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张世田:打工仔回乡创业回报社会
张世田:打工仔回乡创业回报社会
在和谦镇,张世田创办钢窗门厂回报社会的事迹被传为佳话,对此,记者今日走近了他,了解了他不平凡的创业故事。幼小生活艰辛 1970年3月,一个幼小的生命在海拔1000米的和谦镇金山村7组呱呱坠地,由于当时的条件差,家中缺吃少穿,生活十分贫穷,所以父亲给他取名张世田,是希望他今后世世代代都有田耕种,能吃上饱饭。世田从读小学到初中都是在十分清贫的日子中度过的,我们老俩口都老实巴交的,天晴落雨都要到集体去挣工分,才能分到工分粮、口粮,世田这娃儿还是勤快,稍大一点放学回家后,还要去打猪草、背柴,供一家3口人煮饭、煮猪食的柴。张世田年过六旬的父亲说。世田读初中时,就到离家有15公里的镇小学读寄宿,每周都是背红苕、洋芋或者包谷面去吃,背米的日子少得很,菜就是炒了的咸菜。不过他学习还是特用功,成绩在班上都是前十名以内。张世田年过六旬的父亲说起当年的事声音有一些哽咽,但也充满了自豪。外出打工艰辛谋生 1986年,张世田的父母实在无力供养儿子上高中,他辍学后随着南下打工的浪潮去到了南方务工。我开始打工时,到过深圳、广州、上海、海南等地,也做过扎丝工、架子工、砖工,打过混凝土,2000年才到上海市一家钢窗门厂务工。张世田对记者说。由于农村出来的张世田能吃苦耐劳,聪明好学,两年后便被提为工厂的质量检验员。小张,只要你在我这儿好好干,我决不会亏待你的。工厂的老板有一天真心实意地对张世田说。2005年,已是工厂主管的张世田,每月工资已升至5000元,做钢窗门的技术已全部掌握在胸。老板,你对我的恩情决对不会忘记,我想回家去创业。张世田对老板说。小张,我还是希望你在我这儿继续干,如果你嫌工资低了也好说,可以商量嘛。老板诚心诚意地说。老板,你的心意我绝对懂,但是我将来老了还是要叶落归根,不如趁早回去还可以干一点事业,我的家乡还不富裕,把乡亲们带动起来才是我的愿望。张世田最终说服了老板回到了家乡。回乡创业回报社会
加盟项目 baidu.hao315.cn qyue
2007年秋天回到家乡后,感谢政府、部门和村里的支持,我在集镇上征用了土地建起了厂房,购买了机器设备,成立了永兴钢窗门厂,现在每年可生产高档、中档的钢窗门1.2万套,年产值达到500万元。张世田自豪地说。2009年是最困难时期,因为产品生产出来了,不能销出去就是一堆废铁,只有打开市场销路才是企业的出路,他哪时自己与销售人员一起到成都、重庆主城区、陕西省、城口县等地的城市和农村,为了销售产品,真是说破了嘴皮子、磨破了鞋底子、跑断了脚掌子,有时几天还没有销出去几道门。现在我们的钢窗门在城市或农村都好销得很,基本没库存的。现在关健是要适应市场需求,比如陕西省、城口县和我们县的北部山区农村适宜双合门,我们就生产这一类的钢窗门。张世田的妻子廖光芝说。张老板和他妻子这两个人不错,对我们工人都很好,工人生病、家中有变故他都要去看望。工资都是实行记件制,每月每人都能拿到2000多块钱。关键是在家门口打工既可以挣钱,又能照顾到家里,是两全齐美的好事。在厂里务工的吴大姐对记者说。张世田办起了工厂后,把我们村的25个贫困户每户都召了1名工人务工,现在这20多个贫困户都脱了贫,对于我们村实现脱贫有很大地帮助。他每年还要出资数万元支持村里的公益事业,扶持五保户、特困户。金山村党支部书记胡明山对记者说。
加盟项目 baidu.hao315.cn qyue
第二篇:打工仔如何创业
打工仔如何创业
现在谁都在说:打工不是一辈子的事,是永远没有出头之路的!既然如此,身为打工族的我们该如何寻找自己未来的前程呢无论是从事哪个行业,给人打工终归不是长久之计.如果考虑到以后需要进行创业,我们现在应该做一些什么呢应该先考虑一些什么样的问题呢.学会“夹缝中生存”。刚开始可以选择从soho创业做起,当你有了创业的冲动的想法的时候,也许有很多的事情需要你去实现的,不管是做什么,你总是需要在周六、周日来回的跑,为你的做分析、做实施;周一到周五每天到12点;每天在你坐车的时候做着你的上的计划;每天上班的时候又要换一付脑袋来做你本职上的事情,需要有多点思维。
这样的一个方式也许是很累,但只有这样,当你真正做老板的时候,你才能够应付的来复杂的业务、往来、开发等事务。这也是你在积累当老板经验的时候,请千万不要放弃!也许你做一段时间,觉的累了,可以,放下一切,休息一段时间吧!休整好了,你可以重新再来。毕竟,你现在还有一份可以做为你避风的港湾。
在中做到“有所有,有所不为”。不能因为我们有了创业的想法,就把的事情扔到一边,甚至利用自己上的便利抢的业务,或者是在时间做私活。我觉的这是一个做人的原则问题,特别是做为一个未来的创业者,你现在就必须为你自己的信誉进行投资,也许在35岁之前,你维护良好的信誉只是投入而没有产出的;但是当你到了35岁之后,你就能够从你的信誉投资中得到丰厚的回报的,我非常相信这一点。
寻找一个创业模式。这个模式应该就是你的以后的灵魂,只有先有了的灵魂,才能慢慢的构造的骨架--组建团队;然后就是填充血肉--进行业务运作。这个创业模式我觉的可以是一个构想,甚至是一个平时你在中碰到的一个灵感,这个灵感可以来自于你的、你的学习、你的生活。但是,这一切,要求你要有一颗时刻准备着的心,准备着这个灵感突然在你的脑海里降临。如果你在中把你的这个信念放在心底的话,那么你就会发现,机会其实就是在身边的。
第三篇:身残志坚 求学创业 回报社会
身残志坚 求学创业 回报社会
——峰影社区残疾人按摩师范宜佳先进事迹材料 造物弄人,上天给了他一副不完整的身躯,可是他用对生活的不断渴望,对生命的不断追求,让他把这副不完美的身躯闪耀出了连常人都没有的光芒。
他就是峰影社区、“玖零”按摩院的残疾人按摩师范宜佳,一个出生于1986年,先天性双目失明的青年。八岁时,他为了日后能够自食其力,独立生活,独自求学于南通盲人学校,为当时全校年龄最小的学生。在那里他接受了系统的生活技能训练和文化知识的学习,终于从黑暗中逐渐找寻到了多彩的人生之路。同时,他凭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学习之余更在声乐和田径方面产生了浓厚兴趣,数次在市级、省级比赛中获奖,并入选了省残疾人田径队。在广泛发展的同时,他也没有对中医推拿的学习放松,经过他的刻苦学校和不懈努力,他在初中毕业时就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中级按摩师职称。2002年,范宜佳再次靠他的刻苦和努力,考入了南京盲人学校。范宜佳在学习中踏踏实实、努力钻研、拼搏进取,得到了中医推拿专家张桂建副教授的赏识,开始系统地学习中医推拿知识。后又跟随李文金医生长期在医院进行临床实习,经过不懈的努力,使理论知识和临床操作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顺利获得了高级按摩师职称。毕业之后,他凭借着娴熟的职业技能,就职于南京手佳等多家盲人按摩机构,靠自己的工作所得,支持在北京联合大学针灸推拿系的继续学习,完全实现了自食其力,独立生活的愿望。
经过自己的努力,范宜佳已经能够自食其力独立生活了,但是他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有了更高的人生追求,那就是希望能够实现就业与创业间的转变,以便更好发挥自我的作用,带动更多盲人朋友自食其力。2009年,在经历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职业的规划之后,他放弃了在南京手佳待遇不错的工作,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无锡马山,开始创业。同年10月,在上级民政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范宜佳的玖零盲人推拿中心在马山残疾人服务中心和缘之家内落地生根。开业之初,举步维艰,但是在政府和社区的大力扶持、帮助下,按摩院生意也真真日上。
在自己事业稳步发展的时候,范宜佳忘不了还有更多和他一样命运的人,他始终把“感恩图报”作为他一路走来时刻践行的信念。为此,他特以“玖零”为店名,是要提醒自己服务社会、回报社会之心永远达不到一百也永无停歇;也更是希望能以自己的技能助人们以健康长寿挚诚祈愿。开业以来,他始终秉持着这样的宗旨,力所能及地为客人提供服务。比如:为经常需要牵引的客人专门购置了牵引椅,牵引床,几乎是免费地供大家使用;对于高龄老人减半,甚至有的直接免除推拿费用;对那些需要康复理疗的残疾人一律免除推拿费用;而且他还积极组织或参加各类敬老、义诊活动,有时候甚至不惜停止正常营业。
范宜佳从一个身有残疾变成一个可能比常人都要活得精彩的人,凭得是什么,凭得就是他那不屈意志和他一颗回报社会的心。他人生每个阶段都有很好的方向,他执着追求,永不放弃,体现的是当代残疾人的新风尚,展示的是当代残疾人的新形象。范宜佳他用那不完整的身躯给我们诠释的是一个奋发向上、努力拼搏、感恩图报、关爱社会的有为青年。他在用他自己的坚强和努力来绘写出他那精彩绚丽的人生
第四篇:农民工回乡创业
全球金融危机使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遭受重创,导致大批农民工失业。其实,农民工失业返乡,也蕴含着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农民工在大城市接触新思维和新技术之后回到家乡,势必带来一场“创业潮”,将引发农村经济的大变革,从而带来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所以,外出打工只可带动一家致富,返乡创业却能带动全村富裕。据测算,农民工回乡创业每兴办一个实体平均可带动15人就业,每人每年增加5000元收入。
然而,在众多返乡人员当中,纯打工的农民工显然是弱势群体,他们没有创业资金,没有创业技能,仅靠有限的进城务工收入积累,是根本无法实现返乡创业的。而对于分布全国城乡的大学生村官来说,这正是他门的“用武之地”。
一、对返乡民工进行自主创业的心理疏导
笔者曾对返乡农民工做过一些走访,结果出乎我的意料。本来以为民工们在大城市生活了好多年,见多识广,一定会利用打工的收入积蓄,开创自己的事业,那怕做个农村流通户也好。结果大多数人的眼睛还是盯在相对沿海来说稳定一些的内地城市人力资源市场。他们的想法:打工固然不自由,却少了许多奔波的艰辛和必须承担的风险,所以,还是等机会二次进城务工吧!这部分人员对就业持消极的等待和观望态度,他们农业技能荒废,不想重拾农活,也不想吃苦。
作为大学生村官,应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创业难难一时,不创业难一世!打工的出路在哪里?老板只能给你一个位置,而不能给你未来。靠打工买房子、车子的可能性有多大?穷人缺什么:表面缺钱,本质缺野心,脑子缺观念,机会缺了解,命运缺选择,骨子缺勇气,改变缺行动。人家敢梦敢想,你不敢,你就已经输在起跑点了;人家已尝试了解,你还在犹豫不决,你已经输了一大截;人家已全力冲刺,你还在评估得失,你只有望尘兴叹了。两者之间唯一的差异,就是想法的不同,输赢立判。创业固然艰辛,不是一帆风顺的,用积极的心态和平常的心态去面对困难和挫折,坚持下去,相信一定会成功的!光明离你其实很近!此时,却多了许多自我创造的快乐和收获成功的喜悦。
二、对返乡民工进行创业融资的观念更新
许多失业返乡的农民工总是会时不时地发出报怨:我在外面打工这么多年,经常遇到工头拖欠工资的遭遇,我吃饭马马乎乎还可以,要创业或者自己做生意,积蓄的一点“血汗钱”哪能拿来投资创业? 也有部分人员想自主创业,一提起创业贷款,总是想到银行和信用社的商业贷款,想到抵押贷款,想到传统的私人借贷方式。
作为大学生村官,我们早于他们了解国家或地方政府对失业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扶持政策。我们有义务让这部分返乡人员对创业贷款途径有新的了解。没有创业资金怎么办?我们可以告诉返乡农民工,首先拿上工商、税务、公安部门核发的工商登记证、税务登记证和居住证到居住证所属的居(村)委会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其中返乡创业人员需提供户口所在地居(村)委会出具的外出务工证明,劳务经纪人需提供经纪人协会颁发的有效证书,合伙经营实体或小企业可由法定代表人在其户口所在地或企业经营所在地居(村)委会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然后再逐级到创业地所属的就业局递交贷款申请。
返乡农民工可以申请到小额创业贷款。对返乡农民工和其他初始创业者,在自主创业期间可提供5万元以内的小额担保贷款;对合伙经营、组织起来创业并经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登记的,小额担保贷款额度可增加到20万元;对已经通过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实现成功创业,且按时归还小额担保贷款的,可视其经营扩大和带动就业人数(5人以上)增加的情况,提供二次小额担保贷款扶持,最高限额不超过30万元。上述扶持个人创业的小额担保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2年,属于微利项目的实行全额贴息;到期确需延长的,经批准可展期一年,展期不贴息。
三、对返乡民工进行创业技能示范性援助
没有创业技能怎么办?现在有一些农民工处境尴尬,有的是无地可种,有的是有地不会种,很多长期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已不太适应农村生活了。作为大学生村官,我们应当让返乡民工对政府创业技能培训有个了解。告诉大家,一些地方政府把无工可做的返乡农民工特别是青壮年农民工全部纳入政府公共培训范围,坚持市场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农民工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所需资金,由省、市、县(区)三级财政各承担三分之一,资金来源主要从土地有偿使用收入中提取。
其实,农民并不是不想富,而是怕技术跟不上、怕找不到销路、怕遇到风险。做为大学生村官,应启发返乡民工:创业资金落实后,下一步就要考虑找一个好的项目。找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养殖技术,实现创业梦想。比自己摸索来得快,也更好更有把握。自己花精力去专研,可能得不偿失,摸索造成的浪费、损失和走弯路,会比学费更多,还有就是浪费精力和对信心的打击。
周文宗博士是我国生态养殖研究领域著名学者、专家,具有副研究员职称的青年科学家。他发明的黄鳝、泥鳅生态养殖循环经济项目,适合农民工、大学生和退伍军人返乡创业,以及专业户多种经营。周先生1990年7月从湖北农学院毕业后返乡进行黄鳝人工养殖试验。1993年他考上沈阳农业大学生态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将生态工程技术运用于黄鳝养殖中,同时在辽宁盘锦和家乡进行无土养殖试验,取得初步成功。1996年7月他毕业分配到河南省科学院工作,相继主持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鳝鱼生态工程开发应用研究”、“鳝鱼规模繁殖技术综合研究”和“鳝鱼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以及主要参与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863”项目多项。2000年发表论文提出“黄鳝静水无土生态养殖”新模式,成功在室内实现黄鳝浅水无土半人工繁殖技术。2001年,周文宗同时攻读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生态工程专业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生物专业博士学位。同年他实现了工厂化浅水无土养殖黄鳝,发明了“多益善”系列特效药物和黄鳝泥鳅专用全价配合饲料,同年在南京建立生态养殖示范基地;2004年周文宗受南京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的委托,赴港指导香港有机农庄黄鳝有机养殖项目;2006年他在故乡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率先推广,第二年全市黄鳝养殖面积达8万平方米,年产量达500吨以上,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形成支柱产业。周文宗被故乡授予“阳新之子”荣誉称号。周文宗也被媒体誉为“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先行者”。类似的实用性农村创业项目还有许多,大学生村官应代表村委会及返乡民工,对返乡创业项目进行实地考察和可行性论证。
四、“大学生村官体验创业先行者”孟现稳
孟现稳今年28岁,山东省东平县商老庄乡新光村人,毕业于烟台大学。2008年12月考取东平县大学生村官后,任旧县乡王古店三村村主任助理。旧县乡地处泰安、济南、聊城三市交汇处,东平县的西北隅,东平湖边。总面积73平方公里,2.3万亩土地,30个行政村。交通、通讯设施先进,220国道从境内穿过,程控电话遍及全乡,村村通柏油路和有线电视,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这里乡的主导产业是地瓜淀粉加工,1995年被联合国薯类研究会誉为“中国粉条第一乡”。旧县乡的食用菌养殖则是旧县乡的另一个特色富民产业。然而,旧县乡确是2008年划定的第三期省级重点扶贫乡镇。孟现稳任职村官后,暗自下决心,要发挥一名大学生村干部的致富带富作用,让村民过上富裕的生活,并带动周边群众共同致富。今年4月,县委大力实施“村官创业行动”,接受创业培训后,更加坚定了他带头创业的决心。经过认真考察分析,王古店三村临近素有“小洞庭”之称的东平湖,非常适宜水产养殖,但当地群众多以养殖鲤鱼、青鱼、鲢鱼为主的低效渔业养殖。小孟想,如果发展高附加值的特种水产养殖,就能为村民致富趟出一条收益更高的新路子。于是,他广泛收集资料,并向有关部门咨询相关政策,制定可行性计划,得到了上级领导的支持,迈开了自主创业的第一步。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尤其对于初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更是不容易。创业之初,孟现稳遇到了资金不足、技术匮乏等一系列的难题。“有困难,不能退缩,必须勇往直前。”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黄鳝养殖基地建立起来。
孟现稳从互联网上看到“大学生返乡创业先行者”周文宗博士以自己发明的“黄鳝生态养殖循环经济项目”“反哺”家乡农业的事迹报道后,脑际闪现出一个想法:这个创业项目结合我们乡的资源的话,不是可以为转移农村劳动力、安置返乡民工、扶助村民脱贫致富,指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捷径吗?再者,东平县梯门、戴庙、新糊、商老庄、大羊、接山等山区和东平湖区乡镇饲草资源丰富,是鲁西黄牛的集中产区,年饲养量10万余头。引进这个项目还可以帮助东平县——鲁西黄牛“保种基地县”,实现牛粪的资源化无害治理。利用牛粪养殖蚯蚓,用蚯蚓养黄鳝和泥鳅;再用蚓粪这一高效有机肥种植韭菜和黄瓜,造就大面积的生态良田。不过,现在社会上流传的致富信息鱼龙混杂,这条信息到底是真是假呢?
小孟虽然也看过媒体报道,知道河南省农业厅水产局局长姬广闻2007年1月率省辖市和渔业重点县水产负责人、渔业总工程师专程到周文宗示范基地考察、座谈、论证了20多天,特邀周博士在河南全省渔业重点县巡回推广。但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还是要到实地去考察和求证。
第一步,他来到周文宗博士的工作单位河南省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向周文宗博士详细咨询、求证;第二步,他亲临南京市六合区竹镇示范培训基地考察。他认为:自己多用点心,多留个神,多吃点苦,乡亲们就可以减少不少创业风险风险。第三步,他率先垂范,决定自己先养起来,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马成功再推广,不让乡亲们担半点风险。今年8月份,他顶着酷暑的高温,自己掏钱在周文宗生态养殖南京示范培训基地参加了技术培训,并投入创业筹建工作。
接着,他又与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山东农业大学等单位联系,取得技术支持。在经过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后,9月初,黄鳝生态养殖基地开始建设。养殖基地预计总投资5万元,一期工程投资1.5万元,建设5个黄鳝养殖池,占地面积100余平方米,配套设施有育蛆房等。目前,一期工程已竣工,投放2000条鳝苗。天气转冷后,孟现稳又遇到了如何给鳝苗保暖、确保鳝苗安全越冬的难题。他先是购置了电加温器,但是加温效果不是很好。于是他多方查找资料,积极征求专家意见,最后决定采用建设塑料大棚的方式进行温室养殖。10月底,投资3000元建设钢架结构大棚1个,取得了很好的保温效果。明年,在一期工程的基础上,他将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发展黄鳝养殖2000平方米,预期年产黄鳝10000公斤,实现销售收入40万元,纯收入10—20万元。黄鳝规模养殖成功后,将对周边群众的水产养殖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
与其他创业者一样,大学生村官孟现稳同样面临着缺资金的难题。据山东省东平县委组织部报道,在黄鳝养殖基地建设过程中,为解决黄鳝养殖项目资金少、缺厂房、用地难等实际困难,乡党委书记亲自出面向乡农村合作银行推介黄鳝生态养殖项目,积极为孟现稳协调了5万元资金。针对建场用地的难题,王古店三村党支部多次组织召开村“两委”会议、党员群众代表座谈会进行研究讨论,最终村里拿出2亩土地作为养殖基地试验地,免费提供基地用房,确保了项目建设的顺利开展。
大学生“村官”创业,要始终坚持“做给村民看、带着村民干、要让村民赚”相结合,在个人成功创业、带头致富的基础上,把成功的致富路子介绍给村民,把自己的知识、技术传授给村民,热心为村民创业牵线搭桥,引导和带领村民走上富裕之路。因此,大学生“村官”既要带头创业致富,在群众中起到示范的作用,又要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发挥好引导群众创业的效能,通过带头富、带领富,增进大学生“村官”与群众的感情,提高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的威信,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第五篇:回乡创业故事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村发展条件和发展环境的不断改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热潮在西部地区正在兴起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回乡的创业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回乡创业故事篇1:
小伙辞职返乡创业:养牛发展循环产业
初夏时节,重庆市南川区木凉乡气候宜人,满眼葱绿。重庆市慧迪肉牛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就在该乡玉岩铺村海拔800米的一处坡地上。牛舍周边,庄稼果树长势喜人,不远处的山坪塘水清波静。
迷彩服、牛仔裤、黑胶鞋,一头汗水两脚泥,年轻的面庞充满朝气,又带着几分腼腆。这是24岁的公司经理霍之亚给人的第一印象。
院坝坐定,好客的霍家人端上了农家的香茶和自己包的粽子。“我出生那年正赶上北京亚运会,所以老爸给我起了这个名字。”从8年前外出打工,到前年回到农村,霍之亚说起了他的农村创业故事、他的梦想。
时间越长就越想自己创业
2006年,霍之亚跟随父母去广东中山打工。“6年时间,总共在三家企业干过,”霍之亚说,其中有两家是电子厂,一家是制鞋厂。在前两家企业,他是当工人,工资比较低,起初只有1000元左右,后来涨到1800元,到第三家企业他已经成为了管理层,工作没那么累了,工资也能拿到4000元左右。
“收入还不是我决定返乡的主要原因,”霍之亚说,他们一家都在一个地方打工,钱不算少,彼此还能照应,按一般人的想法来说也过得去了。“但我一直觉得,在外打工始终是为别人干,时间越长就越想自己创业。”霍之亚透露,也不是没有想过在广东创业,但考虑到竞争激烈,人地两生,“估计也搞不过人家。”还有就是,爷爷奶奶已80高龄,他的心里也惦记他们。
如果说这个想法最初还只能憋在心里的话,是近年来东南沿海部分企业不景气的现状和西部家乡的发展让年轻人下定决心跟父母“摊牌”。6年间霍之亚回过农村老家两三次,每次回来他都能感受到家乡的变化。“南川的路都不认得了,村里的条件改善速度也比我想象快,”霍之亚说,“回来不光是探亲,也在看、也在问,琢磨着什么项目最合适。”
“他跟我说要回乡创业,我首先问他准备做什么。”霍之亚的父亲霍仁才说,当儿子回答他“养牛”的时候,他吃了一惊,同时也生出几分赞许。“养殖业不容易被淘汰,牛肉的市场需求很大,而且在我们南川,养猪的多,养牛的少,他说的这些我都认同。”霍仁才说,但他提醒霍之亚:搞养殖是很辛苦的,怕脏怕累的话做不长。“我不怕,能坚持。”霍之亚的坚定态度让霍仁才最终作出了举家返乡、支持儿子创业的决定。
2012年7月,霍之亚一家回到南川,在木凉乡玉岩铺村租下了40亩地,开始建设他们的肉牛养殖场。
一出门就挨了当头一棒
霍之亚没有想到,他回乡搞养殖,一起步就摔了个大跟头。
“前期准备和建设都很顺利,”霍之亚说,养殖场选到了比较理想的位置,土地流转租金也不高,当地政府在路、水、电等各方面都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到了2013年年初,霍之亚就开始张罗着买牛了。“之前我们对牛的品种进行了反复筛选,决定从山东买,4个优质品种,116头肉牛,”按照霍之亚的预想,这批牛养一年到一年半就可以出栏,如果成本控制得好,每头牛能挣到500元到600元。
2013年3月25日,这一天霍之亚一辈子都忘不了。“从山东运到我们这里,正常的时间应该是30个小时左右,但我们这批牛却在路上用了70多个小时。”霍之亚说,由于没有经验,长途运输途中有些环节没有协调好,导致到达时间大大延后,又逢阴雨天气,一下子就病了几十头。霍之亚慌了神,急忙找人来给牛治病,“南川区的兽医我们都请到了,买药的钱也花了不少,但人家都说错过治疗的时间了,没办法。”
3个月后,116头牛剩下62头。“看着牛一头头倒下,心里别提多难受了。”说起这事,霍之亚神情黯淡。54头牛的买牛款加上给牛治病的钱,70万元一下子打了水漂,“就像一出门就挨了当头一棒,真是打疼了。”
痛定思痛,霍之亚开始认真总结教训。“那个时候光看着市场好,净想着养牛的好处,没想到风险。”霍之亚说,原以为牛疫病少,但不知道一旦得病不好治;原以为本地养牛的少没什么竞争,但没想到养牛少兽医也少。“不讲科学,再好的市场也没你的份。”意识到知识的短缺,霍之亚开始认真学习,参加培训班、网上找资料、向别人请教……去年第二次去山东买牛,对于运输途中牛的保温、喂食等方面他更是格外注意。如今,养殖场的120头牛健康成长,已到出栏期。“后来这些牛一直没生过病,我都能算半个兽医了。”霍之亚笑着说。
成立公司以后,霍之亚和父亲明确了分工:他负责技术,父亲负责采购和市场。走进牛舍,霍之亚熟练地指导工人给牛喂食、除粪,还不时亲昵地抚摸牛头。“我们这几个品种都比较好,前几天运了4头到广东试销,每斤牛肉能比当地的牛肉多卖6块钱,”霍之亚说,这样算下来,120头牛全部卖掉,亏损就可以补回来了。
发展循环产业是我的梦想
120头牛,每天产生牛粪就有三四吨,牛粪怎么处理?会不会污染环境?这个问题霍之亚在决定搞养牛场的时候就已经想好了。可以看到牛舍旁边有一个沼气池,“通过沼气池,牛的粪便就转化成沼气、沼液和沼渣,”霍之亚操作起他们购买的净化处理专用设备,“沼液和沼渣经过脱水净化后就可以直接用作肥料,不会污染环境。”
借鉴其他养殖场的经验,霍之亚建起了一个300多平方米的蘑菇种植厂房,开始利用牛粪种植双孢菇。牛粪太多了用不完,霍之亚又开始在循环产业上动起了脑筋。“发展循环产业是我的梦想,也是养殖业的方向。”霍之亚说,牛粪可以养蚯蚓,蚯蚓又可以养鸡、养鱼,把产业链拉长一些,也可以多带动周边的村民增加收入。下一步,他还想尝试组建一个专业合作社,搞一体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配套化服务。
说到目前的困难,霍之亚表示,一个是贷款不容易,另一个是村里的道路还不够宽,肉牛运输有些不便。“做什么行业都不轻松,困难还得自己多想办法克服。”他说,回乡创业以来,他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许多鼓励和支持,除了乡政府和农业、畜牧部门外,作为回乡创业青年,团市委还把他列为“未来企业家培养青锋计划”扶持对象,为他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作为一名90后,霍之亚也有自己的爱好。“但现在养殖场人手少,忙得基本没什么业余时间了,也就是看看书上上网。”他说,因为要住在养殖场,他如今很少去城里玩,“有时朋友回来了去参加一下聚会,都不敢太晚回来,怕牛场这边有事。”
与很多同龄人相比,霍之亚显得很“土气”。“以前在广东也挺时尚的,现在没法讲究了,衣服也不敢穿好的,牛舍有事随时得上,身上老是有牛粪味儿。”霍之亚笑道,累是累点,但挺充实,对前景也有信心。“你今年24,再给你4年时间,到28岁就得干出点名堂了,到时候我就全放手不管了哟!”一旁的霍仁才半是玩笑半是认真地对儿子说。“4年后你就想抱孙子了?”“之亚压力大不?要加油哦!”……几位公司员工参与进来,打着趣。欢笑声中,霍之亚的脸红了。
回乡创业故事篇2:
高考状元珠海种地7年
跳下皮卡车,皮肤黝黑、胡子拉碴的邹子龙,俨然是一个地道的农民:肥硕的牛仔裤挽着裤脚,破旧的运动鞋布满了泥土。邹子龙扯了扯裤腿说,“这身着装方便随时下田干活”。
这位人大的硕士,北大和人大的双学士,7年前放弃了原本可以留在大城市的工作机会,一头扎进了珠海偏僻的乡村创业,开荒种菜,创办有机农业园,如今是300亩地的农场主,常年为上千个家庭餐桌提供有机菜。
开荒种菜收获了爱情
从珠海市区驱车到高栏港平沙镇绿手指有机农业园,要1个多小时,这是邹子龙在珠海开辟的第三处有机农场。2010年,获得中国人民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和北京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双学位的邹子龙,还没毕业就游说了两个大学同学作为合伙人来到珠海开荒种地,其中一位叫陈羿好,这位重庆姑娘在人大是学艺术的,读书时是出了名的登山运动员,在一次登山过程中与邹子龙相识并成为好友。
2007年,邹子龙以韶关高考状元的身份进入人大,他在高考志愿上仅填报了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虽然在校期间获得了北大经济学的第二学位,但毕业时除了农业,他别的工作都未曾认真考虑过。
离毕业还有几个月,邹子龙班上的同学大多选择到金融单位和国企上班,而已经被保送读研的邹子龙念念不忘的还是他的现代农业梦。
陈羿好毕业前原本被一家电视台录用,同样出于对大自然的向往,在邹子龙的游说下,她不顾家人的反对和邹子龙一道离开北京来到珠海;另一个被邹子龙游说来的是大学的好兄弟冯永久。他们三人在珠海三灶承包了一个山头开荒种地,用从家中借来的积蓄,创办有机农业园。
虽然邹子龙是学农业经济管理的,但毕竟没有种植经验,“种植标准由我制定,但有些实际生产我也需要向当地老农请教”。刚到珠海,没有现成的农耕地供他们租种,租种的山头不仅仅要开荒,而且不通水,灌溉成了问题。但这并没难倒他们,他通过大量实验,最终从很远的地方把山泉水接过来,通过重力加压引到山上实现了自流灌溉。没有电,他用6个车载电瓶串联起来解决生活和生产用电,用完了再拉到村里面去充电。开荒的日子,每天差不多花10小时泡在田间地头。
在长期共同劳动中,他的执着、勤劳征服了这片荒地,同时也征服了陈羿好,两个年轻人擦出了爱的火花。其间,冯永久选择离开,投奔了珠海一家地产公司,此后邹子龙负责农业园的管理并带员工生产;陈羿好每天开着一辆破面包车满珠海跑,负责送菜。
2011年9月,邹子龙重返人大读研,一段时间,陈羿好挑起了农场的全部重担。在北京读研时,一是心疼陈羿好太累,二是心系农场,邹子龙说自己做梦都在想农场,有三天以上的长假,他连夜都要飞回珠海。
一到田里精神就来了
今年29岁的邹子龙目前的身份是珠海绿手指有机农业园的董事长,由于多年的体力劳动,日晒露宿,风吹雨打,邹子龙没有大学时代的斯文,体型非常健美,皮肤黝黑得像古天乐。一身土不啦叽的着装,与记者交谈时有些腼腆,时不时摸下鼻子,憨厚的样子更像农民小伙,丝毫没有董事长的气派。邹子龙的父亲说,邹家世代务农,好不容易在儿子这一代跳出农门,结果儿子虽读了名校,却又回来当了农民。谈起儿子返乡务农,邹妈妈直摇头,“上了那么好的大学,还读了研,也没找个体面工作。”虽然有抱怨,但当儿子农场有困难时,老两口还是拿出全部的积蓄支持儿子创业。
邹子龙的办公室是建在农场田间的一间简易板房,推开办公室门,除了堆放了些农具和健身器材,在他办公室里没有老板桌椅,没有电脑。邹子龙说,自己除了偶尔进办公室放下工具外,其他时间都是在田间地头,几乎不坐办公室,以至于办公室里有老鼠出没。
邹子龙说,他喜欢跟果蔬打交道,而不擅长跟人打交道,随着公司发展,他专门请了职业经理人负责管理公司,自己则负责园区设计和生产标准制定,并每天带领员工在田间作业。“我坐在电脑前就头痛,读书时我的电脑也长久不开机,都发霉了,一到田里精神就来了”。
如今,邹子龙会带领队员们每天在田间从早到晚忙个不停。有时早上8时不到,他们要先到猪圈打扫,然后来到田里种菜、摘菜。白天里,他随时会出现在一垄田间,指导从当地雇请的老农按着他制定的标准作业,在他眼里,有机农作物种植要杜绝一切农药、化肥、激素。而这在被雇的农民看来完全是“死脑筋”。邹子龙说,“他们比较习惯用农药化肥,跟他们说不能用,他们觉得我们又没种过地,不愿意听我们的,最后换了几拨人”。
搞有机农业,先要有养殖。除了养鸡鸭猪鱼,他们还养了几十头牛,邹子龙说,养牛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收集粪便,白天一群牛被员工赶到湖边草地上放养,一只只白鹭和其他水鸟飞来,时不时地立在牛背上,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放牛的工作与坐在办公室里相比,对于热爱大自然的人来说,肯定是一种享受。
最困难时整个农场就剩下他一人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邹子龙说,从2010年在珠海扎根做第一个有机农场,直到去年才实现收支平衡,这还不包括六年多累计的基础建设耗资一千多万元。
做农业很难赚钱,做有机农业更难,一场自然灾害就会让农场颗粒无收。2012年,超强台风“韦森特”袭击珠海,绿手指农业园的蔬菜被席卷一空,养殖棚吹垮了,鸡鸭牛羊死亡殆尽,因为发不出工资,农场的员工全走光了,当时妻子陈羿好刚怀孕生子,整个农场只剩下邹子龙一个人在打理。邹子龙说,那一阵他焦虑得整晚睡不着觉。为帮助他重建农业园,在最危难的时候,人大的师妹钟倩琳带着10万元资金入股,共青团珠海市委也向农场提供了2万元的创业资金,并组织了一批大学生志愿者参与了农场道路的修整工作。此后,农业园又通过消费者融资筹到数十万元,终于逐步渡过难关,走上正轨。
邹子龙引入“社区支持农业”(CSA)的模式,即搭建消费者和生产者(农民)之间直接联系的纽带。
如今,通过这一模式,绿手指有了500多个家庭长期订单,另外还有近1000个间断性的订单,某种程度上说,他们既是绿手指的客户,也是绿手指的合作伙伴。
希望儿子长大再当农民不要被当成“稀奇”
陈羿好生子后,为避免家族企业的嫌疑,邹子龙不再让妻子参与农场的事,专心在家带孩子。送菜的工作就全落在钟倩琳身上。“那时候可惨了,刚学会开车,边拿地图,边开车,还要边接客户电话,其实挺危险的!”钟倩琳说。
有一天晚上11时多,钟倩琳送完菜回去。因为下雨,山路较滑,一不小心皮卡车就从山上冲下去了,一头撞到一块大石头上,车整个翻了过来,车尾卡在石头间,中间有个池塘,被悬空在水面上。“我也跟着翻了一圈,好不容易把车门踢开了,爬到那个石头上,当时就委屈得哭起来,然后才想到求救。”钟倩琳说,“接到求救电话,邹子龙爬了半个小时的山路,好不容易找到我”。
向往这种山野生活的人多,真正能坚持下来的少。在人大学子邹子龙包山种菜的事传开后,一开始很多青年涌上这个山头。2012年一年来来去去累计就有两百来人,但最终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留下来,成为今天的中坚力量。
除了请了一些当地老农参与种植,目前农业园有正式员工30多名,绝大多数都是大学以上学历,总经理原是一家外资公司的总经理,因为对有机食品的热衷投奔了他们。佛山姑娘黄嫦仙会计专业毕业后已进入广州一家企业试用,看到农场的招募启事之后辞去工作加入了农场;山西阳泉小伙赵贺辉学市场营销的,也被CSA模式深深吸引来到农场。
邹子龙说,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越来越多有学识的青年投身于现代农业,让更多的家庭吃上放心菜。
“待儿子长大了,即使他有很好的学历,如果再回乡当农民,希望那时大家再不要当成‘稀奇’,不再像我这样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