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滨海街道办事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情况汇报
滨海街道办事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情况汇报
近年以来,滨海街道办事处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工作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和防震减灾局的精心指导下,始终坚持“统一规划、平灾结合、因地制宜、综合利用、就近疏散、安全与通达”的原则,社会动员、共同参与,多方面地开展预防自然灾害、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提高了区域内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我们开展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街道基本情况
我们滨海街道位于青岛市黄岛区南郊,总面积9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30公里,下辖30个行政村,7个居委会,3.3万人口,大学科研区和国家重点工程都在辖区内,204国道、海滨大道从辖区穿越。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加强领导,认真组织落实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滨海办事处地处黄岛区新区腹地,人员密集,人多地少,这给我们抓好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增加了困难。但是防震减灾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使办事处防震减灾工作能够协调、有序、高效地进行,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减轻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办事处成立了街道抗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一个办公室和6个应急工作组,即指挥部办
公室、抢险救灾组、医疗救护组、灾民安置组、社会治安组、物资供应保障组、宣传教育组。从组织上保证了防震减灾职能的有效履行,保证了上级防震减灾工作方针、政策在街道的贯彻落实,并制定了《青岛市黄岛区滨海街道办事处地震应急预案》,一旦发生地震等重大公共突发事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有秩序的组织避难群众进入避难场地,妥善安置避难群众。
在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面:明确了滨海中心小学和滨海中心中学为办事处和驻地社区应急避难场所;东山张社区广场为东山张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凤凰社区广场为凤凰社区应急避难场所;海军希望小学操场为六和社区应急避难场所;黄石坎社区广场为黄石坎社区应急避难场所;杻杭村委大院和大新庄村委大院为杻杭大新庄社区应急避难场所;高峪村委大院为高峪社区应急避难场所。
二是加强宣传,提高社区居民的防震减灾意识。
防震减灾工作是社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发动人民群众和社会力量投入到防震救灾的活动中去。为了进一步搞好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近年以来我们结合平安社区创建活动,以每年举办的唐山、汶川大地震周年纪念活动为契机进行宣传。其间,各社区认真筹备和积极组织宣传日活动,向每户居民发放了应急包和公众安全手册。为机关干部职工和社区居民、相关单位播放地震知识读本,使大家对地震相关知识有了进一步了解,增强了人们对突发性地震灾难的心理素质和应对
能力,大家的安全防范意识、遇险自救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三、存在的问题
应急避难场所的区位和位置无明显标志牌,无应急设施位置图。宣传力度不够,社区居民没有应急避难场所的概念,部分社区对抗震防灾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意识淡薄,抗震防灾的制度不健全,措施不得力,对抗震防灾工作认识不到位。
四、工作建议
一是建议制定出台《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管理办法》,明确各级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标准、数量和规模,以及投入建设管理的经费来源等相关内容,便于各社区更好地开展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
二是建议明确要求将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纳入城市整体建设规划之中,并与各公共场所的建设实行“三同时”,从而切实达到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基本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
三是建议投入应急避难场所维护和管理经费,制定相关的场所管理规定,明确指定相关的维护管理单位,及时更换场所标牌等。
五、下一步工作落实
1、我们将按照上级只能部门的要求,认真抓好落实工作,加大推进滨海街道办事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
2、根据抗震防灾规划确定的应急避难场所位置,充分利用现有公园、绿地、市民广场、学校、操场、体育场、人防工程和
大型露天停车场设施,通过规划增设必要的应急设施,规范统一标牌、标识和平面图设置,使其达到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标准,满足居民避难疏散需要。
3、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制定相关的联席制度,明确抗震防灾工作要点内容,定期开展避难场所的检查和维护工作。
4、针对办事处应急避难场所的特点及周边环境,科学制定城市避难场所的疏散方案,确保在灾情发生时,居民在第一时间内能够快速有序的到达指定场所,最大限度的减少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5、通过学习和广播电视等不同形式,积极开展有关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功能和作用的宣传工作,使各社区和广大市民能够认识城市避难场所建设的作用和意义。
在区委、区政府的重视和上级职能部门的指导下,我们将进一步动员社会力量,配备相应的硬件设施,开展经常性、普及性、群众性地震应急活动。继续搞好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积极认真地完成好上级地震主管部门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
黄岛区滨海街道办事处
2014年7月30日
第二篇:XX街道办事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情况汇报
XX办事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情况汇
报
尊敬的调研组各位领导:
首先,我谨代表XX党工委、办事处对调研组莅临XX指导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对各位多年来对XX经济社会的发展给予关心、支持、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年以来,XX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工作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和防震减灾局的精心指导下,始终坚持“统一规划、平灾结合、因地制宜、综合利用、就近疏散、安全与通达”的原则,社会动员、共同参与,多方面地开展预防自然灾害、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提高了区域内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我们开展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街道基本情况
XX是县委、政府等党政机关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区面积46.95平方公里,东西最长11.4公里,南北最宽8.5公里。辖泰和、秀麓、庆丰、滨湖4个城市社区及金山、长河、六
一、大树、万家、黄龙、城郊、东村8个农村社区,共有38个自然村,67个村民小组。2011年末有常住总人口65792人,少数民族人口3434人。2011年办事处社会总产值 1
(现价)达28772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3735万元,农村固定资产投资2845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871元。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加强领导,认真组织落实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XX地处中心城区,人员密集,人多地少,这给我们抓好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增加了困难。但是防震减灾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使XX防震减灾工作能够协调、有序、高效地进行,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减轻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XX成立了XX抗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一个办公室和9个应急工作组,即抗震救灾办公室、组织宣传组、治安保卫组、医疗救护防疫组、交通运输组、生活物资供应组、抢险救灾组、人口疏散组、恢复建设组、预防灾害次生灾害监测组。从组织上保证了防震减灾职能的有效履行,保证了上级防震减灾工作方针、政策在街道的贯彻落实,并制定了《XX县XX地震应急预案》,一旦发生地震等重大公共突发事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有秩序的组织避难群众进入避难场地,妥善安置避难群众。在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面:明确了金山小学操场和金山蔬菜批发市场为金山社区应急避难场所;长河小学操场和长河农贸市场为长河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六一农贸市场和六一小学及六一幼儿园为六一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大树社区居委会和大树小学为大树社区应急避难场所;万家社区居委会和秀山二小为万家社区应急避难场所;黄龙小学、黄龙居委会为黄龙社区应急避难场所;东村小学、东村居委会和东麓中学为东村社区应急避难场所。XX秀山中学、秀山一小、XX县一中、XX体育场、桑园中学、新城区广场为城郊和四个城市社区居委会的应急避难场所。另外按照“就近疏散”的原则,八个农村社区的各个居民小组分别把本组的请客房作为本组的应急避难场所。
二是加强宣传,提高社区居民的防震减灾意识。
防震减灾工作是社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发动人民群众和社会力量投入到防震救灾的活动中去。为了进一步搞好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近年以来我们结合平安社区创建活动,以每年举办的XX大地震周年纪念活动为契机进行宣传。其间,各社区认真筹备和积极组织宣传日活动,向每户居民发放了应急包和公众安全手册。为机关干部职工和社区居民、相关单位播放地震知识读本,使大家对地震相关知识有了进一步了解,增强了人们对突发性地震灾难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大家的安全防范意识、遇险自救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三、存在的问题
应急避难场所的区位和位置无明显标志牌,无应急设施位置图。宣传力度不够,社区居民没有应急避难场所的概念,部分社区对抗震防灾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意识淡薄,抗震防灾的制度不健全,措施不得力,对抗震防灾工作认识不到位。
四、工作建议
一是建议制定出台《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管理办法》,明确各级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标准、数量和规模,以及投入建设管理的经费来源等相关内容,便于各社区更好地开展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
二是建议明确要求将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纳入城市整体建设规划之中,并与各公共场所的建设实行“三同时”,从而切实达到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基本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
三是建议投入应急避难场所维护和管理经费,制定相关的场所管理规定,明确指定相关的维护管理单位,及时更换场所标牌等。
五、下一步工作落实
1、我们将按照上级只能部门的要求,认真抓好落实工作,加大推进XX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
2、根据抗震防灾规划确定的应急避难场所位置,充分利用现有公园、绿地、市民广场、学校、操场、体育场、人防工程和大型露天停车场设施,通过规划增设必要的应急设施,规范统一标牌、标识和平面图设置,使其达到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标准,满足居民避难疏散需要。
3、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制定相关的联席制度,明确抗震防灾工作要点内容,定期开展避难场所的检查和维护工作。
4、针对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特点及周边环境,科学制定城市避难场所的疏散方案,确保在灾情发生时,居民在第一时间内能够快速有序的到达指定场所,最大限度的减少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5、通过学习和广播电视等不同形式,积极开展有关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功能和作用的宣传工作,使各社区和广大市民能够认识城市避难场所建设的作用和意义。
调研组的各位领导:在县委、政府的重视和上级职能部门的指导下,我们将进一步动员社会力量,配备相应的硬件设施,开展经常性、普及性、群众性地震应急活动。继续搞好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积极认真地完成好上级地震主管部门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
以上汇报不足之处,敬请调研组各位领导批评指正。谢谢!
XX县XX办事处
二0一二年六月二十一日
第三篇:镇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划
镇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划
为提高政府和社会应对地震等突发灾害事件的能力,增强镇综合防灾功能,扩大镇域安全空间,保证镇居民在发生地震等突发性的灾害时,能迅速、安全、及时撤离灾害地区,不断提高应急处理能力。现在我镇规划建设两处应急避难场所,其规划建设如下:
一、地点:XX小学(三级标准)
XX广场(一级标准)
二、建设规模:
XX小学占地面积1.5万㎡,可容纳2万人次;XX广场占地面积2万㎡,可容纳3万人次。
三、建设标准:
(一)、主体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及防洪应满足相关部门制定的应急避难场所的建筑设防标准。
(二)、应配备应急供水,照明设施和厕所。
(三)、应具有良好的交通条件,避难场所四周通道宽度不少于5米。
(四)、设置避难场所标志。标志设置于避难场所周边的道路,标明前往或进入避难场所的方向、距离和避难场所类型、名称等类容。
(五)、增设无障碍通道与盲道。
第四篇:乡镇应急避难场所维护管理制度
乡镇应急避难场所维护管理办法
为提升我镇应急管理水平,提高应急能力,充分发挥应急避难场所在突发事件时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功能,加强我镇应急避难场所的维护和管理,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平灾结合。应急避难场所平时服务于本身原有功能,在遇有地震、火灾、洪水等突发性重大灾害时,由政府部门批准启用。
(二)谁投资谁负责维护管理。应急避难场所的所有权人应按要求设置各种设施设备,划定各类功能区并设置标志牌,建立健全场所维护管理制度。
(三)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单位或部门,应制定场所使用应急预案,明确指挥机构,划定疏散位置,编制应急设施位置图,并向社会公示。
(四)各村(社区)、单位和部门编制的单项应急预案应与镇总体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相衔接。
(五)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经费应纳入财政预算,应急物资由政府统一采购、贮存和调拨使用管理。
(六)建立一套规范的应急避难场所识别标志。应急避难场所附近应设置统一、规范的标志牌,提示应急避难场所的方位及距离,场所内应设置功能区划的详细说明,提示各类应急设施的分布情况,同时,在场所内部还应设立宣传栏,宣传场所内设施使用规则和应急知识。任何人不得破坏场地内的各种应急避难建筑设施。
第五篇:山东省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办法
山东省人民政府令
第276号
《山东省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办法》已经2014年2月24日省政府第25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4年5月1日起施行。
省长 郭树清
2014年3月28日
山东省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和管理,保障避难场所功能的正常发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山东省防震减灾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指为应对地震灾害事件,按照规划和相关标准建设的可用于居民应急避险和疏散,以及用于临时安置、具有应急避难基本生活服务功能的安全场所,包括应急避险场地、临时疏散点。
第四条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与管理,实行政府领导、统筹规划、平灾结合、因地制宜、属地为主、分类管理的原则。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托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馆)、操场、人防疏散基地等场所,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配备相应的标志标识和基础服务设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应急管理、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教育、公安、民政、财政、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卫生计生、—1—
体育、人防等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共同做好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定期组织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产权单位或者管理单位开展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启用、运行演练。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应急管理、教育、公安、民政、卫生计生、人防等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地震应急避难、自救互救宣传教育,指导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居委会(社区)进行应急疏散演练。
第七条 开展室内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试点。依托体育馆、学校校舍等建筑,探索建设室内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第八条 鼓励单位和个人以捐赠、资助等形式参与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第二章 规划与建设
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应急管理、发展改革、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规划、民政、人防等部门组织编制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应当与城市人口数量和城市发展规模相适应,并纳入城乡总体规划。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规划设计资质的单位编制。
第十条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编制背景和依据;
(二)编制原则、指导思想和目标;
(三)现状分析与指标设计;
(四)总体布局与应急疏散分区;
(五)疏散通道规划与指引标志设置;
(六)应急设施配置与应急物资储备;
(七)基本条件保障与其他配套设施;
(八)建设计划与投资估算;
(九)与相关规划衔接的其他事项。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应急管理、发展改革、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规划、民政、人防等部门,共同做
—2—
好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的技术审查工作。
通过技术审查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应当结合城市相关公共场所建设同步实施。
第十二条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项目选址应当符合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项目的功能设置应当满足地震应急避难需要。在编制建设项目设计方案前,建设单位应当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功能设置方案报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进行功能性技术认定,通过认定的功能设置方案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征得原认定部门同意。
第十三条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功能设置方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概况;
(二)规划依据;
(三)类型与定位;
(四)抗震设防要求;
(五)功能设置与分区;
(六)应急供电、供水、排污、厕所、医疗救护、卫生防疫、广播、通信、指挥管理等基本配套设施;
(七)疏散通道与指引标志;
(八)与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功能设置相关的其他事项。
第十四条 可以用作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筑物,其产权单位或者管理单位应当服从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需要,支持用作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用作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筑物,应当按照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配套设施标准,完善应急供水、供电、排污、厕所等基本设施,并设置相应的标识标志。
第十五条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应当符合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地方标准。
用作室内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工程,必须依法确定抗震设防要求,其抗震设计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和相关抗震设计规范,施工单位应当具备相应的施工资质。
第三章 日常维护与管理
—3—
第十六条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日常维护与管理由产权单位或者管理单位负责,所需经费列入本单位预算,同级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第十七条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产权单位或者管理单位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确保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随时启用;
(二)负责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维护,确保应急通道畅通和应急设施正常使用;
(三)负责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应急物资的管理;
(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内的设施、设备的产权单位与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产权单位或者管理单位不一致的,双方应当协商确定日常维护与管理主体。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数据库,定期更新数据。
县(市、区)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确定的应急疏散分区,组织相关单位编制地震应急疏散预案。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民政、住房城乡建设、卫生计生、人防、地震、供电、供水等部门和单位应当按照职责,做好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保障工作。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检查制度,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进行监督检查。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规划编制;
(二)建设概况;
(三)管理制度、协调机制与职责分工;
(四)设施配置与条件保障;
(五)应急物资储备;
(六)资金保障与使用;
(七)预案的编制与修订;
(八)应急演练;
(九)与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与管理相关的其他事项。
第四章 应急启用与管理
—4—
第二十一条 发布临震预警或者发生灾害性地震事件后,需要启用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布启用公告。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地震应急疏散预案,组织和动员居民进行应急疏散。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单位应当及时开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并向本级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机构报告启用情况。
第二十二条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启用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地震应急预案做好下列工作:
(一)民政部门应当在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内设置应急物资供应点,保障避难人员的帐篷、食品、饮用水等基本生活需要;
(二)卫生计生部门应当在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内建立临时医疗点,负责避难人员的紧急医疗救治和避难场所的卫生防疫,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三)公安机关应当加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预防和打击扰乱社会治安的违法犯罪活动;
(四)供水单位应当保障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应急供水;
(五)供电单位应当保障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应急供电,配备移动供电设备;
(六)通信部门应当保障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应急通信;
(七)市政、环卫部门应当在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配置应急移动厕所和垃圾收集、排污设施,并做好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环境卫生工作。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和动员地震应急志愿者参与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志愿服务工作。
第二十四条 地震应急工作结束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发布公告,停止使用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停止使用后,有关单位和人员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撤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产权单位或者管理单位应当做好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设施设备的检修维护。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产权单位或者管理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拒
—5—
不改正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相应处分或者给予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不符合相关标准;
(二)不执行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启用决定;
(三)不依法履行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管理维护职责;
(四)因管理不当,致使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以及其他依照本办法规定行使管理职责的部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照规定组织开展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二)未履行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监管职责;
(三)未按照规定履行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启用后的保障职责;
(四)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有关单位和个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处罚法》的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造成损失的,依法赔偿经济损失:
(一)扰乱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管理秩序;
(二)损毁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标志标识或者设施;
(三)阻碍国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发生其他突发事件,需要启用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适用本办法。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2014年5月1日起施行。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