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五顷塬乡苹果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4 01:09: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五顷塬乡苹果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五顷塬乡苹果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第一篇:关于五顷塬乡苹果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五顷塬回族乡苹果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为全面、准确地掌握全乡苹果产业发展现状,采取有效措施来推进全乡苹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使我乡的苹果产业在技术上抢为人先,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在销售上略胜一筹,乡政府专门成立调研工作组进行走访入户调查,以便真实地反映当前我乡苹果产业发展的现状,从而更好的支持和促进全乡苹果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五顷塬回族乡所在区域地理自然环境条件

五顷塬回族乡地处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东南部、属子午岭林缘山区,平均海拔1513米,年均降雨量626毫米,年平均气温8℃,全年无霜冻期长达180天左右,春秋两季降雨量足,夏季光照条件充足,昼夜温差较大。这些优越的自然气候条件适宜大面积地进行苹果树的栽植,果树在生长期病虫害少,果产品总体含糖量高、质量好。

二、我乡苹果产业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效及经验

自从我县在“八五”期间被列为22个苹果生产县之一,到国家“十五”计划又将我县列入西北黄土高原优势苹果产区县,我乡从那时起就开始种植苹果树,相继果实套袋、铺设反光膜、喷施果型剂、覆草缠膜、拉枝扭梢、刻芽环割、节水灌溉等一系列优质丰产新技术也随之得到了我乡果农的认可和应用。乡政府通过多次组织果农务果技术培训,大力鼓励和支持苹果产业发展,使我乡的苹果产业逐年规模扩大,效益增加,更重的是广大果农从中受益。其中,像南邑村、西头

村部分果农已经靠栽植苹果树发家致富,过上了经济宽裕的小康日子。我乡始终积极响应市县发展苹果产业的号召,截至目前,我乡共建苹果标准示范园南邑和西头两个点,以便使我乡的苹果产业做大做强,从而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模式,带动全乡经济进一步发展,并使更多的农民凭借栽植果树迅速地富起来。

三、当前我乡苹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广大群众对果树栽植的益处认识不够,投入地积极性不高 由于我乡的苹果栽植多年来仅限于自产自销的形式,没有形成大的规模,没有做到“产—供—销”一体化,没有获得特别显著的经济效益,加之地处山区,群众获得致富信息途径单一,因而对苹果种植不是很了解,多数群众一直立足于种植传统粮食作物,甚至部分农民对栽植果树还有一定的抗拒心理,他们将栽植到示范田的果树幼苗进行偷拔、破坏,致使乡政府年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补植,果树幼园管理比较困难。

2、优良品种规模化生产程度和良种覆盖率亟待提高。由于受地理、传统观念和经济条件的限制,我乡果品生产的规模还比较小,虽有不少名优果品,但大多只有样品,没有产品,或只有产品,而缺少品牌。除此之外,优质品种和专用品种缺乏,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不尽合理,接班换代品种严重不足,特别是适宜我乡大面积发展的优良品种还未得到规模化推广,良种覆盖率还比较低。

3、平均单产低,总体质量较差,产业化水平亟待提高。

由于迅速扩大的栽培面积与科学栽培管理技术的普及推广速度

不相协调,往往造成我乡整体苹果园管理粗放,单产低,质量差。大多果农一般都选择种植红富士,但问题是,他们种植的红富士品种欠优良,加之产后处理加工、贮藏环节薄弱,果品产生清洁、分级、打蜡、包装、冷藏到销售等一系列产后处理技术便相对滞后,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着果品的贮藏寿命、货架期和增值效率。

4、品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在树种、品种布局上,同一树种、早、中、晚熟品种搭配不当,基本上都是鲜食品种,适宜加工的品种较少。

5、技术推广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乡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技术推广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一些新优技术和规范实用技术还没有得到有效推广,良种配套技术不完善,应用不全面,良种没有实现良法等问题普遍存在;信息服务滞后,果农甚至技术指导人员难以准确掌握市场信息,技术指导和生产栽培存在较大盲目性;品种结构不合理,栽培技术不规范,生产管理不完善,服务体系不健全,资金和技术投入还存在不足。

四、对策建议

1、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管理。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继续深入推进果品结构调整。开展果树病虫害统防统治,加强果区环境综合治理,维护我乡苹果地域特征和质量特色。

2、不选“应付田”“ 领导观看田”“政绩示范田”,让果为农,农爱果。不选整片,整块的路边田,强对换,形成所谓的“示范田”。充分发挥民主,让真正想栽植的农民将果树栽植到自家的地里,这样

才能有利于后期的管理,同时也极大地调动了果农务果的积极性。

3、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果业合作组织,增强合作组织的服务功能,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将广大果农联合起来创办果业合作社,通过果业合作社带动市场,带动生产基地,将各个环节的利益合理分配,因为产业化说到底是产、供、销一体化,也是利益和风险一体化。通过果业产业化将我乡的果业做大增强,提高苹果质量的稳定性,并建立相关为农民服务的经济合作组织,有效化解果农风险,不致使苹果大丰收,然而果贱伤农,确保增加农民收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我乡苹果的竞争力和市场抗风险能力,全面促进我乡苹果产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总之,我乡苹果产业发展的大势头是好的,是值得肯定的。坚信,通过县、乡各级领导部门的大力支持,以及我乡广大干部群众的齐心协力,我乡的苹果产业将会在现有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使务果群众从中真正受益,使我乡的经济获得更科学地发展。

五顷塬回族乡人民政府 二O一一年十二月五日

第二篇:苹果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新庄镇苹果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意见和建议 新庄镇地处董志塬南部边缘,位于黄土高原苹果最佳生长纬度带和国家苹果生产优势产业带。全镇辖24个行政村,190个村民小组,8361户、36776人,耕地面积7.23万亩。新庄苹果树栽植起始于1987年,发展于1992年,1998年形成规模,2005—2008年延伸发展形成产业格局。注册了产品商标、成功申报了产品产地绿色认证、实施了省部级绿色无公害苹果基地建设项目,形成了基地规模化、质量标准化、生产现代化、产品品牌化、营销国际化的产业格局,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命名为“中国优质苹果基地百强乡镇”。全镇现有果园面积5.9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2.4%,户均果园6.8亩,人均果园1.54亩,其中挂果园面积3万亩,2011年果品总产量达到6万吨,实现产值1.2亿元,使农民人均增收3260元。

新庄苹果起步发展二十多年来,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苹果产业作为农民致富的优势主导产业,狠下决心,常抓不懈。特别是近两年,镇党委、镇政府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多措并举,强力推进果产业发展,在扩大种植面积、壮大基地规模、提高质量效益、推广科技兴果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进步,依照“整乡推进”的思路,形成了“三线两点”的结构布局,即青新公路沿线、西南片道路沿线、东片公路沿线,山王、米家沟两个山地果园示范点及塬面东北门高科技示范点,确保苹果“栽得进、保得住、能成园、高收益”。

多年来,新庄镇党委政府立足镇情,在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决策的基础上,始终把大力发展苹果产业作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举措来抓。2007年,依托市、县林业部门和陇东学院农学系专家的技术支撑,论证编制了《新庄镇苹果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实施“511工程”,计划3—5年使新庄镇挂果园面积突破5万亩、果品产量达到1亿斤、实现产值1亿元。并成立了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包村干部为组员的果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包村、包组、包农户、包地块,抓点示范,典型带动,有力地推动了果产业的持续发展。至2010年,实现了既定的发展目标。

如上所述,新庄镇的苹果产业发展虽然具备了光热资源充沛、政府高度重视、群众积极参与的有利条件,但依然面临阻碍发展的现实问题:一是标准化栽培技术掌握不够,果品整体质量不高。新庄苹果虽然已发展多年,积累了一定栽培技术和经验,但大多数果农仍沿用传统的栽培技术和管理方法。对于苹果生产的有关标准和栽培技术不熟悉,特别是无公害栽培技术应用率很低,在果园生产管理中没有完全掌握良种壮苗、整形修剪、疏花疏果、平衡施肥、果园覆盖、节水灌溉、综合防治、果实套袋、摘叶转果等改善苹果品质的标准化栽培技术,造成苹果单产低、优果率低,经济效益不高,不仅浪费了资源,还影响了增收;二是品种结构不尽合理。在生产中适地适栽、科学布局、集约经营的原则贯彻不够,盲目发展的现象仍然存在。主要表现为主栽品种比较

单一,新品种更新换代慢,熟期搭配不合理,早、中熟品种相对较少,晚熟品种约占75%-80%,成熟期过于集中,造成果品采后贮藏、销售压力加大。鲜食与加工品种比例不协调,主栽品种基本上都是鲜食品种,适于加工的品种很少,致使苹果加工企业没有稳定的优质原料,加工产品的质量难以适应市场需要;三是产业链条的联动效应发挥不够。围绕果产业生产性基地的培育和建设,我们虽然拥有投资上千万的庆新果业公司,但其主营业务以收贮为主,我们的兴庆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还没有真正构建形成产业和服务相辉映的通道,庆林套袋厂、裕阳套袋厂等规模偏小,真正意义上作为一项产业的上、中、下游生产与服务对接、产业效益的提高等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由于受发展理念、资金和技术的局限,面临困难和挑战,更需要全新的跨越发展。真正使新庄镇成为名符其实的“陇东苹果第一大镇”,还需要全镇干部群众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1、坚定发展苹果产业的决心和信心。产业的发展就是一场革命,观念的转变更是一个痛苦的历程。只有通过宣传教育、核心示范、行政推动才能使群众经历痛苦的观念更新而改变政府急、群众疲的现状,解决认识问题,在生产实践中不断产生龙头企业和领军人物;

2、压缩晚熟品种栽植面积,适当增加早、中熟品种比例,调整品种结构,发展名优特新品种;

3、强化技术支撑和公共服务,强化技术骨干培训和果农培训,充分发挥果树服务队的职能,加大标准

化栽培技术和无公害生产技术的推广,集中财力在每个乡镇建办一个每亩投资1万元的100亩标准化示范园,以点带面,发挥示范引导作用,激发果农提高栽植生产技术的积极性,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苹果产业的健康发展;

4、充分借鉴其他苹果产区政府通过协会、专业合作社在产品包装、营销渠道建设、新技术推广、园艺机械购臵等方面给予补助的成熟经验,扶持果农以高投入实现高产出。

第三篇:吴忠市苹果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全市林业产业

基地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马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是解决当前世界可持续发展难题的重要指导思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对加快吴忠市三大林业产业基地建设步伐,破解发展难题,创新发展机制,提升林业产业建设质量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一、全市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吴忠市是传统的果树栽培区,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及资源优势所生产的果品而享誉全国。近年来,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吴忠市委、政府审势度时,抢抓机遇,以实施加快宁夏发展的《意见》为指导,以自治区林业局实施“六个百万亩”生态林业建设工程项目和优势特色产业带建设项目为契机,高度重视林业产业的发展,将其纳入了农业十大产业基地建设的范畴,从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出台优惠扶持政策,广泛开展招商引资,强化科技支撑等方面入手,采取“龙头带企业,产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发展方式,加快了吴忠市具有区域特色的林业产业基地建设步伐,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协会组织、农民参与、共同发展的产业发展模式。到目前为止,全市已种植以苹果、葡萄、红枣为主的三 1 大林业产业基地57.21万亩。其中,2008年发展235.5万亩(苹果12.2万亩,葡萄7.2万亩,红枣4.1万亩)。年产鲜果24.24万吨,总产值达4.38亿元。初步建设起以孙家滩地区为核心区,辐射周边红寺堡、青铜峡及市区扁担沟镇、金银滩镇为主的高酸苹果基地26.22万亩,2008年,全市苹果总产量7500公斤,总产值3750万元。市区已发展9.8万亩,挂果面积1.5万亩,2008年产量2250万公斤,总产值达1125万元。建设起以青铜峡邵岗镇、红寺堡中圈塘为中心的酿酒葡萄基地13.61万亩,2008年葡萄总产量达到7.5万吨,总产值2.4亿元。建设起以孙家滩;青铜峡甘城子、金沙湾、牛首山北麓开发区;同心县下马关、豫旺、田老庄、马高庄、张家塬以及河西、丁塘、王团;盐池县花马池、王乐井、青山、大水坑等乡镇为主的红枣基地14.38万亩,2008年红枣总产量达到1.5万吨,总产值3000万元。在建设林业产业基地的同时,积极引进果品加工企业,延长了产业链,增加了果品的附加值,有效提高了经济效益。引进了深圳东部集团所属的吴忠茂源果汁厂,年加工能力达到10万吨以上,解决了苹果卖果难的问题。2007年吴忠茂源果汁厂收购本地苹果9.6万吨,生产浓缩果汁1.33万吨,实现工业产值1.8亿元,出口创汇2640万美元,实现利税485万元。广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御马、华昊、科冕三家葡萄酒加工酿酒葡萄20万吨,罐装葡萄 2 酒7万吨的企业。2007年葡萄年产量达到3万吨,产值5500万元。在红枣方面,以同心天予枣业等公司为主的红枣育苗、种植、产品收购加工销售企业正在日益兴起,成为了带动地方枣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吴忠市林业产业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势头,林业产业成为吴忠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之一。

二、制约林业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纵观全局,尽管吴忠市林业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对照如何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如何扩大内需,积极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对林业产业的冲击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全市林业产业仍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需要我们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是发展面积过快过大,苗木严重缺乏且质量无法保证。通过近三年苹果面积大发展可以看出,品种富士占80%以上,国光、金帅、美国八号等占20%以上,早中晚熟比例和鲜食与榨汁的比例严重失调。苗木所使用的砧木来源无法识别,给以后生产造成许多后患。且长途运输中苗木失水较多,栽植后成活质量无法保证。二基地面积比较小,满足不了加工企业的需求。苹果基地面积小,榨汁果品少,总产量低,远远不能满足浓果汁加工企业对原料果的需求和国内外市场对高档鲜食苹果的需求;葡萄基地规模小,种植比较分散,标准化生产水平及整体效益偏低。此外适宜中部干旱带发展的同心圆 3 枣、中宁圆枣等枣树优质苗木储备不足,枣产业发展品种结构比较突出。三是政策扶持缺乏一定的持久性,果农种植积极性波动较大。尽管在建设基地时,政府出台了一定的优惠政策支持了产业的发展,但仍缺乏和国际市场相配套的农产品补贴政策,致使产业发展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苹果产业在1994年之后进入低谷,产业效益低下,各有关方面没有把其列入全区农业特色产业加以研究,扶持和引导,从政府到群众的投入大幅减少,产业发展的动力不足,严重影响其恢复和壮大,果品在果汁厂的收购价格由2007年的1600元/吨下降到了2008年280元/吨;而葡萄价格则由2007年的2.4元/公斤,上升到了2008年的3.2元/公斤。四是专业技术力量薄弱,关键技术落实不够到位。尤其是果树种植多在新灌区,初次接触栽植果树,再加农民文化素质低,接受新技术意识差,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林业产业发展。如苹果产业缺乏相对固定的原料基地,农药使用不规范,加工基地建设速度较慢,原料供给不稳定;单纯低酸度果汁不能满足国际市场的全面需求。枣区红枣栽培管理粗放,群众对枣树早果、丰产、高效栽培技术了解不深,掌握不够。五是组织化程度低,市场规范不够。由于缺乏行业协会,生产流通无序,果农商品意识淡薄,不能很好地根据市场需要调整产品结构,遇到市场波动只能被动挨打和疲于应付,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在一些产区缺乏行业自 4 律,各行其是,各自为政,采果期竞相压价,扰乱市场的事件屡屡发生,产生了一些恶性竞争的现象。六是龙头企业带动不够强,市场机制不够健全。公司、基地与农户之间缺乏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抵御风险的能力差,价格波动大,影响葡萄产业的稳定发展。此外品牌竞争力弱,知名品牌少,缺乏在国内外市场富有竞争力的知名葡萄酒品牌,也是影响葡萄产业快速做大做强。

三、推动全市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一)发展思路

1、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和全国科技会议精神为指导,按照突出科技,活化机制,完善功能,带动农户,促进农民增收的原则,紧紧围绕林业优势果品产业带的主攻方向,以高标准建设为目标,以先进科技为支撑,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政策扶持、政府推动、示范带动为手段,用工业的理念来谋划农业、发展农业,用科技武装农业、提升农业,面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充分挖掘当地自然资源优势,提升我区优势果品的规模和档次,增强优势果品的市场竞争力,实现林业优势果品产业的优质化、区域化、专业化和产业化。

2、基本原则: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做到 5 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坚持因地制宜,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做到产业发展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坚持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实现规范化经营和规模效益。坚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林业产业。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广实用先进技术,培养科技人才,建立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体系,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步伐,全面提高林业建设科技含量。

3、目标任务:利用三年时间(2008-2010年),在市区孙家滩核心区,扁担沟、金银滩;青铜峡市以邵岗、青镇、大坝、峡口、小坝、树新林场;红寺堡太阳山镇、南川乡新发展高酸苹果38万亩,累计发展到50万亩。在青铜峡市贺兰山东麓一带的甘城子;红寺堡科冕公司基地、绿科公司基地以及红寺堡镇、中圈塘乡等地区发展酿酒葡萄产业基地27万亩,累计达到50万亩。在地处中部干旱带的同心县扬黄灌区、盐池县盐环扬水工程补灌区、红寺堡开发区灌区及青铜峡沿山甘城子一带的宜林地,发展以同心圆枣为主的红枣产业49万亩,累计达到60万亩。

(二)基本对策

1、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工作到位。为保证项目有人抓有管,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目的。一是市委、市人民政府成 6 立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小组成员由市林业局、财政局、水务局等相关单位及项目实施乡镇的一把手组成。负责组织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和力量,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二是各发展主产县也要成立特色经济林产业领导小组,由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林业、财政、农牧、水利等相关部门、各项目实施乡镇一把手为成员,协调落实有关政策和任务;三是市林业局抽调有关专业人员组成,编制产业发展的规划设计、计划、苗木落实及技术指导等工作,并聘请有关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指导负责项目的实施管理、检查、监督及解决项目建设中有关技术方面的问题。市发改委负责产业项目申报和争取;市财政局负责在产业发展中,中央、地方财政补足资金的安排和监督管理;市农业局负责基地间作物的规划、相关项目申请和技术指导工作;市水务局负责产业带水利设施建设、节水灌溉、中低产田的改造;市科技局负责围绕产业的科技项目的申报和争取。规划涉及的乡镇及建设单位要抓好造林任务落实,种苗调运、质量检查、矛盾解决和造林后的日常管护。四是领导小组要加强监督检查,把工程建设情况列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内容,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基地建设进度和质量。五是市、县要与乡镇签订目标责任书,坚持“谁管理,谁负责”,层层落实,相互协调,相互监督。并将基地建设列入双文明考核,切实明确目标、任务及职责,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2、实行优惠政策,扩大种植规模。一是对种植连片种植果树的农户或企业,除无偿提供果树苗木外,给予每亩每年100元的补贴,连续补贴四年。二是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等项目,鼓励农户发展片林及庭院经济林。三是鼓励经营大户、公司、企业和区(市)属农林场建设产业基地,并把符合项目建设要求的低段纳入享受发展产业基地的优惠政策;四是对当年产业基地建设面积达到1000亩以上的乡镇,一次性给予不同等次的奖励,并每年给予不超过10万元贷款的贴息;五是在基地建设中,农业、水利、扶贫办等部门积极争取项目资金,通过配套水利设施、间作经济作物、享受其他农业补贴等形式来增加前期效益,减少农民前期投资较大的压力;六是对在基地建设中,确有困难的农户可实行小额贷款,充分调动发展积极性。七是依托吴忠林场建立苗木繁育基地。采取定单育苗,制定最低苗木保护价收购苗木,对合同苗的农户每育一亩苗给予500-1000元的补贴。八是坚持“谁栽谁有,谁受益,长期不变,允许继承,合法转让”的政策,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国家、集体、企业、个人一起上,凡在工程区内新建基地的企业和个人,均享受相应的补助政策和其它优惠政策。

3、多方争取投入,拓宽投资渠道。一是引导农户增加对基地建设的生产投入。二是积极争取扶贫、农业、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扶持,整合项目投资,改善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条 8 件,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三是鼓励工商企业、个体户投资发展高酸苹果产业。四是自2007年起市级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的产业建设经费,用于基地开展建设项目配套、科技培训、贷款贴息、新品种选育、技术研究等工作。

4、依靠技术支撑,提高种植效益。一是建立新品种选育的指标体系,开展选优和建立采穗圃,加快良种选育、良种推广和低产园更新。要注重选育一些早中晚熟果树品种,集中栽植,便于采收加工。二是充分发挥园艺场良种繁育基地的作用,建立采穗圃,有计划的指导苗木繁育,保证基地建设苗木供应。三是在基地建设的重点片区,充分发挥村级农民科技培训学校的作用,把金银滩、吴忠园艺场和孙家滩高酸苹果示范园区作为教学基地,加大新技术推广应用的力度,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进一步提高当地果农的科技管理水平。市林业局要重视科技创新,集中力量,研究解决生产、贮藏、运输等各个环节的关键技术难题。四是抓好科技示范园、示范点,做到队有科技典型户、村有示范队、乡有示范村、市有示范园区,充分发挥科技示范的带动作用。五是在基地建设中,要全面执行《宁夏果树栽培技术规程》,规范定植,强化栽后管理。并加强对基地果农的技术培训。六是在施有机肥、追肥时以叶面肥为主,尽量地表施化肥,保证土壤亚硝酸盐含量不超标;喷施防治病虫害严禁使用残留期 9 长的农药,尽量采用支持环保的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注重生物防治措施,减少农药使用次数。

5、培育壮大企业,实施带动战略。一是通过新闻媒体,加大对产业生产基地的宣传力度,提高果品的知名度。二是充分发挥东部集团通达果汁龙头带动作用,加快东部集团高酸苹果基地发展速度,并发展一大批辐射带动力强的贮藏保鲜、营销、流通型龙头企业。通过“吴忠市茂源果汁责任有限公司”龙头企业带动,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公司出台合理的果品收购保护价,为果农提供一定数额的生产经营费用,保护和激发果农的种植积极性。由政府部门、公司、技术部门协调组织果农成立果农协会,通过协会搞好果农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供技术保障措施,解决果农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三是充分发挥苹果协会和合作社的作用,打开和建立的果品销售市场和销售链条,规范产品升级、订单收购、按质论价等市场行为。

第四篇:甘肃省苹果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甘肃省苹果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苹果产业是我省在全国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是主产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为了全面掌握我省苹果产业发展的成效,找准影响发展的突出问题与关键环节,以便整合资金、重点扶持,加快发展。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省农牧厅(省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省林业厅、省扶贫办等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陇南、天水、平凉、庆阳等苹果重点产区开展调研。通过现场查看规模化生产基地、果品交易批发市场、苗木繁育基地,种植大户、相关企业、农民合作组织,与市县领导、业务部门、专业技术骨干、果农协会(果农专业合作组织)、企业代表广泛座谈交流,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等,对我省苹果产业的发展成效、存在问题与制约因素等有了全面了解,对下一步发展的思路、目标、重点和措施形成了初步意见。现报告如下:

一、苹果产业发展成效

(一)优势产区基本形成

苹果是我省分布范围最广、栽培面积最大的果树树种,全省14个市、州都有苹果栽培。2008年全省苹果种植面积369.78万亩、产量164.14万吨、产值29.05亿元,分别占全省水果面积、产量、产值的59.86%、66.15%、71.07%(见附图

1、附图2)。其中,平凉、庆阳、天水、陇南4市322.79万亩(注:4市地方果业等业务部门统计面积为431.78万亩,其中,平凉117.30万亩、庆阳137.60万亩、天水119.72万亩、陇南57.16万亩,业务数据与统计数据有较大出入)、产量134.66万吨、产值23.84亿元,分别占全省苹果面积、产量、产值的87.29%、82.04%、82.07%(见附表

1、附图3)。农业部确定的18个苹果优势区域重点县306.59万亩、产量125.09万吨、产值22.14亿元(见附表

2、附图4),占全省苹果面积、产量、产值的82.91%、76.21%和76.21%。从产区分布看,位于陇东南黄土高原的平凉、庆阳、天水、陇南(礼县、西和)是我省苹果主产区。该地域光热资源丰富、海拔较高、昼夜温差大、空气干燥、自然隔离条件好、病虫危害轻、土层深厚、土壤疏松,适宜苹果栽培,具备最适宜苹果种植的7项指标。生产的苹果以着色鲜艳、外形美观、肉质细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口感好、风味佳、耐贮运、营养丰富而畅销国内外市场,深受消费者喜爱,是农业部划定的苹果优势产区。这一区域栽培面积大、产业基础好、产量高、品质好、效益显著,正在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高效化方向发展,已成为全国西北黄土高原苹果重点产区。天水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元帅系苹果生产基地,平凉、庆阳已成为全国知名的优质红富士苹果生产基地。2008年苹果面积、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3.27%和5.89 %,种植面积由2002年全国第6位,跃升到2008年第3位,仅次于陕西、山东两省。因新建果园面积大、苹果产量居全国第6位,与第5位相当。2003年农业部启动实施的第一轮全国苹果优势区域发展规划,我省仅静宁、庆城两县,2008年第二轮全国苹果优势区域布局规划,我省有18个县进入全国苹果优势区域重点县。2008年农业部在平凉、天水各建立一个国家级苹果试验站。由此可见,我省苹果产业在全国已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越来越得到重视。

(二)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2008年全省苹果挂果面积210万亩,亩产值1384元;丰产期果园160万亩,亩产值1761元,分别比一般农作物平均亩产值高出900元和1400元,比较效益显著。从农民收入来看,2008年全省农村人口人均苹果收入为139.7元。其中,天水、平凉两市为445元和73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7%和30.2%。据业务部门统计,天水市苹果收入超过5万元的农户达2928户,平凉市达2150户,庆阳市达1530户。主产县静宁县2008年苹果产值达4亿元,农业人口人均苹果收入达89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其中,苹果收入3万元以上的农户已突破8000户,5万元以上的农户1130户,10万元以上的农户18户,苹果面积、产值分别占全县农作物面积、产值的35.1%和60.7%。我省苹果由于品质优良,销售价格连续多年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全国苹果产地收购价格最高的省份。苹果在全省农作物产值和农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呈较快增长态势,已成为主产区农民收入的最主要来源。

从一些高产高效的典型看(见附表

3、附表4),苹果的增产增收潜力巨大。麦积区伯阳镇曹石村种植苹果园1800亩,占总耕地的76.7%,2008年农民人均苹果收入达6537元,占人均纯收入的96%;秦安县莲花镇冯沟村种植苹果4000亩,占总耕地的75.9%,人均苹果收入4969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94%;静宁县仁大乡高沟村种植苹果面积3443亩,占总耕地的78.5%,2007、2008年人均果品收入430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89%;泾川县飞云乡元朝村种植苹果1362亩,占总耕地的92.6%,2008年人均苹果收入459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84%;礼县永兴乡文家村种植苹果3700亩,占总耕地的81%,人均苹果收入475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87%。静宁县仁大乡南门村陈芳明家有0.9亩果园连续5年产量均稳定在3.5吨以上,收入每年在2万元以上,2007年高达2.8万元,折合亩收入高达3.1万元;静宁县治平乡雷沟村雷托胜家的1.5亩苹果园,连续多年收入均在3万元以上,2007年高达3.5万元。全省苹果优势产区内,苹果亩收入万元以上的果园比比皆是,充分说明,苹果产业是高效产业,致富产业。

(三)产业体系正在形成

全省已建成1000吨级以上现代化果品气调库130座、500~1000吨级气调库578座、机械低温冷藏库220座、以土窑洞为主的各种简易贮藏果窖3.2万个,总贮藏能力达72万吨,占全省苹果产量的44%。静宁县已建成贮藏营销企业15家,500吨级以上气调库26座,果品总贮藏能力16万吨,占全县苹果产量的70%。其中,常津果品有限责任公司,在苹果主产区治平乡建设了贮藏能力达1.8万吨的气调库,2008年10月份以4元/公斤价格收购的苹果,贮藏至2009年5月份出售,每公斤价格上涨至10元,增值效益非常显著。

全省有各类苹果加工、包装、产后处理、苗木繁育等相关企业150多家。其中,有苹果浓缩果汁加工企业8家,浓缩果汁设计生产能力12万吨,可处理原料果80多万吨,生产的浓缩苹果汁95%出口;全省有自营出口权的果品企业16家,2007年直接出口苹果3.2万吨。2008年虽然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但仍实现直接出口3.6万吨。建成果袋生产企业24家,年各类果袋生产能力26亿只;建成苹果采后商品化处理(清洗、消毒、分级、打蜡、包装等)生产线11条,年处理能力20万吨;有100亩以上苹果良种苗木繁育企业4家,苗木生产能力近千万株。还有苹果醋、苹果酒、苹果脆片等中小型加工企业9家,处于起步阶段。

全省建设中小型果品批发市场、产地交易市场60多处,年交易量约60多万吨,占苹果总产量的35%左右。随着苹果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 效益有了明显提高。

(四)品牌创建成效明显

我省天水“花牛苹果”、“平凉金果”等苹果品牌,在国内外市场有相当知名度和影响力。“静宁苹果”、“泾龙”、“赤诚”、“陇蜜”、“董志塬”、“礼县苹果”、“秦安苹果”等一批苹果品牌以其优良的品质,赢得了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花牛苹果”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花牛”商标认定为甘肃省著名商标,并进入了甘肃省产品质量检验合格防伪系统,获准使用甘肃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专用“产地质量合格”防伪标志;“平凉金果”先后取得了原产地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绿色食品、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中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等5项国家级认证,被认定为甘肃省著名商标;“静宁苹果”、“秦安苹果”均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品牌创建、保护、认证工作对提升我省苹果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规范市场经营,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名优品牌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历次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国际水果展览会等大型展会上,花牛苹果、平凉金果、庆阳红富士苹果等成了每次展会的一个亮点,以其独特优势赢得了国内外客商的青睐,荣获一系列金奖和“奥运推荐果品”、“中华名果”等称号,市场知名度不断提升,竞争力明显增强。

(五)标准化生产起步良好

苹果新优品种和以提质增效为主的先进实用技术、旱作栽培技术得到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起步良好,标准化果园创建已经展开。全省先后制订发布无公害、绿色苹果和地理保护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等甘肃省地方标准21项。富士苹果全园全树果实套袋、元帅系苹果果形剂应用、果园生草与覆盖、高光效树形改造、高接换优、营养诊断配方施肥、穴贮肥水、滴灌、生物物理措施防治病虫等实用技术广泛应用。无公害、绿色标准化建园、“果草畜沼窖”生态果园建设推广,苹果GAP基地创建等开始推行,果农生产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各地积极配合农业部启动的标准化果园创建活动,标准化果园建设已经起步。天水市围绕“花牛苹果”由省上发布甘肃省地方标准7项,在麦积区城郊南山建立起了集中连片、规模化、标准化花牛苹果基地5.1万亩,水、路、林配套,其中3800亩连片山地果园配备滴灌设施,统一技术、标准化管理,“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产业化模式运作,起点高、发展态势好。2008年天水花牛苹果标准化示范区已列入了国家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平凉市率先探索苹果良好农业规范(GAP)基地创建与认证、果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建立工作,已认证苹果GAP示范基地5034亩,建成标准化基地32万亩,注册出口基地6万亩,建成绿色苹果原料基地60.4万亩。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种苗繁育体系建设滞后

从调研的情况看,近几年我省苹果主产区新建果园增速快,每年新增40~60万亩,苗木需求量在2500~3600万株。而我省果树苗木繁育体系建设明显滞后,苗木供求矛盾突出。省内仅有的几家苗木繁育企业基础条件薄弱、总体规模较小,远不能满足新建果园对苗木需求。新建园所需苗木多从山东、陕西等省调入,品种混杂、质量无法保证,导致新建果园质量不高。部分农民为了确保品种质量,在栽植的第二年全部重新嫁接,无疑延长了结果时间,增加了生产成本。加之苗木繁育大量使用普通无性繁殖,病毒侵染退化比较严重,直接影响产量、品质和效益。

(二)技术培训明显滞后

苹果产业不仅是劳动密集型、更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全省苹果栽植面积的迅速扩大与先进实用技术、常规栽培技术的普及推广不同步、不对称,技术培训明显滞后。技术掌握全面、生产管理精细的果农还不足10%。管理精细的果园能保持连年丰产稳产,实现优质高效,不论元帅系、富士系苹果盛果期果园亩产均在2.5吨以上,亩收入可达0.8~1万元,最高的可达3万元;而管理粗放的果园,单产和优质果率很低,大小年结果现象严重,亩收入

一、两千元,甚至数百元。效益高低之差在几倍、十几倍。这既是不足,也是增产增收的潜力所在。

(三)产业体系还不完善

我省苹果产业链产中产前、产中、产后环节极不配套,尤其是产后环节更为薄弱。从贮藏能力看,气调贮藏不到总产量的10%,冷链物流体系还是空白。就目前仅有的这些冷藏营销企业来看,由于受流动资金制约,不能实现满负荷贮藏,大部分果库以出租形式维持运营,调节鲜果均衡上市,实现增值的作用没能有效发挥出来。从苹果加工能力看,几家大型企业均为浓缩果汁加工企业,品种结构单一,市场风险大。同时,没有建立起果汁加工专用品种生产基地,均以等外果为原料,产品酸度不够,质量不高,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强。虽然已有苹果醋、苹果脆片等加工厂,但这类企业实力不足,生产规模小,产品档次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

从采后商品化处理能力看,采后经清洗、消毒、分级、打蜡、包装等严格处理的果品极少,特别是省内研发的纳米果蜡等新型保鲜产品的应用更少,仅有的产后处理只是停留在简单的分级包装上。

(四)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不高

全省苹果主产县、乡、村虽然创建了一些果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但大多数合作组织基础条件差、覆盖范围小、服务领域窄、功能不健全、运作不灵活,缺乏体制和服务模式创新。同时,受资金困扰,多数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加之果品经纪人培训、认证工作滞后,导致果农与市场的有效联结机制不完善,果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对农户的带动能力较弱,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低,难以实现产销有效对接。

(五)管理体制不顺,科技支撑能力弱

我省水果的归口管理渠道比较乱,有些市、县归农业部门,有些归林业部门,与国家统一归口农业部的管理体制不一致。管理渠道不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严重制约着苹果产业的健康发展。2003~2007全国苹果规划期,农业部仅苹果套袋技术推广经费达2.5亿元,陕西、山东等主产区都得到了近亿元的扶持,而我省没有得到一分钱的扶持。由于林业部门的主要职能重点是生态林建设,荒山造林、退耕还林、环境绿化等,其技术力量是生态林建设方面的,难以适应苹果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苹果主产区科技力量不足、经费困难,队伍不稳,知识更新慢,技术和信息服务滞后。

另外,我省大部分苹果园为旱地果园,没有灌水条件,部分山地果园配制农药用水都很困难,田间道路状况较差,给生产管理带来极大不便。全省几乎所有苹果园均无防雹设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脆弱。

三、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发展思路 我省苹果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稳定现有面积,适度扩大规模,加强果园管理、提升生产水平;加强营销,扩大出口、增加效益。从种苗抓起,建立规范的良种苗木繁育供应体系,优化品种结构,夯实产业基础;加强技术培训,建立现代栽培技术支撑体系,提高标准化生产管理水平,提升果品市场竞争力,实现丰产增收;加大保鲜贮藏设施建设,均衡上市,稳定价格,实现季产年销;加强新产品研发、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注重产后商品化处理能力建设,鼓励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加快产业化发展进程,全面提升苹果产业的组织化、集约化、标准化、市场化水平,为农民增收做出更大贡献。

(二)发展目标

根据产业基础、比较优势和发展前景,全省苹果产业重点应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压减淘汰次适宜区苹果栽培,适度扩大优势产区生产规模。到2012年,全省苹果面积发展到450万亩,结果面积350万亩。苹果产量达到280万吨,产值达到80亿元。优质果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达到65%以上。鲜果出口达到15万吨,鲜果贮藏能力达到产量的60%以上,产后加工处理占总产量的30%。其中,18个苹果优势区域重点县面积420万亩、产量250万吨,产值由2008年的22.14亿元增长到75亿元以上(见附表5),分别占全省面积、产量、产值的93%、89%和93.5%,农民收入实现翻番增长,由2008年的628元提高到2000元以上。

到2017年,全省苹果面积稳定在500万亩左右,重点是优化产业和品种结构,提质扩产增效。18个重点县苹果面积达到450万亩,平均亩产值力争达到3500元以上,年总产值超过150亿元,主产区农民人均苹果收入由2008年的628元提高到5000元,使苹果产业真正成为农民的致富产业。

(三)战略定位于区域布局

1、战略定位:根据我省黄土高原区适宜苹果生产的优越自然条件和已经形成的产业基础,经过5?8的努力,把我省建成全国一流的出口苹果基地;把天水陇南建成全国最大的元帅系列红苹果生产基地,跻身全国苹果主产省前三位。

2、区域布局:平凉、庆阳列入国家优势区域规划的11个县区,原面、川台地等立地条件较好的区域,重点发展富士系列鲜食苹果,重点推广惠民短枝、礼泉短富、烟富6号、宫崎短枝、长富2号、烟富10号、2001富士等新优品种;天水、陇南列入国家优势区域规划的7个县区,重点发展元帅系鲜食苹果,做大做优元帅基地,巩固“花牛”等优势品牌。重点推广阿斯、俄矮2号、瓦里短枝、天汪一号、首红、超首红、矮鲜等新优品种。在立地条件较次的区域,重点发展加工型高酸苹果,突出绿色生产,逐步创造条件,发展有机果汁。

四、主要措施与建议支持环节

根据我省苹果产业发展现状、发展潜力和目标任务,调研组建议省委、省政府加大资金整合扶持力度、出台相关配套政策,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强力推动发展。

(一)加强苗木繁育基地建设,奠定产业发展基础

在天水、平凉、庆阳、陇南4个苹果主产市,每个市扶持建立1~2个500~1000亩规范化育苗基地,满足全省苹果产业发展新建果园的苗木供应。支持无病毒、矮化、半矮化砧木优质大苗繁育,缩短新建园进入结果期、丰产期年限;强化苹果苗木生产、销售许可证制度,实行定点生产、专业销售。

在4个主产市新建或改扩建规范化苹果良种苗木繁育基地5500亩,年产两年生优质苗木2500万株,三年生优质大苗500万株,基本满足全省80%以上新建苹果园苗木供给。每亩每年补贴1000万元,需550万元;对三年生优质大苗每株补贴0.5元,500万株需250万元,连续支持5年。

(二)加强技术培训,提升产业科技含量

一是对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与技术提高培训。委托省内外科研院校,对18个重点县每年选派3~4名专业技术干部脱产系统培训6个月,连续实施3年,共培训300名,每年100名,使每个县有15名以上专业技术带头人。每人补贴培训经费6000元,每年需60万元。

二是对苹果主产区农民开展技术培训。通过3年的强力培训,培训果农技术员24万名,使优势产区5亩以上的种植户每户有一名懂技术、会管理的明白人。每年8万人,每人200元,需1600万元。同时加大对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青年农民的学历培训,利用5年时间,委托省内中等、职业院校,系统培训主产区1500名具有果树栽培专业中专学历的青年果农,使每个苹果生产重点村有2~3名有专业学历的果园管理技术能手,让他们扎根当地,发展苹果生产,确保可持续发展。每人补贴1万元(培训两年),每年需500万元。

(三)扶持发展果农经合组织,提高苹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省上扶持发展功能全、服务好、规模大的苹果经合组织。一是在每个苹果生产专业村扶持建立一个果农经合组织,3年共建立180个,每年扶持60个,每个补贴10万元,需600万元。二是用三年在18个苹果重点县扶持创建苹果产销协会18个,每个补贴15万元,每年扶持6个需90万元。三是果品经纪人培训与认证每年补贴50万元。

(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增强带动能力 针对我省果品贮藏设施条件薄弱、仓储规模小和吞吐能力弱的实际,加快高效节能贮藏保鲜库和采后商品化处理能力建设,培育壮大鲜果营销龙头企业。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使18个苹果重点县贮藏能力达到总产量的60%以上,苹果产后处理量达到总产量的20%以上,缓解苹果采后鲜果集中销售的市场压力,均衡上市,周年供应,实现增效。一是支持保鲜贮藏库建设。利用3年时间,扶持建立5000吨以上气调贮藏库20座、1000吨级气调贮藏库30座、500吨级机械恒温贮藏库60座,新增果品贮藏能力20万吨。每千吨奖励20万元,每年安排1000万元。

二是支持加工企业。对果汁加工企业按实际加工原料果的数量给予奖励,每加工1万吨奖励15万元,每年需600万元。

三是用三年时间,在18个重点县扶持50条中小型清洗、分级、打蜡等苹果产后商品化处理生产线。产后商品化处理生产线享受农机补贴。

四是扶持4个主产市苹果市场体系建设。每市各建立1个中型果品批发交易市场,每个补贴50万元,按2年建成计,每年需100万元。

(五)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由省农牧厅牵头,依托省农科院、省经作站、甘肃农大、天水果树所及产地果业局等单位的专家,聘请国家现代苹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和岗位科学家担任顾问,组建甘肃省现代苹果产业技术体系。围绕苹果产业化各个环节的科技需求,开展关键技术研究、集成、试验和示范;在重点产区建立试验站和示范基地,开展技术示范和技术服务;收集、分析苹果产业国内外发展动态与信息,开展产业技术发展规划和产业经济政策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一是病虫害防控体系建设。在加大河西走廊苹果蠹蛾防控力度的同时,加大中部及陇东南对苹果蠹蛾等重大检疫性病虫害的检疫、监测力度,18个优势产区县每县安排10万元,每年180万元。

二是支持标准化示范果园建设。在18个重点县创建100个规模在500亩以上的省级丰产高效示范园。每个果园补贴10万元,5年完成,每年20个需200万元。

三是组建甘肃省现代苹果产业技术体系专家指导组,研究攻克一批关键性技术难题。围绕苹果脱毒优质大苗繁育、病虫害生物物理防控、营养诊断配方施肥、保肥节水与旱作高效栽培、创新型整形修剪、标准化GAP生产与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建立、生态循环型果园建设、早实优质丰产现代化建园技术、机械化与简化栽培管理技术、生物与技术避灾减灾和工程抗灾等方面,列出10个优先研究攻关的技术课题,以省内科研院校、技术部门、科技企业为主,开展科研攻关,公开招标,择优组织实施。每项课题每年投资30万元,每年需300万元,连续支持3~5年。产业体系专家指导组每年安排技术指导、咨询、产业动态调研、科研试验等工作经费50万元。

(六)争取将我省列入国家苹果套袋补贴投资计划

农业部于2005年在全国启动实施了苹果套袋补贴项目,每亩补贴标准为200元,总体投资规模较大。虽经积极争取,但我省一直未列入农业部投资计划。要进一步加大申报争取力度,积极做好汇报,力争将我省列入全国苹果套袋补贴投资计划,加快推进苹果套袋技术的推广普及,提高果品优质率,大幅度增加效益。

(七)逐步理顺苹果管理渠道。借鉴陕西等省经验,建议省上组建(或加挂)专门的果业管理机构,逐步理顺苹果归口管理渠道,切实扭转因归口管理问题而制约苹果产业发展的局面。目前,由省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省经济作物技术推广总站负责日常技术服务协调。联合调研组:

省产业化办公室:程浩明、李国良

省财政厅:谢

德、李敬元

省发改委: 郭延宁

省林厅:丁兴红

省扶贫办:王晓红

二00九年七月十七日

第五篇:静宁苹果发展产业的调研报告

静宁苹果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摘要:静宁县是甘肃苹果栽培第一大县,全国著名优质苹果基地和重要苹果出口基地。本文通过分析静宁苹果在我省乃至全国全球的发展状况,指出影响静宁苹果发展的主要问题是苹果的供给与需求不相符,从而造成静宁的苹果价格不断波动。受宏观政策及微观经济体制的相互作用,使得产销信息不完善,产销又严重脱节。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的一些建议是在做好果农自身生产技术完善的同时,结合现代的互联网技术拓宽产品的销量。关键词:静宁苹果;产销形势;互联网;网络营销

为全面掌握静宁县苹果产量产值、丰产栽培技术措施以及基地建设和加工企业等发展状况,进一步科学指导,加快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专家指导下,经过实地调查、查阅资料等式进行了调查。

一、苹果产业发展现状

(一)自然环境。静宁县属黄土高原暖湿带半湿润气候区,土层深厚,通透性好,光热资源丰富,年均温度、降雨量、日照时数、着色期日照率等气候条件均与美国、新西兰、法国等国家的著名苹果产区相近。尤其是海拔、光照、昼夜温差等是生产优质高档苹果独特的自然资源。

境内海拔1340~2245米;年平均气温7.4℃,≥10℃的有效积温2539~3320℃,年均日照时数2252小时,无霜期159天,年均降雨量423.6毫米;日均温差12.1℃,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果品着色和糖分积累;空气和土壤无污染,湿度适中,是北方果树的最适栽培区,所产的苹果果形端正,高桩,色泽鲜艳,果面光洁,无污染,肉质细,果汁多,酸甜可口,极耐贮藏运输%经农业部果品+苗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单果重259.8g,可溶性

2固形物含量14.2%,Vc含量7.1mg/100g,硬度8kg/cm,各项理化、卫生及安全指标均达到或超过绿色苹果标准。

(二)苹果生产现状考察

1、规模不断扩大静宁果树产业从1986 年起步,经过20 余年发展壮大,已建成苹果园75 万亩,挂果面积38 万亩,户均面积8.14 亩,人均1.83 亩,这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的。全县已建成30 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苹果、梨)标准化生产基地,4 000亩良好农业规范(GAP)基地和4.5 万亩出口创汇基地,基地认证规模达34.9 万亩,占果园总面积的43.6%。静宁生态适宜、海拔高、温差大,所产苹果糖分高、硬度大、耐贮藏、无污染,极具市场竞争力,已被划入西北黄土高原优势苹果产区。

2、产业快速发展近年静宁各级政府大力扶植苹果产业发展,相继建成贮藏、加工、包装配套增值型龙头企业40 余家,年贮藏能力42.1 万t,加工转化能力7 万t,年纸箱生产能力2.1 亿m2,实现产值6.3 亿元,有自营出口权的企业6 家,果品畅销国内20 多个大中城市,以及东南亚、俄罗斯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近6 年共出口果品4.6 万t,创汇3 560万美元,成为甘肃省出口果品创汇第一县。

3、果农积极致富静宁苹果产业对果农致富增收起到了决定性作用。2011 年,全县生产苹果40万t,产值16 亿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2 560 元,占其人均纯收入的84.9%。其中,万元户达2.47 万户,2 万~5 万元户达1.78 万户,5 万~10 万元户达8 447 户,10 万元以上户达869 户,最高总收入30万元,最高亩收入3.6 万元。

4、生产技术创新。近年为了改善果园生产状况,推广了以下几项新技术:一是建防雹网。静宁山区常遭冰雹袭击,果农损失很大。从2010 年开始,政府助建防雹网,亩投资3 000~3 600 元,2011 年建成360 多亩防雹网。二是建沼气池。在果园地头建沼气池,每个造价3 000 元左右,一般是公助,全县建12 个点,每个点建30~50 个沼气池。沼气点灯烧饭,沼渣上地,沼液喷树,一举多得。三是搞苹果枝干粉碎还园。县上集中购买14 台枝干粉碎机,每台8 000元,送给乡镇示范园用,粉碎的枝干加入酵母菌肥(1.2 万元/t)就成了优质有机肥,可实现果园自我良性循环。四是人工授粉。以前红富士苹果树多以秦冠作授粉树,后来因为秦冠售价低,都被高接成了红富士,造成授粉树缺乏,红富士坐果率低,达不到丰产要求。有的果农还以为是冻害引起的。这几年采用人工点授花粉技术效果很好,果实个大、高桩,果农认可。现在点花粉的面积已达1 000 余亩,点1亩红富士园只需1 个工。花粉从外地购入,全县需100 kg 花粉。

(三)、苹果产业发展中果品质量与价格成本优势分析

1、果品质量优势

对照国家的分级标准,经统计,2009年静宁苹果的一级果率在80%以上,按照市场和果商收购等级标准,静宁苹果的一级果率为70%左右,另外,该地区果品糖分积累高,果面清新诱人,果形规整,硬度强,既耐贮藏存放,更宜远途运输,其中,烟富3号、秋富1号、成纪富士、秦冠等品系经农业部果品及苗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测试,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总糖、总酸、维生素C等各项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汞、镉、敌敌畏等有害金属、农药残留等均未检出,在多次参评参展中获金奖。调查结果表明,苹果下树以后,处于中上级别的果品明显占大多数(见图1),调查结果同样表明大多数果商看重静宁苹果的原因在于静宁苹果的品质好。

资料来源:根据静宁县果商调查问卷整理所得。

图1显示了静宁苹果下树以后,属于中上级别的果品占大多数,小果级别的果品所占比率很小,但优果比率只有十分之一,有待进一步提高种植水平。

图2显示了来静宁县采购苹果的大多数果商看重的是静宁苹果的好品质,同时交通因素也是比较重要的,这说明该县苹果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果品自身的较高品质以及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资料来源:根据静宁县果商调查问卷整理所得。

2、价格成本优势

经过对近十年的果价调查,静宁的苹果年均收购价比国内其他苹果产区每公斤高出0.4元~0.5元,比市场销售价高出0.8元~1元,就生产成本而言,苹果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即使美、日、韩等经济发达国家也很难实现机械化作业,如美国政府规定果园雇工每小时不得低于8美元,由于高额的人工费用,苹果的高密度人工生产在发达国家也很难普及’就国内其他苹果主产区而言,果园雇工日均人工费用在30元以上,而静宁平均为20元;果树病虫害防治方面,由于静宁特殊的气候关系,每年最多喷5次~6次农药即可,而山东&陕西等果业主产区年均施药在10次以上,因此,仅植保费用便可降低1/3;果品贮藏方面,静宁更具优势,苹果采收后最适宜的贮藏温度为1℃~2℃,而静宁苹果晚熟品种采收期,温度已降到4℃~5℃,果农可随地贮藏,这种天赐的自然条件有效节约了贮藏费用;在生产成本方面,美国生产1公斤优质苹果需要4元以上,世界平均生产成本1.2元,中国平均为1元,而静宁县的成本仅为0.4元/公斤~0.5元/公斤,更具有利润空间。通过对从事多年苹果贸易的果商进行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认为同等级别的苹果,静宁县的收购价格相对于其他苹果产区的收购价格较低(见图3)图3显示大多数来静宁收购苹果的果商认为同等级别的苹

(三)、苹果销售的观察与思考

2015 年苹果采收期销售已经结束,总体上静宁苹果销售市场呈现出销量下滑严重,销售进程缓慢的特点,80#红富士苹果销售价格由国庆节时的13.40 元/千克开园价,掉到了目前的8.60 元/千克,据统计目前销量30 万吨左右,不及总产量68 万吨的一半,这种现象在静宁苹果销售中是头次出现,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 1、经济形势下行,社会购买力低迷 改革开放30 多年来,我国多年来经济保持着高速增长态势,很好的解决了13 亿人口的温饱问题,苹果生产中主要解决了数量不足的问题,现在不再是短缺问题,而是果品的安全、健康、营养问题,苹果生产和中国经济一样进入了增长换档期,由过去追求发展速度转变为追 求质量和效益。由于我国总体经济形势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在今后这种现象将持续一段时间,经济增长靠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拉动,中央顶层设计出经济工作的总基调是“稳中求进”,要发挥出口这驾马车的支撑作用,消费这驾马车的基础作用,投资这驾马车对经济拉动的关键作用,国家的投资主要用于基础设施投资、工业投资和房地产3 个方面,在苹果产业中主要用于产地初加工投资,像静宁果品贮藏库和果片加工企业的建设就源于国家投资。在出口方面由于我国苹果生产成本快速上升,果实质量提升缓慢,国际上苹果生产国的自我保护等原因,我国苹果出口呈现萎缩状态,不论是鲜苹果,还是苹果汁出口量均呈下降态势,我国的苹果靠国内消费为主的局面没有改变,而国内消费由于受经济下行的影响,国家投资放缓,传统工业转型,导致大批农民工、工人失业,社会总体消费能力下降,苹果为非生活必需品,受到的冲击是首当其冲的。2、产能过剩的问题进一步凸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苹果有了长足的发展,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进行着发展——调整——发展——调整,不断的进行着优化,目前环渤海湾产区和西北黄土高原两大优势产区已经形成,栽培面积接近4 000 万亩,成为世界苹果生产第一大国,在这可喜的成绩背后,潜 藏着巨大的危机,主要表现在产能过剩方面,经多年的磨合,我国苹果的适宜发展规模应在3 000 万亩左右,在此范围之内,所产的苹果就可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也就是3 000万亩是我国苹果的产销平衡点,多年的发展经验证明,发展面积在3 000 万亩以下时,我国苹果市场平衡,所产的苹果售价高,销的快,而高于3 000 万亩,就会出现卖难现象,目前有将近1 000 万亩的苹果超量发展,这是一个巨大的包袱,如果不及时调整,我国苹果卖难的局 面将难以改变。

3、人口红利消失

苹果为劳动密集形产业,长期以来,我国苹果靠廉价劳动力维持,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批青壮年劳动力的转移,苹果生产中务工工资大幅上升,苹果生产成本急剧攀升,目前我国苹果的生产成本已接近3.00元/千克,苹果生产成本的上升,导 致苹果生产的比较效益下降,农民惜售心理严重,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加剧卖难现象,2014 年、2015 年采收季,果农自贮果大幅增加,就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自贮果的增加,会增大果农的经营风险。、结构问题进一步暴露

主要表现在3 方面,一是中晚熟品种不配套,早熟品种严重不足,早熟品种短缺,晚熟品种过剩,这是我国苹果栽培品种的真实写照,2015 采收季,在静宁县国庆节前苹果最高售价达13.40 元/千克,而节后价格节节下滑就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现象。二是加工品种短缺,鲜食品种过剩,由于我国苹果消费以鲜食为主,决定了鲜食品种成为发展的主流,而加工品种有特殊的要求,加工果汁一般需要含酸量较高的品种,由于含酸量高的品种不适合人们鲜食消费,因而在我国始终没有发展起来,我国果汁的加工主要以残次果为主,这就决定了我国果汁质量始终上不去。三是精品果所占比例小,普通果过剩,由于苹果的高效性,我国北方各地均在发展,有相当一部分苹果栽在次适宜区,这部分苹果由于先天性不足,很难生产出精品果,这部分果实进入市场,形成低价销售的局面,对整个苹果销售影响较大;另外栽培技术的普及也决定着果实的质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静宁县在苹果生产中群众创造性的应用覆沙这一措施,一方面有效的克服了干旱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有效的增大了根际昼夜温差,促进了果实品质的提高,静宁苹果多年来在国内市场独占鳌头,与这项技术的推广应用有极大的关系。

5、利益分配失衡

生产者(果农)、经营者(客商)、消费者是苹果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三者,构成了铁三角关系,这三者的利益分配直接影响苹果的销售态势,当三者呈等腰三角形时,市场最稳定,任何一方的偏斜,就会导致出现问题,当生产者获利较多时,经营者和消费者就会吃不消,就会导致进入流通领域的经营者减少,消费者会转而消费其他果品,出现卖难现象,2013 年静宁苹果销售形势好,经营静宁苹果的客商大多赚钱了,利之所在,民之所趋,2014 年苹 果采收季,到静宁收购苹果的客商大增,由正常年份的1 200 多家,增至1 530 多家,客商竞争,静宁果区的收购价格普遍偏高,结果导致大部分客商赔了钱,2015 年收购客商急剧减少,到静宁收购苹果的客商不足900 家,经营客商减少,直接导致了静宁苹果滞销局面的形成,因而在苹果产业链上,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三者利益分配要平衡,要共享,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市场平衡,产业顺利发展。

(四)、苹果产销现状

今年以来,静宁县紧紧围绕建设“百万亩苹果生产大县”的目标,深入开展“果园标准化管理年”活动,积极推行“行政+技术”双轨承包责任制,集成推广幼树早果丰产栽培技术和树形改良、黑膜覆盖、节水灌溉、枝干粉碎还田、病虫害综合防控、果实套袋等果园提质增效技术,全县果园标准化管理面积达到45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45万吨,较上年增长5万吨,增幅达12.5%。当前,进入苹果销售的黄金时期,根据了解掌握,全县库存苹果30万吨,贮存量为70%,占全县气调保鲜能力40.1万吨的74%,但苹果销售量约在50%左右(其中优质苹果销售量占40%,普通商品果销售量占10%),与去年同期相比,优质苹果销售量大体持平,普通商品果由于处于市场行情波动期间,销售相对缓慢,部分果农选择自存入库,个别果农仍存放在果园,销售量下降了25%,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滞销。

二、造成当前苹果滞销的原因

1.受全国苹果行情整体下滑的影响。根据11月1日发布的《全国果品(苹果)价格监测与市场预警信息快报》,从对全国苹果市场供求基本面分析得到的倾向意见来看,受果品产量增加、连续价格上涨、冷库经营者亏损、出口及加工规模减少等多种因素影响,今年全国苹果销售压力较大,苹果市场价格存在下行趋势。

2.果农价格预期较高。由于“两节”前苹果收购价格高开(收购价格为4.5—5元/斤),果商相互抬价,导致我县果农对市场的期望值过高,盲目乐观,目前价格下降后惜售思想严重,造成一定程度的滞销。

3.部分果品品质下降。由于受冰雹灾害、管理粗放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乡镇果品与往年相比,色度、亮度较差,品质有所下降,对果品价格造成较大影响。

4.经销商收购资金紧张。今年,金融系统共为果品贮销企业、经销大户贷款2亿元,其中建行6000万元,农行6800万元,工行2400万元,信用社4900万元,而我县苹果预计产值达到18亿元以上,金融机构贷款金额仅占11%,支持力度还不够大。

5.果品运输受阻。由于道路不畅,特别是静秦公路设置路卡,交通堵塞严重,给果品运输、客商住宿等方面造成极大影响。

下载关于五顷塬乡苹果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五顷塬乡苹果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园林局关于苹果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苹果商品果价格的逐步上升和国际浓缩果汁的需求及价格的巨变,苹果产业重振雄风,迎来了全国范围内的再一次苹果发展热潮。**市具有生产高品质苹果的独特气候条件和丰......

    五顷塬回族乡上半年工作汇报——2011年7月

    五顷塬回族乡上半年经济工作汇报中共五顷塬回族乡委员会五顷塬回族乡人民政府(2011年7月 日)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县直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特别在周市长在年初调......

    茶园乡煤炭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发展型党组织建设如何抓好茶园乡煤炭产业发展茶园乡王艺煤炭产业是茶园乡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为了全面摸清全乡煤炭产业发展的情况,为十二五期间煤炭产业发展规划提供有力依据......

    苹果产业发展壮大调研报告(5篇)

    我县苹果产业历经“七五”起步,“八五”发展,“九五”提高,“十五”跨越四个阶段,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在全县上下的不懈努力下,苹果产业规模迅速扩张,四大关键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和......

    关于寒富苹果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寒富苹果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一、发展现状 二、存在问题 寒富苹果产业是我县拥有品牌效应的特色产业,在沈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下,通过产业......

    五顷塬回族乡预防道路交通事故工作情况汇报

    湫头乡预防道路交通事故上半年 工作情况汇报 县交警队: 今年以来,我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发展要有新......

    火红乡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会泽县火红乡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为了进一步准确掌握我乡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我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认真按照会农发【2012】7号文件精神,在全乡认真开展中药材产业发展......

    蚕桑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蚕桑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调研组 2011年10月14日 为全面了解我县蚕桑产业发展现状,找准存在困难和问题,制定针对性较强的政策、措施,培养壮大龙头企业,促进蚕桑产业健康发展和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