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产业发展壮大调研报告(5篇)

时间:2019-05-15 06:00: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苹果产业发展壮大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苹果产业发展壮大调研报告》。

第一篇:苹果产业发展壮大调研报告

我县苹果产业历经“七五”起步,“八五”发展,“九五”提高,“十五”跨越四个阶段,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在全县上下的不懈努力下,苹果产业规模迅速扩张,四大关键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生产效益明显提升,为进一步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

苹果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是苹果规模实现了量的突破。近三年来,全县共

新栽苹果16万亩,果园面积从以前的22万亩发展到38万亩,面积几乎翻了一番,农民人均果园达到2亩。

二是果农作务水平明显提高。随着苹果“四大”关键技术的全面推广实施以及群众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全县果农作务水平有了明显转变,从过去栽植秦冠到优质富士的转变,从生产光果到套袋、贴字富士的转变,从农药防治到使用幼虫袋生物防治的转变。全县已建成绿色无公害果品基地13万亩,有机果品基地3200亩,通过国家gap认证5500亩,全县建成省级示范园14个,市级示范园13个,县级示范园52个,创建省级生态果园示范村4个,面积5750亩。08年,全县完成果树大改型面积8.2万亩,强拉枝面积12.5万亩,苹果套袋13.2亿枚,套袋率达到75%,优质果率达到80%.三是果农的市场意识逐渐增强。随着苹果产业的发展,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市场流通,形成了一支联系广泛的经纪人队伍。目前,全县从事苹果销售的经纪人达到2123人,常年与广州、河南、四川、江西等16个省的近500多名客商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形成了一些有一定知名度的销售大村和大户,仪井镇樊家村的宋利利08年9月份接待7位客商,销售苹果300万斤,本人从中受益近10万元。果农在具体销售中,也从过去的散装、混装销售发展到了初级包装和按照市场需求择机销售。

四是产业链条不断完善。近年来,苹果产业不断向产前、产后延伸,链条进一步拉长,与苹果生产相关的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全县建设苹果库存量在3000吨以上的气调库达到4座。随着安德利第二条生产线的投入使用年加工鲜果32万吨。库容量2万吨的好农夫现代农业暨果品包装储藏项目正在积极建设中,有力地推动了苹果产业从初级生产向储藏包装、果汁加工的延伸。

五是促进农民增收效果明显。与我县其它产业相比较,苹果产业有着明显的规模优势。近几年,市场价格也一直比较稳定。如08年,套袋富士平均价格1.6元,最高达到2.2元。全县苹果产量达到35万吨,产值6.5亿元,农民苹果人均纯收入186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5%。苹果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户数达到4787户,其中50000元以上的户就有10余户。苹果产业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苹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新问题

一是宣传力度不到位。从实际检测情况来看,永寿苹果在品质方面与山东等地的苹果相比具有较大优势,然而在一些地方的市场占有份额很少,甚至出现了有些客商还不知道永寿这个地方,而有些客商把永寿苹果贴牌后再销售的尴尬境地。这也侧面反映出,我们在苹果的宣传推介方面做的还不够。同时,宣传推介中,品牌塑造还不够突出,影响力和知名度明显不足。

二是果农生产经营理念还需提高。尽管我县地处苹果最佳优生区,所产苹果具有个大、色润、爽口等特点,但多数农户思想仍停留在生产较低档次的传统果品中,没有生产如贴字苹果等有果品文化特色的思想意识。特别是部分群众面对去年残次果价格较高的影响,存在着生产残次果、卖“落果”的思想,果园的作务和管理水平仍需不断提高。

三是家庭经营专业化程度不高。随着苹果产业发展,实施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越来越迫切。目前,全县种植苹果面积在5亩以上的户数比例较低,专业化经营大户很少。种植面积小的群众多数把苹果产业作为家庭收入的一种副业,不能很好地集中精力从事苹果生产,不愿过多的投入资金、技术和劳力,这样不利于相关技术配套措施迅速推广,不利于实施标准化生产,使得苹果产业由传统经营方式向现代经营方式转变难度加大。

苹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是加大果品宣传力度。当今世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不主动出击,自我推介,必然固步自封,发展受限。一方面,在内部举办像槐花节那样高档次、大规模的宣传推介活动,比如“永寿苹果年会”、果品采摘节等活动,邀请省内外知名人士、新闻记者到会品尝采访,进行文化渲染和宣传报道。另一方面,要积极走出去,以省外大城市为重点,通过参加各类大型果品展销会、举办推介会等形式,大力宣传我县苹果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要注重“金玉寿”品牌宣传,提高和扩大我县苹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省质量检疫检测所对我县苹果进行专业检测结果表明,39项指标全部达到国家标准,特别是含糖量、硬度、药物

第二篇:苹果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新庄镇苹果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意见和建议 新庄镇地处董志塬南部边缘,位于黄土高原苹果最佳生长纬度带和国家苹果生产优势产业带。全镇辖24个行政村,190个村民小组,8361户、36776人,耕地面积7.23万亩。新庄苹果树栽植起始于1987年,发展于1992年,1998年形成规模,2005—2008年延伸发展形成产业格局。注册了产品商标、成功申报了产品产地绿色认证、实施了省部级绿色无公害苹果基地建设项目,形成了基地规模化、质量标准化、生产现代化、产品品牌化、营销国际化的产业格局,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命名为“中国优质苹果基地百强乡镇”。全镇现有果园面积5.9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2.4%,户均果园6.8亩,人均果园1.54亩,其中挂果园面积3万亩,2011年果品总产量达到6万吨,实现产值1.2亿元,使农民人均增收3260元。

新庄苹果起步发展二十多年来,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苹果产业作为农民致富的优势主导产业,狠下决心,常抓不懈。特别是近两年,镇党委、镇政府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多措并举,强力推进果产业发展,在扩大种植面积、壮大基地规模、提高质量效益、推广科技兴果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进步,依照“整乡推进”的思路,形成了“三线两点”的结构布局,即青新公路沿线、西南片道路沿线、东片公路沿线,山王、米家沟两个山地果园示范点及塬面东北门高科技示范点,确保苹果“栽得进、保得住、能成园、高收益”。

多年来,新庄镇党委政府立足镇情,在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决策的基础上,始终把大力发展苹果产业作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举措来抓。2007年,依托市、县林业部门和陇东学院农学系专家的技术支撑,论证编制了《新庄镇苹果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实施“511工程”,计划3—5年使新庄镇挂果园面积突破5万亩、果品产量达到1亿斤、实现产值1亿元。并成立了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包村干部为组员的果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包村、包组、包农户、包地块,抓点示范,典型带动,有力地推动了果产业的持续发展。至2010年,实现了既定的发展目标。

如上所述,新庄镇的苹果产业发展虽然具备了光热资源充沛、政府高度重视、群众积极参与的有利条件,但依然面临阻碍发展的现实问题:一是标准化栽培技术掌握不够,果品整体质量不高。新庄苹果虽然已发展多年,积累了一定栽培技术和经验,但大多数果农仍沿用传统的栽培技术和管理方法。对于苹果生产的有关标准和栽培技术不熟悉,特别是无公害栽培技术应用率很低,在果园生产管理中没有完全掌握良种壮苗、整形修剪、疏花疏果、平衡施肥、果园覆盖、节水灌溉、综合防治、果实套袋、摘叶转果等改善苹果品质的标准化栽培技术,造成苹果单产低、优果率低,经济效益不高,不仅浪费了资源,还影响了增收;二是品种结构不尽合理。在生产中适地适栽、科学布局、集约经营的原则贯彻不够,盲目发展的现象仍然存在。主要表现为主栽品种比较

单一,新品种更新换代慢,熟期搭配不合理,早、中熟品种相对较少,晚熟品种约占75%-80%,成熟期过于集中,造成果品采后贮藏、销售压力加大。鲜食与加工品种比例不协调,主栽品种基本上都是鲜食品种,适于加工的品种很少,致使苹果加工企业没有稳定的优质原料,加工产品的质量难以适应市场需要;三是产业链条的联动效应发挥不够。围绕果产业生产性基地的培育和建设,我们虽然拥有投资上千万的庆新果业公司,但其主营业务以收贮为主,我们的兴庆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还没有真正构建形成产业和服务相辉映的通道,庆林套袋厂、裕阳套袋厂等规模偏小,真正意义上作为一项产业的上、中、下游生产与服务对接、产业效益的提高等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由于受发展理念、资金和技术的局限,面临困难和挑战,更需要全新的跨越发展。真正使新庄镇成为名符其实的“陇东苹果第一大镇”,还需要全镇干部群众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1、坚定发展苹果产业的决心和信心。产业的发展就是一场革命,观念的转变更是一个痛苦的历程。只有通过宣传教育、核心示范、行政推动才能使群众经历痛苦的观念更新而改变政府急、群众疲的现状,解决认识问题,在生产实践中不断产生龙头企业和领军人物;

2、压缩晚熟品种栽植面积,适当增加早、中熟品种比例,调整品种结构,发展名优特新品种;

3、强化技术支撑和公共服务,强化技术骨干培训和果农培训,充分发挥果树服务队的职能,加大标准

化栽培技术和无公害生产技术的推广,集中财力在每个乡镇建办一个每亩投资1万元的100亩标准化示范园,以点带面,发挥示范引导作用,激发果农提高栽植生产技术的积极性,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苹果产业的健康发展;

4、充分借鉴其他苹果产区政府通过协会、专业合作社在产品包装、营销渠道建设、新技术推广、园艺机械购臵等方面给予补助的成熟经验,扶持果农以高投入实现高产出。

第三篇:吴忠市苹果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全市林业产业

基地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马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是解决当前世界可持续发展难题的重要指导思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对加快吴忠市三大林业产业基地建设步伐,破解发展难题,创新发展机制,提升林业产业建设质量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一、全市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吴忠市是传统的果树栽培区,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及资源优势所生产的果品而享誉全国。近年来,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吴忠市委、政府审势度时,抢抓机遇,以实施加快宁夏发展的《意见》为指导,以自治区林业局实施“六个百万亩”生态林业建设工程项目和优势特色产业带建设项目为契机,高度重视林业产业的发展,将其纳入了农业十大产业基地建设的范畴,从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出台优惠扶持政策,广泛开展招商引资,强化科技支撑等方面入手,采取“龙头带企业,产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发展方式,加快了吴忠市具有区域特色的林业产业基地建设步伐,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协会组织、农民参与、共同发展的产业发展模式。到目前为止,全市已种植以苹果、葡萄、红枣为主的三 1 大林业产业基地57.21万亩。其中,2008年发展235.5万亩(苹果12.2万亩,葡萄7.2万亩,红枣4.1万亩)。年产鲜果24.24万吨,总产值达4.38亿元。初步建设起以孙家滩地区为核心区,辐射周边红寺堡、青铜峡及市区扁担沟镇、金银滩镇为主的高酸苹果基地26.22万亩,2008年,全市苹果总产量7500公斤,总产值3750万元。市区已发展9.8万亩,挂果面积1.5万亩,2008年产量2250万公斤,总产值达1125万元。建设起以青铜峡邵岗镇、红寺堡中圈塘为中心的酿酒葡萄基地13.61万亩,2008年葡萄总产量达到7.5万吨,总产值2.4亿元。建设起以孙家滩;青铜峡甘城子、金沙湾、牛首山北麓开发区;同心县下马关、豫旺、田老庄、马高庄、张家塬以及河西、丁塘、王团;盐池县花马池、王乐井、青山、大水坑等乡镇为主的红枣基地14.38万亩,2008年红枣总产量达到1.5万吨,总产值3000万元。在建设林业产业基地的同时,积极引进果品加工企业,延长了产业链,增加了果品的附加值,有效提高了经济效益。引进了深圳东部集团所属的吴忠茂源果汁厂,年加工能力达到10万吨以上,解决了苹果卖果难的问题。2007年吴忠茂源果汁厂收购本地苹果9.6万吨,生产浓缩果汁1.33万吨,实现工业产值1.8亿元,出口创汇2640万美元,实现利税485万元。广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御马、华昊、科冕三家葡萄酒加工酿酒葡萄20万吨,罐装葡萄 2 酒7万吨的企业。2007年葡萄年产量达到3万吨,产值5500万元。在红枣方面,以同心天予枣业等公司为主的红枣育苗、种植、产品收购加工销售企业正在日益兴起,成为了带动地方枣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吴忠市林业产业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势头,林业产业成为吴忠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之一。

二、制约林业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纵观全局,尽管吴忠市林业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对照如何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如何扩大内需,积极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对林业产业的冲击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全市林业产业仍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需要我们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是发展面积过快过大,苗木严重缺乏且质量无法保证。通过近三年苹果面积大发展可以看出,品种富士占80%以上,国光、金帅、美国八号等占20%以上,早中晚熟比例和鲜食与榨汁的比例严重失调。苗木所使用的砧木来源无法识别,给以后生产造成许多后患。且长途运输中苗木失水较多,栽植后成活质量无法保证。二基地面积比较小,满足不了加工企业的需求。苹果基地面积小,榨汁果品少,总产量低,远远不能满足浓果汁加工企业对原料果的需求和国内外市场对高档鲜食苹果的需求;葡萄基地规模小,种植比较分散,标准化生产水平及整体效益偏低。此外适宜中部干旱带发展的同心圆 3 枣、中宁圆枣等枣树优质苗木储备不足,枣产业发展品种结构比较突出。三是政策扶持缺乏一定的持久性,果农种植积极性波动较大。尽管在建设基地时,政府出台了一定的优惠政策支持了产业的发展,但仍缺乏和国际市场相配套的农产品补贴政策,致使产业发展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苹果产业在1994年之后进入低谷,产业效益低下,各有关方面没有把其列入全区农业特色产业加以研究,扶持和引导,从政府到群众的投入大幅减少,产业发展的动力不足,严重影响其恢复和壮大,果品在果汁厂的收购价格由2007年的1600元/吨下降到了2008年280元/吨;而葡萄价格则由2007年的2.4元/公斤,上升到了2008年的3.2元/公斤。四是专业技术力量薄弱,关键技术落实不够到位。尤其是果树种植多在新灌区,初次接触栽植果树,再加农民文化素质低,接受新技术意识差,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林业产业发展。如苹果产业缺乏相对固定的原料基地,农药使用不规范,加工基地建设速度较慢,原料供给不稳定;单纯低酸度果汁不能满足国际市场的全面需求。枣区红枣栽培管理粗放,群众对枣树早果、丰产、高效栽培技术了解不深,掌握不够。五是组织化程度低,市场规范不够。由于缺乏行业协会,生产流通无序,果农商品意识淡薄,不能很好地根据市场需要调整产品结构,遇到市场波动只能被动挨打和疲于应付,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在一些产区缺乏行业自 4 律,各行其是,各自为政,采果期竞相压价,扰乱市场的事件屡屡发生,产生了一些恶性竞争的现象。六是龙头企业带动不够强,市场机制不够健全。公司、基地与农户之间缺乏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抵御风险的能力差,价格波动大,影响葡萄产业的稳定发展。此外品牌竞争力弱,知名品牌少,缺乏在国内外市场富有竞争力的知名葡萄酒品牌,也是影响葡萄产业快速做大做强。

三、推动全市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一)发展思路

1、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和全国科技会议精神为指导,按照突出科技,活化机制,完善功能,带动农户,促进农民增收的原则,紧紧围绕林业优势果品产业带的主攻方向,以高标准建设为目标,以先进科技为支撑,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政策扶持、政府推动、示范带动为手段,用工业的理念来谋划农业、发展农业,用科技武装农业、提升农业,面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充分挖掘当地自然资源优势,提升我区优势果品的规模和档次,增强优势果品的市场竞争力,实现林业优势果品产业的优质化、区域化、专业化和产业化。

2、基本原则: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做到 5 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坚持因地制宜,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做到产业发展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坚持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实现规范化经营和规模效益。坚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林业产业。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广实用先进技术,培养科技人才,建立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体系,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步伐,全面提高林业建设科技含量。

3、目标任务:利用三年时间(2008-2010年),在市区孙家滩核心区,扁担沟、金银滩;青铜峡市以邵岗、青镇、大坝、峡口、小坝、树新林场;红寺堡太阳山镇、南川乡新发展高酸苹果38万亩,累计发展到50万亩。在青铜峡市贺兰山东麓一带的甘城子;红寺堡科冕公司基地、绿科公司基地以及红寺堡镇、中圈塘乡等地区发展酿酒葡萄产业基地27万亩,累计达到50万亩。在地处中部干旱带的同心县扬黄灌区、盐池县盐环扬水工程补灌区、红寺堡开发区灌区及青铜峡沿山甘城子一带的宜林地,发展以同心圆枣为主的红枣产业49万亩,累计达到60万亩。

(二)基本对策

1、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工作到位。为保证项目有人抓有管,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目的。一是市委、市人民政府成 6 立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小组成员由市林业局、财政局、水务局等相关单位及项目实施乡镇的一把手组成。负责组织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和力量,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二是各发展主产县也要成立特色经济林产业领导小组,由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林业、财政、农牧、水利等相关部门、各项目实施乡镇一把手为成员,协调落实有关政策和任务;三是市林业局抽调有关专业人员组成,编制产业发展的规划设计、计划、苗木落实及技术指导等工作,并聘请有关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指导负责项目的实施管理、检查、监督及解决项目建设中有关技术方面的问题。市发改委负责产业项目申报和争取;市财政局负责在产业发展中,中央、地方财政补足资金的安排和监督管理;市农业局负责基地间作物的规划、相关项目申请和技术指导工作;市水务局负责产业带水利设施建设、节水灌溉、中低产田的改造;市科技局负责围绕产业的科技项目的申报和争取。规划涉及的乡镇及建设单位要抓好造林任务落实,种苗调运、质量检查、矛盾解决和造林后的日常管护。四是领导小组要加强监督检查,把工程建设情况列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内容,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基地建设进度和质量。五是市、县要与乡镇签订目标责任书,坚持“谁管理,谁负责”,层层落实,相互协调,相互监督。并将基地建设列入双文明考核,切实明确目标、任务及职责,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2、实行优惠政策,扩大种植规模。一是对种植连片种植果树的农户或企业,除无偿提供果树苗木外,给予每亩每年100元的补贴,连续补贴四年。二是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等项目,鼓励农户发展片林及庭院经济林。三是鼓励经营大户、公司、企业和区(市)属农林场建设产业基地,并把符合项目建设要求的低段纳入享受发展产业基地的优惠政策;四是对当年产业基地建设面积达到1000亩以上的乡镇,一次性给予不同等次的奖励,并每年给予不超过10万元贷款的贴息;五是在基地建设中,农业、水利、扶贫办等部门积极争取项目资金,通过配套水利设施、间作经济作物、享受其他农业补贴等形式来增加前期效益,减少农民前期投资较大的压力;六是对在基地建设中,确有困难的农户可实行小额贷款,充分调动发展积极性。七是依托吴忠林场建立苗木繁育基地。采取定单育苗,制定最低苗木保护价收购苗木,对合同苗的农户每育一亩苗给予500-1000元的补贴。八是坚持“谁栽谁有,谁受益,长期不变,允许继承,合法转让”的政策,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国家、集体、企业、个人一起上,凡在工程区内新建基地的企业和个人,均享受相应的补助政策和其它优惠政策。

3、多方争取投入,拓宽投资渠道。一是引导农户增加对基地建设的生产投入。二是积极争取扶贫、农业、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扶持,整合项目投资,改善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条 8 件,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三是鼓励工商企业、个体户投资发展高酸苹果产业。四是自2007年起市级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的产业建设经费,用于基地开展建设项目配套、科技培训、贷款贴息、新品种选育、技术研究等工作。

4、依靠技术支撑,提高种植效益。一是建立新品种选育的指标体系,开展选优和建立采穗圃,加快良种选育、良种推广和低产园更新。要注重选育一些早中晚熟果树品种,集中栽植,便于采收加工。二是充分发挥园艺场良种繁育基地的作用,建立采穗圃,有计划的指导苗木繁育,保证基地建设苗木供应。三是在基地建设的重点片区,充分发挥村级农民科技培训学校的作用,把金银滩、吴忠园艺场和孙家滩高酸苹果示范园区作为教学基地,加大新技术推广应用的力度,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进一步提高当地果农的科技管理水平。市林业局要重视科技创新,集中力量,研究解决生产、贮藏、运输等各个环节的关键技术难题。四是抓好科技示范园、示范点,做到队有科技典型户、村有示范队、乡有示范村、市有示范园区,充分发挥科技示范的带动作用。五是在基地建设中,要全面执行《宁夏果树栽培技术规程》,规范定植,强化栽后管理。并加强对基地果农的技术培训。六是在施有机肥、追肥时以叶面肥为主,尽量地表施化肥,保证土壤亚硝酸盐含量不超标;喷施防治病虫害严禁使用残留期 9 长的农药,尽量采用支持环保的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注重生物防治措施,减少农药使用次数。

5、培育壮大企业,实施带动战略。一是通过新闻媒体,加大对产业生产基地的宣传力度,提高果品的知名度。二是充分发挥东部集团通达果汁龙头带动作用,加快东部集团高酸苹果基地发展速度,并发展一大批辐射带动力强的贮藏保鲜、营销、流通型龙头企业。通过“吴忠市茂源果汁责任有限公司”龙头企业带动,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公司出台合理的果品收购保护价,为果农提供一定数额的生产经营费用,保护和激发果农的种植积极性。由政府部门、公司、技术部门协调组织果农成立果农协会,通过协会搞好果农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供技术保障措施,解决果农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三是充分发挥苹果协会和合作社的作用,打开和建立的果品销售市场和销售链条,规范产品升级、订单收购、按质论价等市场行为。

第四篇:关于发展壮大临武旅游产业的调研报告

关于发展壮大临武旅游产业的调研报告

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是构建现代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根据县委批转的《政协临武县委员会2011年工作要点》安排,今年5月—9月,县政协组成专题调研组深入全县22个乡镇和县直相关部门进行调查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旅游资源状况及旅游产业发展情况

(一)我县旅游资源状况及基本特征

在国家规范列明的8种主类31种亚类旅游资源中,我县八大主类齐全,并有15种亚类、24个基本类型,旅游资源相当丰富。

1.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楚南郡邑之最古者,莫如临武”。早在远古时代,我县就有人类活动,舜帝南巡抚《南风操》;战国时,楚设临武邑,汉高祖5年置县,至今有近2400年悠久历史。临武自古为中原南下必经之道,兵家必争之地。秦始皇出巡湘江、征南越国曾屯兵临武;西汉路博德、东汉马援、南宋岳飞等历史名将先后带兵驻扎临武;晚唐黄巢、南宋曹成、清末洪宣娇等农民起义军都在临武与朝廷军队进行过激战。历史上,临武县先后出现过战国临武君,汉廉吏唐羌,唐都统大将军武陵侯黄师浩,明兵部、户部尚书刘尧诲、礼部尚书曾朝节、农民起义军首领刘新宇,还有革命先烈林树成、名将杜从戎、唐鞠庵等历史名人。唐韩愈、张署、刘禹锡,宋米芾,明徐霞客,清纪晓岚等都曾在临武咏诗赋词,留下墨宝。

2.人文景观令人瞩目。据统计,我县不可移动文物共有132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汉唐“西京古道”,陶家新石器时代至商代遗址,汾市渡头秦汉古城遗址及汉墓群,金江金仙寨、岚桥四方寨和古桑寨、土地马侯岭、双溪黄巢坪(今黄沙坪)、万水烽火台,以麦市上乔、花塘石门、武水尧丰、石灰窑、土地龙归坪和同益唐家等为典型的古村落,以武水玉屏义门、邝家世科亭、尧丰太邱第、同益唐家更楼和万水上潢楚进士第为典型的古门楼群,以汾市南福朝泉阁、土地书楼碉楼、玉美碉楼和武源大塘水楼为典型的古碉楼,分布在南强、土地、双溪、同益等乡镇的摩崖石刻、封荫碑、神道碑和禁碑,土地中校、城关杜家隐园、武水沙市邝氏大院、镇南人民公社等具有时代特色的近现代建筑。

3.自然风光秀丽宜人。我县居南岭北麓,自然景观众多,融山、水、洞、泉于一身,集秀、美、奇、幽于一体。县内有世界奇观——仰天巨佛,有西山霁雪等气象景观;有长河涟漪等山水景观;还有龙洞烟云等令世人称奇的洞穴景观; 西瑶绿谷国家森林公园拥有原始次森林面积达4000多公顷,风景如画,物种丰富,拥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和一级保护动物各4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15种、二级保护动物29种。被称为“植物活化石”的古红豆杉以群体的形式在我县大冲乡多处生长。

4.民间文艺独树一帜。我县民间文化活动异彩纷呈,唱小调、观祁剧、走马灯、抬故事、舞龙耍狮等热闹非凡。临武傩戏、祁剧、小调被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临武古民居木雕被列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另有13项民俗文化活动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临武民间原创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为世人皆知临武方言多而各具特色,1988年,湘潭大学教授李永明专题研究并出版《临武方言——土话与官话的区别》;2002年,湖南师大教授陈晖专门对临武麦市方言进行深入研究,并出版著作。5.地方特产品种繁多。我县地阜物华,特产丰富。有以中国八大名鸭之一的“临武鸭”,清朝贡品 “香塘鱼”,获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银质奖的“龙须草席”,获巴拿马博览会银质奖的“武蜡”,享有国宝之誉的“香花石”以及东山云雾茶、临武冬醐酒、大冲魔芋、朝天椒等代表的传统地方特产;以临武空心糍粑、城关网油卷、麦市油茶、武源豆腐、沙田牛巴为代表的民间风味美食;以乌梅、红心桃、蜜枣、蜜柚、蜜梨等为代表的小水果。

6.红色旅游内涵丰富。我县是革命老区县。肖克上将早期曾在我县进行革命活动;1934年冬,中央红军长征分3次经过临武; 1948年,毛泽东弟媳王淑兰与范卓同志受命以夫妻名义在临武开展地下组织活动,建立中共湘粤边联络站。县内至今仍留存贝溪起义旧址、秀龙岩起义旧址、十八岿烈士陵园、零散烈士墓和长征标语等红色遗迹。

(二)旅游产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的发展,成立了旅游产业领导小组,投巨资加强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衡武高速和临嘉、临桂、临连高等级公路建设,并加快县城建设步伐,全县旅游产业初具雏形。目前,我县已有私人旅游公司2家,(秀岩风月旅游开发公司、舜源生态旅游开发公司)、旅行社1家(临武舜峰旅行社)和旅行社营业部2家(郴州大众旅行社临武营业部、郴州阳光青年旅行社临武营业部),旅游从业人员800余人;上网旅游景点5处;宾馆酒店86家,其中准星级宾馆2家;休闲山庄12家;生态特色休闲旅游食品厂家6家,特产店9家。据统计,2010年,全县共接待各类游客 55.8 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2.8亿元。

二、我县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困难及原因分析

1.旅游强县意识不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我县经济长期以来靠小有色和煤炭业支撑,缺乏“旅游产业化”和“旅游强县”意识,思想上存在“临武旅游没有什么看头”的认识误区。其次是常因人事变动,出现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人事脱节、工作脱节的现象。再是硬件设施滞后,我县尚无一家挂牌星级宾馆、酒店,旅行社(营业部)、农家乐休闲山庄和娱乐中心经营规模小,接待能力明显不足;景点交通滞后,通往大景区的主干道虽然有较大改善,但一些乡村旅游景点的道路状况仍然较差;现有景点内容单薄,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不齐全,缺少留住游客的硬件依托。

2.旅游规划起点不高,保护开发监管乏力。相关旅游规划的主题定位、战略布局、规划设计、发展目标等略显小气,整合全县小且分散的旅游景点打造旅游精品和拳头产品方面的措施乏力。如对于“大西山”的开发,西瑶绿谷国家森林公园开发一块,双溪乡滴水岩开发一块,位于岚桥镇、武源乡境内的部分景点开发又是另一块。相关部门对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监管欠到位,致使我县一些旅游资源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如龙洞烟云景区在开发过程中,由于私企老板只重经济利益的短期行为,不仅开发未成反而使洞中多处景点被人为损坏。

3.文化遗产保护不力,自然生态环境堪忧。我县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体制落后于形势发展需要,县内没有一家博物馆或纪念馆,文物所至今没有一间专用库房,多年来收集、整理和抢救出来的各类文物标本两千余件无处存放,三级文物以上藏品只能寄存省市博物馆。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大部分古建筑、古石碑刻都年久失修,存在腐朽、倒塌和失盗的隐患;相当一部分文物在现代化进程中被破坏,如位于汾市乡数公里长的秦汉古道在土地整理项目中毁坏,楚江鳌头村、土地龙归坪村、武水邝家社区推倒古建筑以新材料重建“文物”,历史积淀荡然无存;散落在民间的重要文物已有相当一部分流失出县境(调查发现,广西兴安县“水街”摆饰的古木雕和石刻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我县)。临武傩戏、祁剧、小调、哭嫁(离娘)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龙须草席、武蜡制作、土法榨油等传统手工技艺后继乏人,濒临失传。受矿山采选污染、乱砍滥伐和人为破坏等影响,历史上被称为“临武八景”的秀岩风月、龙洞烟云、西山霁雪、挂榜晴岚、舜峰晚眺、武水拖蓝、韩山遗迹、仙境春游等自然风光已失去往日的光彩,其中,韩山遗迹破坏严重,武水拖蓝、仙境春游已是昨日黄花。

4.宣传推介形式单一,秀丽风光知名度低。多年来,我县旅游在对外宣传方面极度乏力,形式单一,影响小,缺乏利用大型文化活动、节庆活动、名人效应、媒体促销等立体形式宣传临武,仅有的一张临武旅行地图和宣传图册,不仅内容单薄,发行量也很小,县内各大小宾馆都没有临武的宣传图册。由于缺少宣传,外人对临武知之甚少,出了郴州,讲“临武鸭”很多人知道,说“临武县”则知之甚少,临武的美丽风光长久以来都“养在深闺人未识”。

5.旅游产品开发滞后,生产规模亟待扩大。我县旅游产品除“临武鸭”、“沙田牛巴”、“大冲辣椒”的生产有一定的规模外,舜丰源芋业和金福薯业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小打小闹,时不时停产;没有一家企业对县内丰富的特色小水果进行加工,销路不好的时候,这些水果只能挂在树上烂进泥里。县内无旅游特色购物市场,仅有的几家“特产店”零星散落,不上档次也不成规模,销售上各自为政。除舜华鸭业公司对外宣传较为成功之外,我县缺乏对其他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宣传推介,地方特产得不到有效开发,有待整合策划并扩大生产规模。

6.部门协作差强人意,工作合力难以形成。一是在思想上存在“旅游工作是旅游局和分管领导的事,与己无关”的认识误区。二是在规划中未能广集民意民智,缺乏长远考虑。三是外宣上没有形成部门联动,旅游、文化、宣传等部门各拜自家佛,各念自家经。四是在建设中存在部门推诿扯皮现象,统一调度难以执行到位。如西瑶绿谷国家森林公园项目,规划上缺乏“大西山”意识;外宣中至今没有统一筹备大型地方特色的文艺节目,对瑶族文化也没有深挖;工程建设进展缓慢,进园公路勉强完成西瑶乡至桃园坪的路基工程,公园大门建设刚刚启动,其余基础设施均处于未动状态,游道过于简陋且欠安全保障,与景点相匹配的宾馆住宿档次低且家数少,旅游购物点为零。

7.旅游专业人才缺乏,管理服务水平不高。我县旅游业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旅游局专业人才、酒店管理人才、旅行社管理人才、景区(点)管理人才都比较缺乏。在服务管理上,有关单位欠规范,导致诚信经营、服务水平不高,有的甚至存在宰客现象,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亟待提升。

三、对策与建议

旅游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是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具有极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我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很好的自然生态和山水风光,还有独特的瑶族风情和湘南民俗,发展旅游的潜力巨大。随着我县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对外交通环境的极大改善,日益增长的大众化、多样化需求为旅游业的加快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依托资源优势,明确旅游产业作为我县主导产业的战略定位,抓住机遇,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我县旅游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对于扩大经济总量,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临武“三县”建设,提升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强化组织领导,提高全民认识,营造发展环境 一是要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全县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把旅游产业作为我县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县计划、商业、工商、财政、税务、城建、环保、交通、教育、文化、新闻、公安、宗教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协调运作,推动我县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各重点乡镇要建立健全发展旅游产业领导机构,制定发展规划,努力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认真解决好旅游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旅游部门要适应新形势,努力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不断完善自我约束和监督机制,形成高效、创新、务实、廉洁的工作作风,不断提高旅游工作的水平。

二是要出台和完善相关政策。根据上级有关会议及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研究出台《临武县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旅游产业的决定》和《临武县人民政府关于促进西瑶绿谷国家森林公园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进一步明确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择适当时机,召开全县发展壮大旅游产业大会,明确发展目标,强化工作措施,推动全县旅游产业发展。

三是要加强部门联系协调。县政府要适时召开专门的协调会议,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将发展旅游的各项工作分解落实到具体的单位和负责人。旅游部门负总责,从规划到建设到促销到管理到服务要一抓到底;发展和改革部门要指导和协调做好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把旅游产业发展特别是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重点项目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宣传部门要将旅游宣传作为重要工作内容,新闻单位要适时开辟旅游专栏专版,文化部门要深入挖掘“古邑”文化,不断推陈出新民间特色文艺及经典剧目;财政部门要将发展旅产游业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投入力度;相关单位在交通主干线设置主要旅游景点标识标牌,并将其纳入相关市政建设规划;交通、建设、园林、物价、公安、卫生、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都要制定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配套举措。

(二)科学修编规划,明确发展思路,策划旅游线路

1.正确定位。随着我县交通瓶颈的突破,大交通局面逐渐形成,尤其贯穿我县全境的京珠复线衡武高速公路的建成,把旅游“处女地”临武推向了全国。要把“楚南第一古邑”、“生态珠江源”临武打造成国人的“文化之旅”、“心愿之旅”、“生态之旅”,尤其是要把与我县相邻、居民出游率居全国最高的广东省当成临武旅游开放的第一市场,把临武这个“珠江源”打造成为广东人的“小躺椅”、“小盆景”、“小轩窗”,使之成为广东人双休日、长假日、黄金周的阳光之旅、休闲之地、健身之所。

2.规范开发。实行旅游资源开发许可制度,由县人民政府审核报批,严格执行先策划、再规划、后开发的原则,坚决杜绝乱开发、低水平开发和过度开发造成环境污染和旅游资源的破坏。对暂无条件开发建设的景区景点,可先保护起来,有条件开发的景点,要努力做成精品。要从提升景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出发,力求把所有景点做成高品位、优品质、精品牌,努力打造在全国有影响的精品。建议将停滞不前的秀岩风月和龙洞烟云景区的开发权收归,重新招标,有效开发。

3.合理布局。结合我县历史文化、生态环境和地方风情优势,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打造临武特色旅游品牌:

一是“楚南第一古邑”寻幽游。以汾市乡渡头秦汉古城遗址为基础,以方圆数里的汉代文物古迹为辅,形成大遗址公园。清除园内杂草和有碍观瞻的果木园地,恢复“古城”和护城河遗址真貌,修复横跨武水河的“五拱青石桥”和西京古官道石板路,将公园内十余处汉朝巨型土堆墓群(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划为三大墓区,择数座典型汉墓(尤其被盗过的)进行抢救性挖掘,请国家文物专家对汉城及汉墓进行研究,并建馆对研究成果及出土文物进行展示,尽显“古城、古墓、古桥、古道”的厚重历史。另,以南福“朝泉阁”(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碉楼为主,连串电影《浴血罗霄》拍摄地南福、竹树脚古村落,综合佛教圣地东林庵、十八岿烈士陵园等地,形成“碉楼、古村、古宅、寺观”以及“红色印迹”的特色旅游景点。

二是“西京古道”风情游。西京古道在我县境内现总存近百公里,其中四段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①县城老街至岚桥段。景点:老街风情——杜家隐园——武水邝家社区“古道、更楼、戏台、祠堂、伙铺”——“挂榜晴岚”——沙市“古道、古桥、古亭、邝家大院”——双溪深井坪松林骡马蹬古道——南强“秀岩风月”之凤岩摩崖石刻、千年古刹同心寺及高安水古桥古渡口神道碑——岚桥洪宣娇营地四方寨、血灌塘古战场及茅结岭古道古铺古亭、欹眠馆。其中含临武古八景“挂榜晴岚”“秀岩风月”,开发旅游时可结合舜峰公园、舜峰广场、东塔公园、武水河、沙溪河风光带一并建设。特色餐饮:临武鸭、香塘鱼、全鹅宴、酿豆腐、网油卷、空心糍粑。

②花塘、麦市段——石门龙洞、上乔古村。景点:东山古樟林——石门古村——神奇石门——龙洞烟云——上乔古村。以徐霞客盛赞之临武古八景“龙洞烟云”为主。特色餐饮:麦市油茶。此景点潜力巨大,投资最小,见效最快,综合价值最大,可谓“临武名片”。

③武水、土地、大冲段。景点:尧丰古村——龙归坪古村——黎家坪武水河岸回音壁——枫桥“湖南第二松”——横圳“马侯庙”遗址、马侯岭古骡马蹬道、双凉亭——大冲长竹园古红豆杉群,整个景区突出一个原滋原味的“古”字。特色餐:土地全牛宴。

④金江段。景点:解秽堂——金仙寨——仰天巨佛——梯田——仰天湖——温泉村,休闲:温泉村泡温泉;特色餐:沙田牛巴、冰糖猪脚、黑饭。

三是“西瑶绿谷”生态游。目前,我县西山境内有两处旅游区正在运作,一为西瑶绿谷森林公园,由政府投资,呼声大动作大;二为双溪滴水岩生态风景区,投资系私人旅游开发公司,正处规划中。前者以原始次森林、动植物种类繁多、山谷幽深及瑶族风情吸引人,而后者则以众多瀑布奇观、人文景观、名人(黄巢)效应及近城为优势,开发潜力均较大。

4.明确目标。将西瑶绿谷、石门龙洞、秀岩风月作近期规划,“西京古道”风情游作中期规划,“楚南第一古邑”遗址公园作长远规划,坚持政府投入基础建设、市场运作景点建设的原则,用5—10年不等的时间,稳步推进我县旅游事业的发展。

5.打造精品。一是打造西瑶绿谷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精品。明确定位:瑶族文化之旅和绿色生态之旅。西瑶绿谷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较晚、起步较慢,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开发的过程中要吸取其他地区的经验教训,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充分保持旅游资源的原生态,这种原生态是西瑶绿谷旅游最大的后发优势和巨大的潜力。在开发方面,应继续加大对自然景观的探索与发现,同时加大对瑶族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将少数民族文化与西瑶绿谷的美景紧相结合起来,让西瑶绿谷的魅力大放异彩。在规划方面,应立足“大西山”,着眼长远和全局,分期分批规划。要与广东瑶安景区、县内双溪滴水崖风景区和蓝山县国家森林公园对接开发;将岚桥镇板桥村、双溪乡滴水岩、武源乡华阴瑶村等景区逐步融入西瑶绿谷国家森林公园建设项目,共同开发旅游;景区内应规划设计以瑶族文化为主的“临武民俗风情”一条街,主要包括土特产品、旅游纪念品商铺和演艺中心。在硬件方面,要开发与保护并重,绿色环保和人文关怀并重。由县城至西瑶绿谷的公路应对接和拉通东云路。景点开发应先近后远,在已建一条绿谷风光带的基础上,先桑水,再分水坳,再桃园坪......依次建设。在建设中应多植树少砍伐,多用天然木材、石材,少用塑料、水泥,尽量保持景区原有的自然风貌和瑶民居住特色,勿使人为景观与自然风景和瑶族文化格格不入。人员配置方面,除旅游专业人员外,应充分考虑熟悉西瑶绿谷环境的瑶族同胞和林场工人,上岗服装应统一为瑶族服饰。二是打造石门龙洞旅游精品。该处景点有景观、有故事、有人物、有历史。“龙洞烟云”历来被誉为“临武八景”之一,明代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探险家徐霞客曾慕名来我县游览,在《徐霞客游记》中大加赞叹:“从来所历诸洞,有此曲折者,无此明爽,有此宏丽者,无此玲珑,即此已足压倒众奇矣。” 龙洞附近的“天下石门”奇绝:高近30米,宽近20米,长100余米,两侧怪石嶙峋,当中溪水潺潺,门外参天古树成林,风景秀丽壮观,如对小溪稍作改造,两岸再种上桃李等果木,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就在眼前;龙洞所在地石门古村内明清建筑至今保存良好,村口有碉楼,村内有昭王庙和蒋氏宗祠,尽显厚重历史。另外,该景区距县城仅十公里,交通非常便利。鉴于石门龙洞旅游资源的开发曾有过经验教训,我县应将该景点的开发权收归,以县政府的名义对“天下石门”、“龙洞烟云”和“石门古村” 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

在以上两大景点的布局和规划中,我们要借鉴外地对细散旅游资源整合的成功经验,进一步丰富景区的文化内涵。如广西兴安的水街和湖南凤凰的杨家祠堂便是其中成功的典范。我县可以将万水松石亭、上潢石狮、土地十里茅坪凉亭、小湾龟趺神道碑、花塘老东村龙纹石雕和楚江乡莲塘惜字炉等零散景点能移则移,不能移则复制至石门古村及西瑶绿谷风景区内,并将临武傩戏、小调、祁剧、竹马和杂技等民间文艺置身于石门古村的舞台或西瑶绿谷的综艺舞台上去。通过“文化移动”集中体现我县的风俗民情和远古文化,提升景区的品味,从而将两大景区打造成名副其实的旅游精品,并以此为龙头带动我县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6.科学设计旅游线路。从临武县的旅游资源情况和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看,可规划开辟三条一、二日游的精品线路。东线一日游:登金仙寨——瞻仰天大佛——泡康体温泉——品沙田牛巴。北线一日游:龙洞烟云看龙舞烟飞——石门古村访古庙旧厅——泡金山矿赏奇石异宝——上乔古村饮麦市油茶。西线两日游:西瑶绿谷听林涛——森林公园看傩戏听小调——风情瑶寨赏民俗——滴水岩下观瀑布——秀岩风月祈福运——西京古道望长安——南强香塘品贡鱼——舜华鸭业尝名鸭。

(三)深挖文史资源,整合地方优势,打造特色文化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我县历史悠久,但县人多认为“临武有历史而无文化”,这种认识上的偏差正是长期以来阻碍临武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临武并不缺乏文化,相反各种文化在临武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正以“百花齐放”的形式生长着,之所以“不见文化”,原因就在于我们对临武文化了解太少,挖掘太浅。建议成立一个专门班子,挖掘临武作为“楚南第一古邑”的历史文化。对我县的屯兵、戏曲、饮食、方言、宗教、建筑、古墓、民族、土著居民、民俗风情等文化,临武君、唐羌、黄师浩、刘新宇、杜从戎等本土历史人物,以及陶家新石器时代遗址、渡头古城遗址等作深入的挖掘、探究和整理。在挖掘整理的基础上,将临武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优美的自然生态资源强力整合,打造一批特色旅游专业村和多个精品旅游景点。条件成熟的时候,可将研究成果整理成书籍,编成剧本,搬上舞台甚至银幕,让临武旅游插上文化的翅膀后发赶超。

(四)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财力投入,夯实旅游基础

一是拓宽融资渠道,解决资金瓶颈。县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一定数额的旅游发展扶持资金,并随着收入状况的好转逐年增加。同时,要积极跑“部”进“厅”,申报各类项目,向上级发改委和旅游部门争取项目和资金;推行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激活民间资本,鼓励企业、乡镇、村、社区和个体参与投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用好县域外资金。精心编制好《临武县旅游招商手册》,用最好的项目,提供最好的服务,实行最优惠的政策,吸引外地客商投资临武景区景点开发,兴建旅游宾馆饭店、开办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形成企业财团、私营业主、港澳台及海外商人等多元化的投资格局,掀起社会投资办旅游的高潮,达到“你发财我发展”的目的;成熟时机可考虑用景区门票收入或景区经营权限作抵押争取金融信贷,筹集急需的资金投资旅游业,支持旅游景区做大做强。

二是整体推进,完善配套设施。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六大要素,我县应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吃——让游客回味无穷。进一步挖掘以“临武鸭”、“香塘鱼”、“沙田牛巴”、“麦市油茶”为代表的传统饮食文化内涵,继续加大临武鸭、沙田牛巴、大冲辣椒的生产规模,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将“香塘鱼”和“麦市油茶”进行加工生产,推向市场;在南强建立“香塘鱼”养殖基地;在县城和各景区打造数条有规模、上档次、有特色、服务好的“临武美食街”,汇集临武鸭、香塘鱼、沙田牛巴、麦市油茶、酿豆腐、空心糍、网油卷等特色食品,供游客品尝邮购。

行——让游客安全顺畅。依照“舒适、便捷、顺畅、安全”的要求,在进入临武县旅游景区的道路上设置导游图标,实现无障碍旅游;要加快景区内公路建设,重点修好临武县西瑶至广东省连州市瑶安镇的公路,打通西山绿谷国家森林公园至广东的通道;对外,要加快衡武高速、临宜、临嘉、临连公路的建设,对内,对各旅游景点内循环车道、旅游通道以及环保措施要科学规划和设置,确保旅行畅通安全。

游——让游客流连忘返。首先,在重点加快开发西瑶绿谷国家森林公园和石门龙洞的同时,整合县内旅游资源,打造“珠江源”旅游品牌。其次,完善东林庵、秀岩风月园、舜峰寨等宗教寺院设施,吸引各方香客。第三,建设好金江温泉度假村,争取近年内建设成为环境优美,设施完善,服务上乘,特色鲜明的温泉度假休闲乐园。第四,利用我县小水果面积广、品种多、品质优的特点,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游,使之成为我县特色旅游的一部分,不断丰富特色旅游内容。第五,筹建临武文物展览馆。收集、整理、展览临武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文物,彰显临武的悠久历史和发展节奏。第六,将“楚南第一古邑”遗址园的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打造湘南旅游重大历史文化品牌。

购——让游客称心如意。在县城和重点景区分别开辟旅游商贸特色街,对街区的装饰风格、经营内容、经营秩序进行指导和规范,并给以税收优惠、降低准入门槛等相应的扶持政策。可结合延伸东云路的拆迁安置,在环城西路进入西瑶公路两旁打造购物一条街,专营以临武鸭、沙田牛巴、香塘鱼、大冲辣椒、麦市油茶、东山云雾茶、冬醐酒、香芋片为代表的农特产品,以龙须草席、武蜡为代表的老字号工艺产品,以乌梅、红心桃、蜜枣为代表的时鲜小水果。同时,在购物街设立邮寄代办点,方便游客购物邮寄。

住——让游客舒适安逸。依照“山上游,山下住”的原则,在县城建设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旅游星级宾馆饭店和特色星级农家饭店。首先,要加快五星级标准的临武国际大酒店的后续建设工程,加快天喜大酒店四星级宾馆的申报工作,以提高宾馆饭店接待档次;其次,要鼓励民间投资宾馆设施建设,利用民资在县城周边的三角坪、蓬水头、太阳岛、桑水兴建一批集“吃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摘农家果,钓农家鱼”于一体的特色星级农家旅馆,以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第三,要积极鼓励中环国际、海悦、县迎宾馆、千禧、天和、金融、芙蓉等具有一定规模的大酒店投入资金,改善住宿条件,提高服务质量,创建星级宾馆。娱——让游客喜笑颜开。要尽快启动并加速临武文体中心建设,进一步挖掘临武独特的民间文化,把富有临武地方特色的傩戏、小调、祁剧、杂技及瑶族长鼓舞等民间文艺移植到景区搬上舞台,供游客欣赏。

(五)实行立体宣传,多管齐下促销,做大旅游品牌

一是精心包装。投入专项资金,鼓励和激发县内文艺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充分发挥县内主流媒体和作家协会、书法家协会、摄影家协会等民间团体的积极作用,认真组织创作出版有关临武旅游宣传促销的歌曲、画册、文化丛书、光碟,精心包装旅游产品。二是充分利用网络阵地。构建和完善临武旅游电子信息网、旅游行政办公网、旅游公众信息网、旅游电子商务网,建立与全国各省市联网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提供优质的旅游市场服务信息,实行网上旅游服务交易。三是“走出去、请进来”强力推介。通过举办旅游推介会,参加国际国内旅游交流会、展销会、博览会,邀请旅游商洽谈、新闻媒体采访,利用电视、广播、报刊、音像制品、宣传资料等手段,广泛宣传景区形象,积极推介特色产品。充分利用政协联谊会宣传推介临武。尤其是2012年上半年“湘粤桂三省(区)毗邻县(市、区)政协联系协作会第45次会议”、2014年“全国十一省(区)十七县(市、区)政协横向联谊会第24次会议”将在我县召开,我们可以借此机会大力宣传推介临武旅游。四是隆重举办节会活动。成立临武县节庆活动办公室,实行“以节促旅”、“以节兴旅”,定期举办有影响力、具地方特色的节会活动。比如,可以在农特产品丰收季节举办“红心桃节”、“乌梅节”、“蜜枣节”、“香芋节”、“脐橙节”;在每年农历10月16日举办“盘王节”等节会;我县历来是军事重地,可以举办“古邑临武屯兵文化研讨会”;目前,“临武傩”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以举办一次“国际或国家级别的傩文化研讨会”,既助申“国保”成功,又借机宣传临武。还可以在西瑶绿谷等景区举办一些市级以上的体育赛事,例如骑行赛、徒步赛、长跑赛、攀岩等赛事,或者承接一些军事化的野外拓展训练,以扩大景区影响,吸引游客眼球。五是广邀名人到景区开展采风活动。可以邀请国家、省、市知名报刊杂志的主编、名记以及文人学者、摄影家、艺术家来我县采风,举办相关的文艺赛事及联谊活动,这样一来可以借助名人效应宣传推荐我们的旅游特色,二来也可以提高我县文艺爱好者的素养,让他们创作出更多讴歌美丽临武的文艺作品。

(六)加强沟通联系,实行区域合作,推动旅游发展

一是与广东连州瑶安和蓝山板塘携手合作开发旅游。三地同属瑶族聚居区,山水相依,民族文化和风俗相近。可以联合打造“八百里生态瑶乡”、“瑶族民俗风情线”、“千里追寻珠(湘)江源”等观光项目。二是与郴州市北湖区携手连片开发温泉、金仙寨、仰天湖风景区。仰天湖位于我县与北湖区交界处,已先行开发且初具规模,拥有较高的人气。我县可与北湖结成精品旅游战略联盟,依托仰天湖景点和本县优势,进行连片开发。三是加强与宜章、嘉禾、桂阳、蓝山四县的红色旅游项目合作。五县都是革命老区,保存了大量革命遗址遗迹,而我县处于五县中心位置,可以与兄弟县合作打造红色旅游专线。

(七)加大打击力度,狠抓环境治理,保护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

县政府要出台相关文件,制定条例规定,强化部门职责,提高全民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文物古迹的意识。禁止在生态建设区乱采滥挖、乱捕滥猎以及在周边开办对生态环境有污染和影响的企业,禁止毁林开垦和毁林采石、采砂、采土以及其他毁林行为和不利于野生动植物生长的行为。强力打击烧山毁林及肆意毁坏文物的违法行为。对于非法盗窃、买卖文物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确保文化遗产不受破坏和侵害。目前我县有众多的文物古迹需要修缮、恢复,相关职能部门要建立古迹档案,有效指导、规范修缮恢复工作。我县应成立文物保护执法大队,从严打击偷盗贩卖文物的违法行为。

(八)广纳社会贤才,配强管理队伍,提升服务水平

一是出台实质性的旅游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在配齐配强旅游主管部门公务员队伍的基础上,不拘一格向各专业院校选聘旅游专业人才,向社会广纳贤才。联系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对旅游业行政领导和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二是在县职中开设旅游专业课程。每年至少培训一批旅游策划管理人员和导游员,为临武各个景区服务。三是健全旅游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机制,对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奖励,对员工培训工作中取得卓越成效的优秀企业予以奖励。

第五篇:甘肃省苹果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甘肃省苹果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苹果产业是我省在全国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是主产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为了全面掌握我省苹果产业发展的成效,找准影响发展的突出问题与关键环节,以便整合资金、重点扶持,加快发展。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省农牧厅(省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省林业厅、省扶贫办等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陇南、天水、平凉、庆阳等苹果重点产区开展调研。通过现场查看规模化生产基地、果品交易批发市场、苗木繁育基地,种植大户、相关企业、农民合作组织,与市县领导、业务部门、专业技术骨干、果农协会(果农专业合作组织)、企业代表广泛座谈交流,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等,对我省苹果产业的发展成效、存在问题与制约因素等有了全面了解,对下一步发展的思路、目标、重点和措施形成了初步意见。现报告如下:

一、苹果产业发展成效

(一)优势产区基本形成

苹果是我省分布范围最广、栽培面积最大的果树树种,全省14个市、州都有苹果栽培。2008年全省苹果种植面积369.78万亩、产量164.14万吨、产值29.05亿元,分别占全省水果面积、产量、产值的59.86%、66.15%、71.07%(见附图

1、附图2)。其中,平凉、庆阳、天水、陇南4市322.79万亩(注:4市地方果业等业务部门统计面积为431.78万亩,其中,平凉117.30万亩、庆阳137.60万亩、天水119.72万亩、陇南57.16万亩,业务数据与统计数据有较大出入)、产量134.66万吨、产值23.84亿元,分别占全省苹果面积、产量、产值的87.29%、82.04%、82.07%(见附表

1、附图3)。农业部确定的18个苹果优势区域重点县306.59万亩、产量125.09万吨、产值22.14亿元(见附表

2、附图4),占全省苹果面积、产量、产值的82.91%、76.21%和76.21%。从产区分布看,位于陇东南黄土高原的平凉、庆阳、天水、陇南(礼县、西和)是我省苹果主产区。该地域光热资源丰富、海拔较高、昼夜温差大、空气干燥、自然隔离条件好、病虫危害轻、土层深厚、土壤疏松,适宜苹果栽培,具备最适宜苹果种植的7项指标。生产的苹果以着色鲜艳、外形美观、肉质细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口感好、风味佳、耐贮运、营养丰富而畅销国内外市场,深受消费者喜爱,是农业部划定的苹果优势产区。这一区域栽培面积大、产业基础好、产量高、品质好、效益显著,正在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高效化方向发展,已成为全国西北黄土高原苹果重点产区。天水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元帅系苹果生产基地,平凉、庆阳已成为全国知名的优质红富士苹果生产基地。2008年苹果面积、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3.27%和5.89 %,种植面积由2002年全国第6位,跃升到2008年第3位,仅次于陕西、山东两省。因新建果园面积大、苹果产量居全国第6位,与第5位相当。2003年农业部启动实施的第一轮全国苹果优势区域发展规划,我省仅静宁、庆城两县,2008年第二轮全国苹果优势区域布局规划,我省有18个县进入全国苹果优势区域重点县。2008年农业部在平凉、天水各建立一个国家级苹果试验站。由此可见,我省苹果产业在全国已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越来越得到重视。

(二)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2008年全省苹果挂果面积210万亩,亩产值1384元;丰产期果园160万亩,亩产值1761元,分别比一般农作物平均亩产值高出900元和1400元,比较效益显著。从农民收入来看,2008年全省农村人口人均苹果收入为139.7元。其中,天水、平凉两市为445元和73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7%和30.2%。据业务部门统计,天水市苹果收入超过5万元的农户达2928户,平凉市达2150户,庆阳市达1530户。主产县静宁县2008年苹果产值达4亿元,农业人口人均苹果收入达89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其中,苹果收入3万元以上的农户已突破8000户,5万元以上的农户1130户,10万元以上的农户18户,苹果面积、产值分别占全县农作物面积、产值的35.1%和60.7%。我省苹果由于品质优良,销售价格连续多年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全国苹果产地收购价格最高的省份。苹果在全省农作物产值和农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呈较快增长态势,已成为主产区农民收入的最主要来源。

从一些高产高效的典型看(见附表

3、附表4),苹果的增产增收潜力巨大。麦积区伯阳镇曹石村种植苹果园1800亩,占总耕地的76.7%,2008年农民人均苹果收入达6537元,占人均纯收入的96%;秦安县莲花镇冯沟村种植苹果4000亩,占总耕地的75.9%,人均苹果收入4969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94%;静宁县仁大乡高沟村种植苹果面积3443亩,占总耕地的78.5%,2007、2008年人均果品收入430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89%;泾川县飞云乡元朝村种植苹果1362亩,占总耕地的92.6%,2008年人均苹果收入459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84%;礼县永兴乡文家村种植苹果3700亩,占总耕地的81%,人均苹果收入475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87%。静宁县仁大乡南门村陈芳明家有0.9亩果园连续5年产量均稳定在3.5吨以上,收入每年在2万元以上,2007年高达2.8万元,折合亩收入高达3.1万元;静宁县治平乡雷沟村雷托胜家的1.5亩苹果园,连续多年收入均在3万元以上,2007年高达3.5万元。全省苹果优势产区内,苹果亩收入万元以上的果园比比皆是,充分说明,苹果产业是高效产业,致富产业。

(三)产业体系正在形成

全省已建成1000吨级以上现代化果品气调库130座、500~1000吨级气调库578座、机械低温冷藏库220座、以土窑洞为主的各种简易贮藏果窖3.2万个,总贮藏能力达72万吨,占全省苹果产量的44%。静宁县已建成贮藏营销企业15家,500吨级以上气调库26座,果品总贮藏能力16万吨,占全县苹果产量的70%。其中,常津果品有限责任公司,在苹果主产区治平乡建设了贮藏能力达1.8万吨的气调库,2008年10月份以4元/公斤价格收购的苹果,贮藏至2009年5月份出售,每公斤价格上涨至10元,增值效益非常显著。

全省有各类苹果加工、包装、产后处理、苗木繁育等相关企业150多家。其中,有苹果浓缩果汁加工企业8家,浓缩果汁设计生产能力12万吨,可处理原料果80多万吨,生产的浓缩苹果汁95%出口;全省有自营出口权的果品企业16家,2007年直接出口苹果3.2万吨。2008年虽然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但仍实现直接出口3.6万吨。建成果袋生产企业24家,年各类果袋生产能力26亿只;建成苹果采后商品化处理(清洗、消毒、分级、打蜡、包装等)生产线11条,年处理能力20万吨;有100亩以上苹果良种苗木繁育企业4家,苗木生产能力近千万株。还有苹果醋、苹果酒、苹果脆片等中小型加工企业9家,处于起步阶段。

全省建设中小型果品批发市场、产地交易市场60多处,年交易量约60多万吨,占苹果总产量的35%左右。随着苹果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 效益有了明显提高。

(四)品牌创建成效明显

我省天水“花牛苹果”、“平凉金果”等苹果品牌,在国内外市场有相当知名度和影响力。“静宁苹果”、“泾龙”、“赤诚”、“陇蜜”、“董志塬”、“礼县苹果”、“秦安苹果”等一批苹果品牌以其优良的品质,赢得了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花牛苹果”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花牛”商标认定为甘肃省著名商标,并进入了甘肃省产品质量检验合格防伪系统,获准使用甘肃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专用“产地质量合格”防伪标志;“平凉金果”先后取得了原产地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绿色食品、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中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等5项国家级认证,被认定为甘肃省著名商标;“静宁苹果”、“秦安苹果”均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品牌创建、保护、认证工作对提升我省苹果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规范市场经营,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名优品牌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历次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国际水果展览会等大型展会上,花牛苹果、平凉金果、庆阳红富士苹果等成了每次展会的一个亮点,以其独特优势赢得了国内外客商的青睐,荣获一系列金奖和“奥运推荐果品”、“中华名果”等称号,市场知名度不断提升,竞争力明显增强。

(五)标准化生产起步良好

苹果新优品种和以提质增效为主的先进实用技术、旱作栽培技术得到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起步良好,标准化果园创建已经展开。全省先后制订发布无公害、绿色苹果和地理保护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等甘肃省地方标准21项。富士苹果全园全树果实套袋、元帅系苹果果形剂应用、果园生草与覆盖、高光效树形改造、高接换优、营养诊断配方施肥、穴贮肥水、滴灌、生物物理措施防治病虫等实用技术广泛应用。无公害、绿色标准化建园、“果草畜沼窖”生态果园建设推广,苹果GAP基地创建等开始推行,果农生产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各地积极配合农业部启动的标准化果园创建活动,标准化果园建设已经起步。天水市围绕“花牛苹果”由省上发布甘肃省地方标准7项,在麦积区城郊南山建立起了集中连片、规模化、标准化花牛苹果基地5.1万亩,水、路、林配套,其中3800亩连片山地果园配备滴灌设施,统一技术、标准化管理,“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产业化模式运作,起点高、发展态势好。2008年天水花牛苹果标准化示范区已列入了国家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平凉市率先探索苹果良好农业规范(GAP)基地创建与认证、果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建立工作,已认证苹果GAP示范基地5034亩,建成标准化基地32万亩,注册出口基地6万亩,建成绿色苹果原料基地60.4万亩。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种苗繁育体系建设滞后

从调研的情况看,近几年我省苹果主产区新建果园增速快,每年新增40~60万亩,苗木需求量在2500~3600万株。而我省果树苗木繁育体系建设明显滞后,苗木供求矛盾突出。省内仅有的几家苗木繁育企业基础条件薄弱、总体规模较小,远不能满足新建果园对苗木需求。新建园所需苗木多从山东、陕西等省调入,品种混杂、质量无法保证,导致新建果园质量不高。部分农民为了确保品种质量,在栽植的第二年全部重新嫁接,无疑延长了结果时间,增加了生产成本。加之苗木繁育大量使用普通无性繁殖,病毒侵染退化比较严重,直接影响产量、品质和效益。

(二)技术培训明显滞后

苹果产业不仅是劳动密集型、更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全省苹果栽植面积的迅速扩大与先进实用技术、常规栽培技术的普及推广不同步、不对称,技术培训明显滞后。技术掌握全面、生产管理精细的果农还不足10%。管理精细的果园能保持连年丰产稳产,实现优质高效,不论元帅系、富士系苹果盛果期果园亩产均在2.5吨以上,亩收入可达0.8~1万元,最高的可达3万元;而管理粗放的果园,单产和优质果率很低,大小年结果现象严重,亩收入

一、两千元,甚至数百元。效益高低之差在几倍、十几倍。这既是不足,也是增产增收的潜力所在。

(三)产业体系还不完善

我省苹果产业链产中产前、产中、产后环节极不配套,尤其是产后环节更为薄弱。从贮藏能力看,气调贮藏不到总产量的10%,冷链物流体系还是空白。就目前仅有的这些冷藏营销企业来看,由于受流动资金制约,不能实现满负荷贮藏,大部分果库以出租形式维持运营,调节鲜果均衡上市,实现增值的作用没能有效发挥出来。从苹果加工能力看,几家大型企业均为浓缩果汁加工企业,品种结构单一,市场风险大。同时,没有建立起果汁加工专用品种生产基地,均以等外果为原料,产品酸度不够,质量不高,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强。虽然已有苹果醋、苹果脆片等加工厂,但这类企业实力不足,生产规模小,产品档次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

从采后商品化处理能力看,采后经清洗、消毒、分级、打蜡、包装等严格处理的果品极少,特别是省内研发的纳米果蜡等新型保鲜产品的应用更少,仅有的产后处理只是停留在简单的分级包装上。

(四)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不高

全省苹果主产县、乡、村虽然创建了一些果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但大多数合作组织基础条件差、覆盖范围小、服务领域窄、功能不健全、运作不灵活,缺乏体制和服务模式创新。同时,受资金困扰,多数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加之果品经纪人培训、认证工作滞后,导致果农与市场的有效联结机制不完善,果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对农户的带动能力较弱,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低,难以实现产销有效对接。

(五)管理体制不顺,科技支撑能力弱

我省水果的归口管理渠道比较乱,有些市、县归农业部门,有些归林业部门,与国家统一归口农业部的管理体制不一致。管理渠道不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严重制约着苹果产业的健康发展。2003~2007全国苹果规划期,农业部仅苹果套袋技术推广经费达2.5亿元,陕西、山东等主产区都得到了近亿元的扶持,而我省没有得到一分钱的扶持。由于林业部门的主要职能重点是生态林建设,荒山造林、退耕还林、环境绿化等,其技术力量是生态林建设方面的,难以适应苹果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苹果主产区科技力量不足、经费困难,队伍不稳,知识更新慢,技术和信息服务滞后。

另外,我省大部分苹果园为旱地果园,没有灌水条件,部分山地果园配制农药用水都很困难,田间道路状况较差,给生产管理带来极大不便。全省几乎所有苹果园均无防雹设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脆弱。

三、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发展思路 我省苹果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稳定现有面积,适度扩大规模,加强果园管理、提升生产水平;加强营销,扩大出口、增加效益。从种苗抓起,建立规范的良种苗木繁育供应体系,优化品种结构,夯实产业基础;加强技术培训,建立现代栽培技术支撑体系,提高标准化生产管理水平,提升果品市场竞争力,实现丰产增收;加大保鲜贮藏设施建设,均衡上市,稳定价格,实现季产年销;加强新产品研发、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注重产后商品化处理能力建设,鼓励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加快产业化发展进程,全面提升苹果产业的组织化、集约化、标准化、市场化水平,为农民增收做出更大贡献。

(二)发展目标

根据产业基础、比较优势和发展前景,全省苹果产业重点应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压减淘汰次适宜区苹果栽培,适度扩大优势产区生产规模。到2012年,全省苹果面积发展到450万亩,结果面积350万亩。苹果产量达到280万吨,产值达到80亿元。优质果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达到65%以上。鲜果出口达到15万吨,鲜果贮藏能力达到产量的60%以上,产后加工处理占总产量的30%。其中,18个苹果优势区域重点县面积420万亩、产量250万吨,产值由2008年的22.14亿元增长到75亿元以上(见附表5),分别占全省面积、产量、产值的93%、89%和93.5%,农民收入实现翻番增长,由2008年的628元提高到2000元以上。

到2017年,全省苹果面积稳定在500万亩左右,重点是优化产业和品种结构,提质扩产增效。18个重点县苹果面积达到450万亩,平均亩产值力争达到3500元以上,年总产值超过150亿元,主产区农民人均苹果收入由2008年的628元提高到5000元,使苹果产业真正成为农民的致富产业。

(三)战略定位于区域布局

1、战略定位:根据我省黄土高原区适宜苹果生产的优越自然条件和已经形成的产业基础,经过5?8的努力,把我省建成全国一流的出口苹果基地;把天水陇南建成全国最大的元帅系列红苹果生产基地,跻身全国苹果主产省前三位。

2、区域布局:平凉、庆阳列入国家优势区域规划的11个县区,原面、川台地等立地条件较好的区域,重点发展富士系列鲜食苹果,重点推广惠民短枝、礼泉短富、烟富6号、宫崎短枝、长富2号、烟富10号、2001富士等新优品种;天水、陇南列入国家优势区域规划的7个县区,重点发展元帅系鲜食苹果,做大做优元帅基地,巩固“花牛”等优势品牌。重点推广阿斯、俄矮2号、瓦里短枝、天汪一号、首红、超首红、矮鲜等新优品种。在立地条件较次的区域,重点发展加工型高酸苹果,突出绿色生产,逐步创造条件,发展有机果汁。

四、主要措施与建议支持环节

根据我省苹果产业发展现状、发展潜力和目标任务,调研组建议省委、省政府加大资金整合扶持力度、出台相关配套政策,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强力推动发展。

(一)加强苗木繁育基地建设,奠定产业发展基础

在天水、平凉、庆阳、陇南4个苹果主产市,每个市扶持建立1~2个500~1000亩规范化育苗基地,满足全省苹果产业发展新建果园的苗木供应。支持无病毒、矮化、半矮化砧木优质大苗繁育,缩短新建园进入结果期、丰产期年限;强化苹果苗木生产、销售许可证制度,实行定点生产、专业销售。

在4个主产市新建或改扩建规范化苹果良种苗木繁育基地5500亩,年产两年生优质苗木2500万株,三年生优质大苗500万株,基本满足全省80%以上新建苹果园苗木供给。每亩每年补贴1000万元,需550万元;对三年生优质大苗每株补贴0.5元,500万株需250万元,连续支持5年。

(二)加强技术培训,提升产业科技含量

一是对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与技术提高培训。委托省内外科研院校,对18个重点县每年选派3~4名专业技术干部脱产系统培训6个月,连续实施3年,共培训300名,每年100名,使每个县有15名以上专业技术带头人。每人补贴培训经费6000元,每年需60万元。

二是对苹果主产区农民开展技术培训。通过3年的强力培训,培训果农技术员24万名,使优势产区5亩以上的种植户每户有一名懂技术、会管理的明白人。每年8万人,每人200元,需1600万元。同时加大对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青年农民的学历培训,利用5年时间,委托省内中等、职业院校,系统培训主产区1500名具有果树栽培专业中专学历的青年果农,使每个苹果生产重点村有2~3名有专业学历的果园管理技术能手,让他们扎根当地,发展苹果生产,确保可持续发展。每人补贴1万元(培训两年),每年需500万元。

(三)扶持发展果农经合组织,提高苹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省上扶持发展功能全、服务好、规模大的苹果经合组织。一是在每个苹果生产专业村扶持建立一个果农经合组织,3年共建立180个,每年扶持60个,每个补贴10万元,需600万元。二是用三年在18个苹果重点县扶持创建苹果产销协会18个,每个补贴15万元,每年扶持6个需90万元。三是果品经纪人培训与认证每年补贴50万元。

(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增强带动能力 针对我省果品贮藏设施条件薄弱、仓储规模小和吞吐能力弱的实际,加快高效节能贮藏保鲜库和采后商品化处理能力建设,培育壮大鲜果营销龙头企业。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使18个苹果重点县贮藏能力达到总产量的60%以上,苹果产后处理量达到总产量的20%以上,缓解苹果采后鲜果集中销售的市场压力,均衡上市,周年供应,实现增效。一是支持保鲜贮藏库建设。利用3年时间,扶持建立5000吨以上气调贮藏库20座、1000吨级气调贮藏库30座、500吨级机械恒温贮藏库60座,新增果品贮藏能力20万吨。每千吨奖励20万元,每年安排1000万元。

二是支持加工企业。对果汁加工企业按实际加工原料果的数量给予奖励,每加工1万吨奖励15万元,每年需600万元。

三是用三年时间,在18个重点县扶持50条中小型清洗、分级、打蜡等苹果产后商品化处理生产线。产后商品化处理生产线享受农机补贴。

四是扶持4个主产市苹果市场体系建设。每市各建立1个中型果品批发交易市场,每个补贴50万元,按2年建成计,每年需100万元。

(五)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由省农牧厅牵头,依托省农科院、省经作站、甘肃农大、天水果树所及产地果业局等单位的专家,聘请国家现代苹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和岗位科学家担任顾问,组建甘肃省现代苹果产业技术体系。围绕苹果产业化各个环节的科技需求,开展关键技术研究、集成、试验和示范;在重点产区建立试验站和示范基地,开展技术示范和技术服务;收集、分析苹果产业国内外发展动态与信息,开展产业技术发展规划和产业经济政策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一是病虫害防控体系建设。在加大河西走廊苹果蠹蛾防控力度的同时,加大中部及陇东南对苹果蠹蛾等重大检疫性病虫害的检疫、监测力度,18个优势产区县每县安排10万元,每年180万元。

二是支持标准化示范果园建设。在18个重点县创建100个规模在500亩以上的省级丰产高效示范园。每个果园补贴10万元,5年完成,每年20个需200万元。

三是组建甘肃省现代苹果产业技术体系专家指导组,研究攻克一批关键性技术难题。围绕苹果脱毒优质大苗繁育、病虫害生物物理防控、营养诊断配方施肥、保肥节水与旱作高效栽培、创新型整形修剪、标准化GAP生产与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建立、生态循环型果园建设、早实优质丰产现代化建园技术、机械化与简化栽培管理技术、生物与技术避灾减灾和工程抗灾等方面,列出10个优先研究攻关的技术课题,以省内科研院校、技术部门、科技企业为主,开展科研攻关,公开招标,择优组织实施。每项课题每年投资30万元,每年需300万元,连续支持3~5年。产业体系专家指导组每年安排技术指导、咨询、产业动态调研、科研试验等工作经费50万元。

(六)争取将我省列入国家苹果套袋补贴投资计划

农业部于2005年在全国启动实施了苹果套袋补贴项目,每亩补贴标准为200元,总体投资规模较大。虽经积极争取,但我省一直未列入农业部投资计划。要进一步加大申报争取力度,积极做好汇报,力争将我省列入全国苹果套袋补贴投资计划,加快推进苹果套袋技术的推广普及,提高果品优质率,大幅度增加效益。

(七)逐步理顺苹果管理渠道。借鉴陕西等省经验,建议省上组建(或加挂)专门的果业管理机构,逐步理顺苹果归口管理渠道,切实扭转因归口管理问题而制约苹果产业发展的局面。目前,由省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省经济作物技术推广总站负责日常技术服务协调。联合调研组:

省产业化办公室:程浩明、李国良

省财政厅:谢

德、李敬元

省发改委: 郭延宁

省林厅:丁兴红

省扶贫办:王晓红

二00九年七月十七日

下载苹果产业发展壮大调研报告(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苹果产业发展壮大调研报告(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静宁苹果发展产业的调研报告

    静宁苹果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摘要:静宁县是甘肃苹果栽培第一大县,全国著名优质苹果基地和重要苹果出口基地。本文通过分析静宁苹果在我省乃至全国全球的发展状况,指出影响静宁......

    苹果产业链分析报告

    [转载]苹果产业链分析报告 文地址:苹果产业链分析报告作者:但斌苹果产业链分析报告 (一):消费电子的霸主 2014-08-16 杜志君 深圳榕树投资本次报告分三部分介绍苹果产业链: (一)苹......

    园林局关于苹果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苹果商品果价格的逐步上升和国际浓缩果汁的需求及价格的巨变,苹果产业重振雄风,迎来了全国范围内的再一次苹果发展热潮。**市具有生产高品质苹果的独特气候条件和丰......

    关于寒富苹果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寒富苹果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一、发展现状 二、存在问题 寒富苹果产业是我县拥有品牌效应的特色产业,在沈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下,通过产业......

    关于五顷塬乡苹果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五顷塬回族乡苹果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为全面、准确地掌握全乡苹果产业发展现状,采取有效措施来推进全乡苹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使我乡的苹果产业在技术上抢为人先,在市场上......

    关于发展壮大我乡镇汽车农机配件产业的调研报告(共五则)

    关于发展壮大我乡镇汽车农机配件产业的调研报告 关于发展壮大**乡汽车农机配件产业的调研报告一、基本情况及发展脉络**乡位于淮阳、项城、沈丘三县市结合部,全乡辖20个行政......

    物流产业调研报告

    做大做强物流产业,建设三省九县物流商贸中心物流业与人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工业产品、农副业产品只有通过现代物流,才能走出大山,走出修水,抢占市场,创建知名品牌,修水才能加快发......

    物流产业调研报告

    物流业与人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工业产品、农副业产品只有通过现代物流,才能走出大山,走出修水,抢占市场,创建知名品牌,修水才能加快发展速度;人民群众所需要的生活必需品、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