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王德林同志党员事迹材料
王德林同志党员事迹材料
王德林同志现年53岁,工程师,中共党员,现任山河屯林业局绿化办主任、苗木绿化公司经理。该同志从事营林工作三十多年来,他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关怀、帮助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从领导、团结同志、认真学习、扎实工作”为准则,不断提高思想水平,积极改进工作作风,努力丰富政治理论和学习业务知识,充分发挥了岗位职能,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一定的文字综合能力。该同志在工作岗位上始终如一,严谨求实、勤奋刻苦、兢兢业业,较好的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作为一名共产党,他处处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理论学习,联系群众和遵纪守法等各方面都较好的发挥着共产党的先锋模范作用,自己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扎实的工作作风、优异的工作成绩,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下面对该同志的主要事迹作以简要介绍:
一、思想进步,政治合格
该同志立场坚定,思想进步,能够积极拥护党的领导,在思想与行动上始终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一致,能够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积极领会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理论的科学内涵。在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该同志能够积极学习,自觉查找不足,整改提高。
作为一名企业党员,能够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把“做事先做人,万事勤为先”作为自己行为准则,认真细致,艰苦奋斗,恪尽职守,以身作则,积极参与党组织的各项活动,坚决服从组织安排,时时事事起模范带头作用,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较强的党性。该同志始终牢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不仅要做到从组织上入党,更要做到从思想上入党,从不放松自己的思想改造。在坚持学习党的各项基本理论、方针、政策,领悟党的各项会议精神的基础上,尤其是新时期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要做到的“六个坚持”,牢固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模范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具有较强的为人民、为党、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和较高的政治素养,是一名政治合格的共产党员。
二、刻苦专研,素质过硬
该同志始终把学习放在重要位置,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刻苦专研业务知识,在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在学习中,该同志能够做到认真刻苦、积极主动,在深刻领会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基础上,认真学习强化管理,提高成效。在创建生态林场所建设工作中,为了培育本土绿化树,提高育苗生产成效,他始终忙碌在育苗生产第一线,现地检查育苗质量,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各道环节上加强管理,对育苗生产的各项工序严格执行规程标准认真组织施工,使苗木的成活率和质量大大提高。同时加强了苗圃的内业管理和苗圃田间管理工作力度,使各苗圃的苗床整齐,主辅道平整、清洁,达到绿树成荫,花艳味香,使苗圃成为当地一个景点。几年来,该
同志通过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结合综合科的工作性质,认真学习《党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尤其是学习了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注重对时政的掌握,使自己的思想能够与时俱进,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并具备了一定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政治洞察力,牢固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业务能力。
三、工作勤恳,作风扎实
参加工作以来,该同志始终严格要求自己,把耐得平淡、努力工作作为自己的准则,把作风建设的重点放在严谨、细致、求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上,做到了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具有较强的责任感、服务意识和协调能力。在工作中,他始终保持了端正的工作态度,严守工作纪律,树立了不骄不躁、扎实肯干的工作作风,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面对工地现场检测工作,事务杂、任务重的工作性质,做到了“眼勤、嘴勤、手勤、腿勤”,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工作热情,积极负责地开展工作。同时,能够以制度、纪律规范自己的一切言行,严格遵守机关各项规章制度,尊重领导,团结同志,谦虚谨慎,主动接受来自各方面的意见,不断改进工作,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虚心听取领导和同事的意见建议,时刻保持了良好的单位工作人员形象,坚持做到了不利于单位形象的事不做,不
利于单位形象的话不说,积极维护单位的良好形象。
几年来,王德林同志为林业局中心苗圃的发展壮大和林业局局址绿化、生态林场所建设尽职尽责、殚精竭虑,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迹。
综合以上几点,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该同志始终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努力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做好各项工作。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该同志将进一步加强学习,严于律己,继续加倍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和业务水平,把党的事业作为自己最大的职责和最高的使命,为成为一名新时期的优秀共产党员而不懈努力奋斗。
第二篇:王德敏先进党员事迹
王德敏先进党员事迹
一、在工作中认真踏实、爱岗敬业
2010年虹口分公司新接了位于车站北路韶嘉路口的玫瑰苑小区,由于此小区2000年竣工,也有十年房龄,原物业管理在新旧交接的时候遗留下很多维修上的疑难杂症。例如:小区喷水池处于无法工作的状态,管道堵塞、潜水泵烧坏,电线短路,220V交流电进水池存在漏电现象。在接管后,王德敏同志积极参与了小区喷水池改造和小区公共设施设备的综合改造;在他和其他同事的共同努力下,使得设施设备恢复了正常运行。
二、迎世博、促和谐、防恐维稳
2010年3月为了迎接世博的到来,王德敏同志在管辖的小区楼道内都张贴了迎世博创文明口号和宣传的海报,利用阅报栏、告示栏、黑板报以及给业主的宣传资料等广泛宣传世博知识,并积极开展美化社区环境的活动,组织居委会和部分志愿者业主拿钳子垃圾袋,并用钳子捡起一只只扔在地上、草坪上的烟蒂、纸屑。此举不仅有效宣传了文明行为,更对乱扔杂物、高空抛物等不文明行为有力扼制,不仅如此他还在小区开展了便民服务、举办了迎世博纳凉晚会等一系列为民利民的活动,营造了“迎世博,促和谐”的良好氛围,使得管理处与业主的关系更为亲切。在长达半年的迎世博工作中,除了迎接大量的地区检查工作,王德敏同志积极配合相关部门落实政策和防恐的指导思想。做到不放过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疑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每天检查水箱加盖、上锁情况。发现遗漏和缺失立即加锁、加盖做到了万无一失。确保了世博期间小区水箱的安全工作。
三、节能降耗降成本
随着物业服务成本的不断提高,在没有增加其它收入途径的前提条件下,王德敏同志根据公司指示积极采取以新一代LED产品替换对现有普通照明设备的节能改造来大大降低电耗成本的支出,通过实施对照明设备的节能改造,为分公司每年省下5万多元的电费支出。由于LED产品具有高寿命、低能耗等特点,这不仅大大降低了物业服务成本,还延长了照明灯具的使用寿命,节省了部分灯具更换配件的维修材料费,从而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服务成本。
四、2011年的安全工作
虹口分公司自去年年初至今年上半年底,未发生一件安全事故,离不开王德敏同志平时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及安全制度的考核,王德敏同志在日常工作中以身作则,绝不放过一个安全隐患,积极组织员工对商铺、地下室、泵房、屋顶水箱、电梯机房、配电间、消防、安防、及员工日常使用的劳防用品定期检查和亲自不定期抽查,从而确保了分公司的安全生产。
第三篇:王德良同志先进事迹
筑坚强堡垒
树先锋形象
——记泾川县党原乡丁寨、城刘联合党总支书记王德良同志先进事迹
王德良,男,汉族,现年46岁,199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农广校函授大专学历。现任党原乡党委委员,党原乡经委副主任,党原乡丁寨、城刘村联合党总支书记,兼任‚陇新‛牧业公司总经理。
王德良同志经过多年实践,结合村情实际,科学分析本村生猪养殖的发展历程,确立了发展畜牧养殖业强村富民的思路,把畜牧养殖业作为帮助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1997年至2000年,利用3年时间,初步探清了路子、打好了基础,理清了发展思路;2001年至2003年通过典型引路、扶持大户和建办园区、规模发展,实现了量的积累;2004年以来,全村养猪产业向规范化养殖、公司化运作、产业化配套的方向发展;经过13年努力,全村养猪产业实现了一业突破、整村推进,形成了公司连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发展格局。围绕温棚养猪的产前、产中、产后,形成了规模养殖、仔猪繁育、生猪销售、饲料经销、科技服务等产业化服务体系。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6年的700多元上升到2010年的4465元,是1996年的6.4倍,养殖业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例由不到20%提高到82.3%。
在王德良同志的带领下,村两委班子按照‚结合村情、尊重民意、体现科学‛的原则,提出了三个‚一体推进‛的长远发展
234-
第四篇:学习林俊德同志心得体会
学习林俊德同志心得体会
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林俊德去世后,总装某基地官兵送上这样一幅挽联:铿锵一生,苦干惊天动地事;淡泊一世,甘做隐姓埋名人。林俊德,用赤诚忠心和默默奉献,赢得了祖国和人民的尊敬。
今年5月26日,林俊德病情急剧恶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让老伴给他的学生打电话。
林俊德的爱人黄建琴:说你赶紧给他们打电话,我电脑里有他们工作的文章,让他们自己去拷了吧。
原来,在林院士的电脑里,他为每个学生都建了个文件夹,里面不但详细记录着学生的技术专长、培养计划和施教方案,甚至还有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和长处短板。
林俊德的学生王占河:下一步试验怎么做,可能会碰到什么难关,他讲这些,出现情况怎么去应付,我现在能看到的东西是什么样,你们现在怎么去做,以后,我不在了的话,有些东西你们按你们的路子走。
多年来,林俊德为基地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然而对于自己的家人,他却无暇顾及。
总装某基地研究员林俊德:小孩子没人看,我们到3岁才接回来,她(爱人)走的时候我都没送她,自己挺着大肚子就那么上(车),像这种情况你们现在人怎么可能理解,你们怎么那么不讲人情呢?但是,那时工作是第一位的,她也能理解,我也能理解。
总装某基地研究所原研究员、林俊德爱人黄建琴:这么多年,我也习惯了。我们陪他时间最多的也就是这次4月2号我们去北京当陪护,就是我们应该说,是24小时在一起。
凡接触过林俊德的人都知道,林俊德做人、做事都有自己的原则。参加学术评审会,他从来不收评审费,只看材料不看人;科研成果报奖时,他总是把自己名字往后排,不是自己主持的项目坚决不挂名。
总装某基地研究员林俊德:你像现在大家看的什么荣誉啊、地位啊、官阶啊,我根本没想过,我这个组长就当了18年啊。
为尽快攻克爆炸工程技术难关,林院士带着一帮博士硕士,在临时简易的实验地坑里爬上爬下做实验,经常一身土一身泥,被同事笑称“民工院士”。
总装某基地研究员林俊德:我们这一代人呢,留下的不是痛苦的回忆,留下来的是一种自信,一种自尊。
在临终遗言中林俊德说,马兰精神很重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希望大家继承马兰精神,让国家、人民尊重我们。我死后,把我埋在马兰。
第五篇:学习林俊德同志心得体会
学习林俊德同志心得体会
今天,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学习一位鲜为人知的功勋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某基地研究员林俊德。他扎根大漠50余载,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为国防科技事业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彰显出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品质,堪称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楷模。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自然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人才。而即使是永春这个较为偏僻的小山城,也会有伟大人物的出现。
林俊德,1938年3月,出生于闽南山乡永春县,新中国成立时他刚小学毕业,是靠政府的助学金完成学业的。因此,他学习很用功,两年中听了十多门功课,门门都学有所获。他说,这段学生生活,给他后来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底子。打小在山中长大,练就了他吃苦耐劳的品质,也给了他山一样宽广的胸怀和坚韧的激情。他不怕吃苦,喜欢迎接新的挑战。他认为,能吃苦、能抓住机会,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主要因素。1993年,中央军委授予他少将军衔。可他在1994年6月千里返乡,却一路乘坐火车硬席。
林俊德院士,他的一生全部献给了祖国的建设事业,可他却无怨无悔,从不求回报。1964年10月16日,在他和无数中国同胞的努力下,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最完整可靠的冲击波数据就是来自他研制的钟表式压力自计议。
那年林俊德所在研究所搬迁到条件更为艰苦的边远地区,他又在大山深处进行了一系列的科学实验。由于核试验工程存在放射性污染,因此爆炸后的设施破坏状态监测显得格外重要。林俊德指导完善了核试验的工程监测系统,通过多种技术手段来分析试验工程的有效性,为改进核试验工程设计提供了重要根据。
林俊德院士甘苦与国相依,“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伟大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和赤子之心的写照。林俊德院士正是这样一位优秀知识分子的代表。林俊德院士说,和许多人走过的人生道路一样,他的人生道路也不是笔直的,也有波折。
林俊德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对党忠诚、矢志报国的坚定信念。他始终爱党爱人民,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舍身报国,一生报国。回望我国“两弹一星”发展历程,既有邓稼先、钱学森、朱光亚等元勋们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更有无数像林俊德一样一辈子隐姓埋名的无名英雄。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无私奉献,我们的国防才更加巩固,我们的民族才更加扬眉吐气。
林俊德的可贵之处,在于奋勇攻关、开拓创新的执着追求。事实一再证明,在国防科研领域,“外援”是靠不住的,尖端技术是引不来的。林俊德一辈子坚持走自己的路,在核试验技术领域自主创新,勇攀高峰,创造一系列令世界瞩目的“中国速度”“中国效率”。从初出茅庐的毛头小伙,到领军一方的科学大家,林俊德用一生的探索
[7] 2 实践告诉我们:挺直脊梁,才能走出人生精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支军队,要发展、要强大,概莫能外。
林俊德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淡泊名利、清白守正的高尚品格。一生隐姓埋名铸核盾,成就鲜为人知,林俊德最打动人的,是他的道德文章——忠诚、敬业、正直、律己。他一辈子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始终保持质朴的本色,求真求实、不图名利,为人师表、甘为人梯,展现出科学大家的风范,树立了一座光照千秋的精神丰碑。
苦与国相依,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和赤诚之心的写照。林俊德院士正是这样一位优秀知识分子代表。林俊德说,和许多人走过的人生道路一样。他的人生和事业之路也不是笔直的,也有波折。他负责空中冲击波测量项目前后搞了12年,这不是因为技术上的原因,而是没有得到应有的支持,使研究工作中断了七八年。另外在“文化大革命”中同样受到冲击,组长职务也撤了,接着宣布他转业,后来又说为了保留核试验的技术骨干让他留下来。他的转业地点是南京市,好多同志看他被整得冤枉都劝他走。南京条件比戈壁滩好,但他感情上还是留恋核事业,最后还是留下来了。
人们经常议论他们这批戈壁滩人的得失问题。他说,他们作了不少牺牲,几十年枯燥贫乏的文化物质生活不说,研究所1966年从北京搬到大西北时好多人的对象告
[7] 3 吹了,许多人夫妻两地分居一二十年,许多人在父母临终前来不及回去看一眼,孩子得不到良好的教育……不过,他们并不为此而后悔,而是为之自豪。因为,他们真正为国家和人民尽了力,他们是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为振兴中华作了贡献。事业成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如果他们不去戈壁滩,哪来的原子弹试验成功?没有原子弹、导弹,哪来中国现在的地位? 他说,他才60岁出头,还有一段人生旅途要走,他希望当他走到人生尽头时,能有资格说一声:我对得起我的前辈和下一代。这就是当代中国优秀知识分子代表林俊德院士的心声。
正如俄国伟大的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林俊德院士的一生,将全部的心血倾注在了祖国和家乡上。他希望自己走到人生尽头时,能有资格说一声,我对得起我的前辈和下一代。这就是他的心声——这位永春人永远铭记的骄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