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段磊事迹
3月23日上午,由省委创先争优领导小组、青海武警总队联合举办的段磊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省会议中心千人厅举行。省委常委、组织部长齐玉、副省长张光荣、武警青海总队总队长谢才书、武警青海总队副政委龚松华、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祁建青等领导出席报告会。报告会上,武警青海总队西宁支队后勤部部长杨联刚,武警青海总队西宁支队卫生队医生马越,玉树州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忠尕拉毛,段磊同志的妹妹段艳娜,西海都市报记者李锦分别从不同角度,饱含深情地讲述了段磊同志的成长经历和在玉树抗震救灾、格尔木抗洪抢险中顽强拼搏、忘我奋战的感人事迹。
段磊同志生前是武警青海总队西宁支队后勤部卫生队卫生员。玉树发生地震后,他主动请缨参加抗震救灾,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在感冒高烧的情况下,坚持战斗50余天,诱发肾炎。病情好转后,段磊再次申请到海拔4200多米的格尔木温泉水库抗洪抢险,连续奋战20余天,终因劳累过度,导致肾功能衰竭致尿毒症晚期,病倒在抗洪一线。段磊同志去世后,省委争先创优活动领导小组作出向段磊同志学习的通知。
“在海拔4200多米的温泉水库,他扛沙搬石、打桩筑堤、转移财产、安置群众,连续奋战20余天,3次累倒在抗洪一线。”、“段磊是普通一兵,但他用精神的火炬,照亮了我们情感的天空。”、“今天,本是回家陪爸爸做胆结石手术的日子,可是,玉树地震了!作为一名军人,在人民遭受灾难的时候,全力抢救生命才是最大的事。”……每一次讲述,都强烈地吸引和感染着现场每一个人,报告会现场不时发出一阵阵响彻礼堂的热烈掌声,来自灵魂深处的震撼令现场许多听众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他始终把理论武装作为成长的力量源泉。段磊是80后的战士,是在党的创新理论哺育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士兵。入伍时,正值全部队兴起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热潮,在这种浓厚氛围的感染和熏陶下,他对党的创新理论有了更深的感悟。他经常说:“党的创新理论是引领航向的‘罗盘’。如果放松了理论武装,政治信念就会动摇,人生追求就会偏移。”2009年8月,段磊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他在入党申请书中写到:困难不足畏,成败不足惧,得失不足计,生命只为一个信仰,我要用理想之火点燃青春。
他始终把苦练本领作为履职的有效支撑。新兵入伍的职责使命教育,使段磊很快明白了练就过硬军事素质的价值和意义。在新兵连期间,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做个强者,当个好兵。训练场上,他一招一式反复体会动作,一次,两次,动作不过关决不罢休。新训结束时,他以全优的成绩受到了支队嘉奖。由于他勤学苦练、聪明能干,下队后不到一个月就被推荐参
加了总队卫生员培训,培训结束后,被选调到支队卫生队,很快就当了班长。他经常告诫自己:作为一名卫生员,最起码的标准,就是要有足够的能力承担本职工作。当上卫生员时,为尽快适应工作,他自费订阅了《武警医学》、《医学临床知识》、《护理常识》、《针灸技术》等书籍,对医学知识广泛涉猎、深钻细研。工作中,他虚心向医师和老卫生员请教,业余时间,当战友们下棋、打扑克娱乐时,他却把自己关在屋子里苦读,有时到凌晨一两点。他始终坚持一条:要提高业务水平,就是要多练,他经常用自己的胳膊练扎针,每天坚持用双手在装满沙子的麻袋上练习拍、打、揉、捏、推等方法,有时手肿得连筷子都拿不住,终于练就了一手过硬的技艺。基层战士远离亲人,很容易因孤独产生心理问题,他提出“倾听就是服务,聊天也是工作”的理念,他把心理工作作为提高技能的突破口,没有学习时间,就从休息时间中挤;没有老师,就跑到医院请教。时间长了,来卫生队看病的战士有什么苦恼和心里话都愿对他倾诉。辛勤的付出,使他很快成了卫生队的骨干。2007年,在总队组织卫勤专业大比武中,段磊以过硬的技能,取得了战地救护第二名的好成绩,他是唯一一个获得名次的义务兵。
他始终把献身使命作为人生的崇高追求。国徽戴在头顶,血液里流淌着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段磊服满现役时,朋友来信,让他回家共同经营果园发家致富,但段磊在电话里对朋友说:“部队是我成长进步的大学校,青海是哺育我的第二故乡,我舍不得这身军装。”他递交了选改士官的申请,献身使命,已经融入了他的血液和灵魂中。段磊当兵5年,先后3次参加重大行动,每次,他都是第一个递交请战书,次次都圆满完成了任务。2008年3月,在泽库县维稳的20天时间内,为了宣传群众、争取群众,他没日没夜,走村串户,既当救死扶伤的卫生员,又当民族政策的宣传员,为维护当地的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2010年4月14日,玉树发生地震后,段磊主动请缨参与抗震救灾,每天超负荷工作十多个小时,他在感冒高烧39度的情况下,不顾病情,抢治伤员、搬运物资、防疫消毒、清理废墟„„因严重感冒,加之过度劳累,诱发肾炎,住进了医院。7月5日,部队接到赴格尔木温泉水库抗洪抢险的命令后,病情刚有所好转的段磊再次请缨,强烈要求参加抗洪抢险。医生都劝他:你现在是病人,必须待在医院继续治疗。段磊落泪了:“接到命令以前,我是病人。可现在我已经不是了,我是一名必须要到灾区履行使命的战士!请满足我的要求吧!”在海拔4200多米的温泉水库,他扛沙搬石、打桩筑堤、转移财产、安置群众,连续奋战20余天,3次累倒在抗洪一线。一次次挑战极限,一次次超越自我。段磊在献身使命战场上的生命突
击,诠释着一名80后普通战士的人生价值与追求。他是一名普通的卫生员,履历如此简单平凡,然而,3次重大任务,5年的警营生活,映射着他非凡的生命为使命燃烧的人生价值。
他始终把服务人民作为军人的精神底色。段磊自从上学后,就对民族大家庭的温暖有一种深刻的认识。入伍后,部队地处多民族地区,使他切身感受到:群众利益无小事,民族团结大于天。他帮助过的群众不仅有汉族,更多的是回族、藏族、撒拉族等少数民族,他帮助最多的是生活困难的群众。每年逢“古尔邦节”、藏历新年等节日时,他都要到生活困难的少数民族同胞家中慰问。
第二篇:张磊事迹
立足本职岗位,做好每一件小事
——记大板机务段白旗运用车间兼职教员张磊
选择了火车司机这一职业,就等于选择了一个单调的生命旅程,并且这段生命之旅又注定是不平凡的。2000年集通铁路首次动力转型,张磊就转型成为一名内燃机车乘务员,为了掌握过硬的技术,他想尽一切办法从各方面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业务水平,同时还积极参加段和公司的技术表演赛,以此来巩固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刻苦学习和钻研,在2009年张磊顺利的考取了工人技师资格,成为集通公司首位工人技师。
正因为他在业务素质和思想认识上的突出表现,2005年被大板机务段聘为兼职教员,在兼职教员的岗位上,他十分注意各方面知识的积累,勤于思考,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断的摸索出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2011年白旗运用车间分配来很多新学员,他很快发现这些新学员在铁路基础知识方面非常欠缺,需要进行相关的培训,就自己买来相关的书籍,认真总结,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针对新学员的特点,整理出详细的教案,通过前期的精心准备,通过生动的案例,使这些刚踏入铁路机务行业的学员业务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也正是因为他的努力,在历年的公司和自治区技术表演赛上白旗运用车间都取得了好成绩,2008年取得第一、第二名;2010年取得第一、第二、第三名,2011年取得第一名,为此他获得了“2009年公司优秀兼职教员”的光荣称号。
第三篇:段磊--2016西安学习心得
参加全国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示范课观摩交流会
学习心得体会
水车园小学 段磊
2016年10月10日,全国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示范课观摩交流会在西安召开,来自全国各省市的3800余名教育专家与教师代表参加,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推动区域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十月的西安,冬意初显。虽没有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诗意画面,但略有刺肤之凉令人意识冬之将至了。即使如此,在我们全国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示范观摩交流会的现场,却没有丝毫凉意,恰恰相反,从报到的那个时刻开始,我们感受到的是来自全国各地小学数学教研员和老师们的学习热情!
我们的日程安排,内行的老师可以发现,授课的老师,既有国内顶尖的专家,如吴正宪老师、俞正强老师,也有优秀的年轻教师代表。活动的内容,既有现场课堂教学观摩,更有专家实时点评。活动的方式,有教学研讨,又有奖问答....摆明了,是一次寓教于乐、令人期待、上档次的观摩研讨活动。
一节是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授课教师是北京的穆诤老师。穆老师以“温故知新”一词开篇,展开话题,提出问题“在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之前先来思考一下,学习过哪些笔算乘法?”通过创设迁移情境,复习旧知,为新知的迁移打下基础。在充分唤醒学生的旧知之后,抛出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432×12。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很快得出答案。穆诤老师并未罢休,接着追问:“为什么百位要乘?”这一问难住了很多学生。实际教学中,有一些同学们掌握了算法,会计算,却说不清算理。此时穆诤老师出示小棒图,通过直观的方式突破百位上到底该怎么办,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一直以来,对算理的教学在我印象当中没有更好的突破办法,这节课的设计让我很有期待。但是教学实践下来,发现这直观图的使用没有产生预想中的积极效果,这让我产生一个疑问:对于算理教学是不是应该体现一个从直观到逐步抽象的过程?就是说在低年级要尽量采取直观教学,逐渐到中高年级要脱离直观,尝试抽象教学?因为数学的三大核心素养之一,就是数学抽象。最后的总结,穆诤老师以“温故知新”压轴,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一节课是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带来的《小数除法》。吴老师从生活情境入手,提出问题:4个同学聚会吃饭花了97元,AA制,每人要掏多少钱?学生利用过去学过的“有余数除法”知识,发现还余下1元。这1元该怎么分了?吴正宪老师并不急于给出答案,她把独立尝试解决问题的机会留给学生。学生的自主探究热情被点燃,他们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吴老师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分的过程,然后鼓励学生用竖式来记录。在抽象用竖式计算的过程中,学生感悟到小数除法的算理。随后,吴正宪老师出示算式51÷2,请同学们用讲故事的方式,解释竖式的意思。在吴老师的引导下,51÷2的故事跳出“元、角、分”“米、分米、厘米”的模型,最终落到数学的本质分“计数单位”。整节课,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感受小时除法的本质,在逐步抽象中,不断建立模型。
这是获得点赞最多,也的确上得最精彩的一节课。亮点一: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几乎整节课的问题,都是产自于学生。跟平时我们的课堂所有问题都是由老师来设计,有天壤之别。亮点二:算理教得非常聪明,而且易懂。这节课应该算是我听课以来把算理讲得最好的计算课之一,尤其是商的小数点位置和除不尽的可以添零继续除的道理,都是在学生的相互探究之中学生自己获取的,真正体现了让学生学会,而不是老师教会!亮点三:真正体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注意是真正体现!平常我们的问题意识培养,总是满足于给了一些条件后,让学生提终极性的一个问题,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问题意识培养的做法。真正意义上的问题意识培养,是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分析解决问题。
总之,西安之行让我受益匪浅,我会慢慢品悟,努力把所学所想所看应用到日常工作中,认真备好、上好每一节课,努力探索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
第四篇:段金莲事迹
永德二中2007届毕业生段金莲央视播放事迹
圆梦行动启动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尤其节目播出后,很多热心观众都打来电话要求资助节目中的主人公,我代表活动主办单位以及受资助的学生和他们的家庭向您表示感谢,不过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报道的主人公只是贫困家庭学生的代表,圆梦行动的主旨是让所有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顺利走进大学的校门,所以希望大家不仅关注我们节目报道过的孩子,对那些没有被报道的孩子也同样给与您的爱心,您可以通过屏幕下方的捐款电话进行捐助,也可以通过邮局汇款到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或各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另外,还可以通过圆梦行动活动网站直接结对资助,网址是汉语拼音“上大学啦”。感谢您的爱心和对圆梦行动的支持。
下面继续我们今天的节目,今天圆梦行动记者寻访团将带您到云南,认识一个叫段金莲的姑娘。这个姑娘名叫段金莲,这天一早,她就和父亲从20多里外的村上来到镇子里赶集。可以看得出来,段金莲卖的荔枝没有旁边的荔枝好,人家卖两块多一斤,他们只卖一块多,可是,买主还是很少。眼看别人的荔枝都一筐筐地卖了,他们还没有卖出去几斤。
段金莲家在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这里已经到了我国的西南边境地区,距离昆明将近800公里,而距离中缅边境线的直线距离只有40多公里。
段金莲家所在的永康镇是一个坝子,与山地相比,这里更适合种植粮食、蔬菜、水果等农产品,所以,永康镇也成为了全县的经济中心。在这里可以看到成片的甘蔗、芒果和荔枝。
段金莲家没有种粮食,这一亩半农田都种了甘蔗,家里百分之九十的收入都靠这个。
段金莲家除了甘蔗外,还有十二亩山地,种的是玉米、芒果和荔枝,芒果现在还没有结果,荔枝呢,在节目开始,您也看到了,他家的荔枝品相不好,卖的也不好,她家里共种了5亩荔枝,她父亲说,有的人家5亩荔枝能收入上万元,可是,他们家卖不到一千块钱,相差这么大,这是为什么呢?
段父:再过几年,荔枝也可以了,现在就是栽得晚了。
记者:为什么以前不早一点种呢?
段父:以前有人种荔枝,人家卖两块八一棵,自己也买不起。
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永康开始大量种植荔枝,当时种一亩地荔枝买树苗大概需要150块钱,就是这150块钱,当时段金莲家也买不起,几年前,家里才终于凑钱种上了荔枝,荔枝的生长期比较长,现在他家的荔枝虽然已经开始挂果,但是由于树龄短,再加上没钱施肥、打药,所以荔枝结得很少,品相也不好。
放假在家,段金莲每天都要花半天的时间赶猪,这些猪大大小小有15头,数量可以说不少,可是,由于没钱买良种猪崽,这些都是自己家里老母猪下的,属于老品种,这种猪生长缓慢,再加上家里又喂不起饲料,猪长得就更慢了。
记者:家里面是一点饲料都没有吗?
段金莲:小猪小的时候,也喂一点,但是只是一点,因为猪喂的也多。
记者:大了以后,完全就靠打猪草了?
段金莲:嗯。
记者:这样猪长得就很慢。你是你们村子里面唯一一家这样放养的吗?
段金莲:不是,也有几家,但是已经不多了。
在我们看来,一个19岁的女孩子每天在山上这样赶猪肯定很无聊,但是段金莲确并不觉得什么,她不但跟这些猪有了感情,还自己寻找乐趣。
段金莲:每个猪都会给它取名字的。
记者:取什么样的名字?
段金莲:也就看着它的体型外貌来取。小花,小红什么的,也就那样的。
在和段金莲的接触中,我们感到她似乎和我们以往见到的很多山区里勤勉好学的孩子不一样,从那些孩子身上,我们很容易感受到那种坚忍不拔、勤奋向上的精神,还有那种一定要走出贫困山区、改变自身命运的强烈愿望,但是眼前的这个姑娘给人的感觉似乎对什么都很淡然,接下来的接触,更加深了我们的这种印象。
记者:你把那个考试看得很重吗?
段金莲:也不是,有时候也就考一考也就算了。
记者:你对自己有提过要求吗,必须在班里考第一?
段金莲 :没有提过,都是,都那种,都是顺其自然吧,一切都是。
记者:对于贫困这两个字,你理解它的含义是什么?
段金莲 :贫困应该是,别人眼中说的贫困都是生活很苛刻,很艰难这样的,但是我感觉贫困也并不是那么可怕。
这个姑娘说话这么不经意的态度确实让人有些奇怪,我们曾经看过很多和她的家境相似的孩子,这些孩子都是学习很好,改变命运的愿望非常强烈,同时这样的孩子也往往比较倔强,存在很大的心理压力,心事比较重,那么,这个名叫段金莲的姑娘到底是怎么想的呢?为什么她能拥有这样一份平和的心态呢?
和很多家庭一样,段金莲家的墙上也贴满了奖状,从上学起,她就几乎总是班里的第一名,去年,她还被评为了云南省优秀学生干部。
段金莲从小就很乖巧听话,那时候父母说的一句话她始终记在心里:只有学习才能够过上幸
福的生活将来。
记者:学习是和将来的幸福生活联系在一起的?
段金莲:是呀,只有学习好好的,家里人才会感觉充实,养着自己的孩子他们才会快乐感觉,爸爸妈妈对自己的期望真的很大。
段金莲的父亲段世昌幼年丧父,母亲一个人把他们兄弟三个拉扯大,他只上了一年就离开了学校。
段父: 我因为没有文化,没有知识,这种生活我已经折磨透了 00:10:45 糖厂开出一个单子,人家扣多少钱,你也不知道。
记者:就是甘蔗卖给糖厂以后,人家给你多少,算了多少,就是多少?
父亲:嗯。因为我没有念书过,我就后悔一辈子,后悔也没法了,我的小孩我不管怎么说,我都要让他念,再差,再怎么,我就让他去念书。
在段金莲父亲眼里,读了书就不会受人欺负,而且读了书才更知道怎么做人。
其实,虽然段金莲的父亲总是说自己没文化,说话做事都不得体,但是,正是他教给了段金莲很多朴素的做人的道理。也许正是父母亲的这种影响,段金莲才形成了现在这种性格。
段金莲所在的永德县第二中学共有两千多名学生,其中大概有四分之一学生家庭都比较困难。面对这么多的贫困学生,学校也想了多种方法,从学习、经济、心理等多方面对他们进行帮助。像段金莲上高中期间,学校不仅免除了她全部的学费,还资助了她部分生活费。
记者:这个是你们的什么?李在强:这个是我们二中团委资助的学生档案资料。
为了更好的帮助这些学生,学校的53名党员开展了和贫困学生结对子活动。
校党支部书记赵顺民:在经济上我们党员力所能及,做他该做的事情,每个月生活费,他遇到困难我们就给予资助。
记者:这个资助大概能有多少钱呢?一个人。
书记:资助最低不亚于50块钱。
这是永德二中的废品室,学校号召师生平时把废品收集起来,集中卖掉,这样既美化了校园,同时,这笔资金还可以帮助贫困的学生。
现在正是荔枝成熟的季节,这天,段金莲和几个同学一起去帮别人采摘荔枝,这几个同学今年的高考成绩也都很好,其中一个还是全县的理科状元,但是他们和段金莲一样,家里的条件都不太好。
一般来说,云南海拔比较高,夏季也不会太热,但是永康是在一个地势较低的坝子里,所以天气潮湿蒙热,干起活来非常辛苦。段金莲他们这样帮工一天可以拿到15块钱。
早想到女儿肯定会考上大学,今年春天,甘蔗卖了之后,段金莲的父母就把这笔钱全都攒了
下来。
记者:两个月前卖了甘蔗之后,这个钱就给她已经放下了?
段父:已经自己心里有个数,大人不用,小孩就用。
就在段金莲的父母在想方设法给女儿筹集上大学的费用时,远在昆明的一个老人也正在寻找那些今年上大学需要帮助的孩子。
这位老人名叫孙本吉,今年已经67岁了,当年在一家国有企业上班,现在已经退休。去年,听说了圆梦行动后,他就主动找到云南省青基会,资助了几个贫困的孩子,提供了他们上学的路费。今年,他表示,还要再资助几个孩子。
听说我们去永德县拍摄了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孙老先生提出想看一看。
看完采访录像后,孙老先生当即记下了段金莲的家庭情况。记者:她在永德县二中,她是今年的文科的第三名。考的是584分。
老人:我会尽力帮她,圆了她的大学梦。
在孙老先生家里,我们看到陈设也很简单,并不富有,但是,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孙先生一直在帮助那些贫困地区的孩子,帮他们修校舍,买电脑,上大学。
记者:您为什么要这么多年的去帮助他们呢?
老人:因为我总觉得吧,这么多年以来,我因为也是生在一个贫困家庭,因为我原来学历也不高,本身那个年代也愿意多读点知识,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我没有上得了大学,我这一辈上不了大学,但是我子女当时贫穷是也没有上得了大学,那么既然我现在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所以呢,我从很多年以来,以前,我没去圆我这些梦,对于这些贫困山区的孩子也好,我能够了了这个心愿,也是我的乐趣,我总觉得资助了别人,快乐了自己。
记者:您让我们感觉到,其实您不是完全在资助他们钱,而是真的给他们一份爱心,对他们有一种感情在里面。
老人:对对。所以这种人和人之间的感情,我觉得作为我们社会,实际都是互相依赖的,我们今天有这个条件,我们支持一些没条件的人,我觉得是,应该是在情理当中,我还愿意呼吁整个社会有识之士,献出一份爱心,伸出双手,来帮助我们这些贫困,来能够达到他们所能够达到的意愿。
记者:你的生活其实很不容易,你不觉得这是一种艰辛吗?
段金莲 :不艰辛啊,因为用那种平常的心去看待自己的命运。
记者:你能够很坦然的去接受这样一种生活?
段金莲 :是的。
记者:那你为什么还那么想要去改变这样一种生活呢?
段金莲 :因为人活着不光活的那么平凡,也不是要活的什么轰轰烈烈的,但是也要努力过,经历自己一番努力,也能使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为社会,也为家人,为自己,为大家。
第五篇:安金磊事迹读后感
和谐不只是说说
——安金磊事迹读后感
安金磊,何许人也?一位农民,河北省枣强县马屯镇东紫龙村人,一个用生命真诚对待土地和庄稼的有机农人。采访他的记者在介绍他的时候说他“也是一位学养渊博的有机哲人” 他原本农业科班出身,有学养到还可以,但是在我眼中学养渊博倒还算不上,若要说到哲人,我就更不能认同了,在我眼中他是一个按照自己心意过活的拥有强大心灵的人,是个真实又质朴的人,哲人这个称呼将他抬得太高又远离我们,而他却是我们可以仿效的对象,只要有心,谁都可以像他一样:顺应自然、充实快乐。
安金磊从一家现代化的国营农场辞职后,开始了他梦想的自然农耕的实践:承包了40亩地,却从来不施化肥,不打农药,甚至不浇地。他按照自己的理念来对土地进行管理,他信奉:自然的土地是最科学的土地,也是最实用的土地,更是最干净的土地,长出的庄稼自然是最好的,而过多的人为干预,就是对土地的破坏。
种过地的人都知道没有农药和化肥污染过的农作物是最干净、最有营养、最好吃的,但是我们国家是人口大国,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如何保证高产呢?
种过地的人都知道土地只有经过了充分的休息才能保证肥力的充足,才能让作物长得更壮更好,但是我们国家是人口大国,都让土地轮休了,农产品供应不充足怎么办?工业发展,吃穿用度样样离不开土地的生产啊!如今经济发展如此迅速,需求量不断增加,恨不得
把所有的土地都用上才好,谈何轮休?
种过地的人都知道那薄薄的塑料地膜土地分解不了,五年不清就会破坏土地活性,没有人像安金磊一样踏实的劳作,我们国家是人口大国,好不容易农业实现了机械化,提高了生产效率,怎么能再退回去!那么细致怎么忙得过来„„人们总是有借口,为自己的不作为。
有好多事,人们都知道,只是人们的习惯慢慢变了,谁也没有想过真正走回头路,只有安金磊,他想了,认真的想了,也认真的做了。在他的40亩土地上做了实践。至于效果呢?他用鸡粪代替化肥,用翻耕和手拔代替除草剂。而当年他那被别人嫌弃的“劣质”地块上长出的西瓜,品质明显优于使用化肥农药的地块,而且产量也不低,这些成果证明了他思想的正确性,也使不少对食品安全忧心忡忡,渴望吃上绿色蔬菜的人看到了希望。他付出的汗水比别人多些,却更让人敬佩于他的豁达、坚持与敢做为。
地里间种了芝麻,多种棉虫就会躲避芝麻的气味,旁边种几株玉米,又使它们有了比棉花更好的食物,将田地的产量与活力一同保证;豆类有固氮菌,会在地里保留天然的氮肥,下一季正好可以种玉米,使土地养分充足,循环使用;保留适当的杂草,可以涵养水分„„昆虫的奏鸣曲在他的田间演奏,保证生态平衡,连麻雀都有吃的,鼹鼠都一片居所,似乎有福同享也不过如此,却实是大智慧的体现——共赢。
纯粹有机的生产方式,使他田地里出产的产量略比使用化肥农药的乡民们低一些,但他的棉花粮食品质好,又能获得更好的价格,比
如棉花,每斤能比使用农药化肥的多卖一元三四。由于没有购买农药化肥,成本计算下来,倒是他的地效益好一些。
他兢兢业业,坚持不懈,为理念而全心贯注。他将种田变成一种享受快乐的过程,并且享受一种崭新的“农业禅”生活方式,远离工业污染并从自身做起减少污染:食用素食、减少工业品的消耗„„
安金磊的理念到有不少可取之处,如:轮休、间作、利用生物的特性安排种植,清除地膜,利用天然肥料„„但是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员,他几乎完全不接受任何工业品,并在家中对孩子也是这样严苛的要求,让人有些无法接收。他完全不认为自己是环保主义者却完全从思想上抵制对环境有一定污染的工业制品,几乎采用最原始的生产工具过于消耗劳动力,如若真将他的方式原样推广,其景象让人不敢苟同。
安金磊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大智慧,那就是尊重、顺应自然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也许回归本源,才是真正的发展。这思想中回归本源,学习遵从规律的思想是可取的,但“退步原来是向前”把所有都倒回去了显然很不可行。按照规律办事并用先进、科学的手段助其一臂之力,也许我们的生活才能真的有不错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