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北京高考语文卷分析
2014高考语文卷评析
变化之后显平实
如果用两个字来涵盖今年北京市高考语文卷的特点,那就是“平实”。尽管题型有较大变化,但由于考前已将改变方向及各种样题向考生传达,所以考生并不感到意外。
第一大题考查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题目的数量由2013年的5道小题拓展为7道小题,实际是10道小题(第6题含两小题,第7题含3小题),内容涉及字形和字音的辨析、词语(包括俗语)的选用、积极修辞中的对偶和互文、消极修辞中的得体以及文学作品的基本常识等。内容取材于最常见的春联的常识、请柬用语、宴会席间对话,就连文学常识的考查也是出自众所周知的《红楼梦》。第一大题的考查,简单平易,内容凸显了传统文化色彩。
文言文阅读理解的语段取自欧阳修的《堰虹堤记》,记述了岳州知州滕子京修建惠民工程堰虹堤的事迹,抒发了欧阳修“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的为官情怀,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堪称姊妹篇。实词的辨析、语句的理解、文意的把握,三道选择题都不难答,文言断句如果掌握了重章叠句的规律,找到“一宜书”、“二宜书”、“三宜书”的语言标志,就能断对一半以上。今年的阅读延伸题落在了文言文阅读上,考生若抓住“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先天下之忧而又,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等关键语句,再踏上选择题的台阶,选准感悟的角度,也是有话可说的。
古典诗歌鉴赏的难度受制于考生对此诗歌的熟知的程度,因此选择诗歌的一般规律是,有名的诗人的不太有名的作品,或者是不太有名的诗人的代表作。杜甫诗作《奉陪郑驸马韦曲》,这首诗用“反言”的方式表达了诗人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通过对题干的解读,借助前面的选择题,考生是能够理解并答出简答题的要点的。
实用类文本的阅读材料选取的是一篇科普文章“光伏发电”。“光伏发电”是当下的热门话题,“光伏企业”也是政府大力扶植的新兴产业。无论是太阳能发电还是电影《变形金刚》里的“能量块儿”,都是学生较为熟悉的内容,阅读起来难度不大。“链接材料”的引入丰富了文本的内容,为学生搭建了选择的“台阶”。三道选择题使用“找硬伤”法和排除法能较容易地找出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给出的文章是叶廷芳的散文“废墟之美”,从西方人对废墟的态度说起,谈保护“废墟文化”,最后让学生谈谈对重修圆明园的看法。应该说,考生对思古的幽情,对残缺之美并不陌生,日本作家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就收在高中语文课本人教版第二册第四单元中。第18、19、20题着重考查了对文章信息的筛选能力、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题目类型与去年也基本一致。其中第19题要求学生根据文意概括文章三个节点中人们对“废墟”的不同的审美感悟。“三个节点”是对文章梳理文意、厘清结构的基本要求,“15世纪文艺复兴”、“18—19世纪浪漫主义运动”、“1820年发现断臂的维纳斯”一段一个“节点”。“审美感悟”要求考生从文段中做出高度的概括,应该是“发生——发展——升华”的过程,分别是“产生审美意识”、“寄托审美理想”和“深化审美认知”。
今年北京试卷平易近人,没有偏题、怪题,没有无从下手的题。考生得高分难,得低分也难,区分度可能较差。也许,这正是母语考试的特点。
第二篇:2013高考语文卷分析
7日上午,2013年高考语文科目考试顺利结束,全国高考语文命题的形式与内容再度传递着高考改革的积极信号。教育部考试中心语文命题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今年高考语文的命题更加强调对考生五大能力的考查,即语言应用能力、鉴赏评价能力、文章写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探究能力。
据了解,今年全国高考使用的18套语文试题有3套为教育部考试中心负责命制,其中全国课标甲卷供内蒙古、宁夏、云南、黑龙江、吉林、新疆、贵州、西藏、甘肃、青海、海南等11省区使用,全国课标乙卷供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4省使用,另有一套全国大纲卷供广西使用;其余15套由实行新课改的相关省份分省命题。这18套试卷基本依照全国课标卷进行分值安排:即:古诗文阅读36分,选考题(二选一)25分,语言文字应用20分,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作文60分。
补写与判断:考你怎样用语文
今年,补写语句的命题形式在多套语文试卷中有所体现。在全国课标卷要求学生补写一篇植物学的科普文章,而山东卷则要求补写为庆祝教师节文艺演出的主持词。专家指出,要做好类似题型,只有对整段文字表达的核心内容有全面正确的理解,才能对整个文段的内在逻辑有非常准确的把握,从而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都进行考查。另外,湖北卷要求考生比较《雷雨》中一段台词的两种表达方式哪个更好并说明理由,四川卷要求考生设计“如何与陌生人交往”主题活动的访谈问题等,都是对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的语言应用能力进行考核。
古文与美文:考你怎样读文学
近年来,高考一直选用优秀的古代诗文和美文作为鉴赏材料,考查考生理解、概括作品内容,分析作品思想感情及艺术手法的能力,并可以对中学的教学作出进一步引导。今年,全国课标乙卷选用宋代大诗人陆游的《鹊桥仙》一词,引导学生理解陆游矢志报国的品质;选用《明史马文升传》中马文升劝谏皇帝修身爱民,引导学生思考爱岗敬业的意义;重庆卷选用《枪口下的人格》,引导学生体会人性中的真善美……专家指出,这些阅读题强调经典性与时代性,不仅文体经典纯正,注重考查学生的文学知识与欣赏水平,而且思想主题深刻,不只满足于对文史类专业人才的选拔,也有益于提升理工农医类专业人才的基本素养。材料与写作:考你怎样看问题
2012年高考语文全部采用材料作文。专家说,今年选用的材料更具时代感和思辨性。如,全国课标甲卷给出了一段关于“同学关系”的问卷调查,同学们可以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校园投毒等新闻事件,找到适合自己的切入点;北京卷以科学家与文学家的不同视角,引出“假如爱迪生来到21世纪会如何看待手机”的假想;广东卷以“受捐者对捐助的不同反应”为考生提供了多个思考的角度;辽宁卷以一位怀才不遇的年轻人和老者的对话,引发了“沙子是否一定得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与尊重”的思考。专家指出,这些材料作文可以给考生提供多个立意角度,考查学生如何看待和思考问题。
论述与推理:考你是否会创新
根据教育测量学的定义,考生在阅读或表达中,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就可视为具有创新思维能力。高考语文命题设置的论述类文本阅读注意选取论述色彩较浓,有一定理论深度的短文,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逻辑推理以及综合运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能力。如,全国课标乙卷选取了一段当代知名学者的短文,让学生通过阅读判断“孔子是否求教于老子”。专家指出,类似的题目见仁见智,学生在答题中“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就反映了思维的拓展,达到了创新的目的。
此外,湖南卷《烈酒里的殖民主义》要求学生分析如何看待技术引进中的负面影响,而福建卷《时尚浅说》涉及对社会风尚的思考,都要求考生以更宽阔的视野来分析和解决问题。阅读与发现:激发学生去探究
针对2007年以来进行的高中新课改,高考语文命题相应设置“选考”内容:考生只需在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选取一题作答,前者对应体裁为小说、散文、戏剧、诗歌等,而后者则对应新闻、传记等。专家指出,今年,多套考卷的阅读选考题要求考生“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进一步考查学生的深度“探究”的能力。如,全国课标甲卷中的选考题选用阿城的小说《峡谷》,要求考生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考生作答时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从作品出发,就某一观点或某一方面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即可。部分考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首次以“相关链接”的方式,使用“非连续性文本”。如全国课标卷在卢作孚、陈纳德的传记后,增加了传主自己的文章或别人对传主的评述,拓展了阅读的深度和广度,也为考生的“新发现”提供空间。
第三篇:2017年高考语文卷 感想
2017年四川高考语文卷 稳中有变
潘玉霞 基础与阅读:
总的来说,今年的语文高考全国卷3稳中有变,更加突出语文姓“语”的特点。整体难度不大,比较平和。变化较大的是语言文字运用版块,题型比去年、前年有较大的变化,体现了语文高考“试验田”的特点。现代文阅读、古代文阅读试题和前几年相对稳定,内容深浅程度和以前基本一致,试题比较规范,跟高考«考试说明»基本一致。
在语言文字运用部分:17题成语的使用和18题语病的考察,与前两年的高考题基本一致,而且难度有所降低;第19题和第21题是今年试卷“变”化较大的题型,第19题侧重考察日常生活用语的“得体”,强调了语文学以致用的特点;第21题,修改原文表述存在的两处问题,内容来自生活,着重于考察语言的“准确”,体现了语言运用要注重内在的逻辑严密性。
在现代文阅读部分:选材突出了对人文情怀和文化气息的考察,要求同学们关注百姓生活、关注文化生活,对学生们以后阅读方向有提示和引导作用。
在论述类文本阅读部分:强化了对论证方法的分析,第2题在审题上需要同学们更细心,考查对“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提醒孩子们认真审题,从论证角度加以判断,不像平常的题的对内容手法分析都涉及的考查。
在实用类文本阅读部分:考查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选择有关博物馆的材料,紧扣文化,贴近生活。其中第二则材料插入了柱状图表,融入了以前的语言文字运用类题有关材料,考题比较规范,整体上难易程度比较平和。
作文:
作文题目令人稍感意外,但是没有审题难度,是材料与命题相结合的高考作文,人人都有话说,因为不易猜到材料更不易打中原题,也较好规避了高考作文的套作。由于学生认识问题的深浅程度不同,思维的开阔程度有异,这个题目又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学生在写作时要注意,以“我看高考”、“我的高考”为副标题,那么正标题要从材料中挖掘出一个点来切入来确定主题,切忌面面俱到地去谈高考,避免作文的空和散。两个副题表明本次作文还带有隐含性任务驱动,任务主要限定在高考之中,而不能脱离高考来谈。
以“我的高考”为副题,题目更多的是引导孩子们回忆学习生活,思考规划人生,既可以写人叙事,也可即事明理,还可发感议论,文体选择较自由。在写作上,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构思立意:
一、回忆冲刺高考的酸甜苦辣,品味奋斗人生内涵;
二、分析高考与人生、高考与未来的关系,突出翻越“坎儿”的价值;
三、结合个人高考梦想与家庭梦想的关系,谈情感体验生活感悟;
四、结合个人梦与中国梦的关系,谈人生规划;
五、从我的高考切入,到人生各种考试,谈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升华;
六、挖掘高考背后的因素,谈意志品质.精神修养,突出做人的内涵。以“我看高考”为副题的话,主要让同学们站在人生的毕业季、成人的角度来正视、看待考试。任务驱动性更加明确,只能围绕高考来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文体以议论为主。可以从以下角度来谈:
一、高考的公平公正与学生成人成才的关系;
二、高考与人才选拔、高考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三、高考牵动社会的敏感神经,高考与人们幸福的关系;
四、高考的众口难调及高考的改革之艰。
第四篇:2011年高考(湖北语文卷)[范文]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
语 文
本试题卷共8页,七大题23小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棘手 际遇 极乐鸟 集腋成裘 ....B.嗜好 侍奉 试金石 适逢其会 ....C.钦慕 倾情 青云志 轻车熟路 ....D.溺爱 丽质 逆时针 匿迹销声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平添 骁勇 秣马厉兵 路遥知马力 B.描摹 肖像 白璧微瑕 信誉值千金 C.披览 缕析 远见灼识 细嚼出滋味 D.迁徙 熏淘 不翼而飞 海阔凭鱼跃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她 盲人和正常人一样也能做很多事情,这正是她只身来到拉萨旅游的原因,她喜欢这座 在历史和信仰中的圣城,看不见,她也能感受到这里绵延的雪山,清冽的空气、闪耀着金光的寺庙和那些 向大昭寺缓缓前行的信徒。
A.相信 沉醉 既然 顶礼膜拜 B.自信 沉溺 即使 诚心诚意 C.坚信 沉浸 尽管 三步一叩 D.确信 沉迷 虽然 毕恭毕敬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新世纪以来,国内出版业遭受了以互联网技术、移动技术、数字化阅读技术为代表 的信息技术,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博弈局面,传媒结构发生了微妙变化。
B.汉绣注重构图,讲究纹饰,花鸟虫鱼、龙虎凤凰、飞禽走兽,皆可绣以为纹,写实 与抽象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C.三年来,地震灾区人民创造了抗震救灾史上的空前奇迹,奏响了惊天动地、气势磅 礴的时代壮歌,铸就了自强拼搏、敢于胜利的历史丰碑。
D.信息数字化对个人生活发生了十分直接的影响,如果名字里用了一个计算机字库里 没有的字,那么报名、取钱、贷款、登机„„都难以办成。
5.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A.这是一名禅语啊!幸福指数全在自己掌握,如果我们对自己说一句“已经很好了啊”
(这是应该经常说的),那么我们生活的枝头也会挂满幸福的露珠儿了吧。B.某夜,独坐窗前,翻看读书笔记,无意中看到几句话:“素食则气不浊,独窗则神不 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细细玩味,顿觉神清气爽。
C.一粥一饭是清淡,健康、温暖、妥帖:一瓢一箪是清淡,随意、自在、安心。奢华 也罢,绚丽也罢„„生命终究归于平淡。
D.如果你茶饭不思,沉湎于“魔兽世界”不能自拔,如果你忽视现实社会,游走于网 络虚拟社区,那么,你——可能“病”了!
化建筑物。
D.檐下彩绘的梁枋斗拱,在阳光的直接照射下,色彩显得更加绚丽,艺术效果格外强
烈。
7.下列涉及中国建筑“文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建筑屋顶的辉煌,表面上出自瓦脊、脊吻、重脊和脊兽等的奇妙组合,实际上
全都源自建筑物内部的木构。
B.盖顶的瓦,有一些具有双重功能,既能在结构上发挥作用,也能成为美化屋顶的饰
物,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
C.梁枋上妍丽繁复的彩绘,使用了各种颜色,主要的用属于青绿系统的“冷色”,并以
金为点缀,这就是“青绿点金”。
D.如果说“彩画作做法”是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文法”,那么木柱和门窗上朱红或
黑色的漆料,就应该是它的“语汇”。
8.下列对文章最后一段内容的理解和推断,准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无论官署寺院还是住宅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辅建筑物按一定的布局规则
组合而成的一个庭院。
B.把阳光、花木等引入到建筑范围内,打通内外,让居住者尽享无限空间带来的生趣,并使建筑更加活泼和适用。
C.数千年来,遍及中国的构型各异的建筑,从富丽堂皇的宫廷到简陋朴素的民居,无
一不是同一结构的院落。
D.院落组织有主有次,主次分明,错落有致,显示了古代中国人在空间处理上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9.本文阐述了中国建筑的多种“文法”,请列举其中的三种。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谏成帝营陵寝疏 [西汉]刘向
臣闻贤圣之君,博观终始,穷极事情,而是非分明。孝文皇帝居霸陵,顾谓群臣曰:“嗟
①乎!以北山石为椁,岂可动哉!”张释之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夫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故释之之言,为无穷计也。孝文寤焉,遂薄葬,不起山坟。
《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棺椁之作,自黄帝始。黄帝葬于桥山,尧葬济阴,丘陇皆小,葬具甚微。文、武、周公葬于毕,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宫祈年馆下,皆无丘陇之处。此圣帝明王、贤君智士远览独虑无穷之计也。逮至吴王阖闾,违礼厚葬。十有余年,越人发之。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是故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无德寡知,其葬愈厚,丘陇弥高,宫庙甚丽,发掘必速。由是观之,明暗之效,葬之吉凶,昭 然可见矣。
陛下即位,躬亲节俭,始营初陵,其制约小,天下莫不称贤明。及徙昌陵,增埤为高,积土为山,发民坟墓,积以万数,营起邑居,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怨气感动阴阳,因之以饥馑,物故流离以十万数,臣甚愍焉。陛下慈仁笃美甚厚,..
(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是它们在原诗结构画中的作用。(2分)(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15.填空。(6分)
(1)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是鲁迅的《 》。
(2)日本作家 曾因《雪国》《古都》等作品获诺贝尔文学奖。
(3)《过秦论》中“①,吞二周而亡诸侯”,气势恢宏;《屈原列传》中“其
称文小而其指极大,② ”,评断公允:《滕王阁序》中“潦水尽而寒 潭清,③ ”,意境澄净:《琵琶行》中“醉不成欢惨将别,④ ”,情景交融。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才子赵树理 汪曾祺
①赵树理是个高个子,长脸,眉眼也细长,看人看事,常常微笑。
他是个农村才子。②有时赶集,他一个人能唱一台戏,口念锣鼓,拉过门,走身段,夹 白带做还误不了唱。他是长治人,唱的当然是上党梆子。严文井说赵树理五音不全,其实赵
①②树理的音准是好的,恐怕倒是严文井有点五音不全,听不准。他爱“起霸”,也是揸手舞脚,看过北京的武生起霸,再看赵树理的,觉得有点像螳螂。他能弹三弦,不常弹。他会刻图章,我没有见过。他的字写得很好,是我见过的作家字里最好的。字是欧字底子,结体稍长,字如其人。
他的稿子非常干净,极少涂改。他写稿大概不起草。我曾见过他的底稿,只是一些人物名姓,东一个西一个,姓名之间牵出一些细线,这便是原稿了。考虑成熟,一口呵成。赵树理衣着不讲究,但对写稿有洁癖。他痛恨人把他文章中的“你”字改成“妳”字(有一个时期有些人爱写“妳”字,这是一种时髦),说:“当面说话,第二人称,为什么要分性别?——‘妳’也不读‘你’!”他在一篇稿子的页边批了一行字:“排版,校对同志请注意,文内所有‘你’字,一律不准改为‘妳’,否则要负法律责任。”
赵树理是《说说唱唱》副主编,实际上是执行主编。他是负责发稿的。有时没有好稿,稿发不出,他就从编辑部抱了一堆被审掉的稿子回屋里去看,不好,就丢在一边,弄得一地都是废稿。有时忽然发现一篇好稿,就欣喜若狂。他说这种编辑方法是“绝处逢生”。陈登科的《活人塘》就是这样发现的。有次实在没有好稿,康濯就说:“老赵,你自己来一篇吧!”,赵树理关上门,写出了一篇名著《登记》(即《罗汉钱》)。ks5u 赵树理吃食很随便,随便看到路边的一个小饭摊,坐下来就吃。后来是胡乔木同志跟他说:“你这么乱吃,不安全,也不卫生。”他才有点选择。他爱喝酒。每天晚上要到霞公府间壁一条胡同的馄饨摊上,来二三两酒,一碟猪头肉,吃两个芝麻烧饼,喝一碗馄饨。他和老舍感情很好。每年老舍要在家里请市文联的干部两次客,一次是菊花开的时候,赏菊;一次是腊月二十三,老舍的生日。赵树理必到,喝酒,划拳。老赵划拳与众不同,两只手出拳,左右开弓,一会儿用左手,一会儿用右手。老舍摸不清老赵的拳路,常常败北。
赵树理很有幽默感。赵树理的幽默和老舍的幽默不同。老舍的幽默是市民式的幽默,赵树的幽默是农民式的幽默。他爱给他的小说里的人起外号:翻得高、糊涂涂„„他写的散文中有一个国民党小军官爱训话,训话中爱用“所以”,而把“所以”联读成为“水”,于是农民听起来很奇怪:他干嘛老说“水”呀?他写的“催租吏”为了“显派”,戴了一副红玻璃的眼镜,眼镜度数不对,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农村的土路上走。他抨击时事,也往往以幽默的语言出之。有一个时期,很多作品对农村情况多粉饰夸张。他回乡住了一阵,回来做报告,说
第五篇:2011年江苏高考语文卷点评
2011年江苏高考语文卷点评:名家热点入卷来
发布时间:2011-6-9 12:39:18 信息来源: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 作 者:沈郁菁 浏览次数:3 【大 中 小】
江苏自主命制的第八份高考语文试卷终于掀开了神秘面纱,读后的初感是:名家热点入卷
来。
先说名家。文学类文本节选自著名作家宗璞“为一代共赴国难、为国捐躯的青春学子立言”的长篇《西征记》;实用类文本则破天荒地采用鲁迅杂文《捧与挖》;古文为苏轼名篇;鉴赏则用杜甫《春日忆李白》;语言运用从鲁迅《药》中化出;课外名句竟为卓然大家陈寅恪《王国维先生纪念碑》中“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再说热点。“高考作文是否禁用网络词语”的议论,言犹在耳,“咳不容缓”作为遭到阉割的成语就已经赫然出现在了考生面前;病句语料引入“建党九十周年”唱红歌;语言表达则是“我国地震海啸可能性小”的原因概括和明确为“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学校拟在校园网主页增设„辛亥英烈‟专栏”;清华百年华诞前一度闹得沸沸扬扬的所谓多少字校训事件,也已入了命题者法眼,最后以国学大师名言拈出;国共两党共赴国难,中美盟军联手抗日:史学界热点成了大阅读绕不过的背景;发表于1925年的鲁迅杂文,嬉笑怒骂,其实是一篇针砭当下的时文;试卷浓烈的鲁迅元素,其实质是对“中学课本鲁迅作品是多是少”争议的强烈的正面回应;而作文“拒绝平庸”,俨然是对庸俗世风、势利百态的一种严正宣示。
笔者曾用“也有风雨也有晴”评说2010年的江苏卷;现在看来,江苏卷命制者已经有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气度。一是语音题“躲猫猫”,悄然消失,错别字考查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横空出世”(胜卷在握、相形见拙、咳不容缓)。七年试卷始终如一的命题方向,使“多音字”陷入了无米之炊的绝境,其实完全可以仿效国家考试中心卷那样的“转向”,即向考查常见重点字词转移;然而现在这样一转,风雨顿生。二是命题者“坚持”将文学常识的识记(要求考生写出鲁迅小说中以秋瑾为原型塑造的辛亥志士形象姓名及作品名)窜入“语言运用”的检测:这究竟是我们对“语言运用”试题内涵的集体误判,还是命题者的理解一再出现偏差?相信读者诸君自有判断。江苏卷的“风雨”之三是:病句命制有点怪。第一,语料不少显系临时编制,而非如全国卷均为真实的实用类媒体语言;第二,难以看到精彩的错误设置(如《咬文嚼字》杂志加以分析的那种病点);第三,同一题的三个错误病点常常重复(今年A项“不断改善并切实保障民生”、C项“我国是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就同属“语序不当”考点)。第四,江苏卷的正项设置和几处病点多为“借用”全国卷设置点(今年的“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的歧义点完全是老掉牙的东西了)。2004-2009年(其中2010年轮空)江苏共命制了6道病句试题,其中错误设项18个。错误设项的具体分布分别如下。结构类病句12项,占66.67%。其中:搭配不当4项,占22.22%;成分缺余4项,占22.22%;语序不当2项,占11.11%;结构混乱2项,占11.11%。表意类病句6项,占33.33%。其中:不合逻辑5项,占27.78%;表意不明1项,占5.56%。对比全国卷相关数据,江苏卷病句试题的命题功力无法与全国卷相提并论。
下面笔者对具体试题略作分析。
从2004年的“古代史分期”、2005年的“基因地理”、2007年的“溶瘤病毒”、2008年的“战略环境评价”、2009年的“洼地效应”、2010年“碳链式反应”直到今年的“我国地震海啸的可能性极小”,江苏卷的“定向概括”是语言运用题的“当家花旦”。其他仿句、话题表述各4次,语体转换3次,语句扩展、语段修改各1次,总体感觉:在全国和各省市五彩缤纷的、花样出新的语言
运用题面前,江苏卷有点“平庸”。
文言文为苏轼《陈公弼传》,行文洒脱,头绪较繁,用词显然不同于一般的史传文。虽然“戢”(约束)、“蠲”(免除)不常用,但B项“以公少年易之”之“易”并非“更换”而是“轻视”义想必考生应该通过排除法得出。第六题以“陈公弼治事„严而不残‟”设题,判读D项当能轻易得手。第七题C项陈公弼“安排他到鄂州做官”一说与文中“诏复以正民为鄂州”的表述相龃龉,但因文中人物事迹较多,做出正确选择或许不易。笔者作了一个有趣的统计,“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2004年D项、2005年B项、2006年C项、2007年A项、2008至今年连续四年均是C项,命题者似乎有个“C项情结”。10分翻译始终是学生的“烫手山芋”和“拦路之虎”。(1)句中“淫祠”,意为“不在祀典的祠庙”(“淫”是过多的、额外的意思,如《岳阳楼记》中的“淫雨”),确译困难。(2)句中“持满”应为“拉满弓弦”,这是难点。(3)句的“贷而流之”是全句枢纽,“贷”即“严惩不贷”之“贷”,意思为“宽恕”,整句意为“宽恕了他,将他流放了”。
古诗鉴赏三小题共10分,命题者给出了“庾开府、鲍参军、渭北、江东、论文”的解释,这些解释恰是读懂读好读透《春日忆李白》的关键。设置了如下三问:(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八年高考,江苏命题者将《唐诗鉴赏词典》与《唐宋祠鉴赏词典》的鉴赏奉为圭臬应是不争的事实。诸君试看《唐诗鉴赏词典》王思宇先生下文,当谓予言不虚。
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是天宝五载(746)或六载(747)春杜甫居长安时所作,主要就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接着赞美李白的诗象庾信那样清新,象鲍照那样俊逸。庾信、鲍照都是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庾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世称庾开府。鲍照刘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这四句,笔力峻拔,热情洋溢,首联的“也”、“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
对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杜甫在题赠或怀念李白的诗中,总是赞扬备至。从此诗坦荡真率的赞语中,也可以见出杜甫对李白诗是何等钦仰。这不仅表达了他对李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的诚挚友谊。清代杨伦评此诗说:“首句自是阅尽甘苦上下古今,甘心让一头地语。窃谓古今诗人,举不能出杜之范围;惟太白天才超逸绝尘,杜所不能压倒,故尤心服,往往形之篇什也。”(《杜诗镜铨》)这话说得很对。这四句是因忆其人而忆及其诗,赞诗亦即忆人。但作者并不明说此意,而是通过第三联写离情,自然补明。这样处理,不但简洁,还可避免平铺直
叙,而使诗意前后勾联,曲折变化。
表面看来,第三联两句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春天树”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自然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自然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象“春树”、“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故而清代黄生说:“五句寓言己忆彼,六句悬度彼忆己。”(《杜诗说》)两句诗,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情思。回忆在一起时的种种美好时光,悬揣二人分别后的情形和此时的种种情状,这当中该有多么丰富的内容。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每个字都千锤百炼;语言非常朴素,含蕴却极丰富,是历来传颂的名句。清代沈德潜称它“写景而离情自见”(《唐诗别裁》),明代王嗣奭《杜臆》引王慎中语誉
为“淡中之工”,都极为赞赏。
上面将离情写得极深极浓,这就自然引出了末联的热切希望: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象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把酒论诗,这是作者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呼应。言“重与”,是说过去曾经如此,这就使眼前不得重晤的怅恨更为悠远,加深了对友人的怀念。用“何时”作诘问语气,把希望早日重聚的愿望表达得更加强烈,使结尾余意不尽,令人读完全诗,心中犹回荡着作者的无限思情。
清代浦起龙说:“此篇纯于诗学结契上立意”(《读杜心解》),确实道出这首诗内容和结构上的特点。全诗以赞诗起,以“论文”结,由诗转到人,由人又回到诗,转折过接,极其自然,通篇始终贯穿着一个“忆”字,把对人和对诗的倾慕怀念,结合得水乳交融。以景寓情的手法,更是出神入化,把作者的思念之情,写得深厚无比,情韵绵绵。
江苏列出的高中14篇背诵篇目:尚未考查有三篇,师说登高虞美人。高中篇目《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2次,《离骚》(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2次,《琵琶行》(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3次,《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2次;初中篇目《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和《桃花源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则首次出现;课外名句吴兢《贞观政要·任贤》“(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则相当熟悉;而陈寅恪《王国维先生纪念碑》“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于中学生而言则相当冷僻。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是从宗璞先生的长篇小说《西征记》节选而来,命题者拟定了“这是你的战争!”作为选文的标题。清华大学哲学系肖鹰先生曾撰文指出:
“在当今的文坛上,宗璞是一个以自我生命守护中国文学真火的孤独的旗帜。她近30年来,在高龄病中笔耕不辍的四卷本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以至真至纯的文学结晶为它所描述的时代心声立言。
“尽管《野葫芦引》前三卷是明确地设置在“明伦大学”在八年抗战中的历史脉络中的,以“南渡”、“东藏”和“西征”为叙事结构,谱写了一代中国学人的抗战史诗;但是,在对这三卷的细读中,我认为,我们可以看到,《南渡记》的着眼点在于写“事”――战事暴发,明伦大学师生南渡流亡,《东藏记》着眼点在于写“心”――国难中一代学人的悠悠护国之心,《西征记》的着眼点在于写“言”――为一代共赴国难、为国捐躯的青春学子立言。在《西征记》结尾的《西尾》词吟道:“驱敌寇半壁江山囫囵挑,扫狼烟满地萧索春回照,泱泱大国升地表。谁来把福留哭,欢留悼?把澹台玮的英灵吊?”宗璞先生在该书后记中说:„《西尾》这几句词,正是我希望表现的一种整体精神。‟这明确指出了宗璞先生以此书立言志向。
“《西征记》把叙事背景展开在抗战末期的远征军与滇地边民携手反击日寇的悲壮画卷上。在叙述中,宗璞先生以汉赋的手法,从军到民、从我到敌,多方位、多层次地铺陈着这场战争的残酷、悲壮,在此底色上,她又以《诗经》一咏三叹的“兴”的手法将英勇献身的学子们的心声咏叹出来。在这部仅2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中,宗璞先生以非常洗练的笔法描写了20余个性格鲜明、气韵生动的人物形象,他们的生死言行共同构成了这幅感人至深的抗战画卷。”
这些介绍和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与欣赏文章。命题者从小说情节的前后关联、细节描写如何体现人物情感活动、对话场景的对比分析与探究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四个角度切入设问,对考生的阅读能力实施了坚实的考查。
鲁迅杂文进入高考阅读材料,《捧与挖》恐怕是首篇。概括论述思路、分析例证作用、解析例证间的关系、把握核心观点是命题者设置的四个问题,可以上手又感觉无甚把握,或许是
考生的基本感觉。
署名“网友泪凝”的一段话,对我们理解此文不无裨益。
读到鲁迅先生的杂文《捧与挖》时,我真正地感到朴实的语言中弥漫出一种愤懑,一种无奈和一种无声的呐喊。尽管语言略显幽默俏皮,但我想鲁迅先生是悲痛的,因为他痛中国人自以为是的“捧”、自讨苦吃的“捧”;尽管语言不动声色,但我想先生的目的是直截了当的,他希望广大中国民众能够摒弃自以为省力的“捧”,希望人们能够领悟到“捧”的结果是不断的“捧”,“捧”那些不易餍足的人,不断的不安,不安于本想因“捧”而苟安的“捧”。
七十分的作文原题如下。
不避平凡,不可平庸。为人不可平庸,平庸则无创造,无发展,无上进;处世不可平庸,因此要有原则,有鉴识,有坚守。
请以“拒绝平庸”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
不必面面俱到;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作文题面文字简捷干净,含义清晰。
“不避平凡,不可平庸”观点鲜明,巧妙地将两个看似相同的概念、两种易于混淆的状态作出对比,一“不避”一“不可”,褒贬鲜明,妍媸自现。然后着力于对“平庸”的剖析,直指其实质:“为人”则“无创造”、“无发展”、“无上进”;“处世”则“无原则”、“无鉴识”、“无坚守”。由此可见,“拒绝平庸”的真正内涵就是勇于创造,坚持发展,努力上进;就是秉持原则,提高鉴识,始终坚守。要求中的第③条“不必面面俱到”,对考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提示:上述任何一点都是“拒
绝平庸”的题中之义。
换个角度切入,“平庸”的对立面是什么?杰出,崇高,卓越,出类拔萃,更高更远更快更
上一层楼……这样就另开了一面。
如果敢于从“平凡”与“平庸”的对比突入,点明平凡与平庸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与工作状态。平凡的人,是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虽然不是其中的关键零件,但是少了他不行,千千万万的平凡的人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基础,平凡中孕育伟大。平庸,是鼠目寸光,是有能力而不肯发挥,有才华而不愿施展,就像河蚌里拒绝成为珍珠的沙子,自甘埋没。
跳出题面,可作引申。“摧眉折腰”是“平庸”,“我为人民鼓与呼”就是“拒绝平庸”;“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是“平庸”,“志当存高远”就是“拒绝平庸”;“不敢越雷池一步”是“平庸”,“趟着石头过河”就是“拒绝平庸”;“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平庸”,“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就是“拒绝平庸”;“固步自封”是“平庸”,“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就是“拒绝平庸”;“守株待兔”是“平庸”,“深入虎穴”就是“拒绝平庸”;“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是“平庸”,“芝麻开花节节高”就是“拒绝平庸”;“只看眼皮底下”,是“平庸”“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就是“拒绝平庸”;“杀鸡取卵”是“平庸”,“放长线钓大鱼”就是“拒绝平庸”;“随波逐流”是“平庸”,“世人皆醉我独醒”就是“拒绝平庸”:“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平庸”,“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就是“拒绝平庸”……
官员不作为是“平庸”;官员的急功近利是“平庸”;官本位是“平庸”;城市建设千城一面是“平
庸”……
“平庸”必然落后,“拒绝平庸”一定进步;“平庸”一定保守,“拒绝平庸”必能生机勃发;“平庸”等同麻木,“拒绝平庸”就是清醒;“平庸”只会怨天尤人,“拒绝平庸”就能勇于解剖自己;“平庸”如同行将就木之人,“拒绝平庸”则永葆青春……
我们的生活要“拒绝平庸”;我们的人生要“拒绝平庸”;我们的时代要“拒绝平庸”;我们的世
界要“拒绝平庸”……
“平庸”很“安全”,“拒绝平庸”则可能意味“风险”;“平庸”很“轻松”,“拒绝平庸”有时“阻力重重”;“平庸”常常是“多数”,而“拒绝平庸”往往是“独行者”;“平庸”一定“大浪淘尽”,而“拒绝平
庸”则“流芳百世”。
不人云亦云,不讲空话套话,不临时抱佛脚背几篇范文,不张冠李戴来一篇套作,敢于不写应试八股文,走出平庸,讲真话,抒真情,我手写我心,做一篇“拒绝平庸”文,做一个“拒绝
平庸”人,成一番“拒绝平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