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爱五生工作方案[定稿]
逸夫小学“关爱五生”工作方案
我校位于三峡库首移民新村银杏沱村。由于我校所处位置特殊,倍受各级各部门广泛关注。我校实施精细化管理、开放式办学、全方位育人。学校优秀的教师群体、丰富的校园文化、先进的办学理念、鲜明的办学特色、突出的教育教学业绩,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切实保障适龄儿童、青少年就学和正常完成学业;尤其在“五生”(即留守生、学困生、德困生、贫困生、残疾生)的教育管理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创新尝试为进一步贯彻省、市、县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要求,切实改善农村“五生”生存发展状况,促进农村儿童健康、快乐、全面成长,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特制定 “关爱农村‘五生’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五生”的良好氛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五生”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五生”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五生”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
三、主要措施:
(一)健全机制,发挥学校主阵地的作用:
制订具体工作计划,实施“五生”教育工作方案,加强领导,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推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主渠道。、成立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成立关爱“五生”领导小组,加强对“五生”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学校校委会、政教处、教务处、少先队、家教委员会等部门要结合各自工作
职能,加强上下联系和沟通,做到相互配合和协作,切实做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
组 长:郑家华 校长
副组长:崔邦俭 银杏沱村书记
徐玉君 教务主任
成 员:全体教职工
2、建立“五生”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学校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五生”的底数,建立每个“五生”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学校安排负责学籍档案管理的人员对“五生”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3、对留守生实行“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学校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学校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食堂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有益身体发育。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学校要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4、贫困生资助对象和审核程序
(1)、助学对象:在校就读的学生中,因家庭经济困难,无力负担学杂费、生活费的学生。具体条件如下:
a、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家庭的子女。b、残疾学生; c、留守生;
d、因受灾、疾病等原因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2)、申请及审核程序
a、低保家庭子女凭《最低生活保障卡》,残疾学生凭《残疾证》,其他学生由本人申请,经村委会、乡镇政府、班主任核实。
b、学校贫困生助学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县教育局下达的指标确定贫困生助学的对象,研究同意后报县教育局审批。
c、审批结果在学校公示7天,接受村民和学生的监督。
5、学困生帮扶对象、原则及要求
(1)、帮扶对象 :全体教师对有道德问题、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辅导教育;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帮学。
(2)、帮扶原则
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课堂、主阵地、主渠道,作为教育工作者,应牢固树立教书育人、育人为本的观念,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倾注爱心,以高度的责任心,使后进生尽快转变,学做真人。“帮教”要做到学生受助前后思想有明显变化、有所进步;“帮学”要做到学生受助前后学科成绩有所提高。
(3)、具体要求:
a、每位帮教老师要熟知后进生的情况,及时了解帮教学生的学习思想情况,并有针对性的制定帮教措施。
b、要主动加强与班主任联系,每周与帮教学生进行一次谈话,并且认真做好谈话记录。
c、要根据帮教学生的特点及心理要求,有的放矢地与帮教学生进行互动,寓帮教活动于日常的教学之中,力争达到较好的帮教效果。
d、要经常性的根据帮教学生思想动态、存在问题,引导他(她)学习法规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强化他(她)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
e、要关心帮教学生的家庭生活,主动走访学生家庭,做好家校联系,使帮教工作能对症下药,同时要做好家访工作记录。
f、要努力掌握教育转化后进生的方法,要以诚心、耐心、细心、信心,从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关心感化引导他(她)们,启发其觉悟,长善救失,坚持不懈地进行教育转化,努力完成学校安排的帮教工作。
g、要定期将帮教学生情况(帮教程度、转化情况)写成书面材料上报政教处(每学期一次),学校将根据帮教工作成绩给予表彰、奖励,并记录积分评价中。对不能完成任务的教师将给予处罚。
附: 老师要有谈话记录。6、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制度。
本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和其他教职工。配对帮扶教师和其他教职工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职工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日记,培养更多的优秀教师成为“代理家长”。教师要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7、建立健全教师与“五生”的谈心制度。
学校要定期召开教师座谈会。要求班主任每月与“五生”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涉嫌违法的
“五生”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开展人文关爱活动。让“五生”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五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8、建立关爱“五生”的应急机制。
建立五生、学校、家长(监护人)之间完备的联系方式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保证儿童的安全第一的要求,不得拖延推诿。与教职工层层签订学校安全工作责任书,明确责任,确保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成长。
9、注重对“五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儿童,学校要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按照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积极探索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引导学生走过人生发展时期。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资源,积极开通亲情专用电话或电子信箱开设知心信箱,开设心灵驿站,建立沟通心灵的绿色通道,给学生以心理咨询和辅导。学校应指定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学生喜爱的教师负责落实相关任务;同时注意方法,给学生创造平等和谐的心灵交流环境,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人间亲情,切实提高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着力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开展磨砺教育的研究试点,着重培养儿童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要定期举行文艺、体育、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儿童在欢乐和睦、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10、建立健全检查考核机制。
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要作为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到工作目标体系之中。建立和完善工作考评制度,定期对班级、部门和教师进行考评,作为奖优罚劣的重要依据。如因工作不力和失职而造成影响的,师德和年度考核定为不合格并给予经济处罚。
(二)构建全社会的教育网络,形成关爱合力: 1、加强与“五生”父母或监护人交流与沟通。
学校要向“五生”的家长公布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联系电话。增进学校和家长的沟通联系。利用电话、家访等指导家长或临时监护人掌握与学校和儿童沟通的方法技巧,提高教育儿童的水平。遇到重大事情,老师要及时与儿童父母进行交流,达到真诚沟通、解决问题的目的。还要通过书信、电话、网络等多种形式与家长定期联系,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素质,转变教育观念和育人方式,共同关注儿童生活、学习情况和心理、生理状况,引导鼓励儿童努力学习,自爱自强,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委托监护人的教育培训。
学校要办好家长学校,着力提高委托监护人对自身责任的认识,加强委托监护人在受托期间,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学校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育人阵地和育人功能,通过举行培训班、召开座谈会、汇报会等途径,加强对儿童或其监护人的教育和培训,向他们传授科学的育人观和教育方法,使之提高文化水平,转变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提升育人水平。、加强同社区、村组和家庭的合作,营造浓厚良好的育人氛围。学校要主动与当地文化、工商、妇联等部门配合,调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关爱留守儿童。重视家校合力教育,要求家长采取多种形式与儿童交流、沟通,多关心儿童的身心健康,让儿童体会到父爱母爱,努力形成政府、村组、学校、家庭四级联动的教育网络,营造浓厚关爱氛围和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明确职责,努力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1加强对贫困儿童、留守儿童的资助工作。
学校要对留守儿童和贫困儿童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将他们按政策纳入“两免一补”计划,通过免收杂费、书本费,提供生活补助等方式,确保他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2、整治校园周边环境。
集中整治学校周边环境,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和查处力度。引导留守儿童和品德行为偏差的儿童远离不良嗜好、不法场所、不轨人群,人格上做到自尊,生活中学会自立,独处时能够自律,成长中力求自强,防范不良行为,快乐健康成长。、建立研讨、交流制度。学校每学期进行一次“五生”教育管理工作总结,定期召开研讨会、座谈会,定期举行交流经验,研究工作,探索新路,采取措施,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巩固成果,增强实效,不断提高对“五生”教育管理的水平,发挥学校在“五生”教育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第二篇:三四班关爱五生的总结
关爱五生工作总结
秭归实验小学三四班:贾艳华
古往今来,家长对孩子最殷切的期许莫过于“望子成龙”,然而,对于怎样去培养和教育孩子,每个做家长的往往感到困惑,不知道该何从入手。作为教师就应该关爱每一位学生,特别是教师对五生的关爱尤其重要。为了更好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让留守儿童能够安心学习,留守儿童的家长在外安心工作。
这些留守儿童与父母整年,甚至几年不能见上一面,在长期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中畸形成长现象令人瞩目。至于这些留守儿童的“生活上缺照顾、行为上缺管教、学习上缺辅导、思想道德上缺约束、安全上缺保障” 等五大问题对学校、家庭、社会影响颇深。在工作中,我不断的反思着自己,努力使自己不会愧对于代理家长这个神圣的职责。现总结自己的教学工作如下:
1、密切关注儿童、增强情感投资。学校是留守儿童的第二个家,老师就是他们全权负责的“父母”。学校和教师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变化情况。教师做本班留守儿童的“爱心妈妈”,让全班留守儿童结对子。
2、对留守儿童开展学习辅导、思想教育、生活服务。
3、确定监护人员、家校通力合作。现在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娇生惯养,这就给教育带来一定的难度,教师建立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 ——“爱心妈妈”、全权负责的“父母”,学生中的“爱心同学”等交流平台,发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力作用,对留守儿童进行齐抓共管,保持家校通力合作这条永不消失的天线,对孩子的管理提供一条捷径,保证了留守儿童的正常运作。
4、健全“留守生”档案、便于信息捕捉。我们对五生儿童的性格、兴趣、学习、思想、心理、品格等各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分析,为每个留守生儿童建立专门的档案。档案包括学生的家庭情况、家长的相关信息、监护人的信息,并将这些档案进行管理。
5、保持融洽感情、填补深邃沟壑。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虽然时时惦记着家里的孩子,但是由于工作的繁忙,意识上的疏忽,不能随时与孩子保持联系,造成孩子情感和心灵的创伤极为严重。留守儿童中品质低下、心态不良、性格倔强等两极分化也不在话下,我们老师总不能看着这些留守儿童的悲剧一幕幕地重演下去,就想方设法把情况反馈给家长,要求家长通过电话、书信随时与孩子保持联系,同时要求家长定期与子女沟通期末还给每位家长发去《致家长的一封信》,让他们了解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子女的在校情况。许多家长照着这种方法去做起到积极的作用,久而久之,融洽了感情,填补了父子母子之间的深邃沟壑,有力地促进孩子们的身心沿着正确的轨迹发展。
6、“第二家长”——教师言教、发展良好事端。
教师对学困生也应该在学习上对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更重要的是始终注重他们的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使他们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这样默默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投资,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师爱”胜过“母爱”。此外我们还组织班干部协助老师对学困生做好相关帮扶工作,这样一来二去,学困儿童就觉得自己在这儿读书拥有“大家庭”的心理归属感,使儿童能安心生活和学习,让他们认真地自觉学习。
为了使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能 够坚持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任务,最大
限度地控制学生流失,切实为贫困学生解决生活上和学习中的困难,结合我校实际,对贫困学生帮扶措施如下:
一、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争取社会援助。首先做好农民工子女、贫困学生的摸底调查工作,建立农民工子女、贫困生档案,确实掌握学生的家庭状况,真正了解学生需要哪些方面的援助,把贫困学生分出类别,以便于有针对性地进行救助。其次,学校领导班子协调市、区有关单位及办事处有关部门,争取政府援助资金。第三,积极宣传、广辟渠道,争取社会、私营企业等方面的援助。
前苏联教育学家马柯连卡曾说过:“爱是无声的语言,也是最有效的催化剂。”教师对德困生和单亲学生的爱,胜过千次万次的说教。爱,能拉近教师与德困生与单亲学生的距离,能滋润德困生的心田,能感化德困生的心灵。
一、赏识信任、真诚相待是教师爱德困生的钥匙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学生是活泼的生命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维与追求,他们希望得到外界的信任,期待着肯定和赞誉。有了爱他们的思想,教师就能走进德困生的情感世界。教师的爱能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屏障。当学生意识到教师可亲、可信、可敬时就会视为知己,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教育中心心相印的话语,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滋润着德困生的心田。在长期的接触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反应,这种反应往往表现为一种情感反应,这就要求教师在处理这些反应时,能融入自己的感情,以诚相见,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从心灵上去感化学生,以至达到心灵上的沟通。而爱是情感中最积极的一种态度,是人性本善的体现。比如:为了让部分德困生对父母产生的逆反心理、对抗情绪有所缓解,开展以“品味爱心”为主题,以学生身边的事或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为例,用谈话、讨论、反思等形式坦诚相待,使学生与家长相互信任,促使学生理解父母,体谅父母,感激父母。从而,充分感受到父母那伟大而深沉的爱。
当然,针对德困生和单亲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不断变化和反复,作为教师就是要用自己的爱感染学生,让爱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传递,使每一名学生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二、认知失调策略、平衡心理是教师爱德困生的科学配方
有一类德困生长期在消极心理作用下自以为“看破红尘”,或者形成了一套颓废的“人生哲学”与处世待人的“灵丹妙方”。他们不怕管、不怕压、不听劝,教师们往往无可奈何、束手无策。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认为:“如果人们习惯了某一状态,他们将试图发现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之间是一致的;如果人们相信自己持有某种态度,那么,他们就会试图行动或解释行动,使其与他们的态度一致。”费斯廷格还进一步指出,为了减轻矛盾,人们可能改变其态度,使之符合新的已习惯的行为。
三、持之以恒、用爱呵护是教师爱德困生的成功秘方
我们要记住一句话:冷漠是离心力,它使学生离我们越来越远;微笑是同心力,它不断拉近我们与学生的距离。其实,不管是谁,都想听到别人对自己的称赞与肯定,尤其是自己感到孤独、气馁时,更想得到别人的鼓励,德困生和单亲学生也是如此,他们都渴望进步,并在苦苦探索前进的方向。如在平时的考试、听写中,他们有进步,就要及时表扬;在搞卫生中表现好,也要表扬;纪律有进步的德困生,更应该表扬„„这样,他们就能时常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和存在的价值,并能为此而不懈努力。
教师对于学生是多么的重要,而每一个学生则是其中最活跃的音符。“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寄予希望,学生在心理上就会得到满足,从而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育。每个孩子都是活生生的有感情的人,只要付出爱心,他们就会阳光灿烂。
第三篇:关爱残疾儿童工作方案
关爱残疾儿童工作方案
普及残疾儿童义务教育,是提高残疾人整体素质、使他们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基础和前提。我校一直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坚持普及与提高并重,形成以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送教到家”为补充的比较完善的特殊教育体系。为了加大工作力度,把我学区内适龄残疾儿童的教育搞好,进一步推进并促进教育公平、切实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权益的高度,我们结合学校自身实际,特拟写现阶段“送教到家”工作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分析
我校共有 1 名适龄残疾儿童。肢体三级残疾的王鑫同学是我校初一年级(2)班一名学生。
王鑫同学在今年年初又做了一次手术,因此本学期不能到校接受系统的教学,为此我们开展了“送教到家”的活动,希望能帮助他们快速成长。
二、成立领导小组
组长:陈步锦(学校校长)
副组长:王驯(学校副校长)
翟展强(教务主任)
王智俊(德育主任)
成员:
初一二班班主任以及科任老师
三、工作要求及措施
1、送教前,送教老师要写好了个别化计划,针对学生残障情况写好教案,对
学生进行学科知识教授、康复训练和心理辅导等。
2、经常与家长联系,了解孩子的成长情况,做到活动有跟踪。
3、整理并收集关于家庭特殊教育系列系统知识,帮助家长掌握辅导孩子的具体方法。
4、鼓励家长认真学习教育残疾子女的信心,让他们有信心、有干劲参与对子女的教育中来,做到不放弃、不遗弃。
四、送教安排
1、每月由教务处负责对送教教师的送教内容进行审批后再到学生家送教。
2、送教教师请认真填写好送教记录表。
五、活动总结
每学期期末学校通过参看送教资料或访谈等对送教教师工作进行考核,并把考核纳入教师绩效考核内容。学校根据送教得失整理送教工作总结上交教育管理中心。
一、指导思想
为在我校师生中进一步倡导扶残助残的良好风尚,树立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新观念,积极发展特殊教育事业,构建和谐教育,进我校研究决定,结合今年第二十个“全国助残日”,在我校师生中开展扶残助学募捐活动。
二、活动主题
关爱残疾孩子,发展特殊教育。
三、组织领导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四、活动对象
全校师生
五、活动时间
月 4 日——5 月 13 日
六、活动安排
1、学校成立领导小组,并制定方案。(5 月 4 日)
2、学校在醒目处挂出宣传横幅,并利用晨会时间宣读扶残助学倡议书。(5月 5 日)
3、各班办一期以“节省一天零花钱,资助残疾小伙伴”为主题的黑板报。(5月 6 日——5 月 7 日)
4、各班组织募捐。(5 月 10 日——5 月 12 日)
5、各班召开募捐主题班会。(5 月 12 日)
6、学校举行募捐仪式,然后对本次募捐活动进行小结,表扬在本次募捐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5 月 13 日)
关爱残疾儿童工作方案
当同学们每天健康成长时,还有一部分残疾儿童由于身体原因不能接受正常的学校教育,为了给这些孩子送去一些温暖,为能让这部分儿童健康快乐成长,我校特制定此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残疾学生康复教育需求,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关爱工作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维护残疾学生的合法权益,促进残疾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二、领导机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三、工作目标:
积极探索、创新残疾儿童教育管理模式,把学校建成残疾儿童的温馨家园和成长乐园。组织全体教职工认领受助学生,分析研究,找到影响这些学生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为残疾学生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实现残疾儿童“学业有教、监护有人、生活有助、健康有保、安全有护”目标。
四、主要措施:
1、建立帮扶学生档案,签订承诺书。认真调查研究,摸清残疾儿童的底数,建立每残疾儿童的专门档案。学校与党员教师签定帮扶残疾儿童工作承诺书。
2、建立健全教职工与帮扶学生的谈心制度。教职工要经常与结队学生谈心,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教职工要不时与帮扶互相交流、沟通,掌握被帮扶残疾儿童的思想、学习、生活情况,并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定期家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学生的情况,帮助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定期召开教职工、受助学生、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
3、开展人文关爱活动。注重对帮扶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思想上出现问题、违反校规校纪的学生,结对教职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多与学生交流,作到细致入微,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可以充分利用我校的心理咨询室,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让他们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鼓励结对学生积极参加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书画展、演
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和学校、老师们对他们的关心。
4、加强与帮扶学生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通过电话家访、实地家访等方式充分与家长沟通,指导家长或临时监护人掌握与学校和孩子沟通
的方法技巧,提高教育孩子的水平。遇到重大事情,老师要及时与学生父母进行交流,达到真诚沟通、解决问题的目的。还要通过书信、电话、网络等多种形式与家长定期联系,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素质,转变教育观念和育人方式,共同关注学生生活、学习情况和心理、生理状况,引导鼓励学生努力学习,自爱自强,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对残疾儿童的帮扶工作将作为全体教职工学期考核和年终考核的重要指标,年终评出模范教师,也就是学校的先进工作者,凡工作不够认真深入的不得参加学校的评优评先活动。
第四篇: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方案
凤鸣乡中心校留守儿童工作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帮助和服务我校留守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进一步营造关心、重视留守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浓厚氛围,军屯中学决定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具体方案如下:
一、活动背景和意义
“留守儿童”是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新的农村基层群体,近年来,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我校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出。根据调查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校有留守儿童812名,主要分布在全乡各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情感的呵护和思想认识的引导,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留守青少年群体出现的问题是关系民生的热点问题,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有利于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有利于加快农村家庭的脱贫致富,有利于维护和谐校园建设大局。
本次关爱留守儿童行动通过整合社会资源,以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为宗旨,以帮扶留守儿童弥补感情缺失、提高道德素养为目标,以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关爱留守儿童为重点,本着“动真情、想实招、办实事、求实效”的原则,营造良好氛围,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关心和爱护留守儿童,进一步促进我校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二、活动主题 共同关注
爱心同行
三、活动内容
(一)开展“大手拉小手”优秀青年牵手留守少年儿童活动,充分借助乡内杰青、劳模、青联委员、当地知名人士等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志愿帮扶和关爱行动,从学习、生活和精神等方面关爱留守少年儿童。动员青年干部、团干、少工干部、志愿者、学生,并广泛联系社会热心人士参与活动,担任“爱心志愿辅导员”并和帮扶对象签订“爱心结对卡”,通过开展“五个一” 活动(即:
1、每个月了解一次留守儿童在校表现情况;
2、每月与留守儿童通一次电话或写一封信谈心;
3、每学期陪留守儿童过一个有意义的双休日;
4、每学期资助一批学习用品;
5、每年帮助留守儿童学会一项技能或新本领),达到“一对一”长期持续的定向帮扶目的。
(二)招募“爱心志愿者”,组建“爱心志愿服务队”开展辅导帮扶活动
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纳入青年教师活动的重要内容,发动青年教师在各班学生中招募“爱心志愿者”,组建“爱心志愿服务队”,专门面向留守儿童开展学习、心理、法律和平安自护等方面的辅导帮扶工作。
(三)开展“少先队与留守儿童手拉手活动”
按照“就近就便、重在实效”的“手拉手”互助活动原则,发动同乡、同村或同校的少年儿童和“留守儿童”结交成为“手拉手”小伙伴,开展 “少先队与留守儿童手拉手活动”。通过共读一本好书、互通一封书信、同过一次队日等活动,密切小伙伴之间的感情,使“留守儿童”感受到温暖与亲情。进一步深化“手拉手”活动内涵,为不同群体、不同学校儿童之间、少年儿童与社会各界搭建奉献爱心、帮困助学的桥梁。通过发动各级机关单位、企业和广大热心人士捐书、赠书、读书等活动,引导广大少年儿童“多读书、读好书”,为农村留守少年儿童等困难少年儿童群体送去爱心和希望,丰富他们的课外生活。
四、方法步骤
行动分三个阶段:
2013年2月-4月为准备阶段,对本地留守儿童要做到“底子清、情况明”,切实掌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并做好计划部署。
2013年5月-2013年10月为实施阶段,陆续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相关活动。
2013年11月为总结阶段。通过召开经验介绍座谈会、工作目标考核等形式,探索关爱行动深入开展的方法和措施。
五、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留守儿童”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家庭社会方方面面。我校农村留守少年儿童数量多、分布广,各班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紧密协作,将这项活动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服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统筹部署,精心组织,在本班积极发动招募“爱心志愿辅导员”,做好活动策划,确保此项活动有序高效。2.务求实效,形成机制。各班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坚持以少年儿童为本,针对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为留守儿童群体提供多样化的帮助,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团队组织以及社会各界的关爱和温暖。同时积极探索帮扶队伍、资金来源、激励措施等方面的机制化建设,努力形成长效帮扶机制。在结对关爱行动中,各团队组织要建立结对信息库,定期了解结对情况,摸索经验,指导结对的志愿者通过家访、慰问、谈心、赠送学习用品、捐助学款等方式解决留守儿童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3.挖掘典型,注重宣传。各班要充分发挥团内宣传载体的作用,要积极宣传留守儿童中自强自立的优秀典型,宣传关爱留守儿童的爱心志愿者先进事迹,宣传基层团队组织关爱留守儿童的好做法、好经验,努力在全校形成关心、爱护、帮助留守儿童的浓厚氛围。
4.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各班要紧密联系、相互配合,为“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建立良好的工作运行机制。要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将“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志愿服务工作等重点工作结合起来,积极争取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把这项工作建设成为服务困难青少年群体的重点工程和品牌行动。
第五篇: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方案
xcc小学2010—2011第二学期
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切实为留守儿童成长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
二、目标任务
1、建立“留守儿童信息管理档案”。
2、结合学校德育工作,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
3、落实留守儿童代理家长制度。
三、工作内容1、3月份各班进行调查摸底,建立《大坝小学留守儿童信息表》;
2、4月份学校教师和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
3、5月下旬—6月开展系列关爱活动:
(1)帮扶教师要结合帮扶对象每周谈心一次,开展心理辅导工作;
(2)帮扶教师要为帮扶对象解决1-2件实际困难;
(3)帮扶教师要每月和帮扶对象家长联系一次。
4、暑假期间,组织一次“给远方父母一封信”为主题的征文活动。
xx小学
2011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