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发言材料

时间:2019-05-13 11:12: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发言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发言材料》。

第一篇: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发言材料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发言材料

郭河党支部吉平霞

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了解了总书记青年时期的点点滴滴,书中通过采访实录,共采访了29人,其中既有同他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又有同他朝夕相处的当地村民,还有当年同他相知相交的各方面人士。这些受访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在那段日子里,青年习近平在艰难困苦中经历摔打、挫折、考验,做到了宠辱不惊、百折不挠、乐观向上,真正实现了人生的升华和超越。

一、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是青年一代励志成才的生动教材

总书记寄语青年:‚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就是对这句话的最好注脚。对于每一个人来讲,扣人生第一粒扣子时的外部环境是很不一样的。有人可以在亲人的帮助下扣,有人可以在阳光下、灯光下扣,而总书记当初是在黑暗中摸索,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环境下,艰难而又准确地扣好这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惟其艰难,更显伟大,更能够给当代青年以丰富的教益与启迪。

青年一代向总书记学习,就是要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总书记指出,广大团员青年坚定跟党走,就是初心。不忘这个初心,是我国广大青年的政治选择,也是我国广大青年的人生航向。总书记曾经说过:‚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来选择。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否则,环境再好照样会走错路。‛总书记青年时期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即便是在个人处境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始终没有对党产生过怀疑和动摇。这就为我们生动诠释了什么叫矢志不渝、什么叫理想坚定,为广大青年树立了坚守初心不动摇的学习楷模。

二、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是干部健康成长的看齐标杆

在七年知青岁月里,习近平担任过驻队社教干部、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在最基层、第一线为老百姓做一件件实事,赢得了群众的口碑,成为‚大家都拥护‛的村支书。总书记用躬身实践告诉新时期的干部‚为什么当干部、怎么当好干部‛,为大家树起了看齐的标杆。党员干部向总书记看齐,就是要一心为民。书中给我留下的一个深刻印象就是,总书记‚在走上社会之初就与最底层的中国农民同甘苦共患难,由此培养了他一生都割舍不断的深厚感情——从心底里热爱人民,把老百姓搁在心里‛。对乞食老汉‚解衣推食‛、帮助老汉拉车、帮群众找猪、为救治受伤村民而急坏了……这些都是习近平为民情怀的自然流露。梁家河的村民们讲,总书记那时候‚主要想的就不是自己的前途,而是怎么能做好村里的工作,怎么能让群众的生活好起来‛。从政是一条充满不确定性的路,对待这种不确定性,总书记的选择是:‚干得好,将来成就一番大事业,干得不好,就在下面给老百姓做些实事,也没什么‛,‚因为不管从政道路的前景如何,在基层为群众做实事的权利总是不会被剥夺的‛。总书记用‚在任何岗位上都能为群众做实事‛来看淡不确定性,与某些干部用拉帮结派、投机钻营来抵消不确定性,是两种选择、两种境界,泾渭分明、高下立见,老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现在,总书记反复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我们更深刻地读懂了它的根基与源头。新时期的党员干部必须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臵,坚定不移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

总书记是从人民当中生长出来的。在梁家河的七年时间里,总书记窑洞里的知青越来越少,但是来这里拉话、讨论事情、听说书的老乡越来越多。这是一幅没有刻意导演、但却十分具有象征意义的画面,定格了总书记密切联系群众、深深扎根群众的生动景象。

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不变的是榜样的力量。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对青年一代成长成才的启示,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我们要向总书记学习,始终坚守初心、坚定理想,始终与人民相结合、和群众在一起,多一些摔打磨练、多几分淡定从容,不在坐享其成中虚度年华,要在不懈奋斗中创造未来,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人生梦想。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发言材料

郭河党支部董锁兴

最近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突然感到总书记和我们离得越来越近、贴得越来越紧,发自内心地爱戴这样的人民领袖。‛看完这本书书,我强烈地感受到,书中讲述的总书记的每一个青春奋斗故事都很实在,都是普通人经过努力能够做到的,但是这么多故事背后的闪光点集中到一个人身上,就诞生了‚伟大‛。正是因为这种普通群众都能理解和认知的‚伟大‛,人民群众才发自内心地感到总书记既可敬、又可亲,既高大、又贴近,具有强烈的人格魅力。

1969年至1975年,习近平在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村插队期间,同乡亲们一起劳动、生活,和乡亲们成了一家人。作为知识青年,习近平有文化,有思想,敢担当,能做事。任梁家河村支书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建设沼气池,解决了当地缺柴烧的问题;还办了铁业社、代销点、缝纫社以及磨坊等,切实解决了村民们一系列的劳动和生活需求问题。梁家河村民说,‚无论近平当年是我们村的支部书记,还是现在是全党的总书记,他的心一直都在我们老百姓中间。‛ 总书记是跟中国人民血肉相联的。青年习近平离开梁家河时,村民们送了一程又一程,难舍难分。40年后,总书记再次来到梁家河,对乡亲们讲:‚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简简单单的话语背后,饱含着与人民的深厚感情,是一种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伟大情怀。

理解这份‚伟大‛,还需要我们臵身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时代环境去体悟。当我们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回望过去时,历史已经定格,呈现出一种确定性;但是,在真实的历史正在行进时,充满了未知、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现在回头看,总书记在梁家河一待就是七年,很不容易;但更不容易的是,总书记当初在梁家河,不知道自己要待多久,很多时候看不到未来、也设计不了自己的未来。在那种情况下,总书记仍然坚守初心、坚持学习、坚持奋斗、坚持工作,支撑这份宝贵的坚守与坚持的,就是信仰的力量、为民的情怀、务实的作风、担当的精神。现在,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正需要有这样一股力量、这样一份情怀、这样一种作风、这样一身担当的领袖来掌舵领航。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发言材料

郭河党支部赵国太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原汁原味地再现了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中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他住在简陋的窑洞、吃着粗加工口粮、承担高强度劳动、忍受前路迷茫的困苦,却秉承个人定力,扎根在黄土地上,用一颗赤子之心,身体力行,干出了常人所不及的成绩。‛

1969年年初,15岁的习近平来到黄土高原的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村,直到1975年10月离开。这七年,他在这片黄土地上同乡亲们打成一片,一起挑粪拉煤,一起拦河打坝,一起建沼气池,一起吃玉米‚团子‛。他后来深情地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

在陕北农村,习近平与农民朝夕共处,建立起了同人民的血肉联系,树立了为人民办实事的理想。人民是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立足点,为民、惠民、富民是治国理政思想的出发点。可以说,在农村的七年时间,他了解了人民实际的疾苦,和人民建立了血肉联系。他讲为人民脱困,讲得非常具体,可见他对这件事情了解得多么细致深刻。

习近平是在困境中完成了一次蜕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他从一个迷茫的十五六岁的中学生,成为一个饱尝人生酸甜苦辣的青年,胸怀为民谋福利的抱负,这就决定了他所走的人生道路的不同。

总书记的知青经历是全体人民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励志教材,为我们树立了思想上和人格上的榜样,能够让我们树立正确人生观,提高党性思想。要学习他不怕吃苦、为民谋事、敢说敢做敢担当的良好品质和工作作风,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立足本职,主动作为,一定会立足本职,踏实作为,为更好地在决胜全面小康、塑造美好形象、实现振兴崛起的进程中建功立业、展现风采。并以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和更加优异的工作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发言材料

郭河党支部董潮潮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几乎每一位受访者都谈到的对总书记的深刻印象,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爱读书。

青年习近平到陕北插队,只带了两个行李箱,里面装的全是书;‚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成为总书记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而且一直坚持,广泛涉猎了历史、政治、哲学、文学、外交、传统文化等领域的大量书籍,留下了‚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生动故事,用梁家河老乡的话说,‚近平读书有‘书瘾’‛,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在当时那么差的学习条件下、不怕考试得零分的社会氛围中,青年习近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这是难能可贵的。他不仅爱读书,而且善读书,‚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注重从实践中求真知,指出‚我们读了很多书,但书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众结合,才能把水分蒸发掉,得到真正的知识‛。

他不仅自己喜欢读书学习,也非常注重让村里人学习文化知识。在平时劳动和生活中,近平和村民们朝夕相处,聊天的时候他不仅给大家讲大山外面的世界,也普及一些文化知识,总是想方设法让大家学习文化。他开办了扫盲班,自己抄写了一些卡片,上面写着简单的汉字,比如:一、二、三、四、五、六……先从认识这些基础的汉字数字开始,再逐渐教一些比较常用的文字,比如:大、小、多、少;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男、女、老、少,等等。他先让村民们了解这些经常用得到的文字,把这些学扎实了,再慢慢地教他们更多的文字。一般是利用劳动回来吃完晚饭的时间,再就是利用下雨不出工的时间,把大家召集过来开扫盲班,教大家识字。

除了识字以外,近平也经常跟大家谈天说地,通过这种轻松愉快的形式,梁家河村的人从他那里了解了很多大山以外的风土人情、人文地理,丰富了自己的知识,也增长了见识。所以,在当时,与周围的其他村相比,梁家河的村民文化素质要高一些,识字的人也要多很多。

习近平曾经把郑板桥的一首诗改动过几个字,表示他对上山下乡的体会,诗中说: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在梁家河村,他与老百姓情同一家,心中永远眷恋的是脚下那片黄土地上泥土的芳香。

我们应该结合青年习近平读书学习的事例,养成爱读书、善读书的生活方式,不断用文化充实自己,紧跟时代步伐,不能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放弃现在大好的学习机会、学习氛围,要做的真正在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中打牢自身成长的根基。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总书记从苦读与深思中走来,在田间地头,在煤油灯下,只争朝夕的劲头,兼济天下的气魄,高瞻远瞩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折射出强大的政治定力和远见卓识,像一颗颗珍珠镶嵌在祖国每一寸土地,熠熠生辉!而这些都与他不断的学习分不开。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发言材料

郭河党支部郭学社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也是国际社会全面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珍贵历史资料。几天学习下来,书中一个个鲜活的事例、生动的场景、蕴含的精神力量,让我深受教育和感染,特别是总书记‚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过程,更是让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一次洗礼和升华。大家已经就其他方面发表了很多看法,下面我就吃苦这一点上谈谈我的学习体会,跟大家交流。

一是要敢于吃苦。总书记曾讲,‚我的成长、进步应该说起始于陕北的七年‛,‚年仅15岁的我,最初感到十分的孤独。于是,我真诚地去和乡亲们打成一片,自觉地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几年中,经过了四大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书中也谈到,总书记去插队的地方,是全国1600多万插队知青中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对此,他没有抵触,没有怨言,与群众一起放羊、铡草、挑粪、拉煤、拦河、打坝,什么苦活累活脏活都干过,而且一干就是七年,这七年是受苦受难的七年,是踏踏实实干出来的七年。这段不怕吃苦、敢于吃苦的生活历练,磨练了他的意志品格和奋斗精神,对总书记后来的成长乃至整个人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也告诉我们,党员干部特别是青年干部,必须要培育不畏艰难困苦的气概和精神,在经受艰难困苦中锤炼成长。

二是乐于吃苦。总书记曾回忆说:‚到陕北插队,我只是开始时感受惨,但是当我适应了当地的生活,特别是和群众融为一体时,就感到自己活的很充实。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培养了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总书记与农民建立了血肉联系,插队几年后,‚我现在就是个普通农民‛、‚我们老陕‛等成了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不管多累多苦,他都能一直拼命干,付出全部的热情和精力,他在深深体味最苦、最难的生活中,完成了人生的一次升华,把根扎在了人民中间,树立了为人民办好事的人生理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只要有了乐于吃苦的劲头,再苦的环境条件也能克服,再难的问题也能直面解决。我们要以总书记为榜样,继续发扬乐于吃苦的精神,永葆一颗为党为人民矢志奋斗的初心,以苦为荣、以苦为乐,把工作当作事业来干,形成拼搏奉献、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三是善于吃苦。总书记曾指出:‚上山下乡到陕北,远在千里之外,举目无亲,靠的就是团结,与群众打成一片。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个大有学问的地方。‛书中也谈到,习近平同志注重并善于做群众工作,到赵家河村搞社教,使队上的面貌立竿见影发生了变化;习近平同志爱动脑子,看到报纸上介绍四川推广利用沼气,主动到四川取经学习,既当指战员,又当技术员,遇到难题分析症结,带头下到沼气池底找裂缝修补,最终亮起了陕北高原第一盏沼气灯;习近平同志把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和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带领群众办铁业社、代销点、缝纫社、磨坊,既满足了群众需求、方便了群众,又让社员发挥了各自长处、解放了劳力,给村里的发展带来了好处、注入了动力;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表明,面对艰难困苦和繁重任务,必须深入群众、学习知识、肯于钻研、掌握规律、注意方法,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这是战胜困难、创造业绩的关键和保障。我们是基层的党组织,更加的贴近群众,就更要深入群众,全心全意为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

四是不忘吃苦。总书记强调:‚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会感到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书中也谈到,七年知青经历是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和实践的开端。从总书记后来治国理政的一系列举措以及他自己对知青岁月的回忆来看,七年知青岁月的吃苦和几十年始终如一的‚不忘吃苦‛情怀,奠定了他治国理政思想的立足点,形成了他为民、惠民、富民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出发点。正是这种源自内心深处的‚不忘吃苦‛,使得总书记把‚为人民办实事‛‚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作为执政目标,使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忠诚热爱的情感得到升华。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告诉我们,只要经受了艰难困苦的考验、锤炼了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品质,在人生的不同时期遇到任何问题都能够处变不惊、应对自如。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不同际遇和机缘,都要面对不同的困难和挑战。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不能在应当吃苦时选择安逸,必须学好吃苦这个人生必修课。

第二篇:学习《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学习《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王东平

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时代。之后,人生历程中拉开的差距,除了所处的不同客观环境、客观条件影响外,很大程度上与青年时代的主观世界、主体努力与人格状态不同直接相关。习近平同志之所以在今天能担任我们党的总书记,并明确为全党的核心,应当说,与他在陕北延安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辛磨炼、积极努力,有追求

大部分人不同程度上都会有艰难困苦的人生历程。艰难困苦可以成就一个人,它可以锻造你的心智和心志,也可以毁害一个人,它可以成为摧毁你的借口,究竟如何,关键看你的人生态度。要么在困境中崛起,要么在困境中毁灭。习近平是在困境中崛起的人。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他有追求,志存高远。曾任延川县文安公社知青专干的刘明升说:“近平立志办大事,不搞形式主义。” 7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对他整个成长、成熟、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之所以能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走好人生的第一步,一是与他这7年努力拼搏、自强不息、刻苦锻炼有关,他不甘于平淡生活,认为人活一世,要做一番事业,要在“修齐治平”方面有所作为,这是他成长的内因;二是外部因素。如党组织的培养,家庭与环境的影响,陕北老乡的关怀教育,等等。今天,总书记的“有追求”,主要体现在“为民族担当”“为人民担当”“为党担当”。

能吃苦

在困境中生存和生活,首先意味着要经受苦难。能吃苦者,就能经受苦难的考验,能磨其心志,苦难会成为他人生成长的教科书和难得的精神财富。怕吃苦者,会整天处在抱怨之中而不可自拔。孟子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就是说,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和担子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们的内心痛苦,使他们的筋骨劳累,使他们经受饥饿,使他们受到贫困,通过这些来使他们内心警觉,使他们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们原来所不具备的才能。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在书中提到,习近平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习近平把7年最珍贵的青春岁月,留在梁家河这个山沟里。7年艰难困苦的知青岁月,为习近平担当党和国家大任,奠定了坚实的人格基础。

爱学习

学习是人生进步的阶梯,学习能改变命运。这是不争的事实。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的知青戴明说:“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另外两个与习近平一起到梁家河插队的知青赵华安、张春富也说:“近平很喜欢读书学习,也喜欢写东西。”习近平到梁家河插队期间,装满了两个箱子的书。他在田间地头休息间隙抓紧读书,干了一天活再累,晚上也要看书到深夜。他勤奋好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他读的书有政治、历史,有文学、哲学、军事,他还注重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经典古籍。政治能帮助他明确政治方向,哲学能帮助他抓住事物的矛盾、本质、问题、重点,历史能使他看到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并从中汲取历史智慧,文学能丰富他的精神世界,了解五彩缤纷的人生。他读书注重分析对比,力求知其所以然。

办实事

只有心里想着、装着群众,才会想着为群众办实事,进而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期间,一心想着为当地群众办实事,试图改变当地落后面貌。为群众做实事,是他矢志不渝的信念。无论是在当知青的时候,还是在当大队书记的时候,习近平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人民服务。要为群众办实事,就要先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了解当地实际情况。一个党的工作者,只有真切了解基层群众的疾苦和贫困地区群众生活的艰难,才能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才能够有正确的工作方法,才能真正为老百姓做实事、做好事。

重辩证

习近平所读的书,最多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唯物辩证法。习近平认为,简单孤立地谈论问题的一个方面而不顾其他方面,是片面的。如果认为辩证法仅仅是一个“斗”字,就把整个问题简单化了。习近平强调,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还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习近平善于运用辩证思维处理各种矛盾,做各种细致的工作。他做群众工作很注意方法,也很人性化,从不采取强势、高压的做法,总是尽量做思想工作,认为把人的思想做通了,心理疙瘩解开了,事情也就顺理成章做好了。习近平看问题,习惯从多方面考虑,善于运用辩证思维方式,针对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反复推敲,互相印证,而不是简单地只从一个方面刻板地考虑问题,更不自以为是。这使他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雷平生说,习近平对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有较多思考。当今,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树立辩证思维,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就与他当年在梁家河插队时注重学习唯物辩证法有关。

敢担当

敢担当才能办大事,敢担当才能成伟业,敢担当才能为人民。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之所以能解决过去长期想解决但没有解决好的难题,办成许多过去想办但没有办成的大事,就与他这种敢于担当的精神和气概相关。

敢于担当与具有战略定力有关。不论大事小事,习近平遇事总是沉着淡定,始终保持情绪上的冷静,因为他认为,做大事者要具备冷静的心态和自控能力,这样即使事务再紧急,也可以条分缕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当今,总书记治国理政,具有敢于担当和战略定力的品格,就与他在梁家河7年知青岁月所养成的担当精神和战略定力是直接相关的。

第三篇: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学习心得体会

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学习心得体会

广河县教育局

马树前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程中,总书记围绕治国理政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发表了富有创见的讲话, 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系列讲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全党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读习近平在原陕西省延安地区延川县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的人生经历及其思想感悟的访谈录,是我们理解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一把钥匙。

青春是形成信仰的佳期。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最重要时期之一,也是形成终生为之奋斗的信仰的黄金时期。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在青少年时期形成了自己的革命理想和共产主义信仰。1969年年初,15岁的习近平来到黄土高原的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村插队落户,直到1975年10月离开。从15岁到22岁离开,人生的第一步,风华正茂的年纪,就是在这里度过的。在延川的7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同志基本信仰、基本观念和“人生目标”形成时期。习近平回忆他这段岁月的时候就说过:“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我现在所形成的很多基本观念,形成的很多的基本特点,也是在延安形成的。”“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过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堂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是强调说:“我是黄土地的儿子”,“我确实把自己当作是一个延安人”,“陕北高原是我的根”,“陕西是我的根,延安是我的魂。”…… 应该说,在延川的知青岁月这个“人生的第一步”、“人生的一个启承点”中,习近平形成了他坚信并愿意为之终生奋斗、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在这里,他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和热爱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他为党为国家为人民服务和担当的情怀由朦胧到清晰、强烈。在这里,培养了他艰苦奋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锻炼了他的工作能力和领导艺术,形成了他人生道路的“既定不变的目标”和“基本观念”:他“既定不变的目标”就是“为人民做实事”,“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而他形成的基本观念主要是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是群众”、“什么是艰苦奋斗精神”、“共产党干部应该怎么样”,以及对“法治和制度的崇尚”,等等。这些是他担任党的总书记后治国理政思想与实践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艰难是锻造坚强的熔炉。“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习近平插队落户前后时期,陕北一带的经济条件和生活条件是非常艰苦的。当时下放知青后来回忆说:“在那个时候,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到:陕北很苦,延安更苦,延川极苦,梁家河最苦。”习近平的父亲习仲勋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陕甘宁根据地主要创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经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等重要职务。不难想象,习近平所处的家庭环境与延川县梁家河插队落户的生活环境比起来,会有多么大的不同。也就是因为在当时延川县的知青家庭里面,习近平父亲的级别最高,家庭遭遇的冲击最大,习近平插队当农民以后,在入党、上大学方面遇到了比别人更多的困难和挫折,他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比其他的知青都大得多。但是,他从来不诉苦,不抱怨什么,从不向困难低头,而是凭着超常的坚韧和苦干精神,适应了这里的生活,赢得了老乡们的信任。在这里,他先后经历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和“思想关”等“五关”。常言说,刀在石上磨,人在难中练,艰难困苦能够磨练一个人的意志。经历了这些困难后,习近平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正如他自己回忆所说的:“插队本身是一个标志界定的一个阶段,在插队之前,如果我们有所知所获,我总感觉到了插队以后,是获得了一个升华和净化。

基层是孕育伟大的土壤。基层离群众最近,最能磨炼人,正是在“文革”那个动荡年代,在延川县日复一日艰苦的生活和劳动中,在同农民兄弟朝夕相处的2400多个日日夜夜,培养了习近平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处变不惊和乐观自信的品质、不畏艰难和勇于挑战的勇气,以及敢于担当、脚踏实地,自强不息、吃苦耐劳的品格。习近平后来说过:“上山下乡的经历对我们影响是相当深的,形成了一种情结叫“黄土情结”。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来选择,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否则,环境再好照样会走错路。”他还说:“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这个对人的作用很大。一个人要有一股气,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战的勇气,什么事都不信邪,就能处变不惊、知难而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以非凡的政治勇气、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深沉的使命忧患感、顽强的意志品质、坚如磐石般的沉稳、乐观和自信、高超的政治智慧,把握时代大势,回应实践要求,顺应人民新期待, 攻坚克难,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协力、苦干实干,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成就。特别是敢于动硬、敢于出招,集中整饬党风,严厉惩治腐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党风党貌为之焕然一新。从总书记这些意志、气度和精神上,可以看到他年轻时拼搏奋斗的经历,特别是知青生活磨练对他的影响。

为民是党员干部的信念。我们党来自人民、服务人民,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在延安的知青岁月,习近平和当地的老百姓真正融为了一体,真正懂得了什么是群众,树立了群众观念,培养出一个不变的信念,那就是要多为老百姓,多为群众办实事!众所周知,“文革”时期,习近平的父亲被迫害,他也被扣帽子、被歧视。1969年1月,他是作为所谓的“黑帮子弟”,从北京来到陕西延川县插队落户。延川的乡亲们把习近平看作他们中的一分子,教他生活、教他干活,并且以他们淳厚朴实的品质熏陶着年轻的习近平的心

灵。“我人生逆境中、最需要各方面帮助的时候,延安人民向我伸出了无私的帮助之手。”当地的干部和老乡们,一直都在帮他摆脱种种不利局面,也就是在梁家河的这些年,他先后摘掉了“黑帮子弟”的帽子,成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后来入团、入党,当村支书,被清华大学录取。习近平同这里的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我生活在他们中间,劳作在他们中间,已经不分彼此,他们对我坦诚相待。”等他成为大队党支部书记后,他带领社员一道辛勤劳动,发展生产,改变家乡的面貌。1975年,习近平同志被推荐上清华大学深造,临走时大家舍不得他走,依依惜别。习近平也哭了,说:“你们对我这么好,我不想走,就在这里扎根农村一辈子吧。”在7年的知青生活中,习近平受过那么多委屈和苦难,他都坚强地挺过来了,这是习近平知青岁月中唯一一次当着众人的面流眼泪。男儿有泪不轻弹,流泪是舍不得乡亲们,这其中更多的是情感上的融合,是精神上融为一体后的难舍难分!“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习近平人虽然离开了梁家河,但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却没有离开,心里留下了对人民群众的关切和牵挂。习近平把他与延川梁家河群众的鱼水之情,升华为他人生中“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作为一名党员教育工作者,我在总书记的人生经历尤其是他7年的知青生活悟到了很多,扎根教育基层,服务责任学校,履行工作职责,促进学校发展,是督学的神圣使命和光荣职责,用心做事,开拓思路,让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到延伸是我的夙愿。

2017年10月19日

第四篇:学习《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心得体会

阅读了《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让我深切感受到了习总书记成长的艰辛与不易,伟大祖国领袖的形象一下子变得亲切具体、可触可感。细思当下,回望历史,书中都能清楚找到习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逻辑起点与实践来源。群众需要什么,总书记干什么,时时刻刻将解决群众困苦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在梁家河村,他带领村民克服一切困难,建沼气池、打井、办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坊等,用实际行动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诠释到了极致。他不喊苦不喊累,敢想敢干,靠着脚踏实地的干劲,让当时的梁家河村面貌得到很大改变。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的这七年,是踏踏实实干出来的七年。在这七年里,他用每一滴汗水和每一份付出诠释了他说的那句话:“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真切感受到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伟大祖国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发展迈向了新阶段,许多与百姓生活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得到切实改善。

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我要脚踏实地干好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真正走进学生中间,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惑,并给予他们及时的学习指导和帮助,同时向他们多讲一些当前的国家政治,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有国才有家”这一根本,努力做一名忠诚教育、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人民教师。

第五篇:学习《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近期通过对《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学习,让我感慨万千,它既是一部青葱少年的成长史,又是一部干事创业的奋斗史,书中通过访谈实录的形式再现了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展示了青年时期的习近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给人以深刻启发。从“知青说”这一篇章来看,我们知道伟人的青春岁月必然是一段激情燃烧又五味杂陈的历程,有苦、有甜、有泪、有辛酸、有仿徨、也有人生的历练和厚重。只有经历这些,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才能为以后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年轻干部,我们虽然没有经历过那段上山下乡的特殊时期,但身处新时期的我们也时刻面临时代给我们带来的挑战。特别成为一名乡镇干部,乡镇工作既是各项工作的组织实施者又是国家各项政策的最终落实者;乡镇干部能力素质的好坏,往大的方面说决定了一方的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水平,对乡镇而言就是觉得了老百姓对政府工作能力的满意程度,这就需要我们要从实际出发主动适应工作需求;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一、勤学习。要做学习型的乡镇干部,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当今时代发展迅猛,各种新知识、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更新换代快,就拿现在来说,各项惠农政策层出不穷,扶持农民发展优惠政策也跟随时代不断在变,乡镇干部不知道、不清楚、不精通的东西越来越多,如果仅仅停留在当前,必将被社会淘汰。因此,乡镇干部必须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大力提高学习力,不断强化“学习力就是竞争力”的新观念。作为一名乡镇干部,只有重视学习、持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更好地引领农村改革发展、助农增收致富。一是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牢固树立“不进是退、慢进也是退”的新观念;不做“自以为是、夜郎自大”的干部,要做充满激情、创先争优的干部。二是要学习总书记热爱学习、随处学习的精神,不仅重视思想政治理论学习,还要有针对性地学习多方面知识,静下心来研究各种方针政策,努力成为涉农政策的“活字典”、“百事通”。

二、善谋划。谋划就是筹划、想办法、定计划。作为乡镇干部,要增强工作的预见性,掌握工作的主动权。要谋划好自己负责的工作应重点在哪里?怎么去做?每个阶段工作需要达到什么程度?要在心中提前构思、琢磨酝酿。就正如有句话说“身在兵位,敢为将谋”以前党委政府也提出过,谋划工作要提高两个层次,不能拘于当前,只有在谋划中不断锻炼自己,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三、有担当。乡镇干部担当在哪里体现,当你面对办事群众的询问,能热情周到的接待,并帮助群众办事,这就是当担。现在我们有些干部,缺乏群众工作经验,与群众感情不深,在有些工作中不敢进群众门,不敢和群众说话。乡镇干部的价值就是体现在为百姓服务上,百姓的需要就是乡镇干部的服务方向。适应发展需,创新服务方式,是乡镇干部担当精神的体现。特别是当前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之年,怎么给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使我们所思考的,俗话讲“既来之则安之”,乡镇干部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付出责任。爱岗敬业、甘于奉献,也是乡镇干部担当精神的体现。

四、树形象。乡镇工作说到底就是群众工作,做群众工作,最重要的就是以心交心,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对待群众工作真心,以满意赢民心。做群众工作,为群众服务,我觉得要与群众说好“五种话”:以心换心说家常话,上情下达说大白话,实事求是说真话,对症下药说内行话,出谋划策说鼓劲话。把群众的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用实际行动赢得群众满意,就是要办好群众的事。因此,在工作中,我们要始终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经常深入农户,走进田间地头,倾听群众呼声和意见,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竭尽全力地为老百姓谋利益。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树立基层干部的良好形象。

五、多奉献。农村工作任务繁杂,难度大,工作条件艰苦,因此,作为一名基层干部,首先要能吃若。要有奉献精神,能耐得住寂寞,安心在基层工作,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良好精神状态,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好组织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要努力做到“三勤”,一是腿勤,不怕多跑路,不怕多流汗,舍得花力气,把工作做实做细;二是脑勤,勤学善思,注重研究剖析矛盾,解决工作中的难点问题;三是嘴勤,多向领导汇报工作情况,多与同志们交流,团结共事,密切协作。

当听到“知青”一词,有过亲身经历的人都有着难以忘怀的情感,对那个时代有着或苦或甜的回忆。最近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让我感触颇深。这本书采用了口述历史的方式,通过受访者的亲身经历,再现了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这本书将我重新带回了那段难忘的青春岁月,也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榜样的力量。这本书是真实反映总书记青年岁月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专题实录。七年的知青岁月不仅仅见证了总书记的成长,也是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

“他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面貌。”青年时期的习近平从心底里热爱着这片土地,将自己看作是这片土地中的一部分,他一心想让老百姓们过上更好的生活。总书记勉励当代青年“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这句话在我阅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之后感受更加深刻。读完整本书,我主要有以下两点体会。去轻浮化,这个不仅仅体现在个人身上,也体现在我们平时的工作中。青年时期的习近平将自己的青春贡献给了黄土地,贡献给了农村。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享受着优越的物质条件,但是却缺失了最重要的理想信念,身上多了一分轻浮和虚荣,我们应该将心沉下来,将脚步慢下来,扎根人民,贴近现实,将自己的青春贡献给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工作中,我们更要稳扎稳打,不要想着走捷径,而是从一点一滴做起。

磨炼耐性,主动学习。总书记的思想和价值观不是扁平化的标语或是口号所造就的,而是与农民们朝夕相处的两千四百多个日夜和读了万卷书后所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形成的。在这两千四百多个日夜中,有欢笑有泪水,一起吃过玉米团子,一起建过沼气池。在精神和物质都极度贫乏的环境下,总书记锻造了自己不怕困难、有耐性的坚韧品质。在闭塞而荒凉的黄土高原,青年习近平从来没有放下过书本,放弃过思考。“碰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研究透彻;碰到自己喜欢看的书,就要把书看完。”总书记认为七年时间是他打基础的最重要的时光,他也将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贯彻到了他的一生之中,当成一种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

从这本书中,我们感受到只有拼搏的青春,为人民作出奉献的青春,才是温暖、持久的青春。作为一名普通的青年学生,我们没有经历过那段特殊的时期,但同样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考验。总书记为我们青年学生树立了榜样,我们要积极实践,接受磨炼,敢于吃苦,勇挑重担。作为学生要踏踏实实学习,不追求虚荣和浮华的事物。多读书,读好书,充实完善自己的精神世界,传播青春的正能量,我们要树立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终身。

下载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发言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发言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习《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由中央党校策划组织的系列采访实录,从2016年11月底到2017年3月中旬在《学习时报》连载。这本书出版后,引起......

    2017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键入文字]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讲实话,对于学习习主席的知青岁月,刚开始我是有点迷茫的。或许是因为出生在 80 年代,并不能很好地体会当初那个年代的酸甜苦辣,......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通过学习《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196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15岁时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直至1975年10月。《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共采访实录了29人,其中......

    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今年十一期间,仔细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总书记 “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的成长经历以及在陕北的知青生活,让我感受颇多。一是理想信念的选择。总书记不满16岁就响应......

    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梦想从学习开始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思想的宝库。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笔者深深为习主席青年时期如饥似渴读书、孜孜......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 发表时间:2016-11-29 来源:党建网 作者:邱然 黄珊 陈思 (本文发表于中央党校《学习时报》2016年11月28日 第A3版) 编者按:1969年年初,15岁的习近平来到黄......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通过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了解到了习近平主席是一位“既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的主席。习主席多次在农村中亲身实践,不断......

    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学习心得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心得 自动化控制中心党支部副书记 曹银强 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时代。之后,人生历程中拉开的差距,除了所处的不同客观环境、客观条件影响外,很大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