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2课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1
第2课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第一课时)
【内容标准】
(1)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
(2)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华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左宗棠收复新疆 中俄《伊犁条约》 甲午战争爆发
黄海海战与邓世昌殉国
北洋舰队覆灭
中日《马关条约》;分析评价: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左宗棠。整理比较:《南京条约》与《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评价和整理比较,让学生对本课知识有个大致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增强忧患意识,明了“落后就要思进”、“落后就要思变”。【教学要点】
重点:左宗棠收复新疆。
难点:理清19世纪70年代边疆出现的新危机。【导入新课】
(1)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2)演示《伊犁河风光》图片,由此导入:19世纪70、80年代,这里成为争夺的焦点。介绍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边疆的形势——危机!【新课探究】
一、边疆危机
1、边疆危机的背景与原因:
19世纪70年代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向帝国主义过渡,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争夺殖民地的浪潮。
2、边疆危机的表现:(1)东南:美日侵台
(2)西南:英法入侵云南、广西(3)西北:俄英侵凌西藏新疆
3、新疆危机
(1)1865年,在英俄的支持下,阿古柏入侵新疆,建立伪政权。(2)1871年,沙俄占领伊犁。
4、左宗棠收复新疆
(1)过程:1875年,左宗棠进军新疆,消灭阿古柏政权,收复除伊犁外的新疆全部领土。(2)意义:粉碎了俄英分裂并吞并中国西北的阴谋,巩固了祖国西北边防,维护了祖国统一。
(3)赞诗:大将筹边尚未还,互相弟子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4)评价:(识左宗棠像)功——洋务派重要代表,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反对俄国的侵略,收复并开发新疆,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
过——曾统帅部分湘军镇压了太平军等农民起义。
5、收回伊犁
曾纪泽与俄谈判,于1881年签订《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伊犁。6、1884年新疆行省建立。
【总结巩固】 学习本课,要了解边疆新危机出现的原因以及左宗棠抗击外来侵略的主要事迹。【真题训练】
一、选择题
1、左宗棠的事迹有(D)①进军新疆,打败阿古柏侵略军②率兵收回伊犁③收复新疆(除伊犁外)④设立新疆行省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2、阿古柏率兵侵入新疆,占领喀什噶尔等地,悍然成立“哲德沙尔国”。无视中国主权,竟承认阿古柏政权的国家是(C)
A.英国和美国 B.英国和法国 C.英国和俄国 D.法国和俄国
3、“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新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此诗反映的是:(B)
A.清军平定回部叛乱
B.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 C.清政府镇压葛尔丹叛乱
D.邓世昌血洒黄海
4、作为洋务派的代表,受命于危难之际,收复新疆,清政府在他的建议下于1884年设新疆行省。他是(A)
A、左宗棠
B、李鸿章
C、张之洞
D、林则徐
5、“有一伟人生焉,万里出征,抬棺死战,驱外虏于西域,为民族第一功臣,此左宗棠也。”
------《谭嗣同传》 讨论:左宗棠“抬棺”出征反映了什么?
第二篇: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2课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德兴市花桥中学
汪林海
制作用软件及运行环境:
制作软件:.ppt 美工软件:Adobe Photoshop cs8.0 运行环境:window98版本以上都可以,最好在1024*768分辨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左宗棠收复新疆、中俄《伊犁 条约》。甲午战争爆发、中日《马关条约》。初步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分析: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左宗棠。比较:《南京条约》与《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历史与现在中日的国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件展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语用分析和比较,让学生对本课知识有个大致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增强忧患意识,明白“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思变”。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教学要点】
重点:左宗棠收复新疆;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难点:理清19世纪70年代边疆出现的危机;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华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导入新课】
(1)复习上一课时知识。
(2)19世纪70、80年代,伊犁成为争夺的焦点。介绍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边疆的形势。【新课探究】
一、边疆危机
1、边疆危机的背景与原因:
19世纪7 0年代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向帝国主义过渡,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争夺殖民地的浪潮。
2、边疆危机的表现:(1)东南:美日侵台
(2)西南:英法入侵云南、广西(3)西北:俄英侵凌西藏新疆
3、新疆危机
(1)1865年,在英俄的支持下,阿古柏入侵新疆,建立伪政权。(2)1871年,沙俄占领伊犁。
4、左宗棠收复新疆
(1)过程:1875年,左宗棠进军新疆,消灭阿古柏政权,收复除伊犁外的新疆全部领土。
(2)意义:粉碎了俄英分裂并吞并中国西北的阴谋,巩固了祖国西北边防,维护了祖国统一。
(3)赞诗:大将筹边尚未还,互相弟子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
(4)评价:(认识左宗棠像)
功——洋务派重要代表,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反对俄国的侵略,收复并开发新疆,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
过——曾经统帅部分湘军镇压了太平军等农民起义。
5、收回伊犁
曾纪泽,于1881年签订《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伊犁。6、1884年新疆行省建立。
7、出示钓鱼岛图片引入甲午中日战争内容
二、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日本明治维新后,走向了对外扩张的道路,加入了侵略中国的行列。
2、起止时间:(1894年-----1895年)
3、战争爆发:1894年日本海军在朝鲜丰岛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挑起中日战争。
4、黄海海战
民族英雄邓世昌:率“致远”舰冲向敌舰“吉野”号,壮烈殉国。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光绪帝赐给邓世昌的挽联 李鸿章:避战自保。
5、结合“吉野”号的知识谈一谈中国为什么现在要制造航空母舰
6、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7、《马关条约》 时间:1895年 签订者:李鸿章
内容:(1)割地: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2)赔款:赔偿兵费白银2亿两。(日本是向中国索赔最多的国家)(3)通商: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由沿海深入内地)(4)设厂: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列强经济扩张由商品倾销进入资本输出的新阶段,这是最有利于列强经济扩张,最能反映列强侵略要求的条款)
7、三国干涉还辽
德、法、俄迫日还辽。中国付赎钱3000万两白银。
8、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1)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签订,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2)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具有群众意义的民族觉醒也由此开始,不久,中国便爆发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
《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更有利于日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反映了列强侵略中国由商品倾销进入资本输出新阶段。
9、探讨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政府腐败;避战自保政策……
10、拓展:
1、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丘逢甲《春愁》
诗中体现的事件:1895年《马关条约》把台湾割给日本。2、1984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有人题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三军败绩是指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割地求和是指《马关条约》割……,反映了清政府腐败无能。
3、时事议一议:你们谈谈中国与日本之间最近会不会发生战争? 【总结巩固】
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再次暴露了清政府腐败无能、妥协投降的本质,也标志着列强对中国的殖民掠夺步步升级,中国的民族危机步步加剧,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教学反思: 1要让学生知道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从而明白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
2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运用讲故事、让学生猜一猜、观看图片等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要给与学生合作交流、讨论的时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教师可以结合当今的中日关系来分析历史,理解历史,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4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刻不要忘记:落后就要挨打,同学们要好好学习,学好本领报效祖国。时刻警惕着日本人,他们一刻也没有忘记亡我国家的想法。增强忧患意识,否则就有可能做亡国奴。
5教学内容较多,有些问题学生来不及做充分的讨论交流。
第三篇:甲午中日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含课件)
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实验学校 范立辉 龙潭缸窑中学 赵伟华 132200
点击下载:本课课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称作甲午中日战争;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及邓世昌的事迹;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
容和影响等。
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相关录像片断,并提供相关图片和动态地图,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真实性,使学生自然融入历史情境中去感知历史。
教师导学质疑,在演示课件的同时,以启发和讨论探究为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从中日两国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利用闻一多和丘逢甲的诗句,增加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通过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责任感。学习邓世昌等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
家统一。
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 在中国东南沿海背景地图前展示闻一多像及《七子之歌·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又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引出本课的内容──
甲午中日战争。
[导学]
地图背景移动,出现三个国家:清、朝鲜、日本。引导学生学习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思考,19世纪的清王朝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出,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从不可一世的天朝大国沦为任列强宰割的对象,中国已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师引导概括:“腐败无能,饱受欺凌”(字幕)。
教师指出,此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改革富强,野心勃勃”(字幕)。与清朝形成鲜明对比。它的野心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教师演示: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这就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的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那么其发动对华战争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答案是必
然的。
1894年,夹在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处心积虑的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所以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
日战争。
教师结合地图作相应的战争进程演示。
1894年7月,丰岛战役。
牙山战役。
1894年9月,平壤战役。鸭绿江边燃起战火。
1894年9月,黄海大东沟燃起战火。
学生阅读相应段落,讲述黄海大战的经过,说出自己的感想。
教师展示黄海大战的地点、时间、视频、邓世昌像、致远舰部分官兵像。学生积极发言,感受“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学习邓世昌等爱国官兵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指出日本多艘战舰遭受重创,死伤舰长以下官兵六百余人。
但是,日本控制了制海权。
面对日军的侵略,统治者的态度怎样呢?学生回答,妥协退让,避战求和。教师演示辽东半岛陷落的过程:九连城、花园口、大连、旅顺。出示反映日军旅顺屠城的照片,揭露日军罪行。学生说出感想:不忘国耻,落后就要挨打。
接下来,日军又进攻了哪里,结果如何呢?教师伴随着学生回答,演示日军荣成湾登陆,于是海陆夹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至此,清朝所谓“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划上了句号。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清政府与日本议和,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
又一个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双方的代表、内容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教师出示“1895年4月”及会场、李鸿章、伊藤博文像、主要内容。结合地图背景中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从中国和日本(帝国主义列强)两个角度分析影响:
一、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辽东半岛是北洋门户,与山东半岛相合环抱渤海,南端是旅顺军港,割让其使京津安全直接受到威胁。台湾省是中国沿海第一大岛,包括本岛、澎湖列岛及其他大小岛屿七十多个,与福建省隔台湾海峡遥遥相对,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日本占据辽东半岛直接威胁了京津安全。占领台湾,不仅是掠夺了资源的宝库,而
且又是侵略我国东南沿海各省的基地。
二、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当时的财政收入,一年不足九千万两。为了偿付赔款,除了加紧搜刮人民外,只得大借附有苛刻条件的“洋
债”。
这笔巨额赔款,相当于日本全年收入的三倍多,其85%被日本政府充作军费,日本迅速发展成军事帝国主义,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敌人之一。
三、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严重阻挠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
日本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从此,帝国列强取得了在中国直接投资开办工厂的权利,剥削廉价劳力和掠夺原材料。
四、增辟通商口岸。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掠夺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浙两省的财富,掠夺从沿海深入到内陆。通过上述分析,得出:《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教师指出,自此,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
三国干涉还辽,学生自读。教师相应演示。
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学生自读。教师相应演示。联系史实认识台湾是我国
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抨击“台独”。
[小结]
1895年,有人写出这样的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联系上联归纳本课主要内容。下联又说明什么问题?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本课主要内容(略)。
下联中那拉氏、李鸿章为首的投降派苟且贪安,国难当头还搞什么“万寿盛典”,这一小撮人主持国家哪有不败之理。
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还与统治者避战求和、妥协退让,清军军备
废驰,部分官兵临阵逃脱等有关。
[探究]
引导学生列表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感想]
在《夜深沉》的乐曲中出示丘逢甲像及其《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结合本课内容,说出自己的感想。
在动态出现的“不忘国耻,振兴中华”字幕中结束本课。
第四篇:甲午中日战争
第四课、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称作甲午中日战争;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及邓世昌的事迹;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等。
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的内容、爱国官兵应用抗日。难点:《马关条约》是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
一、爱国官兵英勇抗日
生阅读17页有关日本的介绍。(引导学生学习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思考,19世纪的清王朝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回答出: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从不可一世的天朝大国沦为任列强宰割的对象,中国已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师引导概括:“腐败无能,饱受欺凌”(字幕)。
师指出,此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改革富强,野心勃勃”(字幕)。与清朝形成鲜明对比。它的野心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教师演示: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这就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的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那么其发动对华战争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答案是必然的。
1、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7月25日凌晨,日本舰队对中国军舰发动袭击,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因为这一年是农历甲午年,所以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教师结合地图作相应的战争进程演示。1894年7月,丰岛战役。牙山战役。1894年9月,平壤战役。鸭绿江边燃起战火。1894年9月,黄海大东沟燃起战火。
2、黄海海战:学生阅读相应段落,讲述黄海大战的经过,说出自己的感想。教师展示黄海大战的地点、时间、视频、邓世昌像、致远舰部分官兵像和阅读广场中日军司令对我军官兵英勇无畏战斗精神的敬畏(用多媒体播放)学生积极发言,感受“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学习邓世昌等爱国官兵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指出日本多艘战舰遭受重创,死伤舰长以下官兵六百余人。但是,李鸿章一味强调“避敌保船”,结果日本轻易控制了制海权。面对日军的侵略,统治者的态度怎样呢?学生回答:妥协退让,避战求和。教师用《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演示辽东半岛陷落的过程:九连城、花园口、大连、旅顺。出示反映日军旅顺屠城的照片和揭露日军罪行的纪录。学生说出感想:不忘国耻,落后就要挨打。
接下来,日军又进攻了哪里,结果如何呢?教师伴随着学生回答,演示日军从荣成湾登陆,于是海陆夹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至此,清朝所谓“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划上了句号。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清政府与日本议和,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又一个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3、中日《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双方的代表、内容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教师出示“1895年”及会场图片,李鸿章、伊藤博文像、主要内容。结合地图,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哪些严重危害?(多媒体播放)
一、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二、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三、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四、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岸。阅读书上21页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和《时局图》请学生回答:熊,虎,鹰,三色旗,蛤蟆,日分别代表什么国家?答分别代表俄国,英国,美国,德国,法国,日本。教师指出,自此,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课堂练习:书上22页参与园地 课堂小结: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第五篇: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称作甲午中日战争;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及邓世昌的事迹;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等。
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相关录像片断,并提供相关图片和动态地图,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真实性,使学生自然融入历史情境中去感知历史。
教师导学质疑,在演示课件的同时,以启发和讨论探究为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从中日两国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利用闻一多和丘逢甲的诗句,增加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通过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责任感。学习邓世昌等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家统一。
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教学过程 [导入]
在中国东南沿海背景地图前展示闻一多像及《七子之歌·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又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引出本课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
[导学]
地图背景移动,出现三个国家:清、朝鲜、日本。引导学生学习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思考,19世纪的清王朝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出,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从不可一世的天朝大国沦为任列强宰割的对象,中国已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师引导概括:“腐败无能,饱受欺凌”(字幕)。
教师指出,此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改革富强,野心勃勃”(字幕)。与清朝形成鲜明对比。它的野心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教师演示: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这就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的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那么其发动对华战争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答案是必然的。1894年,夹在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处心积虑的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所以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教师结合地图作相应的战争进程演示。
1894年7月,丰岛战役。
牙山战役。1894年9月,平壤战役。鸭绿江边燃起战火。
1894年9月,黄海大东沟燃起战火。
学生阅读相应段落,讲述黄海大战的经过,说出自己的感想。
教师展示黄海大战的地点、时间、视频、邓世昌像、致远舰部分官兵像。学生积极发言,感受“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学习邓世昌等爱国官兵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指出日本多艘战舰遭受重创,死伤舰长以下官兵六百余人。但是,日本控制了海权。
面对日军的侵略,统治者的态度怎样呢?学生回答,妥协退让,避战求和。教师演示辽东半岛陷落的过程:九连城、花园口、大连、旅顺。出示反映日军旅顺屠城的照片,揭露日军罪行。学生说出感想:不忘国耻,落后就要挨打。
接下来,日军又进攻了哪里,结果如何呢?教师伴随着学生回答,演示日军荣成湾登陆,于是海陆夹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至此,清朝所谓“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划上了句号。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清政府与日本议和,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又一个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双方的代表、内容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教师出示“1895年4月”及会场、李鸿章、伊藤博文像、主要内容。结合地图背景中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从中国和日本(帝国主义列强)两个角度分析影响:
一、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辽东半岛是北洋门户,与山东半岛相合环抱渤海,南端是旅顺军港,割让其使京津安全直接受到威胁。台湾省是中国沿海第一大岛,包括本岛、澎湖列岛及其他大小岛屿七十多个,与福建省隔台湾海峡遥遥相对,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
日本占据辽东半岛直接威胁了京津安全。占领台湾,不仅是掠夺了资源的宝库,而且又是侵略我国东南沿海各省的基地。
二、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当时的财政收入,一年不足九千万两。为了偿付赔款,除了加紧搜刮人民外,只得大借附有苛刻条件的“洋债”。
这笔巨额赔款,相当于日本全年收入的三倍多,其85%被日本政府充作军费,日本迅速发展成军事帝国主义,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敌人之一。
三、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严重阻挠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
日本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从此,帝国列强取得了在中国直接投资开办工厂的权利,剥削廉价劳力和掠夺原材料。
四、增辟通商口岸。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掠夺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浙两省的财富,掠夺从沿海深入到内陆。通过上述分析,得出:《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教师指出,自此,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三国干涉还辽,学生自读。教师相应演示。
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学生自读。教师相应演示。联系史实认识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抨击“台独”。
[小结]
1895年,有人写出这样的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联系上联归纳本课主要内容。下联又说明什么问题?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本课主要内容(略)。
下联中那拉氏、李鸿章为首的投降派苟且贪安,国难当头还搞什么“万寿盛典”,这一小撮人主持国家哪有不败之理。
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还与统治者避战求和、妥协退让,清军军备废驰,部分官兵临阵逃脱等有关。
[探究]
引导学生列表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感想]
在《夜深沉》的乐曲中出示丘逢甲像及其《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结合本课内容,说出自己的感想。
在动态出现的“不忘国耻,振兴中华”字幕中结束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