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辽宁语文卷文言文阅读参考注释
2013辽宁语文卷文言文阅读参考注释
公讳(古时称死去的皇帝或尊长的名字)尧臣,字伯庸。天圣五年举(考取)进士第一,为(担任)将作监丞、通判湖州。(皇帝)召试(皇帝召来面试),以(凭……身份)著作佐郎直(通“值”,当值)(省略“于”,在)集贤院,知(管理)光州。岁大饥,群盗发(打开)民仓廪(贮藏米谷的仓库),吏法(官府的法令,名作状,“按法令”)当(判定,判处)死,公曰:“此饥民求食尔,荒政(古代在遇到荒年时所采取的救济措施)之所恤(体恤)也。”乃请以(用)减死论(判定)。其后遂以(把)(省略“之”,代举措)著令(书面写定的规章制度),至今用之。郭皇后废(被废除),居(省略“于”,在)瑶华宫,有疾,上颇哀怜之。方(正当)后废(被废)时,宦者阎文应有力(有功劳),及后疾(名作动,生病),文应又主监医。后且(将)卒,议者疑文应有奸谋。公请付(交付)其事(省略“于”,到)御史,考按(追查,核查)虚实,以(连词,来)释(消除)天下之疑。事虽不行(不实行),然(但是)自(自此)文应用事(掌权,当权,做事),无(没有人)敢指言(指明和陈述,这里指说三道四)者(……的人),后文应卒(最终)以(因为)恣横斥(被斥责)死。
hào
元昊反,西边用兵,以(把)公为(任命)陕西体量安抚使。公视四路(宋代行政区划)山川险易,还言(进言)
某路宜益(增加)兵若干,某路贼所不攻,某路宜(应该)急(紧急)为备(做好战备),至于(说到)诸将材能长短,尽识(分辨)之,荐其(其中)可用者二十余人,后皆为名将。是时,边兵新(刚刚)败于好水,任福等战死。今(当时的)韩丞相坐(因……获罪)主帅失律(出战失利),夺(被削除)招讨副使,知秦州;范文正公(范仲淹)亦以(因为)移书(官吏通书函往来)(省略“于”)元昊,不先闻(知道)(省略“元昊谋反”),夺(被削除)招讨副使,知(主持,管理)耀州。公因(于是)言此两人天下之选也,其忠义智勇,名动(省略“于”,在)夷狄(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不宜以(因为)小故(小失误,小问题)置(放弃,弃置不用)之,且任福由(因为,由于)违节度(指挥,调度)以致(招致,导致)败,尤(更,尤其)不可深(很,甚,十
wǔ
分,过分)责主将。由是(这些言辞)忤(触犯)宰相意,并(等到)其(他)他(别的)议(奏议)(省略“呈上来”),多(大多)格(被阻碍)不行。明年(第二年),贼(对敌人的蔑称)入泾原,战(省略“于”,在)定川,杀大将葛怀敏,乃(正好是)公指言(指出)为备(做好战备)处,由是(从此)始(才)以(把)公言为(当作)可信,而前所格(被阻碍)议,悉(都,一一)见(被)施行。
初,宦者张永和方(正)用事(掌权),请(提出请求)收民房钱(房屋税)十之三(十分之三)以佐国事。(省略
“命令”)下(下达)三司(唐、宋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主理财赋),永和阴(暗中)遣人以(用)利动(诱惑)公,公执(坚持)以为(认为)不可。京师数(多次)为飞语(流言),及(到)上之左右(在旁侍侯的人,近侍),往往(经常)谗(诽谤)其短者。上(省略“于”,译为“对”)一切不问(不管不问),而公为之(治理政事)亦自若(一如既往,依然如故)也。
公在政事,论议有所不同,必反复切劘[mó(]切磋相正),至于(到了)是(正确)而后(这样以后)止,不为独见(一己之见)。在上前,所陈天下利害甚多,至施行之,亦未尝自名(自称;自命)。
公为人纯质(单纯质朴),虽贵显不忘俭约。遇(对待)人一(一定,一律)以(用)诚意,无所矫饰(造作夸饰,掩盖真相),善知人(能鉴察人的品行﹑才能),多所称(称赞别人),荐士为(成为)时名臣者(……的人)甚众。有文集五十卷。将终(死),口授其弟纯臣(忠纯笃实之臣)遗奏(最后奏章),(奏章中强调)以(把)宗庙至(最)重、储嗣未立为(当作)忧。天子愍[mǐn]然(怜悯的样子,十分感慨),临(到)其丧,辍(停止)视朝(临朝听政)一日,赠左仆射,太常(掌建邦之天地、神祇、人鬼之礼,吉凶宾军嘉礼以及玉帛钟鼓等威文物的官员)谥曰文安。
参考译文
王尧臣,字伯庸。天圣五年考取了进士的第一名,被授予他将作监丞、湖州通判。皇帝面试后,改授为著作佐郎当值集贤院,出知光州。这一年光州严重饥荒,许多强盗掠取百姓的粮仓,按照法律要以死罪论处,王尧臣说:“这不过是饥民求食罢了,这应是救济饥荒的法令所要体恤的。”于是请求以减免死罪论处。这之后就书面地写进了规章制度,到现在还在使用这些法律。郭皇后被废后,居住在瑶华宫,生了病,皇上很是同情怜悯她。在郭皇后被废时,宦官阎文应曾经帮助过皇后,等皇后生病了,文应又主管监察医治的情况。皇后将死时,有人怀疑文应有奸谋。王尧臣请求将此事交付给御史,审问调查事情真伪,来消除了天下的怀疑。虽然最终没有这样做,但自此文应做事时,再也没有人敢说什么的了,后来文应突然因为放纵专横的罪名被处死了。
元昊谋反,朝廷要对西部用兵,授与王尧臣为陕西体量安抚使。王尧臣探察四面的路的山川地势和艰险程度,回去就说哪一路应该增加多少兵力,哪一路贼兵不会攻打,哪一路应该紧急备战。说到诸位将领才能的长短,全都头头是道,推荐了20多个可以用得上的人,后来这些人都成了名将。当时,边关的部队刚好在好水打了败仗,任福等人战死。当时的韩丞相为主帅,因为指挥失当而被削职为招讨副使,出知秦州;范文正公(范仲淹)也因为不知道元昊的谋反而与元昊有过书信来往被削职为招讨副使,出知耀州。王尧臣于
是说这两个人是天下的首选,他们忠义智勇,名扬于夷狄,不应该因为小小的缘故就弃置不用。况且任福是因为违背了节度制度而失败战死的,更不能因此而严格地惩罚过他的主将。由于王尧臣的这些言辞没有投合宰相的心意,等到王尧臣其他的奏议到时,就将其中的大多数搁置而不施行。第二年,贼兵侵入泾原,在定川大战,杀了大将葛怀敏,定川就是王尧臣当时指出要紧急备战的地方,因此大家开始认为他的话是可信的,而以前所搁置起来的奏议,都一一被施行了。
当初,宦官张永和刚开始用事,请求向百姓收取十分之三的房屋税以用以国事。令下到了三司而停滞,永和暗地里派人贿赂王尧臣,王尧臣坚持认为那是不可行的。京师多次流传王尧臣的谣言,皇上的左右也经常说他的短处。皇上对这一切都不管不问,而王尧臣也都像以往一样做事。
王尧臣处理政事时,遇到有所不同的论议时,一定会反复研究,坚持原则,然后就停止,绝不会坚持己见。在皇上面前,所说到的天下利害很多,而至于施行的,也从来没有自夸过。
王尧臣为人纯正质朴,即使富贵显赫时也不忘节俭。王尧臣对待别人全都真诚,没有虚假掩饰,善于识人,常常称誉别人,所推荐的人成为 当时名臣的很多。有文集五十卷。在临终前,他口授他的弟弟要写下了作为忠臣的最后奏章,奏章中强调要以宗庙自重,心怀皇嗣未立的忧患。皇上对此
非常感慨,等到给王尧臣发丧时,停止上朝一天,并加赠他为左仆射,太常又追加谥号为“文安”。
4、A(3分)
5、B(3分)
6、B(3分)
7、(1)“这不过是饥民求食罢了,这应是救济饥荒的法令所要体恤的。”于是请求以减免死罪论处。(大意2分,其中“荒政:饥荒的法令”“恤:体恤”“论:论处”各1分。)(2)(王尧臣)对待别人全都真诚,没有虚假掩饰,善于识人,常常称誉别人,所推荐的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大意2分;“遇:对待”“矫饰:虚假掩饰”称:“称誉、称赞”各1分。)
第二篇:2011河北中考语文卷文言文阅读
2011河北中考语文卷文言文阅读 【甲】《桃花源记》
【乙】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少负“气节,沉厚寡言。天资敏悟,强“记书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利、吴兵法。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学射于周同”。同射三夹“,皆中的”,以示飞。飞引弓一发,破其害“;再发,又中。同大惊,以所受良弓赠之。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①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 ②斤:在这里表示弓的强度的单位。③周同:人名,擅长射箭。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2分)(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2)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未冠:
2.跟例句中的“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 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止匕绝境,不复出焉,速与外人间隔。A.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B.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以鱼我所欲也》)C.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记》
D.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1)此人—一为具言所闻,旨叹惋。译文:
(2)飞由是盖自练习,尽得同术。译文:
4.选文甲中桃花源的美好和谐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答:
5.选文乙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表现岳飞年少有志的?(3分)答:
2011菏泽中考语文卷文言文阅读
【甲】《桃花源记》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6.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2分)①黄发垂髫()②甫行数里()7.解释下列划线的词。(4分)
①阡陌交通()②悉如外人()
③其丈夫方担粪灌园()④自恨不如远甚也()
8.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标一处)(2分)有 良 田 美 池 桑 竹 之 属。9.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 ②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译: 10.【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2分)
2011义乌中考语文卷文言文阅读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选自《礼记·礼运》)[乙]《桃花源记》
11.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1)选贤与()能(2)货恶()其弃于地也
(3)故()外户而不闭(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2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甲] 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2分)附: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9.参考答案(1)邀请(2)没有成年 10.B
11.(1)这个人(渔人)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知道)的事,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2)岳飞因此更加刻苦训练,全部掌握了周同的射箭技术。12.环境优美;生活愉快;民风淳朴;社会安定。13.刻苦读书;苦练射箭。
6.答案:①tiáo ②fǔ
评分:每空1分,共2分。
7.答案:①交错通达 ②全 ③正,正在 ④遗憾 评分:每小题1分,共4分。8.答案: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评分:答对得2分。共2分。
9.答案:①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②男女老幼一起在田间耕耘种作。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翻译正确,语言通顺即可。10.答案:和谐安宁 自得其乐 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6.(1)“与”通“举”,选拔(2)憎恶(3)所以(4)类(4分,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给分)17.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2分,意思符合即给分)18.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2分,结合语句分析也可)12.向来多次(屡次)难道 愿望(每词1分,共4分)13.B(2分)
14.即使仅能免于斩首,而戍守边塞的人十个中也得死去六七个。(3分。答作“就算侥幸不杀头,但守边而死的人本来就会有十分之六七”也正确。采分点:“籍第令”1分,“十六七”1分,整句意思1分)
15.故诈(每空2分,共4分)9.B 10.A 11.C 6.A D
7.(1)用;(2)十分之六七(大意正确即可)
8.(1)进攻陈县时,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城中,只有守承带兵和他们在城门洞里作战。(2)过了几天,陈胜命令召集三老和当地有声望的人一起来集会议事。(大意正确即可)【解析】翻译时要注意落实重点词语的意思。如:“守令”“豪杰”“会”“计事”等词语的意思一定要翻译准确,翻译出大意,不要出现错别字。10.(3分)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11.(2分)(1))来(用来)(2)亲自,亲身
12.(3分)可是戍守边塞的人十个中也得死去六七个。(译出大意2分,关键词“十六七”1 13.(3分)C
14.(4分)起义队伍迅速发展并建立张楚政权;各郡县纷纷举事响应陈涉。
第三篇:三年级语文卷
小学三年级(下)语文期末试题
(在90分钟内完成 满分100分)
一、基础知识。
1、读拼音,写词语。
zhàn lán
chân shān
fán zhí
qínɡ
bù
zì
jīn
xiàn mù
yóu lǎn
ào
mì
qīnɡ
xī
kě
jiàn
2、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并用“”标出。
教.书(jiāo jiào)
弓弦.(xián xuán)
窟窿.(lónɡ
lonɡ)
复.习(fú
fù)
否.则(fǒu
fǎo)
虽.然(suī
suí)
3、给多音字组词。
Zài()
dà()
xiánɡ()载
大
降
zǎi()
dài()
jiànɡ()
4、比一比,组成词语。
蹈()
洲()
悔()
致()踏()
州()
诲()
至()
5、在()里填上“的”、“地”、“得”。
光彩夺目()春天
时间过()真快
快快乐乐()学习
6、把成语补充完整。
大()小用
()口同声
和颜()色
()雀无声
苍翠()滴
落()缤纷
勤学()问
津津有()
7、选词填空。
①
一()清泉。
一()金光
(条
束
阵
个
眼)
②妈妈的神情变得()了。
(严肃
严格
严厉)
③那只小猫,既漂亮,又活泼()。
(灵活
灵巧
机灵)
8、按要求写句子。(1)扩写句子
①一群()蝴蝶()翩翩起舞。
②老师()说:“你们的表现太出色了!”
(2)照样子写句子。
①例:蒲公英的花可以张开、合上。
蒲②例:这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这是我最喜欢的那本书。
(3)造句。
①从“舒适”、“纷纷”、“喜出望外”、“应有尽有”中选一个词造句。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
微风吹来,银杏树的叶子轻轻地摇着。
②„„因为„„所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把诗句补充完整,并按要求填空。
(1)“嫦娥应悔偷灵药,___________________。”是唐代诗人李商隐 《
》中的诗句。
(2)“__________________ 万条垂下绿丝绦。”,诗句的意思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你写出一首你喜欢的课外背的古诗的题目《
》。
10、把语句补充完整。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阴阴夏木啭黄鹂。
(2)日日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常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八仙过海-————————————。
二、阅读
(一)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翠鸟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芦杆上了。他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
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翠鸟蹬开苇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只有苇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
1、填空。
这两个自然段具体描写翠鸟()的事,说明翠鸟()的特点。
2、用“——”在第二自然段中,划出描写翠鸟捕鱼时动作的句子。
3、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等候——()
锋利——()
4、仔细读一读划“——”线的句子,这个句子告诉我们翠鸟的眼睛()。
(二)课外阅读。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阳春三月,沉睡了一冬的银梨树被蒙蒙细雨淋醒。它脱下破旧的外衣,又开始新的生活;它贪婪地吮吸着春天那清新、甜润的露珠儿,慢慢地长出逗人喜爱的嫩枝绿叶。
五月,正是它摆开绿叶白花衣裳的季节,婆娑(suō)的绿叶衬托着朵朵洁白的梨花,在明媚的阳光照耀下,像一片银色的海洋!
中秋时节,银梨树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果实。它的外形扁圆扁圆的,与苹果的形状相似。它总爱“三只一群”、“五只一伙”地生长着。开始,果子的颜色呈淡绿色,后来颜色变黄了。来过这里的人都会对家乡的银梨赞不绝口。
走进果园,微风阵阵,你还可以闻到一股股清香,当好客的主人把又大又甜的银梨送给你品尝时,你就会知道银梨皮薄、肉脆、水多、味甜,可口极了,银梨确实可与北京鸭梨媲(pì)美。
我爱家乡的银梨。
1、从短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内。
()的细雨
()的露珠
()的绿叶
()的海洋
2、把写银梨果特点的词语按要求填在横线上。(1)形状:
(2)颜色:开始呈
,后来
3、用“——”画出一个比喻句。
4、短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银梨的,表明时间的词语有:阳春三月、_______、____________。
5、给短文加上一个合适的题目,填在文前的“——”上。
6、从文中选一个你认为用得最好的词语写在下面,并造句。
三、习作
你最喜欢谁? 是你的爸爸、妈妈,还是你的老师、同学?想一想,请你 选一位你最喜欢的人写一写。要用具体事例写出你为什么喜欢他(她)。语句要通顺,字迹要工整、不写错别字。要给自己的习作加个合适的题目呀!
1、读拼音,写词语。(10分)
zhàn lán
chân shān
fán
zhí
qínɡ
bù
zì
jīn
湛蓝
衬衫
繁殖
情不自禁
xiàn mù
yóu lǎn
ào
mì
qīnɡ
xī kě
jiàn
羡慕
游览
奥秘
清晰可见
2、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并用“”标出。(6分)教.书(jiāo jiào)
弓弦.(xián xuán)
窟窿.(lónɡ
lonɡ)
复.习(fú
fù)
否.则(fǒu
fǎo)
虽. 然(suī
suí
3、给多音字组词。(6分)
zài(载重)
dà(大人)
xiánɡ(投降)载
大
降
zǎi(记载)
dài(大夫)
jiànɡ(降落)
4、比一比,组成词语。(4分)
蹈(舞蹈)
洲(绿洲)
悔(后悔)
致(一致)踏(踏步)
州(滨州)
诲(教诲)
至(至于)
5、在()里填上“的”、“地”、“得”。
(3分)
光彩夺目(的)春天
时间过(得)真快
快快乐乐(地)学习
6、把成语补充完整。(4分)
大材小用
异口同声
和颜悦色
鸦雀无声
苍翠欲滴
落英缤纷
勤学好问
津津有味
7、选词填空。(6分)
①
一(眼)清泉。
一(束)金光
(条
束
阵
个
眼)
②妈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
(严肃
严格
严厉)
③那只小猫,既漂亮,又活泼(机灵)。
(灵活
灵巧
机灵)
8、按要求写句子。(14分)(1)扩写句子。(3分)
①一群(彩色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②老师(高兴地)说:“你们的表现太出色了!”
(2)照样子写句子。(4分)
①例:蒲公英的花可以张开、合上。
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
微风吹来,银杏树的叶子轻轻地摇着。
微风吹来,银杏树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轻轻地摇着。
②例:这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这是我最喜欢的那本书。
这不恰好是我最喜欢的那本书吗?
(3)造句。(6分)
①从“舒适”、“纷纷”、“喜出望外”、“应有尽有”中选一个词造句。
__新开了一座超市,里边的商品应有尽有。______
②„„因为„„所以„„ ___因为明天是元旦,所以放假不上学了。_____
9、把诗句补充完整,并按要求填空。(6分)(1)“嫦娥应悔偷灵药,__碧海青天夜夜心_。”是唐代诗人李商隐 《嫦娥》中的诗句。(2分)
(2)“__碧玉妆成一树高 __ 万条垂下绿丝绦。”,诗句的意思是:___ 像碧玉一样梳妆成的高高柳树,千丝万缕的柳枝都垂下了绿色的丝条。(3分(3)请你写出一首你喜欢的课外背的古诗的题目《
》。(1分)
10、把语句补充完整。(6分)
(1)_____漠漠水田飞白鹭___,阴阴夏木啭黄鹂。
(2)日日行,___不怕千万里___;常常做,___不怕千万事____。
(3)八仙过海—_各显神通。
二、阅读(15分)
(一)阅读语段,回答问题。(6分)
翠鸟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芦杆上了。他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
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翠鸟蹬开苇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只有苇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
1、填空。(2分)
这两个自然段具体描写翠鸟(捉鱼)的事,说明翠鸟(机灵、灵活)的特点。
2、用“——”在第二自然段中,划出描写翠鸟捕鱼时动作的句子。(1分)
3、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2分)
等候——(等待)
锋利——(锐利)
4、仔细读一读划“——”线的句子,这个句子告诉我们翠鸟的眼睛(锐利无比)。(1分)
(二)课外阅读。阅读短文,回答问题。(9分)
家乡的银梨树
阳春三月,沉睡了一冬的银梨树被蒙蒙细雨淋醒。它脱下破旧的外衣,又开始新的生活;它贪婪地吮吸着春天那清新、甜润的露珠儿,慢慢地长出逗人喜爱的嫩枝绿叶。
五月,正是它摆开绿叶白花衣裳的季节,婆娑(suō)的绿叶衬托着朵朵洁白的梨花,在明媚的阳光照耀下,像一片银色的海洋!
中秋时节,银梨树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果实。它的外形扁圆扁圆的,与苹果的形状相似。它总爱“三只一群”、“五只一伙”地生长着。开始,果子的颜色呈淡绿色,后来颜色变黄了。来过这里的人都会对家乡的银梨赞不绝口。
走进果园,微风阵阵,你还可以闻到一股股清香,当好客的主人把又大又甜的银梨送给你品尝时,你就会知道银梨皮薄、肉脆、水多、味甜,可口极了,银梨确实可与北京鸭梨媲(pì)美。
我爱家乡的银梨。
1、从短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内。(2分)
(蒙蒙)的细雨
(甜润)的露珠
(婆娑)的绿叶
(银色)的海洋
2、把写银梨果特点的词语按要求填在横线上。(2分)
(1)形状:
扁圆扁圆的(2)颜色:开始呈
淡绿色
,后来
变黄了
3、用“——”画出一个比喻句。(1分)
4、短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银梨的,表明时间的词语有:阳春三月、___五月____、____中秋时节________。(1分)
5、给短文加上一个合适的题目,填在文前的“——”上。(1分)
6、从文中选一个你认为用得最好的词语写在下面,并造句。(2分)
赞不绝口:同学们对小明漂亮的钢笔字赞不绝口。
三、习作(20分)
你最喜欢谁? 是你的爸爸、妈妈,还是你的老师、同学?想一想,请你 选一位你最喜欢的人写一写。要用具体事例写出你为什么喜欢他(她)。语句要通顺,字迹要工整、不写错别字。要给自己的习作加个合适的题目呀!
(1)形状:
扁圆扁圆的(2)颜色:开始呈
淡绿色
,后来
变黄了
3、用“——”画出一个比喻句。(1分)
4、短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银梨的,表明时间的词语有:阳春三月、___五月____、____中秋时节________。(1分)
5、给短文加上一个合适的题目,填在文前的“——”上。(1分)
6、从文中选一个你认为用得最好的词语写在下面,并造句。(2分)
赞不绝口:同学们对小明漂亮的钢笔字赞不绝口。
三、习作(20分)
你最喜欢谁? 是你的爸爸、妈妈,还是你的老师、同学?想一想,请你 选一位你最喜欢的人写一写。要用具体事例写出你为什么喜欢他(她)。语句要通顺,字迹要工整、不写错别字。要给自己的习作加个合适的题目呀!
我喜欢的人
我喜欢的人,有很多很多,除了爸爸妈妈以外,要就数吴老师了。
吴老师是我班的班主任,眉毛淡淡的,睫毛倒很少,白白的脸庞上嵌着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和一只”法国茉莉香水味”的嘴,说起话来”香瓢四野”。
吴老师也很公正、严肃、铁面无私,面对大家一视同仁。就说上次的小测吧,许多人在埋头苦“写”,一个个都想早点回家,懒惰的林田耘却一溜烟逃出教室。后来,吴老师发觉了。我想:都回家了,还能送回来??他爸爸也是个大领导呀!送回来不是大大丢面子。但吴老师说就是市长也没用,谁犯错误都得管,她不管官位高低,立即拔打电话给林田耘的爸爸,林田耘被他爸爸送来了,他满脸通红,一声不吭,不敢抬头看吴老师了,一直在低头认罪。吴老师不怕官位高低,对学生一视同仁,面如关公,铁面无私,一向公正,让我敬佩呀!
吴老师也爱生如子,上次熊林钦的头被吴泽璇的飞石打破了,那石头像长了眼睛似的,冲向熊林钦的后脑勺,“砰”的一声,熊林钦鲜血满头,放声痛哭,吴老师第一时刻赶到,将熊林钦送进医院。
吴老师的爱生如子和一视同仁使我敬佩。我相信,明年的我依然会一直敬佩着您。
第四篇:初三文言文注释
初三文言文注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孔孟”。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张实行仁政,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主张。重视民心向背,在人性上提出“性善论”。[1]
南宋教育家朱熹将《孟子》和《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
原文与注释
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⑴。
三里之城⑵,七里之郭⑶,环⑷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⑸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⑹也。
城非不高也,池⑺非不深也,兵革⑻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⑼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 域⑽民不以封疆⑾之界,固⑿国不以山溪⒀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⒁者多助,失道⒂者寡助。寡助之至⒃,亲戚畔⒄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注释】
⑴ [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⑵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⑶ [郭]外城;
⑷ [环]包围 ⑸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⑹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⑺ [池]护城河; ⑻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⑼ [委]放弃;[去]离开; ⑽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⑾ [封疆]划定的疆界
⑿ [固]巩固; ⒀ [山溪]地势; ⒁ [得道]实施仁政的君主
⒂ [失道]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⒃ [至]极点; ⒄ [畔]通“叛”:背叛
⒅ [故]所以
⒆[曾]通“增”增加
译文与简析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和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然而不能取胜,这是由于有利于作战的天气和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坚固锐利,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不如
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背叛他。帮助他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被内外亲属背叛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就罢了,作战就一定能胜利。
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
简析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二三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三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到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4段绝非多余的闲笔。
解析
我们通常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来表示:合乎正义者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违背正义的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在这里,我们把“道”理解为“正义”。那么,什么叫“正义”?《现代汉语词典》中说:“正义”是指“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这是富于现代气息的理解,然而是和它最初的含义一脉相承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孟子的一个著名论断。《孟子?公孙丑下》中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里的“畔”字通“叛”,是背叛、反对的意思。这段话是说,对得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对失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就连亲戚都会反对他;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拿全天下都顺从的力量,来攻打连亲戚都反对的人,要么不战,一战必胜。
孟子在这里说的“得道”和“失道”的人,都不是指普通的个人,而是指一国之君。一国之君既是战争的总指挥,也是政治上的领袖。孟子通过论述战争胜负的问题,引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然而在孟子看来,“民心向背”对于战争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对于政治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意思是说,得天下必先得民,得民必先得民心。所谓的“得民”,就是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和帮助。所谓的“得天下”,是指通过施行仁政来“王天下”,而不是单靠武力来争夺天下。仁政,是以德服人,使人心悦诚服,自动来归附;而以力服人,不能服人之心。在孟子看来,得天下之道,即是施行仁政。因为仁政,是“得其心”之政。
那么,如何“得其心”,即如何行仁政呢?孟子提出了“保民”的思想。保民,就是关爱和保护人民,它要求君主做到“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就是人民所希望的,就替他们聚积起来,人民所厌恶的,不要强加给他们。人民所希望的是什么呢,当然是富裕、幸福的生活。孟子认为,这是行仁政的根本着眼点。做到了这一点,然后民心归服、天下归服,是任何力量都阻止不了的。
“战必胜矣”的主要原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整体把握
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宋朱熹对这一章的注释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清焦循的注释是:“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可见这一章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由此逐层推进,短文先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完成本文的论证。
这
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本文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很有说服力。比如在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时,作者先用四个并列的双重否定句,充分铺张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了很强的说服力。又如在阐述他的“得道者多助”时,作者也是先用了三个否定的排比句,顺理成章地推导出结论;然后又把“多助”和“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陈涉世家
百科名片
《陈涉世家》是司马迁《史记》中的一篇,是秦末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吴广的传记。
《陈涉世家》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作者:司马迁(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陈胜首事反秦,功大,故入“世家”.此次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原 文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夥颐!涉之为王沈沈者!”楚人谓多为夥,故天下传之,夥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陈王以朱房为中正,胡武为司过,主司群臣。诸将徇地,至,令之不是者,系而罪之,以苛察为忠。其所不善者,弗下吏,辄自治之。陈王信用之。诸将以其故不亲附,此其所以败也。
重点词翻译
尝:曾经。佣耕:被雇佣去给人耕地。佣,受人雇佣的人。
辍:停止。之:去、往。
怅:失望。
恨:悲恨。
苟:如果。
无:不会。
若:你。
太息:长叹。
燕雀:泛指小鸟。这里比喻见识短浅的人。鸿:大雁。鸿鹄:天鹅。这里用“鸿鹄”比喻志向远大的人。
发闾左:征调贫民百姓。闾左,秦时贵右贱左,富者居住在闾右,贫者居在闾左,所以,闾左为贫苦人民。
适戍:发配去守边。适(zhã):通“谪”,发配。
屯:停驻。
皆次当行(háng):都被编入谪戍的队伍。当行,当在征发之列。次,编次。
会:适逢,恰巧遇到。雨:下雨。度(duï):估计。失期:误期,过了期限。
亡:逃亡。
举大计:发动大事。指起义。举,发动。
等死:同样是死。
死国:为国家大事而死。死:为.......而死。这里的“死”是“死国可乎”中的“死”
苦秦:即“苦于秦”,苦于秦朝(的统治)。苦:苦于。
立:立为国君。
数(shuî)谏:屡次进谏。故:缘故。
上:皇上,指秦始皇。将(jiàng)兵:统率军队。指扶苏奉秦始皇之命和蒙恬领兵北防匈奴。
或:有的人。
或闻:有的人听说。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病死于沙丘(今河北巨鹿),胡亥勾宦官赵高、丞相李斯伪造遗诏,逼扶苏自杀。事详卷六《秦始皇本纪》。
怜: 爱戴。
诚:果真。诈:假装。
唱:同“倡”,倡导。
宜:应该。
然:正确。
乃:就。
行卜:去占卦。行:进行。
指意:指,通“旨”,意图。
这句的意思是说,然而你们向鬼神问吉凶吧。
卜之鬼乎:把事情向鬼神卜问一下吧!卜之鬼,就是“卜之于鬼”,“于”字省略。
念鬼:考虑卜鬼的事。念,考虑、思索。
威众:威服众人。
丹:朱砂。这里是“用朱砂”的意思。
书:写。
罾(zēng):鱼网。这里是“用鱼网捕”的意思。
固:本来。
以:同“已”,已经。怪:以„„为怪,对„„感到奇怪。
间:暗中。之:去、往 次所:行军时临时驻扎的地方。间令:暗中指使。
丛祠:丛林里的神庙。
夜:天黑以后。
篝火:用竹笼罩着火,这里是用篝火装作“鬼火”。篝,竹笼,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用笼罩着”。
狐鸣:作狐狸嗥叫的凄厉声音。狐:像狐狸一样。
陈胜王(wàng):王,指称王。
旦日:第二天。
往往:到处。语:谈论。
指目: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
目:用眼睛注视着。
素:一向、向来。为用:即“为其所用”的省略。为:被。亡:逃走。
忿恚(huì):使(尉)恼怒。忿:愤怒。恚:恼怒。忿恚为同意,可直译为“恼怒”;此处要解释为使动用法。
笞: 用竹条(或鞭子)抽打
剑挺:剑拔出鞘。挺,拔。
而:表承接。佐:协助。并:一并
藉第令:藉:假使 第:暂且,勉强 令:能够 毋:不。
而:表转折,但。固:本来。
已:止。
宁:难道。种:这里是“祖传”的意思。
民欲:人民的愿望。
袒(tǎn)右:露出右臂,做为起义的标志。
为:筑。而:表顺接。盟:盟誓。
下:攻下、攻克。徇: 攻占(土地)
比:等到。
乘(shâng):辆。古时一车四马叫做“乘”。
骑(jì):一人一马。
独:只有。
弗:不能。
乃:才。
入据:进入并占据。
会:集会。计事:议事。会计:集会商议。
身被(pī)坚执锐:身上穿着坚固的铠甲,手执锐利的武器。被,同“披”,穿。
无道:指不义的暴君。
道:道理。
社稷:“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后来社稷就用做国家的代称。
刑:惩罚。
译文
陈胜是阳城人,表字叫涉。吴广是阳夏人,表字叫叔。陈涉年轻时,曾经同别人一道被人家雇佣耕地。(有一次,)他停止耕作走到田埂上,心中愤愤不平了好久。说:“假如有一天谁富贵了,彼此不要忘记。”佣工们笑着回答说:“你是给人家当雇工的,哪能富贵呢?”陈涉深深地叹息,说:“唉,燕雀怎么知道天鹅的志向呢!”
秦二世皇帝元年七月,朝廷派遣九百名贫苦百姓去驻守渔阳,临时停驻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被编进戍边的队伍里,并担任领队。正巧碰上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期限。误了期限,按照(秦朝的)法律,都要被杀头。陈胜、吴广就商量说:“现在逃跑(被抓回来)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而死好吗?”陈胜说:“全国百姓苦于秦朝的统治已经很久了。我听说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应当继位做皇帝,应当继位做皇帝的是公子扶苏。扶苏因为多次劝说(秦始皇)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现在有人听说扶苏没有罪,二世却把他杀死了。百姓们大多听说他很贤明,但不知道他已经死了。项燕是楚国大将,多次立下战功,又爱护士兵,楚国人很爱怜他。有人认为他死了,有人认为他逃走了。现在果真把我们的人假称是公子扶苏和大将项燕的队伍,倡导天下人反秦,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吴广认为他讲得很对。于是就去占卜。占卜的人知道他们的意图,说:“你们要做的事都能成功,并且能建立功业。然而你们还是把事情向鬼神问一下吧!”陈胜、吴广听了很高兴,考虑(占卜人所说的)卜鬼这件事的用意,说:“这是叫我们利用鬼神来威服众人罢了。”就用丹砂在绸子上写了“陈胜王”三个字,放在别人所捕的鱼的肚子里。士兵们买鱼煮了吃,发现鱼肚子里有(绸子上)写的字,本来已经认为这事怪异了。(陈胜)又暗中指使吴广到驻地旁的丛林里的神庙中,夜里用竹笼罩着火(装作鬼火),又装作狐狸鸣叫(向士兵)喊
道:“大楚要复兴,陈胜要称王。”士兵们夜里都很害怕。第二天,士兵们到处谈论(晚上发生的事),都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
吴广一向待人很好,士兵们大多愿意听他差遣。(一天)押送戍卒的军官喝醉了,吴广故意再三说想要逃跑,使军官恼怒,使(军官)责辱他,借此来激怒吴广的部下。军官果然用竹板子打吴广。军官拔下剑(想杀吴广),吴广跳起来,夺下剑杀死了那个军官。陈胜协助吴广,一同杀死了两个军官。(陈胜)召集并号令所属的士兵说:“你们诸位遇上大雨,都已误了期限,误了期限该判杀头。即使仅能免于斩刑,而戍守边塞的人中十分之六七也会死掉。(况且)大丈夫不死罢了,要死就要(干大事)成就大的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属下的士兵都说:“(愿意)听从(你的)号令。”于是他们就假称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为的是依从人民的愿望。他们露出右臂(作为起义的标志),号称大楚。(用土)筑成高台并(在台上)宣誓,用(被杀死的两个)军官的头祭天。陈胜立自己为将军,吴广担任都尉。起义军攻下大泽乡,收集大泽乡的义军攻打蕲县。蕲县攻下后,(陈胜)就派符离人葛婴率领士兵攻取蕲县以东的地方。攻打铚、酂、苦、柘、谯,都攻下来了。他们行军中沿路收纳兵员。等到到达陈县,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人,士兵好几万人。攻打陈县(时),郡守、县令都不在(城内),只有守丞带兵在城门洞里和义军交战。(守丞)不能取胜,被杀死了,起义军就进城占领了陈县。过了几天,陈胜传令召集当地有教化的乡官和有声望的人一起来聚会议事。乡官和有声望的人都说:“将军亲自穿着(坚固的)铁甲,手拿(锐利的)武器,讨伐昏庸无道的暴君,诛杀凶残暴虐的秦王,重建楚国(的江山),论功劳应当称王。”于是陈胜被拥戴做了王,定国号叫“张楚”。正在这个时候,各个郡县苦于秦朝官吏压迫的人,都纷纷起来惩罚当地的郡县长官,杀了他们来响应陈胜(的号召)。
重点字词
课文注音
夏(jiǎ)辍(chuî)嗟(jiē)鸿 鹄(hú)
闾(lǘ)左 适(zhã)戍(shù)
当行(háng)度(duï)已失期
以数谏(shuî jiàn)上使外将(jiàng)兵
陈胜王(wàng)罾(zēng)间(jiàn)令
祠(cí)篝(gōu)火 忿恚(huì)尉 毋(wú)
笞(chī)宁(nìng)有种乎 为(wãi)坛而盟
蕲(qí)铚(zhì)酂(cuï)苦(hù)柘(zhâ)谯(qiáo)
会(huì)计事 稷(jì)以应(yìng)
通假字
【发闾左适戍渔阳】“适”通“谪”,发配
【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为天下唱】“唱”通“倡”,首发。
【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
【卜者知其指意】“指”通“旨”,意图。
古今异义词(加粗字)
【等死】
古义:同样
今义:等待
【卒中往往语】
古义:到处
今义:经常
【楚人怜之】
古义:爱戴
今义:可怜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古义:十分之六或七,表分数的约数
今义:表整数的约数,十六或十七
【藉第令毋斩】
古义:即使,假若,表假设关系的连词
今义:常用以为凭借,假托义
【今亡亦死】
古义:逃走
今义:死亡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古义:暗中
今义:间隙
【将军身被坚执锐】
古义:亲自,自己
今义:人,动物的躯体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古义:如果
今义:诚心诚意,的确,实在【比至陈】
古义:等到
今义:比较,比方
【会天大雨】
古义:适逢,恰巧
今义:集会.见面等
【会计】
古义:集会计事
今义① 监督和管理财务的工作,主要内容有填制各种记帐凭证,处理帐务,编制各种有关报表等。
② 担任会计工作的人员。
【篝火】
古义:指用竹笼罩的火
今义:指在野外燃起的一堆一堆的火焰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古义:有的人
今义:或者,也许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古义:有声望和有地位的今义:才能出众的人
词类活用
【大楚兴,陈胜王】
王:动词,称王
【尉果笞广】
笞:用鞭、杖或竹板打
【天下苦秦久矣】
苦:形容词意动用法,苦于
【夜篝火】
夜:名词用作状语,天黑以后
篝:名词用作动词,用笼罩着
【狐鸣呼曰】
狐:名词用作状语,像狐狸一样
【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名词用作动词,就是用网捕
【将军身被坚执锐】
坚:形容词用作名词,坚硬的铠甲
锐:形容词用作名词,锐利的武器
【死国可乎】
死:形容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
【乃丹书】
丹:名词作状语,用丹砂
【法皆斩】
法:名词做介宾短语,按法律。
【固以怪之矣】
怪: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
忿恚尉】
忿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一词多义
之:
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去)
怅恨久之(语气助词,补足音节,无意义)
二世杀之(代词,他,指扶苏)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结构助词,的)
次:
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行军的停留)
会:
会天大雨(适逢,恰巧遇到)
与皆来会计事(集会)
将:
上使外将兵(带领,率领)
项燕为楚将(将领)
为:
为屯长(担任)
为天下唱(作为)
士卒多为用者(被)
为坛而盟(修筑)
书:
乃丹书帛曰(写)
得鱼腹中书(丝绸条,字条)
数:
广故数言欲亡(屡次)
卒数万人(几)
乃: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表判断,是)
陈胜乃立为王(于是,就)
号: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动词,号令)
号为张楚(定国号)
以:
以数谏故(因为)
固以怪之矣(同“已”,已经)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把)
祭以尉首(用)
与:
尝与人佣耕(和)
与皆来会计事(全,都)
行: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行列)
乃行卜(进行)
行收兵(行军)
故:
广故数言欲亡(故意)
扶苏以数谏故(缘故)
文言句式
【省略句】
1、守丞死,乃入据陈
“乃”的前面省略“起义军”
2、广以为然
“以为然”是“以之为然”的省略
3、上使外将兵
“使”后面省略代词“之”,指扶苏
4、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为”后面省略了代词“之”或“其”,指吴广
5、令辱之
“令”后面省略代词“其”,指都尉
6、辍耕之垄上,“辍耕”前省略陈胜
【判断句】
1、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者,„„也 是标准的判断句式标志 后演化为„„者或„„也 这都是判断句)
2、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
3、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是、为„„)
【倒装句】
1、祭以尉首——以尉首祭
理解性默写
1、起义的直接原因(起义的导火线是)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2、起义的根本原因:
天下苦秦久矣。
3、为起义所作舆论准备:
篝火狐鸣,置书鱼腹。
4、“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与孟子所主张的观点相似,用孟子的话来说是:
得道者多助,失
道者寡助。
5、陈胜、吴广起义的策略是: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6、文中写陈涉发动起义“召令徒属”时,直接向封建统治者挑战,以激励众人的一句话是: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7、表明陈涉从小有远大理想的一句是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8、陈涉揭竿起义,各地百姓纷纷响应的原因是
(诸郡县)苦秦吏
9、通过对天下形势的分析,陈胜认为起义能够成功的条件有两个,第一是“天下苦秦久矣”;第二是“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重点语句翻译
1、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胜协助(帮助)吴广,一齐杀了两个军官
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称公子扶苏和大将项燕的队伍,倡导天下反秦,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
3、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何况大丈夫不死也就罢了,死就要干一番大事业。
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尉的头祭天。
5、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么!
6、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即使仅能免于斩刑,戍守边塞死的人本来也有十分之六七。
7、置人所罾鱼腹中。
*放在别人所捕获的鱼的肚子里。
8、上使外将兵。
*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9、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
*又暗中指使吴广往驻地旁边的丛林里的神庙中。
间:私自。
阅读理解
1、文章主要表现了陈涉怎样的作用和才能?主要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①发动领导起义的作用,以推翻秦王朝②洞察时局,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
语言、动作、神态
2、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
3、“怅恨久之”“苟富贵,无相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表现了陈涉怎样的思想品格?
①不甘心受奴役②同情同命运的人③具有远大抱负、志向
4、陈涉起义的有利历史环境(有利历史条件政治形势)是怎样的?
①天下苦秦久矣②统治集团内部发生矛盾斗争③九百人被逼上绝路
5、“死国可乎”表现了陈涉什么精神?
为国事敢于斗争和牺牲
6、陈涉抓住了哪两个有利于起义的敏感问题,提出了怎样的起义策略?
扶苏和项燕都下落不明,“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7、陈涉提出了怎样的起义
策略?这一策略效果怎样?结合原文说一说。
诈称公子扶苏项燕;取得了成功的效果;①九百人敬受命②杀之以应陈涉③建立张楚政权,且发展迅速。
8、陈涉为起义做了什么样的舆论准备,效果怎样?
①鱼腹藏书②篝火狐鸣;巩固陈涉地位,坚定众人起义信心。
9、发动起义的关键是什么?陈涉是怎样做的?表现了陈涉的什么才能?
并杀两尉,获得众人支持;“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剑拔出鞘),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机智勇敢。
10、陈涉是怎样动员戍卒并发动起义的?
①坚定众人起义的信心②为坛而盟,组成农民起义的队伍
11、综合全文来看,陈涉具有怎样的性格和才能?
①发动领导起义的作用,以推翻秦王朝②洞察时局,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
12、陈胜、吴广的起义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根据本段内容,作简要分析。
偶然性: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将900名贫苦人民逼上绝路。
必然性:天下苦秦久矣,秦朝的残暴统治使人们忍无可忍。
13、“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说明了什么?
表明舆论宣传工作取得了预期效果,人们对陈胜十分敬畏,表明起义爆发前人心紧张而兴奋。
14、士卒为什么能跟陈胜、吴广一起举事?
①敬畏陈胜,爱戴吴广,愿为他们效力②形势所迫,因为“失期,法皆斩”,被逼上绝路。
15.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天下苦秦久矣。
作者介绍
第五篇:2013高考语文卷分析
7日上午,2013年高考语文科目考试顺利结束,全国高考语文命题的形式与内容再度传递着高考改革的积极信号。教育部考试中心语文命题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今年高考语文的命题更加强调对考生五大能力的考查,即语言应用能力、鉴赏评价能力、文章写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探究能力。
据了解,今年全国高考使用的18套语文试题有3套为教育部考试中心负责命制,其中全国课标甲卷供内蒙古、宁夏、云南、黑龙江、吉林、新疆、贵州、西藏、甘肃、青海、海南等11省区使用,全国课标乙卷供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4省使用,另有一套全国大纲卷供广西使用;其余15套由实行新课改的相关省份分省命题。这18套试卷基本依照全国课标卷进行分值安排:即:古诗文阅读36分,选考题(二选一)25分,语言文字应用20分,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作文60分。
补写与判断:考你怎样用语文
今年,补写语句的命题形式在多套语文试卷中有所体现。在全国课标卷要求学生补写一篇植物学的科普文章,而山东卷则要求补写为庆祝教师节文艺演出的主持词。专家指出,要做好类似题型,只有对整段文字表达的核心内容有全面正确的理解,才能对整个文段的内在逻辑有非常准确的把握,从而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都进行考查。另外,湖北卷要求考生比较《雷雨》中一段台词的两种表达方式哪个更好并说明理由,四川卷要求考生设计“如何与陌生人交往”主题活动的访谈问题等,都是对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的语言应用能力进行考核。
古文与美文:考你怎样读文学
近年来,高考一直选用优秀的古代诗文和美文作为鉴赏材料,考查考生理解、概括作品内容,分析作品思想感情及艺术手法的能力,并可以对中学的教学作出进一步引导。今年,全国课标乙卷选用宋代大诗人陆游的《鹊桥仙》一词,引导学生理解陆游矢志报国的品质;选用《明史马文升传》中马文升劝谏皇帝修身爱民,引导学生思考爱岗敬业的意义;重庆卷选用《枪口下的人格》,引导学生体会人性中的真善美……专家指出,这些阅读题强调经典性与时代性,不仅文体经典纯正,注重考查学生的文学知识与欣赏水平,而且思想主题深刻,不只满足于对文史类专业人才的选拔,也有益于提升理工农医类专业人才的基本素养。材料与写作:考你怎样看问题
2012年高考语文全部采用材料作文。专家说,今年选用的材料更具时代感和思辨性。如,全国课标甲卷给出了一段关于“同学关系”的问卷调查,同学们可以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校园投毒等新闻事件,找到适合自己的切入点;北京卷以科学家与文学家的不同视角,引出“假如爱迪生来到21世纪会如何看待手机”的假想;广东卷以“受捐者对捐助的不同反应”为考生提供了多个思考的角度;辽宁卷以一位怀才不遇的年轻人和老者的对话,引发了“沙子是否一定得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与尊重”的思考。专家指出,这些材料作文可以给考生提供多个立意角度,考查学生如何看待和思考问题。
论述与推理:考你是否会创新
根据教育测量学的定义,考生在阅读或表达中,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就可视为具有创新思维能力。高考语文命题设置的论述类文本阅读注意选取论述色彩较浓,有一定理论深度的短文,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逻辑推理以及综合运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能力。如,全国课标乙卷选取了一段当代知名学者的短文,让学生通过阅读判断“孔子是否求教于老子”。专家指出,类似的题目见仁见智,学生在答题中“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就反映了思维的拓展,达到了创新的目的。
此外,湖南卷《烈酒里的殖民主义》要求学生分析如何看待技术引进中的负面影响,而福建卷《时尚浅说》涉及对社会风尚的思考,都要求考生以更宽阔的视野来分析和解决问题。阅读与发现:激发学生去探究
针对2007年以来进行的高中新课改,高考语文命题相应设置“选考”内容:考生只需在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选取一题作答,前者对应体裁为小说、散文、戏剧、诗歌等,而后者则对应新闻、传记等。专家指出,今年,多套考卷的阅读选考题要求考生“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进一步考查学生的深度“探究”的能力。如,全国课标甲卷中的选考题选用阿城的小说《峡谷》,要求考生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考生作答时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从作品出发,就某一观点或某一方面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即可。部分考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首次以“相关链接”的方式,使用“非连续性文本”。如全国课标卷在卢作孚、陈纳德的传记后,增加了传主自己的文章或别人对传主的评述,拓展了阅读的深度和广度,也为考生的“新发现”提供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