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位执著追求的青年农民企业家
一位执著追求的青年农民企业家
——大桥镇塔冲村表年农民企业家谭升平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谭升平是大桥镇塔冲村9组人,1978年出生,现年34岁,高中文化,现为广东省东莞市中堂中顺塑料制品厂总经理。从一人普通的打工仔到拥有个人净资产6000多万元的公司老总,谭升平凭着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一路艰辛,一路血汗,一路凯歌,闯出了一条闪光的企业路,成为了当代青年农民的佼佼者,无愧于青年农民企业致富的楷模。
一、艰难创业
1998年,谭升平高考落榜,大学梦破灭。他这位血气方刚的青年落榜不落志,20岁的他怀揣创业致富的梦想只身南下广东闯荡。在起初的一段时间里,由于没有如愿找到工作,他成为了一名“无业游民”,经常露宿街头,甚至每天只能吃一包快餐面赖以充饥,身陷困境的他,没有选择放弃和逃离,选择坚持和坚守。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后来在朋友的引荐下,进入了一家塑料厂打工。对当时身处逆境的谭升平来说,有了一份工作就有了维持生计的资本,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由于谭升平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吃苦耐劳,很快得到了老板的赏识,他的工资也迅速由几百元上涨到几千元。但谭升平并未满足,而是在勤恳做事之余,利用一切时间,抓住一切机会,认真学习各类市场流行款式塑料制品的制作技术,一年之后,他便全面掌握了当时畅销的塑料品制作技术。2001年,他凭着出色的工作业绩和过硬的技术本领,被聘为厂里的技术师傅,可享受10万余元的年提成收入。岗位的晋升和收入的改观为他之后实现创业致富的梦想积累了经验和财富。2005年,眼观时机和条件成熟,谭升平谢绝了老板的强力挽留,毅然决定创办中堂中顺塑料制品厂,走上了独自创业的道路。建厂之后,他瞄准中高档塑料制品的广阔市场,凭借良好的市场信誉和技术,迅速拓展了业务,在几年时间内,所生产的塑料制品就远销到新疆、内蒙、湖南、四川等地。近几年来,为使工厂朝着现代企业的方向发展,谭升平一方面广纳贤才,一方面强化工厂内部管理,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他本着精工细作,追求卓越,客户满意,持续改进质量的方针,推进企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目前,工厂拥有员工2380人,5条生产线,产品380余种,年销售收入1.8亿元,年创利税2000多万元,年收入1300余万元。谭升平通过不断追求,终于在东莞开创了一片广阔天地,成就了创业致富的梦想。
二、情系乡邻
谭升平富了,可他没有忘记乡亲们同,没有忘记这一方生他养他的故土。对谭升平来说,每次回家探亲是他心里最不安的时候。看着父老乡亲们还苦苦守着一亩三分田,过着并不宽裕的生活,他心里不是滋味。因为他也是农民出身,家里曾经也是那么贫穷。纯朴的乡情深深地触动着谭升平的心,他总是想,我一个人富裕算不了什么,只有带领乡亲们致富,那活着才有意义。谭升平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他铁了心要带领乡亲们奔向致富路。他充分利用自己的企业,接纳和安排了280多名本地贫困群众就业,让他们到自己的公司打工挣钱。对于家乡来工厂打工的乡亲们,谭升平一方面关心他们的生活,另一方面关注他们的成长,使他们成为懂技术、会经营的致富能人,本地的老百姓都翘起大拇指说:“谭总致富不忘乡亲,富了不忘本,真是个大好人啊!”对所有员工他都真心相待,真情相助,坚持每月发清工资,从不拖欠和克扣。谭升平这一举动,既为自己赢得了员工们的充分信任,也为企业树立了良好形象,极大地调动了员工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增加了企业发展的凝聚力。他之所以能够在风云莫测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做大做强企业,正是源于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也是他成功的秘诀所在。如今的谭升平不仅享誉当地,更为本地群众所称赞。这背后,蕴含了谭升平一颗赤子之心,一片家乡之情。
三、造福桑梓
谭升平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一个懂得感恩、懂得回报的企业家。他致富思源、富不忘本,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总是尽力为家乡脱贫致富奔小康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人的价值可以体现在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不能忘本,要为社会、为家乡的发展多作贡献。”这是谭升平的一番朴实的话语,也是他成长道路上始终不渝的宗旨。多年来,他积极响应镇党委政府的号召,尽自己所能,为大桥镇的经济发展出力献策,真情反哺社会。一直来,他经常为家乡慷慨解囊捐款修桥筑路,致力家乡建设和扶贫捐款等,如捐资修建了胡套、塔冲等村道和水利设施,从根本上解决了当地群众行路难、用水难等问题。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乡情,在外打拼多年,如今富裕起来的谭升平,时刻不忘家乡的父老乡亲,时刻关注家乡的建设与发展,2010年家乡水泥路硬化,他捐款20万元,每年对贫困户捐助5万元,此外,他多年还坚持对家乡敬老院的老人嘘寒问暖、送医送药。他真情为民的义举赢得了家乡人民的尊敬和爱戴,得到了各级党委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赞扬和肯定。家乡的所有公益事业建设,他都慷慨资助,“富而有仁”是谭升平的美德,他的事迹有家乡广为传颂。
作为一个有远大抱负的民营企业家,谭升平并没有沉浸在过去的功劳、荣誉和已取得的业绩当中,而是以清醒的头脑,更加成熟的社会责任感和工作热情,不断争取把企业做强做大,谈到对未来的展望,谭升平语出惊人:引领中国塑料制品市场、挑战亚洲市场、走出世界。他的人格魅力和创新精神为民营企业树立了一面旗帜,他决心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从而实现自己回报家乡、回报社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大贡献的心愿。
第二篇:一位执著追求的青年农民企业家
一位执著追求的青年农民企业家 ——大桥镇塔冲村表年农民企业家谭升平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谭升平是大桥镇塔冲村9组人,1978年出生,现年34岁,高中文化,现为广东省东莞市中堂中顺塑料制品厂总经理。从一人普通的打工仔到拥有个人净资产6000多万元的公司老总,谭升平凭着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一路艰辛,一路血汗,一路凯歌,闯出了一条闪光的企业路,成为了当代青年农民的佼佼者,无愧于青年农民企业致富的楷模。
一、艰难创业
1998年,谭升平高考落榜,大学梦破灭。他这位血气方刚的青年落榜不落志,20岁的他怀揣创业致富的梦想只身南下广东闯荡。在起初的一段时间里,由于没有如愿找到工作,他成为了一名“无业游民”,经常露宿街头,甚至每天只能吃一包快餐面赖以充饥,身陷困境的他,没有选择放弃和逃离,选择坚持和坚守。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后来在朋友的引荐下,进入了一家塑料厂打工。对当时身处逆境的谭升平来说,有了一份工作就有了维持生计的资本,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由于谭升平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吃苦耐劳,很快得到了老板的赏识,他的工资也迅速由几百元上涨到几千元。但谭升平并未满足,而是在勤恳做事之余,利用一切时间,抓住一切机会,认真学习各类市场流行款式塑料制品的制作技术,一年之后,他便全面掌握了当时畅销的塑料品制作技术。2001年,他凭着出色的工作业绩和过硬的技术本领,被聘为厂里的技术师傅,可享受10万余元的年提成收入。岗位的晋升和收入的改观为他之后实现创业致富的梦想积累了经验和财富。2005年,眼观时机和条件成熟,谭升平谢绝了老板的强力挽留,毅然决定创办中堂中顺塑料制品厂,走上了独自创业的道路。建厂之后,他瞄准中高档塑料制品的广阔市场,凭借良好的市场信誉和技术,迅速拓展了业务,在几年时间内,所生产的塑料制品就远销到新疆、内蒙、湖南、四川等地。近几年来,为使工厂朝着现代企业的方向发展,谭升平一方面广纳贤才,一方面强化工厂内部管理,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他本着精工细作,追求卓越,客户满意,持续改进质量的方针,推进企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目前,工厂拥有员工2380人,5条生产线,产品380余种,年销售收入1.8亿元,年创利税2000多万元,年收入1300余万元。谭升平通过不断追求,终于在东莞开创了一片广阔天地,成就了创业致富的梦想。
二、情系乡邻
谭升平富了,可他没有忘记乡亲们同,没有忘记这一方生他养他的故土。对谭升平来说,每次回家探亲是他心里最不安的时候。看着父老乡亲们还苦苦守着一亩三分田,过着并不宽裕的生活,他心里不是滋味。因为他也是农民出身,家里曾经也是那么贫穷。纯朴的乡情深深地触动着谭升平的心,他总是想,我一个人富裕算不了什么,只有带领乡亲们致富,那活着才有意义。谭升平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他铁了心要带领乡亲们奔向致富路。他充分利用自己的企
业,接纳和安排了280多名本地贫困群众就业,让他们到自己的公司打工挣钱。对于家乡来工厂打工的乡亲们,谭升平一方面关心他们的生活,另一方面关注他们的成长,使他们成为懂技术、会经营的致富能人,本地的老百姓都翘起大拇指说:“谭总致富不忘乡亲,富了不忘本,真是个大好人啊!”对所有员工他都真心相待,真情相助,坚持每月发清工资,从不拖欠和克扣。谭升平这一举动,既为自己赢得了员工们的充分信任,也为企业树立了良好形象,极大地调动了员工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增加了企业发展的凝聚力。他之所以能够在风云莫测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做大做强企业,正是源于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也是他成功的秘诀所在。如今的谭升平不仅享誉当地,更为本地群众所称赞。这背后,蕴含了谭升平一颗赤子之心,一片家乡之情。
三、造福桑梓
谭升平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一个懂得感恩、懂得回报的企业家。他致富思源、富不忘本,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总是尽力为家乡脱贫致富奔小康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人的价值可以体现在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不能忘本,要为社会、为家乡的发展多作贡献。”这是谭升平的一番朴实的话语,也是他成长道路上始终不渝的宗旨。多年来,他积极响应镇党委政府的号召,尽自己所能,为大桥镇的经济发展出力献策,真情反哺社会。一直来,他经常为家乡慷慨解囊捐款修桥筑路,致力家乡建设和扶贫捐款等,如捐资修建了胡套、塔冲等村道和水利设施,从根本
上解决了当地群众行路难、用水难等问题。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乡情,在外打拼多年,如今富裕起来的谭升平,时刻不忘家乡的父老乡亲,时刻关注家乡的建设与发展,2010年家乡水泥路硬化,他捐款20万元,每年对贫困户捐助5万元,此外,他多年还坚持对家乡敬老院的老人嘘寒问暖、送医送药。他真情为民的义举赢得了家乡人民的尊敬和爱戴,得到了各级党委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赞扬和肯定。家乡的所有公益事业建设,他都慷慨资助,“富而有仁”是谭升平的美德,他的事迹有家乡广为传颂。
作为一个有远大抱负的民营企业家,谭升平并没有沉浸在过去的功劳、荣誉和已取得的业绩当中,而是以清醒的头脑,更加成熟的社会责任感和工作热情,不断争取把企业做强做大,谈到对未来的展望,谭升平语出惊人:引领中国塑料制品市场、挑战亚洲市场、走出世界。他的人格魅力和创新精神为民营企业树立了一面旗帜,他决心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从而实现自己回报家乡、回报社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大贡献的心愿。
第三篇:农民企业家
敢闯敢干的农民企业家
—记通山鲜虾戏水农家旅馆董事长 总经理严四日
严四日,男,1967年出生的黑脸膛的汉子,鲜虾戏水农庄董事长、总经理,数百万身家,但农民质仆的本色永不消褪,一年的日子里总有百把天,他从家用小车下来,落眼你看到的总是一双穿几元钱凉拖鞋的天足。这双天足,率先在湖北省通山县开办农家乐农庄旅馆,现经营着银盘级鲜虾戏水农庄旅馆,日均接待游客260人次,年产值300万元,直接就业岗位20余人,引领出通山县农家乐农庄形成产业化发展,全县同类餐饮农庄数以百计,带动就业数以千计。为一方农民致富闯出一条新路。2012他被湖北省推选为全国先进创业个人到中央人民大会堂参加了全国就业创业工作表彰大会。
一、为脱贫 尝尽甘苦
严四日少时家里人口众多,兄弟姐妹9人,他是老九。家庭贫困,14岁辍学做篾匠徒弟,瘦小的身材在生活的道路上艰难挤动,显得十分吃力,稍大以后,拼身体去卖零工,替人砍竹,挖土方,搬石头,为了生计,他尝遍了生活的艰辛,他妻子回忆起当时结婚的时候分家,那时的全部家当就是一间瓦房,住厨都在一起,一家人挤在一起,还欠着600元的帐,生活的重担压得他喘不过气来。现在每每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严四日都觉得很心酸,生活的艰辛让他品尝够了贫穷的无奈与窘迫,由此也养成了艰苦朴素的习惯,穿着上他对自己很“苛刻”,只要穿暖就行,现在已经有百万资产的他穿着依然很随意。体味到在贫困线上挣扎的困苦与忧愁,让他更懂得珍惜得来不易的生活,更增添了他战胜贫穷的勇气。
个亮点,一个特色,为破解我县富余农民就近就地致富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三、经营中 总结经验
在农家乐经营中,严四日主动向其他农家乐经营户介绍自己成功的经验,帮助他们不断提高农家乐经营的服务水平,以吸引更多的客人。
一是注重服务质量,诚信经营,礼貌待客,不坑蒙欺骗,坚持优质服务与诚信原则。在经营中,常常遇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也总会有一些刁蛮不讲理的游客,但我们从不和客人争吵,始终都能心平气和、耐心地和客人交流,直到最后化解分歧为止。
二是结合自身实际,挖掘当地潜力,突出自身特色,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利用自己的地域文化特色,开展充实农家乐生活,充分利用通山的山村文化特色。农家旅馆里面圈塘养鱼,引流动的山泉水注入鱼塘,提高了鱼的品质。让游客既可以享受垂钓的乐趣,又可以品尝自己亲手钓的鱼,让辛苦的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在工作之余可以更好的放松自己的身心,以感受内容丰富的山村文化生活。
三是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挖掘农家特色美食。即利用一些具有营养价值高,又有美容保健等疗效的野生蔬菜来丰富农家美味餐桌。如我县当地的特色美食芍粉坨和当地盛产的野菜——苦菜等,特色的烹饪手法和天然的绿色食材吸引了广大市民前来品尝,使很多人在吃过之后还回味无穷。
四是充分利用自身的生态优势,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与民俗风情溶于一体,吸引游客前来休闲、避暑。我县的著名景区——九宫山风景区,是AAAA级风景区,它雄奇险峻,景色迷人。春可赏花,夏好避暑,秋看红叶,冬览雪景,既有南国山峰的峻秀,又兼北国风光之壮美,为华中地区闻名的避暑游览胜地。每年来这里旅游的游客超过200万人,我们积极利用景区带动作用,让游客在观赏秀美风景的同时又能品味香醇的美食。
五是加强食品卫生、安全、价格等方面的管理,切实为游客提供安全、卫生的消费环境。没有一个清洁的环境卫生,就不能吸引游客的注意,就不会选择我们的饭店进餐,良好的卫生环境既是对游客负责,也是对我们能否长久经营的一个考验,没有一个安全保障和合理的价格,就不可能招来回头客。
四、悯贫助民孤,共同致富
严四日致富不忘贫孤,由于自己是贫苦出生,他更能理解贫苦人的艰辛,更能为贫苦村民着想,现在在他农庄就业的大多是贫困农户出身。对待贫困村民,他从不吝啬,严悌基,山口村村民,是个孤寡老人,双目失明,严四日救助4000元让他治病,资助低保户杨早云1000元,严天望2000元,福利院5000元,山口学校课桌2万元……他在捐出爱心的同时,也收获了村民的信任。自08年起,严四日被村民推选为山口村村主任,由于工作出色,一心为村民着想,工作的认真负责让村民更加信任他,村主任都愿意选他,目前他已经连任两届村主任了。当上村主任后,对群众了解更多了,他的视野也更加宽阔了,他帮助指导了两户村民办起农家院,还根据市场需求,带动村民王全海搞山林养鸡,放养的鸡品质更好,市场供求量更大。养猪大户
第四篇:一心向党执著追求
一心向党执著追求 甘心奉献无怨无悔
—— 市粮油储备公司十堰储备库党支部书记 王朝勇
王朝勇,男,43岁,1989年5月入党,1986年10月参加工作。1994年起任市粮油储备公司十堰储备党支部委员,1998年5月担任十堰储备库党支部书记职务至今。长期以来,该同志在储备公司党总支领导下,他严格遵守党的章程,带头履行党员义务,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党支部书记岗位上,他坚持以人为本,很抓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把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在各项工作始终,很抓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促进了企业和谐稳定,先后多次获得储备公司“先进党组织”、市粮食局“仓储先进单位”、湖北省粮食局“仓储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
一、勤于学习,自觉锤炼,提升服务党务工作能力
作为一名党务工作者,他深知,必须具备优良的政治、业务素质和政策水平,才能承担新时期党务工作的更高要求。因此,他十分注重知识的更新,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和岗位锻炼的机会,不断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坚持把学习摆在首要位置。工作之余,坚持每天阅读各类报刊杂志,学习领会和及时掌握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党的十七大精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论述,注重政治理论水平的提高。积极组织支部理论学习,经常与党员讨论学习内容,做到内容充实、笔记详细、心得深刻,不断增强政治上的坚定性和对客观事物的洞察力,增强思想的前瞻性、眼
光的敏锐性和工作的创造性。
二、爱岗敬业,执著追求,一丝不苟地做好党务工作
作为党支部书记,他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和监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本单位得到全面落实。他时间观念、效率观念、质量观念强烈,时常以新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大家并约束自己,始终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党务工作,树立“三员”意识,即做党建工作的指挥员、党务工作的战斗员、党员队伍的服务员;积极实行“三服务”,即为领导服务,为党员服务,为职工服务;努力做到“三实”,即工作务实、作风扎实、业绩真实。他全力支持党总支工作,坚决完成党总支交办的工作任务,协助党总支理顺各种关系,规范党务工作流程,建立健全党员信息体系,并通过抓党支部建设、规范党员学习制度、细化党务工作程序、培养后备力量等,使十堰储备库党支部工作呈现勃勃生机。在多年的工作中,他先后培养发展新党员10余人,改善了本单位党员结构,表现了突出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紧跟时代,开拓创新,增强党务工作凝聚力
党务工作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面对日益发展的新形势,他通过对党务工作的深入学习和研究,提出了建立党员谈心室的构想,并率先在本单位组建成立了党员谈心室和离退休人员管理办公室,安排支部委员兼任党员谈心室主任,负责与离退休党员、职工的沟通、联系和谈心,在党组织和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及职工之间搭起连心桥梁,预防了多种矛盾发展激化,有针对性地做好党员队伍的教育、监督和管理工作,创新了党务工作机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对维护企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他还积极组织干部职工队伍参加公司举办的各项文体活动,并取得优异成绩;他采取人性化管理,把党的温暖送到了干部的心头,增加了党员干部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使党务工作充满新的活力。
四、真情投入,爱心待人,营建党务工作和谐氛围
该同志负责党务工作以来,数年如一日,将自己的责任、热情、智慧和心血奉献于党务工作中,表现出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政治责任感。他认真恪守职业道德,心胸宽阔、为人谦和,待人热情,每天早晨8.00之前准时到储备库巡查,下班后,常常很晚才离开,在他的心中,不分份内份外,只要群众需要,他就会克服一切困难做到,星期天、节假日加班是常事,休息时间到单位处理公务更是司空见惯,经常通宵达旦。他从日常党员管理、到党务材料撰写、宣传报道和党员发展等工作,总是不厌其烦、有条不紊地按原则及时办理,付出了大量心血和汗水,毫无怨言;经常有一些党员或外单位组织部门人员到库或函件办理接转组织关系或外调手续,他总是以大局为重,笑脸相迎,热情接待,准确及时办理……多年来,他不计个人名利与得失,用耐心、平和的心境,热情、友善的态度,真诚、细致的工作赢得了广大党员的尊重和上级党组织的信任,树立了一个党务工作者的良好形象,营造了储备库党建工作的和谐氛围。
回首走过的每一天,他体验着党务工作带来的充实和快乐,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挫折,并在工作中不断总结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他将斗志昂扬、迎难而上,为储备库发展献力,为鲜红党旗增辉!
第五篇:执著的信念无悔的追求
执著的信念、无悔的追求
——学习汪金权老师先进事迹有感
湖北省蕲春县枫树林学校高能胜
蜿蜒雄奇的大别山,清澈透亮的蕲河水,又一次见证了蕲春儿女博大的胸襟、崇高的精神以及执著无悔的奉献。
滔滔长江,掀起了喜悦的银浪;巍巍昆仑,扬起了欢乐的臂膀。大别山师魂——汪金权老师的事迹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飞扬。
汪金权老师扎根山区,甘守清贫,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事迹从今年5月份以来在社会上不胫而走,汪老师带来了许多的感动、社会震撼,正在生动、精彩地呈现。其反响之强烈,影响之普遍、深远,为近年来典型人物宣传之所罕见。汪金权这位蕲春教育战线上平凡的、默默无闻的老师,何以让中华大地如此感动、钦敬?!
汪金权老师,1987年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全国有名的湖北省黄冈中学。假期他回到老家,到我县偏远的学校——蕲春四中看望老师时,他看到四中很需要老师。为了家乡的教育,他义无反顾地要求调到蕲春四中。四中在我县北部山区,与安徽交界。这里地处大山深处,交通闭塞,条件艰苦。但汪老师选择了这里,他扎根山区,一干就是20多年,在农村教育战线上坚持不懈、默默耕耘。20多年来,汪老师家中一贫如洗,几间土坯房,上班他自己就租住在学校,像样的电器就是那个旧电饭煲,十年未添一件新衣,但是他省吃俭用,倾尽所有,从自己微薄的工资收入中拿出大半,扶助贫困学生,帮助他们成人成才,先后无私帮助过200多名贫困学生。20多年来,汪老师以高尚的师德、优良的工作作风、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成就,121人次在全国各级各类作文竞赛、学科竞赛中获奖,1000多学生顺利考上大学。他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同行的敬佩!他先后被评为湖北省骨干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湖北省劳动模范„„教师节前夕,汪金权老师当选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并在北京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的亲切接见。汪老师,47岁,头发花白,面容苍老,但眼中闪耀着清澈、透亮、执著、智慧的光芒!这是他20多年来追求理想、甘守清贫、淡泊名利、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地真实写照!
汪老师的容颜、汪老师的清贫、汪老师的奉献、汪老师的事迹、汪老师的精神汇聚在一起,涤荡着我的灵魂,催促我奋进、学习:
学习他扎根山区、献身教育的坚定信念
上个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能够红过半边天,更不用说国家名校——华中师范大学的优秀学生。然而就是这样的大学生分配到全国有名的黄冈中学,却不到一年,却又要求调到全国最有名的贫困县蕲春任教。在蕲春县城任教也不说了,然而他却又选择了我们这个贫困县最贫困的地方蕲北山区的蕲春四中任教。为什么?因为他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因为他看到了这里的贫穷落后,因为他看到了这里的师资匮乏,因为他看到这里学生求知渴求的眼神,因为他把这些当作是自己的神圣责任,因为他想尽他的一点微薄之力为山区的教育添砖加瓦,而且这种想法是那样的强烈与坚定。也许他没有想大千世界他一个人的力量有多大,也许他没有想他个人的力量能否改变现况,也许他更没有想他选择的路有多么多么地艰难与漫长。他以一个24岁带着激情与豪情的青年,毅然决然地把自己的梦想定格在这片贫脊的土地。
20多年来他孜孜以求,克难奋进,将自己铆在教育事业上,从未走出过教育信念的领地。曾经有人劝他进县一中,曾经有人愿意带他到沿海,而且还说,这并没有违背他的初衷,还是在为人民的教育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汪老师说过,他也曾彷徨过,也曾动摇过。但在贫困与艰难面前他最后还是选择了留下,他说了:我不是一叶浮萍,我的根就是背后的这座大山。我生于斯,长于斯,我当然要回报于斯„„对教育的信念与追求让他战胜了自己,因为他知道这里更需要他。
坚定的信念,无悔的追求!
相比之下,我之渺小。我也是出生在蕲春的农村,也曾想鲤鱼跳龙门,因为教师太清贫,因为农村的教师更清贫。我原在清水河乡中学,曾出去过,到沿海转了一回,那都是考虑物质利益太多。外面的世界确实精彩,确实能让自己的物质生活有所改善。但曾经的离开让我愧疚,学生依恋的信笺到现在让我伤痛不已,他们在信中这样写道:“是谁说带我们到长江边野游?是谁说带我们去三角山远眺?是谁说要一直把我们带到初三毕业?„„老师,我们知道你的苦衷,你家里有一位长年患病的父亲,你到武汉去学习连车费也没有„„”看上去是责问,其
实是关心、是不舍。多么淳朴的孩子,多么善良、善解人意的孩子!信我保存着,这些孩子也已经长大,我却永远也无法弥补!汪老师他做得比我好,他没有这样的遗憾,他没有这样的愧疚,他更没有这样的伤痛。我再也不走了,我也要象他那样留下来,留下来在蕲春的教育领地上辛勤耕耘,去扶平曾经的创伤,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学习他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职业风范
22年来,汪老师守望山乡,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勇于探索,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教书育人的能力。他以人为本,科学育人。坚持用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感染学生,鼓励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他关心、尊重每一位学生,他眼里没有一位差生,每一位学生在他的心目中都有他独特的位置,而且他总是不间断地去体察、扶慰他们„„他总是努力着要把他们教育成人成才。他曾说过:“我不求他们都上名牌大学,但求每位学生能成为一位好公民„„”他也曾说过:“我要象陶行知那样‘为了学生,甘做骆驼;与人为益,牛马也做’。我愿意无怨无悔地在教书育人这条道路上坚定地走下
去„„”正因为如此,他虚心学习,认真钻研,不断探索课堂教学、育人新方法。他的课堂实践常常会与新课改的理念不谋而合,他的课堂也常常闪耀着幽默与智慧。灵活的教法,活跃、和谐、高效的课堂,这也带来了沉甸甸的收获:121人次在全国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其中陈卓彬同学参加全省第五届中学生作文竞赛荣获高中组一等奖,范绪枝同学参加“惟乐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特等奖;汪老师的20多篇优秀教案、优秀案例获一、二等奖,教学论文《也说“比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几点尝试》等,分别荣获全国教研成果一、二等奖,4篇优秀论文被华中师范大学收入《新世纪全国语文教师优秀论文年汇》。
行为世范,万世师表!
我,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学教师,几年任教,无所建树,在汪老师面前,脸红耳后。我当奋起而直追,学习新知,更新观念、创新教法,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科学育人,信守为师即要为人师表的神圣理念,维护师德尊严,始终保持着“辛劳之后有欢乐,付出之后是幸福”的良好心态,坚持“课堂才是体现自身价值的地方”。我要细致入微地关心每个孩子,自觉践行着“有教无类”的思想,教育孩子、尊重孩子、关心孩子、爱护孩子、帮助孩子,让每一个孩子的脸
上绽放美丽的微笑。今天的教育,明天的希望。今天的我将是明天孩子成人成才的垫脚石。
学习他爱生如子、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和蔼的笑容,如杨柳春风轻拂;渊博的知识,像山涧清流润涤;关爱的眼神,似阳光雨露沐浴。当学生迷惘于知识的歧路,汪老师来了,旁征博引,细心引导;当学生失意于人生的挫折,汪老师来了,层层分析,丝丝入扣;当学生徘徊在成长的关口,汪老师来了,轻言细语,引导选择、热情鼓励。22年来他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到学生身上,他用爱心、诚心、细心、平等心、责任心和恒心改变了无数山里孩子的命运,用自己的辛劳、汗水和智慧改变了无数贫寒家庭的命运。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的教育就是畸形的教育,失败的教育。爱太沈重!“爱”让汪老师一贫如洗,20多年来,他省吃俭用,几乎是倾其所有来扶助那些家庭困难的学生,为他们的求学之路拨开荆棘、荡平坎坷!
贫困县老师的工资本来就不多,蕲北山区老师的就更加微薄。可是我们的汪老师却用他那微薄的工资,来资助贫困县最贫困地方的贫困学生,一位学生?二位学生?三位学生?不,是一大群学生。20多年来,有的学生没有钱交学费,汪老师就垫上,有的学生没有生活费,他就帮着交了,而他自己却常常借钱吃饭。20多年来,汪老师每年都要帮一二十名学生垫学费或生活费,至今累计数百人。后来,一些学生考上大学了,甚至就读研究生,他仍然继续资助,有时一月要寄上千元,总数累计超过10万,这个数基本是工资的全部!
所以,汪老师是我们四中中年教师中唯一没有房子的人,多年来他租住在学校宿舍。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汪老师的房间内依然有几口学生用的木箱。2002年,汪老师搬进了集资楼,于是在他的宿舍内,简陋的房间内更多的摆满了学生的高低床和学习书籍。多年来,学生与汪老师同吃同住已成为四中一景。最多一次,他安排了8名学生住进了自己的宿舍。他把自己的全部空间和时间,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这片贫脊的山区的孩子们。如今,这里的生活慢慢改善了,可汪老师对学生无私的爱却从来没有改变!
爱得太深,爱得太沉,爱得太久!
这种大爱,让我们很多人惭愧。不说无私地资助学生,不说平等地尊重学生,不说用心地教育学生,盘算如何赚学生钱的老师也有。我为这样的老师感到羞愧,我也为我自己感到不安。因为我顶多算是一位认真负责的、合格的老师,离汪老师还有很长很长的距离。我想,我会爱上我的学生,我已经看到了孩子们的天真、活泼、可爱以及他们希望渴求的眼神。我将以我自己的方式去阐释对学生的爱,对教育无悔的追求。
学习他淡泊名利、甘守清贫的人生境界
22年来,汪老师对学生的爱,对教育的执著,让本来就清贫的他,变得更加贫困、艰辛。“纵有高楼大厦,我只睡床六尺;纵有山珍海味,我吃青菜豆腐一样香”,这就是汪老师人生境界的真实写照。选择了我们四中,就选择了清贫,就选择了艰辛:用水用电不方便,洗衣吃饭更麻烦;回家的路曲折,上班的路艰难;没有钱养家,没有钱糊口。时间在推移,社会在进步,人们的生活在改善。而汪老师仍没有自己的商品房,有的是几十里路以外山乡间的几间土坯砖房;老母年迈,无法照顾;妻儿患病,无从料理;儿女上学,学费难找;没有新衣,也不能温饱„„这是怎样的清贫,这是怎样的坚守,这是怎样的境界!
荆棘丛生,困难重重!汪老师无所动摇,仍旧奉献他的青春。因为奉献、因为追求,汪老师身后硕果累累,荣誉雀起:蕲春骨干教师、蕲春名师、黄冈市优秀教师、黄冈市骨干教师、湖北省骨干教师、湖北省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在蜂拥而至的荣誉面前,他仍是那样的淡定。凭着任何一项,他都可以走出去,获得高薪。对于汪老师来说,这不算是诱惑,这是最基本的生活改善,没有人会说半个“不”字。然而他没有用这些名,去寻得他一家现状的改善。他曾坦言:诱惑不是没有,诱惑归诱惑,心动归心动,彷徨归彷徨„„如果说‘名’,我得过‘全国优秀教师’,这是教师的最高荣誉,已经足够了„„有句话说得好,‘名利于我如浮云’„„
特别是今年5月份以来,各种慰问、荣誉、捐款雪片似的飞来,而且还受到了胡总书记的接见,他确实有点受不了。捐款他交给了学校,在荣誉面前他还激动地说:“这些荣誉属于无数的山区老师,希望更多的人能关注山区教育和山区的孩子们。”“我做得太少太少,获得的回报却太多太多。”“其实这些年我只是做了自己本分的事,不过是一个普通人做的平凡事”。
平凡的22年,清贫的22年;不平凡的精神,不平凡的境界!
这种不平凡的境界、高尚的品格让我感到惭愧。我常感叹个人力量是那么那么地微小,嫌弃教师工资少得是多么多么地可怜,抱怨生活是怎样怎样的不如人意,可汪老师在清贫的生活中凭借个人的微薄之力来坚守着大山的希望。我还有什么借口要说,我还有什么理由嚷嚷!我想我应该做什么啦,过简单的生活,知恩图报,不图索取,面对诱惑,泰然处之,兢兢业业,无愧于教师这个光荣的称号,无愧于正需要我们奉献青春的年代。
汪老师,我心中的一面红旗,教育战线的一面红旗,他飘扬在蕲春大地,飘扬在荆楚大地,飘扬在中华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