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蚌谷乡长地民族团结示范村事迹
一心一意谋发展
齐心协力构团结
——记蚌谷乡长箐村委会长地村民族团结先进事迹
今年的长地村,当我们走进该村时,看到的是全村人民炸石建路的场景,他们正举全村之力,轰轰轰烈掀起公路建设提档升级的热潮,将进村1.2公里公路建设成为水泥公路,长地村的新面貌进一步得到展现。
长地村隶属于西畴县蚌谷乡长箐村委会,距乡政府所在地5公里,是一个以苗族和汉族杂居的少数民族村寨,有30户166人,其中有少数民族25户139人,多年来,由于该村人民团结一心,勤劳生产,艰苦奋斗,全村呈现了团结、和谐、繁荣的景象。
紧构团结和谐旗。全村人民始终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的思想,无论是过去改革开放前的困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后的发展时期,村小组领导班子和普通群众无不是心连心,心比心,户帮户,民族帮民族,互相学习,互相进步,互相发展。不论是苗族家受了水灾,还是汉族家老人遇到了重病,全村群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都要帮助让他们度过难关;仅有老人的家庭因劳动力外出务工,秋收农活做不出来,在村领导班子的组织下,就出动劳动力帮忙收割,保证不落下一家。因全村人民团结一心,全村多年不仅矛盾纠纷少,而且发展的意识也进一步增强了。
紧抓基础增后劲。长地村人民认为要突破发展首先就是要抓强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制约瓶颈,“九五”以来,该村以完善水、电、路和沼气池建设为主,先后建成水池4件1500立方,小水窖45件1350立方,沼气池30口,机耕路3条6公里,完成了全村电网改造,有效增强了发展后劲。今年,为解决群众行路难问题,全村群众经召开会议,统一了思想后,充分发扬“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又对进村道路实施提档升级改造,筹资6.5万元,投工投劳1800个,正在对进村1.2公里的进村水泥路面建设。
紧抓发展促增收。该村在生产中坚定发展第一的思想不放松,以调结构、优产业为主旋律,将促进农民增收为主要目标,做大做强林、畜产业,先后种植四季香椿200亩,户均年出栏生猪4头以上,出栏商品牛1头以上,年外出务工40人以上,2008年人均纯收入实现1200元,在此基础上,今年规划种植核桃150亩,将进一步加快全村经济的发展。
第二篇: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范文模版]
抓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 促进民族地方经济社会更快发展
吴学军 2010-11-26
如何引领少数民族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是摆在民族工作部门面前的一大难题。今年年初以来,毕节地区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为统揽,推动全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进而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方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一、工作开展情况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是践行科学发展,牢牢把握推进新时期“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扎实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有效地促进民族地方新农村建设,切实弘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不断探索新形势下民族地方(村寨)新农村建设与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民族团结进步相结合的新路子,是在目前情况下促进民族地方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全面发展的新举措,是推进毕节地区经济社会历史性跨越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工程。2008年12月,省民委在全省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试点创建活动,拉开了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的序幕。我区经过2009年的探索和实践,全区上下进一步深化了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工作的认识,今年年初,地区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出台了《毕节地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实施意见》、组织召开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现场会并将示范村建设工作单列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对示范村建设工作开展不力的县市区,年终取消评先选优资格。各县市区进一步加大了工作力度,结合各自实际制定了具体工作措施,示范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如大方县把示范村建设与乡村旅游相结合,选择3个乡镇4个村12个组作为示范村建设试点,涉及3059户11786人,少数民族人口占47.86%,2009年以来共投入3981万元用于试点村寨进村进组公路建设、窜户路建设、院落硬化、改厕改灶,民族民居建设,调整产业结构等,两年完成通村油路15.7公里,完成通组公路5公里,联户路完成10187米,院落硬化基本完成,民族民居建设完成753户。除“示范村”建设外,县财政还投入民族地方和民族文化建设资金1.5亿元。通过示范村的示范带动,使“三个离不开”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有力地促进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为推动毕节试验区实现“强区升位、跨越发展”目标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几条有益经验
通过两年来的工作实践,我区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示范村建设必须注重规划,做到规划先行。规划是示范村建设工作的龙头,专家指导、科学论证、规划先行显得尤为重要。在编制总体规划时,要注重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结合,与少数民族事业发展规划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与少数民族群众的实际生产生活需要相结合,与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相结合,实实在在地做到保护、传承和发展相结合。
(二)示范村建设必须整合资源、协力共建。示范村建设任务重、投入大、涉及面广,仅靠民族工作部门有限的资金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整合资源,多元投入。将新农村建设、扶贫整村推进项目统筹安排,捆绑投入,积极协调发改、水利、农业、林业、国土、交通、通信、广电、教育、卫生、财政对创建活动投入,有效地整合各方面资金。按照“渠道不乱,投向不变、捆绑使用、统筹安排、各记其功”的原则,把来自不同渠道的资金有效衔接,互取优势,互相配套,形成协调发展,共同受益,互利双赢的格局。
(三)示范村建设必须彰显民族文化、突出民族特色。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的建设是我国全面推进小康建设的一个特色层面,既要符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又要充分展示民族文化的特色。因此,要始终突出: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和民族认同感。要组织开展好民族传统节日活动,丰富民族文化生活,进一步增强村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加强民族团结,发展民族教育,坚持以村办小学为阵地,实施“五个一工程”,围绕素质教育,开设民族文化常识课,把民间工艺、民间舞蹈、民族常识、民风民俗引入课堂,使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得以升华。民居改造设计要突出民族文化元素、利于产业发展、贴近群众需求、提升生活质量、美观舒适实用。注重与现代生活需求相结合,彰显地方性、民族性、差异性和现代性。要坚持保护、开发和利用并重,挖掘、传承和创新并举的原则,对民族文化精品进行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使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四)示范村建设必须注重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助农增收。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两个共同”的主题把发展民族经济、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全部工作的核心,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具体来说,就是要帮助当地群众找到一条稳定的增收路子,让农民尽快增收致富。这就要求在工作中务必结合自身实际,把着力点放在引导调整产业结构,培育主导产业上来,只有生产发展了,“示范村”才能焕发生机、持续发展。
三、几点体会
(一)政府主导是关键。两年来的建设实践表明,只有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自觉地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把此项工作抓在手上,放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示范村建设才能真正取得实效、发挥作用。
(二)群众参与是基础。示范村建设中,当地群众既是建设工作的直接受益人,也是建设工作的主要参与人,无论是村庄建设、民居改造还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都离不开当地群众主体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当地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因此,需要强化当地群众的参与意识,积极引导当地群众投入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中来。
(三)合力共建是保障。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是一项全新的工程,也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单靠民族工作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需要紧紧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努力形成共建合力,努力推动“示范村”建设与经济建设,与农业适用技术推广应用,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与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形成齐抓共管、合力共建的新格局。
(四)构建和谐是目的。示范村建设是促进民族地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重大举措,是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任务。通过开展示范村建设,进一步改善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缩小民族地方与非民族地方之间的差距,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早日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四、几点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要保护生态环境。要始终保持生态环境与自然和谐,坚决防止大量开山、砍树、填塘的作法,依山就势,顺其自然,要注意保持水源与土壤不受到危害,研究落实防治严重自然灾害的措施。
二是要与时俱进。要注重现代文明的引入,建设材料要尽量使用耐用节能材料,绿色环保材料;要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池配套、节水配套,从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要在节约用水、节约用地、节约各种资源上下功夫。
三是要注重人文环境的保护。对村落及其附近的人文环境要积极保护,新老建筑格调要相得益彰,以增加人文气息,传承历史记忆。
四是要量力而行。工作中要充分考虑群众的承受力,要坚持自愿为前提,决不能强迫命令,劳民伤财,要坚持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帮助少数民族同胞算细账、引导他们自愿干。
第三篇:蚌谷乡农村党员培训实施方案1
蚌谷乡农村党员培训实施方案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建设适应新形势、新任务需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根据县委要求,结合我乡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实际,现就2010年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工作做出如下计划:
一、指导思想
2010年全乡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工作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这一主题,以增强素质、提升能力为目的,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不断用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武装党员干部,用党的优良传统作风教育党员干部,用实用科技技术充实党员干部,培养和造就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符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农村党员干部队伍,为加快我乡新农村建设步伐,推进和谐社会进程提供组织、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培训原则
(一)因人施教。根据不同对象,紧紧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和服务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进行,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加快新阶段扶贫开发。并以此作为培训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检验培训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1-
(二)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村组,要结合其实际,搞一些重实际,讲实用,求实效的培训。
三、目标任务
2010年,全乡计划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进行大规模、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通过培训,使广大基层党员干部执行政策、依法办事、科学发展、维护稳定的能力全面提高,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本领进一步增强。
(一)在组织好村干部中专班学历教育的同时,举办1-2期村党组织书记培训班,每期培训时间不少于1天。
(二)配合县委党校、民政局、农业局、畜牧局、科技局等有关部门成立的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党建知识和农业实用技术宣讲团进行巡回培训。
(三)在今年农忙前对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和村两委委员普遍轮训一遍,集中培训时间5天。年内对乡干部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10天;对村级后备干部、35岁以下青年农民党员、产业带头人党员和新党员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3天。
(四)各村党组织要充分利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加大对农民党员教育培训力度,农民党员培训率要达到90%以上。
四、培训内容
培训工作要与深入实施“能力提升”工程结合起来,把政治理论教育、科技文化知识和实用技术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把能力提升贯穿于整个培训工作始终,注重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重点突出以下培训内容。
(一)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科学发展观、《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
(二)党代表常任制、党的基本知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知识;
(三)设施农业、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等相关知识;
(四)《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及实施细则等;
(五)市场经济和法律法规知识等。
五、主要形式
(一)集中培训。主要以乡党校和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等培训阵地为主,把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学习与科技培训一并进行,培养一批政治理论骨干和科技带头人。
(二)巡回培训。依托乡村教育培训阵地,通过深入村组巡回授课、播放电教片、发放科技明白卡等形式,有针对性地进行设施农业、肉牛产业和新农村建设等知识的培训。
(三)党建网络和远程教育培训。利用党建网和党员教育频道信息丰富、覆盖面广、灵活快捷、生动直观的优势,紧密结合全乡实际,编播政治理论、政策法规、科普知识、实用技术和技能等群众喜欢的节目,并积极组织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收看,让他们在家里随时接受新知识、新技能。
(四)实践培训。选择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的典型进行现场教学,提高培训效果。在聘请专家教授或致富能手现场传授最新致富技术,提供科技咨询的同时,组织党员干部到先进地区或本地先进村考察学习,增强教育培训的吸引力和实效性。-3-
六、培训措施
(一)每半年乡党委至少举办1期培训班。培训的主要形式采取集中观看电教片、听讲座、专题讲座、请专家面授,乡土人才和致富能手现身说法等。
(二)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做到“因需施教,因人施教,因时施教,因地施教”。要确保培训学用高效,就要对学员进行分类。培训学员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党员干部及基层干部以及各级党组织确定的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该类学员应注重政治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知识和管理知识的培训;另一类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生活的人,主要包括农村党员、科技示范户、致富带头人及农民群众。培训的重点是农村先进实用技术、农业经营管理知识、农村卫生、农产品市场信息和外出务工的基本常识等知识。
(三)培训要注重方式,讲求实效。在培训过程中要深入调查研究,做到“有的放矢”。要坚持“学习形式随着村情走,学习内容紧跟产业走,学习培训紧贴群众走”的三学方式。把培训与全镇的产业有机结合起来。
(四)培训与实践相联系。要把室内培训与室外发展产业结合起来。要把农业科技知识方面的培训与推动农业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与具体的产业项目实施结合起来,帮助群众学以致用,让他们在实际的生产中提高技能,获得效益,增强“学、用”的实效性。
七、保证措施
(一)加强领导。各党组织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将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工作列入日程,确定专人负责,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好此项工作。把教育培训工作与深化“三级联创”、实施“能力提升”工程、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二)强化管理。要健全和完善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工作目标化管理责任制。各村都要制定培训计划,明确培训任务,确立培训目标,使任务层层分解,层层落实。培训工作的目标完成情况要列入党建工作目标进行考核,与村党组织实绩和工资挂钩。
(三)保证经费。对农村基层干部、党员进行培训,是一项面广、量大的工作,必须有一定的经费作为保障。今年县委将按农村党员每人50元的培训经费划拨给乡上。
第四篇:民族团结事迹
民族团结先进事迹
新疆是个多民族地区,各民族之间都能和谐相处、友好往来,才使得我们新疆迅速发展,在我们班里就有四个民族——回族,汉族,哈萨克族,东乡族。正是因为这四个民族的融合,才使我们班充满乐趣,音乐课上,民族同学欢乐地表演着自己民族的歌曲以及舞蹈,让我们感受着浓浓的民族气氛,洋溢在他们脸上的甜美,也使得每一节课都显得是那样的唯美。
我们班的一位哈萨克族同学,她那动听的歌声和优美的舞姿强烈促使我和她成为好朋友。她各方面都很优秀,汉字写的尤为的美观,语文成绩则是我引以为傲的方面。在昔日的学习中,我和她互帮互助,她如果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对知识点掌握模糊的地方,就会主动找我帮忙,我就会很耐心的给她讲解,直到她完全理解为止。她的英语成绩较其他学科优胜一筹,我遇到难以依靠译词解决的问题就会虚心向她请教,她也会不厌其烦的为我讲解今后该如何处理这一类问题。正是因为学习中点点滴滴的互帮互助,使得我们的心紧紧贴在了一起。
全校早读铃声将要敲响而班里却不见她身影的一天,我为此感到焦急,最后得知她因身体不适不能到校上课,体味着好友未能正常上课的焦虑的我,急迫的等待着放学的铃声再次响起,往日愈是祈求晚点敲响的铃声总是会在我不经意间悄悄响起,但今天的《学习雷锋好榜样》却像久待的昙花未曾一现。等待着、盼望着、期待着的铃声终于还是会照常响起,已是匆忙的我为她记录了当天的作业后疾步匆匆的赶往她的家里。一阵嘘寒问暖,一阵鼻酸心痛,一阵仔细的讲解,一段令人怀念的两小时。短暂的两小时内,讲述的是今天课上老师所讲的部分内容,演绎不出老师的神情,拼凑不出老师的逻辑,我所能告诉她的只是我听得明白透彻的些许,讲述中的我显得是那样的手足无措,在一旁聆听的她却是超乎一般的投入,看似落下一句都会让她万分歉意的神情,让我心里有了一分安静。这穿梭似箭的时光一瞬而逝,我们之间的友谊却也因此更为深厚。
去年的秋天,漫天的黄叶还在飞舞,已然飘落的枯枝堆砌成丘,这样的季节,这样的凉,父母双双为生计赶往哈萨克斯坦的她,显现的则是孤独,藏在她内心深处的那份感伤无处诉说,就像曾经的我,陌生的城市,陌生的脸,孤身一人留守在呼图壁,那份无助我深有体味。不忍让她感受那份凄凉、那份愁苦,课余的我与她共同度过那本属于她寂寥时光的我们的欢乐节奏,以此来渐渐黯淡她对父母想念所带来的惆怅。那时,我的家就像是专属于她的欢乐天地,她也就此被我淡淡的留在的记忆的最深处。
存在于我简单记忆当中的丝丝缕缕,是大家为我付出的点点滴滴,没有理由的尽我所能的帮助他们,是我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我们互相了解着各民族之间的风俗习惯,讨论着关于自己民族的团结事迹,交流着通过学习得来的收获,我相信,因为我们的存在,凝聚在一起的七年级三班会更加紧致,因为我们现在亦如一家人。
第五篇:乡镇民族团结示范村可行性研究报告(定稿)
XX乡民族团结示范村可行性
研
究
报
告
XX乡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一月
为加快发展民族经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民族地区团结稳定,通过典型引路与辐射示范,实现全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XX乡人民政府对彝族聚居地XX村XX自然村进行了调查研究,制定XX自然村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项目可行性报告:
一、项目村概况
二、指导思想
XX自然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七中全会,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以民族小康村建设为重点,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目的,建立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民族特色浓郁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四、目标要求
(一)围绕中心
民族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事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与本乡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创建活动,为中心工作创造一个团结稳定的环境,推动中心工作顺利进行。同时,通过抓好各项中心工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提供强大的动力,推动创建活动有效开展。
(二)因地制宜
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创建活动,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根据实际情况,着力探索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创造性地开展创建活动,同时学习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定期总结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经验,为创建活动的开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
(三)夯实基础
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创建活动,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要在整体推进的同时,把农村、机关、学校、企业作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主阵地、主渠道,通过创建活动,在全社会形成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氛围。要充分尊重和体现各族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组织和动员广大群众投身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之中,通过创建活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四)讲求实效
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创建活动,既要重视内容,始终把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又要讲究形式,不断增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提高创建活动的针对性,把创建的内容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与公民道德建设结合起来,与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结合起来,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推动创建活动扎扎实实地开展,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五、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府引导、群众主体的原则。群众是“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的主体。在示范村建设中,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各族群众的关系,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作为“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是否合格的最终标准。通过各种形式的资金扶持、政策引导、规划引领、工作指导,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一事一议”制度,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健全农民自主筹资投劳的机制和办法,使群众成为投资投劳的主体,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
(二)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的原则。要结合“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的实际,突出民族特色,制定切实可行的建设规划,确立“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的新思路、新目标和新措施。要全面统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充分考虑各族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发展要求,区分轻重缓急,先易后难,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任务,力求做到水、电、路、通讯“四配套”,功能、绿化、造型“三统一”,生态、景观、风格“三协调”,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可行性,确保“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扎实稳步推进。
(三)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一是要尊重客观规律、讲求科学。“民族团结示范村”有其自身建设规律,推进示范村建设应当广泛听取广大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二是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要善于把握时机,乘势而上,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加以推进。
(四)坚持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建设“民族团结示范村”,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工作中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以培育发展高效产业为突破口,从农民愿望最迫切、要求最强烈、受益最直接的事项抓起,力争在解决群众“增收难、饮水难、就医难、上学难、行路难”等问题上有新突破,让农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六、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最终达到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目的。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一,加快经济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以进一步调整结构、优化产业布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强化科技支撑、培植优势产业、发展特色经济、扶持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为重点,实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生活宽裕。
第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这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保生产发展的基础,是农民生活宽裕的重要条件和村容整洁的客观要求。要以水资源开发保护为重点,切实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和农业灌溉问题;要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实现农民人均拥有0.5亩以上基本农田;加强乡村公路建设,实现村村通公路;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农村电网改造,确保农民生产生活用电;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使农村生态和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加快农村通讯、广播、电视网络建设,提高服务质量。
第三,大力发展农村公共社会事业,不断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维护农民身心健康,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要大力推进基础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9年义务教育,加强职业教育,搞好对农民的科技种养殖业培训工作;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合作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家庭“奖优免补”政策和少生快富工程;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建立健全农村劳动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对贫困人口的扶持力度。
第四、推进“平安村组”创建,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要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及时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发动群众和依靠群众,群防群治,确保农村稳定。
第五、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要充分发挥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为指导思想,结合XX自然村实际情况,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非常必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其目标概括为20个字:“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我国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我乡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项目就是要以“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最终达到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目的。也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