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北辰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答卷获奖名单

时间:2019-05-13 11:25: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习北辰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答卷获奖名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习北辰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答卷获奖名单》。

第一篇:学习北辰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答卷获奖名单

学习北辰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答卷获奖名单

一等奖(153人):

四十七中学 赵春颖 方 芳 邵文生 杨春艳 董学萍 王志明

南仓中学 青光中学 九十六中学青少年宫 北辰职专 民族中专 教研室 实验中学 华辰学校 河头学校 体育中学 大张庄中学双口中学 温艳萍 赵 军

刘 爽 郭学秋 崔晓莉 孙 明 王剑英 衡 丹

李月娥 杜海霞 齐月明 蒋 璐 李 娜 李 明 朱尊锋

曹承文

吴玉霜 杨月红 马瑞云 刘春平谌林莉 孙 蕾 张 雁

唐宝花 刘 洁 王凤勇 王兴宇 王 芳 倪艳梓 祝丽文 丁 虹

安玉军 樊雅富 吕欣颖 赵红健 拓贺建 池亚臣 李 慧 殷 帅 王维欢 周 倩

付 爽 安同友 张 栋 郎客宣 刘涵静 刘兆鑫

宋春花 孟凡江 安维栓 曹学玲 胡德红

运明海 李晓军 闫桂苓 张 洪 刘树涛 宋金萍 李 云 沈家旺 黄美丽 韩闻颖

集贤里中学 宋增新

北仓二中 张玉玲 何云香 于立萍 于玉英 普育学校 刘 姜 崔 浩 张红艳 杨春艳 南王平中学 王 君 王志强 前丁庄小学 王万强 王会艳 安光小学 双口小学 线河小学 模范小学 汉沟小学 沿河小学 青光小学 杨嘴小学 东堤头小学西堤头小学小淀小学 刘安庄小学王秦庄小学北仓小学 大张庄小学南王平小学天穆小学 张玉苓 马晓雪 赵林廷 李 猛

邵元祥 逢 博 李德海 刘士君 魏俊亮 吕继生 韩 笑 马 燕 李雪晶 李 颖 杜 龙 郭 勇 马月仙 毛 清

张洪玲 何娃娜 张桂和 边学静 王媛媛 陈俊娟 王会民 李巨林 周立娜 杨继宁 李 泉 王振香 刘 欣 刘洪喜

刘家艳 李玉香 张庆武 刘志艳 刘 俊 樊亚强 陈学芳

李克勤 刘家利 兰 荣 鲁少平王 梅 刘亚莉

宜兴埠三小 张惠丽 王玉桐 贾 佳 宜兴埠一小 王秀津 于智琴 南仓小学 赵 明 吴作顺 张 俊 王庄小学 徐晶华 集贤里小学 李国金 魏 娜 瑞景小学 马 校 毕台江

实验小学 李 然 张秋香 马少芝 赵明俊 史云伟 戴 钰

闫 静 董艳红 吴作芬

苍园小学 王洪亮 引河里幼儿园李学东 北仓幼儿园 崔绍芳 集贤幼儿园 陈雅梅 新华幼儿园 张学芬

二等奖(282人):

青光中学 张琳艳 吴长华 赵大霞 魏 华 王秀平侯丽影

王 野 徐 英 张做利

九十六中学 徐长林 赵凤兰 李雪婧 魏务俊 赵景友 刘德巨

马扩基

四十七中学 吴宝源 于洪岩 杨丽丽 蔡培芝 唐 建 孙丽娜

董正业 马 虹 梁国华 刘凤燕 胡大钧 曹学林 王 东 陈 颖 于景文 吴 宏 杨立军 赵庆伟 刘学安 李一叶 南仓中学 程绍月 陈兴柏 张 晶 刘喜江 薄桂艳 周永娟

张丽莉 苏少青 穆 欣 叶尔肯 狄建成 集贤里中学 马淑丽 王顺芳 杨霜菊 安晓兰 王志静 靳国安

韩 莉 尹玉枝 惠连静 周其杰 张 兰 付金友 北仓二中 韩美娜 李国玲 齐章荣 杨义海 孙 乾 南王平中学大张庄中学双口中学 东堤头中学体育中学 小淀中学 河头学校 普育学校

华辰学校

实验中学 北辰职专

民族中专 刘洪岩 孙良君 杨 扬

李明菊 赵连祥 季树涛 赵 晶 贾力平尹春华 王凡兴 闫万喜 霍 刚 吕 娜 付金泉 陈全领 刘学岺 于广发

宋卫东 赵 静 郝玉明 马道臣

于炳文 杜 杰 李 莎 王 瑞 李 楠 张 云 王俊红 闫文硕 罗 辉 赵 伟 孙志新 张振梅 陈全领 曹丽丽 郭红学 付 伟 赵 鸣 张树英 闫学琴 刘 策 吴 坤 赵玉荣 武建美 张 雪 刘 蔷 周庆瑞 张振忠 赵玉清 刘 磊 周则尚 白 云 王永月 于丽莎 胡美丽 马世成

金 娜 孙连更 魏书芬 刘 宁 杨 婷 冯会玲 赵艳玲 丁 勇

周永乐 蔡 萍 刘雅娜 郭丽丽 刘立香 李士广

刘 秀 秦 建 青少年宫 赵恩鹏 苗文爽 李新霞

进修学校 王振民 付桂兰 田 波 石国华 刘振才 教研室 戴 弘

南仓小学 荣 珺 邢福顺 范秀霞

天穆小学 王庄小学 实验小学 苍园小学

瑞景小学 集贤幼儿园北仓幼儿园新华幼儿园宜兴埠三小宜兴埠一小王秦庄小学北仓小学

大张庄小学 肖 静 赵恩萍 穆怀娟 魏乃霞 倪艳飞 李学华许秀华

宋凤芝

刘金静 刘 静 范 伟 刘 惠 韩淑丽 韩凤芝董百芬 宋西艳 杜 淳 王亚莉 刘 崑

吕家铁 刘玉俊 张凤杰 杨立辉 郭 欣 张志刚 杨立云 谢 珊 秦秀玉

高田文 笋福鑫 邢玉琴 王建南 侯馨隽 刘 强 吴 倩 荣 云 王 倩 靳普安 陈秀凤 周 坤 黄文凤 史文彦

霍洪芬 房秀香 周建美 赵 亮 王立红 杨永芝 刘国寅 吴红敏 何继洪 王兴丽 李 燕

杨淑华 吕可维 刘 涛 刘国霞 王 悦 刘 媛 赵永贞 韩培英 刘国兴 冯锡莉 吴建玲 张洪丽 刘金瑞 周继云 陈东焕

南王平小学 杨春喜 秦秀兰 高玉芹 孙福贵 朱唐庄小学 李 海 张永艳 韩春亮 李琪珍

模范小学 郑宝安 代树安 刘卫华 张学颖 商宗吉 王志伟 汉沟小学 罗志江 冯荣桂 王桂芬 陈 红 刘明芬 青光小学 王海英 杜建芯 张建颖 金坤亮 高 琳 孟凡荣

杨意柱 邢玉兰

杨嘴小学 王 欣 徐 蕊

沿河小学 董兰全 韩 雪 李文莉 吴宝萍 东堤头小学 刘福新 张德荣 刘俊英 左振颖

西堤头小学 刘绍慧 张 春 李 红 马淑萍 周 莹 马景云

郭旖旎 马云良 辛侯庄小学 刘淑亮 霍庄小学 石国奎 刘满囤

小淀小学 李俊春 杨立会 陈瑞仙 邵瑞雪 王顺利 李 霞

刘建军

双口小学 魏 强 杜学树 李欣欣 张振楠 安光小学 刘天玲 李志强

线河小学 叶秋立 张 辉 吴作川 宋庆悦 前丁小学 周 萍

三等奖(511人):

四十七中学 陈丽莉 赵 静 杨 军 郭红梅 赵秀芹 杨晓辉

陈 梅 马咸亭 吴秀萍 安秀平李纯静 霍玉华 卢德瑞 古华红 陈杰文 赵付珍 程绍利 张 衬

张立臣 董 维

九十六中学 李 红 安玉荣 邵国庆 谢小军 王 欣 赵光华

马立友 王桂刚 周建军 马天艳 晏福伟 南仓中学 李彬彬 荣 琳 卢 珍 冯红莲 郝艳侠 丁吉环

青光中学

华辰学校

河头学校

孙 杰 丁玉芝 李爱华 任卫红 李 波 王 军 马月冬 陈 浩 张 杰 吴佳芊 付永娜 李美玲 尹盛林 吴俊英 张宝利 杨会萍 吕可颂 吕继维 王 霞 王爱民 杨美芹 宜晓慧 郭小南 徐 爽 乔俊召 王 颖 张仲连 李学义 冯意江 孙录和 宋国华 张占凤 王云菊 刘学奇 徐 鸣 刘立琴 吴佳玮 孙洪胜 沈 玲 李会云 于 红 敖 然 王林桂 周立花 刘金荣 刘国荣 周宝林 李雅芹 于志丽 赵 刚 王新荣 安学健 程国全 赵晶华 王 毅 李德甲 陈瑞红 张 跃 吴志刚 刘 洋 刘 冬 邹玉树 苏瑞华 李淑芬 张淑敏 郑梅先 周晓兰 胡春玥 安同浩 董 丽 赵恩伟 刘 静 苗 芊 王海英 周美娥 郝 华 姚志华 李俊玲 王敏秀 付凤英 叶宝金 高德秀 李淑芬 路 鸣 岳 玲 李 艳 赵学英 祁光华 曹学刚 周永祥 曹广福 王宁宁 高爱玲 马 静 宋荣娟 宋育华 安维震 孙 玥 黄国栋 安玉玲 普育学校 李宝荣 张 莲 武守艳 徐峰涛 赵小艳 史逢雪 方洪茹 刘承和 李栋显 马俊红 陆东武 黄佩山

马宝惠 李燕菲

实验中学 张今梅 吕洪雨 袁 权 王 倩 康建喜 邓海凤

张玉玲 李珊珊 朱月玲 任秀娟 刘 辉 高文昆

朱唐庄中学双口中学

集贤中学 大张庄中学 东堤头中学 小淀中学 北仓二中

体育中学 民族中专 孙秀娟 满 丽 沈 艳 王振祥

李明珠 范桂兰 刘相刚 赵凤红 苏 颖 郎永山 王术海 李 颖 吴万刚

李 维 高元阔 牛 蕾 吴伯菊 席晓光 蔡建华 杜 洋 李福顺 刘弘涛 丁伟杰 刘 卉 解 倩 王丹华 周学娟 马德兰 苏 洁

张 祥 何云玉 吴宗为 黄 伟 冉笑波 闫 忠 张宝栋 李国鲲 李华珍 李 颖 李继梅 王怡然 钱雪梅 陈 兰 葛庆阳 刘立朋 刘 政 韩 颖 赵君珍 屈惠娜 陈 娓

陈淑娟 王 宏 刘 祎 王素清 李爱清 侯宝祥 王雅萍 刘 萍 沈连霞 杨长安

付作龙 侯 静 高俊起 于祥会 吴若菲 冯玉喜

林逢英 顾增霞 从丽娟 郑玉江 刘 华 吉树丽

孙春玲 邢顺红 薄连红 赵 晨 李嘉鸿 王 岩 杨继峥 朱 丽 王竞春

北辰职专 韩淑媛 王 伟 曹 飞 曹 伟 聂郁旗 李 娜

倪志蓓 李德敏 唐铁刚 王学云 王 捷 崔哲奇

薛少瑾 高海霞

教研室 进修学校 青少年宫 北仓小学

王庄小学 天穆小学

南仓小学 王秦庄小学朱唐庄小学 南王平小学 大张庄小学 王家明 彭桂兰 翟玉华 张义民 韩兴国 郭慧敏 孙淑凤 毛丽华 杜 彪

闫宝丽 王孝丽 刘自成 董庆军 高文瑞 赵书萍 张玉华 霍新华 冯 青 周 艳 陈文丽 殷国霞 魏 华 王立丽 赵洪霞 赵 颖 邵忠华 安淑丽 边子坤 魏维维 魏贺贵

庞凤霞 李宝英 刘玉全 刘 爽 李凤利 曹秋艳 张华海 李益梅 刘秀珍 董海燕 陈惠云 柳妮娜 刘学丽 穆瑞洋

徐红菊 韩福平王 昆 张奇岫 王 楠 王 建

吴云萍 梅俊龙 李凤花 刘加第 王艳红 陈佰红 黄 颖

果艳梅 刘克珍 张 莹 兰 荣 陈学明 王绍君 刘子成 刘国美

秦玉华 高 和 孟继芳 何淑颖 刘慧敏 黄学云

模范小学 王仲香 徐嘉泽 张 敏 鲍建荣 冯富侠 王家利

孙 强 寇金梅 张红军 张玉芹 徐红燕 张静香

刘振刚 陈瑞岺 王淳玉 安敬文 刘宝贤 田荣倩 杨嘴小学 毛艳敏 杨丽丽 池艳君 宋淑艳 步 娟 赵学栋

周亚娇 郑 艳 王 妍 崔丽娟 李文香 贾旭颖 青光小学 韩家墅小学 霍庄小学

芦新河小学东堤头小学西堤头小学 辛侯庄小学小淀小学

线河小学

前丁小学 双口小学 张荣桂 田裕盛 陈建永 张金燕 刘 萍 何瑞俊 姜艳丽 梅亚立 范雅惠 闫树军 许广花 樊金玲 杨树红 刘建新 王宇微 孙海滢 胡文红 韩宝静 付艳玲 石国霞 周春芬 霍庆文 李文静 张 娟 付立丽

杨 军 吴 芮 王友玲 张德来 唐有忠 鲁付萍 王海燕 张玲莉

李会梅 刘佳音 顾玉凯 张洪菊 刘洪永 张会玲 赵秀美

邢俊茹 靳占城 季海苓 刘 娜

宋会福 徐克林 刘凤勇 邵瑞霞 赵占凤 杨凤臣 曹辰香 田学凯 费秀丽 吕慧英

王红军 王家芬 段晶晶 胡德清 李云龙 孟昭月 刘再胜

刘 杰 刘美玲 王凡荣 王 宇 罗会伟 刘彩强 赵庆号

赵廷虎 王和稳 武桂荣 李守德 陈 焱

刘安庄小学 阎 黎 王敏元 翁淑萍 孙冬梅 北仓幼儿园 郭红梅 赵 瑞 罗志燕 沈建平董广新 集贤幼儿园 李建伟 盛春华 陈 康 安志芬 张 硕 新华幼儿园 张振娇 曹家玲 引河里幼儿园王俊凤 于国泳

宜兴埠三小 李 峥 张芝江 陈长敏 冯爱清 周金锋 古玉芝

桑忠平

宜兴埠一小 毛 莉 门玉秀 王素荣 苏长兰 韩 红 阚世霞

温德才 杨金亮 杨金霞 集贤里小学 谢甲云 任金玲 刘继茹

实验小学 朱柏军 李建英 王贵红 刘金燕 任丽霞 虞宝文

刘春玲 孙宝平李玉芳 程春萍 刘月萍 于 红 苍园小学 荣振起 吴树庚 邵淑梅 崔凤藻 刘亚倩 周卫斌

何云宏 刘会香 吴佩红 李改珍 刘再伟 赵会莹

荣振香 谢成洁 刘津玥 李秀娟 刘省霞 孙祥林

杨 威

瑞景小学 邢 宏 杨 静 王津明 王跃然 李 超 宗麟梅

刘胜康 刘俊萍 李 慧 杨晓春 刘术更

北辰区教育工会 2012年1月31日

第二篇:旅游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旅游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意见征求稿)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局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目录

第一章 “十一五”旅游业发展情况..........................1 第一节 计划目标完成情况.................................1 第二节 主要问题与不足...................................5 第二章 “十二五”旅游业发展目标..........................7 第一节 发展机遇.........................................7 第二节 指导思想.........................................9 第三节 发展原则........................................10 第四节 发展目标........................................13 第三章 旅游发展总体布局.................................13 第一节 旅游目的地体系..................................13 第二节 旅游产品体系....................................29 第三节 旅游城镇体系....................................32 第四章 旅游服务产业要素优化.............................37 第一节 旅游交通........................................37 第二节 旅行社..........................................39 第三节 旅游饭店........................................40 第四节 旅游餐饮........................................41 第五节 旅游购物........................................42 第六节 旅游娱乐........................................44 第七节 旅游信息系统....................................44 第五章 市场开发与宣传促销...............................46 第一节 市场开发........................................46 第二节 市场宣传与营销..................................47 第六章 旅游环境保护.....................................49 第一节 保护原则与目标..................................49 第二节 保护措施........................................50 第七章 旅游文化保护与传承...............................52 第一节 保护原则........................................52 第二节 保护措施........................................53 第八章 区域合作与协调发展...............................54 第一节 跨区域旅游合作..................................54 第二节 产业融合与协调发展..............................57 第九章 旅游人力资源开发.................................58 第一节 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目标............................58 第二节 旅游人力资源开发措施............................59 第十章 旅游管理与保障体系...............................62 第一节 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62 第二节 旅游行业管理措施................................66 第三节 旅游业发展保障措施..............................6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旅游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意见征求稿)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旅游业跨越式大发展的战略提升期。旅游业在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中具有特殊优势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意见》,根据《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结合新疆旅游业实际,制定本专项规划。

第一章 “十一五”旅游业发展情况

第一节 计划目标完成情况

“十一五”期间,新疆旅游业受到奥运安保、金融危机、甲型流感、“75”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等众多不利因素的巨大冲击,旅游总收入占自治区GDP的比重及各项旅游经济指标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全区旅游业总体上保持了平稳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旅游产业地位逐步提升。

一、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十一五”期间,截止2009年底,累计接待入境旅游者151.89万人次,创汇5.7亿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8080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716.72亿元人民币;旅游总收入757亿元人民币。与“十五”期间相比,入境旅游者人数增长11.1%,创汇增长29.5%;国内旅游者人数增长47.3%,国内旅游收入增长49.5%。

二、旅游产业发展情况

十一五期间,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提出了把旅游业培育成为自治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的发展目标,旅游产业地位逐步提升,旅游业已成为自治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一)旅游产业体系逐步完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十一五”期间,截止2009年底,全区已有旅游星级宾馆饭店448家(其中五星级12家,西北五省区名列第一),客房44545间,床位数82008张;旅行社441家,各类语种导游9425人;直接从业人员20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达80万人;旅游股份公司7家;旅游汽车5800多辆。已开发旅游景区(点)468个,被评为国家A级的景区197处(其中5A级景区3处,4A级景区29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4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处,国家级森林公园14处,国家地质公园3处,国际狩猎场24处,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区(点)34处,S级以上滑雪场22处,星级农家乐296处,国家优秀旅游城市13个,全国旅游强县1个。已有开设旅游专业的高等院校17家,旅游学院 3家,中等专科学校20家;旅游规划设计资质单位21家。经过多年的积累与发展,基本形成了以“丝绸之路”为主线,以“五区三线”为重点的旅游业发展格局。同时,民航、铁路、公路、口岸和通讯、能源、电力等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产业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为旅游业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旅游行业管理扎实推进,产业素质稳步提升

十一五期间,我区行业监管进一步加强,服务质量明显提升,以贯彻《旅行社条例》和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为支点,对全区旅行社业务类别进行了重新调整,促进了旅游市场规范有序发展。旅游标准化和制度建设扎实推进,启动了特种旅游企业标准、从业人员标准、服务规范标准的调研论证工作,制订了《星级农家乐等级评定及管理办法》、《旅游滑雪场质量等级划分标准》,促进了我区旅游业规范化发展。行业信息化建设有了实质性进展,成立了新疆旅游宣传推广中心,建立了标准化机房,搭建了办公自动化系统,开通12301旅游服务热线,改版旅游官方网站,启动政务服务公开,有力地提升了全区旅游信息化水平。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举办各类执法、规划、评定人员和导游、驾驶员、旅行社经理、饭店管理人员培训班200余期,培训人员5万余人次。建立了行业专业人员信息库,完善了从业人员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培训提高了旅游从业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推进行业发展打牢了坚实的基础。

(三)宣传促销力度不断加强,客源市场稳固发展

十一五期间,全区及各地州把宣传促销工作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连起来”并举的宣传方式。一是通过积极主动参加国际、国内以及各有关部门、省市举办的各种旅游宣传推介会议、会展、节庆活动,进行宣传推介;二是通过举办和开展各种节庆、会展旅游活动进行宣传推介;三是对我区重要旅游客源地和潜在客源市场,进行重点和有针对性的宣传促销,推动区域合作,实现市场互动;四是加强了对东南亚、港澳台以及日、韩传统客源市场的促销力度;五是通过互联网、电视、新闻媒体、报刊杂志、各种广告进行宣传推介。通过系列宣传促销工作,有效地巩固了主体客源市场,有力地保障了全区旅游业的稳定发展。

(四)旅游资金投入持续增长,基础设施逐步改善

十一五期间,截止2009年底,新疆旅游业投资总规模为182.04亿元,其中各级财政资金72.17亿元,社会资金(招商引资)109.87亿元,分别占总投资的39.65%、60.35%。与十五同期相比,总投资额增长267.7%。资金流向:财政资金全部用于公共基础设施、旅游服务设施、宣传推介、旅游规划编制及信息化建设等;社会资金主要用于酒店宾馆、景区开发、旅行社、旅游交通等其他方面建设。2008-2009年自治区财政投入4802.2万元,地方财政和旅游企业配套资金投入3082.8万元,全区15个地州市3A级以上旅游景区有计 划、有重点地开展了旅游厕所工程建设,建设标准化厕所251座,合格率达100%。

第二节 主要问题与不足

一、旅游经济总量全国居后

“十一五”期间我区累计旅游总收入757亿元,分别位居于全国第26位,西部十二省区第8位,旅游经济总量与四川、云南等西部省区有较大差距,旅游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经济优势。目前新疆旅游成本较高,淡季时间较长,旅游发展方式粗放,开发建设水平落后,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低,导致经济效益低下;大资源、小产品,总体经济规模偏小,以门票经济占主导,餐饮、住宿特色少,休闲、娱乐活动项目少,旅游商品附加值低,购物比重小,游客除交通以外的其他消费较低;旅游经济与农业、工业等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不够,旅游产业带动效益尚未充分发挥。

二、旅游综合吸引力有待提升

“十一五”期间,我区在旅游景区建设、旅游形象宣传、旅游精品打造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步,但与国内旅游发达省区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旅游综合吸引力有待提升。主要表现为:新疆旅游投资总量不足且投资分散,景区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环境保护一次性投入不足,导致高品质旅游资源低层次开发;缺乏世界级精品景区,国家级旅游品牌数量少,与新疆旅游资源大省的地位不匹配;旅游文化内涵挖掘不足,缺乏深层次系统开发,同质化、庸俗化、表象化问题 突出,缺少展示旅游文化的载体,旅游产业基地建设不足;旅游产品创新滞后于旅游需求,优质产品供给不足,旅游产品转型升级的力度有待加大;旅游纪念品缺少精品名牌,旅游商品宣传力度不够,旅游购物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三、旅游企业竞争力不足

目前,我区旅游企业主要表现为散、小、弱、差的企业数量居多,大型旅游企业数量较少,尚无上市旅游公司,缺乏领军旅游企业。旅游星级饭店主要集中在价格竞争层面上,非价格竞争(如服务、品牌、技术、知识、文化等)程度低,低档次经济型饭店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在全国百强旅行社中,我区只有2家。同时存在旅游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营销策划、旅游景区管理人才匮乏,旅游企业管理水平较低、经营理念落后,经济效益差,旅游企业品牌化、连锁经营、集团化发展进程缓慢等问题,旅游企业竞争力有待提升。

四、边境旅游优势尚未发挥

我区拥有5600公里的边境线,有17个一类口岸,11个二类口岸,具有开展边境、跨国旅游的良好地缘优势和区位优势。但目前,由于中亚部分国家(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尚未批准为我国公民出国旅游目的地,我国游客无法经新疆口岸出境旅游。此外,国家相关部门尚未在吐尔尕特、阿拉山口、红其拉甫、霍尔果斯、塔克什肯等边境口岸开展边境旅游异地办证试点工作,出境旅游手续繁杂,边境旅游还未实现正常化。加之,我区边境口岸旅游 吸引物及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入境游客边境购物功能逐渐被乌鲁木齐、内地商品加工批发地所取代,伊犁、阿勒泰、克州等地区的边境旅游优势尚未充分发挥。

五、管理体制与保障体系不完善

旅游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与产业化、国际化、市场化的要求不相适应。旅游业宏观管理与协调乏力,行政权力在产业政策、资源开发利用等各个方面交叉作用,互相掣肘,制约了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阻碍了旅游业向“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方向发展。此外,旅游理论体系、旅游法制体系、旅游标准体系、旅游政策体系、旅游人才体系、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完善,难以支撑培育战略性支柱产业、实现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和建设我国重要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目标。

总体而言,新疆旅游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新疆旅游业的发展现状与新疆富集的旅游资源还不相适应,与旅游业在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中的综合优势还不相适应,与党中央、国务院对新疆旅游业的定位和要求还不相适应。

第二章 “十二五”旅游业发展目标

第一节 发展机遇

一、我国处于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战略机遇期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 实现世界旅游强国目标的战略机遇期。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已经进入了一个人均GDP近4000美元的发展新阶段,居民消费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旅游将成为城镇居民生活的基本内容和刚性需求,一个空前规模的巨大旅游消费市场正在加速形成。随着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全国的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旅游业发展的瓶颈性因素逐步缓解,旅游业供给能力、配套水平不断提升。此外,我国加速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进程,将为旅游业扩大内需开辟更广阔的前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旅游业的战略提升期和产业转型升级期。

二、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大力促进旅游业发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明确了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性地位,成为推动我国旅游业发展新格局的标志性的新起点。国务院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强消费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方向越来越明显,旅游业逐渐融入国家战略。《意见》的提出也标志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民生内容的拓展,标志着消费立国、服务业主导产业经济发展的新经济时代已经来临。

三、中央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推进新疆旅游业恢复振兴

“十二五”期间,中央将进一步加大对新疆的支持力度,中央新 疆工作会议对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做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将建立起人才、技术、管理、资金等全方位对援疆的有效机制,支持新疆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推进新疆旅游经济跨越式发展。国家把进一步扩大新疆向西开放纳入国家沿边开放的整体战略之中,喀什、霍尔果斯经济特区的设立,将成为推动新疆边境购物、跨国旅游大力发展的重要平台。同时,“十二五”期间,国家旅游局将每年投入2000万元,支持新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国家级景区(点)建设,旅游宣传促销、旅游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旅游接待体系,提高接待能力和接待水准,支持新疆发展旅游企业集团,推进新疆旅游业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将新疆建设成为中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新疆作为亚欧大陆桥上的重要旅游通道和集散中心的地位正在形成,新疆四大对外通道、六大口岸的建设和开放政策的实施及逐步推进,将形成国内外游客通过新疆“西进东出”和“东进西出”的新格局。此外,自治区各项扶持旅游发展政策措施的长期效应开始显现,新疆和谐、稳定、团结的旅游形象在国内外正逐步重新树立。当前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旅游业发展也处于难得的战略提升期和黄金发展期。

第二节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建设一批世界级、国家级旅游精品名牌,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旅游企业集团,保护自然精华景观和生态重地,传承地域民族和历史文化,推 动新疆旅游业跨越式发展,把新疆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充分发挥旅游业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就业、惠民生、保稳定、利开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把旅游业培育成自治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富民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为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第三节 发展原则

一、以人为本,改善民生

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游客至上的观念,把满足人民群众的旅游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把维护广大游客合法权益作为第一职责,以游客满意度来衡量和检验各项工作的成效,提升服务质量,优化市场环境。同时,增强旅游业为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服务的意识,充分发挥旅游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等方面的作用,把旅游业培育成新疆改善民生的重要富民产业。

二、科学转型,创新升级

充分发挥市场配臵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引领发展的主导性作用,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从一般性的产品竞争转向更高层次的产业体系竞争,提高旅游产业的总体竞争能力。从简单粗放的旅游产品开发阶段转向效益化发展阶段,要着力从注重设施建设等硬件因素转向加强服务与环境建设,改善旅游发展的环境因素。以大型国际展会、重要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为平台,培育新的 旅游消费热点。推进由单一的旅行社团队旅游服务方式向旅行社组团、自驾车游、汽车俱乐部、网上拼团旅游等多样化散客旅游服务方式的转型。

三、资源整合,精品推进

加强政府主导、部门联合、地区协作,推动建设一批旅游精品景区;同时,加强资源整合、特色营造、创新开发和宣传促销,推进由精品旅游景区到精品旅游线路的升级,扩大旅游产业规模,带动全疆旅游产业跨越式大发展,推动新疆由“中国西部重要旅游胜地”向“中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的提升,努力建设成为世界知名、中国优秀、西部最佳的重要旅游目的地。

四、资源保护,低碳旅游

加强优质精华自然景观的保护,维持新疆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制定并推广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旅游产品标准、服务标准和管理标准,推动环境保护型开发、资源节约型经营和环境友好型消费。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倡导低碳旅游,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实行合同能源管理,创建绿色饭店和生态景区,建立完善污水与垃圾处理系统,减少污染物排放,稳步提升旅游环境质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

五、文旅结合,产业聚集

加强旅游与文化的结合,深度挖掘、整合和提升新疆散落的历史文化与民族文化资源,推广旅游文化产业的基地化发展模式。对维吾 尔、哈萨克、蒙古、塔吉克、柯尔克孜、回族、锡伯、达斡尔、俄罗斯等少数民族文化进行合理的地域分工,推动建设一批国家级旅游文化产业基地、特色旅游城镇、特色民族旅游街区,搭建实现文化保护、文化传承、文化创意、文化聚集的重要载体,加快旅游文化产业的品牌化、集聚化和规模化发展。

六、优化环境,促进消费

加快制定出台优化旅游消费环境的政策和方案,促进旅游消费。发展多样化和特色化的旅游产品,形成适合不同阶层与不同偏好人群的旅游产品体系;努力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创新服务内涵与方式;不断完善旅游监管体系,加强旅游安全防控力度,创造安全和谐的旅游环境;增加和完善旅游功能,提高旅游活动的便利性和舒适性;提高管理与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

七、区域统筹,产业协调

统筹协调是科学发展的需要,要实现旅游业的科学发展,首先必须重视统筹协调。加强区内各地州之间、兵团与地方之间、我区与西北各省区之间、新疆与中亚俄罗斯的区域旅游合作和跨境旅游合作,创新合作模式,密切协作关系。统筹协调旅游业与相关产业间的发展,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交通、农牧业、工业、林业、商业、水利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形成相互促进、互为依托的良好格局。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入境旅游

接待入境旅游人数五年累计666万人次,年均增长32%;旅游创汇累计25.87亿美元,年均增长32%。

——国内旅游

接待国内旅游人数五年累计20935万人次,年均增长15%;国内旅游收入累计1815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16%。

——旅游总收入

旅游业总收入五年累计1991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15%,相当于全区GDP的8%。

——旅游总人数

接待旅游总人数五年累计21601万人次,年均增长13%。——从业人员

到2015年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50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达到110万人。

第三章 旅游发展总体布局

第一节 旅游目的地体系

以“五区三线”旅游发展格局为基础,围绕“三山(阿勒泰山一带、天山一带、昆仑山一带)”、“两盆(环准格尔盆地、环塔里木盆地)”、“一个中心(乌昌旅游集散中心)”六大区域旅游板块,进一步 提升、完善、整合形成“三条核心产业带、六个重点旅游区、二十个精品景区、三条旅游环线”的旅游发展总体格局。

一、打造二十个精品景区

景区是具有观赏、文化、科学价值的自然和文化地域单元,一般具有一定规模和明确的边界范围,具有参观、游览、度假、康乐、求知等功能,有统一管理机构和行政管理职能。

(一)世界级精品景区

按照世界遗产的标准加强景区的保护管理与科学规划,保护精华景观的完整性,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的真实性,完善旅游服务功能与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打造世界级旅游精品景区。

1.喀纳斯

喀纳斯是阿尔泰山地综合自然景观美的典型代表,是中国蒙古族图瓦人的唯一聚居区,依托图瓦人而形成了特色显著的图瓦民族文化与浓郁的民族风情。

发展方向:生态观光

重点项目:完善喀纳斯游客服务中心,完善提升贾登峪旅游接待基地的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加强景区内生态修复、环境治理等保护工作;建设数字喀纳斯系统、图瓦民族博物馆、喀纳斯国际滑雪场,完成禾木、白哈巴旅游节点游客服务中心的配套设施;建设大喀纳斯旅游环线,开发那仁夏牧场、双湖等景点,建设铁热克提乡旅游接待基地。2.天山天池

天山天池集冰川、高山、湖泊、河流、森林、草原、湿地等多种自然景观于一体,是全球中温带干旱荒漠区山地垂直自然景观带的典型代表。

发展方向:生态观光

重点项目:完善游客服务中心、数字天池系统,开展天池海北坝体观景平台生态绿化、天池盘山公路边坡绿化、天池海南淤沙治理绿化,三工河谷生态走廊绿化、三工河、四工河、水磨河流域治理、湖区生态环境治理等环保工程。

3.那拉提

那拉提发育了完整的自然景观垂直带谱,雪峰、冰川、高山、草甸、森林、草原、河流、峡谷等自然景观资源集聚度高、组合层次感强,具有独特的立体美观赏价值。

发展方向:观光、休闲度假

重点项目:完善旅游接待区综合服务配套设施、景区生态游道和环卫设施,建设生态环境监测站、哈萨克民族博物馆,开展景区环境整治、精华景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4.吐鲁番

吐鲁番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是中国、印度、伊斯兰、希腊罗马四大文明体系的交汇点,堪称“丝路文化博物馆”、“绿洲生态博览园”,素有“瓜果之乡”的美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发展方向: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体验 重点项目:加强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力度,进一步开发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体验型产品,培育大型歌舞演艺品牌,加强现有景区的旅游服务等软环境建设;加强旅游业与其它产业的融合发展,依托吐鲁番优质瓜果和历史盛名打造新疆瓜果基地、中国瓜果交易集散中心和国际瓜果博览会,拉动瓜果农副产品销售;推动民间文化的产业化进程,依托各景区培育旅游富民的示范村点。

5.喀什

喀什是维吾尔民族文化的最重要发祥地,是维吾尔民族特色和民俗风情保持最完整的地区之一,是中国境内丝绸之路上保存规模最大、最完好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唯一一座反映伊斯兰文化背景下城市形态的典型城市。

发展方向: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体验、特区商务

重点项目:依托喀什经济特区建设,突出打造喀什维吾尔风情之都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形象,将喀什老城区改造与世界级景区打造相结合,整合喀什地区精湛华美和浓郁古朴的维吾尔生土、木雕、砖雕艺术,建设喀什噶尔大剧院、十二木卡姆传承中心、喀什历史文化博物馆、手工艺街区、国际旅游巴扎等文化产业项目,以及游客集散中心、滨河生态酒店、喀什民居式宾馆等旅游综合服务设施,建设香妃主题园、购物街区等香妃园景区改扩建项目。

(二)国家级精品景区

加强国家级景区的建设和申报工作,保护自然精华景观和生态环境脆弱地带,保护、挖掘和传承传统民族文化,强化科学规划与统一 管理,完善旅游综合服务配套设施,加强景区旅游环境综合治理,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建设国家级旅游精品景区。

1.赛里木湖

赛里木湖是新疆天山最大的内流型高山湖泊,是天山山地综合自然景观美的典型代表。以蒙古族和哈萨克族为主的游牧民族仍延续着几千年来逐水草而居的传统游牧生活,构成赛里木湖古老的人文风情画卷。

重点项目:建设数字景区系统、环境监测中心,加强旅游环境综合整治,完善接待基地旅游服务综合配套设施,开展环湖公路两侧植被恢复工程、野生禽鸟栖息地保护工程、景区草场围栏禁牧、生态移民工程。

2.托木尓-大裂谷

托木尔峰是天山最大的冰川作用中心,是全球超大型山岳冰川的集中分布区,是全球雪豹最集中分布区;温宿大裂谷是天山南北两侧的褶皱及断裂构造带中规模最大、美学价值最高的红层峡谷地貌景观,是天山峡谷风光的典型代表。

重点项目:建设游客服务中心、景区内部道路交通系统、标识解说系统、环卫设施、旅游安全设施、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野生动物救护中心、自然灾害预防系统,开展冰川遗迹与精华地质景观保护工程。

3.神钟山

神钟山景区发育了大规模巨型华岗岩体独石山景、象形山石等地质奇观,成为整个阿尔泰山地花岗岩地貌景观的典型代表,具有突出 地质学和美学价值。

重点项目:建设完善游客服务中心、景区综合服务配套设施、景区道路交通系统、导览标识系统,开展精华地质景观及其生态环境保护工程、额河源头生态保育工程、景区内牧民搬迁安臵工程。

4.喀拉峻

喀拉峻是天山草原风光最美的区域,完整的保留了原始纯净的自然面貌。

重点项目:重点建设景区道路,建设游客服务中心、景区生态游道、观景台、导识系统、环卫设施,保护精华景观,核定载畜量,防止过牧生态破坏,保持原始自然面貌。

5.巴音布鲁克

巴音布鲁克区域是天山构造盆地和典型湿地的代表,是中国最大的天鹅繁殖地和栖息地,是全球偏南纬度大天鹅繁殖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

重点项目:建设完善游客服务中心、景区道路交通系统、标识解说系统、生物多样性与环境监测系统,开展退牧换草与生态修复工程、野生禽鸟栖息地保护工程。

6.乌鲁木齐南山

乌鲁木齐南山风景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冬暖夏凉的气候特征,与阿尔卑斯山、落基山等国际著名的休闲度假区的自然风光、气候环境类似,是国内少有的避暑、滑雪绝佳潜力区。

重点项目:整治无序开发建设区域,提升现有度假村、滑雪场旅 游接待服务功能,面向国内、中亚、西亚中高端市场,建设国家旅游度假区,在国内形成“冬季度假去海南,夏季避暑来天山”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建设国际生态度假村、国际滑雪运动基地、生态营地、户外运动营地、汽车营地、商务会议中心等,进一步完善综合服务配套设施,加强风景区生态修复与环境整治。

7.库姆塔格沙漠

库木塔格沙漠是世界上距离城市最近的沙漠,世界治沙史上“绿不退、沙不进”奇观的缩影,是浓缩世界各大沙漠景观的博物馆。

重点项目:完善沙漠观光、沙雕艺术、沙地运动、科考探险、沙疗保健等系列旅游产品的综合服务配套设施。延伸产业链,带动景区沿线开发瓜果产业园区、工业旅游,促进城市旅游景观和接待设施建设,延长游客的逗留时间,实现“过一夜”的旅游目标和经济目标。

8.库车大峡谷

库车大峡谷堪称地质“活化石”,国家公园以天山神秘大峡谷为中心,包括盐水沟海底世界奇观、天山奇景、红山石林、克孜利亚胜景、大龙池和小龙池等自然景观及周边200公里的地质遗迹保护范围。

重点项目:完善游客中心综合服务配套设施、地质遗迹解说系统、旅游交通系统、景区环卫设施、旅游安全设施,开展精华地质景观及其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9.乌尔禾魔鬼城

乌尔禾魔鬼城是浓缩雅丹地貌特征的典型地质奇观,造型奇特、色彩美观,是国际雅丹地貌的突出例证。魔鬼城景区是北疆旅游环线的重要节点,区位条件优越。

重点项目:重点保护雅丹地貌精华景观,完善生态型游道、环卫设施、旅游服务设施;带动毗邻的克拉玛依百里油区和黑油山景区发展。

10.轮台胡杨林

轮台胡杨林是世界上胡杨林分布最为集中、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地区,是全球胡杨林生态系统的突出代表。

重点项目:丰富旅游项目,完善旅游综合服务配套设施、景区道路交通系统,开展胡杨林及其生态系统的监测与保护工程。

11.慕士塔格

慕士塔格峰有“冰川之父”之称,与公格尔峰和公格尔九别峰并成为“昆仑三雄”,是帕米尔高原的象征与标志,该区域是世界上最为典型的高峰群和中纬度现代冰川的集中分布区,包括喀勒库勒湖、苏巴什村。

重点项目: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及综合配套设施、重点水源地环卫设施、慕士塔格冰川监测站,开展湖区西岸拆迁改造与生态修复工程、湖区上游湿地围栏封育禁牧和草地臵换工程、苏巴什大队部生态移民工程、采矿点关停整顿与生态修复工程。

12.特克斯八卦城

特克斯八卦城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卦爻最完整的八卦城,是中国最西边的八卦城和易经文化所在地,是中国道家文化传播最西端的地 方,是体现周易文化内涵和八卦奇特奥秘的文化圣地,是将《周易》八卦学说与城市规划实践完美结合的经典之作。

重点项目:统一城镇整体建筑风格,开展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拆迁改造、“穿衣戴帽”工程、八卦城形象工程,街道与建筑的改造与旅游服务功能、八卦文化相结合,建设商业一条街、美食一条街、易经文化长廊等主题文化街区,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宾馆、餐馆、商铺的改造与经营,使其成为当地居民受益的富民产业。

13.霍尔果斯口岸

霍尔果斯口岸是我国西部距离中亚中心城市最短、出入境人数最多的边境口岸,有中哈两国元首签署的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是我国与哈萨克斯坦国等中亚国家开展经济、文化交流的国际大通道和桥头堡。

重点项目:依托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建设边境跨国旅游区,开发口岸观光、边境购物旅游,完善旅游服务综合配套设施与绿化美化工程,进一步拓展阿拉木图、阿斯塔纳的跨国旅游线路。

14.二道桥—国际大巴扎

以国际大巴扎、二道桥、民街为主体,浓缩了二道桥百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是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歌舞演艺、餐饮购物为一体的典型维吾尔商业街区,是展示新疆及俄罗斯、巴基斯坦、中亚各国民族特色商品、民族手工艺、饮食文化、建筑艺术的“城中之城”。

重点项目:建设国家旅游文化产业基地,打造“国际第一巴扎”旅游品牌,完善旅游服务综合配套设施,加强旅游安全与环境整治。15.哈密回王府

哈密回王府是新疆规模最大、建筑最宏伟的清宫廷建筑群,体现了新疆多民族文化长期融汇贯通的独特建筑风格;哈密木卡姆传承中心是集中展示哈密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文化中心。

重点项目:整合哈密回王府、哈密木卡姆传承中心、哈密博物馆,打造哈密市旅游文化产业聚集区;建设旅游购物街,完善旅游服务综合配套设施,开展景区绿化工程。

二、发展六个重点旅游区

旅游区是涵盖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产业相对集中的地域单元,一般由一批景区、依托中心城市和若干个旅游节点、旅游交通线路组成,以航空、公路、铁路等与外界联系。

十二五期间新疆大力发展六个重点旅游区,各旅游区形成以精品旅游景区为重点,以旅游中心城市和特色城镇为依托,带动区内其他景区和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格局。

(一)乌鲁木齐都市圈旅游区

区域范围:乌鲁木齐市、昌吉市、阜康市、呼图壁县、玛纳斯县、石河子市、吐鲁番市。

旅游产品:重点打造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展、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冬季冰雪、屯垦文化等旅游产品。

发展思路:加强乌鲁木齐全疆旅游集散中心城市的旅游综合服务功能,借助乌洽会升级为“中国-亚欧博览会”的机遇,全面提升乌 鲁木齐国际商务会展中心、国际商贸中心的地位和功能,依托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新疆国际旅游节、新疆国际冰雪节打造乌鲁木齐国际商都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以天山天池、吐鲁番、乌鲁木齐南山为重点,以达坂城风景区(盐湖浴乐城、风车大世界、王洛宾音乐城、柴窝堡名吃城)、石河子军垦城、五家渠青格达湖为支撑,辐射带动玛纳斯石门子、呼图壁康家石门子、昌吉庙尔沟、乌昌周边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配合国家扩大内需战略,推动带薪休假制度落实,面向内地、中亚、西亚、新疆市场,开发观光、避暑、滑雪、温泉疗养、乡村休闲、购物旅游,形成高、中、低端分工合理的旅游产品体系。

(二)伊犁休闲生态旅游区 区域范围:伊犁地区、博州、和静县

旅游产品:重点打造生态观光、边境旅游、休闲度假、民族风情、历史文化等旅游产品。

发展思路:以那拉提、赛里木湖、巴音布鲁克为重点,以喀拉峻、唐布拉、特克斯八卦城、霍尔果斯口岸等景区为支撑,依托伊宁、新源、特克斯等旅游城镇,带动库尔德宁、恰西、夏塔、伊宁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察布查尔锡伯民俗文化名镇、霍城惠远古城、温泉、怪石峪、阿拉山口口岸等周边景区发展,逐步培育伊犁塞外江南旅游品牌。

喀拉峻、库尔德宁、恰西突出西天山原始森林草原生态景观,修建连通库尔德宁、恰西、喀拉峻的山区道路;那拉提、唐布拉百里画廊温泉疗养区借鉴瑞士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区面向高端市场发展养生 康体休闲度假旅游;昭苏夏塔发展古迹与冰川探险旅游;加强阿拉山口的口岸观光、边境购物及旅游综合服务功能。

(三)阿勒泰生态旅游区 区域范围:阿勒泰地区

旅游产品:重点打造生态观光、民族风情、边境旅游、冬季冰雪、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

发展思路:以喀纳斯为龙头,以富蕴神钟山、吉木乃草原神石城、青河三道海子、富蕴五彩城景区为支撑,以阿勒泰、布尔津、富蕴等旅游城镇为依托,带动福海蝶泉谷、乌伦古湖、哈巴河白沙湖—鸣沙山等景区发展,带动富蕴、吉木乃、可可托海矿业镇等节点城镇,培育阿尔泰、青河为休闲度假旅游城镇。

(四)喀什民族文化旅游区 区域范围:喀什地区、克州

旅游产品:重点打造民族风情、历史文化、特区商务会展、边境旅游等旅游产品。

发展思路:以喀什维吾尔风情之都为龙头,充分发挥喀什特区南疆旅游集散中心以及中亚南亚旅游集散中心的功能,以墓士塔格景区、塔什库尔干特色城镇、红其拉甫口岸为支撑,辐射带动奥依塔克冰川公园、达瓦昆沙漠、泽普胡杨林、塔什库尔干石头城、麦盖提刀郎文化、莎车十二木卡姆、英吉沙手工艺品等旅游产品开发。旅游业与抗震安居和生态移民相结合,带动特色瓜果产业、乡村旅游发展。

(五)阿克苏龟兹文化旅游区 区域范围:阿克苏地区

旅游产品:重点打造历史文化、民族风情、自然观光等旅游产品。发展思路:以阿克苏、库车旅游城镇为依托,进一步完善龟兹石窟群、库车大峡谷、库车王府的旅游服务功能,重点开发建设温宿大裂谷、沙雅胡杨林景区,带动阿瓦提刀郎文化开发;建设龟兹乐舞大型演出基地,以史书及壁画的记载挖掘、整理、再现“龟兹乐舞”文化,培育“龟兹乐舞”旅游演艺品牌,打造龟兹文化旅游品牌。

(六)哈密休闲文化旅游区 区域范围:哈密地区

旅游产品:重点打造历史文化、休闲度假、民俗旅游、自然观光等旅游产品。

发展思路:以白石头风景区、哈密王府为重点,以哈密瓜园、哈密魔鬼城景区、伊吾胡杨林景区为支撑,以哈密市、巴里坤古城为依托,发展以观光为基础的休闲度假旅游。

加强白石头风景区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建设;完善哈密瓜园景区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巴里坤古城的文物保护与文化展示;完善哈密魔鬼城景区、伊吾胡杨林景区的旅游服务综合配套设施建设。

充分发挥哈密作为新疆东大门的区位优势,加强敦煌—哈密丝绸之路旅游线路的合作,引导敦煌丝绸之路游客延伸游程进疆。

三、建设四个特色旅游区

(一)巴州大漠生态与特种旅游区

以阿尔金山、塔克拉玛干沙漠、轮台胡杨林、尉犁罗布人村寨、罗布泊为支撑,打造面向国内外高端旅游市场的特种旅游品牌,组合生态旅游与特种旅游产品线路,建设特种旅游服务基地。

推进塔中机场、塔河大桥至罗布人村寨沿线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推进沙漠探险和轮南塔中石油工业旅游项目开发。

(二)和田玉石文化旅游区

依托和田玉石一条街建设和田玉石文化园暨中国玉石交易基地,依托玉龙喀什河、喀拉喀什河采玉探源地,开发和田玉石文化体验旅游产品;依托尼雅遗址、麻扎塔格山、麻扎塔格古戍堡、热瓦克佛寺遗址开发丝路古迹探险旅游;依托艾德莱斯丝绸厂、和田地毯厂、桑皮纸作坊发展旅游手工艺品基地;依托千里葡萄长廊、千年核桃王、千年无花果王、长寿村,开发和田民俗风情游。充分发挥“和墨洛”经济区的交通枢纽优势,培育315国道、217国道两条旅游发展动脉通道。

(三)克拉玛依工业旅游区

发展要点:克拉玛依重点开发石油工业旅游产品、雅丹地貌奇观旅游产品、城市休闲旅游产品;打造独山子为石油化工特色旅游城市,发展以黑油山为中心,涵盖百里油区、克拉玛依展览馆、新疆石油地质陈列馆、克1号井的全国著名石油工业旅游科普观光体验基地,使 其成为环准噶尔盆地黄金旅游线路上的重要节点。

(四)塔城边境绿洲旅游区

区域范围:塔城市、额敏县、托里县、裕民县、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

重点发展边境口岸购物游、边塞风情游,进一步增强巴克图口岸、俄罗斯风情街、伟人山、裕民山花节的旅游吸引力,开发塔城飞鹅、巴什拜羊等特色美食与旅游商品,依托克拉玛依客源市场和准噶尔旅游环线的部分游客,打造油城休闲基地和边境旅游产品。

四、培育三条核心产业带

以旅游区为重点,以高速公路、铁路和国道、航空网络为交通纽带,整合沿途辐射景区、节点城镇和旅游要素,构建新疆“一轴、两翼”三大旅游产业带。

(一)天山北坡旅游产业带

区域范围:乌鲁木齐市、吐鲁番地区、伊犁地区、昌吉州、博州、哈密地区、石河子市、乌苏市、沙湾县、独山子;

发展思路:以乌鲁木齐都市圈旅游区为核心,以伊犁生态休闲旅游区、哈密休闲文化旅游区为重点,辐射带动奇台江布拉克草原、木垒鸣沙山-胡杨林、奇台硅化木-恐龙沟、五彩湾古海温泉、乌苏温泉、沙湾鹿角湾等景区,以及奎屯、独山子等节点城市旅游发展。

充分利用312国道、星星峡-乌鲁木齐-霍尔果斯高速公路、兰新线等陆路交通,以及乌鲁木齐中心机场,伊宁、吐鲁番、那拉提、博 乐、哈密支线机场组成的综合交通体系,合理组织系列精品旅游线路。

(二)环准噶尔旅游产业带

区域范围: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克拉玛依市;

发展思路:以阿勒泰生态旅游区为重点,辐射带动克拉玛依工业旅游区、塔城边境绿洲旅游区发展,以及216、217国道沿线哈萨克文化部落景区开发;以216、217国道,奎北铁路,阿勒泰、克拉玛依、塔城、喀纳斯机场为交通纽带,共同构筑环准噶尔旅游产业带。

(三)丝路中道旅游产业带

区域范围:喀什地区、阿克苏地区、巴州、和田地区; 发展思路:以喀什民族文化旅游区、阿克苏龟兹文化旅游区为重点,辐射带动巴州大漠生态与特种旅游区、和田玉石文化旅游区旅游区发展,以314、315国道,沙漠公路,喀什、阿克苏、库尔勒、库车机场为交通纽带,培育丝绸之路中道旅游产业带。

五、形成三条旅游环线

(一)准噶尔旅游环线

线路:乌鲁木齐—天山天池—富蕴(神钟山)—福海(黄金海岸)—阿勒泰—布尔津(喀纳斯)—哈巴河—吉木乃(草原神石城)—克拉玛依(魔鬼城、石油城)—石河子(军垦博物馆、周恩来纪念馆)—乌鲁木齐。

(二)天山旅游环线

线路:乌鲁木齐—伊宁(赛里木湖、霍尔果斯)—巩留(库尔德 宁)—特克斯(喀拉峻)—昭苏(夏塔)—阿克苏(托木尓-大裂谷)—库车(库车大峡谷)—和静(巴音布鲁克)—那拉提—独山子—乌鲁木齐。

(三)丝路中道旅游环线

线路:乌鲁木齐—吐鲁番(葡萄沟、坎儿井、火焰山)—库尔勒(博斯腾湖)—库车(龟兹石窟群)—阿克苏—喀什(卡拉库勒-慕士塔格、塔什库尔干)—和田—乌鲁木齐。

第二节 旅游产品体系

在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的同时,开发系列特色旅游产品,打造新疆四季皆宜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一)冬季冰雪游

重点改善和加强乌昌地区、阿勒泰、哈密、伊犁等地冬季旅游接待服务功能,逐步打造为国际冰雪运动基地,提升新疆冬季旅游产品的品质;提供方便、快捷、舒适、价格适中的冬季旅游产品,吸引国内外客商和旅游者参与新疆冰雪旅游,由区内市场向国内外市场扩展;将“冬博会”办成“冬季旅游项目和旅游商品博览会”,打造冬季旅游品牌,扩大新疆冰雪旅游产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二)民俗风情游

依托十三个主体民族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生态资源,利用我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势,开发歌舞文化、饮食文化、节庆文化、瓜果文化等各具特色的民俗风情体验旅游产品。

(三)边境旅游

完善霍尔果斯、阿拉山口、红其拉甫、吐尔尕特、塔克什肯、巴克图、吉木乃等口岸的接待设施及边境旅游市场环境,争取中央与对方国家联合开办边境自由贸易区的特惠政策,建设旅游吸引物和服务体系,积极推进边境旅游发展,使旅游业成为新疆打造西部区域增长极和向西开放桥头堡的重要推动力。

(四)特种旅游

重点培育博州、塔城自驾车线路,设计推出217线、新藏线、帕米尔风景线等经典自驾车旅游线路和自驾车探险线路,为国内外自驾车提供多样的线路选择。建设城镇、景区、公路自驾车营地(救援)体系,形成便捷完善的自驾车服务网络。发放自驾游护照,加大对旅游汽车租赁公司、旅游房车公司的政策扶持力度,着力培育自驾车旅游市场。举办环赛里木湖自行车拉力赛、环塔拉力赛、环库木塔格沙漠户外赛活动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赛事活动,培育和树立特种旅游品牌。

(五)商务会展旅游

依托乌鲁木齐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中国新疆喀什暨中亚南亚商品交易会、新疆国际旅游节、新疆国际冰雪节,培育克拉玛依石油产业链、霍尔果斯口岸中哈合作中心、和田玉石交易市场等商务会展、商务考察旅游产品。筹办好吐鲁番葡萄节、哈密瓜节,依托吐鲁番优质瓜果和历史盛名打造新疆瓜果基地、中国瓜果交易集散中心和国际 瓜果博览会。

(六)工业农业旅游

依托克拉玛依石油、独山子石化、新疆盐湖、达坂城风车、可可托海等工业旅游资源,开展现代工业园区参观、生产流水线参观、工业博物馆、工业文化景观建设、工业旅游购物娱乐活动等。

重点发展乌鲁木齐、昌吉、哈密、库尔勒、独山子、南北疆县城周边区域,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农(牧)家乐、休闲农庄等体验性乡村旅游活动。扎实开展乡村旅游景区(点)星级评定工作,推动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完善升级和乡村旅游产品深度开发,把乡村旅游培育成社会消费热点和品牌旅游产品。

(七)红色旅游

抓住国家推进红色旅游二期工程的机遇,围绕石河子“军垦文化’核心,建设旅游精品,打造“中国屯垦旅游”主体品牌。培育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克拉玛依共和国第一号钻井、金斯特遗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塔城(小白杨)、伊吾保卫战遗址发展红色旅游。将红色旅游开发纳入大区域旅游框架,整合资源,形成多色结合的旅游线路,提升重点旅游产品的综合带动作用。

第三节 旅游城镇体系

一、建设两个国际旅游集散中心

(一)乌鲁木齐旅游集散中心

进一步完善乌鲁木齐作为全疆旅游集散中心的功能,建设集政府的权威性和旅行社的业务性于一体的旅游集散中心服务体系,以适应和满足未来旅游发展需求。

顺应向西开放桥头堡战略和乌鲁木齐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强建设中西南亚旅游集散中心,积极培育亚欧大陆航空中转中心。

向中央争取在乌鲁木齐设临空经济区的特殊政策,建设乌鲁木齐“商务旅游+国际名品免税大超市+会议度假+旅游房地产”的旅游新城区。

(二)喀什旅游集散次中心

依托喀什经济特区建设,培育以喀什为基地面向中亚、南亚的国际旅游集散中心,加强南疆旅游集散中心服务功能建设;配合喀什向西出口加工基地和商品中转集散基地的建设,把喀什建设成国际商贸旅游集散中心。

二、完善八座旅游中心城市

库尔勒市、伊宁市、阿克苏市、阿勒泰市、哈密市、和田市、克拉玛依市和博乐市完善旅游接待服务功能,强化旅游信息咨询服务功能,提升综合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打造城市品牌形象,继续深度开发城市周边景点,加强旅游目的地功能建设。

三、培育特色旅游依托城镇

(一)布尔津欧式旅游小镇

布尔津县是一座具有浓郁欧式异域风情的童话边城,是进入喀纳斯景区的第一景点和必经之地,获得“全国首批十个文明村镇”、“国家园林县城”多项殊荣。

重点项目:不断吸收国际旅游名镇的发展经验,进一步丰富旅游文化产业项目,成为新疆引领时尚的欧式旅游特色小镇;不断完善城镇旅游综合服务配套设施,加强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工程。

(二)石河子军垦城

石河子市是联合国“人居环境改善良好城市”、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是中国军垦文化城市的典型代表。

重点项目:建设军垦文化特色城镇、国家红色旅游基地;通过进一步丰富建设军垦文化的旅游吸引物、旅游项目、城市街区、标识系统,打造军垦旅游城市观光轴,塑造军垦文化的整体城市风貌;完善旅游服务要素综合配套项目。

(三)独山子石化城

独山子是我国石油工业的摇篮和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拥有新疆最早的油井—独山子油井遗址、新疆最早的蒸馏釜—独山子蒸馏釜遗址,具有独特的石油文化城市风格。

重点项目:建设全国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开发石化观光旅游产品;通过建设景观轴、标志性建筑物、景观节点,标识系统等塑造石油文化城市形象;建设游客服务中心、综合服务配套设施,完善北疆旅游

集散地功能。

(四)吉木乃哈萨克风情边城

吉木乃是哈萨克艾林郡王故地、哈萨克文化的重要传承地;吉木乃口岸有百年通商历史,是我国通往中亚、俄罗斯、欧洲的一条重要的国际贸易通道,发展边境购物、跨国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

重点项目:开展艾林郡王府修复重建工程,挖掘、保护、集聚、提升与整合哈萨克族部落文化,创新经营哈萨克旅游文化产业;依托吉木乃口岸大力发展工农边贸、跨国旅游,建设中亚国际会议会展中心、出口农业示范区、创汇畜牧业基地等;打造城市观光轴,营造浓郁的哈萨克文化旅游形象。

(五)塔城俄罗斯风情边城

塔城市是我国俄罗斯族居住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有“东方莫斯科”的美誉,是非物质文化“俄罗斯族民居营造技艺”的传承地;巴克图口岸是我国连接俄罗斯及中亚各国最便捷的口岸,被誉为“准噶尔门户”和“中亚商贸走廊”。

重点项目:建设俄罗斯风情一条街,统一俄罗斯建筑风格,塑造俄罗斯风情的城市旅游形象;丰富旅游文化产业项目,开发边境购物、跨国旅游产品;完善城区和口岸旅游综合服务配套设施。

(六)塔什库尔干塔吉克帕米尔高原小镇

塔什库尔干是我国塔吉克族的主要聚居区,是“塔吉克鹰舞”、“鹰笛”、“引水节”和“播种节”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地。

重点项目:开发塔吉克民族歌舞(《冰山上的婚礼》、《鹰舞》、《雄

鹰展翅》、《帕米尔》等文艺节目)、特色饮食、民族刺绣和手工艺品等系列旅游产品;建设歌舞演艺中心、手工艺街区、游客服务中心及综合配套设施;通过城镇景观轴、特色民居建筑打造帕米尔高原风情的城镇特色。

(七)巴音布鲁克蒙古族特色小镇

巴音布鲁克镇是土尔扈特、和硕特等蒙古族东归部落的聚居区,是“江格尔”、“那达慕”、“萨吾尔登”、“蒙古族长调民歌”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地,是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重点项目:开发展示东归草原文化、那达慕节庆文化、江格尔文化、蒙古族手工艺文化的旅游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江格尔文化传承中心,民族手工艺基地、东归草原文化影视拍摄基地、旅游环保交通系统、游客服务中心及综合配套设施;统一巴音布鲁克镇的建筑风格,营造蒙古族特色小镇的旅游形象。

(八)那拉提哈萨克民族风情小镇

那拉提镇是哈萨克族聚居地,是哈萨克族阿依特斯(阿肯弹唱)、哈萨克族冬布拉艺术、哈萨克族毡房营造技艺、哈萨克族服饰(哈萨克刺绣)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地,是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重点项目:开发旅游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家庭旅馆、旅游购物街区、旅游综合服务配套设施;开展旅游形象工程,将哈萨克文化艺术融入城镇建设,使那拉提镇民居建筑成为展示哈萨克文化的鲜明符号;加强环境整治与绿化、美化。

(九)察布查尔锡伯民俗文化名镇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是全国唯一以锡伯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是“锡伯族刺绣”、“锡伯族弓箭制作技艺”、“锡伯族西迁节”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地。

重点项目:建设国家旅游文化产业基地、特色旅游城镇;深入挖掘锡伯族历史文化、民族工艺文化、节庆礼仪文化、饮食文化等,丰富旅游活动项目和文化内涵;保护与修复历史建筑及锡伯族民居,开展旅游形象工程,打造察布查尔锡伯民俗文化名镇;完善旅游服务综合配套设施。

四、强化旅游强县的接待功能

配合国家城市化进程,积极推进中国旅游强县布尔津、重点推动库车、特克斯、新源、鄯善、富蕴、哈巴河、巩留、巴里坤、吉木萨尔、奇台、玛纳斯、和静、温泉、裕民等自治区旅游强县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强化旅游接待功能、充分发挥节点作用。

五、建设民族文化旅游村镇

依托牧民定居工程建设特色民族文化旅游村镇,重点考虑旅游与服务功能,实现牧民生活水平提高和传统游牧文化保护传承的双赢局面。

(一)阿勒泰地区民族文化旅游村镇

阿勒泰地区各县市依托喀纳斯黄金旅游线(国道217线、216线)、牧民定居工程、乌伦古河和额尔齐斯河引水工程建设哈萨克民族文化

旅游村镇,串联整合哈萨克族克列依部落的文化,在建筑风格、饮食文化、生产生活方式上,复古再现12个阿巴克克列依的主体文脉。

阿勒泰市:开发哈孜别克、叶萨尕斯、胡勒泰波拉提等部落文化; 布尔津县冲乎尔镇:依托喀纳斯开发贾迪克部落的8个分支; 吉木乃县托斯特乡:依托艾林君王府恢复重建展示哈萨克文化; 福海县:依托乌伦古湖开发伊铁勒部落、美尔其部落文化; 恰库尔图镇:依托神钟山景区开发喀拉哈斯、莫勒和部落文化。

(二)伊犁地区民族文化旅游村镇

伊犁地区依托那拉提景区(草原部落)、国道217线、牧民定居工程建设民族文化旅游村镇,以大玉兹乌孙部落为主线,展现克扎依、阿勒班、斯班、宏拉提等乌孙各个分支的主体文脉,对游牧民族的各种节庆活动进行包装,增加游客参与性互动项目,以牧民定居点为舞台展示哈萨克族历史文化的形成发展。

第四章 旅游服务产业要素优化

第一节 旅游交通

一、优化旅游交通条件

依托“十二五”期间国家新增及原有各等级公路、铁路、民航交通体系,按照旅游目的地建设的要求,推动相关部门重点发展与之配套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形成陆空衔接协调、安全舒适、方便快捷的立体旅游交通网络。

民航方面要积极推动旅游中心城市、节点城市和重点景区的机场建设。开通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主要客源地往返乌鲁木齐航线航班的旅游包机;开通乌鲁木齐-喀什-伊宁-乌鲁木齐绕飞航线,实施上海-乌鲁木齐-阿克苏、成都-乌鲁木齐-库尔勒,西安-乌鲁木齐-喀什,济南-乌鲁木齐-伊宁的延伸支线。

铁路方面根据市场需求,逐步引导旅行社与铁路部门协作,设计开发北京—西安—敦煌—乌鲁木齐、上海—南京—西安—敦煌—乌鲁木齐、重庆—成都—西安—敦煌—乌鲁木齐、广州—深圳—西安—敦煌—乌鲁木齐等旅游专列产品。

公路方面重点发展高等级公路和主要旅游城市与重点景区间的快速旅游专用道;协调引导地方政府加快重点景区与周边景区之间的道路建设;根据旅游市场需求协调公路运输管理部门和客运公司开通旅游中心城市至重点旅游区、重点旅游景区的旅游班车。

二、完善旅游交通服务功能

在旅游交通干线沿线布臵层次合理、规模适当的旅游信息咨询、旅游餐饮、汽车旅馆、自驾车营地、旅游厕所等配套服务设施,拓展公路服务区的旅游服务功能,提高旅游交通的通达性和舒适性。启动旅游交通标识体系建设工程,尤其是重点旅游城市和旅游景区引导指路标识、旅游景区宣传广告牌的建设,统一设计制作新疆区内主要交通道路沿线的旅游景区引导标识,发挥旅游交通标识的引导和宣传效应,营造良好的旅游氛围。

第二节 旅行社

一、优化旅行社结构体系

推进大型旅行社改制、重组,实现规模化、集团化和品牌化,增强旅行社的市场竞争力,提高旅行社的市场拓展能力;积极推行旅行社集团经营与网络经营战略,培育若干以旅行社为主体、具有品牌优势、开展跨国经营的旅行社企业联合体;加快组建中外合资旅行社,探索与国内外大型旅行社强强联合的方式。鼓励中、小型旅行社突出特色经营,由旅行社经营向旅游代理发展,参与政府采购、会议外包和多种经营,避免同质低价恶性竞争。

二、完善业务分工体系

通过旅行社法规体系和市场竞争作用,规范和引导旅行社向旅游批发商和旅游零售商两大体系分化,鼓励引导大型旅行社依托资金和规模优势与民航、铁路、饭店、景区、国内外大型旅行社合作发展成大型旅游批发商,引导中、小型旅行社通过兼并、重组、联合、控股等方式发展成网络化经营的大型旅游零售商。

三、提高旅行社服务管理水平

完善旅行社市场准入机制、竞争机制,逐步建立市场服务规范、效益良好的旅行社发展体系。提高旅行社的行业规模、经营效益和服务质量,鼓励旅行社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电子商务,形成传统产品销售模式和网上在线销售并重的产品销售格局。引导旅行社在传统线路产品的基础上根据旅游客源市场需求和规模不断推出新的旅

游产品。

第三节 旅游饭店

一、优化旅游饭店结构

合理调整全区旅游饭店总量、档次和布局,优化旅游饭店结构。到2015年,旅游星级饭店总量控制在家以内,其中四星级以上家,三星级家,总床位数达到万张,年平均床位利用率60%,旺季达到95%。根据市场需求在主要旅游接待城市(乌鲁木齐、喀什、吐鲁番、伊宁、库尔勒、阿勒泰、库车、克拉玛依、石河子、和田、阿克苏、哈密、布尔津等)和重点景区建设个三星级以上宾馆。

二、发展多样化住宿设施

在旅游中心城市和重点旅游目的地根据市场需求建设三星以上会展商务型、文化主题型、时尚度假型和保健疗养型等主题酒店,促进旅游住宿设施品牌化发展;在各地州首府城市和旅游强县鼓励建设经济型快捷酒店、青年旅馆,并逐步形成网络,促进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鼓励休闲度假型旅游景区建设家庭旅馆、乡村客栈、旅游宿营地;引导在主要交通干线沿途合理建设汽车旅馆、旅游宿营地。

三、提升旅游饭店整体素质

提升星级宾馆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引进先进管理模式。加强社会旅馆、旅游宿营地的标准化管理和服务设施建设,制定准入标准。强化“绿色饭店”建设,制定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旅游饭店服务与管理标准。引导鼓励酒店使用环保材料和节能设备,推行“绿色酒店”

消费模式。

第四节 旅游餐饮

一、突出文化内涵和经营特色

充分发挥新疆饮食文化丰富、饮食习俗独特的多民族饮食资源优势,开展特色经营,开发名品精品,进一步丰富菜系、菜品及各类小吃,传承民族传统饮食文化。引导旅游餐饮企业从餐饮环境装修、菜肴介绍、菜肴服务、菜单设计、餐饮人员服饰、餐饮歌舞等方面增强文化内涵,提高餐饮服务、菜肴制作、餐饮歌舞的观赏性和参与性。

二、加快旅游餐饮品牌化建设

依托新疆国际旅游美食文化节,开展美食名店、名厨、名吃、名点、新菜的评选活动,培育一批餐饮名店,培养一批本地名厨,创新一批特色名菜,增强新疆旅游餐饮业的品牌效应。通过摄影展、杂志、报刊、博客、美食客游记、自助游手册等媒介提升新疆旅游餐饮品牌的知名度。

三、充分发挥社会餐饮功能

继续发挥社会餐饮的优势作用,形成具有多种选择性的餐饮体系,满足不同旅游者的需求。各旅游中心城市餐饮应以中国传统八大餐饮体系和欧美西式餐饮体系为基础,推出新疆地域民族特色餐饮体系,以满足主体游客市场需求。积极推进乌鲁木齐、喀什、吐鲁番、伊宁旅游中心城市特色餐饮一条街建设,鼓励地方旅游餐饮企业集聚经营,向品牌化连锁经营方向发展,形成规模效应。

四、提高饮食质量和服务水平

制定旅游餐饮服务和质量标准,推行旅游餐饮评定评比工作,提高旅游餐饮卫生安全和服务质量水平,倡导营养健康餐饮消费观念。引导规范社会餐饮的服务管理,规范经营行为和服务标准,提高服务人员素质,促进社会餐饮提高服务质量。

第五节 旅游购物

一、增强旅游商品研发创新能力

充分挖掘新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传统民族工艺品和精湛的民间手工技艺,研制和开发具有新疆地域文化特色、技术含量高、携带方便的旅游商品系列,满足不同层次旅游者的购物需要。设立新疆旅游商品研发中心,建立新疆旅游商品信息库,每年筛选一批具有突出地域和民族特色、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旅游商品进行重点扶持。

二、加快发展旅游商品生产基地

推进旅游商品品牌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建设集产品设计、工艺表演、现场加工、采购交易等于一体的特色旅游商品生产基地,重点发展阿勒泰黄金宝石加工生产基地、喀什维吾尔工艺品生产基地、吐哈干鲜瓜果生产基地、和田玉石和地毯加工销售基地、伊宁哈萨克民族用品和香料产品基地、克拉玛依工业旅游商品研发基地等旅游商品(纪念品)基地。

三、完善旅游商品销售服务体系

推进旅游商品超市、旅游购物街等旅游商品销售点在旅游交通主

干线沿途、重点旅游景区的合理布局,鼓励引导旅游中心城市的星级酒店、商业街区、车站、机场设立旅游商品销售点。面向中亚、西亚、俄罗斯市场,大力发展乌鲁木齐二道桥-国际大巴扎、华凌市场、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喀什中西亚国际大巴扎等商品销售市场,推进乌鲁木齐临空经济区的免税购物区、喀什保税购物区、重点口岸边境自由贸易区等旅游商品销售基地建设。

四、加大旅游商品宣传促销力度

重点办好“新疆旅游商品设计大赛”,充分发挥地方旅游商品大赛及展销活动的辐射和带动效应。积极参加国内外举办的各级、各类旅游商品交易会,加强新疆旅游商品在“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乌洽会暨中国-亚欧博览会”、“中国新疆喀什〃中亚南亚商品交易会”等会展中的展示力度。不断提升新疆旅游商品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增加旅游商品在新疆旅游收入中的比重,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加大旅游商品扶持力度

建立政府引导、银行支持、担保介入、企业参与的旅游商品企业融资平台,加大信用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对旅游商品企业和生产经营户的扶持力度,缓解旅游商品企业和经营户融资问题。推进有关部门落实国家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引导资金支持力度,扶持旅游商品经营户和生产经营企业加快发展。制定旅游商品知识产权保护和鼓励政策,逐步建立完善的旅游商品地理标志申报确认机制。

第六节 旅游娱乐

一、发展旅游娱乐文化产业

鼓励乌鲁木齐、喀什、吐鲁番等旅游重点城市及重点旅游景区大力发展旅游娱乐文化产业,依托旅游景区、旅游饭店和地方歌舞团体发展大型民族歌舞表演,有针对性地设计专题节目,安排集中表演,打造地域文化特色的民族歌舞表演和娱乐活动,提高旅游文化娱乐的观赏性、参与性和体验性,增强旅游吸引力。

二、丰富旅游娱乐活动形式

鼓励乌鲁木齐旅游集散中心和库尔勒、阿克苏、克拉玛依等区域旅游集散中心城市发展综合娱乐配套设施,传统娱乐方式和现代娱乐方式并重、大众娱乐方式和民族特色娱乐方式相结合,增强游客活动随意性和参与性,通过开辟夜间步行街、购物街,形成民间娱乐集中地带和城市娱乐亮点。

第七节 旅游信息系统一、建设全疆旅游综合服务信息平台

完善新疆旅游信息系统,增加旅游产业的科技含量,把旅游信息服务作为旅游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加快“旅游信息化工程”建设,建立集旅游信息、旅游产品、宣传营销、调查评价、投诉管理、咨询服务、游客信息、意见反馈、电子商务为一体的新疆旅游综合服务信息平台。

二、完善旅游行业管理网络系统

推进电子政务内网建设,依托电子政务专用通道,构建自治区、地州、市(县)三级旅游行政业务管理网络平台。完善包括信息查询服务、政务信息发布、行业监督管理、业务网上服务等功能齐全、统一面向公众的旅游行业管理门户网络系统,实现旅游管理电子化,推进旅游企业信息化进程。

三、推进重点景区和依托城市旅游信息建设

喀纳斯、天山天池等重点景区基于GIS二次开发平台,设计开发景区旅游地理信息系统,为游客和旅游管理部门提供旅游信息服务和管理决策支持。在乌鲁木齐、吐鲁番、喀什等重点旅游依托城市、主要旅游集散地,建立旅游信息中心,建立旅游信息调查与发布制度、假日旅游预报制度。

四、加快建设旅游公共信息咨询服务体系

推进新疆12301旅游服务热线平台建设,提升旅游咨询服务的规范性、便利性,形成以12301旅游服务热线为骨干的旅游公共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加强与118114、12580、116114等公益性服务咨询热线、新闻媒体合作,实现旅游服务信息的快速传递、及时更新和积极响应。建立与12315投诉热线平台的联络机制,设立旅游服务质量信息采集网点,完善旅游服务质量信息库。

第五章 市场开发与宣传促销

第一节 市场开发

坚持做大国内旅游、做活疆内旅游、做好入境旅游、做实出境旅游,形成多元化市场格局,统筹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游协调发展。

一、大力发展国内旅游

(一)扩大国内旅游市场规模

继续深入开发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客源市场,大力拓展东部沿海和邻近省区市场,积极开拓华中、东北和内地其它地区市场。在国内主要客源地推行“一卡通”(一票通),增加国内旅游人数,扩大国内旅游消费。建议争取中央支持,采取赴疆旅游进行交通补贴和市场优惠奖励。

(二)深度拓展“新疆人游新疆”活动

深度拓展“新疆人游新疆”活动,通过发行旅游券、年卡、博物馆门票减免、重点景区实行半价等方式,扩大疆内客源市场规模。在疆内推行带薪休假制度,制定国民旅游休闲计划,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开展奖励旅游和福利旅游,鼓励和支持学校开展休学旅游和夏令营、冬令营活动。

二、积极发展入境市场

(一)稳步开发周边国家市场

完善口岸基础接待服务设施,简化入境旅游手续,优化入境旅游

环境,稳步开发独联体和西亚、南亚地区等周边国家市场,稳定入境客源份额。

(二)重点拓展东南亚客源市场

加强新疆旅游整体形象的宣传促销,实现宣传与企业促销进一步结合。重点拓展港澳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客源地市场。

(三)积极促进西欧北美市场

推出精品旅游线路,加大宣传力度,培育西欧、北美客源市场。

三、有序发展出境旅游

加强对具有出境资质旅行社的管理,制定旅行社组团出境旅游管理办法,建立对出境旅游市场的危机处理机制,强化出境旅游调控手段。

近程目的地—独联体和中西亚地区  中程目的地—港澳台、东亚、东南亚  远程目的地—欧美地区

第二节 市场宣传与营销

一、塑造新疆整体品牌形象

强化新疆整体旅游品牌形象的塑造,在新疆旅游主题形象的统领下,建立各地州旅游营销战略联盟,突出重点,展示特点,体现优势,对新疆社会、经济、文化、历史进行全方位、轰动性的大促销、大宣传,不断提高并强化新疆旅游在中国和世界的认知度、美誉度和吸引

第三篇:印发广州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通知

广州市教育局文件

穗教发„2012‟3号

印发广州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

五年规划的通知

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市直各单位,市属各高校,局属各单位:

《广州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二年二月九日

——公平发展 ——优质发展 ——创新发展

三、发展目标

(一)总目标

(二)具体目标

1.学前教育:构建覆盖广、质量优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2.义务教育: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3.高中教育:推动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多样化发展

4.职业教育:形成政府、企业及社会共建职业教育的新格局 5.高等教育:提升为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服务水平6.继续教育:基本建成终身教育体系

7.师资队伍:建成专业化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 8.教育信息化:全面提升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9.教育投入:持续提高经费投入水平

四、主要任务

(一)以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为重点,建立覆盖城乡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二)以促进均衡发展为重点,全面提升义务教育质量

(一)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工程

(二)农村幼儿园建设与管理工程

(三)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四)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工程

(五)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工程

(六)民办教育资助工程

(七)教师专业发展工程

(八)广州“数字教育城”建设工程

(九)完善教育财政经费投入保障机制试验

(十)国际交流与合作试验

广州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为了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落实《广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推进广州教育现代化建设,将广州教育打造成为南方教育高地的龙头和核心,更好地服务于广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制定广州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

一、发展回顾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和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广州教育系统以创建广东教育强市、提升教育现代化为主线,积极落实八项主要工作任务,各级各类教育得到健康协调发展,建构了适应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教育需求的教育体系,为广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基本实现了“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主要目标。

(一)主要成绩与经验。

1.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至2010年底,广州市属各级各类学校3130所,在校学生总数达215.04万人,比2005年底的学校数和在校生数都有下降,州市各类培训学校(机构)共411所,结业生共57.79万人;注册生共60.88万人。农村成人教育进一步加强,100%的镇建有镇一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2.质量与内涵全面提升,“教育强市”目标得以实现。基础教育坚持开展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各项教育教学改革,大大地促进了优质教育的发展。至2010年底,我市有省一级中小学194所、市一级中小学255所;省一级幼儿园64所,市一级幼儿园108所。普通中小学紧紧扣住课程改革的核心,实施初中毕业生综合表现评价方案和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注重学生个性特长发展;全面推广了中小学“大课间”活动,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建立了完善的艺术教育设施,基本开齐开足艺术教育课程;强化了科技教育特色活动,学生参加全国科技创新大赛连续25届名列全省第一。我市高考成绩连年名列全省前茅。

中等职业学校以布局调整优化为主线,适应广州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需要的专业得到加强。全市(市、区属)中等职业学校共64所,其中,有4所全国首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示范校建设项目学校,22所国家级中等职业学校,全市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8所,其学位数占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总学位数的74.78%.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初次就业(含升学)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广州市共有28所市属技工学校,其中有1所国家重点技工学校、并加大了投放和管理力度。民办教育实现了数量和规模的较大增长,已成为我市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广州市有各类民办学校1658所,在校学生68.47万人。其中民办幼儿园1298所,在园幼儿27.19万人,分别占全市幼儿园数和在园幼儿数的84.73%和79.34%,比2005年有较大的进步;民办小学159所,在校学生26.28万人,分别占全市小学校数和学生总数的15.84%和31.86%(大大超越2005年的23.95%的水平);民办普通中学161所,在校学生10.21万人(民办高中17所,在校学生1.02万人,民办初中144所,在校学生9.19万人),分别占全市中学校数、学生总数的33.89%和17.84%,其中民办初中占全市初中学生总数的23.32%,民办高中占全市高中学生总数的5.72%;民办中等职业学校(不含技工学校)22所,在校学生1.14万人,分别占全市同类学校数、学生数的34.38%和8.31%.民办技工学校18所,在校学生3.65万人,分别占全市同类学校数、学生数的62.29%和31.45%.民办教育的规模、数量及其管理、研究等已成为全省乃至华南地区的样板,也带来了教育投入结构的多样化和多元化。

教育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我市对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进行了重新定位,进一步理顺了行政管理体制。各级教育发展的支持机构的职能得以较为充分的发挥。在学校内部方面,以人员聘用制、公开招聘和岗位管理为重点的人事制度改革已基本完成,现代学校制度的框架得以搭建。

0

教育信息资源总量达65TB。至2010年上半年,市属高校共建立了142门精品课程,其中,国家级21门,省级32门,市级89门。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行业推动、应用引领、技术支撑、社会参与、城乡同步”、“全市一盘棋”的大教育信息化格局。教育信息化的特色与品牌逐步彰显,打造了“同步教学资源包”、“3D仿真虚拟机器人系统”、“天河部落”等一批特色应用项目。

我市在选拔机制、培养机制、培训机制和管理机制上进行教师人力资源建设的改革创新。建立了中小学教师工资福利待遇的长效保障机制,实现中小学教师和公务员收入同步增长,落实“两相当”;依法落实中小学教师医疗保障和住房公积金,调动了干部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奠定了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基础。基础教育阶段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大专毕业及以上学历的占专任教师比例,都比2005年大大增加;市属普通高等教育专任教师中,副高职称及以上的占43.13%,比2005年增加了3.95%.以科研促进教育质量提升。“十一五”期间,全市投入科研经费5.83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59倍;国家级科研课题立项19项,省部级科研课题118项,厅市级科研课题733项;获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研成果奖2项,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49项,其中一等奖14项。

5.教育服务能力持续提升,交流与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市属高校的科研水平大幅提高。我市开展了创新学术团队评

培训合作协议》和《广州市佛山市同城化建设教育合作协议》得以签订。至2010年底,广佛教育城域网互联共享工程、“广佛肇”职业教育相互招生和技能竞赛、“广佛肇”教育人才合作与交流等重点工程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十一五”期间,广州教育事业发展的实践证明,政府的重视和财政投入增长到位,才能保证教育的优先发展;只有科学规划、统筹发展、分类推进、全面协调,才能贯彻教育的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公平发展、提高质量,才能使教育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确立创建教育强市、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目标和工作主线,才能更加有效地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坚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才能保持教育的活力和服务能力。

(二)主要问题与挑战。

1.优质均衡、多元开放的教育体系尚需完善。学前教育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存在着不平衡现象,公办幼儿园数量偏少,民办幼儿园没有得到政府太多扶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需进一步推进;普通高中教育办学特色不够突出;职业学校办学水平仍待改善和提高;高等教育发展尚待进一步加强。

2.教育不能适应广州经济社会急剧转型与人口总量结构变化。“十二五”是广州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阶段,是率先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和建设国际商贸中心、世界文化名城的关键时期,教育目前的发展格局、制度活力、人才培养、4

社会事业整体发展的必然挑战,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幸福奠基是幸福广州主题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应然挑战,保持和争创广州教育的新优势是南方教育高地建设的现实挑战。

二、指导思想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配合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定位,结合国家、省有关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贯彻需要,全面落实《广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实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幸福奠基”的核心理念,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发展思路。

围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幸福奠基”的核心理念,坚持优先发展、公平发展、优质发展和创新发展,率先实现广州教育现代化。

——优先发展。把发展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和改善民生的首要之举,确保教育优先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公平发展。把教育公平作为教育发展的基本政策取向,均衡配臵教育资源,推动城乡、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同时努力提供适合学生不同需求的个性化教育,保障每个受教育者都能得

以上独立建制的公办中心幼儿园,80%以上的镇建成1所规范化公办中心幼儿园。各区(县级市)公办幼儿园占比达到30%以上,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公共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

——保教质量整体提高,规范化幼儿园建设进一步加强,75%以上的幼儿园达到省、市规范化幼儿园标准,15%以上的幼儿园成为省、市示范性幼儿园。

2.义务教育: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学五年保留率均为100%,初中生年辍学率1%以下(含转入转出差)。

——全面实现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入学机会均等,确保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以及全部适龄残疾儿童同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全市义务教育学校达到规范化学校标准,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明显提升。

3.高中教育:推动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多样化发展。——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8%;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大体相当。

——普通高中教育内涵优质发展,基本形成“办学体制灵活多样,特色高中合理布局”的高中新格局。

4.职业教育:形成政府、企业及社会共建职业教育的新机制。——建成与广州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相适

——教师数量充分满足教育发展需要。到2015年,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生师比接近或达到京津沪平均水平;小学教师数量逐步适应小班化教学需要。

——培育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颇具影响力的知名教育专家与学者。至2015年,市属高校建设国家、省、市级教学、科研创新团队20个;新增(培养或引进)珠江学者5名、高水平学术带头人100名;基础教育系统培养或引进教育专家10名,新增省市名校长(园长)100名、名教师200名;力争新增特级教师50名、中学正高级教师50名,新增小学高级(副高)教师100名。

——建成一支结构优化、师德高尚、充满活力的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师资队伍。

8.教育信息化:全面提升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网络全覆盖,装备全到位”;教育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基本实现“资源全覆盖,服务全覆盖”;城乡师生信息素养的建设基本实现“教育体系化,人员全覆盖”;教育信息技术深化应用基本实现“领域全渗透,应用全方位”;教育信息化体制机制基本实现“体制健全、管理规范、运行高效”。

9.教育投入:持续提高经费投入水平。

——逐步提高财政一般预算教育经费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到2012年,市财政一般预算教育经费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

0

内涵建设。推行科学保教方法,促进每个幼儿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二)以促进均衡发展为重点,全面提升义务教育质量。1.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编制全市教育资源布点规划,将其纳入我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作为全市教育实施新建、扩建、改建、重建的依据。依据该规划,加快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的均衡配臵。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机制和督导评价体系。推进义务教育资源配臵标准化、均等化,实现区域内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教职员编制标准、教职员工资标准和公用经费标准。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区域辐射面,鼓励和支持合并、一校多区或集团办学、学区管理等多样化办学模式的探索。继续加大力度实施“百校扶百校”行动计划,通过互派人员、开放听课、跨校学术交流、跨校师徒结对等形式,实现优质资源学校和薄弱资源学校管理思想、人力资源和教学资源的共享,有效提升薄弱学校教育教学水平。

2.保障各类儿童同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通过扩大公办学校学位,探索向符合条件的民办学校购买学位等方式,逐步解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入学问题。制定特殊教育经费标准,足额配备特殊教育教职员工,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各区、县级市建立一所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保障适龄残障儿童入学率达到98%,特殊教育学校能够满足本地重

2.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充分发挥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优化资源配臵,增强发展活力。制订普通高中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促进学校办学体制和培养模式多样化。坚持特色发展,支持高中学校立足学校传统和优势,发展校本课程,创新育人模式,形成一批科技、艺术、体育、外语等特色高中。基本形成具有广州风格的高中多样化办学的特色谱系。在普通高中选择少数有条件的学校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和国际化人才培育模式,扶持民办高中发展。到2015年,基本形成“办学体制灵活多样,特色高中布局合理”的新格局。

(四)以推进校企联盟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和办学水平。

1.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加强中高职的纵向衔接和普职渗透,推进完全学分制、引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有别于普通教育,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选拔与评价制度,促进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的横向贯通,为广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知识型、应用型和发展型技能人才。

2.加强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和办学能力建设。深化职业学校布局调整,完善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模式。集中力量,优先发展现已拥有优质资源的重点职业学校,优先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对应的紧缺性人才专业,4

2.打造高水平地方性大学。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加大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力度,促进高水平地方性大学建设。大力扶持国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鼓励和资助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以及专业学位点的申报,打造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和重点专业品牌;积极推动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加强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积极引进国际知名大学来穗合作办学。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在穗部属和省属高校的合作,积极探索与国内、国外(境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学生的新途径,探索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重点,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推动市属同类型或同层次高校之间实施名师共享、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学生交换培养等人才培养合作方式。建立和完善市属高校拔尖创新人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造就大批支撑广州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实用型、技能型等多类型专门人才,人才培养质量保持全国同类高校前列。

4.推进产学研政合作。大力推动学研基地、国家级校企合作示范基地、省市级校企合作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中心的建设。深入推进产学研政合作,推动科学普及、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推进文化传播,增强知识服务能力。高等院校按照项目带动、校

改革试点工作。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完善开放大学模式,探索形成中心城市学习型社会建设模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为学习型社会建设创造更好的环境。

4.建立市民终身学习制度。建立非义务教育阶段弹性学习制度,形成和完善企事业单位学习制度和职工教育制度;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劳动技能培训活动。鼓励个人以多种形式接受继续教育,并创新数字化管理制度。

(七)以加大扶持和规范管理为重点,引导民办教育可持续发展。

1.加强民办教育的统筹、规划和管理工作。制定《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对民办教育的功能、类型、层次、结构及比例等进行合理定位,依法加强对民办学校办学行为的督导、检查,完善民办教育综合执法和评估制度,促进民办学校规范办学。依法明确民办学校的准入、变更、重组和退出机制,落实民办学校法人财产权,建立民办学校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探索民办学校风险保证金等风险防范制度,逐步形成民办学校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

2.扶持民办教育发展。通过民办教育专项资金和政府购买学位等形式,加大对民办幼儿园和接受来穗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的民办学校的扶持力度,催生一批价平质优的民办学校;将民办学校教师资格认定,业务进修、培训、职称评审、评先、表彰等

务长效机制。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合力育人机制,建设一批覆盖全市的优秀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示范基地,推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效衔接。

3.加强体卫艺教育、国防教育和科技教育。建立大中小学相衔接的体育卫生艺术教育体系,实现“校校有特色,人人掌握两项体育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的目标。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丰富课外文体活动,努力提高学生体育竞技和艺术创作水平,打造一批高水平的体育、艺术团队。继续推进学生阳光体育活动,完善大课间体育活动机制,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制度得到落实。加强国防教育,推进学生军训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建立和完善学生科技教育体系,开展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程改革,建设一批科技创新教育基地,定期开展中小学科技教育质量评价,促进科技教育课程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以项目实验为依托,构建广州市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加强科技教育实验室建设,基本满足学校尤其是边远地区农村学校开设科技教育课程的需要。促进科技教育的教学仪器、多媒体、实验材料和工具等多种科技教育资源的研发与配备。积极发展特色教育,建成一批广东省科学教育特色学校。注重青少年科技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形成一批工作扎实、创新性强的青少年科技教师创新团队。

4.促进德育教师专业发展。建立市、区(县级市)骨干教师德育实训基地,建立德育教师专业化培养制度,加强德育教师专

0

初中毕业的方式(纳入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提前批招生或提前批录取前独立招生),采取“3+3”培养模式,培养一批具备本科学历以上、具有中等师范专业素质的小学和初中教师;加强广州大学师范专业的本科和研究生学科建设,通过招收优秀高中毕业生(纳入高考招生的本科第一批录取),采取本硕连读方式,培养出一批具备研究生以上学历的高中学科教师及学校管理人才。

3.完善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整合资源,组建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完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体系,加强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工作。强化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发展。加强区(县级市)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设,建设一批示范性区(县级市)教师培训机构。制定教师培训基地资质认证制度,加强对教师培训机构、基地的管理。定期对师范院校从事教师教育的专任教师、各级各类教师培训机构的教师和管理者进行专项培训。制定《教师培训课程指南》,加强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库建设。建立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标准,加强教师培训的精细化管理与服务。

4.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专业水平。建立广州市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体系,整体推进中小学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加强与境内外高水平大学、教育培训机构合作,建设一批校长、骨干教师培训基地,深入推进新一轮广州市基础教育系统“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和引进一批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教育专家、名校长和名教师。

字教育城”,不断丰富和完善教育教学资源库。建立科学、有序、高效的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和交换服务体系。整合教育电子政务应用与资源,加快教育管理综合系统和基础数据库的建设,构建科学的教育管理与教育决策支持体系。构建数字化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引进国际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继续推进“广佛教学资源共同体”的建设,并扩大到广佛肇等地区。

2.推进师生信息素养与能力的建设。完善市、区(县级市)、校三级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应用信息技术的岗位能力。培养和引进信息技术专门人才,全面落实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人员持证上岗制度。重点支持农村地区信息技术教育教师和网络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优化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深化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等方面的应用。

3.创新教育信息化的体制机制。形成较为完善的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政策法规、标准规范、管理制度和服务体系。探索政府引导、行业主导、社会参与、各方联动的区域教育信息化协同推进机制。探索和建立教育信息化有效应用的激励机制、项目绩效评估制度、投入管理监督机制。建立教育信息化服务保障体系。

4.深化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大力推进基于下一代互联网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大力推进广州“数字教育城”的广泛应用。改革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和教育管理模式,全面实现教育

不断完善教育法规制度体系。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坚持依法决策,健全决策程序,强化决策责任,加强教育行政执法与监督。继续深入推进依法治校,深化校务公开,建立教育纠纷解决机制,完善教育司法救济制度,保障学校、举办者和师生的合法权益。

4.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加强教育督导与教育决策、教育执行之间的统筹协调。坚持督政与督学并重,监督与指导并重,定期开展考核,强化对政府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督导检查。建立和实施督学责任区制度,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完善教育督导公示公报制度,主动接受社会与媒体监督。

(二)先行先试,推动教育制度创新。

1.深化学校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原则,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选择部分非义务阶段公办学校进行公办民助、合作办学、委托管理等多种形式的改革探索,增强学校办学活力。高中阶段选择部分公办学校探索集团化办学,借助优质教育资源改造薄弱学校、扶持新校发展,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学校办学,促进校企合作。促进高等学校产学研合作,推动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完善优惠政策,鼓励公平竞争,引导社会资金进入教育领域。

2.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增强各级政府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领导、统筹、协调、服务能力,进一步理顺教育部门和相关部

学校考核办法。

4.完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保障机制。完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与制度,统筹解决好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逐步提高公办中小学接受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的比例。加大对接受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的民办学校扶持和管理力度,加大对以招收来穗从业人员随迁子女为主的民办小学补贴力度。探索与制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广州继续升学与就业的办法。

(三)加大投入,确保教育经费高水平供给。

1.确保经费投入的“三个增长”。公共财政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合理划定全市及各区(县级市)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并逐步提高。到2015年,广州市及各区(县级市)财政一般预算教育经费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达到23%以上;制定全市各级各类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最低标准,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保障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和教育经费投入基本水平;健全市、区(县级市)政府教育经费投入的监督与考核机制,把“三个增长”纳入党政领导考核内容,纳入全市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2.拓宽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吸纳社会资金,增加教育投入总量。鼓励发展校办产业和提供社会服务,对于学校发展校办产业、开展勤工俭学、提供社会服务给予贷款和收费等方面的政策优惠,积极落实国家现行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健全捐资办学、出资办学

利用各类资源,组织和管理全市教师培训工作,把教育行政人员培训、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科研人员培训、学科骨干教师培训统整起来。加强教育科研常规培训和专项培训,增强培训的系统性和实效性,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教育科研人才队伍。指导和支持各区(县级市)教育发展中心的教育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工作,进一步完善教科研培机构及其功能一体化体系。加强对教育科研的宏观协调和统筹,优化与配臵全市教育科研的力量和资源。整体设计和优化组合市教育规划课题,通过重大课题、重点课题的立项和研究,推动市属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与省(部)属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建立教育科学研究共同体。建立有序、高效的教育科研管理体制,整合教育科研资源,进一步创新教育科研发展机制。建立和完善全市统一的教育科研信息库和课题管理网络。

2.加强教育政策与规划研究。加强对列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和省、市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工作的指导、评估和推广工作。整合全市教育科研力量,加强对教育中难点、热点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加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研究和政策研究,为广州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提高教育事业发展和规划的科学决策水平。

3.加强科研课题管理与推广。教育科研课题实施从重立项转向重过程、重队伍、重机制、重效果,以管理促成果。重新修订

0

术团队建设和管理,依托市属高校“羊城学者”科研项目、市属高校研究生创新项目等培养科研领军人才和学术骨干。鼓励并支持市级教育科研机构、教学研究机构、教育社团和各区(县级市)教育科研部门组织相关领域的课题申报、立项和研究活动,推动行政性教育科研活动和群众性教育科研活动共同繁荣。

5.加强教育科研的区域和境内外合作与交流。探索区域教育科研协作的新形式、新模式、新途径。鼓励区域间共同推进重大教育科研项目,建立教育科研互助协作机制,推进教育科研均衡优质发展。尽快出台《广佛肇经济圈建设教育培训合作规划(2010-2020)》,在《广佛肇经济圈建设教育培训合作协议》和《广州市佛山市同城化建设教育合作协议》框架下积极合作,建立综合平台,通过学术论坛、科研协作、共享资源等途径加强广佛肇三地教育科研部门和教育科研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国内同类城市,尤其是港澳台地区以及国外发达城市教育科研部门、学术团体的交流与合作,增强我市教育科研的影响力。

六、重大工程与试验

(一)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工程。

加强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基本教育公共服务整体水平,促进教育公平。

1.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项目。编制完成全市义务教育资源布点规划,纳入全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全市教育设施新建、2

强化农村学前教育的建设与管理,构建覆盖广、质量好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1.加强农村学前教育的规划与投入。加大各级政府对农村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将幼儿园作为新农村服务设施统一规划、优先建设。市学前教育专项资金在分配时向农村和山区倾斜。

2.优化与管理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已承租、改制的镇中心幼儿园由镇政府逐步收回举办公办幼儿园,小学附设的乡镇中心幼儿园要逐步剥离,实行独立建制;支持大村办好集体性质的独立幼儿园、小村联合办好集体性质的幼儿园,常住人口规模4000人以上的行政村要举办独立的幼儿园。继续探索以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为重点的“镇村一体化”管理模式,到2013年,每个镇要建成1所以上独立建制的公办中心幼儿园,80%以上的镇要建成1所规范化公办中心幼儿园。

3.加强农村幼儿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建立政府、幼儿园、个人合理分担的幼儿教师培训经费投入机制,建立健全农村幼儿园教师和园长培训体系。建立一支农村幼儿教育管理队伍,对幼儿园的办园方向、办园目标、办园水平等进行有效引导。保障农村幼儿教师的基本权益和待遇,建立奖励制度,对坚持在农村第一线的幼儿园教师进行奖励。

专业30个,并将其中的8个专业建设成为国家级示范性专业。重点专业要力争在“十二五”期间达到:具备突出的产业与行业背景,形成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职业学校专业结构;经过3-5年的探索实践,建成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示范性专业,形成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带动相邻或相近的一大批专业建设,起到以点带面的积极效应。对所扶持的重点专业,应能兼顾区域经济发展的眼前急需、发展必需和潜在需求,尤其重视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应的先进性内容。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和规章制度,对重点专业给予经费投入和专业师资队伍配备方面的政策倾斜,支持学校打造重点精品课程,支持在职业学校内建设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

3.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完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布局与功能形态,充分发挥资源投入的综合效用和专业优势,建设15个与支柱产业和主要通用性大类专业相配套的市一级职业教育实训中心,将其中的10个建成省级以上实训中心。实训基地建设将与重点专业建设配套进行,既要结合现代化示范性学校的规划和建设,也要重点扶持专业特色鲜明、教学培训质量好的学校,重点培育高质量实训基地,提升其技术含量、装备设施的质量和规模。实训基地的规划运作和投资的原则,均参照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标准,建设周期为2-3年。

(四)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工程。

6的开放型区域创新基地,增强市属高校在区域产业转型和升级中的服务能力。

(五)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工程。

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学习方法和学习手段,建立与各级各类教育相互衔接的沟通机制,实现无处不在的教育。引导每个市民树立和践行终身学习理念,将广州基本建设成为现代学习型城市。

1.完善终身学习的公共服务平台。继续以“广州数字化学习港”为载体,完善面向各类教育受众的终身学习数字化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大力推进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建设全国一流的现代远程教育开放大学,使全社会的教育与学习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

2.建立并完善继续教育体系。构建并完善继续教育与高等教育相互衔接,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相互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互贯通,各级各类继续教育整体配套、协调发展的开放式继续教育体系。城区建成以社区学院为龙头的学习型社区;农村建立起完善的劳动力培训体系;企业建成高质量的在职培训体系,企业在岗职工全员培训率达到60%.3.建立市民终身学习制度。建立非义务教育阶段弹性学习制度,形成和完善企事业单位学习制度和职工教育制度;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劳动技能培训活动。鼓励个人以多种形式接受继续教

障。认真落实公民办教师培训一视同仁的政策;落实民办教师全面参与公办教师的科组交流、公开课、论文评审、课题申报等教研和科研活动。

(七)教师专业发展工程。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实施人才培训计划,突破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全面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和水平。

1.实施中小学教师全面培训计划。进一步完善全员培训以远程教育为主、骨干教师培训以面授为主、个性化培训以校本为主的三头并举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建立教师终身教育制度。加强和规范培训管理,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到2015年,幼儿园教师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达70%以上,小学教师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达99%以上,初中教师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达95%以上;小学教师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达76%以上,初中教师具有硕士学位或学历的比例达7%以上,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具有硕士学位或学历的比例达20%以上。小学专任教师受聘小高职称及以上的比例达60.5%以上,初中专任教师受聘副高职称及以上的比例达22%以上,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受聘副高职称及以上的比例达32%以上;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达60%以上,本科院校、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中具有境外教育背景的比例分别达30%以上和20%以上;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达90%以上,其中来自企业生产、管理第一线或具有行业企业工

0-

第四篇:水利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水利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摘要)

一、指导思想

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实现地区“两个率先”为核心,以水资源优化配置为目标,以节水为主线,以民生水利建设为重点,以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和水利改革为动力,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为地区在南疆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率先实现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提供水资源保障。

二、规划目标和重点工作

建立科学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的地下水增水工程体系。到2015年全地区农用机电井提水能力由现在的5亿立方米提高到8.5亿立方米。

大力推进田间高效节水、渠道防渗工程建设,建立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农业节水工程体系,引领农业现代化发展,通过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为调整用水结构,优化水资源配置创造条件。“十二五”期间,全面完成塔河综合治理项目建设任务,积极推进大、中、小型灌区节水改造和病险水闸除险加固,新增农业高效节水200万亩,新增干、支、斗防渗渠道2000公里。灌溉水有效利用率达到52%。

加快山区控制性水库工程前期和建设进度,建立拦洪削峰、调剂余缺的地表水增水工程体系。到2015年力争在河流域建成大、小石峡水库,在渭干河流域建成骆驼脖子水库,在台兰河争取建成大桥水库,其它中、小河流具备条件的水库要力争开工建设,使地区主要河流的山区水库调蓄能力由现在的6.4亿立方米提高到22亿立方米以上。

加快工业供水工程的前期和建设进度,建立以地表水和中水利用相结合的工业供水体系。2015年地区工业供水能力达到3亿立方米以上。

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逐步建立以水权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体系。确定“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2015年全地区用水总量控制在70亿立方米以下,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控制在55立方米/万元以下,水功能区达标率达到80%。

以防洪规划为依据,集中力量抓好自治区重点应急防洪工程和中央中小河流、内陆河治理工程建设与管理,以防洪监测预警预报信息化建设为手段,建立以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洪减灾体系。

第五篇:市科技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衡水市科技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草案)

衡水市科学技术局(2010年7月13日)

“十二五”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阶段。科学编制和实施好“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对于我市积极适应当前科技工作形势发展的新变化,妥善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挑战,建设创新型城市具有重大意义。为促进我市科技工作在“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快速发展,进一步提高我市的自主创新能力,现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衡水市科技发展现状

(一)“十一五”科技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间,全市科技工作认真贯彻“科教兴市”战略,紧紧围绕“加快发展”主题和“结构调整”主线,按照“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指导方针,坚持科技面向经济建设,规范加强科技管理,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施科技富民工程,科技工作的活力明显增强,科技工作的显示度明显提高,为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科技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中共衡水市委、衡水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科技工作的意见》、《中共衡水市委、衡水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衡水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营造了科技发展的政策环境。同时逐年加大科技投入,市财政科技投入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市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全社会研究开发费用由2005年的4.26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4.8亿元,增长了12%。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通过开展科技攻关,实施火炬计划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我市在工程橡胶、丝网、玻璃钢等产业形成了特色和优势。“十一五”期间,经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4家,全市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达到5家,形成了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科技型企业。同时着力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载体和培育基地,积极推进区域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增强产业的聚集效应,提升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目前全市区域特色基地达到7家,居全省前列。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技工贸总收入达到70亿元,增加值突破12亿元。

科技服务“三农”效果显著。“十一五”期间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积极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加强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农 业科技信息化服务水平,普及科学知识,培养新型农民,推进科技进村入户、惠及于民。衡水市、深州市、穆村乡、西八弓村分别成为全省首批星火科技12396试点市、县、乡、村,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科技保障。二是围绕现代农业生产,实施一批新优品种和农业技术研发推广项目。重点实施了“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及深加工技术开发与示范”、“系列天敌昆虫工厂化繁育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蔬菜标准化生产及商品化处理关键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套袋苹果黑点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中试与示范”等一批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推广项目,使科技在服务现代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不断增强。三是继续实施“河北省一县一业一园工程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和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建设,在开发、应用及推广优质、高产、高效种植业综合技术上实现了新突破,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园区的示范、辐射作用,从而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通过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完善服务手段,增强服务能力,着力推进区域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1、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目前全市各级各类生产力促进中心已发展到11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3家,市级生产力促进中心 8家。另外,全市有6家生产力促进中心加入河北省生产力促进中 心联盟,为中小企业科技进步提供了有力强有力支撑。

2、围绕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加强各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十一五”期间先后建立了河北省“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省玻璃钢技术研究中心”、“河北省教育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三个省级行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时成立了“衡水市塑胶助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衡水市西洋管弦乐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市级研究中心。这些研发中心的建设,有力地提高了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水平。

3、加强“衡水市科技项目信息网”和“技术市场网”建设。“科技项目信息网”已与国内150多所院校、院所和市内650多家企业建立了联系。“技术市场网”已发展网络会员938家,发布科技成果、专利技术、招商引资等项目信息11899条。

科技项目实施绩效明显。“十一五”期间,全市通过集成各类科技资源,充分发挥科技项目对于地方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提升了全市高新技术和传统产业的水平。全市共组织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项,政府财政投入科技经费***万元,同时,争取国家、省科技部门科技计划项目***项,争取科技资金***万元,引导工业企业投入***亿元。重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为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衡水市科技发展当前所面临的形势及存在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我市经济发展处于战略性结构调整和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综合竞争力,已成为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面对国内外科技发展大趋势和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实,我市与国内及省内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科技管理部门自身实力不足,服务手段不硬,科技投入不够,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二是科技与经济结合不够紧密,科技成果有效转化机制还不健全。三是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真正形成,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较弱。四是全市缺少牵动性、带动作用大的高科技项目,支柱性产业特征不明显。五是全社会的科技投入体制不完善,企业科技投入水平低,民营资本的科技投入规模小。六是人才结构不尽合理,从事信息技术、智能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新技术开发人才缺乏,高级专业管理人才严重不足。七是有利于科技事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和政策支撑体系尚不健全。

二、“十二五”科技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技兴市”战略,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 方针,坚持科技工作面向经济主战场,坚持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全市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着力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科技富民工程,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发展模式转型,为衡水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1.扩大开放,自主创新。创造一流环境,以优惠的政策开展科技招商,为振兴我市经济服务。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大力吸引国内外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强化引进技术的二次创新,实现高起点上的新发展。

2.突出重点,突出特色。紧密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把有限的资源、人才、资金集中到最需要、最具优势的方面。充分发挥科技与自然资源优势,突出区域自身特点,抓住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关键环节和重大科技问题,加大科技投入和工作力度,实现重点突破,整体联动发展,形成区域自身发展的科技优势和产业优势。

3.政府主导,市场驱动。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积极引导,重点扶持。根据市场需求,组织实施科技攻关,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整合科技资源,集成科技力量,形成科技优势,增强科技实力。运用市场竞争与合作机制促进科技产业优化、集群增效,实现科技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4.以人为本,用好人才。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区域人才资源,使人才优势真正转化为竞争优势。用活人才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引进培养急需人才,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环境机制,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潜能。充分发挥创新型人才在科技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加强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使国内外优秀人才、技术为我所用。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衡水市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底,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提高,全市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培植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较高水平的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健全一个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对全市经济增长和节约型社会建设形成有力支撑。

1、科技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十二五期间,力争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产品。全市专利申请量年均增幅达到16%以上,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比例

大幅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增强。

2、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9%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 均增长22%以上,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3、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根据我市农业发展需要和农业科技发展的实际,以“创新能力强、产业化发达、安全循环节约、意识技能现代”为目标,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水平。培育一批对不同地区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示范作用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形成一批农业科技龙头企业,建成一批具有区域特色、品质特色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不断提高优势农产品的档次和水平。

4、科技成为资源节约与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5%;万元GDP能耗下降到0.8吨标准煤以下;万元GDP耗水下降到125立方米以下;生态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优化。

5.科技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基本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科技发展管理体系、政策保障体系和投融资体系,建立稳定的财政科技投入增长机制,大幅度增加财政科技投入。“十二五”期间全社会R&D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2%,政府科技活动投入占财政支出达到0.8%以上。

6.全社会科技素质显著提高。大力推动科普工作,发展 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和科技意识。初步形成适应产业发展要求与方向、有利于提升全社会科学素质的社会知识体系。

7.建立和完善具有区域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调整优化科技结构,整合科技资源,逐步建成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以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中介机构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到2015年各类生产力促进中心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20家以上。

三、“十二五”科技发展主要任务

(一)工业及高新技术产业

1、大力培植新兴高新技术产业

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实施高新技术项目为突破口,以高新技术区域特色产业基地为载体,着力扶持和壮大高新技术企业,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不断加强技术创新,提升整体技术水平,积极开发新产品,推进产业上档升级,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高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和光机电一体化等领域,使之成为我市经济新的增长点。(1)电子信息领域

围绕促进应用软件系统集成、增强数字通信设备配套能力,着眼于推动形成产业集群,培育特色优势产品。集中建设电子材料和元器件、应用软件、数字通讯产品、信息网络技术四大产业化工程,形成以应用软件及系统集成为核心、以数字通信产品为辅的信息产业发展新格局。

强化软件开发环境建设,优先支持嵌入式软件开发测试、企业信息化、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家庭网络、ASP等服务和网络支撑平台建设;重点支持交互式智能白板及应用系统的项目研究;努力提高现代物流、交通管制、远程教育、社区服务等信息应用系统的开发能力,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信息应用服务体系。

(2)新材料领域

紧跟新材料向功能化、复合化、智能化发展的国际趋势,立足于尽快形成产业优势,充分利用信息和计算机管理技术,以新材料制备、材料成型、材料表面处理、改性、复合加工等共性关键技术为主攻方向,加强材料设计、制造工艺控制、材料在线检测分析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积极发展对衡水市国民经济有重要支撑作用、市场需求量较大、实现产业化基础较好的新材料产品,加速推进新型功能材料、新型金属材料、非金属及其复合材料的产业化。

(3)光机电一体化领域 着眼于全面提高衡水市工业自动化和系统集成水平,组织精密成形技术攻关,大力推进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应用,加快数控通用设备、激光加工设备、(光)机电一体化装备的产业化、规模化;提高工业智能技术、数字化技术、精密制造技术、绿色制造技术等先进制造技术推广应用率,培育一批具有研究开发实力的制造龙头企业;依托骨干企业和研发机构,加强国内外技术合作,集中力量组织机电一体化的运输机械、纺织机械、通用机械等成配套设备的研究开发。

(4)新能源技术领域

在加强节能和提高能源效率为核心的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的指导原则下,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积极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十二五”期间,能源领域要重点瞄准化石能源高效洁净利用与转化、新能源规模利用的新原理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新途径,力争取得一批有创新的科研成果。

整合技术和产业资源,开发利用光伏电池、锂电池、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逐步实现新能源产业规模化;重点支持节能机电产品、生物质液体燃料、城市垃圾发电技术及设备的开发利用;实施“节能减排专项行动”,重点扶持一批较高资源生产率、较低污染排放率的生产企业,加快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力争在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2、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嫁接与改造

按照“整体推进、突出重点”的思路,以提高附加值为重点调整产品结构,以拉长产业链条为重点调整产业结构,以拓展市场广度和深度为重点调整市场结构。加大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力度,不断开发新产品,努力提升产品档次。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装备,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加快信息技术向传统产业渗透,全面提升我市制造业的竞争力,大力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

(1)传统产品的升级改造

实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项目工程。着力研究提高传统产业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通过直接嫁接关键先进技术,快速提升产品技术档次。

围绕我市丝网、玻璃钢、橡胶等重点产业集群,以拉长产业链条加大产品加工深度为方向,开展各类传统产品的升级换代、深加工示范工程。重点开发特种材料丝网、航空复合材料制品、新型合成橡胶、特种密封件等新型材料制品。

围绕工业产品研发设计、流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等环节,提升自动化、智能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加快传统产品升级换代进程。

(2)传统设备的升级改造

高起点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加强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掌握一批影响产业持续发展的核心技术,促进 玻璃钢、丝网、工程橡胶、采暖铸造等传统设备的优化升级。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装备,提高技术装备水平,降低生产制造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

加快应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产业的工艺流程、装备、材料等环节,改造传统和落后的企业管理模式,使传统产业的企业管理跨入现代化管理轨道。

(3)利用生物技术加大对传统工业的改造和提升 利用生物技术加大对传统轻工业、化工业的改造和提升。利用催化技术合成多肽类物质和具有生物活性的新型糖类和糖醇类;利用微生物发酵新技术进行传统发酵产品技术和工艺改造;加大生物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包括快速检测装置及相关制剂、酶试剂盒等。

(4)大力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

大力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整合我市科技资源,加大工作力度和投入力度,以制造装备数字化、管理数字化为具体目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我市工业企业快速、高效发展。到“十二五”末,制造业信息化促进企业效益增长20%以上,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实施信息化改造的占40%以上,建成完善的信息技术支撑体系,力争使全市的制造业信息化总体水平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重点开发制造业信息化相关技术,大力推进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推广、计算机监控技术的应用、企业资源计划系 统实施、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工程的开展,使我市制造业企业逐步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化和绿色化发展,提高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并促进以CAD、ERP、MES、CIMS等技术为基础、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造业信息化服务体系。

(二)农业与农村科技

“十二五”期间,继续贯彻科技服务三农战略,通过提升现有技术手段,升级改造传统农业,重点开展动植物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为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1、良种产业化与优质高效生产

在创新种质资源的基础上,按照优化品种、优化品质、优化布局的原则,培育、引进一批农作物新品种,严格进行区域适应性诊断,以确保生产的安全性、稳定性,加速良种推广速度,实现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0%以上。促进种植业生产和产品标准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产业化。加快有利于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和主要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加强地方优良畜禽品种资源的保护和良种选育推广,加速国内外优良品种引进、利用与推广,提高优质禽畜良种的覆盖率;加快高效节粮型畜牧业与配套饲养技术的研究推广。(1)稳定发展种植业

大力实施农业技术创新工程,加强科技攻关与科技成果推广,围绕主导产业研究、开发、引进、推广一批高新技术成果,不断加大农业技术创新力度。围绕稳定粮食生产,以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为抓手,推广一批新优品种,不断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加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工程建设,引导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转变。重点抓好标准化生产基地和“一县一业一园工程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园区的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2)突破性发展畜牧业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全面推进畜牧业发展,把畜牧业作为第一主导产业来抓,继续深入实施“百千兴业富民工程”,大力发展斯格猪产业、奶牛产业、肉鸭产业,打造我市特色优势品牌。重点搞好龙头企业建设、标准化生产、高新技术推广和特色畜产品培育,继续开展重大动物疫病控制工程和畜产品安全工程,力争“十二五”期末生猪出栏达到500万头、家禽出栏达到8000万只。

(3)积极发展果蔬业

大力开展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和平原绿化。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的技术研究和推广,注重林木良种引种和壮苗培育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开发工厂化育苗技术,建设苗木繁育基地和育苗中心,大力推广轻质营养袋育苗、水培育苗、组培 育苗技术;加强速生丰产定向培育技术和名特优经济林品种培育和开发研究,形成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突出抓好深州蜜桃及阜城鸭梨生产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加速品种改良换代,有计划地对劣质果园进行更新改造。“十二五”期间,在我市重点推广邓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模式,突出我市蔬菜生产亮点,加大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产品认证力度,依托龙头企业带动,积极开发蔬菜制品,使园区效应放大做强。力争“十二五”期末水果种植面积达到9万公顷。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10万公顷。

2、农产品精深加工

大力应用高新技术,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加大对果品蔬菜及粮食加工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继续加大科技投入,支持邓庄无公害蔬菜、喜奥胡萝卜汁及深州苹果脆片的深度研发。大力推广农产品保鲜、储运、包装和加工废弃物处理技术,加快现代新技术在农产品加工业上的研究与应用。

3、资源环境与农业持续发展科技工程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完善“公司+农户”等多种类型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实现农业生产和经营一体化、专业化。以畜牧业和种业为突破口,培育形成一批具有一定实力、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有本地特色和竞争力的优势产品,加 强特色、高效、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促进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使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有机结合。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扶持建立特色产品直销网络,实现产业与市场紧密对接,打造特色品牌。

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全面推行节水灌溉,科学使用肥料、农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对农村土、水、种、肥、药、电等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统筹考虑,整体谋划,系统节约。对农村种养殖业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产生的废弃物,进行综合开发,再生利用,实现农业生产优质、高产、高效,达到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大力开发沼气等农业微生物能源技术,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清洁能源。畜牧养殖小区推行粪便综合处理,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4、农业高新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

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重点,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建立一批高新技术园区,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开发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产品,进一步推进传统农业的技术改造,提高农业科技的整体水平。

大力发展农业信息技术,开发建立农业科技信息系统平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村综合信息网的建设,建成全市涉农技术、经济、政策的信息发布中心。以农业专家系统的开发应用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大数字 17 农业、精确农业的开发力度,建立农林资源环境等动态监测系统和重大灾害的预报、预警系统。

加速工厂化农业的技术研究,优先支持种苗生产、病虫害防治、栽培饲养管理的配套技术研究与开发,并认真作好推广示范。

5、农产品安全和标准化生产。

研究与开发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及植物源农药,小麦、玉米、大豆、蔬菜等主要农作物病虫害控制,有机肥无害化处理,有机肥、化肥平衡施肥等关键技术。实施蔬菜安全生产及质量控制技术研究、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环保型农药及高渗助剂的研究等项目。大力引进抗病优质蔬菜新品种,研制高效低毒环保型农药,降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基本形成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体系。

6、区域农业科技发展示范。

“十二五”期间,实施大区域、大资源、大农业战略。在重点抓好以深州、冀州为核心的粮油加工集群,安平、深州、饶阳为核心的肉食加工集群,深州、饶阳为核心的果蔬加工集群,桃城区、开发区为核心的奶业加工集群,枣强、故城毛皮服装加工园区、武强食品加工园区的基础上,再行谋划建设一批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努力构筑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培育更多的国家级和省级 重点龙头企业。

(三)进一步完善并优化区域科技创新及服务体系 在现有基础上继续优化完善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创新源,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桥梁和纽带,政府宏观调控的官、产、学、研有机融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和高效率的运行机制。重点实施“三个工程”和“四个平台”建设。

科技特派员创业工程 不断完善科技服务体系,着力争取实施“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与示范”等项目,健全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平台,探索创新科技特派员服务模式,扩大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服务团队,使科技智力和科技要素向农村大量聚集,为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科技110”综合信息服务工程 切实完善 “衡水科技110”综合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形成门类齐全、上下联动的科技信息化服务体系,逐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推动城乡信息服务一体化,为农业增效和服务民生畅通科技信息“绿色通道”。

科技创新产业链示范工程 着力突破关键技术,坚持用工业化、集约化、产业化的理念发展现代工农业技术。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动优势特色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 范,构建技术链,支撑产业链,形成统筹链,促进就业增收,带动城乡经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先进适用技术为支撑,以产业化生产经营为带动,大力扶持发展建材、化工、机械加工、食品深加工等科技示范基地,培育骨干产业集群,为新技术的推广提供示范,充分发挥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

科技成果引进转化平台 大力建设科技成果信息共享、成果交易和转化平台。制定技术交易买方激励政策,开拓企业和农村两个买方市场,营造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引导环境、中介服务环境和金融投资环境,整合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门的科技资源,培育一批高质量的科技示范园,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高新技术产业化平台 建立技术研发、成果运用、投资融资、中介服务等创新体系,进一步建好工业集中区、农业科技中心和农业科技园区,充分发挥园区要素聚集、成果孵化、示范带动的支撑功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根据衡水市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产业集群明显的特征,各区域各技术集群应根据其自身特点,建立一批软件研发测试、信息技术开发等专业性的公共技术平台。

专业化科技中介服务平台 专业化科技中介服务具有要素聚集、创新服务、桥梁纽带等功能,我市应重点建立产权交易所、知识产权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生 产力促进中心、技术交易中心、信息与咨询公司等涵盖成果交易转化、投融资、对外贸易、法律咨询等领域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与政务服务中心、创业服务中心、创新服务中心相结合,形成社会化、网络化的中介服务体系。

(四)社会与发展

围绕我市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大力推进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进步,研究开发和推广一批先进实用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创建节约型社会,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人民健康水平有较大提高,常见病、多发病、重点传染病的防治水平接近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使我市在人口状况、防灾、减灾、资源综合利用及生态环境等方面有明显改善,公众的科学素质和劳动者素质明显增强。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1、人口与健康

针对我市人口与健康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重点加强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重点传染病的防治研究和计划生育研究等。开展心脑血管病、器官移植、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的综合防治研究,危害群众身心健康的致盲性眼病和老年性疾病防治研究,环境变化对健康影响的控制预防技术研究,减少重大、多发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食品安全重点开展常用农药中毒急救和农药化肥等对人体远期健康影响 的研究;生物安全与药品安全重点研究建立灵敏、快速、可靠的生物污染和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监测、检测与预警系统,研制综合疫苗、诊断试剂、防治药物和防护技术与装备,加强药品及医疗器械控制、监督、检验技术研究。提高生存质量,提高人口素质。

2、生态建设

根据各地农业发展的区域条件和比较优势,发展以优质高效农业为主的绿色生态农业圈,以名特优新农产品为主的创新生态农业圈;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生态市建设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各类投资主体以各种形式参与生态市建设,促进并完善城乡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生态建设和环保项目的社会化运作;完善科技政策,加快生态领域的科学研究与开发,加速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加强社会各阶层特别是各级政府官员的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教育和培训,灌输生态理念,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发展观。全面推进衡水生态市建设。

3、环境保护

在环境保护方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发节能、节水、节材新产品、新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启动以“源削减”为主要特征的环境战略,以“控源治污”和生态整治为重点,加强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大气污染控制、脱硫脱氮除尘、城市污水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和生活垃圾无害 化等技术研究;研究开发工业危险废弃物、医疗垃圾、化验室废液、生物污泥等危险废弃物的处理新技术;加强能源的综合利用研究。

4、循环经济

围绕我市重点行业, 继续推进已列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的冀衡循环经济工业园建设,进一步完善老白干、冀州银海、景化、景县津龙养猪等四个省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的建设,加快推进桃城区、赵圈循环经济工业园等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和企业的建设。大力开发重污染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加强发展循环经济的共性技术研究,开展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利用和安全处置等技术研究。

(四)科学技术普及与推广

大力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认真落实国务院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国发„2006‟7号),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推广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

1、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重点开展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

2、以科普教育基地、示范基地建设为支撑,设立“走近科技”等专题栏目,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宣传科技知识和科技成果;实施好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四、重大科技专项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进一步完善科技进步领导小组的工作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和任务,定期研究科技工作,及时解决科技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充分发挥领导小组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中的领导作用。制定和实施有效的促进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激发和调动全社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健全考核指标体系,把财政性科技投入额度、科技进步实效等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大考核力度,严格奖惩。

(二)落实激励政策,推动企业自主创新

落实金融支持政策。金融机构要贯彻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对重大 科技产业化项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给予优惠的信贷支持。建立健全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信用担保制度和其他信用担保制度。对主要投资于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投资企业,实行投资收益税收减免或投资额按比例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等优惠政策。

(三)积极鼓励引导,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有关科技投入的要求,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要把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年初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分配,都要体现法定增长的要求。“十二五”期间,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或超过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要求的标准。同时要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向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使全社会研发(R&D)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明显提高。大中型企业的技术开发费用要占当年产品销售收入的1.5%以上。设立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用于支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补助,以及高新技术项目和省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贴息资金的匹配,鼓励企业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实现产业化,吸引金融企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贷款;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用于技术创新产品在研究、开发及中试阶段的必要补助,引导全社会对科技型中小 企业进行投资,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培育一批具有活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四)强化体制创新,构建优越的科技创新环境 加快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转变,推进依法行政。改革计划管理方式,推进科研课题改革,把政府资助的科研计划与企业和科技人员选题结合起来,对围绕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开展攻关的课题,择优进行重点扶持;探索推广课题制、重大课题招投标制、研发课题合同制等一系列的改革,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科研积极性。改革科技评审与评估制度,科技项目的评审要体现公正、公平、公开和鼓励创新的原则。完善科研成果评价奖励体制,围绕科研成果的实际效用,突出推进市场化的评价和实绩性的评价,形成社会化、专业化的评价体系。

(五)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保护科技创新成果 制定实施激励各类创新主体创造、使用、保护自主知识产权的政策,引导以自主知识产权为目标开展研发活动。实施重点企业和成长性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产权专项行动,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各类科技计划要对具有核心技术的项目和产品予以优先支持。设立专利申请资助资金,资助发明 创造人申请专利和部分专利实施,促进我市自主知识产权的形成和拥有。要把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的成效作为职称评审和科技奖励的重要条件之一。要建立重大经济活动的知识产权特别审查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队伍建设,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打击力度。

(六)优化人才聚集环境,加速人才支撑体系建设 完善人才引进激励政策,重点引进科技创新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领军人才,培养一批有助于推动我市传统支柱产业发展的关键的、共性的技术人才队伍。建立与科技人员贡献相符合的分配制度,引导鼓励人才以技术要素入股,参与收益分配;重视、鼓励和推行人才柔性流动,努力创办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在我市的中试基地、孵化基地的“人才聚集平台”;大力吸引省内外高层次人才与我市重点企业进行合作,以重大项目攻关带动人才聚集;不断完善科技人才引进的配套政策,切实解决科技人员在户籍、住房、子女就学、职称晋升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为科技人员在我市创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七)加强乡镇科技工作,推进科技富民工程全面实施 深入调研,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乡镇科技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健全乡镇科技管理体系,稳定和完善基层农技 推广机构,培育和发展多元化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星火培训学校,加强农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深入推进省级科普示范点和省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建立一批市级示范基地,带动我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速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八)提高全民科技素质,营造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 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按照“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高素质,促进和谐”的要求,大力开展科普进村户、科普进校园、科普进企业、科普进社区、科普进机关活动,重点围绕青少年、农民、城镇居民、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开展科学素质行动。各级各部门、社会团体、大型企业等方面要加强协作,形成科普事业多元化投入机制,推动公益型科普事业发展。在全社会倡导拼搏进取、自觉奉献的爱国精神,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鼓励敢于冒险、勇于创新、崇尚竞争、追求成功、宽容失败、力戒浮躁的创新文化。大力宣传在自主创新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尊重劳动的新风尚。广泛开展群众性的发明创造活动,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鼓励,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使自主创新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下载学习北辰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答卷获奖名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习北辰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答卷获奖名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55

    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 目录 第一篇 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第一章 发展基础 第二章 面临形势 第二篇 指......

    浅谈国民经济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浅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学习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后,对其内容和精神也有了一些自己的认识。总的来说,纲要从指导思想、 基......

    团委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团委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团委“十二五”发展规划主要内容紧紧围绕我院共青团工作“12344”构建工作格局,即突出一个根本目标:育人;推进两大战略任务:思想引领、成长服务;抓好三......

    乡镇教育事业发展五年规划

    教育发展处于所有发展的基础性地位,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取决于教育整体水平的发展。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正如我们的国家要实现社会......

    乡镇教育事业发展五年规划

    协调关系,加大信息技术教育的投入力度,使学校现代化建设水平逐步提高。建立以教办为核心的镇级校园网络体系,基本普及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基本实现现代化。中心......

    《全国畜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

    全国畜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 发布时间:2011-10-18 农业部关于印发《全国畜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 农牧发〔2011〕8号 各省、自治区......

    福临镇社会经济和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福临镇社会经济和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是落实县委、县政府总体发展战略,促进我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本规划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影响......

    饲料工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

    饲料工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 日期:2011-09-20 14:21 作者: 来源:农业部畜牧业司 饲料工业是支撑现代畜牧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基础产业,是关系到城乡居民动物性食品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