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火力发电厂的热工技术管理
火力发电厂的热工技术管理
刘其君
辽宁本溪桓仁金山热电有限公司
摘要:热工自动化技术在火力发电厂的应用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发展趋势是高速化、智能化、一体化和透明化。因此,热工技术管理在电厂的连续稳定运行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热工自动化系统检修运行的管理;计算机控制系统运行管理;技术规程、制度与技术档案管理;热工备品备件的保存与管理等方面进行了阐述,详细的讨论了这几方面管理方法。关键词:火力发电厂、热工技术、管理
1.热工自动化系统检修运行管理 1.1 一般规定
1)检修
① 机组检修中涉及到的改进和改造系统,应符合技术要求。
② 随机组同时进行检修的热工自动化系统设备,至少应在机组检修前半个月完成标准检修项目、非标准项目和检修计划的编制。
③ 检修中涉及到的热工设备安装、调试质量应符合规定;重新焊接或安装的高温、高压部件应有材质检验报告和安装记录,其材质的钢号及指标应符合要求。
④ 经过检修或升级后的系统,应对其性能和逻辑功能进行检查、调整和试验。
⑤ 新建机组应消除同参数重要测量信号、同用途多台设备的控制,在同一模件或同路电源的现象;重要的输入/输出信号应采用非同一模件的冗余配置且设置正确。
⑥ 检修后的系统试验应在各子系统及设备均检修完毕、静态试验符合质量要求、并已恢复正常情况下进行。试验进程中,应有执行人和监护人;监护人应对试验的具体操作进行核实和记录。
⑦ 各项试验信号应从源头端加入,并尽量通过物理量的实际变化产生。在试验过程中如发现缺陷,应及时消除后重新试验(特殊试验项目除外)。所有试验应有试验方案(或试验操作单),试验结束后应填写试验报告,试验时间、试验内容、试验结果及存在的问题应填写正确。试验方案、试验报告,试验曲线等应归档保存完好,以备待查。
⑧ 热工自动化系统的检修、改进、调校和试验和各类技术资料以及记录数据、图纸应与实际情况相符,并在检修工作结束后的30天内整理归档。⑨ 热工自动化系统应建立设备检修台帐和设备故障及损坏更换台帐,记录每次设备检修、故障及损坏更换原因、采取的措施和设备生产单位。
2)运行
① 热工主要显示参数、保护联锁系统、自动控制系统须随主设备一起,准确可靠地投入运行,未经厂级(或厂级授权)主管领导批准不得停运。
② 运行中的热工自动化设备应保持整洁、完好,标志牌和铭牌应正确、清晰、齐全。③ 操作开关、按钮、操作器及执行机构手轮等操作装置,必须有明显的开、关方向标志,并保持操作灵活、可靠。
④ 运行中的热工自动化设备,不得任意调整、拨弄或改动。对运行中的热工设备内部参数进行调整,应按厂有关规定执行,并作好记录。
⑤ 热工运行中和停炉前的检查记录,应使用专用记录本、并有检查责任人的签名和填写日期。记录应由部门技术负责审核并签署意见。
⑥ 热工记录仪表的记录纸(或软盘)、打印纸、硬盘等,应经常保持完好,有足够空间余量。用过的记录纸、打印纸、数据备份必须注明用途、日期,集中保存不少于三个月。异常、事故工况下的事故趋势记录、事件顺序记录以及事故追忆记录应拷贝一式三份,按厂有关规定分级建档管理。
⑦ 热工自动化设备电源不得作照明电源或检修及动力设备电源使用。
⑧ 主要热工测量参数应定期进行现场抽检。不符合生产工艺流程的显示参数,应及时查明原因,予以消除。
⑨ 单元机组的模拟量数据采集系统完好率、模拟量控制系统可用率、保护系统投入率和保护系统动作次数等考核统计指标,应借助计算机程序自动进行实时统计。数据应保存(1~3)年(根据计算机内存而定)。1.2检测仪表检修管理
1)一般规定
① 检测仪表的校准方法和质量要求应符合国家仪表专业标准、国家计量检定规程、行业标准或仪表使用说明书的规定。如无相应的现行标准,应编写相应的校验规定和标准,经批准后执行。
② 非故障仪表校准前,均应进行校准前检查性校验。检查性校验未完成前,对被校仪表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调整。
③ 检测仪表检修时,应做好校准前检查性校验记录和校准后校验记录。记录应正确、字迹清晰端正、结论明确,具有校验人、校对人的签名和校验日期;检修内容应在记录中说明。校验记录至少应保持二个校准周期。
④ 带有零位和设定值调整装置的就地仪表,校准后,应将零位和设定值调整机构漆封。⑤ 仪表经校准合格后,应帖有效的计量标签(标明编号、校准日期、有效周期、校准人、用途)。
⑥ 检修后的机组启动前,应对主要热工测量参数进行系统联调,其系统综合误差应符合规定。
2)校准周期
① 检测仪表的校准周期由企业按照国家、行业标准或仪表使用说明书的规定,结合现场实际需求确定。
② 新购的检测仪表投入使用前,须经过检定或校准;运行中的检测仪表应按照计量管理要求进行分类,按周期进行检定和校准,使其符合本身精确度等级的要求,达到最佳的工作状态,并满足现场使用条件。根据调前记录评定等级并经批准,校准周期或适当缩短(调整前检查性校准记录评定为不合格)或延长(调整前检查性校准记录评定为优表)
③ 在不影响机组安全运行的前提下,检查和校准或在运行中逐个进行。在运行中不能进行的,则随机组检修同时进行。若现场条件许可,仪表运行质量检查可采用状态(零点和运行点)核对方式,当状态(零点和运行点)核对达不到要求的测量系统,则进行单体仪表的常规性校准。
3)实验室及标准计量仪器
① 实验室环境及标准计量仪器的配置,应符合相关(DL5004)的规定。
② 校准用的计量仪器应具备有效的计量检定合格证书,并保存二个周期以上;计量器具上应贴有效的计量标签,封印完整。
③ 检测仪表在实验室内进行校准时,其标准计量仪器的误差限应不大于被校对象误差限的1/3;在现场进行比对时,其标准计量仪器的误差限应不大于被校对象误差限。
4)其它仪表规定
① 凡主设备厂家或仪表制造厂家对提供的仪表及控制装置的运行条件的质量标准有特别规定时,该仪表的检修、调校和运行维护工作应遵守其特别规定。
② 热工测量及自动调节、控制、保护系统中的电气仪表与继电器的检修、调校和运行维护,应按照现行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国家行政部门颁发的有关规定进行。1.3 热工保护、联锁和程序控制系统运行管理 1)没有厂最高技术或生产负责人的批准,任何人不得擅自停运、取消、改动保护系统或更改保护定值。重要保护系统条件、定值的修改或取消,宜取得制造厂同意,并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备案。
2)保护、联锁和程序控制系统系统应按规定的时间进行试验。重要保护系统不能投运时,应禁止机组起动,运行中因故撤出时,若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恢复,应停运机组。
3)所有保护、联锁和程序控制系统检测用的传感器应按规定的检定周期进行检定。4)检修以后的保护、联锁和程序控制系统,均应在机组起动前,严格按照审核后的试验操作卡条件逐步进行静态试验。运行中经过在线检修、改动的有关保护、联锁和程序控制回路,也应按修改(或新编)的试验操作卡逐步进行试验。
5)热工报警和保护、联锁定值,应由厂技术部门组织有关技术人员会审,厂级主管领导批准后汇编成册。
6)报警、保护、联锁定值和逻辑、系统需进行修改或改进时,必须严格执行规定的修改和程序;修改后的定值清册、图纸、组态文件备份和修改过程资料,应归档保存。
7)保护系统动作后,应记录动作时的时间、主要运行参数、首次故障信号、动作过程、动作原因、和采取的措施。原因不明的保护系统动作,应由厂安全监察部门组织专题分析、查找。有关保护系统动作、故障的所有资料均应存档待查。
8)保护、联锁系统应建立的主要台帐应包括: ① 热工系统报警、保护定值清册; ② 保护联锁试验操作卡和试验记录; ③ 保护系统动作和故障统计台帐;
④ 保护系统检修台帐,详细记录每次检修原因、采取的措施和检修结果。1.4自动控制系统运行管理
1)编制本厂的自动控制系统品质指标和标准试验方案。
2)定期检查投入运行的模拟量控制系统性能,根据稳定工况和一定速率变负荷工况下的记录曲线,进行自动控制系统的控制品质及动态性能分析。控制质量不能满足运行要求时,应及时进行调整或扰动试验。
3)控制系统进行较大的修改或能影响控制品质的系统设备进行检修后,应及时进行扰动试验。
4)试验前编制的试验方案,经批准后方可实施;试验结果达不到规定要求的系统,应查明原因,进行处理。5)按要求建立自动控制系统试验、控制品质及动态性能定期分析台帐。1.5计算机控制系统运行管理
1)定期进行计算机系统设备运行状况、逻辑状态关系及输入/输出信号状态的检查分析。2)计算机控制系统(包括子系统及设备)进行过检修,或停运时间超过一个月,在计算机控制系统恢复运行时,应进行相关的主要性能试验(如主控制器无扰动切换试验、通讯网络切换试验、电源主付备用电源切换试验、运行总线复位后的冗余总线切换等)。
3)据机组的运行情况,制定DCS.MEH系统在各种故障情况下的应急处理措施。
4)及时补充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备品备件,不发生因备品备件的暂缺,而影响机组的可靠运行。
2.计算机控制系统软件管理 2.1软件和数据库备份
1)软件和数据库的完全备份间隔宜三个月一次(根据需要,部分备份间隔宜每月一次)2)在计算机控制系统检修前.后(系统软件或组态修改已生成代码且传送下载),应及时进行备份。计算机控制系统在长期停运前应进行完全备份。
3)在进行备份时应注意如下事项:
① 备份前应对存贮介质进行情节,并检查无异常; ② 同一数据备份必须在同一时间进行;
③ 在进行备份过程中,不允许任何人登录备份机器;
④ 备份必须在主运行机器上进行,或对主从运行的机器均进行备份; ⑤ 备份数据库时应保证无人在数据库中工作;
⑥ 对冗余计算机系统分别备份时,应在冗余切换完毕,系统运行正常后进行。
4)备份结束后,在备份上正确标明备份编号、名称、备份时间等内容;对备份进行读出质量检查,应无介质损坏或不能读出等现象发生,备份的内容、文件大小和日期等应正确。
5)备份应至少保存有三个连续不同时间的拷贝,且每个时间的拷贝应至少保存两份,存放在无强电磁干扰、无高温、清洁干燥的两个不同的地点,分类保存。2.2软件保护和口令管理
1)严禁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中使用非本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软件。除非软件升级或补丁的需要,严禁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中使用非本系统格式化或读写过的软盘、光盘、磁带等。
2)工程师站、操作员站等人机接口系统应分级授权使用。严禁非授权人员使用工程师站和或操作员站的系统组态功能。
3)每三个月更改一次口令,同时检查每一级用户口令的权限设置应正确。口令字长应大于6个字符并由字母数字混合组成。修改后的口令应做好记录,妥善保管。2.3软件的修改与保存
1)更新、升级计算机系统软件、应用软件或下载数据,其存储介质须是本计算机专用存储介质,不允许与其他计算机系统交换使用。
2)进行计算机软件组态、设定值修改等工作,必须严格执行软件修改制度。
3)凡非临时性的组态和或参数修改,必须使用工程师站的组态软件进行,严禁在编程器等上进行;组态和参数修改后必须及时打印有关图纸,并及时做好修改后的数据备份工作。
4)临时性的信号强置解除强置,必须及时准确 地做好记录和注销工作。
5)对系统软件(包括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任何修改,包括版本升级和安装补丁,都应及时进行备份,并做好记录。2.4软件升级管理
1)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软硬件升级应在保证安全、经济的前提下提出升级方案,经论证、批准后,在制造厂的技术支持下进行。
2)软硬件升级前应编写升级实施方案,升级过程应严格按照升级实施方案的要求和步骤进行。
3)升级前,对所有相关硬件的规格型号和相关软件(包括固化软件)的名称、版本号等应做好记录,并做好系统所有软件和数据的完全备份。
4)软硬件升级应注意保持系统的兼容性,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硬件升级的同时,应及时升级相应的设备驱动程序。对有关的硬件及其固化软件、系统软件、应用软件或工具软件等在升级后仍有不兼容现象,则应及时作备份并同时予以升级更换。若数据结构(如数据库、文件系统等)在升级中有变化,应进行相应的数据转换,并备份转换后的数据。
5)升级后,应对系统的所有软件和数据进行完全备份,并对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性能和功能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应符合制造厂和有关标准的要求。3.技术规程、制度与技术档案管理 3.1应建立的技术规程、制度:
1)适合本单位的热工自动化设备检修、运行、维护规程; 2)试验用仪器仪表管理制度、操作和检定规程; 3)工具、材料、备品备件管理制度;
4)技术资料管理制度(包括图纸、资料、软件的存放、修改、使用、版本更新等); 5)现场检测仪表抽测校验; 6)模拟量控制系统试验制度;
7)热工保护系统投撤及试验管理制度; 8)热工控制系统定值、软件修改、管理制度; 9)热工设备缺陷和事故统计管理制度; 3.2 应建立的技术档案资料
1)热工自动化设备清册台帐 ① 热工检测系统设备台帐; ② I/O清册;
③ 自动调节系统设备台帐;
④ 机炉主保护和机炉一般保护联锁系统台帐; ⑤ 顺序控制系统设备台帐; ⑥ SOE清册; ⑦ 备用设备清册。
2)计算机控制系统硬件台帐(包括名称、规格型号、版本号及安装位置);
3)计算机控制系统软件台帐(包括固化软件,每个软件的名称、版本号、创建日期、升级启用时间、应用环境、对应的硬件设备的名称和型号规格及版本号等);
4)热工设备系统配置图、控制原理功能块图、逻辑图、实际安装接线图; 5)热工报警与保护定值清册; 6)热工电源与气源系统图;
7)模拟量控制系统整定试验与参数设置记录; 8)热工自动化设备的使用说明书;
9)流量检测装置(孔板、喷咀等)的设计计算原始资料及加工图纸; 10)热工常用部件(热电偶保护套管和插座等)的加工图纸; 11)各种技术改进图纸和资料。3.3 应健全的热工记录
1)控制系统设备和装置故障及热工保护系统动作统计记录; 2)热工自动化设备的检定记录和试验调整记录; 3)热工设备检修台帐;
4)热工设备元件损坏更换分类记录(计算机控制系统系统应建立单独的硬件损坏、更换台帐
5)计算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备份清单及备份。6)机组安全和经济运行数据报告。4.备品备件的保存与管理 4.1备品备件的贮存
1)热工设备应贮存在环境温度-10C°~+40C°,相对湿度10%~90%(或满足制造厂的要求),且无易燃、易爆及无腐蚀性气体的环境中,并无强烈振动、冲击、强磁场和鼠害的地方。
2)对需要防静电的模板,必须用防静电袋包装或采取相应的防静电措施后存放。存取时应采取相应的防静电措施,禁止用手触摸电路板;
3)对于贮存有特殊要求的备品备件,应按制造厂要求进行。4.2定期检查
1)新购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备品备件,定期检查按制造厂规定进行。
2)已开封检验的备品备件或已检修后的计算机备品备件,宜每半年检查一次,检查内容有:表面清洁、印刷板插件无油渍,元件无异常;软件装卸试验正常;各种模拟量、开关量输入、输出模件,装入测试软件正常工作不少于48h以上;冗余模件的切换试验正常;应填写检查记录,并帖上具有试验日期的合格标志;
3)备品备件中准备投入使用的热工常规检测仪表和控制设备,每年至少应检查、通电校准一次;
参考文献:
DL/T774 孙长生、朱北恒等 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系统检修运行维护,2004:140-145。
第二篇: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试验室设计标准
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试验室设计标准
DL 5004-91
主编部门:能源部中南电力设计院
批准部门:能源部电力规划设计管理局
施行日期:1992年8月
能源部电力规划设计管理局
关于颁发《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试验室
设计标准》电力行业标准的通知
能源电规(1991)1244号
各直属电力设计院、省(自治区)电力设计院:
为适应电力建设发展的需要,统一设计标准,我部电力规划设计管理局委托中 南电力设计院对1978年颁发的《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试验室设计标准(试行)》进 行了修订。在征求各有关单位意见的基础上,电力规划设计管理局组织对送审稿进 行了审查修改,现批准颁发《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试验室设计标准》电力行业标 准,标准的编号为DL5004—91。自发行之日起执行,原颁发的《火力发电厂热 工自动化试验室设计标准(试行)》同时停止执行。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要注意积累资 料,及时总结经验。如发现不妥和需要补充之处,请随时函告部电力规划设计管理 局。
标准的出版和发行由水利电力出版社负责。
1991年12月24日
第1章 总
则
1.0.1 本标准适用于单机容量为50~600MW、采用国产机组的新建和扩建的火力 发电厂。对于单机容量在50MW以下或采用成套进口设备的电厂,其试验室面积 和设备可参照使用本标准。
1.0.2 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试验室热工电测计量标准及其量值传递应遵守《中华 人民共和国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检定管理办法》和《水利电力部门电测、热工 计量仪表和装置检定管理的规定》。
1.0.3 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试验室的设计在满足电厂安全、经济运行的前提下,应力求精简节约,降低工程投资。
第2章 基本要求与面积规定
2.0.1 火电厂热工自动化试验室的设备配置应满足对电厂工作仪表进行检定和校 验,调试与维修的需要。其准确度等级与量程可根据下列原则确定。
2.0.1.1 标准器和校验设备的准确度等级
标准器基本误差的绝对值不得超过被检工作仪表基本误差绝对值的1/3。当火 电厂用热工计量工作仪表(变送器)准确度等级高于0.5级时,根据电力部门量值传 递的规定,该仪表(变送器)应按0.5级仪表进行检定和使用(电厂对外供热计量用的 变送器仍按其原来的准确度等级进行检定)。
2.0.1.2 标准器和校验设备的量程
标准器和校验设备的量程应能满足被检(校)仪表与变送器的测量范围。
在满足测量准确度的条件下,标准器和校验设备可选用多量程的仪器设备;对 于测量准确度要求不高的场合,可选用多参数、多量程的仪器设备,如万用表、万 用电桥等通用测试仪器。
2.0.2 单机容量为200MW及以上的火电厂,其热工自动化试验室可设温度、压力、转速及显示仪表计量检定室;温度、压力、流量(包括物位)仪表,成分分析仪表,变送器,显示仪表,自动控制设备,保护装置检修室;仪表保管室;执行机构检修间; 钳工工作间和备品备件保管室等。
对于单机容量小于200MW的火电厂,上述各室和工作间可适当精简与合并。
2.0.3 各种规划容量火电厂的热工自动化试验室面积见表2.0.3。
2.0.4 火电厂热工试验室可根据火电厂规划总容量一次建成。热工分场办公室、夜 班人员值班室等房间面积在“火力发电厂辅助、附属及生活福利建筑面积定额”中 统一考虑。
2.0.5 当火电厂采用计算机数据采集处理系统(DAS)或分布式控制系统(DCS)时,所 需增加的试验室面积见表2.0.5。
表2.0.3 热工自动化试验室面积
注:1)在计算供热机组的容量时,总容量应按供热量的发电当量计算。
2)指使用面积(该面积未包括执行机构检修间面积)。
表2.0.5 采用DAS或DCS系统时需增加的试验室面积
2.0.6 火电厂热工自动化试验室宜布置在靠近主厂房的生产办公楼内;当生产办公 楼与主厂房有天桥相连通时,应布置在与天桥同标高的楼层上。
单独建立的热工自动化试验楼应避免布置在震动大、灰尘多、噪声大、潮湿 或有强磁场干扰的地方。钳工工作间应设置在零米。
2.0.7 温度、压力、转速和显示仪表计量检定室应装设空调设备,保证室内温度为 20±3℃,相对湿度为45%~80%。
在多风沙的地区,热工自动化试验室及工作室都应有防风沙设施。
温度检定炉和油槽存放室以及成分分析仪表校验室,应有通风设施,以保持室 内空气洁净。
设有仪器设备壁柜的工作室,应有必要的防潮措施。
2.0.8 试验室及各工作室应采用油漆墙裙和水磨石地面。检修间、钳工间应设有洗 手池。
2.0.9 热工自动化试验室可单独设一交流380/220V电源总配电箱。各工作室可根据 需要设置分电源箱,通过分相开关或刀闸经熔断器将电源接至各用电设备。
试验室内所需的直流110V(或48V、24V)电源宜单独由整流调压设备供给。
2.0.10 热工自动化试验室内可设一台小型移动式空压机作为仪表校验用气源(若采 用普通空压机,则气源应经过除油处理)。
2.0.11 热工自动化试验室的各工作间的照明设计应符合精细工作车间对采光的要 求。
第3章 热工自动化试验室仪器设备
3.0.1 热工自动化试验室仪器设备的准确度、量程和数量应按本标准表3.0.1的规定 配备。
表3.0.1 火电厂热工自动化试验室仪器设备表
续表3.0.1
续表3.0.1
续表3.0.1
续表3.0.1
续表3.0.1
续表3.0.1
附录 本标准用词说明
一、执行本标准条文时,要求严格程度的用词说明如下,以便执行中区别对待: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或“可”,反面词采用“不宜”。
二、条文中指明应按某些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执行时,一般写法为“应按…… 执行”或“应符合……要求或规定”。非必须按所指定的标准规范的规定执行时,写法为“可参照……”。
___________________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能源部电力规划设计管理局归口。
本标准由南京亿源仪表有限公司电厂事业部负责起草。
本标准起草人 赵志海
第三篇:火力发电厂热工专业常见英语词汇
热工专业词汇
小小鸟 发表于 2005-10-14 18:50:02
A------------------------------- ABC: automatic boiler control
锅炉自动控制 AC: alternating current
交流电
ACC: automatic combustion control 燃烧自动控制
ACP: auxiliary control panel 辅助控制盘 ACS: automatic control system 自动控制系统 ACT: actuator
执行机构 A/D: analog/digital conversion 模数转换
ADP: annunciation display panel
报警显示板 ADS: automatic dispatch system 自动调度系统 AEH: analog electro-hydraulic control 模拟式电液调节 AFC: air flow control
送风控制 AGC: automatic generation control 自动发电量控制
AI: analog
input
模拟输入 A/M: automatic/manual
自动、手动 AO: analog output
模拟输出 APC: automatic plant control 电厂自动控制 ASS: automatic synchronized system 自动同期系统 ARP: auxiliary relay panel 辅助继电器盘
ATC: automatic turbine startup or shutdown control system
汽轮机自启停控制系统
B-------------------------------- BCS: burner control system
燃烧器控制系统 BF: boiler follow 锅炉跟踪 BFC: boiler fuel control 锅炉燃料控制 BPS: by-pass control system 旁路控制系统
BTG: boiler turbine generator(panel)
锅炉,汽轮机,发电机(控制盘)C-------------------------------- CCR: central control room 单元/中央控制室 CCS: closed-loop control system 闭环控制系统 CHS: coal handling system 输煤控制系统 CJC: cold junction compensator 冷端补偿器 CMS: computer monitoring system 计算机监视系统 CPU: central processing unit 中央处理器 CRT: cathode-ray tube
阴极射线管屏幕显示器
D-------------------------------- D/A: digital/analog
模数 DAS: data acquisition system 数据采集系统 DC: direct current
直流
DCE: data circuit-terminating equipment 数据电路终端设备 DCS: 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 分散控制系统 DDC: direct digital control 直接数字控制 DDP: distributed data processing 分散数据处理
DEH: digital electro-hydraulic system 数字式电液控制系统 DI: digital input
数字量输入 DMP: damper
挡板,风门 DO: digital output
数字量输出 DSB: distributed switch-board 配电盘 DTE: data terminal equipment 数据终端设备
E--------------------------------
EEPROM: electrically-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 电可擦写只读存储器 E/P: electro/pneumatic
电/气
EPROM: electrically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 电可编程只读存储器 ES: expert system
专家系统 ETS: emergency trip system 紧急停机系统 EWS: engineer work station 工程师工作站
F-------------------------------- FA: full arc
全周进汽 FB: field bus
现场总线 FCB: fast cut back 机组快速甩负荷 FDC: furnace draft control 炉膛压力控制 FSS: furnace safety system 炉膛安全系统
FSSS:furnace safeguard supervisory system 锅炉炉膛安全监控系统
G-------------------------------- GV: governor valve 调节阀门
H-------------------------------- HBP: high-pressure by-pass valve 高压旁路
I-------------------------------- I&C: instrumentation & control
仪表使用和控制 INT: interlock
联锁 I/O: input/output
输入输出 IDP: integrated data processing 集中数据处理
K--------------------------------
KB: keyboard
键盘
L-------------------------------- LBP: low-pressure by-pass valve 低压旁路 LC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液晶显示器
LED: light emitting diode 发光二极管 LS: limit switch
限位开关 LS: level switch
液位开关
M-------------------------------- MAX/MIN: maximum/minimum 最大值、最小值 MCC: motor control center 电动机控制中心 MCR: maximum continuous rating 最大连续运行负荷 MCS: modulating control system 模拟量控制系统 MEH: micro-electro-hydraulic system 电液控制系统 MFT: master fuel trip
总燃料跳闸
MHC: mechanical hydraulic control 机械液压式控制 MI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管理信息系统 MMI: man-machine interface 人机接口
MTBF: 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s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 MTTF: mean time to failure 失效前平均工作时间 MTTR: mean time to repair 平均故障修复时间
N-------------------------------- NC: normally closed 常闭 NO: normally open
常开
O-------------------------------- OCS: on-off control system 开关量控制系统 OEI: optic eletric interface 光电接口 OFT: oil fuel trip
燃油跳闸
OPC: overspeed protection control 超速保护控制 OS: operator station
操作员站
P-------------------------------- PA: partial arc
部分进汽 PC: programmable controller 可编程控制器 PCS: pulverizer control system 磨煤机控制系统 PI/PO: purse input/output 脉冲输入、输出 PID: proportional integral derivative 比例积分微分 PLC: 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R--------------------------------
RAM: random access memory 随机存取存储器 RB: run back
快速减负荷 ROM: read only memory
只读存储器 RTC: reheat steam temperature control 再热汽温度控制
S-------------------------------- SBC: soot blower control system 吹灰控制系统 SCM: 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单片机 SCS: sequence control system 顺序控制系统 SER: sequence events recorder 时间顺序记录仪 SOE: sequence of events
事件顺序记录 ST: smart transmitter
智能变送器
STC: superheated steam temperator control 过热汽温度控制
T-------------------------------- TAS: turbine automatic system 汽轮机自动控制系统 TBP: turbine by-pass system 汽轮机旁路系统 TCS: turbine control system 汽轮机控制系统 TF: turbine follow
汽轮机跟踪
TSI: turbine supervisory instrument 汽轮机监视仪表
U-------------------------------- UCC: unit coordinated control
机组协调控制 ULD: unit load demand
机组负荷指令 UPS: uninterrupted power supply 不间断电源
W-------------------------------- WTS: water treatment control system 水处理控制系统
第四篇:火力发电厂生产技术管理导则
火力发电厂生产技术管理导则
第一章 总 则..............................................................2 第二章 生产技术基础管理.....................................................2 2.2技术标准和规程管理...................................................2 2.3台帐资料管理.........................................................2 2.4技术培训管理.........................................................5 2.5生产信息管理.........................................................5 第三章 设备管理.............................................................5 3.2设备分工(责任制)管理...............................................5 3.3设备定期检测分析管理.................................................5 3.4设备缺陷管理.........................................................6 3.5设备周期(有效期)管理...............................................6 3.6设备润滑管理.........................................................6 3.7设备异动管理.........................................................6 3.8反事故技术措施管理...................................................7 3.9设备更新改造管理.....................................................7 3.10备品备件管理........................................................8 第四章运行技术管理...........................................................8 4.1 运行技术管理的基本要求...............................................8 4.2 运行规程、系统图和文件的管理.........................................8 4.3 运行记录管理.........................................................9 4.4 运行资料管理........................................................11 4.5 运行分析管理........................................................11 4.6 “两票三制”管理....................................................12 4.7 运行计划管理........................................................13 4.8 其他相关管理........................................................13 第五章 检修技术管理........................................................13 5.1检修技术管理的基本要求..............................................13 5.2检修计划管理........................................................14 5.3检修策划管理........................................................14 5.4检修实施管理........................................................15 5.5外包项目管理........................................................16 5.6检修总结与资料管理..................................................16
第一章
总
则
1.1生产技术管理是火力发电厂生产设备安全、经济、有序运转的重要基础。为在电力体制改革和电力工业不断发展形势下,规范和加强北京大唐发电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所属及控股发电厂的生产技术管理工作,特制订本技术管理导则。
1.2发电厂生产技术管理应当贯穿整个生产流程的全过程,公司所属及控股发电厂在发电设备设计、安装、调试、运行、检修、更新、报废等各个阶段均应执行本导则,使各项生产技术工作的准备、实施、记录、分析、验收、总结各个步骤更科学、有效、规范且具有可追溯性。
1.3各单位应根据本导则要求制订和发布本企业的有关基础管理、设备管理、运行技术管理和检修技术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并不断探索更新,认真归纳总结,使之不断完善,逐步使其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做到技术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以适应和促进生产的进步和发展。
1.4发电厂生产技术管理应实现微机管理,在发电厂资产管理系统中进行。
1.5各项专业技术监督、可靠性分析是生产技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其已形成较完善的管理体系,应严格执行,本导则不作涵盖。
1.6本导则与国家、部委或行业颁发的规程、标准相抵触时,应执行国家、部委或行业颁发的规程、标准。
1.7火力发电厂遵照本导则执行,水力发电厂参照执行。
第二章
生产技术基础管理
2.1发电厂生产技术基础管理工作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技术标准和规程管理、台帐资料管理、技术培训管理、生产信息管理等。2.2技术标准和规程管理
2.2.1发电厂的技术管理部门应收集保管国家、行业和上级主管单位颁发的有关标准、规程、导则、规定、制度、反事故措施和管理办法,按综合、汽机、电气、锅炉、热控、燃料、化学、水工建筑、技术监督、可靠性管理等专业统一编码归档。发电厂的技术管理部门应及时掌握国家、行业和上级主管部门对有关标准、规程、导则、规定、制度、反事故措施和管理办法的修订或停用信息,并及时通知有关部门。
2.2.2发电厂应根据2.2.1内容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组织编制本企业的标准、规程、规定、制度或实施细则。当设备、系统、逻辑发生更改或异动时,应及时修订相关的标准、规程、规定、制度或实施细则。本企业制定的标准、规程、规定、制度或实施细则必须经生产厂长批准。
2.2.3发电厂每年年初应对本企业制定的规程、规定、标准、制度和实施细则等文件进行一次复查,清除已经过时或作废的各种文件,重申本仍应执行的各种规章制度明细表。现场规程应每3-5年进行一次全面修订。2.3台帐资料管理
2.3.1发电厂应依据《档案法》、《企业档案管理规定》(国家档案局档发[2002]5号)制订本企业的《档案管理制度》,技术档案形成厂、部门、班组三级管理体系,明确档案的管理的职责和分工、档案的形成、积累、管理和开发利用要求。档案分类按照《火电企业档案分类表》进行分类。
2.3.2凡是记述和反映企业在新建扩建、运行检修、技术管理、设备改造、科技攻关、物资供应工作等方面形成的文件材料,是企业生产活动的真实记录,均属归档范围。主要包括有关规划、设计、安装、验收、调试、运行和检修工作的各种文件资料;主辅设备、机具、仪器的图纸和技术文件;在质量管理、技术引进、更新改造和标准、计量、监督、环保、科技攻关和科技情报管理中形成的技术文件资料等。
2.3.3设备更新改造、机组检修、设备系统重大试验等项目应在完成后一个月内将有关图纸、说明书、总结、报告等整理归档。技术资料的正本存入档案室,副本由专业保存。2.3.4各专业应建立的台帐和资料主要包括: 2.3.4.1通用部分
a)职能部门、车间(分场)有关生产设备管理技术资料档案的总目录; b)执行的本企业生产设备管理规章制度明细表; c)主要辅机振动监督
d)机组检修计划、设备治理计划、更改工程计划、反事故技术措施计划、科技项目计划、节能项目计划等;
e)厂家说明书和设备图纸;
f)设备检修规程、运行规程、专业系统图;
g)设备台帐(即设备清册,含设备规范、参数、名称及重大变更)h)电站锅炉登记簿、电站压力容器登记簿、锅炉压力容器检查检验记录 i)热力设备及管道支吊架变形检查及调整记录
j)管路与承压部件金属材质检查、寿命评价、老化治理记录(包括各疏水管弯头等易冲刷部位材质检查及测厚记录)
k)设备检修技术记录(即检修台帐)
l)设备分析(含缺陷统计分析、专题分析和月度专业分析)报告 m)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n)专业检验、试验、化验报告 o)设备异动通知单
p)机组检修策划、管理、验收资料,冷、热态验收报告,检修总结 q)需监督运行的设备、部件的详细记录及监督的技术措施 r)更改工程、重大非标项目的技术方案、施工方案、总结报告 s)设备未消二、三类缺陷记录及消缺计划 t)机组一、二类障碍及事故分析报告
u)建构筑物检测分析记录、基础沉降记录 2.3.4.2锅炉部分
a)锅炉受热面及承压部件泄漏记录、原因分析及防范技术措施 b)锅炉检查记录:受热面管子腐蚀、、蠕胀、变形、磨损、过热等缺陷及处理情况
c)承压部件金属、化学检验报告,割管检查记录、割管金属性能试验报告、水冷壁结垢量和年沉积率分析报告
d)安全门定期检验校对记录和放汽试验记录 e)空预器的腐蚀、堵灰、磨损及漏风记录 f)磨煤机出力试验报告
g)除尘器修后空载试验报告及除尘效率报告
h)输灰管线运行维护记录、储灰场大坝自然沉降定期检验记录、基准点、观测点、坡面、坝前积水、坝体检查等记录
I)高温高压管道及支吊架检查、更新统计记录 2.3.4.3汽机部分
a)汽机调节系统静态试验和甩负荷试验报告 b)汽机转子叶片频率测试报告 c)凝汽器、加热器泄漏及堵管记录 d)机组大轴晃度、轴位移、各轴承及轴振动测试记录及异常分析报告 e)汽缸、转子、螺栓等部件金属检查报告,螺栓伸长检测记录 f)高温高压管道及支吊架检查、更新统计记录 2.3.4.4电气一次部分 a)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报告
b)电气设备定期预防性试验报告
c)发电机护环和转子锻件的金属检验报告 d)发电机定子绝缘监测记录
e)电气设备红外监测记录及定期分析报告 f)电气设备外绝缘爬距资料
g)升压站所属污区等级、盐密值实测记录 h)接地网接地电阻测试及开挖检查记录 I)生产区域避雷设施检查记录 2.3.4.5电气二次部分
a)励磁回路绝缘监视装置的测试记录
b)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的定期检验记录报告、设备调试报告 c)继电保护(包括故障录波)月度动作统计和分析报告 d)蓄电池的充电记录、核对性放电记录、定期测试记录 e)充电装置的定期检验记录
f)直流系统绝缘监察装置定期检验记录 g)直流系统电压监察装置的定期检验记录
h)励磁调节器定期检验报告 2.3.4.6热工部分
a)热工联锁保护装置定期试验记录,联锁保护投退审批情况记录
b)自动调节装置投入时间统计记录、定期试验记录、调节品质统计记录及动、静态参数修改记录
c)主要仪表定期校验记录
d)事故顺序记录仪定期试验记录
e)DCS系统抗射频干扰能力测试记录
f)DCS测点接入率统计记录、完好率统计记录及定期试验记录 g)DCS供电系统定期切换试验记录 h)DCS接地系统定期测试接地电阻记录 i)DCS时钟定期校准记录
j)DCS系统主要模件、主要控制器、通讯网络冗余、定期切换试验记录 k)DCS环境温度、湿度、灰尘定期测试记录
l)DCS(含工程师站、操作员站、历史站、CRT、机柜等设备)滤网定期清洁更换记录 m)DCS工程师站使用记录 2.3.4.7化学部分
a)化学监测日报、月报、季报和总结 b)化学仪表校验记录
c)水质全分析记录,油质分析记录 d)燃煤、燃油分析记录
e)氢气纯度、湿度检测分析记录 f)锅炉烟气检测分析报告 g)进厂化学药剂质量检查记录 h)废水处理及外排废水分析记录 i)停用设备保护措施及实施情况记录 2.3.4.8燃料部分
a)接卸煤设备、报警装置、自动保护、闭锁装置试验记录 b)铁路调车信号、通信和闭锁装置试验记录 c)煤场及输煤系统等生产环境煤尘检测记录 d)油泵房内可燃气体测试记录
e)贮油罐本体及基础情况检查记录,贮油罐安全附件试验记录 f)油区防雷设施及防静电设施检查记录、接地电阻测试报告 2.4技术培训管理
2.4.1发电厂要建立健全“培训、考核、使用、待遇相结合”的机制,依据部颁《电业生产人员培训制度》制定本企业《生产人员培训管理制度》,实现生产人员培训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2.4.2企业技术培训应按厂、部门、班组三级原则管理,建立健全三级培训网络,明确各级培训人员的职责及权限。企业技术培训主管部门应根据上级培训制度的要求,结合本企业的生产实际编制企业生产培训规划及培训计划,经批准后组织实施。
2.4.3积极创造条件,对运行人员进行模拟机培训,保证培训时间,达到持证上岗。
2.4.4就重视检修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开展技术比武,提高专业技能和工艺水平,特殊工种按要求定期培训考试,保证持证上岗。2.5生产信息管理
2.5.1发电厂应积极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管理手段,不断完善MIS等管理系统,逐步实现生产指标、技术监督、缺陷管理、计量管理、检修管理、物资备件管理、能耗分析等信息的共享。
2.5.2发电厂的《计算机网络管理制度》应明确MIS等管理网络只能进行从DCS等生产控制系统中提取必要数据的单向数据传输,严禁向DCS等生产控制系统传输数据,且必须采取可靠的隔离手段,如设置防火墙等,严防病毒从MIS传入DCS。企业应责成专门机构进行监管,确保DCS等生产控制系统的安全可靠。
第三章
设备管理
3.1发电厂设备管理工作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设备分工(责任制)、设备定期检测分析、设备检修、设备缺陷、设备周期(有效期)、设备润滑、设备异动、反事故技术措施、设备更新改造、备品备件等管理。3.2设备分工(责任制)管理
3.2.1发电厂应制订《设备分工管理规定》,落实设备管理责任制,做到全部设备(系统)都有责任部门。车间、班组应参照公司《设备分工管理规定》制订本单位设备分工管理办法,做到台台设备落实到人、责任到人,并随人员的变更及时变更。
3.2.2《设备分工管理规定》应根据设备专业属性、功能和明显的现场界面划分,并应考虑设备管理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一般情况下宜将专业属性和功能上不可分离的最小单元的设备归属一个单位管理,最大限度地从管理上避免责任不清、推诿扯皮。
3.2.3外包给其它单位负责运行、维护、检修的设备及系统,发电厂应明确归口管理部门和设备管理责任人,不能以包代管。3.3设备定期检测分析管理 3.3.1发电厂应明确设备管理责任人(点检人员或检修人员),明确检测周期、检测项目、检测标准、检测方法,对每台设备进行跟踪检测,并做好记录和统计分析,达到掌握设备状态进而控制设备状态的目的。有条件的单位应开展状态检测技术和诊断分析技术的研究和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应用。
3.3.2发电厂应开展设备异常分析工作,制订本企业《设备异常统计标准》,根据定期检测结果作出趋势分析,对出现的异常,由设备管理责任人负责分析并编写《异常分析报告》,其内容应包括异常现象描述、异常原因分析、可能引起的后果及应采取的对策等。对不安全现象早发现、早准备、早处理,将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3.3.3设备管理部门(生技处或设备部)每月组织检修、运行专业人员进行设备分析,结合设备缺陷分析、主要异常分析、运行定期分析、设备检测统计分析(振动、红外测温、油质等)及技术监督发现的问题,相互通报情况,分专业对设备状态进行评价,明确下一阶段的检测重点、消缺重点和工作重点。3.4设备缺陷管理
3.4.1发电厂依据华北电力集团公司《发供电单位设备缺陷管理制度》(华北电集生[2001]114号)制定本单位《设备缺陷管理实施细则》,明确缺陷分类及各类缺陷处理时限的要求。对需要降负荷处理的缺陷,要及时向公司生产部和调度局汇报并提出消缺申请。对于二、三类缺陷的发生和消除情况,应按要求每月及时上报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和公司生产部。
3.4.2要定期对缺陷发生情况分别按缺陷类别、发生原因分专业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消除情况和遗留缺陷进行汇总,对重大缺陷和频发缺陷要进行专题分析并制订解决办法。
3.4.3对于二、三类缺陷,应制订消缺的技术组织措施,落实方案、备件、材料,具备条件时及时消除,各专业应在批准的消缺时间内对本专业设备进行必要的检查或维护。
3.4.4应对设备缺陷实行计算机管理,从缺陷填报、确认、消除、验收到终结实现全过程管理。
3.5设备周期(有效期)管理
3.5.1发电厂应按计量法规和技术监督规程、锅炉压力容器监察检验规程明确要求的高温高压部件、仪表、仪器、压力容器、电气绝缘等严格按周期进行定检或校验;对使用中会发生劣化、磨损、腐蚀、疲劳、剥落、老化、性能退化等的设备或部件,如轴承、齿轮、密封件、开关触头、卡件、材料等,也应根据其设计寿命等因素实施有效期管理,按周期对其进行检查、检修或更换。
3.5.2定期检查、检修周期应按以下几个因素确定:上级颁发的有关规程、规定和相关标准,制造厂提供的设计技术资料,检修工艺规程以及设备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程度和备用容量,设备状况、实际运行条件和同类型设备检修维护经验。
3.5.3对纳入周期(有效期)管理的设备或部件,应建立台帐,标明设备或部件的检查、检修周期,记录上次检查、检修时间,结合机组检修计划、运行状况等安排实施。3.5.4当设备、部件、材料或运行条件发生较大变化时,应及时修订周期。3.6设备润滑管理
3.6.1发电厂应对所有润滑设备进行分类,依据标准、规程、厂家说明及运行方式制订《设备润滑管理制度》,明确设备名称、加油部位、加油方式、加油种类、加油标准、换油周期和责任分工。当润滑油种类发生变化时,应经公司主管部门批准。
3.6.2凡人工或手动工具加油一般由运行人员负责,需用专用设备加油或检修时一次性加油的设备一般由设备维护人员负责,并对加油情况做好记录。3.6.3 设备管理人员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3.7设备异动管理
3.7.1发电厂应制订《设备及系统异动管理制度》,明确异动申请和审批程序、异动单内容填写、异动执行和验收、异动单归档等要求。以下范围均应纳入《设备及系统异动管理制度》的管理范畴:
a)检修或改造引起设备规范、运行方式的变动 b)管路系统、阀门、支吊架的变动 c)电缆的变动
d)热工电气设备、线路、原理、功能、软件逻辑及定值的变动
3.7.2设备异动应由有关单位填写设备异动申请单,向设备异动管理部门(生技处或设备部)申报,经设备管理部门审核并按程序报副总工程师及以上生产主管批准后方可实施,与电网运行方式有关的异动需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3.7.3设备异动单应标明设备异动原因、异动前设备及系统状况和异动后设备及系统状况,必要时应附图说明。
3.7.4设备异动完成后,设备管理部门应及时组织进行验收,异动单经验收签证完毕及时归档;凡设备异动构成固定资产变动时,应办理固定资产增加(报废)手续,报财务主管部门。3.7.5异动设备投入运行前应由设备管理部门向运行人员进行交底,必要时应修改相应的规程、制度并事先组织运行人员学习和考试。
3.7.6发电厂设备管理部门应定期组织有关单位对设备异动进行整理并修订相应的图纸资料和规程、规范,一般以一年为宜。3.8反事故技术措施管理
3.8.1发电厂应制订《反事故技术措施项目管理制度》,明确反措编制的责任分工、立项依据和审批程序、项目的实施和验收、统计检查和评价总结等要求。
3.8.2发电厂设备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反措项目计划的编制和管理,要根据《防止电力生产重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国家电力公司2000-9-28发布)及电力生产的各种事故案例分析、上级部门下发的各种文件要求,结合生产设备存在的问题,经过各专业技术人员认真讨论,制订反事故技术措施计划,落实方案、完成时间和责任人。
3.8.3设备管理部门在编制生产费用计划时,应保证反措项目的资金落实。
3.8.4发电厂设备管理部门应每季度进行一次反措项目完成情况统计,对不能按计划完成的项目进行分析,并在下一季度安排完成。每年都要有综合统计分析报告,重大反措项目应有专题报告,并报公司生产部。对于当年确实不能完成的项目要提前上报公司生产部,经批准后可跨转到下一实施。3.9设备更新改造管理 3.9.1发电厂应根据公司《北京大唐发电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改造管理办法》(大唐电生[1998]51号),结合本企业具体情况编制《设备更新改造管理实施细则》。
3.9.2发电厂设备管理部门应结合本企业设备运行状况、运行年限、设备技术水平、能耗、环保和国家、行业的要求及产业政策组织编制本企业更新改造项目计划和三年滚动规划。更新改造要优先安排影响设备安全、经济运行、电网安全调峰、环境保护项目。3.9.3更新改造项目立项前应编制《技术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包括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可行性、主要技术方案、所需费用和效益分析,经报主管部门批准并落实资金后方可实施。
3.9.4更新改造项目实施应建立健全项目责任制,严格执行《招投标管理制度》等各项制度,实施工程全过程管理,必要时实行项目监理制,加强项目质量验收,保证施工质量和改造效果。
3.9.5更新改造项目完工后应按《建设项目竣工文件编制及整理规范》(GB/T50328-2001)的要求,对技术资料进行整理归档,办理固定资产变动手续,报财务主管部门。
3.9.6更新改造项目完成后应做好项目实施后的效果跟踪、工程总结和项目后评估工作,并及时编写《项目完工报告》。内容包括:项目概况、计划费用、实际发生费用(超出计划应有详细原因说明)、验收情况及遗留问题、安全经济效益评价分析等。3.10备品备件管理
3.10.1发电厂应制订本企业《备品配件管理规定》,明确管理要求和职责分工,使备品配件从订货到验收、入库、保管、领用、报废的各个阶段均实行规范化管理。
3.10.2发电厂应依据本企业或同类设备的其他企业经验以及市场规律制订本企业《生产用备品配件清册》,标明备品配件品种、规格、型号、用途、图号、在装量、应备量、库存量。应备量的确定要做到既不影响安全生产又不过多积压资金,备品配件消耗后要及时补充。设备系统经过更新改造或重大修理后,要及时修订备品配件清册。3.10.3对于实行批量招标采购或网上采购备品配件的企业,除按《招投标管理办法》执行外,为保证备品配件的质量,应实行供应商准入制度,严格审查生产(经营)单位的资质、能力、业绩、信誉,把好第一道关。对于有明确入网规定的物资,必须选用有《进网许可证》的产品。
3.10.4发电厂的检修单位应加强备品配件检查鉴定工作并对其使用前的质量负责,合金部件应进行光谱复检,热工和电气类设备、仪表、测量元件使用前应进行试验或校验。
第四章运行技术管理 4.1 运行技术管理的基本要求
4.1.1发电厂运行管理工作应坚持“安全第一”的方针,不断提高运行人员的素质和操作水平,严格执行“两票三制”,杜绝误操作,认真监盘,深入开展运行分析,及早发现设备存在的不正常现象,采取有效措施,有针对性地做好事故防范措施和处理预案。注意积累运行资料,为设备的更新改造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
4.1.2发电厂应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确定运行管理模式,保证生产系统的指挥、协调、控制和管理通畅。精简运行值班岗位,积极创造条件实行集控值班制。
4.1.3制定各项运行管理制度,加强技术培训,做到全部运行岗位持证上岗。
4.1.4运行中应努力学习新技术、新方法,并积极推广,提高机组安全经济运行水平,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4.2 运行规程、系统图和文件的管理 4.2.1 规程的编制与修订
设备运行规程是运行值班人员进行各类操作、调整、检查、试验及事故处理的准则和依据,要求正确、全面和可操作,文字简单、明了。规程应根据制造厂技术资料和设计资料参照部颁相应典型运行规程、导则等有关规定及现场运行经验编写。运行规程须经总工程师批准。运行规程应根据已发生的事故暴露出的问题、上级反事故措施和设备异动情况随时进行补充与修订,一般3-5年进行一次全面修订。
设备运行规程应包括如下内容: a)设备规范。
b)设备的操作程序,以及正常和极限的运行参数。c)设备异常情况的判断和事故处理。
d)分散控制系统的主要逻辑关系及机电炉等各专业的保护联锁定值。e)设备运行中的检查和维护。f)设备定期倒换和试验。4.2.2应具备的运行规程
a)集控运行规程(或汽轮机运行规程、锅炉运行规程、电气运行规程、热网运行规程)b)升压站运行规程 c)燃料运行规程 d)除尘除灰运行规程 e)化学运行规程
f)循环水系统运行规程 g)脱硫运行规程 4.2.3 相关专业规程
a)继电保护规程 b)热控系统规程 c)消防规程 d)其他规程 4.2.4 系统图
系统图必须真实反映现场设备系统实际,以便指导运行人员正确操作和故障分析,系统图应根据设备、系统变动情况及时进行修改。运行系统图须经总工程师批准,并逐步实现CAD统一绘制。
应具备的系统图: a)锅炉系统图 b)汽轮机系统图 c)电气一次系统图 d)电气二次系统图 e)除尘除灰系统图 f)循环水系统图 g)化学系统图 h)输煤系统图 i)脱硫系统图 j)消防水系统图 k)地下管网系统图 l)热工保护联锁逻辑图 m)热工CCS控制图 n)其他系统图
4.2.5 应具备的法规、规程、制度: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2-11-01施行)b)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1998-04-29施行)c)电力工业技术管理法规((80)电技字26号)
d)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热力和机械部分、发电厂和变电所电气部分)(电安生[1994]227号、DL408-91)
e)电业生产事故调查规程(国家电力公司2001-01-01实施)f)安全生产工作规定(国家电力公司2000-05-01)g)电业生产人员培训制度(电力部1995-12)
h)京津唐电网调度规程(华北电集调[1999]13号)i)防止电力生产重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实施细则(华北电力集团公司2002-03发布)
j)其他法规文件 4.3 运行记录管理 4.3.1 值班日志管理
运行岗位值班日志是反映运行岗位活动的历史记录,是接班人员了解非在岗时间设备、系统状况的重要手段,不同岗位值班日志保存期限为1-3年,值长日志宜长期保存。4.3.1.1 运行日志应包括如下主要内容: a)运行方式及变更
b)运行操作(包括启停、试验、切换及热工或继电保护的投停工作等工作)c)调度命令(包括值长指令及操作步骤)及上级指示 d)发生的事故、异常、设备缺陷及其处理情况 e)设备的检修维护工作和工作票管理 f)与相关岗位的联系事项 4.3.1.2运行日志填写要求:
a)日志的填写必须真实、准确,用词规范。
b)字迹工整,要写明时间、地点、操作人、下令人、通知人等。c)设备名称有双重编号的要写明双重编号。
d)设备正常启停及调整操作记录要完整、简明扼要。
e)接受或发布的指令、故障及其处理情况等重要内容要详细填写。f)与检修人员或相关岗位的联系等要写明时间、对方姓名及相关内容。4.3.2 运行表单管理
运行表单是运行人员通过量化的数据参数了解设备系统运行状况的一种手段,是进行运行分析的依据之一。发电厂应根据机组实际情况、岗位特点确定各岗位运行表单内容,以反映该岗位所辖设备的运行状况。运行表单必须真实、准确、字迹清楚,保存期为1-3年。4.3.3 专项记录管理
在运行日志和运行表单的基础上,发电厂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设立一些专项记录,以便于提高运行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一般应有:
a)工作票登记本:记录工作票号、工作类型(热力机械、电气一种、电气二种或明火工作)、工作内容、发出时间、终结时间等内容。
b)绝缘记录本:记录测量时间、被测设备名称、设备电压等级、使用仪表、测量值、环境温度、吸收比、测量原因、测量结论、测量人等内容。
c)设备定期试验记录本:记录定期试验轮换设备、试验时间、试验数据、分析结论、试验人员等内容。
d)临时地线登记本:记录地线编号、安装日期、安装地点(包括机组)、安装执行人、安装发令人、地线号码、拆除发令人、拆除人、拆除时间、地线存放地点等内容。
e)调度命令登记本:记录接令人、发令人、发令时间、命令内容、操作执行人、操作完成时间、回令人、回令时间以及回令接受人等内容。
f)保护室进出登记本:记录进入保护室的人员、进入时间、批准人员、进入原因、离开时间等内容。
g)钥匙借用登记本:记录钥匙借用时间、借用人、借出人、归还时间等内容。h)收发讯机试验记录本:记录线路名称、测试时间、测试人、测试结果等内容。
i)热工保护与联锁投退登记本:记录热工保护联锁退出时间、保护联锁内容、批准人、退出操作人、投入时间、投入操作人等内容。j)保护装置定值及校验记录本:记录设备名称、保护或装置名称、保护定值、定值变化情况、保护校验时间、校验人、校验结果、异常及处理情况、注意事项等内容。k)设备异动登记本:记录异动时间、异动专业、异动简要内容、设备或系统异动工作单编号、异动批准人、异动登记人等内容。
l)反事故演习记录本:记录主持人、题目、运行方式、日期、天气情况、事故现象、参加演习人员、处理顺序、演习评价等内容。
m)生产知识考问讲解记录本:记录出题人、出题时间、题目内容、答题人、解答内容、答题评价及评价人等内容。
n)设备缺陷登记本(如未纳入微机管理):记录缺陷发现时间、缺陷内容、缺陷发现人、缺陷单号、缺陷处理方法、缺陷处理结果、缺陷处理人、缺陷消除确认人等内容。
o)调电记录本:记录班次、调电计划时间、预计调电计划、实际调电、实际发电、各台机组实际发电、违约电量、违约原因、各机组AGC投入情况等内容;
p)调煤记录本:记录班次、各机组接班飞灰、各煤仓煤位或粉仓粉位、对燃料的热值要求、实际热值情况、各磨煤机的预计启动时间等内容。
q)解锁钥匙使用记录本:应记录解锁时间、解锁设备、解锁原因、批准人、解锁执行人等内容。
r)主再热汽超温超压记录本:记录锅炉主再热汽超温超压值、超限时间、恢复时间、记录人等内容。
s)过热器、再热器管壁超温记录本:记录锅炉过热器、再热器管壁超温值、超限时间、恢复时间、记录人等内容。
随着发电厂管理水平的提高,以上各项记录本均可纳入计算机管理。4.4 运行资料管理
在机组服役期间,除了投产前的原始资料外,还要产生很多运行资料,这些资料都应妥善管理,以便随时分析、解决现场存在的问题。这些资料包括: 4.4.1机组典型记录
每台机组每日或每周要有各专业各种典型工况下的全面数据记录;同时在正常启停机及故障时,要记录机组实际的惰走曲线及升降压、升降温曲线等。对于供热机组,还要有典型供热工况全面数据记录。这些记录要保存1-3年。4.4.2 报警记录
机组报警记录是反映机组是否偏离正常运行工况的重要数据,是进行运行分析的依据之一,必须精心管理。对于有计算机报警打印的机组,要对其报警打印记录定期收集、分析,对于没有计算机报警打印的机组,运行人员要记录报警时间、内容、产生原因。4.4.3 事故分析报告
运行事故分析报告对运行人员有很大的指导和借鉴作用,对其进行分析学习也是提高运行水平的一种手段。4.4.4 各种试验报告
机组进行漏风试验、甩负荷试验、深度调峰试验、制粉系统试验、燃烧系统调整试验、滑压定压运行对比试验、发电机进相试验、汽机调节系统静态试验、励磁系统试验、各种运行方式对比试验及检修前后的热效率试验等试验报告要妥善保管,以供运行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
4.4.5 各种技术资料
发电厂除贯彻《防止电力生产重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实施细则》外,要根据实际制定本企业事故异常防范技术措施,如防止煤仓棚煤、电网故障时保厂用电等措施,供运行人员执行并妥善保管。4.5 运行分析管理
运行分析是通过对设备状态、操作监视、异常现象和运行经济指标情况等进行分析,及时发现运行生产方面存在问题及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改进运行措施和对策,不断提高运行管理水平的重要活动。
4.5.1运行分析的重点内容为: a)主要运行参数和运行方式的安全性、合理性和经济性。b)技术经济指标。
c)重大和频发的设备缺陷。d)异常运行情况。
e)设备的检修质量、试验状况及设备健康水平。
4.5.2运行分析包括岗位分析、定期分析、专题分析。
岗位分析的主要依据是交接班检查、巡回检查、监盘等所获得的运行参数变化及设备的状态变化信息,进行深入分析查明变化产生的根源与实质,主要是各表计变化的对比、与规程规定数值对比、与历史数据对比、与同类型设备数据对比、对定期试验或运行方式变化后引起设备状态参数变化等,通过分析得出结论,使运行岗位人员明确设备系统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岗位分析是运行人员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它的开展深度是运行人员值班质量和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必须做好有关记录,班长和运行技术人员要进行审核。
定期分析一般每月至少组织一次,一般是由专业技术人员对运行表单、典型记录、各种曲线等数据进行整理,针对一段时期内设备系统参数、数据的变化趋势、规律、试验结果以及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不断提高运行管理水平。
专题分析是对发生的事故、异常、事故处理等进行总结分析,特别是抓住机组启停过程中发生的不安全情况、运行中发生的老大难技术问题和频发性的异常操作或工况,深入剖析其产生的根源,从管理上、技术上制定相应的措施,指导日后的运行工作。4.6 “两票三制”管理
“两票三制”在提高发电厂安全生产水平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出来的成功经验,也是运行管理的基本制度。发电厂应结合本企业的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
4.6.1 工作票和操作票管理制度
工作票和操作票管理制度是对发电设备及系统在启动、运行、停运过程中和在停运期间进行各类检修、检查、实验、测试等项工作以及运行人员对设备进行各类操作的制度,是检修人员安全施工、运行人员正确操作的保证。
工作票管理制度在原部颁规程中有着详尽的规定,发电厂可依此原则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编制具体可行的管理制度,以确保发电设备在进行各类检修维护工作中不发生不安全现象。
明火工作票是针对明火工作的特点提出的,它是工作票的延伸。在明火工作管理中,发电厂应对各区域的明火级别、在严禁明火作业区域内进行明火工作的具体要求、明火作业的各级人员职责分工、明火工作票的使用有明确的规定,并对已停运的带有爆炸危险的设备上进行明火工作的特殊情况等提出特殊要求。
发电厂的操作票管理制度应根据实际情况、在保证安全正确操作的基础上,对使用操作票(卡)的操作范围、使用操作票的种类、设备设施以及操作人和监护人等必备条件、操作票的填写要求、操作的具体程序、操作票的统计与考核做出明确的规定。4.6.2 交接班管理制度
交接班管理制度是运行工作的基本制度之一,也是发电厂生产管理的一项重要的组织措施,通过它的实施将轮班制的运行人员的劳动协作关系有机地组织起来,保证了电力生产的连续性、安全性。
交接班管理制度应对运行人员的交接班方式、交接班的主要内容、交接班期间的注意事项、交班与接班的检查及准备工作、班前会与班后会具体要求,并对在交接班期间发生异常等情况做出详细规定。交接班管理制度的执行必须遵从严肃认真、全面细致、实事求是、顾全大局的原则,双方履行签字手续。4.6.3 设备巡回检查制度
设备巡回检查制度的严格执行能够及时掌握设备运行状况及变化规律,及时发现设备缺陷、故障或隐患,对确保安全经济生产起着重要作用。发电厂的设备巡回检查制度要对巡回检查的人员、方法、路线、项目、周期等有明确、详细的规定,以保证检查工作的协调统一、规范。
4.6.4 设备定期试验与轮换制度
设备定期试验、定期轮换工作的正确开展,能够及时发现设备的保护、报警以及备用设备的实际状况,合理调度设备运行,保证备用设备的可用。发电厂应认真研究、合理确定各专业所需定期试验或轮换的项目、周期、试验人员等,并对试验要求做出明确的规定。4.7 运行计划管理
为了提高运行管理水平,运行工作应实行计划管理,以保证工作的前瞻性。运行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
4.7.1 根据季节或环境变化确定标准运行方式。
4.7.2 根据季节或环境变化、运行方式制定合理的经济技术指标和措施。4.7.3 季节性反事故措施。
4.7.4 运行人员的培训及考试管理。4.7.5 热力试验项目及计划管理。
4.7.6 机组计划检修的启停及试验试运计划管理。4.7.7 其他运行生产计划管理。4.8 其他相关管理
4.8.1发电厂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事故预案、危险点分析管理制度,以减少事故和提高事故处理操作水平。
4.8.2 发电厂应建立完善的生产调度管理制度,对中调管理调度的设备以及电厂管理调度的设备的检修、试验计划申请、批准程序、批准人员、发生紧急缺陷的处理程序等做出明确的规定,使得设备的调度严格有序。
4.8.3 发电厂应建立完善的运行岗位责任制度,明确每一个运行岗位的职责。4.8.4 发电厂应建立完善的运行值班管理制度,明确运行值班人员在值班过程中所从事的操作、监护、监盘、调整、巡视、抄表以及值班纪律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4.8.5 发电厂必须搞好工器具的建帐、定期维护、试验与校验、借用、报废等规范化的管理工作。
4.8.6 主控室、保护室、电气开关站(变电站)、配电室、制氢站、油库等场所是重要生产场所,发电厂应加强管理,建立规章制度,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第五章 检修技术管理
5.1检修技术管理的基本要求
5.1.1发电厂设备检修应坚持“质量第一”的方针,贯彻GB/T19000质量管理体系精神,根据PDCA循环(P-计划、D-实施、C-检查、A-反馈)的质量管理办法,推行检修全过程管理,开展好设备检修的策划、实施、验收、总结、归档和后评估工作。
5.1.2发电厂应根据国家经贸委颁发的《发电厂设备检修导则》及公司对发电设备检修管理的原则要求,结合本厂实际情况,制定检修管理模式,目前以定期检修为主,积极探索状态检修,逐步形成一套融故障检修、定期检修和状态检修为一体的优化检修模式,提高设备可靠性,降低检修维护成本。5.1.3按GB/T19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和组织机构,编制质量管理手册,完善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加强工序和过程管理。
5.1.4检修中应积极推广采用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高效率,缩短工期,节约材料,避免浪费,提高设备技术水平,有效降低检修费用。5.2检修计划管理
5.2.1发电设备计划检修按大修(A类检修)、小修(C或B、D类检修)分类。国家经贸委拟将《发电厂检修规程》(SD230—1987)停止使用,作为行业推荐,补充修订为《发电厂设备检修导则》。“导则”中改变了原有的检修等级项目制,实行ABCD检修制,以定期检修为主,逐步扩大状态检修的比例,最终形成一套融故障检修、定期检修、状态检修和主动检修为一体的优化的综合检修方式,对机组的检修间隔、等级、项目进行优化组合,降低设备的维修率,提高设备的可用率。A级相当于原来的大修,指经过较长时间运行后对设备进行深入细致全面的健康状况评估后进行的恢复性大修、改进性大修。B级检修停用期处于原大小修之间,约为A级的一半,B级检修用于设备某一部分存在问题,需要进行较大工作量、较长检修周期的解体检查修复或改进。C级检修相当于设备小修,是根据设备的磨损、老化规律及周期,以短暂的工期,有重点的进行检查、评估、修理、清扫,包括少量零件的更换,设备的消缺、调整和预防性试验等作业。D级检修停用期约为C级检修的一半,D级检修主要进行一些部件和辅机的消缺,发电厂可利用节假日及电网低谷期间进行D级检修。
发电厂应按《发电厂设备检修导则》)的要求进行检修计划和三年检修滚动规划的编制,主要内容包括工程名称、检修主要项目、重大特殊项目及列入计划(规划)的原因、主要技术措施、检修进度计划、工时和费用等。
5.2.2设备管理部门每年6-7月份组织有关单位编制次年的检修计划项目和更改项目的技术方案及所需重点设备、备品配件、重要工器具、材料和费用计划。
5.2.3设备管理部门依据上述项目、材料和费用计划,编制出本企业次年检修计划,经生产厂长批准后报公司生产部。
5.2.4发电厂编报检修计划的同时还应上报三年检修滚动规划,对三年中后两年需在检修中安排的重大特殊项目予以安排,主要内容包括工程名称、上次大修时间、重大特殊项目、列入规划的依据和主要技术措施、预定执行、需要的主要器材备件及预计费用等。5.3检修策划管理
5.3.1发电厂应按照华北电力集团公司下达的检修计划及早编制检修策划文件并落实各项准备工作。小修(C或B、D类检修)策划一般应提前3个月,大修(A类检修)策划提前6个月,做到按批准检修时间提前一个月具备检修开工条件。
5.3.2检修策划文件由生产厂长批准后执行,文件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a)检修实施目标 b)检修组织措施 c)检修进度网络计划
d)重申检修中应执行的安全、质量管理标准及规定 e)检修安全及隔离措施 f)检修质量管理程序
g)检修作业指导书编制及使用导则 h)检修不符合项管理程序 i)检修调试工作程序
j)检修项目计划表(含标项、非标、技术监督、压容监督项目等)及质量验收计划(含三级验收级别设置和W、H验收点设置)k)检修总结要求(含技术资料收集、汇总、归档;试验报告、验收报告及专业检修总结)5.3.3检修项目的确定应依据《发电厂检修规程》(或《检修导则》)的规定,结合机组设备状态进行编制,大修项目一般应包括:
a)制造厂家要求在大修中进行的检查、检修项目 b)全面的检查、清扫、测量和修理项目 c)定期监测、试验、校验和鉴定项目 d)更换已到期的零部件项目
e)按技术监督规定的定期检查项目
f)根据状态检测、诊断结果需要进行检修的项目 h)需在大修中完成的更改、节能、环保等非标项目 i)消缺项目
小修项目一般应包括: a)消缺项目
b)重点清扫、检查和处理易损、易磨部件(必要时进行测量和试验)c)按周期进行定期监测、试验、校验和鉴定 d)根据状态检测结果需要进行检修的项目
e)需要在小修中完成的更改、节能、环保等非标项目
5.3.4策划文件中应确定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负责人和责任人,明确工作目标、责任和权限,以保证质量监督和验收系统的正常运转,有效控制各检修项目和工序的施工质量。5.3.5检修作业指导书是为指导检修人员完成指定的工作任务并由工作负责人携带、保管、使用、记录和补充的有关检修作业的书面文件汇总,最终形成管理工作的经验反馈及永久记录报告。检修前各检修项目均应依据检修作业指导书编制和使用导则完成检修作业指导书的编写、审核、批准。其编制和使用导则应明确作业指导书的作用、应包括的内容、W和H点设置原则、使用指南等要求。
5.3.6检修开工前应检查以下工作完成情况
a)检修策划文件已经批准,其各项内容落实完毕
b)非标项目技术措施和施工方案已经批准并已向施工班组交底 c)各检修项目作业指导书编制完成,并已批准 d)检修物资(备件、材料)已落实,并经验收合格
e)外委外协项目施工合同签订和准备工作结束,承包方特殊工种人员资质审查合格 f)施工用工器具、安全用具、起吊器具等经试验合格
g)测试用仪器、仪表、量具有质量鉴定合格证并确保在有效期内 h)修前各项试验、技术鉴定和状态检测工作结束
i)组织检修人员进行安全规程、策划文件、检修作业指导书学习,必要时经考试合格 5.4检修实施管理
5.4.1设备系统正式解体检修前应首先确认与运行系统、带电设备的安全隔离措施已经执行,办理好允许开工项目的工作票手续。
5.4.2主设备和主要辅助设备解体时,专业技术人员应在现场指导,掌握第一手资料,查找设备问题,掌握设备内部状态,鉴定以往检修和技改成果。
5.4.3设备解体检查基本完成后,应及早召开检修阶段会,对解体情况和发现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以便及时调整检修项目、进度、技术方案和施工措施。5.4.4检修过程应严格按作业指导书的要求和标准执行,并及时做好记录,所有记录应完整、正确。
5.4.5质检验收人员应严格按质量验收计划设置的验收级别和W、H点进行验收。验收工作必须在现场进行,并应实测实查,实行验收签字责任制和质量追溯制。若验收不合格,质检人员应令其返工或填写“不符合项通知单”,检修人员按不符合项程序进行处理。
5.4.6检修中应特别注意对检修质量极其重要的特殊工艺(如焊接、热处理和无损探伤等)和隐蔽工程的控制,应对这些工序进行连续监督,并保存工序、设备和人员的鉴定记录。5.4.7设备检修工作完成后,应按检修调试工作程序进行分步试运、冷态验收和整体试运工作。分步试运前必须在确认设备检修工作全部结束、验收合格、有关的工作票已终结(或临时收回)后,由检修单位提出设备分步试运验收申请单,运行进行复检、做好试运措施后进行试运。参加试运的人员包括检修、质检、运行人员。
5.4.8设备分步试运全部完成后,由发电厂生产厂长主持进行冷态验收,各专业汇报检修情况,内容包括:项目完成情况、验收情况、不符合项处理情况、分步试运情况、检修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及处理情况、设备及系统异动情况、检修中遗留的问题及须向运行交底的措施、施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时间安排等。生产厂长根据冷态验收结果下达机组整体试运启动命令。
5.4.9整体试运行期间,检修人员、运行人员和质检验收人员应共同检查设备的技术状况和运行情况。经现场全面检查、确认正常后,由生产厂长批准向电网调度报竣工。
5.4.10机组大修后20天内进行修后热效率试验,并与修前结果对比,出具评价报告;机组检修后带负荷运行一个月内组织进行热态验收,对检修后的设备总体状况进行评价。5.5外包项目管理
5.5.1加强承包方的资质管理,承包方应具有相应的业绩、资质和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监督体系,并应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
5.5.2加强对外承包工程质量管理,明确对外承包项目的技术负责人和质量验收人,对项目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防止“以包代管”。
5.5.3加强对外承包工程的安全管理,承包方施工队伍进入生产现场前,发电厂安全监督部门对其进行安全知识教育,经过考试合格后方可进入生产现场;承包方进行现场作业的起重工、电焊工、架子工等特殊作业人员必须持有劳动部门颁发的合格证书;使用的机具、仪器应符合有关安全和技术标准,并有校验证书。5.6检修总结与资料管理
5.6.1机组检修竣工后,各检修单位应及时组织进行总结,内容包括:检修质量、进度、安全、物资消耗、费用发生、过程管理等方面,总结经验、肯定成绩、找出差距。设备管理部门编制整个检修工程的总结报告并报生产厂长批准。5.6.2大修总结报告按《发电厂检修规程》(或《检修导则》)规定编写,并于大修竣工后一个月内报公司生产部。
5.6.3小修总结报告可参照大修总结内容编制,各检修单位应于小修竣工后15日内报设备管理部门。
5.6.4机组检修后应及时整理检修技术资料并分级归档,内容包括: a)检修策划文件
b)机组冷、热态验收报告
c)机组检修前、后热效率试验报告 d)机组检修工作总结 e)检修技术记录 f)设备系统异动单
g)更新和新增设备技术资料、图纸、说明书 h)试验、调试、鉴定报告
i)有关单位对设计、材料、标准、技术说明进行修改或补充的文字资料
第五篇:(#)火力发电厂热工仪表及控制制装置监督条例(#)
火力发电厂热工仪表及控制
装 置 监 督 条 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电力部
关于颁发《火力发电厂热工仪表及
控制装置监督条例》的通知
(83)水电电生字第73号
随着发电厂高参数、大容量机组的大量采用,对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的要求越 来越高。为加强热工监督工作,保证机组安全、经济运行,适应电力工业发展的需 要,我部组织制订了《火力发电厂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监督条例》,现颁布执行。各电力生产、建设单位均应认真贯彻执行。必要时,各单位可根据本条例的规定,制订实施细则。对本条例在执行中发现的问题和意见,请随时报告我部。
1983年8月31日 总 则
1.1 对热力设备及系统的热工参数进行检测的仪表称为热工仪表;对热力设备及系 统的工艺过程进行调节、控制、保护与连锁的装置称为热工控制装置。本条例对热 工仪表及热工控制装置统称为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
1.2 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是保障机组安全启停、正常运行和故障处理的重要技术装 置,是促进安全经济运行、文明生产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不可缺少的手段。各级领 导及热工专业人员应切实做好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的监督工作,使热工仪表及控制 装置在电力生产中充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1.3 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监督的任务是:通过对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进行正确的系 统设计、安装调试,以及周期性的与日常的检验、维修和技术改进等工作,使之经 常处于完好、准确、可靠状态,以保障机组安全经济运行。
1.4 本条例是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监督工作的依据,各有关设计、安装、运行单位 可根据本条例制订实施细则,认真贯彻执行。监 督 范 围
2.1 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监督的范围包括:
a.仪表检测及显示系统;
b.自动调节系统;
c.保护连锁及工艺信号系统;
d.程序控制系统;
e.量值传递系统。
2.2 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的内容如下:
a.检测元件(热电偶、热电阻、孔板、喷嘴、平衡容器及其他一次传感器等);
b.脉冲管路(一次门后的管路、支架和阀门等);
c.二次线路(补偿导线、补偿盒、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的电缆、支架、二次接线 及端子排等); d.二次仪表及控制设备(指示、记录、累计仪表,巡测装置,调节器,操作器,执行器,运算单元,转换单元及辅助单元等);
e.保护连锁及工艺信号(保护或连锁用继电器、信号灯及音响装置等);
f.程序控制装置(程序控制器,程序控制用阀门电动、气动装置及开关信号装置 等);
g.标准计量器(标准铂铑-铂热电偶,标准铂电阻温度计,标准水银温度计,标 准活塞压力计及精度等级不低于0.4级的标准压力表、标准转速表校验装置、标准振 动表校验装置等)。监督机构及职责分工
3.1 水电部西安热工研究所作为水电部主管电力系统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监督的 技术归口职能机构,在部领导下开展工作。其职责是:
3.1.1 指导全国电力系统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的监督工作,负责组织制订和健全相 应的技术规程制度;
3.1.2 组织和协调电力系统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的技术情报交流,研究和推广新 技术;
3.1.3 在国家计量部门的指导下,协助检查电管局电力试验研究所计量传递工作开 展情况,督促标准计量器按期检定和正确使用,进行计量人员考核,并对存在的技 术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3.1.4 统一热工计量标准,参加热工计量方面重大技术成果的鉴定;
3.1.5 对电力系统一级热工试验室的标准计量器配备提出意见;
3.1.6 参加300MW及以上机组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的系统设计审查工作,以及新 型的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的鉴定工作。
3.2 各电管局、省(市、区)电力局是本网、本局系统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监督工作 的领导机构。网局、省局以及电力建设局应设有专职工程师负责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 的监督管理工作。各电管局、省电力局的职责是:
3.2.1 贯彻执行水电部有关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监督工作的各项指示和部颁规章 制度;
3.2.2 掌握本网、本局系统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的监督情况、督促、检查和推动本 网、本局系统的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的监督工作,提高专业管理工作水平;
3.2.3 领导召开本网、本局系统每的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专业工作会议,听取 工作汇报并确定下热控专业工作重点。
3.3 电力试验研究所(电建调试所)是各主管局领导下的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监督的 职能机构,其职责是:
3.3.1 贯彻执行上级有关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监督的指示和规定,指导和推动本地 区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的监督工作;
3.3.2 协助和指导本地区电厂和电建施工单位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的技术改进工 作,分析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的使用情况,解决存在的关键性技术问题;
3.3.3 组织制订和健全本网、本局地区性的有关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的规程制度和 “热工自动调节系统运行质量指标”,推广新技术、新工艺,组织专业经验交流和 培训工作; 3.3.4 组织对本地区电厂和电建施工单位的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的评比与现场抽 检;
3.3.5 负责执行热工量值的传递工作;
3.3.6 按时完成“三率”统计分析工作,每年对监督工作进行一次总结,并对下一 的重点工作提出意见,经热工监督工作会议讨论后,订出正式计划,组织力 量贯彻执行;
3.3.7 参加本地区电厂新建机组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的设计审查,负责组织或指导 新装机组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的调试工作,并随时向上级反映有关开展本专业工作 的建议。
3.4 发电厂、电建工程处是电力系统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监督工作的基层单位,各 有关职能科室、车间、工地及有关人员应共同把本单位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的监督 工作做好,其职责分工如下:
3.4.1 总工程师室或生技科(技术科或质量检查科)热工专责(或兼职)人员的职责:
3.4.1.1 在总工程师或生技科(技术科或质量检查科)科长领导下,贯彻执行上级有关 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监督的指示和规定,指导和推动本厂(本工程处)热工仪表及控 制装置的监督工作。
3.4.1.2 制订本厂(本工程处)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的(或每期工程)改进计划,协 调热工车间(工地)与其他车间(工地)共同做好有关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的监督工作。
3.4.1.3 检查热工车间(工地)工作的进行情况,参加本厂(本工程处)热工仪表及控制 装置设备事故和责任事故的调查分析。
3.4.1.4 分管本厂(本工程处)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备品配件计划的审核,负责本厂(本工程处)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大修(分部安装)标准和非标准项目的验收。
3.4.1.5 参加本厂(本工程处)新建和扩建工程机组的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系统设计 的审查。
3.4.2 电厂热工车间和电建工程处热控工地在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监督工作中的主 要职责:
3.4.2.1 贯彻执行上级颁发的有关规程制度。热工车间每年至少总结一次热工仪表 及控制装置监督条例的执行情况,每季度填报一次“三率”(即完好率、合格率、投入率)统计报表,并将上述总结和报表及时报送主管局和电力试验研究所。热控工 地在每期工程竣工后应总结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监督条例的执行情况,并及时报送 主管局和电建调试所(电力试验研究所)。
3.4.2.2 建立和健全本车间(本工地)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文明生产,开展技术革新,加强技术培训(包括对机组运行人员进行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基础知识培训),提高 专业工作水平。
3.4.2.3 热工车间应做好本厂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的检验、维修、调试和验收保管 工作,不断提高“三率”指标,为机组的安全经济运行创造更好的条件。热控工地 应负责对所承担工程中的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的系统施工图纸的审查和施工技术 交底;做好工程项目内的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的保管、校验、安装和所分工管辖设 备的调试投入工作;做好工程竣工时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的交付工作。3.4.2.4 参加本厂(本工程)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的事故调查分析,制订反事故措施,并按规定上报。
3.4.2.5 热工车间应参加本厂新建和扩建、改建机组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的系统设 计审查与验收工作。
3.4.2.6 定期送检标准仪器仪表设备,做好本厂(本工程)的热工量值传递。
各发电厂、电建工程处的热工车间或热控工地与机、电、炉、燃料、化学各专 业之间,应根据组织机构的设置情况,制订明确的职责分工条例。施 工 监 督
4.1 新装机组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的系统设计和设备选型工作应贯彻积极稳妥的 方针,凡设计采用的设备和系统在安装、调试后,应能可靠地应用于生产中,并发 挥效益;凡未取得国家、部级或部主管局鉴定合格证的重要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不得正式纳入工程选用范围。如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必须在新建工程中进行工业性 试验时,应按其重要性分别经水电部或主管电管局、电力局正式批准,并在工程初 步设计中予以明确,由电建单位配合做好工业性试验工作。
工程中试验性项目的设备,应列入订货清册并作出概算,按规定画出施工图并 进行安装、调试。
4.2 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的系统施工图纸的会审应按《电力建设工程施工技术管理 制度》中的有关规定进行。施工前应全面对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系统的布置以及电 缆接线、盘内接线和端子排接线图进行核对,如发现差错或不当处,应及时提出修 改图纸并做好记录,以减少临时变更。
4.3 待装的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应按SD1/Z901-64《电力工业未安装设备维护保管 规程》及其他有关规定妥善保管,防止破损、受潮、受冻、过热及灰尘侵污。施工 单位质量检查负责人和热工安装技术负责人应对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的保管情况 进行检查监督。
凡因保管不善或其他失误造成严重损伤的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必须上报总工 程师并及时通知生产单位代表,确定处理办法。
4.4 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系统施工前必须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以便科学地组 织施工,保证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系统的安装和调试质量。
4.5 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系统施工中若发现在图纸审核时未能发现的设计差错,且 设计代表又不在现场时,对于非原则性的设计变更(如二次回路端子排的少量变 更),可经施工单位热工技术负责人同意和作出记录后进行施工,并在一周内通知 设计单位复核追补设计变更手续。对于较大的设计变更,须有设计变更通知方可进 行施工。
4.6 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系统施工中的高温、高压部件安装及焊接工作,应遵照部 颁DJ56—79《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管道篇)》SDJ51—82《电力建设 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火力发电厂焊接篇)》的规定进行施工和检查验收。4.7 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系统的施工质量管理和验收,必须严格贯彻《电力建设工 程施工技术管理制度》和DJ57—79《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热工仪表及 控制装置篇)》。
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在投入运行前,必须按有关规定进行校验、调试并作记 录,确认合格后方可使用。
4.8 校验和调试用的标准仪器、仪表,必须合格,符合仪器、仪表等级规定,凡无 有效的检定合格证者,不得使用。标准仪器、仪表的量值传递,按本监督条例第七 章有关规定进行。
4.9 新装机组试运行前应编制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系统的试运行计划,计划应详细 规定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系统在新装机组分部试运行和机组整套启动两个阶段中 应投入的项目、范围和质量要求,以及必须保证的调试总时间。
4.10 新装机组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系统的启动验收应遵照部颁《火力发电厂基本 建设工程启动验收规程》进行。在机组分部试运行时,与试运行设备直接有关的热 工仪表、远方操作装置、热工信号、保护与连锁应及时投入。在进行机组整套启动 72h的试运行时,除需生产期间提供条件方可进行调试投入的自动调节和控制系统 外,其他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均应按设计项目全部投入,以保障机组安全和对热工 仪表及控制装置的设备、系统设计和施工质量进行考验。
4.11 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系统试运行期间,应有专责人员维护管理。试运行中的 仪表盘(台)进行施工作业时,应做好安全防护措施,并有专人监护。
4.12 施工单位应按部颁《火力发电厂基本建设工程启动验收规程》的规定,将设 计单位、设备制造厂家和供货单位为工程项目提供的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系统的技术 资料、图纸和施工校验、调试记录以及有关档案等全部移交生产单位。
4.13 新装机组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系统的调试工作由电管局、电力局设立的专 门机构或委托的有关单位负责承担。在新装机组的试运行阶段,调试、生产、施工等单位和系统调度应相互协作,做好在机组各种工况运行条件下热工自动 调节系统和控制、保护装置的调试与投入工作。运 行 监 督
5.1 运行中的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5.1.1 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应保持整洁、完好,标志应正确、清晰、齐全;
5.1.2 仪表指示误差应符合精确度等级要求,仪表反应灵敏,记录清晰;
5.1.3 由调节器控制的重要运行参数应有越限报警或监控保护装置,在调节器正常 运行工况下,被调量不应超出“热工自动调节系统运行质量指标”的规定范围,在 扰动后被调量应能迅速恢复正常值;
5.1.4 信号光字牌应书写正确、清晰,灯光和音响报警应正确、可靠;
5.1.5 操作开关、按钮、操作器及执行机构手轮等操作装置,应有明显的开、关方 向标志,并保持操作灵活、可靠;
5.1.6 熔断器应符合使用设备及系统的要求,应标明其容量与用途; 5.1.7 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盘内、外应有良好的照明,应保持盘内、外整洁。
5.2 主要检测仪表、自动调节系统、热控保护装置(见附录A)应随主设备准确可靠 地投入运行,未经有关领导批准不得无故停运。因主设备及其系统问题造成主要热 工仪表及控制装置停运,该主设备不能定为一类设备。
5.3 对运行中的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热工值班人员每天至少巡检一次,并将巡检 情况记录在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运行日志上。
5.4 运行中的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不得任意调整、拨弄或改动。如必须对运行中的 热工仪表或控制装置进行调整时,应在“运行卡片”(运行日志)上做好记录。
5.5 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在运行中发生异常或故障时,机组运行值班人员应加强对 机组监控,防止事态扩大,并及时通知热控人员处理和做好记录。
5.6 运行中的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需停运检修或处理缺陷时,应严格执行工作票制 度。
5.7 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用过的记录纸,应注明用途和记录日期,由热控车间集中 保存,保存时间不少于3个月;遇有反映设备重大缺陷或故障的记录纸,应由生技 科建档保存。
5.8 未经厂部总工程师批准,运行中的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盘面或操作台面不得进 行施工作业。
5.9 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电源不得作照明电源或动力设备电源使用。
5.10 主要热工仪表应进行定期现场校核试验,主要热工仪表的综合误差应不大于 该系统综合误差的2/3,主蒸汽温度表和主蒸汽压力表在常用段范围内的误差应不 大于其精确度的1/2。
5.11 热工人员应经常听取机组运行人员的意见,并根据有关记录及时分析热工仪 表及控制装置的运行情况,不断提高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的运行水平。
5.12 因主设备或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设备缺陷,或因设计不当且无法弥补及运行 方式改变而不再需要的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应由电厂总工程师批准并报主管局和 电力试验研究所,经核定同意,方可不进行“三率”统计。检 修 监 督
6.1 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的大、小修一般随机、炉检修同时进行。检修前应编制检 修计划和检修定额,并做好准备工作。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大、小修后所需的总调 试时间,厂部应列入检修计划给予保证。主要改进项目应先作出设计,并经厂部批 准。
6.2 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的检修,应严格执行检修计划,不得漏项。检修、校验和 调试均应按有关规程和规定进行,并符合检修工艺要求,做到文明检修。
6.3 对隐蔽的热工检测元件(如孔板、喷嘴和温度计等),应按计划检修周期在机组 大修中进行拆装检查,并作出检查记录。
6.4 检修工作结束后,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盘(台)的底部电缆孔洞必须封闭良好,必要时应覆盖绝缘胶皮。6.5 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检修后,热工车间应严格按有关规程和规定进行分级验 收,并对检修质量作出评定。属于主设备的控制与保护装置(如汽轮机串轴、胀差 传感器等),应由主设备所属车间会同热工车间共同验收。
6.6 检修后的热工仪表检测系统,在主设备投入运行前应进行系统联调,其系统综 合误差应符合要求。
6.7 检修后的热工自动调节系统,在主设备投入运行后应及时投入运行,并作各项 扰动试验,其调节质量应符合“热工自动调节系统运行质量指标”要求。
6.8 检修后的热工程序控制、信号、保护和连锁装置,应进行系统检查和试验,确 认正确可靠,方可投入运行。
6.9 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检修、改进、校验和试验的各种技术资料以及记录数据、图纸应与实际情况相符,并应在检修工作结束后15天内整理完毕归档。量 值 传 递
7.1 电力系统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的量值管理建立四级管理体制,即部、电管局、省(市、区)电力局、电厂(电建工程处)四级;量值传递建立三级传递系统,即电管 局电力试验研究所、省(市、区)电力局电力试验研究所、电厂(电建工程处)三级。
7.2 水电部西安热工研究所是电力系统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量值传递的管理职能 机构,建立一级试验室标准,其标准计量器受国家计量部门传递监督。
7.3 电管局电力试验研究所是本电网电力部门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常用热工量值 传递的管理职能机构,建立一级试验室标准,其标准计量器受国家计量部门指定的 大区计量局工作基准传递,同时接受水电部西安热工研究所的监督。
电管局电力试验研究所除对本电网直属厂和电建调试单位进行量值传递和监 督外,还负责对本电网、本地区省(市、区)电力试验研究所的二级试验室标准计量 器进行传递监督。
7.4 省(市、自治区)电力试验研究所是本省(市、自治区)电力部门热工仪表及控制装 置常用热工量值传递的管理职能机构,建立二级试验室标准,其标准计量器受电管 局电力试验研究所的传递监督。
省(市、自治区)电力试验研究所负责对本省(市、自治区)发电厂、电建单位的 三级试验室标准计量器进行传递监督。
7.5 发电厂、电建工程处是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量值传递的基层单位,建立三级试 验室标准(工业级标准),其标准计量器受主管局电力试验研究所的传递监督。
发电厂(电建工程处)负责对本厂(本工程处)工业用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的校验 和监督。
7.6 标准计量器应按规程规定进行周期检定。检定计划应由上一级传递单位按 制订,并在检定开始一个月以前下达下一级执行。
7.7 编制标准计量器周期检定计划时,应听取下一级的意见和要求。检定计划一经 制订下达,应严格执行,不得任意推延或不送检。如有变更,应事先联系修 订计划。7.8 标准计量器超过检定周期尚未检定者,即视为失准。失准的标准计量器不允许 用作量值传递。
7.9 标准计量器应有检定、维护规程,有效的检定合格证书,制造厂的出厂技术证 明书和技术档案。
7.10 标准计量器检定人员必须熟悉所使用的标准计量器的原理和检定、维护规程(兼管修理的检定人员,应掌握修理工艺及熟悉有关的规程),并由上一级计量监督 单位考核,考核合格发给合格证书后,才能从事标准计量器检定工作。
标准计量器检定人员应定期考核,脱离检定岗位一年以上者,必须经过考核合 格,才能恢复检定工作。
7.11 标准计量器的检定合格证书中,除列出各项技术数据外,还应注明检修、调 整的主要内容。如检修者和检定者不是同一人员,应在证书上分别注明并签章,以示 负责。
7.12 标准试验室应有防尘、恒温、恒湿设施;室内应保持整齐清洁,光线充足,没有振动和强磁场干扰;室温应保持20±2℃,相对湿度不大于80%。
标准试验室应有缓冲间。检定人员在标准试验室工作时,必须穿戴专用鞋、帽 和白色工作服,服装应整齐清洁。技 术 管 理
8.1 发电厂热工车间和电建工程处热控工地应根据本条例和有关规定,结合本单位 工作情况制订和执行下列相应的规程制度:
a.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检修规程;
b.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调试规程;
c.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运行维护规程;
d.精密仪器仪表操作(使用)规程;
e.安全工作规程;
f.岗位责任制度;
g.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现场巡回检查和清洁制度;
h.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检修工作票制度和验收制度;
i.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现场定期校验制度;
j.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缺陷和事故统计管理制度;
k.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设备、零部件、工器具和材料管理制度;
l.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评级统计细则;
m.热工自动调节系统运行质量指标;
n.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技术资料、图纸管理制度;
o.培训制度。
8.2 发电厂热工车间(电建工程处热控工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全厂(工程处)热工 仪表及控制装置设备清册和主要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设备技术档案。清册和档案应 包括:
a.全厂(工程处)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设备的清册、出厂说明书以及校验、调整 与试验记录;
b.试验室用仪器仪表设备清册、出厂说明书以及历次校验记录(证书); c.全厂机组及系统的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系统图、原理图和实际接线图;
d.全厂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电源系统图;
e.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常用部件(如热电偶保护套管和插座等)的加工图;
f.流量测量装置(如孔板、喷嘴等)的设计计算原始资料;
g.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运行日志(包括运行巡视记录、维修和故障处理记录、系 统改进记录)。
8.3 电管局电力试验研究所、省(市、自治区)电力试验研究所应建立和健全下列技 术档案:
a.所属各单位标准计量器和主要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清册,标准计量器定期检 定情况和记录;
b.所属各单位热控专业人员技术水平状况;
c.所属各发电厂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三率”情况及存在问题;
d.所属各单位主要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事故分析及改进措施。
附录A 发电厂主要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
发电厂主要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系指关系机组及热力系统安全、经济运行状态 的监控用仪表、调节、控制和保护装置。各发电厂应根据本厂各机组及热力系统热 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的实际配备情况,参照下列划分项目对全厂主要热工仪表及控制 装置进行统计造册。
A1 主要检测仪表
A1.1 锅炉方面
汽包低置水位表,汽包饱和蒸汽压力表,主蒸汽压力表、温度表、流量表,再热蒸汽温度表、压力表,主给水压力表、温度表、流量表,直流炉中间点蒸汽 温度表,直流炉汽水分离器水位表,排烟温度表,烟气氧量表(二氧化碳表),炉 膛压力表,磨煤机出口混合物温度表,煤粉仓煤粉温度表,煤秤(轨道衡、皮带秤),燃油炉进油压力表、流量表,燃气炉进气压力表、流量表,过热器管壁温度表,再热器管壁温度表,过热蒸汽导电度表,饱和蒸汽导电度表,高压炉炉水导 电度表。
A1.2 汽机、发电机方面
主蒸汽压力表、温度表、流量表,再热蒸汽温度表、压力表,各级抽汽压力表,监视段蒸汽压力表,轴封蒸汽压力表,汽轮机转速表,辆承温度表,轴承回油温度 表,推力瓦温度表,排汽真空表,排汽温度表,调速油压力表,润滑油压力表,供热流量表,凝结水流量表,凝结水导电度表,轴承振动表,汽缸转子膨胀差指示表,汽缸及法兰螺栓温度表,发电机定子线圈及铁芯温度表,发电机氢气压力表,氢气纯度表,发电机定子冷却水导电度表。
A1.3 辅助系统方面
除氧器蒸汽压力表,除氧器水箱水位表,除氧器给水氧量表,给水泵润滑油压 力表,高压给水泵轴承温度表,热网送水母管水温度表,热网送水流量表,化学水 处理混合离子交换器出水导电度表,化学水处理阴离子交换器出水导电度表,化学 水处理并联除盐系统阳离子交换器出水导电度差示表。
A2 主要自动调节系统
汽包水位调节系统,主汽温度调节系统,主汽压力调节系统,送风调节系统,吸风调节系统,汽机旁路调节系统,汽机凝汽器水位调节系统,高压加热器水位调 节系统,除氧器压力及水位调节系统。
A3 主要热控保护装置
A3.1 锅炉方面
饱和蒸汽压力保护,过热蒸汽压力保护,汽包水位保护,燃油快关保护,燃气 快关保护,炉膛灭火保护,炉膛压力保护,直流炉断水保护,控制气源压力保护。
A3.2 汽轮机、发电机方面
汽轮机轴向位移保护,汽轮机超速保护,汽轮发电机大轴挠度(偏心度)保护,汽缸转子差胀保护,润滑油压保护,汽轮机排汽真空(背压)保护,汽轮机进水保护,高压加热器水位保护,抽汽逆止门保护,汽轮机旁路保护,水内冷发电机断水保护,控制气源压力保护。
附录B 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三率”统计办法
B1 完好率
B1.1
B1.2
B1.3
B2 合格率
B3 投入率
B3.1
B3.1.1 全厂热工自动调节系统总数按原设计的系统数统计,经主管局审定批准拆除 或停用的调节器及系统可从原设计数目中扣除。
B3.1.2 热工自动调节系统因下列原因停用者,不影响其投入率的统计:
a.机组在热备用状态时;
b.机、炉进行试验,必须停用自动调节器时;
c.机、炉运行暂时不正常,必须停用自动调节器时。
B3.2
全厂保护装置总数按原设计的系统数统计,经主管局审定批准拆除、停用的 保护装置可从原设计数目中扣除。
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三率统计报表格式见表B1、表B2、表B3,汇总表格式 见表B4。
表B1 厂
年
季
主要热工仪表完好率 / 校验合格率统计表
表B2 厂
年
季
热工自动调节系统完好率 / 投入率统计表
表B3 厂
年
季
热工保护装置完好率 / 投入率统计表
表B4 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汇总表
附录C 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评级标准
C1 评级原则
C1.1 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应结合机组检修,与主设备同时进行定级。C1.2 由于主设备缺陷而影响热工自动调节设备不能正常投入运行时,不影响调节 设备进行定级。
C1.3 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必须在消除缺陷,并经验收评定后方可按标准升级。
C1.4 仪表测量系统的综合误差按方和根误差计算,各点校验误差不应大于系统综 合误差;主蒸汽温度表、压力表常用点的校验误差,应小于系统综合误差的2/3。
C1.5 热工自动调节设备的投入累计时间占统计周期时间的80%以上方可列为投入 设备;热工自动保护设备应能随主设备同时投入运行。
C1.6 热工自动调节系统的调节质量应符合“热工自动调节系统运行质量指标”的 要求。
C2 评级标准
C2.1 热工检测仪表
一类:
a.仪表测量系统综合误差符合评级原则C1.4规定;
b.二次仪表的指示和记录清晰,带信号仪表的信号动作正确、可靠;
c.仪表及其附属设备安装牢固,绝缘良好,必要时有防震及抗干扰措施;
d.管路、阀门不堵不漏,排列整齐,有明显的标志牌;
e.仪表内外清洁,接线正确、整齐,铭牌齐全;
f.带切换开关的多点仪表,其开关接触电阻符合制造厂规定,切换灵活,对位 指示准确可靠;
g.仪表技术说明书、原理图、接线图及校验记录齐全,并与实际情况符合。
二类:
a.仪表测量系统综合误差有个别点超出评级原则C1.4规定,经调校后能符合规 定要求;
b.二次仪表的指示和记录正确、清晰,若有个别点发生超差,稍加调整即能正 确指示、记录;
c.仪表内个别零部件有一般缺陷,但仪表性能仍能满足正常使用下的要求;
d.其他均能符合一类设备标准。
三类:
不能达到二类仪表标准者。
C2.2 热工自动调节装置
一类:
a.自动调节系统的设备完整无缺,清洁、整齐,调校合格,达到制造厂出厂技 术要求;
b.取样管路和取样点布置合理,管路、阀门、接头不堵不漏,标志牌齐全;
c.电缆、线路、盘内布置符合安装规定,电气绝缘良好,标志牌清楚、正确; d.自动调节系统正式投入前应进行对象特性试验,投入后应做扰动试验,试验 记录齐全,调节质量符合“热工自动调节系统运行质量指标”的要求;
e.机、炉检修后正常运行72h以内,自动调节系统即能投入,在统计周期内累 计投入运行时间在90%以上;
f.试验报告、检修记录、原理图、接线图等技术资料齐全,并与实际情况相 符。
二类:
a.自动调节系统的对象特性试验不全,但调节质量基本符合“热工自动调节系 统运行质量指标”的要求;
b.电缆、线路、盘内布置等有个别地方不正规,但不影响系统的正常投入;
c.机、炉检修后正常运行72h以上,自动调节系统才能正常投入,在统计周期 内累计投入运行时间在80%以上;
d.其他均能符合一类自动调节装置标准。
三类:
不能达到二类自动调节装置标准者。
C2.3 保护及信号报警装置
一类:
a.保护及信号报警装置的机械及电气部分良好,动作正确、灵敏、可靠,能随 机、炉及辅助设备连续投入运行,运行中未发生误动或拒动;
b.整套装置及零部件安装牢固,清洁、整齐,电气绝缘良好,防护措施完善;
c.试验报告、检修记录、系统图、接线图等技术资料齐全,并与实际相符。
二类:
a.定期校验时,发现整定值有变动,但未发生误动或拒动;
b.个别零部件有缺陷,但不影响系统的正常投入;
c.其他均能符合一类保护及信号报警装置标准。
三类:
不能达到二类保护及信号装置标准者。
附录D 热工试验室标准计量仪器及附属设备配置规定
D1 一级试验室应配置的标准计量仪器及附属设备
D1.1 压力
D1.1.1 双活塞式真空压力计
测量范围:0~760mmHg,0~2.5kgf/cm2(lmmHg=133.322Pa;lkgf/cm2
=98.0665kPa)。
精确度等级:0.02级。
D1.1.2 标准活塞式压力计 测量范围:0.4~6,1~60,10~600(2.5~250)kgf/cm2。
精确度等级:0.02级。
D1.1.3 天平
称量:1,5,10(或20)kg各一架。
精确度等级:3级或4级。
D1.1.4 砝码
质量:公斤组,克组,毫克组各二套。
精确度等级:1级或2级。
D1.1.5 补偿式微压计
测量范围:0~150,0~250mmH2O各一台(lmmH2O=9.80665Pa)。
精确度等级:一等标准。
D1.1.6 其他器具
a.水准器:分度值2~5分[(0.6/1000)~(1.5/1000)]。
b.百分表:测量范围0~10mm,最小读数0.01mm。
c.秒表:(1/10)~(1/5)s。
D1.2 温度
D1.2.1 一等标准水银温度计二套
D1.2.2 水槽、油槽各一个,水三相点瓶不少于二个
各恒温槽的温场应符合表D1规定。
D1.2.3 读数望远镜二台
D1.2.4 一等标准铂铑-铂热电偶二支
D1.2.5 直流低阻电位差计一台
最小读数:0.1μV。
精确度等级:0.01级或0.015级。
表D1
D1.2.6 低阻检流计一台
0.01级电位差计所配的检流计,其电压常数应小于0.2×10-6V/mm。
D1.2.7 精密稳压电源三台
精确度相当于二级标准电池的精确度。
D1.2.8 数字电压表一台
具有自动校准、选择、比较、补偿功能,灵敏度0.1μV,精确度0.01%(读数)。
D1.2.9 多点切换开关二个
寄生热电势小于0.4μV。D1.2.10 卧式检定炉二台
检定炉长约600mm,内管内径约25mm,最高温区与检定炉轴向中间点之间 的最大距离不超过30mm,最高温度为1300℃,最高温区的温度均匀性为20mm内 温差不超过±0.1℃,在高温下装过镍、铁、铜及其他非贵重金属或检定过非贵重金 属热电偶的电炉,应更换内管,方可用来检定铂铑-铂热电偶。
D1.2.11 退火炉一台
退火炉加热到1100℃时,应能保持±20℃的均匀温场,均匀温场的长度应大 于400mm,均匀温场的一端与炉口的距离应小于100mm。
D1.2.12 温度自动控制装置一台
D1.2.13 冰点槽四个
D1.2.14 直流电弧焊接装置一套
D1.2.15 电冰箱一台
D1.3 转速
D1.3.1 转速源一台
范围:30~40000r/min。
D1.3.2 光电转速传感器一台
测量范围:1~100kHz。
精确度为石英晶体振荡器频率稳定度×10-8,传感器误差为±1数码。
D2 二级试验室应配置的标准计量仪器及附属设备
D2.1 压力
D2.1.1 双活塞真空压力计
测量范围:0~760mmHg,0~2.5kgf/cm2。
精确度等级:0.05级。
D2.1.2 活塞式压力计
测量范围:0.4~6,1~60,10~600(2.5~250)kgf/cm2。
精确度等级:0.05级。
D2.1.3 天平
称量:1,5,10(或20)kg各一架。
精确度等级:5级或6级。
D2.1.4 砝码
质量:公斤组,克组,毫克组各二套。
精确度等级:2级或3级。
D2.1.5 补偿式微压计
测量范围:0~150mmH2O一台。
精确度等级:二等标准。
D2.1.6 其他器具
a.水准器 分度值2~5分[(0.6/1000)~(1.5/1000)]。
b.百分表 测量范围0~10mm,最小读数0.01mm。c.秒表(1/10)~(1/5)s。
D2.2 温度
D2.2.1 二等标准水银温度计二套
D2.2.2 水槽、油槽各一个,水三相点瓶不少于二个
各恒温槽的温场应符合表D2规定:
表D2
D2.2.3 读数望远镜二台
D2.2.4 二等标准铂铑-铂热电偶二支
D2.2.5 直流低阻电位差计二台
最小读数:0.1μV。
精确度等级:0.02级和0.05级。
D2.2.6 低阻检流计一台
0.02级电位差计所配的检流计,其电压常数小于1×10-6V/mm。
D2.2.7 精密稳压电源一台
精确度相当于二级标准电池的精确度。
D2.2.8 多点切换开关二个
寄生热电势小于0.5μV。
D2.2.9 卧式检定炉二台
技术要求同一级试验室配置标准。
D2.2.10 退火炉一台
技术要求同一级试验室配置标准。
D2.2.11 温度自动控制装置一台
D2.2.12 冰点槽四个
D2.2.13 直流电弧焊接装置一套
D2.2.14 电冰箱一台
D2.3 转速
D2.3.1 转速源一台
范围:30~40000r/min。
D2.3.2 光电转速传感器一台
测量范围:1~100kHz。
精确度为石英晶体振荡器频率稳定度×10-8,传感器误差为±1数码。
D3 三级试验室应配置的标准计量仪器及附属设备
按部颁DL5004—91《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试验室设计标准》的规定配置。