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文言文注释

时间:2019-05-13 11:46: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三文言文注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三文言文注释》。

第一篇:初三文言文注释

初三文言文注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孔孟”。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张实行仁政,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主张。重视民心向背,在人性上提出“性善论”。[1]

南宋教育家朱熹将《孟子》和《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

原文与注释

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⑴。

三里之城⑵,七里之郭⑶,环⑷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⑸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⑹也。

城非不高也,池⑺非不深也,兵革⑻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⑼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 域⑽民不以封疆⑾之界,固⑿国不以山溪⒀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⒁者多助,失道⒂者寡助。寡助之至⒃,亲戚畔⒄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注释】

⑴ [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⑵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⑶ [郭]外城;

⑷ [环]包围 ⑸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⑹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⑺ [池]护城河; ⑻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⑼ [委]放弃;[去]离开; ⑽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⑾ [封疆]划定的疆界

⑿ [固]巩固; ⒀ [山溪]地势; ⒁ [得道]实施仁政的君主

⒂ [失道]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⒃ [至]极点; ⒄ [畔]通“叛”:背叛

⒅ [故]所以

⒆[曾]通“增”增加

译文与简析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和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然而不能取胜,这是由于有利于作战的天气和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坚固锐利,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不如

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背叛他。帮助他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被内外亲属背叛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就罢了,作战就一定能胜利。

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

简析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二三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三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到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4段绝非多余的闲笔。

解析

我们通常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来表示:合乎正义者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违背正义的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在这里,我们把“道”理解为“正义”。那么,什么叫“正义”?《现代汉语词典》中说:“正义”是指“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这是富于现代气息的理解,然而是和它最初的含义一脉相承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孟子的一个著名论断。《孟子?公孙丑下》中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里的“畔”字通“叛”,是背叛、反对的意思。这段话是说,对得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对失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就连亲戚都会反对他;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拿全天下都顺从的力量,来攻打连亲戚都反对的人,要么不战,一战必胜。

孟子在这里说的“得道”和“失道”的人,都不是指普通的个人,而是指一国之君。一国之君既是战争的总指挥,也是政治上的领袖。孟子通过论述战争胜负的问题,引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然而在孟子看来,“民心向背”对于战争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对于政治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意思是说,得天下必先得民,得民必先得民心。所谓的“得民”,就是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和帮助。所谓的“得天下”,是指通过施行仁政来“王天下”,而不是单靠武力来争夺天下。仁政,是以德服人,使人心悦诚服,自动来归附;而以力服人,不能服人之心。在孟子看来,得天下之道,即是施行仁政。因为仁政,是“得其心”之政。

那么,如何“得其心”,即如何行仁政呢?孟子提出了“保民”的思想。保民,就是关爱和保护人民,它要求君主做到“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就是人民所希望的,就替他们聚积起来,人民所厌恶的,不要强加给他们。人民所希望的是什么呢,当然是富裕、幸福的生活。孟子认为,这是行仁政的根本着眼点。做到了这一点,然后民心归服、天下归服,是任何力量都阻止不了的。

“战必胜矣”的主要原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整体把握

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宋朱熹对这一章的注释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清焦循的注释是:“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可见这一章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由此逐层推进,短文先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完成本文的论证。

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本文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很有说服力。比如在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时,作者先用四个并列的双重否定句,充分铺张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了很强的说服力。又如在阐述他的“得道者多助”时,作者也是先用了三个否定的排比句,顺理成章地推导出结论;然后又把“多助”和“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陈涉世家

百科名片

《陈涉世家》是司马迁《史记》中的一篇,是秦末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吴广的传记。

《陈涉世家》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作者:司马迁(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陈胜首事反秦,功大,故入“世家”.此次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原 文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夥颐!涉之为王沈沈者!”楚人谓多为夥,故天下传之,夥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陈王以朱房为中正,胡武为司过,主司群臣。诸将徇地,至,令之不是者,系而罪之,以苛察为忠。其所不善者,弗下吏,辄自治之。陈王信用之。诸将以其故不亲附,此其所以败也。

重点词翻译

尝:曾经。佣耕:被雇佣去给人耕地。佣,受人雇佣的人。

辍:停止。之:去、往。

怅:失望。

恨:悲恨。

苟:如果。

无:不会。

若:你。

太息:长叹。

燕雀:泛指小鸟。这里比喻见识短浅的人。鸿:大雁。鸿鹄:天鹅。这里用“鸿鹄”比喻志向远大的人。

发闾左:征调贫民百姓。闾左,秦时贵右贱左,富者居住在闾右,贫者居在闾左,所以,闾左为贫苦人民。

适戍:发配去守边。适(zhã):通“谪”,发配。

屯:停驻。

皆次当行(háng):都被编入谪戍的队伍。当行,当在征发之列。次,编次。

会:适逢,恰巧遇到。雨:下雨。度(duï):估计。失期:误期,过了期限。

亡:逃亡。

举大计:发动大事。指起义。举,发动。

等死:同样是死。

死国:为国家大事而死。死:为.......而死。这里的“死”是“死国可乎”中的“死”

苦秦:即“苦于秦”,苦于秦朝(的统治)。苦:苦于。

立:立为国君。

数(shuî)谏:屡次进谏。故:缘故。

上:皇上,指秦始皇。将(jiàng)兵:统率军队。指扶苏奉秦始皇之命和蒙恬领兵北防匈奴。

或:有的人。

或闻:有的人听说。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病死于沙丘(今河北巨鹿),胡亥勾宦官赵高、丞相李斯伪造遗诏,逼扶苏自杀。事详卷六《秦始皇本纪》。

怜: 爱戴。

诚:果真。诈:假装。

唱:同“倡”,倡导。

宜:应该。

然:正确。

乃:就。

行卜:去占卦。行:进行。

指意:指,通“旨”,意图。

这句的意思是说,然而你们向鬼神问吉凶吧。

卜之鬼乎:把事情向鬼神卜问一下吧!卜之鬼,就是“卜之于鬼”,“于”字省略。

念鬼:考虑卜鬼的事。念,考虑、思索。

威众:威服众人。

丹:朱砂。这里是“用朱砂”的意思。

书:写。

罾(zēng):鱼网。这里是“用鱼网捕”的意思。

固:本来。

以:同“已”,已经。怪:以„„为怪,对„„感到奇怪。

间:暗中。之:去、往 次所:行军时临时驻扎的地方。间令:暗中指使。

丛祠:丛林里的神庙。

夜:天黑以后。

篝火:用竹笼罩着火,这里是用篝火装作“鬼火”。篝,竹笼,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用笼罩着”。

狐鸣:作狐狸嗥叫的凄厉声音。狐:像狐狸一样。

陈胜王(wàng):王,指称王。

旦日:第二天。

往往:到处。语:谈论。

指目: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

目:用眼睛注视着。

素:一向、向来。为用:即“为其所用”的省略。为:被。亡:逃走。

忿恚(huì):使(尉)恼怒。忿:愤怒。恚:恼怒。忿恚为同意,可直译为“恼怒”;此处要解释为使动用法。

笞: 用竹条(或鞭子)抽打

剑挺:剑拔出鞘。挺,拔。

而:表承接。佐:协助。并:一并

藉第令:藉:假使 第:暂且,勉强 令:能够 毋:不。

而:表转折,但。固:本来。

已:止。

宁:难道。种:这里是“祖传”的意思。

民欲:人民的愿望。

袒(tǎn)右:露出右臂,做为起义的标志。

为:筑。而:表顺接。盟:盟誓。

下:攻下、攻克。徇: 攻占(土地)

比:等到。

乘(shâng):辆。古时一车四马叫做“乘”。

骑(jì):一人一马。

独:只有。

弗:不能。

乃:才。

入据:进入并占据。

会:集会。计事:议事。会计:集会商议。

身被(pī)坚执锐:身上穿着坚固的铠甲,手执锐利的武器。被,同“披”,穿。

无道:指不义的暴君。

道:道理。

社稷:“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后来社稷就用做国家的代称。

刑:惩罚。

译文

陈胜是阳城人,表字叫涉。吴广是阳夏人,表字叫叔。陈涉年轻时,曾经同别人一道被人家雇佣耕地。(有一次,)他停止耕作走到田埂上,心中愤愤不平了好久。说:“假如有一天谁富贵了,彼此不要忘记。”佣工们笑着回答说:“你是给人家当雇工的,哪能富贵呢?”陈涉深深地叹息,说:“唉,燕雀怎么知道天鹅的志向呢!”

秦二世皇帝元年七月,朝廷派遣九百名贫苦百姓去驻守渔阳,临时停驻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被编进戍边的队伍里,并担任领队。正巧碰上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期限。误了期限,按照(秦朝的)法律,都要被杀头。陈胜、吴广就商量说:“现在逃跑(被抓回来)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而死好吗?”陈胜说:“全国百姓苦于秦朝的统治已经很久了。我听说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应当继位做皇帝,应当继位做皇帝的是公子扶苏。扶苏因为多次劝说(秦始皇)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现在有人听说扶苏没有罪,二世却把他杀死了。百姓们大多听说他很贤明,但不知道他已经死了。项燕是楚国大将,多次立下战功,又爱护士兵,楚国人很爱怜他。有人认为他死了,有人认为他逃走了。现在果真把我们的人假称是公子扶苏和大将项燕的队伍,倡导天下人反秦,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吴广认为他讲得很对。于是就去占卜。占卜的人知道他们的意图,说:“你们要做的事都能成功,并且能建立功业。然而你们还是把事情向鬼神问一下吧!”陈胜、吴广听了很高兴,考虑(占卜人所说的)卜鬼这件事的用意,说:“这是叫我们利用鬼神来威服众人罢了。”就用丹砂在绸子上写了“陈胜王”三个字,放在别人所捕的鱼的肚子里。士兵们买鱼煮了吃,发现鱼肚子里有(绸子上)写的字,本来已经认为这事怪异了。(陈胜)又暗中指使吴广到驻地旁的丛林里的神庙中,夜里用竹笼罩着火(装作鬼火),又装作狐狸鸣叫(向士兵)喊

道:“大楚要复兴,陈胜要称王。”士兵们夜里都很害怕。第二天,士兵们到处谈论(晚上发生的事),都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

吴广一向待人很好,士兵们大多愿意听他差遣。(一天)押送戍卒的军官喝醉了,吴广故意再三说想要逃跑,使军官恼怒,使(军官)责辱他,借此来激怒吴广的部下。军官果然用竹板子打吴广。军官拔下剑(想杀吴广),吴广跳起来,夺下剑杀死了那个军官。陈胜协助吴广,一同杀死了两个军官。(陈胜)召集并号令所属的士兵说:“你们诸位遇上大雨,都已误了期限,误了期限该判杀头。即使仅能免于斩刑,而戍守边塞的人中十分之六七也会死掉。(况且)大丈夫不死罢了,要死就要(干大事)成就大的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属下的士兵都说:“(愿意)听从(你的)号令。”于是他们就假称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为的是依从人民的愿望。他们露出右臂(作为起义的标志),号称大楚。(用土)筑成高台并(在台上)宣誓,用(被杀死的两个)军官的头祭天。陈胜立自己为将军,吴广担任都尉。起义军攻下大泽乡,收集大泽乡的义军攻打蕲县。蕲县攻下后,(陈胜)就派符离人葛婴率领士兵攻取蕲县以东的地方。攻打铚、酂、苦、柘、谯,都攻下来了。他们行军中沿路收纳兵员。等到到达陈县,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人,士兵好几万人。攻打陈县(时),郡守、县令都不在(城内),只有守丞带兵在城门洞里和义军交战。(守丞)不能取胜,被杀死了,起义军就进城占领了陈县。过了几天,陈胜传令召集当地有教化的乡官和有声望的人一起来聚会议事。乡官和有声望的人都说:“将军亲自穿着(坚固的)铁甲,手拿(锐利的)武器,讨伐昏庸无道的暴君,诛杀凶残暴虐的秦王,重建楚国(的江山),论功劳应当称王。”于是陈胜被拥戴做了王,定国号叫“张楚”。正在这个时候,各个郡县苦于秦朝官吏压迫的人,都纷纷起来惩罚当地的郡县长官,杀了他们来响应陈胜(的号召)。

重点字词

课文注音

夏(jiǎ)辍(chuî)嗟(jiē)鸿 鹄(hú)

闾(lǘ)左 适(zhã)戍(shù)

当行(háng)度(duï)已失期

以数谏(shuî jiàn)上使外将(jiàng)兵

陈胜王(wàng)罾(zēng)间(jiàn)令

祠(cí)篝(gōu)火 忿恚(huì)尉 毋(wú)

笞(chī)宁(nìng)有种乎 为(wãi)坛而盟

蕲(qí)铚(zhì)酂(cuï)苦(hù)柘(zhâ)谯(qiáo)

会(huì)计事 稷(jì)以应(yìng)

通假字

【发闾左适戍渔阳】“适”通“谪”,发配

【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为天下唱】“唱”通“倡”,首发。

【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

【卜者知其指意】“指”通“旨”,意图。

古今异义词(加粗字)

【等死】

古义:同样

今义:等待

【卒中往往语】

古义:到处

今义:经常

【楚人怜之】

古义:爱戴

今义:可怜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古义:十分之六或七,表分数的约数

今义:表整数的约数,十六或十七

【藉第令毋斩】

古义:即使,假若,表假设关系的连词

今义:常用以为凭借,假托义

【今亡亦死】

古义:逃走

今义:死亡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古义:暗中

今义:间隙

【将军身被坚执锐】

古义:亲自,自己

今义:人,动物的躯体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古义:如果

今义:诚心诚意,的确,实在【比至陈】

古义:等到

今义:比较,比方

【会天大雨】

古义:适逢,恰巧

今义:集会.见面等

【会计】

古义:集会计事

今义① 监督和管理财务的工作,主要内容有填制各种记帐凭证,处理帐务,编制各种有关报表等。

② 担任会计工作的人员。

【篝火】

古义:指用竹笼罩的火

今义:指在野外燃起的一堆一堆的火焰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古义:有的人

今义:或者,也许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古义:有声望和有地位的今义:才能出众的人

词类活用

【大楚兴,陈胜王】

王:动词,称王

【尉果笞广】

笞:用鞭、杖或竹板打

【天下苦秦久矣】

苦:形容词意动用法,苦于

【夜篝火】

夜:名词用作状语,天黑以后

篝:名词用作动词,用笼罩着

【狐鸣呼曰】

狐:名词用作状语,像狐狸一样

【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名词用作动词,就是用网捕

【将军身被坚执锐】

坚:形容词用作名词,坚硬的铠甲

锐:形容词用作名词,锐利的武器

【死国可乎】

死:形容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

【乃丹书】

丹:名词作状语,用丹砂

【法皆斩】

法:名词做介宾短语,按法律。

【固以怪之矣】

怪: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忿恚尉】

忿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一词多义

之:

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去)

怅恨久之(语气助词,补足音节,无意义)

二世杀之(代词,他,指扶苏)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结构助词,的)

次:

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行军的停留)

会:

会天大雨(适逢,恰巧遇到)

与皆来会计事(集会)

将:

上使外将兵(带领,率领)

项燕为楚将(将领)

为:

为屯长(担任)

为天下唱(作为)

士卒多为用者(被)

为坛而盟(修筑)

书:

乃丹书帛曰(写)

得鱼腹中书(丝绸条,字条)

数:

广故数言欲亡(屡次)

卒数万人(几)

乃: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表判断,是)

陈胜乃立为王(于是,就)

号: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动词,号令)

号为张楚(定国号)

以:

以数谏故(因为)

固以怪之矣(同“已”,已经)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把)

祭以尉首(用)

与:

尝与人佣耕(和)

与皆来会计事(全,都)

行: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行列)

乃行卜(进行)

行收兵(行军)

故:

广故数言欲亡(故意)

扶苏以数谏故(缘故)

文言句式

【省略句】

1、守丞死,乃入据陈

“乃”的前面省略“起义军”

2、广以为然

“以为然”是“以之为然”的省略

3、上使外将兵

“使”后面省略代词“之”,指扶苏

4、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为”后面省略了代词“之”或“其”,指吴广

5、令辱之

“令”后面省略代词“其”,指都尉

6、辍耕之垄上,“辍耕”前省略陈胜

【判断句】

1、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者,„„也 是标准的判断句式标志 后演化为„„者或„„也 这都是判断句)

2、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

3、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是、为„„)

【倒装句】

1、祭以尉首——以尉首祭

理解性默写

1、起义的直接原因(起义的导火线是)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2、起义的根本原因:

天下苦秦久矣。

3、为起义所作舆论准备:

篝火狐鸣,置书鱼腹。

4、“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与孟子所主张的观点相似,用孟子的话来说是:

得道者多助,失

道者寡助。

5、陈胜、吴广起义的策略是: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6、文中写陈涉发动起义“召令徒属”时,直接向封建统治者挑战,以激励众人的一句话是: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7、表明陈涉从小有远大理想的一句是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8、陈涉揭竿起义,各地百姓纷纷响应的原因是

(诸郡县)苦秦吏

9、通过对天下形势的分析,陈胜认为起义能够成功的条件有两个,第一是“天下苦秦久矣”;第二是“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重点语句翻译

1、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胜协助(帮助)吴广,一齐杀了两个军官

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称公子扶苏和大将项燕的队伍,倡导天下反秦,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

3、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何况大丈夫不死也就罢了,死就要干一番大事业。

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尉的头祭天。

5、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么!

6、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即使仅能免于斩刑,戍守边塞死的人本来也有十分之六七。

7、置人所罾鱼腹中。

*放在别人所捕获的鱼的肚子里。

8、上使外将兵。

*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9、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

*又暗中指使吴广往驻地旁边的丛林里的神庙中。

间:私自。

阅读理解

1、文章主要表现了陈涉怎样的作用和才能?主要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①发动领导起义的作用,以推翻秦王朝②洞察时局,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

语言、动作、神态

2、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

3、“怅恨久之”“苟富贵,无相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表现了陈涉怎样的思想品格?

①不甘心受奴役②同情同命运的人③具有远大抱负、志向

4、陈涉起义的有利历史环境(有利历史条件政治形势)是怎样的?

①天下苦秦久矣②统治集团内部发生矛盾斗争③九百人被逼上绝路

5、“死国可乎”表现了陈涉什么精神?

为国事敢于斗争和牺牲

6、陈涉抓住了哪两个有利于起义的敏感问题,提出了怎样的起义策略?

扶苏和项燕都下落不明,“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7、陈涉提出了怎样的起义

策略?这一策略效果怎样?结合原文说一说。

诈称公子扶苏项燕;取得了成功的效果;①九百人敬受命②杀之以应陈涉③建立张楚政权,且发展迅速。

8、陈涉为起义做了什么样的舆论准备,效果怎样?

①鱼腹藏书②篝火狐鸣;巩固陈涉地位,坚定众人起义信心。

9、发动起义的关键是什么?陈涉是怎样做的?表现了陈涉的什么才能?

并杀两尉,获得众人支持;“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剑拔出鞘),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机智勇敢。

10、陈涉是怎样动员戍卒并发动起义的?

①坚定众人起义的信心②为坛而盟,组成农民起义的队伍

11、综合全文来看,陈涉具有怎样的性格和才能?

①发动领导起义的作用,以推翻秦王朝②洞察时局,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

12、陈胜、吴广的起义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根据本段内容,作简要分析。

偶然性: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将900名贫苦人民逼上绝路。

必然性:天下苦秦久矣,秦朝的残暴统治使人们忍无可忍。

13、“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说明了什么?

表明舆论宣传工作取得了预期效果,人们对陈胜十分敬畏,表明起义爆发前人心紧张而兴奋。

14、士卒为什么能跟陈胜、吴广一起举事?

①敬畏陈胜,爱戴吴广,愿为他们效力②形势所迫,因为“失期,法皆斩”,被逼上绝路。

15.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天下苦秦久矣。

作者介绍

第二篇:义犬文言文翻译注释

义犬一文是聊斋志异篇目。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义犬文言文翻译注释,相信能带给大家帮助。

义犬文言文

潞安某甲,父陷狱将死。搜括囊蓄,得百金,将诣郡关说。跨骡出,则所养黑犬从之。呵逐使退。既走,则又从之,鞭逐不返,从行数十里。某下骑,乃以石投犬,犬始奔去。视犬已远,乃返辔疾驰,抵郡已暮。及扫腰橐,金亡其半,涔涔汗下,魂魄都失,辗转终夜,顿念犬吠有因。

候关出城,细审来途。又自计南北冲衢,行人如蚁,遗金宁有存理!逡巡至下骑所,见犬毙草间,毛汗湿如洗。提耳起视,则封金俨然。感其义,买棺葬之,人以为义犬冢云。

义犬文言文翻译

潞安府某甲,他父亲因事被拘禁监狱里,快要死了。他把家中钱财搜罗净尽,凑了百两银子,准备用来到郡里托人情。他骑上骡子出门,家中养的小黑狗就跟着他。某甲就呵斥驱赶它,让它退了回去。某甲走了之后,那狗又跟上了他,用鞭子赶也不回去,跟着走了几十里地。某甲半路下骡,用石头砸它,那狗才跑开。某甲又向前走,那条狗风驰电掣般地又追上来,咬那骡子的尾巴和蹄子。某甲发火了,用鞭抽它,那狗不停地呜叫。忽然又跳到前面,气呼呼地咬骡子的脑袋,似乎想阻住他的去路。某甲认为这事情不吉利,就更生气了,骑着骡子调转头来追着驱赶它。看那狗已经跑远了,才拉转骡头疾速奔驰,来到郡里时,天已近傍晚了。等他一按腰间的钱袋,银子丢了一半,汗刷地流了下来,魂都吓没了。他翻来覆去睡不着,忽然想起那狗叫定有原因。他早早起来,在城门口等候开了城门走出城来,在来时经过的路上仔细寻找。他又想,这里是南北大道,行人多如蚂蚁,丢失的银子哪有还在的道理。他犹犹豫豫地来到来时下骡的地方,见到那狗已经死在草丛里。身上出的汗把毛全都湿透了,像刚洗过一样。提起那狗的耳朵一看,那成封的银子整整齐齐摆在那里。某甲被这狗的义气感动了,买了棺材把它埋葬了。人们都称那坟为“义犬冢”。

义犬文言文字词注析:

[1]潞安:县名。

[2]郡关:州府。

[3]说:通关节、说人情。

[4]既:已经。

[5]则:就。

[6]以:相当于“把”“拿”“将”。

[7]去:离开。

[8]乃:才。

[9]扫腰橐:扫,清理;腰橐,钱袋。

[10亡:丢失。

[11涔涔:汗流不止。

[12候关:守候城门开放。

[13]冲衢:交通要道。

第三篇:中学文言文注释商榷

例之一:陶渊明《桃花源记》:“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其中“志”字,古文注译本都解释为“作标志”之类的意思。如郭锡良等《古代汉语》注:“志:作标记。”阴法鲁主编的《古文观止译注》注:“志:记,这里指作标志”。如果渔人是在道路上行走,处处作标志是容易做到的,合情合理。可是,文中已写明“得其船”,也就是说不是在道路上行走,而是划船走水路。这样,处处作标志恐怕就不是容易做到的了。他每作一次标记,不可能在水中做标记,必须得把船靠岸,停下,再下去作记号。大家试想如果是你在行船你会这么做吗?还不如直接在心里默默记住。作为经常从事捕鱼的人,这样的事情应该是习惯性动作,不会愚蠢地不断停船下去做记号。所以,将“志”解为“作标志”之类是不合情理的。“志”在古代汉语中除去“作标记”之类的意思以外,还可作“记”解,如《辞源》修订本“志”的第三义项是:“记识事物。通‘识’、‘誌’。„„”《辞海•语词分册》释“志”说:“记,记在心里„„”根据“志”的词义和《桃花源记》所写的内容,“处处志之”的“志”应是“记识事物”、“记在心里”的意思。原文那几句是说:渔人从桃花源里出来,找到自己的船,划船而归,他在归途中心里记下河边可作标志的景物。

例之三:苏轼《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周大璞等《古文观止注译》译为:“寄托蜉蝣一般的短暂生命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里的一粒小米。”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注释说:“这是说人在宇宙中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小米粒”。阴法鲁主编的《古文观止译注》将“粟”译为“谷粒”。苏轼的话后来演变出成语“沧海一粟”。“粟,嘉谷实也。”——《说文》本义:粟子,谷子

“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汉· 贾谊《论积贮疏》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唐· 韩愈《杂说》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李斯《谏逐客令》

只要认真想一想,我们就会发现这样解释不妥当。大海并不是农田,海里不生长谷子,哪里来的谷粒、米粒?成语有“九牛一毛”、“大海中的一滴水”,因为牛身上有毛,大海中有水,所以我们没觉得不妥。大海与米粒根本没有内在联系,将二者扯在一起,是不合情理的。实际上,“粟”由谷粒之类的意义可引申为指颗粒如粟之物。沙粒如粟,故粟可以指沙。《山海经•南山经》:“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白玉,多丹粟。”郭璞注云:“细丹沙如粟也。”《实用大字典》“粟”的第四义项是“沙也”。《康熙字典》“粟”字条也有“沙谓之粟”的解释。据此,“沧海一粟”当是说大海中的一粒沙。

例之一:①《出师表》 :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②“臣不胜受恩感激。”

按:两句中的“感激”教材都没有注释,很可能认为不需要注解,大家对感激这个词太熟悉不过了。教师教学用书中此句的译文是:“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激,从而答应为先帝驱遣效力。” 而这就是个错误了。《辞海》:“感

动,激发。”《辞源》:“有所感受而情绪激发。现一般用为衷心感谢的意思。”

对于此句中的“感激”,《昭明文选》吕延济注:“感三顾之重,内激于心。”诸葛亮感于刘备三顾之恩,而心存激奋之情也,确属实情。可见 “感激”并不是现代汉语“感激”的意思,而是单音词“感”“激”的连用。

感,动人心也。——《说文》;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易·系辞》。虞注:“动也。”本义:感动,思想感情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引申义有感动、感化、感怀、感应、感念、感触、感谢、感慨、感伤、感叹、感染、感奋、思念、迷惑等。激,水碍袤疾波也。——《说文》。本义:水势受阻遏后腾涌或飞溅。引申义有迅疾,猛烈,激昂,激烦,激愤,激动,激越等。在历史时代大致相同的作品里,“感激”多为两单音词连用,它们各自保留着原来的意义。

如:《汉书·淮南王传》:“其群臣宾客,江淮间多轻薄,以厉王迁死感激安。”句中“感激”指感触激愤。这是淮南王刘安的宾客用其父淮南厉王遭贬谪而死的事实来挑动刘安的内心,使他感触而激愤。又如:《晋书·祖狄传》:“大功不遂,感激发病。”句中的“感激”指“感怀激愤”,因此生病。作为两单音词的连用,在形式上还比较自由,因此“感激”有时也作“激感”,如:《汉书·孝武李夫人传》:“既激感而心遂兮,包红颜而弗明。”句中“激感”意为激动感慨。就是在时代略晚的作品中,“感激”还有属于两单音词连用的情况。如:唐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序:“(张旭)自此草书长进,浩荡感激。”句中“感激”指感奋激越。与上述例句相同,《出师表》里的“感激”也是两单音词的连用,指内心的感念和激动。

例之二:《出师表》:“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按:句中“痛恨”教材亦未加注,很可能认为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其实这里的“痛恨”也是单音词“痛”与“恨”的连用。

痛,病也。——《说文》;坎为耳痛。——《易·说卦》。本义:疼痛。引申义:〈动〉痛恨,痛惜,痛惋。〈形〉痛苦,身体或精神感到非常难受。〈副〉极;甚;尽情;深切地。

恨,怨也。——《说文》。本义:怀恨在心,怨恨,后又有遗憾;后悔,悔恨,怨恨等义。这里“恨”的意思是“遗憾”,“痛”则是副词,形容程度的强烈。这类用法也是古书里常见的。“恨”表示遗憾的用例如:

《汉书·苏武传》:“子为父死亡所恨。”---“亡所恨”即没有什么遗憾。《报任安书》:“恐卒然不可为讳,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是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私恨”指内心私下里的遗憾。

《史记·萧相国世家》:“臣死不恨矣!”

《汉书·王嘉传》:“故死者不抱恨而入地,生者不衔怨而受罪。”

《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恨之复返。”

《出师表》:“叹息痛恨。”

《归去来兮辞》:“恨晨光之熹微。”

“痛”作为程度副词的用例如:《汉书·刘向传》:“其言多痛切,发于至诚。”---“痛切”即极其恳切。痛疾(深切地憎恨)、痛警(深切地警戒)、痛口(极口。口不停声的样子)、痛杖(狠狠地杖击)、痛决(犹痛打)、痛砭(狠狠地用石针扎皮肉治病)、痛辱(极大的耻辱)、痛杀(尽力冲杀或围歼狠狠地击杀)、痛毁(彻底毁坏)、痛歼(彻底歼灭)、痛矫(彻底矫正)、痛涤前非(彻底涤除以前所犯的错误)、痛悔(彻底悔恨)。

例之一:杜甫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其中“屋漏”二字历来被解释为屋子漏雨。如《杜甫草堂诗注》就说:“床头的屋顶漏雨,使整个卧室没有一点干的地方”。语文教学参考书也说:“大雨屋漏床湿,夜不成眠„„”《唐诗选注》也说“床头屋漏,雨水沾湿被褥”。这样解释,在字面上似乎没有问题,但我在学这首诗的时候,却总是想不通。既然是大风卷走了“屋上三重茅”,那大雨之时怎么会只是床头漏雨而别处不漏呢?如果只是床头漏雨,那么湿的地方就只是床头,不能说是“使整个卧室没有一点干的地方”。再说,只床头漏雨,还可以把床移动一下,躲开漏雨的地方,用容器接住漏雨,也不用遭遇整晚上睡不好的情况。“屋漏”二字,现在看通俗易懂,连小学生也知道是屋子漏雨。可见这里我们的好好考证一下。

根据一些工具书的释义,“屋漏”首先是一个名词,它是屋内西北角的特定名称。《辞源》“屋漏”条的第一个义项是:“房子的西北角。古人设床在屋的北窗旁,因西北角上开有天窗,日光由此照射入室,故称屋漏。

《尔雅•释宫》:“西南隅谓之粤,西北隅谓之屋漏,东北隅谓之宦,东南隅谓之窔。”古代室内西北隅施设小帐,安藏神主,为人所不见的地方称作“屋漏”。《诗·大雅·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 毛 传:“西北隅谓之屋漏。”《礼•中庸》‘尚不愧于屋漏’,唐孔颖达疏:‘言无人之处,尚不愧之,况有人之处,不愧之可知也。言君子无问有人无人,恒能畏惧也。”郑玄 笺:“屋,小帐也;漏,隐也。”后即用以泛指屋之深暗处。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四:“发人隐恶,虽亏雅道,亦使暗室屋漏之下有所警。”

明 李东阳 《土室》诗:“古人戒屋漏,所贵无愧色。”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初集·俞生》:“汝为儒士,暗室屋漏,犹当谨慎,岂可放肆於大道之旁乎!”

本诗中的“屋漏”也当是室内处所之名,指屋子的西北角。可见对于诗的理解不能因为它短小而忽视它当中存在的古代传统文化知识,应当借助工具书予以详细的研究,而不应该随着教科书的思路,一路错下去,有疑问也草草了之。

《过秦论》:“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课文注:“叩关:攻打函谷关。叩,击。”①《过秦论》版本出处甚多,其中较好的有《史记·秦始皇本纪)《汉书·项籍传》和梁萧统《文选》。而课文“选自贾谊《新书》,个别字句依《史记》和萧统《文选》改”。贾谊《新书》早已失传,今本是后世好事者从《史记》《汉书》辑录而成,“所载之文割裂其章

段,颠倒其次序,而加以标题,殊瞀乱无条理”。⑦而今存最早者是明刻本,又经“明人追改”,已非其旧观。③所以,《过秦论》选用《新书》版本,则是疏于捃择。查《新书》“叩关”作“仰关”,课文编纂者盖据《史记·秦皇始本纪》、《文选》李善注本改为“叩关”的。但是,李善注引或说:“叩,或作仰,言秦地高,故曰仰攻之。”其两存之,采取谨慎的态度。《文选》六臣本作“仰关”,刘良注:“言诸侯与兵于秦什倍,百万仰函谷关。关高,故云„仰攻‟也。”《汉书·项籍传》也作“仰关”,颜师古注:“秦之地形高,而诸侯之兵欲取关中者皆仰向,故云„仰关‟也。今流俗书本仰字作叩,非也。”说明“叩”是错别字。仰的古字作“印”,讹为“叩”。仰,是向的意思。课文依据《史记》是误改。

《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课文注:“抱布贸丝:拿布来换丝。”④这条注释问题甚多。“布”是什么东西?课文虽然没有说明,盖理解为“麻布”或“丝帛”之类的纺织成品。“抱布贸丝”,是用成品换原料。《诗经》旧注有西汉初毛亨的《诗故训传》,东汉末郑玄的《诗笺》和唐初孔颖达的《正义》。读《诗经》需要参考这三家注。毛亨《传》:“布,币也。”郑笺:“币者,所以贸买物也。季春始蚕孟夏卖丝。”说明汉人以“布”为“币”,没有看做纺织成品。孔颖达《正义》说:“布,泉也。其藏曰泉,其行曰布。取名于水泉,其流行无不遍。《檀弓》注云:„古者谓钱为泉布,所以通布货财,泉亦为布也。”‟布,即是市场上流通的货币的别名。春秋战国之世有“爱布”“刀布”“郢布”等,时见出土于春秋战国之古墓。毛、郑、孔是正确的。《尔雅·释言》:“贸,买也。”贸是“买卖”“交易”而非“交换”。抱,别有怀藏之义。《类篇·手部》:“抱,怀也。”《文选》班彪《北征赋》:“游子悲其故乡,心怆恨以伤怀。”李善注引《仓颉篇》:“怀,抱也。”抱布贸丝,是说怀藏布币去买丝。解“布”为“布帛”,盖泥于“手抱”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王好战,请以战喻。”课文注:“请以战喻:让我用打仗来做比喻。”⑤将“喻”解释为“比喻”,是犯了以今律古的大忌。先秦时代,喻,表示“明白”“开晓”之义。《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皇侃疏:“喻,晓也。”《汉书·项籍传》:“喻以所为。”颜师古注:“喻,晓告之。”《淮南子·修务训》:“喻于道者。”高诱注:“喻,明也。”据现存训诂材料,表示“比喻”之“喻”,盖起于战国晚期以后,在孟子时代还没有出现。又,东汉赵岐《孟子注》说:“因王好战,故以战事喻解王意。”喻解,即是“说解”“开解”,喻用“明晓”古义。

《张衡传》:“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⑥„从容”没有注释,课本编纂大概没有意识到需要注释,盖作“宽缓”“闲逸”之意理解的。其实不确。“从容”古书还表示“举动”“行为”的意思,多为今所未知。清人王引之说:“《楚辞·九章·怀沙篇》:„重华不可遌兮,孰知余之从容。‟王逸注:„从容,举动也。言谁得知我举动欲行忠信?‟家大人曰:案从容有二义:一训为舒缓,一训为举动。其训为举动者,字书、韵书皆不载其义,今略引诸书以证明之。《九章·抽思篇》曰:„理弱而媒不通兮,尚不知余之从容。‟《哀时命》曰:„世嫉炻而蔽贤兮,孰知余之从容。‟此皆谓己之举动,非世俗所能知,与《怀沙》同意。《后汉书·冯衍传·显志赋》曰:„唯吾志之所庶兮,固与俗其不同;既傲傥而高引兮,愿观其从容。‟此亦谓举动不同于俗。李贤注:„从容,犹在后也。‟失之。又案:《中庸》曰:„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从容中道,谓一举一动,莫不中道。犹云„动容周旋中礼也‟。《韩诗外传》曰:„动作中道,从容得礼。‟《汉书·董仲舒传》曰:„动作应礼,从容中道。‟王褒《四子讲德论》曰:„动作有应,从容得度。‟此皆从容、动作相对为文。《中庸·正义》曰:„从容闲暇,而自中乎道。‟失之。《缁衣》曰:„长民者衣服不贰,从容有常。‟引《都人士》之诗曰:„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从容与衣服相对为文,„狐裘黄黄‟,衣服不贰也;„其容不改‟,从容有常也。《正义》以从容为举动,得之。《都人士序》曰:„古者长民者衣服不贰,从容有常。‟义与《缁衣》同。郑笺以„从容‟为„休燕‟。失之。《大戴礼.文王官人篇》曰:„言行亟变,从容谬易,好恶无常,行身不类。‟从容与言行相对为文。从容谬易,谓举动反复也。卢辩注云:„安然反复。‟失之。《墨子·非乐篇》:„食钦不美,面目颜色,不足视也;衣服不美,身体从容,不足观也。‟《庄子·田子方篇》曰:„进退一成规,一成矩,从容一若龙,一若虎。‟《楚辞·悲回风》:„寤从容以周流兮。‟傅毅《舞赋》曰:„形态和,神意协,从容得,志不劫。‟《汉书·翟方进传》曰:„方进伺记陈庆之从容语言,以诋欺成罪。‟此皆昔人谓举动为从容之证。”⑦其说甚确,当可作此“从容淡静”为解“举动淡静”的旁证。

杜甫《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课文注:“频烦,犹„频繁‟,连续多次。”⑧杜诗写刘备求访诸葛亮明明是“三顾”,然后再来一个表示“连续多次”的“频烦”,语意重复,显然讲不通。频烦,不是“频繁”,不解为“连续多次”,而是“殷勤”“恳切”的意思。今人蒋礼鸿先生有详考,说:“古有便蕃之言,其字或作便番、便繁、频繁、频烦,朱氏《辞通》既裒之矣。至所以释之,朱氏之言大致有二:其一日:犹繁数;其一引《汉书·王莽传》„郑重‟颜师古注曰:„郑重,犹频烦也。‟至于郑重、频烦之于繁数为同为异未尝致详。今案:《王莽传》曰:„匪皇天所以郑重降符命之意。‟《广韵》去声二十五《劲韵》„郑‟字注:„郑重,殷勤。‟则郑重即是殷勤。《王莽传》所云郑重正谓殷勤,非繁数也。颜注所云郑重犹频烦,此以异语释《汉书》,其实频烦亦是殷勤。杜甫《蜀相》诗云:„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既云„三顾‟,不必又云„繁数‟,即此频烦义亦为殷勤也。其异文又为便蕃,唐宋文辞多用此。《旧唐书·裴度传》:„况累承宠命,亦为便蕃。‟前云累承,继云便蕃,属辞之意与杜诗正同。”⑨其说已为当世学人所认可,今人注杜,多取其说。中学语文教材不可熟视无睹,或者视而不见,采取消极回避态度,更当及时吸收,取为己用。

《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课本注释为:“[美我]认为我美。”故而中学教材一向将其视为意动用法。其实这里的“美”是动词,赞美(即说他美)。《辞源》释“美”的义项㈣即“赞美”,其例就是这个句子:《战国策•齐》:“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说“认为我美”不符合文意。邹忌在一天工夫先后问妻、妾、客“吾与徐公孰美”,答案都是邹忌比徐公漂亮。如果邹忌的妻子因为“情人眼里出西施”,确实认为邹忌比徐公美,倒是情有可原;妾和客人就没有充分理由从内心觉得邹忌比徐公更美。从文中三个人的答案可以看出,一个比一个勉强,尤其是客人说的“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完全是顾及主人的面子。总起来看,妻、妾、客人一致的地方就是都在邹忌面前称赞他的“美”,是不是认为他美是完全可以不必计较的。如果大家都在心里认为邹忌比徐公美,那只是审美观的问题,而不存在“蔽”王了。妻、妾、客人各有心计,他们赞美邹忌的美都不过是口是心非罢了。

《触龙说赵太后》:“入而徐趋”。课本注释为:“[徐趋]徐步,徐行。意思是一步一步地向前慢走。徐,慢。趋,向前行走。”此处释“趋”为“向前行走”不当。《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释“趋”的义项①为“快走”。例句有《论语•微子》:“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避)之,不得与之言。”《史记•萧相国世家》:“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以上第一例的“趋”为生活中的“快走”,目的是为了“避”。第二例的“趋”是朝仪必须的动作,即朝臣上朝见君王的固定礼节,这个我们在《宰相刘罗锅》一类电视剧中经常可以看到。《汉语大字典》译“趋”为“小步快走,表示恭敬”,符合该字在古代的含义,也符合课文的语境。《史记•萧相国世家》中说“入朝不趋”,是对萧何的一种特殊待遇(按常规他入朝应当“趋”)。从速度来说,古代的“步”才是今天的“走”(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趋”是快走,或小跑,是介于古语词“步”与“走”之间的行进方式。也就是说“步”“趋”“走”三者速度关系是:步<趋<走。成语“亦步亦趋”语本《庄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原义是“人家慢走,跟着慢走;人家快走,跟着快走。”后来引申为处处模仿。课文中写触龙年老,病足,想按礼节小步快跑而不能,只能“徐趋”(慢慢地快走)。正是这一动作,既表示了触龙对赵太后的尊敬,又显得滑稽可笑,才有利于缓解当时的紧张气氛,为下面进一步劝说赵太后起到铺垫作用。《教师教学用书》中的相关译文写道:“触龙做出快步走的姿势,慢慢地挪动着脚步”,是很精当的。

《秋水》:“泾流之大,两涘渚岸之间,不辩牛马。”课本注释为:“从两岸或者从河中沙洲到水边的高岸(隔水望去),分不清是牛是马(形容水涨后河面极宽)。两涘,两岸。涘,水边、岸。渚,水中的小块陆地。崖,高的河岸。辩,同„辨‟。”这样说,从文意来看明显不合理。在涨水季节,因为水面很宽,两岸之间,从这一岸望另一岸,不能分辨对面的牛和马,这是说得对的。但是河中沙洲位置却并不固定,有的靠此岸近,有的靠彼岸近,因此从河中沙洲望水边,不一定距离很远,也就不一定难辨牛马。问题出在“渚”字。“渚”常用义固然是指水中的小块陆地,但它还有一个意义。《辞源》在“渚”字条下,列了三个意义:①水中小块陆地;②海岛。③水边。对第三个意义引《国语•越下》:“鼋龟鱼鳖之与处,而鼃(蛙)黾之与同渚。”原注:“水边亦曰渚。”由水边的意义又可以泛指水。如《离骚•九歌•河伯》:“乘白鼋兮逐文鱼,与女(汝)游兮河之渚,流澌纷兮将来下。”杜甫诗《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渚”的含义也不像课本注释所说的是指“水中小洲”,而是泛指水。《唐诗鉴赏辞典》对这后一句的翻译是:“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而“渚”泛指水的含义是由“水边”的意义引申出来的。应当认为句中“渚岸”二字是同义复用,都是指水边高地。

第四篇:文言文课下注释检测

文言文课下注释检测

七年级上册 《童趣》

1、秋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物外:___________________

3、项:____________ 4强:______________

5、素帐:____________

6、徐:________

7、唳:________

8、怡然:_____________________

9、盖:______

10、鞭:___________ 《论语十则》

1、时习:__________________

2、说:_________________

3、愠:____________

4、君子:________________

5、吾:_____________

6、日:________

7、三省:____________________ 三,___________

8、信:__________

9、传:_______________

10、温故而知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罔: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殆:_______

13、女:____________

14、是知也:__________________ 是,________ 知,___________

15、见贤思齐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弘毅:__________

17、凋:_________

18、其恕乎:______________其,___________ 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市》

1、邑:______

2、数年恒不一见:___________________恒,_____

3、青冥:__________

4、相顾:______________

5、近中:_____

6、无何、未几:________

7、飞甍:_____甍,_____

8、始悟:_________

9、高垣睥睨:_______________ 高垣,_______ 睥睨,___________________

10、连亘:____________

11、居然城郭:________________居然,_______ 城郭,______

12、中有楼若者:____________ 堂若者:_________堂,______坊若者:____________坊,_______

13、历历在目:______________

14、莽莽然:________莽莽,________

15、依稀:_____________

16、乌有:_____乌,____

17、危楼:______危,____

18、霄汉:___________

19、窗扉:________ 20、洞开:______

21、裁:_______

22、黯然缥缈:_____________缥缈,_______________

23、往来屑屑:________________

24、凭:______

25、不一状:___________

26、逾时:__________

27、倏忽:___________

28、市肆:______ 肆,__________ 《世说新语》两则

1、内集:___________

2、讲论文义:_______________

3、俄而:___________

4、差可拟:____________差,_________拟,________

5、期行:_________期,_______

6、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日中,__________

7、舍去:_________去,______

8、乃至:______ 乃,___

9、尊君在不:__________尊君,_________ 不,_______

10、相委而去:___________委,_______

11、家君:_______

12、引:___

13、顾:__________ 《寓言两则》

1、坏:_____

2、筑:_____

3、亦云:________

4、暮:____

5、果:_____

6、亡:______

7、塞、塞上:______________

8、善术者:____________________ 术,术数,推测人事吉凶祸福的法术,如看相、占卜等,这是迷信活动。

9、亡:_______

10、吊:___________

11、何遽:_____

12、居:_____

13、将:______

14、髀:________

15、丁壮:_______

16、引弦而战:_______________引弦,__________

17、十九:________

18、此:__________

19、跛:_________ 20、保:_________

七年级下册 《伤仲永》

1、世隶耕:______________ 隶,_______2.尝:________ 3.异焉:_______________ 4.旁近:_______________5.自为其名:_____________________

6.收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________ 7.自是:_______

8.立就:___________ 9.文理:________10.稍稍:______11.宾客其父:___________________宾客,________12.乞:___________________ 13.利其然:__________________14.扳:______________

15环谒:_____________ 16.称:________ 17.泯然众人矣:____________________ 18.通悟:__________19.贤于材人:_______________20.不至:_________ 21.彼其:_____ 22.得为众人而已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受之天:_______________ 受,_______ 24.受于人:____________天,__________人,______________ 《木兰诗》

1.当户织:_________ 2.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杼:织布梭(suō)子。

3.惟:____ 4.何所思/忆:_________________5.军贴:_____________

6.军书十二卷: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二,下文的“十年”、“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7.愿为市鞍马:_____________为,____市,____鞍马,泛指马和马具。8.溅溅(jiān jiān):水流声。9.旦:_____10.啾啾(jiū jiū):马叫的声音。11.万里赴戎机:______________戎机,_______12.关山度若飞:________________度,____ 13.朔气传金柝:_________________朔,____金柝,古时军中守夜打更用的器具。14.策勋十二转:_____________________ 策勋,记功。十二转为最高的功勋。15.赏赐百千强:________________ 强,_______ 16.问所欲:________________ 17.不用:_________ 18.愿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19.郭:_____ 20.扶将:_______21.红妆(zhuāng):指女子的艳丽装束。22.霍霍(huò huò):磨刀的声音。23.著:____24.云鬓(bì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帖花黄:帖,_________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26.火伴:同“伙伴”。当时规定若干土兵同一个灶吃饭,所以称“火伴”。27.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

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扑朔,__________迷离,___________ 28.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傍地走,____________ 《孙权劝学》

1、当涂:___________

2、辞:_____

3、务:____

4、治经:__________

5、博士:__________

6、涉猎shâ:_____________

7、见往事:____________

8、乃:______ 9及:____________

10、过:__________

11、才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非复:________

13、更:_____

14、刮目相看:______________刮目,______

15、见事:________________ 《口技》

1、会:______

2、厅事:大厅,客厅。

3、施:_______

4、团坐:_____

5、少顷:________

6、但闻:______

7、满坐寂然:____________坐,_________

8、欠伸:______________

9、呓语yì:_________

10、既而:________

11、抚:________

12、乳:______

13、絮絮xù:___________

14、是:______15一时:___________

16、众妙必备:____________________毕,________

17、侧目: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默叹:______________

19、未几:____________ 20、齁hōu:__________

21、意少舒:__________________少,______舒,_________

22、中间:_______________

23、力拉崩倒:劈里啪啦,房屋倒塌。力拉,模拟声音的词。

24、曳屋许许声yâ hǔ:拉塌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曳,___许许,拟声词。

25、凡所应有,无所不有:_______________

26、虽:_____

27、一端:一头,文中指声音中的一种。

28、名:______

29、奋袖出臂:_________奋,____30、股:____

31、战战:_______

32、几jī:____ 《短文两篇》

1、逐日:______________

2、逐走:_____________

3、入日:___________________

4、道渴而死:__________________

5、触:_______

6、昔者:_____

7、天柱折,地维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维,____绝,____

8、水潦:_________潦,______

9、尘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狼》

1、止:________

2、缀行zhuì甚远:____________ 缀,___________

3、从:________

4、两狼之并驱如故:_______________ 并,____故,______

5、窘jiǒng:_______________

6、敌:____________

7、顾:_____________________

8、积薪:____________

9、苫蔽成丘shàn:_________________苫蔽,____________

10、弛:_______________

11、耽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少时:___________

13、径去:__________

14、少时shǎo:__________

15、犬坐于前:_________________

16、久之:__________

17、瞑mǐng:______

18、意暇甚xiá:_____________ 意,__________暇,____________

19、暴:___________ 20、毙:_________

21、洞其中:_____________ 洞,______

22、隧suì:_________________

23、尻kāo:________

24、假寐mâi:________

25、黠xiá:_________

26、顷刻:________

27、禽兽之变诈几何哉:____________________变诈,_____________几何,__________

28、止增笑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上册 《桃花源记》

1、落英:____________________

2、缤纷:__________________

3、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4、仿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才通人:_____________________

6、豁然开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俨然:_____________

8、属:_____

9、阡陌交通:__________________ 阡陌:____________

10、相闻:________________

11、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12、黄发垂髫:_____________ 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13、要:___________

14、绝境:_______________

15、无论:______________ “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

16、具言:___________

17、叹惋:___________

18、便扶向路:__________________ 扶:____________ 向:________________

19、及郡下:__________________ 20、诣:______________

21、寻向所志:___________________

22、遂:______________

23、规:_________

24、未果:__________

25、寻:____________

26、问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津:________ 《陋室铭》(刘禹锡)《爱莲说》(周敦颐)

1、陋室,简陋的屋子。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2、有仙则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龙则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斯:____ 惟,_____ 吾,______________________ 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鸿儒:____________鸿,____儒,___________

7、白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调素琴:调,___________________素琴,_________________

9、金经:____________

10、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__________________

11、案牍:________________

12、劳形: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_______________

13、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句话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主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14、何陋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蕃:_____

16、晋陶渊明独爱菊: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濯清涟而不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濯:_______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_______妖,___________

19、不蔓不枝: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亭亭净植:___________________亭亭,______________ 植,________

21、亵玩:_________ 亵,___________________

22、隐逸:_________________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23、牡丹,花之富贵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

24、君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26、菊之爱:_____________________

27、同予者何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宜乎众矣:________________宜,________

《大道之行也》

1、大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贤与能: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

3、讲信修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亲:__________________

5、矜、寡、孤独、废疾者: 矜,________________ 寡,_______________ 孤,_________ 独,_________废疾,________________

6、男有分:_________________ 分,_________

7、女有归:________归,_________

8、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恶,_____

9、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谋闭而不兴:__________________

11、盗窃乱贼而不作:_______________ 乱,_____ 贼,______ 作,______

12、外户:_________________

13、大同:_________________ 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峡》

1、选自《水经注疏》,作者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撰《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2、两岸连山,略无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略无,________ 阙,__________

3、亭午:_________

4、夜分:____________

5、曦:_________

6、襄:______

7、沿:_____________

8、溯:__________________

9、奔:______________

10、疾:_______

11、素湍:________________

12、回清:________________

13、绝巘: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飞漱:____________________

15、清荣峻茂: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晴初:____________

17、霜旦:__________

18、属引:______________ 属,动词,___________ 引,____________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1、五色交辉:___________________ 交辉,_________

2、四时:______

3、歇:__________

4、夕日欲颓:________________颓,________

5、沉鳞竞跃: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沉鳞,__________________

6、欲界之仙都:________________

7、康乐:______________

8、与: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承天寺夜游》

1、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__________念,____________

2、相与:_______________

3、中庭:___________

4、空明:________________

5、但少闲人:____________________ 但,_________ 闲人,__________________

《观潮》

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既望,________(______叫望)。

2、方其远出海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_________其,指潮。出,___________ 海门,浙江入海口,那里两边的山对峙着。

3、仅如银线:__________________仅,______________

4、玉城雪岭际天而来:玉城雪岭,形容泛着白沫的潮水像玉砌的城墙和大雪覆盖的山岭。际天,_____________

5、沃日:_____________________ 沃,____________

6、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杨万里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就是指这样的景象。这两句诗是《浙江观潮》一诗里的句子,意思是,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郭;浙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是也”,___________________

7、每岁京尹(yǐn)出浙江亭教阅水军: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教阅水军。京尹,京都临安府(现在浙江杭州)的长官。浙江亭,馆驿名,在城南钱塘江岸。

8、艨艟(mãngchōng):_________

9、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尽,_________ 五阵,指两、伍、专、参、偏五种阵法。

10、乘骑(jì)弄旗标枪舞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骑,_________ 弄,__________ 标,_____________

11、略不相睹:_______________

12、一舸(gě)无迹:_________________ 舸,________

13、逝:__________________

14、吴儿善泅(qiú)者数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披发文身:___________________文,___________

16、溯迎而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鲸波万仞:鲸波,巨浪。鲸所到之处,波涛汹涌,所以称巨浪为鲸波。万仞,形容浪头极高,不是实指。

18、腾身百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江干:______ 20、珠翠罗绮溢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溢目,________

21、倍穹:____________穹,_______

22、僦(jiù)赁(lìn)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僦、赁,__________ 看幕,为观潮而特意搭的帐棚。席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心亭看雪》

1、挐:___________________

2、拥毳衣炉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雾凇沆砀:_____________________ 雾凇,____________ 沆砀,_________________

4、一白:_________

5、惟长堤一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焉得,_________ 更,_______

7、强:_______

8、白:___________

9、客此: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下册 《与朱元思书》

1、共色:__________________

2、从流飘荡: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___________

3、缥碧:_________

4、直视无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甚箭:________

6、奔:____________

7、寒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负势竞上: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轩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轩,____邈,_______

10、直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千百成峰:__________________

12、泠泠作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泠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相鸣:_________________

14、嘤嘤成韵:____________________嘤嘤,________

15、千转:_______________转,________________

16、鸢飞戾天: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戾,____

17、望峰息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经纶世务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纶,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窥谷忘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________ 20、横柯上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柯,____________

21、在昼犹昏: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疏条交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柳先生传》

1、何许:__________________ 许,_______

2、不详:___________

3、因以为号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为,____________ 焉,语气助词

4、不求甚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会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会,__________

6、亲旧:__________亲,__________ 旧,________________

7、或:___________

8、造饮辄尽:____________造,________ 辄,______

9、期在必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期,________

10、曾不吝情去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曾不,__________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吝情,__________ 去留,_________

11、环堵萧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环堵,________________萧然,_________

12、短褐穿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短褐,用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穿结,指衣服上有洞和补丁。

13、箪瓢屡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瓢,饮水用具。屡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晏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自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戚戚,____________汲汲,___________

18、其言兹若人之俦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人,________俦,_______

19、衔觞赋诗:____________________ 觞,__________

《马说》

1、祗:_______________

2、骈死于槽枥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骈,_________骈死,_______________槽枥,喂牲口用的槽。

3、不以千里称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食:___________________

5、食:_________________ 下文“而食”“食之”的“食”都念si。

6、外见:__________________ 见,____________

7、且:________________

8、策之___________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以其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_______________

10、尽其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___________

11、通其意: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临:____________________

13、其真无马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东阳马生序》

1、致:________

2、假借:_____

3、弗之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弗,______之,__________

4、走:______

5、逾约:__________________

6、以是:______________

7、既加冠:___________________ 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戴上成人的帽子。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男子已成年。

8、硕师:_________________ 硕,__________

9、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叩,______

10、德隆望尊:____________________

11、稍降辞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辞色,_________________

12、援疑质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援,___________质,__________

13、俯身倾耳以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叱咄:__________________

15、至:_________

16、俟:____________

17、负箧曳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穷冬:____________________

19、皲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舍:这里指学舍,书馆。

21、肢:_________________

22、媵人:________________

23、汤:____________

24、沃灌:_______

25、衾:______

26、寓逆旅:_____________ 逆旅,___________

27、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容臭:__________臭,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烨然:_________________ 30、缊袍敝衣:_________________ 缊,________ 敝,_____

31、略无慕艳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慕艳,_________

3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口体之奉,供养口和身体的,指吃的穿的。

《小石潭记》

1、篁竹:_________

2、如鸣佩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佩、环,_________________

3、水尤清冽:____________ 尤:_______

4、全石以为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卷石底以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卷,____以,_____

6、坻,______________

7、屿,_______

8、嵁,_______________

9、翠蔓:__________________

10、蒙络摇缀,参差披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可百许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_______ 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12、若空游无所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佁然:________________

15、俶尔远逝:________ __________

16、翕忽: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斗折蛇行,明灭可见: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灭可见,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犬牙差互: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凄神寒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悄怆幽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悄怆:__________

21、清:_____

22、隶而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

《岳阳楼记》

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谪,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守,指做州郡的长官。

2、越明年:_________________ 越,_______

3、政通人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具:_____________________

5、属:______________

6、胜状:_________________

7、浩浩汤汤:_________________

8、横无际涯:_________横,_______际涯,_____

9、朝晖夕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晖,________

10、大观:_____________

11、前人之述备矣:____________________前人之述,指上面说的“唐贤今人诗赋”。

12、然则:_________________

13、南极潇湘:__________极,______

14、迁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骚人: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

16、览物之情,得无异乎: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以引起下文。下文的“至若”同此。“若夫”近似“像那”;“至若”近似“至于”。

18、淫雨:______________

19、霏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开:_______

21、排空:_________________

22、日星隐曜: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山岳潜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樯倾楫摧:___________________

25、薄暮冥冥:________________薄,_______

26、去国怀乡,忧谗畏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景:_________

28、波澜不惊:_________________惊,这里有_________的意思。

29、上下天光,一碧万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万顷,极言其广。30、翔集:____________________ 集,_____________

31、锦鳞:________________

32、岸芷汀兰: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芷:香草的一种。

33、郁郁:__________________

34、长烟一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______

35、浮光跃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静影沉璧: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写无风时水中的月影。璧:_________

37、何极:____________

38、宠辱偕忘:____________________宠,_____偕,______

39、把酒临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________40、求:_____

41、古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或异二者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或,近于“或许”“也许”的意思,表委婉口气。为,这里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

4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居庙堂之高:处在高高的庙堂之上,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庙,宗庙。堂,殿堂。庙堂,__________。下文的“进”,即指“居庙堂之高”。

45、处江湖之远:处在僻远的江湖间,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下文的“退”,即指“处江湖之远”。

46、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先,__________;后,____________

47、微斯人,吾谁与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微,________ 谁与归,就是“与谁归”。归,_______

《醉翁亭记》

1、环滁:_______着滁州城。

2、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蔚然,_________________

3、峰回路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翼然临于泉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临,_______

5、太守自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意:__________

7、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林霏开:________________

9、云归而岩穴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晦明变化: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野芳发而幽香:______________________芳,_____

12、佳木秀而繁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秀,__________________

13、风霜高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负者:________________

15、休于树:_________________

16、伛偻提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里指老老少少的行人。伛偻,____________

17、山肴野蔌:_____________ 山肴,拿山野里打来的鸟兽做的菜,俗称“野味”。蔌,_______

18、陈:_______________

19、宴酣之乐,非丝非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酣,_____________丝,弦乐器。竹,管乐器。20、射:这里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向壶里投。投中多的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

21、弈:____________

22、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觥,_________ 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用的签子。

23、苍颜:_____________

24、颓然乎其间:__________________颓然,愿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_________

25、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_________

26、鸣声上下:意思是鸟到处叫。上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乐其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谓:___________

《满井游记》

1、冻风时作:____________________作,_____ 冻风,______

2、局促:____________

3、廿日:___________

4、稍和:____________

5、土膏:_____________膏:__________

6、若脱笼之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于时:__________

8、波色乍明:___________________乍,_________

9、鳞浪:_______________

10、新开:________

11、山峦为晴雪所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晴雪:晴空之下的积雪。

12、娟然:________________

13、冷光乍出于匣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乍,________ 匣,指镜匣。

14、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倩女,_______________ 靧,________ 掠,________

15、柔梢披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梢:柳梢。披风,_____________披,_________

16、劲:_______________

17、浃:__________

18、未始无春:____________________

19、夫不能以游堕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堕,________________ 20、而此地适与余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适,____________

21、恶能:___________ 恶,__________

《核舟记》

1、奇巧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径寸之木: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_______________

4、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罔不:_______________

5、贻:________

6、盖大苏泛赤壁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八分有奇:________________ 有,________

8、高可二黍许:大约有二个黄米粒那样高。可,________ 许,_________

9、箬篷:____________________

10、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后赤壁赋》里的文句。

1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前赤壁赋》里的文句。徐,___________兴,________

12、峨冠: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两膝相比:苏东坡的左膝和黄庭坚的右膝互相靠近。比,________

14、绝类弥勒:极象弥勒佛。类,________

15、矫首昂视:___________ 矫,___

16、不属:_________

17、诎:__________

18、历历:____________________

19、衡:___________________ 20、视端容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夷:_________

22、虞山王毅叔远甫:常熟人姓王名毅字叔的。甫,______________

23、了了:_______________

24、曾不盈寸:还不满一寸。曾,尚、还。盈,满。

25、简:挑选。

26、修狭:长。

27、技亦灵怪矣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中轩敞者为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年级上册》

《陈涉世家》

1、尝与人佣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尝,_______

2、辍耕之垄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__________

3、怅恨久之:____________________ 怅,_________

4、苟:________

5、若:______

6、太息:________

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安,_______

8、適戍:______________適,___________

9、屯:________

10、皆次当行:次,________________

11、会天大雨:会,________________

12、失期:__________

13、亡:___________

14、举大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等:___________

16、死国: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苦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以数谏故:____________________数,______

19、上使外将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怜:_________

21、诚以吾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唱:___________________

23、宜多应者:____________

24、乃行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指意:______

26、念鬼:______________

27、威众: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乃丹书帛曰“陈胜王”: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丹,___________书,________

29、置人所罾鱼腹中: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罾,___________ 30、固以怪之矣:___________________

31、间令:_________间,______________

32、篝火:______________

33、之次所旁丛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次所,_____________________之,_________

34、旦日:____________

35、往往语:________________

36、指目:__________________

37、多为用者:_____________________

38、广故数言欲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忿恚尉:______________40、令辱之:_______________

41、笞:_________________

42、剑挺:____________

43、并杀:____________

44、召令徒属:____________________

45、藉第令毋斩:_____________________藉第令,_____________

46、王侯将相宁有种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宁,__________

47、受命:_______________

48、为坛而盟:_______________

49、蕲下:___________ 50、徇蕲以东:______________

51、行收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比至陈:_______

53、谯门中:_____

54、三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5、豪杰: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6、与皆来会计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7、身被坚执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身,_______被,______________坚,_________ 执,_________锐,_________

58、刑其长吏:_________________

《唐雎不辱使命》

1、辱:_________________

2、易:__________

3、其许寡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加惠:______________

5、因使唐雎使于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错,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广于君:_____________________广,________

8、直:_______

9、怫然:_________________

10、布衣:_________

11、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抢,______

12、庸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仓鹰:________________

15、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休祲,_____________

16、缟素:_____________

17、秦王色挠:___________________挠,_______

18、长跪而谢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谢,___________

19、谕:____________________

《隆中对》

1、对:___________

2、陇亩:田地。

3、好为《梁父吟》:_________《梁父吟》。

4、莫之许:就是“莫许之”。之,代词,指诸葛亮“自比于管仲、乐毅”这件事。许,____________

5、谓为信然:______________谓,________信然,______________

6、器:_______________

7、谓:______________

8、与俱来:__________________

9、就见:意思是到诸葛亮那里去拜访。就,______________

10、屈致:_______________致,_____________

11、宜枉驾顾之:_______________枉,________驾,指车马。顾,_______

12、诣:__________________

13、凡:___________

14、乃见:_____________

15、因屏人: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______________屏,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汉室倾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倾颓,__________

17、奸臣窃命:指董卓、曹操先后专权。窃命,___________________

18、蒙尘:蒙受风尘,专指_______________

19、孤:古代王侯的自称。这里是刘备自称。20、度德量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信:________________

22、遂用猖獗,至于今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_________猖獗,______________

23、然志犹未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犹,___________已,______

24、计将安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计,_______出,________

25、自董卓已来:指董卓杀死少帝刘辩,独掌大权以来。已,______________

26、众寡: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非惟天时,抑亦人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惟,_______抑,_______

28、挟天子而令诸侯:____________________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挟,______________29争锋:______________30、国险而民附:_____________________

31、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利尽南海:意思是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利,_______尽,______________

33、此用武之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此殆天所以资将军: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殆,_________ 资,_______________

35、刘璋暗弱:______ __________

36、殷:____________

37、存恤:____________

38、总揽:_________________揽,这里有________的意思。

39、岩阻:_____________________ 40、戎:古时对我国西部各族的称呼。

41、夷越:这里泛指我国南部各族。

42、政理:________

43、身:________

44、箪(d1n)食壶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箪,用竹或苇制成的盛物器具。

45、日:__________ 《出师表》

1、表,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2、崩殂:______崩,____________殂,_______

3、秋:_____

4、殊遇:________________

5、开张圣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光:___________

7、恢弘:___________________

8、引喻失义:____________引喻,_____________义,_____________

9、陟罚臧否,不宜异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臧否,________

10、作奸犯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宜付有司论其刑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司,职有专司,就是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刑,_______

12、理:______

13、内外异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此皆良实,志虑忠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简拔:_______

16、遗:_______

17、悉以恣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咨,________

18、必能裨补阙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性行淑均:____________________淑,_____均,_____20、优劣得所:____________________

21、此悉贞良死节之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卑鄙:___________________

23、猥:__________

24、驱驰:_____________

25、后值倾覆:_______________

26、尔来:_____________

27、临崩寄臣以大事:刘备在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诸葛亮,并且对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28、夙夜忧叹:________________

29、不毛:___________ 30、驽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驽,_____________钝,_______________

31、攘除:____________

32、斟酌损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损,_________益,_______________

33、慢:_______________

34、彰其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彰,____________

35、咨诹善道:_____________________诹,______

36、雅言:________

九年级下册 《公输》

1、起:______

2、何命焉为:___________________

3、愿借子杀之:__________________子,__________________

4、请献十金:____________________请,_______________

5、义:______________

6、说之:___________

7、何罪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仁:________

10、知而不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知类:___________

12、然:____

13、胡:__________

14、已:_________

15、见:____________

16、文轩:_____________

17、敝舆:_________

18、褐:____________

19、粱肉:__________20、何若:_________

21、犹„„之与„„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长木:________________ 24:王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虽然:________________

26、牒:_________

27、九设攻城之机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距:_____________

29、守圉:_______________30、诎:________

31、所以:_____________

32、寇:______

33、虽杀臣,不能绝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两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选自《孟子•告子下》。

2、舜发于畎亩之中:舜原来在历山耕田,30岁时被尧起用,后来成了尧的继承人。发,________________畎亩,___________

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殷王武丁用他为相。举,____________

4、任:______________

5、也:语气助词,用在前半句末,表示停顿,后半句将加以申说。

6、饿其体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空乏: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8、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_________ 拂,________乱,_________

9、动心忍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曾益:_______曾,_________

11、恒过:______________

12、衡于虑:___________________衡,___________________

13、作:___________________

14、征于色:________________,意思则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

15、发于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而后喻: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17、入:_______________

18、法家拂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拂士,______________拂,_______________

19、出:____________20、敌国:__________

21、生于忧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死于安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管夷吾举于士:___________________

24、百里奚举于市: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郭:________

2、环:_________

3、池:__________

4、兵革: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委而去之:___________________委,_______去,___________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域,_______

7、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___________________

9、至:______

10、亲戚:________________

11、畔:_____________

12、顺:__________

13、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鱼我所欲也》

1、选自《孟子•告子上》

2、苟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患:_______________

4、辟:______________

5、如使:________________

6、何不用也:__________________

7、勿丧:___________

8、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9、豆: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10、呼尔而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蹴:_________

12、不屑: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万钟:________________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14、辩:_________________

15、何加:_________________

16、奉:______

17、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_______________与,通“欤”,语气助词。

18、乡为身死而不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乡,______________

19、已:_________________ 20、本心:_____________________

《曹刿论战》

1、选自《左传》。《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本文所写的战争又称“长勺之战”。

2、肉食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间:________

4、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何以战:_____________________以,__________

6、衣食所安,弗敢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安,_______弗,_____专,_____________

7、必以分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对:_________

9、徧:__________________

10、牺牲玉帛:_____________

11、牺牲,____________帛,___________

12、加:________

13、信:________

14、小信未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孚:___________

15、福:_______________

16、狱:________

17、虽:_________

18、察:________

19、情: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忠之属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忠,_________________

21、可以一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战则请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之,指曹刿。

24、鼓:___________,下文的“三鼓”,就是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

25、败绩:_______

26、驰:______________

27、辙:________________

28、登轼:__________________轼,古代车子前边的横木。

29、逐:_____________30、既克:战胜齐军后。既,_______

31、故:________________

32、夫战,勇气也:___________________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

33、一鼓作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________

34、再:___________

35、盈:_____________________

36、测:___________

37、伏:______

38、靡:_________

《邹忌讽齐王纳谏》

1、选自《战国策》。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纳,______

2、修:__________

3、昳丽:_____________

4、朝服衣冠:_________________服,_______

5、窥镜:_____

6、我孰与城北徐公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旦日:_______

8、明日:_____

9、弗如远甚:____________

10、美我:___________

11、私:____________

12、皆以美于徐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四境之内:_________________

14、蔽:________________

15、面刺:______________

16、谤讥于市朝:______________谤,_______________讥,_____谤讥,在这里指“议论”,没有贬意。市朝,________

17、闻:_______________

18、时时:________

19、间进:__________间,____________ 20、期年:___________

21、朝于齐:_______________

22、战胜于朝廷:_______________

《愚公移山》

1、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万仞:___________仞,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3、本:________

4、且:_______

5、面山而居:______________________面,_______

6、惩:____________________

7、塞:_______

8、迂:________

9、聚室而谋:____________

室,_____

10、汝:______

11、毕力平险:______________

12、指通豫南:_______________指,_____

13、杂然相许:_______________杂然,________许,_______

14、献疑:_______________

15、以:_____

16、曾不能损魁父之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曾,_____损,______丘,________

17、如太行、王屋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且焉置土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且,________焉,疑问代词,________置,_______

19、投诸渤海之尾:________________诸,______20、荷担者三夫:_____________________荷,___________

21、叩石垦壤:___________________叩,_________

22、箕畚:___________________畚,_________

23、孀妻:_______

24、遗男:_______________

25、始龀:_____________龀,________

26、寒暑易节:___________________易,________节,________

27、始一反焉:________反,______________

28、叟:_______

29、甚矣,汝之不惠:________________这是“汝之不惠甚矣”的倒装句。先说甚矣,有强调的意味。惠,____________________ 30、残年:指人的晚年。

31、一毛:一根草,或一草一木。毛,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其:加在“如„„何”前面,有加强反问语气的作用。

33、长息:长叹。

3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曾不若:_____________

36、虽我之死:_____________虽,________

37、穷匮:_______

38、苦:______

39、亡以应:_______________亡,_______40、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________

41、惧其不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感其诚:_____________________

43、负:______

44、一厝朔东:___________厝,_____________

45、阴:________________

46、陇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篇:兰亭集序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兰亭集序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小编整理的兰亭集序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兰亭集序文言文原文

兰亭集序

作者:王羲之

永和(1)九年,岁在癸gui(三声)丑,暮春(2)之初,会于会(kuài)稽(3)山阴之兰亭,修禊(xì)(4)事也。群贤(5)毕至(6),少长(zhǎng)(7)咸(8)集。此地有崇山峻岭(9),茂林修竹(10),又有清流激湍(11),映带(12)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13),列坐其次(14)。虽无丝竹管弦之盛(15),一觞一咏(16),亦足以畅叙幽情(17)。

是日也(18),天朗气清,惠风(19)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20),所以(21)游目骋(22)怀,足以极(23)视听之娱,信(24)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25)。或取诸(26)怀抱,晤言(27)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28)。虽趣舍万殊(29),静躁(30)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31)自足,不知老之将至(32);及其所之既倦(33),情随事迁(34),感慨系之(35)矣。向(36)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37),犹不能不以之兴怀(38),况修短随化(39),终期(40)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41),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42),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 dào)(43),不能喻(44)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45)。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46),录其所述(47),虽世殊事异(48),所以兴怀,其致一也(49)。后之览者(50),亦将有感于斯文(51)。

兰亭集序文言文注释

1、永和:晋穆帝年号,345—356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支遁等名士共四十一人在兰亭集会,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2、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

3、会(kuài)稽:郡名,包括今浙江西部、江苏东南部一带地方。山阴:今浙江绍兴。

4、修禊(xì):这次聚会是为了举行禊礼。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5、群贤: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贤:形容词做名词。

6、毕至:全到。

7、少长:指不同年龄的社会名流。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是长。少长:形容词做名词。

8、咸:都。

9、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

10、修竹:高高的竹子。

11、激湍:流势很急的水。

12、映带:映衬、围绕。

13、流觞曲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流:使动用法。

14、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边,水边。

15、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盛,盛大。

16、一觞一咏:喝点酒,作点诗。

17、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18、是日也:这一天。

19、惠风:和风

20、品类之盛:万物的繁多。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21、所以:用来。

22、骋:奔驰,敞开。

23、极:穷尽。

24、信:实在。

25、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夫,引起下文的助词。相与,相处、相交往。俯仰,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的短暂。

26、取诸:从……中取得。

27、晤言:坦诚交谈。《晋书·王羲之传》、《全晋文》均作“悟言”(“悟”通“晤”),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亦通。一说,对面交谈。

28、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因,依、随着。寄,寄托。所托,所爱好的事物。放浪,放纵、无拘束。形骸,身体、形体。

29、趣舍万殊:各有各的爱好。趣,趋向,取向。舍,舍弃。万殊,千差万别。

30、静躁:安静与躁动。

31、快然自足:感到高兴和满足。

32、不知老之将至: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33、所之既倦:(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之,往、到达。

34、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35、感慨系之:感慨随着产生。系,附着。

36、向:过去、以前。

37、陈迹:旧迹。

38、以之兴怀: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以,因。之,指“向之所欣……以为陈迹”。兴,发生、引起。

39、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化,自然。

40、期:至、及。

41、死生亦大矣: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语出《庄子·德充符》。判断句。

42、契: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

43、临文嗟悼:读古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临,面对。

44、喻:明白。

4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固,本来、当然。一,把……看作一样;齐,把……看作相等,都用作动词。虚诞,虚妄荒诞的话。殇,未成年死去的人。妄作,妄造、胡说。一生死,齐彭殇,都是庄子的看法。

46、列叙时人: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

47、录其所述:录下他们作的诗。

48、虽世殊事异: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虽,纵使。

49、其致一也: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50、后之览者:后世的读者。

51、斯文:这次集会的诗文。

【古今异义】

列坐其次

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

今义:① 次第较后;第二。

② 次要的地位。

亦将有感于斯文

斯文

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如:亦将有感于斯文。

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或取诸怀抱

怀抱

古义:胸怀抱负。如:或取诸怀抱

今义: ①抱在怀里;② 胸前;③ 心里存着;④ 打算。

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以为

古义:把……作为。如: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今义:认为。

所以游目骋怀

所以

古义:①表凭借,用来。如:所以游目骋怀;

②……的原因。如:所以兴怀。

今义: 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俯仰一世

俯仰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如:俯仰一世

今义:低头抬头

俯察品类之盛

品类

古义: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如:俯察品类之盛

今义:物品的种类

【句式】

古汉语句式:

a)判断句:死生亦大矣。

b)倒装句: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介宾短语:于+宾语 状语后置);不能喻之于怀(状语后置);当其欣于所遇(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定语后置);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

c)省略句:引(之)以为流觞曲水

ⅰ【词类活用】

①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少,年龄轻的人,长,年龄大的人。均是形容词作名词。贤,贤德之人,形容词作名词。

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名词作动词,等同,把……看作一样。

③齐彭殇为妄作。“齐”字形容词作动词,把……看作相等。

ⅱ 【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贤德之人 少,年轻的人,长,年长的人。况修短随化,寿命长 寿命短。死生亦大矣,大事

2、形容词作动词,齐彭殇为妄作,把……看作相等

3、名词作动词 ①映带左右 环绕 ②一觞一咏 喝酒

4、数词作动词,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等同,把……看作一样。

5、动词的使动用法,所以游目骋怀,使……纵展 使……奔驰,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使(怀)兴,即:使感叹产生,6、动词活用为名词,足以极视听之娱,耳目

【一词多义】

(一)临

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

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引申为“迎”。

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面对。

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二)一

(1)一起。例:若合一契

(2)一样。例:其致一也

(3)看作一样。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一边……一边……。例:一觞一咏

(三)次

1、列坐其次 旁边 水边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驻扎

3、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次一等

4、余船以次俱进 次序

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6、陈胜、吴广次当行:次序、按次序引申为“轮到”

(四)致

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情致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达到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得到

4、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招致

(五)修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高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长

3、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学习进步

4、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办好

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修建

6、修守战之具 整治

(六)期

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至、及,注定

2、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期望、要求

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时间期限

4、期(jī)年之后 周、满

5、、君与家君期日中 约定

(七)之

(1)动词,往,到达。例:所之既倦。

(2)代词,回指上文中的事。例:以之兴怀。

(3)结助,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夫人之相与。

(4)结助,定语标志。例:极视听之娱。

(5)音节助词,衬足四个音节。例:暮春之初。

【通假字】

趣舍万殊 “趣”通“取”

悟言一室之内 “悟”通“晤”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由”通“犹”,像

【涉及成语】

群贤毕至、崇山峻岭、放浪形骸、情随事迁、感慨系之、游目骋怀

兰亭集序文言文翻译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热闹的音乐,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万物的繁多,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下载初三文言文注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三文言文注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揠苗助长》文言文翻译注释5篇范文

    《揠苗助长》文言文翻译注释文言文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6)曰:“今日病(7)矣!予(8)助苗长矣!”其子趋(9)而往(10)视之,苗则槁(11)矣。天......

    《刻舟求剑》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范文大全

    《刻舟求剑》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文言文吧?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的类型有哪些,你见......

    《咏雪》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合集]

    《咏雪》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是与骈文相对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为了帮助更多人学习文言文,以下是......

    《叶公好龙》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大全]

    《叶公好龙》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要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

    黄鹤楼记文言文注释及翻译

    《黄鹤楼记》是唐代阎伯理所作的一篇记,载于《文苑英华》中,介绍了黄鹤楼雄伟高大的外观和建筑结构的特点,描述了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感,突现了黄鹤楼这座名楼的地位和价值,表现了......

    马说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马说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希望大家喜欢。马说唐代: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

    祖逖闻鸡起舞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闻鸡起舞,原意为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下面是祖逖闻鸡起舞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欢迎阅读。原文: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

    《一叶障目》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大全五篇]

    《一叶障目》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在平日的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吧?文言文就是白话文的提炼跟升华。是不是有很多人在为文言文的理解而发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