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案例汇总(90个)

时间:2019-05-13 11:20: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三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案例汇总(90个)》,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三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案例汇总(90个)》。

第一篇:第三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案例汇总(90个)

第三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案例征集评选活动结果揭晓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7月1日电 今天,由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组织人事报社和组织人事报社联合举办的第三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案例征集评选活动结果正式公布,共评出30个最佳案例,60个优秀案例。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精神,配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组织人事报社和组织人事报社,自2013年7月1日起,以“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基层党组织”为主题,以“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重点,开展了第三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征集评选活动。

案例征集活动经过网上投票和专家两轮评审,最后评出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案例征集评选活动最佳案例30个、优秀案例60个。

一、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案例征集评选活动最佳案例(共30个)浙江嘉兴:以96345党员志愿者服务为载体,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上海浦东:十年磨一剑——浦东“阳光驿站”的十年探索与实践 3 北京朝阳:创新基层党建服务体系,以党建引领社区各项事业发展 4 福建福州:“查述问评”建立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党建责任考评机制 天津静海:以“五建五强”全面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广东湛江:努力实施“失联党员归队工程”,全面提升党员队伍管理水平7 浙江诸暨:“群众档案”——新时期拓展群众工作机制的新举措 8 湖南吉首:“红色股份”——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强基层党组织“向心力” 陕西凤县:实施村干部队伍建设“六化”工程的有益探索 内蒙古林西:推行“1+3”党组织设置模式,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共进 贵州仁怀:走出一条“支部领头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支部创业带富新路子 山东章丘:实施支部“一加三”,固本强基惠民生 13 国家电网丽水供电公司:电力阳光服务便民图的创新与实践 14 贵州贵阳:党员志愿服务进社区 打通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 15 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培树“北疆红色堡垒户”,打造祖国北部边疆草原亮丽风景线 江西丰城:在基层党组织建立矛盾纠纷“金牌调解”的免费“社会法庭” 17 山东青岛:依托干部网络学院建设学习型基层党组织 湖北英山:打造“智慧党建·英山红网”,以党建信息化推动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江苏镇江京口区:构建联系服务群众常态化长效化工作体系 20 西藏南木林:“五项工程”构建流动党员“五化”管理新格局 21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发挥三级“四个作用”,提高司法公正水平22 新疆克拉玛依:强化社区“红细胞”工程,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23 四川凉山:创新设置乡镇(街道园区)“优秀青年人才”党支部,破解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难题 江苏如东:开展“114”惠民行动 打造服务型农村基层党组织 25 河北景县:建立农村支部书记“三定三评一落实”目标考评机制 26 武钢金资公司:以“党建工作创先争优管理系统”为平台,探索“三型”基层党组织建设有效途径 河南洛阳老城区:“负面清单”管理催生正能量 胜利石油:以党员服务社为载体,创建非在职党员服务教育管理新模式 29 江苏海安:“事务代理”构建服务下沉型基层党建新模式 30 江西农大农学院:“立交桥”党建模式创新与实践

二、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案例征集评选活动优秀案例(共60个)1 福建福州台江区:打造“党员诚信店”品牌,破解非公党建难题 2 上海浦东张江:用“感受式服务” 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3 江苏南通崇川区:邻里党建,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500米” 4 北京延庆:“党员魅力秀排行榜”,领航为民服务正能量 5 湖北武汉江汉区: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的路径探索 6 江苏徐州贾汪区:“三三六”法探索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 7 浙江杭州余杭区:街道民主协商议事会议制度的探索与实践 8 江苏淮安:打造“实境课堂”开辟党性教育新阵地 9 中原油田:“家庭党校”开辟社区党员教育新阵地 10 山东济宁:活跃着一支群众监督评议团队伍 福建永定:实支部“e管理”,流动党员“流而不失” 12 上海浦东合庆镇:“1+1+X”的合庆算法 湖北巴东:发展农村服务型党组织,实现农民办事不出村 山东平度:推行“一定两议三监督”工作法,创新村级议事决策机制 15 浙江杭州高新区(滨江):红色正能量 服务在滨江——非公党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湖北利川:贫困山区实施“村社共建”的探索 17 江苏太仓:构建德企党建“365服务圈” 山东寿光:推行“三自”工作办法,加强村级事务管理 四川松潘:一线两翼共发展,三带四帮满园春——深入推进“三带四帮”党内互助工程 国家统计局福鼎调查队: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努力实现“三个提高” 21 湖北红安:推行村干部实绩考核 激发干事创业热情 22 上海理工大学:以区域化党建联建促学校事业全面发展 江苏如皋:畅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健全党员中心户联系服务党员群众长效机制的实践做法 广西南宁邕宁:拓展“六个一线工作法”,激发干事创业活力 25 辽宁大连旅顺口区:实施“123456”工作法实现在职党员进社区走亲连心服务群众 福建省建宁县:党员“110”,服务零距离 贵州铜仁:实施“民心党建”工程促进干群连心同步小康 青海西宁城中区:“365”党代表工作室,搭起群情民意“连心桥” 29 浙江台州路桥区:紧贴青年实际,创意党组织生活 河南登封:“服务能力强、发展能力强”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探索

河南新密:创新农村新型社区党建服务保障新型城镇化建设

四川高县:分类建设发展型村级党组织,助推产业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33 拆掉一张桌 赢得万民心——淮北市推行村(社区)干部集中办公的探索与实践

福耀集团党委:开展“党员典范力量”建设的探索

内蒙古包头青山区:“3×4”探索实施党员队伍纯洁机制建设 36 陕西石泉县:“五步三公开”实现村级组织“阳光运行” 37 浙江宁波江东区:架起沟通“高速桥”,化解群众心里堵

广西南宁西乡塘区明秀南社区:为民零距离,党群谱和谐——创新推行“零距离工作法”

内蒙古牙克石:关于推进为民服务“365”党建模式的探索和思考 40 广东汕头潮阳区:建设一支带头抓党建、带头服务群众的村级书记队伍 41 新疆木垒:开展“农村党员信贷直通车”活动

内蒙古呼伦贝尔海拉尔区:“小微信 大作为”——释放基层党建正能量 43 陕西富平:为民服务“连心卡,群众办事“零障碍”

安徽亳州谯城区:“移动式”网上服务型党组织,让服务“触手可及” 45 湖北孝南:构建3个“1+X”体系,探索“服务型”实现路径 46 浙江东阳:构建行业协会党建新格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湖南常德鼎城区:推行“一本通”规范发展党员工作的实践与启示 48 黑龙江漠河:实施党建创新项目,建设服务型党组织

甘肃陇西:实施乡镇干部“驻村代办、强基为民”工程的调查与思考 50 湖北麻城:建立健全党员质量管理体系

云南弥渡:以3个“1+X”为抓手,全力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52 河南郑州惠济区:以“四个先锋”为载体打造基层服务型党组织 53 河北临漳:以“五步工作法”推动组织工作科学化

辽宁葫芦岛:开启“全天候”模式,全面推进“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 55 重庆永川区:探索推行村(社区)党员日常管理量化考评工作 56 川东电缆公司:坚持三融入三促进 推动党建与企业发展互促共赢 57 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公司:党员“塑形工程”——锤炼党员先进形象新载体

陕西留坝:倾听群众“牢骚话”,唱响服务“好声音”

江西寻乌:推行“1893”机制,着力破解农村党员发展难题 60 青海循化:搭建四个平台全力推进党建信息化建设

一、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案例征集评选活动最

佳案例(共30个)

1、嘉兴市以96345党员志愿者服务为载体打通联系服务群

众的“最后一公里”

党的诞生地嘉兴市大力弘扬“红船精神”,秉承“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着眼于打造服务型基层党组织,以96345党员志愿者服务为载体,充分发挥党员志愿者联系服务群众、团结凝聚人心的作用,组织和引导有能力、有特长的党员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让党员在志愿服务中践行群众路线,让“群众所需有人帮、党员奉献有其岗”,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一、96345党员志愿服务工作背景及发展情况

为满足广大社区居民的需求,提升社区服务信息化工作水平,2003年9月,嘉兴市组建了96345社区服务求助中心,开通了“96345”服务热线。2004年9月,以“党在我心中、我在群众中”为主题,依托求助热线成立了嘉兴市96345党员志愿者总站,是由热心公益事业的基层党组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组成,从事志愿服务的社会组织。2010年12月,总站升格为嘉兴市党员志愿服务中心,统筹推进全市党员志愿服务工作。目前,志愿服务中心已有5.3万名注册党员志愿者,平均参加志愿服务超过50小时,累计服务群众126万人次。96345社区求助服务中心(党员志愿服务中心)党支部,得到了中央、省市等各级领导的批示肯定和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先后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浙江省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十大品牌”等80项荣誉。

二、运作模式及实际成效

中心从搭建组织架构、创新活动模式、健全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

1.搭建“网络化”党员志愿服务组织构架。一是纵向同步建站。按照区域和行业划分,在市本级和5个县(市)建立6个党员志愿服务总站,下设73个镇(街道)分站,村(社区)根据区域划分责任网格,实现了纵向到底的党员志愿服务组织架构。二是横向专业组队。打破党员组织关系和服务区域的局限,按志愿者的专业特长,以市县两级职能部门牵头组建医疗安康、法律咨询、节能环保、治污治水、金融保险等212支专业服务队。如嘉兴电力“红船服务队”采取“永不落幕”的24小时全天候服务,在群众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同时,以一技之长的“明星”党员个人命名,领衔建立318个专业服务工作室。三是面上按需布点。对接需求和供给,在景区、火车站等人流聚集地和规模较大的社区建立了40个“红立方”党员志愿服务驿站,由所在地的党员志愿服务分站安排党员志愿者进行轮值,提供志愿者招募、民生诉求登记及各类便民服务。每个“红立方”还结合实际需求推出了特色服务,如外籍人士较多的穆河社区推出了翻译服务,极大方便了在此居住的外国友人。

2.创新“立体化”党员志愿服务活动模式。一是热线求助常态服务。把96345社区服务求助热线作为倾听民意的重要渠道,24小时为群众提供市民生活类、咨询类、事务类、电子商务类和企业服务五大类120多项服务。如,市本级总站工作人员及420家加盟企业和210名社区一技之长服务者已累计受理市民各类求助226万多件次。二是上门入户结对服务。建立残障人士、空巢老人等弱势群体信息库,由党员志愿者就近结对帮扶。如市第一医院分站的党员志愿者王宏智16年如一日,坚持每周上门为社区患风湿性心脏病的老人李玉英义诊,成了老人的“自家人”。实施“一键通”为老服务工程,为1600多名空巢老人安装“一键通”呼叫系统,由就近志愿者提供应急服务,已经成为空巢老人的“生命线”。三是上街下乡集中服务。将每月的25日定为“党员志愿者服务日”,进广场、进社区、进农村联动开展电器维修、健康诊疗、法律援助、政策咨询等集中性便民服务。今年以来,已经累计服务群众11.7万多次。四是点亮心愿个性服务。广泛动员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开展“点亮微心愿?共筑中国梦”活动,依托媒体、“红立方”、网络等平台向社会广泛征集“微心愿”,活动开展以来,在职党员已认领“微心愿”12974个。

3.健全“规范化”党员志愿服务管理机制。一是公开服务承诺。推行服务承诺,党员志愿者接到派单后,统一佩戴“96345”党员志愿者服务证,使用志愿服务logo,承诺在15分钟内到达,服务过程不接受求助者的吃请和赠礼,仅收取材料成本费用,服务完成后请被服务对象填写服务意见反馈单,由总站进行电话回访,全程接受群众监督。二是强化教育培训。出台《96345党员志愿者培训制度》,整合各类高校、社会培训机构、专业社工组织等资源,强化志愿者岗前培训、专业培训和骨干培训三个环节,递进式提高志愿者素质。如,以中心主任命名的“骆叶青志愿者工作室”,组建了“党员志愿者沙龙”,为志愿者搭建了交友聚会、交流互动、学习借鉴、共同提升的平台,已累计培训志愿者1万多人次。三是注重激励保障。创建“时间银行”,实施“服务积分卡”制度,将党员志愿者的服务时间记录在册,可兑现生活用品、家政服务或者将积分转赠给结对帮扶对象,有效形成了“奉献-积分-激励-奉献”良性循环机制。同时,与保险公司合作,为注册党员志愿者提供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三、成功经验

把握好四个方面的关系,是我市党员志愿服务不断向前发展的成功经验。1.把握好集中推进与长期坚持的关系。针对“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实际,嘉兴市推行了以“勤奋工作敬业岗”和“服务社会奉献岗”为主要内容的党员“一员双岗”制度。十余年来,党员志愿服务作为“服务社会奉献岗”的主要途径,嘉兴市始终秉承集中推进、长期坚持的原则,在党员志愿者的带动下,使志愿服务走进千家万户,并吸引着更多党员、群众加入到志愿服务队列,依靠的是党员志愿服务平台的建立巩固,志愿者队伍的丰富拓展和各项工作制度、服务机制的不断健全。平台与机制的相互作用,让志愿服务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2.把握好组织供给与社会需求的关系。根据群众的实际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中心整合24小时电话服务热线,开发网络求助、短信求助等方式,丰富完善服务内容,创新活动载体,在服务群众中赢得好口碑,树立品牌影响力。同时,采取严把准入与竞争择优、低偿服务与无偿奉献相结合的加盟企业制度,为居民“量身打造”优质的服务,推动了中心社会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双赢。

3.把握好帮助群众与教育党员的关系。党员志愿服务将“助人”和“育人”结合起来,充分尊重志愿者意愿,针对不同受助对象开展不同的服务。不仅让党

员在“助人”的过程中,体验社会、履行宗旨、实现自身价值,而且进一步拓展了党员日常教育管理的空间,建立党员柔性教育管理机制,实现了单位和社会党组织对党员的“双重”管理。

4.把握好普遍服务与专业提升的关系。针对许多服务项目专业化要求高的现实,中心特别培育和吸纳了一部分有专业素养的志愿者。同时,为防止把志愿服务做成少数技术精英参与的事业,通过采取“专业社工+党员志愿者”的模式,加强对普通志愿者进行技能的培训,提升志愿服务水平,逐步培育孵化各类公益性社会组织。

四、有益启示

1.96345党员志愿服务模式,契合了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把不同层级和不同领域的党员有效组织起来,形成了联系服务群众“规模效应”。针对社会阶层分化、党员队伍结构复杂化和党员流动加快等新变化,打破党员党组织隶属关系和身份限制,依托建立中心、总站、分站以及专业服务队等组织,整合原归属于不同“条”、“块”,分散在不同层级、不同领域的党员,使其担当了“单位人”和“社会人”的双重角色。

2.96345党员志愿服务模式,创新了基层治理的方式方法,鼓励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推进了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该模式体现了党委政府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理念的转变。依托各类平台,广泛吸纳社会公共机构、个私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体等参与其中,既充分调动了社会主体广泛参与社会事务,维护社会和谐,又直接承担了政府部分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有效缓解了社会治理压力,提高了社会治理能力。

3.96345党员志愿服务模式,顺应了信息化迅猛发展背景,符合党员群众生活方式的转变,以更加简便灵活的方式把党员和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心充分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不断完善党员志愿者管理信息系统,先后开通了短信求助、网络服务、空巢老人“一键通”应急呼叫系统等高效便捷的渠道,构建一个覆盖全市的志愿服务平台,实现了志愿服务管理方、供给方、需求方三者间的对接,推动了服务到点到事到人。

4.96345党员志愿服务模式,激活了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资源,紧扣新形势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功能定位,体现了执政为民的价值取向。党员志愿服务坚持

服务为本的理念,立足于具体事务,将公共服务平台融入其中,拓展了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从城市、居民延伸至农村、农户,最大限度地对接群众需求,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同时,健全关心关爱党员的工作机制,并注重把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

5.96345党员志愿服务模式,搭建了党员长期发挥作用的平台和载体,打破了志愿服务的阶段性限制,有利于党员以多种角色、在多个舞台上长期展现先进性。党员具有先进性因子,相对于岗位服务而言,志愿服务有效彰显了党员的党性修养和价值追求,是党员融入基层、群众的重要切入点。中心为不同层次、不同特长的党员在工作岗位和日常生活中经常性发挥作用、体现先进性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实现了志愿服务与岗位服务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2、“十年磨一剑”——浦东新区阳光驿站十年的探索与实

1990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浦东开发开放重大决策,浦东的经济和社会形态随之发生巨大变化。面对经济大发展、市场大开放、社会大转型、人员大流动的新的区域化特征,浦东新区组织部门始终秉持“一流党建促一流开发”的党建工作理念,以阳光驿站的创立和建设为有效抓手,精心打造区域性、服务型、开发式、专业化的党建工作平台。经过10年的努力和积累,浦东新区阳光驿站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效和社会反响。

一、背景与动因

十年来,全区阳光驿站在区委组织部和各街、镇、开发全区党(工)委的直接领导下,在市党员服务中心的业务指导下,按照打造区域性、开放式、双建制、专业化的党建工作载体的总体思路,新区阳光大胆探索,不断完善,以全面适用的功能定位、齐全完备的设施场馆和便捷温馨的接待服务吸引了全区各类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到此活动。十年来,累计接转党员组织关系10多万人次,服务党员活动30多万人次,得到了全区广大党员群众的一致好评。

浦东新区阳光驿站及其服务网络的创设和建立,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一)探索新形势下适新应变、深化“三服务”理念的载体创新

浦东开发开放的全面启动,吸引了大量从商、从业人员,新经济、新社会组织数量随之急剧增长,党员的流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在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面前,传统的工作理念和方法已难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如“两新”组织党组织未同步及时建立,党的组织覆盖、工作覆盖存在盲点,不少的“两新”组织和大量流动党员存在活动无场地开展,组织无地方归属,党员身份无地方挂靠,党费无地方缴纳,党员的权利和义务无法正常履行的现象。这就要求基层党建的理念和方式不断创新,特别是要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党内关爱和服务工作机制,将浦东“三服务”理念(党的上级组织为党的基层组织服务、党的基层组织为党员服务、党的各级和党员都为群众服务)落到实处,探索建设多功能、开放式的公共管服务平台,为“两新”组织和党员提供服务。

(二)探索社会化、标准化、品牌化的党员服务平台的现实途径

阳光驿站的创设,本职还在于服务。一方面,伴随着市场经常快速发展,部分党员在经济社会结构调整中成为弱势群体,需要组织给予更多关心和服务;另一方面,“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起步后,迫切需要一个能够为“两新”组织党员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而且从实际来看,这个平台必须是开放式的,因为要面向社区范围内所有各类型的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是社会化的,必须走志愿服务、互助服务的路子,去除行政化的倾向;必须以阳光驿站为主体,为新区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群众,打造适应新区特点、满足党组织和党员群众需求的服务品牌。

(三)探索加强党员管理、保持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客观需要

党员队伍的教育管理,特别是在社区和“两新”组织的党员,流动性较强,“口袋党员”甚至是隐形党员都占有一定比例,这部分党员如何发挥作用,以及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都存在一定问题。通过阳光驿站的党员服务窗口,指导和动员社区各类党组织的党员到阳光驿站开展活动,工作人员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党员到阳光驿站办理组织关系转接等相关手续,使党员体会到作为一名党员享有的权利和应该尽到的义务,从而激发和调动党员的主体意识和党性观念。有的“两新”党员说,之前在企业里一直忙经营、忙生产、忙科研,只有到阳光驿

站支部党员一起组织活动、开展交流,见到阳光驿站的党员墙、先锋榜,才更加直观地体会到自己身为一名党员的荣誉感和归属感,阳光驿站是真正的“‘两新’党员之家”、“流动党员之家”。

二、做法和措施

阳光驿站从创建伊始到不断成熟,从点上探索到面上推广,从硬件设施齐备再到功能品牌提升,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试点探索阶段。最早在浦东新区成立阳光驿站并进入实质性运作的,是2003年9月成立的陆家嘴社区阳光驿站。阳光驿站之所以最早起源于陆家嘴,跟社区所处位置有必然的联系。陆家嘴社区处在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中心区域,这里的“两新”组织驻区单位达到6500多家。陆家嘴社区“两新”组织的党建工作,较其他社区比较早地遇到了一些新问题。陆家嘴街道党工委在市委和区委组织部门的支持下,坚持“三服务”理念,按照建设区域性、开放式、双建制、专业化的党建工作载体的思路,开始了建立阳光驿站的探索。在创立之初,陆家嘴社区阳光驿站以流动党员的接纳地和“两新”组织党组织孵化器为目标定位,以“居民区党员服务站”和“楼宇综合服务站”为功能延伸,推行“以居带楼、以站连片”的工作模式,在建立初期孵化了6家“两新”党支部、挂靠90余名“两新”组织党员和流动党员。同时根据党员群众需求,利用陆家嘴社区现有的师资、场地等资源,陆续创设了阳光讲坛、阳光驿站青年联谊会、党员业主创业者联谊会、阳光志愿者服务、党建研究会等结构队伍和基本服务项目。

陆家嘴社区阳光驿站的创设,开了浦东新区党建工作风气之先,为后续全区面上普遍推开积累了宝贵经验,也得到了社会各方的关注和肯定,成立10年间,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类人员2917批10万多人次。2004年9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贺国强同志在视察陆家嘴阳光驿站后,批示指出:“阳光驿站是新形势下加强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有益探索,应该继续实践、完善、提高,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推广”。陆家嘴阳光驿站已经成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的现场教学点,上海市委党校教学基地,上海市党员服务中心示范点。

第二阶段:扩面强基阶段。在陆家嘴等社区探索基础上,区委组织部对全区面上阳光驿站的建设和运作进行统一推广、分类指导。针对各基层阳光驿站基本条件参差不齐,存在组织归属不

一、硬件设施不

一、经费保障不

一、人员配备不

一、工作职能和服务要求不一的情况,区委组织部按照有接待窗口、有党组织和党员活动场所、有分管领导和部门、有专职工作人员、有流动党员党支部、有党建阅览室、有基本设备、有运作经费等8个方面的基本要素,大力推进阳光驿站建设工作的全面建设。同时,将组织工作中部分党建工作职能下移到阳光驿站,切实赋以阳光驿站一定的职能和事权,提升其参与基层党建工作的程度。另外,市和区两级党员服务中心成立验收工作组,对各街镇阳光驿站的建设、运行进行专题指导和验收,对验收合格的阳光驿站,由市委组织部从全市党建经费中一次性拨付五万元,支持阳光驿站硬件建设和软件提升。验收组深入各街镇,一对一认真指导,有效推进了全区面上阳光驿站标准化建设,极大地促进了全区阳光驿站的全面推广和基础夯实。

经过近几年的持续推进,目前在全区38个街镇、开发区已实现了阳光驿站的组织和工作覆盖,很好地顺应了全区基层党建工作由区属向区域、党的管理体系由垂直向网络转变的要求,很好地顺应了党建工作引领社会、发动党员、服务群众的时代要求。

第三阶段:品牌创建阶段。从2006年开始,区委组织部在全区范围内,开始持续开展“阳光驿站特色工作创新活动”,特色创新工作评选以召开特色工作发布会的形式进行,侧重考查工作内容的创新性、影响力、认可度和实效性。每次发布会由基层阳光驿站负责人进行概述,经过基层互评、专家点评和综合评审,每次产生10个创新奖,对获奖的基层阳光驿站,由新区颁发“浦东新区阳光驿站特色工作创新奖”,通过创新活动评选促品质提升,以品质提升促品牌建设,力求一站一景、一站一品,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成效。在推进阳光驿站品牌化建设过程中,始终着眼于将阳光驿站打造成为区域化党建工作重要平台,区域内党建活动中心、教育培训中心、党建工作指导和保障中心、形象展示中心、党组织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中心的目标,做实、打响阳光驿站品牌。全区38个阳光驿站涌现出了一大批本区域内富有特色、优势突出、成效显著的工作品牌。

阳光驿站品牌化培育工作,不仅为基层阳光驿站提供了交流经验、展示成果、取长补短、提效增能的平台,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各级党组织以品牌创建、工作创新为动力,积极探索和不断实践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使全区基层党建工作展示出异彩纷呈、特色鲜明的多样化特质,丰富了浦东新区基层党建工作的形式和内涵。

三、成效与反响

经过10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建设和完善,阳光驿站的功能不断强化,内容不断扩展,机制不断完善,在队伍建设、平台搭建、长效管理、深化服务等多个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浦东新区基层党建工作中发挥了应有作用。

(一)抓组建,强队伍,强化组织优势,壮大了基层党务工作力量 新区阳光驿站的主要负责人由所在街镇经验丰富、能力突出的党务工作者担任,配备专职骨干,加大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力量。各阳光驿站还普遍建立了阳光法律咨询服务队、阳光医疗服务队、阳光教室服务队、地铁志愿者服务队、党员志愿者工作室等一大批阳光驿站的专门队伍和服务部门,在具体的党务工作开展过程中,这支队伍经受了锻炼、提升了能力、积累了经验,成为全区基层党务工作者当中一只十分重要的力量。阳光驿站还结合党的生日、党员活动、为民服务工作的开展,从街镇既有的在册、在职党员中培养了党员巡讲团、阳光讲师团等主题活动队伍,有效地扩充了党员志愿者队伍,壮大了阳光驿站的服务力量。如陆家嘴阳光驿站有效整合陆家嘴社区党员志愿者资源,组建了5支特色志愿服务队,吸引楼宇中500多名青年党员(团员)参加,服务党员群众3000多批近2万人次;花木街道阳光驿站从2005年以阳光网络服务平台为载体,吸引了区域内近200家企业的中青年骨干,为困难群体、党员、劳模提供帮助;上钢社区阳光驿站将社区居住的60多位志愿军老战士、80多位“两弹一星”老功臣、60多位全国和上海市劳模进行有效整合,作为理想信念教育、形势任务宣传、红色主题宣讲的重要资源和力量,使阳光驿站的工作更加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抓载体,搭平台,突出服务优势,拓展了党员服务管理内涵 全区各基层阳光驿站结合工作职能和党员群众需求,进一步明确阳光驿站的服务平台、服务内容、服务方式,以文明创建、组团服务、扶贫帮困、医疗服务、社区建设、法律援助等公益事业志愿服务活动为主,并在拓展阳光驿站服务内涵和方式的过程中,搭建服务平台,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载体,提升服务质量,实现服务内容的全面覆盖。截至目前,开发的阳光服务项目达20几项。一是以阳光驿站为基地,积极推进规模以上企业建立党组织,加快新经济组织党组织孵化,积极探索在市场、社团组织、农村合作社建立党组织,在全区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中发挥积极作用;陆家嘴阳光驿站从建立初期的6家“两新”党支部、90

余名党员,发展到目前53家“两新”党组织、1200余名党员,切实体现了党建全覆盖的孵化功能。二是阳光驿站充分发挥了各类党组织资源交换和平台协同作用,努力搭建党组织和党员为社区、为群众双向服务的平台,使阳光驿站真正成为区域内驻区单位和群众提供服务的重要枢纽,成为区域内党员践行宗旨意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桥梁和窗口;浦兴社区阳光驿站聚焦党员争做志愿者,将区域内的驻区单位、在职党员整合起来,成立党员志愿者队伍,在地铁车站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岗”,2012年5月巨峰路站的党员志愿者队伍正式命名为“大爱先锋队”,阳光驿站的党员志愿服务工作掀开了新的一页。三是精心打造党组织和党员群众的温馨家园,为区域内的党组织和党员提供各种服务,特别是为“两新”组织党员提供个性化、有效管用的服务,有力加强了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潍坊社区阳光驿站紧紧围绕社区党工委“布点划片”实现楼宇党建工作全覆盖的要求,推进阳光服务进楼宇,在各个楼宇设立以楼宇物业为依托的党员服务点,将党的组织建设、党建实务知识、区域活动信息、社区各类活动资源摆放到党员服务点,便于“两新”党员了解和掌握,并定期在楼宇片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切实增强了“两新”组织党组织的活力和凝聚力。

(三)抓规范,强管理,彰显品牌优势,健全了基层党建长效机制 全区阳光驿站建设一直按照区域化着力、项目化推进、品牌化培育、规范化管理的总体思路,建立了一套切合实际的党员服务管理的规章制度,作为长效机制,规范管理、认真落实,实现了党员服务管理工作的全覆盖,打造了一批阳光驿站服务项目品牌,进一步夯实了全区党建工作基层基础。一是以开展阳光驿站十佳窗口创评活动为抓手,抓规范服务和质量提升。创评活动严格按照硬件设施佳、功能拓展佳、工作创新佳、常规工作佳、窗口形象佳、支部建设佳、队伍建设佳、团结协作佳、制度建设佳、保障支撑佳等十佳标准,每年在全区所有阳光驿站中开展自评、互评、综评,产生10个示范窗口,有力促进了各阳光驿站水平提升和自身建设。二是以远程教育双创双争活动为载体,抓运维管理和示范建设。加强对全区1000多个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终端站点的运行维护,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工作热情,从2009年开始,在全区开展主题为“创先进教学平台、创示范终端站点,争当优秀站点管理员、正当学用标兵”为主要内容的双创双争活动。采取年初申报、年中预审、年末评选的方式,每年评选产生示范站点10个,先进站点20个,十佳指导员10名,学用标兵20名,对推动阳光驿站远

程教育功能的提升和完善,起到了较好效果。三是以工作制度的制定和落实为重点,抓长效管理和制度建设。根据阳光驿站的工作特点,先后制定了《阳光驿站窗口接待规范化实施意见》、《首问责任制》、《阳光驿站工作例会制度》、《党员志愿者服务管理制度》、《流动党员党支部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进一步提升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坚持阳光驿站站长的工作例会制度,按照功能相近、地域相邻的原则,每季度分片区举行阳光驿站工作例会,及时明确要求,反馈情况,加强沟通;建立“党务专门家”培训平台和工作机制,将党务专门知识和实际操作作为培训的重点内容,对基层的专职党务工作者进行培训,作为基层党务干部丰富知识、开拓视野、更新观念、提高能力的重要载体和长效培训工作制度;建立“阳光讲坛”党建工作学习长效制度,论坛以服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为宗旨,交流各阳光驿站好的经验做法,使论坛成为基层党组织开展工作的有力帮手,从2007年开设至今,已经举办了24期,这对于建立健全党建工作交流制度,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水平起到了明显作用。

四、探索和启示

2013年9月,在阳光驿站正式成立10周年之际,浦东新区隆重举办了阳光驿站成立10周年“播撒阳光路”图文巡展、“阳光广场惠民服务”大型志愿者服务、“阳光牵手”、“阳光书屋、阳光关爱”、编印《阳光驿站十年集萃》、阳光驿站成立十周年专题研讨会等系列活动,系统总结阳光驿站十年来的工作和成果,谋划和展望阳光驿站的未来和前景。

回顾阳光驿站成立十年来的探索实践,我们深深感到,阳光驿站的成立和发展,跳出了“就党建抓党建”的传统思维和既有模式,开辟了一条加强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的新途径,这对于创新和深化基层党建工作思路,完善和健全基层党建工作制度,提升和增强基层党建工作实效,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一)转换工作思路、更新思维方式,是阳光驿站工作扎实推进的前提条件。新的历史条件下,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群众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日趋多元,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有效实现党的领导,靠传统的居高临下、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式以及完全不可行,单靠开开会、发发文、读读报那一套工作方法和组织生活已根本行不通。对于基层党员,特别是对社区

在职党员、“两新”党员和流动党员而言,如果党组织的服务职能缺失就不可能凝聚到人心,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也无活力可言。只有彻底地打破传统的党建工作的思维定势并抛弃传统的工作模式,以阳光驿站为平台,以服务企业、服务党员、服务群众为根本宗旨,把党的领导寓于阳光驿站为社区、为党员、为群众服务的工作之中,基层党建工作才能有更广阔的发展天地,阳光驿站也才能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是阳光驿站工作顺利开展的根本基础。全区各街镇、园区党组织和主要领导高度重视阳光驿站的工作,建立了各基层党(工)委统一领导,新区党员服务工作业务指导,各相关委办局积极配合的工作格局。各级党(工)委高度重视,把阳光驿站的建设、发展摆在重要议事日程,作为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抓手,结合区域实际,精心组织,扎实推进,抓组建、建队伍、选项目、树品牌,从人、财、物等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有力保障,形成了上下互动、左右联动的良性工作态势,使阳光驿站的工作开展起来有抓手、有资源、有载体,从根本上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凝聚人才队伍,加强队伍建设,是阳光驿站工作不断深化的重要保证。阳光驿站的工作,最主要的取决于基层党务干部的工作能力和各类党员队伍。阳光驿站的工作,很大一部分是需要通过组织和发动在职党员、群众一起参与、共同开展的,这就需要我们的工作人员,不仅要有专业精通的党务知识做基础,而且需要有凝聚党员群众的人格力量,把党员骨干、积极分子、群众代表发动起来,共同做好管理服务。同时,更要求我们的党务干部要有视党建为事业的责任感、使命感。一支好的阳光驿站的工作队伍,不仅能够将本站的工作做好,还能带动周边的阳光驿站和“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开展。因此,必须要十分重视党务工作者的发现、培养、锻炼,通过抓源头、强培训、促成长,在阳光驿站中培育建立一支有信仰、素质高、能力强的专职党务工作者队伍,使阳光驿站的各项工作有坚实的人才队伍保障。

3、北京市朝阳区“红芍社”: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服务管

理创新

红芍社,是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地区芍药居二社区党员服务中心的名称。本着“以党建促社建”的工作理念,红芍社不断创新基层党建服务体系,以党建引领社区各项事业发展,将基层党组织建设与社区服务管理创新紧密结合,丰富了基层社会服务管理的内涵,增强了群众的归属感,使社区成为了气氛祥和、秩序良好的文明模范单位,“红芍社”也成为北京市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一张“闪亮的名片”。

一、案例背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强调,党组织要“引导群众参与服务、自我服务、互相服务,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服务格局”。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以党建带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地区芍药居二社区始建于1991年,占地面积14.3公顷, 现共有居民4834户,常住人口约10500人。社区居民包括军干属、教师、城市改造异地安置人员、回迁上楼的农转居人员和非户籍常住人口等等,人员结构比较复杂。社区刚成立时,因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缺失、“新居民”与“老市民”思想观念与生活习惯存在差异、农民转居后就业困难等,导致了“新居民”对社区生活不适应、农转居人员与老城镇居民之间的邻里矛盾不断升级、社区秩序混乱等问题比较突出,给社区管理带来了很大挑战。

2003年6月,芍药居二社区党委、居委员会正式成立。经过6年的辛苦努力,到2009年,社区基本上解决了老大难的环境设施问题,农转居住户与城镇老居民的关系得到了融合,社区基层党的建设、文明和谐社区建设取得显著进步。2009年7月,根据区委“建组织、建阵地、建服务体系”的要求,经上级批准,“红芍社”正式成立,它是芍药居二社区的党员服务中心,是基层党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阵地,更是全体党员为社区群众服务的中心。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红芍社”现已成为流动党员的接纳地、区域内基层党组织共享资源的平台、“两新”组织构建基层党组织的孵化器和社区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窗口。

二、主要做法

(一)创新组织架构:从“找党员”到建立“金字塔”网络化管理体系 社区党委成立之后,经过半年多走家串户的艰苦工作,摸清了社区人员结构,了解了社区党员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在太阳宫地区工委的指导下,社区党委按照“分级负责、密切联系、有机互动、包干到人”的思路,创造性地构建了“社区党委—党支部—党小组—党员—群众”五级“金字塔”式网络组织体系。社区党委联系6个党支部,6个党支部联系22个党小组,每个党小组联系若干名党员,每名党员联系两层楼群众。这一体系组织严密、分工明确,基本上实现了“思想政治工作全覆盖、居民情况信息全掌握、社区党员群众全联系”。

“金字塔”网络化组织体系运行以来,在组织党员活动、反映社情民意、帮扶党员、服务居民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在2008年奥运期间,社区开展应急演练,在10钟内就紧急集合起100多名党员。借助这一体系的运行,社区党委动员党员、服务居民的能力大大增强,党员同党组织紧密联系在一起,居民的心逐渐凝聚到社区党委周围。

(二)注重制度建设:制订以“四个一”、“六个代办”和“八个必访”为主要内容的工作制度

以党委为核心,凝聚社区党员的力量为群众服务,是红芍社成立的初衷。为此,红芍社制定了《党员服务中心服务规范》,明确首问负责制、服务责任制,规定了为民服务的详细内容和质量标准。同时,为了让社区党员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红芍社制定了党员议事、党内听证等制度,健全评议监督机制,坚持党务公开,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此外,为实现服务群众规范化,社区党委制订了以“四个一”、“六个代办”和“八个必访”为主要内容的工作制度。“四个一”,即确定一批重点服务对象、发放一个便民联系贴、开辟一条服务热线和组建一支志愿服务队伍。“六个代办”,即对重点对象提供组织关系接转、身份证办理、老年证办理、公园年票办理、水电气费缴纳、医疗费报销等六项入户代办服务。“八个必访”,即生病住院时必访、生活发生困难时必访、家庭发生意外时必访、家庭发生矛盾时必访、邻里之间发生矛盾时必访、房子乔迁时必访、有思想顾虑时必访和原单位生活待遇不落实时必访。通过上述制度,红芍社初步构建起了服

务对象明确、联系渠道畅通、社会参与广泛的为民服务体系,满足了党员和群众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三)拓展党员服务领域:开展全天候、全覆盖的服务

为了向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社区党委重点抓好“五个面向”服务:一是面向全体居民的学习培训服务,定期聘请专家、教授、老党员讲课。二是面向党员、群众的便民利民服务,设立党员志愿接待岗、谈心室、志愿帮扶队等,并与驻区单位建立协作关系,开展医疗、理发、购物等义务上门服务。三是面向老年人、残疾人、儿童、优抚对象等特殊群体的服务,如一对一结对帮扶、成立残疾人康复俱乐部、开通爱心电话等。四是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如通过劳动保障康复站,为失业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心理疏导、开发岗位、提供资金等一条龙服务。五是面向辖区单位的社区化服务。近年,红芍社又建立并逐步完善了社区“10910”为民服务体系,内容包括:办理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就业信息、为新生儿办理入户手续证明等“10”项服务;代办党组织关系接转、最低保障金初审、法律援助及法律事务咨询等“9”项服务;为残疾人、空巢老人提供购物、取邮件、整理室内卫生、精神抚慰等“10”项专门服务,总共包括210个服务细目。

为了发挥党员在服务居民中的主体作用,红芍社组织党员积极参与“社区关爱、“帮扶结对”等活动,建立“党员责任区”、“党员责任户”、“党员示范岗”,开展“争当模范党员”等党性实践活动,在社区内倡导“一个党员一面旗帜”、“有困难找党员”的理念,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2009年,红芍社设立了党员志愿服务接待站,共有近两百名党员参与,每天为居民提供咨询服务。截至2013年,党员志愿服务接待站共提供服务6000余人次。同时,由社区党员带头发起,红芍社还成立了“七彩袖标”志愿者服务队,每天活动在社区的各个角落,为社区百姓提供志愿服务。如今,社区居民在家中打一个电话,“红芍社”就可以提供家政、维修、送货等服务。居民有择业需求,可以参加红芍社一年365天不间断开展的就业培训。生活困难的党员群众,可以到红芍社申请领取“爱心卡”。目前,社区居委会已经向600多名居民发放了“爱心卡”,领卡人每周都可以到服务中心的“爱心超市”领取生活必需品,真正感受到了组织的温暖。

(四)创新党员教育管理:以“天天课堂”为教育平台

开设“天天课堂”,是芍药居二社区党委探索新形势下党员教育管理方法和途径的新尝试,也是基层单位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生动实践。“天天课堂”创办于2009年,初期学员以社区内的党员为主,后扩大到社区居民。“天天课堂”的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必修课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特理论等课程,旨在提高地区广大党员的理论水平和党性修养;选修课内容涉及文艺、书画、法律、英语、理财、烹饪、科学、健身等30多个领域,旨在丰富辖区居民业余生活,提升居民综合素质。“天天课堂”的老师多由“社区能人协会”的成员承担,课程每月更新,节假日不间断,居民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行选课,自觉听课。2010年至2013年的4年间,“天天课堂”共提供课程2千余场次,听课人数达4万8千余人次。

(五)丰富社区文化建设:创建“红色之家”品牌,增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家”,说的是一种认同感、归属感。社区党建要取得党员群众的支持和认同,文化建设是不可忽视的基础工作。社区党委在筹建党员服务中心之初,便通过入户走访、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征求党员意见,将主动权交给党员,让党员尽快融入这个大家庭。社区党员则积极出谋划策,像建设自己的家一样建设红芍社,红芍社的社名、社歌、社训、形象标识甚至中心的陈设布置均出自社区党员之手。针对居民的多元化需求,社区设置了文体活动中心,成立了舞蹈、大众读书、合唱三个协会,组建了乒乓球、书法、太极、钓鱼等8支文体队伍,组织开展了大量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娱乐活动,吸引党员群众参加。通过学习、表演、比赛,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大大增强,居民们自豪地说:“红芍社就是咱芍药居二社区党员和群众的‘红色之家’”!

三、主要成效

(一)通过建组织、建阵地、建服务体系,密切了党群关系,增强了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推进和绿化隔离地区建设,朝阳区的农村居住格局以及产业发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社区党的建设和社区管理成为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而通过“建组织,建阵地,建服务体系”来发挥农村地区党

组织的作用,是加强社区管理的一个重要途径。红芍社为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在基层社会发挥作用、施展才能提供了舞台,增强了社区党委的凝聚力,获得了居民的高度认可。在2012年举行的社区党委和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中,两委班子人员均以高票当选。自2010年以来,社区先后荣获“北京市模范集体”、“北京市先进社区居委会”、“北京市基层妇女组织先进集体”、“北京市工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基层妇联组织示范社区”等荣誉称号。2012年7月,社区党委荣获“2010-2012年度朝阳区创先争优基层党组织”称号。

(二)通过常态化的教育和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社区党员群众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卓有成效的“天天课堂”不仅为社区党员教育管理开辟了新的途径,也大大丰富了社区广大群众的业余生活,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各项服务活动激发了社区居民的归宿感和责任感,提高了居民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质;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吸引了居民们踊跃参与,愉悦了身心,增强了团结。通过这些活动,社区还培养出了一个高素质的“社区智能团”,目前,“社区智能团”已有16位成员,涉及文艺、体育、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成为发展社区文化的一支骨干力量。2010年以来,社区先后被评为“首都文明社区”、“首都绿色社区”、“全民健身明星社区”。社区内的多个家庭获朝阳区“藏书家庭”、“学习型家庭”称号。2012年,红芍社百姓宣讲团获北京市“十佳基层百姓宣讲团”称号。2013年,社区文艺组织“红芍越剧社”获得了朝阳区传统文化教育项目一等奖。

(三)通过以党的建设带动社区建设,“红芍社”成为了构建和谐社区的品牌。

红芍社党委以党员为骨干,以联系群众、及时反映群众意愿和诉求为己任,妥善协调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和利益群体关系,得到了社区居民的高度支持和认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进社区文化的再造,促进了和谐社区文化的形成。红芍社党员服务中心不仅善于调动区域内的党组织和党员广泛参与所在区域内的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的事务,而且善于优化整合周边社会资源,共建共享,为和谐社区建设提供了样板。如今,“红芍社”被社区居民亲切地称为“咱们的家”。用社区老党员赵玉琢老人的话说:“这里给了我展现自我的舞台,这

里让我的生活更充实”。社区居民中传唱着一首歌:“红芍社,美丽的家,朝霞染红芍药花。社区党委聚力量,关注民生暖万家。服务体系全覆盖,千家万户少牵挂”,这是对红芍社最真实的评价。

四、启示

(一)搭建合理的社区党建工作组织构架,是创新社区服务管理工作的前提。强有力的组织是保证各项工作贯彻落实的前提条件。目前,城乡社区的基层组织大多为社区党委和党支部二级组织,在此基础上,如何扩展党组织的覆盖面、建立一个更加严密、更加有效的组织体系,决定着社区服务管理工作能否有力地推进。将党组织工作体系延伸至每一个党员,以党员联系社区内的每个单位、每楼每户,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可以改变以往各个基层党组织之间党建资源、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不能共享、活动单调贫乏、无法吸引党员积极主动参加党组织活动的局面。这样既能确保组织领导的稳定性,又能促进党组织与社会各方组织的联系,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这一点上,红芍社的金字塔网络体系是值得借鉴的一种方式。

(二)丰富党建工作内涵,是吸引和凝聚广大党员参与社区服务的动力。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坚持把服务放在首位,围绕中心抓党建,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营造一种有利于党员教育的氛围,让广大党员在一种良好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受感染、受启发、受教育,是凝聚党员、激发党员活力的有效途径。红芍社通过举办“天天课堂”,使广大党员主动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最新方针政策;结合党的各种纪念活动,组织开展“创先争优”主题教育;通过座谈、心得交流等形式,把对党员教育的方式由单向灌输变为双向交流;通过组织党员志愿服务岗,激发党员的自我认知和责任感,等等,这些都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三)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群众,是建设和谐社区的有效途径。党员是社区居民中的优秀群体,是构建和谐社区的生力军。但党员在社区中毕竟是少数,建设和谐社区,仅靠党员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如何充分发挥党员 的先锋模范作用,对促进和谐社区建设意义重大。通过建立制度,对党员设岗定责,明确岗位职责和任务,让广大党员成为党组织的信息员、监督员、联络员;通过发动党员积极参与各种志愿活动、宣传活动,树立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发挥党员的骨干作用。芍药居二社区从一个事事难的“多无社区”,到一个事事易的“全有社区”,上述注重以党员的模范作用带动居民群众共同参与社区建设,是一条值得借鉴的经验。

4、福州:“查述问评”完善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

党建责任考评机制

一、背景与起因

针对有的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不愿抓、不会抓党建的问题,2012年福州市认真贯彻落实中组部《关于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的实施意见》(中组发〔2012〕6 号),积极探索实行市、县、乡“三级联述联评联考”制度,做到述职述党建、评议评党建、考核考党建、任用干部看党建,积累了一些初步经验。根据市委的部署,福州市委组织部对基层的探索及时进行总结,进一步在全市建立健全市、县、乡“三级联述联评联考”制度,将党建责任考评的重点放在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身上,推动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落实基层党建第一责任人责任,不断深化和巩固创先争优活动成果。特别是2014年以来,结合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明确和落实乡镇(街道)党(工)委抓基层党建工作的责任,突出考核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和推进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等工作情况,以此促进基层党建目标任务的落实,不断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2013年以来,由市委领导带队,市委组织部已经在全市12个县(市)区普遍召开了1-2次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党建专项述职会,初步形成了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党建责任考评常态化、长效化工作机制。实践证明,开展市、县、乡“三级联述联评联考”,是建立科学有效的基层党建工作考评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创新举措。

二、主要做法

1、深入基层“查”。开展专项述职前,以随机抽查、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乡镇(街道)党建工作情况,把问题找准。一是随机抽查。建立月抽查制度,每月市委组织部从县(市)区中随机抽取5名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要求围绕履行党建工作职责、落实基层党建工作任务等进行述职。二是问卷调查。市、县两级组织部门向述职对象所在乡镇(街道)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发放调查问卷,调查问卷涵盖基本情况、面上工作、任务落实、特色亮点、薄弱环节等内容,调查了解乡镇(街道)党建工作的情况,并收集抓党建工作的意见建议。三是实地考察。组织人员到乡镇(街道)实地考察,随机查看2至3个农村、社区、非公企业等类型基层党组织情况。同时,与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面对面交谈,考察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抓党建工作的思路、方法、能力。

2、突出针对“述”。在查清情况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乡镇(街道)特点、条件,指导设定述职内容,突出党建重点,确保述职“不偏题”。一是述落实。要求述职书记重点讲自己如何履职,不能以班子述职或工作总结代替个人述职,主要包括个人落实党建责任制采取的措施,制定的目标,党(工)委成员的分工以及落实党建工作责任所需人、财、物等方面的保障情况。二是述创新。要求不仅重点突出讲本乡镇(街道)党建工作亮点、特色做法、典型品牌等,也要结合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谈抓党建工作创新的思路和体会,考核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抓基层党建的创新能力。三是述问题。突出问题导向,根据调查掌握的情况,要求述职书记在规定的8分钟述职时间内,既要讲成绩,更要找问题,做到述职“说实话,讲实情”。

3、多种方式“问”。召开由市委组织部、县(市)区委相关负责同志,基层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的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党建工作述职会,在听取述职书记述职后,采取提问、追问、质问等多种方式问询,述职书记解答,不参与述职的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列席旁听。一是列清单提问。根据述职报告,从推进各领域基层组织建设、加强村(社区)干部队伍建设、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群众、典型培育、后进转化、发展村集体经济等方面,列出问题清单,逐项询问,了解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对基层党建工作的熟悉度。二是抓重点追问。在提问的过程中,对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解答不清楚、不到位或错误之处,中途打断解答,并进行多次追问,刨根问到底,让乡镇(街

道)党(工)委书记答清、答深,考量其是否用心抓基层党建工作。三是找弱点质问。结合述职前调研了解到的该乡镇(街道)基层党建工作薄弱处,采取质问的形式,让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直面问题,使其“红红脸”、“出出汗”。

4、综合角度“评”。对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的成绩,进行“点评”、“测评”、“考评”,出具成绩“鉴定单”。一是领导点评。述职书记完成讲解并进行“答辩”之后,市委组织部和县(市)区委主要负责同志对述职书记落实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情况进行点评,指出党建工作的特色亮点、存在问题和差距,指明努力方向,提出进一步整改要求。二是现场测评。当场发放测评表进行综合测评,测评内容涉及抓党建责任落实、抓村级组织班子建设、抓党员队伍建设、抓村(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开展服务群众工作、解决基层党建热点难点问题、推进基层党建创新等七个方面情况,分“好、较好、一般、差”四个等次,由参会人员依据述职和日常掌握情况,进行逐项无记名划票测评,并提出意见建议。同时,会后还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测评结果。三是科学考评。由市、县两级组织部根据现场述职解答、民主测评及实地调研情况,对述职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情况提出综合评价意见,形成点评报告归档管理,将述职考评结果作为对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选拔任用、培养教育和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

三、实践成效

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专项述职制度的建立和实行,成为抓好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抓手、检阅平台,有力落实了党建责任考评机制,促进了基层党建工作的健康发展。

1、强化了基层党建的责任意识。通过实行专项述职制度,真正将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实体化,把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推到了党建工作前沿,促使他们自加压力,进一步强化了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直接责任人”的主体地位,强化了“抓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的责任意识。

2、促进了基层党建的任务落实。通过考评,既是一个同台竞技、展示工作水平和成效的过程,也是一个对基层党建工作进行回顾总结、剖析发现问题、接受上级检查考评的过程,有利于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加强对本地的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情况、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的深刻思考,进一步明确思路、完善措

施、改进办法,增强基层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党建热点难点问题的有效解决,推动了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3、推动了基层党建的工作创新。在党建专项述职制度的推动下,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积极探索基层党建工作的新做法和新经验,将各自最具特色、最有成效的基层党建工作先进经验和成果展示出来,相互交流,学习借鉴,促进了共同提高。同时,通过将责任考评与考核奖惩、树优评先、干部培养使用、社会监督等结合起来,进一步激发了各地推动基层党建创新发展、比学赶超的热情,有效提升了基层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

四、经验启示

启示之一:必须始终树立大抓基层这一鲜明导向。“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的基层组织是我们党执政的组织基础,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扎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使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战斗堡垒。建立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党建责任考评机制,就是要为了促使各级党(工)委把基层党建工作作为主业,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推动工作重心下移、资源力量下沉,进一步形成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使基层党建工作真正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有力的基石保证。

启示之二:必须始终抓牢党委书记这一主体责任。基层党建工作千头万绪,各级党组织书记只有把抓好党建工作作为重要政治责任,亲自抓、亲自管,抓根本、抓关键、抓要害,管宏观、管政策、管全局,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招、耕好基层党建这块“责任田”。建立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党建责任考评机制,就是要把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的重点放在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上,强化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落实党建工作主体地位的重要作用,引导各级党组织书记履行好第一责任人职责,坚持书记抓、抓书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发展。

启示之三:必须始终贯彻管党治党这一重要方针。总书记多次强调,“从严治党,必须增强管党治党意识、落实管党治党责任。”实行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党建专项述职制度,就是要建立健全基层党建责任考评这一长效机制,把基层党建工作情况作为评价党(工)委领导班子和党(工)委书记政治

强不强、实绩好不好、作风正不正、工作称不称职的重要标准,督促抓好落实基层党建责任中存在突出问题的整改落实,并作为选拔任用、培养教育和奖励惩戒干部的重要依据,切实落实“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的重要要求,真正做到党建和发展两手抓、两手硬、党建工作更要硬。

启示之四:必须始终坚持群众参与这一宗旨原则。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坚持敞开大门,畅通渠道,通过会前问卷调查、实地走访,会中现场测评、提问答疑,会后结果公示、监督整改等方式,有序组织群众参与每一个环节,把想讲的话讲出来,该提的意见提出来,把为人民服务宗旨落到实处。建立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党建责任考评机制,就是要把群众请进来,发动群众参与,回应群众关切,听取群众评议,接受群众监督,让群众真心实意地帮助我们改进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真正使基层党建工作成为群众支持、群众检验、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

5、天津静海:“五建五强”全面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

一、背景和起因

静海县域面积1482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35个居委会、383个行政村,户籍人口57万,耕地面积104万亩,人均耕地全市最多。近年来,我们积极调整发展思路,抢抓发展机遇,探索形成了“建设国家级循环经济区、区域物流中心、健康产业基地和生态宜居城市”的发展定位,“绿色、循环、低碳、健康”的发展理念,规划了“两城三区六园一带”的发展布局,大力发展先进制造、循环经济、现代物流、都市农业、健康产业、文化旅游六大产业,全县经济社会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2013年全县财政收入突破百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处于全市前列,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美丽静海建设迈出新步伐。

在静海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深层次矛盾逐渐凸现:县委、县政府一些让群众当前得利、长远受益的好政策、好举措,叫好不叫座,群众不理解、不支持,持观望态度;征地拆迁、开发建设,时常会诱发群众上访、集访;部分群众对基层干部信任度不高,一上访就要找主要领导,甚至越级上访;少数村遗

留问题长期得不到彻底解决,成为不稳定隐患。这些问题的产生,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基层党组织教育、引导、服务群众的意识不强,面对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发展方式转变,不能主动适应、主动破解、主动创新,甚至无所适从。对此,我们相继采取了一系列工作措施,特别是2011年,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牛士琦到静海调研时提出,要建设服务型党组织,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的能力和水平。几年来,我们坚持把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作为总抓手和龙头工作,明确了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的主要任务和队伍好、阵地好、载体好、机制好、群众反映好的目标要求,积极创新载体、完善机制,狠抓落实。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作出了“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大部署,给我们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坚定了信心,加大了推动力度,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二、具体做法 重点抓“五建五强”:

第一,建组织,强基础。健全完善组织体系,是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一是大力推进区域化党建。全县划分20个党建工作服务区,以村、社区、工业集中区为单位,设立428个党建工作集中区,以胡同、楼宇为单元,划分3197个党建工作网格,切实把党组织和党的服务覆盖到全县所有区域。二是大力实施全覆盖工程。注重抓好非公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组织等新领域党建工作,坚持拉网式排查、数字化管理、网格化组建,不断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实现应建尽建。三是大力推进党群共建。坚持组织联建、队伍联抓、活动联办、工作联动、阵地联用,以党组织带群团组织,以党员带群众,努力构建党工青妇“四位一体”工作格局,扩大党的组织基础,增强党建工作影响力。

第二,建队伍,强能力。打造有能力、作风实、肯奉献的服务队伍,是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关键。一是抓配备组建。拓宽视野选拔能人进班子,选派机关干部到重点村任职,选优配强基层组织带头人队伍。积极引导大学生村官进入村“两委”班子,不断改善村干部队伍结构。探索网格化管理,以党员干部、有一技之长的实用人才、“两代表一委员”、入党积极分子等为骨干,组建网格服务队,做好政策宣讲、信息收集、矛盾调解、民事代办、增收帮带等工作,形

成服务合力。二是抓教育培训。围绕强化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和能力培育,以县委党校为主阵地,分层、分类、分专题轮训培训党员干部,定期举办“创新、超越、发展”论坛,强化经常性教育。依托静海党员在线,建立党员干部在线学习系统,拓宽学习渠道。持续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百日培训”工程,采取集中培训、巡回讲座、请进来、走出去、实践看、网上学等方式,每两年对农村党员干部进行不少于100天的培训。建立新农村建设、林下经济、设施农业等不同类型的教学实践基地,强化党员实践培训。三是抓作用发挥。不断深化亮身份、践承诺、树形象活动,积极组织在职党员依岗承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全县基层党组织和有服务能力的党员,每年围绕推动发展、促进和谐、服务群众等公开承诺亮诺,主动接受监督。大力开展以农村“共产党员户”挂牌、“党员示范岗”挂牌、党员佩戴党徽为主要内容的“两挂一戴”活动,增强党员的荣誉感、责任感。

静海供电有限公司党员服务队

第三,建阵地,强功能。阵地是宣传教育党员、直接服务群众的重要物质条件。坚持标准化、规范化、网络化,持续推进县、乡镇、村三级服务中心(站)建设,让群众办事更加方便。一是加强标准化建设,优化服务环境。积极推进各级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规范服务事项,增添服务设施,尽最大可能为群众提供

方便。县行政审批中心不断精简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缩短办件时限。县党员服务中心设置38个服务项目,打造党群组织服务品牌。乡镇综合服务中心梳理行政职能、便民服务等方面100个服务项目,村综合服务站梳理46个服务项目(24项现场办结事项、22项代办事项),实行一站式受理、一条龙服务、一体化考核,让群众办事更加快捷、少跑冤枉路。二是实行规范化管理,提升服务水平。坚持集中办公、开门服务、信息公开、便民利民,健全完善各级服务中心管理制度,推行微笑服务、温馨服务,全面落实首问负责、代办领办、延时办理等各项制度,让办事群众有“家”一样的感觉。推行阳光服务,服务项目、标准、办件流程全部公开,工作人员亮身份、亮职责、亮标准,切实提高透明度,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实施镇干部驻村、村干部坐班等制度,让农民群众小事不出村、大事有人帮。三是推进网络化办公,提高服务效率。积极适应信息网络发展趋势,建设静海党员在线、远教网、手机网“三网合一、一网覆盖”的网络服务平台。静海党员在线,完善提升信息传递、咨询服务、交流互动等服务功能。远教网,覆盖全县乡镇、村、社区和县直单位、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先进单位。手机网,定期发送手机党报、一句话党课,增强党员教育的针对性及时性有效性。同时,探索推进行政审批系统、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信息管理系统覆盖全部乡镇、村,实行群众事项网上受理,办理情况实时督查,反馈结果限时预警,提高工作效率。

静海县建设标准化村级综合服务站,方便服务群众

第四,建载体,强活力。坚持城乡联动,不断深化入户谈心服务活动,建立“五联户”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机制,即:县级领导联镇联户、县直部门包村联户、乡镇干部驻村联户、村干部按片联户、普通党员分组联户。实行“一纸一册一卡一账一线”,“一纸”,广泛向群众发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明白纸,介绍建设情况和联系服务内容。“一册”,联户党员干部每人一本联系服务手册,记录访谈内容。“一卡”,向每个联系对象发放一张服务卡,公开联户党员干部姓名、服务事项、联系电话。“一账”,逐级逐个党组织建立联系服务台账,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措施,明确责任人和完成时限,解决一项,销号一项。“一线”,县、乡镇、村三级服务中心(站)分别设立“民情通”服务热线,公开电话号码,安排专人值守,随时受理群众诉求,实现便民服务“一线通”。同时,实行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双重”管理,6256名党员参与社区活动,服务社区居民。同时,研发“五联户”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信息管理系统,建立“收集、分类、流转、督办、反馈”解决群众问题“五步走”工作流程,实现数字化管理、智能化服务,让群众诉求件件有回应。

静海县法院干警深入农户家中访谈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建机制,强保障。把健全完善机制,作为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根本保障。一是健全领导机制。县委建立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领导小组,我任组长,组织、宣传、纪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遇到问题,合力抓好工作落实。二是健全责任机制。制定《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阶段性方案》,做到工作项目化、责任化、具体化。严格党建责任制,坚持书记抓、抓书记,每年逐级组织党组织书记“联述联评联考”,定期开展互看互比互学活动,点面结合推进工作,有效落实各项任务。三是健全考核机制。坚持系统设计、分类量化、分层考核,对农村、社区、企业、机关事业单位、教育、卫生等6个领域,按照组织、队伍、阵地、载体、机制、业绩、群众反映等7类指标,制定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考核细则;按照党性观念、工作业绩、服务群众、遵纪守法、自身形象等5类指标,制定服务型党员考核细则,形成标准体系,实行“双百分”考核,促进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

三、成效与体会

通过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

第一,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是推动干部转变作风、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有效举措。通过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持续推进县、乡镇、村三级服务阵地建设,不断完善服务机制,创新服务载体,直接推动了党员干部走进群众,宣传政策,开展帮扶,增进了与群众的感情,化解了群众怨气。党员干部坚持吃住在村、工作在村,吃的是农家饭,烧的是土暖气。他们坚持走地头、坐炕头,与群众谈心交心,群众感叹“党的好作风又回来了”。各级党组织进一步增强主动服务的意识,有效解决了“门难进、人难找、脸难看、事难办”等问题。许多农村群众反映,过去办事找干部是地里跑、户里找,现在是“办事人好找、有事干部跑”,党员干部的方法变了、作风实了、形象好了。

第二,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是化解矛盾纠纷,促进和谐稳定的重要途径。在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我们大力推行“五联户”工作法,坚持县级领导带队,组织县直单位和乡镇机关干部、村干部和党员,深入农村、社区,直接到群众家中,了解情况、化解矛盾,解决难题。一些村民反映:“现在有个不明白的事,党员干部上门给解决,帮着跑镇里、县里,就连邻里不和、婆媳不和的小事,党员干部都帮着调解,村里能不和谐嘛!”县政法系统结合建设

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大力开展“包村街、保稳定、促发展”活动,每名干警包保一个村,重点解决群众难题、排查不稳定因素、打击违法行为,有力维护了农村和谐稳定。

第三,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是加强基层组织、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通过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全县各级党组织不断转变思路,牢固树立“服务能力就是执政能力、服务水平就是执政水平”的意识,强化党组织服务功能,寓领导、管理于服务之中,不断创新工作体制机制,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各级党员干部通过面对面同群众打交道,在服务群众中增强了群众观念,提高了做群众工作的能力。通过向群众送法律、讲政策、传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政策业务水平;通过直接处置和化解一些热点问题,接了地气、有了底气,增强了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第四,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是凝心聚力、推动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基层党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最终要靠基层组织“落地”。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使我们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形势中始终扎根基层,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使各项工作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从而形成了和谐稳定发展的广泛共鸣,有力保证了县委、县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的落实,实现了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近年来,静海经济主要指标增幅均位于全市前列,城乡功能进一步提升,生态建设成效明显,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群众普遍认可。中央和市委有关领导同志对我县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中国组织人事报、天津日报等媒体多次报道。

四、下一步工作方向

我们坚持把重视基层、强化基层、服务基层作为鲜明导向和重要保障,建立健全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的机制,围绕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突出便民惠民富民安民,着力抓好四个方面工作,深入推进基层服务党组织建设。

一是坚持“中心、网络、热线”三位一体,推进服务便民。把增强服务阵地功能,让群众办事更便捷,作为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基础。突出标准化、规范化、网络化,规范提升县、乡镇、村(社区)三级综合服务中心(站)。县党员服务中心以网络服务、志愿服务和党群综合服务为重点,努力打造服务品

牌。乡镇综合服务中心,结合推进乡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进一步整合资源,打破条块分割,为群众提供一站式、一条龙服务。村(社区)综合服务站,严格落实镇干部驻村、村(社区)干部坐班等制度,实行全程代办,让群众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难事有人帮。以党代表、骨干党员、党员致富带头人等为重点,探索建立代表工作室、党员中心户,为群众提供就近、方便服务。完善远教网、静海党员在线、手机网“三网合一、一网覆盖”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与静海政务公众信息网、行政审批系统互通联动、信息共享,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开通“12345为民服务热线”,实行专职人员24小时接听,对群众反映,一号受理、分类处置、统一协调、部门联动、限时办结,拓展群众反映诉求渠道。

二是实行“帮扶、基地、基金”三措并举,推进保障惠民。把改善民生、强化对弱势群体的托底保障,作为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核心内容。强化督查指导,促进市县两级帮扶工作组真正融入农村,在加快实施“四清一绿”行动、美丽乡村建设、富民强村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让农民生活更便利、环境更优美、保障更健全。坚持政府搭台、两权置换、土地流转、合作经营、保底收入、扶贫助残,选择合适项目,以专业合作社等方式,组织弱势群众参与经营生产,变输血为造血,让弱势群体生活更有尊严。着眼群众大病返贫等特殊困难群体,通过“集体资金支持、党费补贴、企业捐助”多种渠道,建立基层党组织关爱帮扶资金,设立困难家庭大病救助专项资金,给予特别救助,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三是抓好“组织、能人、项目”三者联动,推进增收富民。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落脚点在于服务发展,根本在于促进群众增收。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落脚点在于服务发展,根本在于促进群众增收。坚持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协会、基地等领域建立“产业型”、“基地型”党组织,发挥党组织在促进农民增收中的堡垒作用。把非公企业作为党建服务发展的前沿阵地,不断加强和改进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积极探索企业家型村干部培养选拔机制,通过村民举荐能人、下派干部“高位嫁接”、选聘大学生村官等方式,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继续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百日培训”工程,优化培训项目,提高针对性、实效性,增强基层党员干部致富带富能力。坚持一村一品,逐村明确重点发展项目,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多数群众增收。

四是紧抓“经常联系、问题调处、群众评议”三个关键,推进联心安民。坚持在经常联系服务中密切干群关系。深入落实“五联户”工作法,与群众保持

经常性联系、提供经常性服务,实现心贴心。坚持在回应群众诉求中促进和谐。坚持做到“三有”,即诉求受理有系统,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信息管理系统,对群众诉求,能当场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录入信息管理系统,上下联动协调解决。诉求处置有告知,群众诉求办理情况通过手机短信进行告知并征求意见。诉求办理有督查,对未及时办理群众诉求的,实行黄灯预警、红灯警告,力求在第一时间化解矛盾问题,确保和谐稳定。坚持在尊重群众意愿中赢得认可。完善服务型党组织和服务型党员“双百分”考核细则,采取多种方式组织群众测评评议,切实把群众路线贯彻到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之中。

6、广东湛江:努力实施“失联党员归队工程”全面提升党

员队伍管理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公有制企业的关、停、并、转,催生了一批失去党组织管理、游离于党组织之外的零散党员,我们称之为失联党员。这些失联党员,去向不明、工作不定、党费不交、思想不稳。他们成了党员队伍中被遗忘的群体。对于这些历史积淀的问题,该不该管?谁来管?怎样管?这是新形势下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一项新课题。从2013年起,我市市委书记刘小华同志把“失联党员归队工程”作为抓基层党建创新“书记项目”来抓,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失联党员“有家不能归、有家不想归”的问题已得到有效解决。

一、主要做法

(一)“聚焦式”推动,明确加强失联党员管理工作的现实意义。失联党员区别于常态党员、流动党员的最大特点在于缺乏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他们的埋怨,他们的牢骚,他们的自卑,往往比普通群众更具危害性,因为他们释放出的“负能量”足以让基层组织“地动山摇”。尤其在当前,党的基层组织面临着来自宗教、邪教组织、非法民间组织的挑战。他们借施予小恩小惠、妖言惑众等手段极力在基层群众特别是在基层党员队伍中收买人心,发展信徒,扩张势力。如果各级党组织不采取有效措施让失联党员归队,无异于把失联党员推向反面。本来按党章规定,党员如果没有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交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就被认为是自行脱党。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党员失联的原因不是个人造成的。因此,对失联党员的处理要先礼后兵,分

两步走:一是先找出来,与其他党员一视同仁;二是看其表现,如发现不合格的失联党员作除名准备,为下一步疏通不合格党员“出口”打下基础,切实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

(二)“地毯式”排查,摸清失联党员的基本去向。掌握失联党员的去向、分布、就业和联系方式等情况是实施“失联党员归队工程”的先决条件。为此,我市多管齐下,通过“地毯式”排查的方法,全面摸清找准全市失联党员基本情况。一是开展“双找”活动。首先,市委组织部下发《关于开展失联党员调查摸底的通知》、《关于做好失联党员登记服务工作的通知》、《关于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服务基层办实事的通知》等文件,把做好寻找失联党员工作作为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其次,市委组织部在《湛江日报》、碧海银沙网站、湛江电视台等媒体上发布《致全市失联党员公开信》,发动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扩大社会知晓度,发动和引导广大党员群众都参与进这项工作中来。再次,印刷各类表格下发到各县(市、区)委组织部、市国资委党委,要求全市各级党组织认真开展“以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为主要内容的“双找”活动,为失联党员提供全面细致的咨询和登记服务。如吴川市一名身处非洲经商的失联党员,在网上得知“双找”活动后,立即动身回乡登记,并主动向组织部门汇报近年来的思想状况。二是开展“三进三查”活动。各级党组织采取进关停并转企业,查党组织各年份党员名册;进社区,向老支书和老党员查询部分党员去向;进派出所,查失联党员户口所在地和居住地等方式,对失联党员进行拉网式摸排,全面掌握失联党员的基本情况、失联原因、失联时间、参加组织生活等情况。据统计,全市共排查出因企业破产、转制而解散或瘫痪的党组织183个;排查出失联党员16475名,占全市党员人数的5.3%。

(三)“户籍化”管理,建立失联党员的信息档案。在排查摸底的基础上,对失联党员的群体结构分类登记造册。一是建立健全“六大台账”。建立健全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管理台账,对失联党员的职业、年龄、学历、就业状况、居住地、联系方式等情况进行详细登记造册。分门别类建立《关、停、并、转企业党组织台账》、《失联党员个人身份分类台账》、《失联党员就业情况台账》、《失联党员年龄分布表》、《失联党员党龄分布表》、《失联党员户口所在地(市区内)的分布情况汇总表》等“六大台帐”,全面掌握失联党员的动态信息。二是实行“信息化”管理。针对失联党员流动性强、联

系难的特点,探索建立信息化管理数据库,建立电子信息档案,实行户籍化管理,及时更新数据库,实行实时动态管理,做到联系一个、掌握一个,管理一个,确保每个失联党员不离队、不掉队,永在党员队伍中。

(四)“集中式”归队,理顺失联党员的组织关系。找到失联党员后,如何让他们“安家”?如何让他们“生活”?我们通过分别召开基层组织部门、国资系统党组织、街道社区党组织负责人和失联党员代表座谈会,向失联党员发放调查问卷,认真分析失联党员队伍的实际情况,广泛征求相关单位和个人意见建议,确保每个失联党员都找到一个“家”。一是按照“地缘”关系建立党组织。失联党员已退休或待业在家的,按照党组织属地管理的原则,及时将其党组织关系转归所在社区党组织管理。对小区、楼宇内有失联党员的,如果条件成熟,则单独成立党支部;条件不成熟的,则与小区物业公司建立联合党组织,或直接归其管理。二是按照“业缘”关系建立党组织。失联党员再就业的,则及时将其党组织关系转入所在的工业园区、商业街区、集贸市场、个体协会、专业合作社等“两新”组织,参加活动,接受管理。三是按照“趣缘”关系建立党组织。据统计,全市60周岁以上的失联党员约占50%,这部分老党员中很多都有跳舞、下棋、书画、弹唱等特长爱好,经常定期集中活动。根据党员兴趣爱好相同或相近的原则,组织住所相近的失联党员,成立特色党支部。把党组织建立在活动场所,既能发挥老党员的特长,又方便开展组织生活。四是按照“商缘”关系建立党组织。一部分在外地创业经营的流动党员,由于长期无法回原单位参加组织活动而逐渐与党组织失去联系,成为失联党员。对此,我们根据其工作性质,及时组建商会党组织,将这些失联党员纳入其中开展活动。目前,我市已在外地建立商会党组织30多个。

(五)“人性化”相待,点燃失联党员的工作激情。一是加强教育培训。失联党员长期失去党组织管理,得不到有效教育。部分失联党员下岗后,难以再就业,导致生活困难。我市把失联党员教育培训纳入党员教育培训整体规划,每年分别由市、县、镇三级党委组织部门分期分批分类进行针对性培训。针对劳务市场用工需求,开展订单培训;针对生产经营的需求,开展实用技术培训;针对新形势需要开展党性党纪教育。据统计,去年以来,全市共培训失联党员23000多人次。二是建立关爱机制。建立党内关爱制度,定期了解情况、定期访谈、定期慰问。以镇街为单位建立党员服务中心,为党员提供政策咨询和就业信息。采

取财政拨付、党费支持、相关部门资助等方式施行党内关爱,使失联党员真正体会到党组织的温暖。如霞山区实施失联党员关爱工程,对一些下岗失业党员,支持他们再就业或创业。三是严格组织管理。出台《关于加强失联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一方面为失联党员的党组织关系转接提供便利和帮助,另一方面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对党员进出、沟通联系、参加组织生活、党费交纳等进行规范管理,严防失联党员的再次出现。四是发挥失联党员发挥作用。搭建“小区综合互助平台”,对编入小区、楼宇党支部的失联党员,鼓励其在参与小区事务、调解邻里关系、关爱空巢老人、处理突发事件等公益活动中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在生活小区的层面推动居民自治、互助。搭建“自主创业平台”,对有一技之长的待业失业党员,引导其“走出来干起来、走出去富起来”,组建家用电器、建筑装潢、餐饮服务等行业创业基地,并提供政策、资金、培训等方面的扶持。搭建“劳动技能竞赛平台”,激发“两新”组织中的失联党员主动找组织亮身份,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争当生产能手、管理能手、营销能手,提高业务技能水平。搭建“老党员活动平台”,充分利用社区活动中心、公园文化广场、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场所,为已退休或年满60周岁的失联党员搭建发挥爱好特长的平台,使其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同时发挥老党员在调解邻里矛盾纠纷、关心下一代工作方面的特长,使其老有所为。

二、主要成效

实践表明,实施“失联党员归队工程”是十分必要和正确的。该项目的实施,全面提升了全市党员队伍管理水平。

(一)建立了动态管理机制——使失联党员及时归“家”。各级党组织对所辖党员建立了更新、更全面的信息库,使党员与党组织不再失去联系,使失联党员回归党组织这个大家庭中。例如:吴川市在珠三角地区和个别省的省会城市成立了10多个商会党组织,接纳在当地务工经商的失联党员开展活动,使他们有“家”可依靠。雷州市在失联党员较多的东莞市虎门镇成立了党支部,把失联党员团结在党组织周围,使他们即使远离故土也有“家”可归。

(二)创建了优质服务载体——使失联党员过上正常“生活”。市、县、镇三级党委组织部门普遍开通了本级失联党员咨询服务电话,廉江、徐闻、吴川、赤坎等地还建立了镇街党员群众中心,积极为失联党员接转组织关系、参加组织

生活提供服务,有效促进了失联党员管理和服务工作,在党组织和党员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和社会上产生良好反响。湛江开发区开设短信和微博党课,加强对失联党员的教育。坡头区建立组织生活“补课”制,积极组织他们补过组织生活。

(三)坚定了党的政治信念——使失联党员精神上有“根子”。由于失联党员长期游离于党组织之外,与党组织渐行渐远,党性得不到锻炼和提高。通过及时向失联党员提供真诚关怀和热情服务,重新唤起了广大失联党员对党的感情,坚定了他们对党的信念。他们感到,党组织并没有抛弃他们,还记挂他们、关心他们,群众还爱戴他们、需要他们。他们对组织的信仰增强了,对组织的感情的加深了,当初下岗失业时的失望、彷徨、无助和埋怨没有了。如霞山区一位年过九旬的失联老党员,读完市委组织部致失联党员的公开信后,热泪盈眶,立即委托其儿孙帮忙登记,希望回归党组织,并主动要求补交党费,参加组织生活。

(四)搭建了发挥作用的平台——使失联党员发挥作用有“舞台”。各级党组织通过搭建各种服务平台,激发失联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内在动力,坚持发挥正能量,在和谐农村(社区)建设中勇当“宣传员”、“解调员”。不少原本游离在组织外的党员,经过教育,成为了协调劳资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关键时刻站得出来,识大体,懂大局,具有号召力的优秀分子。吴川市实施“回归工程”,引导包括归队党员在内的外出务工经商党员积极投身家乡经济社会建设,捐资12亿多元办学、建设新农村建设和兴办公益事业。

(五)获得了社会的普遍好评——使失联党员找回“面子”。熬过寒冬的人,最能体会春天的温暖。长期游离于党组织之外的失联党员,当他们重新回到党组织的怀抱后,为摆脱“被人遗忘的角落”而高兴,为得到组织和同志的关爱帮助而感动,为有机会为党为群众多做贡献而自豪。

7、诸暨:“群众档案”——新时期拓展群众工作机制的新

举措

一、相关背景

从党中央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诸暨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紧紧扣住民生这一主题,在基层工作实践的经验基础上创立了“群众档案”工作方

法。“群众档案”改变了以前的“群众找干部”为“干部找群众”,是新形势下乡镇干部转变作风、改进方法、解决问题、联系群众、科学发展的好方法、好途径,值得各地学习和借鉴。“群众档案”的基层群众路线工作方法最初是2008年诸暨市安华镇党委在对驻村干部实行菜单式管理的基础上,结合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机制的新举措。“群众档案”是以全面推行以察民情、解民忧、连民心为主要内容的探索建立富民惠民服务的新机制,主要是以档案创建为龙头,以完善配套制度为保障,延伸基层工作面,拓宽群众诉求渠道,创新工作流程,促使镇村两级干部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下移工作重心,提升工作效能,切实破解民忧民困,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二、主要做法

(一)“群众档案”坚持以五项内容察民情

所谓“群众档案”就是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建册存档,每册包括村级信息表(如村基本情况、村级班子、党员、村民代表信息等)和每户具体信息表。户表具体包括五项内容:

一是家庭基本情况,包括家庭每名成员的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政治面貌、健康状况等详细资料;二是家庭主要经济来源,包括家庭承包土地情况、种植或者养殖情况、经商办企业情况以及外出打工收入和其他经济收入的情况;三是帮扶记录,记录政府和其他社会机构政策性帮扶情况;四是家庭诉求,包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信访问题及矛盾纠纷等内容;五是家庭诉求的解决情况,包括解决问题的时间、措施、办法和结果等。并根据家庭的经济情况分类为加工户、种植户、打工户、低保户等,重点关注矛盾多、意见大的问题户、五保户、特困户、低保户等。

(二)“群众档案”严把五个环节解民忧

一是摸排建档环节。根据“群众档案”内容,逐村逐户进行走访,了解每户农户的基本情况及各方面的诉求;同时,广泛收集村重大事项、组织建设、村级建设、计划生育、综治信访、安全生产等方面信息,全部建立档案。为防止信息失真、失实以及重大事件瞒报、漏报、迟报现象的出现,实行周报、月报制度,并列入镇村干部动态考核内容。

二是梳理上报环节。各驻村干部负责对“群众档案”中记载的问题进行梳理汇总,按内容分共性问题、个性问题、立即可以解决的问题、近期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等进行分类,根据“群众档案”创建进度,实行周报、月报制度,在规定时间内将分类汇总情况报各驻村分中心。

三是落实解决环节。对一些具体需村协调解决的诉求及需驻村干部协调解决的诉求及时落实到责任人;对一些涉及镇域单位需要党委政府协调的诉求,统一上报党政办,党委政府每月召开专题会议,根据诉求的性质、内容,研究确定责任单位、责任人,并明确办结时限;对一些需要市级部门和镇乡党委联动解决的难点问题,建立挂牌督办制度和领导包案制度,实行跟踪管理,一抓到底。

四是情况反馈环节。根据相关责任单位、责任人办结情况,由责任人会同驻村干部、村干部向当事人进行反馈并由当事人填写情况反馈意见单,评估村情信息处理效果;不能解决的则要作出合理合法的解释,从而促使镇村干部自我加压、改进服务质量。

五是动态维护环节。由于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以及相应的诉求随时可能变化,因此,按照边创建边梳理信息边及时解决问题的原则,安华镇要求各驻村干部及时掌握每个农户的变化情况,做好“群众档案”的动态维护。“群众档案”初建完成后,要求各驻村干部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大走访,并把走访了解到的信息及时更新。

(三)“群众档案”坚持“三式”服务连民心

为有效解决“群众档案”反映的各类诉求,安华镇研究出台三项配套服务措施,力争做到问题在一线发现,矛盾在一线化解,任务在一线落实,关系在一线融洽,能力在一线提高。

一是开展领导班子“驻点式”服务。建立乡镇党政班子成员联系群众制度,每位班子成员在自己分管网格内联系1个村、1家企业、1户困难家庭,每月安排1个工作日到指定单位蹲点下访,每年为联系村、企业兴办1-2件实事,帮助联系困难户解决1个以上实际困难。乡镇党政班子成员通过深入走访、召开座谈会,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加强对具体责任人的督促指导,确保“群众档案”上记录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二是开展机关干部“结对式”服务。引导乡镇机关党员干部深入村、企业,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要求每位干部分别联系1个村、1家企业及1户低收入农户开展服务,并对机关干部定期走访联系的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列入机关工作人员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是开展村干部“管线联片式”服务。按照“集体领导、管线联片、分工负责”的原则,建立村党支部委员联系服务全村党员,村委会成员联系服务村民代表制度。每位村干部在负责线上工作的同时,结合自身工作和居住区域实际,对应联系若干个党小组或村民小组作为责任区,负责组织、指导、协调和监督责任区内的党务或村务工作。在推进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出台村里重大决策前,及时开展责任区党员或者村民代表走访活动,做好政策宣传,听取群众意见,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三、新时期“群众档案”发挥的成效

创建“群众档案”是一项基层干部转变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方式,化被动为主动,深入基层察民意、解民忧、连民心的惠民工程。截至目前,全县干部共走访群众43537户,收集民情信息50000余条,建立“服务群众档案”300多本。

一是将党和国家的“宏观大政策”变成具体民生中的“小实事”。“群众档案”要求基层干部,通过贴近群众思维的方式挨家挨户宣传解释各项政策法规,解释答疑基础上,让群众知道政策优惠在哪、实惠在哪。“群众档案”把党的惠农宏观大政策变成具体民生中的小实事,就是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真切体会,真实享受。

二是将社会生活中群众遭遇的一些“大难事”变成容易化解的“小问题”,目的是让群众安心、放心和省心。“群众档案”工作机制就是将事关群众生产、发展、致富等一些“大难事”通过“档案”台账方式转变成基层部门、干部职责范围内能够顺利解决的一些具体“小问题”。“档案”为各级政府调解纠纷、结对帮扶、服务群众提供详实的信息,提高了服务群众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方便了各级党委准确掌握了解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倾向性的问题。

三是发挥了反映社情民意的“预警器”和提高执政能力的“助推器”作用。“群众档案”作为一条独特民情舆论渠道,使党和政府能更好地倾听群众利益诉求和合理化建议,让政府掌握了第一手来自基层的鲜活资料,变工作被动为主动,为政府进行决策提供了最好参考,提高了政府决策质量,成为党委政府立足基层实际作决策的“参考消息”,发挥了反映社情民情的“预警器”作用。实施“群众档案”后,精简了工作流程,镇村干部从日常性协调中摆脱出来,同时保证了领导的快速知情权,便于领导及时谋划决策、指导工作,尤其对于同一类型的问题,利于领导协调相关干部,形成工作合力。“群众档案”发挥了提高执政能力的“助推器”作用。

四、案例评析

实践证明,“群众档案”的创建有效预防和及时化解了各类农村矛盾纠纷,是一种创新社会管理、寓社会管理于服务之中的新手段,是一项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新举措。通过“群众档案”一个个党组织转变管理理念,一名名党员竞相为民服务,社会和谐因素不断增加;一项项工作体系建立健全,一条条长效举措惠民生得民心,社会活力不断激发,一支支社会力量得到整合,一起起矛盾纠纷得到排解,社会不和谐因素不断减少。“群众档案”已经成为新形势下表达群众利益诉求的创新之举。“群众档案”创建工作最大的特点在于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镇村干部服务民生的态度变被动为主动,这就进一步畅通和拓宽了民情反映渠道,更有利于新农村发展的和谐稳定。从另一层面来看,“群众档案”也是新形势下丰富群众工作方法的创新之举。比如,把传统有效的走访形式与现代科技手段结合起来,把面对面地做群众工作与依托信息网络键对键地沟通交流结合起来。“群众档案”使广大干部在工作中力戒简单、粗暴,学会运用说服教育的方法、示范引导的方法和提供服务的方法,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不断提高群众工作水平,追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群众档案的创建拉近了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使干部更多地了解到了群众的所需、所求和所想,搭起了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连心桥”。

8、湖南吉首:“红色股份”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强基层党

组织“向心力”

湖南省吉首市针对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级组织“无钱办事”的问题,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2011年以

来,我市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村级组织“红色股份”试点工作,取得了成效,创造了新经验,解决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党组织“无钱办事”的老大难。

一、案例背景

吉首市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系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辖4个街道、12个乡镇,人口30万人。全市现有39个社区、138个行政村。此前,全市绝大部分村无集体经济,村级组织活动经费和村干部报酬完全依靠市财政解决,村级组织兴办公益事业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不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数量发展迅速,而且经济实力日渐增强,成为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龙头”。针对这种情况,市委组织部、市农村经济合作管理局、市扶贫办、市财政局等部门下到农村基层调研,寻找村级组织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契合点。调研发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做大做强普遍缺乏资金、土地等投入,而村党组织、村委会有一定社会资源却无项目可做,可以把二者结合起来,让他们优势互补、实现双赢。于是,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11年11月在全市选择出4个村启动“红色股份”试点工作。

三、案例做法

“红色股份”是由村党组织和村集体经济组织联合创办一个红色公司,作为发展村公益事业的实体,由该实体采取资金、土地入股或其他资产入股的形式,由村党组织和村集体经济组织联合创办一个公司,通过该公司实现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股份合作。在试点村召开党员大会,推选出值得信任的党员代表,党支部与其签订协议,委托其以个人名义注册公司并担任法人,这个公司接受村党支部的领导和支持,代表村集体参股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得收益归村集体所有。

(一)试点工作按照“双方自愿、互惠互利、民主管理”的原则开展。对试点工作做到宣传到位,让群众了解是怎么回事,使全村党员和全体合作社成员都认识到位。吉首市的情况是,各村党支部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对试点都有很高的积极性,纷纷要求承担试点工作。

(二)选择产业特色明显、市场开拓前景较好、内部管理较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试点。我市经过通盘考虑,选择了马颈坳镇隘口村茶叶专业合作社、白岩乡亿利德中药材合作社、太平乡司马村吉太养殖合作社和河溪镇马鞍村富旺春柑桔合作社等不同乡镇、不同专业的合作社作为试点社。

(三)整合本市财政、扶贫、科技、民族事务、农业和畜牧水产等部门的部分支农资金,保持原资金性质和投入渠道不变、投向不变、监管主体不变,改革投入机制,变资金支持为资本扶持、变资金运转为资本运转,使这些资金作为红色公司原始股本投入农民专业合作社,所产生红利属于村集体所有,通过“四议两公开”等程序后用于兴办村公益事业等。

(四)“红色股份”注入的资本金主要用于解决专业合作社在生产、加工、流通和服务等环节资金短缺的问题。在合作形式上,根据投入的资金规模和合作社的实际需求,可以形式多样、类型各异。既可以是单个项目或某个环节、某个板块上的合作,也可以是整体项目上的合作。土地等资产入股则主要用于建立生产、加工基地等。

(五)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红色公司选派人员进入监事会履行监理职能,不直接参与和干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和经营,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独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地位。村党支部和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在外部环境和组织劳务方面,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服务,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和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六)按照“股权平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积累共有”的原则,合理确定利益分配方式。红色公司每年按照所占股资总额的比例分取红利,红利的50%用于扩大再生产,原则上作为追加股本,继续投入到合作社中去,实现资本滚动发展;其余50%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采取“村账乡管”办法,合理用于本村的公益事业及弥补村级工作经费不足。

(七)“红色股份”股本金实行封闭运行、封闭管理,股权不折股量化到个人,不允许退股提现,不能抵押及内部转让,以确保资金安全并投入农业产业。市农经部门作为业务主管部门,全程对试点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指导和监督,强化政策引导,规范其内部运行机制,帮助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在资产评估、股权设置、配股扩股和股本收益等方面促其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进行,保证股权人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

(八)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指导试点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强化风险意识,每年从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的公积金、公益金和风险基金,提高依靠自身力量化解各种风险的能力。市财政局、市农经局定期对合作社的生产经营状况进行了解,对

合作社的资金运行情况进行审计和监管。强化监事会及合作社成员的内部监督责任,保障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章实行民主决策和民主理财。

(九)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我市要求市直各部门、各乡镇党委和政府要贯彻好国家关于“三农”的相关政策;落实好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见》及相关文件精神,积极从政策、资金等方面支持、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帮助解决其在生产、经营等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对村党支部和专业合作社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专业素质和经营能力;进一步完善合作社《章程》,促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序健康发展。

(十)由市委组织部会同相关部门和乡镇党委开展对“红色股份”的效益评估,对工作规范、效益明显的试点单位加大扶持力度,对工作不够规范、成效不明显的责令其整改,直至给予处罚。要求有关乡镇党委把试点工作作为村级党组织建设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任务来抓,由党委书记亲自挂帅,并明确专人负责试点工作。要求各参与试点单位及时研究试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切实维护村集体、合作社和社员三方的合法权益。

三、案例成效

经过三年时间运行,吉首市“红色股份”试点已经由第一年的4个推广到今年的17个。整合“红色股份”股本资本金345万元。各试点村就依其所占股份多少、合作社效益情况,在试点第一年就获得了“红色股份”红利,实现了集体经济收益。其中隘口村在该村茶叶合作社入股“红色股份”40万元,获红利4万元;司马村在吉太养殖合作社入股20万元,获红利2万元;着落村在亿利德中药材合作社入股20万元,获红利1.2万元;马鞍村在富旺春椪柑合作社入股22万元,获红利2万元。第一次分红,且因所占股份有限,收益虽然不多,但却使4个试点村一举摘掉了集体经济“空壳村”的帽子,意义可不一般。他们利用这些经费,初步办了诸如道路修缮、水井建设、扶贫帮困等一些实事。(隘口村党支部获红利40000元,其中20000元作为股本金进行茶叶产业再投入,实现“红色股份”的滚动发展;2000元用于帮扶贫困党员及科技示范户,2000元用于维修因涨水受损的吊桥,6000元用于党支部活动,10000元用于茶叶育苗,带动未加入合作社的村民致富。着落村党支部获红利12000元,4000元用于开展

党员活动,3000元用于水井建设,5000元用于村级公路道路维护。司马村党支部获红利20000元,2000元用于帮扶困难党员,18000元用于修路及改水。)司马村、着落村两个后山村支书感叹,这么多年自己从来没想到会有村集体经济收益,从来没想到自己兴办村公益事业会有这么大手笔,从来没想到自己能在“红色股份”试点工作的帮助下在村民中提升这么大的人气。隘口村支书说,通过“红色股份”试点工作,村集体搭上了茶叶产业发展的快车,圆了多年村集体经济的“发财梦想”,如今我们为老百姓办公益底气足了,老百姓对村支两委的信任度也大大提高了。

四、案例启示

吉首市“红色股份”试点的探索,为贫困地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供了新鲜经验,并给我们以下启示:

(一)“红色股份”有效把国家惠农资金、村级组织、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开发链接起来,达到优势互补,并形成一个既互相促进又互不干扰的共同体,优化了农村经济社会体态。

(二)“红色股份”提高了国家惠农资金的社会效益。同样性质的惠农资金,其中整合为“红色股份”那部分产生出的社会效益明显大得多,体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三)“红色股份”加快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红色股份”的注入,既给农民专业合作社“输血”又增强了其“造血”功能,合作社发展的内力更强劲了。农民组建合作社的积极性更高了、对合作社发展的信心更足了。

(四)增强了农村基层组织的经济实力,提高了基层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红色股份”从理论上讲能够源源不断为村集体带来“红利”,使村级组织有了比较稳固的“财源”,其凝聚力、战斗力将不断提升。

(五)“红色股份”具有广泛的拓展空间。目前吉首市的试点,主要是整合了部分农业资金入股,就入股的股本来讲,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到土地、资金、技术入股甚至品牌这样的无形资产入股;就投向来讲,不仅参股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可以参股各类企业。

9、陕西凤县:实施村干部队伍建设“六化”工程的有益探

近年来,陕西省凤县探索实施以“报酬工薪化、待遇保障化、岗位职业化、选任民主化、教育经常化、管理规范化”为主要内容的村干部队伍建设“六化”工程,打造了一支高素质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六化”工程经验被陕西省委组织部、宝鸡市委组织部推广,荣获2013年度陕西组织工作改革创新成果二等奖、2013年度宝鸡市组织工作创新成果一等奖第一名,2014年第7期《组工通讯》、第9期《组工信息》在全国大力宣传,《中国组织人事报》、《当代陕西》等主流媒体深度聚焦,在全国产生了轰动效应。

一、背景

村干部是农村各项工作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是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推动农村改革发展,必须高度重视以村党组织书记为重点的村干部队伍建设。近年来,陕西省凤县在实践中深刻认识到,“三农”工作是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抓住村干部这个“人的因素”,才能抓住破解“三农”问题的“牛鼻子”。基于上述认识,从2008年以来,凤县积极探索实施村干部队伍建设“六化”工程,打造了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服务型村干部队伍,催生了农村基层组织“发酵”、质变、飞跃,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二、做法

1、实行报酬工薪化,大幅度提高村干部报酬待遇。着眼于增强村干部岗位吸引力,切实解决“有人干事”的问题,建立基本补贴+奖励补贴+绩效补贴的结构补贴制度,将村干部年报酬由3200元提高到1万元左右,最高达到13800元。建立村常设干部报酬正常增长机制,对连续两年考核称职及以上等次的村常设干部,正职基本补贴每人每月增加50元,副职每人每月增加40元。同时,大幅度提高组干部、青妇干部报酬和村级办公经费标准,组干部年报酬由原来300元提高到1800元,青妇干部年报酬由原来720元提高到1200元,村级办公经费按照千人以下10000元、千人以上12000元标准划拨。2013年以来,认真落实省市村干部补贴有关文件精神,将村主要干部年报酬提高到18122元,“一肩挑”22653元,副职14498元,组干部、青妇干部报酬相应提高。

2、实行待遇保障化,健全村干部生活补贴和养老保险制度。着眼于调动村干部的积极性,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按照“新人新政策、老人老政策”的原则,实行生活补贴和养老保险制度。对2010年以前连续或累计担任村主要干部以30年、20年、15年、10年、5年、1年为节点,每人每年发放800、600、480、360、240、120元生活补贴。对2010年以后在任村主要干部,实行养老保险制度,由县财政按每人每年200元标准,办理农村新型养老保险。目前,全县共有259人享受离任村干部生活补贴,141名现任村干部享受养老保险补贴政策。

3、实行岗位职业化,推行全日制工作法和坐班制。着眼于增强岗位约束力,切实解决“有时间和精力干事”的问题,强力推行村常设干部全日制工作法和坐班制。刚性要求村常设干部每人每月上班时间不少于22天,每天工作时间不少于8小时;每个工作日有1名村干部坐班,方便群众办事。县镇两级定期不定期明察暗访,发现干部脱岗1次提醒教育,2次通报批评,3次罚款。对不能履行职责、不能专职从事村上工作的予以调整。全面推行便民服务代理制,每个村设置便民服务站,每个组设立民情代理员,确保“村上天天有干部,群众办事不白跑”。

4、实行选任民主化,推行村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公推直选。着眼于扩大党内民主,切实解决“有能人干事”的问题,在实行村委会差额直选的同时,对村党组织领导班子采取“四荐两推三差额”办法进行公推直选。即:采取个人自荐、组织推荐、党员联荐、群众举荐“四荐”方式进行公开报名;通过召开党员群众大会公开推荐、镇党委会票决推荐“两推”方式产生候选人初步人选、候选人预备人选;召开村党员大会,分三轮差额直接选举产生村党支部书记、副书记、委员。2011年村级换届,各职位竞选比例达到1:5以上。换届后,呈现出新当选干部、妇女干部、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优秀人才、大学生村官数量提升,平均年龄降低的“五升一降”局面。

5、实行教育经常化,建立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多位一体”教育培训机制。着眼于提高能力素质,切实解决“有能力干事”的问题,采取集中培训、个人自学、外出考察、学历教育、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的“六位一体”方式,每年对村常设干部由县上进行不少于24学时的集中培训,对无职党员和其他村组干部由乡镇党委负责进行不少于16学时的集中培训。实行教育培训积分制管理,积分与年终目标责任考核、报酬待遇挂钩。切实保证培训经费,采取“县财政拿一点、

第二篇: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

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

湖北省兴山:推广农村党建“两会两评”模式

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使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民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使广大党员牢记宗旨、心系群众”。近年来,特别是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兴山县委积极应对农村党建出现的新情况,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以凝心聚力为突破口,以培养跟党走的新型农民为目标,大胆探索“两会两评”模式,着力构建党组织、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新机制和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新机制,巩固和扩大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背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

包、综合配套改革、两免一补等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但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削弱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一、服务群众缺“配套”。服务人员、服务内容、服务手段与群众服务需求不配套。一是服务需求大。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留守农村的大都是老弱病残愚人员,生产生活面临重重困难,种田缺劳力、发展缺技能、生活无人管、思想无人问,“年猪就杀不死”的现象普遍存在,急需组织的关怀和帮助。二是服务人员少。合村撤组后,村管理面越来越大,干部职数越来越少。兴山县古夫镇平水村,由原来的8个村合并而成,村干部却只有7人。一个村干部平均要服务几十家甚至上百家农户,精力不济。无职党员服务意识淡化,激励机制不健全,参与的少,坚持的少。三是服务内容少。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停留在盖章子、发票子上,停留在节日慰问、抢险救灾上。无职党员服务群众停留在“结

/ 14

对子”帮扶上。四是服务手段少。干部还能借助党的惠农政策,无职党员仅能凭借一张嘴、一双腿、一双手服务群众。

二、村民自治缺“实效”。一是自治内容未更新。现在真正体现村民自治的,就是依法选举产生了村民委员会。其他自治活动实际上很少开展。改革开放三十年,村集体成了“空壳”。除了公益事业,《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的应由村民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大多不存在,群众的关注度降低。群众需要自治的新内容,无人组织,比如产业结构调整、集体文化活动开展等。二是自治程序难到位。无论是召开村民会议,还是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能议事的人都外出务工;即使有群众愿意参与自治,半天才走到村委会,屁股没坐热,就要急着往回赶,“一事一议”难“议”。村民自治过程中,党的领导未落实。三是自治主体不积极。现在的农民是“各种各的田、各挣各的钱”。普遍认为开展村民自治误工贴钱,还不如抓紧时间干自己的活,缺乏参与自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三、组织建设缺“活力”。一是书记无责任。实行书记、主任“一肩挑”后,农村出现重“村务”轻“党务”、党建工作无人抓的现象。对书记主任“一肩挑”的考核,往往以主任岗位考核代替书记岗位考核,以经济指标考核代替党建工作考核,以党委政府考核代替群众考核,从导向上弱化了党建工作。二是党员无能力。农村党员队伍年龄老化、先锋模范作用弱化。兴山县6368名农村党员,55岁以上的占51%,35岁以下的仅占11%,且大多无一技之长。三是组织无财力。集体经济薄弱,村级组织无钱办事。兴山县92个村(居委会)中,有集体经济收入的只有32个。财政转移支付村级办公活动经费只有5000元左右,订报、交水电费后所剩无几。“这年头没把米,连鸡都唤不来。”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下降。四是评议无结果。民主评议党员走形式,你好我好大家好,“个别党员不像党员”,组织处理不硬,群众反映强烈。

四、农民思想缺“感恩”。一是农民思想多元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新兴媒体的兴起,农民的思想出现信仰危机、公德缺失、价值观倒置、是非观念模糊等问题,只知索取,不讲回报。现在的农民是“有田有粮不理你、不偷不抢不怕你、有了问题就找你、不给解决就

/ 14

骂你、解决不好就告你”,不稳定、不和谐因素大量存在,矛盾纠纷增多。二是工作方式简单化。对党的惠农资金,村干部一“发”了之,没有向群众讲明党的惠农政策实施的重大意义。尤其是实行惠农资金“一卡通”后,群众只领“钱”,不知“党”,导致农民一面享受党的惠民政策“吃奶”,一面“骂娘”,缺乏对党的感恩之心。三是教育手段政治化。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停留于开大会、读文件,内容空泛,脱离实际。邪教、宗教势力乘虚而入,进村入户,打着“治病行善”的旗号,反复做思想工作,竭力拉拢老弱病残愚等群众。

通过准确把脉,兴山县委认识到:这些问题长此以往,势必动摇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必须尽快加以解决。

二、主要做法:

对症下药,兴山县委调研发现:2003年首创于榛子乡的“户联责任区”制度,在村民自治方面具有强大的生命力;2007年首创于水月寺镇南对河村的“党支部+关怀理事会”模式,无疑是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有效途径。2009年春,在总结完善上述两项群众创造的基础上,兴山县委决定全面建立“两会两评”农村党建模式。两会即“党支部+关怀理事会”和“村委会+户联理事会”;两评即“书记、主任分岗评”和“党员、理事群众评”。“两会”是核心,“两评”和加快发展集体经济是保障。由此,强化服务,加强自治,凝聚民心,强基固本,推动新农村建设。

一、变党员“结对子”为组织“搭台子”,建立“党支部+关怀理事会”。村党组织牵头成立关怀理事会,积极搭建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平台。党组织书记兼任理事长。支部增选一名支委,担任关怀理事会常务理事,专门负责关怀理事会日常工作。县财政每年安排1000元的工作经费。按需设置理事岗位,以理事岗位分类成立党小组。根据群众需求,普遍设置生产关怀、生活关怀、思想关怀和文化关怀四个理事岗位,相应建立了四个党小组,组长由党员理事推选产生。每个理事岗位由数人承担,村干部、无职党员、致富能人、九佬十八匠、退休干部等自愿申报,村党组织确认后开始履行职责,任期不限。重点关怀三类对象,即老弱病残愚、鳏寡孤独、留守家庭等特困群众;农村进步青年;参与邪教、刑

/ 14

满释放等特殊人员。关怀理事会理事以党的惠农政策和个人特长为关怀手段,参与落实党的各项惠农政策和项目。县财政按1000元的标准,支持各村成立民间文化协会,添置必要的文化设施。按500元/场的标准,鼓励县昭君艺术团送戏下乡,带动民间文化协会开展活动。

二、变村域层面自治为农户联合自治,建立“村委会+户联理事会”。以屋场院子、自然村落为基本单元,兼顾考虑地域相近、产业趋同、利益共享、规模适度等因素,由农户自愿按25-30户的规模联合组成“户联理事会”,推选理事长1名、理事1-2名。户联理事会组织农户开展“四联”自治活动,即经济联合,推动产业化,形成一“会”一品;治安联防,开展平安创建,反邪教,把矛盾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好事联办,由公益事业建设、困难帮扶向人的精神关怀拓展;文化联学,老曲新唱,丰富群众集体文化生活。开展“五好”户联理事会创建活动(即产业发展好、社会风气好、党员作用发挥好、公益事业好、村庄面貌好),一年一评或一年多评,以奖代补,与惠农项目安排挂钩,充分调动群众参与自治和理事组织自治的积极性。

三、变“一肩挑”为责权重构,实行书记、主任分岗评。对村书记、主任“一肩挑”的村,细分村书记、村主任两个岗位的职责,将党的惠农政策落实事项明确为村书记岗位职责,村民自治事项明确为村主任岗位职责,进一步突出村书记的党建责任。村书记落实惠农政策事项,按“党支部形成初步方案→党支部召集“两会”理事商定最终方案→党支部落实→党务公开”的程序运行,改变传统上由村委会干部落实党的惠农政策的运作路径;村主任落实村民自治事项,按“村委会或户联理事会提出议案→党支部研究提出实施方案→村民代表大会表决→村委会组织实施或指导户联理事会实施→村务公开”的程序运行。对书记、主任“一肩挑”的实行分岗考核,作为村书记应向乡镇党委和本村全体党员述职,接受乡镇党委的考评;作为村主任应向村党组织和村民代表述职,接受村民代表的考评。运用分岗考核结果,书记、主任双岗考核均合格的,继续实行“一肩挑”;主任岗位考核合格但书记岗位考核不合格的,原则上可继续担任村主任,但书记应受到批评教育,严重者应免去其书记职

/ 14

务,另行选(派)村书记;书记岗位考核合格但主任岗位考核不合格的,或批评教育,或依法罢免主任职务。罢免主任职务的,原则上不能继续担任村书记。

四、变“一言堂”为扩大民主,实行党员、理事群众评。将群众评议引入党员民主评议、“五好户联理事会”评比和优秀关怀理事评比中,先由群众“背靠背”(党员、理事回避)评议党员或理事发挥作用情况,然后在党员会或理事会上通报群众评议结果,最后组织党员或理事“面对面”相互评议,始终把党员和理事置于群众监督之中,强化群众对党员和理事的舆论教育功能。依据评议结果,对党员和理事给予奖励或批评。对不合格党员,适时进行相应的组织处理。

五、变无钱办事为有钱办事,加快发展集体经济。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见》,盘活集体资产、资源、资金,实施“155 ”工程,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即盘活集体土地,建成100亩以上集体经济“高效经济林”;盘活集体山林,建成500亩以上集体经济“高效丰产林”;村平集体经济年纯收入过5万元。实行“两让一返”扶持政策,即让利、让权、返税。抢抓宜巴高速和十宜铁路建设机遇,将河道采砂权全部“让”给村集体;抢抓小水电建设机遇,把过去县、乡在电站中占有的利润按一定比例“让”给村集体。对烟叶种植村,按产值返还一定比例的税收作为集体经济收入;对以集体资产、资金、资源入股兴办的企业,返还地方留存部分税收,作为集体经济收入。开展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变“输血”为“造血”,从资金、信息、项目等方面扶持村发展集体经济。

三、初步成效:

“两会两评”模式推广以来,全县建立关怀理事会92个、户联理事会1001个、关怀理事党小组372个,共有关怀理事1908名,户联理事会理事2961人,网络农户42840家。机制一变天地宽。“两会两评”模式的运行,起到了“通一脉而活全身”的功效。

一是创新了联系服务群众方式,党群干群关系融洽。成立关怀理事会专门联系服务群众,在服务形式上实现了组织化,在服务内容上实现了具体化,在服务对象上实现了分类化,在服务时间上实现了经常化,5 / 14

在服务手段上实现了多元化,扩大了党员的参与面、群众的覆盖面,真正做到了“群众的困难在哪里,党组织的作用就发挥在哪里”。尤其是通过党组织“搭台子”,无职党员的个体“零散服务”已转变为有组织的配套“全面服务”,被动完成“政治任务”式服务已转变为主动“紧贴群众需求”式服务,真正做到了关怀有真感情,关怀有真措施,关怀有真成效。据调查,各村关怀理事会基本做到了“每月走访所有农户一次、帮困难群众办实事一件”。过去,外出务工的农民无人管;如今,水月寺镇南对河村村民简帮青在广州因工死亡后,关怀理事会理事长简锦带领3名理事与厂方交涉,使厂方在原定赔偿28万元的基础上追加了17万元精神抚慰金。死者家属感激地说:“村党支部是我们的主心骨,关怀理事会是我们共同的家!”

二是延伸了农村社会管理链条,村民自治水平提高。“两会两评”模式通过“户联理事会”这个小单元,搭建了“村委会——户联理事会——农户”这一新的村民自治链条,加强党的领导,方便村民自治,重组了民心、民智、民力,激发了农民联合起来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通过“四联”,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自治内容紧贴农民需求,逐步实现了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从虚到实的转变,村级组织的工作方式由管理型向服务型和指导型转变。据不完全统计,自户联理事会普遍建立以来,村民互换劳力21.2万人次,自发整修堰塘水渠11.8万人次,修路105公里。峡口镇泗湘溪村钟家槽有40多户不通公路,柑橘运输难。去年,村委会计划修通此路,却因“赔树还田”搁浅。今年,在户联理事会的牵头下,农户自愿集资,村适当补贴,三个月就修通了2.8公里路,解决了卖柑难。返乡农民工王江发展山鸡养殖,受场地限制,难于扩大养殖规模。今年,他当选户联理事会理事长后,联合群众走“基地+农户”的模式,规模迅速扩大5倍,年创产值达80万元。

三是健全了监督激励保障机制,农村基层党建激活。书记、主任分岗评和党员、理事群众评,既是监督机制,也是激励机制,更是保障机制。评出了党建责任和党员意识,评出了组织和群众的信任,评出了荣誉和价值,评出了党建活力。首创“关怀理事会”的南对河村党支部被省

/ 14

委表彰为先进党组织后,该村书记简锦感慨地说:“过去埋头抓经济,经济也没抓上去;现在一手抓党建,一手抓经济发展,党员活了、群众活了,经济也活了”。过去,老党员自身放弃服务群众,组织也未要求服务群众;如今,81岁的老党员林和玉,自觉参与思想关怀,帮助2名参与邪教的邻居改邪归正,她自豪地对群众说:“一颗红心向着党,海枯石烂不变心!”过去,少数党员不仅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还拖群众后腿;如今,开展群众评议党员,党员争着带头,担心落后被群众批评。在高速公路建设房屋拆迁中,党员黄教明哭着做通妻子工作,按时完成搬迁。2009年底,兴山县可全部消灭集体经济“空壳村”,保证了村级组织有钱办事,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在集体经济年收入达20万元的昭君村,60岁以上的村民人人享有“养老金”,都说“托了共产党的福”!

四是占领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跟党走新型农民增多。党的惠农政策由党组织召集关怀理事会理事来落实,群众从党员干部、党员理事手中领取党的惠农资金,明白了党的惠农意义,真切地体会到党的温暖。群众自觉凝聚在党的周围,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也参与到关怀行动中来,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主动向党组织靠拢,农村党组织后继乏人难题得到缓解。无职党员在关怀服务中参与惠农政策的落实,畅通了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途径,扩大了党内民主,突出了党员的主体地位,实现了履行义务与享受权利的统一。成立民间文化协会,遇有红白喜事,群众自娱自乐,说唱好人好事,宣传党的政策,在节目中展现了真、善、美,展现了人文关怀和道义力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成为党员、群众思想的罗盘和坐标,成为心灵的寄托和归宿,赢得了群众。古洞村关怀理事会上门帮助参加邪教组织的郑明申办好低保手续,解决了生活困难,他逢人就说,“还是党组织能帮我解决实际问题”,最终改邪归正,自觉跟着共产党走。全县在关怀对象中已发展党员61人。安桥河村今年有50多名群众递交入党申请书。南对河村在外务工的万淼知、万忠婷受到关怀后,夫妻双双加入了党组织。

四、启示

/ 14

兴山县农村党建“两会两评”模式,切合村情民意,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创新之举。它给我们带来四个方面的启示:

一、农村党建必须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两会两评”模式成败的关键是支部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关怀理事会”关键在支部的主导;“户联理事会”关键在支部的领导;“两评”关键在支部的引导。因此,在“两会两评”模式的运行中,兴山县注重了支部班子建设和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只有抓住了支部这个“龙头”,新农村建设才真正有了“领头雁”。

二、农村党建必须发挥党员、群众主体作用。“关怀理事会”主要是发挥了农村党员和农村能人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关怀中感受到了自身的价值。“户联理事会”主要是激发了农民群众在村民自治中的主体意识,让他们意识到自治就是大家的事情大家办,自己的事情自己办。在“两评”中突出了群众的主体地位,好坏群众说了算。通过“两会两评”,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党员和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党在农村的领导真正落到了实处。

三、农村党建必须服务中心、紧贴群众需求。在“关怀理事会”中设置生产关怀、生活关怀、思想关怀、文化关怀等理事岗位,在“户联理事会”的“四联”中突出经济联合、好事联办,让“两会两评”模式始终围绕新农村建设、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围绕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来展开,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支部也通过“两会两评”的运行在群众中树立了威信。农村党建在服务群众、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四、农村党建必须着眼于凝聚民心。加强党对农村的领导,就是通过发挥党组织的作用,调动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关怀理事会”对农民生产、生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关怀,让群众感受到了党的温暖;通过“户联理事会”开展“四联”活动,让村民始终围绕建设新农村奔小康开展自治,让农民感受到党组织的领导作用;通过“两评”,让群众感受到了党员的为民宗旨和责任。农民通过切身的感受,增强了对党的信任,对新农村建设的信心,对实现小康生活

/ 14

目标的期盼。农民心齐了,气顺了,一心一意搞建设、聚精会神谋发展。农村党建自然而然显现出勃勃生机。

广东翁源:培育农村党员创业“领头雁”

广东省翁源县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创新农村党建工作机制,在全县农村实施了“农村党员创业示范工程”。经过近两年多的实践,全县共帮扶党员创业示范户152名,银行提供贷款512万元,政府贴息50多万元,拉动民间投资创业资金3000多万元,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对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农村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全面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起初动因

一是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农村党员处于在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一线,不仅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而且是发展农村经济、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骨干力量。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对于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农村党员队伍中存在年龄老化、思想僵化、能力弱化等“三化”问题,仍然是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瓶颈”,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迫切需要通过一项新的机制来加以解决,翁源县实施的“农村党员创业示范工程”,正是基于新形势下这一迫切需要进行的一项探索和实践。

二是增强和体现农村党员先进性的现实需要。农村党员处数量最多,分布最广,他们的形象如何,最直接、最具体、最生动的反映了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整体水平。农村群众看我们党的基层组织有没有执政能力,执政能力强不强,农村党员先进性能否体现出来,党员的“带头创业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双带”能力是一个重要标准。如何通过从资金、技术、物质等方面的扶持,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农村党员致富能力弱、发

/ 14

展没思路、种养没技术、创业缺资金等问题,提高他们创业致富能力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是新的历史时期增强和体现农村党员先进性的现实需要。翁源县实施“农村党员创业示范工程”,正是结合这一现实需要,顺应时代要求而采取的一项创新举措。

三是增强农村党组织凝聚力和吸引力的客观要求。由于现实中农村党员的权利和义务并不十分对等,义务强调的多,权利体现相对较少,很长一段时间里,农村党员就是修桥修路带个头,捐款捐物带个头,选举时投一下票,每个月交交党费而已,久而久之,党员在许多农民眼里变成了有奉献没实惠的苦差事,导致许多农村中青年骨干和致富能手不愿加入党组织。要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切实破解农村党员发展难问题,就必须建立健全农村党员关爱激励帮扶机制,进一步增强党员的自豪感和荣誉感。翁源县实施“农村党员创业示范工程”,让农村党员得到了资金、技术、物质等方面的扶持,使党员得到的实惠让广大群众看得见摸得着。这项工程,实质上是一项关爱帮扶机制,是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吸引更多年轻的、有经济头脑、善于经营、具有致富带富能力、思想政治品德好的人向党组织靠拢,从而进一步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一个创新载体。

四是促进党内互助和推进全民创业的必然要求。农村党员作为农民中的先进分子,理应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上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因其与群众的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群众希望身边的党员既是党对农村政策的宣传者、贯彻者和执行者,也是致富奔康的引路人,渴望党员说给他们听,干给他们看,带着他们干。基于这种必然的要求,“农村党员创业示范工程”,要求被列为帮扶对象的农村党员要签订《帮扶承诺书》,积极履行相关义务,不仅要带头创业致富,还要发挥创业示范带动作用,主动积极地帮助群众创业致富,带领群众走共同致富的道路。同时,通过建立与困难党员、普通群众“一对一”“一对多”的结对帮扶制度,使之成为了一条促进党内互助和推进全民创业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

二、主要做法

/ 14

(一)结合产业发展,选准帮扶对象。翁源县实施的“农村党员创业示范工程”,帮扶对象主要是农村党员、建党对象和入党积极分子,选择标准和条件一是有发展生产的能力、有可行的创业致富项目,种养具有一定规模;二是有良好诚信度,诚信守信,遵纪守法,无违法违纪记录;三是能起到带头示范作用,群众信任,助人为乐,热心公益事业建设;四是优先选择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社员(会员)等。由农村党员个人申请,基层党组织推荐呈报,县领导小组组织专员实地考察和项目评估,符合条件并经公示无异议的确定为帮扶对象。目前全县已有种植13位种植兰花、72位种植九仙桃、三华李、柑桔等水果,以及27位养猪、18位养鱼、13位养鸡等共152位农村党员、建党对象和入党积极分子被确定为创业示范帮扶对象。

(二)设立专项资金,帮扶创业发展。由县统一筹集设立“农村党员创业示范工程”帮扶资金,从2008起,由政府贴息50多万元,银行贷款512万元,帮扶培养152名农村党员创业示范带头人。帮扶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制定帮扶资金管理办法,在县扶贫办设立专帐进行管理,做到专款专用,保证帮扶资金落到实处。县农信部门开辟贷款绿色通道,目前已为152位创业示范带头人发放了每人3至5万元的政府贴息贷款共512万元。

(三)建立教育基地,提供技术支持。按照“面向农村党员、强化党性锻炼、突出实用技术”的方针,翁源县整合全县教育培训资源,在创业示范带头人所在村建立相关产业发展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基地,使创业示范带头人得到实用技术的免费培训。同时,组织本县专业技术人员与创业示范带头人开展结对帮扶,提供项目和信息,现场解决技术难题,帮助分析市场前景。目前,全县已建立兰花、柑桔、九仙桃、水果种植等10个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基地。2007以来,在全县各镇共举办兰花、三华李、九仙桃种植和猪、鸡、鱼养殖等各类培训班53期,培训农村党员群众6000多人次。

(四)创业示范承诺,发挥带动作用。翁源县加强对农村党员创业示范带头人管理,要求帮扶对象签订承诺书,一是对帮扶资金做到专款专

/ 14

用,认真规划经营管理好发展项目,争当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二是带头学习农村先进实用技术,带头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争当产业发展和科技致富带头人;三是带头遵纪守法,带头遵守村规民约,带头依法办事,争当文明兴村带头人;四是带头联系群众,带头服务群众,带头帮困解难,争当为民办事带头人。在实施过程中,采取多种形式对示范户的生产和带动群众情况进行跟踪检查,了解承诺执行情况,听取村民对示范带头人的评议和意见;年终,对创业示范带头人进行评估考核,对发挥作用好的示范带头人继续予以支持,对发挥作用不够的取消帮扶资格,不再享受帮扶待遇。

(五)加强组织领导,组建协会(合作社)带动。县委成立“农村党员创业示范工程”领导小组,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协调,明确成员单位职责,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对每一创业示范带头人指定专人具体负责跟踪落实,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协调配合的工作格局。同时,根据产业发展成立各种类型专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已建立了兰花、糖蔗、蚕桑、蔬菜、水果种植及养殖行业等23个农业专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创新党组织的设置方式,把党组织建立在农业专业协会和合作社上,组织协会和合作社中的党员成立党支部,通过“支部抓协会(合作社)---协会(合作社)带产业”,为农村党员创业示范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带动特色农业支柱产业的发展。

三、初步成效

翁源县实施的“农村党员创业示范工程”,积极培育农村党员创业“领头雁”,已成为体现农村党员先进性、促进农村基层党建和党内互助的重要载体,推进农民创业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发展壮大农村党员队伍,有利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有利于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农村党员威信不断提高。翁源县通过实施“农村党员创业示范工程”,较好地解决了一些农村党员致富能力弱、发展没思路、种养没技术、创业缺资金等“瓶颈”问题,为农村党员创业致富提供了动力,激发

/ 14

起了他们的创业致富热情。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基地开展的一系列培训活动,使创业示范带头人拓宽视野、开阔思路、更新观念,提高了经营管理能力和创业致富本领,一批农村党员一跃成为当地创业致富带头人。如江尾镇仙北村党员陈求坤种植兰花15亩,年产值可达70多万元;九仙村党员王文坚种植九仙桃30多亩,挂果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20多万元;龙仙镇李洞村党员郑绍畅扩种柑橘30亩,水果种植面积达70多亩,全部挂果后年收入可达20多万元。随着农村党员创业致富能力的提高,使群众对党员刮目相看,农村党员在群众中进一步树立了形象,提高了的威信,在农民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不断提升。

2、农村党员先进性不断凸显。帮扶对象在享受资金、技术、物质等方面的扶持优厚待遇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了党员意识和责任意识,他们积极履行帮扶承诺,怀着感恩的情怀,不忘回报社会,不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实现共同致富中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成为农村创业的“领头雁”,较好地彰显了党员的先进本色。如江尾镇仙南村兰花种植专业户陈现夫,不仅招聘当地农民务工,还牵头创办了全好兰花专业合作社,从技术和资金扶持了30多户农户种兰致富。联益村李达明养鸡致富后,毫无保留地传授知识和实践积累,带动了5户群众户均养鸡10000多只,每户年收入都超过5万元;南塘村沈成柱在发展综合养殖致富后,主动帮助村民建标准猪舍,无偿为村民养猪提供技术支持,为村民提供销售渠道,在他的带动下,有10多户群众走上了致富路,他还垫资25万元为村里建设食水工程,使全村和周边群众喝上了干净的山泉水。目前,通过开展农村党员创业示范带头人与一般党员群众“一对一”、“一对多”的结对帮扶活动,实行“党内互助”,全县逐渐形成了“先富带后富,齐奔致富路”的创业热潮,152位党员创业示范带头人,共带动全县1452户农民群众走上创业致富之路,为村民办好实事实事216件。

3、党的执政基础不断得到夯实。村级党组织在“农村党员创业示范工程”实施过程中,严格把关做好帮扶对象甄选,跟踪服务,组织评议等各项工作,在引领党员群众创业致富中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服务党员、服务群众

/ 14

的水平不断提高,使党组织的向心力和号召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如仙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苏英明,九仙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王健南,积极带领群众发展兰花、九仙桃产业,成为带领群众创业致富的“领头雁”。农民的收入增多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对基层党组织的信任增强了。苏英明、村委主任王健南在2008年村“两委”换届工作中,均再次当选支书、主任。此项工程的帮扶举措,使农村党员创业示范带头人成为党支部的中坚力量,还使广大党员群众充分认识到作为党员的自豪感和荣誉感,进一步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吸引了大批农村优秀青年向党组织靠拢,使入党成为了当前农村的新时尚,涌现了农民入党热潮。同时,在家乡新形势的变化下,村里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纷纷回乡参与创业。如仙北村汤金龙去年主动回乡种植九仙桃30多亩,加入了九仙桃专业合作社,提交了入党申请书。今年上半年,翁源农村有入党积极分子1683人,发展农村党员428人,其中35岁以下的236人;而2007年,该县全年入党积极分子仅有710人,发展农村党员仅有264人,35岁以下的仅有86人。全县从致富能手中发展党员的人数占农村新发展党员总数的73%,为党组织注入了新的血液,发展壮大了农村党员队伍,进一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4、党的执政能力不断得到加强。“农村党员创业示范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组织组织实施过程中,县委组织部充分发挥了牵头部门作用,宣传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努力营造氛围,财政部门做好帮扶资金的筹集和管理使用,农信部门加大支农力度,涉农单位加强指导和技术扶持,各镇村党组织认真组织实施,农村广大党员积极参与,社会各方都积极关心支持,使党的执政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在农村党员创业示范带头人的示范带动下,翁源县农业向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发展,大大地增加了农民收入,加快了特色产业发展和富民兴村进程。152位农村党员创业示范带头人,户均增收2.53万元。江尾镇兰花种植面积达6000多亩,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国兰生产基地,并被评为广东省唯一的兰花专业镇。

/ 14

第三篇:全国党建创新案例

李源潮指出,基层党建是整个党的工作的基础,改革创新是活跃基层、打牢基础的根本途径。创新的办法从哪里来?一不能只靠坐在机关大楼里拍脑袋作设计,二不能只靠“笔杆子”查资料编材料。改革创新的源头在实践、在基层,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是基层党建工作的主体,他们对存在的问题最清楚,对解决问题的办法最有发言权。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要把力量沉到基层,心思用到基层,功夫下到基层。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向基层学习,从基层实践中汲取营养,保护和激发基层改革创新的活力。

李源潮指出,创新的成果来自基层,创新的成果要用到基层去。要总结提炼基层的创新创造,找出有规律性的东西,用于指导面上的实践。要加大对基层党建创新优秀案例的宣传推广,让点上经验在面上开花。基层党建是最鲜活的实践,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只要社会发展不停顿,创新的探索就不能停顿。要坚持不懈地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创新,不断开创基层党建工作新局面。

一、最佳案例评选结果(共20个)辽宁丹东:全面推广“情景互动式党课”内蒙呼伦贝尔:组建“百万农牧民创业先导团”河南南阳:科学探索“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广西百色:推行“农事村办”制度 探索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新模式浙江温州:以建设活力和谐企业为载体开创非公党建工作新局面大庆钻探:实施党支部“星级”建设、“梯级”管理辽宁大连:科学构建基层党建新格局的实践探索江苏南京:社区党组织公推直选的实践探索四川成都:以试行“党员证”制度为载体 构建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贵州遵义:创建服务型党组织的实践探索山东潍坊:县委书记专项述职制度广东惠州:实施“四民工作法” 推进基层民主科学发展山东临朐:创建“网上党支部” 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科学化山东青岛:引入品牌理念 创建党建品牌上海杨浦:走进基层 服务群众 践行“一线工作法”浙江舟山: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江苏仪征:全面推行乡镇党委换届公推直选安徽淮北:推倒一堵墙 拉近党群心上海长宁:“凝聚力工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山东莱芜:坚持“四个创新”构建城乡统筹党建新格局

二、优秀案例评选结果(共60个)重庆大渡口:建设开放统一党建信息平台 大力推进基层党建信息化山东乳山:党内基层民主“乳山模式”西安未央:干部选拔任用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浙江龙游:党员实事评议和党员“实事不作为”告诫制度浙江台州椒江:推行非公企业党组织十八法上海嘉定新成路:以楼组党建为载体 构建党员居住地发挥作用机制上海徐汇区:“五管齐下”构建领导干部能下能出“绿色通道”中国商飞公司: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保障体系建设的做法和成效黑龙江铁力:“科学配置党员”推进党员管理体制改革广西马山:先锋连万家 三情促和谐河北景县:农村党员干部“365便民服务超市”的调查与思考山东枣庄市中区:推行“村民说事” 落实和发展基层民主江苏镇江京口区:社区党建文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上海理工大学:高校基层党组织模式和活动载体的创新南昌工程学院:以大学生党员QQ群为载体 探索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新途径16 山东济宁:“两公开五差额”选拔干部的实践与思考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在非公企业高科技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 18 河南义马: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提升党员队伍素质 19 四川宣汉:机关党组织“六岗直选”模式 20 江西上饶:构建“大联系、大台帐、大帮带”群众工作网络同煤集团:开展“共产党员服务站”活动的实践与探索安徽省毫州:探索建立农村基层干部民意调查制度 构建科学的工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浙江安吉:推行重大决策社会征询、专家论证、公示听证制度贵州德江:推行“质询”制度 推进基层民主湖北沙市:“居民说事”构建社区党建工作新机制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实施村务契约化管理湖北宜昌:党代表架起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连心桥山东烟台开发区:以社会责任考评体系为抓手 构筑齐抓共管党建工作新格局29 山西长治:以“网格化管理、联动式共建”为主要内容的“党建网联工程”山东潍坊坊子区:实行“五提二推三评四公开”提高竞争性选拔干部的工作科学性31 黑龙江佳木斯: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到非公企业当党建指导员

福建天湖山:国有企业“支部工作问责制”

云南丽江: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工作

广东广州:党员走出门 群众请进门——南华西街构建民意收集渠道网络35 山西阳泉矿区:推行党员承诺 服务人民群众

河北巨鹿:“干群夜谈会”工作方式密切干群关系

上海闵行:改革全委会运行机制 提高区委民主决策水平

江苏海安:实施“薪火计划”为党员发展拓源提质

湖南桃江:“党风廉政舆情在线”开启网络问政新风

四川东方汽轮:党旗红,产业新

江苏昆山:“红色方阵”助推科学发展

贵州铜仁:村级民主管理“三会”制的探索与实践

江西万载:以干部星期天学院为平台 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福建南平:实施“五要工程”打造“南平机制”

江苏南通崇川区:构建“一心两体三会”社区党建新模式

广东翁源:实施农村党员创业示范工程 培育农村党员创业“领头雁”

湖北黄梅:推行“双联四制” 抓好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

北京市卫生局:创建服务群众品牌 增强党组织凝聚力

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实施“七一工程”

河北新河:“四位一体”防瘫机制的调查与思考

浙江省委组织部机关党委:开展机关党委换届公推直选 带头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

山东东平:实施“村官创业行动” 助推农村科学发展

宁夏吴忠市利通区:推行“四权治理”模式

山东青州:“项目党建”的实践与探索 55 新疆建设兵团:绩效管理带动支部和谐 56 河南民权:建立网上工委搭建党员学习活动新平台 57 广东工商行政管理局:垂直管理部门加强党建工作的有效探索与实践

新疆青松建材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跨单位交叉上党课,提升党课教育质量59 甘肃金塔:“双岗双争”活动构建在职党员双重管理新模式

安徽霍山:实施“党内温暖”工程 构建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

推行“农事村办”制度

(二)立足“农事”需要,扎实开展六大服务。“农事村办”的核心是“农事”,就是农村的事、农民的事、农业的事。我们根据“农事”需要,扎实开展“六大服务”:一是开展生产服务,做到农业生产经营和科技服务不出村。以村级服务站为阵地,整合涉农部门的资金、技术、人才,统筹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和农产品加工销售以及农资供应服务工作。如田东县中平社区“农事村办”服务站,重点抓好香葱种植特色产业化服务,成立了“无公害蔬菜协会”,经常请专家为村民提供咨询,实行香葱种植产销一条龙服务。二是开展文化服务,做到经常性文体活动不出村。发挥村宣传文化活动室作用,建立“五个一”载体,即每村设有“一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一支业余文艺队、一支流动放映队、一支广播电视服务队和一个文体活动场所”,解决农村群众读书看报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看电视难和健身难的“五难”问题。三是开展卫生服务,做到看小病不出村。以建立村级“便民服务医疗室”为载体,将村卫生室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点和报销点,积极开展专家义诊活动,帮助群众实现家门口看病报销,开展义诊服务,免费发放宣传资料和避孕药具。四是开展法律服务,做到一般矛盾调解不出村。以建立“流动警务室”、“流动调解庭”为载体,在村级现场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普法宣传、调解纠纷等服务,使一般矛盾不出村就能调解。五是开展政务服务,做到一般审批事项办理不出村。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到村级服务站办公,为群众现场办理计生、建房、车辆证照和补贴补助、救济、救灾款的发放等手续,实现办证不出村。如隆林德峨乡常么村“农事村办”服务站,每逢圩日,乡直各站所都到村“农事村办”服务站开展“政务村办服务日”活动,为群众办理各类证件手续,农民在家门口即可轻轻松松办好需要办的事情。六是开展党员服务,做到一般农事代办不出村。选择有较强办事、协调能力的“农家课堂”培训户、“党员中心户”作

为“农事村办”代办员,负责为群众提供代办服务。在服务方式上,推行“窗口式服务”、“代办式服务”、“预约式服务”、“上门式服务”的“四位一体”的服务工作模式,实现了服务方式灵活化、多样化,切实为群众提供全过程、全方位、一条龙服务。去年以来,全市各“农事村办”服务站(点)共开展六大服务活动28510次,共为群众办实事41370件,接待群众来访、咨询466800多人次,受理群众申请事项67415件,已办结64490件。

(三)坚持以中央和自治区领导重要批示精神为指导,不断深化和完善“农事村办”工作。“农事村办”工作实施以来,多次得到中央和自治区领导领导的充分肯定。自2008年8月以来,我们坚持以中央和自治区领导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不断深化和完善“农事村办”工作。

1、围绕推动农村科学发展的要求,将“农事村办”作为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依托“农事村办”平台,组织开展生产和技术服务,使参加第三批活动的广大农村党员受到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教育,接受科学生产技术培训,提高生产技能,找到致富门路。同时,通过“农事村办”平台,引导“农事村办”服务工作人员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为广大党员群众服务。把设岗定责、依岗承诺、党员志愿服务者等活动方式延伸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创新县、乡、村联创联动的机制和办法,把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加以丰富和拓展。如田阳县积极组织县、乡的农业、科技部门的专家、技术员,通过“农事村办”这一平台,灵活设计培训内容,实行“菜单式”培训,使党员群众通过培训,学到更多实用技术。

2、着眼于转变基层政府职能,扎实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坚持把“农事村办”作为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以乡(镇)“一办三中心”为模式,扎实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一是试行乡镇“一办三中心”体制改革。分别从全市12个县(区)选择19个乡镇试行“一办三中心”体制改革。“一办三中心”即整合乡(镇)各办、站、所的干部力量,组建乡(镇)党政综合办公室、产业服务中心、社会服务中心、政策法律服务中心等“一办三中心”,把乡(镇)服务窗口前移进村,把更多干部放到村屯开展服务,让“农民办事不出村”。同时按照“保留现行机构、业务一岗多责、人员统一调配”的运行机制,将乡镇站所干部整合进入“一办三中心”由乡镇党委、政府统一调配。“一办三中心”设立机关服务岗和驻村服务岗。机关服务岗工作人员的比例原则上不超过全部在编人员的40%,主要负责在乡镇机关日常运转,受理行政审批和群众要求办理的事项,接待、处理来信来访等工作。把60%以上的干部放到驻村服务岗和抓发展抓中心工作上来,驻村服务岗主要负责驻村组织村级班子落实农村有关政策和工作部署,受理群众要求办理的各项事务,组织调处各种矛盾纠纷,开展农村生产生活等工作。二是积极推进职能部门简政放权。积极清理各种涉农行政审批项目,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程序。对涉农审批事项,法律、法规或规章规定由县级政府审批,实际操作中主要由乡镇甚至村审核把关实施的事项以及没有明文规定要县级以上政府部门审批的事项,适合在乡镇或村办理的事项,创造条件下放到乡镇审批。对确实不能够下放的审批事项,除规定当事人亲自办理以外,尽量采用代办制等方式由乡镇、村受理和代办。如凌云县先后共清理出17个县直部门的41项业务,下放到村级服务站进行办理。三是加快“农事村办”信息网络建设。积极加快电子政务系统向村级覆盖延伸,建立联通县、乡、村三级“农事村办”服务中心、服务站的网络办公系统,组织有关部门在网络系统平台面向群众开展一站式服务,实现村里申报、网上审批、村里

办结、两头在村的目标。如平果县分别在县政务服务中心及凤梧乡、太平镇、果化镇“农事村办”服务中心及下设的三个重点服务站开通了“农事村办”网络办公系统,实行县、乡镇、村三级联网办公。四是探索和试行农村“以钱养事”新机制。探索建立“政府承担、财政保障、竞争择优、购买服务、合同管理、考核兑现”的“以钱养事”新机制,农村种植养殖技术服务等项目,由财政保障经费,政府统一设置服务岗位, 实行严格的资格准入制度,通过公开招标采购、竞争上岗的方式确定服务人员,与服务人员签订合同,按照合同规定进行建设、管理、监督。

3、围绕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继续深化农村社区化服务工作。注意把推行“农事村办”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并在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方面下功夫,使“农事村办”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平台和载体。同时,按照地域相邻、习俗相同、规模适度、便于服务、有发展潜力的原则,在服务周边3-5个行政村,辐射5000-7000人的“农事村办”服务站所在地开展社区化服务。通过对服务站的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卫生、交通、通信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不断完善服务功能,设立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区警务、社区环卫、文化体育、计划生育等若干个服务站(室),将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结合起来,吸引周边群众自发地到这个区域接受服务,向这个区域集中,让群众享受像城市社区一样公共服务设施比较完善、服务功能比较齐全的服务待遇,把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距。

4、围绕建立健全农村服务体系的要求,扎实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探索建立以政府公共服务为主导,以农民专业化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以龙头企业为骨干,以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农事村办”服务体系。重点强化政府公共服务主导,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把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纳入服务体系。同时,我们在巩固已建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基础上,通过培训引导、出台政策措施、建立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加大合作社领头人培育力度以及与大专院校、行业专家攀亲结友等方式,进一步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步伐。此外,在服务活动中,我们还充分调动各种协会、合作社的力量,引导农业专业化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农事村办”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活动,提升产业层次,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增加农民收入。引导合作组织利用“农事村办”平台,统一开展技术咨询和培训,统一开展生产指导,统一开展销售服务,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产业联合体,促成大规模的生产服务。如田阳县那满镇内江村在开展“农事村办”生产服务工作中,积极组织群众建立了福爽香蕉合作社,并积极与南宁市红日集团合作,以内江村1500亩香蕉基地作为示范点,积极引导群众以土地入股的方式进行合作化经营,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方式,实现了土地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第四篇: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素材

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素材汇总

【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一

云南省大理市大理镇阳和村委会南五里桥自然村党支部无职党员义务轮流值班制度把管好用好农村党支部活动场所、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服务联系群众有机结合起来,克服了管理不善、闲置浪费现象,去掉了行政化,贴近了民心,拓展了服务功能,使基层组织活动场所真正地成为了服务群众、汇集人气、凝聚民心的主阵地。

一、背景和起因

大理市于20**、20**年先后投入建设资金9000多万元,在全州乃至全省率先实现了农村党支部活动场所全覆盖。阵地是建立起来了,如何管理好、使用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大理市委组织部在随机调研中,发现建成以后部分农村党支部活动场所存在无人值守、“铁将军”把门、老百姓办事找不到人、群众有意见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大理市确定在大理镇南五里桥党支部率先实行农村无职党员义务轮流值班制度试点。

云南省大理市大理镇南五里桥自然村位于大理古城南2.5公里,是一个回、汉、白多民族聚居的坝区村落,全村362户1509人,其中回族占80%以上,党员52名。近年来,党支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大理市调研时殷切嘱托,“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在活动场所建管用上下功夫,强化了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凝聚了党心民心,奏响了“小阵地大功能”的乐章。

二、主要做法

以聚集“五项功能”,推行“五三”工作法为抓手,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引领作用,组织自然村无职党员义务轮流值班,充分利用活动场所各种资源,积极搭建便民利民服务“平台”,拓展为民服务功能,使“小阵地”彰显“大功能”,党员唱好服务群众这出“戏”。

(一)凸显政治属性,筑牢党在基层的“桥头堡”。注重发挥党组织在基层的领导核心作用,整合资金,建起占地400平方米的敞开式党支部活动场所,树起旗子、亮出牌子、规范组织生活、宣传方针政策,把党的工作延伸到“末梢”终端。商讨村务的“议事厅”。发挥活动场所政治功能,定期召集党员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和致富能力培训,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坚持每月召开1次党员大会,每周召开1次支委会,对村内重大事项、重要问题,通过党支部提议、支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决议的程序进行商讨、表决,巩固了党支部在村内各项事业中的领导地位。村务咨询的“宣传栏”。认真落实党务村务公开,定期将党费收缴、党员发展、惠民补助资金、土地流转、宅基地指标分配等进行事项在活动场所公示,接受村民监督,做到村内事务群众知晓、村民参与、党群共议。政策宣传的“小喇叭”。在村庄四周安装了6支大喇叭,在农户家安装262支小喇叭,与党支部活动场所相接,由党支部委员定期宣讲党的大政方针、惠民政策、法律法规和身边好人好事,及时公布党支部所开展的各项工作及村民代表大会决议,让村民第一时间听到“党的声音”,知晓党的政策,发挥了“小喇叭”大宣传作用。

(二)整合服务资源,构建服务群众的“大平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按照“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思路,把服务资源整合在一起、服务项目“捆绑”在一起,尽力满足村民多样化需求,尽量做到村民办事不出村,发挥出“小场所”大服务的功效。开办便民“小超市”。把活动场所内闲置的120平方米集体房屋以每月300元整体出租给村民开办惠民超市,低价出租、还利于民,超市同类日用品与大理古城其他超市相比,便宜5%左右。兴建生活“小菜场”。在活动场所空置地规划出60平方米的小菜场,党支部免费提供摊位,代运垃圾,提供交易蔬菜、水果、糕点场所,让村民“买菜”可以不出村。接通金融“小网络”。协调银行、通信、电力等部门,在活动场所专门设立缴费终端和惠农机,村民不出村就可办理电费、通讯费缴纳,小额取款和惠民补助领取等业务。建立就医“小诊所”。争取卫生部门支持,设立行政村卫生室分诊所,在日常专业医护人员就诊基础上,邀请8名退休州市老专家每月到村轮流坐诊1天,做到“小病不出村”,“小诊所”运行以来,已先后接诊群众600多人次,其影响力已辐射到周边村组。建设文体“小广场”。投资15万元,在活动场所建起篮球场,安装健身器材,定期开展文艺表演、广场舞、篮球比赛、健康义诊等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增进民族交流融合。

(三)推行党员值守,检验党员践诺的“试金石”。推行党员到活动场所义务值班联系服务群众,其主要做法是“五个三”。“三定”,按照“定人、定时、定点”原则,周一至周五,每天安排2名党员值守党支部活动场所,周六和周日由党支部书记值守。值守时间为上午8:30至12:00,下午14:00至17:00。“三有”,有党员值班表和联系方式,方便群众能及时与值班党员沟通;有专用记录簿,对群众反映问题、处理结果认真进行登记,做到全程有迹可查;有桌椅茶水,为来访群众提供贴心服务,创造良好工作环境。“三责”,要求值守党员履行处理村务、卫生保洁、场所管理,接待群众、提供咨询、代办民事,处置并上报突发、应急事件等三项职责。如:值班党员刘敦禄在接到村民马世能反映停靠在南门苍洱大道上的车辆经常出现燃油被盗的情况后,及时向党支部汇报,村里每天派出护村队巡逻,解决了车辆燃油被盗的问题。“三联办”,建立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值守党员能解决的问题现场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梳理汇总上报党支部集体研究解决,并在5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党支部无法答复或解决的及时上报党总支解决。“三评议”,采取“党员自评、党小组互评、党支部考评”的方式,考评党员值守情况,把评定结果作为民主评议党员和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三、成

一是凸显了党组织的“磁场”效应。一方面通过党组织活动场所功能的拓展,为党组织和党员广泛联系群众、倾心服务群众搭建了平台;另一方面以活动场所为中心,充分发挥各类服务阵地的聚合作用,将党员群众紧紧凝聚在党支部的周围,形成“支部号召有人应、党员带头有人跟、群众困难有人帮”的良好氛围,做到“小事不出村”。在党支部引领下,党员群众积极捐款,建立起“党员关爱互助基金”,对生活困难、老弱病残、意外受灾的党员群众进行帮扶,共发放关爱基金15万元,帮扶10户30多人,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党组织的向心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

二是增强了党员的宗旨意识。无职党员义务值班制度,不仅解决了活动场所“空置化”问题,做到“支部门常开、党员人常在、群众常来往”。还为党员设了岗,定了责,使党员在联系服务群众中既提高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增强了党员的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20**年以来,值守党员共接待来访群众518人次,受理群众民情事项52件,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23个。预备党员蔡锦江说:“值守党支部是党员应尽的义务,党员的觉悟、行动就应该在这方面体现”。

三是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南五里桥党支部的经验有效发挥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互帮、困难共解在全村蔚然成风。在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带动下,全村开办餐馆30多家、特色客栈20多户,有2个物流运输公司、3个旅游公司、1个工程机械公司,拥有小轿车、中巴车300多辆,全村“家家有产业,户户有轿车”,村民人均年纯收入达1.5万元,形成了人居环境优美、村民生活富足、民族团结和谐的喜人局面。村民反映,近年来,南五里桥村的民族关系是最和谐的,虽然“回汉混居”,但民族关系其乐融融,汉族、白族同胞尊重回族同胞的习惯,回族同胞也非常包容汉族、白族同胞,大家就是一个“大家庭”的成员。

四、启示

南五里桥村党支部立足实际,把建好、用好、管好党支部活动场所作为着力点,强化了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启示一:固本强基要让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同频共振。基层党组织承担着管理村内事务、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美丽乡村、倡导文明新风等工作,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创新活动载体和抓手,规范党内组织生活、严格党员教育管理,为党员搭建履职“平台”,教育党员强化宗旨意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将党员和群众凝聚在党组织的周围,发挥好党组织引领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造福群众的作用。

启示二:村组活动场所“建是前提、管是关键、用是目的”。近年来,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抓基层、打基础工作,把更多人力、物力往基层倾斜,解决集体无钱、无场所等老大难问题。但在推进村组活动场所建设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村组活动场所“空置化”现象,大门紧锁、高墙林立、“铁将军”把门,浪费了资源,损害了党组织的形象。要让村组活动场所“转”起来,必须在三个方面着力。第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按照有利于服务群众的原则,统筹考虑功能布局,切不可贪大求全,把活动场所“行政化”。第二,千方百计整合资源。发挥活动场所功能,关键要有实实在在的资源和项目,要从小处着眼,争取各级支持,把商贸、金融、医疗、体育等项目资源下移,为群众提供满足多样化需求的服务。第三,既要“树形”更要“筑魂”。在依靠外力的同时,要挖掘内力,依靠党内活动涵养正气,依靠服务项目吸聚人气。

启示三:选优配强带头人是强基础增活力的关键。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一个好的党组织书记,能带出一支好队伍、发展一方、造福一方。南五里桥自然村的党员、群众之所以信服党支部,关键是有一个政治坚定、致富有方、处事公正、热心公益的好书记。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要选准配强党组织书记,把那些政治素质好、品德作风正、敢于创新、善于致富的能人选进班子,发挥好能人治村、能人强村的作用。

【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二

党校是培训轮训党员干部的主渠道,承担着为党员干部补钙壮骨、立根固本的重要任务。今年以来,潍坊市委党校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党校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探索改革党校办学模式,在市属开发区、市委直属党(工)委和县市区镇(街道)、有关直属部门成立基层党校,延伸党校设置架构,建立健全党校教育全覆盖体制机制,发挥党校政治优势,创新推进党员教育培训,构建形成了“全域覆盖、全员轮训、全面提升”的党校教育新格局,为每名共产党人修身养性找到了自己的“红色殿堂”。

一、工作动因

党校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党而立、为党而办,始终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重大战略决策以及党的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特别是当前,我们党正带领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党校担当着新的历史使命,党校的建设与发展亟需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第一,加强基层党校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党校工作会议精神的需要。20**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对基层党校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校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因地制宜推进县(市)委党校办学体制改革”。20**年4月,山东省委、潍坊市委在全省和全市党校工作会议上,分别对推进党校办学体制改革作了强调和部署。因此,潍坊市从实际出发创新办学体制,采取“建党校、设分校”的办法,推进市、县两级党校职能延伸,全面加强基层党校建设,尝试建立横到边、纵到底的党校教育全覆盖体制机制,探索市、县党校办学体制改革的“潍坊方案”,以改革精神、创新思维推动全国、全省党校工作会议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

第二,加强基层党校建设是落实“党委办党校、管党校、建党校”要求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是办党校管党校建党校的主体,党委书记是办党校管党校建党校的第一责任人”。在党校改革发展中,各级党委应加强宏观指导和沟通协调,督促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形成有利于党校建设发展的正确导向和氛围环境。从当前党校办学体制上看,上有中央党校,中间有省委党校和市委党校,基层是县级党校。可以说,中央、省委、市委、县市区委办党校管党校建党校的主体责任非常明确。但到了市属开发区、市县机关、乡镇(街道),目前尚未设立党校,这些党(工)委办党校管党校建党校的主体责任得不到发挥。建设基层党校,从架构体系、人员配备、职责任务、运行管理等方面进行设计,完善党校工作构架,有利于为各级党委办党校、管党校、建党校搭建平台和载体,推动形成“党委办党校、部门大合唱、党校有作为”的大格局。

第三,加强基层党校建设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需要。全面从严治党,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从严格党员教育培训开始,切实解决好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问题,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党校承担着强化理论武装、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职责,肩负着加强党性党风教育、传承党的优良传统的重要使命。目前,市、县党校培训对象主要是机关、事业单位科级以上干部和基层党组织书记,对机关、企事业单位普通党员、农村党员以及“两新”组织党员尚未实现全覆盖。特别是大多数农村党员一辈子都没进过党校,接受过正规化的党校教育。这种状况,与党校应承担的工作任务极不相称。加强基层党校建设,有利于整合党校教育资源,对全市各领域、各行业党员干部进行全员轮训、正规培训,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不断提升基层党员队伍素质。这是一个大抓基层、固本强基的务实之策,也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形成常态的有效路径。

二、主要做法

(一)规范机构设置,配齐配强工作力量。在机构设置上,各市属开发区、市委直属党(工)委设立党校,择优加挂“潍坊市委党校分校”的牌子;各县(市、区)本着“有利于关系理顺、有利于运行管理、有利于作用发挥”的原则,立足各自实际和特点,在镇(街道)、重要系统部门科学规划和设置基层党校,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大而全”,择优加挂“县(市、区)委党校分校”的牌子。在人员配备上,基层党校设校长、副校长和教务长3职领导干部,校长一般由党(工)委书记兼任,副校长由党(工)委分管负责同志兼任,教务长由组织人事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兼任。在干部任免上,市属开发区党校和市委直属党(工)委党校的校长、副校长由市委组织部任命,教务长由所在党(工)委任命;县市区镇(街道)党校和有关直属部门党校的校长、副校长、教务长参照市一级做法任命公布。

(二)明确职责定位,聚焦主业主课教育。基层党校在同级党(工)委的领导和上一级党校业务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校姓党”的根本原则,坚持实事求是、质量立校、从严治校,突出主业主课,重点加强对所辖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教育。在班次设置及培训对象上,基层党校本着分类别、分层次的原则,研究确定培训班次、调训对象和教学计划,确保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课在教学安排中不低于总课时的70%,确保每名党员每年到同级党校集中培训不少于2天。其中,市属开发区党工委党校,重点抓好辖区内科级以下干部和党员的培训轮训;根据各自实际和工作需要,视情况开设进修类、培训类班次以及专题研讨班。市委直属党(工)委党校,重点抓好系统内科级以下干部和党员的培训轮训;根据工作需要,可开设专题研讨班。镇街党(工)委党校,重点抓好辖区内农村、社区以及“两新”组织党员的教育培训。县(市、区)重要系统部门党校,重点抓好系统和部门内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

(三)坚持上下联动,统筹推进工作落实。围绕协调、联动、统筹发展,进一步强化业务指导,督促基层党校抓实、抓细党员培训。一是加强业务指导。市、县(市、区)委党校制定业务指导计划、培训清单以及办学质量评估办法,加大对下级党校(分校)的业务指导力度,协调解决基层党校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建立党员培训协调会商办法,市、县(市、区)委党校会同下级党校(分校)研究确定需求调研、班次设计、教学计划等事项,推进“党校教学供给侧改革”,不断提升基层党校办学质量和水平。二是实行师资共享。在全市党校系统建立开放、兼容、共享的“师资库”,将市、县(市、区)直属部门有关领导干部、农村(社区、企业)先模人物以及党校系统师资骨干等纳入“师资库”,健全完善师资管理使用、考核评价、准入与退出制度,统筹使用和调配师资力量,为基层党校办班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三是开展全员培训。把“实现党员培训全覆盖”作为基层党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因人而异、分类培训,多形式、多渠道培训基层党员。特别是对外出流动党员,指导基层党校利用手机、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创建“网上党校”,开发“微课公众号”、“微党课”、“网络视频”等,开展网上自主学习;对年老体弱农村党员,选派师资力量,包靠到人,送教上门。

(四)健全管校机制,提升办学办校质量。坚持建章立制,健全科学有效的管校治校体制机制,为质量立校、从严治校提供制度保障。一是领导保障机制。突出各级党(工)委办党校、管党校、建党校主体责任,把党校工作纳入党(工)委中心工作部署,每年至少专题研究1次党校工作。各级党(工)委书记要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坚持时间、精力、工作、责任“四个到位”,及时研究解决办学办校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二是办学保障机制。各级党(工)委落实办学经费、培训场所、人员配备,抓好组织管理工作,确保基层党校能够正常运行、发挥作用。特别是对办学经费,由各级财政、党费结合各自实际,按实际参训人头比例给予适当补助;对培训场所,基层党校坚持“因校制宜、一校一策”,合理确定场所,配套教学设备。三是学风建设机制。制定基层党校学员管理办法,从严要求、从严管理,抓好学风校风建设,特别是要把党员干部参加党校培训情况纳入述学述职的重要内容。各级组织部门坚持在培训中考察干部、识别干部,把机关党员干部在党校学习和表现情况作为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促进严以治学落到实处。四是责任考核机制。市委把各级党(工)委办党校、管党校、建党校情况作为履行党建工作责任制的重要内容,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纳入党建工作考核,按比例折算计入各级科学发展综合考核;把兼任党校校长、副校长职务的领导同志、分管负责同志履职情况,纳入本人工作责任考核。每年年底,市、县(市、区)委党校依据办学质量评估办法,对下级党校建设发展及作用发挥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奖优罚劣。

三、初步成效

1、延伸了党校组织架构,促进了各级党(工)委办党校、管党校、建党校主体责任落实。以镇街、党委工作部门为依托建设基层党校,拓展和延伸了党校组织架构,建立起了市、县、镇三级党校工作网络,在全市范围内构建起了覆盖广泛、组织完备的党校架构体系,为各级党(工)委特别是基层党委履行办党校、管党校、建党校责任搭建了载体,有力地促进了主体责任落实。今年,潍坊市共成立295个基层党校,其中4个市属开发区党校、23个市委直属党(工)委党校、149个镇(街道)党校、146个县(市区)直部门党校。

2、创新了党校办学模式,开创了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新局面。通过建设基层党校,进一步创新优化了党校教育布局和办学模式,使党校触角延伸到了最基层,使党校教育覆盖到了每名党员,实现了党员教育的全面覆盖和正规培训。特别是通过党校系统共享、联动等机制建设,进一步整合了党校系统的优质教育资源,向基层一线“倾斜”,向普遍党员“开放”,使普通党员能够走进党校殿堂“补钙”、“充电”、“加油”,不断提升了全市党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强化了主业主课教育,为培养和锻造“四铁”干部队伍贡献了党校力量。在党校教育中,始终聚焦主业主课,突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教育,正心修身,养性育德,引导各级党员干部从思想观念深处切实把从严治党规矩和责任立起来、强起来。通过党校集训,党员干部政治理论水平和党性修养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有了更全面、更深刻、更精准的理解和把握,更加坚定了理想信念和政治信仰,进一步增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全市党员领导干部进一步焕发了忠诚、干净、担当的“精气神”。

四、启示经验

基层党校运行中,必须处理好四方面关系,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和体制机制,推动基层党校持续、健康、科学发展。

1、要处理好基层党委领导与上级党校指导的关系。基层党委是办党校、管党校、建党校的主体和主角,与同级党校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上级党校与基层党校之间,仅是业务指导关系,即使上级党校与分校,也不存在领导关系。因此,在基层党校办学中,必须突出基层党委的主体责任,压实基层党委书记的第一责任人职责,把党委主体挺在最前面,不断增强抓好党校教育的自觉性和创造力。上级党校作为业务主管,需要当好基层党委的“配角”,加大业务指导力度,从课程设计、师资调配、教材编写等方面提供支持和保障,做到指导不领导、到位不越位。

2、要处理好基层党校培训与其他党内学习教育活动的关系。党校是党员干部加强理论武装的“主阵地”,是锻炼党性、纯洁党风的“大熔炉”,不同于其他党内学习教育。为此,各级党委要充分认识基层党校建设的重要政治意义,处理好基层党校集训与其他党内教育活动的关系,既不能以其他党内教育活动替代基层党校教育,也不能以基层党校教育代替党内支部学习教育活动。

3、要处理好主业主课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关系。“党校姓党”是党校办学办校的根本原则,也是党校教育的鲜明特色。工作中,必须把“党校姓党”的要求贯穿到办校的全过程,体现在办学的各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教学上必须突出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主课的主体地位;对其他专业知识,基层党校可以根据培训对象特点,适当开设,但不能影响主课地位,不能本末倒置。

4、要处理好工与学的关系。基层党员规模庞大、情况复杂,工学矛盾显得更突出。因此,基层党校在办学中,要发挥“短、平、快”的优势和特点,利用农闲、休息日等业余时间,集中时间办班,有计划、分类别抓好党员培训,集中精力学精髓、捞干货,不求多、只求精,妥善处理好工学关系,力求实现工与学的“同频共振”、“互动双赢”。

【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三

国电福建电力有限公司成立于20**年3月,是中国国电集团公司的省级全资子公司,目前可控发电装机容量为320.84万千瓦,位列福建省五大发电集团第二,为海西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公司党委建有4个基层党委、12个党支部、23个党小组。现有705名职工,其中,党员292名,占职工总数的41%。党的十八大以来,国电福建公司紧贴“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实际,通过互动式施教、开放式学习、需求式定制、分类式管理,在党员教育的创新性、趣味性、实效性、针对性上下功夫,着力破解党员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难题,为公司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带来新活力。

一、实施背景

党员教育是党的思想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全面提高党员素质,保持党的先进性的中心环节,也是党的基层组织的一项基本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围绕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科学发展,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继续大规模开展党员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党员队伍素质能力。”在全面从严治党的今天,国有企业各基层党组织通过严格党员学习教育,加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尤为重要,只有不断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养,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才能推进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国电福建公司,同时也迫切需要通过加强对党员学习教育的管理,解决目前工作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如,一些新能源边远企业的党员队伍学习教育管理不够规范;基层企业生产任务繁重,工学矛盾下的党员教育问题比较突出;部分基层党组织的学习工作没有与业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出现“学用脱节”现象,在转型攻坚、技术创新、生产经营等工作中,未充分发挥应有的凝聚意志、提升水平、迸发智慧、培养人才的关键作用。如何坚持继承与创新并举,改进与加强结合,积极探索和强化对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努力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创党建工作的新局面,是目前公司党建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主要做法

互动式施教,突出党员教育的创新性。一是在每月中心组常规学习方式下,公司党委创新了“1+1”领学法,在明确学习主题的基础上,每次指定由一名公司领导和一名本部中层干部作专题发言,做到热点问题大家谈、难点问题大家议;在20**年的4次中心组学习(扩大)会上,公司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原文领学,带头谈学习体会;试行了旁听制度,每年邀请省直机关工委领导亲临会议进行指导。二是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开通党员在线教育平台“手机党校”,启用“党建微课”学习教育平台,提供基于电脑、手机多终端,以手机端为主的党政教育、学习、考核一体化平台。三是围绕提质增效、配网和热力市场拓展等阶段性中心工作,通过“支部搭台、党员说课”的形式,组织党员在生产现场开设“微讲堂”。

开放式学习,突出党员教育的趣味性。一是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手段,在内部网站上开辟中心组学习专栏,上传专家讲课的ppt课件和领导人员发言提纲,方便领导人员随时获取相关学习材料,提高了领导人员学习的便捷性、随时性和及时性,创造了“全方位”、“全天候”的学习条件。二是“党建微课”课程展现形式包括视频、图片、文字、动漫等多种形式,各党支部组织党员拟定学习计划,全体党员可以根据时间需求自行安排中的必学课程和选修课程,既可保证学时内容,又可对学习情况进行在线监督、实时测验,并通过各类会议、支部微信群等平台定期进行通报。三是充分利用“国电在八闽”微信平台,不定期推送“两学一做”等相关学习内容和活动动态,组织全体党员下载“党员E家”等APP,方便随时随地进行“口袋学习”,搭建了党员日常学习的“充电平台”。

需求式定制,突出党员教育的实效性。一是组织党员报名“微讲堂”。党员根据平时了解的情况,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以及党员和员工关心的内容来选题,提高“微讲堂”的受众面。二是党支部制定详细的授课计划表。根据党员的报名情况,列出授课清单,明确授课时间,落实授课主讲,围绕本部门、本支部不同阶段的急难险重任务,有针对性地组织授课。三是建立“微讲堂”竞赛考评机制。泉州公司每月开展一期课程PK赛,点评打分评选出3名优秀授课人。福州公司制定了竞赛评价标准,从授课态度、授课内容、授课过程和授课效果等四方面进行考核评价,坚持每年评选出10名优秀授课人。

分类式管理,突出党员教育的针对性。一是中心组学习内容方面,做到国际国内形势与企业改革热点难点问题相结合,不仅包括国内外当代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知识,还包括战略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等与企业相关的基本知识,特别是学习十八大以来历次全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供给侧改革、福建省能源发展情况等市场前沿知识。二是“党建微课”中包含三类课程,必修课是为党支部书记培训专门定制的相关党建业务知识课程;选修课主要是理论武装、党建知识、能力提升等方面综合素质能力课程;其它课程主要是形象与礼仪、科技前沿、健康生活等方面拓展课程。三是“微讲堂”选题与企业管理和生产经营紧密结合,授课内容涉及到提质增效、配网和热力市场拓展等阶段性中心工作,以及经营管理、安全生产、党建党廉等内容等工作中的“疑难杂症”。

三、主要成效

一是“1+1”领学法提升中心组学习实效。公司党委坚持学以致用、学用相长的原则,把学习贯穿于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实施集团公司“一五五”战略及福建公司“六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企业转型、又好又快发展的思路,不断提高企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综合竞争实力,为公司连续七年实现盈利、连续四年获得集团公司“目标责任制A级企业”打下了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

二是“党建微课”推“互联网+”大文章。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将“互联网+党建”模式引入党建管理工作,为党建工作创新提供新的平台,实现党建信息化与传统党建工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公司用活“党建微课”教育平台,组织全体党员全部参加课程学习及“两学一做”知识竞赛。通过“边学边答”,实现了由“单边灌输”向“互动交流”转变,让党的新政策、新理论、新思想在第一时间贯彻到位、落实到位、执行到位,更好地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到实处。

三是“微讲堂”助力企业转型发展。近两来,组织区域各单位通过个人申报、支部初审和党委筛选的形式,确定了110个“微讲堂”竞赛课题,党员受众面达3200余人次,帮助党员提升岗位技能水平,提升了工作质量和管理效益。以2016年为例,通过将“微讲堂”与“增收节支促效益,精耕细作创A级”专项活动相结合,泉州公司组织上好“优化配煤掺烧”技术课程后,攻坚燃料掺烧,节约燃料成本12782万元;福州公司“微讲堂”的成效直接体现在第一批直购电交易等4个项目中,合计增收费用约1082万元;王社二级电站员工学习“水系统技术革新”后,主动开展机组滤水器改造工程,每年为电站增发电量71.4万千瓦时。

四、思考与启示

一是领导带头、以上率下是确保党员教育实效性的关键所在。《2014—2018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中提出,各级党员领导人员要做刻苦学习、学以致用的模范。要做到从严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就是要把抓好党员领导人员的学习教育摆在党建工作要求之首。只有通过加强党员领导人员的学习教育,使之带头坚定理想信念,带头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带头树立和落实新发展理念,带头攻坚克难敢于担当,带头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才能带动广大党员在任何岗位、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牢记党的宗旨,铭记党员身份,做合格党员,积极为党工作。

二是丰富形式是改善党员教育生动性的重要手段。对于党员领导人员、党支部书记和党员等不同层面的学习教育,学习需求也不尽相同。创新学习教育形式,主动对接党员个体需求,将过去形式单一、内容单调、注重灌输的传统党课模式,转变为讲听互动、讲演结合、形式多样的党课培训模式。同时,丰富教学内容,把党课内容技术化、知识化、专业化,增强内容的生动性,增强学习教育的吸引力,才能充分调动全体党员的参学积极性,不断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全覆盖、常态化向纵深推进。

三是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是提升党员教育实效性的重要目标。

对于企业来说,做好党建工作的落脚点就是围绕中心推动发展。在抓党员学习教育时,首先,要注意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坚决打破“两张皮”现象,通过找准结合点,创新特色实践,实现与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管理、思想建设、队伍建设等全方位融合,积极发挥好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以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确保在关键时期以学促做、攻坚克难、主动作为,打好改革发展攻坚战。其次,通过组织对党员有针对性的培训学习,使党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不断提高,真正成为思想过硬,业务能力强,在改革发展、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提质增效等工作中成为能打攻坚战的骨干力量。

【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四

一、背景介绍

随着信息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2015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中央、省市级政府纷纷探索互联网与各个行业的融合。在干部教育培训领域,中共中央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中明确指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应遵循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改进培训方式、整合培训资源,充分运用包括网络培训在内的多种培训方式,并明确要求网络培训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网络培训制度,建立兼容、开放、共享、规范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提高干部教育培训教学和管理信息化水平,用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

近年来,各级各地干部培训机构纷纷尝试改革创新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这些做法仅仅解决了“教”的问题,对于参训学员的学习意愿、工作实际、知识短板等“学”的问题涉及较少,这就造成“教”与“学”的分离,培训效果难以提升。其次,单纯的指标调训往往造成“重复培训”、“培训专业户”等问题,从而导致培训针对性差、实效性不足。第三,就大多数组织部门已建立的干部培训管理信息系统来看,其只是对干部培训学时学分等量的记录,对于参训内容、干部参训知识储备度等培训结果性数据体现不足,且各部门之间没有实现数据互通,培训结果自然难以与干部任用挂钩,从而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囤积了大量“无效”数据。

基于以上难题,成都市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积极探索,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开展培训管理的优势,以网络化手段加强培训管理载体建设,突破培训管理部门、培训机构和受训干部各个环节之间的“信息孤岛”,搭建组织部门和培训机构之间的网络化桥梁,科学运用培训数据,实现培训管理和数据使用“一体化”,利用移动终端、pc机等多种方式连接参训干部,形成干部教育培训的闭环式管理,汇集平台化数据,有效利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实现干部教育培训供给与组织需求及岗位需求精准对接,从管理理念、技术手段等多个方面共同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实效性、针对性。

成都市率先建立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的先进经验得到了全国的广泛关注,大力开展网络培训的创新型做法也到了相关领导的肯定性批示,相关负责人多次应邀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等做经验性发言,中组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深圳市委党校等多家单位先后对成都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进行专题调研。

二、具体做法

(一)闭环管理,建立干部教育培训管理体系

“一锅煮”、“大杂烩”是传统干部教育培训的弊端,在传统培训模式下,培训组织部门采用指标调训方式,培训机构承接并实施培训任务,参训单位安排干部学习,学员干部参加学习,四者实际只形成了单向静态的关系(如图1所示),培训组织部门在调训干部与选用干部之间、培训机构在实施培训与培训组织部门调整规划之间、参训单位在安排干部学习与干部本身意愿之间、学员在参加学习与工作实际之间都没有形成良好的数据互通,从而导致培训实效性差、针对性不足。

组织部门的职能是培训规划、调训管理及干部选拔与任用,培训机构的职能是制定培训计划与实施培训,参训单位组织干部参加培训,参训干部的职能是参加学习与运用工作实际,将四者的职能与活动环环相扣、相互影响,才能形成干部教育培训生态链。在该生态链中,将组织部门、培训机构、参训单位、参训干部四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动态的闭环管理体系,将实时培训数据汇集起来,科学运用分析培训数据,由此就能实现培训管理和数据使用“一体化”。

首先,搭建信息化培训管理平台。坚持全域覆盖、流程联通,突破培训各环节之间的“信息孤岛”,建设覆盖所有市级部门和区(市)县的干部教育培训管理系统,对全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实施网络管控,使培训管理部门、培训机构、干部自身及其所在单位融为一体,形成了市和区(市)县分级干部教育培训大数据库。其次,建立实名调训制度,统一规划各类板块培训项目,将“学员管理”、“培训电子档案”、“教学管理”、“培训结果分析”连接起来,形成了全程闭环式的数字化管理体系。干部教育培训闭环管理体系如图2所示。

在该体系中,组织部门坐拥干训系统管理,对干部培训工作进行总体规划,对干部采取实名调训制度,根据学员的参训情况、知识储备等多方面的数据有针对性地调训与任用干部。培训机构在组织部门的宏观把控下,在干部培训工作中采取“训前需求分析、训中监督考核、训后评价总结以及对学员的个性化服务”的三机制一服务模式。参训干部在完成组织部门的调训要求的同时,还能根据自身兴趣、岗位需求及工作进度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参训项目,实现组织需求与岗位需求的结合,实现“要我培训”和“我要培训”的统一

(二)互联互通,汇集平台化数据

通过干部教育闭环管理体系连接起来的组织部门、培训机构、参训单位、参训干部之间不再是单向的直线关系,而是多向互动流通的关系。将干训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网络培训平台、移动端的数据接口进行对接,实现管理、培训、参训三类数据互联互通,汇集的平台化数据为精准干部教育培训提供了基础。

首先,为单位、干部、师资、教学基地等信息建立实名电子档案,坚持全覆盖、实时更新,在符合国家保密法的前提下一手掌握到学员的基本信息、职务特征,随时完善更新师资库、教学基地等信息。其次,统一规划培训模块,根据培训模块的不同特点设立相应的培训类别,建立脱产培训、专题网络培训、网络自主选学、移动学习等多种学习途径,融合实体培训、网络培训、混合式培训等多种培训方式,掌握多方培训数据。第三,对接管理平台与培训平台的数据接口,将培训数据实时传送到管理平台中,实现各级各类平台数据的互联互通。

(三)大数据分析,精准对接组织需求及岗位需求

培训平台的数据通过数据接口与干部培训管理系统互联互通,从而能对汇集起来的学员基本数据、培训过程数据、培训结果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大数据分析,一方面组织部门能够根据学员的参训情况与参训知识储备度等信息更加针对性地调训与任用干部,提高干部供给质量,将干部实际供给与组织部选拔任用需求进行对接。另一方面组织部门够根据这些平台化数据规划、调整培训布局,培训机构进行课程设计、教学管理等一系列培训实施活动,提高培训内容供给质量,将培训内容供给与组织需求和岗位学习需求进行对接。

如图3所示,通过平台化数据汇集以及大数据分析得到了某干部参训知识储备度,组织部即可以根据该图对该干部进行调训安排(如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干部在理想信念、道德品行方面的知识储备度薄弱,即需要加强该干部在相应专题的学习)。

在培训机构的内容供给与培训需求对接方面,培训机构通过平台化数据掌握学员基本信息、培训专题、培训课程、历史培训记录等数据分析出干部参训知识储备度、学习需求、课程评分、教学评价等信息。图4展示了某市某单位近年培训布局情况,根据该图不仅能够了解到该单位培训薄弱点,还能够针对该单位的培训现状进行专题培训设计,提供符合该单位实际情况的培训内容,解决其培训需求;根据学员对所学课程的评分,对主讲教师的评分,筛选出真正优质、受欢迎的课程;根据学员的历史培训记录调整其所在班级的专题配置、课程配置、师资配置等信息;对于干部教育培训中的教辅管理人员,同样根据其专业背景及学员对其的评分将其配置到最合适的班级中去,使他们对学员的服务达到个性化,发挥其最大的优势。

三、成效

在闭环管理体系下,秉持“统一建设、自主管理、资源共享”的原则,成都市建立了成都市干部培训管理系统和成都市干部网络培训平台,采用实体培训和网络培训双管齐下的模式,使其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创新各级各类培训的教学方式,化单一培训为多样化培训,满足不同学习风格的干部的学习需求,培训范围涵盖市级部门处级领导干部、乡镇(街道)党政主要负责人和区(市)县部门主要负责人,其中仅网络培训版块培训总人次达10万。参训干部的学习数据经过收集、整理与分析,初步形成干部的参训知识储备状况,既为组织部门对干部的调训与选拔任用提供了参考,也为组织部门规划培训布局提供了依据,还为培训机构开展、调整培训提供了反馈,同时为干部查缺补漏提供了方向。成都市由此将各级各类干部教育培训平台的数据汇集起来,形成“一系统,两平台,三机制一服务,六大板块”的良好布局。

依托大数据技术的干部教育培训模式在国内尚属首创,因此在全国获得了广泛关注,相关做法和经验也得到了国家级干部培训机构领导的肯定性批示,相关负责人多次受邀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等作经验发言,《学习时报》、《全国教育干部通讯》、《中华工商时报》、《四川日报》、《成都日报》等刊物多次作了专题报道,相关新闻多次被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日报网等中央重点新闻网站转载,如图5所示。

四、启示

从成都市依托“大数据分析”进行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的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以下经验。

第一,干部教育培训要主动运用新思维、新技术。面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干部教育培训必须创新思维,主动运用“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技术,建立干部教育培训体系,以提高培训效能和质量。

第二,科学规范培训管理,建立协调、创新、共享的干部教育培训生态链。干部培训工作中,组织部门、培训机构、参训干部及其所在单位职能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如果将四方数据汇集起来,建立起立体化的闭环干部培训管理系统,实现集中培训、专题培训、网络培训、涉外培训、高端培训等网络化、平台化管理,就能为干部培训管理规范化和科学化打下基础。

第三,运用大数据分析精准对接供给侧与需求侧。针对性是干部教育培训的基本要求,根据汇集的平台化数据及大数据分析技术,其一,可以分析领导干部个人参训知识储备结构,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重点专项培训,弥补其专业知识的缺陷,实现培训内容供给与组织学习需求的对接。其二,组织部门在实施干部调训时,可针对性地调训配置学员,实现干部实际供给与组织选拔需求的对接。其三,可以根据学员的历史培训记录,针对性调整其班级培训课程、培训师资等方面内容,避免重复培训,实现培训内容供给与个体学习需求的对接。同时,可以分析学员个体的课堂教学、实践调研等微观状况,对于调整干部培训行为,实现个性化服务、需求培训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从而真正实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遵循干部个人成长规律”和“以人为本”的培训目标。其四,通过运用大数据,使干部培训与干部任用有机结合,通过建立起干部培训的电子档案,使干部培训管理数字化,通过查看培训档案和分析培训结果,可以动态了解干部在若干年内的参训知识储备,能更好地实现把干部教育培训作为培养干部、发现干部、考察识别干部重要渠道的目的,提高干部任用的匹配度。

第五篇: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

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

四川仪陇:推行村务管理“五权”模式

转自《人民网——理论频道》

【案例背景】

仪陇县是朱德总司令和张思德同志的故乡。全县幅员面积1767平方公里,辖56个乡镇,920个村(社区),总人口108万,有基层党组织1527个,党员33000余名。

2005年,该县日兴镇九湾村被确定为全县首批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试点村。对扶贫开发中的问题,由于大家意见不一,党员干部不知道从哪个方面下手,于是村党组织把“水”、“路”、“产业”等13个群众期盼解决的问题贴在13个碗上,所办事情的轻重缓急、谁先谁后都交给全村群众决定。谁希望解决什么问题,就往相应碗里丢玉米粒,每人一颗。就这样,用“投玉米粒议事”的方式,群众选定了“一路、二水、三产业”的发展顺序。村党组织立即根据群众意愿组织实施,仅用5个月时间,便修通了8公里村道路,吃上了自来水,办成了群众多年想办却未办成的事。这件事引发了党员干部的深思,更启迪了县委政府的思维。于是县委针对农村普遍存在的村“两委”权责不清、定位不明,村务管理混乱、群众监督缺失,村民自治难、作用发挥难等问题,派出调研组深入九湾村实地调研,对其做法进行了总结规范,村务管理“五权”模式由此应运而生,并逐步在全县、全市、全省推广。中央党校教授王长江对此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人民日报》、《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等主流媒体先后多次进行了深度报道。

【主要做法】

一、强化村党支部的领导权,让支部清楚“干什么”。主要通过三个环节:一是提出重大议题。围绕农村工作中最重要、最迫切需要办理的事务提出议题,经“两委”讨论形成初步方案、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进行修定和完善、报上级党组织审查后,由村委会提请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二是督促落实决议。指导党员干部和其它村级组织带头围绕形成的决议开展活动,协调各方利益,整合资源,共同促进和督促决议的落实。三是检查落实情况。对决议落实情况定期检查,年终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干部绩效挂钩,好的进行奖励,差的予以通报批

234-

下载第三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案例汇总(90个)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三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案例汇总(90个).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二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项目

    1) 北京市房山区:实行“次序动员”机制,破解农村党员发挥作用难题 2) 北京市怀柔区:构建“四位一体”远教体系,提升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3) 北京朝阳区平房工委:百姓的事,再小也是......

    第一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最佳、优秀案例评选结果

    第一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最佳、优秀案例评选结果 从2009年9月至2010年11月,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人事报、组织人事报在全国范围内共同组织了“......

    第四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集合(五)(推荐五篇)

    【导语】党组“加强党建,创建和谐”战略思路,以“新能源企业党支部标准化建设”为契机,抓好四个阵地建设,搭建四个活动平台,激发基层组织活力。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全......

    第一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最佳优秀案例评选结果

    第一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最佳、优秀案例评选结果 第一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最佳、优秀案例评选结果 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案例征集专题 第一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论坛专题一、最佳案......

    第四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集合(二)(合集五篇)

    【导语】:今年是我们建党的第98个周年了,我们只有不断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养,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才能推进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全国基层党......

    党建创新案例

    专业主任助理的设置与成效 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 机电学院2012届毕业生发展党员85名,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14.6%。3人考取选调生、公务员,占党员总数的3.5%;56人考取研究生,占党员总......

    深圳基层党建创新候选案例简介

    深圳基层党建创新候选案例简介 “交叉任职”是指:设董事会企业的董事长和未设董事会企业的总经理是中共党员且具备条件的,应当兼任党委书记;企业党委领导成员一般由企业董事会......

    第四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集合(三)(小编整理)

    【导语】:这是党性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一种尝试和创新,它集讲授式教学、榜样示范教学、互动式教学的优势于一体,能更好地激发学员的热情和悟性,增强党性教育的课堂效果和实际感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