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还需思想“拔穷根”(共5则)

时间:2019-05-13 11:24: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精准扶贫还需思想“拔穷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精准扶贫还需思想“拔穷根”》。

第一篇:精准扶贫还需思想“拔穷根”

精准扶贫还需思想“拔穷根”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坚持大扶贫格局……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近年来,河南积极实施精准扶贫,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打响了扶贫攻坚战。各级共同努力,多方施策,精准扶贫,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乡村面貌焕然一新,群众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但从总体上来看,在精准扶贫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精准扶贫仍有“硬骨头”要啃,不少贫困户还存在“等着扶”“躺着要”等不思进取现象;有的贫困户只寄希望于国家优惠政策,对扶贫干部设计的致富计划持悲观态度,认为致富计划不是“没搞头”就是“搞不了”。

本文通过对河南数十个贫困县的调研,在对河南精准扶贫现状和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推动精准扶贫的思考和建议。

河南精准扶贫成效显著

河南省脱贫人口数量显著增多。进入新世纪以来,河南省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下出台了一系列精准扶贫的政策措施,各个部门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作为全国贫困人口较多、脱贫任务较重的省份,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省每年有百万人口脱贫,累计577.7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5514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序列。2017年,河南省实现106.2万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完成了年度脱贫人口100万的目标,1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异地扶贫搬迁工作进展顺利,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河南省各级领导通力合作,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和多种举措有机结合,使得精准扶贫有了显著成效。2017年,河南省的贫困县脱贫人口大幅增加,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升,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农村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贫困地区有了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等方面的基本保障,兰考、滑县先后宣布脱贫“摘帽”。

精准脱贫的生动样本不断涌现。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通过各级共同努力,多方施策,精准扶贫,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乡村面貌焕然一新,群众生活得到极大改善。河南省兰考县、滑县先后宣布脱贫“摘帽”,成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生动样本。兰考县和滑县的成功脱贫之路,一方面,为全省其他贫困县、区提供了诸如以党建促脱贫,实行党员结对帮扶模式和以产业促脱贫,让所有贫困户加入村内合作社,采取入股合作、务工带动等方式促进贫困户实现增收等实践上的经验。另一方面,兰考和滑县的“摘帽”对其他冲刺在脱贫攻坚战阶段的贫困县和贫困人民点燃了必胜的决心,吹响了胜利的号角,为决胜这场脱贫战役给予了莫大的精神鼓励。

脱贫手段和经验日益丰富。脱贫攻坚中,河南总结了针对性的脱贫手段和扶贫措施。经典的有:以党建促脱贫,以产业促脱贫,以转移就业促脱贫。2017年,河南135.8万名贫困劳动力中,有101.1万人是通过转移就业促脱贫;全省实施的7412个产业扶贫项目覆盖贫困人口217.3万人次;河南通过低保线与扶贫线“两线合一”,惠及320万农村低保对象;通过加强驻村工作管理,强化提拔重用、召回重派等奖惩激励机制,切实提高了驻村帮扶工作的实效。丰富的脱贫经验为2018年的扶贫工作提供了借鉴,将助力全省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精准扶贫存在的思想脱贫问题

截至2017年底,河南省尚有贫困村3723个、贫困人口221万,其中深度贫困村1235个,深度贫困县4个。2018年是河南省脱贫攻坚工作关键的一年,要实现11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19个国定贫困县和14个省定贫困县摘帽、6.29万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任务依然艰巨,精准扶贫面临着很多问题,尤其是内生动力不足,也就是思想脱贫的问题十分突出:

粗放式扶贫之后遗症――“等、靠、要”思想。以往大水漫灌的粗放式扶贫带来的“等、靠、要”思想仍然固态化,给当前的扶贫工作带来了挑战。粗放式扶贫的主要特点是“定期给钱给物”,长期以来,受这种被动扶贫方式的影响,个别干部在工作方式上仍然是授人以鱼而非授人以渔,这种消极被动的方式培养了人的惰性,忽视了外力扶贫与自主脱贫之间的联系。更为严重的是,很多贫困户长期养成的“等、靠、要”思想禁锢着他们的思维,他们认为扶贫就是不用劳动,等着国家给钱、给物资和保障,就可以享有好的生活。这种思想认识带来的后果是,贫困户三天两头跑来伸手要这要那,而不想方设法通过自己大脑和双手来脱贫致富,总是保持着一种观望态度,想着既然是精准扶贫,总会有人给“馅饼”吃的。

人的惰性。俗话说,“勤劳使人致富,懒惰使人贫困”。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在当前的扶贫工作中,最让基层干部头疼的是个别不思进取、好逸恶劳的懒人。这些有劳动能力的懒人每日游荡在外面,如村里的单身汉和街边的流浪汉,他们共同的特征是不愿吃苦受累,好不容易干起活来还拈轻怕重。懒惰摧毁了自己的生活和家庭,他们却不自知,对于扶贫,懒惰的贫困户根本不期待生产资料和生产技术,不热衷于开辟市场,他们唯一要做的就是“等靠要”。上面给的钱物少了、慢了或不合心意了,还会在背后牢骚满腹,完全意识不到脱贫致富不仅仅是政府和基层干部的事,更多的是自己要主动学会致富的本领,靠自己脱贫。

贫困户的消极悲观心理。笔者在调研中发现,不少贫困户对于能够脱贫不抱有任何信心,不相信靠自己能够致富,从而盲目依赖政府“送小康”。也许是穷得久了,麻木了,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以致自暴自弃,一方面羡慕着他人的富裕,另一方面却不愿做出一点努力来改变现状,失去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消极悲观的贫困户在农村不在少数。“我这样没有文化的人能干什么?”是他们典型的自我麻痹话语,其实他们都有自身的特点,手脚灵活,脑子反应快,身体壮、有力气,这样的身体条件完全可以谋一份营生。

贫困乡村消极的环境氛围。乡村的精神环境氛围影响着村民个体的情绪和行为,影响着村民的财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消极的环境易催生消极的心态和心理。当前,贫困村的环境整体是精神脱贫遇到的一个大难题。贫困村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是整个村风都是攀比的、消极的。小康村的村民喜欢在勤劳致富和子女教育水平上较量,贫困村的村民大都好逸恶劳,整体上缺少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贫困村村民的整体思想素质是造成不良村风的关键因素。村民眼界狭窄、思维局限;淡漠子女教育,忽?家庭进步,日子得过且过。这样的环境氛围不断地瓦解着贫困户的思想,使他们故步自封、悲观失望、死气沉沉。思想上消极悲观,靠政府政策和财力并不能使其真正地脱贫,精准扶贫不仅要扶物质更要扶精神。

精准扶贫重在扶智和扶志

总书记指出,扶贫要同扶智和扶志结合起来。智和志就是内力和内因,如何在思想观念上脱贫?总书记强调:“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可见,只有从思想观念上立志、有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

政府在思想上进行引导。思想上脱贫,政府积极引导是关键。一方面,积极开展自力更生典型事迹的宣传,培养老百姓自强精神,从而改输血扶贫方式为造血扶贫方式,即推进贫困者思想“脱贫”,自力更生地解决自身贫困问题。另一方面,不断强化对困难群众的思想教育,发挥困难群众的能动性。政府帮助他们解放思想,克服以往“等靠想”的懒人思维,让他们真正认识到,通过辛勤劳动,主动学习致富技能是可以摆脱贫困的。

干部主动调整工作方式方法。思想上脱贫,干部主动调整工作方式方法是动力。扶贫攻坚战的决胜时期,基层干部更要沉着冷静,认真踏实,不要想一口吃个胖子,否则欲速则不达。干部们要牢记,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并不是一步到位的,要坚持一步一个脚印。针对粗放式扶贫带来的“等靠要”思想,干部应主动调整工作方式方法,不能重复以往只给钱物不给技术的输血式扶贫老路,干部应多到群众中去,密切与群众之间的联系,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心声,调研分析贫困户的致贫因素。增强与贫困户的交流,调动其主观能动性,这是培育脱贫内生动力的重要途径。

社会要营造积极向上的气氛。思想上脱贫,社会营造积极向上的气氛是核心。全社会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为准则,努力克服“等、靠、要”的懒惰思想。积极向上的氛围能够充分调动起贫困群体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国家政策、扶贫干部的帮助下埋头苦干,积极投身于工作中去,不断提高致富能力,真正实现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根本思想转变。

需要思想“贫困”者自身努力。思想上脱贫,思想“贫苦者”自身努力是根本。扶贫首先要扶智和扶志,贫困群众自身的智慧和志气是脱贫的内生动力,是决定性的内因。思想“贫困”者要紧跟政府和社会的步伐,要破除“等靠要”思想,树立自力更生、敢闯敢拼的精神,抢抓机遇,奋发有为。要积极响应精准扶贫政策,在思想上正视自己的贫困原因,消除“贫困”思想,实现全面小康。

“有志者事竟成”,脱贫攻坚战虽然艰难,但只要政府和群众通力合作,啃下思想观念滞后的硬骨头,就能实现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面“摘帽”的目标,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新?r代现代化新征程提供保障。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

第二篇:茶叶产业谋发展 精准扶贫拔穷根

茶叶产业谋发展 精准扶贫拔穷根

连日来,***镇大田村有机茶产业基地随处可见正在整地、除草、补植、移栽的茶农。这冬日的暖阳,这繁忙的景象,这葱绿的茶园,让人仿佛置身在生机盎然的春天。“再过三年,这片茶叶基地就是我们的致富园、聚宝盆,我们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越来越美!”贫困户茶农望着自己的茶叶基地满脸憧憬。

**村是*县15个省级贫困村之一,位于*县东部半丘陵山区,是由原**村、**村合并而来。全村区域面积20.52平方公里,长约7公里,宽约3公里。全村辖18个村民小组,有农户750户,人口3030人,其中贫困户有42户117人。

2016年,市县扶贫工作队通过调研走访、专家论证、村民座谈,对**村的基本情况有了详细的了解,对**村的精准扶贫形成了清晰的思路。村精准扶贫领导小组经过多轮论证,提出了“因地制宜、产业扶贫”的精准扶贫工作思路,认为大力发展有机茶产业切实可行。一是**村村域范围属大陆型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山地、气候条件非常适宜种植有机茶;二是村域内有机茶产业发展具备一定基础,村民有一定的栽种、加工茶叶的习惯和经验;三是邻村**有机茶品牌已获欧盟认证,可以依托品牌发展产业;四是村民们对发展有机茶产业充满期望和信心。因此,市县工作队和村支两委一班人决心谋划好一篇发展有机茶产业文章,认为只有走出一条产业扶贫之路,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扶贫;只有下决心大力发展有机茶产业,才能真正实现村集体和贫困户双增收;只有做好做强有机茶产业发展,才能真正引领贫困家庭脱贫致富,帮助贫困户拔除“穷根”,实现自身“造血”机能。

2016年4月,**村有机茶产业发展拉开序幕。有机茶产业基地确定选址在村**水库周围山地,可以新开发建设成规模达100多亩的集中连片有机茶产业基地。5月,村集体与老屋、上升、建坪、马家等村民小组的山地户主协商好山地租赁有关事项,签订好租赁协议,并与贫困户商定好以山地出租、劳务用工和无息贷款入股茶场分红等模式参与到基地开发建设中来。6月,进场施工,砍柴烧山。7至9月,按照标准,挖沟整形。10月,清除杂草,下足基肥。11月,移栽茶苗,完成验收。目前,经多方筹措,有机茶产业共投入资金100多万元。整个基地建设也已进入扫尾阶段,最后一批茶苗也已栽种完毕,共计移载35万株茶苗,茶叶基地初具规模。

如今,望着生机盎然的茶园,村精准扶贫领导小组一班人在感到欣慰的同时,一篇发展茶叶产业旅游的更大蓝图摆在了他们的面前。下一步,随着旅游业和观光农业的兴起,市县扶贫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决心以精准扶贫和旅游开发为契机,以“有机茶”为名片,做大做强茶文化旅游开发。一是开发建设茶文化旅游。利用毗邻***景区的优势,吸引游客来基地亲身参与有机茶的采制、泡饮等活动,开发建设集游览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现代观光茶园。二是普及饮茶知识,推广茶艺活动。充分发挥茶叶合作社的作用,积极宣传茶的保健作用、休闲功能,营造人人种茶、人人爱茶、人人饮茶的良好氛围。通过发展有机茶产业,积极探索“茶产业园+旅游+扶贫”的模式,真正实现以“茶”为媒的产业资源转化成旅游资源,进而转化成“扶贫富民”的新动力。

第三篇:陕西商洛:精准扶贫挖净穷根

三级公示 指标量化 撤庸选贤

陕西商洛:精准扶贫如何斩断穷根?

人民日报记者 龚仕建 方敏

起早摸黑的,张大哲把荒了好些年的地又开垦了起来。

他咋又锄起地来?张大哲家里所在的陕西商洛市,是全国少有、全省唯一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山大沟深的黄土地上,老实巴交的庄稼人勤奋种地,却老是挖不断穷根。

张大哲倒有自己的心思:“去年镇党委副书记来我家结对扶贫。他调研后帮助我种芍药。我半信半疑地种了几亩,就赚了近万元,今年还要扩大规模!”他的兴奋劲也感染了左邻右舍,之前不看好干部帮扶的村民也心动了。

农民有了劲头,干部开展扶贫工作不再是“剃头挑子一头热”。2014年以来,商洛市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广泛开展了以部门包村、干部包户,促村域经济发展、贫困户脱贫,促干部作风转变、能力提升为主要内容的“双包双促”精准扶贫行动。通过建立贫困档案、量化扶贫指标、严格考评等方式将干部与村民粘在一起。

如今商洛实施精准扶贫工作一年了,效果如何?记者赶赴商洛进行了调查。

建立贫困档案,以公开保公正

提出口号容易,落实口号却很难。

扶贫要做到精准,首先要摸清农民的现状、致贫的原因。商洛市商南县就组建了164个摸底调查组,将7283户贫困户纳入首轮帮扶对象,逐户逐人建档立卡。可是工作才开始,就有不少富裕户凭着和一些干部有关系,在扶贫摸底时也要偷偷挤进来。

还好市里对此早已经出了应对之策。见到这个“阵仗”,试马镇荆家河村支部书记朱有财搬出“公示和评议”这个法宝:村里组成了由26名群众代表和4名村干部参与的30人评议团,将第一轮摸排的84户按照新一轮贫困标准线重新审核,按照“户申请—村组评议—镇审核—县定审”的程序,经过县镇村三级公示,最终确定了70户。

记者在商洛各地采访时,看到镇里的电子大屏、白墙上的榜单,都显示着村镇干部和帮扶对象的基本情况和手机号等信息。各级政府的信息公开透明度之高,让人印象深刻。

“目前,全市对1717个村、18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了逐一筛选识别,筛选出符合包扶条件的1031个贫困村、14万户贫困户,作为‘双包双促’扶贫攻坚行动的包扶村和包扶对象。”商洛市扶贫开发局副局长李小慧说。

干部班子撤庸选贤,脱贫指标精准量化

在精准扶贫攻坚中,全市3.34万名干部职工与7.39万户贫困户结成对子。可干部若还是像以前一样工作流于形式该怎么办?

丹凤县庾岭镇窑沟村就存在这样的情况。由于班子结构老化,村子里缺乏核心活力。县发改局包扶窑沟村后,主动和镇村沟通,大胆推荐了2名年富力强、文化程度较高的“能人”充实到村委会班子。新班子上任后,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启动了全村产业发展。在短短的一个月内,全村一半的人成为两个专业合作社入社成员。县发改局又整合各类资金70万元,其中50万元直接用于以奖代补扶持产业发展,如此以来,全村联动拨穷根的氛围基本形成。在商南县江西沟村的王有林家,记者看到县委农工部包扶干部田传宏与王有林签订的承诺书,“协助购置农用三轮车1辆,积极联系运输货源,帮其增加营运额50%以上外,王有林也要坚决克服等靠要思想,力争到2016年年底,家庭人均收入达到7000元的目标”。量化的承诺书,让王有林心里觉得踏实有盼头。

扶贫的“移民搬迁+园区建设+消费市场培育”模式

王有林所住地方交通相对便利,有了小产业后一年赚个3万元不成问题。而住在秦巴集中连片贫困山区里的农户怎么办呢?以往的办法是给偏远山区里送水送电修公路,可是扶贫多年,却打不破“扶贫—脱贫—返贫”这个怪圈。

“要彻底走出这怪圈,根本出路就是搬出这些生态脆弱区域”。如今,大家换了思路,却又遇到新问题:有的农民费力从深山里搬了出来,却发现‘不种地了也没工作’。农民就想着再回去,怎么办?

“要解决搬迁农民的后顾之忧”。在实践中,商洛市探索出陕南移民搬迁与产业园区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小城镇建设、消费市场培育的精准扶贫模式。

5月11日,记者来到了镇安县的花园小区,见到了陈永金、费婷玉夫妇。李克强总理曾经在前年快过年时来到他家做客。回忆起当年情景,陈永金还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当时和我一样刚从深山里搬出来的农户有200户,大家也都愁怎么找工作。”

还好县上根据村民实际,在花园小区的对面相应地建设了一个中小企业孵化园。费婷玉就在孵化园里的宏泰电子陶瓷场打工,月收入1500元左右。虽然收入不高,但足以满足日常开销。

在这里,记者看到,街道两旁,大到发展加工工厂,小到开一个粮油店,这里的店铺各式各样。“这里通过实施移民搬迁为产业园区提供劳动力,园区为移民提供就业岗位。通过人口和产业聚集又形成了消费市场,许多贫困户又投入到二三产业中。”李小慧说:“这里的二期工程已经进入装修阶段,届时可解决小区2000多人的就业。有了这些园区,就将移民安置点的农民“粘”住了,园区的发展也有了充足的劳动力。”

强化考评倒逼干部作风实起来

在商洛采访,常能碰到市县过来的驻村干部。“双包双促”的扶贫政策又让干部脚下“沾上了泥土”。可是这劲头一过,又该怎么办呢?

“我们把包扶工作实绩与包扶单位主要负责人以及干部政绩考核挂钩,对作出成绩的记入档案,成绩特别优异的优先提拔使用。”商洛市委组织部部长周德喜说,为了确保扶贫政策落到实处,市、县区、镇办三级分别制定考核办法,将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逐步建立以考核结果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和问责机制。

采访中,记者经过商南县的过风楼镇,水泥路面干净漂亮。小栗园村的高大爷告诉记者,是村子里来的“第一书记”李五一为民办事的成果。原来,过去村干部不稳定,顾自己的多、顾村子的少。李五一成为村子的“第一书记”后,梳理村民意愿,根据轻重缓急筹措资金建起了文化广场,修通了断头路,联系公司在村里搞培训,将订单业务送到贫困户手中……一件件实事也树立起村级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

“已经有干部在扶贫中成绩突出被破格提拔了,而有的干部还是老样子就被问责了。”这样的消息在干部中间也流传着,也互相激励着。随着“双包双促”的推进,各级干部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将包扶的贫困村当作“比作为”的“赛场”,发挥部门单位优势,把资源向包扶村和贫困户倾斜。目前,商洛市实施包扶项目6800个,为贫困户办实事6.11万件,全年已有2.66万户9.32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双包双促’精准扶贫工作,事关商洛发展大局,也是锤炼干部作风的大熔炉,我们会将扶贫作为践行‘三严三实’的主阵地,以实际行动向全市父老乡亲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商洛市委书记胡润泽说。

记者手记:

解好扶贫这道题

精准扶贫的成功与否,关键点是实现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在商洛的丹凤县,扶贫干部将精准扶贫形象成为了一道算术题,就是试着让干部们做好“对象识别+贫困劳动力完全创业和就业+年均收入3万元”这么一道题。

这样一道贫困难题如何破解?丹凤县就探索出一套方法,即:“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外出务工+园区就业+城镇就业+市场创业+移民搬迁”。商洛市扶贫开发局局长李久敏说,具体的途径,就是做好“加法”,利用农产品、惠农补贴、劳务等多种渠道增加收入;做好“减法”,加强打工维权,千方百计减少损失;做好“乘法”,重点支持能人创业,发挥市民化产生的倍数效应和带动作用;做好“除法”,突出重点人群,实打实计算每一户的收入,不简单以“人均收入”来衡量扶贫效益。

千百年来,贫穷像一盘深钻进农村土壤的老树根,仅靠农民自身的努力难以挖净。如今在市县各部门和包扶干部的帮助下,正在逐步发生着改变。干部和群众一起想办法、出气力,只要同心协力,穷根再深也挖得净。

第四篇:干部群众一条心 带头修路拔穷根

干部群众一条心 带头修路拔穷根 ——记西混村共产党员、西混村村民委员会主任张良惠

张良惠,今年40岁,是羡塘乡西混村共产党员、村委会主任。西混村共有15个自然村寨,569户、2514人,2221亩耕地、3120亩荒山。在全乡2010十三个“一事一议”通组道路项目中,西混村就得到了四个项目,张良惠主任所在的前泥组就是其中之一,此外还有虾尔井组、摆顶组、麻窝组。张良惠不但为本组1公里的道路硬化日夜操劳,而且还经常到该村其他三个项目点开展指导工作,三个多月来,没睡过一次安稳觉,在他的努力下,西混村四条硬化路均在规定时限内全部完工。

要我来负责,就要对得起老百姓

张良惠自原是西混村文书,他管事出以公心,从没有半点私心,全心为群众的利益着想,群众打心眼佩服他,信任他,在2011年的村支两委换届“两推一选”中被群众推为村委会主任,张良惠当上主任后,经常讲的一句话就是“群众选举我当村委会主任,要我来负责,就要对得起老百姓”。他是一个说到做到的人,当选后一直为西混村各项事业忙碌奔波,各项工作得到有效开展,上、中、下院、虾尔井、摆扎 1

等组的饮水工程顺利完工,此外,还打算通过种植金银花等项目来带领群众致富。

加强宣传和动员,群众投工投劳积极性高涨

自乡党委政府确定在西混村实施四条2010“一事一议”通组硬化路以后,张良惠感到很高兴,这下西混村的村容寨貌会有了很大的改观,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将得到极大的改善,但他身上的压力更重了,四条路全长共5.5公里,要在规定的时间按质量完工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只有群众积极投工投劳,才能将工作任务完成。

3月12日,张良惠作为西混村主任以及前泥项目点的负责人到乡政府参加了羡塘乡“一事一议”通组道路硬化动员培训会后,对“一事一议”政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于是决心到各组召开群众会,进一步将党的英明政策宣传到各家各户,只有群众知晓了党和国家对农村的关怀,才会主动地、自学地参与到“一事一议”项目的建设之中,发挥主人翁的精神,这是最关键的。

由于白天农活多,难召开群众会,只有晚上才能召开群众会,从乡召开动员会那天开始,张良惠主任每晚都在这几个组召开群众会,反反复复地将党的方针政策宣传贯彻到群众的头脑中,让群众感觉到“一事一议”对群众真真切切的实惠,让群众树立为了改变家乡面貌积极参与到通组道路建设的投工投劳工作中去。

道路质量是关键,要严格把关

在西混村四个点的项目建设当中,张良惠把质量看得把生命还重,坚持严把施工质量关。水泥路面施工阶段,张良惠每天踩着露珠出门,顶着星星回家,在工地上来回监工,有时干脆守在混凝土绞拌机旁,发现有偷工减料的现象,就毫不客气地指出。一次,几个群众少放了几包水泥,他非要给够,这几个群众说:“水泥现在放的位置较远,这里又不是主要路段,少些也没什么哦,到主要路段多放些就行了。”他理直气壮地讲:“老百姓盼星星,盼月亮,盼的就是要修一条永古千秋的路,村里既然要我来负责,我就要对得起老百姓。”

从项目实施以来,全村四条路都按乡“一事一议”领导小组的质量标准进行监督,每天都忙在各项目点的工地上,连他的妻子都说,这段时间他脸黑了,那是被太阳晒的,他体重减轻了,那是日夜操劳过度所到的,但他的精神更好了,这是群众信任和他感觉那份责任的光荣所给予的。当问及他妻子对张良惠主任有何意见时,她说:“意见肯定是有了,村里的待遇那么低,他有那么不顾家里在外操劳,家里连他只有两个劳动力,在道路硬化中他还叫我去投工投劳,家里的农活农活全靠她一人抽时间去干,别人出一个劳力,我家等于出两个,但我到村里,听群众说他是个好干部时,我所有的疲劳都没有了,我非常理解他,所以一回家,我没对他说什么,相反,我听多了,我也知道了一些,我还帮助他去作一些群众的工作和妇女的工作呢”

为了修路,张良惠调处了多少纠纷,解决了多少矛盾,他自己都说不清。一些群众对修路占地有意见,施工过程中阻止施工的事常常发生,张良惠部是心急火燎地赶到现场,苦口婆心摆事实,讲道理,平息了事态,使施工顺利进行。

加强互助,四个项目按时按质完成任务

由于全村四个项目点任务都同时进行,而且张良惠主任所在的组也正在实施通组道路项目,本组群众都在看着他,按道理,他可以将工作精力放在本组的项目建设上,但他心想,他是全村的村委会主任,不是前泥组的组长,全村完成才是他的心愿,只要有一具项目点有问题,他到半夜都是睡不着的,结合全村情况,他经常到全村各组进行工作,组织其他组的群众进行道路建设互助,经他苦口婆心的工作,前泥组1公里的硬化道路得到了翁烟洞外由于全村四个项目点任务都同时进行,而且张良惠主任所在的组也正在实施通组道路项目,本组群众都在看着他,按道理,他可以将工作精力放在本组的项目建设上,但他心想,他是全村的村

委会主任,不是前泥组的组长,全村完成才是他的心愿,只要有一个项目点有问题,他到半夜都是睡不着的,结合全村情况,他经常到全村各组进行工作,组织其他组的群众进行道路建设互助,经他苦口婆心的工作,前泥组1公里的硬化道路得到了翁烟、洞外等村寨的群众支持,虾尔井1公里的道路也得到了上、中、下院组的支持,终于前泥、虾尔井、摆顶三个项目点,按全乡6月份全面完成全部工程的要求,都提前一个月以上完成任务。

工程最大,劳动力最少的点是本村麻窝组,硬化道路全长2.2公里,只有24户人家,且有几户全家外出打工,投工投劳的劳动力只有20人左右,且所修建的硬化路都是岩山,坡度较大,施工难度大,进度相对迟缓,张良惠主任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分别到已完成的项目点召开群众会,对党员、干部、群众说:“我们这些点的着重点道路建设已经完成,但我们西混村的硬化道路还没完成哦,他们都是我们的邻组,都是乡里乡亲的,他们现在有难处,我们要上前支援哦,也许我们以后有什么困难,他们也会上前大力帮助,只有全村都完成了,我们的项目才算正的完成哦,我是党支部的一员,我号召全村党员干部先上支援麻窝组、用实际行动感动全村群众形成共识,大家齐心协力帮助麻窝共度难关。”于是,在他的组织下,前泥、洞外、翁烟以及汪洋等组党员干部群众自发组织互助组前往麻窝组支援硬化路的建设,村里的一些个体户还免费用车运送支援人员到麻窝组。麻窝组群众也很感动,用一条标语悬挂在大路口,表达他们的心声:“感谢村组父老乡亲的大力援助,麻窝人民永远记得您们”。正是有了相互援助,麻窝2.2公里的感化路按要求的时间提前了十多天完成全部工程。

道路竣工那天,村民自发燃起了鞭炮,村里像过年一样热闹。村里的群众都说:“这条路,不知流下了张良惠主任的许多汗水哦,路修好了,我睡觉安稳了。”

带领群众致富,决不能停止脚步

全村路完成后,张良惠主任并没有停息下来,又考虑动员群众思想工作,加大跑乡党委政府和各单位部门,抓紧将核桃等经果林种植、中药种植等作为调整本村农业产业结构调理的项目,帮助农民群众致富,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脱贫致富奔向小康,厚德载物,让我们在心底祝福:好人一生平安,在党和国家好的方针政策支持下,他的愿望一定会实现。

第五篇:深刻领会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

深刻领会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主任、研究员 黄承伟

2013年11月,总书记在湖南省湘西州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概念,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记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之后,总书记多次对精准扶贫做出重要论述,精准扶贫思想不断丰富和完善,精准扶贫成为我国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根据国务院扶贫办党组安排,我近几年具体负责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学习、研究、宣传工作,努力做了一些工作,积累了初步的学习体会。特别是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结合全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伟大实践,对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的认识和理解不断深化。借这次党课的宝贵机会,我想从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时代背景、形成发展、思想体系、价值意义、实践成效、存在问题、深化对策等七个方面做一交流,旨在为进一步学习、研究、宣传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特别是精准扶贫思想提供参考。不对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关于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时代背景

总书记高度重视扶贫开发。担任总书记的第二次国内考察,就到贫困县阜平查看贫困状况,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扶贫开发战略思想。2013年底,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思想。我理解,精准扶贫思想的提出,其深刻的时代背景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共产党执政的初心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

自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进程中,始终坚持着紧密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初心”。总书记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不断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向前进。”“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实现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生活在扶贫标准线以下。如果是那样,就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所以‘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于补齐‘短板’,其中必须补好扶贫开发这块‘短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把扶贫开发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上升到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高度。打赢脱贫攻坚战,消除绝对贫困,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

(二)经济发展带动减贫效果弱化

我们知道,长期以来,我国实施的是政府主导、市场和社会共同参与的扶贫开发模式。其中以市场主体为牵引的经济增长为农村持续大规模减贫提供了强劲动力,成为重要推动力量。从减贫过程看,1978-1985年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上亿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摆脱了贫困。之后,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大规模农村劳动力向城镇非农就业转移,贫困农户非农收入快速增加,保持了农村大规模减贫的持续进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特别是我国进入经济增长新常态后,经济增长带动减贫效益下降。经济增长的主体产业(新业态)的益贫性低,农业的规模经营和资金密集趋势也在逐步增强,通过劳动力转移、农业经营增收脱贫的局限性逐步明显。与此同时,社会转型步入各类利益冲突、社会矛盾多发期。经济增长变缓,弱化了经济发展对社会结构性矛盾的正向作用,凸显了社会矛盾和风险,社会负能量在增加。提升农村扶贫效益,有效解决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突出问题,是促进共同发展,彰显执政为民理念,营造共谋共富社会氛围,将社会负能量转化为社会治理建设性力量的有效路径。

(三)贫困治理困境与贫困固化趋势增强

一般来说,在政府、社会、市场多元贫困治理格局中,某一方力量的变化都会改变贫困治理格局,带来治理困境问题。当经济增长带动减贫强劲时,政府贫困治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减贫效益不高,并不会对减贫大局产生较大影响。但当经济带动减贫弱化后,如果公共力量特别是政府贫困治理能力问题仍未根本性解决,就会影响到减贫进程及效果乃至格局,比如导致贫困结构化问题等。长期以来,我国政府贫困治理中扶贫瞄准偏离问题一直没能很好解决,不少扶贫项目粗放“漫灌”、针对性不强等问题还比较普遍。我国扶贫标准提高后,贫困人口规模较大幅度增加。其中相当一部分剩余贫困人口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复杂、自我发展能力弱、返贫现象突出。这些贫困人口较难通过经济增长带动实现脱贫,政府传统扶贫治理方式效果已经十分有限。而这些贫困人口问题能否有效解决,将会影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甚至是通过贫困代际传递造成贫困固化。

二、关于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形成有其实践基础,是来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又在实践检验中逐步发展完善。

(一)习近平精准扶贫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末期,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提出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四下基层”等许多发展理念、观点和方法。其中不乏精准扶贫的理念,如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是“弱鸟”先飞且飞得快和高的重要途径等等。2012年底,总书记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指出“推进扶贫开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思路、好路子。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找准突破口。要做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开发生态旅游,则搞生态旅游,真正把自身比较优势发挥好,使贫困地区发展扎实建立在自身有利条件的基础之上”。理清发展思路,因地制宜找准发展思路的论述,表明这一阶段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已处于萌芽时期。

2013年11月,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概念,他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记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2014年10月的首个“扶贫日”,总书记做出重要批示“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对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加大扶持力度,善于因地制宜,注重精准发力,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能动作用,扎扎实实做好新形势下扶贫开发工作,推动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加快脱贫致富步伐。”2014年11月初,在福建调研时总书记指出:“当年苏区老区人民为了革命和新中国的成立不惜流血牺牲,今天这些地区有的还比较困难,要通过领导联系……,加快科学扶贫和精准扶贫”。这表明总书记将精准扶贫视为扶贫开发方式的新要求。

在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指引下,我国精准扶贫实践不断深入推进。2013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提出以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为核心的六项机制创新和十项重点工作。围绕该文件相关部委出台了《关于改进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工作的意见》《关于印发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关于印发的通知》(以下简称《方案》)等政策配套政策文件。特别是《通知》和《方案》的出台,将精准扶贫要求落实到行动与实施层面。

(二)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发展与完善 2015、2016年,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逐步上升为国家扶贫开发战略,并不断丰富和完善。2015年2月,总书记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向参会市县委书记提出“如何打好扶贫攻坚战、加快改善老区老百姓生活”等四个问题,并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使命感,……贯彻精准扶贫要求,做到目标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明确、举措明确,把钱真正用到刀刃上,真正发挥拔穷根的作用。”2015年6月,总书记在贵州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进一步指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各地都要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要因地制宜研究实施‘四个一批’的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即通过扶持生产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2015年11月27-18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总书记发表长篇重要讲话,系统阐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标志着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形成。会后,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简称《决定》),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实施全党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脱贫攻坚战。2016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简称《规划》),提出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精准帮扶与区域整体开发有机结合,大力推进实施一批脱贫攻坚工程。《规划》系统阐述了“十三五”时期脱贫攻坚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以及产业发展脱等多项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脱贫的具体路径和方法。为贯彻落实《决定》,中央及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100多项政策文件,表明我国以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为指导的脱贫攻坚顶层设计的“四梁八柱”基本完成。

三、关于习近平精准扶贫的思想体系

我体会,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体系主要由其哲学基础、政治基础和丰富内涵构成。

(一)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哲学基础

实事求是和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同志对党的思想路线的概括与体现,要求从实际出发,探究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进入脱贫攻坚阶段,中央对我国扶贫开发提出了更高要求(扶贫脱贫“不落一人”),同时扶贫形势出现了新的变化(经济带动减贫效益下降),这就需要在农村贫困治理中坚持实事求是和从实际出发原则,从实际出发,探析贫困现象的客观实在,探寻消除贫困的良方。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那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普遍联系与统筹兼顾。贫困问题的产生是并非仅贫困个体自身的原因,也与资源的拥有和利用、社会制度安排等相关。这就要求我们,要用整体的角度去看待贫困和反贫困,既要从贫困者自身角度提出扶贫方案,也要看到贫困对社会发展全局的影响,将扶贫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之中,统筹安排,形成整体联动。总书记指出:“我常讲,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以,‘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于补齐‘短板’,其中必须补好扶贫开发这块‘短板’”。

对立统一与重点论。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规律,包含了事物发展中矛盾双方的统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双方发展的不平衡性。从矛盾学说来看,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又具有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不同的矛盾和矛盾的不同方面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各自不同,即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重点论强调分析和解决矛盾必须抓住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总书记指出:“抓扶贫开发,既要整体联动、有共性的要求和措施,又要突出重点、加强对特困村和特困户的帮扶。”

(二)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政治基础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规模大,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复杂。在脱贫攻坚阶段,扶贫干预主体多元、资源投入大,有序、有效推进脱贫攻坚系统工程,需要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力。党和政府领导和主导、多元力量参与是我国贫困治理的重要特色。党的坚强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是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重要政治基础,是形塑现有扶贫治理体制机制重要保障。政治的稳定和优势,转化为我国扶贫开发的规划性和持续性优势。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实施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以及长期坚持实施具有共同富裕性质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定点扶贫,体现了我国在贫困干预上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脱贫攻坚阶段,脱贫任务重的省份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扶贫,党政一把手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层层落实责任,实行严格责任制度。同时,向贫困村派出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把脱贫攻坚任务落实到“最后一公里”,不脱贫不脱钩。

(三)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精准扶贫的核心是从实际出发,找准扶贫对象,摸清致贫原因,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开展针对性帮扶,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从扶贫工作开发的内容看,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内容集中体现在习近平对“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四个核心问题的阐述上。

1.“扶持谁”问题

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确保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以便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解决“扶持谁”的问题,要求实现“扶持对象精准”,具体工作内容为精准识别和精准管理。2013年底,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的意见》提出由国家统一制定识别办法,并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开展贫困人口识别、建档立卡和建立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等工作。2014年5月,国务院扶贫办等中央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档立卡、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等文件,对贫困户和贫困村建档立卡的目标、方法和步骤、工作要求等做出部署。2014年4-10月,全国组织80万人深入农村开展贫困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共识别12.8万个贫困村、8962万贫困人口,建立起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2015年8月至2016年6月,全国动员近200万人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补录贫困人口807万,剔除识别不准人口929万。较好地解决了“扶持谁”的问题。

2.解决“谁来扶”问题

总书记指出:“要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加快形成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近年来,我国建立起脱贫攻坚责任体系。中央出台《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脱贫攻坚任务重的省份的党政主要负责人向中央签署脱贫责任书,层层签订脱贫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形成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扶贫工作格局。要求普遍建立干部驻村帮扶制度,期间全国共选派77.5万名干部驻村帮扶、19.5万名优秀干部到贫困村和基层组织薄弱涣散村担任第一书记,解决扶贫“最后一公里”难题。东西扶贫协作深化,结对关系调整完善。东部267个经济较强县(市、区)结对帮扶西部406个贫困县,中央层面共有310个单位定点帮扶592个贫困县,实施“百县万村”行动、“万企帮万村”等社会扶贫。

3.解决“怎么扶”问题

总书记指出:“要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要提高扶贫措施有效性,核心是因地制宜、因人因户因村施策,突出产业扶贫,提高组织化程度,培育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的经济实体。”推进精准帮扶工作是解决“怎么扶”问题的重点,实现“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因村派人精准”。瞄准建档立卡贫困对象,建立需求导向的扶贫行动机制,深入分析致贫原因,逐村逐户制定帮扶计划,专项扶贫措施与精准识别结果和贫困人口发展需求相衔接。2015年11月,中央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进一步阐明精准扶贫、精准扶贫方略,中办、国办出台11个《决定》配套文件。2016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三”脱贫攻坚规划》。自实施精准扶贫以来,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共出台100多个政策文件或实施方案,各地方相继出台和完善“1+N”的脱贫攻坚系列文件。需求导向、导员参与、有效对接的扶贫脱贫帮扶体系业已形成。

4.解决“如何退”问题

总书记指出:“精准扶贫是为了精准脱贫。要设定时间表,实现有序退出,既要防止拖延病,又要防止急躁症。要留出缓冲期,在一定时间内实行摘帽不摘政策。要实行严格评估,按照摘帽标准验收。要实行逐户销号,做到脱贫到人,脱没脱贫要同群众一起算账,要群众认账。”2016年4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建立贫困退出的意见》对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退出的标准、程序和相关要求做出细致规定,为贫困人口退出提供制度保障。严格实施考核评估制度,组织开展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工作成效考核,就各地贫困人口识别和退出准确率、因村因户帮扶工作群众满意度、“两不愁三保障”实现情况等开展第三方评估;结合收集的情况和各省总结,按照定性定量相结合、第三方评估数据与部门数据相结合、考核与平时掌握情况相结合的原则,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脱贫攻坚成效开展综合分析,形成考核意见;对综合评价好的省份通报表扬,对综合评价较差且发现突出问题的省份,约谈党政主要负责人,对综合评价一般或发现某些方面问题突出的省份,约谈分管负责人。将考核结果作为省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四、关于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价值意义

在学习领会总书记的扶贫开发战略思想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时代价值和意义,既体现在指导国内精准扶贫理论创新、顶层设计、基层实践上,也体现在为全球减贫治理提供中国方案上。

(一)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国内价值

1.扶贫理论创新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扶贫开发步入攻坚拔寨重要时期,贫困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扶贫理论创新迫切。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理论指导价值体现在建构综合性扶贫治理、内生型反贫困理论等方面。总书记强调,要将条件差、基础弱、贫困程度深的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分类施策,实施“五个一批”扶贫开发路径,要因地制宜,因人因户因村施策。这就要求在反贫困理论创新中探索综合性扶贫理论:在贫困问题复杂性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既要注重分析致贫的共性要素,以共性要素为依据,因地制宜探索多层次扶贫脱贫路径;又要考虑到贫困个体致贫的具体因素,开展多层次、精细化的针对性帮扶。总书记指出:“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已经摘帽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要继续巩固,增强‘造血’功能,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要加强基层基础工作。要加强贫困村两委建设,深入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促进乡村本土人才回流,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贫困人口实现自我发展是扶贫的根本,要把扶贫与扶志、扶贫与扶智相结合,激发内生发生动力,建立长效脱贫机制。这就要求扶贫理论创新要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内生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探讨培育贫困群众内源发展的治理机制,为实现贫困人口自我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2.脱贫攻坚实践创新的行动指南

脱贫攻坚时期,农村贫困人口规模庞大,贫困程度深、致贫因素复杂,返贫现象较为突出,并呈现出结构化趋势。贫困问题的解决,除了要下更大的决心和投入更多的资源外,更迫切需要合理、有效的贫困治理新方略。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中的“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要求为脱贫攻坚阶段扶贫开发明确了工作目标;“六个精准”论述为扶贫工作方式转变提供了方向和着力点,“五个一批”脱贫路径论述为扶贫工作指明了工作重点任务;对“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问题的阐述为扶贫开发体制机制创新、建构等都具有极大的指导价值。

(二)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国际价值

总书记指出:“在实践中,我们形成了不少有益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是加强领导是根本、把握精准是要义、增加投入是保障、各方参与是合力、群众参与是基础。这些经验弥足珍贵,要长期坚持。”我理解,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国际减贫价值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以实施综合性扶贫策略回应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的复杂化和艰巨性。从全球范围看,致贫原因多元化、差异化是普遍存在,贫困问题复杂性增加,单一力量或单一减贫措施面对复杂贫困问题时很难取得突破性成绩。在贫困治理中,以扶贫对象需求为导向、分类施策,采取和针对性扶贫措施,扶贫资源供给与扶贫对象需求有效衔接。注重扶贫的综合性与精准度相结合,制定综合性扶贫脱贫思路,实施精准扶贫和实现精准脱贫。

二是发挥政府在减贫中的主导作用,以回应全球经济增长带动减贫弱化的普遍趋势。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中将加强政府引导和主导作用作为减贫成效提升的根本。在精准扶贫实践中,我国政府主导了贫困瞄准、贫困干预、脱贫成效评估等减贫全过程。除不断加大投入之外,通过“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管理机制提升政府扶贫整体效能,激发强大的扶贫动能,构筑多元主体参与扶贫格局。

三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的贫困识别机制,解决了贫困瞄准的世界难题。总体而言,国际的贫识别方法主要有自上而下的识别方法(如个体需求评估法)和自下而上的贫困识别方法(如以社区为基础的瞄准方法),且在单独运用中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贫困的识别是一项专业性强、复杂性高的技术性工作。基层干部往往难以胜任贫困识别的专业性工作。同时贫困规模庞大的情况下,采用一家一户的家计调查的贫困识别成本高、耗时长,且难以排除贫困变动对识别精准的干扰。采取统计部门抽样测算贫困规模、自上而下逐级分解贫困指标的方法较好保证了贫困识别的科学性。通过农户自愿申请、民主评议等自下而上的识别机制,能提高贫困识别的群众参与度和监督效果,较好保障贫困识别的真实性。在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指导下,我国逐步形成和完善了自上而下(指标规模控制、分级负责、逐级分解)与自下而上(村民民主评议)相结合的精准识别机制,对国际减贫瞄准方法的完善具有积极的意义。

五、关于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实践成效

2013年底起,以中办、国办《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的意见》为标志,我国开始实施精准扶贫。以《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为标志,在全国范围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至2016年底,我国精准扶贫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发生率持续下降。按现行国家农村贫困标准(2010年价格水平每人每年2300元)测算,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9899万人减少至2016年的4335万人,累计减少5564万人,平均每年减少1391万人;全国农村贫困发生率由2012年的10.2%下降至2016年的4.5%,下降5.7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1.4个百分点。内蒙古、广西、贵州、云南、西藏、青海、宁夏、新疆等民族八省区农村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21.1%下降到2016年的 9.4%,累计下降11.7个百分点,年均下降2.9个百分点。贫困规模从2012年的3121万人减少到2016年的1411万人,累计减少1710万人,下降幅度为54.8%。

二是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2016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52元,名义水平是2012年的1.6倍;扣除价格因素,实际水平是2012年的1.5倍。2013-2016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10.7%。其中,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55元,是2012年的1.65倍;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水平是2012年的1.52倍,是2010年的2倍,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居民收入提前实现翻番目标。2013-2016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速比全国农村平均水平高2.7个百分点。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年均实际增长11.1%,比全国农村平均水平高3.1个百分点。2016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的68.4%,比2012年提高了6.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就业机会增多,工资性收入占比提高。2016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880元,与2012年相比,年均增长16.5%,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34.1%,比2012年提高4.1个百分点。统计数据显示,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对传统农业依赖下降,收入来源日益多元化。

三是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持续提高,质量不断改善。2016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7331元,与2012年相比,年均增长11.7%,且连续四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6%。消费结构明显优化,吃饭穿衣支出占比下降。居住条件不断改善,2016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户均住房面积为137.2平方米,比2012年增加19.1平方米。耐用消费品升级换代,传统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稳步提高。

四是贫困地区农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教育文化医疗水平明显提高。(1)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完善。截至2016年,贫困地区通电的自然村接近全覆盖;通电话的自然村比重达到98.2%,比2012年提高4.9个百分点;通有线电视信号的自然村比重为81.3%,比2012年提高12.3个百分点;通宽带的自然村比重为63.4%,比2012年提高25.1个百分点。2016年,贫困地区村内主干道路面经过硬化处理的自然村比重为77.9%,比2013年提高18个百分点;通客运班车的自然村比重为49.9%,比2013年提高11.1个百分点。(2)教育文化状况明显改善。2016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16岁以上家庭成员均未完成初中教育的农户比重为16%,比2012年下降2.2个百分点;79.7%的农户所在自然村上幼儿园便利,84.9%的农户所在自然村上小学便利,分别比2013年提高12.1和6.9个百分点;有文化活动室的行政村比重为86.5%,比2012年提高12个百分点。(3)医疗卫生水平显著提高。2016年,贫困地区农村拥有合法行医证医生或卫生员的行政村比重为90.4%,比2012年提高7.0个百分点;91.4%的户所在自然村有卫生站,比2013年提高7.0个百分点。

五是我国为全球减贫作出重大贡献。按照现行农村贫困标准测算,从1978年到2016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7.3亿,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的97.5%下降至2016年的4.5%。按照每人每天1.9美元的国际极端贫困标准,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最新数据,1981年至2013年中国贫困人口减少了8.5亿,占全球减贫总规模的69.3%,为全球减贫作出重大贡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5年发布的《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在全球减贫中发挥了核心作用”。中国精准扶贫的新理论、新实践也为全球减少贫困提供了中国范例。

六、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实施存在的困难问题

总体上看,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基本方略的脱贫攻坚战进展顺利。但是,大家知道,在最困难、条件最差的地区,做最精准的事,困难可想而知。因此,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举措落实、政策见效、工作开展还需要一个过程,困难不能低估,问题不能回避。目前各地实践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实施,存在以下困难问题:

一是“硬骨头”还没有完全精准瞄准。对于深度贫困地区、深度贫困群体的瞄准需要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深度贫困地区主要是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欠账较多,贫困发生率高,脱贫难度大的地区。12.8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也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些村居住着60%的贫困人口,大部分贫困村基层组织功能弱化,无人管事;人才严重流失,无人干事;村集体经济薄弱,无钱办事;基础设施滞后,陈规陋习严重,发展基础不牢。深度贫困群体主要是因病致贫返贫群体。截至2016年底,全国还有4335万贫困人口。建档立卡数据显示,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比例从2015年的42%上升到2016年的44%。

二是工作中仍存在不严不实不精准问题。表现在:脱贫计划脱离实际。有的地方违背客观实际,层层加码提前脱贫时间,患了“急躁症”。有的地方认为贫困人口不多,脱贫任务不重,按时完成没有问题,犯了“拖延病”。有的政策措施缺乏针对性操作性,没有有效落实。有的把脱贫工作“文件化”“会议化”“表格化”,有的把大量资金用在垒大户、堆盆景、制作精美挂图展板上。有的驻村干部不驻村假驻村,帮扶措施没到位。有的甚至在考核评估中弄虚作假,搞乔装打扮,组织群众统一答复口径,试图在考核评估中蒙混过关。在贫困识别上,有的地方“搞摆平”,人为割裂低保与扶贫,导致一定数量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未纳入建档立卡。在精准帮扶上,有的表面看帮扶到户到人,实质上还搞一刀切,是缩小版的“大水漫灌”。在贫困退出上,有的算账脱贫,有的突击脱贫,有的一兜了之,脱贫质量不高。

三是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存在不精准问题。贪污挤占挪用等老问题仍时有发生。在乡村两级尤为突出。中央纪委监察部2016年通报的扶贫领域突出问题325起,有86%涉及乡村干部。资金闲置滞留等新问题逐步显现。随着扶贫投入增多,权限下放到县,一些地方能力未及时跟上,项目规划不科学不合理,接不住、整不动、用不好。2016年资金闲置问题占到审计发现问题的三分之二。资金使用公开透明不够。群众和社会不知道,在老百姓眼里,投向“三农”的钱,涉及农民的事,都和扶贫有关,这方面的监管亟待加强。

四是精准扶贫主体(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问题。从帮扶工作来看,有的地方为图省事、赶进度,大包大揽、送钱送物,“干部干、群众看”,造成养懒汉。从贫困群众来看,有的穷怕了不敢想,安于现状,单纯依靠外界帮扶被动脱贫。有的穷惯了“等靠要”,靠穷吃穷,依赖政策不愿脱贫。如果不能充分发动贫困群众,扶贫就只是治标不治本,帮扶效果就很难可持续。

七、关于如何进一步深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2017年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深化之年。2月21日,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第39次集体学习,该次学习以更好地实施精准扶贫为主题,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出新的更高要求。3月,总书记在两会期间提出“绣花式”精准扶贫重要思想。3月31日,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听取2016省级党委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情况汇报,对严格考核、确保精准退出作出新部署。6月23日,总书记在山西太原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研究破解深度贫困问题之策。总书记上述重要论述,丰富发展了精准扶贫思想,为深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跟本遵循。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贯彻落实到实践中。

(一)坚持目标标准,确保完成任务。脱贫的标准就是“两不愁三保障”,不能盲目提高,也不能降低标准,时限就是2020年,不能急躁,也不能拖延。从当前情况看,按照现有的政策力度和工作力度,只要真抓实干,是可以实现脱贫目标的。一要调整完善脱贫攻坚滚动规划和计划。贫困县一般应在2019年前摘帽,贫困人口应在2020年如期脱贫。低保兜底尽量往后靠,对那些确实不能依靠自身努力脱贫的,到最后才低保兜底。脱贫规划要有合理时序,既要防止急躁,又要防止拖延。二要保持脱贫攻坚政策的稳定。包括贫困县党政正职稳定、驻村帮扶、东西部扶贫协作、党政机关定点扶贫,2020年前都不变。三要在做好贫困县贫困村脱贫攻坚的同时,高度重视非贫困县非贫困村的脱贫攻坚,防止出现死角。

(二)坚持问题导向,解决困难问题。针对当前突出困难和问题,一要集中力量攻坚。要进一步瞄准深度贫困地区、贫困村、因病致贫贫困户,这是我们要攻的“坚”。加大对典型的深度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支持力度。组织实施贫困村提升工程,培育壮大集体经济,完善基础设施,打通脱贫攻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落实健康扶贫政策,降低因病致贫贫困户医疗费用支出,进一步解决大病和慢性病治疗、救助问题,减轻贫困家庭医疗负担。二要抓好考核发现问题整改。纠正不严不实不精准,特别是要纠正形式主义,严防弄虚作假。要通过教育培训等措施,增强基层扶贫干部“绣花”能力,提高贫困识别、帮扶、退出精准度。

(三)坚持基本方略,打牢精准基础。一要完善建档立卡,摸准贫困底数。准确识别贫困户是很难的,农村基础薄弱、情况复杂,人口流动性大,再加上人情社会、落后观念等因素,难度更大。精准永远在路上。下一步,要把符合建档立卡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只要是贫困人口,不管什么原因、什么类型,都应纳入,做到不落一人。与此同时,还要对2014年以来的脱贫人口的返贫情况进行调研,探索建立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二要规范驻村帮扶,增强基层力量。中央要求,每个贫困村都要派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要有帮扶责任人,实现全覆盖。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积极帮助群众出主意干实事,推动各项扶贫措施落地落实,打通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国家层面将出台指导意见,各地要加强驻村干部管理,加强贫困村两委建设,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培养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三要强化资金监管,提高使用效益。将继续加强纪检、检察、审计、财政监督和群众、社会监督,特别是把乡村两级组织作为重点,加大惩处力度,保持高压态势。全面推进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加大指导督促检查,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进一步完善扶贫资金公告公示制度,提升扶贫资金项目的透明度。

(四)坚持从严考核,倒逼真抓实干。考核是全面从严治党在脱贫攻坚领域的重要体现,是倒逼各地抓好落实、检验脱贫质量的重要手段。要按中央要求,继续实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制度,坚决防止虚假脱贫、数字脱贫、一兜了之等敷衍了事、不实不准、弄虚作假行为,倒逼各地落实脱贫攻坚工作责任,把求真务实的导向立起来,把真抓实干的规矩严起来,确保脱贫结果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

(五)坚持改革创新,建立带贫机制。随着脱贫攻坚深入推进,难题和矛盾还会不断出现,必须结合实际,创新扶贫工作方式。鼓励基层探索试点,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对探索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对涉及长远的问题,思想观念、陈规陋习等,也需要改革,需要一个过程。

(六)坚持典型引路,总结推广经验。要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的实践和成就,总结各项工作成功经验,总结产业扶贫、劳务脱贫、易地扶贫搬迁和教育、健康扶贫等重点工作的典型范例。继续开展全国脱贫攻坚奖评选表彰活动,及时发现表彰全国脱贫攻坚模范。建立扶贫先进典型台账,及时推广好的经验做法。脱贫攻坚,不仅仅是脱贫攻坚,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不能就扶贫而扶贫,还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集体经济、管理水平、思想观念等。

下载精准扶贫还需思想“拔穷根”(共5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精准扶贫还需思想“拔穷根”(共5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面试热点题库:精准扶贫还需精准监督精准打击

    星火协议---更高通过率的完整方案 面试热点题库:精准扶贫还需精准监督精准打击 【热点概述】 12月23日,审计署审计长胡泽君向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报告了2016......

    创新方式兴教育 五行循环拔穷根——平塘织出精准脱贫“三维网”

    创新方式兴教育 五行循环拔穷根平塘织出精准脱贫“三维网” 自实施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平塘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以脱贫攻坚为主线、以斩断“穷根”为抓手,巧妙运用教育生人才、......

    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 25年前,我在中国福建省宁德地区工作,我记住了中国古人的一句话:“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至今,这句话依然在我心中。 ——......

    精准扶贫

    茌平:开展创业技能培训 搭建就业平台 【导语】茌平县始终把帮助困难群体实现就业工作摆在重要位置,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扶持政策,通过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劳动技能培训,提高群众的创......

    精准扶贫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让“精准”成为习惯 “精准扶贫的精髓是‘因贫施策’”“提高项目安排、资金使用和措施到户的精准性”。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话题建......

    精准扶贫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途径探索 花垣县农广校 石明珍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目的就是将普通的农民培养成有文化、有技能、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引导农民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

    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 (一)建档立卡,为精准扶贫工作奠定基础。按照自治区扶贫办关于扶贫开发建档立卡的统一部署要求,在库台克力克村开展建档立卡工作,实施动态管理。建立全村贫困户电子信息......

    精准扶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 学习报告(论文) 题目: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发展历程及创新路径研究 学院 ** 学生** 学号 ** 班级 ** 指导教师 ** 摘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