的“陇东苹果第一大镇”,还需要全镇干部群众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1、坚定发展苹果产业的决心和信心。产业的发展就是一场革命,观念的转变更是一个痛苦的历程。只有通过宣传教育、核心示范、行政推动才能使群众经历痛苦的观念更新而改变政府急、群众疲的现状,解决认识问题,在生产实践中不断产生龙头企业和领军人物;
2、压缩晚熟品种栽植面积,适当增加早、中熟品种比例,调整品种结构,发展名优特新品种;
3、强化技术支撑和公共服务,强化技术骨干培训和果农培训,充分发挥果树服务队的职能,加大标准
化栽培技术和无公害生产技术的推广,集中财力在每个乡镇建办一个每亩投资1万元的100亩标准化示范园,以点带面,发挥示范引导作用,激发果农提高栽植生产技术的积极性,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苹果产业的健康发展;
4、充分借鉴其他苹果产区政府通过协会、专业合作社在产品包装、营销渠道建设、新技术推广、园艺机械购臵等方面给予补助的成熟经验,扶持果农以高投入实现高产出。
第三篇:苹果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乡苹果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21世纪被称为绿色世纪,追求安全、优质、营养的农产品生产已成为全球农业发展的主流。加入WTO后,我国果业面临新的形势和严峻挑战已众所周知。如何抓住机遇,借鉴经验教训,加快发展,参与竞争,是摆在所有果业工作者和有关领导面前的重要课题。提高果业质量,发展绿色产业是当代果业发展的一大特点,也是提高果业效益的必由之路。**县**乡独特的区位地理优势和气候特点,为发展绿色苹果产业生产提供了保障,发展优势明显。为加快一乡一品特色产业发展,扩大苹果产业栽植规模,拉长苹果产业链条,提高果品附加值。我对**乡苹果产业的发展做了专题调研,形成此报告。
一、发展现状
为了打造、提升**乡苹果产业,使之成为品牌特色经济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优势产业,**乡党委提出了“做大果业、扶贫攻坚、富民强乡”的总体发展目标,坚持“生态发展、绿色崛起”的总体取向。旨在发展壮大**乡果业,推动果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乡是**县果业发展较好的乡镇之一,其中苹果实有面积1.1万亩。通过几十年的发展壮大,**乡的苹果已经全面打开了**的市场,所产富士、国光、黄元帅等优质果品供不应求。2018年,**乡社会总产值19500万元,其中苹果产量4055吨,实现产值3244万元,占全乡总产值16.63%。如此成果的取得,全部以初级产品出售为主。
**乡果业发展有底蕴、有规模、有品牌。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乡党委政府抓住时机,乘势而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各村将山地、二坡地、旮旯胡同、房前屋后大量栽植各类果树,使全乡果树面积达到2.1万亩。
二、发展意义
1、有利于优势资源和生产潜力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发展苹果产业生产可使各种有利资源得到有效配置,生产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有利于将**乡的自然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尤其对展示**乡绿色无污染形象和带动旅游产业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潜在动力。
2、有利于实现果业产业化。实现果业生产组织规模化、生产管理规范化、产品质量标准化、市场经营规则化,是今后果业发展的方向,苹果产业生产可将果业的四化有机地结合到一起。
3、有利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取得实效。**乡果业的发展是**乡党委引领全乡脱贫攻坚奔小康,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产业保证的重要途径。
三、发展优势
1、气候适宜。**乡地处
120。42~121。44E、40。02~41。10N之间,属典型的**丘陵带地形,地形、地貌复杂,山多地少,且多为坡耕地。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北部受蒙古高原高压影响较大,气候大陆性特性特征显著。距渤海虽不足百公里,但由于受燕山山脉阻隔,南来暖湿气流不能流入境内,所以形成半干旱半湿润的易旱地区。境内四季雨热同期,日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平均年日照时数为2861.7小时,日照率65%。光能条件优越。太阳辐射年平均总量140.4千卡/平方厘米,4~9月间总辐射量为91.1千卡/平方厘米,占全年总辐射量65%。在总辐射量中,生理辐射占49%,年值为68.9千卡/平方厘米;4-6月份生理辐射44.64千卡/平方厘米,占全年生理总量的64.7%。年平均气温8.3~8.9℃,年均最高15.5~15.9℃,年均最低1.4~2.0℃。一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10.0~10.9℃;7月份最热,月平均气温24.4~24.9℃。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这里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发展苹果产业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
2、环境优良。**乡的工业化程度相对较低,境内无工矿企业,森林覆盖率达到乡域面积64.2%,属纯绿色无污染乡镇,因而苹果产业栽培基本上不受三废(废气、废水、废物)等污染物的影响,十分有利于苹果产业的生产。
3、历史悠久。**乡苹果种植始于清中期,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所产苹果曾为清皇室御用贡品。《塔子沟纪略》有文献记载曰:“其南有山,帽遮云雾故谓之云蒙;山脚产御品如意,沁肺润喉,尤以通州岭下,老爷坡北为佳”。
4、品质上乘。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乡苹果产业的品质和耐贮性较好,特别是富士、元帅系苹果,内外品质均
比其它产区优越。**乡所产苹果质地优良、色泽艳丽、口感极佳,上世纪九十年代被**省政府命名为“苹果之乡”,所产红富士苹果、黄元帅苹果、国光苹果多次在全国的果业评比中荣获金奖,**省2014年举办的果业评比中,我县选送的**乡黄元帅苹果又荣获特别大奖的殊荣。经过多年的苹果种植,**乡已经成为**的苹果主产地之一。发展鲜食苹果深加工、采摘果园、农家乐综合产业的市场前景广阔。
5、土壤干净。2019年,经乡政府多方努力,引进绿色无公害有机肥企业一家,在定点实验改善土壤结构效果,待今年实验效果明显,2020年将在全乡进行推广,利用三年时间,打造**乡绿色无污染有机苹果产业基地。
四、存在问题
从总体上来说,**乡苹果产业发展还处于发展起步阶段,虽然苹果产业生产开发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内、国际市场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但也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经过调查**乡的果业发展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注重量的发展忽视质的提升。**乡果树栽植年均在400亩左右,通过查阅**乡2010年至2018年党委年会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16个报告都把发展苹果产业作为产业发展的重头戏予以阐述。八年间,大规模购置树苗栽植果树3次,购置苹果树苗30万棵,可栽植4000亩,但实际存活不足2800亩。栽植品种单一,主要以寒富为主,市场竞争力有限。
2、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尤其是配水、配电及作业路等设施跟不上,导致新栽果树大面积死亡。以调查**乡苹果主产区西沟村为例,果树配水设施集中在*组、*组,*组主要利用西沟水库天然水源,村民自备提水设施灌溉,*组以村民挖掘储水坑灌溉为主。现有灌溉设备实际利用率有限。果业作业路建设投入基本为零,各村运输果品作业路亟待硬化(初步调查需25公里左右),果品下山难已经成为发展果业的主要屏障。
3、果农认识不到位。有的种植者管理不当,部分人仅仅是因为得到补助而被动栽植,不进行后期管理甚至蓄意破坏;有的施肥不当、耕作过深伤根、喷药不当、修剪过重等;有的全年肥料供应不均衡,一次性施用量过多过集中,有些果园甚至出现烧树情况的发生。
4、果树养护维护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以现有品牌红富士为例,病虫害防治技术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乡最优质的苹果品牌就是红富士。该品种在我乡的发展状态呈现越是小树产的苹果品质越好,随着果树的成长,品质一年不如一年,到最后基本都得腐烂病(苹果树的癌症),这边死那边栽也是果树面积增幅不大的主要原因。
5、种苗繁育体系建设滞后。从查阅资料看,拥有自己的种苗繁育基地是所有苹果主产区的必备产业模块,有的苗木销售利润甚至已经远远超过苹果本身的产值,打造**乡自己的种苗繁育基地已经刻不容缓,苹果之乡的树苗竟然全部是外购苗木,听起来让人匪夷所思。且调入品种混杂,质量无法保证,导致新建果园质量不高,部分农民为了确保品种质量,在栽植的第二年,全部重新嫁接,无疑延长了结果时间增加了生产成本,加之苗木繁育,大量使用普通无性繁殖,病毒侵染退化比较严重,直接影响产量,品质和效益。
6、技术培训明显滞后。苹果产业不仅是劳动密集型,更是技术密集型产业,随着苹果栽植面积的迅速扩大,先进实用技术,常规栽培技术的普及推广必须要达到要求。从调查果农技术来看,掌握全面生产管理、精细管理的果农还不足10%。从实际效果看,管理精细的果园能保持年年丰产、稳产,实现优质高效。盛果期果园亩产在2.5吨以上,亩收入可达0.8到1万元,最高的可达三万元,而管理粗放的果园单产和优质果率很低,大小年结果现象严重,亩收入一两千元甚至数百元,效益高底相差在几倍甚至几十倍。
7、产业体系还不完善。我乡苹果产后环节薄弱,冷库错季、反季销售没有,物流体系空白,没有苹果加工企业,仅有的产后处理只是停留在简单的分级包装上,生产经营组织程度不高。各村虽然创建了一些果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但大多数合作社基础条件差,覆盖范围小,服务领域功能不健全,运作不灵活,缺乏体制和服务模式创新,同时,受资金困扰,多数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另外,果品经纪人培训滞后,导致果农与市场的有效连接机制不完善,果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对农户的带动能力弱,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难以实现产销有效对接。
8、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苹果最怕的就是冰雹,各村的防灾措施基本就是土办法,防雹高射炮的实际效用有限。
9、绿色无公害意识淡薄。一是规模小、产品少;二是生产绿色苹果产业的技术标准尚欠完善;三是检测手段落后,费用高,绿色苹果产业生产成本偏高;四是受**乡经济发展滞后的影响,消费市场对绿色食品的认知度不够,开发力度不高,效益不显著。五是绿色苹果产业的生产体系不健全,资金严重不足;六是缺乏龙头企业的参与和带动,开拓市场能力比较脆弱。
五、发展建议
1、强化组织机构。成立果业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建正式果业发展机构,配置专职工作人员,负责果业产业发展的各项具体事宜。村委会建立目标责任制,实行目标考评制度,制订工作进度计划,对面积的落实、人员的落实、工作进度及配套建设进行长期跟踪,督促到位。
2、抓好精品园建设。对精品园建设做好科学规划,实行高标准、高规格,对*亩以上的果园,建立种养结合的立体种养模式,实行生态建园,使广大果农有一个可看可学的模式,便于直观学习和掌握,以直观带动技术推广、以标准带动效益提升。
3、推广重点技术。全面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制订标准化栽培模式,实行栽培管理标准化、模式化,重点推广果品套袋、印字等技术、按树定产技术、合理整形技术、无公害病虫防治技术、科学灌溉技术、结合全园扩穴改土施用有机肥及科学配方施肥技术,实行领导及技术人员挂点跟踪指导。使我乡的果品在品质优良、商品性状标准、市场品味等方面建立发展优势。
4、完善技术网络。果业产业的发展,必须要有完善的技术服务网络,充分发挥乡土人才的作用,并加强自我学习与外出学习,不断提高果农的技术能力,使每项技术都能落到实处并转化成生产能力,形成生产效益。
5、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最适栽植的坡地二坡地进行栽植,逐步打造绿色基地。按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模式相对集中生产,形成有特色的区域化绿色品牌。
6、建立和完善绿色果品生产体系。建立上下贯通,相互配套的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现有的技术优势,辅以最新的科技力量,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服务。
7、进一步深入研究苹果生产技术。开展苹果产业生产技术应用基础研究是搞好苹果产业生产的前提和保障。盯紧国家和省、市制定的无公害和绿色苹果产业生产技术规程,从实际、实用、实效的角度对规程不断进行补充完善。根据**乡的实际情况,将苹果产业生产技术的研究重点应放在无公害生产资料的引进、改善土壤结构和筛选先进实用技术的创新与配套上,通过认真系统的试验、示范和应用效益评价、制定出符合**乡实际情况的苹果产业生产技术规程,以实际效益引导农民主动参与果产业发展。
8、扶持和引进龙头企业。苹果产业生产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国际化定位、工业化管理、市场化推进、信息化带动的指导思想,走品牌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而龙头企业是带领农民进入市场的关键,因此应大力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采取“党支部+龙头企业
+合作社
+农户”形式,建立有规模、上档次的优质绿色苹果产业生产基地,严格遵循苹果产业必备的条件及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生产经营,培植苹果产业名牌,申请注册商标,实行产销合同化、利益共同化,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标识、统一包装,齐力打造名牌,拓展市场,真正体现苹果产业的自身价值和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9、大力提高**乡绿色苹果产业的社会认知度。**乡苹果仅仅是打开了**市的市场,如需占领更广阔的市场份额,还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会议、展销活动等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宣传**乡苹果,提高全社会的认识,扩大**乡绿色苹果的影响,激发企业投资苹果产业开发的积极性。
苹果产业的生产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法规、标准、监测、技术开发、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果品包装销售等多方面的工作。需要农户、科技推广部门、企业、政府等方方面面共同努力。从各部门、各要素、各环节入手,合作协调、环环相扣、紧密配合。只有行政、技术、生产、经营、消费多方都积极行动起来,我们的果业才能持续、高效发展。
第四篇:金红苹果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XX苹果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XX苹果是**镇重要的优势农产品,已经成为**镇对外宣传的重要名片、强镇富民的重要产业。当前林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临新的发展形势和任务,如何进一步把握机遇、加快发展,以XX苹果产业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尤为重要。
一、基本情况
(一)种植条件优越。
**镇地处长白山余脉哈达岭地区,地理特征以“七山一水二分田”为主,境内山多林密,风景秀丽,生态环境良好,水、土壤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合XX苹果栽植。目前,主要经营品种有龙丰、123等,凭借优良的品质,上乘的口感等特点,远近闻名,供不应求,深受国内外消费者欢迎。(二)品种特性突出。
**XX苹果具有结果早,丰产性强,抗寒力较强,耐储存等特点。果实呈卵圆形,平均果重75克,果皮黄红鲜艳,味酸甜香浓多汁,营养丰富,含85%的水分、10—14.2%的糖和0.38—0.60%的苹果酸及多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属纯天然、无污染绿色食品,具有醒脑、润喉、清肺、健胃、增强肌体抗病能力等功效。(三)种植技术成熟。
**镇开展XX苹果种植的时间很早,种植经验丰富,种植技术比较先进。1964年,“四平果园”就已经开始栽植XX苹果,1967年,省农科院派员指导四平公社开展丰产试验。在科研部门的指导下,果农结合当地实际特点,摸索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丰产、高产技术。特别是2000年以后,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在市场经济环境持续利好的条件下,XX苹果产业实现提速发展,逐步成为重要经济产业。**镇先后被评为“无公害XX苹果生产标准化示范园区”“中国优质苹果生产基地”,获得“中国果菜无公害百强乡镇”“中国果菜无公害科技示范乡镇”等荣誉称号。(四)发展态势较好。
近年来,**镇XX苹果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农民合作经营、承包经营等多种经营形式不断走向成熟,销售额连年攀升。目前,全镇共有XX苹果种植合作社4个,果园647个,果农511户,覆盖全镇16个行政村。全镇种植规模达到100多万株以上,种植面积10000多亩,丰产期产量稳定实现3000万斤,可实现产值3000多万元。**XX苹果销售渠道广泛,在国内,深圳、上海、广东、广西等地需求较大;在国外,远销俄罗斯、印度、越南、缅甸等国。二、存在问题
一是基础设施不完善。
XX苹果种植主要在山坡地块,距离有效水源较远,**地质构造又以花岗岩为主,果园附近打井难度较大,灌溉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抗旱能力不强。果园作业路普遍不完善,运力不足,尤其是在XX苹果成熟时节,集中采摘后,主要是依靠小车拉、人力抬等方式运往山下,效率低、破损率高,不仅影响苹果成色,更不利于存储运输。二是多样化经营效果不明显。
**XX苹果种植虽然形成集群发展态势,但农民合作经营、规模化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发展还不快,龙头带动作用还不强。主要还是以户为单位,单打独斗的居多,种植主体对于技术、经验交流意愿不强,仅限于小圈子,尚未形成有效的种植、销售、技术等信息共享机制。三是产业链条延伸还不足。
当地尚无深加工企业,经营方式主要是果农种植,由老客收购,再贩卖到各地,产品层次低,附加值不高。由于储藏库数量少,反季销售收入较少。龙丰等耐储存、易保存的品种,在冬天的市场价格是秋天的几倍,如果提升储藏能力,果农收益可以大幅增长。XX苹果产业与旅游业融合还不够深入,采摘游等活动内容还不够丰富,提高影响力、吸引力,品牌宣传的效果还没有充分发挥。四是围果产业发展较慢。
目前,果苗、肥料等生产资料多数从域外购买,镇内相关产业发展滞后,规模小,标准不高。比如,镇内只有2家商户从事果箱生产商户,而且工艺落后,产品质量差,还停留在小作坊层面。苗圃基地建设也较为缓慢,果苗主要靠域外采购,总的来看,围果产业产出效益少之又少。三、发展措施和建议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的基础是发展XX苹果产业的重要条件。要以打造标准化、现代化果园为目标,重点加强果园集中村组的水、电、仓储、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为XX苹果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化、标准化经营打好基础。要结合**旅游特色小镇建设,积极打造XX苹果主题元素,围绕种植技术、赏花游、采摘游等内容,进行科学规划布局,通过打造主题广场、主题雕塑、院墙围挡等载体,充分彰显XX苹果之乡的特色文化。二是强化扶持服务。
近年来,国家鼓励调减籽粒玉米,提倡开展多样化经营,XX苹果是上级扶持的重点。要抢抓机遇,积极谋划XX苹果产业发展项目,争取扶持资金,不断壮大XX苹果产业规模。要充分发挥果业协会作用,加强种植人才培育,加强技术培训,为果农技术、经验交流搭建平台。充分运用互联网,准确把握市场信息和消费趋势,积极开拓线上销售渠道。要加大水果深加工企业招引力度,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XX苹果产业的经济效益。三是积极打造品牌。
XX苹果的畅销,主要是因为品质优良、营养丰富、口感独特。要把提升品质、打造品牌作为发展XX苹果产业的关键所在。大力推广科学种植、标准化种植理念,不断提高XX苹果种植能力和水平。要积极塑造XX苹果特色品牌,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帮助种植合作社、种植大户注册商标,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四是做好结合文章。
从2016年起,**镇已经连续举办4届XX苹果采摘节,吸引了大量来自县城和域外的游客前来采摘游玩,这是XX苹果与旅游业融合的成功探索。今后,还要积极开发XX苹果旅游产品,深度融入特色旅游小镇建设,既要打造成为一项特色旅游项目,又要立足春季赏花游、秋季采摘游这一季节性特定,成为全域旅游的有效补充。第五篇:甘肃省苹果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甘肃省苹果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苹果产业是我省在全国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是主产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为了全面掌握我省苹果产业发展的成效,找准影响发展的突出问题与关键环节,以便整合资金、重点扶持,加快发展。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省农牧厅(省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省林业厅、省扶贫办等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陇南、天水、平凉、庆阳等苹果重点产区开展调研。通过现场查看规模化生产基地、果品交易批发市场、苗木繁育基地,种植大户、相关企业、农民合作组织,与市县领导、业务部门、专业技术骨干、果农协会(果农专业合作组织)、企业代表广泛座谈交流,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等,对我省苹果产业的发展成效、存在问题与制约因素等有了全面了解,对下一步发展的思路、目标、重点和措施形成了初步意见。现报告如下:
一、苹果产业发展成效
(一)优势产区基本形成
苹果是我省分布范围最广、栽培面积最大的果树树种,全省14个市、州都有苹果栽培。2008年全省苹果种植面积369.78万亩、产量164.14万吨、产值29.05亿元,分别占全省水果面积、产量、产值的59.86%、66.15%、71.07%(见附图
1、附图2)。其中,平凉、庆阳、天水、陇南4市322.79万亩(注:4市地方果业等业务部门统计面积为431.78万亩,其中,平凉117.30万亩、庆阳137.60万亩、天水119.72万亩、陇南57.16万亩,业务数据与统计数据有较大出入)、产量134.66万吨、产值23.84亿元,分别占全省苹果面积、产量、产值的87.29%、82.04%、82.07%(见附表
1、附图3)。农业部确定的18个苹果优势区域重点县306.59万亩、产量125.09万吨、产值22.14亿元(见附表
2、附图4),占全省苹果面积、产量、产值的82.91%、76.21%和76.21%。从产区分布看,位于陇东南黄土高原的平凉、庆阳、天水、陇南(礼县、西和)是我省苹果主产区。该地域光热资源丰富、海拔较高、昼夜温差大、空气干燥、自然隔离条件好、病虫危害轻、土层深厚、土壤疏松,适宜苹果栽培,具备最适宜苹果种植的7项指标。生产的苹果以着色鲜艳、外形美观、肉质细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口感好、风味佳、耐贮运、营养丰富而畅销国内外市场,深受消费者喜爱,是农业部划定的苹果优势产区。这一区域栽培面积大、产业基础好、产量高、品质好、效益显著,正在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高效化方向发展,已成为全国西北黄土高原苹果重点产区。天水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元帅系苹果生产基地,平凉、庆阳已成为全国知名的优质红富士苹果生产基地。2008年苹果面积、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3.27%和5.89 %,种植面积由2002年全国第6位,跃升到2008年第3位,仅次于陕西、山东两省。因新建果园面积大、苹果产量居全国第6位,与第5位相当。2003年农业部启动实施的第一轮全国苹果优势区域发展规划,我省仅静宁、庆城两县,2008年第二轮全国苹果优势区域布局规划,我省有18个县进入全国苹果优势区域重点县。2008年农业部在平凉、天水各建立一个国家级苹果试验站。由此可见,我省苹果产业在全国已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越来越得到重视。
(二)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2008年全省苹果挂果面积210万亩,亩产值1384元;丰产期果园160万亩,亩产值1761元,分别比一般农作物平均亩产值高出900元和1400元,比较效益显著。从农民收入来看,2008年全省农村人口人均苹果收入为139.7元。其中,天水、平凉两市为445元和73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7%和30.2%。据业务部门统计,天水市苹果收入超过5万元的农户达2928户,平凉市达2150户,庆阳市达1530户。主产县静宁县2008年苹果产值达4亿元,农业人口人均苹果收入达89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其中,苹果收入3万元以上的农户已突破8000户,5万元以上的农户1130户,10万元以上的农户18户,苹果面积、产值分别占全县农作物面积、产值的35.1%和60.7%。我省苹果由于品质优良,销售价格连续多年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全国苹果产地收购价格最高的省份。苹果在全省农作物产值和农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呈较快增长态势,已成为主产区农民收入的最主要来源。
从一些高产高效的典型看(见附表
3、附表4),苹果的增产增收潜力巨大。麦积区伯阳镇曹石村种植苹果园1800亩,占总耕地的76.7%,2008年农民人均苹果收入达6537元,占人均纯收入的96%;秦安县莲花镇冯沟村种植苹果4000亩,占总耕地的75.9%,人均苹果收入4969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94%;静宁县仁大乡高沟村种植苹果面积3443亩,占总耕地的78.5%,2007、2008年人均果品收入430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89%;泾川县飞云乡元朝村种植苹果1362亩,占总耕地的92.6%,2008年人均苹果收入459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84%;礼县永兴乡文家村种植苹果3700亩,占总耕地的81%,人均苹果收入475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87%。静宁县仁大乡南门村陈芳明家有0.9亩果园连续5年产量均稳定在3.5吨以上,收入每年在2万元以上,2007年高达2.8万元,折合亩收入高达3.1万元;静宁县治平乡雷沟村雷托胜家的1.5亩苹果园,连续多年收入均在3万元以上,2007年高达3.5万元。全省苹果优势产区内,苹果亩收入万元以上的果园比比皆是,充分说明,苹果产业是高效产业,致富产业。
(三)产业体系正在形成
全省已建成1000吨级以上现代化果品气调库130座、500~1000吨级气调库578座、机械低温冷藏库220座、以土窑洞为主的各种简易贮藏果窖3.2万个,总贮藏能力达72万吨,占全省苹果产量的44%。静宁县已建成贮藏营销企业15家,500吨级以上气调库26座,果品总贮藏能力16万吨,占全县苹果产量的70%。其中,常津果品有限责任公司,在苹果主产区治平乡建设了贮藏能力达1.8万吨的气调库,2008年10月份以4元/公斤价格收购的苹果,贮藏至2009年5月份出售,每公斤价格上涨至10元,增值效益非常显著。
全省有各类苹果加工、包装、产后处理、苗木繁育等相关企业150多家。其中,有苹果浓缩果汁加工企业8家,浓缩果汁设计生产能力12万吨,可处理原料果80多万吨,生产的浓缩苹果汁95%出口;全省有自营出口权的果品企业16家,2007年直接出口苹果3.2万吨。2008年虽然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但仍实现直接出口3.6万吨。建成果袋生产企业24家,年各类果袋生产能力26亿只;建成苹果采后商品化处理(清洗、消毒、分级、打蜡、包装等)生产线11条,年处理能力20万吨;有100亩以上苹果良种苗木繁育企业4家,苗木生产能力近千万株。还有苹果醋、苹果酒、苹果脆片等中小型加工企业9家,处于起步阶段。
全省建设中小型果品批发市场、产地交易市场60多处,年交易量约60多万吨,占苹果总产量的35%左右。随着苹果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 效益有了明显提高。
(四)品牌创建成效明显
我省天水“花牛苹果”、“平凉金果”等苹果品牌,在国内外市场有相当知名度和影响力。“静宁苹果”、“泾龙”、“赤诚”、“陇蜜”、“董志塬”、“礼县苹果”、“秦安苹果”等一批苹果品牌以其优良的品质,赢得了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花牛苹果”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花牛”商标认定为甘肃省著名商标,并进入了甘肃省产品质量检验合格防伪系统,获准使用甘肃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专用“产地质量合格”防伪标志;“平凉金果”先后取得了原产地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绿色食品、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中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等5项国家级认证,被认定为甘肃省著名商标;“静宁苹果”、“秦安苹果”均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品牌创建、保护、认证工作对提升我省苹果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规范市场经营,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名优品牌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历次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国际水果展览会等大型展会上,花牛苹果、平凉金果、庆阳红富士苹果等成了每次展会的一个亮点,以其独特优势赢得了国内外客商的青睐,荣获一系列金奖和“奥运推荐果品”、“中华名果”等称号,市场知名度不断提升,竞争力明显增强。
(五)标准化生产起步良好
苹果新优品种和以提质增效为主的先进实用技术、旱作栽培技术得到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起步良好,标准化果园创建已经展开。全省先后制订发布无公害、绿色苹果和地理保护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等甘肃省地方标准21项。富士苹果全园全树果实套袋、元帅系苹果果形剂应用、果园生草与覆盖、高光效树形改造、高接换优、营养诊断配方施肥、穴贮肥水、滴灌、生物物理措施防治病虫等实用技术广泛应用。无公害、绿色标准化建园、“果草畜沼窖”生态果园建设推广,苹果GAP基地创建等开始推行,果农生产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各地积极配合农业部启动的标准化果园创建活动,标准化果园建设已经起步。天水市围绕“花牛苹果”由省上发布甘肃省地方标准7项,在麦积区城郊南山建立起了集中连片、规模化、标准化花牛苹果基地5.1万亩,水、路、林配套,其中3800亩连片山地果园配备滴灌设施,统一技术、标准化管理,“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产业化模式运作,起点高、发展态势好。2008年天水花牛苹果标准化示范区已列入了国家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平凉市率先探索苹果良好农业规范(GAP)基地创建与认证、果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建立工作,已认证苹果GAP示范基地5034亩,建成标准化基地32万亩,注册出口基地6万亩,建成绿色苹果原料基地60.4万亩。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种苗繁育体系建设滞后
从调研的情况看,近几年我省苹果主产区新建果园增速快,每年新增40~60万亩,苗木需求量在2500~3600万株。而我省果树苗木繁育体系建设明显滞后,苗木供求矛盾突出。省内仅有的几家苗木繁育企业基础条件薄弱、总体规模较小,远不能满足新建果园对苗木需求。新建园所需苗木多从山东、陕西等省调入,品种混杂、质量无法保证,导致新建果园质量不高。部分农民为了确保品种质量,在栽植的第二年全部重新嫁接,无疑延长了结果时间,增加了生产成本。加之苗木繁育大量使用普通无性繁殖,病毒侵染退化比较严重,直接影响产量、品质和效益。
(二)技术培训明显滞后
苹果产业不仅是劳动密集型、更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全省苹果栽植面积的迅速扩大与先进实用技术、常规栽培技术的普及推广不同步、不对称,技术培训明显滞后。技术掌握全面、生产管理精细的果农还不足10%。管理精细的果园能保持连年丰产稳产,实现优质高效,不论元帅系、富士系苹果盛果期果园亩产均在2.5吨以上,亩收入可达0.8~1万元,最高的可达3万元;而管理粗放的果园,单产和优质果率很低,大小年结果现象严重,亩收入
一、两千元,甚至数百元。效益高低之差在几倍、十几倍。这既是不足,也是增产增收的潜力所在。
(三)产业体系还不完善
我省苹果产业链产中产前、产中、产后环节极不配套,尤其是产后环节更为薄弱。从贮藏能力看,气调贮藏不到总产量的10%,冷链物流体系还是空白。就目前仅有的这些冷藏营销企业来看,由于受流动资金制约,不能实现满负荷贮藏,大部分果库以出租形式维持运营,调节鲜果均衡上市,实现增值的作用没能有效发挥出来。从苹果加工能力看,几家大型企业均为浓缩果汁加工企业,品种结构单一,市场风险大。同时,没有建立起果汁加工专用品种生产基地,均以等外果为原料,产品酸度不够,质量不高,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强。虽然已有苹果醋、苹果脆片等加工厂,但这类企业实力不足,生产规模小,产品档次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
从采后商品化处理能力看,采后经清洗、消毒、分级、打蜡、包装等严格处理的果品极少,特别是省内研发的纳米果蜡等新型保鲜产品的应用更少,仅有的产后处理只是停留在简单的分级包装上。
(四)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不高
全省苹果主产县、乡、村虽然创建了一些果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但大多数合作组织基础条件差、覆盖范围小、服务领域窄、功能不健全、运作不灵活,缺乏体制和服务模式创新。同时,受资金困扰,多数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加之果品经纪人培训、认证工作滞后,导致果农与市场的有效联结机制不完善,果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对农户的带动能力较弱,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低,难以实现产销有效对接。
(五)管理体制不顺,科技支撑能力弱
我省水果的归口管理渠道比较乱,有些市、县归农业部门,有些归林业部门,与国家统一归口农业部的管理体制不一致。管理渠道不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严重制约着苹果产业的健康发展。2003~2007全国苹果规划期,农业部仅苹果套袋技术推广经费达2.5亿元,陕西、山东等主产区都得到了近亿元的扶持,而我省没有得到一分钱的扶持。由于林业部门的主要职能重点是生态林建设,荒山造林、退耕还林、环境绿化等,其技术力量是生态林建设方面的,难以适应苹果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苹果主产区科技力量不足、经费困难,队伍不稳,知识更新慢,技术和信息服务滞后。
另外,我省大部分苹果园为旱地果园,没有灌水条件,部分山地果园配制农药用水都很困难,田间道路状况较差,给生产管理带来极大不便。全省几乎所有苹果园均无防雹设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脆弱。
三、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发展思路 我省苹果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稳定现有面积,适度扩大规模,加强果园管理、提升生产水平;加强营销,扩大出口、增加效益。从种苗抓起,建立规范的良种苗木繁育供应体系,优化品种结构,夯实产业基础;加强技术培训,建立现代栽培技术支撑体系,提高标准化生产管理水平,提升果品市场竞争力,实现丰产增收;加大保鲜贮藏设施建设,均衡上市,稳定价格,实现季产年销;加强新产品研发、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注重产后商品化处理能力建设,鼓励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加快产业化发展进程,全面提升苹果产业的组织化、集约化、标准化、市场化水平,为农民增收做出更大贡献。
(二)发展目标
根据产业基础、比较优势和发展前景,全省苹果产业重点应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压减淘汰次适宜区苹果栽培,适度扩大优势产区生产规模。到2012年,全省苹果面积发展到450万亩,结果面积350万亩。苹果产量达到280万吨,产值达到80亿元。优质果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达到65%以上。鲜果出口达到15万吨,鲜果贮藏能力达到产量的60%以上,产后加工处理占总产量的30%。其中,18个苹果优势区域重点县面积420万亩、产量250万吨,产值由2008年的22.14亿元增长到75亿元以上(见附表5),分别占全省面积、产量、产值的93%、89%和93.5%,农民收入实现翻番增长,由2008年的628元提高到2000元以上。
到2017年,全省苹果面积稳定在500万亩左右,重点是优化产业和品种结构,提质扩产增效。18个重点县苹果面积达到450万亩,平均亩产值力争达到3500元以上,年总产值超过150亿元,主产区农民人均苹果收入由2008年的628元提高到5000元,使苹果产业真正成为农民的致富产业。
(三)战略定位于区域布局
1、战略定位:根据我省黄土高原区适宜苹果生产的优越自然条件和已经形成的产业基础,经过5?8的努力,把我省建成全国一流的出口苹果基地;把天水陇南建成全国最大的元帅系列红苹果生产基地,跻身全国苹果主产省前三位。
2、区域布局:平凉、庆阳列入国家优势区域规划的11个县区,原面、川台地等立地条件较好的区域,重点发展富士系列鲜食苹果,重点推广惠民短枝、礼泉短富、烟富6号、宫崎短枝、长富2号、烟富10号、2001富士等新优品种;天水、陇南列入国家优势区域规划的7个县区,重点发展元帅系鲜食苹果,做大做优元帅基地,巩固“花牛”等优势品牌。重点推广阿斯、俄矮2号、瓦里短枝、天汪一号、首红、超首红、矮鲜等新优品种。在立地条件较次的区域,重点发展加工型高酸苹果,突出绿色生产,逐步创造条件,发展有机果汁。
四、主要措施与建议支持环节
根据我省苹果产业发展现状、发展潜力和目标任务,调研组建议省委、省政府加大资金整合扶持力度、出台相关配套政策,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强力推动发展。
(一)加强苗木繁育基地建设,奠定产业发展基础
在天水、平凉、庆阳、陇南4个苹果主产市,每个市扶持建立1~2个500~1000亩规范化育苗基地,满足全省苹果产业发展新建果园的苗木供应。支持无病毒、矮化、半矮化砧木优质大苗繁育,缩短新建园进入结果期、丰产期年限;强化苹果苗木生产、销售许可证制度,实行定点生产、专业销售。
在4个主产市新建或改扩建规范化苹果良种苗木繁育基地5500亩,年产两年生优质苗木2500万株,三年生优质大苗500万株,基本满足全省80%以上新建苹果园苗木供给。每亩每年补贴1000万元,需550万元;对三年生优质大苗每株补贴0.5元,500万株需250万元,连续支持5年。
(二)加强技术培训,提升产业科技含量
一是对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与技术提高培训。委托省内外科研院校,对18个重点县每年选派3~4名专业技术干部脱产系统培训6个月,连续实施3年,共培训300名,每年100名,使每个县有15名以上专业技术带头人。每人补贴培训经费6000元,每年需60万元。
二是对苹果主产区农民开展技术培训。通过3年的强力培训,培训果农技术员24万名,使优势产区5亩以上的种植户每户有一名懂技术、会管理的明白人。每年8万人,每人200元,需1600万元。同时加大对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青年农民的学历培训,利用5年时间,委托省内中等、职业院校,系统培训主产区1500名具有果树栽培专业中专学历的青年果农,使每个苹果生产重点村有2~3名有专业学历的果园管理技术能手,让他们扎根当地,发展苹果生产,确保可持续发展。每人补贴1万元(培训两年),每年需500万元。
(三)扶持发展果农经合组织,提高苹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省上扶持发展功能全、服务好、规模大的苹果经合组织。一是在每个苹果生产专业村扶持建立一个果农经合组织,3年共建立180个,每年扶持60个,每个补贴10万元,需600万元。二是用三年在18个苹果重点县扶持创建苹果产销协会18个,每个补贴15万元,每年扶持6个需90万元。三是果品经纪人培训与认证每年补贴50万元。
(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增强带动能力 针对我省果品贮藏设施条件薄弱、仓储规模小和吞吐能力弱的实际,加快高效节能贮藏保鲜库和采后商品化处理能力建设,培育壮大鲜果营销龙头企业。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使18个苹果重点县贮藏能力达到总产量的60%以上,苹果产后处理量达到总产量的20%以上,缓解苹果采后鲜果集中销售的市场压力,均衡上市,周年供应,实现增效。一是支持保鲜贮藏库建设。利用3年时间,扶持建立5000吨以上气调贮藏库20座、1000吨级气调贮藏库30座、500吨级机械恒温贮藏库60座,新增果品贮藏能力20万吨。每千吨奖励20万元,每年安排1000万元。
二是支持加工企业。对果汁加工企业按实际加工原料果的数量给予奖励,每加工1万吨奖励15万元,每年需600万元。
三是用三年时间,在18个重点县扶持50条中小型清洗、分级、打蜡等苹果产后商品化处理生产线。产后商品化处理生产线享受农机补贴。
四是扶持4个主产市苹果市场体系建设。每市各建立1个中型果品批发交易市场,每个补贴50万元,按2年建成计,每年需100万元。
(五)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由省农牧厅牵头,依托省农科院、省经作站、甘肃农大、天水果树所及产地果业局等单位的专家,聘请国家现代苹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和岗位科学家担任顾问,组建甘肃省现代苹果产业技术体系。围绕苹果产业化各个环节的科技需求,开展关键技术研究、集成、试验和示范;在重点产区建立试验站和示范基地,开展技术示范和技术服务;收集、分析苹果产业国内外发展动态与信息,开展产业技术发展规划和产业经济政策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一是病虫害防控体系建设。在加大河西走廊苹果蠹蛾防控力度的同时,加大中部及陇东南对苹果蠹蛾等重大检疫性病虫害的检疫、监测力度,18个优势产区县每县安排10万元,每年180万元。
二是支持标准化示范果园建设。在18个重点县创建100个规模在500亩以上的省级丰产高效示范园。每个果园补贴10万元,5年完成,每年20个需200万元。
三是组建甘肃省现代苹果产业技术体系专家指导组,研究攻克一批关键性技术难题。围绕苹果脱毒优质大苗繁育、病虫害生物物理防控、营养诊断配方施肥、保肥节水与旱作高效栽培、创新型整形修剪、标准化GAP生产与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建立、生态循环型果园建设、早实优质丰产现代化建园技术、机械化与简化栽培管理技术、生物与技术避灾减灾和工程抗灾等方面,列出10个优先研究攻关的技术课题,以省内科研院校、技术部门、科技企业为主,开展科研攻关,公开招标,择优组织实施。每项课题每年投资30万元,每年需300万元,连续支持3~5年。产业体系专家指导组每年安排技术指导、咨询、产业动态调研、科研试验等工作经费50万元。
(六)争取将我省列入国家苹果套袋补贴投资计划
农业部于2005年在全国启动实施了苹果套袋补贴项目,每亩补贴标准为200元,总体投资规模较大。虽经积极争取,但我省一直未列入农业部投资计划。要进一步加大申报争取力度,积极做好汇报,力争将我省列入全国苹果套袋补贴投资计划,加快推进苹果套袋技术的推广普及,提高果品优质率,大幅度增加效益。
(七)逐步理顺苹果管理渠道。借鉴陕西等省经验,建议省上组建(或加挂)专门的果业管理机构,逐步理顺苹果归口管理渠道,切实扭转因归口管理问题而制约苹果产业发展的局面。目前,由省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省经济作物技术推广总站负责日常技术服务协调。联合调研组:
省产业化办公室:程浩明、李国良
省财政厅:谢
德、李敬元
省发改委: 郭延宁
省林厅:丁兴红
省扶贫办:王晓红
二00九年七月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