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晋江市英林中学应急避难场所启动预案1
晋江市英林中学应急避难场所启动预案
根据《泉州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指南》(试行)要求,为更好地管理和使用应急避难场所,在地震或其它灾情发生时能够顺利启用,确保灾民安置工作高效有序开展,保障灾民生活稳定、社会安定,现结合我校防震减灾工作实际,制订本预案。
一、机构与职责
为更好管理和使用应急避难场所,成立英林中学避难场所启动领导协调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组长:XXX(英林镇人民政府镇长)
副组长:XXX(英林镇人民政府分管副镇长)、XXX(英林中学校长)组员 :XXX(英林镇民政办主任)XXX(英林镇武装部部长)XXX(英林镇派出所所长)XXX(英林镇国土资源管理所主任)XXX(英林镇财政办主任)XXX(英林镇经发办主任)XXX(英林镇社会事务办主任)XXX(英林镇综治办主任)XXX(英林镇组织办主任)XXX(英林镇广电站站长)XXX(英林镇行政执法中队中队长)XXX(英林镇电信局局长)XXX(英林镇供销社主任)XXX(英林镇卫生院院长)XXX(英林镇供电所所长)XXX(英林镇自来水厂厂长)XXX(英林村委会主任)XXX(英林中学副校长)XXX(英林中学副校长)XXX(英林中学副校长)XXX(英林中学副书记)
下设办公室,由英林中学XXX校长任主任,XXX副校长任副主任,办公室成员包括英林中学办公处、总务处、教务处、政教处、保卫处等各处室负责人,洪文铸任联络员。
地震或其它灾情发生后,由避难场所启动领导协调小组组长李安徽宣布启动。
避难场所领导协调小组主要职责:
(一)按照政府抗灾救灾指令,负责组织、协调、部署避难场所启动有关工作;
(二)协调各有关单位做好灾民安置工作;
(三)协调解决安置现场出现的重大事项。
二、各有关单位职责
(一)启用避难场所设施。国土资源管理、住建等部门:根据避难场所竣工图纸,指导救灾部队、志愿者开挖隐蔽厕所、安放灶台,做好生活区划分,联络员洪清该。
(二)灾民安置。民政、学校等部门:组织协调做好灾民的安置工作。由民政部门负责及时调运帐篷,在棚宿区内搭建。学校协助民政部门将灾民分组安置,并根据季节,调拨发放床上用品,保证灾民的基本生活条件,联络员洪文铸。
(三)生活安置。民政、经发、供销部门:在灾害初期迅速组织食品、矿泉水,按人头发放,保证灾民的吃饭问题;在避难场所生活区内搭灶台,为灾民提供热饭菜。负责征集组织志愿者,为安置现场提供志愿服务,联络员洪文铸、洪银狮、施雅利。
(四)物资供应。民政、经发、供销部门:组织调运粮食、食品与各类日常用品,及时发放给灾民,做好民政局、经贸局应急物资接收、发放、回收工作,保证避难场所生活必需品的供应。上述部门平时应与大商场、超市签订供货合同,确保灾时之急需,联络员洪文铸。
(五)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卫生、防疫部门:迅速将避难场所内的医疗室(站)转为避难场所医疗室,调配医护人员和卫生防疫人员到避难场所,开展医疗救护、心理辅导与防疫;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控制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加强避难场所的饮用水卫生消毒及现场卫生安全监管,联络员林子栋、黄境颖。
(六)药品供应。经发、卫生等部门:迅速向避难场所医疗室提供所需药品、医疗器械。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对避难场所进行食品、药品安全监督,负责搭建应急医疗帐篷并进行工作分工,布置划分避难场所各功能区域标志牌安放,联络员林子栋。
(七)消防安全和灾害处置。消防部门:调集人员赶赴避难场所,做好避难场所及周边的消防安全等工作,联络员蔡旭程。
(八)治安和秩序维护。公安、武警部队:负责避难场所及周边的治安管理、监控设备维护和安全保卫工作,预防和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避难场所安定,确保避难场所内的秩序稳定。公安交警维护避难场所及周边的交通秩序,联络员苏长钦。
(九)电力供应。电业部门:保障避难场所用电供应,负责避难场所内照明布设及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如暂时无法恢复供电的,应提供应急发电车,保证避难场所内照明,联络员赵荣华。
(十)供水保障。自来水厂:负责避难场所内供水设施、淋浴设施快速安装启用,保障灾民用水供应,应急供水区域水龙头开始安装并配合防疫部门现场检验应急供水水质,根据水质现场化验结果在应急供水区张挂“可饮用”或“不可饮用”标志牌。联络员赵荣华。
(十一)应急资金供应。财政部门:做好避难场所灾民安置所需资金及应急款项的准备和调拨工作,联络员黄英凤。
(十二)避难场所移动厕所、生活垃圾处理。环卫部门:负责移动厕所调运、安装、粪便处理、清洁卫生等管理工作;在避难场所指定位置设立垃圾收集设施,按时转运垃圾,确保避难场所环境卫生,联络员洪清该。
(十三)应急车辆保障。交通部门:负责避难场所运行期间的运输物资的车辆调配,联络员苏长钦。
(十四)广播、监控设备维护。广电站:负责避难场所的广播设备、避难场所指挥所设施维护,负责在指定位置搭建应急广播室并担任现场应急广播的播音解说工作,联络员许良思。
(十五)通讯保障。电信部门:负责避难场所运行期间通讯保障工作,在指定位置搭建应急通信屋帐篷,内置5套桌椅;配合电信部门现场架设开通灾民免费报平安服务电话5部并做好现场服务秩序维护(每人限通话1分钟)。联络员许源添、蔡天平。
(十六)灾情咨询。社会事务部门:负责应急指挥中心帐篷搭建完毕后在帐篷外挂上应急指挥中心和问讯处牌子标示并轮流担任咨询值班,方便灾民咨询服务工作,联络员戴荣标。
其它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应急避难场所启用的相关工作。
四、避难结束
避难场所结束条件:一是灾民安置工作基本完成;二是灾区已恢复正常社会生活秩序。
述条件满足后,由避难场所所在的市、县(市、区)政府宣布避难期结束,避难场所关闭。
宣布避难场所关闭后,各相关部门应负责各自的设备拆卸,恢复原状。
避难结束后,由避难场所使用或征用、借用的物资或款项,由相关单位预算,财政统一支付。
五、平时管理
(一)避难场所日常管理由英林中学负责,要维护各类设施完好,确保灾时使用。
(二)英林中学负责每年检查避难场所设施,若发现损坏,应编制预算上报当地民政部门,由民政部门汇总后,向财政部门申请维护经费,并下发给上报单位,由避难场所权属和管理单位组织维护。竣工后由当地民政部门组织财政、体育、教育等部门人员进行验收,确保专款专用。
(三)每年应组织一次避难场所启用演练,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六、附则
(一)预案管理。避难场所领导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应当根据所承担职责制定好部门预案,落实本部门工作,保障应急避难场所顺利启用。
(二)监督检查。英林镇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对《英林中学应急避难场所启动预案》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应急避难启用时运行有序。
(三)避难场所启用顺序。避难场所启用顺序采用就近、属地的原则,若需跨镇避难的,由镇政府统一协调启用。
(四)避难场所类别及设施。根据《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GB21734-2008)的规定,避难场所分成三类,Ⅰ类应急避难场所可安置受助人员30 天以上;Ⅱ类应急避难场所可安置受助人员10 天—30天;Ⅲ类应急避难场所可安置受助人员10 天以内。场址有效面积大于2000平方米。Ⅲ类应急避难场所类应具有篷宿区、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供水、供电、排污系统、应急厕所、垃圾储运、通道、标志等设施;Ⅱ类应急避难场所在Ⅲ类的基础上增加消防、物资储备、指挥管理设施;Ⅰ类应急避难场所在Ⅱ类的基础上再配置停车场、停机坪、洗浴、应急通风、功能介绍等设施。
(五)预案实施时间。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公共广场避难场所应急预案
公共广场避难场所应急预案范文
1.总则
1.1编制目的依据国家法律法规,为加强并提高xx区城区公共广场预防和控制各类灾害性天气及各种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确保游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与稳定,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妥善处理各种自然灾害及各种突发事件,建立统一指挥、职责明确、反应迅速、处置有力的自然灾害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切实保障广大游客和市民的生命安全与国家的财产安全,确保公共广场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结合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xx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xx市xx区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工作规则》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范围为xx区中心城区内的(xx路街道)公共广场(公园)各项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和应急救援工作。
1.4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生命至上。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坚决筑牢生命安全防线,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风险和损失。
2.以防为主,防抗结合。坚持预防与救援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统一,落实公共广场(公园)范围内突发事件的救援处置准备工作。
3.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区政府统一领导下,实行各部门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负责。
2.公共广场(公园)危险性现状
2.1公共广场(公园)财产安全
公共广场(公园)内大树枯枝下坠,容易对游客造成意外伤害,故要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及突发事件应急反应机制。
2.2拥有大量的健身器材
虽然器材自身都具有安全保障系统,而且公共广场(公园)在安全管理上,有着严密、完善的安全检查保障制度,但由于广场游园人数较多,有可能存在危害游客人身安全的情况发生。
2.3室外活动区域易受恶劣天气影响
作为市民日常活动及大型集会场所,公共广场(公园)在遭遇恶劣天气时(如雷电、冰雹以及其他影响运营的特殊天气),容易导致游客惊慌。公共广场(公园)需对这种情况采取有效的控制办法,及时疏导、合理安置游客,避免危害人身安全及产生其他不良影响。
2.4常规性安全预防措施
公共广场(公园)由于人员密集、混杂,也应采取措施预防和避免治安事件等其他各类危险事件的发生。
3.指挥机构
3.1区城市管理安全应急[公共广场(公园)]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
总指挥由区政府分管副区长担任,常务副指挥由区城市管理和行政综合执法局局长担任,副指挥由区城市管理和行政综合执法局分管副局长担任,成员由区财政局、区民政局、区xx、区水务局、区商务局、区应急管理局、区交通运输局、区气象局、区教育局、区卫生健康局、区广播电视台、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区城市管理和行政综合执法局、区消防大队、xx市交警支队xx大队、xx市公安局xx分局、xx供电有限公司、联通公司xx分公司分管负责人,xx路街道办事处、xx路街道办事处、xx街道办事处、xx街道办事处、xx街道办事处主任组成。
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城市管理和行政综合执法局,下辖x个城市公共广场(公园)抢险专业突击队。办公室承担指挥部日常事务。值班电话:
3.2指挥部职责
主要职责:指挥部在区应急委的领导下依法开展工作;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区)有关应急工作精神,执行上级命令和重要决定;负责城区内公共广场(公园)突发事件应急防御全面工作;当遇到自然灾害、人为等非常态下并可能危及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时,全面指挥抢险救援行动,调用救援所需器材和人员。组织协调各部门和人员实施公共广场(公园)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3.3指挥部办公室职责
负责督办落实指挥部作出的各项决定,协助指挥部指挥和调度公共广场(公园)抢险救灾工作,协调调动成员单位、专业突击队等参加城市公共广场(公园)抢险救援。承担指挥部日常工作。
3.4城市公共广场(公园)抢险突击队职责
按照指挥部命令,进入城市公共广场(公园)抢险救灾一线,进行突击抢险作业,完成指挥部交办的其它工作。
3.5成员单位职责
各成员单位按照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和公共广场(公园)应急预案有关规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好预案中已明确(未明确的,各成员单位按照本单位职责开展相关工作)应准备和应实施的工作任务,完成指挥部交办的其它工作。
(1)区气象局:负责气象监测预报和暴雨的监测与预警,密切监视雨情,及时发布天气实况和天气预报,向指挥机构及全区各街道等相关单位提供气象预警预报信息,做到信息发布准确、及时、快捷。
(2)区城市管理和行政综合执法局:按指挥部要求负责组织编制修订城区公共广场(公园)突发事件预案,对预案进行风险点评估和评审,保证预案的实用性、可行性、合法性。对公共广场(公园)突发事件所需应急物资(设备)按需采购和储备。负责管辖范围内的公共广场(公园)日常监管,对公共广场(公园)设施进行抽查,对抽查不合格的设施进行督查整改;为城市公共广场(公园)突发事件抢修提供技术服务。
(3)xx市公安局xx分局:负责维护城市公共广场(公园)突发事件抢险秩序和社会治安工作。协助有关部门组织群众转移,保护国家财产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4)xx市交警支队xx大队:负责维护城市公共广场(公园)突发事件抢险交通秩序,确保城市公共广场(公园)突发事件抢险救灾物资运输车辆优先通行,协助有关部门组织群众转移。
(5)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监督组织城区内物业公司做好小区内公共广场(公园)突发事件应急抢险工作。
(6)xx供电有限公司:负责城市公共广场(公园)突发事件抢险救灾期间的供电安全,必要时及时切断危险地区的电源,编制重要用电单位双电源供电方案,指导协助有关单位配备足够容量的自备电源。
(7)区应急管理局:协助调用抢险救援队伍参加城市公共广场(公园)突发事件抢险救灾工作。负责灾情核查、统计、报告工作。
(8)区卫生健康局:负责城市公共广场(公园)突发事件抢险救灾期间的卫生防疫和医疗救护工作。
(9)区财政局:负责城市公共广场(公园)突发事件抢险救灾经费预算,优先提供城市公共广场(公园)突发事件抢险救灾所需(物资、设备、)及生活保障等资金,监督城市公共广场(公园)突发事件抢险救灾资金的使用。
(10)联通公司xx分公司:做好应对城市公共广场(公园)突发事件通讯准备工作,负责城区公共广场(公园)突发事件抢险救灾期间通讯设施的通信安全,确保城市公共广场(公园)突发事件抢险救灾期间通讯畅通。
(11)区广播电视台:负责协调做好城市公共广场(公园)突发事件抢险救灾期间的宣传工作,宣传预警信息和防御指导,总结并宣传亮点工作。
(12)区交通运输局:负责组织和提供城市公共广场(公园)突发事件抢险救灾物资、人员、设备的运输工具;确保抢险救灾物资运输车辆优先通行。
(13)区xx、区消防大队:遇公共广场(公园)自然灾害、火灾等紧急情况,协助组织群众撤离和转移、营救群众、转移物资、抢险救灾、保护群众生命和国家财产安全。
(14)各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辖区城市公共广场(公园)突发事件应急抢险工作;一旦发生有关公共广场(公园)安全事件或接到上级指令,在第一时间到达事故现场,调查了解情况,积极组织抢险救援行动,将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减到最小,并及时向指挥部报告有关情况。
其它有关单位、部门,有责任在城市公共广场(公园)突发事件期间负责其本行业(辖区)的城市公共广场(公园)突发事件抢险工作,同时应按照指挥部统一部署调度进行应急抢险工作。
指挥部下设紧急疏散救援组、健身器材事故救援组、消防抢险救援组、治安突发事件处置组。
1.紧急疏散救援组
组长:区城市管理和行政综合执法局分管副局长
组员:建设路、公园路、xx、兰河、萧乡街道办事处分管副主任
2.健身器材事故救援组
组长:区应急管理局分管副局长
组员: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分管副局长、区卫生健康局分管副局长
3.消防抢险救援组
组长:区消防大队副大队长
组员:区交通运输局分管副局长、xx市交警支队xx大队分分管副队长
4.治安突发事件处置组
组长:xx市公安局xx分局分管副局长
组员:区xx分管副部长
4.灾害分级标准
4.1公共广场(公园)健身器材事故专项灾害分级标准
按照健身器材故障程度和对游客造成伤害的程度将事件分为三级状态:
三级状态:器材轻微事故,未对游客造成伤害。
二级状态:器材事故较重,对游客造成轻微伤害。
一级状态:器材事故严重,对游客造成较大伤害。
4.2公共广场(公园)治安突发事件专项灾害分级标准
按照治安突发事件的事态严重情况将事件分为二级状态:
二级状态:治安突发事件不严重,影响范围小,参与人数不多。
一级状态:治安突发事件严重,影响范围大,参与人数多。
5.应急响应
5.1紧急疏散专项预案响应行动及措施
1.当发现灾情后,发现人员首先向附近人员发出报警信号,并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向消防部门报警;报警时要讲明灾情地点、灾情大小、被困人员情况。并立即报告指挥部办公室。
2.指挥部办公室根据实际情况启动应急预案,指挥部应急救援有关负责人应立即赶赴现场,各专业组人员按照职责分工迅速到位展开工作。
3.及时公布灾害发生地点,需要疏散的范围,及时准确将各种指令、情况及信息上传下达,统一向外界发布信息。
4.迅速检查是否切断灾害现场电源、火源和气源,检查是否存放有易燃、易爆物品,利用就近配置的灭火器、消火栓等灭火器材进行扑救,转移重要物资和危险物品。同时对现场实行警戒,防止无关人员进入现场。维护好现场秩序,避免人员伤亡。
5.紧急疏散救援组应立即疏通紧急疏散通道,疏散现场员工,避免发生拥挤、踩踏事故,在到达指定集中地点后,由紧急疏散救援组成员维持秩序,保持人员安静,并清点人数,稳定人员情绪并等待进一步指令。
6.迅速调集所需物资、设备,为完成疏散、救护任务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7.事故现场得到有效控制,并充分做好现场保护措施;所有游客全部疏散完毕。无关工作人员撤离现场,应急工作结束。及时做好事后总结,针对发生此次事故提交分析报告。
5.2公共广场(公园)健身器材事故专项预案响应行动及措施
三级预案响应:器材不能正常运行;且不会对游客造成伤害,则属于三级状态。现场指挥是公共广场(公园)所属负责人,负责统筹、调度现场员工,启动三级预案。
二级预案响应:器材故障较重,部分游客受到轻微伤害,属二级状态。此时应急处理则升级,现场指挥是指挥部总指挥,及时报告区应急委,在区应急委统一指挥下启动二级处理预案。
一级预案响应:器材故障严重,游客受到较大伤害时,则状态升级为一级状态,现场指挥是区应急委主要负责人,区应急委向市政府、市应急委报告,在市政府、市应急委统一指挥下启动一级处理预案。
5.3公共广场(公园)消防专项预案响应行动及措施
1.火灾事故发生时,现场先知人员应立即报警,并在电话中说明以下内容:单位名称、位置在哪里;燃烧物是什么;报警人的姓名、电话。
2.知情人应通过各种方式报告公共广场(公园)工作人员,并向其确认是否已报警,如未报警,由接警人立即报警,并通知指挥部办公室。
3.根据火灾具体情况,由指挥部办公室请示指挥部后,请求有关部门支援。
4.公共广场(公园)负责人接到通知后立即派人员接应抢救车辆和人员入园,安排好车辆和驾驶员待命,并及时报告指挥部办公室,确保与各方通讯畅通。
5.火灾发生后,公共广场(公园)应立即切断火灾地区电源,现场员工使用各类灭火器材,及时扑灭初起火灾,防止火灾扩大。
6.紧急疏散救援组接到通知后,立即赶赴现场组织人员,合理、迅速引导游人疏散到安全地带。
7.治安突发事件处置组在接到报告后立即赶赴现场,组织人员维持现场秩序、保护现场、留置人证,以便于调查取证,配合120急救人员及时抢救输送伤员,防止因恐慌造成人员的进一步伤亡。
5.4公共广场(公园)治安突发事件专项预案响应行动及措施
一级预案:各保安点安保人员发现治安突发事件,应第一时间通知110并报指挥部办公室,同时维持好现场秩序,确保非相关人员不得随意进入现场,保证现场不被破坏。指挥部办公室接报后立即安排人员赶赴现场,根据现场情况对治安事件进行协调并同时上报区应急委,在区应急委统一指挥下进行现场应急救援。
二级预案:各保安点安保人员发现治安突发事件,应第一时间通知110并报指挥部办公室,同时维持好现场秩序,确保非相关人员不得随意进入现场,保证现场不被破坏。指挥部办公室接报后立即安排人员赶赴现场,根据现场情况请求有关部门支援同时上报指挥部。
1.各有关部门和人员应随时报告工作情况,以便指挥部尽快掌握情况,进行决策。
2.在基本情况没调查清楚前,不得接受新闻采访和表态。
3.请求公安、消防、卫生部门支援时应说明:什么单位、在什么位置;发生什么事情、请求支援什么;报警人的姓名、职务。同时派人接应抢救车辆和人员入园。
5.5紧急疏散后期处置
事故现场得到有效控制,并充分做好现场保护措施;所有游客全部疏散完毕。无关工作人员撤离现场,应急工作结束。及时做好事后总结,针对发生此次事故提交分析报告。
5.6应急响应的组织工作
5.6.1信息报送
信息的报送和处理,应快速、准确、详实,重要信息应立即上报,因客观原因一时难以准确掌握的信息,应及时报告基本情况,同时抓紧了解详细情况随后补报。
5.6.2信息处理
出现公共广场(公园)健身器材事故、消防事故、治安突发事件或其他重大险情后,指挥部办公室根据事件性质,迅速对事件进行控制和追踪,并立即与上级和相关部门联系。
5.6.3指挥和调度
根据现场的情况,及时收集、掌握相关信息,判明事件的性质和危害程度,并及时上报事态的发展变化情况。按规定的处置程序,指挥调度有关单位或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迅速采取处置措施,控制事态发展。
5.6.4安全防护和医疗救护
重视人员安全,调集和储备必要的防护器材、消毒药品、备用电源和抢救伤员必备的器械等,以备随时应用。
抢险人员进入和撤离现场指挥部视情况作出决定。抢险人员进入受威胁现场前,应采取防护措施以保证自身安全。
对转移的群众,由当地街道办事处负责提供紧急避难场所,妥善安置灾区群众,保证基本生活。
公共广场(公园)灾害发生后,应立即联系医疗人员对受伤人员进行紧急救护。必要时,指挥部可紧急动员当地医疗机构在现场设立紧急救护所。
5.6.5信息发布
事故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
抢险情况动态等信息,由指挥部统一审核和发布。涉及灾情的,由区应急委审核后发布。
信息发布形式主要包括授权发布、散发新闻稿、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发布会等。
在基本情况没调查清楚前,不得接受新闻采访和表态。
5.6.6应急结束
事故灾害应急处置工作完成后,由指挥部宣布解除。
依照有关规定征用、调用的物资、设备、交通工具等,在应急结束后应当及时归还;造成损坏或者无法归还的,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给予适当补偿或者作其他处理。
紧急处置结束后,进一步恢复正常生产、生活、工作秩序,修复基础设施,尽可能减少事故灾害带来的损失和影响。
6.应急保障
6.1通信与信息保障
区电视台、联通xx分公司有依法保障信息畅通的责任。
在紧急情况下,应充分利用公共广播和电视等媒体,以及手机短信等手段发布信息,通知群众快速撤离,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6.2救援保障
对历史上重点易受灾区域,应提前编制应急抢险预案,做好应急演练工作,出现险情时,应派工程技术人员赶赴现场,研究优化除险方案。
受灾害威胁的其他单位,储备常规的抢险机械、物资和救生器材。
6.3供电保障
xx供电有限公司:主要负责公共广场(公园)的供电需要和应急救援现场的临时供电。
6.4医疗保障与治安保障
健身器材事故救援组:负责公共广场(公园)疾病防治的业务指导,抢救伤员及灾区防疫消毒工作;负责防疫药物及器械的供应。
治安突发事件处置组:负责做好公共广场(公园)的治安工作,依法严厉打击破坏救灾行动和工程设施安全的行为;负责搞好抢险应急时的戒严、警卫工作,维护公共广场(公园)的社会治安秩序。
6.5物资保障与资金保障
公共广场(公园)应储备足量的应急物资,本级财政在预算中安排公共广场(公园)抢险救灾资金。
7.培训和演练
为了能在事故发生后迅速准确,有条不紊地处理,尽可能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必须做好应急救援的演练工作。
(1)落实应急救援组织、救援指挥部成员和救援人员,并按照预案分工,以便于集结和开展救援的原则建立组织。各负责人应根据预案规定落实好人员,每年初要根据人员变化情况进行调整,确保救援组织的落实。
(2)应急救援指挥机构按各自的职责及分工,每年训练一次,以提高指挥水平和应急救援能力。
8.后期处置
组织有关部门做好生活供给、卫生防疫、救灾物资供应、治安管理、公共广场(公园)修复、恢复等善后工作。
8.1灾后救灾
民政部门负责受灾群众生活救助。应及时调配救灾物资款物,组织安置受灾群众,作好受灾群众临时生活安排。
卫生部门负责调配医务人员,抢救因灾伤病人员。
8.2抢险物资、设备补充
针对抢险物料消耗及设备的损坏情况,及时补充到位。
8.3受灾工程修复
遭受毁坏的交通、电力、通信、市政基础设施及专用通信设施,应尽快组织修复,恢复功能。
8.4灾后重建
各相关部门应尽快组织灾后重建工作。灾后重建原则上按原标准恢复。
8.5xx与补偿
此工作由xx部门明确xx与补偿的适用条件、承办机构职责和任务、工作原则、工作流程等。
8.6调查与总结
在事故正式宣告结束一周内将工作总结报送指挥部办公室,由指挥部办公室审核汇总。
9.附则
9.1预案管理与更新
本预案由xx区城市管理安全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负责管理,并负责组织对预案进行修订完善,每x年对本预案修订一次,视情况变化作出相应修改。
9.2奖励与责任追究
对抢险救灾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劳动模范、先进集体和个人,由xx区城市管理安全应急指挥部联合表彰;对抢险救灾工作中英勇献身人员,按有关规定给予奖励;对抢险救灾工作中玩忽职守造成损失的,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并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9.3预案解释部门
本预案由xx区城市管理安全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负责修订并解释。
9.4预案实施时间
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有效期x年。本预案启动后,相关城市应急工作按照本预案执行:法律、法规和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篇:晋江市英林中学实行导师制
第20期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7年1月12日
晋江市英林中学实行导师制
导师制是普通高中新课程下新的教育方式,导师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必要补充和延伸。晋江英林中学高一年级自2006年秋季开始建立导师制,并对导师制的基本精神、导师任职资格、导师基本职责、学生义务、导师工作要求、导师制评价考核等方面做了明确规定。实行导师制3个多月来,学校的教育方式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学校:每20个学生配1个导师
“导师,你有空吗,我想请教你一个问题。”日前,晋江市英林中学高一年学生小洪来到其导师黄老师的办公室,对黄老师说道。导师制实行3个多月来,跟小洪一样的高一学生越来越喜欢这项新制度,他们觉得不管是遇到学业上还是生活中的困难,都习惯于找老师“吐苦水”。
“实行导师制后,整个高一年级出现了新气象。”晋江市英林中学教务处戴老师介绍。目前学校高一年级每20个学生安排一个导师,导师负责学生的选课指导以外,还包括对学生进行思想指导、学业指导、生活辅导和心理辅导等。英林中学对导师上岗前均进行相关的培训,让导师心里明白自己的工作职责。导师人手一册《导师工作手册》,工作手册包括导
-1-师制管理总则、辅导学生名单、学生成长档案、个案分析总结等。
学生:导师更像朋友
“导师,礼拜五您一定要回来啊,这个周末是我的生日,我要请您吃蛋糕。不过不是免费的哦,下周要开校本选修课了,您要帮我一起研究研究,我都不知道要选哪一门比较好。”这是英林中学高一年级(8)班的小媛同学正给其在外参加岗位培训的导师通电话。现在学生除了知道班主任的电话号码以外,还记得导师的电话号码,甚至跟导师反而“混”得更熟。“导师更像朋友,我有什么困惑都喜欢向导师‘求救’,导师很亲和,我一点也不怕。那次有冷空气来临,导师还特地提前到我们学生宿舍来提醒我们几个要加衣服,让我感觉好温暖。”
一段时间下来,随着学生和导师越来越了解和熟悉,小媛同学觉得学校里又多了一个关心她的人,在学校里当住宿生也觉得更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对自己将在这里度过的高中三年也更有信心了。
老师:要从“专”到“博”
当上导师后,刘老师经常在下午放学后特意到球场上去找学生“切磋”球技,不过这并不是打球娱乐那么简单,他们正在尝试着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再主动与他们接近,以此为锲机,更多地了解学生的情况。
刘老师认为,科任老师以前更关注教好自己学科的文化知识,较少利用课余主动与学生接触、交流,而当上导师后,感觉发挥的舞台更大了,除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外,还要了解学生的思想、生活等方面。而这就要求老师也要很好地实现角色转变,从“专”到“博”,才能给学生有效的指导,胜任导师一职。
人们常说“教学相长”,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导师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想法,认识更多类型的学生,从而促进自身的成长。虽然当导师要占用不少课余时间,但能感受到学生对自己的喜爱和信任,刘老师认为十分值得。
年段:你我都是“班主任”
实行导师制后,年段的工作以班主任为轴心,各导师协同合作的模式开展。科任教师不再只是单纯上好几节课,过去一上完课就难以找到人的现象已不复存在。班主任也不是有导师后就“解放”了,对常规的管理和落实还必须负责。而导师往往更具亲和力,似乎与学生更平等。学生中的一些不稳定因素经导师及时开导排解,一般可以消除在萌芽状态。
-2-在第一学段结束后的家长会上,以往那种班主任被包围,科任教师被家长冷落的局面不见了。导师们在谈起自己辅导的学生时也是面面俱到,不仅是对学业的了解,还能说出不少性格、心理、生活习惯上的细节,家长们都感到很惊讶。你我都是“班主任”,这是高一年导师们的一个共识。
(晋江市英林中学教研室供稿)
师生携手共建和谐的生态课堂
——晋江一中2006年秋季公开教学活动反思
2006年秋季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以来,我校举行了三期公开教学课:2006年10月23日至11月22日为校级公开教育教学月活动,11月27日至12月1日为晋江市校际公开教育教学周活动,12月4日至8日为晋江市公开教育教学开放周活动。这学期的三期公开教学课,对推进我校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成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下面从构建生态课堂的角度,对这三期教育教学公开课,特别是晋江市校际公开教学课活动作一反思和分析。
一、教学生态课堂
生态课堂,指的是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的课堂。新课程实验强调以人为本,重视学生个体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要求我们在课程改革中要重视建设生态课堂,实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三维”目标。关于生态课堂,上个世纪90年代,华东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叶澜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文章中作出了一个科学论断:“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课堂教学观。”
二、生态课堂特征
生态课堂,应该具有以下五个特征:课堂的生命性、情感的交流性、发展的个性化、问题的探究性和活动的生成性,有两条线索始终贯穿其中:一是问题教学法,二是系统思想。
1.课堂的生命性。课堂教学是师生的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是师生生命的重
-3-要组成部分。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教师专业工作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是教师人生价值最主要的体现;教学质量的优劣,将影响教师自身的职业态度、人生价值和专业发展等。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是学生时代最基本、最重要的学习场所;学习成效的高低,不仅影响现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人生价值观,还影响学生今后整个人生的发展。课堂教与学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是师生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发展的课堂,应该是生命的课堂。
生态课堂倡导问题教学法。课堂教学要让问题情境的设置充满创意,可以让师生互动撞击出思维火花,让教与学都在问题的探究中得到升华。从一堂课中,我们看到了李虹、张晓东、谢惠燕、徐丽珍等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也看到了颜建增、王敏钧、王明玉等一大批老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得到了更新。但是传统课堂中往往只注重学生的成长,而忽视了教师的发展,这是传统教育的桎梏。
2.情感的交流性。要促使教学课堂师生、生生情感交流,形式多种多样,问题教学和过程评价是两种有效渠道,而且这两种渠道往往又是交织、融会在一起的。
第一,问题教学。教学课堂应用问题教学法,让师生的知识、思想与感情在“问题”的交接点交流,产生共鸣。可以这么说,我校这三期公开教学课,学生比较活跃,这与问题教学法有直接关系。但一堂课,如果教师讲授知识,始终喋喋不休,没完没了,课堂气氛难免沉闷!“闷课”的结果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压抑,学习热情受到抑制,思维活动受到限制,课堂成了一潭“死水”。在这三期的公开教学课中,许多教师应用问题教学法,与学生进行感情交流,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
第二,过程评价。这三期公开教学课中,很多老师,特别是高一教师,应用学校制定的评价方法,重视课堂过程性评价,其中有两个镜头是很精彩的:一个是庄新恭老师在《平衡条件的应用》课堂教学中,有一道比较难的题目,要求与学生互动。学生虽然没有被“动”起来,但最后评价时还是评给教师两个“A”;另一个是在何成勇老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穿越障碍》一分钟表演中,一个学生上台后十分紧张,不知如何是好,老师用期待的眼神望着他,告诉他:慢慢来。最后,表演还是不成功,老师鼓励他说:“没关系,下次准备好了再来。”这个精彩片断都紧紧地扣住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而作了相应评价,都旨在激励,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不断向前、向上。
-4-3.发展的个性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是课程改革对建设生态课堂提出的要求。我校公开教学中均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如庄新恭老师在《平衡条件的应用》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中明确提出:采用“分层教学法”。这种教学指导思想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教学中,庄新恭老师设计一个活动过程,“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充分体现生态课堂中个性化教学的特征,而“支撑”这个特征的是问题教学法,是多层次问题情景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置十分重要。
4.问题的探究性。探究式问题教学法符合课程改革的宗旨,符合生态课堂建设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三期的公开教学均在这方面作了大胆的探索。如徐谋树老师在《兼顾效率与公平》中安排了三个自主探究活动和辩论活动,目的是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问题教学法的精髓是探究。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问题的设计要注重开放性。郑志雄老师评价庄新恭老师《平衡条件的应用》时认为:“‘物体的静态平衡’一道题是个闪光点,具有开放性特点;题目只以问题的结果提出具体要求,而让学生自己设计物理情景,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培养探究能力;学生设计出来的方案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新课程追求的是学生参与的过程,更看重的是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而另外一道关于‘物体动态平衡’题目,形式较为传统,提供已知条件周全,相对处于封闭状态,问题思路单一,降低了探究的丰富性和生动性,其结果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疲劳。”
从教师的角度看,实施问题教学法,要完成以下几个步骤:一是教师设计问题,二是教师提出问题,三是学生思考问题,四是师生分析问题,五是师生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以下“漏洞”:教案没有设计问题;教案设计问题,没有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没有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或动笔时间;让学生思考或动笔,没有让学生参与
-5-分析问题或解决问题,即不让学生说题。
生态课堂有了学生的探究过程,于是就有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就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就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能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活动的生成性。从建构主义角度看,课堂教学通过师生共同的活动界面,把外界的物质世界转化为学生的精神世界,即经过学生思维、加工,转化为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
生态课堂采用问题教学法,使课堂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其根本原因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尝试、体验。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新课程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动性。我校在三期公开教育教学周活动中突出学生的活动体验,凸显了师生的多向互动。如林德田老师在教学《辛亥革命》一课时,课前按小组分配任务,学生带着问题在课前合作探究。课堂上,教师没有多费口舌,而是让学生自由发挥,学生在朗诵、讲述、回答、争论等环节中,知识、能力与情感的生成甚至连老师都始料未及,教学的三维目标在轻轻松松中得以完成。
生态课堂应用问题教学法,会不会影响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在徐谋树老师《兼顾效率与公平》评课会上,不少兄弟学校老师对此感到担忧:这堂课有利于学生的能力、方法形成,有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但基础知识会不会受到削弱?这里,我想引用柯冰冰老师的一段话来说明:“徐谋树老师这堂课三个探究活动和辩论是依据知识点设计的。在这里,基础知识的学习贯穿于探究活动和辨论活动中,学生可以更多地通过教师设计的问题去探究、体验、分析去感悟和主动学习。教师的点评则是对基础知识目标的概括。应该说这堂课的基础知识是到位的。”
(晋江一中 苏锦明供稿)
对学校顺利推进新课程实验的几点看法
我校新课程实验工作由校长直接领导,教研室牵头,教务处配合。半个多学期来,在学校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的精心策划下,在全体教师的努力下,我校新课程实验工作取得
-6-了一定成效。下面总结几点看法:
一、思想统一,领导有力,教师积极,是新课程实验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
新课程实验工作是一项周期性长、工作量大、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然而,新课程实验工作又是教育形势发展的必然选择。为了做大做强“立人”,开展好新课程实验工作是唯一的出路。开展好的关键在于是否有个坚强的领导班子。这学期学校成立了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刘金忠校长担任,副组长由吴两和副校长、李剑锋、周新发两位主任担任,聘请了指导老师,配备了通讯员、材料员。分工明确,任务到人,目标一致,团结协作。全体教师积极投身新课程实验工作之中,备课组、年段乃至整个校园都充满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气息,涌动的新课程实验工作浪花已逐步浮现出来。
二、目标明确,计划精细,措施有力,是新课程实验工作成功的保证
本学期制定的“分层导学”新课程实验工作实施计划一改过去的计划模式,大胆改革创新,简明扼要地把工作要点体现在周历表上,一目了然。新课程实验工作实施计划体现几个新举措:1.确定了11个研讨专题,分别安排在11周探究,并把研讨结果写成小论文;2.从第3周开始安排案例引领课,以点带面,逐步铺开;3.分批分期九次发放新课程实验工作学习材料,为教师提供新课程实验工作信息;4.每两周召开一次教研员、备课组长会议,总结反馈新课程实验工作,提高工作时效;5.评选新课程实验工作先进集体和优秀教研员、优秀教师。新课程实验工作组务必跟踪抓落实,不能搞形式、走过场。
三、备课组是教师备课交流、合作探究的最基层单位
各备课组长肩负本学科教研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重任,能否落实新课程实验工作各项计划,把握好方向;能否集全体教师的智慧,备好课,上好课,组长的组织和引导是关键。开学以来,我们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和具体情况,把语、数、英的备课组分别联合起来听课、评课、小结,对年段同学科的专业问题进行研讨,优势互补,这对推动新课程实验工作有着积极的意义。还把“生、地”合成一组,把“政、史”合成一组。这样,可发挥相邻学科的优势,提高教研效率。以联合形式进行活动,既分又合,合中有分,分中有合,这种灵活机动的活动形式是这学期新课程实验工作的一个亮点。
四、学习小组的组建与活动指导是分层导学新课程实验工作的必经之路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是新课程实验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小组的
-7-生生互动,相互交流,引发争议,让异质的同学互帮互学,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在案例引领教研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组特别关注学习小组的活动情况,并在讲评中特别地加以引导,如何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如何让小组的每个成员都动起来,如何适时地开展小组讨论,如何引导讨论,如何更有效地“兵教兵、兵带兵、兵促兵”等,真正使小组合作和谐,探究有效。现在大部分班级,已组建了学习小组,并对小组长进行培训,为课堂教学打好了基础,铺垫了道路。
六、案例引领课是推动新课程实验工作的催化剂
在年段、备课组的密切配合下,数学备课组长章清海老师首先开了案例引领课,得到大家好评。接着语文组高武烈老师,英语组沈银娇老师,数学组高流金老师,生、地组陈月桂、江宝霞等七位老师都相继开了案例引领课,每节引领课都有20多位教师参加听、评课,评课氛围和谐、热烈,与会者收获不少。正是“拔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这对各科、各组尽快进入新课程实验工作角色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各备课组组长也纷纷组织本组教师深化备课、制作课件,交流意见、相互学习、共同研讨。
七、抓薄弱环节,促进备课组和教师成长是新课程实验工作平衡发展的需要 本学期,由于教师有所变动,班级重新组合,新教师、新同学一切从头开始,这些因素增加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难度,如物理备课组许多教师都是这学期新加盟的,他们对新课程实验工作缺乏经验,教研室指导老师亲临课堂听课,并分别给予讲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帮助他们改进。新课程实验工作组负责老师曾多次参加他们的集体备课,并就新课程实验工作各个环节给他们以引导。政、史备课组一些刚毕业的新教师认为自己水平不高,信心不足。新课程实验工作组针对这种情况适时地找他们了解,帮他们树立信心,并要求他们多听课,多学习,鼓励他们知难而进。
八、捕捉新课程实验工作信息,及时交流是促进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重要手段
这学期新课程实验工作组配备了通讯员和信息收集整理员,他们按计划搜集、采编整理 “新课程实验工作信息”,发放给教师参阅,这对推动我校新课程实验工作健康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漳州立人学校 林锦昌供稿)
-8-短讯
◎ 2007年1月9日下午,省教育厅基教处、普教室、电教馆召开“福建高中新课程”网站第2次工作联席会议,会议对网站开通运行4个多月来的情况进行总结,并提出网站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建设性意见。
◎ 2007年1月2日晚,晋江市毓英中学召开课程委员会成员会议,组织学习《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选修I课程开设指导意见》,根据学校实情确定了下学期各选修课程的开课模块。学校要求各学科教研组认真选拔优秀教师并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2006年12月30日上午,厦门市200多名语文老师参加了全市中学语文教师现场作文比赛。比赛题目是:以“读书与教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比赛组委会特聘福建师范大学孙绍振、潘新和等教授组成专家组,对参赛文章进行评选。此次比赛由厦门市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语文科主办,目的是促进教师勤读善写。
◎ 2006年12月26日至27日,三明市举办高中新课程实施研究指导小组成员培训班,全市118名高一骨干老师参加了培训。会上,市教育局助理调研员、中教科黄茂锋科长分析了目前高中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并提出了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一要大力研究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改革,二要力争做好校本研究的倡导者和表率,三要尽早准备巡回指导的工作。各学科小组成员就新课程教学现状进行了认真剖析,并对下学期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各学科还制订出了“新课程实施研究指导小组”职责和工作方案。
◎ 12月25日至28日,主题为“新课程、新理念、新要求、新发展”的龙岩市第六届“普通中学开放周”活动在连城一中、连城二中开展。320多位代表通过参观校园、教学观摩、论坛交流、主题班会、专家讲座及各种活动等形式,体验了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加强了沟通和联系。
欢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室、省市级样本校、其他高中学校和本省有关高等院校积极投稿。本刊投稿信箱:7353725@163.com,联系电话:0591-87091216,联系人:沈国才。
报送: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省政府办公厅、汪毅夫副省长、方彦富副秘书长、本厅领导、各设区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分送: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省财政厅教科文处,各市、县(区)教育局(纸质文件共印35份,电子文件可到“福建高中新课程”(http://gz.fjedu.gov.cn)网站上下载)
第四篇:乡镇应急避难场所维护管理制度
乡镇应急避难场所维护管理办法
为提升我镇应急管理水平,提高应急能力,充分发挥应急避难场所在突发事件时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功能,加强我镇应急避难场所的维护和管理,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平灾结合。应急避难场所平时服务于本身原有功能,在遇有地震、火灾、洪水等突发性重大灾害时,由政府部门批准启用。
(二)谁投资谁负责维护管理。应急避难场所的所有权人应按要求设置各种设施设备,划定各类功能区并设置标志牌,建立健全场所维护管理制度。
(三)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单位或部门,应制定场所使用应急预案,明确指挥机构,划定疏散位置,编制应急设施位置图,并向社会公示。
(四)各村(社区)、单位和部门编制的单项应急预案应与镇总体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相衔接。
(五)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经费应纳入财政预算,应急物资由政府统一采购、贮存和调拨使用管理。
(六)建立一套规范的应急避难场所识别标志。应急避难场所附近应设置统一、规范的标志牌,提示应急避难场所的方位及距离,场所内应设置功能区划的详细说明,提示各类应急设施的分布情况,同时,在场所内部还应设立宣传栏,宣传场所内设施使用规则和应急知识。任何人不得破坏场地内的各种应急避难建筑设施。
第五篇:山东省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办法
山东省人民政府令
第276号
《山东省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办法》已经2014年2月24日省政府第25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4年5月1日起施行。
省长 郭树清
2014年3月28日
山东省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和管理,保障避难场所功能的正常发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山东省防震减灾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指为应对地震灾害事件,按照规划和相关标准建设的可用于居民应急避险和疏散,以及用于临时安置、具有应急避难基本生活服务功能的安全场所,包括应急避险场地、临时疏散点。
第四条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与管理,实行政府领导、统筹规划、平灾结合、因地制宜、属地为主、分类管理的原则。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托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馆)、操场、人防疏散基地等场所,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配备相应的标志标识和基础服务设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应急管理、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教育、公安、民政、财政、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卫生计生、—1—
体育、人防等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共同做好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定期组织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产权单位或者管理单位开展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启用、运行演练。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应急管理、教育、公安、民政、卫生计生、人防等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地震应急避难、自救互救宣传教育,指导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居委会(社区)进行应急疏散演练。
第七条 开展室内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试点。依托体育馆、学校校舍等建筑,探索建设室内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第八条 鼓励单位和个人以捐赠、资助等形式参与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第二章 规划与建设
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应急管理、发展改革、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规划、民政、人防等部门组织编制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应当与城市人口数量和城市发展规模相适应,并纳入城乡总体规划。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规划设计资质的单位编制。
第十条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编制背景和依据;
(二)编制原则、指导思想和目标;
(三)现状分析与指标设计;
(四)总体布局与应急疏散分区;
(五)疏散通道规划与指引标志设置;
(六)应急设施配置与应急物资储备;
(七)基本条件保障与其他配套设施;
(八)建设计划与投资估算;
(九)与相关规划衔接的其他事项。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应急管理、发展改革、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规划、民政、人防等部门,共同做
—2—
好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的技术审查工作。
通过技术审查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应当结合城市相关公共场所建设同步实施。
第十二条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项目选址应当符合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项目的功能设置应当满足地震应急避难需要。在编制建设项目设计方案前,建设单位应当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功能设置方案报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进行功能性技术认定,通过认定的功能设置方案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征得原认定部门同意。
第十三条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功能设置方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概况;
(二)规划依据;
(三)类型与定位;
(四)抗震设防要求;
(五)功能设置与分区;
(六)应急供电、供水、排污、厕所、医疗救护、卫生防疫、广播、通信、指挥管理等基本配套设施;
(七)疏散通道与指引标志;
(八)与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功能设置相关的其他事项。
第十四条 可以用作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筑物,其产权单位或者管理单位应当服从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需要,支持用作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用作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筑物,应当按照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配套设施标准,完善应急供水、供电、排污、厕所等基本设施,并设置相应的标识标志。
第十五条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应当符合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地方标准。
用作室内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工程,必须依法确定抗震设防要求,其抗震设计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和相关抗震设计规范,施工单位应当具备相应的施工资质。
第三章 日常维护与管理
—3—
第十六条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日常维护与管理由产权单位或者管理单位负责,所需经费列入本单位预算,同级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第十七条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产权单位或者管理单位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确保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随时启用;
(二)负责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维护,确保应急通道畅通和应急设施正常使用;
(三)负责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应急物资的管理;
(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内的设施、设备的产权单位与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产权单位或者管理单位不一致的,双方应当协商确定日常维护与管理主体。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数据库,定期更新数据。
县(市、区)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确定的应急疏散分区,组织相关单位编制地震应急疏散预案。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民政、住房城乡建设、卫生计生、人防、地震、供电、供水等部门和单位应当按照职责,做好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保障工作。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检查制度,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进行监督检查。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规划编制;
(二)建设概况;
(三)管理制度、协调机制与职责分工;
(四)设施配置与条件保障;
(五)应急物资储备;
(六)资金保障与使用;
(七)预案的编制与修订;
(八)应急演练;
(九)与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与管理相关的其他事项。
第四章 应急启用与管理
—4—
第二十一条 发布临震预警或者发生灾害性地震事件后,需要启用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布启用公告。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地震应急疏散预案,组织和动员居民进行应急疏散。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单位应当及时开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并向本级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机构报告启用情况。
第二十二条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启用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地震应急预案做好下列工作:
(一)民政部门应当在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内设置应急物资供应点,保障避难人员的帐篷、食品、饮用水等基本生活需要;
(二)卫生计生部门应当在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内建立临时医疗点,负责避难人员的紧急医疗救治和避难场所的卫生防疫,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三)公安机关应当加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预防和打击扰乱社会治安的违法犯罪活动;
(四)供水单位应当保障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应急供水;
(五)供电单位应当保障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应急供电,配备移动供电设备;
(六)通信部门应当保障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应急通信;
(七)市政、环卫部门应当在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配置应急移动厕所和垃圾收集、排污设施,并做好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环境卫生工作。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和动员地震应急志愿者参与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志愿服务工作。
第二十四条 地震应急工作结束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发布公告,停止使用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停止使用后,有关单位和人员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撤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产权单位或者管理单位应当做好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设施设备的检修维护。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产权单位或者管理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拒
—5—
不改正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相应处分或者给予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不符合相关标准;
(二)不执行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启用决定;
(三)不依法履行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管理维护职责;
(四)因管理不当,致使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以及其他依照本办法规定行使管理职责的部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照规定组织开展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二)未履行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监管职责;
(三)未按照规定履行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启用后的保障职责;
(四)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有关单位和个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处罚法》的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造成损失的,依法赔偿经济损失:
(一)扰乱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管理秩序;
(二)损毁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标志标识或者设施;
(三)阻碍国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发生其他突发事件,需要启用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适用本办法。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2014年5月1日起施行。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