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塬村表彰典型领导讲话
西塬村首届先进典型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镇党委副书记
***)
同志们: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以美丽乡村建设为龙头,以道德建设为重点,以文化建设为支撑,以“五好支部”创建为抓手,深化文明村镇创建工作,着力构建整洁美观的新家园、文明健康的新生活、安全稳定的新秩序,实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聚会,开展西塬村首届“好公婆、好儿媳、好儿子、脱贫典型、优秀党员、致富能手”评选表彰活动。这既是对全村公民道德建设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为进一步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幼、邻里互助的传统美德,全力弘扬爱岗敬业奉献精神,推动韩家乡风文明建设,打造德润韩家特色社会品牌,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的一次总动员。在次,我谨代表镇党委、镇政府,向受到表彰的先进典型、道德模范表示热烈的祝贺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这次受到表彰的各类先进典型都是经过村组推荐、群众推荐产生的,村两委会四支队伍党员群众代表研究讨论,集中向广大群众公示征求意见,历经4个阶段评选出的先进典型,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勤劳致富、助人为乐、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品质,充分展示了韩家广大群众的精神风貌,集中体现了时代需要、社会崇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全镇上下要大力学习宣传这些先进模范的事迹,以此带动全社会提升思想道德水平,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推动我镇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打牢基础。下面,我讲两个方面:
一、大力倡导基本道德规范的新氛围,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崇善尚德新风尚
先进典型是开展公民思想道德教育的“活教材”,具有很强的社会感染力和影响力。今年,全镇坚持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为主要内容,广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助人为乐、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公民道德规范,选评结合重教育,见人见事见精神,注重了用身边的先进典型事例,集中展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蕴涵的真善美和道义力量,使全社会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变得生动形象,有榜样可学、有标杆可比,使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文化素质、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有了明显转变,自觉抵制不良风气,积极革除铺张浪费等陋习,呈现出家庭和睦、邻里和谐、融洽相处、竞相发展的喜人局面,在全社会树立了知荣辱、讲正气,比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迅速形成了韩家道德规范的新氛围。
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严格按照标准评判,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组织领导作用,又充分尊重广大群众的主体地位,最大程度地把群众吸引到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实践中来,让群众参与推荐、投票、监督的全过程,形成了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提升了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科学化水平,使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得到明显增强,进一步增强了干部群众共谋发展、共同致富、共创和谐的凝聚力,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求知致富愿望,发出韩家经济发展最强音,有力地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二、以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为抓手,打造精神文明建设的韩家特色品牌,全力推动韩家经济社会和谐新发展
一是要在宣传典型中树立价值标杆,进一步增强创评活动的社会性。今天受到表彰的道德模范,虽然年龄有别、事迹各异,但都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精神境界和良好的道德修养,是我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宝贵资源。
二是要在扩大覆盖中突出群众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创评活动的参与性。道德模范评选活动的主体是广大群众,群众的认识程度、参与热情决定着评选活动的质量和成败。我们要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把群众参与贯穿于创评活动的全过程,突出群众评、评群众这个关键,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和进取意识,切实做到从群众中来,让群众认同;到群众中去,让群众参与;为群众服务,让群众满意。真正使评选出来的道德模范可信、可亲、可敬、可学,切实用身边的事教育和引导身边的人。
三是要在延伸内涵中促进发展,进一步增强创评活动的针对性。开展道德模范评选,群众参与是基础,促进发展是目的。必须把重点放在引导广大群众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做奉献的过程中,强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形成良好的家风、行风、民风。
同志们,道德引领进步,精神成就事业。衷心希望受到表彰的各位道德模范能够倍加珍惜荣誉,继续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倡导者和文明新风正气的引领者。希望全镇广大干部群众都能以道德模范为榜样,团结奋进,爱岗敬业,求真务实,为打造美丽西塬、建设和谐奋进新韩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西塬村史
西 塬 村 史
西塬村现状:
西塬村位于亭口镇以南2公里处,东邻张家咀村,南接三台村,西靠史家峪村,北以312国道和亭南村相连。全村共2个村民小组,243户896人,全村共有党员31名。耕地面积1835亩,其中苹果600多亩,核桃200多亩。育林面积80多亩,四荒地1200多亩。村域总面积2006公倾。长年在外务工200多人,全村以苹果,种植养植,劳务输出和交通运输为主导产业,201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7100元,是全镇经济条件较好、群众生活水平较高村之一。村三委会班子健全,人员结构合理,群众基础好,威信高,各组织运行情况良好,各项工作开展顺利。
历届两委班子:
西塬村原名西堡子,因位于亭口镇以西,故取名。西塬村前身是井坳大队第四生产队,七零年以前叫五四大队。张家咀一队,高嘊头二队,井坳三队,鲁家坡五队。大队部设在四队西塬,故名五四大队。七三年更名为井坳大队。人民公社改为乡政府后更名西塬村。自1955年由史国章【已故】担任党支部书记,苏权【已故】任大队长至1965年,同年由任景儒【已故】党支部书记,苏权任大队长至1975年。同年刘焕举接任党支部书记,刘得余任村主任至1980年。同年苏得时任党支部书记,陈登记任村主任至1996年。同年刘焕举任党支部书记,苏甲存、陈甲长、张岁毛先后任村主任至2009年,同年由冯昭平担任党支部书记,张选录任村主任至今。本届两委班子,是最年富力强、敢于创新的两委班子。
民风民俗和文化娱乐:
在西塬村有一棵大槐树,树高数丈,谁也不知道这棵树载种时间,只知年代久远,群众把这棵树当作村上的镇村之宝。无人敢随意采伐,夏季人们三五成群都来树下乘凉。在西塬二组老一辈人说有一座关老爷庙,毁于文革之中,因年久无人保护现已找不到遗址,只有花娘娘庙遗址尚存。
西塬村民热情豪放,在做好主导产业的同时非常重视现文化娱乐活动,西塬广场每天都有老年人在下棋打牌,还有中老年妇女、老汉每天早上都在广场健身锻炼,每年春节都有爱好文艺的村民组织活动,村上组建了20多名妇女参加的秧歌队,50多人的社火队,每年从正月初十开始到十六结束,在全村进行串户演出。还有秧歌舞等… 丰富多彩的群众喜闻乐观的文艺活动,西塬村民非常喜欢唱秦腔,在田间地头不时都能听到一边干活的村民边劳动边哼秦腔,村上不定时请亭口自乐班来村演出,深受群众的欢迎。西塬村村民还喜欢正月十五捏面人,面动物,他们心灵手巧,捏出的耍货诩诩如生,活灵活显。正月十五晚还要把这些小动物放在一根点燃的蜡烛周围叫做,【看灯 】表示给来年带来吉祥,二月二炒豆豆,三月八到大佛寺赶庙会,五月过端午节,家家户户包粽子,全家老小带花花绳,带耍货,门头插艾。八月十五吃月饼,【献月亮】 九月九重阳节家家户户蒸枣馒。十月一给已故的先辈用纸糊的衣服到坟前烧纸,【送寒衣】 腊月初八过腊八,二十三过小年,进入消费旺季,准备年货和正月走亲访友的礼品,大年初一分家族成群结队,按辈分开始拜年,不论天气如何,初一拜年成为惯例,人来人往,场面十分壮观。
名人志士辈出:
在西塬这块土地上,古今也涌现出了许多名人志士,以故刘仲举和亭北的王志轩救护过革命前辈习仲勋同志,为解放战争做出了很大贡献。解放后张长余,苏栓栓,苏有兴参军入伍属志愿军入西藏缴匪在部队入党,排级干部。转业后张长余任亭口税务所所长,苏栓栓任井坳大队书记。以故西医冯彦荣擅长儿科,内科和懝难杂症,他待人正直平和、医德高尚,不管严寒酷暑,有请必到。张积海榆林医院主治医师,退休后不忘家乡父老,不计报酬为乡亲义诊,言传身教带出高徒雍三元,现为西塬村卫生室医生。在九十年代张长录受到乡上表彰为万元户。刘焕举,苏得时,张中余,陈登记多年一直担任大队,生产队支部书记村主任。为西塬村无私奉献,不计个人得失。在青壮年涌现出刘新余(咸阳市副市长),苏安兴(兴平市飞机研究所党委书记),苏效平(西安市公安八处副处长),刘元旦(咸阳市工商管理局办公室主任),苏效亭(奥柯集团宝鸡分公司副总裁),苏建平(长武县林业局退耕还林办公室主任)等人在政府部门和大型公司担任要职他们不忘父老乡亲,经常关心家乡的发展与变化。
从政最突出的是刘新余,现已成为我们西塬村的骄傲。刘新余始为亭口乡半脱产干事因年轻有为,工作能力强,政绩卓著晋升为副镇长,镇长,党委书记。1995年进藏挂职锻练任霍兰县委书记,1999年离藏调任礼泉县委副书记,秦都区委副书记,旬邑县委书记。2013年晋升为咸阳市副市长至今。多年来他孜孜不倦刻苦自学,坚持在职自修,取得卓越成绩,获得澳门城市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硕士学位,并获得菲律宾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学位等文凭。
苏效文是著名的民营企业家,投资800多万元创办西华建材厂。按排富余劳力70多人,产品远销彬县,正宁,灵台等地。披评为【党员致富能手】,【优秀党员】等荣誉。还有现任党支部书记冯昭平严以律己,勤劳致富,一心一意为群众着想,以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为己任,心系百姓谋发展2010年被评为【长武县十大杰出青年农民】’’【党员致富能手】;因尔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多次受各级政府的表扬与嘉奖,被群众誉为勤劳致富的带头人。
发展与变化:
六七十年代,西塬村以种植小麦、玉米等经济作物为主,受地理条件及种植技术的限制,平均亩产不到100公斤。随着改革开放,耕地包产到户,提高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平均亩产提高到200多公斤。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种植技术不断提高,大力发展果业生产,到目前为止,人均种植0.6亩果树。随着交通的便利发展,青年人开始走出去,到大城市去打工,以提高收入。近几年西塬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苹果,劳务输出为主导产业,经济持续发展,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村共有苹果种植大户40多户,户均收入都在5-10万之间。2010年以来栽植核桃面积达200多亩,把不利于机械耕种的坡边之地全部种上了核桃树。2011年有新规划苹果示范园一处,占地80多亩,村三委会每年办各类 培训班10多期。力争让每一个村民都至少掌握一两门技术,提高生产力。大力推动劳务输出,我村常年在外务工人在200多以上,已有十几户都在城里面有房、有车。
2008年撤乡并镇后,与井坳合并为西塬村。抚今追昔,西塬一组以张、赵为大户簇。二组以苏、刘、陈、赵四个家簇为主。西塬村民原先居住在山咀沟边的土窑洞里,一部分人住地坑窑庄,全村仅有土木房不足10户居住分散,而且我村处在一条梁,一面坡的南园,没有通往亭口和县城的公路,群众买东西都必须肩挑人担,交通很不方便。村集有一台手扶拖拉计,一台麽面机,吃水要到高嘊头沟里和桥沟担水,来回十几里。交通不便、文化落后村民生产生活十分困难。在上世纪70年代县政府为解决县城至巨家镇通车公路问题。通过规划亭巨公路从我村穿经而过,经过两镇广大群众的全力奋战。于1976年全线贯通铺成了一条砂石路,1986年县交通局对该公路进行了二次复修并加宽,铺成了柏油路面。现在长武至巨家每天都有公交,15分钟一趟,给广大群众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也给群众带来了一条致富之路。
80年代以前西塬村的群众的吃水特别困难,人们辛苦劳动了一天,下午放工后又要到3里多路的山沟去挑水,回家后晚上还要推石磨磨面,在90年代临村修建了人饮工程,西塬村群众就不用在山沟担水了,就拉着架子车到二三里路外的邻村去拉水。原边的群众还得上坡,还是很不方便。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群众的吃水问题,在水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本村上部地里打成机井,建起30吨水塔,并对各户均安装自来水管道3000多米,彻底解决了群众的吃水难的问题。
公共设施改造:
经党支部村委会多方努力下争取到新农村配套项目,西塬幼儿园于2009年国家投资130多万元动工修建,2010年二月正式投入使用。这所幼儿园设计新意,各种幼儿活动器材配备齐全,是咸阳市农村幼儿园中规划较高的一所幼儿园。彻底解决了附近村幼儿入园难的问题。并对西塬完小进行了改建。西塬完小原来是一所村办完全小学。在上世纪70年代修建学生坐的是土台台。教师住的是窄小的宿办室。学校条件很差,在新农村建设中全部推倒了旧瓦房。2002年建起了教学楼。2010年盖起了10间平房,彻底解决了教师的宿办问题。2013又给西塬完小建起了5间平房,供用学生营养餐做餐厅,并给校园安装了四斩太阳能路灯,学校配有了电教室,微机室,图书室。建成了一所现代化完全小学。
群众安居乐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了彻底改变群众居住零散,告别土窑洞,土木房。在党的扶贫政策的指引下,在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于2009年西塬村通过总体规划,为一组建起了二排35户移民新村一处。为二组建起了四排66户设计超前,造型新颖的移民新村。铺设了四条宽5米的水泥路。户户安装卫星接收机,户户建起了沼气池和卫生厕所。道路两旁进行了绿化。并栽植了乡土树种 柿子树。美化了环境,户户配发了垃圾箱,村上配了两名卫生员,配发了服装和垃圾车。对村内卫生按时打扫。目前整个村容村貌更加整洁卫生,给人一种美好享受。并在村三条主干路上安装了太阳能路灯。
村上建起9间180平方米的村办公室,室内设施齐全并配备了老年人活动室,文化书屋,党员远程教育基站,村卫生室,警务室。并建起了2600平方米的活动广场。实施了亮化,广场内各种健身器材齐备 广场四周花草鲜艳,每天都有很多群众都来这里健身,赏花观景,热闹非凡。并建设了两处生态公园占地6亩 被市环保局命名为【生态示范村】。
所获荣誉与表彰:
2009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被市爱委会评为【市级卫生村】 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市级文明村 】。村上2010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关教先进村】 【五个好农村党支部】。2012年被省爱委会评为【省级卫生村】 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扶贫开发先进村】 被县道路交通安全委员会评为【交通安全示范单位】 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普法依法治理先进单位】。2013年被咸阳市卫生局评为【咸阳市健康生活示范村】 村关工委被县委县政府评为【五好关工委 】披县委县政府授予【平安村】荣誉称号。
村两委班子把学习十八精神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实现全村经济和文化又快,又好,又稳的发展。我们要抓住有利的地理优势,抢抓亭口重点镇开发的大好机遇,大力兴办农家乐,第三产业和运输业。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贯穿于全面建设新农村之中。村三委会成员团结一心,齐心协力,励精图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贯彻十八大精神,转变作风,真抓实干坚持为民服务,切实改善民生。全力维护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我们要把带领群众发展生产抓经济建设作为第一要务,重中之重。我们要在十八大精神道德指引之下,认真贯彻和坚持社会的发展观,把西塬建设成文明,和谐,小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做出我们不懈的努力!
第三篇:村领导讲话
村领导讲话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是值得石垛坪村庆祝的日子,惠民大桥修复重建通车!为这一刻,我们期待了280天。在这里,我代表村委、村支部和全村人民热情欢迎和衷心感谢出席盛会的每一位领导、每一位嘉宾、每一位朋友,我们有幸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时刻。
惠民大桥的前身是石垛坪大桥,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长30米,宽3.5米。在省、市公路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支持下,惠民大桥的广大建设者克服困难,起早贪黑,抢速度,保质量,为工程的竣工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和辛勤的劳动;县直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全力服务大桥建设;广大人民群众顾大局,识大体,为工程建设提供了诸多方便。在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经过9个月的紧张施工,惠民大桥正式通车。披风沐雨,用汗水和智慧向石垛坪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新建成的惠民大桥长50多米,宽5.4米,总投资70多万元,比以前大一倍。
大桥的建成凝聚了设计、建设、监理、监督和施工人员的智慧、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村委,再次向关心、支持大桥建设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向为惠民大桥建设作出了贡献的全体建设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雄关漫道真如铁,如今迈步从头越!惠民大桥的建成通行像
一把进军的号角,吹响了激越而坚定的时代强音,召唤着石垛坪朝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奋进。村委将以更强的责任感和更富成效的实干行动,让石垛坪的老百姓在这片热土上生活得幸福美满,更好的发展成果、更多的发展篇章将奉献给这片热土,奉献给石垛坪的父老乡亲。
最后,我真诚祝福过往行人车辆一路平安!祝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谢谢!
第四篇:西孙村典型创建工作总结
西孙村“百面旗帜”培树工作总结
西孙村南临保新公路,京石高速铁路横穿境内,区位优势明显。全村有172户,共697人,耕地600余亩,农民人均收入5500元。党员34名,两委干部5人(党支部书记、村主任一人兼),主导产业为蛋鸡养殖(其中规模养殖户11家,存栏30万只)和蔬菜种植,近年又逐步发展起来养猪业和机械加工业。为实现“经济发展、民主健全、精神充实、环境良好”的总体目标,自 “百面旗帜”创建活动开展以来,全村迅速掀起了“比、学、赶、超、帮”的创先争优热潮,基础设施、居住环境、精神文化和村民素质修养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从根本上完成了一次革命。
一、统一认识,明确思路
1、明确培树方案: 在县、乡领导多次到村调研、指导,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村召开两委班子会、党员会、村民代表会进行研究,制定切合本村实际的培树方案。
2、精心组织,分工明确:以党支部为核心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把创建的目标任务落实到人,既分工明确,又灵活结合。在活动过程中,结合实际,修路、清障、阵地建设、墙体粉刷、修建花墙、广场建设等都由专人负责;重点、难点等突出问题集体研究解决。
3、建立监督机制:成立以老党员、村民代表组成的监督小组,对创建工作中的工程招标、质量、进度及财务等进行监督,确保公开、公正、透明。
二、发挥组织作用,凝心聚力,全民参与
此次创建活动任务艰巨、时间紧迫。我村通过喇叭广播和干部、党员、村民代表宣讲等多种宣传形式,得到群众的支持,形成了干部以身作则,白天奋战施工一线,晚上研究部署工作,党员积极争先做表率、要任务,群众主动清理街边占道的砖瓦、柴草、垃圾等浓厚的创建氛围,取得了整治村容的阶段性胜利。(涌现出了一批村干部体力透支、嗓子沙哑,带病坚持工作;老党员、老干部主动要求任务等先进典型)。
三、重点工程完成情况
1、基础设施方面:投资62万元,完成5条街道路面及路肩硬化1650余米,面积8300平米;投资12万元,改善群众用水条件和保证用水安全,对原有自来水供水系统进行更新改造,完成主管道更新1300米,保障了群众生活用水;投资4000元,新增路灯5盏;投资0.9万元,整修活动广场健身器材9套,休息场所1座,为群众休闲、娱乐、健身提供了良好场所;投资5万元,搬迁、整合2个垃圾掩埋场为1个,新建垃圾池5个。
2、村容村貌方面:投资2万元,出动义务工100余人次,汽车4部,挖掘机1台,铲车1台,整修临街胡同10条并对村内大街小巷垃圾及占道砖瓦、杂物等进行全面彻底清理、清运,共清理占道砖瓦30余万块,垃圾2万多方;组织100余人次对垃圾广告进行彻底清理;投资2.5万元,栽种、补种各种花草树木600余株,用工30余人次对绿化带进行修剪;投资4.5万元粉刷墙面15000平方米,书写标语、漫画12条;投资9万,垒砌花墙、整修破旧墙体1000余米,小桥栏杆用彩钢封闭。
3、阵地建设方面:按照创建活动标准,设置了党支部办公室、党员活动室、电教室、村委会办公室、值班室等,健全了配套组织,并统一标识;办公设施全部更新,投资3万元,新增党员活动室桌椅1套、壁挂平板液晶电视1台,安装空调3台,购置档案橱柜2套;投资1.2万元,粉刷、装修办公室6间、更换室内灯具、增设排风扇等;投资5万元,封铝合金阳台及公开栏190平米;投资3万元,更新室内展板、标牌等40余块,包括悬挂伟人像,村情简介、“四议两公开”、“一定三有”工作机制和党员教育管理等各项制度;投资1.6万元,建室外展示墙1座,更换室外展板8块,包括制作推拉式村务党务公开栏、任期目标、党员一句话承诺公开栏及宣传栏;同时,对大队部院内花草进行修剪补植,在大队部北屋屋顶安装了彰显本村特色的标语。
四、创建成果
1、村容村貌大为改观,生活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村庄的整体品位得到了大幅提升,建立健全了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一是群众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制,二是建立实行党员、干部每月定期清理卫生制度,让他们感到有归属感又有荣誉感。三是加强村内保洁队建设,增人员、加设备、提待遇,保证每条路,每天都有专人进行维护管理。
2、村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被群众所接受,树立起了保护环境,讲究卫生,文明向上的村风,呈现出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文明风尚。
3、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加强,树立了干部谋发展、干实事的良好形象,提高了在群众中的威信,党员创先意识、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村民之间的关系更加友善,为我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打下了牢固基础。
五、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思路
1、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建设资金缺口大。由于创建活动时间紧、标准高、任务重,在资金方面很大程度上超出了预算,下一步我村将在原有筹资基础上,进一步深挖潜力、拓宽思路、探索新的方法渠道,争取更多资金,最大程度地减轻创建资金欠账压力。
2、蛋鸡养殖是我村特色产业,存在养鸡场和居住区混杂情况,下一步我村将积极规划、扶持、引导蛋鸡养殖小区向集约化、现代化、规模化发展,实现养殖区和生活区分离,提高抗疫病风险能力和鸡蛋的产量、品质。目前此项工作正在进行中。
3、对旧村整体改建,尤其是对村内小街道、小胡同进行路面硬化,谋划新民居建设,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和品位。
4、巩固保持和发扬创建成果是今后的一项重点难点工作。下一步深入研究谋划完善并落实“村规民约、卫生管理”等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有关制度。
“百面旗帜”创建活动,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也是我村发展的一个契机,今后我村将继续带领村民一起努力,抓住高铁车站建设的区位优势,谋划发展思路,提升素质品位,加快融入市区建设步伐,全力打造“经济发展、民主健全、精神充实、环境良好”的新农村。
2011年6月23日
第五篇:西十里堡村“双学”活动典型材料
形式多样抓“双学” 推动发展谱新篇
——广饶县经济开发区西十里堡村“双学”活动典型材料
广饶县西十里堡村共178户,578口人,党员数20人,现有耕地面积1200亩。自“双学”活动开展以来,该村党支部、村委会以此为契机,创新活动载体,理思路,兴产业,按照“产业富民、事实惠民、民主治村、和谐兴村”的发展目标,因地制宜,重点发展胡萝卜种植业,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振兴特色产业的富民之路,实现了全村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09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300元。该村先后获得“省级文明村”、“市级小康文明村”、“市村务公开示范村”、“市村镇建设先进单位、“市级科技示范村”、“五个好”村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一、创新机制,还政于民,推进村级规范建设
多年来,该村始终把村级事务程序化管理、规范村级工作作为加强村级管理的有效抓手,坚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建立健全了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宅基地审批、环境卫生整治、安全保卫等20多项村规民约,用制度保障村“两委”科学决策,用制度约束村民的行为,使村级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党员群众参政意识强,凡涉及群众利益的宅基地审批、街道疏通、重大财务支出等村级事务,让群众积极参与,使群众拥有知情权、监督权。近年来,在村班子测评中,该村“两委”班子满意率均超过98%。
今年来,该村党支部、村委会还结合实际,大胆借鉴推行以“民主议 1
政、规范理政、考核评政”为核心的工作方法,即:第一步民主议政,由村“两委”定期进行民意调查,根据群众意见制定各项工作措施,并召开村民大会让村民审议和表决各项工作实施方案。第二步规范理政,由村级组织对工作目标实施公开承诺,当众分解落实任务,由群众代表对实施项目进行全程监督。第三步考核评政,由村民选举村务监督委员会,对村上实施项目进行考核测评,并向全体村民报告工作,公布结果。“还政于民”工作法的推行,使村级重大事项的决策、实施由群众说了算,有效规定了村级组织执政行为,调动了农民群众参与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昔日一些一家一户难以办成的事情,如今得到很好的落实。
二、因地制宜,造福于民,拓宽农民致富渠道
“夏天忙,秋天忙,冬天躺着晒太阳”。这句曾经形象描绘我国北方农民作息时令的谚语,在西十里堡村成了昨日黄花。每年冬天,在西十里堡村,该村党支部书记张士民都要带领着一帮人在他们村的蔬菜加工厂里忙得团团转。西十里堡村胡萝卜种植开始于2000年,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村党支部的带领下,至2003年发展到现在的规模,该村胡萝卜基地全部种植五寸参胡萝卜优质品种,产品远销大江南北。平日不起眼的胡萝卜,为西十里堡的乡亲们敲开了致富门。为进一步推动胡萝卜产业健康发展,该村注册成立了胡萝卜种植合作社,推行“支部+协会”的运作模式,进一步密切了合作社、基地和农户的利益关系。合作社自成立以来,严格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链模式,依托丰泰等蔬菜加工企业大力发展“订单蔬菜”,并严格按照标准化生产的要求,推广使用无公害生产技术,实行各户分散经营、统一组织销售的运作模式,积极为基地内农户提供产
前、产中、产后服务,从根本上保证了基地内胡萝卜产品的质量,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效地保证了种植户的利益。同时,为了更好地解决胡萝卜种植户交易难的问题,合作社在基地内建起了占地5亩的胡萝卜批发市场,每到收获季节,浙江、福建、江苏等外地客商竞相收购,产品远销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年交易胡萝卜、地瓜等瓜菜6000多吨,交易额500多万元。
为了壮大种植规模,扩大市场,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士民投资500万元创建了胡萝卜协会,探索出了一条“支部加协会、龙头联农户”的科技致富强村之路。自协会成立以来,已发展会员120余户,辐射带动周边村庄发展胡萝卜种植5000亩以上,基地内每年种植春夏两季胡萝卜,年每亩纯收入在3500元以上。目前,西十里村已有90%以上的户从事胡萝卜种植、加工和运输销售,今年今年仅胡萝卜一项就人均收入就达到9000元以上。每到收获季节,西十里村的萝卜经纪人、萝卜运输户便忙得不亦乐乎。种、销、产一条龙的产业链,让西十里村成了名副其实的“胡萝卜专业村”。
今年,该村还把开展“双学”活动与“红旗党支部”创建活动结合起来,进一步强化实践特色。在原有以胡萝卜种植、加工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强村富民的新路子,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依托该村肉食加工企业,极积筹划,大力发展肉鸭养殖,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农民增收。为搞好产业规划,充分调动村民养殖热情,在县执法局驻村工作组的帮助下,组织村“两委”成员及部分种养大户赴丁庄镇部分先进村进行了参观学习,先后参观了郭王社区肉鸭养殖合作社、李
苍村大棚蔬菜种植合作社及牛圈村食用菌合作社。
三、倾力民生,服务于民,积极构建新型社区
为优化居住环境,该村从群众关心的道路建设、吃水等基础设施入手,以“全面规划、大街硬化、村内绿化”为标准,先后投资150万元,对该村内大街1条、小巷8条,共计2000米,进行了高标准硬化、绿化。清理旧宅基地13处,修建永久性排水沟1200多米,解决了群众建房难、行路难的问题。统一为全部村民安装自来水,实现集中供水,解决了群众吃水的难题。先后投资8万多元,对村主要街道进行了彻底清理,栽植树木2000株,绿化街道长度2000米。调动全村村民实行“门前三包”,定期对村内的所有街道进行清理,确保村内的长期清洁。投资6万元,对村庄内临街墙壁进行了粉刷,建成了文明诚信街,投资16万元建成了集村委办公、幼儿教育、文化活动、小康书屋为一体的多功能村文化大院,设立以村务公开、法律法规、农业科普知识为内容的“西十里堡月讯墙”,满足了乡亲们文化娱乐的需求。
在不断改善村民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大力开展“走向文明”主题实践活动,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搭建文化平台,用先进的文化教育群众,凝聚了人心,树立了良好的村风民风。近年来,该村依靠村集体积累,共计投资90万元用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入50万元,建起了高标准的“四室两场”,建有高标准文化娱乐活动室、农家阅览室、党员活动室、社区卫生服务室、文化广场、篮球场,并购臵了健身器材、棋牌、门球、乒乓球等文体娱乐设施。组建了文艺宣传队、青年篮球队、老年门球队和巾帼文明队,每逢节假日或农闲时节组织开展文体活动。今年,先后开展
了“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和“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大力唱树文明新风,共评选出文明信用户10户,好媳妇、好婆婆20对。依托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大课堂和农家书屋,积极开展科技文化、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居民科学文化素质。利用文化大院和文化广场,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倡导文明向上的生活理念。不断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扎实推进平安村庄建设,多年来,村内无任何刑事案件、上访事件发生,村庄和谐稳定,百姓安居乐业,新型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体系已具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