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王春来的大孝感动中原大地
王春来的大孝感动中原大地
再看洛阳孝子王春来:以孝行感动中原
“我们要迎接我们的慈孝英雄,祝贺他获奖。”民警们口中的这个楷模就是河南省洛阳监狱的退休干部王春来。12月10日晚,2013年寻找中原十大孝子大型公益活动颁奖盛典在河南电视台举行。慈孝英雄河南省洛阳监狱退休干部王春来成为洛阳市获此殊荣的唯一一人。
【现场】
掌声雷动,送给孝子
12月10日晚,在河南电视台节目录制现场,王春来接过了2013年中原十大孝子的奖杯。在现场,当大屏幕上播放出王春林为了照顾瘫痪双亲而自制几十件复健工具时,观众们被深深感动,现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昨日上午,佩戴着大红花的王春来一出现在单位大厅就受到了同事们的热烈欢迎,“中原十大孝子的奖杯颁发给我们王警官真是实至名归。”王春来的同事岳警官告诉记者,王春来不仅在生活中孝敬双亲,在工作中也是尽心尽力一丝不苟,他的事迹和精神一直都是同事们学习的榜样,“虽然王警官现在已经离开了我们的工作岗位,但是他依然是我们的楷模,奖杯就是对他最好的肯定。”
【事迹】 伺候瘫痪双亲,任劳任怨无微不至
1994年6月,时任司法部副部长的金鉴看到了王春来写成的《监狱中队管理学》一书,称赞此书“填补了国内监狱理论的一项空白”,并亲自邀请王春来到北京工作。但是王春来父母的健康却在这个时候突然出现问题。
王春来告诉记者,自己年轻时生活动荡,直到1985年通过招警考试才有了稳定的工作。1996年王春来的父母双双瘫痪在床。看着病重的父母,王春来做出了艰难的决定:“事业确实很重要,但是父母是生我养我给我命的人,我不能在父母最艰难的时候抛下他们不管。”
从谢绝调遣的那一天起,王春来的全部身心都放在了父母身上。每天早上王春来5点就会起床开始照顾父母,穿衣、下床、量血压、听心率、测血糖、打胰岛素、喂饭、擦身、清洗屎尿布„„照料完父母后,王春来才能到单位工作。下班回到家的王春来还要重复同样的事情。为了时刻了解父母的状况,他在父母的床头安装了摄像头和麦克风。在王春来的家中,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器具,王春来告诉记者,这些全部都是他发明的用来帮助父母康复用的。
【事迹】 为筹措昂贵的药费,他迷上写作
王春来的母亲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王春来受母亲的影响也十分热爱文学。为了筹措昂贵的药费,1998年10月,王春来想到了通过写作来赚稿费的办法。
晚上,照料完父母,睡不着的时候他就会趴在父母床头写作。2002年,在努力4年之后,王春来的第一部小说40多万字的《黑手伸出高墙》出版问世,拿到5200元的稿费。
此后,王春来就没有停下创作的脚步,30万字的长篇小说《明天谁去坐牢》以及国内首部展示犹太人风采的30万字的长篇小说《河南犹太人》先后问世,引起了不小的反响。王春来说,最初写作仅仅是为了药费,如今自己却迷上了写作,“父母看到我写作心情就会非常好,父母高兴我也就高兴了。”
【荣誉】 用孝道唤醒无数服刑人员沉睡的道德良知
12年如一日,王春来的生活中没有应酬、也从不敢轻易出远门。除了自己发明瘫痪用具为父母省下治疗费用外,他省吃俭用,20年从未添置过新衣服。2008年,王春来的父母因病重先后离世,王春来说即使父母病得再重,他也想挽留他们的生命。
“他照顾双双瘫痪在床的父母12年,坚持写亲情日记上万篇,12年的不眠之夜他时常躺在爸妈中间,一只手为母亲翻身,一只手为父亲换尿布,他是河南省监狱系统罪犯特别教育能手,用孝道唤醒无数服刑人员沉睡的道德良知,用人类亲情敲开一个个罪犯冰冷的心灵,2013年中原十大孝子王春来。”这是中原十大孝子颁奖典礼送给王春来的颁奖词。
王春来说,只有孝敬父母,儿女才能有所作为。“孝敬父母、用心写作、努力工作,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有孝心才能有爱心、有爱心才会有责任心,这样才能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当我们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静静地躺在床上,问问自己:对父母,我做到像王春来那样孝顺了吗?我们能不能做到像王春来那样在工作学习中立身行事,卓有成效,让事业的成就让父母快乐、骄傲?这是更高层次的孝,是大孝。如果我们明白我们做的不够,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今天开始,让王春来的大孝给我们学习的动力,“为了母亲的微笑”,为了扬名于后世,我们还有什么做不到呢?只要你想做,就一定能做到。
第二篇:恩来大地
恩来大地
我的大学——淮阴师范学院,坐落于淮安市,也许大家都不知道,但是大家肯定都知道我们的周总理的家乡。来到这里,我呼吸着曾经中总理呼吸过的空气,我饮用着周总理曾经引用过的水,感受着周总理身上的美好影像!
我们能想象得出一个国家总理的生活吗,那就看看我下面的介绍吧!
衣
1951年周总理做的一套睡衣和睡裤,颜色都褪光了,穿破了就补,再破再补,一直穿到他逝世。一条浴巾用了20多年,正反补了14块补丁,住院时,还把它当枕巾。一顶帽子都破了,他还舍不得扔掉。一双夏天穿的黄颜色的皮凉鞋,一双春、秋、冬穿的黑皮鞋,穿了20多年,修补过多次,由于没有多余的皮鞋可换,工作人员几次给他换鞋底,都是利用他睡觉的时间修理的。周恩来穿的袜子,都是织补了又织补。一个补袜板,还是解放战争时期用的,从西柏坡带到北京,一直留着织补袜子用。
食
周总理吃的饭菜很简单。通常是两个普通的菜,一个汤,每周吃两顿粗粮。困难时期,周恩来提出领导干部必须带头节俭,有几样东西不能吃:鱼、肉、蛋,肉制品也不行。他说,毛主席在党中央带头,我在国务院带头。一次,管理员偷偷买了点香肠,切成碎末拌在咸菜里,周恩来发现后,马上叫邓颖超到厨房里去查看,并说服大家不要买了,还把剩下的香肠分给工作人员。周总理语重心长地对管生活的同志说:“现在全国人民都在憋着一口气战胜困难,你给我弄好的吃,我怎么能咽得下去呢?”他还常常到中南海食堂排队买窝窝头和菜汤,和同志们一起吃饭。
住
周总理从西柏坡进北京城以后,一直住在中南海西花厅。那是一座老式旧平房,年久失修,墙上的砖有不少斑痕,墙皮老旧出现了碱印;柱子上的油漆大部分脱落,有的柱根已要糟朽;地面是大方砖,每到夏天就泛潮;窗户裂着大缝,冬天还要用纸糊窗缝;天花板也很陈旧;厕所不在卧室,上厕所还要走一段路。由于房屋潮湿,周总理常闹腿病。有关部门几次要给周总理修房,均遭到周总理的拒绝。他说:“这个条件,比起延安的窑洞好多了。我们经济还很困难,又在抗美援朝,怎么能为我花这个钱?”
行
周总理的专车是红旗牌。在我国的解放牌汽车生产出来之后,周总理指示要自力更生尽快研制出我国自己生产的轿车。红旗牌轿车刚研制出来,他就将这种车定为自己的专车。他说:“我喜欢坐国产车。”当工作人员劝他说:“这种车刚研制出来……等产品完全定型后再说。”周总理笑着说:“我是试用,不保险才试用,保险了还谈什么试用?我坐上了可以促进他们改进,促进我们的民族工业发展。我坐了红旗车,就是为他们做广告。”后来,国家又进口了一批高级奔驰车,有关部门想给周总理换一辆奔驰车,周总理严肃地说:“那个奔驰车谁喜欢谁坐去,我不喜欢,我就坐红旗车。”
用
周总理办公室的陈设十分简陋,室内只有写字台、小会议室桌各一个和几把椅子,连沙发都没有。周总理不允许给他购置办公用品。两只落地台灯是中南海的工人用铁管子、洋铁皮做的。两个笔筒,一个是价钱最便宜的普通玻璃杯,另一个是山水玻璃笔筒,破碎后,里外用橡皮膏粘合继续使用。
怎么样,听完了介绍,了解到我们国家主席的日常生活了吧,和想象的相差有多少呢?少?多?只有我们自己心里知道!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也许,有人会说这句诗很俗,但是,在我看来,只有令人最熟知与淳朴的诗句,才能凸显出总理的不平凡的人生。
周总理,你到底是怎么样,救活了水深火热理的人民呢???是不是就如这样???
壮烈的死,荀且的生。贪生怕死,何如重死轻生!
-----《生死离别》周恩来
文通学院 10届 国贸(1)班
厉文君
联系电话***
第三篇:大地咬春散文
春打五九尽,春打六九头。早上醒来,遵循不卧床的习俗,起床洗漱,拿上哥哥特意给我制作的地书笔来到绿洲公园,径直奔水边,湖面冰结。略做游览转而来到东环公园。
从远处看,东环公园湖面也已结冰,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走近它,听到汩汩的流水声,但湖面仍是冰白冰白的。再走近一点点,岸边大约半径为一米的扇形范围是水,不是冰。真棒!有墨汁了。但是,转念一想,这个位置不合适,这是岸边的游览行人道。不可以。继续沿岸边行走,又经过一个扇形的水面,没有停留。直到瀑布边,少有人,地面阔。
将地书笔浸入水里10秒钟,然后取出,将笔尖轻轻靠近岸壁,沥去多余水份,然后,准备练习,写点什么呢?手机搜搜立春的相关内容?于是将笔大约60度角靠于身上。搜到内容,左手拿手机,右手去抓取靠在腿上的地书笔杆,然后提起,这一霎那间,不像往日的轻松、自然、流畅,当然,还是提起来了,仔细查看,笔尖、水、大地拥吻,融合在一起,冻住了,我的轻轻提笔,促使大地温柔的含住了笔尖。同时,使笔尖周围的一块海绵与笔体产生了丝毫裂隙,好像小嘴巴,甚是可爱。
肯定是查手机的时间长了,所以冻住了。再次浸水,立即写字,再浸水,立即写……
练习完毕,经过儿童乐园,不锈钢的滑梯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着光,一闪一闪地,好像在和我打招呼,两个滑梯,一个陡,一个缓,各试一次,再往返打了几次。才离开。走在回家的路上再次观察哥哥为我做的笔。锋芒已不再,小嘴巴撅起来了。像只小鸟。
走进小区门,清脆的哨声再次响起,楼长又再喂鸟了。太阳升起来了,阳光明媚,鸟儿欢唱。春来了!我见证了咬春!
第四篇:感动中原事迹及颁奖词
讲述河南人的大爱与奉献2014“感动中原”十大人物揭晓
当选2014“感动中原”十大人物的分别是:热心助残、解难帮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71352部队19分队管理员王留杰;倾其所有捐资助学的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离休干部孟昭德;为残疾人做实事、解难事的驻马店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张银良;在青岛舍命擒歹徒的潢川县务工青年黄春刚、胡阳海;用爱和责任定义青年担当的南阳师范学院学生江雨佳(浙江温岭人);垫资救治脑瘫弃婴的汝州市金庚康复医院院长宋兆普;视教育为生命、累倒在岗位上的郸城县秋渠乡第一初级中学原校长张伟;打工17年还清债务的新郑市薛店镇退休老人花书增;扎根基层、务实为民的兰考县人民法院东坝头法庭庭长闫胜义;被誉为“老百姓的贴心人”的固始县信访局原局长齐云涛。
01号 马士友,男,57岁,卢氏县城关镇西关村农民
1992年至2012年先后从卢氏县洛北大渠中救出落水群众13人,马士友不顾个人安危,义无反顾奋力营救,其事迹感人至深,人们亲切地称他是“救人专业户”。每次救援,都是一次与死神擦身而过的瞬间。可是他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把人救上来,让他们活下去。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看到那些活生生的人掉入水中,要是不救,我良心会过不去!”许多获救者为了感谢他的救命之恩,带着现金和厚礼登门拜谢,他都一一婉言谢绝。他说:“我救人不是图什么报酬,要图得到什么,也不会拿自己的性命去换啊!”这就是一个朴实的农民最朴实的话语和最简单的行为,而这样的朴实和简单彰显得却是无穷的正能量和令人肃然起敬的感动。
马士友奋不顾身,勇救落水群众的先进事迹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他用单薄的身躯,用二十年的坚持,最简洁和质朴的方式,诠释着对生命的理解,将最美的画面定格在一个个瞬间,带给人们恒久的温暖和强大的力量。曾被授予“河南省见义勇为先进个人”、“河南省第四届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02号 马朝立,男,33岁,鹤壁市中通快递公司经理
马朝立从小家境贫寒,17岁时在一家砖厂打零工时不幸因工伤失去了左小腿。妻子高红娟自幼有听力障碍,无法用语言与人沟通。2008年,夫妇两人借钱创业,成立了中通快递鹤壁分公司。一辆摩托三轮车是他的派送工具,新区老区40多里的路程跑来跑去都是他一个人送货,刚开始每天快件大包小包有30个。三层楼梯,在普通人眼中根本不算什么,但对于腿脚不便的马朝立来说,上楼是件非常费力的事,即便是寒冬,他从未因此降低服务标准,因为马朝立深知时效和服务就是快递的生命。马朝立一直秉承着“诚信经营、真诚服务”的理念赢得了客户的信赖。通过几年的努力,他的公司也在全市小有名气,从开始的每天30件到现在的每天3000件,2013年,在河南省邮政管理局和河南省快递协会开展的“创先争优、转型升级”活动,建成鹤壁市第一家标准化门店。
马朝立克服身体上的残疾,用心经营的故事感染了很多人,体现了快递从业者自强不息、昂扬向上的时代风采和精神面貌。他用看似平凡而普通的工作,延续着属于自己、也属于快递人的故事,曾荣获全国十佳“最美快递员”荣誉称号。
03号 王留杰,男,32岁,项城市人,中国人民解放军71352部队19分队管理员
王留杰2001年12月入伍,历任班长、排长、副分队长、分队长,1997年到入伍后至今,从资助王丹丹、于晶晶两名残疾学生,到帮扶下肢残疾的刘红花老人和一直坚持资助的孙斌、刘惠佳,再到长期帮扶的小学残疾教师关绿飞,王留杰入伍前后17年积极为残疾人热心服务、解难帮困。以他名字命名的“王留杰学雷锋小组”,自2003年成立以来,一直坚持资助、帮扶残疾学生、老人和贫困家庭,并经常利用节假日到福利院、敬老院、慈善总会义务劳动,看望慰问革命红军老前辈和孤寡老人,做好事3300余件(次),捐款9万余元,帮助40多名残疾人及其家庭走出困境,用无私真情走出了一条“爱心之路”、托起了一个又一个“美丽家园”。王留杰把奉献爱心当作一种价值追求,在助残扶弱中构建人生支点。“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活得更美好”,这是雷锋精神最本质的诠释,王留杰始终用这句话教育激励自己,用爱心组建了一个特殊的“家”,“家”里全是残疾人。
王留杰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两次被济南军区表彰为“学雷锋先进个人”;先后被授予“河南省十大拥政爱民模范”、“安阳市慈善行为楷模”等荣誉称号;今年5月被授予“全国助残先进个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04号 “托举三兄弟”:刘新军、贾晓玉、杨明,淅川县人,在天津务工
2014年6月17日,家住天津市一老住宅小区四楼的89岁老人从自家窗户坠落,倒挂在空调室外机上,命悬一线。紧急关头,在天津务工的南阳籍青年刘新军、贾晓玉、杨明挺身而出,托举老人半个小时,直至消防队员将老人成功施救。事情发生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各大主流媒体争相报道,三位农民工的善举令人感动和敬佩,大家亲切地称他们为“托举兄弟”。
贾晓玉、杨明、刘新军是河南外出务工青年的优秀代表,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身边榜样。共青团河南省委、共青团南阳市委、共青团淅川县委分别授予贾晓玉、杨明、刘新军“见义勇为好青年”荣誉称号。
05号朱元英,男,84岁,济源市克井镇枣庙村村民
在外人眼里,84岁的朱元英是个固执的倔老头,而在朱元英心中,有一个“绿色”的梦想。30年前,在克井镇枣苗村以西人称“西大荒”,荒到何种程度,当地有首民谣这样形容:“妖鬼石荒穷圪梁,古来无坟无村庄。传言地气不养人,谁碰谁穷谁破亡。”30年后,这里成了一片近千亩的森林,种了树、修了路,并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林海公园。1983年3月,朱元英响应国家号召,带领家人承包了这片乱石滩。面对困难、怀疑甚至讥笑,他没有退缩、没有放弃,决心将荒地变成林区,30年来用坏的铁镐、扁担、箩筐数不清。春种、夏作、凿石、铺路、种苗,朱元英将自己的所有献给了这片林区,种不上树苗他就把别处不要的移过来,家中的粮食他哪怕不吃,也要卖了换成树苗,所有的钱财都花费在了这片林区。30年的实践见证了朱元英最初的信念——钢铁怕肉手,如今的林海公园种植了百万棵树,乱石荒坡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上百万株参天大树织起了一张密密实实的“网”,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绿色宝库。
朱元英用30年战天斗地、锲而不舍、绿化荒山意志实现了梦想,传承和发扬了新时期愚公移山精神,被誉为“绿色愚公”,曾被授予“济源市绿化奖章”等荣誉称号。
06号 朱萌萌,女,22岁,河南科技学院学生
2012年9月,朱萌萌的母亲突发脑溢血,经过两天两夜的抢救,保住了性命,但却瘫痪在床。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让一家人都束手无策。2013年4月,朱萌萌带着母亲来到了学校,在校外租了一间20多平方米的小屋,一边照顾母亲,一边继续自己的学业。从10岁起,12年间,4000多个日日夜夜,她用瘦弱的身躯和柔嫩的肩膀播撒点点滴滴的孝心,为7位亲人筑造了一座坚固的爱的城堡,搭建起一方温馨的爱的“桃花源”。她用心照料祖父父母、呵护妹妹也已经整整12年,利用课余一切时间打工挣钱为祖父、父亲、母亲3位亲人医治大病重病,硬是用瘦弱的身体和柔弱的肩膀支撑起一个家。作为大学生志愿者,她热心公益、乐于助人,帮助别人、开心自己,长期积极参加各类义工活动及无偿献血、捐款献爱心等各种公益活动,12年累计达1000多次。
从亲友到他人,从学校到病房,从家庭到社会,从乡村到都市,朱萌萌把孝老爱亲和助人为乐播撒到中原大地上,用真善真情演绎着“最美”,用青春的生命之光去续写爱老、尊老、敬老、孝老感人故事,曾被授予“中原十大孝子”、“河南省优秀大学生”等荣誉称号。
07号 齐云涛,男,58岁,固始县信访局原局长
从干上信访的那一天,齐云涛就把上访群众当成自家的亲人,他三十余年如一日,把来访群众当家人、把群众来信当家书、把群众难事当家事,用铁肩担起了为民仗义执言的道义。他走进过近万户上访群众的家中,先后直接处理信访案件2000余案,亲自协调解决300多件疑难信访案件,成功处置了50多起突发性集体上访事件,帮助300多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在处理信访事项过程中,他被人骂过、围过、撕过、打过,为稳定群众情绪、控制事态发展,他还多次充当过“人质”,但他从未诉过苦、叫过累,始终如
一、默默奉献,用真情感动群众,用爱心温暖群众,被称之为“老百姓的贴心人”。2014年1月,在齐云涛同志多方奔走,固始县城关镇第三社区一生坎坷、命运多舛的刘真悉老人终于赢得了尊严,摆脱了困境,搬进了新居,开始了新的生活。他用微薄的工资为上访群众买饭、买车票,补贴生活困难。他先后资助过3名贫困学子读完了大学。
从信访局办事员到信访局长,他在信访岗位上默默奉献了32个春秋,用真情温暖了无数个信访群众的心。齐云涛先后被授予“河南省优秀信访局长”、“全国信访系统先进个人”、“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被河南省委、省政府记个人二等功。
08号 闫胜义,男,47岁,兰考县人民法院东坝头乡庭长
1987年到兰考县人民法院工作,先后任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审判员、副庭长、庭长。闫胜义心系百姓、扎根基层,连续3次放弃调回机关工作和升职的机会,在乡镇法庭一干就是27年。他坚持巡回审判,深入群众,经常把法庭开到田间地头,依靠群众智慧化解基层纠纷;先后工作过的4个法庭,案件越来越复杂,矛盾越来越集中,承办了大量的骨头案、疑难案;他热爱百姓,与干部群众打成一片,被当地群众誉为“践行焦裕禄精神的好法官、老百姓的贴心人”。知足常乐是闫胜义的幸福观。也就是这样一种朴素的幸福观,让闫胜义27年来甘守清贫,扎根基层,淡泊名利,务实为民,时时调整自己的人生方向,不断迸发工作的动力。27年来,闫胜义先后审结各类案件2600余件,无一发回重审、无一改判、无一错案、无一上访、无一矛盾激化,其先进事迹曾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等10余家中央媒体,河南日报等省级主要媒体进行了集中报道。人民网、新华网、大河网等80多家媒体和网站在重要位置链接或转载闫胜义同志的相关报道。
闫胜义先后荣立一等功、三等功各一次,被中组部、中宣部确定为“最美基层干部”。曾被授予 “全国优秀法官”、“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好干部”、“河南省优秀法官”等荣誉称号。
09号 江雨佳,女,21岁,浙江温岭人,南阳师范学院学生
江雨佳从进入大学校园第一天起,就牢记10个字:“好事无大小、做了就是美”的做人做事准则。2013年,江雨佳作为大学生消防志愿者自费700元发起了“鞭炮换礼品”活动,得到120多位居民响应。国庆长假期间,江雨佳走进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二师根据地——温岭坞根镇,开展了“爹娘的微笑”公益活动,用镜头记录百位老人的笑容;2014年春节江雨佳放弃与家人的团聚,先后陪伴7名孤寡老人过年,当起了“爱心女儿”,成为老人的贴心小棉袄。3月5日,南阳师范学院组建了以江雨佳的名字命名的“雨佳爱心服务队”,从最初12人发展成为200多人,确立了志愿服务队的常态化。成立后就先后开展了“新野抗战老兵送去爱心包裹”、“暑期老区支教”、“ 红色遗产捐款”等系列活动。作为一名青年大学生,江雨佳从力所能及的身边小事做起,持续热心社会公益;真挚热诚敬老爱老,带动身边的人一同奋进,用行动传递青年正能量。
江雨佳的爱心付出、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赢得众多高校师生的尊重,更激起万千青年学子的共鸣;曾被授予“河南省文明学生”、“河南省优秀大学生”、“浙江好人榜”等荣誉称号。
10号 花书增,男,71岁,新郑市薛店镇人
十几年前,花书增从镇广播站退休后,通过向朋友借钱、贷款在村里办了一家面粉厂。凭借着本分、实在、诚信的口碑,生意慢慢好了起来,十里八村的村民将自家多余的粮食存到他的面粉厂。1996年,花书增在没拿到钱的情况下,将厂里的60多吨面粉都交由对方代销。结果面粉拉走了,几十万元的货款却一直没能像对方承诺的“货到付款”。乡亲们听闻消息后前来索要欠款,面对窘境,他向乡亲们承诺:“当初是你们信任我,才将粮食存到我厂里,但我不能对不起乡亲们,这辈子誓要还上乡亲们的债。”为了践行承诺,花书增重新干上老本行,跟着别人承包广播站,年近古稀的他风里来雨里去,爬电线杆、装线、架杆,重复着昨日的重复。2012年,在一次作业中,花书增不慎从有线电视杆上摔下来,将胳膊摔断不能再继续挣钱还债。花书增就用儿子打工挣来的钱,还有自己的退休金,一点点还给乡亲们。2013年,花书增家的房子被征迁改造,分到10多万元补偿款全部用于了还债。这一还,压在老花身上17年的重担终于可以卸去大半,花书增如释重负地说:“现在只剩下四五万,明年一年就可以还上了!”用17年还清债务,花书增才觉得心里踏实了。有人说:“你可以晚点还,乡里乡亲的,大家都理解。”花书增激动地说:“啥都可以晚,诚信一点都晚不得。”
花书增的事迹被新闻媒体报道后,引起强烈反响,互联网上,广大网友纷纷竖起大拇指,为其“点赞”。
11号 李华敏,女,45岁,邓州市公安局刑警大队副大队长
从警24年来,李华敏一直坚守在自己热爱的法医岗位上,战胜世俗偏见,克服重重困难,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女性特有的耐心、恒心,惩恶扬善,为服务侦查破案、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不管是白天黑夜,还是酷暑严寒;无论是在臭气熏天的杀人现场,还是在人迹罕至的山沟河滩;无论是野草丛生的坟墓,还是蛆虫涌动的朽棺……只要出现命案,李华敏都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2004年以来,她出勘案件现场3200余次,物证检验600余例,活体检验12000余例,参与尸体检验900余例,其中通过刑事技术手段侦破有重大影响的案件220余起,侦破命案80余起。
24年的法医工作,李华敏经历了许多酸甜苦辣,也付出了真情和挚爱。每当克服重重困难,为破案找出证据和线索,将凶手绳之以法,群众向她投来赞许和钦佩目光的时候,她就会感到自己已深深地爱上了法医这个职业。虽然道路艰辛,但她无怨无悔,屡创佳绩,曾荣获“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省优秀人民警察”“河南省十大杰出女民警”“南阳市十大巾帼卫士”等荣誉称号,荣立个人三等功两次;2014年10月被公安部授予“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荣誉称号。
12号 宋兆普,男,50岁,汝州市金庚康复医院院长
5年来,宋兆普以仁心仁术、竭尽全力挽救被家庭遗弃的脑瘫孩子,自己垫资3000多万元,救治被福利机构收养的1680名脑瘫弃婴,使400多名患儿趋于正常,830名社会贫困脑瘫儿童得到有效康复。他主持完成的中药联合理疗加功能训练治疗脑瘫患儿的科研成果,通过省科技成果鉴定,在中药治疗儿童脑瘫研究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开创了一条世界范围内以中医药为主治疗儿童脑瘫的新路径,对脑瘫患儿及家庭和全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弘扬祖国医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宋兆普带领全家和团队以愚公精神、仁心大爱救治脑瘫弃婴的善举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先后被授予“河南省劳动模范” “河南省十大慈善爱心人物”“全国基层优秀名中医”等荣誉称号;今年5月被授予“全国助残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13号 张伟,男,生前系郸城县秋渠乡第一初级中学校长
张伟视教育如生命,所教过的语文、英语、历史、地理等多门功课,学生成绩在全县名列前茅。2004年8月,他被任命为郸城县秋渠一中校长。当时的秋渠一中,教育质量已连续3年在全县位居后3名,校园道路坑洼不平,校舍简陋,生源流失严重,全校只有300多名学生。他利用课余时间搬来砖瓦,铺路面建花园,改变校舍简陋、教学设施不齐全的状况。2011年到2013年,秋渠一中连续3年中招人均分数居全县第一,中招综合量化均位居全县前3名,学校连续5年受到表彰。他本人先后被授予“郸城县十佳校长”“周口市优秀校长”“河南省优秀教师”等称号。2014年3月17日晚,张伟巡查过晚自习后,在办公室突发脑干出血,经全力抢救无效不幸去世,年仅42岁。
张伟去世后,各大新闻媒体对他的先进事迹进行了深入报道。河南省委、周口市委、郸城县委分别追授张伟同志为“优秀共产党员”。7月份,张伟荣登中国好人榜。9月份,被评为“全国十佳最美乡村教师”。
14号 张银良,男,52岁,驻马店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
张银良对广大残疾人有深厚的感情,他以“一个目标干到底、一根竿子插到底、一种精神拼到底”的精神团结和带领残联一班人,先后开展了残疾人就业培训、辅助器具供应,为全市53万残疾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免费实施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3.5万例,成功创建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市;在乡村建立了康复室170个,规范化康复站2329个,为近10万名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提供了服务;创建了13 个创业就业基地,为3万多残疾人免费职业培训,实现就业创业6万人;为541名困难残疾人学生及残疾人子女提供就学资助;建立省级残疾人扶贫基地2个、市级3个、县级14个,累计帮扶残疾人16万人次,为驻马店市的残疾人康复、就业、扶贫、基层组织建设、残疾人文化体育建设等工作都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做出了卓越贡献。
张银良坚持“问政于残疾人、问需于残疾人、问计于残疾人”的工作作风和干劲,树立了为民务实清廉的形象。先后荣获“河南省先进工作者”“河南省残联系统先进工作者”“ 河南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连续两年被驻马店市政府记个人二等功;今年5月,被授予“全国残联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15号 郑春光,男,退伍军人,生前系淮阳县郑集乡郑集村人
2010年12月,郑春光与其他青年一样应征入伍,2012年光荣退伍,返乡之后,帮父母在乡里做果品生意。2014年1月30日,中国传统节日,除夕夜,淮阳县郑集乡十字大街商场的商户们也和其他人们一样,丢掉一年的忙碌,把各样商品归置齐备,各自关上自己的卷闸门,与家人团聚,都沉浸在春节的喜庆快乐之中。晚上7点30分许,郑春光在商场对面正帮父母收拾水果摊,见商场的一间门面突然冒起缕缕黑烟,急忙连喊了几声这家商户的名字,见无人回应,就义无反顾奋力撬开这家的卷闸门进去救火,这时火势已弥漫整个店铺并迅速向相邻商铺蔓延,刚刚掀开的卷闸门突然坠落下来,成了一道死亡之门。经过人们奋力扑救,次日凌晨2时许,大火终于得到控制。然而,郑春光却献出了23岁的宝贵生命。
生命有限,春光无限。一名“90后”退伍军人,用他永远的23岁的生命,彰显人性本原的伟大。郑春光牺牲后,全国各大新闻媒体对他的事迹进行了报道。他先后被授予 “河南省见义勇为模范”“见义勇为青年英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模范民兵干部”等荣誉称号。
16号 孟昭德,男,88岁,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离休干部
1945年2月,孟昭德参加了新四军,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只有十几岁的他,跟随部队转战山东、河北、河南,先后参加了鲁南、莱芜、孟良崮、淮海等战役。为了能够培养更多的河南建设专业人才,1984年他辞去了副厅长职务,提前两年离岗,参加了武汉城建学院河南分院的筹备工作。离休后的孟昭德一直心系教育,奉献爱心,捐资助学,曾以一名老党员的名义为南阳一贫困生寄去500元资助款。汶川地震,他捐出3200元作为特殊党费。2011年,在庆祝建党90周年之际,他毅然向党组织递交申请,做出三项决定:一是把一生20万元积蓄和两套住房无偿捐给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立教育基金,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二是去世后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三是去世后不开遗体告别会,不与活人争地,骨灰树葬。2012年5月,他又捐献5000元给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用于图书馆购置书籍。2013年至2014年这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又创办了3个助学基金会,建设系统常绿·昭德助学基金会、河南建筑职业学院助学基金会和河南城建学院助学基金会,为两所学院基金会捐款8万元。
孟昭德曾入选“河南省省直机关十大道德模范”,并被省委组织部、省老干部局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17号 娄建党,男,44岁,洛阳市出租车司机
1994年,娄建党复员后,开始从事出租车营运,一干就是20年。20年里,他把真心服务乘客当成座右铭,把雷锋当成了榜样,并组建了“娄建党雷锋车队”,长期免费接送需要帮助的群众,唱响了“雷锋之歌”。
2013年1月,身患肾病的洛阳市民李宝军需要长期通过透析维持生命,他试着拨通了娄建党的电话。他没想到,娄建党能够免费接送他长达10个月时间,是娄建党陪伴他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租住在洛阳市西工区的孙聪芬下肢瘫痪,独自居住在2楼,行动不便,每半月就要远赴山东进行治疗。从2012年4月起,无论孙聪芬是到外地求医,还是出门办事,娄建党总会把她背下楼,抱上车,免费送她到车站、社区等目的地,回来后再把她背上楼。直到今天,只要孙聪芬一个电话,娄建党的出租车会准时停在她家楼下。这些年来,娄建党坚持免费接送老、弱、病、残人员超过5000人,为困难儿童捐款5万余元。
娄建党和他的雷锋车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大爱无垠,也赢得了掌声和荣誉。他先后荣获“洛阳市十大爱心人物”“河南省文明驾驶员”“河南省学雷锋十大标兵”“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文明标兵”等荣誉称号。
18号 徐凤英,女,82岁,濮阳市中原油田昆吾园敬托院入住老人
徐凤英出生在内黄县后河乡一个贫困家庭,1948年离开家乡到山东阳谷县参加革命工作,1953年到北京工作直至1987年离休。2004年,她离开北京回到故乡,住进了濮阳市中原油田昆吾园敬托院。
2013年5月,濮阳市开展了一年一度的“慈善一日捐”活动。徐凤英得知后,将2万元善款送到了市慈善总会,希望可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有一次,徐凤英回到内黄后,得知家乡小学校园的条件不太好,教室经常漏雨,需要搬迁,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给学校捐款。虽然徐凤英有退休金,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让她一下子拿出一大笔钱,资助学校建设,她办不到。于是,徐凤英决定要做一件事,变卖了自己在北京二环内一套住房。2013年7月,老人把38万元交到了内黄县小徐村学校校长的手里,用于学校建设。随后,她找到濮阳市慈善总会,捐了32万元。2014年4月,她再次向濮阳市慈善总会捐了30万元。
徐凤英常说这样一句话:“我的钱是国家发的,我都80岁了,住在敬托院里不需要多少花销,不如将我的积蓄捐给慈善组织,帮助那些贫困的孩子完成学业,将来报效祖国。”
濮阳市慈善总会授予徐凤英“最美慈善老人”荣誉称号,网友更是亲切地称她“中国好奶奶”。
19号 黄春刚、胡阳海,潢川县人,在青岛务工
2014年9月3日晚上,黄春刚、胡阳海正在青岛市北区黄台路一家足疗店装修,突然听见女店主大喊:“抢劫了,快抓住他……”然后便看到一个男子从店里狂奔而出,两人立即起身就追去,追逐战围着足疗店前一栋老楼绕了个整圈儿,经过了4个路口,将劫匪拦下。谁料,劫匪竟手持匕首,趁两人不备,向他们身体一通乱刺。黄春刚左腋下中了一刀,鲜血瞬间涌出,胡阳海胸部和腹部各中一刀,肠子往外流出,胡阳海强忍疼痛,左手捂住腹部,右手死命搂住行凶者的脖子,黄春刚看到胡阳海伤情比自己更重,顾不上自己的伤痛,从后面将行凶者扑倒在地,并迅速夺下他手中的匕首,两人一起将行凶男子死死摁住。路上行人赶快拨打了110和120,黄春刚与胡阳海一同被送至附近医院,经医生抢救,现已康复。事后,面对潮水般涌来的各项荣誉,他们淡然而朴实地说:“我们没有后悔这样做,再来一次,还会冲上去。” 黄春刚、胡阳海舍命擒歹徒的壮举感动了社会,两人荣获了“河南省见义勇为好青年”“青岛市见义勇为模范”等荣誉称号,并获得了“信阳青年五四奖章”。
20号 魏圣和,男,47岁,光山县砖桥镇崔棚小学代课老师
自1992年在砖桥镇崔棚小学任代课教师以来,一直爱岗敬业,以校为家,近10年来,一直一人包班,一人干3人的工作,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他所教班级的教学质量一直位于全镇第一,在全县也是名列前茅。
47岁魏圣和至今未婚,与80岁的母亲生活在一起,虽然每月只有几百元的代课费,自己省吃俭用,但仍坚持关爱、资助贫困学生。几年来,他用于资助学生的资金超过3万元。他常说:“学生就是我的孩子,学校就是我的家。”2001年,魏圣和所在班级学生方浩,因摔坏了腿不能上学。他坚持背着方浩上下学1个多月,直至方浩能独立行走为止。2000年,学生林莉因其母亲患精神病,四处求医,家庭一贫如洗而辍学,魏圣和了解情况后,资助林莉所有学费。林莉从小学到大学获得魏圣和资助近2万元。林莉大学本科毕业后,为了报答恩师、回馈社会,毅然回到崔棚小学任教。24年,年年代班主任,教语、数、外等8门课程,充当8个老师角色,他教过800多名学生,300多名考上大学,帮助100多名贫困面临失学的孩子重获新生。
因为魏圣和,崔棚小学成了全镇的明星学校。魏圣和本人曾荣获“河南省师德先进个人”称号,2014年9月被光山县教体局评为“先进个人”,曾20多次被镇人民政府评为“优秀教师”。
21号 “陇海大院”——爱心集体
高新海是郑州市陇海大院社区的一位普通居民,1976年在下乡当知青时因患急性横贯型脊髓炎导致高位截瘫,从此卧床不起,生活无法自理,照顾他的亲人离世。当不幸笼罩这个家庭的时候,大院里的邻居们向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
邻居们自发形成了爱心群体,默默承担起照顾他的义务。常常是,这个给他谈心,那个帮他解忧;这个帮他买药,那个带他乘凉;这个帮他洗澡,那个帮他理发;这个帮他搬煤气罐,那个帮他家买米面……在3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当年的一些老邻居已搬往他处,仍不忘抽空来看看,而新邻居们又加入到爱心队列中,一如既往地关心帮助着这个特困家庭,爱心接力传了一代又一代。和谐的邻里关系,使高新海学会了骑电动三轮车,用三轮车免费接送社区的人们去办急事,谁赶着上班,赶着去火车站,赶着去医院看病,高新海就第一时间出现,马上出发。
30多年不离不弃,这种互相帮助、互相鼓舞、超越亲情的爱心力量,把生活中的苦难和不幸悄悄抚平,转化成快乐的音符。虽然“陇海大院”已经拆迁,但是爱心接力从未停止。曾经居住在一起的邻居们相约——回迁时,还要住在一起。
2014“感动中原”十大人物新鲜出炉
1、热心助残、解难帮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71352部队19分队管理员王留杰
颁奖辞:一颗红五星,成为撑起理想的支点;一抹橄榄绿,化作爱心播撒的葱茏。助残扶困十七年,温情善举三千件。军人本色,无私奉献。他是旷野上挺拔的白杨,把残缺都守望成了圆满。
2、倾其所有捐资助学的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离休干部孟昭德
颁奖辞:从战火之中走来,却不甘颐养天年;在花甲之年出发,踏上了新的征程。倾囊扶贫,捐资百万;助学立德,春风化雨。他用信仰建筑巍巍大厦,心中红旗高高飘扬。
为残疾人做实事、解难事的
3、驻马店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张银良
颁奖辞:行道艰难时,他是拐杖;目光黯淡时,他是光明。在迷惘的风雪里,他传递火把;在逆流的舟楫中,他扬起风帆。面对五十万残疾人的期盼,他又成了灯塔,放射着希望的光。
4、在青岛舍命擒歹徒的潢川县务工青年 黄春刚、胡阳海
颁奖辞:谁不是血肉之躯?却挺身直面匕首寒光。谁不是爹生娘养?却拿命铸成正义城墙。这个秋天因为正气而爽朗。北方的海,也为两位中原男儿而潮声激荡。
5、用爱和责任定义青年担当的南阳师范学院学生江雨佳(浙江温岭人)
颁奖辞:她是孤寡老人的贴心小棉袄,她用镜头记录下岁月的微笑,她在公益阳光下让青春飞扬。当爱心汇成奔腾的江河,无数追随者也顺流向前。一场好“雨”,润物无声。
6、垫资救治脑瘫弃婴的汝州市金庚康复医院院长宋兆普
颁奖辞:悬壶妙手,医术国内领先;宽广情怀,比血更浓更暖。五载春秋,换来千张笑脸。喝彩,为一份医者大爱;钦叹,为一颗愚公的心!
7、视教育为生命,累倒在岗位上的郸城县秋渠乡第一初级中学原校长张伟
(代领奖人 张伟女儿 张晗)
颁奖辞:最美乡村教师,一生栽桃种李。从三尺讲台到一校之长,他用粉笔为孩子写下希望。当朗朗书声响彻校舍操场,那段凤凰琴却成为绝唱。把蚕丝和烛火留给世界,把微笑和敬意带往天堂。
8、打工17年还清债务的新郑市薛店镇退休老人花书增
颁奖辞:什么重担都不怕,只有良心的重担不能压;什么事情都能晚,只有诚信一刻都不能迟。十七年的还债路,他历尽艰难。这是一份承诺的重量,更是一条汉子的肝胆。
9、扎根基层、务实为民的兰考县人民法院东坝头乡庭长闫胜义
颁奖辞:他把判槌的震响,传到了田间地头;他用正义的天平,称出法制的分量。拿下骨头案,闯过疑难关,他的脚下泾渭分明,他的头顶明镜高悬。
10、被誉为“老百姓的贴心人”固始县信访局原局长齐云涛
颁奖辞:他是一座沉静的山,倾听千言万语;他是一座坚实的桥,飞越天堑鸿沟。排忧解难两千余件,为民执言三十春秋。披荆斩棘,广开言路。他俯身拥抱大地,心,与老百姓贴在了一起。
11、组委会将2014“感动中原”集体奖授予了38年不离不弃、真情相守,接力照顾高位截瘫患者高新海的“陇海大院”爱心集体的邻居们。
颁奖辞:他们是左邻右里,却胜似至亲家人。春去春回,不离不弃,温暖了孤苦的心灵;人来人往,感动接力,融化了命运的冰霜。老邻居牵肠挂肚,新房客播撒阳光。这座平凡的大院里,高高伫立爱的群像。
组委会邀请了2005年至2013年每年一位获奖代表作为特邀嘉宾为本获奖者颁奖,突出传承感,共同秉承感动中原的精神,把无限美好和正能量传扬。
在颁奖典礼接近尾声时,十位历年感动中原人物代表和本人物以感动中原的名义向全社会发出倡议书表,语言质朴,字字着实、句句铿锵。
第五篇:春来大地绿 旗映夕阳红——退休老干部先进事迹
春来大地绿 旗映夕阳红
——XX镇退休老干部XXX先进事迹
一个人工作几十年,退休了,离岗了,进入了桑榆晚景,但老干部到底该如何度过晚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有的人离开了岗位后以为没用了,有了失落感而整天浑浑噩噩,不问世事;也有的人心安理得安享晚年,但又无可奈何地哀伤“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而有的人,退休不退志,离岗不离心,他们在有生之年,仍然想到要为人们再做一点事,使人生不留下遗憾,让生命再一次发光。这个人就是XX镇老干部党支部优秀共产党员XXX。
该同志19XX年10月出生,19XX年12月入党,19XX年8月参加工作,曾任XX镇X村党支部书记、XX镇公司副经理、XX镇经管站站长,19XX年6月到我镇任经管员、公司副经理、副镇长,直至退休。虽已退休多年,但该同志质始终保持共产党员本色,牢记党的宗旨,信念坚定,无论在职退休,保持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的信念没变;心系XX,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共产党员,永不退休”。
一、宝刀勤磨砺,党员勤学习
“宝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定落后”。该同志退休以来,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1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理论。他深知一个人要保持思想上不退步,要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与时俱进地开展工作,就得坚持学习。每月支部组织学习,他都带头参加,每期《支部生活》、《北京日报》篇篇必读。几年来,他坚持每天研读报刊杂志,特别是党报党刊,深刻领会党在新时期所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具备了较高的理论水平。同时,他还经常把自己的所感所学讲给周围的老党员老干部听,互相讨论,不断提高老干部的政治素质和水平。
二、关心集体、热心公益,情真意切讲服务
XXX同志现任老干部党支部委员,在工作中,他从加强组织建设,健全管理机制着手,让每一个老党员永远保持革命本色,做到政治坚定、理想永存。在工作中,他的体会是:要做好老干部工作,最重要的是真心热爱这项工作,尊重老干部过去在岗位上的贡献、经验,要真情对待离退休干部,尊敬和爱护他们,理解和关心他们。他身退心不退,始终关心XX镇的整体发展情况。他经常列席参加镇人代会,为镇域经济发展献言献策。他作为支部委员,按照从政治上关心老干部的要求,保证离退休干部政治坚定、思想常新,落实好老干部的政治待遇。每逢镇党委有重大活动,他不厌其烦地通过电话的方式及时通知老干部参加,每通一次电话他都会给老干部送去一句问候、一片关心、一份祝福。
他关心老同志,与退休干部保持经常性联系,凡是有生病在家或住院的,都要打电话询问。他能及时准确地将我镇的发展动态和有关退休同志切身利益的医药费报销、工资福利等待遇政策传达给老同志们。同时,他还热心公益事业,每年七一开展“共产党员献爱心”捐献活动,他都积极响应号召,主动捐款。
三、丰富载体,开展活动,丰富老干部生活
考虑老龄干部的年龄、身体状况,XXX同志在组织活动时,既严格坚持制度,又从实际出发,以“简便、易行”而又丰富多彩的活动来不断增强老干部队伍的活力。
一是以支部为依托,组织老党员过好组织生活。在组织老干部学习、讨论活动时,时间不安排太长,注意突出重点,活动中注重听取党员的意见和建议。支部还集中学习和活动,既保证了老党员、老干部准确及时地把握中央、市、区有关指示精神,也充分发挥了老党员、老干部在宣传、教育方面的优势,便于进一步做好老同志工作。二是开展“老帮老”结对帮扶活动。对住地较远或行动不便的党员,由支部明确专人开展结对帮扶联系学习活动,既负责及时把学习资料送到党员手中和把支部要求学习的内容传达到位,又及时将被联系党员的思想动态、生活状况向党组织汇报,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组织的温暖。三是学习活动形式多样化,使老党员、老干部乐于其中。一是
每年组织一次老干部外出考察学习,开阔视野,更新思维。二是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组织老干部们学习上网知识,让老党员、老干部们在充分感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了外面的大千世界。三是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丰富的娱乐生活是实现老有所乐的重要途径。通过加强组织体育活动,室内与室外的结合,走进自然,使越来越多的老同志走出了以劳动代替体育运动的误区,正在向着健康的老龄化迈进。
春催大地绿,旗映夕阳红。他经常说:党和人民给予我很多,我非常满意,非常满足,只要还活着,就会有继续奉献爱心的一片蓝天!他用自己的事迹行动践行了一名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XX镇老干部党支部
201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